論語與中國風
不只吧!怕是和S.H.E<中國話>等的流行音樂中國風一樣,會引起「去中國化」者的反彈。
不用等「去中國化」者的反彈,中國文化的支持者就先打起來了。
【聯合報2007.05.01/曾森/中華大學通識教授】<曲解論語 于丹一絕>:
「支持于丹的人說每個人都有發表心得的權利,可是于丹並沒有曲解經典的權利,反而有為自己的言論擔負全責的義務。…于丹解論語,全然不知語義、語法、語意、語境為何物,所以我說她是千古一絕。反對者要她立即「下課」,並公開向國人道歉。可能的話,連她歷屆國文老師都請出來,我也不反對。
從于丹旋風,我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也印證了人是意義的動物這種理論。人不是單純柴米油鹽的動物,他會尋找生存的意義,他不甘心只做一隻動物。甚至當一時找不到意義時,他都會自己造出一套理論,而且忙得不亦樂乎。
十年文革,到底幹了什麼?我們真能把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寄望於對岸嗎?」
相對的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許又方2007.05.02在中國時報投書<孔子豈是走運而已>說道:
「有人讚譽她「別出心裁」,用現代人最需要的方式重讀《論語》;有人則痛批她「曲解經典」,全然是速食文化的翻版。筆者無意去爬梳她的詮釋得失,只就她能讓記錄孔子畢生思想精華的《論語》在這個真理崩解的世代重新被看到、被重視來說,無疑已是居功厥偉。
她讓一般難懂古書的人有機會一窺孔子思想的偉大,並因此而可能感化了些許「戾氣」,是應該贏得一些掌聲的。
如今乘著于丹的熱潮,這個政局混亂、宵小橫行的台灣社會,是否更應及時鼓勵大家重讀《論語》? 」
馬總統清晨在全台首學台南孔廟祭孔典禮中上香,前後約3分鐘;馬總統上香後立刻離開,未公開發言。
馬總統在台南孔廟祭孔過程中上香,事前曾在台南市政府內引起討論,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長許耿修坦承,單是為馬總統在祭孔典禮中行上香禮是否合乎禮制,市府就開了兩次會討論。
許耿修表示,台南孔廟祭孔是從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兒子鄭經開始,但無法考證當時的儀式。台南孔廟祭孔的儀式傳承自清朝,近 400年來從未改變,完全依循古禮,正獻官、分獻官、演奏樂器者及跳六佾舞的兒童,全穿著清朝的服裝。
許耿修說,台南孔廟祭孔是由地方首長擔任正獻官,在祭孔過程中從未有人上香,馬總統想要上香,市府開會討論時,曾一度想要請馬總統擔任主祭的正獻官,但因破壞禮制而作罷,最後結論是「歡迎」,在地方祭祀中,祭孔上香也算是合乎禮制,馬總統算是開了台南孔廟祭孔的首例。
隨行的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蔡仲禮表示,總統是以「上賓」身分參加祭孔大典,根據禮制,正獻官應該由地方首長擔任,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也是祭孔大典的正獻官,總統以「上賓」身分參加祭孔大典是明正言順,也是合乎禮制。
昨天,歷經十年續修完成的最新「子世家譜」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舉行頒譜儀式,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墉現場讀祝文。這次續修,女性族人、少數民族、外籍孔子後裔首次錄入世家譜,收錄孔氏族人數量超過二百萬人,全譜共四集八十冊。「子世家譜」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最廣泛的家譜,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世界最長家譜」。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5155805.shtml
昨日上午九時整,《孔子世家譜》續修告成頒譜儀式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孔子後裔代表、政府官員及學者專家等逾一千人共同參與。揭譜後,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墉還將整套《孔子世家譜》增送給大陸國圖、台灣國圖、曲阜市人民政府。
孔德墉說,續修家譜歷來是孔氏族人大事,家譜、正史和方史共成國史三大支柱,《孔子世家譜》更是如此,堪稱國之瑰寶,因此,這次續修肩負搶救斷續瑰寶的任務。
續修工作協會編輯部主任孔德威表示,這部最新版的《孔子世家譜》共收錄五十六萬筆舊譜記載,和一百四十多萬新增後裔資料。全譜共八十冊,四.三萬頁,約兩千多萬字,採特製七十克水文紙印刷,總重量達一百二十多公斤,耗資千萬元人民幣。
另外,新譜在錄入孔氏族人時,還首次打破性別、民族、國籍限制,將女性、回、苗、水、哈尼、藏族等少數民族、流寓海外領他國國籍的孔氏後裔納入。據統計,新譜至少包括十四個少數民族、約廿萬女性,及近五萬名港澳台及海外孔子後裔。
兩岸師生聯合祭孔 盛況可期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1402+112009092500120,00.html
上一篇:余英時與共產黨有仇嗎
下一篇:作弊無罪 開放有理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關於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比較,歷來是中西方文明比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4班百人僅1人聽懂 雙語教學雪崩 2023/09/04 中國時報
蔡政府推出「雙語政策」2年8個月以來,教師、家長與學生都反彈,甚至有老師說「4個班、逾百人,只有1人聽得懂英語上課」。教師團體要求立即停止實施,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說,不論2024誰當選總統,都應立即停止現行的雙語政策,不要再以英語去教其他專業學科,否則將造成學生英語及學科都學不好的「雙貧乏」現象。
副總統賴清德2017年接任閣揆後,開始規畫「2030雙語國家政策」,國發會和教育部推出「2021年至2024年雙語政策」。政策目標很宏大,但在中小學執行時,出現不少亂象。例如,目標之一是在2024年培育6000位雙語教師,現僅培育出1001位。
回應相關新聞
吹牛的政策 下一代賠上競爭力
英語焦慮 家長拚命送孩子去補習
雙語政策加劇學習落差
雙語50載 新加坡母語文化漸失傳
搶救台灣母語 民間團體怒吼
「搶救台灣母語!」關心台灣母語教學的民間社團發出怒吼,痛批民進黨政府漠視母語教學,讓原住民語、客語、台語等台灣母語已經快要送進太平間,台灣母語教師協會等民間社團更號召全國民眾共同發聲,明天將發動陳情活動,要求教育部正視並挽救面臨生死關頭的母語教育。
陷入大台灣沙文主義的母語教學
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多元文化成為社會追尋的典範,在此過程中,原先唯我獨尊的國語政策也逐漸被挑戰,過去幾年,原住民母語、客家、福佬話已經成為國小正式課程的一部份。但是
學古文,只學譯文足矣,類比外文翻譯著作...
回應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任何人翻譯的白話文,都不可能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原文的內涵與真諦。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自古至今,一百個大家就有一百種釋義和見解,相互之間各執己見,百家爭鳴,莫衷一是。唯有自己了悟了、參透了的東西,才有那種醍醐灌頂,一生受用的獲得感。
這兩天連續在社區看到反對古文的評論,是有用心的,通篇都是漢字落後,英文先進,雖然沒有直說廢漢字,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和人辯論之前首先要確認對方的屁股,這種一看就知道別有用心之人,多說一句都是在給他存在感
同樣的觀點,請發到外網去,請西方精英們廢除拉丁文/法語/義大利語/德語…..,扔掉拜倫、莎士比亞、狄更斯原文,因為他們都是用古英語和中古英語寫的,早就沒有普通人看得懂了。一併扔掉荷馬、但丁、歌德、雨果、泰戈爾、托爾斯泰、高爾基們的原著,因為他們不值得一讀,看看英文的不好嗎?
杜正勝沒有說出的貓膩 2023/02/06 胡文琦
號稱史學泰斗、中研院院士的杜正勝透過史學方法來分析爬梳「『中國』擴張模式的3步驟」,得出的結論分別是「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杜正勝表示,中國也正用這些步驟對待維吾爾族與藏人等,若台灣和中國大陸統一,「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云云,並評估中國屆時會對台灣所施行的策略最重要的即是「思想改造」。
暫不論杜正勝有無既定刻板的意識形態與有色眼鏡,乃至是暫時拋開筆者與杜先生對「中國一詞」的定義與期許不同,甚至現在的民進黨中央政府亦就是在進行「同樣『去中化』的『思想改造工程』」不說,其一席「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的中文邏輯則顯然大有貓膩,與刻意無病呻吟的強烈嫌疑之處。
一來,杜先生並沒有誠實的講述「就在出現同樣命運」之前,台灣因自身各種應對方式,所可能出現的不同程度、範圍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評估,二來,一個充滿弔詭又帶點無奈的文義即是,既然台灣無論如何努力,唯最終的命運「都肯定仍是『被征服』」的進入所謂「中國擴張模式3步驟」的話,那麼,執政黨乃至是領導人又究竟該如何盡最大可能,來爭取台灣最大的福祉利益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呢?直言之,杜正勝就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應
杜說的擴張模式的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不就是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鳥事。
杜把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擴張模式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事實統統都洩露了說出來了...
三隻小豬都是成語的垃圾院士,其水準…,笑死。
令人懷疑所謂院士是否只是因為政治正確才上位,應該考慮取消杜的院士資格吧?
這不是西方的普世價值嗎?靶都已經畫好了,不就一直射箭就行
老外也把短視頻叫“精神鴉片”了 2023-01-06
近日,威斯康辛州共和黨議員麥克•加拉格爾,炮轟以TIKTOK為代表的短視頻娛樂,稱之“非常容易上癮且有破壞性”,堪稱荼毒美國青少年的“電子芬太尼”。
而如果去各大英文網站轉轉,你會發現,怒駡短視頻害人的老外,絕不止議員麥克一人。
回應
臥槽!你真毒品都合法化了,電子鴉片算個匹啊!
外網什麼極端言論沒有,也未見恐慌麼。估計是擔心話語權旁落,才是根本原因吧。
相關新聞
給外媒“帶話”的中國NGO公知
外網討論:為什麼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普遍不好? 2023-01-07
大多數國家和"鄰居"的關係通常並不融洽,這是常態。特別是當中國更大時,通常,為了平衡這種"優勢",人們自然期望"大 "國應該自願犧牲自己,自願為"小"國提供利益。從歷史上看,中國確實是這樣做的。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地區的長期和平與穩定。然而,近代中國由於自身的問題而衰落,失去了繼續這樣做的條件。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裕和自信,我們的大市場將使該地區更多國家受益。我仍然對中國解決與鄰國的分歧抱有良好期望。當然,這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應
弱國無外交,強國無友鄰。
中國在干涉他國內政,文化洗腦,在外國扶持親華勢力的操作上,差了歐美俄日幾百年的水準了。孔子學院/魯班工坊/
相關新聞
歐美日韓早和病毒共存了,為何怕放開的中國?(回應:總有一款抹黑等著中國!霸權只有種族主義,反共宣傳,政治操弄。) 東南亞不像歐美日韓對陸客強制新冠採檢成最大贏家。
其實,現代詩不是“詩”,更多的像是分了行的散文
【本文來自《現代詩是舶來品?》評論區】
回應
現代的詩,一是重意境與抒發,一是意境與韻律皆佳。如同現在的歌詞,符合音律就好。再者,中國古樂只有宮商角徵羽,引進的西方則是七個音符,所以不全按照古詩韻律也沒什麼。比如,歌曲《梅花三弄》《青花瓷》的歌詞是詩。隨便斷句就是詩,不過諷刺某些人功力不行罷了!推薦一首意義、意境和韻律皆佳的現代詩:《武侯竹林賦》葉文福
一縷漢家雲 似有 若無
多情繞雨後斜暉 秀竹
莫名情思牽我 肅然佇立
一粒自豪 又在心頭復蘇
蔭深 靜謐 這竹林 這小路
水濯熱腸 土淨荒心 叫人幽幽懷古
莫非 真的 這是民族精靈的聖地
鳳尾竹一簇 一簇 仿佛一見如故
俊美 蔥蘢 英武 一竿翩翩風度
沉著 堅韌 和睦 一身嶙嶙傲骨
有節不計出土 風流一身樸素
莫說笑上碧霄 依舊虛懷若谷
義薄雲天 又人情味兒十足
是烈性丈夫 又似哀哀慈母
泣謝先人 擇得如此形象明心遺志
鮮明 生動 這才是我的民族
不幸艱難險阻 我來自風雨迷途
淚眼一似枯井 寸丹已經麻木
原只想渾噩而來 長歌而去
此刻 這裡 掩面 禁不住失聲慟哭
其實中國在九千年前的河南賈湖骨笛,已經證明那時就已經是七聲音階了。之所以後來那成宮商角徵羽,可能是古人覺得五聲音階也更莊重典雅,免於輕佻。明朝就又做了十二音律,又是世界上首屈一指,合稱五音十二律。十二律,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注意“一個八度”。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
【本文來自《中國人要是老早就反封建,至於封建社會長達1300多年?》評論區】
中國的科舉固然害人不少,卻是世界至今最“民主”的選賢制度!拿封建、獨裁、民主幾個由後來人發明的詞來定義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無異於盲人摸象!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當然放在歐洲依然是好制度,現代公務員選拔制度,都是脫胎於科舉制度。
南宋或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都被戰爭打斷了,晚晴資本主義又要發展了,結果還沒起來,帝國主義就進來了。
回應
唐代科舉制度缺陷不少,文壇裡基本上誰出名誰就會中式,直到宋代中期把學子的名字遮蓋了,主考官不預知試題,批改試卷的官員和考官都是集中封閉的,這些措施才完善了科舉制度
我不這麼認為,明清不行了,不是因為考試內容有問題,而是皇權太過強大,文官集團毫無牽制力。
科舉一直是個好制度,問題出在考試內容上。
漢語英語哪個使用更方便?2020-10-13
首先,漢字和英文從字形結構上講,漢字屬於二維碼,英文屬於條碼。二維碼天生就比條碼蘊含更多的資訊,例子很簡單,聯合國同一決議五大語種中漢語版決議列印頁數最少。
第二,英語有複雜的語法,時態,詞性轉換,單複數,而漢語通通沒有,言為心聲怎麼想怎麼說。這種學習難度的增加是否帶來英語對於漢語特別的好處和優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成熟而完善的語言,都能夠準確清晰的表達其要表達的含義,不存在某種語言在交流傳播中明顯更精確更精准現象。至於網上很多文章指出歧義和準確性的問題,主要是使用者自身語言文字能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例子還是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同一個決議不會出現不同文字版的決議內容不同的情況,各種語言都能精確精准表達同一個決議內容,不會存在差別和歧義。
第三,漢字數量統計總共約9萬多,而英文單詞數量超過100萬。因為漢字發音為單音,而英語單詞發音絕大多數是多音,結果就是新詞彙漢語以組詞為主,英語以創造新單詞為主。
舉一個簡單例子:豬pig,肉meat,漢語很簡單豬+肉組詞為豬肉;英語沒有選擇簡單組詞pig+meat為pig meat而是創造了一個新詞pork。因為豬肉是日常使用的常用詞,而pig meat要發四個音,非常不便於日常的語言交流,太囉嗦了,為了提高語言的交流效率,英國人不得不創造一個隻發兩個音的pork來代替pig meat。
pig cattle sheep pork beef mutton 豬,牛,羊,豬肉,牛肉,羊肉,這就增加了英語學習記憶的難度,實際日常生活中文常用漢字3000個就可以覆蓋日常使用漢字的99%,而英語要做到這樣程度據說要2萬到3萬詞彙量。中國學生在小學就基本學完常用漢字,而英國學生甚至到大學還在學習單詞。
第四,英語屬性拼音文字,在掌握拼讀規律後,一個陌生的單詞不知其含義也可以進行拼讀,而很多漢字看字面是看不出讀音的。
另外個人認為在書寫方面,英文可以進行拼寫以及條碼的原因,應該比漢字更方便更簡單。在這兩點英語比漢語有優勢。
綜上所述,漢語英語在使用中各有優勢,但漢語優勢更多,使用更方便。
回應
雖然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但漢字通過形聲字(占了多數)讓你也可以直接拼讀。
現在是電腦時代,書寫變成打字了。漢語與英語誰打字更快。
只略古詳今,就器識短淺 2020/09/23 中時 林谷芳
國中歷史課綱「去中國化」是個不爭的事實,可教育當局卻可以大剌剌地說編輯落點在「略古詳今」,在培養「世界公民」,其言雖大,卻就是司馬昭之心的文飾之詞。即便「略古詳今」與「世界公民」,與「普世價值」、「進步價值」一樣,率爾認定,就會被它牽著鼻子走,還自以為是。
來自民間的「古典自救」 2021/05/06 中時 林谷芳
的確,這幾年的「去中國化」令人心驚,從商周到隋唐,歷史課本可以用4頁精簡帶過;雖美其名曰略古詳今,但中國文明定型就在周代,秦統一天下在政治史、文化史的意義尤大,漢朝是如今漢人所以稱為漢人的原因,而春秋百家爭鳴,正如希臘的諸哲競秀,後世從哲思到行為都奠基於此,很難想像西方的歷史課本會以4頁就「打發」掉希臘!
會如此,當然是有人想盡快徹底拔除台灣人身上的中國因子,然而,講的是中文,就算台語,也是漢語的一支,姓的是中國姓,拜的是中國神,親屬結構、社會組織、思維特徵,多是受中國文化影響,又如何能徹底拔除?
拔除不可能,換來的卻是抹掉古典之後的台灣。古典是歷史的縱深、文化的積澱,缺此,社會就短淺,國族認同也將經不起考驗,文化更不可能長遠發展。
好在,台灣的民間社會也不完全坐以待斃,最近一群有心人就以自己的力量做了民間的「古典自救」。它是由長年推動「漢字文化」的漢光文教基金會贊助,「一爐香文化事業」策畫製作,共同推出的《理想的讀本》。國文部分已編四冊,每冊選讀15篇選文,包括固定比例的文言文與古典詩詞,近現代創作或翻譯的白話文與現代詩歌,希望藉由這些作品,詮釋文字之用、文學之美、文化之豐,讓古典與當代成為不中斷的連續體。以第二冊為例,古典部分有莊子的哲思;孔孟的雋語;左傳、顧炎武、諸葛亮的策論;李白、李清照等的詩詞6首;柳宗元、唐代傳奇的古文。當代則選了紀弦、商禽等的新詩3首;西西、鍾芳玲、黃春明的散文與小說;世界文學有維吉尼亞.吳爾芙與海明威的作品。範圍及於古典與當代,具體反映了對學子國文涵養的整體想定。
日媒:胸懷大志的日本科學家趕赴中國
日本《朝日新聞》美國歐亞網 2022-09-01為何日本科學家接連前往中國、胸懷大志與對日本的危機感 最近,前往中國大學任教的日本科學家逐漸增加。《朝日新聞》採訪了7年前從東京大學前往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服部素之先生。服部教授說:“中國大學學習美國高校的運營模式,重視年輕人的自主性,在中國能比在日本更早進行科研,評選上教授的時間也更短。雖說年收入與在日本相差無幾,但校方給予的科研經費豐厚。”他說,目前他所在的研究室有7至8名研究生,“在中國想讀博的學生很多,競爭很激烈。跟日本不同,中國企業在招聘時看重學歷。”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大學入學人數20年增長10倍左右,對大學教師的需求隨之增加。服部教授說:“我所屬的生命科學學院,這10年來教授人數翻番。日本研究人員來華的一大理由是有編制。據我所知有十多位日本學者都因為這個理由。據說此種現象在理論物理、天文、生命科學等基礎領域突出。”數次獲諾貝爾獎提名的日本著名科學家藤島昭及其科研團隊去年加盟上海理工大學。儘管日本國內紛紛表示惋惜,但尋求更好的研究環境才是最佳選擇。
根據日本的《科學技術指標2022》,從2018至2020年的平均值看,中國的論文數量和受關注度排名前10%、受關注度排名前1%的論文數量超過美國躍居首位。而日本分別排名第5、第12、第10,排名持續下跌。在研發費用總額方面,中國是日本的3倍。即使在中美對立的背景下,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外國人中仍是中國人最多,是日本人的50倍。
雖然在論文等方面中日差距顯著,但日本社會仍看輕中國科技水準,仍存在許多針對中國的毫無根據的誹謗中傷。但與此同時,日本國內也擔憂人才向中國流出。服部教授說,中國為招攬學術人才而實施的海外計畫,此前遭到日本抨擊,“而我來到中國後也享受到相關政策的福利。”近年中國還加大對各地區大學的扶持力度。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中,不僅北大、清華等頂尖中國高校排名上升,上榜的中國高校也在增加。(作者吉岡桂子,嚴格譯)
美媒:魯班工坊,把中國技術帶到中亞
美國歐亞網 2022-09-01中國將職業培訓中心擴展到中亞 今夏,在塔吉克斯坦技術大學的體育館內,中國工人在安裝最新的管道、供暖和通風設備等。不過,來自中國山東省某公司的工人來這裡並非是為運動員改善條件。他們正將該空間改造為中國在中亞設立的首個魯班工坊,未來幾代的塔吉克斯坦學生將在這裡接觸到最新的通風和綠色能源技術。
魯班工坊是中國軟實力的更新發展,著眼職業培訓領域,從而幫助遍佈全球的“一帶一路”專案配備人員。2016年以來,中國已在19個國家開設20個魯班工坊,大多數位於全球南方,也已在幾個歐洲國家落地。
對中亞東道國來說,該項目是受歡迎的創造就業的機會。就在這些中國工人在杜桑貝(塔吉克斯坦首都——編者注)安裝設備之際,5000英里外的南非德班理工大學內,講師蘇萊曼•派特爾正擴大該校的魯班工坊,成立於2019年的工坊為學生提供物聯網碩士學位。德班理工大學的負責人表示,魯班工坊的獨特之處在於中國提供設備,而西方國家專注於提供資金。他說在開辦魯班工坊前“我們沒有3D列印設施”。
首個魯班工坊6年前在泰國掛牌成立。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和當地學院合作聚焦自動化和機器人,之後擴展到服務于高鐵專案的技術。魯班工坊可被視為“一帶一路”的第二階段。進軍海外的中企意識到沒有足夠的當地技術人員來運營相關項目。於是,北京鼓勵中國的技術院校建立外國合作夥伴關係。有學者表示,中國企業走到哪裡職業教育就辦到哪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就到哪裡。
開辦工坊要比建大學更實用。對於“僅會說一點中文且無特殊技能”的當地工人來說,很難被中資企業聘用。可一旦他們掌握技能,就將有利於就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有助於外界瞭解中國。對於南非德班理工大學的講師奧盧格巴拉來說,魯班工坊是福音。他的學生除了為中企工作,一些還去了亞馬遜和微軟。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員德克•範德克裡預計,西方決策者將把該專案視為北京正改變全球重心的另一種方式,但塔吉克斯坦等許多國家“不會在意(西方)批評。他們需要有利於本國經濟的技術工人。坦率地講,富裕西方國家並沒提供多少支援”。這點在南非顯而易見,奧盧格巴拉知道他們在未來的大國對抗中可能被要求選邊站,“倘若美國與中國爆發(衝突),你覺得我會支持美國嗎?”(作者Jiahui Huang,崔曉冬譯)
文化部112年度預算成長20% 歷年最高 2022/08/25 中時
行政院院會今(25)日通過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文化部主管預算總計達212.2億元,為文化部有史以來公務預算編列數最高,且較111年度法定預算177.6億元,成長幅度近20%;加計前瞻基礎建設預算(112年25.5億元、113年度29.7億元),總計文化部112年度編列預算將達237.7億元。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除特別感謝行政院,並將努力與立法院不分黨派委員溝通與尋求支持。
相關新聞
孔子學院退散 向台灣人學華語正時髦 2022.05.30 新頭殼
回應
文賤會的文化台獨預算
全球有 45 個「臺灣華語文學習中心」,全球162個國家(地區)建立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
數發部預算211億 在野驚呼太可怕 2022/08/26 中國時報
將在8月27日掛牌成立的數位發展部,因預算員額高達5成將採約聘僱,被質疑恐將進駐網軍。行政院昨通過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數發部高達211億元的預算數首度曝光,在野黨立委聽聞後直呼「數字大到可怕」,尤其即將接部長的唐鳳到現在連業務、政策方向都說不清,就要直接拿200多億元,太過離譜。
回應
預算肥大!腦滿腸肥!
東廠、西廠、內行廠,廠廠畜生!
假釋、國事、添亂事,事事腐敗!
要買網軍?建構網軍?把我們的錢,當自己買花化粧品來開?(唐歐巴桑)看到就惡!
蓮花清瘟擋了誰路? 2022-04-19
最近,先是自媒體“睡前消息”點名,再是王思聰裹挾流量攻擊,然後是“丁香醫生”定點轟炸,媒體人、資本家、“專業人士”聯合起來了,目標是一款一盒十幾塊的中成藥,黑中醫的反動勢力有多強大可想而知了。
回應
丁香醫生呼籲不要吃連花清瘟預防新冠,而權威專家觀點是連花清瘟是治療新冠而不是預防。丁香醫生的惡毒就在這裡,它說預防,沒說治療。
2019年1月,由王辰院士承擔,衛生部北京醫院、首都醫科大學朝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廣東省中醫院等全國13家三甲醫院參與的“連花清瘟顆粒治療非流感病毒性肺炎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正式揭盲。研究結果顯示連花清瘟在改善非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體溫、咳嗽等臨床症狀方面顯示出良好療效
楨:相對於江澤民的「右南」,習的文化屬性「左」(習乃清大馬克思主義法學博士+中共的反資本反封建之本質)「北」(習和國母彭麗媛都出生北方)。江的海派文化雖開放包容,但也奢華、易生貪腐,民氣「仇官仇富仇名」。習上臺後,民氣可用,先反貪肅腐、樹立官威,再私心自用「殺猴警雞」打壓各行各業。
儒學腐敗是近代在文化上營造出的巨大謊言。2022-04-20
近代洋務運動後,新文化那批人營造出一個文化上的巨大謊言,即儒文化是腐朽、落後、順從、奴役下層人民的,之所有到今天這個謊言還沒有被戳破,原因很簡單,就是儒學經典沒有走進義務教育的課堂。
到今天,我們七成多的大學生甚至沒有完整讀過《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卻將教科書上某個時代背景下刻意塑造出的孔乙己、范進這樣的虛構人物奉為儒學代表人物,沉迷於自我構思出的儒學腐敗論,對此如思想鋼印般深信不疑,並對所有基於儒學經典的反駁都不願聽、聽不進去,這就是近代教育在文化層面的系統性失敗。
回過頭來說最現實的,就華夏儒家文明圈,現在有誰混的不好?
中、日、韓、越,就最拉跨的越南也是南亞一霸。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臺灣的中國人瀕危? 2021-11-16 雁默
柏楊遺孀張香華正式向兩岸出版商發出聲明:“依柏楊生前交代,如今將永遠停止發行《醜陋的中國人》”。原因是有出版社希望取得授權,摘文選入臺灣中學一年級教材,張擔心此作品被用來辱華,故而斷然拒絕。
張對現在臺灣教育和新課綱“去中國化”甚至“反中”無法苟同,尤其痛心於如今的“國文”、歷史教材,刪減文言文,以“東亞史”觀點取代“中國史”等現象,根本是執政者“去中國化”的教學策略。“(青少年)在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即便讀了柏楊的文章,又怎能領會柏楊的精神?”
《醜》將於2024年與兩岸原出版社合約到期後,永不再續約,張甚至希望兩岸出版社自即日起便不再出版此書。她強調,柏楊生前一再交代,當大陸文明已經進步了,就要廢除這本書的發行。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就像李敖一樣,被蔣家關過,自然討厭老國民黨與其党國體制與思想,因此在思維上,只有在西方文化裡能找到容身之地,並據此反國民黨。
《醜》全書的重點在於闡述“醬缸文化”,所針對的是中國的官場文化,以及在此文化支配下的中國社會,而腐敗的核心則被認為是儒家文化。
國恥時代的中國文人,有著恨鐵不成鋼的強烈情感,以西方文化作為對照組,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偏差得很嚴重。柏楊對儒家的誤解與偏見,是那個時代普遍的文化現象。
但在今日,自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破產後,所有曾經以西方文化為高標的文化理論也都隨之破產。
相關新聞
《醜陋的中國人》將停止發行?人民文學出版社:目前正常銷售
回應
柏楊是中華文明衰弱時代自卑者集中表現,早已被時代所拋棄,幸有佳偶,全其後事,免得被掛在歷史恥辱柱上。
從技術層面上看,我美國做法是一種自我損害,冷戰時,來自臺灣的漢語教學師資,雖然沒有得到傳授深層中國文化的機會,尚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語音、詞彙和語法的傳授。到後冷戰,超過30年的去中國化運動,臺灣的教學師資在很多層面喪失了對於中國文化的基本瞭解。僅有幾所專業機構的專業人士,能夠準確教授漢語語音和語法,派往世界的師資既不能使用中文拼音,也不能準確地教授漢語普通話。經過70年的分離,臺灣的漢語與大陸漢語詞彙出現了比較大的差異,如果美國學習者接受的語言竟然跟中國大陸現實出現鴻溝,那不僅是造成學習者的困境,更造成美國利益的損失了。(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
孔子學院列表-維基百科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正式在韓國首都首爾成立。截至2020年7月31日,全球已有162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
亞洲39國(地區),孔子學院135、孔子課堂115
非洲46國,孔子學院61、孔子課堂48
歐洲43國(地區),孔子學院187、孔子課堂346
美洲27國,孔子學院138、孔子課堂560
大洋洲7國,孔子學院20、孔子課堂101
肖鋒:請大家放過李子柒! 2019-12-11 新浪網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比如經濟和軍事,需要軟實力的配合才能走得久、走得遠。軟實力做得好的除了韓國,還有很多,比方說好萊塢電影和美國貨、美式生活方式,德國足球和德國製造。
中國製造靠什麼來行銷全球?孔子學院嗎?《新週刊》曾刊出過一個觀點“一萬個孔子抵不上姚明和章子怡”。(楨:?)
好了,現在終於出現了一個李子柒,可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千一萬個李子柒來做“文化輸出”。
最後,我也希望輿論“放過”李子柒,不要給她強加過多標籤,李子柒取代不了孔子學院,更代表不了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
至於孔子學院,則應該從李子柒的成功中獲得啟發,是時候改變傳播中國文化的姿勢了。
2007年我出訪德國時適逢央視熱播《大國崛起》,彼時正播德國的崛起,引發德國媒體熱議。“他們把俾斯麥時的德國當作榜樣”,德國報紙這個整版評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德國人要我們認識的是新德國,與時俱進的德國,正如其“歌德學院”(德國版孔子學院)的海報所展現的:老歌德一手持西門子手機,一手打開筆記型電腦,目眺遠方,若有所思。
臺灣能教好美國人漢語嗎 2021-04-16 環球時報作者:吳啟訥
美一些國會議員近日表示,為抗衡孔子學院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敦促拜登政府擴大美台教育倡議,以臺灣學院取代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項目。
實際上美國的漢語教學一直與美國的政治需求密切連結。二戰之前,中在美政治無足輕重,對中國文化和語言也沒多大興趣。二戰期間,政治和戰爭需要推動了漢語教學特色:不同于學術層次的漢學研究對閱讀的極高要求,美國人重視口語,為此特別發明了最接近英語發音的漢字耶魯拼音系統。冷戰後,官方為大學漢語課程投注大量資源,到70年代中期,每年已有超過1萬名大學生學漢語,中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也有顯著的增加。
提到華人移民的漢語教學。清政府在20世紀初到美國設立中文學校。民國時期,由華僑設立,用以教育華裔子弟的中文學校數量增加到數十所,學生人數遠遠高於在大學的非華裔學生。以1965年移民法案為界,前期多數教師只能教廣東話,後期教授普通話的師資人數倍增。1994年之前,普通話師資都來自臺灣,但教學內容集中在口語和相對簡單的閱讀上文化背景、歷史知識,集中在日常生活和常識層面,教學內容往往討好西人的東方主義想像,難以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層面。
21世紀初,美國大學漢語教學規模快速擴大,並向中小學擴散。大陸國家漢辦的加入,使美國漢語教學有較大的提升。不過,面對中國發展,美國焦慮感陡增,於是從經政一系列打壓措施,要用臺灣的漢語教學取代孔子學院。
全球建築圈刮起“中國風” 2021-04-06 文匯報
全球知名建築網站Ar chDai l y於近期公佈了2021年度建築大獎的名單,中國專案奪得5席,證明了“中國風”在全球建築圈佔據了越發重要的話語權。
中國風Chinoiserie,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蘊含大量中國元素並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藝術形式或生活方式。這種風格早在17世紀末已流行於歐洲,至今仍被運用在服飾、音樂、電影、建築、家居等領域。
但當下中國風不再是淺層次的元素組合或符號拼貼,而是一門根植於中國土壤的設計哲學。既有寄情於山水間的“陽朔竹林亭臺樓閣”,也有位於河谷地貌中的“金樽堡”,還有一座“七舍合院”。
中國風--維基百科
中國風的「中國」主要指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世界,除了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也是相關的創作題材。
新中式建築_百度百科
新中式建築,是中式建築元素和現代建築手法的結合運用,從而產生的一種建築形式。該建築形式在沿襲中國傳統建築精粹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現代生活價值的精雕細刻。
新中式裝修與中式有什麼不一樣?
中式:是從古代宮殿的建築藝術風格上提煉出來的中國古典建築室內設計風格。中式風格更多的利用了現代手法,把傳統的結構形式通過重新設計組合以另一種民族特色的標誌出現。
新中式:是提煉了中國古典藝術的精髓,搭配如今時代背景下人們對藝術的追求。新中式延續了清明兩朝中國古典的家居設計,並提煉其經典元素加以豐富和簡化,摒棄了傳統空間中等級、尊卑的思想觀念,空間配色上也很輕鬆自然。
疊合與融通:近世中西合璧建築藝術 2015/03/01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日媒: 中國“非遺”數量為何世界第一
日本《東方新報》2020-12-26: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世界第一,原因是什麼
12月17日,中國的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截至今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在於中國有悠久的歷史。除了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琴藝術,2000多年前開始的端午節文化外,中國的篆刻技術、書法以及代表季節變化的二十四節氣,經歷漫長歲月,至今依然紮根於社會。同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較高。比如,京劇、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絲綢製品、針灸等,不僅在中國國內,而且在海外也廣為人知。此次入選“非遺”名錄的太極拳在世界各國也有很多愛好者。
此外,中國還有很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侗族大歌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占中國“非遺”總數的1/3以上。按人口比例計算,少數民族僅占中國人口的8%,但人口總量超過1億,各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入選“非遺”名錄也得益於政府的支持。2004年,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此後中國政府加大發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力度,並將每年的6月8日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宣傳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中國無疑扮演了“優等生”的角色。
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目前,全球有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
教育部2020-12-22發佈,“十三五”期間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情況。全球參加HSK(中文水準考試)、YCT(中小學中文考試)的人數達4000萬人次。中國新簽11份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累計覆蓋54個國家和地區。
截至年底,中國共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2332個,其中本科以上1230個。目前,中國國內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在讀學生超過30萬人。
2019年在中國學習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占比達54.1%。同年,來華留學學歷生比例達54.6%,比2016年提高7個百分點。
2016至2019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251.8萬人,回國201.3萬人,學成回國占比約八成。
十三五期間教育部持續拓寬港澳臺學生來內地(大陸)就學管道,具備港澳臺學生招生資格的院校超過400所,其中具備研究生招生資格的院校225所,高校共培養港澳臺學生約4.5萬人。
38歲零4個月,全球最長壽圈養大熊貓去世
重慶動物園2020-12-21稱,全球最長壽圈養大熊貓“新星”,于2020年12月8日中午13時25分去世。今年8月,重慶動物園才為“新星”慶祝了38歲生日。
“新星”譜系號253,雌性,38歲零4個月。1982年8月出生於四川寶興,1983年6月被送到該動物園救助,已在重慶動物園生活了37年零6個月。
大熊貓的1歲大致相當於人類的3至4歲,38歲的“新星”相當於人類年齡110至140歲。
今年10月21日,“新星”表現嗜睡,不願進食。次日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站立不穩等情況。23日開始出現腹脹,排便困難。重慶動物園稱,期間我園多次邀請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重醫附一院等醫療單位專家會診,經全力救治無效。
重慶動物園多次組織多方專家,對“新星”解剖、病理切片,綜合分析認為:大熊貓“新星”由於高齡,多臟器衰竭,造成消化功能紊亂、低蛋白血症,繼發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最終導致死亡。
截至2019年底,“新星”的後代共153只,分別居住在加拿大、美國、日本以及中國臺北、香港、成都、雅安、上海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相關新聞
台北市立動物園大貓熊「圓寶」預計明年1/1見客
日再添熊貓寶寶 上野盼留人氣明星
疫下缺竹 加拿大兩隻大熊貓提前送回大陸
東京上野大熊貓「香香」要晚些日子回中國了
中美達成協議:大熊貓一家在華盛頓動物園再作客3年
近十年香港地位下降後,有個微妙變化,很多人粵語又變回廣州音了 2020-12-15
【本文來自《別把粵語汙名化了,香港的事是複雜的分離主義,並不是粵語的鍋,只是被用來當刀子了!》評論區】
關於粵語和香港的分離主義,我覺得大家有點杞人憂天了。首先,廣東並非只有粵語,還有潮汕話、客家話、黎話等。其次,就算在珠三角,粵語其實也是在不同地區有很大區別的。
另外,語言也好文化也罷,這些其實都是上層建築,都是建基於經濟地位的。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典型的粵語應該是廣州音為准的,但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的經濟地位和媒體強勢影響下,很多人說的粵語就是香港音。然而近10年,香港地位下降了,很多人說的粵語又變回廣州音了。而實際上,由於國內媒體宣傳的強勢,反而現在廣東很多幼兒自己說不好粵語了。
回應
中國有八大主要方言區,北方官話雖然範圍最廣人數最多,但歷來沒有過強迫別人學自己方言的欲望。對於大部分北方人來說,普通話照樣需要學習。
粵語的問題,實質上就是因為部分經濟先行地區,被境內外別有用心者,用糖衣炮彈設的局給愚弄了。中國其他地域的朋友,對某些粵語狂熱者的不爽,與其說是針對粵語,不如說是針對那些甘於被敵人愚弄的人。吵架的兩方都是受害者,都是被人挑唆的。
相關新聞
被當重刑犯 黎智英2020-12-18轉赤柱監獄
援港只剩一張嘴 港生來台大塞車
拼音輸入才是漢字拉丁化符號化的最大問題! 2020-12-18
前天美國《洛杉磯時報》引用《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結果:2072名受訪者中的83%承認寫字有困難。
漢字是表意文字,而西方語言是拼音文字。當我們習慣使用拼音而不是字形結構來輸出文字的時候,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錯別字,比如的得地亂用、震與振、稍後和稍候不分等。
回應
對呀,我天天用拼音輸入法,漢字基本都不會寫了,悲哀啊
確實筆劃輸入更合理,但多數人上網時這麼多話代替的是嘮嗑啊。
相關新聞
中國傳統禮儀,跟繁體字等等一樣,是束縛中華文明進步的枷鎖嗎?
“女德”講座進校園?山東農業大學回應:尊重不同意見,未發現明顯失當 2020-12-10
日前,有來自山東農業大學的學生在社交網路上反映,該校邀請了外校老師召開講座,內容涉及“相貌迷人穿著裸露易受性騷擾”、“學得好才能挑到好男人”,被指形同“女德”講座。
12月9日晚,校方回應質疑:未發現專家觀點中存在明顯失當,有學生和網友對報告中一些觀點提出不同意見和合理表達,學校表示充分尊重和理解。
回應
艾滋,同志,基督都進入了大學,憑啥女德就不能進
就PPT上面的內容,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大概是女性的偏傳統價值觀觸犯到某些人了吧。
什麼狗屁女德,道德還有男女之分?封建保守主義回潮。
我也沒發現問題,什麼都給套上女德,女拳(權)師們又高潮了!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28196
如何看待因為手術會破壞處女膜,患者被多位醫生拒絕? 2020-10-09
10月6日,網友@春刀斬 在微博上分享了她做子宮息肉切除手術的坎坷經歷,引發網友關注。
子宮息肉切除是一個很簡單的手術,她上臺不到五分鐘就做完了。普通的息肉摘除術只要150元。
然而哪怕她明確表示自己瞭解手術風險並且同意簽字的情況下,醫生仍要求家屬簽字。
自己的身體,自己卻做不了主,她感覺非常的荒謬和憤怒。
回應
這沒給你做都鬧成這樣了,做了出事不得把醫生給吃了?
其實醫生們都不會那麼腐古,但現實生活迫使醫生對這樣的問題高度謹慎。
“因為做陰道彩超破壞處女膜的故事”,我以前的滬上某醫院也碰到過,說醫生把她處女膜捅破了,要醫院賠償。後來醫院無奈報警,員警來後一刷對方身份證,她有好幾次賣淫嫖娼被抓的記錄。
為什麼有了10年的《反家暴法》,拉姆們卻一點沒見少? 2020-10-09
最近,主播拉姆直播時被前夫用汽油點燃並砍傷,最終因燒傷面積達90%以上痛苦離世的事情。
拉姆17、8歲認識前夫唐某並早早結婚,剛結婚,唐某就開始打人,從扇巴掌開始,暴力一步步升級,從家裡打到了大街上。唐某就像《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裡的安嘉和,每次動完手都會道歉,拉姆也像其他無數的家暴受害者一樣,一次次選擇原諒,幻想唐某會改。
………
受害者的沉默,有時候也和身邊的環境有關。家暴發生後,親戚朋友往往本著勸和不勸離,比如什麼:你就忍忍,湊活湊活過唄;夫妻床頭吵架床尾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你換個人就能更好?;孩子都這麼大了,還離什麼婚?
……
回應
以前有婦聯,居委會和所在單位介入,現在國家退出私人生活領域,家暴當然就回潮了。公權力不存在的地方,只能靠道德和傳統約束。道德和傳統約束不了,甚至傳統本身就是惡的,就是叢林法則。
別忘了家暴受害人還有19%是男性呢?
疑似在傳統文化課上教“女德”,銀川北方民族大學2020-10-09已成立調查組進行核查
這樣一所正規高校公然教授“女德”,讓一些網友感到匪夷所思。
不過,也有很多網友質疑事件的真實性,認為老師也許只是在介紹傳統文化。
回應
看人家前後內容吧,歷史課還講封建君主制呢,單獨把那幾頁截下來,是不是也能說這個老師打算復辟帝制,這個可以等子彈再飛一會兒。
復旦新聞學院長張濤甫:李子柒被“山寨”,該包容嗎 2020-07-03 環球時報
近日,有網友曝光越南某美食博主抄中國網紅博主李子柒的“作業”,指出這位越南“山寨李子柒”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發佈的視頻,無論是拍攝內容、鏡頭語言、畫風,乃至髮型、穿戴以及廚間擺設等等,均“複製粘貼”自李子柒,甚至連有個奶奶,也都是抄襲的。
引發中國網友的不適反應,這可以理解。我們不妨繞開版權糾結,從文化傳播的角度進行深入思考,或許能從這個案例獲得深意和真意。
人們把李子柒與中國文化聯結在一起,這就讓本來就顯得抽象複雜的中國文化,變得可親、可及、可感了。
有諸多原因限制了中國文化向外輻射感染力。其中有三個關鍵限制:
一則,中國文化本身就是抽象、駁雜的,難以三言兩語、簡潔明快地表現出來。二則,我們的傳播理念和傳播方式還需改進。三則,文化壁壘的阻隔。在全球化空間裡,文化壁壘仍然強固,文化偏見有礙文化的溝通和理解,特別是在西方文化的傲慢與偏見仍無處不在的今天。
對於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來說,僅靠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多的“李子柒”們,這樣才能讓東施們永遠只能停留在“效顰”的段位上。
所以,對李子柒被“山寨”,我們可目光長遠些,有文化上的包容之心。東施效顰,只會反襯西施之美。我們還有巨大的中華文化富礦有待挖掘,沒有必要與東施們計較。中國文化的舞臺足夠大,可以有千千萬萬的李子柒通過不同的形式和側面來展露風采,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代言者。
回應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當年聽到這句話,覺得齊白石不愧是大師,把模仿學習創新的關係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
這個"山寨"事件得配合之前的新聞,越南完全是把李子柒視頻扒過去加上越南文冒充越南視頻,這個不是山寨的問題,性質是惡劣的!
美媒憂慮獲取中文資訊太少:美國缺一份《參考消息》 2020-06-18 觀察者網
隨著中美競爭的加劇,美國媒體發現,由於美國方面缺乏漢語人才,中國成為“資訊黑洞”。
6月16日,《華爾街日報》刊登的一篇專欄文章提出,中國擁有大量的英語人才,時時刻刻翻譯外國檔獲得一手資訊。與之相對的是,美國的漢語人才少之又少,甚至嚴重依賴72所大學裡的孔子學院的中文教學。由於缺乏翻譯力量,中國重要的公開檔,以及社交媒體上中國民眾的討論成了“燈下黑”,被美國大量的忽視。而美國這次疫情應對和隨之而來與中國“資訊戰”的失敗,則更證明了這一點。
美國政府如今對漢語重視程度遠不如冷戰時期對俄語重視程度,美國應該創立一個和《參考消息》一樣的官方翻譯刊物,以獲得即時客觀的中文諮詢,並培養更多深諳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人才。
而中國卻重視英語教學和翻譯機構。中國在英語培訓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國的競爭對手。中國的英語培訓市場已經膨脹到180億美元,其中70%的收入來自兒童英語教育。與之相對應的,美國語言教學只有16億美元的市場,這意味著美國人均語言教學經費是中國的一半。
美國需要更多的瞭解中國問題,應該像冷戰時期研究蘇聯那樣,建立漢語翻譯機構。美國應該創立類似於《參考消息》一樣的刊物。《參考消息》是全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是一份涵蓋英文報導在內外國新聞報導的翻譯彙編。
冷戰時期的美國領導人會對今天中美這種資訊不對稱感到震驚。因為冷戰時期美國十分注重俄語翻譯。《長電報》是美國政府在冷戰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檔之一。其作者喬治•肯南就深諳俄語,是一位傑出的俄羅斯演說家,也是研究蘇聯問題的專家。美國許多有影響力的冷戰思想家,如肯南和查理斯•博倫,都是真正的專家,對蘇聯和俄羅斯的政治、文化、歷史和語言有著深刻的瞭解。(觀察者網注:1946年月美國駐蘇代辦喬治•肯南給國會發了一封8000字左右的長電報,詳細描述了蘇聯對外的擴張策略,改變了美國對蘇態度。)
美國政府還投入大量資源開展宣傳活動,並將蘇聯檔翻譯成英文。美國最知名的俄語翻譯機構之一就是外國廣播資訊服務(FBIS)。FBIS機構監視、翻譯和傳播大量來自蘇聯、古巴和其他國家的新聞,為研究人員、活動家、記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無價的翻譯。
但遺憾的是,美國已經在2019年裁撤了FBIS。
回應
美國人終於意識到中國的公知不靠譜,想另建管道了吧
「後浪」火熱 嗶哩嗶哩獲資本市場青睞
在美上市中概股、知名影視平台嗶哩嗶哩(B站)2020-05-03晚間播出五四青年節宣傳片「後浪」,迅速在網路上引爆話題。不僅吸引網友目光,更引來投資者青睞,促使該公司近日股價大漲。
回應
這個視頻同時得罪了左和右。左認為是小資產敘事,右認為是獻媚與招安。18年後能讓知乎上兩邊合力討伐的真不多了,B站確實用心。
後浪-維基百科
正面
《人民日報》認為《後浪》中反映年輕人的熱血、奮鬥,並勉勵年輕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中央政法委發文介紹《後浪》,並稱讚此體現出青年比想像中更優秀。《新民週刊》則認為《後浪》展示了年輕人更廣闊的世界。
負面
《新京報》指何冰表現得過於獻媚,與年輕人產生隔閡。中國記協書記處原書記顧勇華也指,影片「做作、虛假」,沒有反映出青年人面臨困惑、焦慮。有很多人認為,影片聚焦的多為城市中小康家庭的年輕人,其去國外旅行、玩高空跳傘等極限項目、乘搭直升機觀光的生活體驗,大部分人都不能體會,而工作上「996」、經濟上被房貸、車貸束縛的人在影片中卻沒有體現。亦有嬰兒潮一代的人士不滿影片粉飾太平,掩蓋了如Z世代成為小粉紅的弊端。影片中「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因為你們這個世界會更喜歡中國」的語句,令人聯想到過激的小粉紅網際網路出征或舉報行為。《紐約時報》專欄作者袁莉稱,《後浪》所傳達的資訊與中國政府向年輕一代傳達的資訊是一致的:「你們今天生活在中國是幸運的,你們應該壓低批評的聲音」。
港媒:中國最新的網路潮流——國風
香港《南華早報》2020-01-21文章:中國的最新網路潮流?學傳統文化和穿漢服 他們背唐詩、練書法、學武術,還穿上中國傳統服飾。
國風的影響可在各種網路平臺上感受到,最明顯的是在嗶哩嗶哩2018年到2019年的國風視頻激增60%。這些視頻涵蓋廣泛內容,如傳統音樂、舞蹈和詩歌、動漫……此類視頻在抖音上也很火。
人氣爆棚並非偶然。中國政府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文化自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與此同時,中國也出現儒學文化學校的復興。
許多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絕大多數國風粉絲都是Z世代年輕人。在淘寶網站上,搜索漢服的結果要多於常規服裝,雙十一購物節銷售額超2500萬美元。
港媒:中國最新的網路潮流——國風
香港《南華早報》2020-01-21文章:中國的最新網路潮流?學傳統文化和穿漢服 他們背唐詩、練書法、學武術,還穿上中國傳統服飾。在流行視頻平臺上,他們獲得數百萬人次觀看,引領該國最有意思的青年潮流之一。這些人就是“國風”的擁躉。他們是網路大潮中的新一代紅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引以為豪。這個潮流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復興漢服——方興未艾。也有人說,這股潮流中的民族主義意味要多於時尚。
國風的影響可在各種網路平臺上感受到,最明顯的是在嗶哩嗶哩。這個視頻網站傳統上迎合遊戲玩家和日本動漫粉絲。但在其公佈的最具影響力上傳者榜單中,今年包括了“國風”標籤下的上傳者。比如十音,令其出名的是穿漢服的視頻。另一個視頻紅人叫墨韻,她彈奏中國傳統樂器古箏的視頻,獲得2900萬的播放量。人氣最旺的國風視頻製作者或許是李子柒。她是少數蜚聲國際的中國網路紅人之一。其視頻主要內容是做飯和傳統技藝,以田園般的中國農村為背景,在國內外平臺上吸引了超過5800萬的粉絲。
據統計,2018年到2019年嗶哩嗶哩網站上的國風視頻激增60%。這些視頻涵蓋廣泛內容,如傳統音樂、舞蹈和詩歌、動漫……此類視頻在抖音上也很火。
人氣爆棚並非偶然。中國政府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文化自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與此同時,中國也出現儒學文化學校的復興。
顯而易見,最近幾年這種現象蔚為大觀,許多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據報導,絕大多數國風粉絲都是Z世代年輕人。在淘寶網站上,搜索漢服的結果要多於常規服裝,雙十一購物節銷售額超2500萬美元,或許這樣的結果也在意料之中。
港媒:中國抖音速成班能致富嗎
香港Abacus網站2020-01-19文章:學費1400美元的中國抖音課堂能讓你致富嗎? 病毒式行銷也能被教會嗎?近來一個週末聚集在深圳一個房間的20多個學員顯然認為是可以的。一些人花了9800元人民幣(約合1400美元)報名參加這個週末速成班,學習如何在抖音上製作吸引眼球的有趣短視頻。
為什麼李受到了那麼多的攻擊呢?道理很簡單啊:有些人實在受不了;她居然可以吧中國描繪的那麼正面,尤其是面向美國的觀眾的時候,她這樣做居然如此受歡迎,對公知們和恨國黨們而言,這比他們死了爹媽還要令他們痛苦一萬倍啊.如果她把中國描繪的無比黑暗醜陋,今天這些攻擊她的人99%會讚美她的.
“致良知”塑造出的模範員工 根本不頂用 2019-12-28 介面
12月27日,虎嗅App一篇名為《爭議“致良知”》的文章在網上瘋狂傳播,文章直指培訓組織“致良知四合院”疑似精神控制學員(楨:?)。參與學員每天需經歷13個小時的高壓培訓,內容涵蓋愛國教育、中醫、家庭建設、傳統文化教育等。
企業負責人希望通過“致良知”的培訓“增進內部文化、團結互助,提升管理經驗”,甚至是“建立人脈,促成銷售等隱形需求”。初衷或許美好,但強迫員工與領導者共同尋找精神寄託,只會營造出一個虛假(楨:?)的精神樂園。
“致良知”模式只能量產出“被洗腦”的(楨:?)、符合領導者狹隘想像的“模範員工”;它無法創造企業向心力、激發員工使命感,不能憑藉共有的價值觀與企業文化,留住具有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
許多西方企業也在進行以人心改造為目標的組織塑造嘗試。然而,從本質上來看,青色組織與合弄制都與“致良知”所宣導的價值觀大相徑庭。
青色組織有效運行的關鍵是基於同僚關係的自主管理系統,它追求真實,且能不斷進化的組織使命。
合弄制則摒棄經理、主管等一系列管理層職位,將市場行銷、人力資源、客戶關係等具體工作職責分散到企業的全體員工身上。
同為烏托邦,西方的這類烏托邦組織建設更強調人性化,領導者的地位和權威將被打破(楨:?)。
回應
為小編的無知感到震驚!致良知給人很多啟發.
公知們和恨國黨們受不了愛國、傳統教育居然可那麼正面.
2016年3月,發佈在美拍上的《桃花酒》,特寫都是模模糊糊的。她去請教美拍特效視頻製作達人@密碼大叔。此人後來成了她師父,教給她更多的剪輯方法。他建議李子柒換個單反。李子柒才買了一台旋轉屏的單反,又花了120元配了一個三腳架。一些高處俯拍的角度,她還得爬上樹,用樹杈固定。後來,鍋碗瓢盆、板凳和石頭都成了固定工具。
漸漸地,人們記住了李子柒。
如今,李子柒面向海外的YouTube帳號上,已經上傳了104個視頻,粉絲有750萬多。
在2017年4月,李子柒製作秋千的視頻在美拍上點擊量突破1000萬,全網播放量8000萬,點贊超過100萬,每天幾十個廣告商找上李子柒。也差不多在此時,爆紅的李子柒開始受到質疑。
她需要有人幫她處理不斷湧來的更多的工作事務。2017年7月20日,李與杭州微念科技公司聯合成立四川子柒文化公司,團隊就是李和一位助理及攝影師,視頻內容還是由李負責,從不寫腳本。攝影師一般當天知道要拍什麼,拍到哪裡說到哪裡,主體剪輯,還是她本人去做。
2018年8月17日,李子柒的天貓旗艦店正式開業,推出五款美食商品,上線6天,銷量突破15萬。
“品牌也是我的一個夢想,想盡心盡力去做好。我的品牌理念就是——慢生活、新傳統,跟我現在做的事情並不衝突。”她覺得,現代都市人的壓力很大,面臨生存、家庭、社會問題等,在視頻裡展示出輕鬆美好的畫面,能夠讓觀看者減少焦慮,帶來平靜舒服的感覺。
李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又覺得自己是不是講得太過官方。現在,做視頻之餘,她報了一些關於文創的課程,想補充一些知識。她覺得自己沒有讀過什麼書,有些課還是需要補。
回應
這些發酸的人有沒有注意過她粗糙的手指?那是勞動的結果.都盯著她唯美的鄉村畫面覺得不現實,不看現實中人家付出了多少?
不是說她不會幹農活,而是她把傳統中國農村農民艱辛的生活過度美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李白看見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你看見廬山瀑布:我操,好大的水,濺了我一脖子;同樣在用視頻把農村生活描述得詩情畫意這段位就是李白。李講,“今年已經是改革開放41年了,農村就非得是窮苦的嗎?就不能滿院子花草和瓜果蔬菜嗎?”
被質疑炒作,李子柒:無論是喜歡還是誤解都感激 2019-12-28 中國新聞週刊
李子柒走上2019《中國新聞週刊》年度影響力人物頒獎禮的現場。李感慨,“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不受到誤解是不可能的。”
這三年,質疑接連不斷。因為不斷受到騷擾和輿論的壓力,她怕奶奶受到傷害,曾在2017年5月宣佈停更。那時,她也公開一些自己視頻拍攝的過程,比如自己是怎麼一個人跑來跑去按開關等內容。但還是有人攻擊她。
李講,“不管任何一種生活,都有好有壞。城市裡也會有揮揮手幾十萬、上百萬隨便花的超級富豪,也有一天自己省吃儉用打幾份工、供孩子念書的父親。其實農村也是一樣的。今年已經是改革開放41年了,農村就非得是窮苦的嗎?就不能滿院子花草和瓜果蔬菜嗎?”
誰都有過去,即便是“仙女”。
李子柒幼年時,父母離異,隨後父親早逝。繼母曾拽著她的頭髮往水溝裡按,把她打得半死不活。爺爺奶奶心疼,接她回了家。爺爺做過鄉廚,善於農活,會編制竹器,她耳濡目染學了很多,後來視頻中的老月餅、竹沙發等等都是以前的積累。爺爺去世時,她讀小五,奶奶撫養她到14歲,難以為繼。她到城裡漂泊了八年,在公園的椅子上睡過,啃了兩個月的饅頭。當服務員的時候,一個月300元工資,有時候打破杯子,得賠,最後到手兩百多。
後來,她就找了師父學音樂,之後去酒吧打碟,去做這份工作只是為了能把錢帶回去給奶奶,這讓她很開心。2012年,奶奶生了場病,需要人照顧,她覺得自己不該把奶奶一人留在家鄉,就回去開淘寶店賣衣服,但生意一直不好。
那時,弟弟在錄彈吉他的視頻,發到美拍上,建議她也可以這麼玩兒。她想,這或許對生意有好處,就也註冊了一個號,隨便拍一些無厘頭的視頻。
摸索一段時間之後,她想或許可以試試拍一些自己真正拿手的事,比如做飯。最初,她就用手機拍,在手機上下載了一個cute cut剪輯軟體,再花40塊錢買了個升級版。操作簡單,她百度一下就明白了——基本是素材拼接、疊化,再加字幕和配樂。最麻煩的是轉換格式,有時,一條視頻要拍好幾天,轉換格式還得花上五到八小時。
肖鋒:請大家放過李子柒! 2019-12-11 新浪網
最近,我去北美與留學生分享我對“中國大趨勢”研判,在美聯航雜誌上看到有關李子柒的報導:她在youtube上有700萬粉絲,燒火做飯一招一式連老外看得都樂此不疲。有海外粉絲直接稱呼她為“大自然界的女神”。
自己動手砍竹子做竹床、用甘蔗做古法紅糖,從醬臘肉、重陽糕、桂花酒等傳統美食,到插艾草、包粽子、吃月餅這些傳統節日習俗,李子柒的視頻滿足了人們對中國傳統生活和田園牧歌的一切想像。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比如經濟和軍事,需要軟實力的配合才能走得久、走得遠。軟實力做得好的除了韓國,還有很多,比方說好萊塢電影和美國貨、美式生活方式,德國足球和德國製造。
中國製造靠什麼來行銷全球?孔子學院嗎?《新週刊》曾刊出過一個觀點“一萬個孔子抵不上姚明和章子怡”。(楨:?)
好了,現在終於出現了一個李子柒,可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千一萬個李子柒來做“文化輸出”。
最後,我也希望輿論“放過”李子柒,不要給她強加過多標籤,李子柒取代不了孔子學院,更代表不了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
至於孔子學院,則應該從李子柒的成功中獲得啟發,是時候改變傳播中國文化的姿勢了。
2007年我出訪德國時適逢央視熱播《大國崛起》,彼時正播德國的崛起,引發德國媒體熱議。“他們把俾斯麥時的德國當作榜樣”,德國報紙這個整版評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德國人要我們認識的是新德國,與時俱進的德國,正如其“歌德學院”(德國版孔子學院)的海報所展現的:老歌德一手持西門子手機,一手打開筆記型電腦,目眺遠方,若有所思。
華夏學宮被關 孫楠女兒曾在此就讀 2019-11-24 荔枝新聞
今年年初,歌手孫楠與妻子潘蔚的一段採訪視頻在網上熱傳,採訪中孫楠妻子潘蔚稱,他們一家四口從北京搬到徐州居住月租700塊的房子,就是為了讓孩子到徐州有名的“華夏學宮”接受國學教育。而伴隨著無辦學資質、學費高昂、變相的女德教育等質疑,華夏學宮一時間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日前,該機構被曝已經完全停業關門,那麼,這所學校現在的情況如何?我蘇特報記者前往實地進行了探訪。
……….
據瞭解,華夏學宮呂梁新校區於2016年9月開建,2018年6月學校從市區老校區搬遷至此。呂梁風景區工作人員張師傅告訴記者,由於華夏學宮的興辦,附近倪園東村的不少村屋曾被學生的家長租來陪讀,但現在基本上都退房了:“這邊原來租房子都不租了,原來都是學生租的,家屬帶孩子在這邊上學,都是有錢的。”
如今冷清的場面與當初學校宣稱招生和培訓10多萬人的熱鬧大相徑庭。
針對此次華夏學宮關停一事,記者聯繫上徐州市銅山區教育局,該局宣傳科科長張春恩表示,關停原因是學校辦學不規範,但具體情況他並不清楚:“是因為辦學不規範,區教育局不負責這個事情,這個是市教育局查處的,他們比較清楚。”
此前,有媒體從徐州教育部門瞭解到,華夏學宮因辦學行為不規範已被關停,目前正由徐州市教育局牽頭進行資產清查等工作。
回應
國學班應該開,多開…遍地都是英語班,為什麼就沒關係呢[費解]
《弟子規》招誰惹誰了? 2019-10-29
按;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則報導,某位教育名師斷言,傳統蒙學讀物《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們目前提倡的價值觀與創新精神相違背”。其實這類論調在五十年前我們聽得耳朵起老繭,就是近年,也仍不時有人提起。
傳統蒙學讀物裡,最常見也是最受歡迎的,有《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千家詩》等。其中有以識字為主的,如《百家姓》;也有的在識字之外兼帶講一點傳統文化知識的,如《三字經》《千字文》。而《弟子規》不同於其他幾本,內容主要是教孩子懂禮貌、學規矩。此書是清代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編,原名《蒙訓文》,後經他人修訂,改名《弟子規》,是書塾教育最常用的啟蒙讀本之一。
平心而論,這本《弟子規》編得還是很有章法的。開篇先以寥寥數語點明宗旨:“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諸多內容,並非編者杜撰,都可以在《論語》《禮記》等儒家經典中找到依據。因此這本《弟子規》又可看作《禮記》的簡編,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拿今天的眼光看,我認為書中大部分內容沒啥不妥。人而有禮,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只要有社會人群存在的地方,就都適用,放在世界範圍,也有其普適性。——只是我們與之暌違太久,已經有點不習慣了。
我讀小學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我的記憶中,課本中有關規矩和禮貌的內容少之又少。只記得小學課本中有一課,講到有求于他人時,要看著人的眼睛。其實《弟子規》中一句“問起對,視勿移”已講得很清楚。六十年代以後,課本開始大談“鬥爭”,就更沒有“規矩”“禮貌”的位置。——我們身上僅有的一點禮貌規矩意識,一靠家長耳提面命,二賴老師嘮叨叮囑。然而歷經六七十年代的“大破大立”“造反有理”,殘存的也已不多。
有些東西,一旦斷層便不易接續,這也可以解釋為啥今天不少人言行粗鄙,缺乏文明習慣:在公眾場所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丟煙頭兒、闖紅燈、亂插隊……
天下事“破”易“立”難,在這方面,我們有著沉痛的教訓。要按現代公民行為準則編一本《新弟子規》以取代舊本,且能迅速為大眾接受,並非易事。在新《規》誕生之前,暫借舊《規》來救急,原是無奈之選。料想南方某著名大學的領導也是這樣考慮的。
三、學界的盛宴,還是出版社的狂歡?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的缺點,特別是學術界的批評意見,諸君或許以為,這本書會遭遇和《萬曆十五年》相似的待遇:民間叫好、學界唱衰。然而恰恰相反,這本書叫好又叫座。在國外,叢書得到了一大批漢學家的推薦,西方學者盛讚這套書突破了傳統敘事模式,真正做到了跨學科研究。在國內,每一冊封底都有數位頂尖教授寄語推薦,可謂群星薈萃
……
總結而言,筆者認為,對中國讀者而言,這套書最大的價值在於換個眼界讀一讀、想一想。若是非要以崇拜的眼光去看,或是用挑刺的目光去審,怕是都會得不償失。說句玩笑話,太過較真,反而對不起付出的書錢。
回應
還是很佩服西方人的,做學問的歷史傳承還是有的。我國至今連鄰國的情況都介紹不清楚,日本、韓國、越南等,居然沒有人去做這些正經學問。我國的科技史也是西方人寫的。泱泱大國,十三億人,居然沒有人去做這些學問,真是很奇怪的事情。
兄台,中國是有史官的,鄰國好多小國連史官都沒有,怎麼給它編,中國編史雖然有些會歌功頌德,但基本大多數還是屬實的,外國的你怎麼考證,連史官都沒有的。總不可能按神話來吧,中國人一向還是實事求是的
我更期待北大版英國通史、清華版美國通史、復旦版法國通史……別讓西方人成天對中華文明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我們也應該正兒八經地評點一下西方人的歷史才對。作為史學連綿不絕的唯一文明古國,這應該是我們當仁不讓的學術職責
https://www.guancha.cn/baoer/2019_10_15_521299_2.shtml
保爾:這部帶著“哈佛光環”的中華帝國史,究竟什麼水準? 2019-10-15 觀察者網
最近幾年,新編中國通史似乎成了出版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在國內,上海人民出版社剛剛出版了一套通史,北京的人民出版社又在組織專家編寫新通史。本土產量已經不俗,卻似乎仍不足用。在國外,不僅《劍橋中國史》尚在繼續編修、翻譯中,日本《中國的歷史》、美國《哈佛中國史》也接踵而來。對於有志收藏中國通史的讀者而言,這些年怕是要準備好荷包嘍~
數量很多,那麼品質如何呢?評判書籍品質,向來是個容易得罪人的事情,特別是外國人寫的書。說太好,有“崇洋媚外”之嫌疑;說太差,又難免有“坐井觀天”之譏諷,最新出版的《哈佛中國史》尤其如此。
……….
細細品讀史料來源,《哈佛中國史》還有更多、更嚴重的問題。這套書刻意輕視主流歷史文獻,似乎是盡可能避免引證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四位元作者更樂於從文學作品、神話傳說、詩詞歌賦,甚至山水畫作中獲得資料,發現證據。如此寫作固然提高了文學性與藝術性,讓歷史變得更有趣、更好看,卻難免失掉了真實性與嚴肅性。主編卜正明編寫的元明卷,就被不留情面的讀者批評為“志怪小說大集合”。
更深一步,建立在這些資料基礎上,通過探討百姓生活、精神文化得出歷史線條、形成帝國脈絡的敘事思路,恐怕很難讓所有人信服。這些吃喝玩樂、風花雪月的故事雖然精彩,但它們能夠承擔起數千年的帝國歷史嗎?中國歷史的發展動因,真的能夠脫離朝堂、拋開王侯將相嗎?傳統政治史的敘事需要改變,但不重視政治而談“帝國”、“帝制”,似乎仍然難以服人。
回應
自由民主的普世口號不管用了就又想出了文明衝突,美國不能代表西方,也不可能代表世界。利用文明差別進行挑撥離間,製造仇恨,在當今世界已經行不通,因為人類發展到今天,不再閉塞,不在愚昧,不再盲從。
朱雲漢:從全球史視角看中國再興與人類的未來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本文根據臺灣中研院政治學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教授2019年3月1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政大講堂”所作專題演講《中華民族再興的全球意涵》整理。
我們無論是從100多年前中國屈辱的近代史作為回顧的起點,還是從最近70年中國民族快速復興的過程出發,都需從全球史的架構來理解中華民族再興對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意涵。在這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展望未來。中國70年來走的道路,當然有曲折,但也有很多方面是史無前例的,突破了過去各種不同文明曾經創造的歷史,中國肯定要超越他們。
如果中國繼續保持既有的發展軌跡,那麼她必然會進一步影響到人類社會的未來,實際上她已經開始在深刻地影響全球社會,以及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僅如此,這一作用將來還會更關鍵,而且她的關鍵程度甚至會超過歷史上美國所起的作用。......但是美國花了多少時間才讓自己的GDP增長了36倍呢?他總共花了117年,也就是中國的工業化追趕速度是美國的3.9倍。所以為什麼英文世界的媒體經常說“China Speed”。什麼叫中國速度?這就是中國速度,史無前例,尤其是在那麼幅員遼闊的版圖之上建設“奇跡”的速度。
https://www.guancha.cn/ZhuYunHan/2019_05_06_500355.shtml
社評:美國務院想用“文明較量”誘騙西方 2019-05-05 環球時報
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日前說,國務院正在以“與一個真正不同文明的較量”想法為依據,制定對華策略。這一動向在美國也引起不少反對聲。
看來在蓬佩奧的主持下,美國務院真的正在推動美國對中國的根本敵意,也就是對中國文明的敵意。
斯金納所提到的計畫,顯然是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帶有對中國文明的歧視。這同時也是對西方文明錯誤的提煉,因為文明的基本方向是和諧、包容、共贏,而不是相互排斥、唯我獨尊和炮艦外交。
即使與亨廷頓提出“文明衝突”概念的上世紀90年代初相比,今天的世界也有了巨大的不同。文明的隔閡、分歧仍然會有,但文明發生有國家力量參與組織的巨大衝突卻越來越難以思議。如今處於不同文明的群體在生活層面不斷融合與一體化,利益相互交織,只要彼此能有基本的相互尊重,不同文明很難形成西方世界中世紀的那種深仇大恨。
斯金納說,過去的大國衝突、包括美蘇冷戰,一定程度上都是“西方內部較量”,而與中國之間是美國首次面對“非高加索人”的超級強國競爭。
美國務院此時拉起“文明較量”的旗幟,其首要目的大概是想要拉攏其他西方國家,促使那些在對華問題上態度搖擺的國家站隊,與美一道遏制中國。
然而我們相信,除了華盛頓少數狂熱的政治精英,這個世界上歡迎“文明較量”到來的人一定少之又少。
華盛頓真的在為西方文明操心嗎?美國這兩年的表現恰恰是在嚴重傷害西方文明,西方世界普遍認同的國際行為準則已經被華盛頓踐踏得面目全非了。
中國社會一直對西方文明保持著敬意,向西方學習是中國近代以來知識份子的集體信條之一。中國與西方的摩擦主要集中在我們反對西方干涉中國的內部事務,中國人沒有在文明層面唯我獨尊的認識,更沒有讓中國社會價值體系主導世界的野心。
因此“文明較量”是個偽命題,不可能出現,美國到底想在遏制中國方面走多遠,那是另一回事。儘量往中美的中間地帶站要比站到美國一邊參與遏制中國,更符合西方乃至世界各國的利益,這是國際政治常識。蓬佩奧和他領導的“中情局化的”國務院是想誤導和欺騙整個世界,但世界可不會那麼傻。
中國連續9年成為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5148.2億美元是2003年的6.6倍,至2018年5月中企累計工程合約3639.6億,完成2399.2億。
習近平2018-09-03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再援非600億美元,未來三年將實施投資非洲基建、擴大進口非洲商品等八大行動。
2015年中非十大合作計劃2018落實,中國連續九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1700億美元,同比增長14%,年均直接投資30億。
美稱中國金錢外交會導致太平洋島國落入債務陷阱2018-08-30外交部回應:同樣是資金,西方是餡餅,中方就成了陷阱?這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近10年來中國從0增至超過13億美元,澳大利亞66億是最大投資國.
繼義大利、盧森堡後,瑞士04.26加入一帶一路。
德國:歐洲願以集體形式加入一帶一路
習訪歐:美聯歐制中夢碎
中義簽一帶路一協議 200億歐元大單
義高官:G7還有兩國準備加入一帶一路
波音再遭重擊:習3.25與法簽400億歐元協議,購買300架約300億歐元空巴飛機。
中歐德法3.26峰會: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共同應對氣候變遷,推動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改革。
中國駐歐盟團長04-07簽署一帶一路協議歐洲國家達22個
習近平2019-04-26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共簽640億美元協議
2017第一屆高峰論壇279項成果全完成: 3800億人民幣貸款,絲路基金增資1000億,已有125國29國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也寫入了聯合國/二十國集團G20/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成果檔。
在全球,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有效對接,在區域,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非盟2063年議程、歐亞經濟聯盟、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等有效對接;在國家層面,與土耳其中間走廊、蒙古國發展之路、越南兩廊一圈、沙烏地阿拉伯2030願景等有效對接。
相關新聞
聯合國秘書長盛讚一帶一路倡議是全球治理典範
聯合報: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37國元首出席 大咖缺席(回應:在西媒眼中,他們才是高人一等的大咖,其他聯合報都是不重要的小弟。G7早就過時了,沒中國參加的會議,還算全球會議嗎? )
美智庫CSIS眼紅中國一帶一路:美國得當全球高品質基建領導者,報告抹黑中國帶去腐敗、債務危機 (回應:先把家裡的破基建整好了再吹/噴)
環球時報社評:常識和現實都在嘲笑“一帶一路”唱衰者
環時社評:一帶一路,內在動力遠大於外部阻力
3年多經八次擴容亞投行成員2019-04-22從57增至97個:共批准39個專案總投資79.4億美元,共撬動了近400億的總投資。絲路基金成立資金400億美元,2017年5月一帶一路峰會上增資1000億元人民幣。至2018年12月,已決策投資28個項目超過110億,約70%投向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典型項目包括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項目、阿聯酋哈斯彥清潔燃煤電站項目,以及與歐洲投資基金(EIF)等比例出資設立的中歐共同投資基金,第一期規模5億歐元,主要通過子基金投資於對中歐合作具有促進作用、商業前景較好的中小企業。
美卿:華投資拉美非好心 京斥肆意誹謗煽風點火
中拉開發銀行成立大會2019/04/22在京召開,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牽頭拉美7家銀行,國開行已向拉美18國、200多項目提供超過1000億美元的貸款,牽頭設立225億的中拉、中國─加勒比基礎設施貸款,參與設立首期100億美元中拉產能合作投資基金。
中國十年對拉美投資達2500億美元- BBC
東盟正成為一帶一路投資重點:2016年,中國對東盟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715.5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1.77倍,占一帶一路55.2%。2017年883.6億同比增長23.5%
南非專家:非洲若不學習漢語就有些無知了
中國日報網2019-04-26電 跨越千年時空,現實呼應歷史。“一帶一路”倡議,讓互學互鑒的潮流再一次沿著絲路足跡在中東地區蔚然成風。
“一帶一路”的建設帶動了“漢語熱”在全球的持續升溫,除了中東國家,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也開設了漢語課。11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發表的題為“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學說普通話,中國在非洲影響力增強”的文章稱,早在2014年,普通話就已經成為南非學校的選修課程。2018年11月,烏干達追隨南非腳步,計畫在35所中學增加漢語課。
1日,俄羅斯首次舉辦國家漢語考試,漢語成為俄繼英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後的第五種全國統考外語科目,俄羅斯43個地區有289名學生參加,考試內容全是選擇題。隨著中俄兩國經貿合作的增加,俄對漢語的興趣和瞭解與日俱增。在過去10年中,該國學習漢語的人數以驚人的速度攀升。1997年5000人,2007年1.7萬人,2017年增至5.6萬人。其中,39%的人在大學學習漢語,31%在中小學學習,25%通過語言課程學習,5%在孔子學院學習。
除了可以在這些公立學校學習漢語之外,中國還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孔子學院,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2019年2月24日,路透社發表題為“中國正在優化孔子學院建設”的文章,認為此舉將有利於增進中外文化交流。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多來,漢語的“朋友圈”正在全球升溫,而漢語熱的背後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日漸提升。研究中國,學習漢語,是潮流更是時務;學有所獲,學有所成,是機遇更是理想。“一帶一路”讓人才交流變得更加通暢,中國的發展也將會為學習漢語的學生提供更多發展空間和機會。
CNN感歎:沒有殖民歷史 中國在非文化機構卻緊追法國
隨著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普通話的教育在非洲國家已經相當普遍。
在肯雅的萊克伍德高級學校中,學生們正在學習普通話。“新年快樂!”,從一個教室中傳來了充滿活力的聲音。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19-04-11報導,數百名該校學生正在逐漸掌握普通話。
2020年,普通話將與法語、阿拉伯語和德語一樣,成為肯亚學校的正式課程。
早在2014年,普通話就已經成為南非學校的選修課程。繼南非之後,毛里求斯、坦桑尼亞、喀麥隆、尚比亞等非洲國家也紛紛將漢語納入了自己的國民教育體系。2018年12月,烏干達也在部分中學引進了普通話。現在漢語課已成為高一和高二年級學生的必修課。普通話是聯合國的官方工作語言,“我希望我們的年輕人在國外能夠有更多的工作、教育及從商機會。”
所有普通話的授課老師都在孔子學院接受專業培訓。CNN稱,令人驚訝的是,雖然不像英國、法國與非洲國家在歷史上曾有殖民關係,但中國在非洲的文化機構數量也僅僅位於法國之後排名第二。
觀察者網查閱了中國漢辦官網。截止去年底,中國在非洲的孔子學院已經達到了58家。2018年8月27日,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也做過相關報導:孔子學院在非洲的數量為48家,僅次於法國在非洲的文化機構。
此外,當時中國在全球的孔子學院達到了516家,遠遠領先於英國的191家文化機構。
然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一位學者提醒非洲政府要時刻警惕孔子學院。此前,美國大學也取消了與孔子學院的合作。
中國外交部嚴正否認了對於中國政府操控孔夫子學院的指控。
南非羅茲大學非洲語言研究教授Russell Kaschula表示,不學普通話是極不明智的,“中國是非洲諸多國家的重要交易夥伴。學習普通話和學習英語、法語、葡萄牙語一樣重要。”
回應
還不及法國,任重而道遠啊!
學外語是必要的,現在的問題是把學英語當成了全部外語,應該把英法德拉丁西班牙語等並列,讓學生選學其中之一,而不是現在這樣把英語當成外語本身。
全民學英語是巨大的資源浪費。英語產業應當精英化。現在國內、國外有很多人以英語產業為生,當然捨不得國家改變縮小英語教育的規模。曾記否,初中英語教材一年一換,就是為了配合老外賺錢。
如果公立學校為了某些理由,不再教授英語,那麼這個市場必然會由私立培訓機構所填補,而這會進一步加速階層固化,實際上是“增負”。
英文學習給那些需要專業化的人學習,大多數人是沒有必要的
現在不是學不學英文不英文的問題,是學英文通吃天下的問題,英文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才是要反思的
很多年前我就認為全民學英語完全是浪費時間資源,讓那些有興趣的人去學就可以了,其他人可以把省下的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是更好嗎?
我正好相反。我認為越是家庭條件不好的越應該學一些外語。無他,一是可以給自己增加一門技能。二是多一個瞭解和認識世界的視窗。
對於整個國家教育體系來說,在初、高中階段分辨出哪些人有興趣學英語,哪些人沒有興趣,哪些人以後的工作會和英語打交道,哪些人以後工作了與英語無緣,這都是強國家所難的,所以為了保證少部分人在以後大學期間跟得上進度,不會後悔以前沒學過英語,在初級教育階段開展英語教學是有必要的,以學習IT行業為舉例,英語都不會搞什麼程式設計?其他一切基於電腦的科技,除非發展出成熟的,能夠被廣泛應用的漢語言程式設計,否則搞這個行業的人英語都是非學不可的。
按你這麼說的,全球學英語才是必然趨勢了吧。真香。
是啊,現在英語是事實上的世界語言啊?
再過10年,在AI技術的發展下,你們就會發現學英語真的是一個廢物技能,現在吃香的外語翻譯這個職業很可能就像現在的計程車司機一樣面臨被技術淘汰的命運。
學校要求學生必修英語,是廢物技能、思想上自我矮化嗎? 2019-03-18
微博大V花千芳最近連發了幾篇微博,認為學校讓學生都要學英語是不合適的,英語是一件“廢物技能”,犧牲了孩子寶貴的童年。而“為英語呐喊”的人,有一部分更是“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
@花千芳 的這種觀點,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過,大體上是說,學校裡學英語沒什麼用,耽誤工夫。有意思的是,很多民族主義者(在當時)持同樣的觀點,認為中國人學英語,容易導致崇洋媚外,而學校裡讓所有人學英語,更是會促使中國孩子從小就喜歡外國的文化,是“崇洋媚外”思想的推手。
上世紀末很多人面對外國沒有什麼自信心,原因是因為學了英語嗎?顯然不是,而是因為當時中國的國力遠不如西方,當看到外國人舊電視機都能扔垃圾箱而自己買電視機還要托人的時候,普通人是很難有太強的自信心的,無論他們學還是不學英語。事實上,當年很多老牌恨國公知,英文水準都不怎麼樣,這並不妨礙他們用二手三手得來的對西方世界的蹩腳理解來咒駡中國。反之,現在出國留學的很多年輕人,在國外求學生活,外語水準並不低,但仍然能夠客觀看待中國和世界,甚至有的人更是“出國之後才愛國”。
隨著中國和世界的聯繫日益緊密,英語對普通人來說,就是一項技能而已。它是否能承擔意識形態的功能,那要看中國國力如何,中國人的生活水準如何。如果還是像上世紀八十年代那種對比,不用說英語了,任何來自西方世界的東西,比如可口可樂、肯德基、星巴克,都會“自動地”承擔上意識形態和文化入侵的功能。除非你能把西方世界和中國完全隔離開,才能斷絕掉這種“文化入侵”。反之,以現在的中國國力,像肯德基這些曾經被視為“西方文化的象徵”,如今也正在變成普通的飯館,甚至還不是什麼高檔飯館。
我們的義務教育免費教授英語,是一項德政。因為它在就業市場和實際工作中是有客觀需求的。如果公立學校為了某些理由,不再教授英語,那麼這個市場必然會由私立培訓機構所填補,而這會進一步加速階層固化,實際上是“增負”。
回應
學英語肯定有必要。但是在高考占那麼高比重的分就未必合適了。高考總分480分英語120分,占四分之一。而物理化學這些專門選的科目卻不直接計入總分。
“金句”流浪漢是誰?上海徐匯:此前在區審計局工作因病休假 2019-03-21 澎湃新聞
上海一名流浪漢在網上走紅。他名叫沈巍,因“精通”《左傳》、《戰國策》等書籍,並向路人講述《論語》等經典著作,被網友錄製成視頻發佈後走紅,其中不乏網路主播、微商借沈巍的走紅而宣傳自己。與此同時,有關他的傳言也越來越多,復旦大學畢業生,妻女車禍過世,上海徐匯審計局的公務員......上海徐匯區新聞辦:沈巍1986年進入徐匯區審計局工作,1993年起因病休假。其他情況因涉及其個人隱私,單位不便予以公開。網路上有關他從復旦畢業和妻女車禍過世的資訊都是謠言。沈巍稱自己在外流浪撿垃圾是因為對垃圾分類理念的認同,但是家人卻不理解他。
回應
這麼長時間不去上班,不是應該辭退麼?或者辦理因病退休?
患精神病,不能開除辭退。
無知菁英太多 上海博學流浪漢被直播成網紅 2019-03-21 中央社
沈巍的走紅,是窺見中國社會諸多現象的一個切口。在強調物質生活、消費主義的時代,尤其是功利氣息相對濃鬱的中國社會,沈巍非主流的生活顯得出格,這讓不少感到浮躁的大陸民眾眼睛一亮。
復旦大教授陳雲告訴中央社記者,民眾一窩蜂的現象,與當下中國社會的趨同性有關。很多人過著與他人雷同的生活、不能反抗,這時發現了有人堅持另類生活20餘年,很自然會感到驚奇或驚喜。因為社會精英的表現多少令人失望,真實的或喬裝的無知者太多,民眾才會轉而去關注邊緣社會裡面的「有識之士」(楨:精神病患?)。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張雪忠認為,隨著中國的言論空間不斷縮小,社會輿論幾乎喪失了公共性,媒體不敢直面真正的公共問題,更側重獵奇的報導。
流浪國學大師憑什麼這麼火 顏值比得上當年犀利哥? 2019-03-21 聯合報
說到流浪漢,不得不提到最經典的「犀利哥」。犀利哥本名程國榮,2010年初在浙江寧波流浪行乞時,被人試用相機時拍攝下一組照片,隨後以「秒殺宇宙第一極品路人帥哥!」為題轉載於天涯論壇,受到網友的追捧,迅速成為網路紅人,連英國媒體都曾報導過他。由於「犀利哥」可能患有精神疾病。他在過度關注下驚慌失措,無法與人正常交流,並拒絕前往救助站,他曾在家鄉與親人團聚,但不久後又在老家附近開始流浪生活,2013年又被送到鄱陽精神病醫院安頓治療。
教育部:“孔子大學”組建須納入山東高校設置規劃統籌研究論證
據澎湃新聞2019-02-21報導,教育部近日在其官網公開了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3921號建議的答覆。答覆稱,依託曲阜師範大學組建孔子大學的問題,須納入山東省高校設置規劃統籌研究論證。
作為孔子家鄉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頻頻傳出更名為“孔子大學”的消息。山東媒體《齊魯晚報》2014年6月曾有報導,曲阜師範大學官方網站掛出《關於學校新校名徵集工作的通知》,但不久即被刪除。該通知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起,學校積極聯繫協調,就更名事宜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上級部門和領導的大力支持。該校相關工作人員稱,此次征名中“孔子大學”的呼聲最高。
2014年11月,曲阜師範大學前校長傅永聚接受人民網採訪時坦承,確有改名一事,“啟動一兩年了,還在路上”。教育部有規定不以人名為大學的名字,但傅永聚認為“孔子不是人名,孔丘才是人名,孔子是文化的符號,代表中國文化”。
最近兩年,依託曲阜師範大學組建“孔子大學”一事又多次被各級政協委員提及。
“不知道什麼考量,(更名)現在沒有辦成。但是我們全校都是對改成孔子大學都有很高的期待。”傅永聚在上述報導中透露,更名一事得到孔子後人認可,山東省政府也極支持改名的設想,曾經多次與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溝通。“關於同意將曲阜師範大學更名為孔子大學的函,省政府同意了,報給教育部,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做成。”傅永聚稱,學校已用專利將“孔子大學”保護起來,別人不能再申請。
回應
打著孔子旗號復辟已經進歷史垃圾堆國學。
毛主席為什麼批孔?搞復辟沒有好下場!
那遍佈全球的孔子學院怎麼算……
“中國人不許說中文!”美著名大學搞歧視已經這麼囂張了? 2019-01-27
2019-01-25,美國杜克大學一名生物統計系的助理教授梅根⋅尼利(Megan Neely)向全系學生髮了一封電子郵件,要求中國學生不要在學校說中文 。
郵件稱,學校有兩位教職員工分別找到她,稱在教學區看到一些中國學生在休息室和教學區說中文(用他們的話說,非常大聲) ,想要知道這些中國學生的名字,好在之後拒絕這幾名學生的實習或專案申請 。
梅根說,這兩位教職員工很失望,這些學生沒有把握機會盡力去提高英語水準,反而在樓道裡用別人完全不懂的語言交流,很不禮貌。
這封郵件發出後,中國留學生們自然炸了鍋!
有人覺得:梅根說得有道理,中國學生確實毛病多,她只是好心提醒!
不過,更多人則覺得:梅根這就是明晃晃地種族歧視啊!
據悉,這位助理教授不是第一次群發類似郵件了。
2018年2月,她也發過一封郵件,建議母語非英語的國際學生在學校都要說英語。
不得不說,這位英語員警真的有問題......
在職業場合和學術場景下使用交流雙方都理解的語言沒錯,但在其他地方其他時候說什麼語言都是個人自由。
要求他人只說英語,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EEOC)已經將這一條明確列為歧視。
第二天週六(26日)下午,該系所屬學院醫學院院長瑪麗⋅克洛特曼向學生發信致歉,要求對該專案進行全面審查,並澄清:杜克大學不會限制學生溝通的語言,也不會因為用什麼語言而影響學生的職業發展 。院長還透露:助理教授梅根已辭去該專案主任一職。
回應
關於說話聲音大,純粹是對中國人的偏見。其實,我見過在我國的不少外國人,說話聲音同樣很大,只是咱中國人很大度,沒跟她們計較而已。也許他們會狡辯說那是入鄉隨俗,但周邊中國人說話聲音並不大啊,怎麼不入鄉隨俗了?這些西方人,粗俗的是他們,小肚雞腸的還是他們,只因他們暫時是發達國家,所以似乎一切都是優越的,怎麼做都是有理的,鄙視!
不但中國人可以大聲在中國用英語交談,外國人也可以。美國人不允許中國人在美國大聲用中國話交談是明擺著的種族偏見!是一些美國人的狂傲自大的惡疾,如特朗普搞美國優先淩駕於國際法之上,當聯合國的太上皇。必然遭到世界的反對,四處碰壁。
當你科技比他們先進,經濟比他們發發達很多倍以後,就是你說鳥語,他們都舔你,就象今天某些國人舔人家一垟。所以,聽到這些不要激動!
華為員工來自全球16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在中國就覆蓋39個民族,海外當地語系化率達72%(3.4萬人)。全球員工保障投入超過14億美元。
截止2015年底,華為累計獲得專利授權50377件,申請中國專利52550件、外國專利30613件,90%以上為發明專利。
現在,華為微波與5g同時做的最好,結合的也最好。
華為手機出貨量超越lj蘋果,即將趕超爆炸三星。
你說華為為中國,為中國人民做了什麼?
你看不起華為,不過是因為任正非是個退伍的技術兵,還是被百萬大裁軍裁掉的人而已。
你看不起華為,不過是因為華為顛覆了你淺薄的眼界,認為中國沒有高科技,認為中國所有的成就不過是白皮的恩賜而已。
便宜的最貴! 成大電機系教授點出為何要禁用華為 2019-01-25 聯合報
政府正準備開始禁用中國電資通訊設備,包含華為手機,引起部分人士質疑,文化大學推廣部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批「why bother?」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忠憲今在臉書回應並透過簡單分析,點出華為恐暗藏後門,背地收集使用者所有資料,等待機會合適就會傳回中國,更可長期駭客重要人士,取得更多有利資訊,他說:「便宜的最貴」、「資料就是金錢」、「小心中國製的資通訊設備就在你身邊」。
回應
梅克爾用美國貨被美國竊聽十年,美國通信產品全部都有後門!斯諾登爆的料台灣人有聽沒到!美國痛恨華為是因為你用華為老美無法監聽到你,將會整個情報失靈被搞垮!
人一綠,腦殘又變態,不必挑明,牠們自己證明給你看
相關新聞
官方禁華為也沒用! Mate20 X開賣首日爆排隊人潮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新世紀冷戰開打....上世紀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美勝蘇敗,主要取決於在體制上美強於蘇,在規模上美大於蘇,在地緣上美優於蘇。新世紀的中美之爭,除體制互見優劣外,或將取決於:一、貨幣霸權,美強於中,但中將逐漸強化挑戰能力;二、科技領域,中方從落後到急起直追到目前已在不少領域出現並跑,潛力很大。在關鍵項目如5G、AI、大數據、量子科技各方面,中方有規模和密度上的優勢;三、軍事領域,全球範圍美遠超中,但關鍵處如西太平洋,雙方漸已平分秋色;四、地緣戰略上,視一帶一路及台灣問題誰將勝出而定。
為了更廣泛地支持基礎研究方向與華為業務相一致的科學家們,我們在2014年擴充了HIRP。由HIRP支持的項目數超過1200個,許多都已經成功實現商業化。例如華為與德國慕尼克工業大學聯合研發的降噪技術已經用到手機上。另外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Josef Nossek教授提出將無線技術應用於光通信的構想,大幅降低了光傳輸產品所用晶片的功耗。
有一部分人似乎心存疑慮,但華為從未想過從合作夥伴那裡獲取各種專利或研究成果。英國牛津大學決定新的專案今後不再接受來自華為的資金援助,但我們的目的只是從研究人員的成功與失敗中學習。
這種開放式的合作是消除橫亙在科學與商業應用之間鴻溝的唯一方法。為此,不僅僅需要資金,還要保持耐心。因為有些基礎性的理論投入到實際應用要花上數十年時間。
華為今後將繼續資助能帶來科學與技術進步的基礎研究。這樣的合作活動不僅僅有助於華為的業務活動,還將給社會和整個產業做出貢獻。
回應
為何她向日媒投稿而不是自己國家
因為這些話是說給國外的大學及其他研究機構聽的。
投稿國內的話,你們又會說,天天就知道忽悠自己人,有本事對外國人說去啊。總之,怎麼都能噴
華為這個名字在中國人這裡太佔便宜了,華為為中國,為中國人民做了什麼?且這位女士全家都在加拿大。
華為已經成為世界最nb的通訊企業了,即將全產業鏈閉合。
光華為一家,就養了600多各個學科的科學家,1萬多工程師,全世界各個國家20多個實驗室。
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近30億人,支援客戶1500多張網路運行,保障130多個重大事件/自然災害網路穩定,光纖網路長度超過5萬公里。
在非洲部署無線基站和LTE網路數分別占總數的50%和70%以上,在斯里蘭卡新建500多個基站,為埃塞俄比亞64所學校的5萬名學生接入網路。
華為全球員工總數約17萬人,其中研發員工比例達到45%,服務員工20.2%,市場與解決方案員工9.2%,供應體系員工7.8%,銷售員工6.4%。
孟晚舟向日媒投稿:回應牛津叫停華為資助 2019-01-25觀察者網
華為副董事長兼首席財務官(CFO)孟晩舟去年12月初遭加拿大非法拘捕後,目前正處於保釋階段。此前她曾通過朋友圈及日記向外界傳達自己的現狀和心路歷程。近日孟晚舟向日媒投稿,講述華為與大學的合作,並談及牛津大學叫停華為資助一事。
誕生于中世紀歐洲的大學在數個世紀的時間裡,主要是為了將那個時代的知識傳播到下一代而存在。人類知識的發展,當時主要是通過在同業公會制之下工作的人們來積累。但產業層面的經驗積累和大學研究很少產生交集。
但是,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關係在工業革命的時代發生改變。大學從單純普及知識的“場所”變為了追求“知識”最前線的場所。詹姆斯•瓦特開發出近代蒸汽機,是在格拉斯哥大學負責修理效率低下的初期階段蒸汽機之時。蒸汽機隨後在製造業和交通工具等得到廣泛利用。
到了1940~1950年代,民間企業和研究機構開始在基礎研究領域發揮一定的作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貝爾實驗室開發出電晶體、雷射器和資訊理論。隨著美國德州儀器(TI)開發出積體電路,“摩爾法則”的時代到來。
現在,大學和企業前所未有地緊密結合。大學在人工智慧(AI)領域走在基礎理論研究的最前端,而穀歌、Facebook、特斯拉和華為等技術領先企業則正致力於理論的實用化。
18萬名華為員工的近半數參與研發。最近10年的研發費用超過600億美元,計畫今後數年投入150億~200億美元。
我們要作為IT企業取得成功並生存下去,取決於研發部門能否準確地預測通信技術的發展。為了看清未來,要培育開放的企業文化,我們一直鼓勵員工,推崇“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這句話的含義是不要只顧著工作,要偶爾拿出時間,大家聚在一起,彼此讓各種思想相互碰撞,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為了培育和外部的合作關係,啟動了“華為創新研究計畫(HIRP)”,為全世界大學和研究機構構建了虛擬的咖啡吧,在這裡,大家可以交流各種思想。首先於2010年在歐洲啟動。通過這個計畫為最具可能性的方案提供資金。通過HIRP,與全球前100的大學和30多個國家的國家級研究機構的學者緊密合作。
美國康大突然與人大“斷交” 環球時報:跟風白宮 2018-10-29 環球網
據《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康奈爾大學宣佈中斷與中國人民大學的交流合作專案,理由是人民大學缺乏學術自由。這被認為是近年來國外大學因政治原因與中國大學中斷合作的首例。
據《環球時報》向人民大學瞭解,康奈爾大學對人大的具體指控子虛烏有,顯然受了網上傳聞的誤導。
人大與世界上兩百多所大學有合作,遭遇康奈爾大學的這種“斷交”是頭一遭。這是美國同中國打交道方式非理性變化的一部分:美國社會中的更多機構可能被對中國的錯誤認識感染,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入到美國新的對華戰略動向中,我們不該感到意外。
然而這是逆全球化風潮而動。僅就大學來說,中國高校生源充足,發展迅速,是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活力源。外國大學同中國大學合作多數時候是互利共贏的,遠離中國大學或學生是給自身發展關上一扇門。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新興市場,這裡有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所需面對的緊迫課題,有各種科研的動力和用武之地,是全球化的支柱之一。繞開中國是個天真的想法,對這一點中外都應該清楚。
中國人常說,做好自己的事情最重要。這句話在當下尤其值得銘記並且加以實踐。我們要自信,有主心骨,不受外部聲音的干擾和牽制,這包括既不被外部壓力任意塑造,也不能出於警惕,亂了我們自己節奏,放棄我們原本規劃中就該有的改進。
對中國的大學和各行各業而言,改革開放是根本,加強治理的目的也是要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和發展。
對中國的偏見和同中國交往的實際需求正在西方一些國家同時上升,只要中國處理得當,我們相信後一個現實一定會壓倒前一個。中國的路必將越走越寬,拒絕與我們合作的一些力量只會越走路越窄。
相關新聞
人大教授金燦榮:美國無法接受中國崛起,以後會經常吵架
2013年9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及里昂第三大學關閉孔子學院,稱孔子學院是中方意識形態輸出的工具,干擾西方學術自由。
2014年9月25日,芝加哥大學宣佈中止與孔子學院繼續合作;10月1日,賓州州立大學跟進,宣佈將在年底中止與孔子學院長達5年的合作。
遭遇“雙重標準”
《孔子學院章程》明確規定,孔子學院作為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其宗旨是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瞭解,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係,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為構建和諧世界貢獻力量。
其實,早在孔子學院誕生之前,一些國家就已經開始創立其海外文化機構了,如英國文化協會、法國文化協會,西班牙賽凡提斯學院以及德國歌德學院等。
孔子學院作為和上述機構類似的、致力於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橋樑,卻遭遇了西方一些國家的“雙重標準”。
《華盛頓郵報》上月刊文表示,孔子學院受到來自美國國會的威脅正值人們對中美關係十分關切之際。美國政客似乎急於削弱中國在美國的影響力,並把矛頭對準了孔子學院。文章認為,國會關閉孔子學院的行動是愚蠢的。一味關注孔子學院,而不關注其他項目,這讓人想起了上世紀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
此外,在非洲的一些國家,孔子學院很少遭到抵制。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個國家(地區)建立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138國(地區)共525所,其中,亞洲33國(地區)118所,非洲39國54所,歐洲41國173所,美洲21國161所,大洋洲4國19所。孔子課堂79國(地區)共1113個(科摩羅、緬甸、瓦努阿圖、格林伍德、萊索托、科克群島、安道爾、歐盟只有課堂,沒有學院),其中,亞洲21國101個,非洲15國30個,歐洲30國307個,美洲9國574個,大洋洲4國101個。
回應
西方尤其美國,對全球進行文化輸出和文化侵略,但對別的國家的文化輸出,卻警惕性很高,而下手很果斷,文化戰爭同樣是交戰,是東西方文明的較量的體現之一。
看到老二蒸蒸日上,關閉是早晚的事,我想還會波及其它,不要幻想,時刻準備戰鬥!
美國蠻夷孔子不能教化,唯有孫武使其折服。
說明美國的自由,想關誰就關誰。
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家監獄裡卻關著最多的人,花著世界上最多的軍費卻天天喊著別人是威脅,幾十年來在貿易上壓榨別的國家卻喊著貿易吃虧要打貿易戰。這就是我認知中的美國,一個有著強盜邏輯卻裝成正人君子的國家。
福特基金 洛克菲勒基金 量子基金還有形形色色NGO,TG長點心對等關一個。
我們應該驅逐所有NGO
回應
不容易,十二億人用的語言,影響力終於壓過兩千萬人的語言了,以後可以盡情的嘲笑三哥了,哈哈
唉,現在噴子是水準每況愈下,最基本的連使用的資料都是錯的,且英、德、法、俄、西等文字屬於拼音文字,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使用位於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而使用中文這種表意象形文字的人,使用大腦前部的布魯卡語言功能區。所以母語是英語的人,容易對德語、法語,觸類旁通,更容易學。漢語對他們來說相當難。如果不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地位的影響力強大到一定程度,人千選萬選都不會挑漢語做高考題。日本、韓國是發達國家,人家把日語韓語做高考題了嗎?
美國北佛羅里達大學關閉孔子學院
位於美國傑克遜維爾的北佛羅里達大學2018-08-15表示,該校2014年開辦的孔子學院不符合大學的使命和目標,將予以關閉。
消息稱,美國政界及高等教育界曾提出質疑,中國設在美國的孔子學院是另有目的,甚至認為孔子學院利用留學生作間諜,收集美國的敏感資料。芝加哥大學、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等著名大學在幾年前就已中止與孔子學院的合作計畫。
而在北佛羅里達大學宣佈這一決定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在推特上表示歡迎,並建議其他佛羅里達州的大學也關閉相關機構。
據觀察者網2月份報導,魯比奧早就開始為佛州孔子學院的關閉“推波助瀾”。
對於反復拿孔子學院炒作“中國威脅”一事,我外交部早已做出表態稱,美國所有孔子學院都是美國大學自願申請,由中國高校與美國高校合作開辦的,所有教學與文化活動全部公開、透明。中方根據美方要求,提供教師、教材等方面的幫助,從未干涉過學術自由。
然而,一些孔子學院的發展確實受到不少波折:
2012年5月17日,美國國務院發佈公告,稱在該國持有J-1簽證的孔子學院部分中國漢語教師,違反了美國的簽證規定,必須於6月30日離境。與此同時,要求在美國的孔子學院申請有關資質的認證。8天之後,新的公告稱,持“不當”簽證的老師不需離境,美方也不再要求孔子學院進行資質認證。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宣佈于2013當年7月31日關閉校內的孔子學院。
漢語成“英國高考”第三大外語科目 報考人數超德語
素有“英國高考”之稱的A-level成績於2018-08-18-16放榜,根據英國考試委員會公佈的資料,今年報考漢語的學生人數首次超越德語,在報考外語總人數下滑的情況下逆勢增長,成為“英國高考”第三大外語科目。
,今年的A-level考試有3334名學生選擇漢語作為考試科目,與去年相比增長8.6%。
而選擇德語作為A-level考試科目的學生只有3,058人,比去年減少了16.5%,屈居第四。
法語仍然是最受歡迎的外語,第二是西班牙語,但和德語一樣,與去年相比,選擇這兩門語言作為考試科目的學生都呈下降趨勢,分別減少8%和4%。
俄語排在第五,選擇它作為考試科目的學生人數比去年增加3.4%。
英國獨立學校委員會(ISC)主席萊農(Barnaby Lenon)表示,過去學生們被告知學習德語有助於未來職業生涯發展,但現在情況變了。
“過去,我們強烈建議學生學習德語,因為德國經濟的重要性。現在,雖然德國經濟依舊強勁,但中國在過去25年裡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最快速的經濟體。”
漢語逆勢崛起
觀察者網此前報導,2017年底一項針對1千多名未成年學生家長的調查顯示,在英國家長的心目中,漢語是除印歐語系之外最重要的語言。有超過半數的家長認為,學好中文有助於孩子未來事業的發展,幫助孩子開闊視野。
就連英國王室也希望孩子學習漢語,在喬治王子的學前班上,不僅有英語、數學、芭蕾等課程,還要學說普通話。
2016年9月,英國政府推出中文教學專案“卓越漢語教學”,撥款1000萬英鎊,目標是到2020年讓5000多名公立學校學生達到普通話流利水準。支持該項目的倫敦大學學院教育研究所計畫同期培訓100名合格的中文教師。
美媒:孔子學院在非洲並非如西方想像
美國“石英”財經網2018-8-11文章,原題: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中心正超出我們想像地在非洲快速成長 作為提升中國文化影響戰略的重要一部分,政府資助的教授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公共機構正在全球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據國際諮詢機構統計,自2004年以來,非洲的孔子學院數量從0發展至48所。
中國孔子學院仿照法國文化中心、德國歌德學院以及英國文化協會而設,而西方國家的該類機構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進入非洲。與西方國家相比,儘管中國進入該領域足足晚了100多年,但若論海外文化機構數量,中國目前僅次於法國,位居全球第二。
真正使孔子學院有別於西方機構的是其獨特的組織框架:當地學校提供辦公和教學場地,中國提供師資和辦學資金。也正因此,孔子學院在美國一度受到爭議,有人認為孔子學院被中國用來加深其影響推進其目標,並破壞當地學校的學術正直性。但反觀非洲,記者卻從未聽聞孔子學院遭受抵制的報導。中國為當地孔子學院提供資金,並一批批地派來中國老師,中國老師不辭辛苦地為當地學生教授課程,很多情況下是在條件較差的學校中進行。而這幾年,中國資金正讓非洲大學的教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對於西方國家對中國向當地文化機構輸出其文化觀與世界觀的指責,曼沙赫博士表示,“孔子學院目前教授的課程中沒有歷史,更多涉及的是樂器、書法和舞蹈等。”
今年2月,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多夫•雷對國會表示該局正在調查孔子學院,但筆者認為他已改變看法,他在此後與高級反情報官員進行的對話已確認孔子學院並未被視為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
美國緊盯孔子學院而非其他事務——比如北京尋求吸引美國頂尖科學家及其發明流向中國的“千人計畫”,是草率衝動之舉,使美國更難評估中國。這種做法難免使人想起上世紀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對孔子學院的狂怒喧囂亦是如此。那些跟隨一些美國國會議員起哄的人並未認清來自中國的威脅,反而使之變得更模糊晦暗。他們迫切希望對中國“有所作為”,但卻試圖向一個無害的語言培訓專案開刀。(作者是《華盛頓郵報》北京分社前社長潘文,王會聰譯)
回應
美國是一個極端矛盾的社會,特朗普的小孫女都可以學習中國文化學漢語,但卻把中國孔子學院排斥打壓,如今是網路世界,搞封閉只能是愚蠢之極。
關閉孔子學院是美國正在失去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表現,鼓勵一下!
說中國話,未必就天然親近中國,甚至有中國血緣的,比如新加坡,也並不與中國親近!中國在本國強行推行英語教學幾十年,大量的中國人懂得了英語,但現在親近美國的,卻只是極少數。決定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情感距離的,本質上只是利益,其它的都是表像,作用有限。懂英語的中國人不喜歡甚至反對美國,是因為美國在諸多問題上侵害了中國人的利益,中美是對手;不懂中文的俄羅斯人對中國有好感,是因為中俄有共同利益,中俄是隊友。
美媒前主管:威脅關閉孔子學院是愚蠢之舉
美國《華盛頓郵報》2018-7-2:對孔子學院的狂亂喧囂正在轉移對中國真正威脅的注意力 在中美關係完全實現正常化的前一年,筆者開始學習中文。我們當時在斯坦福大學使用的是直接來自北京的課本,除熟記“這是一張桌子,那是一支鋼筆”等語句外,我們還背誦“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和“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如今,隨著在美國開展中文教育引發的爭議已抵達國會——例如,盧比奧等議員敦促其所在州的高校關閉孔子學院等,筆者的思緒又重新回到自己與中國發生聯繫的最初歲月。
美國國會對孔子學院的擔心源於一些說法,包括所謂這些學院的教師及管理人員參與審查美國高校內對中國的討論等。一些美國議員對孔子學院發出的威脅恰逢美中關係正引發嚴重關切之際。幾十年來,美國對華策略曾以一種推斷為前提,即只要美國支持其崛起,中國就將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自由”。然而,隨著該推斷被證明不成立,美國的政客似乎正孤注一擲地削減中國對美國的影響力,並意在將孔子學院置於刀尖之上。然而,國會議員威脅關閉孔子學院的行動是愚蠢之舉,這種做法對美國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無濟於事。首先,倘若美國學生確實如此容易遭受來自具有“偏見”的中國教材和教學方法的“洗腦”,那麼我們作為一個國家就已真正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在斯坦福大學學習中文期間,筆者的同班同學中沒有任何人因使用中國教材而設置路障以宣傳其革命。
1996年,筆者擔任《華盛頓郵報》北京分社社長。其他同學則成為商人、到美國國務院任職、參軍或成為中央情報局的一員。儘管曾學習中文,但我們中似乎沒有任何人因此而追隨中國官方觀念。筆者相信學習中文的當代美國人與我們沒什麼兩樣。其實,如今美國國會反對孔子學院的行動似乎更出於政治目的,而非基於任何來自這些學院本身的所謂切實威脅。
台北書展落幕 人氣、買氣雙跌2018-02-12 聯合報
二○一八台北國際書展昨閉幕,六天參觀人次五十三萬,比去年五十八萬滑落約一成;另台北自詡為「華文出版中心」,本屆台北國際書展本土作家熱情參與,但台灣以外的華文作家參加數量卻較歷屆大減,大陸作家幾乎絕跡,令外界擔心是否受兩岸政策影響。
台北書展要做華文出版中心 大陸作家卻不見了2018-02-12聯合報
雖然出版景氣依然不佳,但台北國際書展已找回出版社的熱情。今年國內出版社參展度大增,出版社也用心設計攤位,處處有驚喜,往年常見的「跳樓大拍賣」粗劣攤位已不復見。可以說,台北國際書展成功洗脫「賣場」惡名,蛻變為有設計感的「展場」。
然而,台北國際書展畢竟是「國際」書展。盡情揮灑本土能量還不夠,必須能吸引國際參與。今年國際出版社的參展數量雖未下滑,但國際作家明顯減少,尤其缺少重量級國際作家。此一現象不但讓書展缺少話題,也讓人擔憂,台灣是否被國際「邊緣化」?
書展缺國際大咖的窘況已持續好幾屆。今年另一個開始浮現的危機是,華文作家減少,大陸作家甚至掛零。不管是書展官方或出版社的邀請名單,都看不到大陸作家的身影。這也是近十年台北國際書展首次出現的詭異現象。
有出版社透露,原本邀請大陸作家來台,但在大陸審批(楨:?) 這一關就被打了回票。另一位不具名的出版人則說,大陸作家認為在台「不被尊重」,影響來台意願。
台灣出版向來以「自由多元」自許。今年台北書展出現「劉曉波紀念展位」與簡體館緊鄰的對比,正是這種精神的展現。台灣也因此被德國在台協會處長歐博哲稱許為華文世界「自由的燈塔」。
回應
要「去中國化」,還能做華文出版中心?
別練肖話什麼台灣自由多元,明明管制一大堆卻天天詐騙人民什麼狗屁台灣自由民主,可笑!
毛傳文:傳統文化的產業尷尬2018-02-12 環球時報
隨著春節臨近,北京諸多節慶期間民俗活動市民參與度高漲,活動景點數万張電子門票在幾秒鐘內在網上被搶購一空,老百姓對傳統民風民俗的追捧、火爆現象引發人們的思考。
在當今中國社會傳統文化熱、國家層面大力倡導弘揚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首先,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的需求量,與傳統文化產業的供給能力嚴重不足之間,有著巨大的矛盾。
一是我們有文化產業,但是沒有傳統文化產業。僅有傳統文化內容、元素的存在就叫傳統文化產業了嗎?這有待大家思索。
二是老百姓需求什麼?是假期去名勝古蹟旅遊、參加人擠人的廟會、看看戲曲表演,還是聽聽專家的文化講座?都是、也都不是。供給與需求的嚴重不對等:需求量大,但供給方卻不知道給什麼。
其次,當前傳統文化產業供給內容質量,與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產品的品質需求,存在巨大落差。
眼下有個講法叫新五俗:穿漢服、會茶道、掛字畫、搞收藏、追大家。聽起來大家哈哈一笑,但反映了很深的問題。傳統文化是僅於外在的物質產品的追求上嗎?這些表象的東西難以滿足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產品真品質的需求,真正需求的源頭在哪裡?當然是精神的需求,而精神的滿足點在於精神層面的不斷提升。如果做不到這點,供需間的落差會始終存在。
筆者認為,當前這些矛盾和落差現象的產生,最主要原因是以西方的思維方式經營東方的古老智慧:凡事談目的、講效率、求速度、利益最大化,急功近利的心態已經表現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和行業。而華夏民族幾千年所傳承的智慧卻是:如何君子謙謙、如何涵養身心、如何返歸質樸、如何動靜相宜……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應該具有的品質,也是中國古代先賢留下來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我們需要明晰、完善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揚的機制,讓其更富有操作性。商業性利益的推動可以有暫時的繁榮,但隨時會因為商人追求更大利潤轉移到新的領域而難以長久。筆者認為,真正的傳統文化產業,是建立在東方古老智慧的整體世界觀下。
當然,在目前這個眾人頭腦發熱又容易實現商業變現的階段,恐怕少有人會靜下心來去思考,並且達成一致意見去展開實踐。所以,我們還需要耐心地等上一段時間,當大家對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產業達成了共識,則一切就好辦了。(作者是文化教育工作者)
美參議員炒作“中國銳實力” 敦促美大學關閉孔子學院
近些年,中國國際影響力得以穩步提升,其中不乏“軟實力”的功勞。但這卻讓一些西方人士“看不下去”,他們偏要將其渲染成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體現”,聲稱中國通過“滲透顛覆別國政治、學術等”,為中國宣傳積極的一面,並將其統稱為中國的“ 銳實力 ”。
在這一概念提出後,孔子學院便成為首當其衝的目標。2018.2.5,一直對華不友好的美國佛羅里達州參議員馬可·盧比奧(Marco Rubio)聲稱,由中國政府資助的孔子學院是中國對美國的“外國滲透”活動之一,為此他公開敦促該州4所大學和1所高中,結束與孔子學院項目的合作關係。
孔子學院是一種文化項目,但馬可·盧比奧妄稱,這是中國對美國的“外國滲透”活動之一,目前全美共有100多個孔子學院,而該機構是由中國政府主導的,“只教授中國認可的歷史、文化、政治等”。
不過,北佛羅里達大學(UNF)校長約翰·德蘭尼對此表示,該校的孔子學院運作並沒有接到任何投訴,他認為沒有理由停止這一合作項目。兩名孔子學院的中國教師並不教授政治學,他們只教漢語。如果沒有他們,大學的中文課程會變得更少,“我們已經努力在使校園變得國際化了”。大學委員會審查和批准孔子項目在UNF落地,已經過本土化改良和鼓勵聘用在美國出生的中國教師。此外,他還質問批評者,“是否真的認為孔子學院在招募間諜”。他表示,外國教師不談論政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報導稱,去年秋天,西佛羅里達大學決定終止與孔子學院的合作,並稱這或是因為學生缺乏興趣。
西方常拿孔子學院來炒作稱是中國“銳實力”。去年年底,《經濟學人》也曾發文污衊稱中國的“銳實力”是一把“能穿透文化壁壘,改變西方價值觀的利刃”,其列出的“罪證”中就有孔子學院。
而對於這樣反复拿“孔子學院”炒作“中國威脅”一事,我外交部早已作出表態稱,美國所有孔子學院都是美國大學自願申請,由中國高校與美國高校合作開辦的,所有教學與文化活動全部公開、透明。中方根據美方要求,提供教師、教材等方面的幫助,從未乾涉過學術自由。
相關新聞
全球已建立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2017.12.11
回應
一面是美帝上層人紛紛讓孩子學漢語,哪怕是十幾萬刀的學費都在所不惜。而另一面,孔子學院面向普通學生提供低成本的漢語教學,結果不讓開。
說明中西方力量對比已經易位,西方害怕被和平演變。
致說來就是,普通人在日趨加快的生活節奏的裹挾下,不再推崇繁複的創造與創新,不再追求超高的藝術標準和文化標準,而是對思想、教育、文化、藝術進行簡化處理,以期贏得受眾的廣泛讚譽。
為扭轉“弱智化”的不良傾向,持續推進文明對話是改變現狀的根本舉措。
對待中國文化,我們既不能自暴自棄,又不能自矜功伐,而應不偏不倚,培育元氣,直道而行。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中國文化勢必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與其寄希望於西方人的粗淺青睞,造成文化產品質量的降低,不如創新傳播機制,利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準確係統完整地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國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我們必須從文化自信的高度出發,堅守中華立場,因地制宜,與時俱進,通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真正讓中國文化走出去。(作者是民間傳統文化學者)
相關新聞
【加】貝淡寧:如何更好地推廣中國文化2
央視狗年春晚進行首次聯排,導演楊東昇:在新字上下足功夫
據導演組介紹,今年春晚整台節目將聚焦新風尚、振奮新精神,弘揚新夢想,著力打造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晚會繼續以央視一號演播大廳為核心,攜手四個分會場,突出中國元素、民族符號、地域文化。
......
回應
春晚用三十多年打造一個大大的架子,這個架子已經成型,再怎麼改也不會動根本,也動不了根本。
看春晚守望的更多是傳統了,認真用心就好,沒必要一味求新。
不知道今年春晚會不會有驚喜
在大量的保留節目的要求下,春晚不會有多大的創新,馮小剛版春晚也只能創新20%
http://www.guancha.cn/art/2018_02_05_445932.shtml
劉百淞:從西方的“中國風”說起2018-02-06 環球時報 劉百淞
再過幾天,我們即將迎來農曆戊戌年。一些外國商家挖空心思,將“狗”植入自己的品牌文化,藉以贏得中國人的好感。
有人曬出圖片,據說是某大牌推出的狗年紅包——正面赫然印著金色大字“狗”。此圖一出,吐槽之聲洶洶而至。有人說這是一箭雙雕,既送了錢,又罵了人;還有人說這是對“單身狗”的嘲弄。無獨有偶,有幾家服裝品牌也把“狗”字印在了自己的商品上。真是“離本趣末,事以偽成”。
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出於好奇心理,開始關注中國文化資源,甚至將漢字作為一種特殊符號添加到服飾、文身、器皿、建築之上,在局部地區掀起了一股強勁的“中國風”。不過,應該指出的是這股“中國風”鮮少觸及中國文化的深層涵義,只是停留在粗淺層面的消費、裁剪。
有些人不解個中緣由,一旦遇到國外品牌打上十二生肖、中國年、青花瓷等標記,就高興得不得了,誤認為西方社會開始推崇中國傳統文化,以愛者如寶的臆測態度對待產品設計的表面現象。殊不知,好奇不等於熟知,熟知不等於理解。我們不能奢望西方人都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
同樣,不少中國人覺得店鋪名稱、服裝款式、企業標識、生活方式都要有點洋範兒,把各種“洋節”過成購物節,但對這些“洋玩意”背後的歷史真相知之甚少。
無論是西方人點綴中國文化元素,掀起強勁的“中國風”,還是一些中國人盲目熱衷消費舶來品,其實都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弱智化”的必然結果,或者說是快餐文化的縮影。“弱智化”不是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特殊現象,而是國際化的普遍現象。它的運行機制可以用“簡化”二字加以概括。
《環球時報》記者調查發現,MERICS不像真正意義上的智庫,它沒有長期的研究計劃。該中心每週都會發行網絡雜誌《中國亮點》,一般有5至10篇文章。其中的“學術文章”都是跟著有關中國的熱點走,更像隨意發揮的個人感想,其語言往往帶有煽動性,很容易引起關注。這也導致該機構在學術圈口碑一般。一名漢堡的中國問題學者曾對記者抱怨說,這些文章很難被劃定為學術文章,缺乏嚴肅的論據,也缺乏歷史觀,有的就像“娛樂版上的中國研究”。
《環球時報》記者曾多次申請實地採訪這家智庫,無一例外遭到拒絕,對方甚至稱“我們拒絕'國家媒體'的採訪”。去年3月,《環球時報》以“起底歐洲最大'中國研究中心'”為題,用整版文章披露MERICS“中國研究”的政治化問題(文章相關鏈接——http://world.huanqiu .com/exclusive/2017-03/10366867.html)。據知情人士透露,文章刊出後,韓博天氣惱地稱要找《環球時報》記者理論,還暴跳如雷地問中國駐德大使館該文怎麼來的。
根據《環球時報》記者調查,從2013年到2017年3月,MERICS發表的關於中國的研究文章約有八成是負面的。自《環球時報》整版報導後, 該中心涉華研究主觀色彩較強的負面文章為50%左右。其專家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調子也更溫和了。比如,MERICS學者莫詩彬去年4 月6 日接受北德廣播電台採訪時,對中國在非洲的活動給予肯定,認為中國在非洲的經濟及政治投入在當地獲得積極評價。
按計劃,墨卡託基金會應該已向MERICS投資了1840萬歐元。有內部人士透露,基金會顯然不滿意MERICS目前的狀況。一名基金會主管此前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MERICS的目標是增進對中國的了解,而不是對立。萊希貝格認為,鑑於MERICS的現狀,管理層變動也許是一個契機,可以使MERICS的導向變得更客觀。
回應
環球時報幹得好。環球時報的反擊,對我們是啟示,對西方是警示。西方壟斷話語權,任意抹黑中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那些西方偏執的“智庫”,如不收斂,遭受中國的“起底”將是常態。國人信心倍增,西方應引以為誡。
歐洲最大“中國研究中心”總裁離職,背後故事好像更精彩!2018-01-30 環球時報
被稱為歐洲最大“中國研究中心”的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最近在官網發布管理層變動通知,稱從今年9月開始,塞巴斯蒂安•海爾曼(中文名韓博天)將不再擔任該中心總裁。去年3月,《環球時報》用整版文章起底MERICS“中國研究”的政治化問題(如圖)。自那以後,MERICS一面倒片面批評中國的聲音有所減弱,德國媒體對該智庫及學者研究成果的引用也減少了。一名與MERICS有合作的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方面的質疑給了MERICS壓力,也給了創立該智庫的墨卡託基金會壓力。一名熟悉情況的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韓博天的離開可能是因受到出資方的質疑。
MERICS由德國最大的私人基金會墨卡託基金會於2013年11月投資成立。該中心近日發布通知稱,韓博天因家庭原因將於9月1日回德國特里爾大學任教。幾年內,韓博天讓MERICS發展為世界領先的中國研究智庫之一,墨卡託基金會對他的傑出成就表示感謝。基金會現正為MERICS的第二個籌資期和下一個發展階段(2019年-2023年)做準備。未來韓博天將積極支持MERICS管理層的順利過渡,並將繼續與MERICS保持密切聯繫。
MERICS最高管理層突如其來的變動,並未引起德國媒體關注,但在德國的中國研究圈引起不小震動。柏林中國問題專家萊希貝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韓博天在MERICS第一階段5年期未滿時提前離職,可見他與墨卡託基金會的合作不是特別順利。萊希貝格認為,MERICS最失敗之處是遭到來自中國方面的質疑,比如政治化色彩濃重,缺乏客觀性。
自2013年成立時,MERICS曾表示要展現“中國不同側面的風貌”“深化德國乃至歐洲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但結果卻是其發表的各類中國研究文章基本是批判中國的,帶有很強主觀性。
憑藉歐洲最大“中國研究中心”的名號,MERICS風光一時。尤其在該中心學者頻頻被美國《紐約時報》、德國《明鏡》周刊等“西方大媒體”採訪後,MERICS幾乎成了歐洲“中國研究”的代名詞。德國《每日鏡報》此前稱,一些德國傳統智庫擔心MERICS壟斷“中國專業知識”,並認為其缺少從歷史角度看待中國的立場。
如果不了解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憑什麼去評價?
——不是控制,而是擔當
總有人擔心中國想控制全世界,這些人不了解中國,不了解中國人,也不了解中國文化。中國不會想稱霸全球。中國今天更多是在做擔當,第二大經濟體的擔當,而不是NO.1的leader。如果每個國家都希望自己優先(指美國優先政策),這世界就亂套了。
中國不會想要成為全世界的領導者,不會逞英雄。看看美國電影和中國電影的區別就知道,中國電影裡英雄最後都死了,而美國電影裡的英雄都活到了最後,不管戰爭有多艱難。中美文化有著巨大的差異。
中國人接受的教育就是別搶著當頭,中國有句俗話“槍打出頭鳥”。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中國並不想控制世界。
要成為領導者,並不非得是像美國那樣做老大,人們相信領導者是因為從心底的尊重和信任。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也一樣。有人說阿里巴巴想控制這,控制那。事實上在過去18年裡,我們從來沒這麼想過。我們想的不是控制,而是如何能賦能小企業、年輕人。
回應
改變了對馬雲的看法
說的很有深度,讓我更尊重馬雲!
能把忽悠人的本事練到這個層次,馬總威武
難怪烏鎮的飯局不請你,現在知道了不是一個層級的。
這些人可不好忽悠!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哈哈
非常好,中國了解世界,但是世界不了解中國
這與中聯部,宣傳部,外交部,孔子學院相輔相成,現在的中國需要像馬雲這樣的成功企業家去“推銷”咱們的價值觀,這與用槍砲強行要求別人接受所謂“民主、自由”的帝國主義高下立判。當然一切所謂“軟實力”都必須要有“硬實力”的支撐。可笑的是當美國人開始推銷所謂“軟實力”時,其實是“硬實力”不行了。而包括咱們中國的所謂“學者”們紛紛抨擊中國“軟實力”不行。甚至還想從政治制度角度渾水摸魚。港台神馬龍應台之流那些就更不用提了。
馬雲達沃斯妙解“中美衝突”:要評價中國應先了解中國文化2018-01-27觀察者網
1月23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期間,阿里巴巴中國文化晚宴上,星光熠熠:約旦國王和王后、荷蘭王后、盧旺達總統、加拿大總理、盧森堡首相、挪威首相、WTO總幹事、IMF總裁以及比爾·蓋茨在內的數十位政要、企業家、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了晚宴。
其間,也暗藏著貿易衝突、文化碰撞的“刀光劍影”。一開場,美國人就向馬雲提問,“你如何看待中國崛起與美國優先戰略?”
馬雲用東方和西方哲學的不同來了一番妙解。他說:“要評價中國應先了解中國文化。”
——西方講究對抗,中國講究和諧
西方人和東方人的哲學不一樣,思考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大部分西方人都沒讀過儒家經典,或者是老子的道德經。聖經我讀了好幾遍。看過之後我懂得了尊重,我懂得西方文化跟我們的差異。
西方人習慣非黑即白,講究對抗,總想找到對手,爭個你輸我贏。但中國人講究黑白交融,中國儒釋道文化說的是和諧。
西方比賽是國際象棋,一輸百輸。但中國人下圍棋是共存。
在中國文化里,儒家講究修身,佛家講究養心,道家講究尋求規律。
儒家教人如何做君子,在社會上受尊重,講究人與社會的和諧。
道家永遠在尋找各種規律,講究人跟自然的和諧。
佛家重點是修心,講究人與自身的和諧。
——中國努力在了解世界,但世界並不了解中國
中國過去五年取得了巨大成就,現在正處在改革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正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從出口導向轉為進口導向。
因為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相信知識的力量,中國過去40年發展非常快。中國人一直在堅持學習,了解其他國家、其他文化。中國是用欣賞和尊重來對待世界的多元和不同。
未來30年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們並不理解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今天走在北京上海的大街上,找100個中國年輕人,至少80個人能說20個英文單詞或者英文句子,但100個美國人中兩個會說中文的都沒有。
台文系“退燒” 台教授:最終要回中國漢字系統2018-01-26 觀察者網
據港媒26日消息,針對台灣高校多所頂大及私校中文、台文系碩、博士班註冊率僅約二、三成,台灣地區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蔡英俊表示,未必跟政府推動“去中國化”有直接必然關係,台文所退燒也無關“台獨”意識消漲(楨:?),多少受到大學“實用論”影響,害慘人文系所。
蔡英俊說,台文系所發展一段時間後會碰到台灣史料文獻有限,研究主題該挖掘早就挖掘,早就寫光了,除非台灣自創文字,不然最終還是回到中國漢字系統與對話。
“教育部”日前公佈台灣高教新生註冊率,其中,中文、台文系碩士班註冊率普遍偏低,多所頂大及私校中文、台文系碩、博士班註冊率僅約二、三成,甚至有公立大學中文碩士班註冊率不到一成。
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創立於2002年8月,大學部沒有台文系,台文所除了招收本地博、碩士生,也接受陸生、僑生、港澳生及海外生就讀,由於名額向來不多,不至於缺額,但是學校網頁也註明“出路”,包括:資訊業、數位產業中之文字專業及文獻分析。
被問到台灣高教的台文所為何退燒,不受青睞?蔡政府不是高舉“台灣意識”?
蔡英俊對中評社分析,台文系所在台灣一度蓬勃發展,好比台灣公私立大學紛紛成立客家學院,這是政策導向。台文系所發展一段時間後會碰到台灣史料文獻有限,研究主題該挖掘早就挖掘,早就寫光了,除非台灣自創文字,不然最終還是回到中國漢字系統與對話。
.....
回應
一個方言罷了,哪有什麼台文?
今天抗議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明天指責中國向美國大學搞“滲透”,美國這樣玩下去肯定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美國至今是全球精神產品的最大輸出國,也是最大技術輸出國,誰干涉、滲透他國的本事也強不過美國。華盛頓正在給世界進一步抵制美國的影響提供範例。
如果美國都有可能被別國“滲透”“和平演變”,那麼只能說西方對發展中國家的滲透及和平演變都在真的發生著,以後非西方國家與西方國家交流時,連睡覺都要睜一隻眼睛。
說實話,美國大學及國會傳出的警惕中國“滲透”的聲音,有點嚇著我們了。說不定還會嚇著我們的讀者。所以本文在最後還要指出,中國人不可因為對西方滲透的重重疑慮而生出關上國門的念頭。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一直被一些外部勢力試圖“滲透”並“和平演變”著,但結果是中國越來越強大,方向感也越來越堅定。偉大的中華文明從來就是能夠捲入外來各種元素的超級旋渦,新時代的中國一定更加是這樣。
環球時報社評:美國大學給中國人上“政治掛帥”課2018-01-16
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近日拒絕了香港“中美交流基金會”的捐款,理由是防止中共的統戰活動,避免該校的學術自由及觀念交流受到限制。
聽到這個消息的中國人恐怕都會感到詫異,因為人們都不會相信董建華先生促進中美交流有美國人所稱的“政治滲透目的”。中國人還會立刻聯想到,美國有不知多少個基金會及非政府組織在中國開展活動,如果中國對它們抱以像美國人對待“中美交流基金會”的同樣警惕,那麼它們大概在中國全都得閒得去公園遛鳥了。
美國“國會與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去年底召開了主題為“中國伸展長臂輸出特色威權主義”的聽證會,被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稱為“吹響了反擊中共意識形態入侵美國的號角”。美國敲中國正在“滲透”及“和平演變”西方國家的警鐘,如今像談論人工智能一樣時髦。假的事情在西方能說得如此逼真,中國人這次真看懂了。
位於美國密蘇里州的倫納德伍德堡陸軍基地剛剛拆除了5個中國企業海康威視生產的監視器。該基地總參謀長貝克上校表示,軍方完全不認為這些監視器存在安全風險,移除它們純粹是為了消除“公眾負面疑慮”。就在本月,美國政府分別攪黃了阿里巴巴及華為與美國公司的大宗商業合同,理由都是維護國家安全。
大概很多中國人現在真相信了,美國人的心眼比我們小得多,那是個很“政治掛帥”“警惕性極高”的國家。如果按照美國人防範中國的標準,中國當年的改革開放根本就不可能開啟。中國允許了西方文化的長驅直入,接受了西方技術對中國現代化的全盤性介入,從固定電話設備到電腦及手機普及,再到中國全面進入互聯網,西方公司的參與可謂無處不在。
看到美方對中國“滲透”大喊大叫,我們一時搞不太清楚,究竟該笑話美國人如此神經質,還是該懊悔我們過去那些年沒有真把美國滲透當回事,只是口頭說說要小心,就抱著美國及西方國家公司生產的手機睡覺了,出門開車還敢使用GPS導航。
各國保持維護國家安全的底線思維是必要的,但按照美國、澳大利亞等近來表現出的強迫症一般的警覺,國家間交往即使不停止,也至少要萎縮一大半。這是一種近乎歇斯底里的保護主義。
學繁體字怎能適應中國市場?大馬中學瘋傳“切莫留學台灣”公開信2018.1.4環球時報
信中稱,台灣因經濟低迷,大學教育素質每況愈下,同時面臨中國大陸及大馬高教的競爭,多家大學陸續面臨倒閉厄運。台灣各大學在馬來西亞招生活動層出不窮,提供很多優惠,“免費這個,免費那個,做一些垂死掙扎”。
公開信同時列舉台灣升學七大弊端,其中第三點是“不管你喜不喜歡,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只有繼續被邊緣化。以後我們孩子的台灣大學的同學人脈及資源,肯定在已經崛起強大的中國市場與發展上處於劣勢”。第七點提出台灣升學弊端的結論是,“大馬留台學生回到馬來西亞後,就業率只有10%,是一個非常恐怖與令人擔憂的情況”。
有分析稱,不管是否承認,台灣在兩岸教育中的劣勢越來越明顯,公開信上談的幾點都是事實,這意味著蔡英文“新南向”吸引東南亞學生到台灣就讀的計劃很可能失敗。根據台灣“教育部”去年1月的統計,馬來西亞在台僑生有1.6萬人,僅次於陸生。
回應
看看台灣的年輕人,大多連囫圇話都說不了一句,表達能力之差令人咋舌,寫的文章一句一行,邏輯混亂,文辭貧乏,教育水準一望可知
台灣都在去中國化了,也不承認自己祖先是中國人了,還去他們那裡學什麼?刻苦耐勞的學詐騙技術嗎?
讓孩子到台灣唸大學!大馬中學瘋傳黑函揭七弊端2018.1.3 聯合報
海外華文媒體多維新聞網近日刊登一封「為我們的孩子著想」信函,信中提到台灣因經濟低迷,大學教育素質每況愈下,也面臨中國及大馬高教的競爭,台灣多間大學陸續面臨倒閉厄運,還提到台灣各大學在大馬招生活動層出不窮,提供很多優惠,是在做一些「垂死掙扎」。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麻坡中化中學校長彭進財今天接受本報電話採訪時,證實確有此事。但他界定此信是「黑函」。信中提到台灣升學有七個弊處,他認為有些是「似是而非」的說法。
例如,台灣升學七弊處中的第二點指「台灣用的是繁體華文,又如何適應中國及亞洲簡體的華文市場呢?」彭進財校長說,馬來西亞的華文報紙是簡繁體併用,標題用繁體字、內文用簡體字,當地華人子弟閱讀繁、簡體都沒有困難,根本不是問題。
彭進財表示,麻坡中化獨中每年畢業生約300人,其中四分之一到台灣讀大學,但不可否認,近年中國大陸也很積極到大馬招生,包括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和北京師範大學都提供優厚獎學金,近年大馬獨中高中生赴大陸讀書的人數有在增加。
「黑函」第七點提出台灣升學弊端的結論是,大馬留台學生回到馬來西亞後,就業率只有10%,「是一個非常恐怖與令人擔憂的情況」。但彭進財校長說,該校赴台學生返國後,大多到私人企業就業,因為保有刻苦耐勞的精神,因此私人企業很愛進用,但由於大馬政府只承認台灣的醫科及牙科文憑,因此留台學生回到大馬不會進入政府部門工作。
回應
講得都是實話,怎麼是"黑函"呢?
身為台灣人就不想讓小孩留在台灣讀書了,因為台灣教育部只會誤人子弟.
台灣的大學考7分就可以進,太野鷄了。
進大學除了讀書,更要建立人脈,台灣只有獨派垃圾,不久就淘汰。去台灣讀大學是完全浪費時間。
而對於近日多次刷存在感的澳大利亞部分政客與媒體,中方也已多次出言正聲。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本月5日再次強調,“中方一貫在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我們也會遵循這一原則同澳大利亞發展雙邊關係。中方無意干涉澳大利亞內政,也無意通過政治獻金影響澳大利亞國內事務。我們再次敦促澳方摒棄偏見,以客觀公正的態度看待中國,看待中澳關係。”耿爽還表示,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澳關係不僅符合中方利益,也符合澳方利益,希望澳方對此有清醒認識。
或許可以將此前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送給某些澳媒和政府高官的警告也送給這篇文章,這些報導捕風捉影,充滿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是典型的歇斯底里和偏執症。
相關新聞
旺報社評-澳洲的彷徨 中國崛起的省思
回應
作為西方的輿論打手,《經濟學人》有幾次不黑的
現在主要是日本的輿論打手
http://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17_12_18_439659.shtml
文章寫到,許多國外大學已經用孔子學院的中文課程代替了自己開設的語言科目。究其原因,《經濟學人》沒有討論這兩種課程的教學質量對比,而是直接斷言,“這是中國政府砸錢的結果”。
另一大“神器”是社交媒體。想必各位讀者還記得今年下半年,在澳大利亞各學府鬧得沸沸揚揚的4個“爭議教參”事件:教授在黑板上用中文強調“ 不要作弊 ”;教授用印度地圖解釋中印邊界線;教授稱“ 台灣是獨立的國家 ”;以及在考試中出現“ 中國官員什麼時候才會說正話 ”(正確答案居然是“當他們醉了和不設防的時候”)等提問。
這幾件事在中國社交媒體引發軒然大波,《經濟學人》似乎不是很理解,還對中國網民的憤慨表示“很驚訝”。文章反而認為,事後導致兩位教授道歉,一位教授停職查看的做法很“極端”,稱“這是中國滲透學術界的證據”。
文章還提到了另外幾個“嫌疑人”。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CSSA)“受中國政府出資,不僅作為影響外國學術的工具,還充當對本國留學生的監視者一職”;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在全球14個國家都有波段,“涉嫌操控33個電台,給專遞中國正面信息提供了幫助”。此外,“國產電影”、“中國商人”等皆有上榜。
《經濟學人》還不忘提到澳大利亞學者寫的那本《無聲入侵》,這本因出版社覺得“會顏面掃地”而根本就沒有出版的書,盡然被文章拿來當作“中國滲透論”的例子。
最後,《經濟學人》貼出了“澳、菲、韓、日四國近年來對中國的印象分的起伏”。從結果來看,除了韓國,其他三國對中國的積極看法都在增加,但這個轉變在《經濟學人》眼中卻有個“灰暗”的原因,“這是中國政府遏制不利言論的結果”。
實際上,《經濟學人》借孔子學院、“澳大利亞”等問題來鼓吹“中國威脅論”、“中國滲透論”,在西方媒體中也不是一次兩次。這次又加上了“銳實力”的新說法,難免有“換湯不換藥”的嫌疑。
早在2014年12月,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就回應過外媒炒作的“孔子學院妨礙美國學術自由”一說,她表示,美國所有孔子學院都是美國大學自願申請,由中國高校與美國高校合作開辦的,所有教學與文化活動全部公開、透明。中方根據美方要求,提供教師、教材等方面的幫助,從未乾涉過學術自由。
中國的軟實力叫“銳實力”?經濟學人這把黑得有點Low 2017-12-18 觀察者網
伴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發展,中國的逐步崛起成為西方主流媒體“又愛又恨”的事兒。許多人認為,這其中有“軟實力”的功勞,使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得以穩步提升。但有人卻“不買賬”。譬如《經濟學人》在最新的封面文章就不覺得這是“軟實力”的體現,偏要另組辭藻,說這是“中國的銳實力(Sharp power)”,稱其為一把“能穿透文化壁壘,改變西方價值觀的利刃”。
12月16日,《經濟學人》撰文,以《銳實力:中國影響力的新模式》為題,臆造一個“悄然左右別國公民言論、遏制西方民眾發聲”的中國,給“中國威脅論”這貼藥強行換湯。
文章從最近很火的“ 澳大利亞人的抱怨 ”開始,即“中國通過官方、非官方渠道,滲透澳大利亞政壇、商界、學術界,引得當地人士不滿”的謬論。《經濟學人》由此展開,稱“這種現象”不光光發生在澳大利亞:
今年9月,新西蘭華裔議員楊建被指“曾就讀中國間諜學校”,還為競選一事將這段求學經歷“從履歷上”抹去,“故有中國政府在背後作祟的嫌疑”,儘管當事人已經矢口否認;加拿大情報機構“擔心”政府內部有過多“中國因素”,該國政府在2010年時,就向內閣各部長警告,稱已經“發現了把柄”;德國情報機構在上週( 10日)出面“指控”1萬名德國群眾,稱這些人的社交媒體賬號是“中方操控”;美國參議員馬克·盧比奧(Marco Rubio),作為美國國會行政部門中國委員會(CECC)副主席在上週(12日)出席國會的諮詢時,指責美國立法者、商業人士對中國“惡毒學術攻擊不聞不問”,並舉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US San Diego)此前辦過一場達賴喇嘛的演講,此後“中國政府就控制了來該校留學的中國學生數”。
這些並未得到證實的指控,被《經濟學人》一口咬定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體現”,還故弄玄虛地將其標籤化,對此統稱“銳實力”,即“試圖滲透、顛覆別國政治、學術、媒體,為中國宣傳積極的一面,扭曲、誤解至於相反的言論”。“銳實力”的體現,在於其“銳”字:有穿透性,對目標有塑造性,文章以此列舉了中國的兩大“罪證”。
首當其衝的又是孔子學院。作為宣傳中國文化,加強對外交流的非營利性組織,孔子學院在《經濟學人》嘴中成了持劍人(中國)的“利器”。“雖然孔子學院在對外交流、傳授漢語方面深受外國人喜愛,但不經留意,中文課的學生們會對中國的'集權主義'產生留戀之情。”
中國“女子十二樂坊熱”再燃日本2017-12-04蔣豐
在中國,每年有春節聯歡晚會給團圓的佳節助興;在日本,每年有紅白歌會送舊迎新喜洋洋。作為年度盛宴,能夠登上這個舞台的歌手或組合,足以證明是實力與人氣兼具的存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有歐陽菲菲、翁倩玉、鄧麗君、譚詠麟等人登上日本“紅白歌會”的舞台,代表了中國歌手在日本的風靡度。
進入2000 年,能夠登上日本紅白歌會的中國歌手和組合顯然少了起來,僅有兩個——女子十二樂坊則是其中之一。可見,這個組合深深地抓住了日本人的心。
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週年,2017.11.27,新宿文化中心音樂廳座無虛席,“女子十二樂坊”每一曲演奏後都會獲得掌聲雷動。仔細說來,“女子十二樂坊”到底為什麼能在日本成為家喻戶曉、頗受歡迎的樂團呢?
有人說,女子十二樂坊使用的是中國傳統樂器,傳播的是中國原汁原味文化。西洋的管弦樂在日本已經完全不稀奇,每個週末都能找到地方聽上一場。然而,由琵琶、竹笛、揚琴、二胡和古箏等中國古典樂器,其中任意一種在日本都不是常見的,更不必提組合演奏了。換言之,日本社會對於中國傳統樂器,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也就對“女子十二樂坊”青睞有加。
還有人說,女子十二樂坊具備在日本流行的元素。中國文化,要找到合適的方法“走出去”。日本目前人氣非常高的團體,AKB48 可以算一個。但是,從客觀上看,女子十二樂坊具備比AKB48 更優秀的條件。容貌清麗且才藝加身,每一位成員都是樂器演奏的頂尖人才。將中國古典樂器和流行元素相結合,讓音樂會不再僅僅是聽覺盛宴,更加是視覺盛宴。
更有人說,中日元素、中西元素結合。在本次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公演當中,女子十二樂坊用中國樂器演奏了《圖蘭朵》中的《今夜無人入眠》,並由日本著名歌唱演員城宏憲演唱。觀眾通過西方的音樂和日本人的演唱來了解中國樂器之美,又因為中國樂器的演奏,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再度感受一個背景設置在中國的故事。
中國文化在走向海外時,要有一種自信:中國文化是獨特的,有魅力的。在抱有這樣的自信之上,尋找巧妙的方式走向海外。“女子十二樂坊”再次在日本公演成功,應當是頗有啟示的。
回應
很喜歡十二樂坊,可惜能領略她們的國人不多,在異國卻能找到知音,說明傳統文化的恢復還任重道遠!
美媒:孔子學院正培養出一批批會講漢語的非洲人
美國石英財經網2017.11.3:孔子學院正培養出一批批講漢語的非洲人 漢辦的孔子學院是中國全球軟實力推廣的關鍵一環。如今已有516個孔子學院散佈於142個國家,非洲就有40多個。落戶於大學的孔子學院和小學、中學的孔子課堂,正為非洲未來的對華關係打下牢固基礎。
中國的經濟成就是其在非洲的最強大公共外交工具。有抱負的非洲人越來越把學漢語視為成功捷徑。
“東望”政策最初是應對西方制裁的產物,如今已成為效仿令8億中國人脫貧的政經模式的非洲大趨勢。中國日益擴大的獎學金項目足以吸引非洲學生。赴華留學的非洲學生從2003年的僅2000人增至2015年的近5萬。
漢辦能使中國的語言、文化火過好萊塢嗎?還不確定。但中國確實為非洲發展提供了真實和想像的工具——這對非洲崛起至關重要。
泰國“漢語熱”持續升溫:孔敬孔院五千人考YCT
中新社曼谷2017.11.19電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泰國“漢語熱”持續升溫。泰國孔敬大學孔子學院舉行本年度第四次YCT中小學漢語考試,5012名考生同時參加考試,創下單次考生人數全泰第一。
從2014年至今,孔敬孔院連續4年組織大規模的YCT千人同考,今年更是盛況空前。該院負責人稱,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上升以及漢語教學的推廣,當地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不斷高漲。
“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了中泰兩國在各個領域的廣泛合作。據悉,在泰國政府的支持下,泰國目前已成為漢語傳播力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漢語在泰國已經上升為第二大外語。
陸媒:我們天真地以為台灣還有正義 結果又反轉了!2017-09-25 聯合報
環球時報「12年國教新課綱」課審大會在9月23日再度召開,已一月之久的「文白之爭」經過10個多小時的討論,推翻上次文言文比例維持在45%到55%的結論,決議將文言文比例降至35%至45%。此外,文言文推薦選文也從20篇減至15篇。
環球時報指出,本月早些時候,要求刪減文言文比例至30%的提案未獲通過,「我們還曾樂觀的表示:太難了,島內正義終於壓倒了一次台獨!但現在看來,是我們天真了……」
課審大會將文言文比率確認為35%至45%。對此,一名國中國文老師表示,高中的國文文言文比若與國中相近,較不符合課程的加深加廣概念。國三的文言文比率約35%,升上高中後只提升到45%,只能靠學生多自習或是補習了。
12年新課綱將於2019年實施。在國文領域,台灣教育研究院課程研究發展會(簡稱課發會)研修小組經過兩年的研究,將文言文比例定在45%至55%。然而,當課綱審議進入教育部門課程審議會(簡稱課審會)程序後,高中分組卻建議將上述比例調降為以30%為上限,並減少推薦選文篇數。
相關新聞
文言無罪,中國其罪
陸青:對台幻滅 台生:台不知陸
台灣砍高中文言文 南京辦千人幼童開筆禮破世界紀錄2017-09-24聯合報
當台灣上下陷入高中文言文爭議的同時,昨(23)日在大陸江蘇省南京市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內,書香陣陣、童音聲聲。近千名3至6歲的幼童,歷時兩個小時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開筆禮」活動,成功挑戰金氏世界紀錄,並現場獲得了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官的認證。
中新社報導,昨日的活動現場雲集了兒童和父母數千人,這場規模龐大的中國傳統儀式,共吸引了近千組的南京家庭參加。據統計,共有946組小朋友在家長的陪伴下,體驗了中國古代「開筆禮」的規範儀程。
「開筆禮」的儀式包含正衣冠、拜請孔子、奉六禮、行拜禮、點朱砂、擊鼓振志等。現場小朋友在家長的協助下,還拿起了毛筆,工工整整的寫下「人」字,並朗讀《論語》。
開筆禮,在中國傳統習俗中,被稱為「破蒙」,是一種融合了心理學的兒童啟蒙。古人認為,人生始立,成長需要這樣的儀式感,「開筆禮」作為中國古代人生的首次大禮,表達父母對兒女成才的期望。讓孩子感受傳統教育春風化雨般的力量,真切感受到自我角色的轉變,從而邁出人生的堅實一步,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回應
大陸在復興中華禮義文化,台灣在轉型日倭流氓文化.
正所謂:「不到台灣,不知道文革還在搞」!
報導稱,在2015年的中非論壇上,中國承諾在2018年前向非洲學生提供3萬個赴華獎學金名額。所以明年,赴華求學的非洲學生人數可達8萬。文章認為,中國不僅僅在與重要貿易夥伴合作,也希望中非兩國的精英能保持密切聯繫。
文章稱,中國商務部自兩年前開始向非洲公務人員發放獎學金,人數已達萬人。中國政府每月發放400歐元獎學金,免費提供住宿,非洲公務人員有機會來華學習為期1到2年的英語授課課程。
來自坦桑尼亞的Rukiya Pazi一個月前來到中國,已經在清華大學開始了她的留學生活,學習國際公共管理碩士課程。據Rukiya介紹,她既要學習政治科學課程,也要學習中國的政治理論,即毛澤東思想和共產主義。據悉,今年共有42名非洲學生在清華大學開始這些課程,其中坦桑尼亞學生共有3名。
文章稱,Rukiya在用孩童的眼光“發現”中國。Rukiya自己則說:“我一直很好奇中國經濟增長的秘訣是什麼,也想知道我們能不能把這些做法搬到非洲。”
回應
來中國學幾年就趕緊回去吧,你們的國家需要你。
什麼公立大學的費用一年需要7.9萬人民幣?
還行吧,一年支出約2.8億美元左右,但從非洲順差350多億美金。況且這種投資長期收益很大的。
很好啊,日積月累就是“軟實力”
得了吧,去非洲看看,中國除了在經濟上有一定影響力,政治語言文化宗教法律體育等等幾乎全部受西方影響,就是很多非洲大家族的血統都有白人滲入
所以說“日積月累”啊
外媒:中國慷慨解囊吸引的非洲留學生數量僅次於法國
據法國《世界報》當地時間2017.9.18報導,今年9月,在華非洲留學生數量又創新高,總人數已將近5萬人。報導稱,這一數字是十年前的20倍,且他們中的大多數可以領取中國政府的獎學金。
《世界報》在北京採訪了來自赤道幾內亞的Maria 。現年24歲的Maria在中國過得如魚得水,非常適應中國的生活,並且是北京電影學院唯一的赤道幾內亞學生。與Maria同專業的中國學生每年學費超過1萬歐元(約合人民幣7.9萬),但有獎學金的Maria並不需要為此付費,Maria的課程完全以普通話授課。她剛到中國時,就被眼前的城市景象所震驚了。她需要時間習慣中國的生活和學習中文,她的中國同學們都很關照她。
2017年北京共有63名赤道幾內亞留學生,全中國則有640名。近年來,將近3000所中國大學向外國留學生敞開了大門。在北京,這些留學生週末常在薩爾薩俱樂部組織聚會,他們還會輪流製作傳統菜餚,然後帶到聚會上分享。
每年在華外國學生數量增長量超過35%,而每十個留學生中就有一名學生來自非洲。2005年,在華非洲留學生僅有2757名,但2010年,已接近5萬人。中國已經排在法國之後,成為非洲留學生的首選目的地之一。
近10年,中國向非洲學生髮放的獎學金數量增長了300倍不止。Maria每個月能收到約2600元獎學金,並且學校還免費提供住宿,Maria也不用繳納任何學費。談到獎學金的申請過程,Maria這樣說道:“我就簡單地向中國駐赤道幾內亞大使館提交了獎學金申請。我要回答兩個問題:'你對中國有什麼了解'和'你為什麼想要在中國學習'。問題很簡單。”幾週之後,Maria就已經坐在飛往中國的飛機上了。Maria說:“我很自豪能成為我們國家在中國學習電影的第一位女性。”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旭東表示除了中醫,很多人也建議京劇、足球等進小學,現在小學生負擔比較重,因此並不建議專門為中醫設置一門課程,可以在生活常識、相關課本中融入中醫方面知識,讓孩子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就可以。
回應
挺好的一件事,中醫不僅是一個學科,也代表了中國人的一種人生哲學。
讓小孩子學習這些不科學的東西,真是豈有此理。中醫是國粹,就像京劇一樣。就讓它保留在春晚吧。
只有豬才會相信中醫能治病
你媽,再不就是你爺爺。反正你家裡一定有豬,當然你自己也是了。
凡藥三分毒,治病就是以毒攻毒。中醫是植物信息一類毒素,更接近生物信息,西醫是利用化學毒素,化學分子信息屬於從組關係,冒險因素多一些。所以說啊,只要不列入強制科目,讓孩子學一點保健知識沒有什麼不好
以前是作為消遣看過《黃帝內經》,漸漸地喜歡上了中醫;凡指責中醫的,基本上沒有認真看過中醫書籍,建議國人多看中醫書籍,中醫理論對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健體,甚至接人待物都有裨益的,也是很好的“雞湯”
好!!!我以前都是看西醫,副作用大藥費越來越貴手術很傷害身體,偶然接觸了中醫,慢慢懂得了中醫的簡單深奧,用中醫小常識就能很好的調理各種慢性重大疾病,七年了再也沒吃西藥沒看西醫,省時間省錢安全!
浙江官方回應小學開中醫課:輔修課程不設考核2017.9.14新京報
新京報訊近日,浙江省“五年級小學生開中醫課”一事引發熱議。浙江省教育廳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教材編寫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主要由中醫藥管理局牽頭。面對中醫晦澀難懂的質疑,該工作人員稱,課程為輔修,課程也不會進行考試或考核。相關內容的審核不存在不恰當內容。
36課時基本每週一課
中醫藥與健康這門課被納入省級通用的地方課程教材,在小學5年級上、下學期使用,屬於小學生基礎教育拓展性課程體系的一部分。
教材共刊印70萬冊。教材分上、下兩冊,共36課時,基本每週一課,內容涉及中醫基礎、保健、運動,飲食、情緒、針灸和推拿的特色療法等。
反應褒貶不一
嘉興一位家長王先生告訴記者,女兒夏天喜歡一天到晚呆在空調房裡,不喜歡出汗,希望通過學習可以改變之前的一些觀念。
一位溫州某小學科學老師表示:“開設中醫課程想法很好,但是感覺比較難實施,各方麵條件還不夠成熟。”他表示,如果讓科學老師教授中醫課,很多人都沒有中醫基礎,很難勝任這項工作,而且有些學校師資比較緊張;另外,教材的內容也較為枯燥,不太容易引起學生興趣。
據報導,溫州市區一些學校已經在物色老師、準備課程,中醫藥與健康課程很快會出現在課堂上。
多地推中醫藥進校園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要求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知識,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
對於中醫進校園,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院長郅庭瑾認為,小學生即使到了五年級,但其認知和理解能力還不夠高,中醫是以醫古文的閱讀和理解為基礎的,至少需要初中以後再接觸相關知識,目前小學生還不太具備。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小學中醫課程可以作為選學課程,但沒有必要所有學生都上。目前國家規定義務教育課程最多佔學校課程的60%,實際情況遠遠達不到,因此除了中醫還可以開設其他課程,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他表示,如果大範圍學習中醫,首先面臨的就是師資問題,不是所有中醫都適合做教師,很多老師的專業也不適合教授中醫。
私塾教育質量只要不出大問題,只會比義務教育水平高,而且高得不止一個檔次。校園霸凌就不說了,對於大部分學生,義務教育本來的目標,其實都是失敗的。
看看大多數的高中畢業生吧。學了十二年語文,進了廠連個說明書都不會讀。學了十年英語,見個外國人不會說不會聽。十年時間啊,是頭豬,也能練得認出好幾個字母來。義務教育的特點就是,只有少數的精英都完整掌握義務教育的內容。私塾教育最大的問題,不是什麼教封建糟粕,而是私塾小班,有成型的有實際影響力的人格培養體系(學校),比一般的私人學校上更強大,把義務教育碾得更遠,更加加劇教育精英-學渣的分裂。所以教育部門對私塾打壓,不是擔心私塾把孩子教壞了,而是擔心私塾做大後,把自己的質量低劣的底褲暴露了。義務教育,就是個工廠的工業化大生產,別指望太高的質量,和私塾這種精工作坊比質量,是要被碾壓的,所以只能利用官權以不給證來壓制。
當然是好事了。私塾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好的教育方式,只是不適合低成本大規模推廣而已。私塾裡邊出來的學生,至少不是私立學校裡邊教出來的滿腦子西化利己思想的人,在經典影響下,至少是個民族主義者。加速不平等也不是壞事,早晚如此,私塾的加速,至少比義務教育自己的分化還要好。分化是沒辦法的事情,難道你還指望你自己家鄉的一般中學,和北京的重點中學爭資源?我寧要私塾生,也不要北京重點中學的學生,前者老老實實真認自己的祖宗,後邊的,出個國,留個學,拿著中國百姓交的稅,直接做外國人了。
哦,了解了,幸虧您只能在網上指點江山
於聖明:現在我們究竟應該怎麼看“私塾”
就讀於南開大學歷史學院2017-09-07
最近,教育部相關人士稱,某些“讓孩子退學上私塾”的行為可能違法,隨著這一表態的做出,一個堪稱中國教育界老生常談的問題又一次引發了熱烈討論:以教授所謂“國學”為主要授課內容的“私塾”是否有其作用?
支持者認為將子女送進“私塾”而非接受常規的小學教育是讓下一代接受傳統文化熏陶,脫離“浮躁而物質的社會”乃至“獲得人生快樂幸福”的捷徑。反對者則認為,“私塾”實際上妨礙了青少年接受正常的義務教育,容易造成種種不良後果。那麼,我們在今天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私塾”教育呢?對下面幾個問題的回答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加理智和全面地看待“私塾”教育。
現代的“私塾”可以分為針對學齡兒童的教育型“私塾”和針對部分企業家等成年人的培訓型“國學班”,而前者又可以分為興趣班型的“私塾”和全日制的,代替學校教育的“私塾”。
主要面向少年兒童的“私塾”的問題則嚴重得多,此次被教育部點名的“私塾”就是前文所述的“全日制”私塾,這種“全日制”私塾經常因其“課業與現代社會脫節”而遭受批評,事實確實如此。
有人也許會辯稱,並非所有私塾都只教古文詩詞,有些也會同時提供數學等其他科目的教育。但私塾最嚴重的問題其實並不在於教授的內容,而在於其相對於正常義務教育的隨意性。
我們都知道,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教材和教學大綱是要經過教育部專家審定公佈並根據現實需要隨時修改的,具體的教學計劃也是經過學校內部的各位相關授課老師組成備課組集體討論才能確定的。這些經過層層審議的內容雖然經常受到“千篇一律,不能因材施教”的指責,但最基本的授課內容的平衡性、科學性與多樣性還是能夠得到保障的。
加之現代教育體系中的教師都要經過一定年限的師範教育,授課者的教學能力也符合相關標準,其授課行為還能夠受到家校聯繫機制等一系列因素的監管,雖然不能完全杜絕諸如體罰等行為的發生,但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減少這類行為發生的風險。正規學校中的一系列相關設施和校工群體的存在則確保了學生在校學習時能夠擁有較好的學習環境。而所謂“私塾”則不然,......
回應
國學裡的大量糟粕現在又沉渣泛起,國學真又用的話,就不會被列強蹂躪近百年了!
很多私塾的確有問題,存在師資不合格,炒作,曲解,商業化等問題,但是有的人因為這些問題就否定國學和傳統文化,那就是另一種極端了.
旺報短評-台大加速落後北大2017.9.8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近日公布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北大及北京清華雙雙排名再上升,分占27名與30名,台灣最高學府台大再跌落為198名,差點掉落200名外。兩岸大學教育嚴重失衡,冷不防哪天,台灣所有大學都將在亞洲抬不起頭。
面對如此排比,台大校方第一句話說,「沒弓無法射箭」。的確,看看近年不管是「頂大」計畫,5年500億預算最後還腰斬,今年推「玉山」,也只針對最優學者安排,台灣教育經費捉襟見肘,確是窘況百出。
大陸卻不同。大陸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各主要大學預算,前4名都突破百億人民幣,榜首北京清華大學,年度預算竟高達人民幣182億元,換算台幣逾800億,是台大5、6倍之多,比起台北所有大學預算加總還多,台灣整個被比下去。經費不足,是主要原因,但關鍵還在態度與體制。
台灣年輕人選擇學校,優先選擇是哪個大學的社團活動好玩,選課選哪個教授學分最營養。大陸年輕人選校優先考慮是前途發展,選課是學習收穫,名師的課擠破頭也要上。孩子的選擇也是大學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大陸教學早已國際化,不僅耶魯、哈佛名師往大陸跑,課程多樣化及全球化,台灣也望之莫及。更重要是,大陸的全國辦教育體制、傾全國之力再造輝煌的心態所致。
最近,哈佛8名中國博士集體回歸,轟動教育界,中國留學生返國人數至今超過265萬人,比例高達8成2,風起雲湧返國服務證明了大陸崛起後誘發的向心力。這給台灣執政當局,應帶來一些省思吧!
大學排名直直落 教育部還在拚政治?2017-09-08 聯合報 王伯元
最近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公布二○一八世界大學排行榜,台灣大學排名第一九八名;對比一一年的一一五名,是每下愈況。
亞洲鄰國的躍升,如新加坡大學(22)、北京大學(27)、北京清華(30)、香港大學(40)、東京大學(46)、首爾大學(74)等等都在百大之列。身為台大校友,感到遺憾,做為關心教育現況的國民,更加感到憂心。
台灣歷經二、三十年的教育改革,產生翻天覆地質變。學生學習壓力未如預期減輕,品質低落更讓人憂心。「教改」廣開大學窄門,畢業生滿街都是,但競爭力卻未提升。尤其很多原本可在職業技能上有一片天的,卻在一般大學打混,造成「學成無業、產業無人」怪象。
十二年國教又在未充分考量及完整配套下,以向下拉平方式消滅明星高中,結果造成前段生競爭更激烈,後段生挫折感更勝以往。我曾以教育當局「莽」、教師「茫」、家長「盲」、學生「忙」來形容十二年國教的倉促、紊亂、爭議與質疑。
最近高中課綱文白比例又是一例。國語文是競爭力根本,與學子閱讀理解、語文表達以及思辨能力有絕對影響,各國用各種方式增加學生語文能力,台灣反而倒退走。
推動「去文留白」的人質疑文言文比例太高,對學子言太難?但教育本就是由易到難,每一科教材都是,國文豈能例外。其實「去文留白」是假議題,最根本是要藉「文化台獨」行「去中」之實。但是教育是要放眼未來,被意識形態犧牲的教育內容,如何培養出具備文化底蘊的學生,又怎麼能帶給他們與國際競爭的自信?
我要對教育當政者提出嚴正警告。教育是百年大計,應該是超脫意識形態,具前瞻性與延續性的政策。然而過去因為政黨輪替,因為兩岸之爭,台灣教育已成政治犧牲品。正如文化部前部長龍應台的話,如果教育政策的擘畫者對於要傳承給下一代的文化素養及思想格局沒有看法,那要教育部何用?
回應
DPP政府將一切泛政治化,舉凡教育/文化/司法/經濟/財政/...無一不以意識形態掛帥,其結果就是台灣將進入黑暗時期!DPP的教育方針就是培養一群無思辨能力的台獨僵屍,學生的語文與文化的素質都不在其考量之內!
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呼籲:別再學法語改學中文2017.9.5海外網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近期英國一項針對1000多名未成年人(18歲以下)父母的調查顯示,在除印歐語系之外的語言中,英國父母最希望孩子學習中文。超過半數父母認為,學習中文有助於孩子未來事業的發展,也能開拓孩子們的視野,接觸中國多元的文化。調查顯示,英國父母認為,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語言依次為:法語、西班牙語、德語、漢語、阿拉伯語和日語。
據報導,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曾呼籲英國兒童,“不要再學法語,改學中文。”
卡梅倫還表示,“我希望英國和世界上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連結,這就包括我們的年輕人要學習的語言,未來能在商場上得以運用。當現在仍在學校的學生走向社會時,中國會變成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所以是時候把眼光從傳統的法語和德語上轉移,讓更多孩子學習中文。”
倫敦大學學院教育研究院去年9月首次在英國發起推廣中文教學的項目(MEP)。該項目計劃在2020年培養出至少5000名中文流利的英國年輕人。參與學習的小孩平均每週會上8小時的中文課,其中4小時是在學校學習。相較於目前每週僅1到2個小時的第二外語學習課程,該項目的學習時長有了明顯的提高。
雖然英國學習中文的人數在過去10年內不斷上升,但參加中文測評考試的人數與其他語種相比仍顯不足。去年參加GCSE中學考試中文科的人數約為4000,而參加法語科考試的人數超過14萬。
實際上,學習外語並不是英國人的強項。根據英國文化協會調查,有四分之三英國人無法用第二外語和人交談。調查也發現,有超過一半(58%)的英國人對於在畢業後第二外語掌握不精感到懊悔。為此,英國文化協會曾力推學習語言運動,希望英國人多去思考學習第二外語的重要性。
外語補習班價格不菲?有免費線上中文課程和孔子學院
據歌德學院調查,73%英國人有學習第二外語的慾望,47%的人認為他們學習第二外語的最主要障礙在於缺乏時間,也有44%的人認為學習外語花費太高。
在英國,一對一家教外語補習班的費用一般約為每小時40英鎊(約合人民幣338元)。但如今有許多免費又創新的方式可以學習外語。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推出了免費線上中文課程,從最基礎的聲調開始教起,有清晰的真人發音,以及生動的情境教學,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所有中文問候語,且不必花費一分錢。此外,英國目前有29所孔子學院和148個孔子學堂提供漢語教學的課程,方便英國民眾了解漢語和中國文化。
回應
這算是打著紅旗反紅旗了。你讓他把不合適的崇洋、宗教性質內容刪除,他就給你整難澀的文言文。總之,貼近時代、健康活潑、正面社會主義的內容是不添加的。
難澀的文言文?有英語難澀麼?有數學難澀麼?你不懂的永遠是難澀的。最後還是你不懂,當一個國家對自己的文化都感到難澀的時候那才是悲哀。
強烈支持增加文言文部分,特別是古詩詞.說說我個人的經歷,我從中學就是典型的理科生,理綜模擬能上290,語文則90分及格線上下徘徊,而且對文言文特別不行,基本文言文選擇題都是蒙的.但大學後尤其現在,對文言文,古詩詞,以及古代歷史(中學歷史也沒好好學...)特別著迷.現在真心後悔高中沒好好學.
再補充的最近的例子....最近在看秦時麗人明月心(拍的不錯,滿用心的,演技到位),在油管上看見一些評論,說實話,蠻傷心的.一些海外的中文評論,普遍說“ 他們說的話我好難聽懂呀 ”“ 好亂,看不懂呀 ”(這個看不懂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國的背景跟人物背景他們完全不知的意思)“ 好多詞我怎麼聽不懂?” 這些海外評論,多數都是海外華人,他們的教育明顯只有“華文”鮮有“古文”,更何況是中國古代歷史.
中國語文教材今秋第七次“大換血” 文言文比例飆升
2017年9月份,中國新一批入學的中小學生將迎來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這是白話文興起後,中國語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換血”。
本次“部編本”教材最引人關注的變化之一是古詩文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學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了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佔課文總數的30%左右。與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在此之前,文言文已經歷了在語文教材中的“變遷”。20世紀初,中國文化界發起白話文運動,文言文退出小學課堂,減少了在初中教材中的比例。新中國成立後,文言文比例又歷經起伏。上世紀70年代末,文言文又開始以較大規模進入小學教材,而中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曾上升至22%。
本次教材變更消息公佈後,“語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飆升”成為中國網絡熱議的焦點,大多數網友對此表示了支持。
也有部分網友擔憂,文言文比例增長後又將增加小學生背誦課文的壓力。低齡年級學生難以理解古文的涵義,要求背誦為主的學習方式能否學習到古文的真正精華?
....
與語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飆升”相呼應的是近年來不斷掀起的“漢語熱”、“國學熱”。在中國,各類“國學館”、“儒學館”方興未艾,“儒學校園”成為許多中小學熱誠打造的“校園名片”。
2017年2月,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斬獲12.3%的高收視圓滿收官,節目累計收看觀眾超過11.63億人次,引發全民“自考”古詩詞。
李傑認為,社會令人矚目的“古文熱”現像是國學教育的成功,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增強的表現。
.........
相關新聞
英國小學迎來“中國製造”教材,輕鬆變學霸不再是夢?
2017世界大學學術500強:中國57所上榜清華首入50強
馬雲推廣太極拳 「另一半」是李連杰2017-05-21聯合報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一直認為,太極拳不但是個好功夫,也是一門好生意。他身體力行推廣太極禪多年後,去年成立太極禪文化研究院,推出面向企業家的「太極悟道」課程。
馬雲的太極禪主打企業家課程,全年只上六次課,每次三天;但課程價值不菲,學費高達到人民幣九點九八萬元,每人費用近人民幣十萬元。
大陸武林「格鬥秒殺太極拳」,習武卅年的馬雲面對武林紛爭,雲淡風輕說,「在核彈面前,一切武功同是天涯淪落人」。
馬雲愛武俠,一九八八年大學畢業就在西湖邊上學會了楊氏太極拳,至今習武不輟已近卅年。馬雲也要求阿里的員工都要練好太極拳,二○一一年,馬雲請來陳家溝五位拿過全國比賽冠軍的陳氏太極拳高手進入阿里,每周定期給員工培訓。河南商報報導,每一名新員工試用期滿,都會被要求打一段太極拳,依拳法看意境來決定去留。
界面新聞報導,馬雲把「太極禪」融入企業管理,對阿里巴巴集團而言,「太極禪」就是企業管理的文化根基。
馬雲的一群企業家好友華誼兄弟傳媒董事長王中軍、銀泰集團董事長沈國軍等人到陳家溝考察,馬雲約上曾獲武術全能冠軍的大明星李連杰,合夥創辦太極禪院。
報導指出,馬雲和李連杰二○一一年註冊成立的太極禪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打的是商業算盤,要將太極產業化運營,目標消費者是年輕白領。李連杰是CEO,馬雲在背後當董事,李連杰表示,要把太極變得時尚起來,太極也能像美國有橄欖球,印度有瑜伽一樣,創造商業價值。
當所有人都擠在了買房的獨木橋上時就注定不正常,而且也不可能持久下去。因為人們買房,實業不濟,因為人們只想買房,租賃市場也是魚龍混雜,難有實質性發展。
多年來,多少人致力於落價格卻被碰得頭破血流,多少人想迂迴曲線挽救被高價格擊碎的脆弱心靈,然而最終都以其頑強的生命力所征服。什麼逃離北上廣,悲劇是還要悻悻而歸,因為你的家鄉早就沒有你追求所謂公平和理想的土壤,才發現還是大城市依然讓你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更加充實和自信,更加富有激情和鬥志;什麼買房不如創業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被無情地打入地獄,創業兩年傾家蕩產,最後還要靠賣房度日,才發現還是房子成了你的最親;什麼買房不如租房之類的想法,乾脆一切的單純和尊嚴被踩得稀碎,原來還是買房才能享受夢寐以求的教育資源等。
或許,在國家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政策支持下,在加大整治炒房行為的嚴厲手段下,在全力以赴增加多種住房供給形式的前提下,人們的觀念一定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更新。如果此時能有人把租房的痛點變成被高價格無情打擊後的G點,如果長租公寓在這個風口,俘獲住年輕人的心,或許,買房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還有租房,如果租房能成為我們沒有後顧之憂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當作一個跳板,高價格還會存在嗎?即使存在,對我們普通百姓而言,還有什麼意義呢?
人們為什麼寧願買房也不想租房?買的是什麼?安家融媒覺得一定不是房子,除了財富增值,更多的是一種感覺,一種安慰,一種安全感。真正說買房是為了舒服和舒適的大多數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
回應
北上廣深得有多少人不得不睡大街了
廣州倒是沒什麼地下室
南方的地下室比較潮吧
哈哈~說的對。不過這本來就是該早幹的事,看執法力度吧。
有錢谁愿意租地下室
無區別。金錢至上的社會,隱患多,自己多留個心眼才是真。
我覺得有法律規定且有監督,也杜絕不了這種情況。因為目前中國社會,人的思維金錢至上,錢是硬道理,類似的食品問題也是同樣。所以還是從根子入手。
中國人為什麼不想租房?再痛也要買房? 2017-05-18
面對城市房子貴,有人當作人生奮鬥的終極目標,有的淪為奴難有翻身,而多數又在奴的重壓之下迎來價格大升後的財富激增;有人面對高不可攀的價格則選擇望而卻步,“惹不起還躲不起嗎?”很多人自然而然選擇了租房。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租房前的情景要比租房後理想化太多,才知道租房也不是躲避買不起房的最好辦法。
不是大家不想租房,而是租房帶給人們的痛苦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寫一部血淚史詩了,好像沒有租過房就很難理解租房面對的各種不安定因素,這也讓更多的租房者陷入了十年怕井繩的精神漩渦,最終還是要走出出租屋,再次奔赴在搶房的獨木橋上。
人口的大量湧入,優質資源的稀缺,更加劇了城市房子的緊張,加之一些不法開發商和中介機構聯合炒房,房子緊缺程度可見一斑,不管這種緊缺從理性角度看到底有多少水分,但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普通老百姓相信房子真缺。久而久之,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房子會越來越看起來更加緊俏,百姓買房的慾望就會愈加強烈,惡性循環使得買房越來越困難。
這就是安家融媒認為的房子不斷貴起來的邏輯,雖然看似很表面化,恰恰就因為這麼簡單的道理,試問一下,有幾個人能做到不被這種潮流所推動?所以,根本就不用考慮更深層次的原因。僅此而已,我們都做不到,如果不改變過去炒房行為製造的信息不對稱給購房者造成極大的誤導,那麼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國家定位。
三是注重承租人居住權利保障。承租人可依法申領居住證,享受規定的基本公共服務。未經承租人同意,出租人不得擅自進入租賃住房,住房租賃合同約定出租人可以進入的,出租人要按照約定提前通知承租人。出租人不得採取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式驅逐承租人,收回住房。同時,規定承租人要按照合同約定及物業管理要求合理使用租賃住房,不得擅自改動住房結構和室內設施設備,不得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
四是強化住房租賃市場管理。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要製定單間租住人數和人均租住面積標準,廚房、衛生間、陽台和地下儲藏室等非居住空間,不得出租用於居住。針對二房東轉租他人住房違規經營等市場亂象,轉租住房應當徵得出租人的書面同意,對於自然人轉租住房達到一定規模的,應當依法辦理工商登記。
徵求意見稿對住房銷售在銷售條件、銷售程序等作了一般性規定,特別是強化了對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住房行為的監管。
一是規範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住房條件。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取得預售許可證後,應當在十日內在房產管理部門網站和銷售現場一次性公開全部準售住房及每套住房價格,並對外銷售。對於房地產開發企業現售住房的,實行現售備案製度。
二是加大對違法銷售行為的處罰力度。針對房地產開發企業違規銷售住房、擾亂市場秩序等突出問題,徵求意見稿明確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不得存在發布虛假廣告、哄抬房價、捂盤惜售、價外加價、一房多售、捆綁銷售等12項禁止性行為,對存在上述行為的,規定了可依法處以暫停網上簽約權限、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吊銷資質證書等處罰措施,構成犯罪的,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為加強房地產中介行業管理,規範服務行為,徵求意見稿也作了具體規定。
中介機構和從業人員不得捏造散佈不實價格信息、炒賣房號、發布虛假房源信息、捆綁收費、賺取差價、違規提供購房融資、為當事人規避稅費提供便利等11項禁止性行為。經紀機構和從業人員違反上述規定的,徵求意見稿規定了給予暫停合同網上簽約權限、沒收違法所得、罰款等較為嚴厲的處罰措施。
此外,公租房等政策性住房租賃和銷售,以及旅館類住宿服務,不適用該條例的規定。也就是說,目前市場的日租房、短租房等主要供商務、旅行用途的租賃方式不適用於該條例。
四是實現重大文化產品出口。萬達在全球首創了綜合性大型文化旅遊的中國品牌,名字叫做萬達文化旅遊城,簡稱萬達城。目前已經在中國建設16個,開業6個。我們已在海外正式簽約法國巴黎、印度德里兩個萬達城,其中巴黎萬達城已經進入實施階段。預計今年還會在“一帶一路”的兩個大國落定兩個萬達城。那麼到今年年底,萬達海外就有4個萬達城。迪士尼發展60年,全球也就6個樂園,其中美國有兩個,海外就4個。當然萬達和人家還是有距離的,但是這個距離你不去追趕,就永遠在那兒擺著。由於萬達城的出口,也使萬達成為美國迪士尼、環球以外,世界第三個規模出口重大文化旅遊產業的企業。
除了剛才講的四件事,我們還計劃再做兩件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事。一是建立電影全球發行渠道。二是要努力打造萬達的也是中國的IP產品。
回應
你那麼相信中國文化,你兒子乾嘛從小就送國外上學?
有人說你兒子室西門慶
老王賺了幾個錢,就以為無所不能,開始不知天高地厚,胡說八道了。
一切為了生意
還是輸出房地產去害老外吧
背後是萬達進軍娛樂業,商人總歸是逐利的。
首部租售房屋法規:新房取得預售證十日內應一次性對外銷售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5月19日報導,2017.5.19,我國首部專門針對住房租賃和銷售的法規——《住房租賃和銷售管理條例》開始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據住房城鄉建設部介紹,《條例》立法的目的在於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規範住房租賃和銷售行為,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保障交易安全。據統計,我國約有1.6億人在城鎮租房居住,主要是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等。記者註意到,意見稿中,對於保護承租人權益著墨頗多。
一是規範租金支付和調整方式。為減輕承租人集中支付租金的壓力,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承租人應當按月支付租金。對住房租賃合同中未約定租金調整次數和幅度的,出租人不得單方面提高租金。同時,還規定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要建立住房租金發布製度,定期公佈分區域的市場租金水平等信息,以引導當事人合理確定租金價格。
二是鼓勵簽訂長期租賃合同。出租人與承租人簽訂長期住房租賃合同,對於當事人簽訂三年以上住房租賃合同的,規定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要給予相關政策支持。對於住房租賃企業出租自有住房的,除承租人另有要求外,租賃期限不得低於三年。
二是建立中國企業管理全球影響。
為了推廣東方智慧,為了推廣中國管理品牌,我在去年出了一本書《萬達哲學》。不光在中國發行,也向全球去推。半年多一點的時間,英文版全球銷售已經超過25萬冊,創造了中國企業管理類書籍海外發行的新紀錄,而且現在銷售量還在不斷增長中。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全世界超過20所大學的商學院,已經把《萬達哲學》作為他們的教材或者案例進行教學。
我自己有一個計劃,準備出三本書,形成一個系列,推動中國企業管理思想在海外逐漸建立品牌,使中國企業管理思想被世界認可。今年年底,我主導寫的一本《萬達管理》會成稿,明年會向全球發行。
《萬達哲學》講管理之道,《萬達管理》講管理之術,第三本書什麼內容還在研究。總而言之,是想通過自己努力,建立中國管理思想的全球影響。
三是打造高端酒店管理全球品牌。真正的奢侈品是飛機、遊艇、高端酒店。我覺得高端酒店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一個酒店造價幾億美元、甚至幾十億美元。過去這個行業一直是被歐美、特別是美國企業長期把持。華人中出了一個香格里拉酒店品牌,但香格里拉也是亞太區域品牌,很難稱得上是全球品牌。
因為長期在酒店方面投資,萬達成了全球最大的五星級酒店業主,現在開業了100多家五星級酒店,在建的還有一百多家。我們幾年前下決心進入酒店管理行業。現在我們在國內管理的五星級酒店超過50家,另外還在倫敦、芝加哥、洛杉磯、悉尼等世界核心城市地標地段建設和管理了一批萬達酒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們還跟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一個非萬達物業,首次簽訂了萬達酒店管理輸出協議,這就說明我們的品牌在逐漸建立,小荷才露尖尖角。相信持之以恆,我們肯定會讓中國高端酒店品牌走向世界,再過幾年,全球一批地標城市就可以看到帶萬達酒店LOGO的高端酒店。
曾說上海迪士尼20年不會賺錢 王健林被打臉2017-05-19經濟日報
上海迪士尼開幕近一年來繳出漂亮的成績單(?上海迪士尼第一年小幅盈利),受到大陸長三角地區多達十個大型主題樂園的影響,經營壓力仍然相當大。市場分析認為,大陸萬達集團總裁王健林先前的「群狼論」能否超越迪士尼,還在未知數。
王健林的萬達哲學: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中國文化
2017.5.12,王健林走進中國政法大學發表了題為《努力踐行文化自信》的演講,這是他首次就文化自信發表演講,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話題和問題,透露了萬達的佈局和未來戰略及他的“小目標”。以下是王健林演講精華:
一、為何要有文化自信
一是增強民族凝聚力。
二是提升國家競爭力。
三是永續民族生命力。
二、如何增強文化自信
1、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2、克服崇洋媚外心理
3、搶占世界文化高地
三、萬達踐行文化自信
1、增強員工對中國文化的自信
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主要還是來自於美國,但企業文化不能照搬照套西方那套理論,要創造自己的東西。萬達是中國的企業,企業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文化。
萬達長期堅持對員工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逐步建立員工對中國文化的自信。我們是全國第一家集體學習《論語》的企業,2005年我就推薦員工讀《論語》,全集團花了一年時間學習《論語》。我每年還給員工推薦讀一本書,一部分推薦讀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相當一部分推薦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大學》、《中庸》、《弟子規》、《禮記》等等。
我們還有要求每個員工至少寫一篇讀書筆記,字數不限。為了使大家認真讀,全集團還每年組織一次演講比賽。為了讓大家對演講比賽更有興趣,我們將優秀演講稿結集成書出版,把演講人員頭像印上去,用各種方法來推動員工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建立自信。
2、帶頭向全球推廣中國文化
我自己有一個小目標,到2020年,萬達力爭占到全球電影票房市場的兩成,那時候話語權就完全不一樣了,現在就已經感覺到我們有話語權了。建立起全球電影渠道以後乾什麼?就是傳播文化,從2012年到2016年這五年時間,萬達累計在海外放映中國電影162部,在萬達之前,還沒有商業化放映中國電影的紀錄,現在我們占到中國電影海外票房的接近八成,如果再多幾個像萬達這樣的公司,中國電影就更容易走向世界了。當然要走向世界,中國電影內容還要改進。
“我認為,若中國想成為領導性的文明,必須創造出能夠帶領新文明前進的新文本(text)。中國迫切需要用新語言和新理念著成的新中國夢文本。我真的很想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如果說您父親(前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勳)打造出了深圳特區,您應該創造出思想特區。即在所有思想自由得以保障的思想特區,討論中國的未來甚至人類的未來。中國的未來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目前全人類正在苦苦尋找帶領21世紀前進的全新規劃。人類迫切需要開拓者學院(Frontier Academy)。習近平主席尋訪全世界,高呼'一帶一路',那麼為什麼不能建設將全人類聯繫在一起的思想上的'一帶一路'呢?那是我想對習近平主席說的。”
似乎感覺您對中國的未來有種責任感(笑著)。
“雖然我一再強調,中國模式不僅僅是中國的試驗。這是世界各國人都應參與並做出貢獻的人類歷史的新模式。我作為思想家,具有那種問題意識,想參與中國的試驗。最近我和法國的出版社簽訂合同,想要出版直接向歐洲知識分子訴說這一問題的書。作為韓國思想家,我想以全世界的知識分子為對象,告訴他們人類的未來。”
回應
這老爺子想與孔子孟子馬克思並駕齊驅
不不不,思想家您搞錯了,中國不想成為帝國,也不會成為帝國。我們定位就是中華民族。
实力和野心成正比,实力强大到无人睥睨,那作为也会肆无忌惮。
又是日韓學者的中國研究論點,每幾年就來幾下樂此不疲,一會中國經濟奔潰啦,一會中國不會成為令人尊敬的大國啦,一會中國的體制比西方更好啦,一會中國用孫子兵法發展經濟啦,現在又來什麼善良帝國,整一堆地攤文,
但凡研究過中國歷史的世界人,心裡明白的很。中國人從來都是內部鬥爭最狠,對外只講防守幾乎沒有主動侵略過別的國家,周邊的國家只需要叫聲大哥,拿一斗米可以換回去一袋黃金。再看看歐美的大國,哪個不是侵略者?
別的國家是通過對外擴張來轉移國內內鬥,也只有偶們善良,即使內鬥也不侵略。你媽把你生下來真是浪費糧食
俺們就不侵略,你能怎麼滴?為什麼要搞侵略?人家則不容易啊汗
北宋就是榜樣
北宋再差也輝煌過。孫某人,蔣光頭可曾輝煌過?最炒蛋的一個朝代。千萬國土,四億人民,數百萬軍隊,被人像豬一樣宰殺,不平等條約無數,國土被肆意侵占,這在世界史都極為罕見。要不是西方制衡,中國真的有絕種的危險了
“看看世界最強者美國。20世紀初期,美國是自由主義的傳播者和堅守者。那麼好的美國,到了20世紀後期,淪落為巨大金融詐騙集團。在國際關係中,強者往往同時具有善惡兩張面孔。問題是21世紀的中國,可能扮演像20世紀初期善良美國一樣的角色,又或是中國想要扮演那一角色的疑問。雖然悲觀的見解會有很多,我卻不那麼認為。不是說到何種程度才是更加善良的帝國,比起美國,中國或許會成為更加寬厚的帝國。世界各國無需這麼早畏懼中國會成為何種帝國。就是當下,與那喪失道德的美國相比,中國應該也不會做到像美國那樣,不是嗎?我作為一名思想家,想要一起幫助未來的中國人實現新秩序,讓中國成為美國無法徹底實現的善良帝國。繼孟子以來,中國是數千年來承襲王道的偉大和霸道的威嚴的帝國。令人擔心的不是中國的天下主義 而是在中國的複興過程中表現出的過度的中華民族主義。中國人民正處在為了偉大復興而今後需更加努力學習、改善的時期。”
中國的社會主義原則能與民主主義達成和諧嗎?
“社會主義的大原則是人類平等。嚮往平等的人類長久以來的願望,這一願望的理念化就是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也是那種願望體制之一,那不是絕對不變的原則。我想說的是,中國不是要拋棄這一願望,即呼籲平等的社會主義原則,返回到孔孟(孔子和孟子)時期。中國借助偉大傳統先秦哲學的語言,必須重新創造出21世紀的中國式意識形態。”
您是說用古代的語言來樹立21世紀未來中國的意識形態嗎?
“我認為,若中國想成為領導性的文明,必須創造出能夠帶領新文明前進的新文本(text)。中國迫切需要用新語言和新理念著成的新中國夢文本。我真的很想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如果說您父親(前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勳)打造出了深圳特區,您應該創造出思想特區。即在所有思想自由得以保障的思想特區,討論中國的未來甚至人類的未來。中國的未來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目前全人類正在苦苦尋找帶領21世紀前進的全新規劃。人類迫切需要開拓者學院(Frontier Academy)。習近平主席尋訪全世界,高呼'一帶一路',那麼為什麼不能建設將全人類聯繫在一起的思想上的'一帶一路'呢?那是我想對習近平主席說的。”
韓學者:世界應明白中國會成為美無法實現的善良帝國2017.5.13環球時報
韓國著名思想家檮杌金容沃從數年前就對韓國社會理解中國的方式上提出了根本性的問題。最近,他在某綜合頻道中,以通過現代中國社會的巨變來回顧韓國社會現狀為宗旨,主持一檔名為《中國是檮杌》的節目。
4月18日,在位於首爾大學路的原木出版公司,《韓民族日報》記者見到了檮杌金容沃。
“中國不能成為美國民主主義的亞流。”
未來的中國會成為領導世界的國家嗎?
“我們在談及中國未來的時候,有些遺漏的東西。即民主主義不是只有美國模式這一事實。從民主主義理想來看,美國也只是試驗中的體制之一。況且美國民主的問題也非常多。看看那個叫特朗普的瘋子囂張的樣子吧,那不就原封不動地體現出美國民主主義的界限。我想說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中國都不能成為美國民主主義的亞流。中國不能成為另一個美國,不能成為美國的21世紀繼承者。中國必須打造出'新秩序'、'新亞洲秩序'。我堅決反對'另一個美國'。”
當前中國領導班子從2012年上台就提出了在新中國成立100週年之後的2050年,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的巨大總體規劃。這表現出了中國的文明史雄心,即在西方誕生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無法在西方實現的情況下,在以中國價值為背景的環境下實現。您認為,究竟中國的這種歷史試驗能否成功呢?
“中國是古代文明的傳統至今還在延續的地球上唯一的古文明國家。數千年前實現的古文明,想要在21世紀再次發揮其巨大力量,那種潛力會來自哪裡呢?中國在歷史上具有開放的統合性的時期,最為強盛。唐朝就是典型代表。清朝康熙皇帝時期也是如此。滿族的清朝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那是因為他們不斷地吸收外部能量。雖然清朝的滅忙主要是因為落後於西方的科學文明,其內部原因是滿族和漢族的分裂與對立。之後,各種路線就中國近代化的主導權進行角逐,共產黨成為最後的勝者。然而,共產主義中國再次唱響改革開放。細緻分析中國這近200年的歷史,毫無疑問21世紀中國將再次發揮以前的潛力。”
中國是一個從傳統上將自己視為中心、具有天下觀的國家。因此,有人擔心,若中國獲得力量,中國一定會走上霸權主義道路。對此,您怎麼看?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借用一下,便是:不是《論語》能治國,是人能治國。趙普一生,只精讀《論語》一書,卻能三度出任宰相,趙宋王朝的定天下、致太平兩個階段,他都參與並扮演重要角色,起了重要作用,那是因為他這個人善於學習,善於領會,善於理論聯繫實際,善於處理現實問題,有一定的治國平天下手腕。不要說趙普,漢高祖劉邦、楚霸王項羽,又讀過幾本書呢?但是,他們都有能力在亂世紛爭中脫穎而出,消滅強大的秦帝國,稱王稱霸,最後楚河漢界,爭奪天下。
有如孟子所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們讀《論語》,切記要活讀,要懂得取捨,不能死讀,不能只會尋章摘句。死讀書輕則無所得,浪費時間;重則腦子僵化,人變癡呆;只有活讀書,才有可能左右逢源,進退自如,心想事成!
回應
可以,《論語》就是用愚民的方法治天下,治到最後中國落後於世界幾百年。
《論語》中,自有其合理的成分,也有其應當拋棄的有害成分,不可絕對化。關於治天下,西漢之初,多承“無為”之思是也。
“二世而亡”和“零世而亡”
推崇儒學的人,常常舉秦國為例,說秦國因為棄儒尊法,所以二世而亡;漢朝因為吸取了這個教訓,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存續時間比較長。事實真是這樣嗎?
讀過歷史課本的人都知道,秦國在孝公時,任用商君推行變法,從而國力大增,秦國歷經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終於統一華夏,到秦二世滅亡。秦國從變法到滅亡至少歷經八世,長達177年,在這八世中,前面七世都是國力在不斷遞增,只有最後到了秦二世時期,國力才由勝而衰,乃至滅亡。
反觀不推行變法(或推行變法不堅決)的山東六國,在此期間國力逐漸衰減、土地逐漸被秦國蠶食,在秦國統一華夏的過程中,逐一灰飛煙滅。要是非說秦國是“二世而亡”,那麼山東六國就是“零世而亡”,難道“二世而亡”不比“零世而亡”好嗎?
其實漢朝的歷史也充分說明,儒家學說實在不咋地。西漢剛建立後,並沒有推行儒家學說,這期間國家的指導思想是黃老學說,國力在逐漸增強;到了漢武帝時期,才開始推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可是自武帝時期開始,國力開始下降,最終導致西漢政權滅亡。
再舉一例,就是王莽的新朝,對儒家思想更是推崇備至,結果“一世而亡”,所以儒家學說,實在是害國害民。
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嗎?2017-04-24 丁啟陣
宋人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很大可能是一句茶餘飯後的玩笑話,當不得真。但是,我們也不妨認真一回,問一句:“半部《論語》真的可能治天下嗎?”
經過一番思索,我的答案是:半部《論語》是真的有可能治天下的!理由如下:
首先,這是經過了中國兩千多年曆史檢驗的道理。從劉邦建國初期採用“叔孫禮樂”,宣稱以孝治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冠以孝字),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表彰六經)”,劉氏家族的漢王朝,稱雄中國歷史,前後漢相加,享國祚四百年,用的基本上都是儒家這一套。這說明,孔子的儒家學說,的確是可以治天下的。漢朝以後,唐宋元明清,哪一朝也離不開儒家學說。由此可見,半部《論語》治天下,還是一種很謙虛的說法。相反的例證是秦朝,因為焚書坑儒,龐大的帝國建立才二十來年便土崩瓦解,煙消雲散。
其次,這是經過了多個國家實踐檢驗的道理。鄰邦朝鮮(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國,都曾經或多或少、或久或暫接受儒家學說,應用於管理國家統治人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知,儒家學說或曰《論語》的價值,決不限於中國一個天下,而可推而廣之應用到多個天下。
再次,《論語》思想內容的豐富性,不要說取其半,就是取其十分之一、廿分之一、百分之一乃至一個字都足以治天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舉直錯諸枉;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仁、義、禮、智、信、忠、孝……隨便一句話,一個字,體會到家,不打折扣地付諸行動,都可以治天下。《論語·子路》記載,魯定公請教孔子是否有“一言可以興邦”的事。孔子回答說,假如能夠真的了解做國君的難處——意思是國君認真、謹慎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也就等於一句可以興邦的話了。
再次,《論語》語句的多義性、歧義性、抽象性,可以給治國者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論語》不是科普手冊、技術產品使用說明書,對於如何治國進行具體的技術層面的指導。它是介於哲學、政治、歷史與文學之間的著作;它語句簡略,只言片語,往往沒有上下文,因此容許有不同的解讀與領會,見仁見智,常讀常新——這是《論語》可以用於治理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天下的原因所在。
“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君子坦蕩盪,小人長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等等,都是從人格道德意義上講的。這種概念上的多義或者說是概念混淆,更加重了社會上人們對“小人樊須”的誤讀,從而嚴重損壞了樊須的聲名。
事實上,樊須在歷史上也根本不是那種人格道德上有問題的小人。樊須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他年紀雖小但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請教“仁”的學說,還問“知”、“崇德、修慝、辨惑”等。他有謀略,並具有勇武精神。魯哀公十一年( 前484) 齊師伐魯,冉求率“左師”禦敵,冉求認為樊須能服從命令,以其為車右。魯軍不敢過溝迎戰,樊須建議冉求帶頭衝鋒,冉求納之,結果魯軍大獲全勝。樊須還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有些朝代還享有較高禮遇,唐開元二十七年(739 年) ,被追封為“樊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 ,又加封為“益都侯”。 樊須不愧為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卻因為孔子的一通責罵被世人誤解,真是千古冤枉!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就是按孔子罵樊須“小人”的原意,也是對樊須的污衊。樊須請學稼、學圃,想從事農業生產,怎麼就是乾“鄙事”?”怎麼就是“小人”呢?這樣罵人只不過是死守“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孔子的偏見而已。孔子不僅是把樊須污名化了,簡直是把普天下農業和各類專業人才精英都污名化了!用現在網絡上的話來說,真是“嬸可忍叔不可忍”。所以本讀書人曹宗國要寫此文,為蒙受了千古不白之污的樊須正名。
回應
後世改了詞的意義,跟孔子無關。
孔子輕視勞動人民是肯定的,他自稱自己年輕時常做鄙事。孔子對勞動者的態度可見一斑。
孔子罵弟子或學生的話也是夠狠的,按現在觀點,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完全違背“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邏輯或思維。可是他的學生並未去跳樓或喝藥自殺,好像古代也沒有由於受到老師的責罵而毅然了結生命的,何況當時老師還要用戒尺打學生。後來發現,歷史上很多受到老師打或罵的都成才了。
孔子罵樊須造成了污名化
孔子怒罵學生宰予“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影響很惡劣,而他罵樊須(字子遲,亦稱樊遲)是“小人”後果更加嚴重,讓這個好學生背負了千古污名。
這一方面因為許多人對《論語》裡的“小人”概念沒有深究,把擇業志向方面的所謂“小人”和人格道德方面的“小人”搞混同了,誤以為樊須是後者;另一方面,也因為孔子的思想觀念有問題,把普通勞動者都看作“小人”;於是樊須就被污名化了。
民間廣為流行的一個段子,說明樊須在古代確實是被嚴重污名化了。這段子說,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秦少游,對自己的一臉鬍鬚頗為自戀,曾經在老師蘇軾面前故意問:“君子多乎(胡)哉!”蘇軾居然對了一句: “小人樊須也!”,二人大笑!他們是用諧音假義(“多乎”多胡)來對對子,拿《論語》開玩笑。在這個很幽默機智搞笑的段子裡,通過大名家蘇軾秦觀之口所說的“君子”和“小人”,就是從人格道德意義上界定的,在世人中影響當然很大。
其實,對於真正讀過《論語》的人來說,應該是知道孔子罵樊須“小人”的本意並非指人格道德方面有問題的。查一下這兩句話的出處,就會明白。
“小人樊須也!”出自《論語•述而》: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顯然,孔子這裡所說的“小人”,是從擇業志向的角度說的,他認為學生不專注於禮義而想學圃稼,就是胸無大志,就是“小人”。
而出自《子罕篇第九》“君子多乎哉!”的“君子”,也是從這個角度說的。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原來孔子這裡說的“君子”是不能干那些“鄙事”的,這恰好與孔子罵樊須的“小人”的意思對應,說明在《論語》裡,“君子”和“小人”也有這個含義,這個義項是有別於人格道德意義的,只不過僅此二例而已。
問題是,孔子罵樊須“小人”的本意,很少有人向公眾辨析,而《論語》裡絕大多數關於“君子”和“小人”的記載,又都是從人格道德意義上講的。比如什麼“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懷德, 小人懷土;君子懷刑, 小人懷惠.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對外漢語教師市場火爆:學好中文成“剛需”
中新社北京2017.4.20電(周欣嬡)前不久舉行的中美元首會晤中,特朗普外孫女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被引為美談。“漢語熱”能“火”到白宮,外國人到底以怎樣的勁頭在學中國話?
2015年,英國宣布撥款1000萬英鎊推廣漢語課程,包括為英國全國公立學校僱傭及培訓漢語教師;2016年,意大利教育部頒布《適合全意高中漢語文化教學實際的國別化大綱》;紐約市教育局公佈2016至2017年公校教師稀缺列表,中文教師名列榜首;俄羅斯計劃在2018年把中文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巨大的市場缺口,使對外漢語教師供不應求。國內某知名招聘網站上,“漢語教師”崗位每日更新近百個,簡歷回复速度及回复率較其他職業為高;國外漢語教師的薪資更為誘人,據統計,新加坡漢語教師年收入約為18至36萬元人民幣,美國約為6.5至10萬美元,德國約為7萬歐元。
那麼,為何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都要學習中國話?
北京語言文化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張維佳認為,“漢語熱”與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他表示,中國經濟走向世界,使世界各國對通曉漢語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加。
這一觀點在漢語教學機構“易漢語”中心主任李飛處得到證實。李飛表示,“就像多年前大家爭相考托福、雅思,如今大量外國人都在考HSK(漢語水平考試)。HSK已成為許多跨國企業招聘、提薪和晉升的重要依據”。
為提升外籍員工的中文水平,相當數量的跨國企業出手闊綽,“一擲千金”。數據顯示,歐美企業在員工中文培訓方面預算為平均每人8000元人民幣,日韓企業可達每人12000元人民幣。
不光企業,對於歌手、模特、DJ、畫家等外籍自由職業者來說,學好中文也漸成“剛需”。
俄羅斯模特安娜斯塔西雅告訴記者:在她的圈子裡,不懂中文的模特必須藉助中介公司接單,月收入在10000至15000元人民幣左右;掌握中文的模特則可以自己聯繫拍攝、走秀,月收入可提高至20000至35000元人民幣,幾乎翻倍。
武漢大學對外漢語教研室主任張延成指出,海外“漢語熱”的形成,除了有市場層面的客觀需求外,還離不開國家戰略的大力推廣。
“多年來,國家通過成立專門機構、編寫相關教材、向國外提供教學援助、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等各種方式在海外大力推廣漢語,為'漢語熱'注入了強大動力”,張延成說,“國家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在理念層面更加重視文化軟實力影響,相信'漢語熱'會持續升溫。”
對於清朝大部分平民老百姓來說,外觀模樣就是一切,“剃髮易服”足以讓老百姓產生認同感了。全國所有的人都剃髮、垂辮、窄衣緊袖,原有的華夷之辨一說失去了依據,說華皆華,說夷皆夷。漢族在形貌上已被滿化,至於使用什麼語言文字已不是十分重要,關鍵在於人數極多的漢人已不再把人數極少的滿人視為異類,因為起碼在服式、發式上已無法把漢人和滿人加以區分。
這種情況下,清廷再搞“滿漢一家”“開科舉士”等,都沒有太大問題了。清朝統治者一直是“一手軟,一手硬”,一邊竭力維持本民族特色,一邊有限度地進行漢化。康熙帝、乾隆帝都是集大成者,此二帝都深諳漢文化,個人修養極高,但武力手段也從不手軟。康熙帝開“博學鴻儒科”,廣招天下儒生,把大量有才之士吸納到體制內來,避免了他們在體制外造反的可能,同時也集結重兵,毫不留情剷除漢族“三藩”勢力,把異己徹底根除;乾隆帝愛好詩詞歌賦,精通漢文化,但搞“文字獄”卻從不手軟,一旦有思想異端即斬盡殺絕,還獨創性地以修《四庫全書》的方式暗中清除對政府不利的思想,此手段不可謂不高明。
康熙皇帝最為重視本民族“騎射”風俗,自幼習武,精於騎射,每每圍場狩獵康熙總是所獲野獸甚多。清代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也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從康熙帝開始,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來這裡舉行以射獵和旅遊為主的活動,在清代康熙到嘉慶的一百四十多年裡,就在這裡舉行狩獵達105次。
乾隆帝也曾告誡滿族臣僚:“我朝滿洲先正遺風,自當永遠遵循,守而勿替。是以朕常躬率八旗臣僕行圍校獵,時時以學習國語,熟練騎射。”乾隆還多次強調要保持滿洲的傳統服飾,絕不改服漢人衣冠。他對之前的北魏、遼、金的經驗教訓有很深刻的認識,在為《皇朝禮器圖式》一書所作的序中就專門提到昔日這些少數民族:“至於衣冠乃一代昭度,朕則依我朝之舊而不敢改焉。且北魏、遼、金以及有元,凡改漢衣冠者無不一再世而亡。 ”
可以說,清朝是將“國情”與“接軌”二者平衡最好的,集滿漢文化於大成,真正成功地實現了落後文明向先進文明的過渡。直到咸豐、同治以後,面對列強的洋槍洋砲,才不得不放棄了滿人“騎射”的一貫主張。再到清末大動盪時,百姓才剪辮子、穿洋裝,即使這樣,也依舊有很多遺老遺少堅持清朝服飾,可見清朝兩百多年的統治是很成功的。
清軍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統一中原,與它入關後的一個重要決策有很大關係,這也是它比其他少數民族更具智慧所在:滿族人自己只有區區幾十萬,“蛇吞象”根本應付不了龐大的中國,於是清軍收買了許多漢族將領,以漢制漢,許諾給予特權,讓這些漢族降官替自己賣命,“三藩”力量——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這些人,幫助清軍打敗了南明、李自成軍隊,此招非常高明。滿族人懂得“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起到了以小搏大的效果。
入主中原後,清朝又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剃髮易服。
這件事比“以漢制漢”影響更為深遠。對於漢人來說,這是奇恥大辱,是清朝民族政策的敗筆;但對於滿人來說,這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融合措施。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分析一下:要使兩個不同的民族融合,前提條件是要在文化心理上產生“認同感”,說得簡單點兒,就是讓大家感覺是同一類人了,有共同的價值觀、生活習俗、語言交流了,你我沒差別了,就融合了。而滿族在文化上遠遠落後於漢族,語言文字毫無優勢可言,要想在深層內涵上同化漢族是不可能的,但衣冠服飾也是文化認同的一部分,外在形象容易改變,所以清朝選擇這個突破口是很高明的。
服飾統一為什麼能產生認同心理呢?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測試:考察兩個團隊的凝聚力,第一個團隊服裝統一,大家著裝一樣,第二個團隊穿著五花八門,各穿各的。讓他們比賽,經過一系列考核,第一個團隊的效率明顯更高,組織能力也更強,第二個團隊則效率更低,經常意見不統一。這說明,在外在形像上的統一,會增加團隊成員對集體的認同感。
假設一下:在清朝的大街上有兩個人在打架,一個是滿人,一個是漢人,如果他們穿不同的衣服,那麼很明顯,立刻區分開來了,漢族老百姓紛紛站到一邊,滿族老百姓紛紛站到另外一邊,兩邊水火不容,瞅著對方都不順眼。但如果兩個人打架,都穿同樣的衣服,街上路人一看,哎喲,分不清誰是誰了,心裡也就沒有強烈的差異感了。這要是換作在元朝的大街上,一個漢人和一個蒙古人打架,會立刻區分出來了,漢族老百姓說:看,那個身穿袍子、腰扎腰帶、腳蹬皮靴的蒙古人在欺負我們漢人呢,兄弟們,上啊!於是群體事件就爆發了。
心理學家指出:人接受信息的第一渠道是“視覺”,是眼睛看到的。你第一眼看到的與自己一樣的人,就會先入為主地把他當作同類。
繼元朝之後,又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滿族。滿族人是金人的後裔,最早稱“後金”,在金朝滅亡的六百年後,滿族人建立的清王朝也面臨著“傳統”與“接軌”的挑戰。
這裡,我們先要了解這樣一個事實:滿族人與其他游牧民族不太相同,他們生活在東北,那裡並不完全是草原,而是集漁獵、農耕、放牧於一體,既有游牧的習慣,又有農耕的經驗,兼容並包,集兩種文明優勢,所以滿族並不是純粹的游牧民族,而是有著農耕特色。也因此,滿族人比之前的鮮卑、契丹、蒙古人都更善於學習,更有胸懷去吸納外來文化。
還在入關以前,皇太極一方面大力招徠漢族知識分子,禮賢下士,如範文程、洪承疇這些漢人,為己所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另一方面也對漢文化的消極作用產生警惕,在軍營中與所有親王、郡王、貝勒研讀《金史?世宗紀》,告誡子孫:“我們要以史為鑑,居安思危。我擔心自己百年之後,子孫都忘記了滿族的尚武之風,廢掉了騎射,效仿漢人,所以現在就給你們打預防針,為的是讓子孫都不懈怠!”(“恐日後子孫忘舊制,廢騎射,以效漢俗,故常切此慮耳。 ”)
滿族人很善於學習,而且學得很快:從原始部落制迅速變成中央集權制。
早期,在部落時代,努爾哈赤特別強調“八王共理國政”的原則,後金軍事決策由“八旗”的八個首領共同決策,是一種原始的部落民主制。但在進入中原後,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情勢的變化,這種制度的弊端顯現出來,八個王爺都手握兵權,相互不服,乃至皇太極死後,力量最強的正白旗主多爾袞獨斷專行,壓過了皇權。多爾袞死後,孝莊太后和順治帝學習了漢族的集權模式,剷除了多爾袞的黨羽,將多爾袞統領的正白旗收歸皇帝親領,加上原有的正黃旗、鑲黃旗,是為“上三旗”。從此原來大致平等的“八旗”,逐漸產生了上下之分,到最後權力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上,這是滿人學習漢族集權體制的最明顯成效。
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民族,要統治上千萬人口的大國,是很需要智慧的。在“接軌”和“國情”的蹺蹺板上保持平衡,需要極高的政治技巧。
為什麼元朝不足百年亡,而清朝卻延續近三百年?
摘自書籍《變革之路-中國歷朝改革得失》
元、清:排斥與吸收
11~ 13世紀,遼人被金人擊敗,金人又被蒙古人擊敗,最後蒙古人南下中原,西進歐洲,建立起四大汗國。沒有人是蒙古人的對手。
蒙古人征服歐亞大陸,盛極一時。
蒙古人對漢文化嗤之以鼻,忽必烈就說“ 遼以釋廢,金以儒亡 ”,認為遼朝是因為學佛太甚而亡國,金朝是學儒太甚而亡國,所以他們對中原文化並不感興趣,採取與漢文化對立的態度。
元朝統治者把全國百姓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第一等是蒙古人自己;第二等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欽察、唐兀、畏兀兒等;第三等漢人,特指淮河以北原金國境內的漢、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指最後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內的人民。
元朝統治者不僅拒絕漢化,而且還試圖把中原“游牧化”。
元朝皇帝曾想把中原的漢人都驅逐,把農田全部變成大牧場,種草養馬,全國土地集中在蒙古色目貴族及寺廟手中,大量強佔土地,任其荒蕪(“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於千頃,不耕不稼,謂之草場,專放孽畜”),如山東沿海登、萊一帶,都成了牧場,生態嚴重破壞,經濟倒退。
元朝的民族歧視政策異常嚴重,法律明文規定:蒙古人可以毆打漢人,漢人只能申訴不能還手;如果蒙古人醉酒後打死漢人,只需出埋葬費就可以,漢人打死蒙古人,則必死無疑。對漢人的防範也最嚴密,在戶籍制度上以二十戶為一甲,甲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監控漢人的行動,並明令禁止漢人打造、私藏武器,禁止漢人聚眾、騎馬、學習武藝,甚至到元朝末年,據說還禁止使用菜刀,幾戶人家共用一把。不僅如此,還把社會群體分為十個階層: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曾經承載漢文明的儒生們,竟然淪落為第九等人,僅比乞丐高一個檔次。
元朝如此拒絕漢化,與先進文明割裂開來,自然是不能長久的。不到一百年,元朝就被漢人推翻,游牧民族又重新回到了草原上。
歷史上,落後文明(主要指游牧文明)面對先進文明(主要指中原農耕文明)的態度無非是三種:一種是無比嚮往,全盤接收,比如北魏,很快就被聲色犬馬腐化了;另一種是拒絕先進文明,死抱著自己的國情與特色不放,比如元朝,也很快就被推翻了;還有一種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控制地進行漢化,漸進式改良,遼、金都做得較好。
如此“普及、弘揚”,就彷佛高喊“足球從娃娃抓起”,推出的“振興校園足球”方案,卻只是給每個孩子發個足球,讓他們每天抽時間在教室裡、課桌邊做“足球課間操”一般。
詩詞肯定是小眾化的,為什麼要普及?
就個人管見,詩詞文化在“筷子型”、“古裝型”和“纏足型”三類傳統文化元素中,更接近“古裝型”的定位,即“小眾愛好者的最愛”和“大眾可以欣賞、有所補益借鑒的精神食糧”。
對這類傳統文化遺產,比較合理、可取和可操作的保護、傳承方式,是利用當今科技和資訊的方便,為“小眾愛好者”提供更多、更方便、更準確的輔助工具和參考資料。同時讓更多願意感受、領略其美感的朋友,能夠更好、更“不走樣”地得到感染、產生共鳴。
托網絡和資訊時代的福,如今的條件已經好多了。當年我學習格律詩詞時,連最基本的入門資料如《詩韻合編》《白香詞譜》都很難找到。我初學填詞時,詞譜就是藉來別人的書手抄的,抄了兩天一夜。和其它同好間的交流,更是難比登天。
而如今,各種工具書、各代詩詞作者詩集都能很方便找到,和天涯海角的詩詞愛好者也能“無時差交流”。一些網絡應用更可提供一些有趣、便捷的輔助服務,新人學詩也有很多可行的選擇,而不必走閉門造車的彎路。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讓“路標”更清晰,避免初學者“挑花了眼”。
而在後一點上,則應該更倚重“詩詞”味多一些、“大會”味少一些的形式。這類形式或許不會像《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火、這樣容易成為大眾熱點,卻更容易讓盡可能多願意接近詩詞的朋友,對這門“曾經的大眾藝術”真正、持久地愛好和欣賞起來
回應
就算是讓電視機前的觀眾,了解一下我國歷史悠久的詩詞文化。有問題嗎?再說了,上個電視就是普及嗎?更何況,詩詞這東西從古至今,壓根也就沒普及過!這就是一場針對不同文化需求的普通的文化節目。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
如今社會物慾橫流,“下里巴人“佔據主流,很多人忘了還有“陽春白雪”。電視台推出這檔節目,喚醒很多人對陽春白雪的嚮往之心,效果還是不錯的。
京劇,崑劇等不也是小眾嗎?央視不也隔三差五的放!就搞一場讓觀眾認識詩詞存在的節目,也不可以嗎?又,我要告訴自稱寫了34年詩詞的博主,古體詩是不講平仄的,近體詩才講平仄!
如從語言習慣來講,中國詩歌兩千年來大體上遵循著每句字數由少到多、句式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規律。
又如音韻變化,漢樂府適用上古音,近體、詞則適用“平上去入”的中古音,元曲更有南北音韻的差異,而自元代以來,普通話和大多數北方方言“入派三聲”,在近體和詞牌中地位重要的“入聲”完全消失。
簡單說,像念奴嬌、滿江紅這類押入聲韻且很常見的詞牌,如果按漢語拼音去讀根本就不押韻。
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既然古體詩詞所附著的這些氛圍、土壤和硬件前提都已發生變化,它的“小眾化”就不可避免。
毛筆書法原本是中國大眾化書寫模式,隸書在秦漢兩代是“普及性書寫體”,如今卻成了“文化愛好”和“高雅藝術”,這本身就是合理的,是社會進步、文化發展的標誌之一,對此作一番感慨是可以理解的,如喪考妣則大可不必。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唐代詩歌的大普及,與唐朝“以詩賦取士”、學好詩歌有希望做官有關。而明、清兩代官話和北方方言已和唐宋大相徑庭,但依託中古音的近體詩仍然很“大眾”,和“八股時代”的科舉考試仍然保留了“試帖詩”(五言六韻、適用和近體詩一樣的平水韻或“洪武正韻”)息息相關。
如果現代高考、公務員考試加考“詩詞創作”為必答題且佔分很高,詩詞創作很快就會重新“大眾化”。當然,任何頭腦清醒者恐都絕不會認同這樣的“普及”、“弘揚”。
數典忘祖、摒棄傳統中的精華,在任何社會、時代和人群中都是不可取的。但尊重和堅持傳統必須持揚棄的態度,必須認識到只有具備生命力的傳統才能生存下來,對新時代適應性的強弱,會決定傳統元素在新時代的生存空間。
比如同樣是“傳統元素”,給無數人提供方便的筷子流傳至少兩三千年,至今仍然是普羅大眾中“活的文化”。古代服飾則只能成為藝術表演、收藏的“小眾寵兒”,新式時裝的借鑒藍本。而纏足、割股奉親之類陋習,則必然要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周邦雖舊其命維新”。對上述規律和不同性質“傳統元素”間差異不加區別,“只揚不棄”,或“只棄不揚”,是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背離傳統文化表現。
至於將可算“優秀娛樂節目”的《中國詩詞大會》曲解、包裝成“弘揚詩詞和傳統文化的最佳手段”,則更是離題萬里,不知所云。
刨去創作,善於賞析也可算“詩詞才華”範疇,只不過文學欣賞在很大程度上帶有主觀性,怎樣的鑑賞算“有才華”或“有大才華”,恐怕是見仁見智的。
無論如何,背誦詩詞與才華無關,或至少不是主要衡量因素。
有位朋友在網上對我這個觀點不敢苟同,認為“背誦詩詞檔次高過背誦其它”,並舉例說,“王勃在贛江邊吟詠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和'這條河啊真XX的寬'能是一個檔次麼”。
然而,這恰給我、而非給他提供了論據:王勃是《滕王閣序》的原創者,他在滕王閣落成典禮“徵文大賽”上用佳句脫穎而出,的確是才華的體現,而這樣的“大會”也確實可以起到“弘揚文化”的作用。
如果當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主辦單位”讓所有“參賽選手”背誦同一段文字以決高下,他們背誦的是《古文尚書》《唐本草》或隨便一段有意義乃至無任何意義的文字,又有什麼區別?
這樣的“背誦大賽”,又能裁量什麼“文才”、或弘揚什麼“文化”?
一些對詩詞較熟悉的朋友或許已經發現,儘管“背誦比賽”之外的《中國詩詞大會》考題其實十分簡單,但仍有許多選手屢犯常識性錯誤。
如“詩句填空”,某兩位選手(包括一位“才女”)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都不懂,在只能填平聲字的地方填了仄聲字。
而這樣的錯誤就連高中生都不應該犯。1987年的語文高考試卷,曾讓考生將打亂的一首符合七絕格律的隋代民歌“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排序,結果大多數考生都作出正確選擇。當時全國版語文教科書中明確提到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律。
如此“普及”,於詩詞何用?
有人問我“那麼照你看法,怎樣才能普及詩詞”,我反問,“為什麼要普及”?
詩歌和其它文學體裁一樣,都是用來寄託、遣懷、歌頌、諷喻、抒發某種意境或情感的。隨著時代的演進,主客觀因素和環境在不斷變化,適合該時代大多數人的詩歌表達形式就會發生變化。
如先秦流行四言詩、“兮字體”,漢代流行樂府,南朝流行五言古詩,唐代絕律等近體格律詩崛起,宋代流行宋詞,元代則南、北曲盛極一時,近、現代則成為各種新詩流派爭奇鬥豔的舞台。
這種詩歌體裁的與時俱進,和外部環境、社會結構的變遷有關,也和語言習慣、音韻變化息息相關。
江弱水:古人對孩子的詩歌教育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一開始就讀《楚辭》,一般都從字句簡單的五言讀起。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先生說,他小的時候爺爺教他背詩,第一首是“松下問童子”(賈島《尋隱者不遇》),他很快就背熟了,回家背給爸爸聽,爸爸很高興,就教他“少小離家老大回”(賀知章《回鄉偶書》)。第二天,他背給爺爺聽,爺爺很生氣,埋怨兒子把自己的教學計劃打亂了。為什麼讀古典詩一定從“春眠不覺曉”,“白日依山盡”開始?因為字都認識,句也簡單嘛。關鍵的問題是,詩歌教育的過程中,不要把背詩變成負擔。很多小孩對古典詩不感興趣,就是因為小時候父母教他們背得太多了。我反而希望,我們什麼東西都不要“熱”,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雖然“熱”一下可能會好一點,重新把注意力轉移到詩上。所謂“衣食足而知文學”,物質好了,開始料理精神了。怕就怕開始新一輪的背誦比賽。
詩詞肯定是小眾化的,為什麼要普及?2017-02-08 陶短房
在昨晚(7日)央視舉行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中,來自上海復旦附中的16歲小選手武亦姝最終勝出,獲得冠軍。
首先必須承認並祝賀,作為一檔商業性電視娛樂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是非常成功的:拉高了收視率,製造了熱點和“大眾英雄”,而且還成功搭上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便車,貼上了“詩詞普及”的高大上標籤。
可以說,一檔商業娛樂熱門節目該紅的要點,《中國詩詞大會》差不多都有了,倘若僅點評其作為商業電視節目的價值,是絕對可以給高分的,若點評其炒作創意、手段,則更可加上“出手不俗”四個字。
問題是,倘若當真將《中國詩詞大會》當作一檔詩詞普及節目,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這幾天通過《中國詩詞大會》一炮走紅的“大眾英雄”,一位是漢服登場、背誦成名的某大耳朵女生(這裡並無任何對大耳朵人士的不敬,我年僅九歲的長子就五官比例而言耳朵只怕更大),另一位是靠背誦過關斬將的某農村大媽。
許多《中國詩詞大會》的粉絲對這二位仰慕追捧有加,“圈粉”“才女”之類溢美之詞不要錢一般噴湧而出。
於是第一個問題來了——“詩詞才華”的含義是什麼?稍稍公正客觀一點的朋友都會脫口而出,“創作,是創作”。沒錯,古體詩詞到了今天固然已是小眾文化,但畢竟還有相對人數不算多、絕對人數不算少的創作愛好者人群。包括我自己,從13歲學近體至今,堅持不間斷也有34年之久了。
新京報:關於讀詩的方法,葉嘉瑩推崇吟誦,你如何看這種吟誦的讀詩方法?依你的經驗,詩應該怎樣讀好?
江弱水:我聽過葉嘉瑩先生的講座,也聽過她吟誦詩。台灣成功大學的王偉勇教授也致力於詩歌的吟誦活動,做了很多年。我現在覺得,吟誦的方式無助於對古典詩歌的欣賞。我覺得還是用普通話讀出來,甚至未必要讀出聲。現代人要閱讀的材料太多了,所以我們養成了默讀的習慣。能很自然地用普通話讀出詩,當然有助於對詩歌韻味的回味。但是好多人以為,讀詩就要用相對誇張的“話劇腔”朗誦,這簡直是黑現代詩嘛。時過境遷,那種吟誦方式,也會讓古典詩顯得怪裡怪氣。詩歌總是在一種相對平靜的氛圍裡去讀比較好。詩人並不是誇張的,誇張也一定不是詩的共同點。吟誦和朗誦都是帶有誇張性質的。這種誇張可能會破壞詩,它們放大了不自然的部分。
…….
詩教
“就怕開始新一輪背誦比賽”
新京報:現在的學校語文教育,對古詩詞的理解僅停留在意義的解釋上。而詩詞的魅力所在,恰恰是閱讀者對其產生一種情感的投射或智識的共鳴。對於教育者而言,如何培養或啟發這種投射和共鳴呢?
江弱水:其實,小學和中學的老師也是在負擔“批評家”的作用。他們也不是讓學生背了就完了,還要指點一首詩為什麼好,韻律好,描寫好,還是用詞好。世間有各種各樣的批評家,也有各種各樣的老師。比如葉嘉瑩先生就是了不起的老師。但她的主要作用還是“普及”。葉嘉瑩先生的老師顧隨先生,他的作用則是“提高”。從任何意義上講,他是更偉大的批評家,對詩歌的體會之獨特,會讓你在讀他的批評時腦洞大開。我們做詩歌批評的,都會說這首詩好在哪裡。但顧隨可以說,蘇東坡、辛棄疾這首詞這幾句差在哪裡,可是儘管差了,最後還是好起來,那麼究竟又怎樣好起來的。我寫《詩的八堂課》時,心目中有一個想要高攀的標準,就是顧隨。當然我知道我攀不上。
新京報:對於如何教一個人進入詩歌有很多說法,有人認為不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先背熟,年長後自然能體會。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鍾錦在接受采訪時說:“如若在孩子的感悟力還沒有完全自主的時候向他們教授詩詞,即使之後感悟力日趨成熟,孩子也會因對作品太過熟悉,再無法敏銳地體會其中的情感。”人們對於文學或詩歌的情感認知程度,會隨時間的推移階段性增長。應該如何教孩子慢慢了解詩歌的魅力?
新京報:大眾讀古典詩詞,普遍習慣於走兩個極端,不是“雞湯化”,就是“神聖化”。前者從詩詞中尋找解決自己當下問題的方法,後者將它們抬高為傳統文化或國學的象徵。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讓大眾對詩詞的閱讀和理解更加深入呢?
江弱水:《論語》和《莊子》都能成為心靈雞湯,詩詞就更容易了。有很多詩的確有精神的按摩作用,比如白居易的閒適詩。但杜甫的詩,辛棄疾的詞,雞湯就不能定性。相比之下,諸子思想更有代表性吧。世界上的事情,平衡點最難找,各取所需,各走極端,這就是閱讀的民主。一般我們喜歡一位詩人,會選好的選本,再看全集、評論、研究著作,最終變成鐵粉。詩人的品級是按照鐵粉多少和專家多少來定高低的。
新京報:似乎現代詩到今天為止並沒有“熱”起來?
江弱水:今年,白話文運動正好一百週年。胡適的《兩隻蝴蝶》最初發表在1917年2月的《新青年》,那以後新詩就算誕生了。但新詩一百年了,大眾為什麼還不大能接受?一方面是現代詩人的爛詩寫得太多,一方面是好的詩人沒被大眾關注到。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教材沒有把好的現代詩選進去。如果現代詩選一個“三百首”,當然比不上“唐詩三百首”;但選一百首,不會比唐詩三百首裡面的很多詩差。所以我們不能狹隘地把詩詞熱限定為古典詩詞熱,現代詩其實應該熱,可是還沒有熱。我的《詩的八堂課》不分古今中外來談詩,就是不想獨沽古典詩詞那一味。
鑑賞
“在最廣闊的時代裡打動最多人的,就是好詩”
新京報:一首詩的好與壞有沒有統一的標準?
江弱水:沒有統一的標準。有時候簡單好,有時候複雜好。詩歌的好壞,要看讀詩的人。總體來說,在最廣闊的時代裡贏得最多的人的喜愛,打動最多人的詩,就是好詩。一個人的否定不能代表全部。比如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就不喜歡他的作品。在《詩的八堂課》裡,我也或多或少想解決這樣的問題:哪些是好詩?好詩肯定都有“味道”。這個味道是讀詩的人讀出來的。就像有人不喜歡榴蓮,有人卻嗜榴蓮如命。當然,詩畢竟不是科學,它沒有一個度量衡。
江弱水曾批評台灣作家蔣勳
“中文世界裡的三聚氰胺”
2012年,江弱水曾撰文《撕扇記:美言不信的蔣勳》,對台灣作家蔣勳做了不留情面的批評,引起了一陣騷動。原來,“我將本著愉悅的心情,看看他怎麼講唐詩,講宋詞,講《紅樓夢》。結果呢,那些很硬很硬的硬傷真的如約而至,十分守信。”他感慨“我覺得中古的幾位大詩人,陶淵明,李白,王維,白居易,都會出來找蔣勳拼命。我從來沒有見識過這樣不嚴謹的寫作,比所有的'戲說'和'大話'都強,幾乎算得上'穿越'了。如果說這是中文世界的三聚氰胺或者塑化劑,不算是過於嚴厲的指控吧?”
此後,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蔣勳的東西一向如此,他在台灣的主力讀者是不太讀書的,偏偏他們很擔心自己跟不上,就喜歡去聽聽蔣勳演講,教學生買他的書,這樣就懂得美了,懂得藝術了。台灣瞎吹內地亂捧,蔣勳就這樣成了美學大師。”
……….
對話江弱水:詩詞熱不應局限在古詩
新京報:伴隨一系列詩詞類電視節目的熱播,當下又迎來一次“詩詞熱”。作為一名長期研究詩詞的學者,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江弱水:這總是好事。但是“熱”不夠好,“不溫不火”更好。詩詞不是我們從小就在讀嗎?哪一個人學會認字之後,父母不是教你“春眠不覺曉”、“白日依山盡”呢?所以中國古代講究“詩教”,即詩的教育。我們的文化教育都是從文學教育開始的,文學教育總是從詩開始的。但如今我們總喜歡把一件事搞成比賽,比的往往不是寫詩的能力和對詩的欣賞能力,而是背誦的功夫。背得多當然好,但詩也不是光要背的。有些媽媽會在孩子小的時候,教他背一百首詩,結果孩子長大就忘記了。詩總是要感動你,才有意義;你不理解、不感動的詩,不過就是一些符號。一般人對日常事物都麻木了,詩歌就是喚起你對日常事物所擁有的魅力的重新發現。讀詩讀多了,事實上是讓我們擁有更多情感表達的方式和能力。讀小說也一樣。讀小說就是體會別人在某種事件或場景中那種情感的力量。閱讀詩歌或其他文學作品的過程,其實就是反反复復進入他人的心靈。不讀文學的人,肯定一天到晚總是“我、我、我”,只知道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我”,不知道別人思想的深度、強度和高度。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耳熟能詳,幼兒能誦,字字簡單,音韻流轉,一“曉”一“鳥”一“風雨”一“花落”,自然之雅趣,生命之意味,皆在其間。古人見花落淚,聞鳥驚心,並非哀怨矯情,而是由於心靈自在安寧,萬物於心中經過,都可留下痕跡,亦可由此感知自我。
古人詩教的傳統,從來不止於字句的誦記,更不是為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是讓麻木訥然的心靈重新敏感,讓受困於庸常生活的思維恢復靈動,更積極的意義,是培育“溫柔敦厚”的品性和人格。
如今,詩教傳統漸漸失落了。原本培養觀念和價值的詩詞教化系統,連同“不學詩,無以言”的時日一去不返。今天的大眾古典詩詞閱讀,容易走向兩個極端:“雞湯化”,從詩詞中尋找解決當下問題的方法,偏重詩詞閱讀的工具性作用;“神聖化”,將詩詞閱讀抬高為傳統文化或國學的象徵,囿於高校課堂和學者研究。
無論是以上哪種閱讀,毫無疑問的是,縱使百年間語言變革、時代行進,詩在今日仍能打動人心。這或許恰因漢語本身的典雅之美仍深烙於我們的基因,並時時召喚我們的文化記憶。
詩詞的魅力,本就在於閱讀者對其產生的情感投射和智識共鳴。而在這個詩不再和我們的生活直接發生關聯的時代,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讀詩?如何了解詩?怎樣借助詩,繼續觀照自我與他人的生命,知悉自身的境遇?當下迎來的新一輪“詩詞熱”,究竟會將我們帶往何處呢?
為此,我們採訪了浙江大學從事詩歌批評研究的學者江弱水教授。從詩人到詩歌批評家,他一直渴望衝破時空的藩籬,打通古今中外,將詩還給詩本身。新書《詩的八堂課》,即是從博弈、滋味、聲文、肌理、玄思、情色、鄉愁、死亡八個角度,致力於解決上述關於詩的問題,探尋詩之於人的意義。
正如他在採訪中所說:“詩歌就是喚起你對日常事物所擁有的魅力的重新發現。讀詩讀多了,事實上是讓我們擁有更多情感表達的方式和能力。”
詩贈與我們的,無論是共情、想像能力也好,還是自我認知、品行養成也罷,都和血脈骨肉之中的某種生命體驗密切相關,遠不止是一時一地的企圖與榮耀吧?
江弱水 詩是招魂的聲音
江弱水,1963年生,安徽青陽人,現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有《卞之琳詩藝研究》《湖上吹水錄》《詩的八堂課》等。 江弱水,1963年生,安徽青陽人,現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卞之琳詩藝研究》《湖上吹水錄》《詩的八堂課》等。
靳智偉(媒介專家)
文化的痛點常成傳播的熱點
關於詩或詞,中國人有著獨特的文化情結。一部中國歷史始終伴隨著中國的詩歌史。盛世必言詩,“大江東去”形成唐宋詩詞創作的頂峰,“紅軍不怕遠征難”體現著當今中國人的豪情;節日必言詩,所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入世必言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出世必言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觸景時言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生情時言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閒適時言詩,“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在媒介專家靳智偉看來,雖然在現代詩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自古當中國人遇到天大的困難或災難時,甚至當我們一無所有時,我們還有詩。
■第二季亮點
改進賽制
武亦姝若在首季也許走不到最後
新增環節
“飛花令”強勢圈粉無數
馮驥才:別指望人們靠幾台節目就對詩歌感興趣2017.3.7新京報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作家馮驥才認為,文化影響人,還是影響人的心靈、人的氣質,這才是真正的影響,而不是做幾台節目熱鬧熱鬧,炒作炒作。
談提案:學習文化,最主要是體驗文化
神聖而雞湯的古典詩詞,該消停了2017.3.6新京報
一百年前的1917年1月,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吾以為今日而言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所謂“八事”,即: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由此開啟倡導文學革命之新篇章。
一百年後的今天,在電視媒體的推動下,我們迎來了新一輪“詩詞熱”。
百年間,我們的文辭習慣和生活方式早已變改,詩卻穿過時間的重重帷帳,留存了下來。
事實上,在傳統教育中,“詩教”一向承擔著重要作用。《禮記•經解》引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儒家觀點認為,在詩教、樂教、易教、禮教、春秋教諸多教化方式中,詩教之於一個人品格的養成、心性的熏陶意義非凡。所謂“溫柔敦厚”,即不驕不躁,不溫不火,謙和厚道,儒雅大度的人格品性和思維方式。
中國詩詞大會為何這麼火?2017.02.09 北京晨報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自播出以來好評如潮,獲得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被譽為電視界的一股清流,成為年初電視節目中一匹最大的“黑馬”。前晚,節目總決賽落下帷幕,“00後”復旦女孩武亦姝不負眾望奪得了冠軍。綜藝和鮮肉霸屏的今天,一檔詩詞類文化節目為何如此火爆?為此,不少專家從各個角度點評了《中國詩詞大會》口碑與收視齊飛的原因。“中國人詩心不死”,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中國詩詞大會》專家嘉賓、原百家講壇的主講人蒙曼認為,中國人血液中流淌的詩詞基因還在,一旦有一種形式把它展示出來,就會形成一種噴發。
中國詩詞大會打到了鼓點上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幾年前曾有一位網友在網上發帖稱,這兩句詩自己特別喜歡,但恨才華不夠,希望有人能續寫兩句。“中國人詩心不死,這就是很好的例證”,蒙曼回憶稱,帖子發出後最終有上百萬人在跟帖。“從詩經開始,人們非常習慣詩詞這種審美方式,願意用這個來表達感情,雖然這樣的文學形式逐漸被放棄了,但是基因還在,《中國詩詞大會》打到了鼓點上,一下激發了中國人的詩詞基因。”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00後”選手武亦姝也得到了網友大量的關注。在蒙曼看來,武亦姝的走紅和詩詞大會成功的道理相近,因為他們都激發了中國人內心的一種情感共鳴,而並不是因為她奪得了最後的冠軍。因為早在節目剛剛播出時,武亦姝憑藉強勁的實力和淡定的心態,就在“飛花令”環節一戰成名。當時的主題字是“月”,武亦姝微笑著將《詩經•豳風•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脫口而出,令大量網友折服其氣度和才情,也讓不少人高呼,這才是“00後”的正確打開方式。
蒙曼認為,激發人們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往往會得到奇蹟般的噴發,詩詞如此,人亦如此。“我們都喜歡那種國民好閨女形象,誰家裡有這麼一個姑娘,心裡都會覺得特別開心”,蒙曼坦言,“我們心目中對一個女孩不就是這樣期盼的嗎?希望她很文靜,有高雅的品位,學問好,人不做作,落落大方,人淡如菊,中國人對於年輕女性的審美品位,武亦姝都囊括了。”
教育部:不得擅自以在家學習替代國家統一義務教育
據教育部網站2017.2.22消息,教育部今日發布關於做好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強調要高度關注接受“私塾” 、“讀經班”等社會培訓機構教育的學生,對因身體健康等原因確需緩學的,應向縣級教育部門提出申請,獲批准後方可緩學,不得擅自以在家學習替代國家統一實施的義務教育。
《通知》從鞏固三年改革成果、有序擴大覆蓋範圍、統籌城鄉招生工作、規範學校招生行為、強化履行各方義務、加強學生學籍管理、做好宣傳引導工作等七方面做出部署,要求各地繼續深化改革,確保教育機會公平。
《通知》要求,2017年19個副省級以上重點大城市各區(縣)要實現100%的小學、95%的初中劃片就近入學。經審批的初中特長招生比例,控制在區(縣)初中總招生人數的5%以內。
各地要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均衡、群眾擇校衝動強烈、“學區房”問題突出的地方,穩妥推進多校劃片(隨機搖號、派位),片區調整時要按照依法治理的思路和辦法實施,增強劃片工作的認可度和公信力,新舊片區變化要設置合理的過渡期限。
要落實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不低於50%的要求,並向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傾斜。要繼續加快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切實簡化隨遷子女入學流程和證明要求。鄉鎮寄宿制學校要優先安排留守兒童住宿。
回應
課餘時間怎麼教,可以根據學生、家庭的情況自行安排。但是主要課業時間必須接受國家統一的義務教育。這是一個通過教育實現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過程。
義務教育不單是福利,更是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用古代的話說,跟勞役一樣的…不讓孩子接受義務教育,就是公然跟國家作對
教育部此說法沒有任何作用,無非就是刷存在感。試想,我在家教孩子,你教育部管得著?還是立法更靠譜,所謂依法行政。
第五十八條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無正當理由未依照本法規定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
政府力量不夠,其實應該剝奪監護權,換句話說,小孩沒收。
為什麼我看見很多蘭州拉麵之類的店裡面很小的小孩,絕對是適齡兒童,根本不上學?
那些可憐的孩子的路已經被選好了,就是繼續開拉麵館
韓二不知道耽誤了多少人
韓二又沒進私塾,9年義務制教育還是完成的
那些不送子女去義務教育的,是社會達爾文獎獲得者,自我淘汰啊
在某種意義上,中國人不管走到哪裡,不管漂泊海外千萬里,那些與詩歌一起傳承的文化特質,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也是海外華人的靈魂故鄉。
從直面當下的角度而言,幾十年來急劇的社會變遷,中國進入前所未有的物質豐富時代,但文化、精神層面的支撐並未同步跟上。找回詩心是一個“物質幸福時代已經結束”的社會,發自內心的渴求與呼喚,是隨著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出生於物質不再匱乏年代的“90後”和“00後”漸漸成長之後的必然嚮往。
這些年來,還曾流行過漢字聽寫大賽、成語大賽……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眾並非一味喜歡流行,依然有著高層次的文化需求。特別是在當下語言日趨粗鄙化時,古典詩詞恰恰把語言的另一種可能性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它用節製而精緻的語言,表達了高貴的人格,展現了生命在語言中的浸潤。
詩者志也,詩者心也。詩詞似乎沒有看得見的力量,然而它給人塑造精神的力量,給人以修養,給心靈以港灣,給靈魂以芳香。
找回詩心,需要對功利的教育加以改造。
找回詩心,除了教育體系更需將詩詞的熏陶融匯到社會價值觀的各個環節,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與社會生產生活深度融合,這些流傳千年的優秀精神財富才能擺脫曇花一現的命運,真正活起來、傳下去。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應該是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需要每個人向內省視,從內心少些功利追逐,讓詩意長久地駐留心間,浸潤每個生命,浸潤整個民族。
相關新聞
美媒:紐約華裔女高中生摘詩歌大賽桂冠2016-12-26
美媒:中國詩歌被網絡化千百年前的輝煌不再2015-03-27
美媒:互聯網將助力中國詩歌進入黃金時代2015-03-27
報導稱,目前法國初、高中選擇漢語的學生約有4.4萬名,另有6000多小學生在小學開始學習漢語課,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在法國一所開設漢語課的小學,三年級學生每周有3小時課,學生應該在三年內學習250個漢字。一位老師認為,漢語語法簡單且沒有動詞變位,因此並不是很難。
在職場會說漢語更成為一項重要優勢,除了巴黎機場無處不在的中文指示牌,這裡的免稅店也需要會說漢語的導購員。為防競爭對手挖人,不少導購員都被老闆要求在名牌上使用假名。
美媒:詩歌緣何在春節這個時間點重新走近中國人生活2017-02-21
美國《僑報》近日刊文稱,春節以來,中國掀起了“詩歌熱潮”,詩歌在這個時間點重新走近人們的生活,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文化需求。在某種意義上,中國人不管走到哪裡,不管漂泊海外千萬里,那些與詩歌一起傳承的文化特質,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也是海外華人的靈魂故鄉。
春節以來,一場“詩詞大會”讓詩重新回到了全中國社會的話題中心。在新浪微博上,“中國詩詞大會”的話題閱讀量超過了1億次。特別是在2月7日節目總決賽播出後,關注熱度達到了頂峰,參與節目的眾多選手,也都成了新“正能量網紅”的代表。人們從中看到了想像中的“古典才女”,也重新領略了詩詞本身的魅力和美感。
詩歌,是中國人傳承幾千年的文化寶藏。然而,在近幾十年,中國人似乎離詩歌越來越遠。在高速前進的中國社會中,那些能夠馬上變現的知識技能備受推崇,而精神層面的需求卻日漸被漠視。
千年往事憑詩見。詩歌,在這個時間點重新走近人們的生活,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文化需求。
從文化傳統的角度來說,詩歌用最精煉的形式來表達出豐富的含義,傳承了中國人的審美趣味,文化理想和社會價值觀。流傳千年的詩歌文化早已潛移默化地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密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句,聊聊數語,就足以讓華人心意洞悉,而在外國人聽來宛如天書。
中文成澳洲第二大語言澳洲小學用社交媒體學漢語2017-02-14
摘要:據澳洲網報導,據海外移民服務網站MoveHub近日公佈的一幅有關世界各地第二語言使用情況地圖顯示,在澳洲,漢語普通話已躍升第二大語言。在此背景下,很多學校也開始通過各種方式來鼓勵學生學說漢語普通話。
綜合MoveHub網站與The Weekly Review網站12日報導,第二語言地圖顯示,在澳人所使用的語言中,英語依然佔據著統治地位,其中高達76.8%的人說英語;緊隨其後的是漢語普通話,說漢語普通話的人口比例為1.6%;接下來依次為意大利語(1.4%)、阿拉伯語(1.3%)、希臘語(1.2%)、廣東話(1.2%)、越南語(1.1%)及其他語種(10.4%)。
近年來,不僅擁有華裔背景的澳人在說漢語普通話,越來越多澳洲本地人也略通一點漢語普通話,尤其是澳洲各地學校紛紛開設了中文課,鼓勵學生學中文,學漢語普通話。
如在墨爾本,一些學校利用社交媒體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中文以及練習漢語普通話。來自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山頓•常(Shanton Chang)副教授與德雷福斯(Suelette Dreyfus)博士正致力於一個利用社交媒體,協助墨爾本北部郊區五年級與六年級學生學習中文的項目。
在該項目的框架下,墨爾本學生與中國同齡人通過一個名為Edmodo的教育性社交平台建立連接,與過去的“筆友”類似,他們可使用英語或漢語在網絡中自由交流。此外,墨爾本以及中國的教師可向各自的學生分派作業,讓他們與海外的“筆友”合作完成。
德雷福斯表示,“這是倍具創新性的舉動,我們認為這是澳洲與中國小學首次利用社交媒體來進行點對點式的語言學習。
法媒:學漢語的中小學人數10年間在法國翻了4番
摘要:據法國電視二台2017.2.13報導,漢語已在法國成為初、中等教育裡位列西班牙語、德語、意大利語之後的第四大第二外語。
“10年間,學習漢語的中小學人數在法國翻了4番”,據法國電視二台13日報導,漢語已在法國成為初、中等教育裡位列西班牙語、德語、意大利語之後的第四大第二外語。
“中國的詩歌不僅僅押韻,而且在一些律詩中許多字眼還保留著內在的讀音。模仿母語者的朗誦有助於我們接近漢語的真實音調(儘管可能在唐朝以後有了鮮明的轉變,但仍然留有足夠多的東西來借鑒。)”
……
回應
詩歌對學漢語沒用,因為太精煉了,蘊含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不了解,讀了也是瞎耽誤功夫。
漢語是基礎,詩歌是上層建築。
每當我看到國外的詩,就有種國外沒文化的錯覺……不知翻譯者背不背鍋
坦白說個人高中讀西洋詩的時候幾乎整節課都是滿滿的尷尬......老師沈醉的表情和我心中真實的感受成為了鮮明的對比。當下我感覺自己可能是欠缺悟性,回家後反覆地品,直到我把它讀透了,這才擊節讚嘆,原來是唐詩宋詞完勝得太徹底,害我一時難以置信。
拼音文字是永遠不知道詩韻之美。
盲目崇洋潛意識害人不淺哪。
古詩詞是作者在特定時代和境遇中所作,寄託了作者的情感和審美。欣賞者可能有三個層次:似懂非懂,讀懂,共鳴。第一階段是死記硬背,第二階段通過導讀和講解理解了字面意思,想像出那是什麼樣的情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只有讀者有了一定文化和生活歷練,或經歷類似境遇,方能透徹領悟和欣賞,從心底產生共鳴,生出代入感,甚至產生馬斯洛所說的高峰體驗,頓悟,欣喜或更多的流淚。或者在某個場景中脫口而出這段詩詞。這就像《人間詞話》裡說的三境界。這是一種全方位,立體的,多維度的感染力。華茲華斯的詩不是不好,比起王維孟浩然的詩來,頂多算是二維,真不是一個維度的。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7_02_18_394857.shtml
外國人討論《中國詩詞大會》:能否幫助漢語學習?
《中國詩詞大會》餘熱未盡,甚至延燒到了國外。據澎湃新聞2017.2.17報導,近來在Reddit和Quora兩個論壇上許多外國的詩歌愛好者就中國詩詞展開了許多有趣且生動的討論。其中,外國網友討論最多的是:詩詞是否有益於學習漢語。
在這裡你會發現人們是怎樣在日用倫常中遭遇中國詩的,而這恰恰又是詩歌的真實起源。比如有網友的父親獲贈了一個中國花瓶,卻苦於不懂上面的詩句,便發至Reddit上求助。
他很快便得到了回复,但就結果而言實在不容樂觀,“像許多古詩一樣,這首詩從上寫到下,從右至左。然而,它似乎是繁體和簡體的混合物。”
轉而這個回答就遭到了許多人的否定,“這些根本不是簡體字,它們只是用草書寫的!只所以看著相似,是因為很多簡體字就取法於草書。 ”
這條帖子大概對漢語學習者來說太過困難,不僅需要識得古文還需要在辨識出字體的演變,爭論到最後也沒有人能完整地解讀出詩句的內容。(注:這首詩原文應是“珍禽栩栩枝間舞,滿園花開艷無雙。豐姿挺秀鮮似錦,群芳豈肯妒天香”。)
有時詩歌也會艱難地維繫著一個中國家族歷史。如網友stevieG808稱“從已過世的華人祖母那裡受到一首中國詩。有人可以粗略地為我翻譯一下嗎?”讀至此使人不禁遐想,難道這個網友是華裔移民,如今卻已經不再使用漢語了嗎?這裡面究竟經歷了些什麼?
再一看,遺物還有更深的意蘊,網友指出“這是朱子家訓(Master Zhu's Family Motto)。或者用文中話說,即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Mister Zhu Bailu's Maxims for Family Governance)。裡面宣揚了明代儒學家的價值觀,大多是關於真正的德性來源於自我克制,使人努力提升等等。”
討論最多的:“詩歌是否有益於學習漢語”
支持者往往帶有幾分歌德所倡導的“世界文學”味道,視野和境界都顯得極為開闊。
有網友表示,“它絕對有用!詩歌是任何語言最生動的表達!它使得你深挖一個語言的基本特徵以及其背後的文化。你看下面幾句詩句。”
……..
“一個中級的語言學者應該能夠掌握一點點詩歌。對一些經典詩歌存有感性的親證將極為有益。這對於中文抑或其他語言都是毋庸置疑的。中國詩有它悠久的歷史以及任何亞洲藝術形式所罕見的技術複雜性——大概只有西方音樂能與之相提並論。除此之外,在實用的層面上讀詩可以使我們這些非母語的學習者掌握漢語發音的奧秘。”
劉兆玄另立山頭 和文化總會別苗頭?2016-12-15曾嬿卿
宣稱離任文化總會會長的劉兆玄,早有另起爐灶準備,在去年底即取得設立許可的「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由劉兆玄擔任董事長,顯然劉對於文化總會的人事更迭,早有備案。
11月10日文化總會執委會流會、藍綠爭奪文化總會大戰台面化,雙方交戰不斷,繼11月21日、12月6日兩次執委會又流會後,會長劉兆玄先在第2次流會後宣告離任,在副會長劉吉人不願代理會長職務,第3次會議也因為劉吉人在國外而流會,讓文化總會人事迄今仍懸而未決。
成立基金會 商界麻吉劉吉人出錢出力最賣力
這個由劉兆玄擔任董事長,財產總額3千萬元的基金會,成立地址竟然與文化總會一樣!完全把文化總會當成根據地。特別的是,該基金會在去年12月即獲文化部設立許可,今年1月19日、即總統大選後3天,正式獲准成立,顯然劉兆玄早就對政黨輪替後的情勢有所準備。 成立新基金會 董事人選皆為劉派人馬 攤開基金會董事名單,可以發現主要有兩股人馬,一是劉兆玄在政界左右手如邱正雄、薛香川、蔡清彥等人,以及學界好友朱雲漢(台大政治系教授、蔣經國基金會執行長)、黃俊傑(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等人。
另一個則是劉兆玄長期夥伴劉吉人的系統。劉吉人是台灣最大基金集團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台灣)的實際負責人,除了他之外,董事鄺蕙玲、屈亞欣、監察人羅尤美等人,都是集團旗下富蘭克林投顧的副總經理。
劉吉人與劉兆玄結緣甚早,他是東吳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多次捐贈東吳大學,尤其在劉兆玄2004到2008年擔任東吳大學校長期間,不但成立個人獎助學金,嘉惠他的政治系學弟妹,還出資1億元,獎勵修習雙學位的校友,這也是東吳最大筆捐款。
劉吉人是財政部前部長、央行副總裁錢純的女婿,這20多年來,在代理美國富蘭克林相關基金後,身價一飛沖天,後來又將業務拓展到中國,一樣在中國投資市場呼風喚雨,相當活躍。劉吉人的投資領域從金融橫跨地產、能源、工業、甚至文創,兩岸人脈、錢脈、投資都相當驚人。
劉吉人為了劉兆玄可謂兩肋插刀,劉兆玄兩年前出版的88萬字武俠小說《王道劍》,與中國的九洲文化傳播中心合作,改編為電視劇,台灣的合作單位,就是劉吉人投資的吉富文創,而且他還負責募資五億元籌拍《王道劍》,以每集1千萬元的大手筆預算開拍,據說短短2天就募資完成。
別為去中國化 犧牲文化2016-11-23聯合報 黃瑞麟/媒體工作者(新北市)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為去中國化,認為書法與扯鈴不該推廣,令人髮指!
我們的祖先,大多來自對岸。祖先的籍貫不能忘,更不該忘本,放棄祖先的文化。就算台灣哪天真的獨立,也不該拋棄祖先傳承下來的文化與文物;倘若為了政治而犧牲掉文化,才是滑天下大稽!
為了去中國化而喪心病狂,見到相關事物就想毀壞,那麼就請台獨人士先建立自己的國家,把來自中國祖先給的姓氏與名字都拋棄,自己創造文字與文化,否則,沒本事就請接受祖先的文化,不需要搞成中共文革時代那般惡劣行為,讓更多人唾棄!
放棄古老的文化,對子孫是最大的損失,也是侮辱祖先的行為;劉世芳,好好在自己祖先牌位前反省,自己做對了嗎?
相關新聞
聯合/高雄小孩不玩扯鈴?
文化「扯」上政治 還會美麗嗎
書法教育 也成為統戰?2016-11-23聯合報 伍芃/社團講師(高雄市)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指「扯鈴是中國文化的一支」,又質疑「是什麼樣的書法?能代表台灣嗎?」讓人感覺是意識形態說法。
從九十學年度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書法習字課被犧牲。但各項學藝競賽又有書法類別,學校為爭取成績多選派優秀學生比賽方式處理,衍生書法教育推動不積極的矛盾。
七、八○年代,學生用毛筆寫書法字、作文、生活周記,很自然融入學習課程的一部分。筆者當時在老師教學風範的指導下,培養出對書法的興趣。當時公務員也必須練一手好字,才能做好謄寫申請文件工作。隨科技發達,電腦文字傳輸代替書寫文字溝通。而社會上對學書法也被誤導成八股的觀念。
呼籲各級學校應重視書法教育「弘揚文化」的功能,在文字藝術薰陶中,啟發學生培養定靜求真善美的學習內涵。當日韓極力推動承襲漢學文化六藝中的「書藝」教育發展,台灣更應將毛筆書法規範為正軌教育,冀望未來書法教育更弘揚更受重用。
當然,要讓這些傳統節日真正成為人們約定俗成、廣泛參與、投注情感的國家性節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增進全民對傳統節日的了解,烏丙安建議,以政府為主導,在全國建立一定數量的“傳統民間節日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對於具有當地濃郁節日特色的文化遺產作整體保護。此外,所有關於民俗節日的口頭或非物質遺產的文化多樣性資訊,不僅應當進入媒體的傳播系統,而且還應當納入大中小學和學前教育的知識體系,進行生動活潑而有效的傳習。“繼承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內涵比形式更為重要。”烏丙安認為。
北京師範大學蕭放教授則提供了一個頗為新穎的意見。蕭放認為,要讓中國的民俗節日深入人心,應該適當增強它的娛樂性。畢竟,節日是為了讓人們歡樂、愉悅而存在的,中國的諸多傳統節日,在古代都是人們歡歌笑語、走親訪友的好日子。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些傳統節日被抹上了嚴肅而凝重的色彩。以清明為例,“掃墓”幾乎成了它唯一的主題,但事實上,古人有一種“生死相依”的思想,在這個日子總是要出門踏青,在追悼祖先的時候慶祝新生的美好。如果我們能適當恢復傳統節日中原有的那些娛樂內容,或者創造一些新的娛樂活動,人們過起節來也許就有了更多的意趣。
上海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則認為,對於傳統節日的恢復可以採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一方面,將它們一些具有文化歷史價值的東西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在博物館陳列展覽,在節日或平時向公眾表演;而另一方面,要對傳統節日進行“創造性轉化”。就後一點而言,韓國人做得就非常好。他們的江陵祭,雖然日子是在端午,但早已被注入新的內容,不但有以舞蹈為主的戴假面具跳舞和各種歌唱比賽,還有各種各樣的遊戲和體育活動。我們應該學習這種思路,為我們的傳統節日想出一些全社會大多數人都可以參與的慶祝活動。比如,如果中秋之夜天色晴朗,不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將城市的多數電燈關掉,讓大家感受一下真正的月色。這樣,一方面繼承了古人的望月傳統,另一方面又迎合了環保、節能的現代理念。
至於具體怎麼創新,葛劍雄認為,大家不妨群策群力:政府給予行政支持,民間進行各種實踐,學者專家提出各自意見。不要指望那些新點子會一下子形成全國統一;假以時日,大浪淘沙,自會有全民認同的方式、活動與習俗。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劉魁立相信,中國傳統節日一定能在全民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揮巨大威力。無論是清明、端午還是中秋,都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和道德教育功能。在這些節日里,人們的情感會趨向平和,幸福感程度上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更加協調。而事實上,節慶活動從來就是民眾暫時進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烏托邦的第二種形式。
重新認識人與自然
在過去的百年間,中國社會劇烈動盪,多次的政治運動對傳統文化造成了較大毀壞,而近年來深刻的社會轉型與飛速的經濟發展,又對人們固有的價值觀念造成巨大衝擊。進入新千年的中國,其社會文化體系遭遇到基礎不牢、重心不穩、結構失衡的多重危機。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亟需振興,而傳統節日文化的複興與創新,無疑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契機和有效方式。
不過,除卻“傳承文化記憶”、“增強民族凝聚力”這些宏大意義之外,這些傳統節日的恢復對於普通的中國老百姓,究竟有沒有切身的關係?有觀點指出,中國的傳統節日植根於農業社會,其節俗的形成與人們對農業的認知息息相關。而隨著中國從事農業人口的減少、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那些習俗在現代化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消失。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節日被人們淡忘是很正常的事,硬是要“復甦”它,似乎有形式主義之嫌。
對此,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陳勤建教授認為,此話聽起來有理,但實際並不嚴密。只需舉一個例子:日本、韓國這兩個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它們的現代化程度高於我國,但它們的傳統節日不見凋零,反見昌盛。由此可見,傳統節日與現代化生活並非一定矛盾。然而這類觀點也反過來給了我們一個提醒,那就是要認清我們的傳統節日在今天的生存意義。如果只是空談“恢復”,而缺少對其存在意義的發掘和整理,那麼這股熱勁早晚都會過去。
陳勤建指出,中國的傳統節日和西方國家的節日很不一樣。西方許多重大的節日都以宗教為核心,而中國傳統節日大多是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西方人動輒就想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心態不同,中國的古人往往傾向於利用自然來解決問題,思索如何與自然相處,與之合為一體。我們的節日往往與地球的運行、農業的規律息息相關,可以說是宇宙的運行、植物的生長、人類生命的節律這三者的交界點。比如,清明前後有了季風,於是清明會有放風箏的習俗;端午時節氣候異常,民間便積累下許多有助於人們清熱解毒的節日儀式。
傳統節日何以復蘇? 2016-09-05 《鳳凰周刊》
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成為了國家法定假日。在保護傳統文化名義下推行的新增假日,觸及了13億中國人的平凡生活,亦引發了學者們關於傳統文化復興的諸多思索。
傳統節日幾度沉浮
在傳統節日成為國家法定假日之前,傳統節日淡出國人的生活,已經將近百年。
不少人將這一現象歸咎於新中國成立後的各項政策,這並不公平。從中華民國1912年成立、國民政府引進西方紀元的時候起,傳統節日已被逐漸逼入歷史的死角。1928年,國民黨政府下令,所有的公務員都不能過春節。第二年春節來臨的時候,許多賣年貨的攤位被抄。上世紀30年代的“新生活運動”中,政府關於壓制傳統節日的法令嚴酷而徹底,弄得全國上下民怨沸騰。倒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恢復了老百姓過春節的習慣。
然而好景不長。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傳統節日又在“極左”思潮中遭受到毀滅性的重創,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重現東山再起之勢。然而即使有復甦的跡象,傳統節日中也只有春節被列為國定假日,其他節日普遍帶有一種“妾身未明”的尷尬。
大約是在進入新千年以後,中國民間關於重視傳統節日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一呼聲的重要代言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告訴記者,2004年的時候,他在中國社會發展政策高層論壇上提出建議,希望將部分傳統節日確定為國定節假日,隨後又把這一建議作為提案提交給“兩會”。此後連續3年,他都在“兩會”議案中提出類似的內容。到2007年的時候,相關部門開始就國家法定節假日的調整方案開展問卷調查。就在那一年的12月16日,國務院正式頒布了修訂後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他的心願、眾多民俗學家的心願、萬千華夏百姓的心願,終於得以實現。
紀寶成指出,中國假日制度在上一個世紀的演變和改革,體現出的是它背後的政治背景和時代特徵。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任政府一心只想與世界接軌,標榜自己與傳統決裂的姿態,傳統節日因此被硬性取消;建國之後春節的恢復,對於肯定新生的國家政體,將這個現存政體神聖化、合法化和固定化起到很大作用;“文革”時期,傳統節日作為傳承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首當其沖地淪為“破四舊”的受害者;而改革開放以後,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成為第一要務,黃金周長假制度為了刺激消費應運而生。而清明、端午、中秋被確定為法定假日,則是在政府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實現的。
1959年蔣在台北訂正《科學的學庸》,對《大學》、《中庸》進行解讀,認為“《大學》這部書,將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包羅無遺,發揮盡致”。這頗能代表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把一些典籍功用誇大到無所不能。
薪火相傳的傳統文化
1975年4月5日蔣逝世,其遺囑聲稱:“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為餘畢生之志事”蔣帶著他光復大陸的迷夢走了,復興民族文化大業的接力棒交到了蔣經國之手。
蔣經國成長過程中受蔣介石影響極大,蔣一再指導蔣經國要讀好四書,尤其要讀好《孟子》、《曾文正公家書》、王陽明全集等。蔣經國因此著重傳統文化的研習,對自己過去在蘇聯所受的思想影響作清算。
在蔣經國的推動下,文復會於1986年提出《現代國民生活綱要》,發動現代國民生活運動,針對物質主義對人精神生活的侵蝕,重點推行孝悌、勤儉、禮節與秩序等諸傳統美德,希望藉此使人們確立生活準則,注意身心修持,重視家庭倫理,增進社會和諧。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蔣經國去世,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終於告一段落。這場歷時20餘年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雖然常被人認為是“食古不化”,箝制了學術自由和禁錮了人們思想,但是它清除了日本殖民文化的影響,全面恢復了中華傳統文化。有了發達的傳統文化為精神資源,使得台灣後來以極小的代價完成了民主轉型。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為台灣幾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在島上培植出豐富的文化土壤。在台灣不但每逢孔子誕辰島內孔廟要舉行慶典,其他一些節日社會名流均要舉辦詩歌雅集,普通百姓酒酣耳熱時還常常吟詩唱和。
也因為有這樣的氛圍,才有錢穆、徐復觀、牟宗三等這些國學大家在台灣開館收徒,帶出一批批國學傳人;才培養出林懷民和“雲門舞集”,演繹出《薪傳》、《九歌》、《水月》這樣現代和古典完美結合的作品;才孕育出李安這樣的藝術大師,拍攝出《臥虎藏龍》這樣意蘊悠長的電影;才滋養出方文山等著名詞曲作者,創作出《東風破》、《菊花台》、《青花瓷》這樣宋詞小令般典雅淒豔的歌曲,引領華語樂壇的中國風。
然而,近年來台灣社會同樣遭遇了現代化和全球化衝擊,傳統文化很大程度上被橫行而來的西方文化頂替掉,其殘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浪潮進一步侵蝕。李登輝、陳水扁上台後,大力推行“去中國化”與“去蔣化”,主張“非斷奶不可”。歷經浮沉後,傳統文化在台灣的影響日漸式微。
蔣還炮製了一個中華道統的理論,三皇五帝至孫中山是一脈相傳的譜系,而他自己是當代道統的繼承人。一些清醒者逐漸敏銳地發覺,傳統文化成為蔣強化權威實行獨裁統治的手段。
蔣這些做法雖是打政治牌作文化秀,借文化復興運動來禁錮島內異端思想,達到其“反共”和維護統治的目的,但無論如何,在復興文化上確實做了不少事。
新生活運動
蔣既是傳統道德的倡導者,亦是文化上的複古者。他在台灣推行的文化復興運動不是第一次,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即推行以“禮義廉恥”為內容的新生活運動。運動雖然標榜“新”生活,內容卻是“舊”道德。
1934年2月,蔣介石在《新生活運動之要義》中說:“我們現在在江西一方面要剿匪,一方面更要使江西成為一個複興民族的基礎;要達此目的,必須自江西,尤其是從江西省會所在的南昌這個地方開始,使一般人民都能除舊佈新,過一種合乎禮、義、廉、恥的新生活。”在蔣的眼中,當時的中國人實在是沒有禮義、不知廉恥、自私自利,所以才會有亡國亡種的危機。
蔣從古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之言中,引申出“四維既張,國乃復興”的結論,確定“禮義廉恥”作為新生活運動的指導思想,用以“挽救墮落的民德和人心”,“改造革命的環境”,“確定我們革命的基礎”。他提出新生活運動是“先求全國國民於食衣住行四項實際的基本生活能徹底改進之一種社會教育的運動”,從而使國民革命能夠成功,中華民族得以復興。
由於蔣在大陸的統治,完全置廣大國民生活溫飽問題於不顧,他所倡導的這場新生活運動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出荒唐的鬧劇。抗戰勝利後國內旋即陷入內戰,蔣對新生活運動無力兼顧,這場歷時15年的運動於1949年悄悄“暫停辦理”。然而蔣沒有忘記這場新生活運動,他晚年在台灣發動的中國文化復興運動,被大多數學者認為是新生活運動的延續。
蔣之所以一再把挽救中國危亡求助於傳統文化,是由於其一貫的主張和信仰。蔣氏曾說對其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有三本書:第一本書是鄒容的《革命軍》;第二本書是王陽明的《傳習錄》;第三本書是黃梨洲的《明夷待訪錄》。
蔣很早就接觸宋明儒學,不僅篤信不疑還身體力行,常以“存天理,滅人欲”自律。蔣氏年輕時私生活荒唐不堪,但在其日記中卻“一日三省吾身”。傳統文化對蔣影響極大,他認為“中國的經書實為民族精神、民族德藝和民族哲理所寄託”。
一些“台獨分子”將政治矛盾放大為文化乃至種族衝突,鼓吹“台灣與大陸分離太久,文化習俗不同,已不同於中國人”,“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決定”等。就在“台獨”勢力叫囂不停時,島內出現了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西化派,一場“中西文化論戰”鬧得不可開交。而此時大陸長達10年的浩劫“文化大革命”拉開了序幕。中華傳統文化被從歷史的記憶中拉出來“鞭屍”,“破四舊”和批孔鬥爭如火如荼。
為了保護傳統文化,1966年11月,孫科、王雲五、陳立夫、孔德成等1500人聯名發起要求以每年11月12日即國父孫中山誕辰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的倡議,這得到了蔣介石的讚許。
1967年7月,蔣倡導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簡稱“文復會”),並親自擔任總會長坐鎮指揮,全力推動傳統文化復興。
“文復會”草創之初,蔣介石事必躬親,在他的督導下“文復會”創建了眾多專門機構和委員會,比如國民生活輔導委員會、文藝研究促進委員會、中國科學與文明編譯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與發明獎助委員會、國劇推行委員會等,這些委員會各司其職,執行文化復興的具體工作。
如學術出版促進委員會負責整理出版古代思想典籍,向年輕一代普及學術精華,前後出版了大量中國古籍書目,像《周易今註今譯》、《老子今註今譯》、《詩經今註今譯》、《孟子今註今譯》等,還有《白話史記》、《白話資治通鑑》等。
負責倫理道德發揚工作的國民生活輔導委員會,則發起了“復興中華文化青年實踐運動”,制訂出《國民生活須知》,對人們的衣食住行諸多生活方面提出基本要求,以期弘揚禮儀之邦的文明。經過修訂的《國民禮儀範例》1970年正式頒行,把對青年的培養目標擴展為全社會的生活理想。
亡國必先亡其史,蔣非常重視國文和歷史教育。日據時期台灣的學校禁讀中國史,光復以後為了增強民族認同和民族自信,學校堅持“民族教育”和“道德教育”並重政策。蔣指示:“國文是一國文化的根基,無論學習文科和理科的學生,都要特別注意”,中小學校國文、歷史及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課程至少佔了一半。各級學校都必須開設《生活與倫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等課程,重視學生的古文訓練和傳統文化的熏陶。蔣給各個學校的共同校訓幾乎都是“禮義廉恥”,冀使傳統文化生根發芽。
蔣介石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2016-09-13 《鳳凰周刊》
台北北面有座陽明山,這座山原本叫草山,因多生茅草而得名,與明儒王陽明毫無關係,但蔣退守台灣後選擇這裡做官邸,卻忌諱草山有落草為寇之嫌,遂以其偶像之字改曰“陽明山”,這裡的公園也改稱“陽明山公園”。
蔣還將傳統文化平鋪在了城市的路面上。台北市區幾條東西向的主幹道被他重新命名,從北往南依次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此外還有四維、八德之類典自四書五經的路名。
由此可知,蔣與中國傳統文化可謂有著不解之緣。蔣氏雖中年後皈依基督教,但其思想主要以中國道統為根源。終其一生,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倡導甚力,自詡以服膺和承繼儒家道統為己任。在退居台灣的最後歲月裡,仍舊發動了影響深遠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打政治牌作文化秀
國民黨政權敗退台灣後,因為有海洋天塹的屏障,得以有喘息的機會。1950年3月1日,蔣介石正式複任總統,待到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國共隔海而治的局面塵埃落定。
進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台灣的經濟社會已趨穩定。在1952年國民黨第七次全體代表大會上,蔣把“保衛中國文化”、“實行民主憲政”、“平均社會財富”作為“光復大陸”基地建設的工作重點。但國共內戰失敗的陰影長期困擾著蔣介石,他反思丟掉大陸的原因,認為不僅是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失敗,思想、文化、教育方面也是慘重地失敗了,喪失了民族自信和精神,所以他力圖修復反共思想體系。
此時島上特殊的社會文化狀況,也頗讓蔣寢食難安。因為台灣在1895年甲午戰敗後,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日本人從此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日本殖民文化對台灣民眾影響巨大,使得台灣民眾文化心理上猶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在長期孤懸海外的時代,很多台灣民眾連對國家認同都發生了疑惑。
抗戰勝利後,備受異族蹂躪的台灣終於光復,可惜沒多久就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二二八”事件,這深深刺傷了台灣民眾的情感。後來國民黨政權敗退後大遷徙,使台灣的人口自然地劃分為台灣人和外省人兩大塊。台灣人對外省人有著一定的敵意,極端的“台獨分子”挑戰著蔣介石的政權。
........
前幾天我跟我姑娘又談起上中文補習班的事情,我問:“現在爸爸還能陪你回國玩,將來爸爸不在了,你自己回國又不會說中文,那可怎麼辦?”我姑娘翻了個白眼:“Who Cares?”我想想也對,既然選擇了出國,就該料到讓子女講中文會有難度。
無心插柳柳成蔭:“漢語熱”在別處
.......
回應
在普通話(美語)推廣的現在,在家裡講方言(中文),在外講普通話(英語),很難?很難是因為做家長的本就沒帶著感情在做,就用各種忙為藉口,把孩子丟補習班。我們生下來就接觸的方言還用特意的去學?
這些事情現在沒必要關注,自然而然最好,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人家不想學,沒必要強迫。
愛學不學,反正你都移民了,又不是中國人。who care,只是將來被歧視的時候,不要又來賣弄民族悲情就是了。
這樣的觀點,只能說骨子裡作者已經不把自己當中國人看。出國了,自以為就是西方人了,以為不說中國話了,說說英文就是別國人了。恐怕是自我感覺良好,熱臉貼了別人的冷屁股。你以為西方人會因為你移民了,說英語了就把你當自己人看?白人內部還分個三六九等,何況你們這種移民?估計等到受到白人歧視的時候,才會想起祖國的好處來。可憐的是孩子,以為自己是外國人,等到哪一天發現人家根本不把他當自己人的時候,那個時候心裡的迷茫向誰去說?
記住,同文同種很重要,同文同種很重要,同文同種很重要!
星港台?
趙盾有狄人血統,照樣被立為趙氏家主。明代大將滿桂是蒙古人,卻為守北京而戰死,同時期漢人范文程寧完我卻在做漢奸。林虎將軍有俄羅斯血統,照樣是共和國將軍,七十歲敢飛蘇27。
從古至今,華夏重的是文化而不是血統。重的是對國家忠不忠誠。
海外華裔,既脫離了中國文化,又忠誠於其所在國而不是中國,那和我們有啥關係?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身為華人,卻放任自己的孩子不學好漢語,只能說明作者自身的短視!以為給了孩子選擇的自由,其實卻讓孩子少了在國外一增強競爭力的手段!
http://www.guancha.cn/yiyanbuhejiumaimeng/2016_10_13_377019.shtml
管大用:孩子,你是華人怎麼能不講中文? 2016-10-13
出國二十年,移民二代、三代沒少接觸,讓我們移民家庭一直糾結的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才能讓孩子講中文?
移民家庭的孩子們在工作、社交場合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在家裡……我見過太多逼著孩子非說中文不可的家庭了。讓孩子們學中文,在我看來真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我們作家長們的常常苦口婆心地嘮叨:“你是華人,怎麼能不會說中國話呢?”或是“我們英文又不好,你不說中文,我們溝通不了啊。”又或是“中國發展前景這麼好,你不會中文,將來怎麼打交道做生意?”
中國人凡事喜歡從娃娃抓起,學中文這個事自然也沒能免俗。中文補習班的存在,讓家長們慶幸有人可以代勞,搞定孩子學中文的麻煩事了。
有心栽花花不開:中文補習班的“套路”
在華人社區當中,最古老也最賺錢的補習班還真不是那些SAT或數學補習班,最熱的是中文補習班。這種補習班,在接收學生時真正做到了“一視同仁”,實踐了孔子的話——有教無類,從幼兒園小朋友到高中生,只要家長肯把人送來,不管他的中文程度有多渣,哪怕一個字都不會說也沒關係,補習班照收不誤。深入複雜的教不了,教你簡單對話還是綽綽有餘的,再不濟,教你寫個“一二三”總沒問題。
中文補習班之間還經常“打架”——台灣中文補習班和大陸中文補習班各佔一方、旗幟鮮明,一個自稱教的是“正統”的繁體,另一個立馬回擊,宣稱教的是全球認可的簡體;發音也是如此,進這個班的孩子,一口一個“你han我”,進了那個班的孩子,一口一個“你和我”,真不怕把孩子搞蒙圈了。此外,如果台灣同胞跑去大陸開的補習班上課(這種班往往師資多,課程全,時間彈性大),經常會被自家人以政治因素責備。再加上中國太大方言也多,老移民家裡講粵語或是客家話,六七十年代來美的台灣家庭講的是台灣國語和閩南話,新一代大陸移民講的又是普通話,這就搞得補習班無所適從——到底應該教哪個?不過對孩子們來說,大陸補習班教的簡體字好記好寫,漢語拼音和英語字母寫起來基本百分之百兼容,發音稍微有所變化,障礙也不大——台灣中文補習班哪怕在台灣人云集的洛杉磯也日趨式微,不為無因。
不過,這種補習班,通常很快會把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耗盡。最初可能還有學生會認真讀個“波破魔佛德特呢勒”,之後卻發現除了家庭內部說兩句中文,出門在外還是一嘴英文,學了中文也用不上。
孔子學院帶動漢語熱全球學漢語人數已達一億
報導稱,隨著中國經濟政治地位的強勢上升,欲借“和為貴”“和而不同”儒學理念向世界解釋中國形象的孔子學院被認為是中國軟實力的代表。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2005年,歐洲第一所孔子學院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成立以來,不到十年時間,全球五大洲都有孔子學院落地生根。
根據漢辦網站,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134個國家(地區)已建立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
報導稱,孔子學院由隸屬於中國教育部的國家漢辦管理,提供漢語和文化教學,通常直接設在他國的學校中。中國獨樹一幟的市場帶來的商機與就業機會,讓漢語熱二三十年來持續不斷。
據中國官方數據,2014年底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累計註冊學員達345萬人,已有61個國家和歐盟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已從2004年的近3000萬人攀升至一億人。
持續的漢語熱是否等同於中國文化得到認可?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喬木受訪時表示,以教授語言為主的孔子學院雖在規模上遠超英國文化協會、歌德學院等類似機構,但在文化影響力遠不如後者。
他說:“一個國家的政治影響力和感召力有限,文化影響靠起伏的經濟和單純的語言教學,很難持久和深入。”
報導稱,漢語熱雖然不等同於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提升,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增進漢語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在中國歷史上,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並非歷來欠缺。孔子學院作為中國軟實力的代表,除了向海外提供語言教學外,也可“隨風潛入夜地”地著力推廣中華文化精髓。
外媒:漢語熱是否等同於中國文化得到西方的認可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2016.10.8報導,拔罐在中國家喻戶曉,很多家庭都備有拔罐器具,身體有恙時拔上幾罐立刻感覺“罐到病除”。這次“大圓印子”在世界頂級賽事中流行開來,自然有不少人把這看作是中醫的勝利,為中醫又一次成功走向世界歡欣鼓舞。
一年前,中醫學家屠呦呦因受中醫典籍啟發,研發出抗瘧藥物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也讓很多中國民眾揚眉吐氣。雖然以化學合成手段提取青蒿素與傳統的中醫理論“煎煮熬”並無關係,但青蒿素的發現意味著中藥材可以進行科學化研究,這對於亟待振興的中醫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報導稱,拔罐走向世界,中醫學者榮膺全球醫學榮譽獎項,中醫振興呼之欲出。在中國國內,官方也正不遺餘力地從具體政策制定上推動中醫藥的發展。
今年8月,中國第一部中醫藥的國家法律《中醫藥法(草案)》在二審時,提出改變過去中藥審評“以芭蕾舞的標準評判京劇”的做法,准許“經典古方可不做臨床試驗”,極大簡化中藥審批流程。此外,今年初首次出台的國家層面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則將中醫藥列入國家發展戰略。
中醫似乎呈現振興之勢。有數據顯示,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上183個國家和地區,中醫針灸診所已達十萬多家,針灸師超過30萬人,註冊中醫師超過五萬人。中醫針灸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報導稱,不過,中國中醫藥的現狀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在國際市場上,中國中醫藥所佔份額極少:2015年,中國中草藥出口額比率由2001年的3.6%降到2%,遠落後於日、韓、印度、泰國等國。
英教育部投100萬資助5000名中學生學漢語
據澎湃新聞2016.9.12報導,在一個總投資額高達100萬英鎊的英國教育部資助的“卓越漢語教學”項目的支持下,5000多名公立中學的學生將在接下來四年密集性地學習漢語,學校一周將給他們安排8個小時的漢語學習時間。
該項目由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和英國文化協會合作推行,按照該項目的目標,這5000多名中學生應該會在2020年熟練掌握漢語。這個項目將在英國15個中學開始試點,然後慢慢推廣。
英國教育部學校事務部Nick Gibb表示:“在國際競爭激烈的經濟環境下,年輕人會說流利的中文顯得越來越重要。我們想要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包括熟練地去說和寫中文”。
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則計劃在該項目結束的時候能培養出100名合格的中文老師。
英國文化委員會的學校課程設置主任Mark Herbert表示:“如果英國想要在國際舞台上保持競爭力,我們就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會說流利的中文,這對他們以後出國工作或者在英國創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英國重視中小學生中文學習由來已久,據《朝日新聞》報導,2012年英國教育大臣邁克·高夫曾發表公佈明確表示,將包括漢語,法語,德語在內的7門外語作為英國小學生的必修課,學生可從中選擇一門進行學習。其中,漢語作為“對未來最有用的語言”被英國教育部發言人極力推薦。
回應
風水輪流轉,到了學漢語時候,約翰牛的嗅覺絕對是一流。
一個星期八小時漢語,我們初中英語不只這麼短吧
將來他們一定是由小學就開始學漢語
崛起之路的一個縮影一個小部分
新儒學的第一步應該是對舊儒學中的精華與糟粕進行辨證批判,省得那什麼利用尊師來綁架學生之類的事情出來,還有尊師思想中徒弟不能反駁老師之類的也是糟粕,這方面我更喜歡亞里士多德的: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
對儒家的很多東西是被有意歪曲過的。哪有對師父的盲目服從。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子路因為懷疑孔子行為不端,直接就表現出不高興,這是對師父的盲從? 儒家拜的“天地君親師”最上的是天地宇宙大道,而“師”在最後。道是最高原則,與你說的吾愛吾師更愛真理沒什麼區別。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應該繼承發揚,這不錯,但畫面中的跪拜場面令人噁心,如果以這種方式接受儒學,只能造就一種卑躬屈膝毫無尊嚴的奴隸人格。
西方式的下跪求婚很多人會覺得很浪漫.上跪蒼天,下跪父母,一直是中國人表達感恩的最質樸的方式,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跪拜父母會讓你覺得沒人格?現在的學生最缺乏的就是感恩和敬畏之心。
在實踐上,大陸新儒學的一些學者積極支持、引導民間儒學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大陸一些地方自發形成了民間儒學。民間儒學可以理解為在民間、在日常生活世界裡的儒學,或民間組織推動發展的儒學,既包括鄉村儒學,又包括城市社區儒學,還包括各地書院的重建。其主要目標,是使儒家文化的做人做事之道即儒家仁義之道在國人的心中紮根。從一定意義上說,民間儒學的發展是儒學靈根自植、融入當代社會的積極探索,能使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等儒學的核心價值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百姓的生活指引與安身立命之道,從而實現安立世道人心的價值目標。為推動民間儒學發展,一些大陸新儒學學者紛紛到民間去弘揚儒學,把會議儒學、書本儒學轉化為民間儒學、生命儒學。雖然其形式還有待探索、成效還有待檢驗,但這種努力值得肯定。(作者為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
二、著力建構新的世界化儒學(當今聚焦)成中英
.......
回應
批孔是政治,不是學術。
不知道孔子是誰,網友就瞎扯,居然大部分認為荒謬。我完全贊同中央挺儒,唯有挺儒,才可以回歸傳統,糾正左派右派的錯誤思潮。唯有回歸傳統,中共的統治才有合理合法合情。
唯有回歸傳統,中共的統治才有合理合法合情?一派胡言!
只有儒家的麼?法家的,墨家的都不行麼.不回歸怎麼就不合法了麼,(那麼前30年,推翻國內外敵人的血都白流了麼,從1840年以來的血都白流了麼)回歸能讓科技更進步或者社會更和諧麼
一種意識形態是否被大多數人接受,取決於能不能解決現實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脫離了實際問題,脫離了物質基礎來談意識形態的優劣,就是犯了形而上學,犯了本本主義的病。最終不免淪為像牙塔中一小群文人學者的小眾玩物。
正確的方向應該是重返諸子百家時代,公元前1000年前後,包括宗教在內,世界各地同期都出現了文化轉折標誌性人物,這應該並非偶然,綜合起來以世界歷史視野重新梳理人類文明發展脈絡,這才能找到清晰的方向. 儒家只是其中一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在我們的文化發展脈絡中同樣是至關重要的,決不能重返董仲舒,否則我們要在文化上犯方向性的大錯誤. 中華文明不是儒家文化的等價詞,是汪洋博大,不拒來者的. 提綱挈領。反對儒學一家獨大。
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時也應看到,港台新儒學存在不少局限性。儒家價值系統在現代港台社會仍然有其價值和意義,但需要重新定位。歷史和現實昭示我們,將儒家的終極關懷、道德理想主義的合理因素融入我國新文化體系中,甚至使其超越國界、融入人類新文化體系中,都是必要和可能的。但像一些港台新儒學學者所堅持的那樣,試圖將儒家“內聖外王”的基本結構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則是不可能的。現代生活非常複雜,發揚儒學在現代生活中的價值,必須實現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大陸新儒學的界定與發展走向
大陸新儒學(家)究竟如何定義,學界見仁見智。有人以此相標榜,但學界卻不以為然,因為他們持封閉的立場,脫離了時代與現實。因此,需要為大陸新儒學(家)正名。中國哲學界一些專家的看法是:就其主流而言,所謂大陸新儒學(家)或新時期中國大陸的新儒學(家),是受當代哲學思潮特別是現代新儒學思潮的影響,面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互動的背景下,以儒家哲學思想的學術研究為基礎,積極調動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促進儒學與現代社會相適應,並創造性地詮釋儒學精義、推動儒學現代化與世界化的學派。大陸新儒學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即強調中西融合與儒學的根源性、當代性、開放性、包容性、批判性、創造性和實踐性。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新儒學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
在理論上,大陸新儒學在儒學新話語體系的建構上頗有創見與貢獻。比如,湯一介的天人、知行、情景“三個合一”論,龐樸的“一分為三”說,張立文的“和合學”,蒙培元的“情感儒學”,牟鍾鑒的“新仁學構想”,陳來的“仁學本體論”等,在國內外都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大陸新儒學的哲學思考受到西方新思潮、新問題的啟發,也對後者予以回應和批評。對於儒學經典,大陸新儒學是接著講而不是照著講的。大陸新儒學思考的中心是傳統儒學與當今時代的關係問題,致力於調動儒學資源回應時代的需求和挑戰。受到現代西方哲學“拒斥形而上學”“反本質主義”的影響,大陸新儒學大都主張消解形而上學,或者只承認廣義的形而上學的意義,主張終結狹義的形而上學,把真實的“情”放在最高地位。
近代以來,中國遭受西方列強侵略,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有人持“思想文化決定論”,把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歸結為中國思想文化落後尤其是儒學落後。這種觀點在甲午戰爭後愈演愈烈,在新文化運動中發展到一個高峰,形成了諸如“打倒孔家店”、全盤西化等極端思想。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絕對地對立起來,把清末的衰敗一概歸咎於傳統文化,無疑是簡單粗暴的做法。那時,儒學面對的困境是空前的。儒學從對社會無所不在的滲透,變成了西方漢學家所謂的博物館文化、圖書館文化或古玩文化。在這種形勢下,當代新儒學圍繞“返本開新”進行了諸多努力。
當代新儒學思潮反思現代性,反思唯科學主義,重視人類與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與價值理性,其論域、問題意識與思想貢獻主要有:跳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二元對立,重新思考東亞、中華精神文明與現代化、現代性的關係問題,批評把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的看法;提出開展文明對話與建設文化中國;揭示儒學價值與現代全球倫理、環境倫理、生命倫理的內在關聯;強調儒學與現代民主具有一致性;發掘儒學的“內在超越”意涵,論證安身立命的“為己之學”具有超越意義;等等。當代新儒學致力於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之源,闡述道德理想主義,肯定道德主體性,這對於糾正當代社會中存在的西方中心論以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是有積極意義的。
港台新儒學的成就與局限
港台新儒學最著名的事件,是1958年唐君毅、牟宗山、徐復觀、張君勱等人聯合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這個宣言主要是針對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而發的。該宣言認為,“中國文化問題,有其世界的重要性”;中國文化不是“死物”“國故”,乃是“活的生命之存在”。中國文化的倫理道德思想和實踐,不僅是一種外在規範,而且是一種內在精神生活的根據。從孔孟到陳朱陸王的心性之學“是中國文化之神髓所在”,是人之內在的精神生活的哲學。由此,港台新儒學提出了“返本開新”的思想,即返回儒家心性之學的根本,開出“新外王”——現代科學和民主政治。
台灣鵝湖學派等繼承港台新儒學的思想,堅持其理念,繼續在民間起著弘揚儒學的作用。在台灣,分散在不同大學和研究院所的儒學教授們人數不多、力量不大,但他們堅持中國文化的理想,堅持中華文化認同,堅持中國經典與常道的闡揚、傳承與轉化,是難能可貴的。目前,這一陣營正處在分化、重組的過程中。
人民日報刊發整版文章探討“推動儒學融入現代社會”
據人民日報2016.9.11報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脈。近年來,社會各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不斷高漲。與此相聯繫,作為一種社會思潮的當代新儒學日益受到人們關注。如何充分發揮以儒學為主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作用?如何認識把握當代新儒學的得失、推動其進一步發展?這是關係我們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課題。今天的《人民日報》觀察版刊發的3篇文章,圍繞這些課題進行探討。
一、當代新儒學思潮概覽(人民觀察)郭齊勇
新儒學思潮是當前我國社會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的社會思潮。深入把握這一社會思潮的來龍去脈,理性辨析這一思潮的功過得失,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當代新儒學思潮的發展脈絡與思想貢獻
新儒家用以指宋元明時期的道學或理學,最初是馮友蘭為方便西方漢學界認知中國哲學而使用的名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與旅居美國的華人學者又用新儒家(學)指稱新文化運動後旨在復興精神性的儒家或儒學的思潮、流派與學者。為區別於宋明理學,後來人們一般以當代新儒學(家)指代後者。
現當代新儒學思潮形成於五四運動前後東西方文化問題論戰和“科學與人生觀”論戰期間,這也可以視為這一思潮發展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思潮發生在抗戰時期及抗戰勝利後的中國大陸。第三階段思潮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第四階段思潮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海外,改革開放後又由一些華人學者引入中國大陸。第一階段思潮可以簡稱為“五四”前後的新儒學,第二階段思潮可以簡稱為抗戰時期的新儒學,第三階段思潮可以簡稱為港台新儒學,第四階段思潮可以簡稱為海外新儒學。其代表人物,第一階段有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張君勱等,第二階段有馮友蘭、賀麟、錢穆、方東美等,第三階段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第四階段有杜維明、成中英、劉述先等。
若不看小學,只看初中階段,是否又重視“國學教育”呢?答案依舊是否定的。筆者在訪問師大附中國中部(即大陸稱的初中)教師後得知,目前該校使用翰林版的國文教科書,其中與儒家經典相關的就只有收入《論語》四則(“學而時習之”、“見賢思齊焉”、“日知其所無”、“譬如為山”),而且是在初中一年級上學期的第六課,只佔該學期教授十二課中的一課而已,佔比極低。
若不將國學範圍定義為只限儒家經典,再加上古詩、古文、絕句、律詩、宋詞、元曲以及語文常識對聯等,初中一年級有7課、初二10課、初三8課,總計在初中三年學習的70個課目中只有25課,僅佔比35%。
大陸目前的中學“國學教育”則與台灣不盡相同。以貴州省貴陽一中使用的語文教科書為例,不僅選入《論語》、《孟子》的部分篇目並要求背誦,還加上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版)的《先秦諸子散文》作為獨立選修教材,其中收錄《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共計26篇選讀文章,範圍比只取材於儒家《四書》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還要更廣;重慶市二十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語文教科書,內容選取《孟子》(“寡人之於國也”)、《荀子》( “勸學”)、《大學》,還有賈誼“過秦論”與韓愈“師說”的古文選,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人的詩選,加上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節選,內容非常豐富。
在獨立教材方面,有選修的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單獨成冊給授課教師自由使用,除了收錄《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尚搜羅了戰國的屈原(“湘夫人”)、《莊子》,漢代司馬遷,魏晉阮籍、陶淵明,唐代高適、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白居易、杜牧、韓愈、柳宗元,南唐李煜,宋代周邦彥、歐陽修、蘇洵、蘇軾、李清照、陸游,明代歸有光、張岱,清代那蘭性德、方苞等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作品,時間跨度從先秦到清朝之長,比《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有過之而無不及。
.............
http://www.guancha.cn/xuchenpin/2016_08_30_372842.shtml
許陳品:原來台灣國學正統只是條產業鏈? 台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2016-08-29,有媒體深挖大陸“讀經熱”背後的商業鏈條,指其為“殘酷試驗” 。文中提到了台中教育大學副教授王財貴,他於1994年在台灣發起“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運動,隨後來到大陸宣講。
大陸的“國學熱”確實多多少少受到台灣的影響,比如此前被捅破傳播騙局的《弟子規》,就是從台灣流行起來的,因為台灣一向被追捧為保有“國學正統”,自然讓某些大陸民眾趨之若鶩。
坊間說法普遍認為“中華傳統文化保存在台灣”,但台灣至今真的保存了很好的“國學教育”傳統嗎?
台灣的“國學教育”現況還不如大陸
自1956年起,台灣地區高中課程中安排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屬於高中國文科教科書之外,列為必選的內容之一,因此在教學現場的使用相當普遍。該教材選取儒家經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中的經典章節,涉及做人、處世、內政、世界觀、群體觀等各方面內容。
到了1966年,大陸因“文革”,中國某些傳統文化元素遭到破壞,教育體係也受到影響;為有別於“文革”對文化造成的衝擊,當時台灣領導人蔣介石發起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復興儒家為主,整理傳統文化、去糟粕留菁華,並吸取西方文化的精粹,揉合中西文化,與大陸“文革”分庭抗禮。
政治性因素意外促成台灣重視“國學”的文化運動,《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自然也成為極為重要的載體之一。
但2006年民進黨執政時,重本土化而欲“去中國化”,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大幅縮減並改稱《論孟選讀》,並取消必修改成為選修。
經筆者採訪台北市立國語實小的高年級教師後發現,目前小學國語課(即大陸稱的語文課)每週僅有5節的授課時數,與過去9節時數相比減少近大半。
以目前該校使用的翰林版教科書來說,不僅沒有教授任何如《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與古典文學相關的正式課程僅有四年級下學期第七課“不識廬山真面目” (蘇軾《題西林壁》),五年級上學期第八課“古今西湖詩選”,以及六年級上學期第八課“古詩文選讀”。在小學六年的學習歷程中,只有三課的語文課程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真可謂鳳毛麟角。
最新調查: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是… 2016-08-12 經濟日報
使用英語的地區分布與人口數。(圖片來源:南華早報)
使用中文(包括各地方言)的地區分布與人口數圖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研究顯示,全球語言的分布情況主要受到移民、殖民經驗與宗教因素的影響。
羅馬人隨著帝國版圖擴張,將拉丁文推廣至歐洲各地與地中海地區。拉丁文已不再被廣泛使用,但仍是許多通用語言的基礎。
大英帝國造就英語成為今日的全球語言,總計有3.35億人以英語為母語,其中2.25億是美國人。英語在110個國家普遍使用,超過任何其他一種語言。
西班牙語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經驗,也在當地留下深厚的語言傳承。西語是35個國家的母語,使用人口超過3.99億人。
阿拉伯語是另一種廣為流傳的語言,通用於60個國家,共2.42億人使用。在公元前七世紀,伊斯蘭教逐漸興起並成為一股政治力量,穆斯林軍隊在各地東征西討,因此將阿拉伯語廣為流傳。
但最通用的是哪種語言?答案是目前使用人數最多的中文。
中文包括種類繁多的方言,使用人數超過10億人,其中大部分在中國大陸,但亞洲其他地區也有為數眾多的使用者。
當移民在全世界再度興起,語言型態將會更進一步演變,但最通用的語言至少在短期內仍將持續如此。
但最多人學習的語言是哪一種?在受訪的學生中,有15億人正在學習英文。
相關新聞
洋腔洋調就是潮?為何台灣人喜歡學ABC講話?
澳媒:禁止中國留學生選修中文澳高中什麼意思?
據《澳大利亞時代報》網站2016.8.3報導,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人權監察組織說,禁止中國學生在該州高中學習期間將中文選作第二外語並不構成歧視。
有人擔心,沒有中文背景的學生會因為說中文長大的同班同學帶來的激烈競爭而感到“壓力山大”,從而害怕學習中文。
報導稱,這導致在澳校裡,僅有400名非中文母語的學生選修了12年級的中文課程。
回應
你們民主社會不是口口聲聲說尊重個人選擇嗎?怕引起競爭?嘿嘿,人群本來就有競爭!怕競爭為什麼還要搞奧運會?嘿嘿,白皮好不自信!
好些為噴而噴,搞清楚狀況了嗎?原因是:一方面母語是漢語的孩子給那些母語非漢語的孩子構成了巨大的學習壓力,從而導致他們放棄漢語學習甚至選學人數下降;另一方面,母語是漢語的孩子選修漢語做第二外語本來就是混學分,鑽了學校的漏洞。
所以可以不讓澳洲人說英語嗎!!我英語不好,也覺得壓力好大啊,不想學英語了。
澳的價值觀是誰是大哥就跟誰,是非不辨,黑白不分,道德敗壞。澳大利亞的第一個東家是英國,第二個東家是美國;以前跟隨英國南征北戰,後來跟隨美國南征北戰。那是一隻狗,沒腦子的狗,有狗糧就是主。
我們必須有這樣一種常識,央格魯撒克遜文明的五大核心國家,英、美、加、澳、新;澳是其中的重要一員……
當今世界,美國是第一敵對國,日本是第一仇恨國,但這都不算什麼,在這個世界上,澳大利亞是全方位無死角最討厭中國的人,一方面攢著中國人牛肉和牛奶錢,一方面確實最仇恨最看不起中國的國家!從南海指手畫腳到體育賽場說三道四到各種不歡迎中國遊客……看清嘴臉,從骨子裡從文化里從歷史裡從心底里痛恨中國, 5000年都沒有見面的國家為何如此仇恨中國,是羨慕!是嫉妒!看不慣世界上這個從不侵略、愛好和平、四處援助、獨善其身、不和西方同流合污的國家中國!它不允許這世界上有跟他們不一樣不四處侵略破壞的國家!有這種心態的敵對國太多了,在他們眼中中國就是個異類,問題是中國比他們要強大,他們更不高興了!
委以重任的孔子學院如何再出發2016-07-04
編者按:5月26日,微信公眾號“今聞解讀”發表題為《美國下令60多所孔子學院全部停辦》的文章,隨後孔子學院總部發表聲明,稱此新聞純屬捏造,目前美國109所孔子學院全部運行正常,沒有一所關閉。不論消息真假,孔子學院確實在一些國家受到質疑,除了意識形態因素,孔子學院自身的運作模式也值得反思。對此,郎咸平教授在《新帝國主義在中國2》一書中做了精彩分析。
其實世界各地都在推它們自己的“孔子學院”,像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德國的歌德學院,英國的文化協會,法國的語文學院。大家都在推,但是你看我們的形象,....它僅僅還處在教漢語和太極拳的階段。
據新華社報導,截至2009 年12 月,全球88 個國家和地區已建立282 所孔子學院和272 個孔子課堂。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有成效是吧?可是你知道真實的處境嗎?
首先是成本,每個孔子學院的成本就是10 萬美元,成本就有2 800 多萬美元。要是真能提升中國形象,促進中外交流,這錢花得也算值了。可是現在孔子學院在海外的處境卻非常尷尬。孔子學院主要就是在三個地方——東南亞、歐洲,還有北美。東南亞把這個當成了孔教,北美當成了情報機構,歐洲就完全沒當回事兒。
東南亞一些國家對孔子學院存在著警惕和防備的心態。......在歐洲人看來呢?“孔子學院”是沒有法律保證、沒有校舍、沒有教師的“三無學院”。我們本來要抄襲德國“歌德學院”的模式,可是歌德學院共有3 000 多個員工,而“孔子學院”可以說一個教師也沒有。......現在我們知道,所謂的“孔子學院”和漢語教學方面的校際交流根本沒有區別。不對,我差點兒忘了,“孔子學院”和校際交流有一個重大區別:在校際交流中,中國派教師,洋人往往要付工資的;“孔子學院”是我們付給洋人錢——畢竟人家掛了我們的牌子!
回應
透徹,精論!
2009年的文章,拿出來有意思嗎?
郎先生的論述話題越來越無聊無趣了,沒勁。
沒有效果,又不合時宜,只會是燒錢的玩意,是糟蹋納稅人的錢。
挑刺總是容易的,橫向比比,這種帶有傳播國家意志的學院,在哪裡都不會太吃香,或者只會發揮比較單一的功能。孔子學院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跟其他幾個並沒有很大差別。
這篇文章令我看低你,像個八婆,婆婆媽媽,既無眼界又無清德,更為浮躁!以我看,孔子學院的狀況良好,傳播文化,本就是件難事,豈是一日之功?只要持之以恆,久久必成其功也!
“孔子課堂的中文教師大多是聘請的澳洲本地經驗老師,漢辦派的只是一位教師助手。”
回應
看到受訪的是灣灣,內容就不用細看了,呵呵
那位台巴子家長要是有骨氣最好時刻教育孩子長大後不要來中國工作,不要在任何中資公司上班,甚至都不要跟中國沾上任何關係,能做到這點,我敬你是只烏龜。
人家會很憂鬱的好嗎?
澳籍華裔 台灣裔,說白了不就是群黃皮白心香蕉種嗎。
誰還記得前不久那個悉大的華裔雜碎助教?
黨和政府趕緊給他們列入黑名單,永遠不得訪問我國(包括過境中轉)。
孔子學院絕對應該取消,都是一群混吃等死的官僚,除了丟人現眼浪費公帑,完全沒有價值
公帑?又是一個台灣的.
不要學中文,用漢字。要學台文,用台字。
事實上,網上已經有一些極端TD分子把繁體中文稱為台文了。
果然二鬼子、香蕉人更可惡
瞧瞧別人對“文化入侵”多麼警惕,我們啊,好好學學吧!
漢文化的特點就是兼收並蓄,文化又不是鴉片,怕什麼?
中國文化的厚重積累世界第一,咱們有力量把所謂“文化入侵”消化為自己的養分,只要咱們不邯鄲學步一樣在對外學習中迷失和否定自己。
我們不希望別人摸黑我們,希望別人了解、接受我們,那麼我們也要那樣做——不抹黑別人,了解、接受別人!
抹黑了什麼?舉幾個例子,應該是那些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地抹黑我們的人.有你這種人在,想不黑都不行.
中國文化有多好,如果西方不願意學,我們寧願永遠不要教他們。但是中國要領導世界走出幾百年來西方人搞的叢林法則的那套糟糕的世界的秩序,所以再大的委屈中國人都要扛著向前走。這就是中國的王道,西洋人霸道。
中華之偉大,其一就在於海納百川,咱們不用“文化侵略”來一葉障目;其實學習他國語言文化,可能出奴才也可能出統領,取決於目標與能力。但咱們絕大多數人並不擅長外語學習,英語成了咱們投入極大卻幾乎沒有收益的學科,這是咱們整個國家在時間精力上的巨大浪費。應該總結的也許是:針對各種外語打造國家強大的翻譯團隊,是否比全民學一門英語更加有效率?更加人盡其才更加符合社會分工需要?所以,俺支持高考科目取消英語,但不是所謂“反文化侵略”。
關於學習英語的問題,我給各位網友說一句:當你不夠強大,就得適應世界;當你夠強大,你可以改變世界。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6_06_05_362916.shtml
澳媒抹黑孔子學院澳洲教育界人士群起駁斥
悉尼先驅晨報2016.5.29發布題為《孔子學院課堂的背後:中國政府機構為新南威爾士州學生授課》的報導,文章稱孔子學院為中國政府文化入侵的工具。此文一出,澳洲教育界人士群起駁斥,批評悉尼先驅晨報罔顧事實、獨斷抹黑中文教育。
報導中寫道,中國政府每年至少支付一萬澳元給新南威爾士公立學校,要求其開設中國語言及文化課程,中國方面還每年支付給每個學校5萬人民幣的“書本即其他文化資料”的費用。孔子課堂由孔子學院管理,課程內容也由中國方面一手策劃,澳教育部對課程內容毫不知情。
報導借用一名所謂澳籍華裔學生家長之口,稱孔子課堂的開設即“中國共產黨在新南威爾士公立教育系統的滲透”。
報導中還引述了一位來自台灣的Carole Lu表示,絕對不會讓自己七歲的女兒進入任何一所開設孔子課堂的學校。寧願自己在家裡教授孩子中文。“我不願讓女兒捲入任何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孔子課堂教授的是簡體中文,這點也讓她很是反感。
作者引述一名中國研究專家Jocelyn Chey的話:“可能有人說,如果一個教育項目'僅僅是教授語言',不可能具有政治性;(我要說,)只要和中國沾邊,一切都具有政治性。”
報導一出,引來業內業外人士一片討伐之聲。各界紛紛致信悉尼先驅晨報,斥責其“在沒有對澳洲孔子學院方面做任何採訪的情況下,用政治思維去解讀文化和教育活動,妄圖以極少數人的受訪觀點來代表整個澳大利亞”的武斷做法。
澳最大華文傳媒平台億憶網6月4日刊文批判原報導罔顧事實、以冷戰思維惡意抹黑孔子學院的做法,並一一駁斥。
一萬澳元買通澳洲公立學校?
悉大負責人金杏院長表示,孔子學院的確支付給各參與孔子課堂項目的學校一萬澳元,但絕非“收買”,而是用在實處。
“一萬元中一部分是我們孔子學院協助孔子課堂建立營運的行政辦公費用,剩餘的經費由孔子課堂用來聘請特別文化教師,如武術教練和國畫教師,舉辦武術工作坊和國畫嘗試課等學校原本不能提供的文化活動的組織和宣傳。”
金院長表示,一所學校是否開設中文課程,是校方慎重考慮的結果,不存在施壓、收買一說。
“各學校的中文教師,是按照學校規定的薪資標準來支付工資,漢辦撥出的幾千經費遠遠不夠支付一位中文教師的薪水,所以一所學校決定開中文課程一定是校方慎重考慮的結果。因為校方的投入遠遠超過孔子學院總部。”
台灣老師來杭州教國學他覺得大陸語文教學更開放2016-03-28
2014年9月,受杭州二中邀請,劉崇義從台灣來到杭州,專門負責學校高一、高二年級的國學選修課。劉崇義在台灣時擔任國文課老師,從初中到高中,曾經在台灣某中學任教的他有著29年的一線教學經驗。
在杭州待了一年多,很欣賞孩子們的坦誠和尊師重道。“感覺大陸的語文教學更開放,學生和老師之間會有很多互動。”劉崇義告訴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希望能把大陸的經驗帶回台灣,“有機會的話想試著改變台灣原來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
台灣學生學國學是為了考試大陸學生是出於興趣
“大陸國學的範圍非常廣泛,經史子集都可以算是國學。”“台灣的教材內容主要來自四書,我把它作為底本,內容上再進行一些修改。”
最近幾年,圍繞傳統文化的國學教育越來越得到重視。
2014年,教育部頒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
2015年,“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總課題組、國家開放大學、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等多家單位聯合啟動“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培訓項目,將為中小學培養“國學教師”。
傳統文化進入中小學課堂將是大勢所趨。
...............
回應
台灣人到中國來教“國”學?他哪國的啊?
中國人教國學有什麼問題嗎?江蘇人能教,台灣人為什麼不能教?
我不看好,所謂台灣國學是沒有經過揚棄的,我怕教出一群腐儒,卻忘記了昂揚風發向上的精神!
台灣國學功底比大陸強,雖然民進黨一直搞去中國化,大陸也一再加大文言文在語文教育中的比重,但比台灣還是有很大差距。
國學學的怎麼樣,社會面貌有一個反映,台灣人的國學,腐儒之學。民主在這裡實實在在的變成了黨爭,科學在這裡成了用愛發電,開眼看世界看成了井蛙,誠信變成了詐騙島,仁義就是地溝油黑心食品賣給中國,禮貌變成了zhina426強國人,歷史就是古今台外,正統就是王師不上岸。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福佬沙文主義 《批判於丹》 論語與中國風 去中國與俄國化 真有哈台族? 台生果然比陸生有創意 陸生來台 )
大陸小學語文考卷 你能答多少 2016-02-20 中央社
「鑿壁偷光」講的是誰刻苦學習的故事?你若能答,先不要太自負,因為這只是中國大陸小學語文考卷命題之一,且是最容易的。
南方都市報今天在一則報導中整理出廣州市各小學各年級上學期的語文試卷,發現有些問題許多人都答不出來。
為此,報導整理出部分試題,有淺有深,表示讓小孩和大人溫故知新,但似乎也有考驗讀者之意。
據報導,在「鑿壁偷光」的選擇題上,答案選項有司馬光、匡衡、蘇秦、孫敬。
報導列舉的其他試題由淺至深包括:
─下列詩人屬於「初唐四傑」之一的是誰?選項有有王維、杜甫、李白、駱賓王。
─魯迅原名周樹人,以「魯迅」為筆名寫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是什麼?選項有「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話是誰說的?選項有魯迅、方志敏、李大釗、許地山。
─「自然史」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選項有布豐、法布林、王爾德、狄更斯。
─「最後一頭戰象」的作者沈石溪寫了很多動物小說,下列哪一本是他有代表性的一部?「白牙」、「狼王夢」、「小戰馬」。
─下面哪個不是詞牌名?選項有浣溪沙、鳥鳴澗、西江月、如夢令。
─「故園無此聲」的前一句是什麼?選項有聒碎鄉心夢不成、夜深千帳燈、風雪夜歸人、清泉石上流。
─「一徑竹陰雲滿地」是北京頤和園月波樓一副對聯的上聯,請問下聯是什麼?選項有近水遙山皆有情、一城山色半城湖、半簾花影月籠紗、四面荷花三面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出自哪一個名勝古地?選項有杭州、上海、鎮江、邗江。
─關羽敗走麥城是在今天的哪個省分?選項有湖南、湖北、河南、四川。
─第一個發現和研究甲骨文的人是誰?選項有倉頡、王懿榮、王國維、刁戴高。
─漢字的演變先後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選項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金文、甲骨文、隸書、小篆、草書、楷書、行書;甲骨文、小篆、金文、草書、隸書、行書、楷書;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花甲一週尚餘半百歲月;古稀雙慶猶欠三十春秋」、「花甲重逢還長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這兩副壽聯分別是蘇軾和乾隆寫給兩位壽星的,猜一猜,這兩位壽星分別是幾歲?
選項有120歲和130歲、110歲和141歲、110歲和140歲、100歲和135歲。
回應
台灣人這智商真是越來越讓人放心了
這再次證明,不必去揭開灣灣那張遮羞布,讓他們繼續活在他們自己撒佈的謊言世界裡快樂吧!
我一直覺得自己對不住國家給我的九年義務教育,現在我終於有顏面去見我的恩師了。見到他還要鞠躬然後說:老師,雖然我沒怎麼好好聽課,但我知道的還真不少!這些人的存在喚醒了我的優越感。請你們繼續保持!
據說今年雙十一天貓屯了很多台灣大米,七八十塊錢一斤,本來估計要大賣的,結果最後無人問津。
什麼叫無人問津啊,明明是大陸人還在吃草,吃不起茶葉蛋,只有權貴才能喝可樂,吃個方便麵都很稀罕,黃金腐竹都沒見過,根本就消費不起呆灣大米
我在澳洲也吃過台灣大米,而且這邊的台灣大米一般價格要貴一些。感覺還不錯,不過也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它不像泰國的香米,也沒有東北大米的自然米香和那種彈勁。關鍵我看還是價格,在價格上這個台灣大米恐怕很難形成競爭力。
覺得挺可悲的。其實,漢文化圈的人都有這個特點,唯我獨尊,自尊心極強。以韓國,日本,越南,台灣為代表,他們表現出的就是所謂的“去中國化”,比如“崖山之後無中國”,韓國千方百計地想把我們的文化遺產認作他們自家的,越南自稱傳承了完整中華文明,最近的“正統中華文明在台灣”。這種自大和無知,清楚地反映在一些細節上,“大”日本帝國,“大”韓民國,台灣抱著繁體字嘲笑大陸的簡體字。而以中華民族為主體人口,以中華大地為載體而形成的中華文明在落後挨打之後,吸納了西方的工業文明和某些思維方式,結合自身特點發展出新的理論,即“中國特色”,包容進取,再次向前時,其他國家並沒有認識到,他們的所謂正統文明只是某個時段的碎片化的中華文明,而真正的中華文明是包容而不斷變化的。所以,他們不能接受自己邊緣化,千方百計地欺騙自己,即使是諮詢發達的今天也自動過濾中國的變化。而他們眼中的我們,早已經再次騰飛。可嘆,可悲。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壹淫媒 中國市場 對中貿易戰 貿易保護主義 《中國入世》 匪貨入侵 金酒登陸 陸酒不能 兩岸水果大戰 台灣茶VS大陸茶 賣台農業專家 漁工也不想來台 真有哈台族? 論語與中國風 去中國與俄國化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
教授節目現場遭嘉賓圍攻 因稱台灣農業不如大陸、水果不如大陸好吃
2015-12-26早上才說一家台媒醒了,立馬就被另一家台媒狠狠打了臉。這個節目叫《正晶限時批》,很耳熟吧,就是創造了“ 古今台外 ”的那個節目。11月初,他們還報導說,大陸封鎖了習馬會消息 ……
這一次,他們“指控”大陸偷了台灣的農業技術!節目現場,4、5個人合夥譴責一位農業方面的專家,其中一人悲憤表示,“你居然說台灣的農業不如中國、台灣水果比大陸不好吃,我實在是聽不下去了!”其他人附和,“太悲哀了!
先來一張嘉賓表情圖鎮樓,感受下節目的激烈程度
這個成為眾矢之的的“倒霉”專家,是屏東科技大學教授、海峽兩岸農業協會交流顧問孫明賢。12月24日晚,他被請去參加《正晶限時批》,探討兩岸的農業發展。近來,台灣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岳父被指向大陸“偷賣種子”,農業話題在台灣比較熱。
這位教授大概沒想到,好好的政經節目會變成“鴻門宴+奇葩說”。畢竟上次我們就說過,台灣政經節目一直是台灣綜藝的精髓嘛……
節目一開始基調就定好了——台灣農業技術比大陸進步,水果比大陸好吃。
主持人彭文正的表態:
嘉賓孫明賢教授的表態:
接下來的事情,正如你的預料……孫教授的觀點被現場所有嘉賓反對,其中一位嘉賓激憤難當的表示:
其他嘉賓也都類似態度,於是,孫明賢說話不斷被打斷,不斷……後來更演變成全場嘉賓+主持人一致對他開砲,根本沒機會說話……心疼老人家……
視頻在這裡,你們看。
微博網友已經忍不住各種吐槽了:
@KinRMB:“台灣在赤道周邊,水稻基本上可以一年三熟甚至四熟!大陸這邊緯度高,能達到水稻三熟,甚至四熟的地區寥寥可數,拋去緯度之說,如果按畝產一熟來講大陸都比台灣高!何況要比三四熟的台灣水稻產量更高!不承認大陸農業技術高?”
網友@海洋星球要“慣”著他們:“太可惡了,台灣就連在農業技術上也要對大陸進行封鎖,還要繼續保持20年以上的技術領先優勢,我們大陸的農業什麼時候才能發展起來!什麼時候才能像台灣一樣種出那麼好吃的水果,我祈求對岸幫助我們……”
@styrenes 講了一段他在台灣的經歷:“台灣水果很貴,我在台灣就發現水果攤很少,吃水果的人也很少,買水果的人也很少。不像大陸一堆人圍著買水果吃。吃的少當然覺得好吃,吃的多了,就會很挑剔。”
@光暗戒律者:“台灣朋友們,你們聽說過袁隆平嗎?”
@火槍手煎蛋:“台灣錯了,你們的水果是全宇宙最好吃的!”
黃曉丹:《弟子規》的傳播是場騙局? 2015-12-17
今天,許多企業和學校都在讀《弟子規》,稱它是“蒙學經典”,它編成後,在清代社會廣為流傳。但是,江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曉丹卻說,《弟子規》最早在咸豐六年(1856年)出版,從未在古代社會廣為流傳,最初的使用對像只是乾完農活的成年人,清代的知識階層並不讀它。在中國期刊網上,1956-2000年之間幾乎沒有人提到它,但2004年開始飛速上漲,到2008年曝光率超過《三字經》。黃曉丹表示,《弟子規》不適合作為現代兒童的啟蒙讀物,它會給現代人帶來心靈衝突。
回應
但《弟子規》在大陸的流行,更要歸功於淨空法師。2004年,淨空的“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江西廬江湯池奠基,2006年開始對外招生。到2008年解散之間,總共耗資2億。湯池是在安徽不是江西。小編複製錯了?!
確實出錯了,謝謝提醒!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吹弟子規最狠,復旦教授水平堪憂啊。當然也不排除台灣妖僧分他錢了
誰用它啟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不是對現代兒童的日常行為有好的作用.
問題是,現在對弟子規的宣傳,都屬於高大上一類。
今天讀什麼書還要分階層?簡直是笑話。一本行為規範的讀本就禁錮孩子的童年了?恰恰今天中國的大人孩子都應該好好讀弟子規,能做到大人有大人的樣子,孩子有孩子的樣子,就不會有那麼違背人性的事情。
哈,又被台灣人騙了。
不是被台灣人騙了,是被一個失去信仰,儒教乘虛而入,把歷史糟粕當成營養的大時代給騙了。
也不能說是騙局,好的東西都值得推廣。就像朱子家訓一樣,全文634字,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賅備,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要看到底有沒有價值來判斷,中國人講究實用,只要是好的能用,值得推廣就應該推廣.
國學其實就是一門生意
不能說是國學,這個只能稱作儒教而已。
道儒釋擋為主體的傳統文化擋的住西方基督教、天主教的進攻嗎?
有餘力則學文,怎麼窄化知識了?我看是屁股壞了,換成英文版或者法文版茶花女或者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馬上知識大漲!一群公知大V噴子,關進豬圈最好,牛棚我看是沒必要!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5_12_17_344968.shtml
另詳參【圖博館】:論語與中國風 《細說中國佛教》 《心靈雞湯》 《新興宗教初探》《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在不少地方,孔子學院走出大學服務社會,與商界合作促進貿易、文藝界的中外合作與交流,並且提高公眾對語言學習和文化交流的關注。蘿珊·倫特表示,卡爾頓大學就建立了“國際孵化”項目,鼓勵孔子學院的學生們和其他學生一起成立國際型公司,大學向所有創業公司提供輔導,並向最有前途的公司提供創業一攬子方案。
“孔子學院也為推動全世界科學家們的合作起到了不小作用。”蘿珊·倫特說,現在全世界都面臨著相同的難題,包括環境、能源和安全問題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不同語言的人共同合作,而孔子學院顯然“是一個讓世界更親近,讓科學家、工程師團隊更密切合作的一個重要支持平台”。
各國的孔子學院根據總部提出的今後5年孔子學院發展行動計劃草案,都在醞釀各自的行動計劃,其中,逐步實現本土化成為“題中要義”。有關負責人也表示,未來孔子學院將著眼培養各國本土師資,支持各國大學設立漢語師範專業,實行教師上崗制度,聘用優秀來華留學生擔任本土教師。
“目前,我們共有1450名漢語教師,其中本土教師僅佔10%。”韓國彩虹孔子課堂中方院長金振武介紹,本土教師更貼近當地生活方式、語言習慣和思維表達,且穩定性更高,因此他們將與韓國設有中文教學的大學進行定向培養,計劃在三年和五年內,分別讓75%和90%以上的老師獲得國際漢語教師證。為了鼓勵教師考證,學校還將在工資待遇、升職方面有所傾斜,對於培訓本土師資做出貢獻的老師,學校也將加大獎勵力度。
中國已建立500所孔子學院遍及134個國家和地區
2015-12-06,第十屆孔子學院大會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國務院副總理、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主席劉延東出席並致辭,為全球孔子學院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頒獎。未來孔子學院將著眼培養各國本土師資,支持各國大學設立漢語師範專業,實行教師上崗制度,聘用優秀來華留學生擔任本土教師。
今年,孔子學院發展進入第二個十年,中國已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90萬人。為推動漢語加快走向世界,提升中國語言文化影響力,從2004年開始,中國在藉鑑英、法、德、西等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孔子學院”。
過去兩年,雖然孔子學院在西方多個國家遭遇挫折,但孔子學院以語言傳遞之力,架設起中國與各國人民之間的“理解之橋”,同時自身辦學水平也不斷提升,運行模式日益健全。如今,孔子學院已處於由規模擴張邁向質量提升的階段;未來,孔子學院將在本土化和質量提升上有更多的新舉措--提升孔子學院學術研究水平,實施好“孔子新漢學計劃”,為中外聯合培養博士生授予“雙學位”,著力培養新一代漢學家,探索建立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不僅幫助人們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文化,還搭起傳播知識和促進相互理解的橋樑,讓學生們共同開發創新科學,解決全球重大問題。
“孔子學院在人們傳統的認知中,是傳播中國文化、教授中文的教學機構。但是現在,遍布世界的孔子學院在推動全球科學家交流以及全球企業家交流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至關重要。”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校長蘿珊·倫特在會議論壇上說。在他們學校,孔子學院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教學機構,而是已經納入到學校的教學評估體系和學術評價體系中。
香港學生怎樣看繁簡之爭 by徐舟 校園司令港大通訊員2015-12-06
【繁體字與簡體字孰優孰劣?這一個問題近日成了港理工民主牆的焦點。當部分香港人在“民主牆”上發表港獨觀點,遭內地學生反擊後,又有人抨擊後者使用的是簡體字,習字多年的內地學生@文刀牛老子是大豪傑則用一幅漂亮的繁體書法作品作出回應,表示你的繁體字還不如我。繁簡之爭由來已久,承載了太多額外的負擔,本文作者是香港本地學生,他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呢?】
從考據上來說,繁為簡之源,簡為繁之流,但很多簡化源於草書,同樣有悠久的歷史,繁體字本身也並非一成不變。語言文字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意味著繁是從前的簡,簡是之後的繁。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容易陷入無意義的爭執。
衝突的焦點在於一句“Hong Kong is not China”,坦率地說,這種思想在如今的香港年輕人中間並不鮮見,渴望自我認同,不甘心受束縛。香港本土勢力的興起,與香港經濟的下滑不無關係。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香港過去的輝煌是因為內地的落後。
對於一件事物的認同感,不是說有就有的。香港回歸不過才十幾年,而受英國影響卻已經百年之久。想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建立起對內地的廣泛認同,恐怕有些勉為其難。
我很高興,看到一些香港年輕人對香港自身的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這些人將來會越來越多。說到底,香港的問題現在是一個由於經濟上的滑坡導致精神上的動搖,根源在哪裡一目了然。香港從前挺過了諸多的難關,現在的難關也一樣會挺過去,挺過去就是一馬平川。
繁簡之爭
人民日報刊文:社會上對繁體字存在過於美化傾向
回應
簡繁之爭,可不是大陸挑起來的,都是灣、港之流,看不慣大陸經濟發展,國家騰飛,嫉恨交加之餘不又去反思自身問題,只能尋事挑釁滿足個嘴巴爽— —也就是俗話說的沒事兒找抽型的。疥癬之患,無足輕重。
繁簡之爭是起於北京確定簡體字政治正統地位之日。當時中國一窮二白呢!
繁簡之爭起於民國時期,先搞清楚歷史。
說這種話的人,歷史從來都是隨著自己的需要去創造的,你和他說歷史又有什麼用呢?
http://www.guancha.cn/XuZhou/2015_12_06_343697.shtml
另詳參【圖博館】:香港回歸十年 藏疆港台獨之毒藥 假民主自由之名 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瀕危語言研究》 兩岸正名大戰 去中國與俄國化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針對會長一職空缺的現象,周北辰這樣說明:“會長一職至關重要,必須由德高望重的人士擔任。我們一開始有意請台灣的'衍聖公'、孔子第79代嫡孫孔垂長先生出任,但條件尚不成熟。故此暫無合適人選,虛位以待。”會長一職預期短時間內不會很快產生。
“中華孔聖會”成立之後,將致力於解決“儒家沒家,儒門沒門”的問題。周北辰認為,世界上每一種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都有自己的統一組織,比如基督教會、穆斯林兄弟會、佛教會,教徒們走到哪裡都可以去教堂、清真寺、佛寺找到同一教內的兄弟姐妹們。儒家也需要有類似的社會團體組織。在傳統社會,儒教是有這種組織形態的;但在現代社會沒有了,出現了“儒家沒家,儒門沒門”的現象,即使某些地方有孔廟,也是售票參觀之所,而不具有道場的功能,這就需要為儒家在現代社會建構一種存在形態。
談起“中華孔聖會”下一步的工作計劃,周北辰表示除了繼續發展壯大組織機構,還會以網站、媒體專欄、專題片和視頻等形式,展開宣傳,廣而告之。宣傳形式還包括“弘道講師團”,將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面向社會巡迴演講宣道,講師團成員主要包括儒家學者、儒商企業家以及各地儒家組織的負責人。此外,將在全國複製深圳孔聖堂的模式,讓儒家有家,儒門有門。
宏大的計劃必然需要資金支持。據周北辰介紹,“孔聖會”的資金來源,在草創初期主要靠企業家和社會捐贈,比如成立基金會;未來發展,將綜合依靠社會捐贈、會員資助、為政府採購提供公益服務項目(比如把孔廟盤活,在孔廟舉行禮樂活動,不收費,但政府可以買單;或者進入社區,提供社區文化建設等)、自身的產業平台創收等方式籌措。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5_11_22_342186.shtml
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國模式》 論語與中國風
中華孔聖會成立儒家擬走向宗教化
據儒家網消息,中華孔聖會於2015-11-1在深圳正式成立。中華孔聖會是由深圳孔聖堂發起的,以尊孔崇儒,弘揚傳統,重建信仰,復興中華為宗旨的公益性儒家民間組織。
根據其章程,“中華孔聖會”的組織架構,包括儒家學者委員會、理事會、行政執行機構及各地分支機構。其中,由眾多儒家學者組成的學者委員會是“孔聖會”最高決策機構,目前由大陸新儒家代表人物蔣慶擔任學者委員會主席,首都師範大學儒教研究中心主任陳明教授擔任副主席。
“中華孔聖會”會長一職暫時空缺,副會長和理事長分別由朱仝、李文明和張華等三位企業家擔任。總會行政機構下設教義部、禮樂部、宣教部、修學部、社工部、農工部、儒商部、人事部、教產部、總務部、募捐部、外聯部等機構。
和國內外各種以儒學、孔學為名的機構團體相比,“中華孔聖會”的最大特色是什麼?成立這一機構的用意何在?會長一職緣何空缺?澎湃新聞就眾人關心的問題,分別採訪了“孔聖會”最早的發起人:總幹事周北辰和學者委員會副主席陳明。
談到創建“中華孔聖會”的緣起,他認為儒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重建和復興,需要有一種模式,而深圳孔聖堂六年來的實踐已摸索到這種模式,並積累了一定的社會資源。與此同時,儒家民間組織遍地開花,但都功能單一、規模較小、區域分散。於是,成立一個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的儒家民間組織,提供一種綜合性平台,能夠將儒家散落各地的組織機構的資源和力量整合起來,有規劃地從事儒家文化的民間復興,就變成一種必然的趨勢。“醞釀多年,走到今天,可以說風雲際會,因果成熟。天時地利與人和,於是我們成立了這樣一個機構。”
他強調這一機構有著明顯的價值訴求,即要把儒家文化放置在信仰的高度。“我們的章程上有規定,成為我們的會員,必須信奉儒家的文化精神價值。必須是信仰,而不止於把儒家文化作為客觀對象進行理性研究。”這也是為何機構名稱定為“孔聖會”的原因——“聖”就是把孔子當作至高無上的“聖人”來對待,“聖人”所代表的儒家精神價值是絕對的、不能質疑的。進行客觀研究,甚至進行評判,進行所謂“精華”“糟粕”之類的取捨,都是不可行的。周北辰表示,“我們要進行的是傳道,所以孔聖堂是一種道場。”
他還提到,在“中華孔聖會”成立之後,準備向有關方面申請,讓儒教成為合法的宗教。
歐美掀中文熱 英國幼兒瘋學中文 2015年11月04日 旺報
近年來,歐美掀起一股學中文的熱潮,許多面向成人的中文補習班紛紛成立,而今英國的嬰幼兒們也開始學中文了!
英國倫敦日前成立了首家以中文為主的雙語托兒所,向正牙牙學語的嬰幼兒教授中文詞彙和歌曲。托兒所甚至為孩子們準備了春捲和炒飯等中式午餐,讓他們從小瞭解中國的飲食文化。不過,上這樣的托兒所費不貲,每週10個小時的中文課程每月要價接近1500英鎊。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英國倫敦出現首間中英雙語日托中心「望子成龍」,向6個月大到5歲的嬰幼兒教授簡單的中文詞彙和歌曲。在這裡,兩歲男童就能說「你好」、「泡沫」、「洗手」等中文詞彙。
同齡學習能力強的學童已能用中文說「魚」、「馬」等,掌握的詞彙量甚至超過50個。以這個年齡層次而言,英國嬰幼兒對中文的掌握程度並不亞於北京、上海等地托兒所的嬰幼兒。
回應
這是侮辱孔子好不好!孔子七十歲的時候還唆使魯國攻打齊國報仇呢!
諾貝爾和平獎不也是一個搞炸藥的整的麼
野雞獎------在香港誰都可以註冊公司搞評獎。
其實類似是挺好的主導獎項,也是話語權一種。
看到很多噴此獎的人,我認為:有這種以我們思維方式為主導的獎項,有何不可?當年的炸藥獎一開始就很出名嗎?還不是西方主流價值觀認可、不斷捧場形成現在的影響力?我看孔子獎如果能堅持下去,並不斷提高公信力和評判的權威性,存在並壯大,我看行!
借西人之言,造中國民間之茅。可用可使。繼續,中國民間,聲音更多些,更大些,到西方去,到西方民眾中間去,引導他們,讓他們學習我們,讓我們的和平觀改變他們。加油吧,繼續。自信些,繼續!
我也覺得這個獎的評委和諾貝爾和平獎評委一樣尿性,不值人們去關注
文化部下屬的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於2011-12-8聲明:從未批准過本會任何分支機構舉辦第一屆、第二屆孔子和平獎頒獎活動。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非法以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或所屬分支機構的名義開展任何形式的頒獎活動,包括孔子和平獎頒獎活動。 綜上所述,不僅是野雞獎無誤,而且是個欺騙性的野雞獎。
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稱孔子和平獎微不足道 拒領獎 2015-10-27
報導稱,穆加貝不會參與也不會接受該獎項,因為該獎項公信力不足,中國外交部已明確表示該獎項與中國政府無關。穆加貝認為該獎項微不足道,領獎將引起爭議。發言人查拉姆巴表示,穆加貝不承認該獎項,拒絕領獎。
孔子和平獎是2010年創立的一個民間獎項。評選對像是為停止正在發生的戰爭或暴力行為,對將要發生的戰爭危機或暴力行為進行斡旋化解、為裁減和銷毀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做出傑出貢獻的世界各國的機構和個人。2011年11月,中國鄉土藝術協會聲明:從未批准過本會任何分支機構舉辦第一屆、第二屆孔子和平獎頒獎活動。(中國國際和平研究中心以民間學術機構的身份在香港註冊成立,孔子和平獎由該組織主辦,並由兩家公司協辦。孔子和平獎由文化部下屬的中國鄉土藝術協會創辦,以回應諾貝爾基金會將和平獎授予中國異議人士。)
孔子和平獎官方組織是這樣報導本次頒獎的:
2015年第六屆孔子和平獎共有9位候選人和1家入圍機構,分別是:中國道教協會、潘基文(聯合國秘書長)、福田康夫(日本前首相)、穆加貝(津巴布韋總統、非洲聯盟主席)、納扎爾巴耶夫(哈薩克斯坦總統)、比爾·蓋茨(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陳香梅(中美民間大使)、村山富市(日本前首相)、朴槿惠(韓國總統) 、星雲法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
根據第六屆孔子和平獎評審委員會全體委員(76人)民主投票結果,穆加貝(津巴布韋總統、非洲聯盟主席)獲得36票,再經孔子和平獎終審委員會全體委員(13人)討論,決定將2015年第六屆孔子和平獎授予津巴布韋總統、非洲聯盟主席穆加貝先生。
2015年第六屆孔子和平獎獲獎人羅伯特·加布里埃爾·穆加貝獲獎理由:“鑑於羅伯特·加布里埃爾·穆加貝先生自20世紀80年代擔任津巴布韋總統以來,克服重重困難,始終致力於構建國家政治經濟秩序,造福津巴布韋人民,並大力支持泛非主義和非洲獨立,為複興古老而璀璨的非洲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是他在2015年2月擔任非洲聯盟主席迄今,以91歲高齡往返奔波於世界各地,積極推動非洲和平事業,為21世紀人類和平歷史進程注入了史詩般的活力。特此授予2015年第六屆孔子和平獎。”
早有不領獎獎先例
第一屆孔子和平獎授予了台灣前副總統連戰。連戰本人並不知道這個獎項,也沒有出面領獎。
2012年,孔子和平獎主辦方搶在奧斯陸諾貝爾和平獎之前一天把第二屆孔子和平獎頒給俄國總理普京。兩名俄國留學生在儀式上代替領獎。
瘋了? 孔子和平獎頒非洲獨裁者 2015-10-25 世界日報
由中國民間組織創辦的「孔子和平獎」,今年頒給辛巴威總統、被視為獨裁者的穆加比,引發國際輿論非議,辛巴威反對派和人權活動者怒批並稱感到「極度惡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稱該獎與政府無關。消息一出,網友譁然,微博一面倒的批評,包括「此獎太有中國特色」、「垃圾獎給垃圾」,以及「饒了孔子吧,死了3000年還躺槍」。
據報導,孔子和平獎2010年創辦後,第一座頒給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不過連戰並未出席領獎。其後還曾頒給俄羅斯總統普亭、古巴前領導人卡斯楚,但他們也未出席領獎。
第六屆孔子和平獎評選結果於9月28日揭曉,評選委員會提出的理由是:高齡91歲的穆加比自1980年就任辛巴威總統以來,「始終致力於構建國家政治經濟秩序,造福辛巴威人民,並大力支持泛非主義和非洲獨立。」
辛巴威反對派領導人在當地網站指中國此舉「簡直是瘋了」,指穆加比是「戰爭販子和以人民痛苦為樂的虐待狂」。他在位35年,國家經濟崩潰,饑荒嚴重,並被指策畫大屠殺,殺人數萬,據指他今年91歲生日宴竟煮一頭象吃。但這位遭西方制裁的獨裁者卻是中共好友,「九三」北京大閱兵座上賓。穆加比與香港也有淵源,2009年其大埔豪宅曝光,妻及保安先後毆打西方記者,其女2011年畢業於城大工商管理系。
網友則是一面倒的批評,包括:穆加比發動大屠殺;穆加比上台前,辛巴威人均壽命61歲,現在男性只剩37歲、女性34歲;辛巴威元從1比1.5美元,到今年已是35000兆元兌1美元。
公開資料顯示,孔子和平獎原由「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於2010年創辦,但中國文化部2011年禁止獎項續頒後,由在香港註冊的「中國國際和平研究中心」接辦。文化部向來否認孔子和平獎具有官方色彩。
回應
奇怪?世界著名的諾貝爾和平獎,都可以頒給製造 大批難民,又屠殺無國界醫師的歐巴馬,恐怖主義的阿拉法特,支持美國捲入越戰、韓戰與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的劉曉波...... 這個小小的孔子獎,名氣不如諾貝爾的爭議, 又被中國文化部禁止,少見多怪的媒體,才是「瘋了」!
看來AIT又下令要醜化中國,居然這種民間的毫無意義的小組織搞出來的笑話,也能被聯合報放在頭條,台灣人本來已經愚不可及,再被你們這些媒體繼續洗腦下去,遲早全部變成白痴。
道統不能斷 柯市長祭孔吧 2015-9-26 聯合報 史為鏡
時序進入秋天,九月的重要慶典是祭孔大典。為紀念孔子這位兩千多年來的杏壇典範,台北市長柯文哲應參加九月廿八日於大龍峒孔廟所舉行的祭孔大典,以為市民之表率。
「道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基礎。道統的內容多含仁義道德的闡述,其功效小則修己齊家,大則治理諸事得宜。孔子是道統脈絡中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歷朝各代重要的政治領袖,莫不以祭孔來表示對道統的尊崇。
台北市的祭孔大典,往例是由台北市長擔任「正獻官」。柯市長應循往例祭孔,除了有緬懷至聖先師、傳承中華文化道統的意義之外,近年來祭孔大典受到海外觀光客的矚目,相信有柯市長的出席,更能帶動觀光人氣與參觀人潮。
相關新聞
祭孔去不去?柯P恐成18年來首位缺席市長 聯合新聞網
台北孔廟祭孔大典柯文哲確定不出席 自由時報
回應
叫綠白營祭拜外國鬼,尤其是中國鬼,没搞錯?
這群人滿腦子想去中國化,怎麼可能在乎道統斷了?
柯對拜靖國神社可能比較有興趣
柯P去祭拜波多結野衣的前輩飯島愛
如果是祭日本天皇, 柯皇民阿斗一定出席! 一定跑得比狗都快! 甚至巴不得越快斷越好
美媒:中國為何要回歸孔子?西方很感興趣
美國《華爾街日報》2015-09-20文章,原題:中國為何回歸孔子?
兩年前,習近平提出重樹中國大國地位的“中國夢”,現在,他不斷充實所提出的構想,把黨重塑為一個5000年文明的繼承和挽救者。現在,這樣做的緊迫性更強了,因為經濟減速和股市暴跌形勢下,黨需要新思想。
“就像浪子回頭,”悉尼大學漢學教授郭英傑(音)說,“中國曾有100多年的反傳統。現在,他們往相反的方向走。”去年,黨公開要求全國各地官員參加有關孔子和其他中國古代思想家的課程,同時收緊限制西方對藝術、學術和宗教的影響。今年,王杰教授的講課成為中央黨校的核心課程。
中國教育部還頒令,規定傳統文化,包括一個世紀前被從課程中取消的古典文學,納入學校課程,成為大學入學考試的重要內容。知情人士稱,受到黨控制的教科書也在修訂,加入宣揚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古文。教師們回爐培訓,因為大多沒學過那些古文。
中國教育部回應稱,目標不僅是鼓勵民族自信,還幫助個人發展,鼓勵助人為樂,灌輸中華民族道德思想。政府還開設免費的網上古典文獻圖書館、講中國古代史的電視系列片,還耗資2.5億美元在北京奧運會體育場附近修建了中國國學中心。中國官員稱,這一切都是為確定中國特有的文化基因,恢復中國強國地位,以及具有自己的與西方不相上下的核心價值的文明。
面對仍然視儒家傳統為積弱根源的老黨員的反對,黨其實一直對公然接受中國古代思想表現謹慎。2011年,一尊孔子像在天安門廣場豎立,但網上和黨內激烈辯論後,僅過了100天就被移除了。
回應
孔子是堅持批判與自我批判的人(每日必三省吾身),孔子沒有說過儒家文化如何如何,就像現在的很多磚家叫獸講得那樣;磚家叫獸講的那個孔子,99 %都是宋朝的某個派別的人強加給孔子的。
回歸孔子是國際上的孔子學院的宗旨,中國應該回歸戰無不勝的思想
儒家有的可行,有的不可行,特別是董仲舒之後的儒家。
優秀傳統文化要繼承和發揚,文化中的糟粕也要堅決揚棄。
其實很簡單,中國不能沒有思想,如果中國人思想混亂,那不用其它國遏制,自己都內亂了,難保走蘇聯老路。
中國人發現新大陸? 美洲驚見象形文字 2015-7-10
上圖在美國岩石發現的符號,非常類似中國的象形文。
要改寫歷史了嗎?科學家表示,美國的岩石上出現類似中國象形文字的符號,很有可能新大陸是中國人首先發現,推翻了人們認為美洲是義大利探險家哥倫布發現的史事。
來自伊利諾伊州的退休化學家和業餘碑文研究專家拉斯坎普(John Ruskamp)在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Albuquerque)發現形似中國象形文字的符號刻在古老岩石上,而且美國有84處遺址,出現這種中國古代象形文字,分別散布在新墨西哥、加州、奧克拉荷馬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等地。
拉斯坎普認為這些文字十分老舊,字形也很古老,表明古代亞洲人在公元前1300年就來到了美洲,比哥倫布早了2800年,甚至2500年前古代中國人就曾來到這裡。
此之前也有人提出中國人發現美洲的說法,美國退役潛艇中尉孟席斯(Gavin Menzies)就曾說過,中國人比哥倫布早70年發現了美洲。
不過拉斯坎普的說法仍受到質疑,專家認為需進一步考古研究才能斷定。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人發現美洲-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1421%EF%BC%9A%E4%B8%AD%E5%9B%BD%E5%8F%91%E7%8E%B0%E4%B8%96%E7%95%8C
郑和发现美洲说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821047.htm
回應
漢字簡化後,黨內無黑,團中有才,國含寶玉,愛因友存,雖醜無鬼,陰有月,陽有日,唇有口,願有心,岩有石,岳有丘,龜有甲,網象形,黴因雨生,炮因火射,小土為塵,一人為個,兩人為從,三人成眾,有手才能護,有口才能呼,有火才可生灶,良米才可做糧,以人為本才是體,目中出水才是淚,豐姿神色才是艷,開疆擴土才是戰,有云無雨是常識,發電何時靠大雨?蟲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才好!而神還是神,佛還是佛,真還是真,善還是善,美還是美,只不過:台無吉,灣無言。 你要的意蘊
提倡繁體字的人為什麼不用甲骨文。
哈哈哈,把果粉彎彎港燦的臉打得好腫啊!
對了,草書,您拿滿篇繁體寫一個我看看?
1、由繁入簡本來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文字的作用是記錄和交流,不是越簡單越好嗎?總有些人喜歡本末倒置。2、文化的傳承重在內涵而不能流於形式,總有些不入流之輩如黃秋生等跳梁小丑喜歡譁眾取寵。3、建國初期面對駭人的文盲率,簡化漢字是掃盲的需求,而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跳梁小丑永遠認識不到現實的需求。4、簡化字更符合信息時代的需求,更便於存儲,顯示上也更加清晰美觀均勻,難道字體小一些就一團黑的繁體字就真的那麼好?
就是。漢字即使簡化也比拉丁字母複雜。在漢字這麼難的情況下,我們的識字率和歐美國家差不多。這是多麼不容易。
埃及那文字多麼正啊。一個字恨不能佔一張紙草。
台灣不是也用簡化的“台”了嗎?文字是隨便就能改的嗎?不是大師級的人物能做得來嗎?他們倒是想簡化,可惜沒文化?
天地萬物,莫不在運動中發展,人如此,字如此,世事皆如此。
連古代人也覺得繁體字太繁,需要簡化一下。
現在的簡體字,絕大多數都是早已有之的寫法,或是異體字、或是書法字、或是別字、或是假借字,不一而足。拿本《康熙字典》翻翻,自然就明白了。
簡化字是一種時代進步是很好的文化載體,在剛解放的年代對普及文化知識起到決定性作用,那些要求回复繁體字的人就是閒的,以此來求名而已,那麼喜歡復古,幹嘛不穿古人的衣服,寬袍大褂,珠冠長袖,那多有派。這些人就像是要求回复留辮子的遺老遺少的感覺。
每次我在YouTube或者Facebook上和台巴子撕逼簡繁字,說一句“看過王羲之”的字帖嗎?他們就沒話說了。
以前以為簡體字沒文化,後來發現是說簡體字沒文化的人沒文化
李典:古書畫中現“簡體字”,贗品? 2015-06-24
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古遺產文化保護中心古典文化藝術研究者
“民國粉”喜歡聲稱,繁體字是傳統文化的積澱,而簡體字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共產黨的發明創造,沒文化。在一部分港台媒體的過分渲染下,簡體字被認定為是政治干預漢字發展規律的產物。因此,總有些過去的幽靈“借屍還魂”,試圖通過召喚出一些舊時代的符號,樹立想像中的所謂“正統”,比如“中華文化在XX”。他們甚至將簡體字稱之為“殘體字”,把繁體字認定是“正體字”,從而質疑大陸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有人習慣性地認為,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是古今分界線,認為古代存在簡體字是不合邏輯的。比如江西博物館曾展出一批由廈門博物館收藏的閩台籍和客居閩地書畫家的優秀書畫作品。在清代書法家蘇廷玉的一幅行書四條屏中,出現了簡體字“亂”的身影,就被認定為是贗品。經過媒體宣傳,更加深了人們“以繁簡、分古今”的思維定式。然而,這並沒有什麼道理。
“亂”字為簡體
一些媒體以此為依據,毫不客氣的斥其為贗品,並再一次抨擊書畫鑑定體系,引發了新一輪的信任危機。
僅僅憑藉古代文物中出現的簡體字就一定是贗品嗎?簡體字真的是媒體口中所說“現代才有”的嗎?
近些年來,有一首諷刺簡體字的“順口溜”甚囂上塵。“親(親)不見,愛(愛)無心,產(產)不生,廠(厰)空空,面(麵)無麥,運(運)無車,導(導)無道,兒(兒)無首,飛(飛)單翼,有云(雲)無雨,開關(開関)無門,鄉(鄉)裡無郎,聖(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裡走,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而前年演員黃秋生一條質疑簡體字的微博,更是將漢字簡繁體之爭上升到民族文明傳承問題!
黃秋生微博截屏
簡體字自古有之
那我們且看看一些古代流傳下來的東西。
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影本中的“實”字
唐代懷素《自敘帖》中的“為”字
唐代柳公權《金剛經》拓本中的“禮”字
這些隋唐著名碑刻書法,就有不少簡體字。上面媒體質疑的“亂”字,也在碑帖中出現過。最早的“亂”字簡體字在馬王堆漢簡裡就能找見,在歐陽詢、顏真卿等人的唐楷裡也有出現。
其實不僅是碑帖,唐代生活日用品中也經常出現簡體字。
越南擬投資8000萬元修文廟供奉孔子遭民眾抗議2015-6-11觀察者網
據美媒10日報導,越南永富省計劃投資2710億越南盾(約合8130萬元人民幣)興建供奉孔子的大型文廟,建成後該建築將佔地42000平方米,用以推動當地的學習風氣、尊師重教。
永富省文化體育旅遊局和計劃與投資局在2011年10月呈送給該省人民委員會的函件中說,“文廟是供奉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場所。從前推崇儒教的國家,如中國、朝鮮、日本和越南都興建孔廟”。但越南學界和民間顯然有不同意見。
在網上,不少越南民眾留言。“投資數千億越南盾為中國推廣文化,應該嗎?”“我們國家有很多著名教育學家,為什麼一定要供奉一個外國人?”更多人則對在經濟困難時期,很多學校、醫院、道路破舊不堪的情況下,投資如此巨大興建文廟表示不滿。一名網民說,“2710億越南盾可以興建很多學校,可以向很多優秀但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獎學金。老百姓納的稅,希望國家正確使用”。
中國越南文化研究的學者阮椿面(Dr. Nguyen Xuan Dien)則認為,在越南經濟正在下滑的同時,大價錢建造如此大型的建築以敬拜孔子是不可理喻的。此外他也反對敬拜一位與越南不再有關係的中國人物。
他說:“就21世紀來說,科舉制度和儒家學說已經結束了。建一座廟來崇拜孔子引起了公憤。就連永福省的文化官員、政治領袖也感到困惑。不是靠研習古書,而是新建一座神廟來崇拜孔子,我們不能這麼做。”
《青年報》稱,過去在當地政府付出努力徹底清除遺留的舊制度和迷信時,神廟制度曾被移出。但是近幾年,越南一些地方又有這類廟宇興起。據悉,越南河內也有文廟存在,其中不只是供奉孔子,還供奉著越南著名的儒學教育家朱文安。那里香火極旺,每到過年時和大學畢業季都水洩不通。在越南人眼中,河內文廟代表的並非狹義的中國文化,而是傳統文化。
回應
說的跟真的似得,製作國內輿論,反對中國
文化傳承是連著血脈的,不建廟可以,但是反對你們國家的文化根基,片面到反對孔子,是不是很可憐啊!還不如越南的學生有見識。中國人還供奉釋迦牟尼了,這個就是大國的胸懷和小國的區別。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啊,小朋友!
另詳參【圖博館】:院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去中國與俄國化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中艦南海逼退美艦
回應
幾個酸秀才坐下來煮點酒討論下天下大事,就真以為自己能左右天下了啊。醒醒吧!
呵呵,復興是靠每一個人,大家都要平和點,,不要看不起別人!
中國開始走向成功了,儒家就跑出來摘桃子充祖宗了,夠不要臉的!
毛主席與毛遠新談話中,已經預見性此問題。打江山是反孔,坐天下時尊孔。
崛起過程中靠法家兵家,治國靠儒家法家結合.
儒家講究尊卑等級背後是維持秩序,儒家最終在百家中脫穎而出,為歷代封建王朝所倡導,奧妙在此。幾千年的宗法社會,禁錮人性,無法將中國帶入現代文明。中國革命的解放,就是人性的解放。
現在政府滿世界搞孔子學院,不過是藉名而已。學永遠只是統治工具,古代是,現在也將是。扶植新儒學,是解決中國話語體系的現實需要,對抗普世價值體系。
我真的不明白,眼下的中國已經西化到幾乎透底的狀態,可上下諸公竟然還想為儒學招魂,想靠其復興中華文明,抵制西化,這簡直是癡人說夢。
傳統有不足,贊成。與時俱進是不是傳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不是傳統?也都是傳統,也都知道自己的不足,都不絕對化。全盤西化還是融匯中西,要是都把自己的根基挖斷了,自然沒好結果.
儒家深刻的影響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這是儒家有復興可能性的前提,它已經深入我們的骨髓裡,緃使經歷了新文化運動及文革的反傳統運動,與及今天不少國人對儒家文化的無知鄙視。而共產黨為人民服務,就受儒家孟子「民為貴」影響,社會主義的大旗才能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若我們自己都不懂自身的人生哲學及生活行為,怎可令外國人信服我們是有一套能被公認的軟文化、軟實力? 希望國人努力認傳統的人文內涵及價值觀(包括儒釋道),在今天資訊快速流竄的世界,再不爭取時間在教育著手,不出幾十年,國人真的不知自己是甚麼文化思想。香港及台灣這數年的反動,正正是對自身及國家人文價值缺乏正確認識的結果!
儒家最大的問題是君君臣臣那一套,不利於創新思維的發展啊!
君君臣臣的本意,就是奧巴馬做奧事,不要做克里的事;克里做克里的事,不要做奧事,各就各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天理,是普世價值。但西方的各就各位,強調的是權利,中國的君君臣臣,本意卻是強調責任.
http://www.guancha.cn/DingYun/2015_05_29_321439.shtml
另詳參【圖博館】:習李三中全會 《中國模式》 論語與中國風
丁耘:我先做一個梳理,把儒家復興大約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學院階段。這個階段其實是醞釀和準備時期。這個過程實際上比較長,當時沒有明顯的社會政治的方向。2008年進入第二個社會階段。2014進入第三個政治階段。執政黨明確釋放出了明顯帶有儒家色彩化的話語的信號。
我們這個大陸的儒學專家學者和港台的交流也不是一朝一夕啊,實際上至少十幾年。那個時候沒有刺激麼?為什麼這兩年突然就受不了了。
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這個大陸新儒家的自信越來越強,要擺脫港台新儒家的傳統。回到港台新儒家現在對大陸新儒家的批評,他的出發點未必是港台新儒家,很可能出發點就是香港和台灣。港台新儒家有兩面,有他的儒家性也有他的港台性。它對大陸崛起的不安出自港台性,用儒家的或其他什麼家的語言表現出來而已,但這不是儒家性。我覺得要解決問題的是他們,港台怎麼找到自己的位置?在這個新的世界格局中,怎麼放下歷史造成的怨恨?如果到現在還不覺得港台自己危機重重,並且這個危機之難以走出,與他們對大陸的歷史猜忌妨礙了產生更大的思考格局有極大關係,那麼港台思想界恐怕就是毫無希望的。
大陸上的所謂儒家,如果對中國革命和崛起始終無法擺正態度,那麼也進入不了新的思考格局。他們就會和他們嘰嘰喳喳反對的港台新儒家一樣,也是毫無希望的。差別僅僅在於港台新儒家還出了一些原創的大書,而所謂大陸新儒家只有口號、古裝、拜鬼、民間書院、媒體言論和通俗讀物而已。大陸新儒家目前出了一點新氣象,但還沒有任何一部堪同牟徐唐的貢獻相比的著作。殺伐氣重,求變心切,抱著改造世界而非求道的心態讀書,這根本不是儒家應有的心態,而像極了儒家最恨的新青年——你們以為喜歡穿古裝的就不是新青年了?這是儒學復興的最大障礙。這點,希望大陸對儒家保有嚴肅興趣的年輕人,引以為戒。
丁耘:儒家引導中國崛起? 2015-5-29
陳贇:這幾年來由於中國大陸的崛起,整個學術和思想界,發生了一個悄然的變化。今年一月,台灣中央研究院的李明輝到復旦開會時接受了澎湃新聞的一個採訪。講到了大陸新儒家,記者弄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我不贊同大陸新儒家”。稿子一出,大陸就有很多學者跟進討論。
在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也開了一個規模很大的座談會。對大陸新儒家,對李明輝的回應進行回應。台灣的儒學大佬,幾乎是傾巢出動。後來《思想》主編錢永祥就給他們寫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像你們這樣的討論,還不足以回應大陸新儒家。他通過這封信提出了四個問題。今天我想藉此機會把問題提出來,讓丁耘和唐文明兩位學者回答下這個問題。
問題一:一個日益強大,但已經卸去革命色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應該如何建立自己的正當性?作為一個龐大的政治共同體,它要體現一個什麼價值?啟蒙式的自由主義民主,馬克思主義式的共產主義運動,乃至毛澤東的不斷革命,在當下的中國,顯然都不再符合中國當下的國情。這個時候,有不少人,比如儒家知識分子,有義務、有資源、有權利來彌補這樣一個論述的空洞。
問題二:中國崛起經常被認為不只是一個民族國家的崛起,而更是一個文明的複興。其本性與使命,必然與西方文明分庭抗禮。但中國文明怎麼來界定自己?儒家是不是最明顯的答案?
問題三:當前中國的政治體制必須要調整,自由派鼓吹的西式體制,幾乎是唯一能夠說明的具體的選項。但在現狀之下,顯然不可行。這樣一來,傳統的治理方式,特別是儒家,很可能是一個選項。
問題四:革命話語以及相應的革命倫理全盤崩潰以後,大陸社會的道德滑坡與人心的虛無十分嚴重,就是我們說的價值危機、信仰危機,這種情況下,儒家可能是一個資源。
孔子學院 全球遍地開花2014-6-8
孔子學院是大陸為向世界推廣漢語、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了解所設的官方機構。學院由大陸教育部下屬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辦)管理,總部在北京,境外孔子學院皆其分支機構。
今年4月17日北京發佈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3)》顯示,至去年底,全世界已有120國家、地區設了440所孔子學院和646個孔子課堂,共1086個,孔子學院已成漢語推廣和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文化品牌。
2010年至13年,孔子學院數量以每年3、40所速度快速增長。在孔子學院推動下,「漢語熱」席捲全球。孔子做為中華文化代表,在全球開班授徒,讓國際了解中華文化發揮了一定作用,且成為華人海外文教核心。
據《中國文化傳媒網》,2010年約1億外國人學漢語,但到去年,學漢語外國人達1.5億人。
全球分布看,歐、美和亞洲是孔子學院分布最密集地區,分別為149所、144所和93所。歐洲的英、俄、法、德和義大利;美洲的美、加和巴西;亞洲的韓、日、泰,開辦量最多且規模最大。
孔子學院的發展也呈多元趨勢,除以漢語推廣為主的普通孔子學院外,還創建各種特色孔子學院,如中醫孔子學院、商務孔子學院、旅遊、音樂、舞蹈、飲食文化孔子學院等,走出一條推廣文化新途徑。
這些受漢辦直接領導的學校,向國外大學提供資金、教師和教材,對一些缺乏資金、又想開設亞洲課程的大學來說,就像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彭博》調查,目前包括美國史丹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哥大均已成立孔子學院。這些大學只提供校舍,大陸漢辦負責教材、影音資料、多媒體和教師薪資,很多情況下還負責提供教師。
回應
孔子假道之學壓抑扭曲多少中國人個性為強迫性格?儒教是壓抑的教條式哲學,非自然人性的哲學!深入了解佛學後便知
儒家所講的天性是渾然天成的,是人人俱備的良知良能,也是佛家所說的真如本性。你若不瞭解儒家的精神,那麼你也不可能瞭解佛學的核心思想。古代所有高僧大德,無不從儒入佛,以佛証儒。你所謂的教條,其實與佛家的持戒並無二致。
如果孔子在世; 根本看不懂經過文革後; 中國的文字,也不了解現代人的語言; 孔子學院應該由台灣人主導,身為中國人後代子孫; 我對孔子學院校長常常提出抗議; 要求應該推行正 (繁)體字,
孔子看得懂繁體字? 按照你的說法, 你應該毫無壓力的讀得懂大篆小篆咯. 文字服務於使用者, 文化傳承自歷史, 對於文化, 更應該注重於其中的精華而不是拘泥於形式.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2014回顧2006-11-27的貼文《科技100強》,再對照以下相關新聞,真不堪回首。
在這「10倍速」的「數位達爾文主義」時代,各國多以專利權等政策手段、加強自己高科技的競爭力,而台灣卻錯了良機,台灣的民粹環境、不只輸給南韓的舉國體制、也不只輸給大陸的專業治國。
哎!兩岸(中美亦然)消長之業何其多,多評無益,重貼舊文、再剪些新聞。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966809
中國式的國際化‧CANS藝術新聞 2014/04/29
紐約,一個地球上最多民族、最國際化的城市,這個城市融合了人類各個民族的文化,他們彼此共同再這裡生活營造出所謂的國際村。每年三月的「亞洲週」是這個城市為住在這裡的亞洲人或是喜歡亞洲文化的世界人、甚至專門為亞洲藝術前來淘寶的亞洲人的準備活動。而所謂的亞洲人,更多的是中國人;至於「亞洲週」的展覽、活動、甚至拍賣會,則是中國藝術品的天下;為何如此,答案只有一個「中國人多」。
「中國式的國際化」是近年我對紐約、東京的感觸,原來13億的中國人正對世界發揮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原來沒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東京,現在有了二三家,而且如櫻花綻開路線一般,延著橫濱、大阪、名古屋、京都、奈良延伸,現在的日本大城市幾乎都有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了;而且每年三季四季,幾乎每個月都有大小拍賣,日本藝術市場現在可是徹底中國化了!
紐約更不用說,從三月初在上城軍械庫開始的當代藝術博覽會就有10幾家來自中國的畫廊參加,然後是比利時青銅女王Gisele Croes在高古軒與曾梵志對話的展覽,還有大大小小的展銷會和拍賣會,整個紐約瀰漫著中國文化。而且各大媒體也關心中國湖南博物館專家來到紐約,想把流落在海外將近一個世紀的〈皿天全方罍〉帶回中國,而這個願望,最後在華人藏家紛紛表態全力相挺湖南博物館私洽〈皿天全方罍〉,佳士得態度終於出現軟化,宣佈放棄拍賣,同意了湖南博物館的私洽方案,終於實現〈皿天全方罍〉回歸中國的事實,圓了「器蓋合體」的百年中國夢。
「中國式的國際化」將從每個西方大城市的唐人街開啟。一個個埋首耕耘一二百年的唐人街,在城市的邊緣等到了茁壯的機 會,一個遠從清末起始的衰敗富強之路,貧困隱忍的走了百年,終於盼到了中國的富強。一個省市級博物館能花2000萬美元以上金額,把〈皿天全方罍〉私洽帶回中國,這不是富強,這是什麼。如今唐人街、華人社區商業活動欣欣向榮,華人們都能在安和樂利社會下享受富裕之樂。接下來,只要中國能夠持續發展,政治安定、社會平和發展,中國帶給世界的改變會是巨大的,尤其是一個「中國式的國際化」世界的來臨,就在我們可以預見的將來。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10455
詳參【圖博館】:中國後/現代繪畫 中國後/現代雕塑 中外文物造假 藝術市場的虛實 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以中國為中心點的亞洲當代藝術,2014年以前所未有鋪天蓋地方式狂捲全球各地的大小藝術活動,沒有人能準測預估這股勢力後勢如何?能維持多久?但目前這股熱潮似乎又以燎原之勢在全球蔓延。【撰文/鄭乃銘】
早在去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國的藝術家就以千為數量大規模進軍威尼斯雙年展,這是百年威尼斯雙年展歷史首次面對如次數量龐大的中國藝術家參展;再來是2013年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當代中國水墨的過去與現在】,無疑是為2013年的「黃族入侵」在西方柴上加油。
今年中國藝術大軍又群聚於西方藝術博覽會。紐約軍械庫的【聚焦‧中國】、ART14 London,Art Paris Art Fair都將中國畫廊列為年度貴賓國,10月首屆巴黎【亞洲當下】當代藝術博覽會更把主力鎖定在亞洲80家頂尖畫廊身上。除了這些,最值得觀察的是歐洲已經有為數不少的畫廊,增加經營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比例,這種從定時的活動再到定點的畫廊持續推動,這波中國藝術家似乎又再掌握到中國崛起的優勢,普遍受到國際藝術產業的關注。
2006年紐約蘇富比 開啟第一波中國當代藝術熱
2006年,一樣是春分三月、一樣是一年一度最受到矚目的紐約「亞洲週」,紐約蘇富比首次推出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246件拍品,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藝術家作品,這是首度將亞洲當代藝術拉抬到紐約的拍場,而促成這項工程是當時紐約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專家張曉明。這場拍賣總計達到的成交額是1322.89萬美元,成交率完成90%。之後紐約蘇富比以亞洲當代藝術為題的專拍,前後共有六次(2006-2008年)之多,不過最後將主力市場返定在香港,原因是市場買家仍以亞洲(尤其是中國)藏家為主,西方藏家勢力還沒有達到普及化。再者,香港拍場比較能徵集到出色的拍品,顯見地區市場的認同及共識乃關鍵。但是,2006年春季由紐約蘇富比所帶起的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潮流,確實是帶動2006-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狂飆的最大鼓浪者,這就是所謂第一波中國熱竄燒起來的時機。
2014年紐約軍械庫、亞洲藝術週 開啟的第二波中國當代藝術熱
2014年,一樣也是春分時節、一樣也發生在紐約亞洲「藝術週」,只不過這次發生的地點是在紐約軍械庫藝術展(The Armory Show),而這回軍械庫藝術節則屬於紐約「亞洲週」前導暖身活動。16家來自中國的畫廊,成為本年度軍械庫藝術展的聚焦國。這16家中國畫廊當中,甚至超過半數都是首度接觸亞洲以外的大型藝術活動!
再加上,今年紐約亞洲「藝術週」有一項特別的項目,來自比利時青銅器女王Gisele Croes首度跨界與紐約高古軒畫廊合作,推出一項名為【實物與記憶:中國早期藝術珍品】展,兩位在古今藝術各據一方的藝術巨人,透過中國54件中國早期的精彩文物與曾梵志的繪畫作品相互對話。每一年國際藝術界都引頸企盼的紐約亞洲「藝術週」,被譽為是揭開一整年國際藝術活動的前哨站。但今年的紐約卻以不同的禮讚方式來對待中國當代藝術:高古軒的曾梵志與Gisele Croes的中國青銅器、軍械庫藝術展則由16家中國畫廊、20多位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來引證出中國當代美術一段精彩歷史;從艾未未、黃銳、王克平…的星星畫會(活躍於1979-1983年)開始談起;然後以1975年後出生的中國新生代藝術家加以延伸來做為對位,企圖為中國當代藝術拉出一個能夠較簡易理解的歷史溝渠。
嚴格上來講,今年紐約軍械庫藝術展推出以中國畫廊為主軸【聚焦‧中國】,應該只能算是這第二波中國熱比較大的亮點。事實上,早在軍械庫藝術展之前,資歷不算深的ART14 London,同樣也聚集不少家亞洲(中國與台灣)的畫廊,較諸於過去,今年ART14 London似乎也有意發展亞洲這個區塊。而以歐洲為焦點的第二波中國熱,則會真正在法國大鳴大放。3月底在大皇宮所舉行Art Paris,中國則是今年大會的貴賓國,有10家中國畫廊受邀,而整個藝術博覽會與中國有關的畫廊多達33家(參與的畫廊家數達140家)。10月首屆巴黎【亞洲當下-當代藝術博覽會】,乾脆標顯亞洲這個主題規格,只邀請亞洲13個國家、80家頂尖畫廊入列,如果這個市場策略奏效,就等於說以後每年秋季巴黎會有一場以亞洲畫廊為基調的當代藝術博覽會,這恐怕會撼動歐洲未來藝博會性格與格式。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10485 2014-05-11 09:44:30
ABC在中國失寵了?
英(美)語(文)在中國未寵過,何來失寵?
反帝的中國當然不可正式承認寵愛「英語帝國」1和「資本主義」2,但由改革開放3後官民追求英語教育和市場經濟來看,確實寵過。
即使寵過也是舊愛,漢語(普通話/國語/華語/中文/漢文)4已成新歡,這是利之所趨。「英語帝國」之形成雖有各種軟硬實力5,但根本仍在學習有沒利益。當中國「世界工廠」6轉向「世界市場」7,別說中國國內的學習會轉向,就連國外也是,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8便是明証。
啥「孔子學院」?怕是「馬列毛學院」吧!
對!歐美日台在世界各地的「xx學院」是「文化中心」、中共的就是「政治中心」,誰叫它帶個「共」(產黨)字呢!就好賣台「中國」國民黨、統媒「中國」時報。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47034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造訪新疆雙語學校,然看似立意甚佳的維族母語與漢語雙教學,在維族人眼裡,卻是企圖消滅維吾爾文化的漢化手段,背後凸顯,主權國家統涉的標準化國民教育,與少數民族宗教生活間存在認知落差。
香港鳳凰周刊曾報導,對伊斯蘭信徒而言,「可蘭經」是真主阿拉的語言,必須經常朗誦,而每位穆斯林出生後、及死前所聽到第一與最後一句話,都應是可蘭經經文,且要朗讀阿拉伯語版本的可蘭經,才有意義。
位於新疆的維吾爾族伊斯蘭信徒,宗教知識是透過經文學校完成,昔日在喀什、莎車等大寺院內曾設培養上層宗教人士的高級學校,縣市鎮寺院的中級學校提供成年穆斯林學習,以青少兒童為主的初級學校遍及各地。
中共建政後開始統一國民教育,加上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新疆地區的經文學校遭禁;八○年代起曾一度恢復,但因擅自開辦者多且影響力日增,官方再次取締禁止,因維族民眾有需求,遂轉為地下化。
維族父母親希望孩子就讀經文學校的理由很簡單,穆斯林應懂起碼的經文知識與禮儀,例如參加喪禮時能口誦經文就很重要;特別在農村地區,孩子具備宗教知識並遵守宗教規範,易贏得村民嘉許。
然因大陸法律規定,不得向未成年人傳教,導致初級經文學校均屬「非法」,高級、中級僅各一所與五所,且問題在未經歷初級學校的基礎教育,如何能進入中級學校;法律限制與宗教需求,是導致地下講經點歷久不衰的原因。
再從全球穆斯林運動角度看,八○年代與西元兩千年後的宗教思潮復興,除加深伊斯蘭教的信仰熱忱外,對可蘭經的不同見解,也導致各新興教派迭生,各類論點與詮釋又透過地下講經點流入新疆。
中共為解決這些問題,防堵之道是嚴厲打擊地下講經點,教育上推雙語教學;現實困境是急缺通曉維漢雙語師資,更別提在課堂傳授「違法」的伊斯蘭經文教育,加上標準化國民教育思維,遂遭維族民眾質疑這是漢化洗腦滅族的政策,北京新疆治理之路依舊坎坷。
回應
語言本來就是同化與消除文化隔閡最好的工具。看不懂這篇報導的用意是啥?
尤其中文的使用目其是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學習中文本來就有好處沒壞處
為啥要反對?舉例來說,如果對岸不是使用中文,我們台灣會有那麼多人去投資、找機會嗎?
作者一个呆包,有什么资格代表维族发言?靠这种捏造文章骗人,是不是太过缺德,太把台湾人当不会思维的蠢人了?
習近平來到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六年級一班教室,鼓勵漢語教師學好維吾爾語,更好教孩子們學好漢語,少數民族孩子雙語教育要抓好,學好漢語不僅將來找工作方便,更重要的是能為促進民族團結多作貢獻。
呆包什么也不学。结果把反智当民主。
不学双语,就好比呆包只会呆语,将来没有出息。课堂学经文,就像呆包上课都学念咒语一样,反文明。
「學好漢語易就業」 被指漢化洗腦?「學好倭語易進倭商」 被指皇民化洗腦!「學好美語易進美商」 被指美帝化洗腦!
詳參【圖博館】: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英語帝國》 果然是疆獨幹的 2014-04-30 09:44:09
比京隨筆/歐洲集體瘋中文【聯合報 布魯塞爾記者蕭白雪 2014.01.23
走進歐盟記者室,葡萄牙籍的記者用著怪怪的腔調丟來一句「你好」。朋友擔心到巴黎購物不會說法文,我告訴她,「走進精品店,要中文服務都有」。
去年底,荷蘭教育部宣布自二○一五年起,中文將列為第二外語選修科目;英國首相卡麥隆最近也說了,英國的學校應多教孩子學中文、少學點法文和德文。
當英國財相奧斯本說已經開始讓孩子學中文時,老是被媒體拿來形容可能取代卡麥隆當首相、跟卡麥隆是貴族學校伊頓公學同學的倫敦市長強森,自己早就學起中文。
比利時的伊麗莎白公主,學中文兩年多了,能用簡單中文和人應答,身為國王菲利普的長女,她是比利時王位第一順位繼承人,將成為比利時首位女王;從小就得學法文和荷文的她,十歲開始學中文,媒體形容她覺得方方正正的中文字很有意思,成為比利時熱中學中文的代表性人物。
有回採訪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文化遺產的慶典活動,一名比利時的觀光系大學生拿著問卷問我對活動的意見,聊著聊著就問起到台灣學中文的管道有那些?
在布魯塞爾小舖裡,店員開心地對我說中文,原來是正就讀漢語系的大學生;這裡的朋友最近陸續詢問有沒有熟識教中文的學校,有人自己想學,也有人是幫下一代找家教。
不管是對東方文化有興趣,還是為了將來打算,歐洲人學中文,彷彿也掀起流行風。
回應
這都是托了對岸中國大陸的福啊
可笑的是在台灣一堆人想去中國化.鼓吹學校教母語方言.....
尋覓雪域西藏的「儒學印記」 2013/12/22新華社
「孔夫子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精於工巧、占卜,有智慧,講德行……」藏族老人益西丹增久居西藏拉薩,但他對這位馳名中原漢地的大聖人並不陌生。
益西丹增對孔子脫口而出的評價並非巧合。風塵並未吹淡千年前漢藏交融的記憶,在雪域高原,「儒學」的印記不難拾擷。
儒學為春秋時期孔子所創,其思想以「仁」為核心,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筆財富,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中影響深遠。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經典卷帙浩繁。歷史上,儒家思想的輻射面不僅局限於中原漢地,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也曾或多或少打下了儒家文化的烙印。
有專家指出,歷史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往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大多是通過和親以及各政權間互派使者來實現的。
「文成公主入藏是儒家文化的一次大規模傳入,她帶去了大唐的政治、禮儀制度、文化典籍,還有儒家思想。」歷史學者韓鋒向記者介紹,吐蕃貴族統治者為了提倡儒學,曾向中原派遣留學生,學習《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
「藏民族在漢藏文化交流過程中對孔子形象進行了本土化改造。」西藏藏醫學院副教授魏冬說,在藏漢交界地帶,孔子被看作道德聖賢,在西藏腹地則被改造成名為「貢則楚吉傑布」,精於占卜、歷算的「聖、神、王」三位一體的神秘人物,而藏傳佛教中則認為孔子是文殊菩薩的弟子或化身。
藏民族對孔子形象的認知大多在直觀層面,而孔子所創立的儒學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藏族人的世俗生活。
西藏日喀則地區定日縣退休教師次旦卓嘎說,藏曆節日時,許多人都會到當地的關帝廟遺址挂經幡,「這不僅是紀念清朝時漢藏人民共同抗擊廓爾喀(位於今尼泊爾境內)進犯西藏的歷史,也是儒家『大一統』思想深植於藏族民眾心中的表現」。
還有學者認為,今天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奔子欄村藏族的「二次葬」習俗也留有儒家文化的印記。「在進行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土葬之後,又進行水葬,這是藏傳佛教與儒家文化兩種不同生死觀的調和與共容」。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餘仕麟認為,儒學在藏區流傳是漢藏民族長期民間交往的結果。
「儒家文化是一種注重尊尊親親的血親文化,藏民族的崇祖意識、尊親習俗,在客觀上也為儒家文化及其倫理思想的傳播提供了極其深厚的文化土壤。」餘仕麟說。
詳參【圖博館】:論語與中國風 去中國與俄國化 藏獨的虛與實 2013-12-23 11:28:40
大陸官民熱情擁抱孔子 2013-10-20中國時報 【謝劍】
一度被冷落的孔子及其學說,近來在大陸被熱情擁抱,無論其學說、故居,乃至種種有關的遺跡都重新受到重視。
這一興起固然主要出自民間,由於道德淪喪,世風日下,引起有識之士覺醒,以之匡正社會不良風氣,但官方的幕後配合,卻令外人感到驚奇。最近美國《大西洋》雜誌就有作者賈菲(G. Jaffe)披文,列舉各種數據,令人省思。但他畢竟是外人,全文讀來,隔靴搔癢,筆者感觸良多,寫此文加以評述。
按2012年,前往孔子故鄉山東曲阜的訪客,竟高達440萬人左右,該地紀念孔子的公園附建有一座三千座位劇院。近來新開的旅社甚多,包括五星級的香格里拉。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投資建設都是政府在推動,僅2010年官方就花費了380萬美元(下同) ,修繕曲阜孔廟及其墓地,另外還有座陳列與孔聖人有關文物的博物館。
因工程浩大,一再延期開放,到2015年正式落成時花費要高達0.74億。目前已開始大作廣告,是一處「必遊的東方聖城」,而京滬高速鐵路也特別為曲阜設站,以方便遊客。
眾所周知,文化大革命爆發,孔子及其後代首當其衝,孔府被破壞,其後人被掃地出門。問題是這一反孔狂潮逐漸消失之後,中共當局何時開始重新尊孔並重視其學說?賈菲認為30多年前就開始了,其實那時剛開始改革開放不久,還顧不到這一問題,直到1994年官方才一反過去作法,重新恢復尊孔儀式,於每年的9月28日即孔誕日舉行,並且從今年開始,正式這一天為教師節,與台灣相同。今年不僅行古禮,正式參與的人還著祭祀古裝,特別隆重。由山東省副省長擔任主祭官,並獻花環於孔子像前。
更值得注意的是,尊孔不再只是一項國內的重大事件,大陸同時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作為一種「軟實力」發揮中國正面的影響力。其主要功能是教授漢語,並宣揚中國儒家立國精神,作為一位聖賢和腳踏實地的教育家,具有十足的象徵意義。
曲阜的孔誕紀念活動為時長達一週,由當地政府主持頒發「孔子文化獎」及「聯合國文教組織孔子藝文獎」。以吸引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獲獎者除獎金外還授以孔子金像。禮成後由山東省的另一副省長發表談話,把孔子理想和中共中央一再宣揚的「中國夢」聯繫起來,說明紀念會的意義。
大陸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專程前往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並對儒家文化多所肯定,中共歷來領導人雖不乏赴孔府致意者,但習近平此番特別取了《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兩本書,還說「這兩本書我要好好看看」,表示中共對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已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習近平26日來到曲阜孔府考察,並來到孔子研究院。孔府位於孔廟東側,是孔子嫡裔子孫世代居住的官邸。現存孔府院落創建於1377年,經明清數次擴建,占地200餘畝,有樓軒廳堂463間。孔子研究院是1996年大陸國務院批准在曲阜設立的儒學研究專門機構。
習近平在與學者座談時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台灣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齊茂吉表示,儒家文化自漢武帝以降即「尊而不用」,有利於社會控制和社會動員。但儒家最終的理想是「仁政」,他認為大陸重新講究孔子學說,期此建構安和樂利社會。
習近平讀孔子尊儒家 2013-11-28 旺報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山東考察時,專程前往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他特別取了孔子研究院展示的《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兩本書翻閱,還說「這兩本書我要好好看看」。台灣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齊茂吉表示,大陸重新講究孔子學說,是期待以此建構安和樂利的社會文明。
尊孔重儒 中國盛世固定節奏 2013-11-28 旺報
大陸重新回到老祖宗的思想庫取出孔子儒家思想,或是拜兩岸交流之賜。台灣自兩蔣時代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中學課本重要內容,甚至今年還被大陸中華書局引進大陸,這說明,習近平肯定孔子,並非神來一筆,而是有其脈絡可循。其中或許還受到台灣的啟發呢!
回顧2011年元月,時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訪美前,北京天安門前立起一尊孔子雕塑,當時各方議論紛紛;其實,這說明大陸社會必須在經濟發展伴隨而來的諸多矛盾和衝突中,找出一條安和樂利的和諧之道。
過去的意識型態拒斥宗教,道德教化也向來非中共的主訴求,現在認識到在黨和國家機器以及經濟和企業之外,必須有一套穩定的社會治理系統。當局對來自西方的「公民社會」疑慮甚深,抬出老祖宗的孔孟儒家道統,相較之下更為名正而言順。
所以習近平多讀《論語》之說,所透露的其實是統治者對孔子象徵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安和樂利社會的想望。這對當前的大陸社會何等重要!而且從歷史角度看,每逢中國盛世,儒家思想都受重視,大陸愈來愈尊孔,並不令人意外。 2013-11-28 13:50:41
「漢字聽寫」節目 掀中國漢字書寫熱 ‧新華社 2013/10/14
今年暑假以來,收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檔電視節目幾乎成了廣西南寧市民章麗一家四口的「必修課」,以前很少看娛樂、競猜、選秀節目的父母對這檔節目「癡迷」頗深,就為了享受和電視上的小選手一起挑戰每一個漢字書寫的樂趣。
這檔漢字聽寫大會節目從開播之初的「毫不起眼」到幾個月後「收視飄紅」,甚至在中國中小學生、青年人中掀起了一場漢字書寫高潮。
節目中,學生選手聽到考官念出一個詞彙的讀音和釋義後,需在規定時間內寫出相應的漢字,寫錯則出局。被列為考題的詞彙涉及歷史人物、地名、農業生產用具、動植物等多個領域,既考察漢字書寫熟練與準確度,也間接考察了選手的知識面。
看著有備而來的選手們正確寫出答案,章麗急了,因為她發現自己雖為碩士學歷,很多詞彙竟然完全不知如何「下筆」,有的雖然記著漢字的結構輪廓,但很難正確書寫,還要靠拿著手機通過輸入法尋找對這些漢字的記憶,一時間每天都在運用的漢字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但由於漢字本身特有的複雜結構,正確拼寫每一個漢字顯得略為困難。加之近年來電子產品的普及,通過輸入法「打字」成了人們寫作、交流的主要方式,越來越少在紙上書寫大量漢字,催生了相當多人的「提筆忘字」現象。
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電視節目中,場外觀眾的書寫正確率也一度偏低,很多孩子能寫出的漢字大人未必寫得出。這也激發了章麗重拾漢字記憶的興趣,一家人越來越多地收看這檔節目。
觀看中,章麗60多歲的母親表現出了對漢字的「超強記憶」。這位老人只有高中學歷,從未接觸過電子產品,更不會打字,但節目中被列為考題的漢字她能正確寫出大部分,遠勝於年輕的章麗夫妻。
「漢字雖然書寫有難度,但漢字的組成很有意思,包含著讀音和字義,有一定規律,這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章媽媽說,她很樂意看到漢字書寫被重視。
節目中,來自不同省份中學的代表隊進行書寫比賽,廣西代表隊發揮出色,成績靠前,這讓當地不少師生信心大增。
廣西南寧市教育局甚至下發相關通知,要求學校組織學生收看此檔節目,鼓勵平時加強漢字書寫訓練。
告別喧囂、靜心書寫。不少專家認為,「漢字聽寫」類節目展現了手寫漢字的魅力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喚起了中國人的漢字書寫情懷,值得肯定。
上周日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的中國問題學者胡克禮(Christopher Hughes)在《星期天泰晤士報》發表文章,他指孔子學院是中國的國家宣傳工具。
他還批評倫敦經濟學院接受中國資助建立孔子學院,他說該學院犯下同上次接受卡扎菲之子的捐款一樣的錯誤。
雙重標準
倫敦經濟學院商務孔子學院執行院長盧紅博士對BBC中文網說,指責中國的孔子學院有失公允,英國文化委員會,法語聯盟,歌德學院都在做同孔子學院一樣的事情,它們都是同樣的傳播語言、文化的平台。這種做法並非中國孔子學院首創。
她還說,作為嚴謹學者,胡克禮應該把事實搞清楚,孔子學院在英國共有18所,並非如克里斯托弗•休文章中說的11所。
另外她還說,「如果學院接受來自中國大陸資助該受質疑,那麼胡克禮也曾接受過台灣的研究資金,比如蔣經國基金會的資助,又該如何?」
宣傳軟實力
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院長姚樹潔教授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說,西方右翼指孔子學院是宣傳中國軟實力的工具,他說軟實力並非貶義詞。隨著中國經濟強大,中國文化、外交也要強大。
他認為,孔子學院有助於加強中國理念,加強同世界溝通,是好事。
姚樹潔說,西方一些人批評中國的孔子學院,卻閉口不提西方也在中國做同樣的事情,比如英國文化協會;另外西方還有傳教士去中國傳教,這些西方人似乎不知道傳教對中國的巨大影響。
雖然孔子學院總體上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對國家利益有好處,做比不做好,但姚樹潔也承認孔子學院做法上也存在問題,比如有些地方把國內的官僚作風和管理方法帶來,有些做法很浪費,這對中國這樣一個有大量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的國家來說並不恰當。
冷戰思維
姚樹潔說,這次孔子學院受到有些人指責,中國能夠從中吸取教訓。首先,詰難者只能代表一小部分人,並不代表所在國的全部。中國崛起受到非議是正常的,中國應該冷靜對待,要允許有不同看法。
《星期天泰晤士報》批評孔子學院的文章說明某些英國人有冷戰思維。他說有些學者發文章是為了吸引眼球,需要關注,因此要語出驚人。
姚樹潔認為,這次孔子學院捲入爭議背後的根本原因是,「西方人認為中國還是中國,不是像中國宣傳的那樣的中國。中國還是老的中國。我們要做的是,把中國變成像自己宣傳的那樣的中國。」 2013-10-17 11:04:08
如何算出孔子誕辰 程發軔特展 揭密 2013-9-4中國時報
台灣師範大學日前舉行「師大大師程發軔教授暨教師節特展」開幕式,紀念該校前國文系主任,國學造詣精湛,精通古曆法,並主導推動9月28日為孔子誕辰與教師節的程發軔教授。
據師大前副校長賴明德在《國文天地》雜誌發表專文稱,孔子誕辰推定就是根據程發軔運用古曆法完成的研究結論,經專家認可後,我國政府始於民國41年8月18日明令公布每年國曆9月28日為孔子誕辰及教師節。
賴明德說,程發軔曾在課堂上告訴學生,他以古六曆、授時曆、時憲曆等多種曆法推算,得出孔子生於魯哀公22年庚戌歲周正10月27日,即夏正8月27日,換算為國曆當是9月28日。
師大近年曾陸續通過遴選溥心畬、梁實秋、黃君璧、程發軔等為「師大大師」。師大並特地邀請來自武漢,程發軔的孫女程瓊、趙國慶夫婦、曾孫女程曉萱等來台出席紀念活動。
中國在116個國家建立了430多家孔子學院2013-9-3國際線上
國際線上消息:據中新社電,孔子學院總部副總幹事、中國國家漢辦副主任王永利3日在天津表示,目前,中國在全世界116個國家建立了430多個孔子學院,還有650多個孔子課堂,成為漢語教學推廣與中國文化傳播的全球品牌和平臺。
當日,2013年孔子學院外方院長研修班開班儀式在南開大學舉行。來自全球22個國家的34名孔子學院外方院長3日彙聚南開大學,開始為期10天的研修。
王永利表示,今年年初中國政府發佈了《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為孔子學院發展事業指明了方向。在新的起點上孔子學院應當有新的發展,要讓孔子學院融入當地的大學和社區。王永利還表示,要全力推進“新漢學計畫”,培養一些未來的新一代漢學家;此外,計畫還支援當下社會各個方面對中國感興趣的一些傑出的領袖人物,讓他們通過該計畫到中國考察研究。
龍應台:台灣書院和孔子學院沒有競爭(楨:競不過之言!)
中評社台北2013-8-28電(記者 王宗銘)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25日抵達洛杉磯訪問,停留期間除視察“文化部”所屬洛杉磯台灣書院業務外,當地時間27日也參訪環球片廠,並與當地華文媒體茶敘。“文化部”今天下午發佈新聞稿指出,龍應台說,台灣書院從事“小而美”文化交流,和孔子學院沒有競爭,“橘子不必和蘋果比紅”,她希望讓台灣書院成為一個有思想深度的人文沙龍,吸引海外人士對台灣的重視。
中國崛起已經是正在進行時,但路漫漫其修遠兮,未來依然任重道遠。筆者認為,除了進行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之外,中國的當務之急還必須重建有影響力和凝集力的國家意識形態,重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民族的復興首先是民族精神的復興。國家的崛起首先是思想的崛起。改革的成功首先是思想理論的正確。
我們為什麼要重拾華夏主義?
當前中國必須要做的思想任務,就是以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來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使之更有生命力、更有影響力、更有凝集力、更有感召力。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學習西方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流和大趨勢。今天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與我們學習西方的優秀成果是分不開的。但與此同時,從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到“文革”時期的批林批孔,淡化、批判和否定歷史文化成了中國的文化基調,即使肯定法家也不知道何為法家真精神,大辦孔子學院也不知道何為孔子的真精神;什麼是歷史文化中的糟粕和精華,從來沒有全面系統地梳理過。沒有緊密自覺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相結合,這是我黨建國以後在思想文化建設方面的一個重大缺失。
現在的路走起來步履艱難,老路走不得,回頭路不能走,蘇東改旗易幟的邪路不能走,西方式民主選舉的自毀中華的路也不能走,唯一能走的,就是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更緊密更自覺地結合,以後者補充、豐富、發展、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高度創新特色的、不同于蘇東之路的、不同于英美之路的人類文明的第三條路來。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只有與本民族歷史文化的精華結合,才會越來越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口號,只有與本民族歷史文化的精華結合,才會有堅實的土壤和基石。
華夏主義的精髓
華夏主義就是在政治思想、核心價值觀念方面的優秀文化的集中表現,華夏主義就是老子道治、孔子德治、商鞅法治思想中精華的結合。
華夏主義包含了許多不僅具有中國特色而且具有普世性的核心價值。一是老子道治思想的核心價值,包含可持續發展觀、自由主義、公平正義、民本主義、多元主義、和平主義、不干涉主義、順勢而為等內容。二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價值: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民本主義、人才主義、中庸之道。三是商子思想中的核心價值:以法治國、富國強兵、制度創新、中央集權與國家統一。
老子、孔子、商子的思想,分開來看,都有重大的價值缺陷,但如果把三家的精華合為一體,則會成為一個新的核心價值觀的有機體系:尊道而行所體現的高度的理想主義和普世價值,順勢而為體現的高度的現實主義,教育為先和選用賢能所體現的人才競爭、教育競爭,君子—人才主義所體現的重視人才作用的精神,以法治國所體現的一切依法辦事,以人為本和以民為本所體現的一切以實現民眾利益為國家政治好壞的評價標準,事功主義、民本主義,其中多數不僅是中國特色,而且也是能夠適用於其他國家的。
華夏主義的現實意義
以華夏主義豐富、發展、改革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會在以下五個方面產生重大的社會、政治和思想影響:
一是有利於凝集全體國民的精神,形成更為廣泛的社會共識。華夏主義的老子精神、孔子思想在廣大民眾中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它可以產生比單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強大的影響力,形成不分黨派、宗教、階層、海內外的中華民族的共同的意識形態和民族凝集力。
二是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更有體系和完整。
三是有利於民眾理解和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官方的文件會議中高度突出,但在社會和民眾的宣傳上有時流於官方化、形式化、空洞化;如果能以華夏主義的內容充實和補充,就能與在民眾中有較大影響的老子、孔子等的思想融為一體,使之更生動、更有生命力,在民眾中更有影響力,加強民心的凝集力,避免時下相當多的民眾因信仰空虛而盲目崇拜西方思想和宗教的現象。
四是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更加鮮明和更加突出。
五是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西方的優秀文明有更多的交集和融合。華夏主義內容豐富,有相當一部分與西方的法治、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公平正義、自由等核心價值是重疊的,可以大大降低西方對中國社會主義的抵制和排斥,繞開西方意識形態的封鎖和藩籬,以西方較為熟悉的老子(《老子》一書是外國文本僅次於《聖經》的經典)、孔子(在多國有孔子學院)的思想進入西方社會,大大提高中國在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的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27/1506742372.html 2013-09-29 10:19:48
俞敏洪自述:上市八年耗掉愛情精力 再盲目擴張新東方3年必倒2013-05-31
【導讀】“到現在為止,我也認為上市不是新東方最好的選擇。”在日前的中國民辦培訓教育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有著“留學教父”之稱的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做了一個近一小時的演講。演講中他闡述了教育培訓面臨的三個挑戰:1.自身所面臨的挑戰;2.競爭和環境所帶來的挑戰;3.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挑戰。以下為俞敏洪口述全文。
……………
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13/05/31/011016322.shtml
俞敏洪揭《合夥人》真實性:現實中我沒那麼窩囊2013-5-23長沙晚報
《中國合夥人》自上周公映以來,目前票房已突破1.3億元。片中三兄弟合辦英語培訓學校新夢想的經歷。前天,他通過博客特意回應:其實這部電影的誕生和我基本上沒有關係。
俞敏洪承認,當初觀看樣片時,自己也會不自覺地把電影情節和現實中的新東方進行對照,沒辦法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評價這部電影。
正如觀眾們猜測的那樣,片中由黃曉明扮演的成東青一角,確實是以俞敏洪為原型的。而且二人的經歷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高考三年才考上大學,在大學得肺結核;在大學圖書館追女生,因為到外面教課被學校處分;出國留學美國被拒簽、在破工廠辦補習班、三個哥們兒一起創業、和美國人打官司、把公司弄到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片中的這些情節都是俞敏洪親身經歷過的真實故事。
但俞敏洪直言,片中三位主人公的個性,和現實中的新東方三位創始人大不相同。他說自己在現實中沒那麼窩囊,也不是一個“把演講當作自己性生活”的人。
態度:反對宣傳功成名就
當初,俞敏洪看過徐小平的劇本之後,就曾反對把新東方的故事搬上銀幕。 他還坦言,“我不希望自己的形象(哪怕是經過藝術改造的形象)被搬上銀幕。如果這個形象被塑造得完美,對於現實中的我是一種傷害,因為現實中的我和被塑造過的形象一定不會吻合﹔如果形象被塑造得不好,對於我還是一種傷害,因為總會有人認為那就是真正的我。”
陳可辛解釋說,《中國合夥人》雖然曾受到新東方的啟發,但畢竟不是一個企業傳記片,而且他和俞敏洪至今也沒見過面。
和電影中一樣,新東方於2006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教育機構。雖然電影裏的故事就此上演完美結局,但現實中的故事則仍在繼續。新東方上市後,徐小平和王強逐步退出了管理層,但至今仍是股東身份,三人也還保持著合夥人的友情。俞敏洪作為新東方的主要代表,沒辦法功成身退,繼續做一個職業經理人。他坦言,這和自己的個性十分不符,只是沒有後悔藥可以吃。
《中國合伙人》 失落的香港精神 2013-6-10
陳可辛導演的《中國合伙人》在內地叫好叫座,一周票房已衝破二億元。這電影故事的原形顯然取材於「新東方」與它的創辦人俞敏洪的奮鬥史,但細節及人物性格卻有藝術加工。俞敏洪早已表明,他不喜歡被塑造成一「土鱉」(電影中主角成東青由黃曉明飾演),此詞應是回流留學生「海歸」的對立面。
留學教父 助七成出國學子
香港人可能對「新東方」不太熟悉,但在教育界及留學生的圈子中,它卻是如雷貫耳的名字。它本來是一所替學生補習英語以應付TOEFL、GRE等出國留學考試的學校,於1993年創立。後來生意太成功,2006年還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上周五它的市值已達34.73億美元,俞敏洪本人的財富,據福布斯排行榜,已超過10億美元。「新東方」本身從一廢棄工廠搞起來的「校園」,如今已在中國48座城市及多倫多設有分校,累計就讀的人次達1,300萬。據說七成的內地出國留學生都曾就讀此校,難怪俞敏洪本人早已被稱為「留學教父」,即使他本身從未留過學。去年我赴美時,遇到一大批十四、五歲的乘客,原來他們正是參加了「新東方」的遊學團。近年其業務更包括幫助「海龜」回國創業。由此可知,此公司的業務十分多元化,主事人生意頭腦極為靈活。
我初聽「新東方」的名字時已是十多年前,當時有學生要到美國讀博士,誰都知道,這要考GRE,而它的英語生字是個大難關。那同學毅然跑到內地「新東方」上課。據她說,每天都見到同學努力溫習,在此感染下,不敢不用功,所記得住的生字大有進步。學生時期,我也考過GRE,並無時間熟讀這麼多生字,分數普通,但後來見到申請我校學生GRE的分數等閒滿分800,正常的美國人是考不到這麼高分的,得滿分的,似乎大多是「新東方」培養出來的內地學生。後來,在好奇心驅使下,我跑到深圳書城一口氣買了幾本俞敏洪著的、俗稱《紅寶書》、《藍寶書》、《黃寶書》等等的英文生字書,倒很奇怪,學生如何能背誦到裏面的全部生字。但顯然有人做得到,中國從科舉年代累積下來的考試功力,已成為我國的國技。
我們不用在此爭論如此強記背誦是否合乎教育之道,我不認同死記硬背對帶有分析及創造能力的學科有甚麼幫助,但據OECD(經合組織)國家主辦的跨國學能評估考試PISA的主事人,對中國學生成績作出的分析,他們不但在靠記憶力的題目上高分,在分析性問題上的能力一樣卓越,為甚麼是這樣?需要研究一下。
《中國合伙人》電影所帶出的問題當然不是考試制度的優劣,而是香港人似乎日漸失掉的一種精神,就是為了夢想,即使付出多大的代價,遇上多少挫折失敗,也肯奮發上進的精神。電影中,學生在惡劣環境下用功之勤,正可反映他們追求夢想之熱切。這種精神,我是十分熟悉的,當年的香港不但有「獅子山下精神」,它孕育出的年輕人,就算跑到國外留學,一樣有「打下門牙和血吞」的勇氣。我自己讀本科期間,雖有獎學金,但為了生活(尚要賺錢寄回家中)一共在圖書館執書四年,在護士宿舍每周兩晚12時至早上8時當保安員;另在兩個暑假在餐館洗碗。這種生活不會被視作「無處話淒涼」,大家倒是快快活活、自我感覺良好,這是當年香港留學生的普遍心態。電影中,所捕捉到的內地年輕人奮發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我們這一輩人年輕時的重現。
年輕人勤奮中國經濟不會崩潰
中國過去三十年來,幾乎每年都有人說中國經濟即將要崩潰了,此事至今尚未發生。他們錯判的,便是不懂得就算在窮鄉僻壤,課室連書枱也沒有的學生,他們考PISA的成績,竟與發達國家的富學生不分高低,這沒有驚人的努力如何做得到?有如此勤奮的年輕人,經濟如何崩潰得了?港人若仍活在自我製造的、把內地人民抹黑的認知中,如何能不在競爭中失敗?
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internationalaffairs/francislui/18125
另參本館:《英語帝國》論語與中國風《漢字的故事》教改與補習 海龜與烏龜香港回歸十年 2013-06-16 09:57:27
李光耀:雙語簡單 雙文化難 2012-11-29 中央社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今天表示,雙語政策是簡單的,但要找到具有雙文化素養的人很難,星中兩國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語言相通,新加坡仍要花很長時間才能了解中國大陸。
李光耀今天晚間以主賓身分出席通商中國獎頒獎典禮,並應邀致詞。通商中國是2007年由李光耀和中國大陸總理溫家寶啟動,致力打造華文和英文的雙語雙文化人才,促進星中兩國交流。
李光耀說,沒有哪兩個國家的文化會是一樣的,有人以為因為新加坡人講華文,所以新加坡就懂中國文化,但這是錯的。
他說,雙語政策是簡單的,但要找到具有雙文化素養的人很難,新加坡文化受到西方影響,而中國大陸則是中國文化,沒有被西方影響。
新加坡和中國大陸共同打造蘇州工業園區和天津生態城,李光耀說他去蘇州和天津後發現,兩國的文化不一樣,新加坡人遵循規定,但中國大陸人則是如果要簽約,要培養長遠的友誼,因此一開始造成了誤解,後來他才了解,在中國大陸做生意,要用中國大陸的方式。
李光耀說,星中兩國背景不一樣,儘管語言沒問題,但語言的涵義有問題,如果要培養雙文化素養,必須要住在中國大陸相當長時期,才能了解真正的中國文化,就算住個3或4年也不能全部了解。
李光耀說,要培養一批擁有雙文化和雙語言素養的人是不容易的事情,要了解中國大陸不只上他們的大學,還要在中國大陸工作,和中國大陸人一起競爭,「才會了解中國人多麼厲害」。
他希望新加坡培養一批那樣的人,可以代表新加坡跟中國大陸來往。
詳參【圖博館】:《英語帝國》論語與中國風
南韓一名教授最近提出驚人之說,聲稱「儒家思想非孔子創始」。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14日報導,祥明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金經一在新書「儒教誕生的秘密」中強調,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並非孔子,甚至儒家學說的核心—「仁」字,在孔子的年代還沒出現。
現年55歲的金經一曾於2005年出版過名為「孔子死了,國家才能生存」的書籍,書中列舉了儒家思想給南韓社會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在當時引起廣泛爭議。
報導指出,金經一在新書中,以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和竹簡文字為基礎,從學術的角度介紹了儒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據報導,金經一的結論極其明顯,即儒教並不是由一個人、即並非由孔子而開始。
金經一說,儒教由孔子創始一事僅是個神話。儒家思想並非由孔子或某人創造和整理而成,而是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
台灣中正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謝大寧接受中央社訪問時駁斥說,一個家派思想的產生,當然是社會文化慢慢醞釀而成,孔子也是奠基於周公制禮作樂的基礎上,提煉出儒家的中心思想「仁」。
回應
從文史到科技, 韓國人所做的各種"假學術", 在國際間是相當有名的. 因為沒有自信心, 所以崇尚誇飾, 這種心態還滿值得同情的.
過去的韓國總統朴正熙曾經在自己的書中提到韓國民族性的缺點:欠缺自律精神、民族愛、開拓精神與健全的批判精神,國民道德頹廢,充斥惡性的利己主義,缺乏名譽的觀念...等等。他甚至用"韓民族的惡性遺產"來形容這些現象,個人認為他是真正為韓國著想的領導者。過了四十年,韓國在上述的現象中有些已經改正過來,不過從這篇報導所言,看來是有些問題還沒改完。
這些沒有牙齒的韓國仔,只會說中國歷史上誰誰誰跟他們韓國仔有血緣關係,怎麼不去說美國國父跟他們也有血緣關係?怎麼不說莫札特,貝多芬也跟他們有關係?
樓下的你搞不清楚狀況 ,他先出"孔子死了,國家才能生存"一書 ,要像紅衛兵一樣打倒孔孟思想 ,去儒家化 ,再推出"儒家思想非孔子創始" ,終極目標是把孔子完全打趴在地上等三部曲 ,然後造出屬於韓國人的神 !
"孔子死了,國家才能生存" ,"南韓人都死了 ,地球才能生存 ".
中國應該去統一南韓,秦始皇以前沒完成的,由中國來完成!
韓國人根本就是中國人的後代,這樣不就得了!
不管誰創始~總之不是高麗棒子創始的就對了!
這個叫獸大概沒讀過論語…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冉有曰:「夫子為 衛 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莫非是拗孔子是韓人失利後另一傑作?
因自卑而產生自大...
好啦 好啦...是韓國人啦~韓國人吃糯米時 突發靈感 於是始創"糯家"
當抓扒子,偷別人傳統當自己的文化,否定別人的歷史成就,只准我的藝人去你家撈,不准你的藝術來我家侵門踏戶.......原來高麗棒子就只能因為自卑而自大!
哈哈哈,又來了。怎麼不說歷史上男盜女娼的起源是由該民族先民的活動,看看該國的影視圈,得陪睡才能有機會上節目,一些流行商品也抄很大,連國家文化都能盜取,真有他們的!
詳參【圖博館】:論語與中國風 別再韓國行台灣不行了 2013-03-15 11:21:32
「甄嬛」太強了 談話節目收視全趴【聯合報 2012.11.15
清朝嬪妃展功力,揮衣袖竟打掛一票比名牌包、比潮、比家務事的綜藝節目。正在台灣第3次重播的「後宮甄嬛傳」,放深夜22、23點談話性節目主戰場時段,2個多月吸走大批觀眾,現收視率高達1.8,各談話節目收視率應聲下挫,「康熙來了」製作人陳彥銘說:「影響很大,所以我們不斷改版,在浪潮中求得站穩腳步。」
大陸宮廷劇發燒,因吳奇隆回台又重炒「步步驚心」風,去年11月先在大陸播出的「後宮甄嬛傳」,當時掀起後宮熱,今年3月在台灣華視首播,平均收視僅1.67,沒想到這股風潮愈吹愈盛,目前緯來戲劇台重播,從剛開始的0.1,宮廷內鬥戲碼愈陳愈香,數字倍增,目前竟集集破1,甚至高達1.7、1.8,「甄」的高收視率讓談話節目受影響。
無論主角、台詞或內容,「甄嬛傳」都成話題,藝人也有推波助瀾的效應,如王菲日前在微博放與姊妹們扮清朝妃嬪照、S.H.E在瘋要封誰是什麼妃、天后蔡依林、阿妹都把「本宮」掛嘴邊,口碑持續發燒。
「康熙來了」、「麻辣天后宮」、「國光幫幫忙」、「一袋女王」、「大學生了沒」全受影響,「康熙」原集集破1,近來維持在0.8。部分節目收視率慘掉3、4成,利菁八大的「11克拉女王」甚至應聲喊停,陳彥銘說:「深夜觀眾被分眾成看戲、不看戲兩群,看戲被『甄』劇吸走了,不看的再給談話節目,所以這兩個月來,我們不斷換單元,維持新鮮度。」
「甄嬛傳」76集將播畢,談話性節目等著硬撐度過這段尷尬期,再重新找回觀眾群。
回應
12F中國文化又滲透台灣了,不是好事!
中國文化又滲透台灣了?那台灣文化呢?12F那種咖只能看看番薯台
還中國文化咧你還不是在寫中國字
還中國文化咧,媽祖、關聖帝君、玉皇大帝也不知從哪來的...悖祖的傢伙...滾
不過五年前, 台灣電視劇還能在大陸占了一片天.現在, 大陸人沒在看台灣電視劇了, 反而是台灣各台無限重播大陸電視劇
談話節目爛死了、一堆D咖、甚至沒聽過、沒看過的人都能上節目、很多甚至只是C、D咖的親人、小孩就可以上節目胡亂說一通
詳參【圖博館】:真有哈台族? 來去都快的韓流 《脫口亂秀》
只要裝個免費小耳朵,就可以收看十多個大陸電視頻道,這個現象正在台灣蔓延。而陸委會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似乎忘了對嘴,前者說,業者的行為違反了現行法令;後者則雙手一攤,承認無法可管。
陸委會指稱違法,是因為目前我並未開放任何大陸電視在台落地,若要落地,必須雙向互惠,絕不片面開放。而NCC說「無法可管」,或是找不到執法依據,或是無計可施,顯然打算袖手以待。亦即,在兩岸雙向開放既暫無可能,而我主管機關對於「偷渡」又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大陸電視將持續「登台」搶灘。如此一來,陸委會奉為聖旨的「雙向原則」,意義何在?
談到電視,就說到了台灣的痛。儘管台灣人頗以自己的文化軟實力自豪,但我們的電視卻無法反映台灣的文化內涵,有些節目是政治口味嗆辣難耐,有些是內容淺薄難以消受,許多是連娛樂功能都談不上。正因淺薄、庸俗、偏激的節目充斥,使大陸電視在台灣市場有機可乘,它至少提供了差異化的內容和視野。在一般閱聽大眾的立場,恐怕也不贊成政府施鐵腕強力驅逐陸視。
大陸電視登堂入室,暴露台灣電視品質低落的真相,也折射了政策與現實脫軌的事實。如果要說大話,一個國家絕不容許外來電波任意放送,這是文化主權;但我們的電視業不思振作,難道不更是踐踏文化主權和民眾收視權的元凶?今天,主管機關已公開棄械稱降,代理陸視的業者又步步進逼,政府最後不會只靠祭出「愛台」來號召民眾捍衛文化主權吧?
建築之美醜 2012-11-04 旺報短評
大陸城市經常出現一些造型奇特的建築,引起爭議。最近完工的東方之門有「低腰衛生褲」之稱,五糧液和稻花香集團興建的「酒瓶」造型辦公大樓、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狀似5顆大鐵釘的瞭望塔,都被大陸媒體稱作「雷人」風景。
「雷人」並不是正面的詞彙,但看在建築物貧乏無趣的台灣人眼裡,卻覺得頗具巧思。台灣一些老牌公司的產品還滿有特色,辦公樓卻多老舊,反而成為都市景觀之瘤。大陸這些建築若放在台灣,多半能成為觀光景點,創造附加價值。
相較大陸建築景觀的繽紛奪目、爭奇鬥艷,台灣在興建101大樓後,多年不再出現現代化建築。最近台北雙子星大樓標出,地標性建築可望再多一幢,希望能稍微改善台北市門面,改變觀光客對台灣城市破舊的印象。
台灣城市老舊有其歷史淵源,足以形成都市特色,更代表了文化的深度。老房子保留的成長記憶值得珍惜,文化傳承也是我們寶貴的資產。但我們也必須嚴肅面對,為何新的公共建設仍然在設計上不思進取,常因醜陋而備受詬病。
台灣仍有一些建築物極具巧思,並贏得好評,譬如北投圖書館、台南新化分局等,但畢竟仍然屈指可數。大陸建築設計的大膽與創新,值得台灣學習。打造吸引人的城市風貌不一定要靠豪華的建築物堆砌,台灣不需與大陸比豪奢,但至少可以運用更多的美學與巧思,讓城市美麗。
(楨:自大又自卑的台灣呆歹彎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詳參【圖博館】:真有哈台族? 高捷變高劫 兩岸高鐵 高鐵完了 中國地鐵 兩岸高速公路 中國建築的虛實 )
交通部:陸客說台灣交通好【中央社 2012.11.10
大陸商務部長今天在中共十八大記者會,指台灣有些許交通建設落後。交通部發稿反駁,並指台灣的捷運、高鐵獲來台陸客稱讚。
交通部晚間發布新聞稿指出,台灣的捷運、高鐵都獲極高國際評價,來台陸客也很稱讚,甚至許多國家都來取經,台灣願意與大陸分享經驗。
交通部表示,總統馬英九上任至今,政府在交通建設已投入新台幣1兆1974億元,包括北中南都會區捷運網、都市鐵路立體化及捷運化、高快速公路整合。
交通部列舉松山機場改建、桃園機場一航廈整建、五楊國道高架拓寬、花東鐵路電氣化、高雄港第6貨櫃中心等,都是已經或即將完工的重大通建設。
另政府已核定102年到104年將投入的交通經費,高達4912億元;港市再造、桃園航空城等重大交通建設經費,到104年底也有3848億元,實在不清楚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的批評依據。
有關大陸希望投入台灣公共建設,交通部認為,台灣民間資金充裕,但不易投入公共建設,主要是無足夠財務效益,外資或陸資想參與台灣公共建設,會面臨同樣問題。
交通部說,現階段最希望大陸開放陸客來台正常中轉,而非資金投入公共建設。
中國商務部長促中資來台 立委︰與馬唱雙簧2012-11-10 自由時報 2012-11-15 11:51:00
BBC調查 中國受歡迎度 全球第五贏歐美 2012-05-21 中國時報
據英國BBC最近公布今年「全球最受歡迎國家調查」顯示,中國受歡迎的升幅最大,成為全球第五位最受歡迎國家,歐盟因政經動盪排名落在中國之後。不過,周邊國家對中國印象明顯滑落,說明中國當前在處理周邊事務所面臨的處境。
進行該調查的民意公司GlobalScan的負責人庫爾特說,調查範圍涵蓋廿二個國家的二萬四千人,與去年相比,今年對中國持積極看法的比例從四六%升至五○%,為所有受調查國家之最,名列第五,歐盟退居第六。前四名為日本、德國、加拿大與英國;美國排第八。
庫爾特指出,「歐盟長期被視為政治和經濟穩定的象徵。歐盟陷入危機後,人們把希望轉向中國。」
調查顯示,中國民調之所以上升主要拜經濟所賜,有超過五一%的受訪人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印象深刻。
其次,中國廣受歡迎主要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如尼日高達八九%的支持率都投給中國,巴基斯坦和肯亞則分占二、三位。
除此之外,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歡迎程度也有所提高,如美國對中國持積極看法的比例從去年的三六%升至四二%;澳洲更從去年的四三%增為六一%。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年大力推展與周邊國家關係,在今年民調中卻明顯滑落,如日本的半數受訪人對中國均持消極態度,對中國有好感的不及一○%;南韓對中國的負面評價上漲十一個百分點;印尼對中國的好感下降十二個百分點﹔俄羅斯民眾對中國好感也跌落六個百分點。
庫爾特表示,該調查主要從「國家對外政策、傳統文化(包括音樂、藝術和美食等方面)、對國民態度和該國經濟(產品和服務)等四個方向進行考量。」他從調查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中國的進步,這是個好現象。」
中新社北京2011年3月1日電(記者 王永志)過去五年,中國經濟還好嗎?國家統計局1日用翔實的數據和分析回答世人之問: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在這期間經濟總量超越德國、日本,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
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臺階。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97983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5年增長69.9%;按平均匯率折算達到58791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加,初步預計,201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9748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5年增長65.7%,年均實際增長10.6%,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
國家財政實力明顯增強,2010年中國財政收入超過8萬億,達到83080億元,比2005年增長1.6倍,年均增長21.3%;2010年末,中國外匯儲備已達到28473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5倍,自2006年超過日本,連續五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此外,對外經濟與對外貿易水準提升,開放型經濟邁上新臺階。進出口貿易總額近年來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貨物出口額在2009年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一位;貨物進口額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連續18年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神舟七號”載人航太飛行圓滿成功,嫦娥一號、嫦娥二號衛星成功發射,首臺千萬億次超級電腦系統、第一台深海載人潛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豐碩,均為中國科技進步的寫照。
所有這些,都為中國經濟社會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國家統計局也提醒,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發展內生動力不足、投資消費出口比例失調、低成本優勢正在減弱、、社會公平問題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矛盾和問題。因此,要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方能達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日本綜合國力緣何高出中國五位?
中評社香港2011年1月6日電/日本《日本新華僑報》1月5日載文《日本綜合國力緣何高出中國五位》說,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國際形勢黃皮書》,綜合國力評估上,日本居世界第二,中國位居第七。中國國土面積、人口、資源等條件遠比日本優越,趕上日本實屬正常,落後則是失常。許多領域只是總量上趕超日本,卻沒有實現人均占有量上的超過;物質硬件容易超越,制度、環境、教育等軟件建設卻更加漫長,或許這是此次綜合國力評價的價值所在。摘要如下:
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的“2010年世界經濟與國際形勢報告會”上發布了《國際形勢黃皮書》,對包括西方7國和“金磚4國”在內的11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了分析評估並給出排名。評估的指標體系包括領土與自然資源、人口、經濟、軍事、科技5個直接構成要素以及社會發展、可持續性、安全與國內政治、國際貢獻4個影響要素。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中國位居第七,低於日本5個身位。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引世人矚目,國內外評價很高,國內生產總值GDP似乎馬上要超過日本成為世界老二,還有所謂“中美共治”之說。但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不完全取決於國內生產總值GDP,還有諸多評價指標,綜合國力顯然就是一項重要評價體系。
2009年,在韓國實施的評價中,美國(69.15分)和中國(54.73分)分列第一和第二位,似乎形成了中美兩強格局。但是這次排名不具備應有的權威性,與此次中國自己評定的中國綜合國力第七的排名相差很大。由此可見,當中國人處於即將在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的欣喜和興奮之時,綜合國力落後日本5名的現實告訴中國還要付出諸多努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8/9/7/10118974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89744 2012-05-26 10:01:28
2012年5月25日 蘋果日報司馬觀點 江春男
孔子生於2560多年前,至今已繁衍到第83代。中國花十年修定孔子家譜,被納入家譜的人數超過200萬,包括女性族人、以及因通婚而變為回苗藏等少數民族、和旅居海外的4萬後裔。這部家譜全書共80多部,長達4萬多頁,打破世界紀錄。
中共花大錢替孔子修家譜,當然是政治目的,正如古代皇帝獨尊孔家一樣:以教化為名,實則當作統治工具。
但是,文革時代所發動的批林批孔運動,把孔子徹底丟進糞坑。近年來,中共因政治需要,又把他從垃圾場中找回來:荒涼數十年的山東曲阜孔子故鄉,變成觀光名勝,每年舉辦國際孔子會議;中共領導人演講特別喜歡引用《論語》,並在海外普設孔子學院。孔子恢復它在封建專制時代的尊崇,這真是一場經典的華麗轉身。
中國在全世界一百多國,已設立四百多個孔子學院,以教中文為主,和德國的歌德學院類似;但是許多人懷疑它用政府的錢在搞宣傳,美國國會為此召開聽證會。這次找到藉口說,它的老師違反簽證規定,必須在6月底前離開美國;引起中共強烈抗議。
不過,中共以孔子學院包裝國家形象,跟歌德學院本質不同,在國際上引起反感,這是預料中事。
孔子一生坎坷,流離失所;想不到兩千多年後,仍然一樣坎坷。說多荒謬就多荒謬。
孔子學院教師簽證 美態度逆轉 2012-05-26 旺報
大陸對外推動漢語文化的孔子學院日前被美國國務院認定,部分中國教師必須在6月底前離境,這件事被廣為報導後,大陸媒體群起攻之,普遍以「打壓孔子學院」為角度進行報導;美國國務院24日因此態度逆轉,承諾會盡量不讓中國教師離開美國。
在歐美曾多次被圍剿
央視主要對海外播送頻道央視四套(CCTV4)24日晚上的談話性節目《今日關注》也以孔子學院為題,融和《中國軍力報告》、對台軍售等議題,切入討論美再挑「防華威脅」內容。
央視四套昨天《中國新聞》也大篇幅報導孔子學院新聞,使用超過一節(15分鐘)的篇幅報導,同時還以「媒體焦點:美打壓孔子學校為哪般?」做出評論。
大陸官媒新華社、中新社都對相關內容進行報導,並以孔子學院在歐美多次被圍剿的角度切入。許琳對大陸媒體指出,美方向孔子學院發難絕非偶然事件,也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她透露,孔子學院在歐美等地曾多次被「圍剿」。
許琳指出,收到消息後,發電子郵件給美國81所孔子學院所在學校的校長,各校校長也因此做出回應,部分校長寫信給美國國務院,質疑美國國務院有什麼權利干涉大學自主辦學權;部分校長則向國會議員、州議員反映。
國家漢辦聯繫美使館
許琳表示,除聯繫各學校校長,國家漢辦還和中國駐美大使館保持密切聯繫,並向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中的兩名美國籍理事寫信反映此事。孔子學院總部負責人也說,不願看到因此造成中斷志願者專案的後果。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例行記者會中也表示,中方主管部門正與美方進行溝通,「我們希望此事能夠得到妥善解決,不影響有關專案正常開展。」
受到大陸媒體強烈抨擊和反對後,美國國務院24日態度轉化,發言人紐蘭24日指出,美國將儘量在不讓任何老師離開美國的前提下,解決簽證的混亂情況。
紐蘭同時表示,不擔心中國軟實力和孔子學院在美擴張的問題,美國支持加強兩國相互了解。
但其他國家在美國開設的文化交流機構,包括德國的歌德學院、法國的法語聯盟等,也沒有被美國官方要求認證,因此,這項規定讓開設孔子學院的教育機構感到困惑。
文化間諜?孔子學院常被圍剿 2012-05-26 旺報
《環球時報》、《第一財經日報》、《新京報》等媒體報導,雖然外界認為美國國務院17日發布的公告來得非常突然,但許琳透露,早在2010年,美方即開始透過各種管道調查孔子學院,調查內容包括是否宣傳共產主義,有沒有價值觀輸入,此外,美方對教材、教師、以及孔子學院教職員工的來往信件等,都進行了層層審查,因此國漢辦一直對此有應急方案。
據瞭解,美國社會部分政治勢力對孔子學院一直不予認同,不斷抹黑各種教學活動。舉例來說,今年3月28日,美國國會外交事務監督與調查專門委員會舉行「中國公共外交代價」聽證會時,共和黨眾議員達納羅爾巴克爾(Dana Rohrabacher)就曾指責中國通過私營媒體和公共教育「進行宣傳」,言下之意直指孔子學院。
當地大學力挺過關
孔子學院「擴張速度過快」經常引發海外質疑,並非僅僅發生在美國,例如2010年,時任日本大阪產業大學事務局長的重里俊行甚至不友好地稱「孔子學院」為中國的「文化間諜機關」。
加拿大現任總理哈珀(Stephen Joseph Harper)也曾在2008年宣稱孔子學院是間諜機構;一名加拿大通訊社記者也曾引用加拿大情報局CCIS監控孔子學院的報告,宣稱中國在全球設立孔子學院,是變相成立「西方洗腦機構」,目的是爭取全世界的民心,增加影響力。
去年下半年,孔子學院也曾在德國遭遇激烈的「圍剿」,5月初在英國經濟政治學院的孔子學院,也曾被刁難,最後都是因為當地大學堅定支援孔子學院而堅持了下來。
針對「文化間諜機關」的質疑,前國家漢辦副主任、孔子學院總部副總幹事趙國成解釋說,孔子學院不是中國的諜報和宣傳機構,所有孔子學院的設立都是國外主動申請的,「沒有申請我們不做」。
相關新聞
孔子學院教師簽證事件始末
358所孔子學院 遍及105國家
美驅逐學院教師 與陸清理三非同步
陸向WTO起訴美 批濫用貿易救濟規則 2012-05-26 09:58:31
另參本館:2012大選
(楨:四年前以為台灣人會依「理性專業及事實」的「民主」來監督馬,可惜四年來仍逃不過「理盲又濫情」的「民粹」,所幸關鍵選舉時會稍醒,暫時保住了「民主」此一意識形態之信仰,只是呆歹彎的媒體名手名嘴政客民眾/學者專家教授,很快又會恢復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之本性吧!另參本館:換馬監督 台灣人要騎那種馬? 民粹亡台 五都大選)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2722232
689萬vs609萬 馬英九贏了92共識贏了【聯合報2012.01.15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昨天以百分之五十一點六、六百八十九萬一一三九票,擊敗對手民進黨蔡英文、親民黨宋楚瑜,連任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
蔡英文得票百分之四十五點六三、六百零九萬三五七八票。她在國際記者會上承認敗選,並宣布請辭民進黨主席。宋楚瑜得票百分之二點七七、卅六萬九五八八票。
這次立委選舉,國民黨取得64席,民進黨40席,台聯與親民黨各3席,無黨團結聯盟2席,無黨籍1席。
這次總統選舉異常激烈,選戰後期「九二共識」成為雙英主戰場,雖然面臨泛藍分裂的嚴酷考驗,但馬英九仍勝出,等於九二共識的「公投」過關。
馬英九表示,競選過程中,蔡英文和宋楚瑜對他提出很多批評與建議,「他們的意見都非常寶貴,我感謝他們,也會慎重評估研究,只要是對台灣人民有利的,我一定會採納」;他承諾連任後至少每半年會邀請在野黨領袖共商國是,找出對台灣人民有利的政策。
對兩岸關係,馬英九說,「不急著討論政治問題,現在時機沒成熟」;兩岸關係依目前速度發展是最好的,對兩岸人民、區域穩定與世界和平都有幫助,「不必忙著立刻開啟政治性協商,此時也不一定是最好選擇」。
蘇嘉全有九個兄弟姊妹。
他在造勢場合說:在他父親那個年代,電視只有國語,他的父親看不懂,只好「找我媽去睡覺,努力做人,生了我們一堆小孩」。語畢,逗笑全場。
要競選副總統的蘇嘉全,將父母的「那檔事」當成笑話,雖是消費父母,但他似認無傷大雅。問題是:蘇嘉全的這個「笑話」,居然被網友踢爆是「謊話」。
網友XXgemini在批踢踢貼文說:蘇嘉全一九五六年生,為家中老么,但台視是在一九六二年國慶日才開播,比蘇家老么出生晚了六年,所以「電視節目只講國語,和蘇家生了一堆孩子,顯然沒有因果關係」。
政客喜歡說謊,但連說的笑話都是謊話,更連自己爸媽的那檔事都成了謊話的材料,這實在有點誇張。蘇嘉全為何要說這個「假笑話」?固然他主要不是要看自己爸媽的笑話,而是要指控「當年電視只講國語」;那麼,他即使不說謊亦可指控,卻為何如此喜歡說謊?
其實,在民進黨口中,有時「笑話」與「謊話」還真使人分不清。從ECFA是傾中賣台的糖衣毒藥,到若當選不廢ECFA,哪個是笑話,哪個是謊話?從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到中華民國不是外來政權,哪個是笑話,哪個是謊話?從主張國光石化到主廢國光石化,從領十八%到罵十八%,從陳盈助是「大黑金」到陳盈助是「大善人」,及從甜柿一斤二元到連產地價也至少四十餘元,又哪個是笑話、哪個是謊話?
政客可以用謊話當笑話,但選民豈知連笑話也是謊話。
現在,蘇嘉全要不要改口說,因蔣介石政府無能,電視開辦得太晚,所以害他爸爸無電視可看,「只好找我媽去睡覺」,生了一堆孩子。如此,雖也是笑話,卻可能比較像民進黨的硬拗水準。 2012-01-17 11:54:47
中文熱 美孔子課堂校園夯 2011-12-30 中央社
中文學習熱潮蔓延美國,美國高中、大學陸續出現「孔子課堂」,提供學生學習中文的師資及教材補助。過去10年來,美國提供中文學習課程的學校校數增加3倍。
中國大陸教育部於2005年在美國推動「孔子中心計畫」(Confucius Center program)。美國曼非斯大學(University of Memphis)孔子中心負責人孔祥德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目前全美至少有20多所大學有孔子中心,美國學校裡至少有70個「孔子課堂」,而且數目正在成長中。
孔祥德表示,孔子中心在美國的大學和高中裡推廣中文和中國文化,中心幾乎提供學生免費的教師,教導他們中文。學生也可以得到額外的學習資源,像是教科書等。
位於田納西州的希爾伯勒高中(Hillsboro High School)有75名學生參加孔子中心的中文課程,希爾伯勒高中校長莎瑞德(Terry Shrader)向CNN表示,學生能夠學習一點中文及中國文化,將有助於提升他們進入大學學習或最終進入職場的優勢。
根據應用語言學中心(the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的研究顯示,中國大陸政府的投資已見成效,除了西班牙語外,中文是唯一在美國學校中顯著成長的語言。
過去10年來,提供中文學習課程的美國學校校數增加3倍,而提供法語學習課程的學校校數則減少了18%。
除了學校推廣中文,美國國防部也希望培養能運用多種語言的美軍士兵,阿拉伯語和中文目前列於多語言名單之冠。
美國國防部提供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72萬美元的補助,鼓勵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的學生學習中文。喬治亞理工學院提供所有學生學習中文已超過10年,中文也成為學校越來越受歡迎的語言。
12月14日於北京閉幕的第六屆孔子學院大會,吸引了105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位大學校長和孔子學院代表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開幕式上為全球孔子學院先進個人和突出貢獻獎獲獎者頒獎,勉勵他們通過學習漢語增進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為加深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借鑒作出新的貢獻。
學漢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
從第一所孔子學院創辦至今,已經過去了8年。8年來,國家漢辦在全球10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學院和500多個孔子課堂,海外學漢語人數已超過4000萬。僅去年一年,就新增36所孔子學院和131個孔子課堂,學習漢語人數增長了39%。有8000多名漢語教師和志愿者奔赴100多個國家執教;有118個國家的5000多名學生接受獎學金來華學習研修。漢語熱在全球繼續升溫,越來越多關注中國、與中國進行各種交流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
各地孔子學院在過去一年里舉辦了1.3萬場文化活動,吸引了722萬人參加,為各國漢語愛好者展示才藝,為外國民眾認知中國、近距離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機會和舞臺。
意大利威尼斯大學孔子學院院長馬克·塞雷薩是該校亞洲與北非系中國文學與東亞文化研究教授。他在發言中說,2009年威尼斯大學孔子學院成立后,利用威尼斯開放程度高、擁有許多世界級文化項目的優勢,拓展教學規模,目前擁有教授、講師30人,本科生、碩士生1500人,使其名副其實地成為意大利中文教育的重鎮。
發揮優勢突出地域特色
各國孔子學院發揮自身優勢,使其具有鮮明地域特色。
美國紐約州立賓漢頓大學戲曲孔子學院依托大學藝術系,吸引熱愛中國戲曲的學生前來學習,邀請中國表演藝術家赴美授課,組織巡演團到美國各地和加拿大演出,其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學校。
英國倫敦中醫孔子學院已經是第3次獲得“先進孔子學院(課堂)”這一榮譽稱號,他們把漢語和中醫有機結合,開展中醫研究,翻譯中醫教材,主辦養生講座和中醫醫療展示,設立中醫教學診室,每年10月定期深入社區,進行多場中醫養生理念宣講,今年更是把宣講辦到了滑鐵盧等3個著名的火車站。這些舉措奠定了該校在英國的中國醫學知識文化中心的地位。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孔子學院得到了熱愛中國文化并精通漢語的詩琳通公主的大力支持。現在,朱拉隆功大學孔子學院正在準備設立漢學碩士學位,以培養本土漢語教師和對中國社會各個方面有較深了解的專業研究人員。
正如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總干事許琳所說,孔子學院是中外共同培育、澆灌的美麗鮮花,它理應是五顏六色的。
開辦一所就要辦好一所
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孔子學院的未來十年”。與會代表從不同角度對此主題進行了闡釋,也提出了建議。
德國漢堡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康易清兼任著漢堡市國際合作處中德合作辦公室主任一職。他認為,隨著在中小學開設的孔子課堂的增多,將有越來越多曾在中小學學習過漢語的人進入孔子學院,他們對漢語學習的要求更高,期望也更高。因此,孔子學院要設置不同程度的課程,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他建議,孔子學院應該積極融入當地大學和社會,不能總被認為是“請來教授漢語的客人”。
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柯林·麥克拉斯指出,文化、歷史知識和語言三者之間是重疊關係。他說,10年后,中國將擁有更多的入境游客,這些人在去中國之前,希望了解中國。孔子學院應該在發展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方面發揮獨到作用。
國務委員、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主席劉延東在本屆大會開幕式上致辭時指出:今后,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努力實現孔子學院開辦一所就辦好一所的目標;要以突出特色為導向,更好地滿足各國漢語學習者的多樣化需求;以文化交流為紐帶,促進人類多樣文明的交流互鑒、和諧共生。這也是孔子學院的歷史使命。 2012-01-01 11:16:22
10大文化新聞-尷尬第一名的至聖先師2011-12-25 旺報
▼2010年10月19日晚,廈門大學與美國特拉華大學聯手成立的孔子學院正式揭牌。(中新社)
2011年1月11日,一座孔子青銅像矗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北廣場。當時被陸媒譽為「天安門又添文化新地標」。但三個月後,該雕像卻遭移至館內,館方宣稱此舉是依照原訂計畫進行,仍平息不了外界揣測。
這座高9.5公尺、重約17噸的孔子像,以站姿目視遠方,表情被形容為「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雙手合於胸前,身側佩一把寶劍。當時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曾解釋為何將孔子像豎立在此:「國家博物館北廣場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國博作為積累與承傳中國歷史文化的國家最高殿堂,理應為這一重要區域增添光彩,增加與這一宏偉而莊嚴的建築相應的文化含量。」
孔子像佇立天安門
但此像豎立後,招來當局內部許多爭議。左派稱「這是一場歷史鬧劇」,是對中共建黨90周年最大的諷刺。因為當年中共建黨與辛亥革命都是為了反帝反封建,毛澤東一聲令下,拔除舊有體系根基,十年文化大革命力反孔子,傳統儒家文明遭紅衛兵破壞殆盡。如今卻在這個充滿政治象徵意味的天安門廣場,豎立起封建思想的代表人物,本身就代表對傳統價值的認同,無異賞了大陸當局向來奉為圭臬的共產教義一巴掌。
因應輿論孔子搬家
加上毛澤東紀念堂就位於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城樓上還掛著毛澤東巨幅肖像,而毛澤東一生反對孔孟之道,到晚年還發動一場「批林批孔」運動。因此有網友笑稱:「兩個死對頭(毛氏與孔子)同處一個廣場,天下奇觀。」
毛澤東曾告訴其姪子毛遠新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從批孔起家的,但是我們決不能走前面他們的路,批了再尊,等到我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時,再把孔子的思想拿來給與老百姓的思想時,就落入歷史的一種循環,這是不行的。如果共產黨也到了自己沒法統治或者遇到難處了,也要把孔子請回來,說明你也快完了。」
百日爭議後,孔子像被迫「搬家」。館方相關負責人表示,據該館改擴建工程整體設計,在館內西側南北庭院設立雕塑園,陸續為中華文化名人豎像。第一尊完成的孔子像因庭院建設工程未完工,才於1月暫時安放在國博北門外廣場。目前庭院建設已竣工,依照設計方案,將孔子塑像移至國博西側北庭院內。
每個週六、日以及寒暑假,北京的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中都會回蕩著孩子們誦讀《弟子規》《三字經》等傳統典籍的稚嫩童聲,為這個有700多年曆史的僻靜文化聖地增添別樣生機。孔廟曾是中國皇家祭祀孔子的聖地,而國子監則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如今,這裡因為坐落著成賢國學館而成為許多北京家長和孩子出入或嚮往的地方。
「國學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我所做的就是讓孩子們在這裡打好人生的道德基礎,打好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根基。」成賢國學館館長紀捷晶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和理想。在她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副孔子畫像,墻角整齊地堆放著蒲團、矮桌等特別的教具。自從2007年開館納學以來,這個只有3個小教室的國學館已經先後迎來600多名4到15歲的孩子。在課堂上,這些孩子穿著漢服,跪坐在小蒲團上,誦讀著典籍,很容易讓人聯想起2500多年前的孔子弟子們。
據紀捷晶館長介紹,國學館的宗旨是「宣教化、行禮儀、昭文明、留教澤」,課程根據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合理編排,低年級學習《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年紀稍大後,則開始學習《論語》《孟子》等經典。在一間書法課教室中,高天晨老師正在電腦前備課,身邊的矮桌上鋪滿宣紙和筆墨。他說,他不僅教孩子們書法的筆畫,還要講解每個漢字的演變和典故,在他們練習書法時還會吹奏簫、笛、塤等傳統樂器。
「現在的孩子普遍過於理性,希望通過中國傳統藝術潛移默化的熏陶,起到感性啟蒙的作用。」高天晨說。國學館原本只設三個年級,招收上小學前的兒童,但在學生和家長的強烈要求下,現在的課程已經開到六年級。即使這樣,還有很多孩子報不上名。
近年來,尤其是2008年以後,「國學熱」在中國各地興起,各種國學班、經典講座和書籍如雨後春筍。在這一波熱潮中,像成賢國學館這樣的機構始終堅持「幼兒國學教育」的主線。「一時的熱潮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弘揚起不到根本作用。傳統文化要靠大眾去傳播和踐行,孩子是關鍵。」紀捷晶說。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國學」,是成賢國學館的教學特點:不僅開設經典誦讀、國學書法等課程,還挖掘孔廟和國子監的文化資源,為孩子們舉辦「入泮禮」、「成人禮」等,在重陽、清明等傳統節日實踐各種古代禮儀。
據國學館做的反饋調查,國學班的孩子在家裡運用頻率最高的一句話是《弟子規》中的「飲酒醉,最為醜」,來批評家長喝醉酒,很多家長也因此意識到醉酒對孩子的不良影響,而為自己感到羞愧。「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孩子可以影響家庭,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紀捷晶認為,通過學習經典和踐行禮儀,讓真善美的東西在孩子們心靈中打下烙印,這很重要。「禮」的終極目的就是實現人和社會的和諧。不少留學生回國後,來到國學館要求為自己舉辦傳統的「成人禮」。
「學習傳統經典和踐行禮儀,其實是在回答『我是誰』、『如何和社會打交道』的問題。」紀捷晶說,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人應該拿出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去和世界交流對接。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也已經成為中共高層的共識。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強調「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
如今,越來越多中小學開始嘗試把國學納入課程,嘗試以傳統文化塑造學生品性。北京史家小學校長王歡指出,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首先不具備做人的品質與起碼素質,學再多的知識,也不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和認可。
中國民間的國學私塾更是數不勝數。在海口有一座「孔子學堂」堅持徹底的「私塾」教育,30多名學生退掉原先學籍,長期寄宿,每日在學堂讀經誦典,不留作業,不考試。這種「復古」的教育方式受到一些家長的熱捧。紀捷晶認為,國學教育應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取代現在有些課目中「大而空」的內容,加大在中小學教學中的比重,形成完整的傳統文化課程。「堅持幼兒國學教育,是一條艱苦的道路,需要抵制很多誘惑,但這是我熱愛的事業。」紀捷晶說,明年國學館會搬到一個新的院子裡,面積和條件都會改善。她還計劃把國學大講堂開進社區,讓更多的孩子獲得國學啟蒙。 2011-12-25 09:49:43
馬凱:第「企」倫【聯合報2011.12.06
工業革命以來,企業是人類世界最大的福音,也是劊子手。物質文明一飛沖天,達到自有人類以來未敢奢想的境地,最大的功臣,非企業莫屬。這個在農業社會備受輕視、恆處於邊緣的角色,今天世界每個角落無所不在,儼然是支撐經濟的棟梁及基石;少了企業,全球經濟立將土崩瓦解。
然而,人類所受到的一切荼毒、戕害,幾乎也全拜企業之賜。若非企業營營逐利,不擇手段追求最大的利潤,怎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公害、汙染、氣候暖化、資源耗竭、貧富不均?工業革命縱放出的這一頭怪獸,正在吞噬地球、汙染人性、恃強凌弱、率獸食人!
中華文化立人倫為社會的大綱,用五倫做線索,分從國家與人民、父與子、夫與妻、兄與弟,乃至朋友之間,設立種種準繩、規範,建立一個充塞全社會的和諧秩序,數千年一脈相承。但在工業發達、企業成為棟梁之後,和諧秩序出現了缺口,因為往聖先賢從未思慮企業中人的相對關係。於是有人力倡「第六倫」,要導正職場中受僱者與僱主以及上司與下屬之間的關係,受到廣泛的重視。
但這仍大為不足。既然企業已取代人,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角色,僅「以人為本」的五倫乃至六倫,豈足以規範和諧秩序?我們還迫切需要「以企業為本」的新倫理秩序,從根本導正企業與社會、企業與人、企業與地球的相互關係以及企業本身的自處之道;不妨名之為「第七倫」。
既是現代社會的棟梁與基石,企業與社會的關係至為重要;就此而言,企業至少要做到兩件事:第一,立身以誠,第二,關懷與分享。企業由人所組成,也以服務人群為職志;但企業若對員工欠缺人性、對顧客不仁不義,就會對人造成最大的禍害。企業唯利是圖,不擇手段、不惜資源、不恤生態環保,已成為毀滅地球的元凶;因而與地球建立和諧、共利、永久的關係,更是迫切的使命。除此之外,力求體質健康、經營有效、與時俱進,本當是每個企業的天職,也間接促使整個經濟蓬勃成長。
三百年來,唯利是圖的企業貽害無窮,該是擺脫自私任性的幼稚階段,知書達禮、奮發上進的時刻。台灣是一個幸福的寶地,我們親歷現代物質文明逾半世紀的洗禮,融和東西方精華,已卓然有成;而數千年高居文明巔峰的中華文化,在此代代相承,成為舉世最精粹的基地;更要緊的是,秉持儒家倫理的社會,也深慕佛家慈悲為懷的胸襟,好施樂善的風氣自個人以至企業,足為當世標竿。
有感於世界各地對貪婪企業日增的厭惡、矛頭指向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的「占領華爾街」怒火四處竄燒,一群有心人正鼓吹企業從唯利是圖,向「慈悲」、「綠色」、「健康」、「幸福」、「成長」五個面向提升,成為完整而健全的新企業,而名之曰:「社會企業」。一旦從台灣生根、發芽、向全人類擴散,我們會見到一個從來不敢夢想的美麗新世界!
(楨:馬凱怎變善馬了?另參本館:臺灣人要騎那種馬? 論語與中國風 去中國與俄國化 美國價值2 姓資姓社 中國崛起(二) 《強國之鑑》 歐豬四國)
西方的沒落 2011-12-07 工商時報 王克敬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哲學家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在他的巨著《西方的沒落》一書中,預知了西方的沒落。他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會由興盛轉為衰弱,猶如歷經春、夏、秋、冬的轉變。一旦文化進入到文明時期,在擴展的同時也正轉向衰亡的命運,而西方文化已經接近文明的末期,將在未來幾百年內沒落。
依照史賓格勒的理論,西方已經度過文化的創造階段,正處於享受物質的過程,接下來這個文化會慢慢走向無法挽回的沒落。而每一個文明的最終階段,都是軍國主義的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揭開了「西方沒落」的序幕。
史賓格勒的論點雖然也引起不同看法,特別是史賓格勒所說的西方是以歐洲為主體,當時美國還沒有成為強權國。但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歐洲國家因為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享受數個世紀的輝煌年代之後,上個世紀中期開始,政經實力確實大不如前。
近來衝擊世界的歐債危機,更暴露出曾經領先全球學術研究、金融體系、民主制度的歐洲,風華不再。就以希臘這個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來說,為了加入歐元區,政府帶頭規避馬斯垂克條約對舉債的規定,在危機爆發之後,人民資金大舉向國外竄逃,也不願多繳稅來拯救國家財政困頓。
對照韓國和東南亞國家金融風暴時徹底改革走出陰霾,明顯看出東西方國家的差異。
不僅希臘如此,其它的歐豬四國,甚至英國、法國也各自潛藏著問題,再再顯示出多數歐洲國家入不敷出的財政,並無法支撐現有的完整社會福利、和僵化的勞工法令及社會制度。但各國在選舉的壓力下,又無法作徹底的改革,歐洲國家將如何、何時走出金融劫難,不僅是西方領袖的重大難題,也牽動著全世界。
在歐洲國家金融蒙難的同時,東方國家開始在世界舞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歐元國家期待中國買更多歐債解難,中國經濟景氣,已成為支撐全球景氣的力量;此外,印度、東協國家也可望走出自己的路。
歐洲國家經過歐債危機的洗禮,無論走向沒落,或是復興,都不能再忽視東方文明的重要。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政經板塊將產生變化,東方國家地位愈來愈重要,西方國家則不再霸道。
英國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曾說:「人類要想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必須要到中國的孔子思想和大乘佛法中汲取智慧。」歐債危機如果能讓東方和西方從此平起平坐,相互師法對方的長處,那才是人類之福。 2011-12-07 10:39:06
楊渡:兩岸攜手用中華文化做出貢獻2011-12-04 旺報
▲中華文化總會祕書長楊渡。 (記者宋丁儀攝)
中華文化總會祕書長楊渡昨天表示,兩岸可以合起來做許多事情,比方說成立扶貧基金、文化基金,在幫扶、教育領域一起做出貢獻。楊渡表示,華人社會可以一起攜手,一起用中華文化、文明奉獻給世界,並試圖改變世界危機。
楊渡在「王道文化與21世紀全球發展」圓桌座談上說,目前兩岸一起編中華大辭典,明年初會有初步成果,辭典中蒐羅各式各樣兩岸差異用詞、常用詞3萬多筆,都會存在雲端資料庫裡,這本辭典就是為了讓中華文字語言留下一個「物種庫」。他舉例,台灣選舉文化中「掃街」一詞,在大陸就完全不同,未來這個詞語也可能有消失的一天。
楊渡指出,兩岸在史觀裡都充滿西方觀點,比如說,中國歷史把發展階段區分為5個階段,用這個主義或那個主義來套用,他說,中國不一定要按此方向走。現在全世界已漸從西方回到以東方為主的世界觀。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也認為,當前台灣與大陸學術界都犯類似毛病,學術全盤西化,由海歸派主導了話語權。他說,很多西方學術完全無法套用於本地,社會科學應該重拾話語權,包括大陸也應該建立自身的社會科學體系,他也對來台求學的大陸博士生學生,談論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問題。
黃光國說,大陸角色很重要,因為大陸體制尚未完全被西方資本主義所侵吞,勢必在未來發展方向上,扮演尋求不同出路的角色。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教授馬箭飛則表示,近10年來大陸經濟變化顯著,全世界重新把目光投往東方,尤其是投向中國,重新檢視東方哲學東方文化的價值,他認為,華人社會應有所擔當,或許華人文化可以作為解決世界發展問題的一個切入點。他說,現在兩岸能攜手就是一個好的起點,兩岸現在一年能開兩、三次會,一起推動許多實質性的合作。
▲大陸前人大委員長、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許嘉璐(左三),與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中)攜手率領兩岸學者共同探討王道文化。(記者宋丁儀攝)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正式高舉文化體制改革,並將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對《旺報》表示,他多次赴大陸跟許多大陸學者交流文化議題,也感受到此議題的迫切性,他說,大陸現在是經濟大國,復興中華文化此一機會稍縱即逝。
中共將文化體制改革高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獨有偶,昨天劉兆玄的演講中,最多提及的詞彙也是「中華文化復興」。劉兆玄說,這裡指的中華文化復興,不是2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所謂的「復興」,應該要讓王道文化融入21世紀,適用於當下工商業社會的中華文化。
劉兆玄說,他與許多大陸學者交流,他們都已非常感受到文化體制改革的迫切必要性,這次大陸高喊文化體制改革,他認為對大陸文化改革是一千載難逢的機會。他說,雖然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人者王,王不待大」,但回顧人類歷史,不同於歐美霸權,中國崛起是唯一有「既大且『王』」的首例,大陸作為世界巨大經濟體之一,具備經濟實力支撐,具備實踐王道的機會,在此當下復興中華文化的機會是稍縱即逝。
劉兆玄1年半內多次赴大陸「談文化」,包括今年4月赴南京暢談王道精神在當下社會的意義,其後又去了桂林進行文化學術交流,在大陸正是將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大政方針後,這次又與大陸重量級學者共同探討王道精神,耐人尋味。
這次應邀來台灣演講的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許嘉璐則認為,王道思想乃是應動亂社會而生,他認為,當代社會亂象,人們迷茫,競爭激烈的情況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無異,只不過過去是各國戰亂,現在則是文化爭取多元齊鳴的時代,多元思想競鳴。
許嘉璐曾任中共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這次應邀來台,與劉兆玄同台論文化,頗受外界矚目。同時,劉兆玄更是全程聆聽其演講。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教授何包鋼則表示,從歷史來看,最終勝利者還是儒家提出的王道政治。他說,儘管毛澤東在上世紀70年代動用國家機器,從上到下展開批林批孔,如今看來是一場笑話,今天大陸卻在世界廣建五百多所孔子學院。 2011-12-04 10:30:04
連笑話都是謊話【聯合報黑白集2011.11.30(另參本館:2012大選 《說謊是必要之惡》 福佬沙文主義 論語與中國風 越老越聽不懂笑話)
蘇嘉全有九個兄弟姊妹。
他在造勢場合說:在他父親那個年代,電視只有國語,他的父親看不懂,只好「找我媽去睡覺,努力做人,生了我們一堆小孩」。語畢,逗笑全場。
要競選副總統的蘇嘉全,將父母的「那檔事」當成笑話,雖是消費父母,但他似認無傷大雅。問題是:蘇嘉全的這個「笑話」,居然被網友踢爆是「謊話」。
網友XXgemini在批踢踢貼文說:蘇嘉全一九五六年生,為家中老么,但台視是在一九六二年國慶日才開播,比蘇家老么出生晚了六年,所以「電視節目只講國語,和蘇家生了一堆孩子,顯然沒有因果關係」。
政客喜歡說謊,但連說的笑話都是謊話,更連自己爸媽的那檔事都成了謊話的材料,這實在有點誇張。蘇嘉全為何要說這個「假笑話」?固然他主要不是要看自己爸媽的笑話,而是要指控「當年電視只講國語」;那麼,他即使不說謊亦可指控,卻為何如此喜歡說謊?
其實,在民進黨口中,有時「笑話」與「謊話」還真使人分不清。從ECFA是傾中賣台的糖衣毒藥,到若當選不廢ECFA,哪個是笑話,哪個是謊話?從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到中華民國不是外來政權,哪個是笑話,哪個是謊話?從主張國光石化到主廢國光石化,從領十八%到罵十八%,從陳盈助是「大黑金」到陳盈助是「大善人」,及從甜柿一斤二元到連產地價也至少四十餘元,又哪個是笑話、哪個是謊話?
政客可以用謊話當笑話,但選民豈知連笑話也是謊話。
現在,蘇嘉全要不要改口說,因蔣介石政府無能,電視開辦得太晚,所以害他爸爸無電視可看,「只好找我媽去睡覺」,生了一堆孩子。如此,雖也是笑話,卻可能比較像民進黨的硬拗水準。
大陸中華書局將正式引進台灣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並在此基礎上修訂出版教材「中華文化基礎教材」。這顯示,中共將擴大弘揚儒學教育,加強高中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
據新華社報導,引進版教材與原教材在內容和體例方面基本一致,分上下冊,上冊為「論語選讀」,下冊為「孟子選讀」與「學庸選讀」,內容以儒家經典「四書」為主,面向高中學生進行分類講解,分為廿二個單元,共計選入「論語」一百六十八章、「孟子」五十章、「大學」四章、「中庸」四章。
每個單元之前均附有「引言」,之後則設計有「問題與討論」,各章中還穿插大量「章旨」、「注釋」、「解讀」、「相關名言」等內容。
台灣高中課程一直安排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屬於必修科目,並編有相關教科書。此次大陸中華書局引進這些教材,旨在為高中階段傳統文化教學提供新範本,期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成長為具有民族情懷與世界眼光的現代中國人。
目前,大陸高中語文課(國文科)教材中,雖有古文選載,如詩詞歌賦,但內容較少,而且缺乏對儒學有系統的介紹。這次移植台灣的高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編成「中華文化基礎教材」。
另據中共新聞出版署網站消息,五月十八日,兩岸高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交流研討會、暨中華傳統文化(高中)教學研究基地共建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以創新高中語文教學、深入落實立德樹人為主題,與會的兩岸教育界人士對中華書局新出版的這本「中華文化基礎教材」進行研討。
以這批教材為基礎,大陸中華書局還與北京四中、衡水中學、合肥一中、武漢四中、華南師大附中等大陸知名中學,共建中華傳統文化(高中)教學研究基地,並逐步建立面向全大陸中小學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服務體系。
大陸國學熱… 批判的繼承【聯合報2013.05.21
近年來,大陸掀起「國學熱」,全面提倡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許多大陸學者更呼籲,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要忘本。
隨著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強大,越來越需要尋找自己的獨特價值,激發大陸民眾復興傳統文化的願望,試圖從傳統中尋找能代表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徵。例如,大陸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易中天講三國、于丹講論語、閻崇年講清史,以演講、座談等方式暢談古典名著、歷史和儒學,受到大陸民眾的歡迎和追捧。
而台港研究儒家學者,如杜維明、成中英、劉述先等人的學說和著作,在大陸出版並廣為流傳,大陸學者也興起了對台港新儒學學者及其思想的研究熱潮。
一些北京的民間書院,甚至邀請台大、師大、輔大教授赴大陸講孔孟、老莊和佛學,部分家長還讓小孩早早學習四書五經,「讀經班」也蔚成風氣。
近年來,文言文在大陸高中聯考和大學聯考中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大。中共教育部也在去年九月廿八日孔子誕辰日,出版大陸唯一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從弟子規、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古文觀止、孟子中選取精華而成。
二○○八年時大陸曾引進台灣正中書局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以「國學基本教材」為名出版簡體字版,大陸學者讚譽該書簡要、樸素、有新意,是適合青少年的好書。
討論「國學熱」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大陸對儒學是「批判的繼承」,強調「傳統文化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只是有助於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及其文化霸權對中國大陸的影響。在「批孔揚秦」四十多年後,中共對孔孟儒學仍有疑慮,這從天安門前孔子塑像被移除一事可看出。 2013-05-21 12:06:28
李光耀:靠iPad譯華文拼音【中央社2011.11.29
新加坡前內閣資政李光耀今天表示,自己現在會寫中文字,但偶爾忘記怎麼發音,還需要靠iPad翻譯。
李光耀在「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的新書發表會,作上述表示。
他說,當年開始擔任總理時,發現民眾大多不會講英文,而是使用方言,包括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及其它族群在內的多元種族社會看似在一起、卻又各自分開,擺在眼前的是需要1種共同的語言。
但新加坡雖是華人社會,卻未採取華語為主導語言,李光耀說明,若採華語必定會有種族衝突,所以訂英語為工作語言,這樣各種族都是從零開始,沒有哪個種族占有先天優勢。
李光耀說此書非常重要,因為雙語政策是新加坡故事成功的基礎;他在發表會上分別用英文及華語致詞,也大方跟大家分享自己學習華語的過程。
他說英文是自己的第一語言,但為了學華語,當時每天晚上都認真學習,所以現在才有辦法用華語講一些話,但因為是到了33歲才學華語,因此講的不是那麼流利。
李光耀透露,自己的3個子女從幼稚園就開始學華語,現在雖然主要語言是英語,但需要華語時自然而然就會說;而遇到中國大陸領袖時,也能不透過翻譯就直接交談,這樣彼此感覺更密切。
不過,他強調,推廣華語並非是因中國大陸崛起,當年送小孩上華校時是1953年,那時中國大陸還未崛起,此話一出,現場一片笑聲。
致詞結束後,李光耀仍興致高昂,突然說想聽聽現場有什麼問題想提問,因此發表會一下子變成對談會,現場中外人士也分別就學習語文問題發問。
有人問及學華語最困難之處在哪裡?李光耀答說,他的女兒認為華語是最簡單的語言,文法比英語容易,還舉例說,英文講one dog、two dogs,華文只是1隻狗、2隻狗,沒有2隻狗「s」。
但李光耀說,華文只有方塊字體而不能拼音,現在會寫多數中文字,但偶爾忘記怎麼發音,還需要靠iPad翻譯,所以鼓勵大家趁年輕時學比較容易。
現場來賓的問題五花八門,有人提問男人及女人學語言有沒有差別?李光耀笑著說,女孩子當然占優勢,說完還指著頭說,因為女人頭腦比較敏感。
從2004年中國第一所孔子學院創辦至今,大陸「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漢辦)在全球各地總共建立350多所孔子學院和500多個孔子課堂。光在美國就有超過70所孔子書院。創立至今,有愈來愈多的美國學界擔憂,孔子書院已在無形中影響了學術自由。
「彭博社」去年11月曾報導,中國透過孔子書院的設立,捐助許多美國大學,包括史丹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著名的高等學府,都設有孔子書院。
中央社報導,在美國知名大學內設立孔子書院,提供學生學習漢語、中國文化與研究等議題,並無不妥,但是美國「高校情報」網站昨天刊登文章指出,孔子書院的設立已引發學術獨立與自由的爭議。
文章中指出,中國將孔子書院視為宣傳的一部分。紐西蘭坎特布里大學教授布雷迪(Brady)說,孔子書院與中國是一樣的,都具有教育的空間,但也有不能碰觸的禁忌,如西藏問題、台灣問題、法輪功等,但對大學來說,學術自由是沒有任何不可觸碰的禁忌。
曾任孔子學院研究的台灣中研院社會所所長蕭新煌也說:「在全球各地的孔子學院,宛如中國的第二大使館。不少孔子學院的高層都是中國駐地外交官兼任的。」
兩岸文化海外爭霸? 分辦孔子學院台灣書院 2011-12-28
當「軟實力」日益成為今天世界各國的一項對外戰略之際,海峽兩岸的中國大陸和台灣也分別正在通過於海外興辦孔子學院和台灣書院,來搭建展現自身文化軟實力的平台。這是否意味著兩岸之間一場文化的較量?還是,可以借此契機達成共贏,令世界認識中華文化的完整面貌?
今年11月底,多倫多市的第一間孔子學院和第一個台灣書院聯絡點,幾乎同時成立。11月24日,辛力加學院(Seneca College)與中國東北師範範大學合作開設的加拿大第10所,也是大多倫多第一所孔子學院在辛力加學院萬錦市校區揭牌;11月25日,多倫多大學東亞圖書館與台灣書院正式簽署了一項名為「聯絡點」的合作計劃,意味著台灣書院已經透過網路登陸多倫多。
據孔子學院官方網站公布的消息,從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設立,到今年11月底,350多所孔子學院和500個中小學孔子學堂已經遍布105個國家和地區,還有76個國家400多個機構正在申辦孔子學院。消息還稱,「今天的孔子學院,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走完了一些國家語言推廣機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道路,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綜合交流平台。通過這一平台,銷售圖書1,200萬冊,開展文藝巡演和中國產品展示等多種文化交流活動。」
全球有350多所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由中國教育部轄下中國對外漢語教學推廣辦公室(漢辦)統籌,是一種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牟利教育機構。其主旨是因應世界各地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各國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瞭解。
目前主要採用中外合作的形式來開辦。中國大陸境內的大學是孔子學院的支持單位,通過與各國教育機構合作,為不同地區設立的孔子學院提供部份資金和人員等教學資源。
孔子學院以非學歷教育為主,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學,面向社會各界人士開展漢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活動。
孔子學院的運作靈活,在不同地方設立的孔子學院也會因地製宜,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
加拿大目前有10所孔子學院,安省共有4所,按開辦時間為,鐵盧大學、麥克馬斯特大學、布魯克大學和剛剛成立的辛力加學院孔子學院。加國其他孔子學院分布於溫哥華、魁北克滿地可、愛民頓等不同城市。 2012-01-06 08:35:37
秦檜與國慶 聯合報黑白集2011.09.29
以下兩則新聞令人有奇趣的聯想:一、民進黨說,蔡英文是否出席中樞國慶大典「尚未確定」;二、民進黨反對讀經,謂「秦檜、嚴嵩的四書五經也讀得很好」,可見讀經無用。
民進黨人說:蔡英文今年國慶參加與否「尚未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明年國慶會由「蔡總統」親自主持。也就是說,今年國慶蔡英文若不參加,並不代表蔡英文不想當中華民國總統;但是,今年國慶蔡若參加,也不能代表蔡及民進黨就效忠中華民國,陳水扁即曾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主持過八次中華民國國慶,但他仍是一個台獨分子。
讀經者中有賢士達人,卻也有秦檜、嚴嵩,這是社會的常態分布;正如主持國慶者中有愛國志士,卻也有借殼上市的台獨分子,這則是國家的悲哀。
在野時否定、羞辱中華民國,執政順手時高呼「四不一沒有」,不順手時改唱「正名制憲」、「四要一沒有」,這就是民進黨的「原型」。所以,民進黨人是否參加國慶,或是否主持國慶,完全不能印證其國家忠誠度,蔡英文今年若參加國慶,又能傳達什麼政治訊息,更豈能證明什麼?
民進黨是台獨黨,幾十萬人集會,現場沒有一幅國旗,即說明了一切。陳水扁如此,蔡英文亦如此。
主持國慶者,有台獨分子;讀經人,出現秦檜、嚴嵩。但讀經何罪?國慶何辜?可以確定沒有一個台獨分子(除受皇民教育者外)不曾讀過經,卻不知秦檜、嚴嵩曾否主持過當年的「國慶」?
另參本館:論語與中國風 誰的國慶? 小龍女神話
「咚咚咚咚…,」鼓聲從小聲轉大聲且急促,昨天清晨五點天空昏暗,幾盞明燈照亮孔廟正殿後方的崇聖祠,現場鴉雀無聲,孔子第七十九代嫡孫孔垂長、孟子第七十六代嫡孫孟令繼、曾子第七十五代嫡孫曾慶泓就定位,在祭孔大典前,先進行家祭。
崇聖祠沒有放先賢牌位,供奉是先賢的長輩,有孔子父親叔梁紇以上五代祖先,以及曾子、孟子、顏回、子路、子夏等「四配十二哲」的父親及兄長,每年祭孔前,孔孟曾後代都會先共同家祭,慎終追遠。
家祭儀式簡單,祭品也少了四道籩豆及孔子愛喝的太羹(無調味料牛肉湯)。三位後代依序進行上香、唸祝文等卅一道程序,卅五分鐘就完成家祭。
家祭不對外開放,沒有觀禮民眾,現場除了工作人員,還有陪祭官等廿一人,場面肅穆。
昨天是至聖先師孔子兩千五百六十一周年誕辰,清晨六點,孔廟內外聚集約兩千人,不少人在大龍街觀看電視轉播,台北市長郝龍斌擔任「正獻官」主祭行三獻禮,孔子後代孔垂長則擔任「奉祀官」。
祭孔「分獻官」一向由政府官員擔任,今年首次邀請韓國社團法人博約會事務局局長李毓源、日本論語普及會會長目黑泰禪、日本道德科學研究所團體長高田美孝擔任。
現場也有匈牙利、奧地利、尼加拉瓜、紐西蘭、宏都拉斯共和國等駐華使節與辦事處代表,及數十位交換學生參加。
今年大龍國小八十名學生擔任佾生,祭孔八佾舞依據明朝「頖宮禮樂疏」的文舞圖譜配合三獻禮,進行九十六個舞姿表現,沉穩又兼具肢體美感。
典禮約兩小時結束,郝龍斌在大成殿前分送壽桃給觀禮民眾,吉祥物麒麟寶寶也現身,與郝一同分送項鍊。台北孔廟執行祕書施淑梨解釋,麒麟代表喜獲麟兒,盼增加生育率。
馬總統頒師鐸獎 引經據典8分鐘 2011.09.29
總統馬英九競選辦公室日前推出競選廣告「讀經」篇,宣揚中華文化經典的優勢,他昨天在陽明山中山樓的教師節頒獎典禮致詞時,再度強調讀經的重要。
馬總統昨天也展現了他熟背經典的功力,現場背誦了三篇孟子梁惠王篇的章句及一篇孝經,邊背誦還邊用白話解釋,讓台下不少國文老師都感佩服。
馬英九總統昨天也出席台中市祭孔典禮,這是台中孔廟民國六十五年成立以來,首次有國家元首參與祭孔儀式。
馬總統昨天頒獎給七十二位師鐸獎得主致詞時,用了近八分鐘引經據典,提倡讀經。包括引用孟子梁惠王篇「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說明古人就有先進環保思想。
總統接著又引孟子梁惠王篇「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說明兩岸關係,「我在制訂大陸政策時,看到這段文章,擊節稱讚,與大陸打交道就是如此,規模不如它,需以智取勝。」
馬總統昨天並未看稿,所引經典皆背得十分純熟。他強調,台灣進入二十一世紀,但還是有許多古人的智慧,能啟發靈感,不應該棄如敝屣。
昨在會場聆聽總統讀經的苗栗建國國中退休國文老師杜淑怡說,馬總統真的是熟讀經典,講得很好,解釋的部分也都沒有出錯,她十分認同。
祭孔彩排一團亂 文化如何傳承【聯合報╱裴凡強/俄文翻譯(台北市)2011.09.29
年年都參加釋奠大典。不為別的,只為了證明現代的我與《論語》上的聖賢有所連結。在佾生手持雉尾列隊前,隨著一聲聲擊鼓,櫺星門緩緩開啟,仿佛春秋時代的孔夫子與他那些令人動容的故事也翩然回到人間,享用我們按照古禮為他準備的「鐘鼓饌玉」。
今年只拿到廿七日的彩排觀禮證,無法參加廿八日的大典。但我也特別請假參加彩排,除了表達崇敬之外,也是喜歡這悠悠的古風,只是深感國人的公德心需要加強。
去年搶智慧筆亂成一團,今年彩排時施工仍在進行,除了工人喧譁,民眾似乎也不當一回事,手機響者有之,聊天談笑者有之,該鞠躬行禮時也少有人「敬禮」,而且明明規定幼兒不得入內,也有不少家長帶著小朋友到場。
或許祭孔已經成為觀光產業,但是如此的話,就是一群穿著儒服的舞蹈表演秀而已了!或許適合在文化城舉辦,但如此的話,又何來文化傳承呢? 2011-09-29 09:55:01
巴國小六必修中文 英媒:全球都想學【聯合報2011.09.09
巴基斯坦信德省政府計畫自2013年起讓中文成為小六以上的必修科目。此舉雖可增加競爭力,但是學生負擔更重,又牽扯到巴基斯坦與印度的心結,備受矚目。但英國媒體說,巴國這項作法,只是反映現在全球都想學中文的趨勢。
巴信德省首席部長奎姆4日在與教育部官員會面後宣布,計畫從2013年起讓中文成為該省所有學校六年級以上學生的必修課程。奎姆說:「因為中國是我們巨大的鄰居,其巨大的經濟規模帶給我們巨大的機遇。」
媒體報導,在信德省學校開設中文課是巴國總統札達里去年訪大陸時提議的,一名同行的官員說,學中文將讓巴基斯坦人受益,下一代人應掌握中文。
問題是,信德省的學生已經必修烏爾都語(巴國國語)、英語和信德語(方言),將中文列為必修不僅加重學生的負擔,也會加重家長的經濟負擔,信德省也沒有這麼多符合資格的中文教師。
巴國媒體認為此舉尚有印巴競賽的味道。中共總理溫家寶去年訪問印度一家國際學校時,印度兒童能用中文問候他,不久後,印度中等教育中央委員會宣布將從今年4月起將中文課程納入該委員會所屬1萬多所學校課程。
巴國媒體認為,信德省推動教授中文,目的是為了不要落後印度人太遠。
此事還引發英國媒體關注,英國獨立報網站以「中文是全球都想學的語言」為題報導這個訊息。報導中說,雖然巴國強制學生學中文引起爭議,但此事凸顯中文已迅速成為全球廣泛使用的語言。大陸有13億7千萬人說中文,已讓中文成為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超過講英文的13億2百萬人。
在網路上,中文也迅速崛起。至去年底,網路上有5.4億人使用英文,4.4億人用中文,排名第二,遙遙領先排第三的西班牙文(1.5億人)。過去11年,網路上的中文使用者成長近15倍。
獨立報說,全球都想學中文,主要是經濟因素,目前中國大陸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估計可能在2020年追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因此,想學中文的不只巴基斯坦人,瑞典教育部今年7月已宣布,10年內所有瑞典小學都將開設中文課,美國開設中文課的學校,也從10年前的300所增加到目前的1600所。
全球商務語言 中文直追英文2011-09-01 工商時報
根據彭博的調查,中文普通話已經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商務語言,僅次於英文,也是全球使用人口最多的商務語言。反映出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影響力的增強,中文的實用性大增,學習中文的人數也逐漸增加。
彭博的調查顯示,除了英文之外,中文、法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依序是全球商務實用度最高的4種語言,而在亞洲屬於強勢語言的日文與韓文則分別位居第7與第10名。而彭博在衡量實用性時,是根據語言的使用人口、做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數量、經濟成長率、網路滲透率等多項綜合指標做為排名依據。
分析師指出,彭博商務語言實用性調查基本上反映出語言使用國家的經濟實力,中文雖然在使用國家數量上遠遜於其它語言,但在GDP與未來5年GDP成長預期等指標上都大幅領先其它語言,是讓中文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
中國在去年已經取代日本,成為全球GDP第2高的國家,在全球各領域的影響力已不可同日而語,歐美各國學習中文的風潮在近年來也逐漸顯現,不但美國副總統拜登的外甥女與孫女都在學習中文,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學生時代也多次前往北京學習,顯示中文已不僅是區域性的強勢語言而已,更是政府官員必備的技能之一。
據了解,香港在97之後也開始推廣學習普通話,隨著中國內地遊客增加,普通話在香港的普及程度早已超過英文。泰國、印尼、菲律賓的50多位官員日前更前往廈門華僑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中文訓練,該校從2005年開始就針對外國政府官員開設中文學習班,目前已培養超過百名的中文語言人才。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Leigh Hafrey認為,中文在短期內不會取代英文的地位,就如同美元仍是全球最具優勢的貨幣,在可預見的未來,英文仍將是全球最主要的商務語言。但他強調,若要在中國經商,會說中文將具備許多優勢。
孔子與戲子【聯合報╱吳仁麟 2011.08.14
大學入學考試,台大戲劇系的最低錄取分數,首度超越政大新聞系。有人說,這是選校不選系的「台大情結」,也有人說這是個「寧當戲子,不當孔子」的年代。這個現象像是個隱喻,映射出台灣的某個倒影。但我們真的分得清誰是戲子、誰是孔子嗎?
媒體是社會的鏡子,呈現真實也形塑世界;它也是社會的心和腦,理性思考感性直言。但台灣已成為一個「泛戲子化」的社會,任何行業都把「表演」奉為核心競爭力,從政商顯要到小老百姓,都要懂得表現自己。正面而言,是溝通與行銷;負面而言,是作秀、催眠,甚至詐欺。
政治人物在談話節目「溝通觀念」,藝人在廣告上「好物使用心得分享」,軍人上綜藝節目「宣揚國軍形象」;說穿了,都是為個人的目的而表演。每個人都要會演,不管有料無料,不懂得表演註定沒發言權。相反的,要是個會演的人,什麼角色都可以挑戰;關鍵不在你行不行,而在敢不敢。只要敢演,就能透過媒體呼風喚雨。
媒體為了收視率,更逼不得已(或樂此不疲)地「把戲子當孔子」。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國際,只要有收視率,一個人什麼事都可以談。當表演專業掛帥,其他都不重要。
大家活得越來越感官剌激,卻越來越知識貧血。沒人在乎誰是具有專業的「孔子」,大家只在乎有票房能力的「戲子」。
莎士比亞說:「世界是舞台,世人皆演員。」人生是一場超級大秀,每個人都在台上演出不同的劇情與角色。而今天的台灣,便是個「媒體是舞台,人人皆戲子」的魔幻社會。諷剌的是,專業影視娛樂工作者卻發出哀鳴,說快活不下去了。
(楨:呆歹彎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皆戲子!另參本館:論語與中國風 《脫口亂秀》)
■隨著英國企業紛紛前往中國拓展版圖,倫敦企業界現在也興起一股華語熱潮。企業人士不僅要學習中文,也要認識中國商界的文化與禮儀。
剛從英國諾丁漢大學畢業的鮑威爾(Sebastian Powell),現在每周還花上3個晚上時間,到倫敦政經學院學習中文。9月起才要前往德勤事務所擔任實習會計師,目前只能算半隻腳踏入職場的他說:「中國就是未來。」
像鮑威爾這樣的年輕人,在倫敦企業界並非個案。隨著企業紛紛削減本土預算並前往中國拓展,現在英國企業界與專業人士之間,也開始興起一股華語熱。
歐洲最大銀行匯豐控股(HSBC)8月初才宣布3年內計畫在全球裁員3萬人,但次日旋即表示4年內將於包含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增聘1.5萬人。另外,英國經典名牌Burberry今年第2季中國區零售額年增30%,是其它地區的2倍之多。
中英貿易頻繁
因此,英國專科學校教育聯盟(SSAT)中文課程主任凱魯瑟絲(Katharine Carruthers)理所當然地說:「華語需求在英國正在急劇增加當中。」
英國是中國在歐洲第2大貿易夥伴,僅次於德國。且英國首相卡麥隆表示,他預期英、中貿易可望在2015年前,雙倍增長至千億美元。
頻繁的雙邊貿易自然產生大量華語人才需求。根據倫敦中國大使館資料,現在英國有將近10萬人正在學習中文,54所英國大學提供中文課程,其中7所學校已開設中文系。
SSAT的凱魯瑟絲也指出,部分英國學校現在紛紛裁撤歐洲語言學系,以增設中文系。
英國國立語言中心(CILT)資料亦顯示,2010年英國有16%公立學校教授中文,較2006年時的4%大幅增長。至於英國獨立學校教授中文比例更已達37%,較2006年成長近倍。
中國官方的中文及中國文化推廣機構「孔子學院」,目前在全球96個國家總計設立322所,其中有13所位於英國。
孔子學院全球推廣華語
而倫敦政經學院的孔子學院,是由匯豐及渣打等英國銀行與中方共同合辦,也是全球第1所針對企業界教授中文及中國商界文化的孔子學院。現任英國貿易大臣、前匯豐控股集團董事長前葛霖(Stephen Green),便是這所孔子學院的第1個學生。
學習中文已長達6年時間的匯豐控股新加坡執行長洪紀元(Alex Hungate)表示,學中文並不容易,一來是中文沒有字母,二來是中文有不同聲調。一聲到四聲雖只有些微差距,意思便可能大為不同。
洪紀元說,學中文沒有捷徑,最剛開始他甚至只能一個一個地慢慢背每個不同的字。
除了教授華語,孔子學院也會教導學生認識中國經商的文化及禮儀。學院協理董志誠(Dong Zhicheng,譯音)指出,西方企業人士通常無法立即掌握著重尊卑與集體主義的儒家價值,譬如在中國做生意時,就連晚餐的座位順序都大有學問,地位最高者必須面朝門口而坐才對。董志誠也提到,中國人最忌諱以時鐘作為禮物,但有次1名西方企業高層卻將1座昂貴的時鐘送給中國的合作夥伴,結果對方後來直接丟入倫敦泰晤士河裡。 2011-08-14 09:05:16
基測 另一場文化大革命?【聯合報╱陳禹齊/高中國文教師2011.05.23
仔細作完基測國文科試題之後,不管是全國版,還是北北基版,總覺得胸口鬱悶、思緒糾結,題型單調又複沓,作答無疑是種煎熬,讓人喘不過氣!
攤開今年的試題,「語意文義的判斷」及「閱讀測驗」兩大類型,就占了七成多,不斷重複的給一段文字,然後問「這段文字的涵義與下列何者最接近」,這些題目,說穿了,只是在考「判讀與閱讀」這單一能力罷了!
各界常批評中學生閱讀能力低落,因此基測委員會就端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誠意,大幅提升此類試題。然而,考試又領導教學,造成許多國中老師大吐苦水:「現在課本都不必教了!因為全部不會考,老師只要教學生如何對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進行判讀就好了!教他們答題技巧,比教他們國學知識有用多了!」國學真正的精髓、國文真正的奧妙、古人真正的生命情境,全拋一邊,因為基聯不會考!
也許有人認為,不該再回頭考那些「死的」知識,應該考「帶得走的能力」,但這就像要求連走路都不會的人,要先學會飛行一樣,沒有深刻的知識作基礎,哪來的活用能力?把課本裡的選文讀得精透,語文能力豈會低落?了解國學的脈絡、各文體的特色、重要作家的生命意識,與其作品呈現的美感與思想,難道不算國文能力?
以前中學課本都由國立編譯館統一編訂,後來教改主張教育要思想解放,於是開放「一綱多本」。也因為課本變成百家齊鳴、眾聲喧譁的戰場,所以基測題目怎麼出,就更難上加難;教育當局竟想出不是考死的知識,而是「帶得走的能力」這個無敵美麗的口號,一夕間「獨尊此口號、罷黜眾課本」。難怪有人打趣說:「以前聯考若考出課本外者,送分;現在聯考若考到課本內者,送分!」第一線的教師,早已茫然地失去了踏實講授課本的熱情!
教改雖不能走回頭路,但是倘若這路太窄太偏,還是得重新思考什麼是基本價值?今年全國版試題連一題國學常識都未見,這究竟是在考「智力測驗」,還是考國文?北北基版僅出現一題關於陶淵明的題目,還算合格。至於文法修辭,今年全都銷聲匿跡,文字發展、書法演變、各類文體基本常識……亦付之闕如。不禁讓人憂心,基測是不是另一場文化大革命?
另參本館:論語與中國風 基測社會學 《教改錯在哪裡?》
美國演講遇到「孔子學院」【聯合報╱李昂 2011.04.09(楨:自吹+吹獨!另參本館:殺夫 三施一胡)
「台灣學院」在美成立要運作,美方稍有不同的看法,不妨就我切身的觀察,來談談這些華人的「學院」。
前陣子本來只是要到「全美中國研究協會」的年會,作一場晚宴的主賓演講,接下來到杜克大學演講。沒料到消息一出,兩岸的學界教授,共排出了十九天、八場美國大學的英文演講。
能密集排出如此多演講,因我的小說「殺夫」是「亞洲研究」、「女性、性別研究」會用到的教材,教授們對我的小說不陌生。
也得感謝台灣駐外單位,作了不少串聯的工作。
這八場英文演講,我的講題基本上是「在台灣書寫性與政治」。談台灣的民主與自由,使得性與政治這樣敏感的書寫可以全然不受限制,堪稱是目前華人世界的唯一。在南方長春藤的Emory大學,共有一百五十幾個人來聽,一路受到的好評連我都吃驚。
個人以為,在華人作家中,終於可以不再悲情、不再只有鄉土特色,而能有朝前看的觀點,應是引發普遍共鳴的理由之一。有趣的是,華人師生問的問題多半還是集中在「政治」,而白人、黑人等美國人問的問題,多半與「性」有關。
華盛頓特區附近的大學,是由與台灣文學相關的中國教授安排,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強調不涉政治,只作文化和語言的交流。至今全球共有三百多個,美國一地就有六十三個。採用和美國大學合作方式,由學校要深入社區,在加州就曾被抵制。
然挾著可觀的資源,每年單一孔子學院據說有廿萬到五十萬美金的經費,想與之合作的,仍不在少數。
我的觀察是,美國著名的大學、私立長春藤大學,較不為所動。但是一些州立、私立大學,想介入孔子學院作為副院長之類的美國人(院長通常是中國人),常有所聞。
也有位曾任台灣某國立大學的校長,為某孔子學院的院長,還來聽我演講。連大陸人士都認為他比中國人更紅更專。
至於同樣來自大陸、在大學教書的中國教授,與孔子學院便維持或親或疏的關係。同樣要吸收學生來上課,本來就相互競爭,由於大學能給學分可獲文憑,較佔上風。我便遇到有孔子學院不僅提供語言學習,還朝向協助商業交流機會,想吸引人參加。
台、中兩學院作的工作雷同,孔子學院行,台灣學院卻不行,會不會因著台灣學院附屬在外交單位,而並非大學?
我演講的某所大學,安排的教授掛上孔子學院合辦,便引來台僑認為連台灣名稱都不見。
但孔子學院與台灣方面合作(比如說在校園辦演講、活動),則看來頗有意願。至於什麼人、什麼事,恐怕中方還是會有諸多考量。
兩岸在海外的台灣學院與孔子學院的關係互動,會如何?台灣學院是不是朝向與孔子學院不同方向的規劃?值得關切。
抗衡孔子學院? 台灣書院有得等【聯合報╱古蒙仁/文化工作者2010.02.20
馬英九總統大年初三與表演藝術團體舉行座談時,重申了他在大選期間提出的文化政策。但馬總統的文化白皮書上所列政見,從「台灣獎」、「廿一世紀華文大辭典」、「文化外交基金」,到「台灣書院」,在馬總統就任即將屆滿二年之際,完全看不出政府有何初步的構想或作為。
回響/小而精緻 讓世界看見台灣【聯合報╱盛治仁/文建會主委2011.04.08
五日聯合報報導「台灣書院在美受阻」,以及讀者投書關心台灣書院發展與建議,在此提出說明:
首先、美方對台灣書院的設置,從未表達反對的態度,其法律部門希望我方就語言收費教學部分做進一步說明。而我方也尊重國際慣例及美方意見,不會於代表處內作收費之語言教學活動。待台美雙方確認此共識後,台灣書院即可進行下一階段的推動。
其次、台灣書院的設置與大陸孔子學院並非零合競爭。相反的,在推廣廣義而多元的中華文化上,兩岸四地以及全球的華人社會,都應該發揮各自所長,向世界介紹中華文化的精髓與全貌。基於維繫中華文化的價值與理念,我們歡迎全球華人透過這個平台,一起為保存、推廣中華文化而努力。
世界各國在對外推展該國文化時,也成立類似的文化機構,如英國文化協會、德國哥德學院以及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等,將其文化、思想傳播到其他國家,成立台灣書院也是為了此一目的。
在推動文化與交流工作上,資源的多寡絕非成功與否的唯一關鍵。精緻豐富而有創意的文化涵養,往往更能吸引國際友人的熱情。台灣書院將推廣華語文學習、台灣研究和漢學研究以及台灣多元文化的介紹等三大面向的工作,以實體與數位學院並行,並整合現有各部會資源的方式運作。換言之,我們可能無法做到直接派駐數千人至數百個實體書院長駐的規模,但我們一定竭盡全力、發揮創意及綜效,以「小而美、小而精緻」的方式,推動台灣書院的工作,讓世界看見台灣。 2011-04-10 10:00:49
從中國必修到中華必選【聯合報╱黑白集2011.03.03
在民國九十五年以前,高中學生必修「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到了九十五年以後,改為「選修」。理由很多,如減輕學生負擔等等,但心照不宣的原因,則是當年的政治正確是「去中國化」。
現在,教育部要走回頭路。但不便說「必修」,而是規定「必選」,學測及指考皆不考,且改名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個五年的反覆,代表著什麼意義?
幾代的台灣高中生都「必修」過以四書選輯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這套儒家經典在專制政治及科舉制度的操作下,確有為害(楨:?);但現今擺脫了專制政治及科舉制度,並可用現代自由民主的思考跳脫儒家封建思維,則這套儒家經典確實是一種可供參擇的人生寶典與「社會化」教材;有時一句精言,即令人受用終生(楨:?)。
隨便舉幾例:「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子入太廟每事問。」「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誠正格致修齊治平。」「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大多數在高中讀過「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者,應皆能記起幾句對自己人生境界有益的辭句。
然則,若只因這是「『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就要以「選修」將之邊緣化,何不將「中文」也改成「選修」?而如今為了降低改為「必選」的阻力,將之改名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但這些兩千多年前的經典,無關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無關中華民國,那才是真正的「第三概念」的「中國」。
若要徹底「去中國化」,除非把媽祖搬出天后宮,把關聖帝君搬出行天宮;倘只是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改成「選修」,豈能「去中國化」?
馬英九總統的政見「台灣書院」,原訂今年在美國洛杉磯、休士頓兩處僑教中心運作,但美方向我方表達關切,指語言教學非文化活動,我駐美單位不能開辦華語課程。美方畫紅線,台灣書院計畫受阻,政府目前正想辦法突圍。
中國大陸近年大手筆砸下重金,在全世界廣設「孔子學院」,向世界推廣漢語。台灣在馬總統指示下,文建會也準備在海外設立「台灣書院」,向全世界推廣具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文建會原本仿效日本韓國文化院、法國日本文化會館,在美國休士頓、洛杉磯兩處僑教中心試辦「台灣書院亮點計畫」,購買建物及整建約需新台幣十五至廿億元,每年人事、行政及業務費約需新台幣一點五億元,作為華語文教學示範中心。
不過,美國對外國代表團或領事單位許可活動的政策原則,目前只有文化業務能在代表處架構下的僑教中心場地辦理,且不能收取費用,讓台灣書院計畫受阻。
據了解,美國在台協會執行理事施藍旗二月九日書面函知我方,表達三項關切:強調「組織、架構完整的語言教學不被美國視為『文化活動』;華語文教學不能直接由代表處人員處理;不能使用代表處場地設施辦理。」
針對美方關切,行政院官員表示,台灣書院設在政府機構,美國有在地國的考量,兩處亮點計畫是否推動,還在考慮。
行政院日前跨部會議討論此事,僑委會提出解套方案,建議與當地機構合作,在當地機構場地辦理,例如目前海外僑教華語文,就是以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推廣,由僑教中心提供資源或補助。
僑委會官員指出,台灣書院宜採非營利的獨立法人機構方式運作,建議委託國內具國際聲望的組織在台營運台灣書院總部。
已在洛杉磯、休士頓籌設的台灣書院,今年因欠缺海外據點及人力,所以先推動文化教室計畫,辦理書法、茶藝、花藝、紙藝、工藝與太極拳等課程。
兩岸爭高下 孔子站哪邊?【聯合報記者陳洛薇2011.04.05(楨:只會批評的呆歹彎之霉體酩嘴血手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另參本館: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兩岸爭漢學正統,大陸財大氣粗,成立跨部會的「國家漢辦」主其事,每年預算約六十六億台幣,透過分布於海外八十八個國家、總計約六百所的孔子學院和孔子學堂,推展華文教學。
面對大陸鋪天蓋地的壓力,台灣如何因應?仿效大陸的作法,每年編列數十億元預算,用銀彈和大陸抗衡?還是坐視海外的華文教育主導權,逐步被大陸吞食?
台灣既不能重蹈銀彈外交覆轍,也不能坐以待斃。中國大陸成為世界經濟強權後,積極爭取中華文化的主導權,但大陸推行簡化字,經歷文化大革命,已失去中華文化的正統地位。
因此馬總統提出「台灣書院」構想,透過正體字、台灣多元文化和網路科技的優勢,採「活路文化」策略,積極爭取海外華文的主導權。
馬總統構想雖好,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首先,若台灣書院要透過「實體書院」的方式推展海外華教,不砸下銀彈,能設立幾個據點?如何和大陸六百所孔子學院和孔子學堂相比?
台灣認為正體字是正統,強調注音符號的優良,但世界各地多數用大陸教材,學簡體字、漢語拼音,台灣自詡的「優勢」,要如何走出本島?
要和大陸比銀彈,擺明行不通,走實體書院的路不是不行,但要呈現與孔子學院不同的特色,建立台灣學院與孔子學院的市場區隔,才能建立品牌形象;一味模仿複製,只會走入死胡同裡。
透過「數位學院」方式推展海外華教,網路世界無遠弗屆,確實是突破銀彈攻勢的策略,但數位學院內的資訊能否凸顯台灣的優勢?數位學院如何與海外的華文教學機構結合?都是極大挑戰。 2011-04-05 10:58:48
天安門廣場 豎起孔子雕像【聯合報╱記者陳東旭2011.01.13
象徵中共威權中心的北京天安門廣場,昨天豎起孔子雕像。雕像高九點五公尺,以青銅雕刻,孔子雙手合於胸前,目視遠方。(中新社)
孔子回來了!中共昨天在象徵威權地位的天安門廣場豎起了孔子雕像。天安門一向是大陸政治的核心,孔子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在此豎立孔子雕像,傳遞的政治訊息極為明顯,代表中共將全面恢復中華文化,並爭取文化正統的論述權。
這座孔子雕像昨天在天安門東側的大陸國家博物館前落成,雕像高達九點五公尺,由青銅鑄造,孔子雙手合於胸前,目光深邃,凝視遠方。有意思的是,孔子像隔著天安門前的長安大街,望著紫禁城,也望著天安門入口上的巨幅毛澤東畫像。
中共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在毛澤東的指揮下「批孔揚秦」,打倒孔家店變成全國運動,將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全視為落後和倒退的封建文化,拆毀廟堂、甚至連孔子後代子孫的墳墓都遭掘墳。如今孔子雕像與當年要打倒他的毛澤東畫像遙遙相對,十分耐人尋味。
直到一九七九年改革開放後,中共的批孔運動才終止,近年隨著大陸經濟成長,儒家思想獲得重生,孔子儒家學說受到重視。不但學者于丹在央視「百家論壇」系列闡論《論語》,周潤發主演的「孔子」在大陸也受到官方極力吹捧。
天安門是大陸最高的政治象徵,中共國徽正是五星旗下的天安門,當年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就是在天安門城樓上。當今的共產黨將孔子巨幅雕像豎立於此,說明中共已重拾中華傳統文化,孔子及儒家文化將全面強化;對比往昔,孔子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中共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昨天在雕像落成儀式上表示,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在國際社會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雕像作者吳為山,是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雕塑院院長、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會員。他花了將近一年時間製作。他說,「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們需要建立一種文化豐碑,傳承以孔子為核心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
台灣該焦慮的是,一向保存中華文化不遺餘力,且較具優勢的中華文化詮釋權,正面臨大陸的強力挑戰!
過去數十年,以共產黨主導的政權不懂孔子對於中國的貢獻,不懂傳統文化對大陸千萬人的影響,在那個驚濤駭浪的年代,毛澤東藉由批孔運動的合法暴力,打擊政敵、鞏固政權,但中華傳統文化也因此受到莫大的傷害。
在卅年的經濟發展下,大陸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的進步,每一項都世界第一,每一項都讓中國人驕傲。但經濟不代表一切,當中共大撒鈔票援救非洲、中南美、甚至歐盟,當絕大多數的大陸人到世界各處趴趴走,自我感到強大的政治與經濟地位時,才驚覺文化的空洞、人性的冷漠與欠缺一個溫良恭儉讓的社會。
所幸,近年在大陸有識之士的關切下,中華傳統文化重獲重視。大陸在國內全面保存中華文化,保護古蹟,保護任何一個可以流傳後代的文獻,也不斷在教育人民,做個有文明、有禮儀的現代人。
在國外,大陸目前已在九十六個國家開設三百廿多家孔子學院,傳授中華文化。
大陸對中華文化的重視,對比近十年台灣部分政黨、機關、學校或個人對中華文化的鄙視、切割,有天壤之別,對一向自詡保存中華文化最多的台灣,更形成一種挑戰。
面對大陸全面改變作法,台灣未來與大陸爭奪中華文化的詮釋權,會更加激烈且更為艱難。
大陸尊孔/這波文藝復興 劉兆玄:我有優勢【聯合報記者陳洛薇2011.01.13
國民黨人士昨天表示,大陸近年尊孔,藉由豎立孔子銅像宣示文化正統地位,「從政治與文化論述兩大層面,台灣面臨諸多危機。」
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說,中華文化在台灣沒有遭到文化大革命破壞,得到較好保存,這是台灣優勢,扮演尖兵及催化劑角色,全力推動王道文化影響大陸。
劉兆玄最近在馬總統的授意下,已經完成「王道文化」的論述,日前在總統府發表後引起很多迴響。
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表示,此時是回顧中華文化的最好時機,廿一世紀的中國人要走出去,就要在這一波文藝復興中回歸傳統文化,找回中華文化的自信,拿出自己的文化和世界分享。
楊渡強調,很多大陸學者、文化界人士來台後都認為,相較於大陸歷經文革的傷害,台灣反而保有較好的中華文化底蘊,這些潛藏在民間的文化,這些都是台灣傳承中華文化的優勢。
黨政人士認為,台灣以往有文化復興運動,現在雖有文化總會,但在文化論述相關動作仍待強化,才能真正成為「中華文化的領航者」樹立孔子銅像
劉兆玄本周末將登陸,到大陸宣傳「王道文化」。 2011-01-13 10:14:06
2005年10月5日 蘋果日報司馬觀點 江春男
近年來,韓劇盛行於亞洲,在日本、台灣、中國、香港、越南、泰國、越南和新加坡各地捲起風潮。其中的《大長今》在中國特別受到歡迎,因為劇中充滿儒家傳統價值觀念,在受到孔子思想所影響的地區容易引起共鳴。
當年的毛澤東發動大規模批判孔子的運動,把孔子當作封建反動的思想毒素。
「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喊了10多年,孔子的著作當作柴火燒光了。但是現在的中國開始恢復尊孔,不只經常召開孔子學說國際研討會,而且大力整修傳說中的孔子故居,並大修孔廟,以吸引觀光客;最近,又把《論語》正式列入學校教材,看來孔子已經被平反了。
孔子比耶穌早生500多年。他的生日,據說是10月初這一個禮拜,但已經不可考。他的學說在他死後300年,才被當時的漢朝拿出來當作教化的工具;此後二千多年,對東亞文明有很大影響。
事實上,受影響最深的並非中國,而是韓國。許多韓國人認為孔子是韓國人,因為孔子出生在山東魯國,離朝鮮半島不遠;當時的朝鮮也有幾個小王國,算是鄰居;而當時「中國」還未誕生,所以孔子不算中國人。
韓國的歷代王朝,都比中國更尊崇孔子。至今韓國各地都有孔子雕像。韓劇中所表達的價值觀念,大都由孔子而來;這種保守的價值觀念,對維護社會秩序很有幫助,這正是中國目前迫切需要的精神糧食。
共產主義和馬列思想早已破產,中國現在處於價值真空狀態,文化大革命把傳統倫理破壞殆盡,一切向錢看的畸型的經濟發展,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缺乏社會福利制度,又沒有傳統家庭的支持,中國社會面臨失序的威脅;孔子學說起死還生,有其客觀需要。
把孔子學說重新抬出來,對中共的國際形像也有很大幫助,中共可以藉此表現他們是中國文化的維護者、繼承者和發揚者,從此中共和中國的關系就更緊密了。
當年毛澤東批孔,蔣介石在台灣提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如今,中共卻反過來要發揚中國文化,並且把孔子和孟子的後代子孫都找來了。可惜,台灣每年的祭孔大典,現在已經不找孔子的子孫主持,而改由地方首長粉墨登場,扮相太可笑;否則,兩岸可以此當作一個和解的話題。
有趣的是,北韓的金氏政權至今仍以孔子學說中的君父觀念來規範領導人與人民的關係;領導人一旦崩駕,全民如喪考妣;這是孔子學說之中最反動的部分。幸好中國經過文革洗禮,以後再怎麼尊孔,也不可能走回頭路了。
英國撒切爾夫人最近說,中國不會成爲世界超級大國,“因爲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從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播撒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她從西方中心主義立場看中國,認爲中國的知識體系不能參與世界知識體系的建構,不能成爲知識生産的大國。這就告訴我們,西方人不太看重一味地提升物質財富和金錢暴發(硬實力),而更看重一個大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和文化輸出的力度(軟實力)。在我看來,可以從三個方面透視。
一,要破除對西方的仰視心理,對西方目前存在的諸多“現代性弊端”加以質疑,對那類缺乏反思地不斷追隨西方現代性,將中國作爲論證西方理論和實現西方思想的工具的做法,加以真切地反省。進而看清美國在物質主義和視覺主義取勝的同時,其不斷衰落的人文教育和不斷滑坡的精神世界導致的人類未來走向的嚴重盲視。
二,認清“去中國化”在半個世紀的種種嚴重危害,弄清其根本問題的深層症結之所在。在我看來,“去中國化”現狀隱含了一個嚴重的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橫加幹預的文化政治問題。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的霸權主義開始急速升級,在其不斷幹預下,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始了“去中國化”的惡性進程。曆史資料表明:1945年,朝鮮半島從日本統治中解放出來,在美國的強力幹預下,朝鮮教育審議會通過了在中小學教科書中廢除漢文全部使用韓文的決議。其後制定了《韓文專用法》,在小學教學中完全廢除漢字教育,僅僅在初高中教一些常用的生活漢字。在樸正熙時代,韓國進一步頒布了韓文專用企劃案,全面廢止了在小學和初中的漢字教育,同時韓國公共機關全面禁止使用漢字。前些年我去韓國,從仁川機場到漢城市裏,幾乎看不到一個漢字。僅僅在幾家中國書畫店鋪看到中國字。韓國的去中國化可謂非常徹底。
戰後日本投降後,轉身成爲美國的崇拜者。美國要求日本全面“去中國化”,這個千年年來受中國文化恩澤的影響深遠的國家,加速了廢除漢字的曆程——中學課本中很少有漢文詩文,輕視漢字的政策導致了青少年一代對漢字的隔膜,日本年輕學生對漢字和漢字書法日益疏遠。加之其崇拜美國大兵,全日本重視英語的後殖民傾向相當嚴重,昔日的漢字詞彙和日語詞彙正被英語音譯的假名所代替,日語中的英美外來語充斥,日本成功地進行了“去中國化”策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日益“脫亞入歐”。
1945年以後,進行了差不多二百年的越南語拉丁化運動開始加速,曾經“中國化”的越南知識階層開始推進拉丁化文字在越南的普及並成爲正式的越南文字。這種從廢除漢字到全盤拉丁拼音話文字的進程相當徹底,漢字在越南已經被徹底廢除,拉丁字母化的越南文字,成爲這個曾經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的小國的國家文字。
同樣,新加坡是華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國家(百分之七十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在二戰前一直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據點,後經萊佛士努力而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1942年後被日據三年半後歸英國管轄,1946年英國將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充作英國的海外基地和在東南亞勢力的象征。最後,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宣布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通用華語、英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四種官方語言,但政府機構等多通用英語,學校也以英語爲教學語言。可以說,這個華人爲主體的國家重視英語輕視漢語的後殖民景觀比比皆是。
可喜的是,隨著中國的經濟軍事的崛起,中國的大國地位獲得了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認同。于是中國文化和語言重新獲得了周邊國家的重視。盡管“去中國化”的論調仍不時地冒出來,但整體上“再中國化”已然成爲中國周邊國家逐漸明晰的基本文化戰略。可以看到:韓國從2000年開始恢複使用漢字,並在中小學推行1800個漢字教育;日本也在“脫亞入歐”的喧囂後讓日本學生重新開始學習漢語,每年都有數萬日本學生人接受漢字水平考試;而越南與中國的邊貿十分火熱,漢語也成爲與英語同樣的熱門外語;新加坡政府近些年來主導民衆“講華語運動”,新一代華人使用普通話的現象日益普遍。可以說,新一輪的漢語熱,說明了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未來的信心,中國的發展將帶動周邊東亞國家的發展,乃至世界的發展。
但是,臺灣地區所謂“教育部”仍在逆曆史潮流而動,肆無忌憚地興起“去中國化”浪潮,修訂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不僅將教材中的中國曆史文化大量削減,而且將“中國文字”改成“漢字”,“國語文”、“中文”改成“華語文”,“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凡是有“中國”、“中”或“國”的字樣,都強行拆除取締。
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26292 2011-05-13 12:38:26
空白的20年 「論語」成日本救世聖經【聯合報╱陳世昌 2009.12.29
長期不景氣讓日本社會充滿失望與閉塞氣息,中國的「論語」竟成了救世的聖經。
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日本,2009年還是有如在浪濤中浮沉的扁舟,經濟學者原本稱日本在1990年代經歷「失落的十年」,現在加上過去十年,已成為「空白的廿年」。
最可憐的是明年要邁入成人(20歲)的日本年輕人,從出生到現在都沒看過日本的好日子。在這樣嚴峻的環境下,重新拾起古典書籍,想要從中尋找生存與教育方法的日本人日漸增加,來自中國的「論語」,讓日本人找到了避風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位於東京文京區的一個論語教室,跟著教師們朗讀的學生,很多是30到40歲的父母帶著低年級孩童,有的連祖父母也來捧場,「只有知識卻沒有仁心,無法立足於社會」,帶頭朗讀的私塾先生,告訴這些日本孩子來自中國古聖先賢的人生哲理。
這個論語塾從05年開始,每個月上課一次,最初只有30到40個人參加,2008年以後突然增加,每次都超過一百人。一位家長說,自己在孩童時代沒有好好學論語,現在覺得遺憾,讓孩子熟讀論語未來在他的人生裡一定會有激勵的作用。
日本企業也開始重視論語教育。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從08年起在新人研修時,把論語列為重要科目,新人透過論語學習到忠孝仁義精神,未來在公司內足可擔當大任。
這些企業新鮮人最初對學習論語也有些意外,但逐漸融入了論語的世界後,他們學習到了作為企業人必須要有的涵養與行動指針。研修負責人說,金融風暴讓價值觀受到嚴重衝擊,失去了方向的日本該如何重新定位如何東山再起,每個人都很茫然,論語提供了令人安心的指導方向。
市面上也出現許多有關論語的書籍,包括「孩童們的論語」、「讓高中生感動的論語」、「讓孩童們朗讀的論語百章」、「漫畫的論語入門」等,各種論語書現在成了暢銷商品。出版界人士說,在不景氣時古典書銷售也會受影響,但近來論語卻賣得特別好,真的是救世的聖經。
菁英瘋國學 台灣名師備受重視>中時09-07-01亓樂義
最近幾年,大陸高校和民間吹起一陣「國學熱」,黨政機關、產學菁英也開始熱中傳統文化。由中國人民大學培訓學院主辦的「中國政商領袖國學博士課程高級研修班」,就是國學興起的一個縮影,尤其,出身台灣的學者如劉君祖、傅佩榮等人因長期浸淫比大陸保存更好的傳統文化,而廣受大陸學界重視。
「中國政商領袖國學博士課程高級研修班」不同一般,學員主要來自各行業經理人和黨政機關處級以上幹部,他們利用周末假期,專程來聽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劉君祖所講授的《易經》。
按主辦單位規畫,參加這堂「名師論道講座」的正式學員不到卅人,結果竟來了一倍多,因有免費名額,供各界菁英「試聽」,導致人滿為患,座椅幾經調整,才讓這些菁英安然入座。
人民大學培訓學院項目推廣部主任劉峰說,該班學習時間一年,分卅六天授課,學費每人四萬二千八百元人民幣(約廿萬新台幣),收費標準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國學班相當,感覺很貴,卻是公認的市場行情。
卅多歲的吳前進,北京神箭神舟航天空間生物科技中心的總經理,年紀輕輕,卻擁有二百多人的事業體,「神舟」太空船升天搭載的一些菌種種子,就是他的科研產品。基因工程的碩士,何以對《易經》有興趣?吳前進說,他從小喜歡國學,尤其《易經》的哲理內涵,對他研究思考很有幫助。他自稱有一套管理理論,想透過《易經》進行對照。
學員來自全國,他們大多事業小成,潛力可期。基於保密,主辦單位未印發學員名冊,據信有些學員來自江西、山西和東北,不乏縣委書記或市委書記。結業後,他們除獲頒結業證書(非正式學歷)外,並成為人大校友,得以參加人大舉辦的各種研修班聯誼、論壇或參觀考察活動,人脈由此建立。
另有學員私下表示,保留中華傳統文化最多的地方在台灣,因為台灣對文化傳承沒有「斷代」,不像大陸曾發生十年文革,很多傳統被打破了。
人大開設的國學博士研修班,課程安排採組合方式,從諸子百家到養生寶典,共分五種類別,「名師論道」涵蓋十二個主題,周易、儒、道、禪、佛乃至兵法謀略,均聘著名學者授課,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日前講授儒道之學,內容生動而廣受學員喜愛。
相關新聞
國學熱過頭 學界擔心庸俗化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816+112009070100211,00.html
華文熱》美國瘋漢語 不學落伍【聯合報06/08/27 編譯彭淮棟
漢語熱在美國繼續升溫。珀兒‧泰瑞爾下定決心要即將升上五年級的曾孫女莎伊拉學漢語,這個夏天,她花兩個星期,每天從西維吉尼亞家裡開160公里車子,送莎伊拉到一所有漢語課程的中學上課。
泰瑞兒本來可以為曾孫女選西班牙文或法文,而且能省下大筆油錢,但她選漢語。她說:「中國漸漸起來了,學漢語對莎伊拉有好處。」
今年1月,布希總統提撥1億1400萬美元 (約台幣37億4800萬元),推廣「重要語言」,漢語和阿拉伯文列為首要,是美國政府半世紀以來最大一筆語言教學投資。
8月,美國政府從中國大陸請來十位教師,為他們惡補美式教學五天後,將他們送到美國各地教漢語。最近新學年展開前夕,美國從政府到民間,都趕著推漢語。
密西根大學政治學教授李伯壽說,今天從商業、國際關係,甚至反恐,沒有人不提中國,你到店裡買個東西,也全是大陸製造。
全球超過13億人用中文,其中約8億8500萬人說漢語。非營利組織「亞洲社會」統計,從7年級到12年級,全美目前只有2萬4000名學生學漢語,今後必定會快速增加。「亞洲社會」總幹事李文說,現在大家都看出來,下一代想在文化和經濟上出人頭地,非學漢語不可。
漢語課程在美國不是全新的東西,在華府地區尤其不是。但這一波新的漢語熱和過去很不一樣。過去學漢語的主要是亞裔子弟,他們的父母希望故國文化香火在異域延續,現在極力主張孩子學漢語的,卻是非亞裔父母,主要動機,則是希望孩子將來求職占優勢,漢語是未來優勢所在。
目前公立學校教漢語者,以芝加哥居冠,有3500名學生。新學年開始,馬里蘭州有三分之一學區開漢語課程,是去年的兩倍多。維吉尼亞洲已有三所中學共二百人上漢語課,這個秋天要增加五個學區教漢語。其他如費城、休士頓、紐約市、俄勒岡州的波特蘭,都有漢語教學方案蓄勢待發。
華盛頓州西北部下月開張的特許學校 (charter school)「華盛頓拉丁學校」,更計畫以漢語課程為招生金字招牌。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D%94%E5%AD%90%E5%AD%A6%E9%99%A2
孔老夫子「大舉入侵」 美國喜憂參半【中央社 2010.04.26
由中國政府支持興辦的海外孔子學院在美國如雨後春筍般興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美國的孔子學院已超過60所。這種發展態勢引起美國社會兩極反應,有人歡迎,有人則認為是宗教入侵。
英國廣播公司 (BBC)中文網今天引用美國媒體的文章表示,美國大部分地區都對這種由「中國對外漢語教學辦公室」 (漢辦)出資,在美國中學興辦的孔子課堂表示歡迎,但也有不少美國人對此表示擔憂。
例如中國漢辦開設孔子文化課堂的建議,在南加州一些地區就遭到抵制。當地居民投書媒體質疑,中國的資本已經改變了當地的商業,「難道中國還要改變美國的孩子?」
文章引用的數字顯示,南加州一些地區的華裔人口在1970年代僅佔當地人口的2%。但隨著過去30年的移民,那裏的華裔人口已經超過1/3。
當地以白人為主的美國人對於不斷增加的華裔人口和不斷湧入美國社會的中國文化表示排斥,他們認為開設孔子文化課堂是一種宗教入侵。
但中國駐洛杉磯領事館官員解釋,把孔子思想當作宗教是缺乏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理解。孔子是一位哲學家和教育家。
支持開設孔子學院的美國人則認為,這是進行文化和語言交流的好機會,是幫助美國孩子了解世界其他文化的窗口。
根據中國漢辦統計,目前在美國的孔子課堂和大學一級的孔子學院已經達到60多所,而總部設在紐約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計劃未來2年增設另外80所孔子課堂。
(楨:中國和外星人不得入美!)
知名天文物理學家霍金:別接觸外星人【聯合報 2010.04.26
英國知名天文物理學家霍金表示,外星人幾乎確定存在,但人類應避免接觸,因為外星人極可能不懷好意。
霍金說,宇宙中存在有智慧的外星生命是「非常合理」的想法,但他警告,外星人很可能掠奪地球資源就走人。
他說:「如果外星人造訪地球,結果可能很像哥倫布登陸美洲,對美洲原住民而言這並不是好事。」
霍金認為,人類不應主動聯繫外星人,而應避免和外星人接觸。他說:「我們只要看看自己,就會知道有智慧的外星生命可能的發展,我們恐怕不樂見那種外星人。」
今年選拔2400名國際漢語教師志願者
http://www.cdnews.com.tw 2010-04-24 陳恆光/整理
中共漢辦志願者中心副主任郭驕陽23日向中新社記者介紹,為了適應世界各國漢語熱持續升溫和對漢語教師迫切需求的形勢,今年國家漢辦繼續向世界70個國家選派2400名國際漢語教師志願者。目前大陸各地的漢語教師志願者選拔工作正在開展。
根據大陸媒體中新社報導,為期三天的2010年廣西國際漢語教師志願者選拔結業考試23日在廣西民族大學開考。廣西民族大學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志願者中心副主任馮光火介紹,當日參加選拔結業考試的共有127名來自廣西民族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他們還將參加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面試。此前,他們已經通過一個月的培訓學習,包括教學管理、現代漢語、中國文化、現代教育技術、中華才藝等十餘門課程。
廣西2009年菲律賓漢語教師志願者領隊翁平說,2009年廣西共有29名漢語教師志願者赴菲律賓馬尼拉基立學院、培基中學、棉蘭佬島將軍市中華學校等9所學校教授漢語。教師志願者克服天氣、地震、甲流等困難,積極參與文化演出等活動,受到當地學生歡迎。
廣西民族大學2005級泰語專業學生彭麗婷是2009年赴泰漢語教師志願者,她榮獲2009年國家漢辦優秀漢語教師志願者,並留任泰國瓦桑偉學校。4月9日,她隨赴泰漢語教師志願者宣講團到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雲南師範大學等學校進行了為期5天的宣講活動。
彭麗婷告訴記者,自己是泰國瓦桑偉學校的第一位漢語老師,去泰國任教前特意準備了中國結、臉譜等禮物,在當地的第一節課一一為泰國學生起中文名,並利用開學前2個星期介紹中國文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她說,在泰國學習漢語非常流行,據當地有關部門統計,在泰國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達到64萬人。而在泰國街頭,中國元素很常見,學生們特別喜歡中國熊貓,想去登長城,到中國各地感受民俗文化。
據悉,自2004年啟動國際漢語教師志願者專案以來,中國漢辦已經向70多個國家的大、中、小學、幼稚園以及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累計派出志願者8000餘人。地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前沿地帶的廣西,已向越南、泰國、菲律賓等東盟國家派遣了三批漢語教師志願者,共計282人。 2010-04-26 12:14:27
孔子學院教漢學 扎根50國【聯合報2007/03/20 記者華英惠】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周遊列國,傳播和而不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觀念;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孔子再度「周遊列國」,目前在全球五大洲、近五十個國家,已成立一百廿三所孔子學院,向全球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這些孔子學院主要由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簡稱漢辦)執行設立,一九八七年成立的漢辦,原是協助到中國的留學生學習漢語,但現在「走出去」到全球各地廣設孔子學院,利用這個平台傳播漢語、中華傳統文化,也成為大陸經濟、社會、文化訊息對外傳播的一個平台。
漢辦功能的轉變與全球興起的漢語熱有關,據估計,全球約有一億人在學習漢語。龐大的漢語學習潮與大陸這幾年經濟崛起、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化有關。
例如在德國,德國第三所孔子學院在杜塞道夫成立,吸引大量人潮。大陸在德國的企業家數、人數遠不及日本,但看到大陸未來成長的無限可能與機會,德國把以往側重日本的亞洲政策,改為「不僅要重視日本,也要重視中國」。
全球第一座孔子學院設於南韓的首爾,除因兩國地理位置鄰近,都在儒家文化圈內,更重要的是,大陸經濟崛起後對兩國經貿所帶來的共生相依,加大了南韓對中國通的需求。
不僅南韓如此,與中共政治交惡的的日本漢學潮也如火如荼進行,日本已成立五家孔子學院,漢語在日本已成為僅次於英語的第二大外國語。
在美國,則已有十所孔子學院,第一所設在馬里蘭大學,便於向首都華府傳播中國的文化與理念,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美國也發現更需要了解與掌握中國,加快培養與中國的溝通交流人才已成當務之急。
日本漢字熱 檢定協會賺比豐田多‧朝鮮日報中文網 09/02/10
暢銷書、電視黃金時段、審核考試……最近,日本這三個領域的共同熱門話題就是「漢字」。
上月26日至2月1日位居日本最大書店紀伊國屋新宿店的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的就是《看似會讀實則不會讀的易錯漢字》。該書在發行後的短短一年時間裏售出40萬冊,新任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相關圖書也被其擠到二、三位。
看一下同期日本電視台的收視率排名。以猜字謎為重點的《六角猜謎Ⅱ》憑藉19.4%的高收視率位居娛樂節目收視率排行榜第三位。深受歡迎的民營電視台富士電視台在每週三晚7時播放該節目。通過猜字謎遊戲展開競爭的朝日電視台節目《阿Q猜謎王》的播放時間是每週一晚8時。全部都是黃金時段。
日本文部省9日破例突然搜查了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原因是「違背財團成立宗旨、賺取大量資金挪用在毫不相干的地方」。 賺錢甚至挪用資金的原因在於檢定考試應試者激增。2000年應試者僅為157萬名,但2007年增加到271萬人,增加了近一倍。日本媒體甚至評價說:「在連豐田都虧損的日本,這是唯一賺錢的地方。」
實際上,這種漢字熱潮始於老年群體。據《朝日新聞》報導,隨著老齡化而不斷激增的老年人為了預防老年癡呆症,開始熱衷於猜漢字詞語。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日本65歲以上老年癡呆症患者已經超過170萬人。
而且,隨著大學和高中在入學考試中開始重視漢字,青年群體也加入到漢字熱潮中。目前,日本有492所大學和399所高中在入學考試中為漢字檢定考試合格者加分。
誰接奉祀官? 次子或長孫【聯合報記者李順德08.10.29
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病故,誰繼承奉祀官之職?內政部研議的方案有二,一是孔德成的次子孔維寧繼承,一是由孔德成的長孫孔垂長繼承,內政部將再討論。
內政部民政司長黃麗馨表示,自國民政府遷台迄今,尚未發生過奉祀官繼承問題。內政部在孔德成住進加護病房時,即開始研議。這主要是一種禮制,一種禮儀的承續,並非法律。
內政部官員指出,奉祀官是依「孔子嫡子裔生為大成至聖先師」的行政命令,是為了每年一次祭孔所設置,與一般政府官位不同,從民國二十四年元月十八日設置至今。
內政部官員表示,孔德成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嫡長子孔維益已經過世,但孔維益遺有一子,也就是孔德成的長孫孔垂長,依嫡長子繼承的傳統,孔垂長有候選人資格。
官員表示,孔德成的次子孔維寧在長子孔維益過世後,應該也具有繼承第七十七代奉祀官的資格,但他並非嫡長子。不過,孔垂長並非第七十八代,嚴格說是第七十九代。
台北市孔廟每年九月廿八日舉辦祭孔大典,典禮分別在大成殿與崇聖祠進行。大成殿為孔廟主殿,也是釋奠典禮舉行場地。
崇聖祠奉祀孔子五代祖先,為孔子後代家祭處,祭祀過程不對外開放。孔德成從民國卅九年起擔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也是崇聖祠祭典的「主祭官」。
台北孔廟指出,崇聖祠為奉祀孔子五代祖先殿堂,包括肇聖王木金父公、裕聖王祈父公、詒聖王防叔公、昌聖王伯夏公與啟聖王叔梁紇公;一旁還配祀孔子的兄長、四配之父與先儒先賢之父等。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4577775.shtml
總統親臨祭孔 光復以來頭一遭【聯合報記者洪家愉08.10.06
紀念至聖先師孔子二二五八周年誕辰,台北市孔廟昨天清晨舉行祭孔大典,總統馬英九親臨上香、獻匾,祭典也重現「大祀」規模,以八佾舞行獻禮,祭品擴增為十二籩豆,向孔子致崇高敬意。
孔廟表示,自民國廿年三殿落成,舉行孔子神位陞座至今,從未有國家元首參與祭典,馬總統是光復以來首位親臨孔廟參與祀典的國家元首。
昨天大典由台北市長郝龍斌擔任「正獻官」行三獻禮,民政局長兼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主委黃呂錦茹擔任「糾儀官」,今年優良教師及各界代表擔任陪祭官。
清晨六點,祭孔大典準時開始,樂生、禮生、佾生,以及糾儀官、陪祭官、分獻官和正獻官,依著鐘鼓聲的指引,依序進場。樂生開啟大成殿前的儀門,以及櫺星門。
典禮在樂長高唱「樂奏咸和之曲」,樂生演奏禮樂後,再由樂生執斧、扇、香爐等禮器,出儀門及櫺星門迎接孔子神靈。
接著進饌、上香、獻禮和恭讀祝文,六點四十五分,馬總統由四名禮生引領,自廟外依序通過禮門、櫺星門和儀門來到丹墀東階,上階後進大成殿,上香、行三鞠躬,獻「道貫德明」匾額。匾額將選吉時,懸掛大成殿「中枋」,位於蔣中正所獻「有教無類」匾額旁。
隨後由禮生唱讀總統祝文,馬英九讚許孔子「唯我至聖,普世之尊、教澤流芳,萬古一人」、「大哉夫子、壯我國魂,萬世一系,慰我全民」,並推崇孔子留下的「反求諸己」、「里仁為美」、「兄友弟恭」、「富而好禮」、「忠恕之道」等精神,讚揚孔子在中華文化中眾星拱月的地位與貢獻。
今年的佾生和樂生由成淵高中和大龍國小學生擔任,其中江鈺正、江鈺灝和江佳頤三兄妹,名字的末字恰好與宋代理學代表「二程」程頤、程灝相同。
【記者詹三源、洪家愉/台北報導】台北市昨天以八佾舞祭孔,有人批評不合禮制,甚至譏諷是因馬英九參加而「拍馬屁」。民政局長黃呂錦茹略帶激動表示,今年以八佾舞祭孔,單純就是循正統禮制,恰逢孔廟修復完成,以及學者強力建議,才會捨六佾舞用八佾舞。
台北市議員簡余晏抨擊「都是刻意把總統馬英九神格化惹的禍」。黃呂錦茹解釋,「歷任歷朝的中華民族的元首,祭孔時本來都是循正門!這個絕不是我們拍馬(總統)的馬屁。」
風雨中 兩岸師生聯合祭孔【聯合報記者賈寶楠08.09.29
忠信文教基金會昨天在新竹縣體育館舉行首屆兩岸師生聯合祭孔大典,由兩岸中學生合組一百零八人祭孔,位於新豐鄉的忠信學校學生依慣例向教師行叩謝禮,大陸國學名嘴于丹受邀開講,吸引六千人風雨中觀禮。
禮生、佾生、樂生,由山東濟南一中、北京市中學生、和忠信學生擔任,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主祭,新竹縣長鄭永金、立委邱鏡淳陪祭,日本、澳洲與新竹地區教育界人士應邀觀禮。
北京學生李天添說,台灣遵循古禮,場面不如大陸盛大,但結合科技及表演,很現代。山東學生何琳說,大陸很少行跪拜禮,忠信學生卻向老師下跪,「是尊師重道的極致表現」。
大陸國學名嘴于丹觀禮後發表演講,由今年新竹縣大學學測榜首、孔子第七十八代玄孫孔維暄迎接,象徵國學文化穿越時空交會。
古文艱澀 基測國文超難>中時08.05.25
國中基測廿四日起舉行兩天,昨日上場的國文科,被考生認為是歷屆最難的一次,因為許多答案模稜兩可,不知如何答;文言文比例多,古文用字又艱深,尤其閱讀測驗〈莊子讓王篇〉一題,提及孔子詢問顏回為何不當官,看得很多考生哀哀叫,感覺像天書,回家後還激動得不得了,直問:「到底啥米意思啊?」
國文科超難,倒是自然科和英文科,學生的反應認為還算簡單。英文部份美國職籃NBA和歌手諾拉瓊斯都入題,非常靈活,不少考生認為可得滿分,但還是有考生認為並不容易,顯然,「雙峰」現象依舊難免。至於自然科四川大地震也入題,考生的反應是「比想像簡單」,老師預估滿分者可上千人,也因此,可能直接影響讓今年前三志願的分數提高。
台北市立景興國中考生謝宜甄表示,孔子與顏回對話的文言文題,她看了五遍才看懂,題目落落長,「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最後她選一個答案為「不以利自累,是指不為了利祿而勞苦自己」,花了很多時間。
台北縣永和張正明考生說,莊子讓王篇這題,整段文言文如「無字天書」,許多考生直說看不懂。大灣國中陳郁文說,孔子與顏回兩人對話語意相當艱澀,跟學校學的文言文程度有很大的落差。
一位家長說,女兒考完國文後,回家還激動得不得了,因為「太難啦」。歸仁國中程冠達說,文言文題目很多,答題時較沒有把握。考生莊振永則說,今年的國文寫得很不順,尤其是第廿題後越來越艱深,光看題目就要花不少時間。
考生潘為甫認為,國文考題題型則是歷屆以來看過最難的一次,例如〈桔生淮南則為桔,生回淮北則為枳〉,這題表達相同東西生在不同地方就有不同名稱,平日罕見的觀念題,若沒有多閱讀課外書,會很難下筆。
另一題為有關「多多鳥」的題組,也讓很多人寫到「都亂了」。全篇對多多鳥介紹很多,其祖先是鴿子,後來飛到一個島之後,食物豐富、沒有天敵、生活好、無戒心,其生活是「優哉!游哉」,後來西、葡兩國的人大量捕殺,也因一場傳染病而使得多多鳥滅絕。
題目問「優哉!游哉」是什麼意思?答案選項包括「善於游泳」、「嬉戲追逐」、「從容自在」,台北市立龍門國中蔡姓學生表示,初看到這題一度「傻眼」,「優」、「游」兩個字在一起怎麼選呀?後來只好想「優」會不會是優雅、優裕,才一下子想通,最後選「從容自在」。
簡體?繁體? 泰北孤軍另類戰爭【聯合報╱記者林敬殷08.05.25
五年級生以前的朋友,相信都記得「送炭到泰北」這個活動;費玉清的「美斯樂」,也還能哼唱兩句。時隔廿年,美斯樂和周邊的義胞村,雖然離小康還有段距離,但已經不再是當年一窮二白的殘破景況。
然而,解決了生計問題,接著的是更嚴苛的「政治認同」。民進黨執政八年間,中共趁虛而入,藉著泰國政府協助,開始向泰北華校贈送課本、提供升學機會。此消彼長,兩岸一場「另類外交戰」悄悄在這裡開打。
泰北義民文史館館長兼泰國華校交流聯合會會長曾化儀,正率領一群泰北華校教師在淡水講習。她接受訪問時表示,當地有超過百所的華文小學和初中,並有一所高中,早年華校是唯一傳授知識的來源。八○年代中起,泰國政府陸續設公立學校,目前的情況是,義胞村的孩子白天讀泰校,下課後及假日讀華校,華校以教授華文、中國歷史、文化相關課程為主。
一九八二年,「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現已改名中華救助總會)成立泰北工作團,透過救總,國民黨政府不僅送錢送物資,更重要的是提供華校學生返台升學的名額。
但二○○○年民進黨政府上臺後,開始刪減對泰北的援助。一個讓泰北工作團團長龔承業念念不忘的往事,是興建義民文史館時,當時國防部長湯曜明原已承諾捐助一千萬元;但民進黨大老康寧祥正好接國防部副部長,湯於是「禮貌性地」希望工作團向康寧祥簡報,不料簡報後,這筆錢就沒了,至今沒人知道怎麼回事。二○○四年,救總轉為人民團體,泰北工作隊解散。
此時,中共開始向孤軍招手,進入孤軍村詢問當地「有沒有什麼需求」?廈門大學副校長去年第一次在美斯樂現身,提供多個獎助入學名額,成績好的進本科,不好的進先修班,就如以往中華民國政府向孤軍後裔提供的機會。
之後,大陸更送來大批全新簡體字教材,「夠不夠,要多少我們送多少。」一邊是整落整落簇新的簡體字教材,另一邊是新舊夾雜,數量不足的台灣課本,要不要用大陸書?要不要教簡體字?在當地華文教師間引發重大爭議。
曾化儀說,大陸物資進入之初,當年孤軍參謀長雷雨田將軍曾召集會議,嚴厲告誡「這是統戰,不能接受」;九旬老將的耿耿孤忠,讓人鼻酸。但一些情況比較不好的村落,已經被迫接受。
余光中、張曉風:停止98課綱【聯合報╱記者張錦弘08.05.05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昨天呼籲新政府,不能只拚經濟,還要搶救語文三級貧戶,應正視學生國語文低落,停止實施「去中國化」的高中九八國文課綱,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列必修,國文每周至少五節課,文言文至少占五成五。
不過教育部次長吳財順指出,九八課綱已公布,明年就要實施,不能說改就改,新部長上任前,教育部無法做決策。
準教育部長鄭瑞城不願表示意見,已請搶救國文聯盟把資料寄給他,日後再當面向聯盟發起人余光中等學者請益;他日前接受採訪曾表示,意識形態應和教育脫鉤,應教導學生包容、欣賞中華文化在內的多元文化。
準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劉兆玄都曾連署支持搶救國文聯盟,聯盟昨天在五四紀念日舉行記者會,提出十大訴求,希望新政府停止九八課綱,成立提升國語文教育委員會,重聘立場超然的課綱委員等。
余光中指出,全球只有四億人以英語為母語,但有十三億人說中文,台灣沒有理由不加強中文。他希望鄭瑞城以民國初年的教育部長蔡元培為榜樣,不媚俗討好年輕人,應重視美育,發揚中華文化精髓。
聯盟副召集人、作家張曉風朗誦昨天在聯合副刊發表的「類詩」,三問總統:「都說要搶救貧窮,誰來為崩了盤的道德停損呢?都說要去拚經濟,誰來援濟語文的三級貧戶呢?都說要讓市場復活,信任呢?人與人起碼的無防心情,去哪個失物招領箱去找回呢?」
張曉風指出,貧窮不見得是口袋沒錢,腦袋空空也是貧窮,現在連學生的國語文能力,都貧富差異懸殊,教育部應正視解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連印尼第二大城泗水都翻譯四書給學生念,台灣更怎能捨棄這些文化經典?
東吳大學教授劉源俊說,十年教改把國語文、德行、健康都改弱了,新政府要找回來。九八課綱今年公布,未經試教,明年就要實施,應該喊停
新聞眼》好文章 才是選文標準【聯合報╱記者 張錦弘】
九八高中國文課綱的修訂過程有許多爭議,包括委員中有七人是台灣文學系所主任,委員會還沒開,行政院就先承諾深綠團體降低文言文比率,中國基本文化教材列為選修。新課綱附錄選文中台灣古典散文,也就是台灣人寫的文言文占了八篇之多。這些改變難怪讓八十高齡詩人余光中等人,急著跳出來搶救國文。
國文課綱選文章,有無文學價值是最高指標,不能因政治正確性,就特別縮減文言文;也不能食古不化,以為多教文言文,就保證提升語文能力。
過去國文課文大多是文言文、每周六節課的年代,學生就真的喜歡學、學得好嗎?也不盡然。
在考試引導教學下,文言文常變成死背的翻譯課,討厭學古文的人也不少。國文課能否提升語文能力,文言文多寡是其次,老師會不會教,可能更重要。
修改課綱曠日廢時,各領域爭搶學生有限的上課時數,很難令所有人滿意,且提升孩子的語文能力,也不是只有修課綱一途。
新教育部長即將上任,各界期待為教育開展新局,無論修不修課綱,未來國文教學及課程規畫上,應擺脫文言、白話文之爭,從提升下一代語文能力著眼,引領孩子欣賞文學之美、表達無礙,才是搶救國文,培養學生語文能力之道。
增古文 教的是歷史精華【聯合報╱記者周美惠
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等新文化運動,詩人余光中卻主張九八課綱中應增加高中生的文言文授課比率,他昨天在五四文學茶會上表示,兩者的精神並不相違背。
余光中強調,五四運動的作家如魯迅等雖提倡白話文但都飽讀古文,現代一般人雖不用文言文,但生活中仍有千百句成語,像瞻前顧後、萬紫千紅等,都保留了文言文的精華。
一九一九年發生的五四運動昨天滿九十周年,台北市文化局為此特舉辦「向作家致敬」五四文學茶會,身為「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總召的余光中致詞時表示,五四運動當年提倡德先生與賽小姐(科學),將西方時興的科技與民主制度等引介到中國。
現在台灣的成就讓香港和大陸都刮目相看,整個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一環是國文,近年來卻淪為被搶救的對象。
余光中說,台灣作家的成就已獲兩岸三地肯定、成為「華人世界的發言人」,但過去幾年來在台灣發生的「小文革」,已使我們的中文教育面臨困境。
這場茶會上最年輕的作家、七年級的李時雍則認為,問題的重點不在文類的比例,如何培養年輕人閱讀的能力與興趣更加重要。對許多學生來說,現代詩和小說的困難度可能和文言文一樣,若能啟發學生自我閱讀的興趣,他們自然會親近喜歡的文學體例。
作家張曉風也說,教育部長杜正勝自認最推崇推廣白話文運動的胡適,但胡適所謂的白話文涵蓋許多詩詞曲賦,不等同現代人心目中的白話文。白話文與文言文之間的界定及相關的授課比例應交由學者共同檢討。
教古文 要會詮釋說典故【聯合報╱記者張錦弘
作家張曉風、余光中昨天說,要提升學生國語文能力,不能只增加課本的文言文,國文老師也應提升教學技巧,教文言文不能淪為翻譯課,要能解說典故、時代背景,才能吸引學生讀古文。
文化大學教授、前新聞局長邵玉銘則指出,美國國務院派到華人地區的外交官,至今仍在台灣學中文,主因是台灣教正體字,要再學簡體字很容易。
邵玉銘呼籲馬英九履行政見,應善用台灣優勢,比照大陸「孔子學院」,也到國外廣設「台灣書院」,推展中華文化及正體字。
余光中、張曉風、邵玉銘等學者昨天出席搶救國文聯盟記者會,張曉風指出,文言文、白話文的界線很難分,在胡適眼中,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因為很淺顯,算是白話文。張曉風說,有些現代詩,是用白話文寫的,反而更難懂。
張曉風說,不是國文系畢業就一定會教文言文,還要懂得詮釋。如蘇軾的詞「江城子」,提到「左牽黃,右擎蒼」,指左手牽黃狗,右臂架蒼鷹,黃狗其實是有典故的,出自秦朝宰相李斯父子被斬前,李斯感嘆當年若不做官,如今和兒子牽著黃狗在老家打獵該有多好,蘇軾被貶到密州,出獵時有感而發,老師若能解說這典故,更能吸引學生。
張曉風說,文言文兼有文學、倫理、民俗、歷史等典故,詮釋是門藝術,若有資深老師透過演講或工作坊,指導年輕老師教文言文,學生更能領悟古文之美。
余光中也認為,教文言文不能光只翻譯應付考試,還要教學生分析寫作技巧、揣摩作者心境、了解時代背景,學生才會樂在其中
博鰲論壇 各國領導人競說中國話>中時08.04.14王銘義
中文變成國際活動使用的主要語種,已逐漸發展成為最新趨勢!在大陸海南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今年與會的各國元首或總理,似乎就已感受到會不會講「中國話」的壓力。
曾在北京學習中文的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這次在博鰲論壇開幕式演說結束前,突然從英語改成漢語說道:「今年博鰲亞洲論壇的主題包含了兩個因素…」流暢、簡明,略帶北京腔的中國話,頓時贏得滿堂掌聲。
論壇秘書長龍永圖稱讚說,陸克文總理流利的中國話,一定會給中國百姓留下深刻美好印象。不過,接著上臺講演的智利女總統巴切萊特在開場白就用英語說:「不幸的,我並不會說漢語」,但她笑稱,也許下次就可以說了。
曾在武漢大學學習中文的哈薩克總理馬西莫夫,也是一位「中文通」,他在開場時即用漢語感謝論壇的邀請,並展望亞洲未來。主持開幕式的龍永圖還幽默地說道:「陸克文講漢語受到強勁挑戰。」會場再次響起掌聲。
會不會講中國話的話題,因各國政要在博鰲論壇開幕式演說已出現有人使用流利的中文致詞,意外成為大陸媒體關注的焦點。大陸媒體評論認為,這是中國在國際社會影響力日增的明證,也顯示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已成為趨勢。
陸克文訪北京 懂中文者更難纏>中時08.04.14陸以正
去年12月,陸克文(Kevin Rudd)率領澳洲工黨(ALP),擊敗霍華德(John Howard)的保守黨(ACP),贏得國會選舉,接任內閣總理時,海峽兩岸都大事宣揚。台灣因為他曾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大陸則因為他曾在北京澳洲大使館工作,而且是貨真價實的「中國通」,認為從此在國際上多了一位好友。
上任4個月來,陸克文也不負眾望,把他一向主張的澳洲應放棄300年來重歐輕亞的種族歧視傳統,以務實態度營造與東亞更密切的經貿關係,逐步付諸實施。也就是2007年,中國大陸取代英美,成為澳洲最大貿易夥伴。
陸克文上任後第一件事,是今年2月國會開議時,以總理身分正式發表演說,承認當年白種人殖民澳洲時,對所謂「失竊的一代」(the stolen generation)原住民掠奪與屠殺行為,代表政府公開道歉,獲得舉世讚揚。
4月9日,陸克文抵北京展開為期3天的官式訪問。澳洲兩家最大日報《世代報》(Age)、《澳洲人報》(Australian)不約而同地在他啟程日發表社論,叮嚀他不可忘記提醒中國應該重視人權。中國大陸才發現這位貴賓真是特立獨行,不受主人擺佈。
陸克文不負眾望。剛下飛機沒幾小時,他就按照預先安排,到北京大學向學生用華語演講,直言澳洲人民非常關切西藏的動亂情勢,呼籲中國政府應該和達賴喇嘛直接商談。陸克文也有他幽默的一面,有學生問他寫中國字的書法如何,他說他用毛筆寫字本來就很爛,現在更糟糕,引得哄堂大笑。
被外國記者詢問陸克文對西藏的關懷時,中國外交部女發言人姜瑜氣急敗壞地說:陸克文誤解了當地情形。陸卻拒絕收回他的發言,他說澳洲和世界其它國家一樣,承認中國在西藏的主權;但堅持在西藏有嚴重的人權問題,而作為中國之友,他此來將與大陸領導人坦率交換意見。中國駐澳大使章均賽則已向澳洲外交部提出口頭抗議,要求保證奧運聖火在4月24日抵達澳京坎培拉(Canberra)時,不得發生意外事件。
抵達第二天,亦即4月10日,陸克文從早到晚密集會見了大陸所有領導人,惟獨胡錦濤據說已啟程去海南島出席博鰲論壇,改在那裏見面。大陸向極重視「國家元首」與「政府領袖」之間的等級差別;總理雖掌握治權,仍比元首低一級,這也可能是暗示對陸克文的言論不滿,對外卻不露痕跡的方法。
作為他對手的溫家寶總理,10日在人民大會堂以全軍禮正式歡迎陸克文,兩人談話自然高來高去。溫家寶指出中國已是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國雙向投資也在不斷增加中。中方將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重視與澳洲發展關係。
來一趟總要有點收穫,前一天北京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就與澳洲「氣候變化與水資源部」部長黃英賢會晤。因此「陸溫會」後,雙方發表了『進一步密切在氣候變化方面合作的聯合聲明』,作為交代。
10日稍早,陸拜會了人大委員長吳邦國。新華社報導說,吳委員長表示兩國應「相互尊重彼此主權和領土的完整,互不干涉內政,以求平等互利」。弦外之音,陸克文當然也聽得懂。
等他和副總理李克強會晤時,才真正接觸到雙邊實質關係。李開始即提出:中國願意加速與澳洲談判兩國自由貿易協定(FTA),並願加強在資源與能源方面的合作。陸克文則趁機強調中澳雙方關係有「三大支柱」,就是:一、能源、資源、與農業,二、製造業,三、金融服務業。他的用意非常清楚,因為雙方各有所需,應該互作讓步。
中國怎麼一躍而成澳洲的頭號貿易夥伴呢?因為澳洲盛產的天然氣、鐵礦砂、小麥、羊毛、肉類等,都是中國迫切需要的大宗物資。就澳洲需要而言,陸克文希望發展製造業,也敦促大陸早日開放金融服務業,讓澳洲的公司企業在大陸急速經濟成長中,也能分到一杯羹。
等到與胡錦濤在博鰲見面時,陸克文才嘗到厲害。胡向他說:拉薩等地的暴動,不是什麼「和平示威」或「非暴力」行動,而是「赤裸裸的暴力犯罪」;對於這種行為,任何一個政府都不會坐視不管。
胡更強調,西藏事務完全是中國內政。「我們和達賴集團的矛盾,不是民族問題,不是宗教問題,也不是人權問題,而是維護祖國統一和分裂國家的問題。」他對陸克文如此不客氣地訓斥時,在座還有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令計劃、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與國務委員戴秉國。不知澳洲媒體對這樣尷尬的場面有無報導。
閃靈、卡神放下 包容看未來【聯合晚報╱記者李濠仲08.03.23
民進黨總統競選總部青年部執行長Freddy(左)與網路執行長「卡神」楊蕙如敗選後表示,不會因為當選的是馬英九,就不承認他是總統,未來就是幫他把總統做好。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以220多萬票敗選,謝陣營輔選幹部心情既沈重又低落,對選戰相當投入的「謝總部青年軍」,更是各個眼眶泛紅,相擁而泣。為謝長廷創作「逆轉勝」主題曲的閃靈樂團主唱Freddy,一樣哭紅了眼,不過,他還是很有風度的說,「我們不會因為當選的是馬英九,就不承認他是總統,未來就是幫他把總統做好。」
Freddy說,他之所以投入綠營選戰,是因為支持謝長廷,今天(22日)過後,就沒有「謝陣營」,而他也就不是謝陣營的人。他說,他本來就是音樂人,接下來,他就要立刻投入製作已經荒廢兩個月的新專輯,恢復他音樂人的身份,同時他也強調,他對公共議題還是會非常注意。
對於這樣的結果,Freddy說,他當然失望,但是,當看到不管藍綠陣營,都開始以黑衣黃字(逆轉總部主色調)當背景,或是穿著這款同樣色系衣服的時候,他覺得至少大家都有類似的審美觀。而台灣社會其實有很多共同點,不同立場的人,是可以坐下來討論事情的,轉型正義、228,也不是專屬哪個陣營的議題,不必一定都要搞得你死我活。
另一位花相當多力氣為謝長廷經營網路社群的楊蕙如,也收起平常「無厘頭」、「搞笑」的一面,她難過的說「我不會後悔參與這次選戰,就用愛和包容看待未來吧。」
楊蕙如說,也許過去幾年政黨惡鬥,造成年輕人對政治感到冷漠、厭惡,他們需要宣洩一下他們的不滿,因為民進黨是執政黨,當然會是目標,她尊重這樣的結果,畢竟這是大家的選擇。
不過,楊蕙如還是大力讚揚謝長廷,她說,謝長廷在這麼不利的環境下打選戰,很不容易,謝長廷是很好的領袖,也是很好的長輩,她在謝長廷身上學到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把仇恨放下。
面對「偶像」敗選的事實,楊蕙如不像平常侃侃而談,而是有一句、沒一句的談論這場選舉的失敗,她說,她會先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是不是要再接觸和政治有關的工作,就再看看吧,她說,她不會後悔參與這次選舉,即使是敗選,也是難得的經驗
原諒江霞?白冰冰:不想貼冷屁股【聯合報╱王雅蘭08.03.24
選舉激情過,白冰冰昨天一身藍恢復工作錄影,被問到會不會原諒江霞,白冰冰以「不用熱臉貼人家冷屁股」表達心情,但她同意口水戰應該隨選舉落幕,她透露馬英九選前曾打電話給她,對別人的攻擊,請她忍耐、不要口出惡言。
白冰冰表示選前演藝圈藍綠口水戰時,馬英九特地打給她,安慰她受到的委屈,白冰冰說:「我以前一直挺綠,這次有5百多萬人是和以前的我站在一起,但社會在進步,時間往前走,我們就看他 (指馬英九)做做看嘛。」
白冰冰也希望政府未來能多替老藝人做點事,像她的「冰火五重天」就是照顧老藝人,白冰冰說她有去城隍廟跪一小時請願,她笑說要找時間去還願囉。
馬蕭大贏兩百多萬票,開心一夜後,徐乃麟昨天選擇留在家裡休息,也陪陪老婆聊天,他接朋友電話就道恭喜,還笑著說:「選前我也得到消息聽說會大贏,可是沒到揭曉時刻總是放不下心啊。」老婆特地飛回來投票,徐乃麟這兩天陪老婆,下周恢復工作,還要找一天請客吃飯,慶祝台灣變藍天
楊烈尊重結果 安迪深覺民主可貴>中時08.03.23
汪宜儒
在選前一晚趕拍台視八點檔《天上聖母媽祖》到凌晨4點的安迪與楊烈,即使睡眠嚴重不足,仍不忘早起履行公民義務。同為挺綠藝人,雖然最終結果不如預期,但楊烈仍平和地說:「希望他(馬英九)要記得之前曾說過的話,然後確實做到,這樣就好;選舉雖然有個人理想,但選完了大家還是要尊重結果。」
與老婆相偕投票的安迪,在踏入投票所前表示:「台灣的民主很可貴,我對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有信心。雖然很擔心,但不管結果如何,呼籲大家還是要理性面對。」結果出爐後,問他對新總統的期待?他說:「之前聽馬英九的政見,只有方向卻沒有內容,我不知道要有什麼期待;不過這就是民主,每次選舉就是讓大家又進步了一次,我真的很平常心,我盡力了。」
余天早知會輸 不後悔選錯黨>中時08.03.23宋志民
馬英九高票當選,綠營立委、也是藝人的余天心情大受影響,他22日下午5點就接受結果,他坦言早預知會輸:「當然會失落,開票比預估還差,原本以為不會輸那麼多的。」李亞萍則說:「輪替是好的,做得好就執政,做不好就在野,台灣走入真民主了。」
綠營從立委到總統大選一路輸,外界多認為余天當初選錯黨入籍,對此,余天說:「我不會後悔,也不認為選錯黨,我是選立委才被征召進民進黨,但我主要是對三重選民負責。」將來綠營屬少數黨,他坦言:「蠻辛苦的,但沒關係,我在黨內是新人,在立委界是晚輩,我會努力。」
李亞萍也不認為余天當初選錯黨入籍:「余天也講過,民進黨的確有些地方做得不好,他一向扶弱、走自己的路,這次剛好也是(少數黨),他在在野黨,更可以全力為選民講公道話、為百姓發聲,在執政黨反而會綁手綁腳。」
余天昨早上10點就到三重戶籍地投票,妻子李亞萍、女兒余筱萍、余苑綺、余祥銓則在下午投票,一家人都投了總統選票和公投票。
「政治藝人」當不成烈士反成罪人【聯合晚報李濠仲08.03.17
選舉到最後,就是在比「犯錯少」,其中經常輸在「不可控制」的力量。馬陣營因為「藍委踢館」受創,謝陣營今天也因「教育部主秘低級發言」內傷,「肇事者」都不是受託於候選人,但結果一樣「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至於錯誤致不致命,和怎麼面對錯誤有很大的關係。「踢館」和「粗話」對各自選情造成衝擊,行為本身只是導火線,那種厚臉皮到巴不得把自己行為合理化的心態,才是爭議延燒的主因。
藍營把自己率人進入對手競選總部,遭圍剿、打罵,後續導出是「綠營設局」的邏輯,希望因此降低自己「挑釁」舉動造成的傷害,費鴻泰情急之下,甚至連「省籍問題」都脫口而出,如此一來,「道歉」就變得很沒誠意。
同樣的,綠營犯錯後的反應也讓人不敢恭維,莊國榮出言不遜、口無遮攔,侮辱無從回嘴的往生者,結果竟把自己的錯,推給「引述媒體報導」,這種「請辭」,跟「認不認錯」一點關係也沒有,而且根本是在說「我沒錯」。
費鴻泰最後以馬英九如選輸,他「不惜結束自己生命」,想杜悠悠之口,整起事件沒有因此而悲壯,只有更可笑;莊國榮閃電請辭,得到的一樣還是噓聲。他們造的業,候選人承擔,想做烈士做不成,最後反而要有做「罪人」的準備。
費鴻泰在市議員時代,主攻財稅,三不五時還免費在社區傳授民眾報稅知識;莊國榮留學德國,任職校園,被形容是「脫俗的學者」,今天兩人一遇到選舉,一看到媒體、一上電視,就彷彿遭鬼怪附身,形象丕變,成了政壇三流角色。
台灣的政治走向綜藝化後,類似事件一直層出不窮,今天因為選舉,彼此的行為才被高度重視,也因為選票的因素,才得以量化方式,計算出得失。費、莊等人可能在輿論下,稍微收斂,但選舉過後,「政治藝人」相信還是大有人在。
江霞:歸國投馬藝人 不用當人看>中時08.03.19 吳于珊、
楊烈等十多位挺綠藝人昨晚在板橋長昌北縣競選總部舉辦「藝人挺長昌晚會」,行政院張俊雄夫婦也到場。挺綠的江霞昨晚則在苗栗縣苑裡鎮長昌造勢會上,抨擊從海外回國支持馬蕭的藝人,趕在選舉前回來投票,選後就回僑居地,這種人根本不愛台灣,也不用把他們當人看。
長昌北縣競選總部表示,經過超級周日的「百萬擊掌逆轉勝」活動後,綠營士氣大振,決定趁勢追擊,臨時決定舉辦「藝人挺長昌」晚會。
本土歌手 獻唱挺長昌
晚會請到康龍、蔡佳宏、辦桌二人組、向蕙玲、翁立友、楊烈、李炳輝、長青、小辣椒與甲子慧等本土藝人,輪流上台演唱台語歌曲,炒熱現場氣氛;可惜晚會開始不久,便下起滂沱大雨,會場來了幾百名觀眾,藝人也必須撐傘表演。
辦桌二人組在台上高舉長昌競選旗幟,大喊「一號凍蒜」;向蕙玲等人也疾呼大選當天一定要站出來投票給長昌配;也有藝人表演完即離開,未多發言。
被質疑藍綠都挺的藝人李炳輝也出席晚會,由於身體不適,主持人介紹他之後,李炳輝並沒有唱歌,只說了一句「有緣沒緣,大家來拉票,當選啦!」表明心跡,隨即由旁人攙扶下台。
策畫這場晚會的民進黨立委林國慶指出,許多藝人擔心中國打壓,或是不想沾惹政治,因此不願為綠營站台,願意出面的都是「本土愛國藝人」。他並未要求藝人在台上必須為長昌助選,但許多藝人主動替長昌拉票,他十分感謝。
海外藝人 江批不愛台
張俊雄在致詞時說,雖然風雨這麼大,卻依然有許多鄉親出席晚會挺長昌、愛台灣,讓他萬分感動,大家一定要固守北縣,讓長昌在這個大票倉逆轉勝。
長昌苑裡競選總部昨晚也在苑裡夜市廣場辦民主護台灣造勢晚會,江霞一上台就炮口對準挺藍藝人,她問台下民眾:「一百多名海外回國挺藍藝人是不是台灣人?」民眾大聲說:「不是!」她順勢批評那些藝人回來票選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蕭萬長,選舉完就紛紛返僑居地,這些人根本不算愛台灣,所以大家不用把他們當人看,也不要受他們影響
雨中大會串 藝人表態挺馬蕭>中時08.03.19 姚盈如、
由藝人白冰冰、徐乃麟和演藝界大亨許安進等人發起的「演藝界挺馬蕭」活動十八日晚在北縣三重市體育場舉行,多達數十名藝人到場為馬蕭站台,滂沱大雨中仍吸引數千民眾到場。除了寶島歌王葉啟田、歌仔戲小生李如麟、演員車軒等老牌藝人外,歌手庾澄慶和楊宗緯也都到場力挺,high翻全場!
主持人徐乃麟在後台準備仍難掩對選情的憂心,皺眉表示:「今天凌晨四點夢到馬英九,醒了就再也睡不著。」好搭檔曾國城接腔:「是四點夢到馬英九嗎?」徐乃麟說是,曾國城說:「那就「四」馬英九!」徐乃麟才笑出來。
日前傳出「鳥來嬤」吳敏因幫馬英九站台,戲分被刪,在三立有四個節目的曾國城昨公開表示不擔心受影響,「現在誰在乎這個,且我的節目在都會台」!
晚會在主持人徐乃麟和鄭麗文帶動下,氣氛強強滾,演藝總工會理事長康凱動員近七十位資深藝人唐琪、張俐敏、車軒、趙樹海、石峰、陸一龍等人到場,而王靜瑩與陳威陶、傅天穎與陳子強夫妻檔、葛蕾、孟庭麗等人也自發出席。
舞台上,黃克林、劉福助、高凌風、李如麟接力熱唱,葉啟田唱為馬英九競選所寫的〈台灣向前行〉和代表作〈愛拚才會贏〉,白冰冰則帶領全場高喊口號,全場沸騰!
原不在流程上的庾澄慶現身,再掀一波高潮,高唱〈黑狗兄〉,他表示,小燕姐一通電話,讓他相信自己的信念,決定用音樂幫大家加油,只是唱歌習慣比「一指」的他,發現台下全都比「2」,立刻改掉手勢。
為馬蕭演唱競選歌曲的葉啟田最high,不但沒穿雨衣,唱到高興處還不忘跳下台握手,甚至把西裝外套和襯衫都脫了,只穿著汗衫。
壓軸登場的楊宗緯來去匆匆,在最後一刻衝上台,特別演唱象徵和平的〈鴿子〉,當他帶動全場隨音樂揮手時,主持人徐乃麟立刻帶全場比「2」揮手,並在間奏不時高喊「馬英九、凍蒜」,讓未直接表態的楊宗緯有點尷尬。
曾和挺綠的前華視總經理江霞隔空交戰的白冰冰打趣說,「那個女人」脾氣那麼壞,「罵我反而促進演藝圈大團結,這樣也是不錯啦!」
歌仔戲小生李如麟雖然極力挺馬蕭,但她也不忘提醒大家,台灣是民主社會,大家有不同的選擇很正常,希望大家能互相尊重,「以後見到面,兄弟姊妹的感情不要打壞!」
應邀到場的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蕭萬長重申,他和馬英九保證當選後不會開放大陸勞工和農產品來台;不會開放大陸人來台考證照、搶台灣子弟的飯碗,大家可以放心。立法院長王金平也強調,票投馬蕭,讓台灣股市上萬點。
藝人的情義和政治世界【聯合報╱林新輝】08.03.07
台灣與香港演藝圈最近都發生圈內人互槓。只是,香港是為人情義理而吵,台灣是為政治撕破臉;前者讓人溫暖,後者叫人心酸。
挺藍的白冰冰與挺綠的江霞連日來隔空叫罵。一個梨花帶淚,一個呲牙裂嘴,兩位大姊級藝人將個人政治立場演成公開叫罵,甚至扯出動機論,比肥皂劇還不堪。
台灣演藝圈傳統上始終與政治圈保持特定關係。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新聞局長,從宋楚瑜到胡志強,都與演藝圈結下深厚的私人感情,也因為如此,種下演藝圈「親藍」的印象。民進黨執政後,政治之手愈發伸入演藝圈,不僅造成量變,也產生質變。
隨著政治被簡化成藍綠、本土與外來,演藝人員挺誰,就變得更敏感。一些立場不同的演藝人員,也從原先「登台演唱」的角色,進一步變成「站台」,乃至扮演起「樁腳」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藝人互批沒口德的現象愈發嚴重。
四年前總統大選,林青霞返台投票,她的政治立場引發綠營圍剿,迫使她避政治如蛇蠍。成龍也因批評台灣政局,這幾年難再踏入台灣。參與「非常光碟」製作的藝人,也始終難獲藍營群眾諒解;而余天另立演藝工會與親藍組織打對台,也導致多采多姿的演藝圈只剩藍綠二色。
演「魔鬼終結者」聞名的加州州長阿諾從不掩飾挺希拉蕊,「瞞天過海」的男星喬治克隆尼則公開支持歐巴馬。演藝人員身為社會公民一分子,有不同政治態度原不足為奇,他們參與政治的勇氣也不該被抹殺。關鍵在,他們也要學習尊重彼此的不同立場
政治是很主觀的,也常隨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這是公民的自由,不應該用「搖擺」或「變節」來概括。江霞與白冰冰撕破臉,看戲的人都會覺得不忍,數十年交情為一場選舉而決裂,豈不太癡狂?那些把社會撕裂成如此刻薄、不寬容的政客,才是最該譴責的對象。選舉只有一天,選後日子還是要過,何苦呢?
白冰冰挺馬 謝:不該利用被害人情緒【聯合報鄭任汶08.03.06
演員白冰冰替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站台,並批評民進黨主張廢除死刑,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昨天中午在台中說,白冰冰是受害者,這幾年罵他,他都沒有回應,因為他體貼一個受害者的心情,但國民黨或是候選人也好,不應該利用受害人的恨或情緒,賺取政治利益,這很不應該。
謝長廷指出,馬英九擔任法務部長時也沒執行死刑,他們兩人主張一樣,這是因為台灣社會對正義的滿足感還不到一定的境界。
至於當時處理陳進興的事情,謝長廷表示,國民黨和白冰冰的批評很多不是事實,他沒有替陳進興或張志輝辯護,他只有答應陳進興的要求,幫陳的妻子張素真辯護。
謝長廷回憶說,他要求陳進興投降、釋放人質,當時陳說他太太遭到刑求,所以他才幫忙張素真辯護,謝長廷指出,當時他進入南非武官官邸與陳進興談判,他的妻子游芳枝也在哭,陳進興手上有槍,萬一陳失控或警方衝進去,他也會死掉,他也是為社會。
【記者鄭任汶/台中報導】國民黨發動廣告攻勢,批評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在高雄市長任內執行力不佳,謝長廷昨天上午列出多項民調顯示,高雄市民的滿意度成長,遠遠高過台北市民,謝長廷反駁說,馬英九白的講成黑的,黑的講成白的,用黨產當染料,要染黑他。
謝長廷指出,馬英九這幾天鋪天蓋地的廣告,花了幾千萬、上億,說他多沒執行力,高雄市政多壞,花了幾千萬、上億,那些真的不是事實。
謝長廷表示,根據十年前遠見雜誌民調,馬英九剛接台北市長,施政滿意度百分之七十五,台北市在陳水扁擔任市長交棒馬英九時,滿意度第一名,他接高雄市長時施政滿意度僅百分之廿七,高雄市滿意度最後一名,但兩人卸任時,根據天下雜誌調查,台北市施政滿意度變成第八名,高雄市從最後一名變成第一名,這就是他逆中求勝的作風。
別人表態 就是被收買?【聯合報╱蔡爰/教(北縣泰山
很多藝人都忌諱表明政治立場;像江霞一樣政黨色彩濃厚、政治立場鮮明的藝人,並不多。江霞挺綠積極鮮明,批鬥國民黨毫不手軟,還出任華視要職,羨煞很多藝人。只是,江霞可以挺民進黨,白冰冰為何不能挺國民黨?自己挺綠、理直氣壯,別人挺藍、是被收買,這算什麼道理?若說他人挺藍是被國民黨花錢收買,那自己挺綠豈不是被民進黨花錢和職位收買?
美國兩黨總統選舉也是打得火熱,脫口秀天后歐普拉支持歐巴馬,巨星芭芭拉史翠珊力挺希拉蕊,藝人要不要表態,要挺誰,是個人的自由,也是公民的權利。民主,重視自己的權益,更不該影響他人的權益。
凡萱/傳播業(台北市)
任何人,包括藝人,不論是白冰冰、徐乃麟或是楊烈,都有表達支持任一政黨之權利,何以一表態,即被解讀為被政黨利用,有利益關係?真令人為藝人抱不平。難道藝人就只會向錢看?容易被利用?請別低估了藝人的智慧與人格。
即便藝人為某政黨主持造勢晚會或是表演,拿取合理相對酬勞亦不為過,何況有何證據顯示是拿錢才表態呢?何須拿此來消遣藝人與政黨。
為余天助選 「黑松」承認恐嚇【聯合報╱記者何祥裕
立委選舉時恐嚇藝人里長高群遭起訴的「黑松」王瑛嵐,昨天出庭時認罪,他希望法官從輕發落。
上周王瑛嵐透過資深演員林義方,分別與三重市福隆里長高群(本名莊金龍)及楊繡惠見面,除了表達歉意,還立下兩張道歉書向兩人致歉,高群並簽下和解書表達不願追究之意。
根據檢方調查,藝人王識賢之兄、也是全國藝能總工會總幹事的王瑛嵐,去年立委選舉時替候選人余天助選,而高群為另一候選人朱俊曉助選,王瑛嵐得知楊繡惠與高群私交甚篤,於是要她傳話,要求高群不要協助朱俊曉。
監聽譯文發現王瑛嵐向高群的傳話,包括「叫朋友去他那邊泡茶、一天去三次」、「我是公的、母的,妳應該很清楚」及「我專門在拔牙」等語,檢方認定這些話語涉及恐嚇而且妨害競選,將王瑛嵐起訴並具體求刑一年兩個月。
王瑛嵐遭起訴後曾對這些說法做出解釋,否認有恐嚇等意圖,昨天全案首度開庭時,王瑛嵐在辯護律師鍾永盛的建議下,當庭向法官坦承犯行,並請求改採簡式程序審理,鍾永盛也請求法院判處緩刑。
鍾永盛指出,王瑛嵐在打了那通電話後就開始後悔,因為他與楊繡惠太熟,自己又太急躁才會說出那些話。開完庭後王瑛嵐表示,自從遭起訴後,一直窩在家中不出門,連晚上都幾乎無法睡覺,只希望這件事趕快過去。
高群昨天受訪時表示,確實已經收到王瑛嵐的道歉信,也簽下和解書,他本來就不願意追究這件事,既然王瑛嵐已經透過林義方向他致歉,他也願意接受。
江霞找他動員? 黑松改口否認【聯合報╱記者何祥裕、
替立委余天助選的藝能總工會總幹事「黑松」王瑛嵐,因涉嫌恐嚇藝人里長高群被起訴,他昨天到法院開庭後說,前幾天藝人江霞曾打電話給他,希望動員藝人助選,但後來他又改口否認有此事。
今年一月立委選舉期間,王瑛嵐藝人余天助選而吃上恐嚇官司,他昨天上午出庭時雖然有妻子、朋友及律師陪同,但顯得戰戰兢兢。他說,幾乎晚上都睡不著。
對於最近有資深藝人為選舉隔空交火一事,王瑛嵐也無奈地說,其實藝人很可憐,在選舉的時候表態支持哪一方,日後恐怕會受到排擠,甚至被封殺。
他說,前幾天江霞曾經打過電話給他,希望他能夠動員藝人助選,但他因為官司纏身,現在只想低調處理自己的案子,因此沒有答應。
不過,王瑛嵐離開法院後,中午與本報記者通話時,記者再次詢問有關江霞邀他動員藝人的事,他卻改口稱江霞並沒有打給他,是他在今年一月立委選舉時打過電話給江霞談事情。
前華視總經理江霞昨天聽到「黑松」曾請她發動藝人幫忙站台,她直接就否認
愛與恨的選擇>中時小社論
白冰冰大力挺馬,引來江霞責難。演藝圈在總統大選中各擁其主,並非始於今日,早就司空見慣。只不過這回在淚水和口水交錯的背後,隱含的卻是愛與恨兩股力量的拔河。
其實,白冰冰與謝長廷的恩怨,眾所周知;用膝蓋想,都知道她會挺誰。然而,當白冰冰泣訴十一年前與謝在白曉燕案的一席對話時,等於坐實江霞對她為何不能原諒謝的質疑。
恨的力量與愛的力量,究竟哪一方較強?的確是一個值得辯證的問題。譬如,白冰冰喜歡馬英九,那是因為她極度討厭謝長廷,支撐她挺馬的,是對謝的恨。
反觀立場深綠的江霞,何嘗不也是如此?她對馬的討厭指數,或許沒有白冰冰看謝那麼不順眼;但她批評的辛辣程度,卻同樣反映心中的愛恨。
儘管選舉往往就是一種愛與恨的選擇,但發展到「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兩極化地步,恐怕是正常民主國家所少見。倘若愛恨兩邊拉扯太深,不僅社會要集體付出慘痛代價,選後的復原期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台灣已歷經三次總統民選,多數選民逐漸學會不再受到社會名流站台、表態的影響,更不要說那些試圖指導選民投票的算計,非但低估選民智慧,也忽略了「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的民主浪潮。
大陸學者提50年內廢簡體字 中共:不可能【聯合報08.03.05
大陸進入簡體字時代已多年,簡體字的存廢始終是項議題。日前大陸文學評論家王幹一篇名為「五十年內,廢除簡化(體)字如何」的部落格,在網路上引起是否要廢除簡體字的激烈討論。
不過,中共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第一時間表示,廢除簡體字是不可能的。
北京「新京報」報導,在這篇文章中,王幹從五方面論證自己的觀點。
首先,他認為當初推行創立簡體字,是為漢字拼音化道路做鋪墊,如今已證明拼音化走不通。其次,當初提出使用簡體字,是從實用角度來講,如今隨著電腦的普及,書寫漢字機率大大降低。
此外,王幹認為,簡體字給古典文化典籍帶來傷害,廢除簡體字,有利於海峽兩岸的統一,因為台灣、很多海外華人至今仍使用非簡體字。他同時強調,自己並不主張立即廢除簡體字,因為簡體字至少影響近三代人,一下子恢復繁體字,會帶來一定混亂,所以應該慢慢廢除。
中共教育部官員表示,廢除簡體字是不可能的,文字發展有自然規律,簡體字是趨勢,國家的基本政策和法規也有明確規定。
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也說,漢字從甲骨文到現在的楷書,總的發展趨勢是趨向簡單、中共建政初期實行漢字簡化,一方面是繼承前人工作,因為漢字簡化從清末就有人主張,另外也是因為中共政權成立時有九成的文盲率,急需掃盲,簡化漢字有利於此。在趨勢就簡的前提下,沒有再變回繁體的必要,具體到一些個別字可能需要調整。比如王幹提到的兩岸交流等問題,陸儉明認為可以實行「識繁寫簡」的方案,即認識繁體字使用簡體字。
另一位專家、中國社科院語言所研究員鄭張尚芳說,建議廢除簡體字的說法比較極端化,簡體字的確有缺點,但是並非不能更正。
菜單中翻英 簡體字鬧笑話【聯合報╱記者林宜靜、
對大陸討論簡體字問題,正醞釀向聯合國申請正體字(即繁體字)列入世界文化產的中文數位化技術推廣基金會表示,簡化字最大問題在於只考慮書寫方便,完全沒有考慮文化的傳承。
中推會祕書長魏林梅表示,簡化字如果拿來記錄日用事物或許足夠,但面對中國老祖宗豐富的文化遺產,使用起來就會捉襟見肘;中推會在推動中文數位化過程,一些電腦常用的簡體字與正體字「簡繁轉換」就造成許多混亂,容易影響資料的正確性。
例如,簡體用「干」取代「乾、幹」,但「白乾」與「白幹」如何區別?還有「乾隆、乾坤」不就變成「干隆、干坤」?甚至用「后」取代「後」,那「李後主」可能變成「李后主」,連男、女都無法區分。
她還舉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例子,簡體字「干、乾、幹」都簡併成「干」。在美國矽谷的中餐廳,把菜單的簡體字「豉汁蝦球干炒河」翻成英文,「幹」英文是fuck,於是「乾炒河」的英文就變成fuck stir-fry rice-flour noodles。
捍衛正體字不遺餘力的前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長、教育部國語文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李鍌表示,簡體字是1950年代為解決數量龐大的文盲而實施,目的在減少書寫時間,但文字的美都不見了。
根據教育部整理的常用、次常用、罕用字的正體字,共約2萬9563字,大陸採用簡體字只有2235字,份量不到十分之一,毫不足以代表中國文字。
形勢比人強?》美國中文熱 簡體字成主流【聯合報張宗智
美國近十年來興起學中文的熱潮,大華府地區不少公立中、小學都已把中文增列為外語選修課程之一,教學上大致雖維持繁(正)體和簡體中文並用,但簡體字逐漸成為中文教學主流,已形成一股難以抵擋的趨勢。
隨著中國經濟勢力在全球崛起,在美國學中文已成為近年來最熱門的外語學習標的。
不過,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兩地的華語教學雖一樣火紅,但使用的文字卻涇渭分明。十多年前就開始在蒙哥馬利郡的波多馬克區重點小學開辦「全浸式」(total immersion)中文教學的馬里蘭州,以正體字教學,但較晚開始的維吉尼亞州,主要以簡體字為主。
不過,以正體字為中文教學主軸的馬里蘭州公立學校,近幾年卻開始遭到不少家長質疑為何堅持使用正體字?
在馬州胡佛中學教授中文的劉老師說,馬州的中文課程,目前已規定教材必須正、簡體字並列。
但劉老師也就她接觸的經驗補充說,有趣的是,使用簡體字的要求,多數出自非華人家人,其實從中國大陸出身的美籍華人家長,反而很願意小孩學正體字。
不過,儘管華人世界對正、簡體字孰優孰劣的討論十分熱切,但多數學中文的外國人根本不在乎,他們重視的只是能夠在使用中文的社區中溝通,因此包括美國國務院對外交官的中文訓練,也是以溝通為主,文字為輔,正、簡字之爭,對他們而言意義甚小。
全球小菁英 拼中文
‧商業周刊 2008/02/20 美國國防部聯手百大名校,正發動一場教育革命……這股力道,不同以往;規模,打破華裔圈,擴及白人黑人;從美國投資大亨之女到法國貧民窟小孩,都在學中文!學中文,已成為全球白領父母最有遠見的教育投資。/吳錦勳】
王建民有了新使命!今年五月新球季開始,他將在洋基球場教球迷說中文。到時候「全壘打」、「謝謝」等中文,將迴盪在這個美國職棒「聖殿中的聖殿」。
中文進入殿堂,不只在教育界。半年前,美國教育史上發生一件破天荒的事。
去年五月九日,第一次AP中文(Advanced Placement Chinese Program)檢定考試在全美國舉行。 「AP」課程是指高中生預修大學課程,通過考試者可以抵免大學學分。開辦第一年,立刻吸引三千三百五十多位美國高中生應考,遠遠超過AP義大利文、法文以及日文考生。
不只AP中文,事實上,這場溫水革命的發動層級遠高於此。這是一場美國總統、國防部,聯手百大名校校長發動的變革。
反恐踢到鐵板 催生美國半世紀來最大語言教育計畫
場景回到二○○六年一月五日,美國總統布希在國務院召開一場別開生面的大會。台下坐著國務卿萊斯、國防部長、情報局長和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比較不尋常的是,台下還坐著來自全美史丹佛、杜克、柏克萊等百餘位大學校長。
這天,布希宣示規模空前的國家安全語言計畫(The 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將中文、俄文、波斯語、阿拉伯語等外語,列為攸關國家安全的「戰略語言」。
計畫第一年間就提撥一億一千四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七億元),由教育部、國務院、國防部、國家情報局各司其職,推動戰略外語訓練。「語言教育由國防部出錢,這是一件極不尋常的事,」主導戰略外語計畫的國防部國家安全教育計畫(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Program)主任羅伯‧史雷特(Robert Slater)接受本刊專訪說。
這些戰略外語中,中文和印度屬於「金磚四國」,重要性自不待言。阿拉伯世界掌握油源,是「油元世紀」的要角。「戰略外語」等於重新定義美國眼中的新世界強權地圖。其中,中文和阿拉伯文最受重視,占所有經費的一半。而中文,更被視為重點中的重點。
中文,不僅成為國防安全意義下的戰略語言,又是戰略外語中唯一進入主流教育系統。在國務院、國防部與教育部,三方聯手之下,把中文帶到一個前所未有的位置。
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對上未來世界最大的市場。兩者撞擊的火花,更由官方往下燒到民間去。兩位美國名人的動向驗證趨勢。
學中文成投資 惠特曼、羅傑斯為兒女打造中文環境
曾被《財星》雜誌選為全美最有權勢的女強人eBay執行長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早就把大兒子送到北京念中學,現在這位小夥子已經一口流利的中文。
量子基金創辦人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先為他的大女兒刻意找到一位中國北京來的保母後,現在,更舉家搬遷到新加坡,讓女兒更有機會浸淫在中文的環境裡。
高盛的九十九號報告「金磚四國」早有預言,中國的國內生產總額將於二○四一年超過美國,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語言反射國力,兩年前,《紐約時報》一篇題為「二○四○年的中國」文章,更大膽預言:「到二○四○年,在世界各地召開的各類科學會議上隨處可以聽到中文,而美國國內音樂排行榜上的中文歌曲也比比皆是。」
「學漢語吧!那意味著你未來幾十年內的機會和財富。」這是一則矗立於巴黎街頭的醒目廣告。要子女學中文,已成為美國白領菁英的教育投資,惠特曼與羅傑斯不是特例。
修中文中小學生 七年暴增九倍,去年已達五萬人
一月中旬的一個星期日,美國東部清冷無雪,陽光灑滿光禿禿的樹梢。九歲的美國小女孩柏安琪(Angela Boeke)和爸媽一家三口,連續三年,每逢週日,開車到馬里蘭州洛城中文學校學中文。週一到週五,她在小學每天半天用中文上課。另外,媽媽還幫她請了中文家教加強會話。
過去,學中文只局限在華裔圈子,學中文理由三代沒變(不外是孫子要和祖父母寫信、打電話),但現在越來越多白人學中文。據美國外語教學協會的統計,二○○○年時,全美中小學只有五千名學生學中文,二○○七年已增加到五萬人,暴增九倍。不只如此,去年底,美國現代語言協會發表最新調查報告,○二年到○六年,美國選修中文的大學生激增五一%,達五萬一千多人。
中文公認難學 所花時間比法語多出一倍半
二○○六年,美國國會下屬的審計總署(the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將中文、阿拉伯文、日文、韓文列為所謂「超高難度語言」。國務院培訓外交官的對外事務研究所(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多年前統計,一個母語是英文的人,在同樣的學習條件下,要將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要學到高級進階級,約需七百二十小時、但對「超高難度」語種如中文、阿拉伯文,要學到同等級,卻需要一千八百小時。
因此,對母語是英語的人而言,學中文所花的時間,比學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多出一‧五倍!
學中文搶破頭 明星學校招生得用抽籤決定
星期一,我們來到柏安琪就讀的「御書苑」(College Garden E.S.)。這所明星小學位於「耶魯村、普林斯頓街」,從名字就嗅得出貴族感。它是一間「國際學校」,很多家長談起這所學校,立刻眼睛發亮。有人把房子搬到學區卡位,努力要把孩子擠進去,擠不進的便不甘示弱說:「我們一定要去爭取」(We got to fight!)有如台北市家長擠新生國小一樣。
副校長史黛西(Stacey Jones)正為教學評鑑忙碌,抽空受訪。她指出,幼稚園每年兩班,各招二十五位學生,還有一百位家長在排隊,不得已只好抽籤,「如果家裡已經擠進一個名額,第二個抽到還必須讓出來。」
中文教師正紅 在美國教中文幾乎可以光宗耀祖
未來幾年內,全美從小學到大學,中文開課需求越來越大,引爆嚴重的教師荒,合格中文教師地位水漲船高。
「在美國教中文十年,終於等到這一天了!」師大華語教學研究所畢業的邱珍說。維吉尼亞大學梁新欣教授也回想,三十年前來美國教中文,別人一聽一定大叫「啊!什麼,教中文?」這不是個笑話嗎,那時留學生來美念商、念理工、念電腦,之後到IBM工作,才是發達正途。現在,她一手批改老外學生作文,一邊說:「我從來沒有想到中文會有今天的熱況,現在,在美國教中文簡直就是光宗耀祖的事。」
中文熱,說明了世界第一強權美國,對中國和中文力量的覺醒。柏安琪今年九歲,她爸爸布萊德雷早在布局未來:「我們之所以這麼鼓勵安琪學中文,我們真的希望她有競爭力,當她長大了,能成為世界的主要參與者。」掌握中文,才能取得未來世界舞台的第一張門票。
羅傑斯為了女兒搬到新加坡、 惠特曼把兒子送到北京讀中學,他們想的都是同一件事。
當越來越多美國人說中文像吃漢堡一樣,稀鬆平常。或者,當你看到徵人啟事上,德國人開出月薪新台幣十九萬條件找教授中文的人、布吉納法索這樣的小國都願出月薪九萬五千元找中文教師……。住在台灣的你,擁有中文聽說讀寫能力的你,與這股全球趨勢畫上哪些關聯線?你的孩子的中文力,夠好嗎?
世界正在改變,需要無數的跨界橋樑。坐擁中、英文雙重優勢的中國通,將會成為重新定義世界的新貴。
教部再正名 中文、國語改華語08/02/14聯合報╱薛荷玉
教育部再推「正名」運動。教育部主導的國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最近通過了「國語文」等五領域的研修草案,將國語文能力指標中的「中國文字」改為「漢字」,「國語文」、「中文」改為「華語文」,「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新的課綱預計99或100年實施。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指出,九年一貫已推動六年了,在名稱、結構、時數不變的大原則下,從去年初開始「微調」工程,並在上個月廿一日召開的審議委員會中,通過了國語文、英語、原住民語、綜合、健體等五領域的修訂草案,預計今年中可完成共十八領域的修訂並公告。
國語文研修小組召集人、清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萬益表示,國語文能力指標的用語過去很不一致,為避免混淆,才在此次修訂為一致,與「去中國化」沒有關係,「中國大陸也是叫普通話啊,沒有稱作國語。」
陳萬益說,用語的修訂只限於國語文領域的課綱,而課綱是給編訂教科書的人看的,雖然未來書商編出來的中小學課本可能也會與課綱採一致用法,但並不能規範到歷史、地理等其他科的教科書。
課綱審查委員之一的台北市實踐國中國文老師林麗純表示,中文指的應該是中國地區使用的文字,但現在就連對岸都改用簡體字了,因此,改用「漢字」一詞很有道理;而改用「華語」是因新加坡、大陸等華人地區都使用同樣語言,「這不是狹隘化,而是踏出去、沒有國界更好。」
至於「鄉土」為何改稱「本土」?潘文忠說明,這是因為許多基層老師過去不斷建議,認為「鄉土」二字似乎有鄙視的意思。
林麗純則表示,鄉土教材好像一定得是「不知田水冷」這類「鄉下」的教材,但改用「本土」,指的就是「這塊土地」,也可以是台北市、捷運這類題材。
陳萬益說,修訂小組也有人想把「國語文」領域,比照中國大陸的做法,改為「語文」領域,但此次只是微調,小組沒有權限更改;教育部也強調,小學的「國語」課未來還叫國語課,不會改成「華語」課。
陳萬益說,現在很多用語都很混淆,如台灣話按習慣說,指的是河洛話,但客家話、原民語難道不是台灣話?台灣話應該也包括了國語,但國語又是北京話,是不是很亂?未來有待教育部的國語推行委員會,及立法中的「語言平等法」來釐清
文言文縮減 國一不到2成08/02/14聯合報薛荷玉
教育部修訂九年一貫課綱,國中教科書中文言文的比率,將從目前三個年級共六冊,最高可達百分之卅五,改為國一不得超過二成,國二不超過三成,只有國三還維持百分之卅五的上限;未來國中生讀到文言文的課文比率將明顯下降。
國語文研修小組召集人、清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萬益表示,原來的九年一貫課綱只規定了三個學年國文教科書中,文言文與語體文的總比率,但對照這幾年各版本的國中課本就會發現,許多版本的文言文比率都超過了百分之卅五,普遍達到四成多。
陳萬益表示,推敲文言文比率不符合課綱規定的原因,其一是國立編譯館在審訂的時候沒有嚴格控管,其二則是課綱只籠統地規定文言文比率應維持百分之十五至卅五,太過模糊。
因此,此次修訂新的課綱,陳萬益指出,就採取明確及漸進的原則,規定國一國文課本的文言文比率為百分之十至廿;國二為百分之廿至卅;國三為百分之廿五至卅五;總比率來看並沒有改變,「差一、二篇也沒關係啦,也是要有一點彈性。」
事實上,因目前各版本的課本文言文比率都達到、甚至超過課綱的上限百分之卅五,而沒有任何一版本以下限百分之十五來編書,因此,等到民國九十九或一百年實施新課綱以後,國一、二文言文的課文篇數一定會比目前減少。
教育部春節前公布的高中九八課綱,把原來規定語體文與文言文總比率,由五五比四五,再細分為高一的六十比四十,高二為五五比四五,高三為五十比五十;並把「提供選編參考」的四十篇文言文中,四篇文言文換為台灣題材作品。
國語改華語 國中老師很錯愕08/02/14【聯合晚報王彩鸝
「華語內涵是什麼?廣東話、客家話是不是華語?」北市國文科輔導團的老師聽到「國語」要改稱「華語」,感到錯愕,認為這麼大的事,應該廣泛討論再定調,不然會造成教學混亂。
台北市國中國文科輔導團召集人、永吉國中校長林美雲表示,單是台北市就有幾千位國文老師,但是只有極少數參加課綱研修小組、審查小組會議的老師才知道「中文」改「漢字」、「國語」改「華語」,她認為資訊應更公開,開放讓各界充分討論,否則驟然發布實施,會讓老師「各自解讀」。
有國文老師表示,華語是相對於外國人來說的,在國內很少人講華語兩個字,而且不同地區的人,對華語的內涵也有不同的解讀。例如,馬來西亞的人,可能把普通話、廣東話、客家話,通稱為華語;外國人聽香港人說的話,也認為是在講華語。
林美雲表示,並不是說「國語」不能改成「華語」,但需要透過更廣泛討論,釐清「華語」內涵的共識,不然會更混亂。
她指出,目前多數人的認知,華語通稱是華人地區說的語言,突然要把「國語」改為「華語」,老師一下子會無所適從。
學者,砲聲轟隆隆08/02/14聯合晚報/邱瓊平
教育部通過九年一貫語文領域「微調」內容,「中文」改為「漢字」、「國語文」則變「華語文」。對此,學者認為實在不必如此,因為一個國家人民共同使用的語言就稱為國語文,而「華語文」是外國人的說法。更有學者痛批,政府的作法是想把和中國有關的東西都丟棄。
世新人文學院院長洪國樑表示,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的語言,韓國有韓文、英國有英文、日本有日文,稱呼自己國家的語文與國語文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必特別強調是華語文。
至於把中文改為漢字,他則表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像漢族有漢族的文字、滿族也有滿族的文字,把中文改成漢字其實也沒有錯。
洪國樑提到,「華語文」是外國人對中國語文的稱法,如果和韓國人談論到國家語言時,為了避免產生誤解可稱為華語文,但九年一貫是針對本國學生,實在沒有必要把國語文改為華語文。
而前教育部國語會主委李鍌也表示贊同,他說,孩童從小覺得自己說的語言叫國語,上學後卻變成華語文,一定也會覺得奇怪,非要把國語文改為華語文的作法更是意識形態,主要原因是政府認為國語文是北京音系而非台灣的,所以想要丟棄。
教部,慢火煮青蛙08/02/14聯合晚報/王彩鸝
「國語」改名「華語」,真的只是「微調」嗎?還是會產生慢火細燉的「煮青蛙效應」,要讓下一代對中國文化認同不知不覺的消逝?
只把「國」字改成「華」字,這個改變看似微小,但是「一字千金」、「見微知著」,背後所承載的意義與影響,舉足輕重,難道國語文課綱審議委員眾多專家們,不了解文字所蘊含的奧妙?
從文字約定俗成的用法,「國語」是針對本國人來說的,「華語」則是針對外國人說的,語文的稱謂主客有別。舉例來說,杜正勝部長會說「我要回家」,但應該不會說「我要回杜公館」,因為「家」是自己說的,「公館」是外人說的。杜部長稱自己的父親叫「爸爸」,但不會喊成「杜先生」,兩個不同的稱謂,指的都是同一個對象,稱謂不同是因為內外有別,並不會造成混淆。
當台灣人不再說,「我會說標準的國語」,改口自誇「我會說流利的華語」,豈不隱隱然以外國人自居了?
文字是文化的載具,深遠的來說,會影響文化的認同。韓國人把中國文化當成是寶,硬要稱孔子是韓國人、還申請端午節是韓國文化資產,連豆腐都要硬掰是韓國人發明的。
當韓國人想盡辦法要把中國文化據為己有,以中國文化正統自居,台灣卻自稱本國人說的語言是「華語」不是「國語」,寫的是「漢字」不是「中國文字」,意識形態上要跟中國文化作切割。而且從國民教育的根本來「微調」,就像「青蛙煮水」一般,久而久之,下一代的國民將不知「國語」為何物?
課綱、能力指標的用語調整了,教科書也將跟著調整,考試的內容和方向也要調整,在考試引導教學的台灣,這個「微調」,恐將產生巨大的連鎖效
余光中:去中國反而學中國08/02/14 聯合報錦弘、
搶救國文聯盟發起人余光中昨天指出,教育部修課綱把中國字改稱漢字,中文改成華語,大陸早就這樣做了,去中國化反而學中國,少數統治者的政治正確手段,終將徒勞無功,無法戰勝中華文化傳承。
余光中說,中國大陸為尊重少數民族,早已不把中文當成國文,且把中國字改稱漢字,若教育部這次修改課綱是為了「去中國化」,顯然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學中國,「孫悟空再怎麼翻筋斗,還是逃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政治正確是暫時的,文化傳統才是永久的。」余光中說,語文要如何演變,應順其自然,不能操之過急,統治者硬要改變,從歷史長遠的角度來看,終將徒勞無功,「今日的政治正確,可能是未來的政治錯誤。」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說,國語改成華語,他沒意見,但中國字改稱漢字並不妥,因為閩南語等地方語言也使用漢字,無法和正統的中文區分。他感嘆,教育部一連串去中國化動作,已讓家長不耐煩、厭惡,教育部應減少社會對立,不能反而激化對立。
「中文絕不等於漢字,那不然中文系都改成漢字系好了。」台師大國文系教授簡明勇認為,九年一貫課綱用語的修訂根本不通,「教育部應該把本國文化指的是哪一國?定義要說清楚。」
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林安梧則認為,用語的改變不是不可以,但教育部選在大選前修訂,時機不當,隱含去中國化的意涵,也挑動最敏感的政治神經。
政大台史所教授戴寶村認為,教育部此次修訂課綱符合時代潮流,過去黨國時代,大家都說國畫、國樂、國醫,但現在都說水墨畫、傳統音樂、漢醫了,用「中文」反而有強烈的政治意識。
玩文字遊戲 修到弄巧成拙>中時08.02.14 韓國棟
台灣現在是多元化的社會,不是威權專制時代,有人習慣用「中文」,就用「中文」,為什麼一定要強迫他改用「華文」?有人愛用「國字」,要他改用「漢字」,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台灣不但多元,意識形態對立也很嚴重。九年一貫國語文領域課綱統一用詞,研修小組的本意是好的,但社會未必接受他們的好意。尤其教長杜正勝的「形象鮮明」,一旦扯上意識形態,反倒吹皺一池春水,弄巧成拙,不值得,也沒有意義。
語文是社會約定俗成的,用多了、用習慣了,就是大家認同的用語。台灣人慣用「水準」一詞,中國大陸則慣用「水平」,十多年前兩岸剛通沒多久,台灣人聽到「水平」一詞,總覺得刺耳,但現在聽多了,就舒服多了。
更令人不解的是,教育部為什麼不斷的修訂課綱?高中九五暫綱還沒實施結束,春節前夕九八正綱就公布了。八十九年實施的九年一貫暫綱,不知修了幾回,現在還在修訂,可能是修到沒什麼好修了,開始玩起文字遊戲,結果「中文」、「華文」,「國字」、「漢字」都計較起來了,看在學生、家長和老師的眼裡,真不知是何滋味。
尤其,今年三月就要總統大選,未來的新政府會對教育部此舉買不買帳猶未知,教部現急著做決定,意義有那麼大嗎? 教部在《歷史學習網》中大玩「歷史大公投」遊戲,如現在教部再發起一項公投,讓全民去票選要用「中文」還是「華文」,要用「國字」還是「漢字」,票投給「漢字」的未必比「國字」多。既然有人愛用「國字」、有人愛用「漢字」,就隨他們吧,當社會大多數民眾都已習慣使用「漢字」之後,自然就改了。
教育的問題已經太多了,奉勸教育部,沒事,真的少改,沒必要改的,最好不要改
明年學測 增台灣史減中國史【聯合報╱張錦弘08.02.02
今年學測是最後一年用舊教材命題,明年改用新課綱出題,變動不小,對自然組及重考生很不利,其中社會科除增加公民與社會題目,歷史則大幅增加台灣史、縮減中國史,國文的文言文也縮減兩成。
其實還沒等到新課綱命題,今年學測國文已先減少文言文比率,由去年六成減為約五成,比舊課綱規定的六成五少了一成五。
大考中心副主任洪冬桂解釋,學測命題自主,不會「揣摩上意」迎合教育部,儘管國文要依課綱的文、白比率命題,但有百分之五到十的彈性,文白比率相近,並未太過悖離課綱。
今年學測根據八十四年訂定的課程標準命題,其中國文的文言、白話選文比率是六成五比三成五,但明年改以九五年暫行課程綱要命題,文白比率改為四成五比五成五,引起余光中發起的搶救國文聯盟抗議。
不過,去年指考因採舊教材命題,指考文言文仍占六成七,與課程標準相符,但泛綠人士認為比率太高,曾施壓教育部今年要縮減,引發爭議。
洪冬桂說,今年國文入闈審題老師粗估,不含作文,文、白比率相近,但因有的題目、選項文、白夾雜,很難精確估算占分比重。不過許多高中老師反映,今年學測題目出得很好,測試廣泛閱讀能力,文白比率並非重點。
國文補教老師唐文說,九五課綱還是「換湯不換藥」,該讀的經典文章及詩詞,仍不能不知,如「出師表」、「陳情表」、「祭十二郎文」這中國三大抒情文,還是要讀,才能拿高分。
九五暫綱的社會科目變動也不小,新增公民與社會,指考獨立成科,學測則內含在社會科;歷史科變動更大,曾引發「去中國化」的爭議。
歷史補教老師鄒臥龍指出,新課程第一冊全是台灣史,以往卻只占四章;中國史則嚴重壓縮,只在第二冊教,底子差、無法融會貫通的學生,中國史將是致命傷,要多加練習。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史,則由原本第六冊改到第三冊,等於學測明年要加考這部分(學測只考前四冊),重考生應注意;自然考生也要考學測社會科,社會科課程加重,自然組考生較吃虧。
日首相會見中國學術超女于丹 聊論語【中央社08.02.01
「人民網」報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昨天在東京會見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節目「百家講壇」講「論語心得」走紅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兩人的話題集中在中國的經典「論語」上。
福田表示,「像我這個年紀的日本人,都熟悉『論語』中的許多內容,小的時候都學過『論語』。『論語』無論是對於中國人,還是對於日本人,在當前都非常需要。希望你今後常來日本交流。」
于丹說:「去年十二月福田首相訪華時,專程前往山東祭孔,中國人民很尊敬你。此次來日本訪問,去了秋田縣和沖繩縣,我見到了講授『論語』四十年的鄉村教師;見到了收藏上世紀三十年代版本『論語』的老醫生;見到了學過『四書』的女性。」
她表示,「在早稻田大學等講學時,我在黑板上寫板書,日本人都看得懂。日本是中國以外唯一能用漢字講課的國家。我見到許多日本人對『論語』如此熟悉和喜愛,感到又驚又喜。」
據報導,于丹贈送福田康夫自己的書「于丹論語心得」及其翻譯成日文出版的「論語力」,還有她手書「論語」名句「禮之用,和為貴」的一幅字
余祥銓惹爭議 網友毒舌批評不留情>中廣08-01-22張德厚
立委余天的兒子余祥銓涉入互毆事件,到底是誰對誰錯還有待釐清,不過輿論已經在網路上發酵,網友一面倒的批評說余祥銓根本是被爸媽寵壞,打老人還「哭著回家找爸媽」,認為余家可以當三寶的接班人。
一起停車互毆事件,又讓余祥銓躍上媒體版面,究竟誰對誰錯,網友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網路討論區內上百篇的回應文章,一面倒的都在消遣余祥銓,有人說「余祥銓根本是被爸媽寵壞,是顆爛草莓」,「如果是我兒子這樣,一定先被我揍一頓」,也有許多人不相信他被67歲的老翁打,除非老翁「是天生神力、三頭六臂」,網友還說余祥銓居然打輸67歲的老人真丟臉,打輸後又「哭著回家找爸媽」更丟臉,毒舌網友並說,24歲打輸67歲,「讓我們知道吸大麻的壞處有多大」。
網友也質疑余天夫婦,余祥銓都已經二十幾歲了,他們卻還「左一句小孩子、右一句小孩子」,認為案發地點在台北市五分埔,余家卻跑到台北縣三重分局報案,難道「三重分局比較愛台灣?還是有靠山?」。
對於停車糾紛余天去卻要扯上政治報復,實在「有夠會牽托」。
有網友還說,看到余祥銓就讓他想到杜正勝的兒子杜明夷,無論是立院三寶還是新三寶,「都已經遜掉了」,因為「余天一家都是寶」,是「頂替上杜下謝又連莊的新一代助選員」,奉勸「新三寶不要扭扭捏捏要辭不辭的」,已經有人等著接班了。
在大陸居住時看過一次百家講堂
剛好是易中天在上面講三國
下面年輕學子黑壓壓一片
只聽了兩三分鐘
便皺起眉頭
心想:[什麼跟什麼呀!
耍嘴皮子罷了!]
轉台不看
要我說真心話
還不如去聽
京韻大鼓
或是聽說書去
大陸的學者
怎麼說呢
學識是有的
研究報告成篇纍牘
但很少看到
能縱橫古今
學貫中西的
這樣的大學者
大概在文革時
都鬥死了吧
未來的[大家]
現在還沒頭緒
至於于丹的[論語]
逛誠品時略翻過
正體字版
感覺
跟以前
高中國文課本
裡的註釋
差不多吧
無甚奇特之處
不知道為何
這樣[火紅]
中華文化復興
之課 2008-01-23 06:43:32
停車糾紛變政治報復 我的天啊!>中時08.01.22梁君邁(傳播業
新科立委余天的兒子余祥銓與民眾因停車問題發生衝突掛彩,護子心切的余天夫婦在真相未明的情況下,將此事「定調」為遭國民黨政治報復,筆者認為,這是缺乏理性的發言。
筆者「慶幸」的是,今天和余祥銓發生肢體衝途的老翁,他的「省籍」正確,是道道地地的本省籍台灣人,否則很可能會被余天夫婦用來作為炒作族群議題的題材,營造自己身為北部地區唯二綠營立委,被藍營民眾欺凌的「悲情」形象。
事實上,就社會觀感來說,一個身強體壯的年輕小夥子,對一名花甲老翁拳腳相向,已是失當的行為,余天夫婦沒帶孩子向對方賠罪,已是失禮的行為,現在甚至還反過來幫著孩子向對方嗆聲,這種溺愛的行徑,其實已是為人父母者負面的教材。
希望余天夫婦能儘速收手,並且帶著愛子公開向對方致歉,也讓孩子能夠學習尊重及面對自己過錯的功課,而不是依附在父母的羽翼下過日子。
停車爆糾紛 余祥銓、店老闆互毆互告【聯合報盧禮賓08.01.21
立委當選人余天的兒子余祥銓,前晚帶著女友在台北市信義區「五分埔」商圈購物時,因停車與雜貨店老闆蔡有定起衝突,雙雙受傷。
發生事故後,余天夫婦昨天凌晨陪著余祥銓(廿三歲)及兒子女友曾珮宜(廿五歲)向台北縣三重警分局報案,控告蔡有定(五十九歲)傷害和妨害自由;因案發地屬台北市警信義分局轄區,警方單一窗口受理後,立即移交信義警分局處理。
蔡有定昨天上午前往信義分局,表示是余祥銓先動手打人,也要控告余傷害。對於余天說「馬英九報仇」說法,他說,根本只是單純的停車糾紛,不知道為什麼要扯到政治去。信義分局將通知余祥銓廿四日說明案情。
蔡有定說,他當時並不知道與他發生衝突的是余天的兒子,事發後他到醫院驗傷,並於晚上前往信義分局五分埔派出所備案。員警表示,由於當時蔡有定並不知道被誰打,也沒記下對方車號,所以僅備案處理。
余祥銓前晚六點多陪從事模特兒工作的女友曾珮宜到台北市信義區「五分埔」買衣服,曾女開車載他前往。曾女告訴警方,她把車停在永吉路四百七十二號前,打開車門要下車時,前方有輛廂型車倒車,差點撞到她。
她說,余祥銓那時已下車,就找對方理論,要開車的男子向她道歉,對方說「又沒撞到,你要怎樣?」雙方口角,對方就動手打余祥銓,接著又來了兩個男子,一起把余祥銓打傷,還說「立委的兒子又怎樣?」余祥銓當場向對方表示要驗傷報案。
額頭受傷的余祥銓,先到三重市祐民醫院就醫驗傷,再由余天、李亞萍夫婦陪同向三重警分局報案。
警方根據余祥銓記下的車號查出開車的是當地商家蔡有定,余祥銓並認為對方的車子擋住女友車子的駕駛座側,使女友無法下車,告蔡有定傷害及妨害自由。
開雜貨店的蔡有定向警方表示,前天傍晚他正要把車停在永吉路自家門前的空位,當時前面有輛車已停妥,他倒車停在那輛車後,正要下車時,突然一名年輕男子就來踹他車門,說他的車子差點撞到前面車子。
蔡有定表示,他下車後詢問駕車女子是否有擦撞,該女子說沒有,但那名男子就一拳重捶他的肚子,他便與該男子拉扯扭打;當時路過的民眾把該男子架開,才停止扭打。
他說,他昨天上午經信義警分局通知到案做筆錄,才知那名年輕男子是余天的兒子;他認為余祥銓昨天凌晨到三重報案根本是「惡人先告狀」,他也要控告余傷害
停車糾紛》余天:子被打 馬「報仇」【聯合報╱黃雅詩、08.01.21
民進黨北縣新科立委當選人余天的兒子余祥銓發生停車糾紛,余天昨天指控,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日前拜訪他的競選對手朱俊曉,說要幫朱報仇,「現在真的報仇了」。馬英九昨天無奈地說「余天嚴重歪曲我的說法」。
馬蕭競選總部發言人王郁琦說,馬英九當時所說的「報仇」,意思是要贏回總統大選,在場的都清楚了解馬英九的意思,余天把不相干的事硬扯在一起,「擺明在牽拖」。
王郁琦並反諷,一個單純的事件也能扯上馬英九,綠營的馬謝共治、和解共生只有「黃金一周」,堪稱「短命和解」。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也警告,國民黨獨大很危險,未來不只余天兒子被打,「國民黨干預檢調司法的紀錄是罄竹難書」。總統府秘書長葉菊蘭說,余天兒子都被打了,「大家有覺悟了嗎?」
余天昨天出席長昌台中競選總部成立大會,他說,不知跟馬有什麼冤仇,他兒子買個衣服就被打,還被罵「爸爸當立委有什麼了不起」,撂話要他兒子不可報警,他兒子很老實不敢說,七點多被打,十一點多才回家。
停車糾紛》厝邊聽到余嗆「要落兄弟來」
余天兒子余祥銓在台北市與人發生衝突之後,到台北縣三重市報案;三重警方雖然做了筆錄,但依規定將全案移交發生地台北市警信義分局處理。
余天夫婦帶著兒子及兒子的女友報案後一起離開三重警分局,余天面對電子媒體記者訪問時,懷疑兒子受傷與政治有關。他感嘆說,如果說因為他當選立委,還要當心小孩出去會經常被打,這很不可思議。
但台北市五分埔案發現場旁的一名店家老闆娘表示,當時她聽到有衝突發生,走出來看是怎麼回事,兩人已停止扭打,她聽到余祥銓離去前放話「要落(找)兄弟來報仇」。余祥銓的經紀人安琪說,她不清楚余祥銓有沒有說這句話,全案已交警方查明。
余天當選立委後,爆發他的支持者在競選期間,涉嫌恐嚇對手國民黨朱俊曉的支持者、藝人里長高群不得為朱俊曉助選;一波未平,又發生兒子因停車糾紛引發的傷害案,再度成為話題。
停車糾紛》「天」之驕子 因評審毒舌鬧崩潰
余天和李亞萍的兒子余祥銓,從小備受呵護,經常鬧出負面新聞。之前爆出涉嫌持有大麻被逮,也因參加歌唱節目被評審批評而傳精神崩潰。
余祥銓鬧病時,當時的林姓女友在他身邊呵護備至,病癒後兩人分手,前天晚間發生停車糾紛陪在余祥銓身邊的,是新交往一年多的女友Penny。
五年多前,余祥銓在加拿大讀高中,回台時因涉嫌持有大麻在PUB被警方查獲,還被送往少年觀護所觀察勒戒,余天夫妻曾因此公開道歉。余祥銓從加拿大回台後,對演藝工作有興趣,余天、李亞萍力挺到底,常帶他上通告,但余祥銓參加「快樂星期天」演唱時,被評審小柏嚴厲批評後,家人說他精神崩潰,每天躺在床上動也不動。
Penny在東森購物頻道擔任模特兒,兩人經由朋友介紹認識,傳余祥銓苦追三、四個月。
余祥銓經紀人安琪表示,Penny個性乖巧,下班後很少出去玩,余祥銓和她交往後改變不少,晚上幾乎不再去夜店,兩人多半外出吃飯,或者在家看電視、電影。
安琪說,余祥銓個性溫和,不會主動挑釁,希望毆打案件能還原真相
余天 別寵壞兒子了!【聯合報╱林泉利/教(北縣新店)】
余天的兒子因為停車糾紛與人互毆。余天卻抨擊馬英九說要幫他的對手報仇,「現在真的報仇了。」換言之,他把自己孩子與人互毆說成「政治迫害」。連謝長廷也說這是馬英九要替朱俊曉報仇,是一黨獨大的結果。
立委兒子沒有特權!應該沒有人會選擇這個時候刻意修理余天的兒子吧!把責任推給馬英九,坦白說這是另一種轉移焦點製造社會對立與仇恨!余天你就別再寵壞兒子了!
朱蒂/家管(澎縣馬公)
余天昨天竟然說,是因為馬英九的「報仇論」才會引發他兒子被打,同樣身為父母的我,卻不以為然。
我們姑且不論余祥銓之前曾因吸大麻被押送警局、參加歌唱節目不堪被毒舌評審而致精神崩潰,或疑對女友暴力相向等,我們就事論事,兒子因停車問題與人發生糾紛,這純粹是偶發事件,應先檢討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傲慢不得體之處?是否告訴兒子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可以動不動就要與人拳頭相向?怎麼可以把單純事件硬拗成政治事件呢?
我問小犬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小犬說還好他碰到的是善良的老伯伯,如果碰到的是不良少年,那後果恐怕沒完沒了。我覺得身為新科立委,更應該「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這件事情的處理方式,是否會變成「愛之適足以害之」?
施明雄/政治受難者(台南市)
新科立委余天兒子余祥銓,因為路邊停車糾紛與人互毆。余天卻說,是因為馬英九那句要替同選區落選人朱俊曉報仇的話,演變成政治「復仇記」。謝長廷在中南部造勢大會上,也以同樣語言調侃馬英九替人報仇之說,挑撥當場的挺綠人民:台灣人民不能輸,台灣更不能輸!
這些競選語言跟謝長廷多日以來,四處拜訪紅黨、新黨主席等人所提倡的「和解共生」,真是天壤之別。說真的,連說和解共生的人,都不能以身作則,台灣還有希望嗎?
謝長廷 瞄準網路前進校園 【聯合晚報╱林修全08.01.19
搶攻青年族群的選票,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昨天宣布延攬閃靈樂團主唱Freddy加入輔選團隊,未來將再強化青年政策的文宣戰,並規劃謝長廷前進校園,舉辦演講、座談會,甚至是在網路上,與年輕人進行即時對話。
要經營年輕人的選票,謝陣營分析最重要的是直接互動,爭取對方的認同。根據謝長廷陣營初步規劃,謝長廷在農曆春節過後,大專院校陸續開學時,將重啟「台灣維新」的校園巡迴演講活動,目前也已有大學社團與謝長廷接觸,希望舉辦一場藍綠總統參選人的青年政策辯論會,謝長廷初步已正面回應,只等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是否應允。
謝陣營分析,時下許多年輕人不看新聞,而是長時間掛在網路上,過去的選戰策略往往接觸不到這群人,建立虛擬網路世界的溝通管道因此成為謝長廷拓展票源的重點。
謝長廷也很會趕流行,幕僚透露,謝長廷早已利用網際網路蒐集輿情、了解青年族群的想法。在高雄市長時期,謝長廷有時候為了疏解壓力會上網和別人下象棋,有一次對方輸棋後,不知對手是謝長廷還大罵三字經;謝長廷也常以代號「南方客」上網路論壇了解年輕人脈動,並以網路火星文,像是「粉」美、「卡娃依」或「Orz 」等,和網友哈啦成一片。
不過謝長廷在成為總統參選人後行程滿檔,只能固定上網收收信,或透過MSN和家人、朋友彼此問候。但針對謝長廷擅長在網路上與年輕人互動的強項,謝陣營正在積極規劃相關活動。
閃靈樂團主唱 Freddy 坦承其台獨的政治意識形態,並公開推動其支持的政治理念,參與推動相關的社會運動。2000年發起「Say Yes to Taiwan 台灣魂演唱會」,2007年「二二八」六十週年參與發起推動轉型正義的「正義無敵音樂會」。2003年爭取到宣傳西藏獨立的「西藏自由音樂會」來台北舉辦。
2007年七月起,閃靈樂團展開跨美歐亞將近百場的巡迴演唱會,其中廿場於美國 Ozzfest 演出。閃靈將此巡迴定名為「UNlimited Tour」,要藉由國際巡迴演唱會的機會,同時讓樂迷了解台灣受到聯合國 (UN) 限制 (limit) 的現實。接著,台灣聯合國協進會以及UNTC 台灣加入聯合國促進會兩個民間組織邀請閃靈擔任其今年活動的代言人;民進黨執政的台灣政府外交機關亦委託閃靈樂團在美國巡迴期間宣達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理念,並以經費新台幣六百多萬元補助部份旅費以及在音樂廣電雜誌等媒體購買廣告宣傳台灣形象[1]。十一月份開始的歐洲場次則獲得長榮航空的贊助支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6%83%E9%9D%88%E6%A8%82%E5%9C%98
試委提案:國家考試廢考國文>中時08.01.09 林修卉
國家考試可能出現重大變革!考試院院會十日上午將討論「考試院舉辦之國家考試,列有的國文科目應予廢考」提案。考試院副祕書長蔡良文八日表示,目前公務員與部分專技考試仍維持國文科考試,若廢考國文科目,初估每年影響三十萬人次。
考試委員林玉体強調,廢考國文絕對和統獨、政治無關,「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
主張不應浪費青春在古文
這項提案主要由考試委員林玉体、李慶雄、陳茂雄與劉武哲等四人提案。提案說明列出廢考國文科目的四項理由:
第一、從小學、中學,再到大學的教育過程中,國文所占比例甚高,國文也都是必考科,而國家考試的應考人除極少數之外,都是大學以上畢業生,應考人的國文造詣,已接受過學校教學及考試的檢驗,因此不必再費心力於此,既可節省人力物力,又可降低考試成本,也可減少考生報名費,更可提早放榜與免除試題疑義。
第二、國家考試列考國文科目,旨在評鑑應考人對國文的理解及運用能力,也就是文章是否切題通順,若可由其他方法可以評鑑國文能力,國文無加考的必要。
再者,就目前各科考試,專業科目多達六科,每科試題有三、四道題目,且均為申論題,從這多達二十題的申論答題,即可鑑別國文程度。
滿腹經綸未必是好公務員
第三、現行國文科目題型包括測驗題、公文程式、作文三項,綜觀命題內容,或無效度、或無鑑別度、或難求客觀標準。
有關測驗題的檢視,題目有太多文言古文,與社會脫節,也非一般公務員所使用,且胡適之先生提倡白話文運動已達八十年,社會已全盤使用白話文;且除了國文教科書外,報章雜誌也不使用文言文,因此國家考試考文言文,是逆勢操作,為難應考人。即使應考人「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將來擔任公務員,也用不到。
林玉体強調,閱讀測驗題考一堆文言古文,「考生根本看不懂,大多用猜的」,這樣的考試如何鑑別誰是好的公務員?
在公文程式方面,當初設計加考公文程式,是擔心初任公務員不會寫公文,現在初任公務員就職後,須到國家文官訓練所接受訓練,有專門訓練公文寫作,已有補救措施,公文程式不必加考。
至於作文方面,林玉体表示,以一篇作文來評定考生的國文能力,無法測出考試的效度與鑑別度,因為評定作文的優劣與閱卷委員主觀性相關,導致閱卷評分結果差距甚大,且申論答題已可評鑑國文能力,加考作文已無必要。
第四、國家考試加考國文,舉世獨步;專技考試,除少數類科外,已廢考國文,無礙國文程度的檢定,社會也無反彈聲浪。
目前國家考試仍需要考國文科目的項目,包括高考、普考、基層特考等公務員考試;至於專技考試大部分已取消國文科目考試,只剩律師、民間公證人、會計師、中醫師、社工師、不動產估價師、不動產經紀人、地政士還要考國文。
古文冷僻艱澀 試委嘛看攏嘸
據了解,「廢考國文」議題在考試院院會已討論了五年多,最初廢考的想法曾引起藍綠考試委員的激烈爭辯,但現在不論政治立場、意識形態為何,多數的考試委員坦承:「古文測驗題,真的有看沒有懂。」
有考試委員爆料指出,去年一次公務人員考試,命題者出了一題丘遲的〈與陳伯之書〉,其中一句「朱輪華轂,擁旄萬里」是什麼意思?現場典試委員、典試長和考選部工作人員當場傻眼,互問是否知道答案,結果沒人答得出來,只有命題的中文系教授知道答案,還說:「這不難啊!」
一位考試委員對此表示,考選部與國文科目的命題者溝通過很多次,儘量不要出一些「這輩子都沒看過的古文」、「連典試委員都看不懂的題目」來當考題,但最後出來的題目還是一樣「讓人看不懂」,談了等於白談。
他說,國家考試的每一個題目,都會請命題者勾選題目的難易度是「難、中、易」,以及題目的性質是屬「理論、實務、一般」,結果大多數的國文科目命題者留白、不勾選,就算有勾選,多半勾選「易」,但這些題目分明就是針對中文系或國文系的學生而設計。
例如,九十年郵政公路升等資格考試,命題者選了顧炎武的〈龍門〉,「亙地黃河出,開天此一門。千秋憑大禹,萬里下崑崙。入廟焄蒿接,臨流想像存。無人書壁間,倚馬日將昏。」其中「入廟焄蒿接」的「焄蒿」是什麼意思?根據考選部的標準答案,「焄蒿」是指「香氣上升」。
但事後評估檢討,考選部表示,「焄蒿」二字雖為該句的關鍵詞語,但冷僻不常見,略嫌艱深。更有考試委員認為,「這實在太難了,怎麼會只是略嫌艱深?」
另外,八十九年警察人員四等特考,題目為「寂寞江干暮,長檣漾碧危。湖平霄氣淨,戍僻漏聲遲。孤客停橈處,晴川獨棹時;靜觀星斗闊,卻笑水雲私。一葦無涯繫,雙鳧似我知。鐘聲峰外盡,數問夜何其?」此文出自施士膺〈鹿耳門夜泊〉,而文中「危、遲、私」等字的韻母是:A舌尖音;B捲舌音;C展唇高元音;D翹舌音?結果,正確答案是C展唇高元音。
考選部事後認為,此為警察特考,題目卻是測試發音部位及方法,與理解文義無關涉,且為專業知識,不宜作為試題。
還有,八十九年專技社工師特考,出了一題〈管子.弟子職第五十九〉,「少者之事,夜寐蚤作。既拚盥漱,執事有恪。攝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徹盥,汎拚正席,先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見賓客。危坐鄉師,顏色毋怍。」
結果題目與文無關,僅問管仲曾相:A秦穆公;B宋襄公;C晉文公;D齊桓公。以及世稱「管鮑之交」的「鮑」是指:A鮑宣;B鮑照;C鮑焦;D鮑叔牙。根據考選部正確答案,兩題均為D。
對此,考選部則表示,這是考歷史,考常識記憶,完全跟閱讀理解能力無關
教部官員看法保留:廢考語文能力要三思
在意識形態上被歸類為極綠的杜正勝,二年前恢復了基測作文考試,而且普獲不論藍、綠民眾的支持;主管全國公務人員考試的考試院竟要廢除國文考試。教育部官員私下表示,站在教育的立場,還是要考量一下,廢除國文考試對公務人員的語文表達能力是否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公務人員不考國文是很奇怪的想法!」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王開府也說,公務人員是文官,文官不用槍,要用筆,所以語文表達能力很重要,如果不考國文,怎麼知道哪些考生適合擔任公務人員?
教育部長杜正勝上任之後,為了提升國中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從前年開始,恢復了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寫作測驗」(作文)考試,而且從去年開始,寫作測驗的成績納入升學採計。
教育部官員說,歷任教育部長中,推動推動本土化教育最積極、最認真的就杜正勝,三年七個多月的部長任內,他為了高中教科書文言文比例及使用成語的問題,和搶救國文聯盟的總召集人余光中隔空激戰多回合。
但語文表達能力和古文不能劃上等號,公務人員國文考試的內容,可以不考古文,但公文書和白話文的語文表達能力是否也要廢掉,值得三思。
王開府則說,少考一些古文和成語,他可以認同,畢竟公務人員所要用到的是生活性的、實用性的語體文,如果不考公文、不考作文,怎麼判斷哪些考生適合擔任公務員?
「托福也考作文啊!」王開府說,精準扼要的語文表達能力,是擔任公務人員的基本能力,所以他認為不應該廢考國文。
搶救國文聯盟執行秘書、台北市中山女高國文教師李素真說,古文是前人智慧的累積,作文可以觀察一個人的思想、見識和價值觀,國家考試怎麼可以廢考國文。
她說,這幾位考試委員要廢考國文,「說穿了,就是要去中國化,把中國文化的根切掉!」
國文考試方式應與時俱進
考試委員李慶雄、林玉体等人提案廢考國文,在立委選舉倒數之際,勢必再度掀起爭議。但國家考試的國文科目如果太艱澀,究竟是考猜題運?還是考語文程度?確實需要社會輿論的理性與嚴肅討論。
考選部曾針對考生進行民調,高達九成的考生反對國文考古文,甚至有些考生根本認為乾脆廢考國文算了。其實,對考試委員來說,是否廢考國文也陷入兩難。
提案人之一的考試委員林玉体坦承,部分與歷史相關的公務員考試,確實需要考古文閱讀能力,例如國史館的工作人員就要具備古文能力,才有辦法閱讀、研究史料。
另外,專技部分的中醫師特考,也須考古文能力,因為中醫藥典與醫書是由文言文撰寫,若看不懂古文,就看不懂相關醫書。
但是,這次提案廢考國文的考試委員普遍認為,現代公文再無人寫文言文式的公文,倘若公文夾雜文言文,恐無法與民眾溝通,政令也無法有效宣導。
據了解,考試委員曾多次透過考選部與國文系、中文系的命題者溝通,希望古文試題能進行難易度分級,採「難、中、易」三等級。
但經多次嚐試,命題者始終認為考題不難,搞得擔任典試長的考試委員毫無辦法。
到底難不難?以考試委員提出的〈與陳伯之書〉,至少在四個版本的高中國文教科書中都有選列,只是大學畢業再投考公務員者,八、九成忘光了,說不難也就難了。
還有考試委員建議,若國家考試將朝廢考國文的方向走,除了部分專技特考與部分公務員考試需加考國文科目外,國文考試應轉向類似GRE的「語言程度測驗」,並視「語言程度測驗」為公務員的基本門檻,才能真正符合國家考試目的。
考試院副祕書長蔡良文判斷,廢考國文科目的爭議相當大,該提案經院會討論後,可能會送考試院全院聯席會討論,或由考選部再研議。
姑且不論考試院是否做成廢考國文決議,最重要的應該是,如何因應現代社會的要求,研擬出比較合理的國文考試方式。
蘇州吹私塾風 淑女學堂正熱>中時008.01.02徐尚禮
▲蘇州「復興學堂」號稱中國最正統的私人學堂,讀經只是課程之一,另外還要研習琴棋書畫及武術。(徐尚禮攝)
當前大陸正掀起「弘揚中華文化」熱潮,一些省市紛紛出現民辦私塾。蘇州「復興私塾」堂長傅奇說,「全中國按古代學堂辦學就我這一家,男女老少學生共百餘人」。
和上海「孟母堂」私塾一樣,「復興私塾」也是受台中師範學院副教授王財貴的啟蒙而創辦私塾。
這家民辦學堂讀經班的教材,如《學庸論語》《資治通鑒》、《老子》等,雖然都是簡體字,但全是依據王財貴編訂的《經典誦讀系列》台灣版在大陸重新排印。
別家私塾也有讀經班,憑什麼說復興私塾辦的最正宗?傅奇說:「因為我們特別注重琴棋書畫及茶道禮儀,另外還有武術課程,而且是對全社會開放」。
復興私塾的「淑女學堂」在大陸頗具知名度,一群女孩穿著漢服在園林學習琴棋書畫的畫面,透過國際媒體,已經廣為人知。
廿多歲的趙小姐是古琴班學生,她說,「古琴大師吳蘭蓀的後人在蘇州,曲風為虞山派,琴韻淡薄不張揚,適合現代都會女性修身養性」。
傅奇說,蘇州興辦中國傳統私塾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是蘇州是中國文化古城,文化底蘊深厚,文風鼎盛。中國最好的古琴老師在蘇州,國畫名家也不少,這些都是其它省市無法比擬的。
在復興私塾採訪時,傅奇正接待武漢來的幾位客人,來客有意在武漢開設私塾,特別到蘇州取經。
談到這幾年大陸興起的私塾熱,傅奇說,主要是當前中國朝野重新審視中華文化,明白固有文化及傳統的重要性。
他認為,民間要全面恢復傳統文化及美德,還需要一段學習過程。
今日大陸無論是私塾或學堂,都屬小規模私人辦學,校地不可能大於五畝,這並不符合大陸教育法規,因此很難獲得地方教育局的成立批准。此前,上海「孟母堂」曾數度被上海教育局通知限期關門,後經協調請願才度過難關。
但傅奇說,由於蘇州文風鼎盛,教育主管思想開明,對私人辦學堂並未多加干涉。事實上,最主要原因可能是這家學堂並未取代正規中、小學教學,學生都是利用課外時間前來學習的。
由於「復興私塾」目前並未開辦學童寄宿,盈利有限,傅奇準備開辦學童住宿,以增加學堂經費。
目前講經班一個月十二節課收三百元人民幣,「仕女學堂」琴棋書畫班每堂課五十元人民幣,學堂為了增加收入,這兩個班都招收社會人士。
對抗中文熱 日將設百所海外日語推廣中心07-12-22 中央社
日本「讀賣新聞」晚報報導,日本為了對抗中國近年來在全球掀起的中文學習熱,計劃今後三年之間在海外大設日語推廣中心,由目前的十所擴增為約一百所。初步規劃是,日本政府在明年度的預算案中編列兩億多日圓(約新台幣六千萬元),先增加七十所。
報導指出,為了對抗中國在全球各地陸續設學習中文的「孔子學院」,日本外務省(外交部)計劃今後三年內,將目前位於海外的十所日語推廣中心擴增為約一百所。
日本外務省新聞文化交流部官員表示,學習據點的名稱希望能取個讓人一看便知的名稱,譬如「紫式部日語講座」的名稱等。
報導說,到去年為止,在日本以外學習日語的國家有一百三十三國,約兩百九十八萬人。此數字與一九七九年時的數字相較,約是二十三倍,比起二零零三年,增加了約六十二萬人,但今後學日語人口似乎難見增長。
反觀中國在這兩年內,在中國以外的國家設了一百八十八所「孔子學院」。隨著中國經濟成長,學中文熱逐漸擴大,日本外務省憂心現在學日語人口還算多的東南亞等地,未來會遭中文席捲。
除了中國以外,在本國以外設立語言講座的國家還有法國、德國。法國在海外設置九百五十所,德國的「哥德文教機構」將設一百零一所。
報導說,目前推廣日語的據點是由日本外務省外圍團體「國際交流基金」直接經營,在海外僅有十所。外務省計劃今後要改為類似便利超商的加盟方式,擴大學習據點。至於設有日語講座的大學、民間的日語補習班等,也將提供教科書或學習要領等,旨在以低預算推廣日語的學習。
此外,外務省也將派遣有能力介紹日本動畫、流行文化的日語講師至各日語推廣中心任教。明年度(明年四月一日起)將派遣三十人至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
大陸大街小巷 遇見哈台族【經濟日報╱文/江心靜07.12.22
台灣人喜歡求新求變,總愛追求潮流,以前有哈日族,追求日本流行時尚,東京原宿變成年輕人朝聖地;現在有哈韓族,追逐韓劇明星,學韓語,到韓劇拍攝地點體驗浪漫。不過,踏上大陸土地後,卻不時遇到「哈台族」,熱切追求台灣文化,希望有一天可以親自到台灣見識。
從天津往南騎,從河北省到山東省,城鄉差距大,一離開市區,白楊夾道的國道旁,就是農田和磚造平房,景色單調。
進入城市,在廣告招牌上,一再看到「台灣」,花旗蛋糕,強調「台灣獨資」;上島咖啡,寫著「台式快餐」;關東煮攤位上,標明「台灣名吃」;章魚小丸子是「台灣俏大媽小丸子」;熱狗是「台灣烤腸」。
台灣涮涮鍋和大陸著名的傳統火鍋分庭抗禮,至於處處可見的台灣永和豆漿、台灣珍珠奶茶,人潮洶湧。鼎泰豐也即將在天津開分店,和「天津狗不理包子」打擂台,這是當地的大新聞。
很多天津朋友都很期待鼎泰豐美食,王品集團的「Tasty」餐廳廣告出現在北京地鐵站,強調「台灣原味」,立刻身價百倍。
以前在「紀錄片雙年展」曾看過一個叫《台北京之過客》的紀錄片,由在北京唸書的台灣學生鍾權導演。片中記錄張惠妹的粉絲,千里迢迢參加演唱會的過程以及一對新人結婚請台灣攝影師拍攝婚紗趕流行的心情。
當時我只覺得新奇,現在才體會到那種強大的感染力。兩岸分隔40年,台灣移民融合美日文化所產生的現代文明,對大陸來說,具有很大吸引力。而日本和韓國,就沒有在大陸產生相同影響。
對兩岸的旅遊有深刻了解,寂寞星球出版社亞洲區經理傅美願 (Megan Fraser)曾說:「台灣保存傳統中華文化,在現代轉變成精緻的生活,這是大陸短時間無法追上的。例如茶藝、飲食等等。」這次,我才真正了解她的含意。
經歷過文革的文化斷層,現在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後,雖然有一股追求文化的風潮--藝術文物市場蓬勃發展;古代經典節目熱門。但是一般人的生活,還是在追求生存,還沒到學習生活的階段,講求衛生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素養,卻不容易找到乾淨的公共廁所。
大陸每天播放的台灣新聞幾乎都和政治有關,每次一停下來,協力車引來好奇圍觀群眾,對方知道我們「打台灣來」幾乎個個就變成評論家,對台灣政壇人物如數家珍,比我們還要清楚。不過,可以感覺到背後對台灣人的好奇和熱情,如果改說我們來自福建,就沒有相同反應了。
這一路單騎,深入大城小鎮,遇到數不清的哈台族,一個旅館櫃台小姐羨慕地說:「你在台灣可以看到很多大明星吧!」一個保險業務說:「有一天到台灣,我要吃遍台灣小吃。」德州日報記者說:「我想去日月潭看看。」
旅行過40多個國家,從來沒看過這麼強烈的「台風」,台灣人,你看到了嗎?
方文山玩歌詞,三不一沒有
‧新新聞 2007/12/13 進入唱片圈九年,不由得讓人佩服他的聰明,他將雨聲、籬笆、水氣、青苔,一切他喜愛的事物寫進詞中,像一隻水中蛟龍,習慣了這一切,可以在主流市場中,自在悠游,卻悄悄的拼貼建構他的國度。【文/李嘉興】
走進位在小巷裡的一間畫室,小小的房間,六張小學生桌上放置一座中國城池模型,外頭有著橘色的城牆,牆內座落著大大小小的中國風建築,三合院四合院,往北望去,還有一座宮殿。而眾人埋首,替一間間小屋小牆雕樑畫棟。
為首建造城池的主人,就是這幾年最嗆紅的文字工作者,也是周杰倫的御用作詞人方文山。他祇有高職畢業,卻開啟了文學新名詞《素顏韻腳詩》,甚至在大學講堂裡教學演講。寫歌詞,寫到出了三本書,本本大賣,書店裡甚至出現缺貨的狀況。
舊舊小小的畫室裡,方文山戴著充滿日本禪意的塗鴉卡車帽,復古的直條紋襯衫,簡單的刷色牛仔褲,坐在小小的木椅上,與身後的綠色黑板相映,很有後現代的衝突感,彷彿看到了坐在《三年二班》拼貼味十足的方文山。
採訪當天已經三十六小時沒有闔眼的方文山,離開城池模型之後,喝了一罐蠻牛,笑著解釋︰「十二月底,我的圖文書準備要出版了,最近沒日沒夜都在忙這個。」聲音有些疲累卻透著一絲興味兒。「等弄好了,給你們看!」像個急於獻寶的孩子。
方文山喜歡自己動手做,於是《青花瓷—隱藏在釉色裡的文字秘密》,光靠文字表達不夠吸引人,他打造了一個自己心中的長安城,帶一點江南小鎮的氣息,配上自己寫的中國風歌詞,成為一本山水相連的圖文集。
隨性自我發展 成績不好喜歡閱讀
方文山虛構的長安城池,一磚一瓦都是自己創造出來,和畫室好友葉士豪兩人一起當起建築工人,江南造園藝術,小橋下會有滾水掠過青苔,御花園裡植栽真花真草,小小的牛羊也少不得,江南風光的生命力就攤在這紙板上,靜靜躍動。
他從小就超愛堆積木。印象中,小時候爸爸媽媽都忙工作,家裡有四個小孩,剛好就是「兄姊弟妹」,排行老三的他,父母親沒有特別限制什麼,連成績也不太管,方文山就這麼「隨性」的自我發展。
家裡的飲料瓶蓋,馬路上的紅磚塊,都會被方文山拿來疊層樓。國小的時候,開始用陸軍棋當磚,象棋成柱,撲克牌弄瓦,跳棋當裝飾,簡單的打造,小小方文山的小天地。那時候他並沒有發現,把不同的元素堆疊起來,竟可以成為他日後生財的創作本事。
長大之後,方文山親手布置自己的房子。將古香古色的門牌,拼貼在紅磚瓦上成了裝飾。喜愛舊東西,是眾所皆知的事,他把電影票根、國小課本,錯落有致的拼貼成框,「這些放在抽屜裡,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具體而微地縮在一個小框裡,變成了時空膠囊。」他創作的拼貼框。
學校的通才教育,在方文山身上並沒有發揮作用,小時候作文成績好,卻也沒有特別培養。祇知道當同學寫文章還要抄《幼獅少年》時,他的大作已經完成,可以交卷了。
方文山不追求成績,所以在吸收知識的地方,幾乎都是打混度日,他笑著說:「我很晚熟,也不知道自己要幹嘛。」雖然成績不好,但是方文山卻很喜歡閱讀,他的閱讀很極端,席慕容的詩詞,龍應台的針砭時事、中國正史、西洋野史,什麼書他都讀。
每每讀到戰爭中有燒城池毀皇宮的章節,方文山說:「我都會想,哇!這樣燒掉多少東西啊!說不定裡面還有王羲之的真跡耶!」那表情彷彿真有祝融之災,燒到自家收藏的寶物一樣。
家裡的四個小孩就這樣平平順順長大,一直到讀高職,方文山還是不知道自己要幹嘛,於是姊姊就建議他去讀電子科。祇是因為,「會統科是女生讀的,美工科很花錢,」於是他就唸了電子科,「我根本沒有反對,因為我不知道要反對什麼。」
結果讀了三年的電子科,到現在連量電晶體的正負極都還是不會。三年裡面,方文山一樣看他的課外讀物,就這樣莫名奇妙唸完高職。當兵前的歲月一晃眼,乏善可陳就過去了。
做事講求依據 投詞稿開啟新人生
不過他對事情的執著卻令人咋舌。迷上奇怪的研究,因為不相信星座,於是他跑去中央圖書館,查星座起源,自己去找根據。又找了中華文藝協會的作家名單,把他們的生日換算成星座,做起了田野調查,畫起了量表。
「因為我不想要為反對而反對,要有依據啊!」於是作家協會調查完了之後,還做了職棒協會。之後進入了這一行,方文山還把周杰倫的歌迷回函卡,整理列表換算成星座表,最後有了一個結論。
「人的個性和氣質,跟出生的季節有關。」其實星座和天上的星星並沒有關係,而是和季節有關,這是方文山反推回去的結果。方文山比了一個七歲孩子的高度:「我收集了這麼多的資料,本來想要用來出書的。」奇怪的研究還包括了姓名學、血型,他講起來頭頭是道、神采奕奕,也讓記者聽得是津津有味,「不過,研究這些很奇怪啊,又不能賺錢。」
很樂天的方文山,在成績上不拘小節,考卷上面的選擇題,他認為是機率的問題,「數字不就一到四,二是中間值,乾脆全部填二,正確機率還比亂猜的大。」唸書是不太會唸,不過,聰明的他,對於這種逆向思考倒是相當會舉一反三。
退伍後,方文山在桃園當起保全系統安裝員,每天拿著電鑽鑽牆,安裝管線,一向過得很怡然自得的他,突然積極起來,祇因為,「我不喜歡這個工作,想要脫離它。」於是他把逆向思考應用到工作之上。
一心嚮往電影圈的方文山,開始寫電影劇本,但是看到電影圈的不景氣,投稿的劇本又沒有下文,於是退而求其次,開始改寫歌詞,從來就不知道自己會寫詞的他,一邊拿電鑽,想到好句子就放下電鑽,在小本子上抄抄寫寫。
從前讀書時看的野史外傳,這回倒成了方文山的武林秘笈,他形容:「好像練家子,每天在練內功,有一天比武,才知道,出招就有了。」其實他也沒有太多想法,因為沒門路,「寫完之後覺得很有希望,不過愈寫愈矛盾。」
傻傻的,將歌詞打成冊,寄了一百份到各大唱片公司。爸爸媽媽也不明白他在幹嘛。每天郵差的摩托車「噗、噗、噗」地來了,他都會跑到門口去看有沒有回音。
天公總是疼好人,有一天凌晨,吳宗憲打給方文山,也開啟了他新的人生。他一路從揣摩前輩伍佰、萬芳的寫詞方式,到後來跳脫傳統模式,加入了電影手法,有場景有人物,將詞句和氣氛,巧妙的剪接成詞,自創圖像歌詞,獨霸天下,甚至還成為入學考題。
同一時期的新人,周杰倫在發行首張專輯之後,大紅大紫。方文山也在作詞界撐起一片天,於是媒體便揣測,周杰倫和方文山會不會不合,他語氣堅定卻耐心地解釋:「不會。杰倫是藝人,做的東西很多;而我是文字工作者,是我擅長的工作。兩個的工作範圍不一樣。怎麼會衝突?」
爸媽與有榮焉 文言歌詞成為主流
方文山堅持「三不一沒有」,不演戲、不主持、不唱歌、沒有代言。雖然不是藝人,但是方文山倒是很有公眾人物的氣質,現在他去信義計畫區看電影,沒有辦法像普通人一樣,在街邊叼著菸,「我覺得很奇怪,這樣像什麼樣?」說他矛盾,他倒也承認,「我本來就很矛盾啊!」
六年前,第一次在東吳大學演講,他花了比演講費高二倍的錢買參考書做功課,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的演講題目〈從歌詞解構現代語言〉,背資料、擬大綱、做小抄,「嚇得皮皮挫,想說我好好的日子不過,幹嘛來演講啊!」
後來,愈講愈自信,演講對他而言駕輕就熟。有一回到台南成大演講,坐上高鐵到了台南,又上了計程車,直接到成大,演講完又坐計程車,沿路看著街道、小吃攤、人群,連腳都沒有踏上台南的土地,又直接搭高鐵返台北。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忙碌的日子,變成方文山的生活。爸爸將他的剪報護貝貼在神明桌旁,而他賺了錢替爸爸買新車,自己的車卻在貸款。媽媽向鄰居說起兒子,口氣中有著與有榮焉的驕傲。
「那是一種家庭的穩定力量,讓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想到這樣會影響到別人,而不是祇有自己。」這種家庭影響力對他而言,愈來愈強烈。也因為「把興趣當成工作,所以自己也忙得很愉快!」
對於未來的創作方向,會不會走向社會批判風格,帶起另一波風潮?方文山說:「寫這個不見得有人會唱呀!」他談起了市場趨勢,以及他自己的個人定位。
因此在這個連語言都嫌速食的年代,他帶點文言的歌詞竟成為市場主流,拼貼成詩意滿布,自我風格強烈的〈娘子〉、〈東風破〉、〈青花瓷〉等。
進入唱片圈九年,不由得讓人佩服他的聰明,他將雨聲、籬笆、水氣、青苔,一切他喜愛的事物寫進詞中,像一隻水中蛟龍,習慣了這一切,可以在主流市場中,自在幽游,卻悄悄的拼貼建構他的國度。
訪問到最後,方文山眼皮已經彷彿千斤重,聲音愈來愈微弱。但是當他回到小房間,看到自己建構的長安城池,眼睛又忽地一亮,開始認真拿起小房子,一筆一畫細心著色。他笑著說,假如住在這裡頭,當然就要當皇帝啊!
既然是皇帝,那一定有後宮佳麗三千囉?方文山這時竟然靦腆起來,笑說:「祇要一個就好了啦!」難不成像〈髮如雪〉裡所寫:「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祇取一瓢愛了解。」有沒有那麼專情啊?
【文/林軒如】
另一項殊榮 摘金馬!
徹夜不眠的長安城君王方文山,在採訪過後一天,參加第四十四屆的金馬獎頒獎典禮,和周杰倫合作電影《不能說的‧秘密》的同名電影主題曲,一舉摘下本屆金馬獎的原創電影歌曲獎。
方文山上台領獎時,依舊戴了一頂卡車帽,配上簡單的西裝外套,一貫隨性的裝扮,讓主持人藍心湄戲稱,這是他最正式的一套服裝。方文山笑稱,沒想到寫歌詞也可以和《色‧戒》的女主角湯唯握到手。
看來堅守「三不一沒有」的方文山,不當藝人,當個公眾人物,也是好處多多,如今最忙碌的作詞人站在金馬獎的舞台上,和亞洲小天王,一同共享「君臨天下」的成就感,方文山發揮他過人的本事這在商業導向的市場裡,又默默為他的「方道‧文山流」拼貼出輝煌的一頁。
于丹、易中天 首度聯袂出書【世界日報07.11.16
人氣最旺的學術超級巨星于丹、易中天首次聯手打造新書「從星空到心靈」,下周由江蘇文藝出版社推向市場。
北京晚報報導,該書源自今年7月香港國際書展雙人對談。兩人首次換位思考,機鋒碰撞,于丹講起易中天拿手的「三國」,易中天則大講于丹熟悉的「論語」。回到中國,便基於對談內容,創作了這本「從星空到心靈———易中天、于丹演講對談錄」。
對出版界來說,這也許是一個很興奮的出版策劃:兩個票房明星集於一書,可否創造新的銷售奇蹟?但是,報導說,對「學術超男」和「國學超女」來說,卻不過是 一次率性之作。易中天說::「我就特別能自得其樂,做一點我喜歡、我能做的事而已。閱讀經典就是一件興之所至的事情。什麼時候想讀什麼時候讀,從你想讀的 那天開始。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去讀。」
據報導,于丹也說:「講『論語』本來就是我率性為之的東西。」于丹還用一個故事說明自己觀點:有一次青蛙遇到蜈蚣,青蛙說:「你看我只有四條腿,我要是走 的話,兩條前腿一撐,兩條後腿一使勁,我就往前蹦了,我這四條腿都有分工。我說蜈蚣啊,你是百足之蟲,你往前走的時候最先邁的是哪條腿呢?」蜈蚣聽牠一 說,「 嚓」就停在那兒了。
大陸/全球孔子學院已達一百九十多所
http://www.cdnews.com.tw07-11-10 閻光濤/整理
中新社西安十一月九日電,記者從今天剛剛閉幕的歐亞經濟論壇上獲悉,目前中共已在全球建立了一百九十多所孔子學院(課堂),並計畫二0一0年前孔子學院的數量要達到五百所。
中共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曹國興在論壇上表示,從二00四年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以來,目前中共已在全球建立了一百九十多所孔子學院(課堂),其中有一百一十五所已開始招生。成為傳播中國文化和推廣漢語教學的全球品牌和平臺。
孔子學院的英文名稱為“Confucius Institute”, 是以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為基本任務的非營利性社會公益性機構。作為中共政府 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國家項目,孔子學院在漢語教學方面是最正規、最主要的管道。二00四年三月,中共設在海外的語言推廣機構被正式定名為“孔子學院”。二 00七年四月九日,孔子學院總部在北京揭牌,標誌著孔子學院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
二00七年以來,中共已派出漢語教師一千五百名,志願者兩千多名,分赴世界各地支持當地漢語教學和華文教育工作。有關人士稱,將本著“穩步發 展,保證品質”的方針,做好加大師資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測評體系、編輯出版一批高品質漢語教材等重點工作,為各國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人士提供支持和幫 助,促進孔子學院的發展。
據統計,目前中國大陸以外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近四千萬,一百多個國家的兩千五百多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
成龍的中國咖啡>07-10-31 彭蕙仙
成龍的中國咖啡昨天在北京開張,店名就叫「成龍咖啡」,英文店名「 Jacky Chan `s Caf é」,開幕式風光熱鬧,人人爭睹大明星風采。
「成龍」是個電影明星、演藝人員,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都很高,但此價值能否擴轉及於「成龍咖啡」,還有待觀察;按照行銷大師 Al Ries 與 Jack Trout 的行銷法則,成龍的品牌形象延伸到咖啡,可說沒什麼道理,但他的咖啡顯然要販賣的不只是國際知名的「成龍」,還包括了另一個他認為的有力賣點──成龍坦 言,他所賣的咖啡「和對面的那家starbucks 也沒什麼不同,不過,我要賣的是『中國人的咖啡』」。所以,他的賣點是「成龍+中國」。
「成龍+中國」可以為咖啡加分嗎?那可能要看,這個組合能不能為消費者在喝咖啡時,帶來額外的滿足,就如同 starbucks 給人一種中產雅痞的感覺,消費者一邊喝 starbucks 的咖啡,一邊就自覺切進了一種階級的優越;又如消費者到 Bodyshop 買罐乳液也能覺得自己是個良善的地球公民一般,「成龍+中國」,能給消費者什麼樣的超額價值感,以致於讓他們不去對面的 starbucks,而走進成龍咖啡呢?
再者,中國人的咖啡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產品的層次上,成龍基本已排除了非得出自中國人自己栽種的咖啡或者具有明顯可見的中國特色的咖啡不可,因為 他說他賣的咖啡和別人也沒什麼不同,所以產品是沒有差異化的(非常不智的宣稱);因此,所謂的中國人的咖啡,就是「中國人『賣』的咖啡,中國人『喝』的咖 啡」,因為是中國人賣的,因為是中國人喝的,所以就不同了、就有魅力了、就強強滾了。意思是這樣嗎?
看起來,成龍企圖以消費的力量創造出了一個新的文化傳統來──畢竟, 在咖啡這個領域裡,中國恐怕還沒有足夠動人的歷史聯想力與生命力,誰會覺得喝「中國咖啡」是個很棒的點子?成龍得說服大家。
那麼,喝咖啡可不可以成為一種愛國行動?因為是中國人成龍開的,所以廣大的中國消費者就會自動去消費?對愈來愈想要跟世界接軌的中國來說,說不定以 喝咖啡這件事情來講,「成龍」還比「中國」更有吸引力呢;因為是「中國人 …的」,所以同胞們都要去光顧一下,這種訴求對其他的消費族群有沒有效果,我不知道,但對喝咖啡的人而言,愛國咖啡大概不會有啥好滋味吧。
又或者,「中國」可以成為一種異國情調,在中國以外的市場,吸引慕名(當消費中國成為一種時髦)前來的國際消費者,如成龍自己期待的,他的咖啡要在印度、埃及、加拿大、美國等等地方賣開來,他就覺得自己是成功的。
成龍是大明星,但是他的品牌形象,嚴格說起來,與咖啡的消費行為是連不起來的,也就是說,「成龍」這個品牌並不會讓你覺得與咖啡這種帶著文化與品味 的商品有太大的關係;成龍要賣咖啡這件事情本身已經是一件蠻顛覆既定品牌形象聯想的事情了,他居然還「敢」強調產品本身沒有特殊性,那麼,消費者真的會就 只因為「成龍」、只因為「是中國人的」,就去消費嗎?
或許大明星的確可以吸引「好奇消費」,但是任何一個品牌要存活下來,必須提供消費者持續消費的理由;「愛國」不能成為喝咖啡的理由,「成龍」不能,「中國」也不能。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像成龍的咖啡館以武術表演開幕,成龍想要重新創造一種「帶有中國特色」的咖啡文化,有天橋的把式、有嗑瓜子、有大聲的聊天, 咖啡,是手上的另一杯烏龍茶,因此,在消費者的心理期待中,喝咖啡有了新的場景,有了新的想像,喝咖啡,就有了新的態度;這不是不可能的,咖啡在不同的地 方都創造出了不同的消費儀式與文化意涵,咖啡,並不只有許多人所以為的歐洲風情。
但就咖啡本身的產品特質來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咖啡一次一杯,不如茶能多泡,只要你願意,多淡都能挨,喝中國茶的社交與喝咖啡的社交,基本節奏 就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中國文化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成龍如果想要創造,那麼,他對「喝咖啡」這件事,對「咖啡」,得放更多一點的尊重與理解進去。
當一家店告訴你,他賣的東西一點也不特別時,你為什麼要去消費?看起來,成龍對「成龍+中國」的品牌力,真的很有信心。但我認為,在賣咖啡這件事情上,成龍可能太驕傲了些。
當然,關於國度的驕傲,並不只有成龍咖啡的中國狂熱。
註:謝謝大家一年半以來的陪伴,我們後會有期。有空的話,請繼續光臨我個人的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prayer/
兩岸三地 我最不重視國文【聯合報07.09.28薛荷玉
大陸的教育部規定初中要讀10部名著,高中要讀20部;香港初中每周國文課有8小時,台灣卻只有5小時;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昨天指出,從兩岸三地的各項評比看來,台灣已成為其中最不重視國文教育的地方。
搶救國文聯盟昨天舉行座談會,要求現行98課綱的國文節數,不能再比照已明顯不足的95暫綱,「目前高中國文每周僅4節,我們希望調高到6節,至少也要有5節。」聯盟秘書、中山女高國文老師李素真說。
香港師大校友會會長馬秀嫻在座談會中指出,香港的初中每周國文的上課時數就有8小時,比台灣多得多;且香港即使在回歸後,還堅持使用正(繁)體字,國文程度也比過去進步。
搶救國文聯盟成員宋裕指出,大陸規定初中生必讀10部名著,包括本國的西遊記、水滸傳、朝花夕拾(魯迅)、駱駝祥子(老舍),及外國的格列佛遊記、魯賓遜 漂流記、名人傳(羅曼羅蘭)、童年(高爾基);高中必讀的則有論語、三國演義、紅樓夢、家(巴金)、雷雨(曹禺)、圍城((錢鍾書)、哈姆雷特(莎士比 亞)、復活(托爾斯泰)等20部。
宋裕說,大陸小學還規定要背誦古典詩詞80首,初中及高中各要背50 首古典詩詞及20篇文言文;就連香港中學都規定要背誦古典詩詞115首。但台灣卻僅有部分學校自訂書單、或推動「閱讀護照」。
李素真指出,95暫綱實施後,文化教材由必修變選修,古文比率由65%減為45%,從56篇減為24篇;而98課綱修訂更加粗鄙嚴重,國文幾乎變成「台文」,教育部在經過3次會議後卻仍不願修改。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強調,國文教育不只是背幾篇課文,更是品格教育,好的文章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劉源俊則以「簡化淺化,都在摧文化」上聯,對上李素真的「入聯返聯,不如做對聯」,要學生不能放掉四書。
教育部中教司表示,目前的98課綱草案不是教育部單獨決定的,而是由學者專家共同討論做成,且未來還要經過課發會,才會定案;各方共識是必修課總數要減 少,如果國文節數增加,其他課必須減節數,就會產生衝突,但未來應有選修的空間,如果學校覺得國文堂數應再增加,可排入選修。
假書氾濫成災 《易中天品性感內衣》太扯
中國時報 2007.09.15 白德華/台北報導
易中天作品成為大陸暢銷書後,近期書市接連出現魚目混珠的《易中天品性感內衣》、《易中天品金瓶梅》等圖書。易中天憤怒地譴責說,這些書都是假借他的名字所寫的偽書。他說,「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但不能侮辱我的智商!」
據《華西都市報》報導,《易中天品三國》系列書籍隨著易中天的走紅,成為書市的暢銷品種,但最近卻出現了《易中天品性感內衣》、《易中天品金瓶梅》、《易中天品紅樓夢》等圖書。
除了易中天外,韓寒、劉心武、陳染等作家都遭遇了假書偽書之痛。北京出版界資深編輯馮化平說,假書已成為繼盜版書之後的書市新毒瘤。
在這些假書中,屬《易中天品性感內衣》最受爭議。該書封面明白無誤地寫著「易中天著」字樣,內容則是將時尚雜誌的內衣圖片和一些內衣介紹組合起來,內容粗劣,錯別字不斷。
遭遇假書之害的遠不止易中天一人,例如至今不過寫了《三重門》、《長安亂》、《一座城池》等五、六部小說的韓寒,市面上假冒其名的小說卻不下百部。韓寒索性在部落格上,將這些假書調侃分成「賊、酷、狂、帥、色情、幼齒」等系列。
易中天明確表示,所謂的《易中天品性感內衣》、《易中天品金瓶梅》、《易中天品紅樓夢》,「這些署我名字的書,我都不知從哪裡來的,誰寫的」,對于這些寫著自己名字五花八門的書,「有時我自己看了都冒汗,這個『易中天』也太厲害了吧!」
參加中央電視台節目時,易中天說,「很多媒體都問我,會對這些偽書採取什麼措施?我說我能採取什麼措施?我一點辦法都沒有。」他激動地表示,希望有關部門能像抓毒販那樣,抓這些偽劣書籍。
易中天:將退出江湖【世界日報╱本報北京六日電】
因「品三國」著名的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前天抵達成都,參加「第四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這是他近一個月以來數次出行中的一次。
據現場工作人員透露,儘管依然是調侃不止,但有關他快「撐不住」的傳聞也不脛而走。前天,易中天終於表示,他將「金盆洗手,退出江湖」。
青年報報導,易中天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臨到退休了,他卻成了中國最忙的一位教授。生於1947年的易中天,理應今年光榮退休。
不久前,他剛剛送走最後一批研究生,從此以後他將不再招收研究生。可就在此時,他卻因在央視「百家論壇」開起「品三國」而爆紅,易中天依然不得閑。
據統計,從7月末到9月初的一個多月裡,易中天先是參加了香港書展,然後又成了上海書展的頭面人物,緊接著他還趕赴北京為老朋友馬瑞芳的新書捧場,沒幾天,成都讀者又看到了滿臉倦容的他。幾乎是馬不停蹄地奔波,難怪盛傳易中天「撐不住」了。
其實有關易中天的身體狀況,很早就成了人們的議論中心。今年4月,易中天來上海簽售,他見記者時眼皮無力地耷拉著,現場有記者吃驚地暗叫:「他怎麼累成這樣?」上個月的上海書展,易中天又一連四次出場,成了曝光率最高的名人。
有人很看不懂易中天的行為,認為他力不從心卻依然堅持,唯一原因就是為了錢。
對此易中天感到很冤枉,「我這是在還人情債!」
原來很多活動,都是朋友相託,重情誼的易中天只好硬著頭皮上陣,儘管他知道這對他的身體是一種負擔。
不過,在硬撐了一年之後,易中天退意已決,他表示,在完成手頭上已經答應別人的活動後,自己將不再接受任何社會活動的邀請,隱退江湖。
不過要完成手上的存活,易教授還需要再忙一段時間。
于丹稱喜歡周董 被批炒作【世界日報07.09.06
一部《論語心得》讓許多人認識了于丹,近日她一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熱愛周杰倫」,又將她推到了風口浪尖。有人認為她不過是借「天王」的名氣長自己的氣勢。
金鷹報報導,于丹日前做客央視《面對面》。她毫不掩飾地告訴觀眾,她最喜歡的流行歌手是周杰倫。于丹還說,現在有很多人把周杰倫跟傳統文化對立起來問她, 說孩子們都去聽這種流行歌曲了,她還在講《論語》、《莊子》,怎麼樣才能用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去影響現在的孩子。「我很坦率地告訴他們,我認為周杰倫和方 文山,在某種意義上,跟我做的事情是殊途同歸的。」
當聽說于丹喜歡周杰倫,孫海英覺得很驚訝。孫海英說,周杰倫稱霸流行樂壇這麼多年,除了專心致志搞音樂,還拍了電影,既當主角又嘗試當導演,而且還受到電 影界著名評論家的好評,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突破自我的人。「近一時期,于丹教授可謂風光無限,儘管于丹用華麗的現代詞藻把中庸之道裝飾得五彩繽紛、天花亂 墜。但只要靜心品味就不難發現,那不過是新瓶裝舊酒,其宗旨無非是愚弄和麻痹人們,讓大家循規蹈矩、逆來順受、聽天由命,成為體制的奴僕。」
「八○後」作家韓寒對於「前輩」于丹的走紅,頗有些出言不遜,「現在大家都在看易中天和于丹的書,他們會覺得這個書看起來很有文化、好像也比較高雅,其實 這是書裡面最低級的東西。書店裡《三國》、《論語》是賣得最差的,但《品三國》、《讀論語》卻是賣得最好的,我覺得這是很變態的。」
最近深受炒作之害的吳孌直言,這絕對不是炒作,「我很欣賞于丹老師,她那麼有名,根本就不需要借周杰倫炒作自己!」
吳孌表示,于丹雖然是一個文化人,但她喜歡周杰倫很正常。于丹喜歡周杰倫並不是搞什麼噱頭、炒作,她是發自內心的真正意義上的理解。
陸克文 將要改變亞太均勢的人>中時07.08.28郭崇倫
對於1977年的澳洲人來說,唸中文是件很奇怪的事;Kevin Rudd(陸克文是他後來自己取的中文名字)在昆士蘭的農場長大,十歲的時候,他爸爸問他,決定好未來要做什麼了沒有?「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肉牛,一個是乳牛」,而中國則是沒人會想到的第三個選擇。
他的家裡有一本中國考古書,小陸克文在照顧牛隻時,常常在樹下讀著、幻想著關於中國的事情,所以才決定選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文系就讀,課程包括文言文、白話文、中國歷史,畢業時,他已經能與同學討論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他也曾經到過台灣唸中文,當時還在國民黨統治,首都仍然訂為南京。
如果年底澳洲大選,按照目前民調預測,將由勞工黨獲勝,其黨魁陸克文會是第一個通曉中文的澳洲總理與大國領導人。
語言向來是國際政治中重要的元素,從以前的法語、英語,到現在的美語,不僅是會談尺度的拿捏,更重要的是背後思想的模式,使用同一種語言溝通,不僅是更達意,而且還共享某一個意念。
但除了中國人自己以外,從來沒有一個大國領導人,可以流利的使用中文會談,了解中文翻譯背後的意思,對於國際政治來說,這是具有空前的意義。
澳洲現在正處於中國與美日之間的拉扯,澳洲在中國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日本與美國基於安全同盟,希望澳洲能夠作為抗拒中國崛起的夥伴。
如果工黨獲勝,陸克文當選,日本與美國擔心,「同是講中文」的他,會倒到中國那邊去,這將根本改變未來的亞太均勢。
但是陸克文自己認為不會,「我不是浪漫主義者,但總的來說,我是樂觀主義者」,他從歷史趨勢著眼,從鴉片戰爭以來,無論是外國侵略,或是國內政策造成的災難,中國都只能專注國內問題,未來中國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還不清楚,劇本還沒有寫好,而這是國際社會要與中國一起合作努力的。中國未來能源政策、環保政策、乃至安全政策,都必須在國際規範下來運作並受約束,陸克文此處呼應現任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提出的「負責任的合夥人」的說法。
陸克文大學畢業後,隨即加入外交部,但是時間並不長,1984年短暫派駐北京後,隨即回到昆士蘭參與地方政治,真正選上聯邦議員,開始進入聯邦政治,不過九年時間。
但這20多年來,陸克文經常來往中國澳洲,他所最擔心的就是兩岸問題,2004年6月,陳水扁連任後,陸克文訪問大陸回來,開始大聲疾呼各方重視這個潛在危機,在北京時,所有人都向他提及陳水扁未來執意走向獨立的危險,陸克文感覺這不是口號,北京領導人相當認真,存在著戰爭風險,除了要求北京節制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走到這一步。
陸克文也清楚的知道,台灣近日民調中贊成獨立的人越來越多,但他認為這就像東歐新興民主一樣,台灣的新興民主制度,雖然值得稱許,但是並不能達成均衡,「我想是到了澳洲與國際社會老實告訴我們台灣朋友的時候了」,台灣若要宣布獨立,這不對台灣人民好、不對大陸人民好,也不對包括澳洲在內的此地區好。澳洲與其他西方國家,包括美國在內,集體有責任,「清楚的向台灣表示,我們不會承認你的」。
這話聽在台灣當政者,是逆耳的,只能希望他不要當選,但是陸克文的聲勢,即使在他上周承認曾經光顧紐約的脫衣酒吧後,依然維持不墜,以46%勝過現任總理霍華德的39%。
更別忘了,今年四月陸克文在紐約拜訪媒體大亨梅鐸時,獲得這位「對澳洲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支持,陸克文往總理寶座邁進,看起來是擋不住了。
台灣偶像劇 反攻大陸學子
實習記者廖珮吟2007.08.24台北報導
今年暑假,中國各地電視台熱播台灣偶像劇,不僅新片收視好,連重播也大受歡迎。但許多師長對此感到憂心,擔心學生因此瘋狂迷戀,幻想劇中情節在現實中發生。北大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喜歡偶像劇及偶像崇拜是世界性現象,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的青少年,喜歡一切流行時尚事物,容易被英雄主義感染必需給與輔導。
據新華社報導,情節曲折浪漫的瓊瑤電視劇是最早在中國大陸播出的台灣言情劇,八十年代「幾度夕陽紅」曾紅極一時。然而二○○一年「流星花園」奠定台灣偶像劇的新模式,現代生活裡帥哥美女的愛情故事,人物衣著時尚,情節幽默活潑,台詞口語化,更符合時下年輕人的口味。
最近瓊瑤新作「又見一簾幽夢」在湖南衛視一播出,在許多城市的收視率居前十名。此外,「轉角遇到愛」及「綠光森林」也大受歡迎一樣位居收視率前十名。
學生是暑期收看電視節目的主要族群,也是台灣偶像劇的主要收視群體,這也是台灣偶像劇成為暑期中國電視台熱播的主因。
中國時報 2007.08.24陳志賢/台北報導
中國豬風波 游告中時 檢:不起訴
中國時報因報導民進黨「中國豬」言論風波,遭民進黨主席游錫堃控告妨害名譽案,台北地檢署昨天偵結,認為罪嫌不足,將全案不起訴。
檢方調查時,中時記者表示,去年九月廿日至廿四日,各媒體均報導倒扁總部總指揮施明德、幹部王麗萍提到民進黨中央把倒扁靜坐打成「中國人欺侮台灣人」、「中國豬滾回去」,王麗萍甚至直接說游錫堃將倒扁群眾比喻成「中國豬」。
檢方認為,該篇報導固然記載游錫堃發表「中國豬」言論,但未具體描述游在何時、何地發表。
而且該篇報導標題為「蘇貞昌邀各界領袖商國是」,全文內容旨在敘述行政院長蘇貞昌有意邀各界領袖共商國是,藉溝通以弭平社會紛爭。
另中時報導前,早有其他媒體發表民進黨中央發表「中國豬」言論,引發抗議民眾不滿等多篇報導,故中時報導並非憑空捏造。
檢方認定,該篇文章應是為了凸顯蘇貞昌擬邀各界領袖共商國是之政治作為,與游先前發表之言論有所區隔,並非出於毀損游名譽之意圖,因此罪嫌不足,予不起訴處分。
中國時報 2007.08.24白德華/上海報導
袁偉時:國學熱和新左派結盟
一句「喝狼奶長大的孩子」成為名人的廣東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說,最近流行的國學熱,是「走二十世紀軍閥老路,極端愚昧和錯誤。」他認為,國學熱已和「新左派」結盟,想建立「儒家社會主義共和國」,這不是好現象。
去年一月在《冰點》發表〈現代化與歷史教科書〉專文,指共產黨掩蓋歷史真相,讓年輕人成為「喝狼奶長大的孩子」,導致《冰點》停刊的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近期接受《南都週刊》訪談時說,近十年大陸文化思潮轉變,簡單說就是自由主義對抗「新左派」思潮。
他說,「新左派」最矛盾之處就在於他們是照搬國外的理論,但國外有國外的環境和土壤,中國當務之急還是現代化的建設,這點很不一樣。
最近,大陸走紅的《讀書》雜誌主編汪暉及黃平被撤換,該雜誌近十年一直由「新左派」掌舵,撤換主編引起很大反響。袁偉時認為,這很正常,「汪暉等人主政後,《讀書》與時代前進的步伐越來越遠。」
袁偉時認為一個刊物應展現對多元聲音的包容,「如果只允新左派」聲音出現,對年輕讀者是有迷惑力的。過去常說「新左派」關照「社會公正」,但袁偉時認為,當自由主義者提出「公正至上」論文時,「新左派」還在鼓吹「文革」,還在攻擊新文化運動。
加入世貿組織時,「新左派」認為是「變相殖民」。袁偉時說,「數理化是外國的,難道學習這些學問就表示中國被殖民化了?」他認為,這與民族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相結合有關係。
近年「國學熱」和文化保守主義發展迅猛,二○○四年因「讀經」口號的出現及〈甲申文化宣言〉發表,有人將這年命名為「文化保守主義年」。不過,袁偉時說,讀經運動如是自願,無可厚非,「但他們想走二十世紀初軍閥老路,強迫兒童讀經,就是極端愚昧和錯誤。」
另外,袁偉時認為國學熱已和新左派結盟。「『新左派』以甘陽為代表提出要建立『儒家社會主義共和國』,這是信口開河,絕非好現象。」
中國時報 2007.08.24白德華/上海報導
古史今炒 見怪不怪 諸葛亮新解:中國最虛偽男人
北大教授提出「孔子是喪家犬」、「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河南大學教授說「司馬相如是包二奶的始祖」,如今,諸葛亮又成為作家筆下「中國最虛偽的男人」。過度炒作還是反思,成為大陸近期文壇怪現象。
娛樂化時代,見怪不怪。易中天和于丹的走紅,掀起大陸文壇一股重評歷史人物的風潮,諸葛亮意外成了焦點。一夕之間名揚天下的作家梅朝榮,上月新作《梅朝榮品諸葛亮:中國最虛偽的男人》,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家表示,「劉備三顧茅廬是虛構,〈出師表〉暴露了諸葛亮的政治野心」。從各篇小標中,可以看到作者對諸葛亮的評價:裝神弄鬼,假仁假義, 左右逢源,欺下媚主,唯我獨尊,貪圖權力等,極盡貶低之能事。在梅朝榮看來,諸葛亮的忠心是一種假忠心,他的輔佐是一種假輔佐,完完整整掩飾了一生的虛 偽。
該書問世後,引起社會的巨大回響,讚揚與大罵者掀起一場論戰。有人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美化了諸葛亮;也有人指責梅朝榮想學易中天,「想利用三國為自己炒作」,總體上罵聲居多。
「太過分了!」南陽諸葛亮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曉剛說,梅朝榮的考證根本不符史實,沒有一個能站住腳。比方說,〈出師表〉是大臣給皇帝的奏章,早經史學界公認,「梅朝榮的品評就像一個口無遮攔的人信口開河」。
不過,今年三月,陝西省委黨校退休教授胡覺照也在部落格提出,諸葛亮的〈出師表〉作為國三語文必修課,宣揚「愚忠」、「好戰」思想,應撤出中學教材,換上同時代華歆的提倡民本思想的〈止戰疏〉,胡覺照還給教育部寫了建議信。
之前,北大教授李零、檀作分別將孔子及李白喻為「喪家犬」及「古惑仔」,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說「司馬相如包二奶,卓文君失財又失身」,如今諸葛亮也成為「中國最虛偽男人」。究竟是學者反思,還是利用古代人物炒作,歪曲正統歷史,「國學熱」蔓延之際引起不少人憂心。
妳將成于甘第二
那就別寫不賺錢的小說了
王朔博客上寫“舉報信”:電視劇審查有受賄行為
2007年06月13日10時14分 來源: 成都商報
王朔又發“威”了。6月10日他在自己的鮮花村博客上寫了封“舉報信”,舉報廣電系統各電視台電視劇審查小組利用審查節目之便存在的收受劇組賄賂的行為。他揭發到目前為止,北京廣電系統的價格已達每輪審查小組每人收受3萬至5萬元。此外,王朔也向記者表示,想要核實這一情況,可以找拍過《貽笑大方》《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的導演葉京。
中國時報 2007.07.07彭志平/北京報導
罵完24個城市 再罵5個省 痞子作家王朔罵瘋了 遭圍剿
陜西人是騎馬來的少數民族?四川人是矮人的後代?河北人是安祿山的後代盡操胡語?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問號,在大陸痞子文學創始人王朔的眼中,答案全是肯定句。
自比流氓的王朔最近四處叫罵,先罵完大陸二十四個城市,再罵五個省。這種狂妄作風引發網民圍剿,有人認為王朔江郎才盡,更有人直稱他是民族敗類。
一九五八年出生的王朔,是遼寧人,雖然幼時即移居北京,但迄今仍以東北人自居。一九八四年初發表中篇小說《空中小姐》後,至少已創作二十二個中篇、三個長篇小說;他也創作、改編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即出自王朔手筆。九○年代初期王朔以其飛揚跋扈文字的痞子作風縱橫文壇,自稱「我是流氓我怕誰」,吸引大陸所有媒體的焦點。
今年三月份,蟄伏已久的王朔自承曾經吸毒、嫖娼、打人,再度引發正反兩極看法。最近一段時間王朔瘋狂的在部落格發表文章,一周來發表近九十篇,四處叫罵,許多大陸網友都已看不下去。
王朔先點名大陸二十四個城市,指稱成都、瀋陽、杭州、廣州是「無聊城市,為人不恥!」「窮山惡水出刁民」、「你們這些小市民為主的趣味庸俗的城市以後少跟我們北京這樣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獨立知識戰士、自由意志的藝術家臭來勁!對你們城市形象沒好處!」
再來,王朔又把矛頭指向五省,指廣東人「現在怎麼全掉進錢眼兒裡啦?」指陜西人「唐時西藏人民野戰軍就把你們那兒子女玉帛都掠走了……你們怎那麼多黃眼珠高鼻樑?〡〡你們是騎馬來的。住久了忘了自己是誰了。」又指四川人「哼,大西國〡〡湖廣填四川說誰呢?〡〡當然張獻忠沒給你們全屠光了,還留點哈比人(《魔戒》中的矮人)的後裔。」
王朔四處樹敵,儼然成為「全民公敵」,網上跟王朔「對著幹」的文章成千上萬。「都這把年數了,還逮誰罵誰,王朔已經瘋了。」「你老了,已經力不從心了,你只不過想在消失以前用你自己的方式讓人們記住你。」「這是瘋狗的症狀。」「發表挑起民族歧視與地域之爭的人是民族的敗類,社會的蛀蟲!」
王朔的經紀人路金波坦承,王朔的新書《我的千歲寒》銷售並不理想。《上海青年報》稱,王朔為了新書的宣傳,確實也抨擊過一些人,但都很有針對性。時隔才一個多月,怎麼竟變成這樣,讓人想不明白。
中國時報 2007.06.26黃柏瑋/北縣新莊(大學生)
台灣需要更多「閃靈」
閃靈樂團一定沒想過,「台灣」這兩個字竟然如此沈重。閃靈樂團一定沒想過,他們眼中的責任與榮耀,竟然成了其他藝人眼中避之唯恐不及的毒藥。
在台灣市場漸漸萎縮、中國市場快速崛起的同時,越來越多藝人在現實的壓力下選擇成為中國的同路人;或者選擇逃避,在敏感議題上打模糊戰(如同女星的年齡),不知所云;或者,拿出絕招,強調「音樂不能被泛政治化。」
然而,我不懂,我想很多人也不懂。為自己的國家發聲與政治有什麼關聯?台灣進入不了聯合國是事實,台灣被中國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是事實,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能見度不張也是事實。
除了在海外奮戰的外交人員、極限馬拉松的林義傑、大聯盟揚威的王建民、郭弘志外,我們需要更多像閃靈樂團如此為台灣發聲、做事的英雄。
我想面對現代如此競爭的社會
彼此表面脣槍舌劍
暗地裡爾虞我詐
應該大部分人想讀的不是論語
而是厚黑學吧
本台已有《我不是教你詐》《新厚黑學》二書評
過陣子再評《厚黑學》原典 2007-06-10 17:08:38
<「中國話」與台客搖滾>2007.05.20中時社論
偶像團體S.H.E的新專輯中有首歌〈中國話〉,敘述目前全球掀起的中文熱,但被某些人士認為太過吹捧中國,因此嚴詞抨擊,並發起抵制。不過,看來粉絲們並不以為意,新專輯銷售成績不錯。如果跟這些買S.H.E專輯的年輕人說,怎麼可以對〈中國話〉這麼捧場,這未免也太不愛台灣了,他們可能會回答:「喂,聽歌就聽歌,想太多了吧!」
差不多就在這個事件發生的同一時間,「台客搖滾嘉年華」在台中high了兩天,年輕人玩得不亦樂乎,各路政治人物則趁機插花,紛紛標榜自己最台,台客美學、台客精神一時成為顯學(之前綠的也批過!)。但問問現場年輕族群,是不是懷抱著發揚台客主義、再造台灣一片天的超級文化使命來參與這場嘉年華會,他們可能會說:「台客,台客,愛老虎油,就是一個字『爽』字啦,大家作伙來玩一場。」
其實,不用聽S.H.E的歌也知道目前全世界的確有一股學中文的流行風。這個現象,坊間許多報章媒體早就陸續報導過;但,為什麼S.H.E的饒舌歌竟會引起政治人物這麼強大的反應呢?
一來也許是時間不巧,歌曲發表時,正好遇上政府拒絕二○○八年北京奧運聖火來台,以及前述如火如荼的台客搖滾嘉年華。對政治人物來說,S.H.E的歌正好可以作為一個攻擊點,趁此機會大大激起社會一陣反中、貶中的情緒,掠取政治利益。
二來,面對全球一片中國/中文熱,台灣部分政治人物或媒體無可奈何之餘,也只能罵罵S.H.E,就像對強鄰不爽但又沒有能力怎樣的人,就回家打自己的孩子洩憤兼顯威。但是,罵完了S.H.E,就能改變全球近八十五國家、三千萬人正在學中文的事實嗎?包括美國將中文能力列為評量學生程度的標準、泰國教育部決定將中文列為第一外國語等等,這些擺在眼前的事實,說明中文的重要性的確與日俱增;當全世界都在努力學中文,台灣要思量的是,使用同樣語文的我們,應該如何善用並強化自己既有的優勢,讓「會使用中文」這件事成為台灣人的加分事項;而不是關起門來逃避,甚至刻意藉著教育內容的規畫,弱化孩子的中文表達能力。
面對各國政府把強化人民中文能力當作一個重要的政策,為的是提高其國民的競爭力,台灣卻因為政治人物的短視、自閉,非要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非但不重視這項本屬台灣學子強項的強言能力,還一步一步貶抑。如今不少有權力的政治人物甚至對一個偶像團體出於趣味與娛樂效果的創作,都不堪承受、必除去而後快;說實在的,台灣的「大人們」是不是太敏感也太沒有自信了一點?對聽S.H.E歌曲的年輕人來說,Rap的曲風、繞口令的歌詞,不過就是好聽好玩而已,沒想那麼多,什麼台灣人自貶身價、拍中國馬屁,對S.H.E和歌迷來說,這種指責,不但沈重而且可笑。
同樣的,或許很多「大人」想要藉著發揚所謂的台客精神,強化台灣人民的自覺與自尊;因此給了一年一度的台客搖滾,以至於近年來陸續興起的類似活動過多的政治與文化使命。其實,年輕人哪有這麼複雜多慮!這些活動不過是夾雜著商業行銷包裝的同樂會,不需要披掛這麼多的文化符碼;這樣只是讓這類活動承載了過量的成人焦慮投射而已。
這些青春聚集,即使有所謂建立台灣人自信心與文化認同的功能,老實說,也是在一種眾樂樂的享受氣氛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年輕族群透過創作、透過表演、透過欣賞、透過參與,一年一年慢慢建構出新台客文化的風貌,「大人們」實在不需要揠苗助長、強力灌輸特定的意識形態。
何必擔心S.H.E的歌詞會腐蝕台灣囝仔的認同?何必板起面孔對台客搖滾教忠教孝?放輕鬆一點,年輕孩子歌之詠之舞之蹈之,所謂的愛鄉愛土愛台灣,就在其中矣。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2007.05.09綜合報導】
炒收視?司馬相如騙財色…學者被罵翻
收視率極高的大陸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捧紅不少學者,但爭議逐漸增多。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日前「百家講壇」上,把西漢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這對才子佳人的良緣,解讀為司馬相如「騙財騙色」,還涉嫌包二奶。
王立群此言一出,立即引發大陸學者、尤其是四川的專家、學者,對他群起攻之,發起「倒王運動」。
大陸學者上「百家講壇」對中國古代名人或著作提出新解,立即會引爆話題,發言者也會一砲而紅。兩千多年前,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成功虜獲卓文君芳心,情願隨他私奔成都。「文君當爐」,賣酒營生,這段留傳千古的佳話,卻被王立群的新論述一夕打翻,難怪會引起爭論。
東方今報報導,王立群說,司馬相如在主子去世後,辭官返回故鄉成都,因家境貧寒,投奔臨邛縣令王吉,並與其共謀「財色兩得」的妙計。王吉對司馬相如佯裝恭敬,日日求見;消息傳出後,當地首富卓王孫中計,設宴款待兩人。司馬相如在席間彈奏「鳳求凰」,卓文君當夜與他私奔。
兩人此後生活窘迫,卓文君當壚賣酒。卓王孫無奈,贈以重金,司馬相如人財兩得後,卻想納妾。因此,王立群認為司馬相如有三罪—動機不純、騙財騙色、涉嫌包二奶。
報導指出,王立群的主張,讓愛情佳話成了欺騙世人兩千多年的愛情神話,司馬相如成了流氓,社會各界、尤其四川人不願意了。「巴蜀鬼才」魏明倫首先站出來表 示,司馬相如在漢武帝時期做了一些歌功頌德的辭賦,確實為人所詬病,但人必須一分為二看待,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的追求,在那時候不容於社會,因此「鳳求凰」 所反映的,恰是司馬相如的反抗精神。
卓文君的「娘家人」邛崍市「文君文化研究會」更是憤怒。
該會十多位文史專家針對王立群的言論召開研討會,發起「倒王運動」,要為司馬相如及卓文君討公道認為王立群的言論不僅誣衊古人,還傷害邛崍人民,王立群這麼做,是為了炒作自己。網友也認為王立群是為博名利和收視,誤人子弟;央視也被批評是炒作收視。
「百家講壇」製作人萬衛回應,王立群的觀點雖然有爭議,但製作組尊重學者的研究成果。王立群研究四十多年「史記」,學術修養非常深厚。
萬衛說,「百家講壇」有嚴格的審察制度,王立群舉出文史證據,作出合理的邏輯推理,當然順利通過審察。
猪油時報和台獨文氓界對S.H.E的圍剿
華研:政治與音樂不要混為一談
業界人士猜測,S.H.E所屬華研唱片之所以要唱「中國話」,可能因2004年6月她們被影射「綠色藝人」,希望藉機示好以擴展中國市場。而華研唱片宣傳經理吳慧玲說,「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只是一首歌,不要想太多」。
董事長:給超女唱比較適合(吃超女醋)
「麻吉」黃立成認為,S.H.E不是很適合唱「中國話」,「我認為S.H.E應該唱可愛的歌或情歌,至於這種會牽扯到政治問題的歌,還是不要唱比較好」。
豬頭皮:為何不讓S.H.E唱台灣話?
「豬頭皮」朱約信說:「生長在台灣的S.H.E,若因唱這首歌,而以身為中國人為榮,我只能抱以十二萬分的同情,若真如此,他們的父母、長輩都應該要負責。」他說,S.H.E應該是被公司指定唱這首歌,但唱片公司不會承認,他想問公司,為何不讓她們唱「台灣話」?(福佬話?客,原話呢)
閃靈:不用自我奴化拍馬屁(閃靈更是台奴)
閃靈樂團主唱Freddy強調,「就算要進軍中國市場,也用不著去奴化自己、吹捧對方,拍馬屁拍到這種程度。」他問,F4去日本發展,也沒有唱歌說「日本人真聰明、日本話真好聽」,為什麼偏偏去中國就要這樣?
大支也說,台灣把音樂和政治分開(閃靈有分?),但是中國卻沒有,「我們會同意王建民是中國人嗎?當中國人在運動場上欺負我們,搶走國旗的時候,台灣藝人需要唱這種歌拍馬屁嗎?」他強調,雖然音樂、賺錢很重要,但自尊更重要,台灣音樂人要深思熟慮。
李筱峰(世新大學教授(叫獸),著有《60分鐘快讀台灣(台獨)史》等書)
從這首歌看出它隱藏著下列幾種觀點。
第一,是站在大中國(自己才是大台灣吧,大國不必加「大」)立場而寫,而這個大中國,是用飛彈威脅台灣的中國,歌詞曾稱讚他們是「好聰明的中國人」,實在看不出他們聰明在哪裡?喪心病狂也不過如此吧!身為台灣人如此稱讚用飛彈瞄準我們的國家,實在莫名其妙!
第二,語言和國家認同的混論。
語言是平等的,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歌詞所指的「中國話」,隱含了強烈的「我族中心主義」,華語怎麼會是中國話呢?(福佬話又怎會是台灣話呢)新加坡人也不會說自己說中國話吧!
第三,孔夫子說的話,絕對不是現今的話,而現今的華語已經參雜很多「胡話」(台語更雜種);這突顯出這個寫詞的人不太讀書,只會搞意識形態;這首歌幼稚、對台灣無益,唱這首歌只是幫助北京的中國做統戰而已。
再者,世界人權組織「自由之家」把各國的自由程度分成三級,台灣是第一級完全自由國家,第二級是部份自由國家,至於中國則屬第三級,是完全不自由國家。中國人權低落,不懂為何要唱歌歌頌?幼稚到極點!(又不是歌頌中共)
「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這句歌詞,好像承襲了中國在八國聯軍時代的霸權思想!(被八國聯軍打,還霸權?)藝術淪落到這種地步,等於是中國霸權的宣傳品、政治的幫傭,哀哉啊!
楊青矗(作家,致力研究台灣(福佬)語文)
沒有什麼叫做「中國話」(那也沒啥叫「台灣話」)共產黨指定北京話成為官方語言,那也只是「普通話」,中國各地方也有各地方言,年紀才20多歲的S.H.E.唱中國話,我只能說這代表國民黨殖民台灣殖民得很成功,「台灣話」在年輕這代完全被消滅。因為講中國話的就代表中國人啊!
如果S.H.E.唱這首歌,背後有隱藏意識形態,那就是一種統戰;如果沒有,那就是無知!因為無知而做,就是被國民黨奴化而不自知,S.H.E.若知道了就應該停止。(幼稚的双刀詭辯)
那您不是成了「共奸」?
只怕也不能被「真」台灣人接受
除非像曹長青等甘心當「漢奸」
當「漢奸」也沒用
看看許信良,林正杰等
「客奸」「外(省)奸」的下場吧
還有主張「一中憲法」的謝長廷
也被鬥成統派「台奸」
十年文革,到底幹了什麼?我們真能把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寄望於對岸嗎?---------------------------------------------------确实不能,传统文化在我们这里已经彻底断层,连祖宗的文字都改了,信仰也只让信马列主义,知识分子自文革以后都被整的害怕了,不是被收买就是被打压,所幸蒋先生保住台湾最后一片净土,中华民国万岁!! 民国必光复!! 共匪滚出地球!!
北一女師轟108課綱「無恥」 沈富雄嘆:我比范仲淹更憂國憂民 2023/12/08 中時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日前批判108課綱刪除顧炎武「廉恥」等經典古文,讓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痛斥新課綱是「無恥的課綱」。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回應表示,品格教育不是靠背文言文,最重要是孩子能在公民素養上有進步。前立委沈富雄表示,課綱去中國化的問題跟減少文言文的問題,不止這一篇文章,尤其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他甚至感慨說,他比范仲淹更憂國憂民。
相關新聞
108課綱爭議大 侯柯反對去中化
基層老師:不應為政治犧牲文學
無恥課綱的迴響 2023/12/09 中國時報
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日前在「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總體檢記者會」,評論20多年來3波教改下的台灣教育問題,並不是專談國文課,更不是只談顧炎武〈廉恥〉一文的存廢問題。因此作家批評 〈廉恥〉毫無文學美感、民進黨立委林靜儀質疑「為什麼一定要認識顧炎武?」或是潘文忠強調教育部並未廢除禮義廉恥等都不是重點,因為108課綱的問題並不只是文言文選文減少,而是整個課綱明顯傳遞的是「去中」的價值觀。
例如,108課綱的歷史教育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為了儘可能減少中國史篇幅,以主題式取代時序教學,僅僅以「從古典到傳統時代」一個單元就把商周到隋唐宋元3000年間的大事帶過,再用「從傳統到現代」一個單元介紹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變動,很明顯就是要將「中國史」虛無化。
正因為108課綱存在如此明顯的去中化,才會被視為是台獨課綱;也正因為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使得蘊涵在經典文學中的品德教育、朝代興衰的宏觀視野大量被消除,讓學生失去紮實的基礎教育及合宜的生活教育,這才是在第一線教育現場的工作者最憂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