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29 06:52:42阿楨

故宮的歪名運動

台北故宮該「正名」的不去做,在「去中國化」的「歪名」運動上倒是動作很快: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2007.04.19台北報導】

名列故宮十大國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不是王羲之的真跡、唐代韓幹的「牧馬圖」也不是韓幹畫的,國寶雖然還是國寶,但觀眾還是要辨明真偽。

故宮名品中,最受矚目的當是「快雪時晴帖」,它不但被乾隆捧為「神品」,也是被故宮專家及觀眾同時票選為十大國寶的唯一交集。其實,東晉王羲之的墨寶早已失傳,蔣勳等學者認為它是「雙鈎填廓」的唐代摹本,故宮書畫處處長王耀庭也證實它是臨摹本,但故宮在官方的導覽手冊上並沒有言明,還是把它當成王羲之的真跡,有誤導觀眾之嫌。

美學大師蔣勳笑稱,故宮「假作真時,真亦假」,但還是要趕緊為國寶「正名」。故宮現正籌備文物大清點,蔣勳認為,此時不正名,更待何時?

蔣勳說,唐太宗熱愛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甚至訓練一批書藝高強的「特務」四處打探…相傳,唐太宗生前蒐集了二王真跡三千六百件,蔣勳說,唐太宗身後這些墨寶極可能全進了他的陵墓,傳世所謂王羲之的墨寶皆為後世臨摹。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唐韓幹的「牧馬圖」,這幅名畫因為左上角有宋徽宗親筆題寫的「韓幹真跡」,一直被當成是韓幹所作,現已證實是宋徽宗命人摹繪。

蔣勳認為,上述書畫張冠李戴,雖不損其價值,但攸關社會教育責任,故宮有必要正名,冠上「傳」字表明這些書畫的作者可能另有其人;且過去故宮的編目太老 舊、未順應時代需求,故宮也應另新編文物目錄;此外,故宮的監督機制應該更加透明化,在清點文物前成立的「監督委員會」應該廣納學術界、企業界及廣義的文化人參與。

故宮最近因翠玉白菜缺損等案,引發立委關切並催促故宮全面清點該院六十五萬件文物,故宮現已組成清點籌備小組,由副院長林柏亭擔任召集人。

對於蔣勳希望故宮應該為國寶「正名」,據實標示,林柏亭並未回應。故宮書畫處處長王耀庭認為,故宮清點文物的目的在清點文物目錄,許多文物因學術界的見解不一,貿然更動可能引發更多爭議。

上一篇:夜市自生自滅

下一篇:聯合報小人之心

阿楨 2023-09-18 08:59:18

中國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火,英媒果然急了 2023-09-08 觀察者網

近日,由中國博主拍攝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全網,講述了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一盞“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出逃尋鄉的故事,“文物歸家”的主題在中國觀眾中引發極大共鳴。尤其大結局中,“玉壺”帶回了在屈辱年代被非法運往英國的中國文物們的一封封“家書”,字字泣訴戳中諸多網友的淚點。
然而這樣一部民間作品,卻讓英國廣播公司(BBC)等英媒有些“急了”,接二連三發文陰陽短劇“迎合”了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並聲稱這進一步擴大了中方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本國文物的呼聲。
但這些英媒一邊汙名化中國民眾在憶起遭掠奪歷史的正常民族情緒,一邊卻心虛地根本不敢提及這些流離失所的中國文物大多是被英方當年劫掠或盜取非法得來的。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余萬件。
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球47國,200多家博物館裡,存放的中國文物至少有164萬件。而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000多件,長期陳列的有2000餘件,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大英博物館內的很多中國文物在陳展時擠在一起,沒有名字,只有編號。有的沒有保護罩,任由往來遊客觸摸。還有不少中國文物被切割,一條條裂縫讓人看了心疼。
這部名為《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短劇共有3集,每集不超過10分鐘,以擬人的方式講述了一盞收藏于大英博物館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化成少女,逃出博物館。路上,她意外偶遇來自故土的親人,一位元中國記者,並最終在他的協助下踏上尋鄉之行。
  回應
強盜洗劫了你的家,並且還將搶來的東西正大光明的占為己有,甚至不允許被害者發聲,真是雙標到了極致
CCTV這些官媒咋拍不出這麼好的片子,每年預算幾十億。
這一拉一扯的三言兩語就想把矛盾轉移?各位提高警惕啊,關注點是強盜。
平心而論,文物擬人化創意的始祖,其實就是央視的《國家寶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B9f6VqeD8U

阿楨 2023-02-07 08:21:09

杜正勝沒有說出的貓膩 2023/02/06 胡文琦

號稱史學泰斗、中研院院士的杜正勝透過史學方法來分析爬梳「『中國』擴張模式的3步驟」,得出的結論分別是「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杜正勝表示,中國也正用這些步驟對待維吾爾族與藏人等,若台灣和中國大陸統一,「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云云,並評估中國屆時會對台灣所施行的策略最重要的即是「思想改造」。
暫不論杜正勝有無既定刻板的意識形態與有色眼鏡,乃至是暫時拋開筆者與杜先生對「中國一詞」的定義與期許不同,甚至現在的民進黨中央政府亦就是在進行「同樣『去中化』的『思想改造工程』」不說,其一席「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的中文邏輯則顯然大有貓膩,與刻意無病呻吟的強烈嫌疑之處。
一來,杜先生並沒有誠實的講述「就在出現同樣命運」之前,台灣因自身各種應對方式,所可能出現的不同程度、範圍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評估,二來,一個充滿弔詭又帶點無奈的文義即是,既然台灣無論如何努力,唯最終的命運「都肯定仍是『被征服』」的進入所謂「中國擴張模式3步驟」的話,那麼,執政黨乃至是領導人又究竟該如何盡最大可能,來爭取台灣最大的福祉利益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呢?直言之,杜正勝就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應
杜說的擴張模式的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不就是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鳥事。
杜把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擴張模式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事實統統都洩露了說出來了...
三隻小豬都是成語的垃圾院士,其水準…,笑死。
令人懷疑所謂院士是否只是因為政治正確才上位,應該考慮取消杜的院士資格吧?
這不是西方的普世價值嗎?靶都已經畫好了,不就一直射箭就行

阿楨 2022-11-06 09:12:23

故宮改頭換面去中國化 民憂毀容 2022/11/06 中國時報 李怡芸

故宮的破損文物可待修復,而故宮的建築修復及再利用計畫,又會讓故宮「修復」出什麼樣的面貌?
臺北故宮正館自民國54年創建,幾經擴建仍維持原建築師黃寶瑜的設計,外觀呈中國宮殿式,並於109年10月26日登錄為歷史建築,近年故宮因正館展覽空間不足,先後提出「大故宮計畫」、「新故宮計畫」,然而今年9月23、24日舉辦的故宮建築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說明會上所公告的設計圖,卻令附近居民及關心故宮者大嘆:形同毀容。
據故宮簡報,修復後的故宮正館將在1樓前方廣場新建大片玻璃建築為入口亭,不僅現有〈懷素自敘帖〉玻璃帷幕被取代,且大片灰色屋頂與原有建築的米色宮牆不協調,也遮蔽2樓宮牆特色及空間高度的視野美感。館內則1樓到2樓的迎賓大樓梯拆除,4樓三希堂地板打洞,在內部形成一個挑高4樓的八角中庭。
對此案持反對意見者認為,故宮主體修復應是以漏水、管線修復、結構補強為要,然而故宮所提出的計畫卻破壞了原歷史建築群的完整;在57年的舊建築中做出挖地板等大規模拆除工程,是否會破壞結構也令人憂心,且修復後的主館展覽空間也未獲大幅增加,根本是以修復之名將建築外觀「去中國化」。
文資團體指故宮的修復再利用計畫已違反《文資法》第34條,且兩場說明會資料未事前公告,牽涉專業部分根本無法有效溝通,事後公告的簡報檔也未有詳細文字說明,批評故宮的說明會只是在走程式,無意尊重民意團體,對臺北文資審議初步通過憂心忡忡。
臺北市文化局則回應,該案規畫新建入口亭位置位於故宮歷史建築範圍內,不適用《文資法》第34條,而該案前經文資委員專案小組初步討論,並請故宮補充資料,後續仍須由文資委員討論進行表決後,始能確認通過與否及需修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