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7 06:56:56阿楨

啥是黑鮪魚文化?

讀過台灣史研究會秘書長,東港漁村子弟葉志杰2007.04.13在中國時報投書的下文<黑鮪魚文化的迷思>,才知啥是黑鮪魚文化:

其實,身為漁民子弟,我不太知道該怎麼談論這件事。直率地說,黑鮪魚有啥「文化」呢?二○○一年左右,台灣興起一股地方文化創意風潮,再配合一鄉一特色政策,地方政府中行銷人才便相中那魚體碩大的黑鮪魚,以「震撼教育」方式大力行銷。當時就在各方條件巧妙配合下,「一條魚可以賣超過百萬元」的聳動標題,立刻搶占了各大媒體頭條,「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就這麼出現了。

在此之前,漁民眼中的黑鮪魚只是較「大」的鮪魚罷了,肉質又遜於黃鰭鮪魚,魚價自然較低些。一般鮪釣漁船捕撈三十至四十公斤黃鰭鮪魚的漁具緄線和魚鉤,怎耐得住動輒兩三百公斤的黑鮪魚猛力撕扯呢?…誰料到,當初那黑黑拙拙碩大卻不討喜的黑鮪魚,竟一夜間大富大貴起來了。正值海洋資源日益匱乏之下,黑鮪魚效應的確給了東港機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高達數十億元。也因大量資金進出,吸引了許多家銀行至東港設置分行。但這能維持多久呢?

幾十年來,每當東北季風吹拂之時,漁民走上西征的南海海域,近年來在越南、印尼、菲律賓漁船的夾擊之下,如同海盜般的偷取漁具、漁獲,卻未見政府對漁民捕撈作業安全和權益的積極作為,漁民怒吼又如何?

鮪釣漁船不是休漁,就是被迫走上非法吃「油飯」之途。所謂吃油飯,就是政府預算中編列了補助漁船用油,但漁民出海捕不到魚,只好將加入漁船的油抽出後低價轉賣,一樣申請補助,雖雙重收益卻僅可糊口。怪的是,海關的報關資料載明是出海作業,實際上漁船航行至沿海偏僻處,便拋錨閒置海中,人卻乘坐小竹筏上岸,回家睡覺或到廟口泡茶,高唱「空船計」…去年政府決定以實際航行里程數來決定補助用油額度,此亂象暫獲解決(楨註:由近日猛捉油蟲似乎不然)。
如今,每到三月…就傳出捕獲黑鮪魚的消息,這是部分討海人冒著危險提早到菲律賓東部偏南海域,攔截準備洄游北上的黑鮪魚。這趟海路,得面臨菲律賓海盜的覬覦勒索,性命堪虞,若空手而歸,賠上的漁撈成本(飆高的油價、魚餌、更換的緄線魚鉤、上架整修費用、外籍漁工薪資…)上百萬跑不掉。搶「第一條黑鮪」的迷思下,漁民血本無歸可說是常態,能掙點錢得靠運氣。其他時間怎麼過活呢?

我想,鬧烘烘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原意是給種可能,不料卻成了迷思,一頭熱後卻遭泡沫假象般狠狠呼了一巴掌,活像是電影血鑽石。但這次是漁民自己一廂情願,自己選擇的路,真以為黑鮪魚會帶來另一種可能,失望之餘唯有暗自啜泣,能怨誰呢? (當然要怪提倡的李陳政權和日本食魚族生魚片之鮪魚文化)

上一篇:教革會

下一篇:啥是雙修?

阿楨 2024-12-06 02:18:29

網購廉價魚竟是「血海鮮」?「強迫勞動」再洗產地流入全球!標籤疑雲背後的供應鏈黑幕!
  回應
台灣漁業是全球第四大的,血海鮮最厲害的國家,不是我們中華民國嗎,還被制裁過,當初被指責的有強迫勞動 非法捕撈 過量捕撈,而且那還都只是遠洋才被看到的,近海那種出去補個三五天 外勞在上面是真的做好做滿 全都是非法外勞去做的.
那是假新聞,台灣100%的企業都是守法、有道德良心的,怎麼可能會做這種事!
中國有沒有強制勞動不知道,但是台灣捕蝦蟹船違法血汗僱用外國勞工,前幾年才被國際漁業協會點名批評
把海上的魚運到新疆內陸給維吾爾族血汗加工,再運到沿海地區出口到世界各地,血棉花血海鮮,造謠造的太假了.
「強迫勞動」這概念離生活太遠。在台灣有大小無數的非公開團購群組、社團,裡面賣的廉價食品多數幾乎沒有任何包裝資訊標示,出售商品的公司、製造工廠、產地都不需要,只要夠便宜就有人買!這些稱為垃圾都不過分的食品完全沒人管,但那才是最貼近一般民眾生活的隱藏問題。
讲个笑话,美国很讨厌中国和穆斯林,但是美国超级关心住在中国的穆斯林
基本上中國公司的商品我都不會買,尤其科技產品更是如此,只不過中國製造我實在沒有辦法完全避免
貿易戰把中國製作公司推向墨西哥,南非,甚至緬甸和越南。消費者單憑原產地,看不到供應鏈是很難規避的。
這種低薪高通膨時代,誰在乎什麼強迫勞動,能用最高的CP值填飽肚子再說.而且資本主義注重的就是成本,看看台灣就知道,廉價勞動力誰不愛呢?甚至還覺得台灣人力不夠便宜想用外籍勞工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O_qmuZzEBo

阿楨 2024-06-03 02:29:04

讓十四億人水果蔬菜自由,需要付出什麼? 2024-05-26

2022年,中國鮮蔬消費量高達6.16億噸人均440公斤,美國祇有0.27億噸人均77公斤,中國人均消費水果221.68公斤,美國110.67公斤。中國水果蔬菜的消費量,碾壓全世界第二名到第十名之和,絕大部分所謂“發達國家”,連我們的零頭都不如。
中國人均每天蛋白質124.92克,超過美國122.88克,世界第九,遠超德日、南朝鮮、某島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中國花錢還比美國少,美國人每年約5,000美元,中國只1,622美元。
中國,從物質匱乏的90年代到現在,也才30多年而已,這一切是因工業化,世界第一的化肥產量,不斷發展的農業科技,全世界無敵的水利電力、基礎建設、交通運輸……是因為高瞻遠矚的「菜籃子工程」。和「積極性」沒關係?因為中國數千年農地都是私有的,但並沒有讓農民吃飽飯,能讓農民吃飽飯,靠的是社會主義工業化。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大型水利工程,化肥工廠。
  回應
搞公社搞了不到一年,農民吃不飽飯,而搞承包才十年,農民就吃飽了,緊接著就是農民進城,中國工業化起飛。把承包和農業科技水利建設對立起來,也是奇怪的邏輯。全世界在農村搞「一大二公」的,就沒有成功過的,蘇聯,朝鮮,東歐都如此。
中國飲食至少有以下要改進:1,吃飯太多,結果就是碳水太多蛋白不足。2,蛋白質過於依賴豬肉,雞魚太少,奶製品不足,身高肌肉量和西方有差距。3,油和鹽太多,因為蔬菜多炒制下飯,所以很多人不胖也高血壓。4,海產品不足。5,水果不足,我們的水果消費跟發達國家比依然有不小差距。6,白米飯和麵條也太健康,缺乏全穀物的攝入。7,醃制不健康的食品攝入過多。對比公認最健康的日本/地中海飲食,中餐很不健康的。
公認個鬼,也就那些所謂的實驗和論文,大多是廠商贊助的,這你也迷信? 現代中國人,受西方所謂的「營養學」洗腦,大量吃牛奶、水果、肉食、蛋類,不重視主食,喝汽水、各種飲料、冷飲,重油、重鹽,大量的調味料。中國傳統的七分飽,“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才是最適合國人的飲食習慣。幾十年觀察,用中醫傳統飲食的中年以上人群,普遍健康。
中國的蘋果/西瓜世界第一,中國人均消費水果221.68公斤,美國110.67公斤。和東南亞自貿區之後,一開始以為會大量進口導致逆差,結果溫帶水果蘋果梨桃子之類大規模返銷東南亞,好吃是不分氣候的。

阿楨 2023-08-15 08:22:05

日本人越來越不怎麼吃魚了,日媒稱原因是烹調麻煩,海鮮價格上漲14%大

《日本經濟新聞》2023-08-01報導,作為日本料理主角的魚類如今似乎正在遠離日本人的飲食生活。日本人均海鮮消費量2001年最高為40.2千克,到2021年減至23.2千克。
  回應
日本的魚烹調確實很麻煩啊,還要想辦法消除輻射
  相關新聞
福島核污染水排海隧道開始注入海水:周邊魚體放射性物質超標180倍
中國海關宣佈: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地食品,中國消費者呼籲抵制日本產品

為什麼法國人覺得中國松露不是松露 2023-08-10

事實上,直到上世紀80年代,松露在中國的名字依然充滿了下里巴人的氣息,“土茯苓”“無娘果”“豬拱菌”“臭雞樅”……松露兩字,最早出現在改革開放後的歐美文學譯作裡美麗的名詞,Truffle準譯是塊菌,是一種典型的世界性生物。但東西方對它的態度,卻有著天壤之別。
但事實上,松露的味道是不可能類似蘑菇的。李時珍說的“味殊美,絕類蘑菰”,多半是他試錯了物件,或是自己主觀上的想當然。我們不能苛求一個落第秀才,對近2000種藥材描述得百分之百精准。相反,這恰恰能夠作為中國古人不吃,至少是不常以松露為食的文獻依據。
  回應
這種人,真是可憐,吃個松露,都能讓他把西方美化成這樣,把李時珍說成個落地秀才。
說人話,關鍵是法國佬賺不到暴利,所以不肯認證;這跟當年戴比斯等法國比利時珠寶巨頭不肯承認蘇修出產的鑽石是鑽石一樣。
一個道理,本子自產的珍珠聯盟搞了一個珍珠認定的小圈子,連南洋澳白珍珠都要在本子的“真珠協會”裡才能在幾個理事的暗箱操作下拿到“特選”的等級。還極力貶低中國諸暨的淡水珍珠,說淡水皮層薄個頭小和日本的阿古屋比毫無價值。直到近兩年養殖技術進步中國淡水珠也有了“愛迪生”(滿圓紫光)這種頂級珍珠才被歐美先接受,日本真珠協會是最後一個承認的。
裝B好賣個高價而已,從魚子醬、三文魚再到河豚魚,在吃貨大國這裡一個個現出原形,實在裝不下去了。
歐美日打壓中國的原因,無非就是不讓你獲得定價權,話語權和高附加值,我們一定要打碎這些舊的條框,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