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6 06:34:54阿楨

《台灣論》

小林善紀一本旣已過時、充滿極右派觀、文又比圖多的日本爛漫畫《台灣論》(前衛,2001)有啥好評的?

不!日本的右派正得勢呢,小泉雖下台了,繼任的安倍晉三更右。

至少台灣的右派──綠色台獨政權、已被紅衫軍打的潰不成軍。

相反,阿扁只要打出台獨牌,不只黨內山頭沒人敢反他,連高雄市長選情都有所起見,涉入高捷弊案的陳菊、一度後勢竟然看好。

一群綠色愚民,在《台灣論》裡,小林還批評剛上任的陳水扁「陳總統的態度比想像中來得慎重!一直不願針對中國的問題正面回應。」(p.97)「心防很強,像是有點潔癖的感覺。」(p.264)

潔癖?有別搞錯,都已將總統府貪腐成總統「腐」了。還有,碰到政權保衛戰又快下台了,正全力與李登輝搶台獨領袖。

全是一群騙徒,李在位時和下台後還不是一樣操弄台獨,只是小林是外人不知李陳底細罷了。

知到又如何?無論如何貪腐、欺騙,只要一打出台獨牌,全都像中了邪似的自欺欺人起來。

這麼說來,再評多少本《台灣論》、揭穿他們的騙術也沒用了?

對綠色愚民當然是沒用,不過對一時認識不清者、尤其是自稱「中間選民」可能有用吧!

大概也沒多少屁用,你不知那些人很臭屁的,很有「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只要執政者另外打出「安定牌」,他們就會說「嘜夠亂丫」「適可而止」「公民社會要守法」。

難怪綠色金主、台獨大老許文龍在《台灣論》敢P日本人的LP,說什麼「日軍當時也重視人權,能成為慰安婦反而是出人頭地,每個人都是抱著希望進入軍隊…收入穩定也可存錢,再加上有教嚴格的衛生管理,對她們而言簡直再好不過。」(p.204)

許李等老台灣人都是受過日本皇民教育洗腦的,自然會極力美化日本在台統治和侵略中國(所以小林才會誇這些人比現在日本人還日本人,是真正的日本人)。

未必吧!那同遭日本殖民的韓國人則不會如此呢?相反,仇日的很。

小林說「是因為朝鮮半島受了『大中華思想』的影响,而有『小中華思想』;所謂中華思想,便是以自己為世界中心,自己是世界文化之花,所以才叫『中華』。」(p.264)

這麼說來「中華思想」反而是抵抗外來殖民的好東西了?

那當然!不然,中共一通過反分裂法,許文龍會公開擁護。

許是為了外銷、投資、賺大陸的錢,就像「中產階級中間選民」為了飯碗,少不得不時要對有權者「拘謹」一下。
 
另參本館:老番顛與小番顛   台灣父子反目成仇   大小騙子   毋忘兩顆子彈   視民如寇全民嗆扁   誰是恐怖分子   扁家女子 認罪協商  知法玩法 矯枉必過正 全家遭殃 雞犬升天 洗錢天堂  洗錢vs洗腎 扁收押 扁起訴  捉放又捉扁  初審扁珍  政治狼狗  葉盛茂重判10年  絕食政治學

 
日本軍國主義魂係臺灣——評小林善紀的漫畫《臺灣論》    
 
自2000年11月,日本極右漫畫家小林善紀的連環畫冊《臺灣論》出臺以來,引起日本、亞洲各國及世界輿論的極大關注。除少數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渣餘孽,及以當過日本皇民為榮的少數敗類為之叫好外,一切正義之士都義憤填膺,批駁《臺灣論》,怒斥小林善紀,痛責以當日本皇民為榮的敗類。愛憎分明,其情可鑒。鑒在何處?如下五端:

在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
 
對日本人民、亞洲人民、世界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軍國主義已經滅亡56個年頭了,然而其陰魂始終未散。這個陰魂,作祟于日本政界、日本社會。還嫌不夠,還要到受過日本軍國主義毒害的國家與地區去招魂,以便把這個遊魂匯集成實體,毒害日本的青少年,並傳承下去,妄想復活日本軍國主義。在日本,從事這種勾當的人,雖然是極少數,卻也能“前仆後繼”。死了一個司馬遼太郎,又跳出來一個小林善紀,毫不奇怪。
小林善紀,作為日本的文化人,將鼓吹軍國主義復活為己任。戰後的日本走向和平與民主。許多參加過日本侵略戰爭的人,都在檢討過去,以參加過侵略戰爭為恥,積極投身於和平運動。與各國人民友好交往,走和平、民主道路的日本得到了發展。然而,在日本的政界、軍界,一直存在一股惡勢力,軍國主義的陰魂不散,直到現在,日本政府也沒向被日本軍國主義殘害的國家與人民正式賠罪、認罪。小林善紀就是這股惡勢力的禦用文人,軍國主義的孝子賢孫,創日本右翼勢力“制定新歷史教科書之會”的發起人之一,極力鼓吹日本不必為發動過侵略戰爭作檢討,而要把這段罪惡史,作為日本發展的光榮史,將軍國主義的殘暴精神,作為日本的精神財富,代代相傳。這些年來,他專門幹這種勾當,《臺灣論》是他編撰的一系列這類書中的一本,據說《臺灣論》還有下冊。這部漫畫的出版,讓人們得到第一個鑒證,就是時至今日,日本軍國主義的陰魂還在肆虐。
 
魂在日本,也在臺灣
 
軍國主義產在日本,它的陰魂當然在日本。那個供奉日本戰爭罪犯亡靈的靖國神社就是個象徵,所以為日本軍國主義招魂,主陣地應當是日本。不過,戰後的日本已不是昔日軍國主義統治的日本,大和民族廣大正義之士已經覺醒,清算軍國主義的歷史罪行,日本永遠走和平發展、與世界多國人民友好的道路,已成為廣大日本人民的共識。所以,在日本鼓吹軍國主義精神,市場也是有限的,為了在更大的市場上搜尋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作為他的《傲骨精神宣言》的佐證,小林在臺灣找到了市場。遭受過日本軍國主義毒害的國家與地區很多,日本軍國主義的陰魂唯獨在中國的臺灣有市場,這是頗令人深思的。小林為編撰這本連環畫冊,2000年6月到臺灣訪問,找到了一些知音。回到日本,他的漫畫便在日本的右翼刊物《追求》上連載。該刊于6月28日,公然刊出這樣的標題:《能拯救軍事、經濟、文化上在亞洲處於孤獨的日本的國家——臺灣》,將臺灣說成是“國家”,向中國人民挑戰,又把臺灣看得那麼重要,能使日本擺脫在亞洲的孤立地位。照小林善紀的說法,要達到他編撰的目的,“必須到臺灣去訪問”。所以,他于去年6月訪臺後還嫌不夠,于8月再度赴臺訪問。返回日本後,11月份他的漫畫冊《臺灣論》便公開出版發行了,可見他遊走臺灣確實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
《臺灣論》裏通過臺灣地區一些唸唸不忘自己當過皇民的人,吹捧他們的主子,來論述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臺灣的“功績”,所以更準確說,這個畫冊應當說是《臺獨分子的日本論》。小林在臺灣找到日本軍國主義之魂,而在其他受到日本軍國主義毒害的那些國家與地區都找不到。可見日本軍國主義的魂在日本,也在臺灣。這豈不鑒證了在臺灣還有那麼一些極少數的民族敗類嗎?
 
“臺獨”分子皇民思想的大爆光
 
小林兩次訪問臺灣,將他所見到的人,講的什麼話,都收在《臺灣論》的畫冊中,臺灣社會中那幾個日本軍國主義陰魂附體的民族敗類,躍然可見。
小林到臺灣,由臺灣當局的“國策顧問”、JET日本語學校校長金美齡牽線,專訪了被司馬遼太郎稱讚的蔡焜燦、臺灣駐日代表羅福全,專訪了李登輝、臺灣商人“國策顧問”許文龍,及當今的臺灣領導人。他們會面的情景、談話的內容、甚至這些老皇民談話時的神態都畫到了《臺灣論》這套連環畫裏面。其中,李登輝神采飛揚的大講日本侵略臺灣、奴役臺灣人民的“功績”,他感激零涕地述說日本侵略者給他的“恩德”,鼓吹臺灣溶入軍國主義文化,已成單獨的“國家”。他說了心裏話,講了他一生的政治投機史,充當黨姦、國賊的“奮鬥史”;許文龍的談話,頗具特色。人們往往罵沒有骨氣的敗類為“有奶就是娘”。而許文龍連這種人都不如。他吃的是中國人的奶,卻說當初臺灣婦女為了攢錢自願去給日本當慰安婦,公然侮辱自己的同胞姐妹,替強盜說謊話,真是連豬狗都不如;那個羅福全,與小林餐宴,手舞足蹈地唱起了日本侵略軍軍歌,當年日本強盜就是在這種歌聲中屠殺中國人民、亞洲各國人民的。小林專訪臺灣當局領導人,他的談話比較隱晦,不正面回答是否主張“臺獨”,而是傍顧左右而言他。小林心領神會,這位自稱是“華人”、“臺灣人”的臺灣領導人,居然能從反日教育中脫穎而出,成為臺灣政界的新代表,走上了親日的道路,真是難得。從這幾個典型的人物中,小林善紀從臺灣找回了在日本失去的所謂“日本精神”,而同時也充分暴露了這些人的嘴臉。《臺灣論》如同一面鏡子,映現了“臺獨”分子的牛頭馬面。
 
分裂中國,夢幻日臺一體
 
小林善紀出這本連環畫的目的,說到底,妄想日本軍國主義復活,再把臺灣從中國的領土上分割出去,夢幻日臺一體。而“臺獨”勢力的一支“獨根”,正是日本軍國主義。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的第二天,在臺灣的日本侵略軍的一些少壯軍人,便密謀臺灣獨立,雖未得逞,但他們一直在收羅甘當皇民的民族敗類,扶植他們,成為“臺獨”勢力的來源之一。這些人50年來在臺灣成了氣候,走分裂祖國的道路。他們的精神支柱之一,就是日本軍國主義霸佔臺灣所留下的皇民思想,甘當日本皇民,也不做中國人。小林善紀與這些人一拍即合,根源就在這裡。所以,從《臺灣論》可以鑒別出,其政治目的就在於分裂中國,夢幻日臺一體。
 
自作孽,不可活——《臺灣論》發表的後果
 
小林善紀很得意。這套連環畫出版一個多月,已賣出了25萬多冊,預計可賣到40萬冊。由於這套連環畫的出版,今年春節,日本人到臺灣旅遊的人增加了6倍。小林與他的“臺獨”朋友,如果為這種表面現象而高興,那真是利令智昏。他們是做了一件罪惡的勾當。戰後的日本人民在覺醒,反對日本軍國主義、走和平、民主、與亞洲及世界人民友好之路,是日本社會的主流,他們不會讓日本軍國主義復活。他們從切身的經歷中體驗到,壓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沒有自由的。大和民族的前途就是與軍國主義徹底絕裂。所以日本人民經過理性思考,會識破小林的真面目,起而誅之。為《臺灣論》提供材料的民族敗類,已引起臺灣人民的極大憤怒。臺灣人民自1859年以來,為了回歸中國,掙脫日本的奴役,與祖國人民共同奮戰,前仆後繼,犧牲了幾十萬優秀的中華兒女。這幾個認賊作父的人,改變不了日本對臺灣實行殖民統治的罪惡史,抹殺不了臺灣人民愛國主義奮鬥史。他們幫助小林,是在做孽。《臺灣論》一齣版,臺灣民眾便對他們群起而攻之。那個吃了親娘的奶,又出賣親娘的許文龍更成了臺灣民眾的眾矢之的。可見,《臺灣論》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喚醒一切有良知的日本人、中國海峽兩岸的同胞兄弟,與這些邪惡勢力作堅決地、持續的鬥爭。自作孽,不可活。這夥專門幹罪惡勾當的人,必將受到歷史懲罰。(本文作者張同新為中國人民大學臺港澳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http://big5.china.com.cn/overseas/txt/2001-03/02/content_5022637.htm
 
 
小林善紀>維基百科

小林善紀(日語:小林よしのり,1953年8月31日-),日本漫畫家,爲自營出版社“Yoshirin企劃”(よしりん企畫)社長。福岡縣福岡市出身。
小林善紀于福岡商業學校畢業後,畢業于福岡大學人文學部法語科,1975年出道,1976年以搞笑漫畫《直往東大》(東大一直線)出道,描寫一位高中畢業生“東大通”立志考取東京大學,最後卻用在補習班無師自通的超能力將東京大學摧毀的故事;之後成爲流行漫畫家,1986年又以漫畫《烏龍少爺》(おぼっちゃまくん Obocchamakun)當紅,其中漫畫主角禦坊茶魔的講話方式成爲當時小學生爭相模彷的現象,也引起社會的巨大回響。小林善紀也獲得手塚賞與小學館漫畫賞的肯定。
1990年代,小林善紀改以“思想漫畫”《傲骨宣言》(ゴーマニズム宣言 Gomanism,亦名“傲慢主義宣言”),將日本的部落問題、新興宗教等社會問題與政治變遷作爲漫畫題材;但也因爲阪本堤律師一家失蹤事件中,小林善紀指稱奧姆真理教爲主犯,而與奧姆真理教交惡,甚至於險遭神經毒氣攻擊。小林善紀也因此與該書的出版者扶桑社交惡,轉至小學館連載;之後又轉至幻冬舍連載。而小林善紀也頻繁參與藥害愛滋問題、以及新曆史教科書編纂會的《新編曆史教科書》推廣運動。
小林善紀在漫畫《戰爭論》中要求日本人脫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扶植的“自虐史觀”,重新檢視大東亞戰爭,而成爲話題人物;而小林善紀于2000年推出漫畫《臺灣論》,以漫畫詮釋臺灣曆史,引發臺灣部分人士的反彈;中華民國政府還曾一度對小林善紀作出禁止入境處份,但卻引來臺灣民間批判,連時任總統陳水扁也表示反對,二十天以後即解禁。後推出《沖繩論》與《靖國論》等《傲骨宣言》系列連載,並于2002年4月f起擔任季刊雜志《Wascism》(わしズム,即“小林主義”之意)的責任編輯長。
 
 

【圖博館】: 各表一中

 

不是因形諸文字易生歧見,故「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嗎?怎會變成「一(個)中(國)各(自)表(達)」了呢?

哎啊!你不懂政治條約語言的藝術啦!沒互信的話(李陳的二國論時)、即便白紙黑字、也成不了共識,反之胡布馬(此時有反獨的共識)、口說也有憑了。

 

兩岸接觸談判的「稱謂政治學」>中時08-10-24王銘義

 

     中國已故「政治強人」鄧小平,在一九八八年李登輝總統初掌台灣政局之後,為進一步了解台灣最新局勢,曾在北京、北戴河等地會見魏萼等台灣政學界訪客,並對當時兩岸時局與國共兩黨交流情勢,發表重要政策談話。 

     當年負責接待的涉台官員,幾乎都是在既定行程之外臨時告知:「鄧主任想見你!」這位「鄧主任」,其實,兼任中央軍委主席、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長等職。稱呼「鄧主任」,旨在避免訪客的尷尬。 

     即將率領海協會談判代表團訪台的陳雲林,在出席「江陳台北會談」之外,最受關注的行程,就是與馬英九總統會面的「馬陳會」;屆時,雙方如何互稱,或如何詮釋這場歷史會晤的身分,因攸關尊嚴問題,格外受到議論。 

     國安會祕書長蘇起曾在立法院答詢時說,馬在其任期內,不論走到哪兒,就是總統的身分。國安幕僚舉例說,一九九八年辜振甫在北京會見江澤民時,江兼具國家主席、軍委主席、總書記等職,但辜江晤談過程,雙方以「江先生」、「辜先生」互稱,談到坦率處,辜還直言大陸應務實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今年六月,兩會復談,江丙坤在北京會見胡錦濤時,胡錦濤同樣兼具黨政軍最高領導人身分,江在晤談時則以「胡主席」稱呼胡錦濤,並趁機端出馬總統「和解休兵」的主張,胡則以「江先生」相稱,並務實回應江的訴求。 

     不過,無論是十年前的「上海辜江會」,或六月間的「江胡會」,大陸黨政媒體在發布官方訊息時,則一律報導指稱是「總書記會見海基會董事長」,避開敏感的軍政身分。這是兩岸特有的「一場會見,各自表述」的另類高峰會。 

     陳雲林十一月三日將率領代表團訪台,是兩岸自一九四九年分裂分治以來的歷史盛事,「馬陳會」則是兩岸高層在台會晤的創新例證;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稱謂只是階段性的話題,核心關鍵是:兩岸能否建立實質對等的常態發展機制。

 

“臺灣”稱謂之政治學解讀 《世界知識》

 

導讀:不論如何稱謂“臺灣”,在大陸的定義與認知中,“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在島內與國際社會,“臺灣”已成爲一個各自解讀並賦予不同含義的名稱。 “臺灣”是什麽?這是個重大命題。日前,民進黨以世衛組織一份內部文件將“中華臺

  不論如何稱謂“臺灣”,在大陸的定義與認知中,“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在島內與國際社會,“臺灣”已成爲一個各自解讀並賦予不同含義的名稱。   

  “臺灣”是什麽?這是個重大命題。日前,民進黨以世衛組織一份內部文件將“中華臺北”稱爲“中國臺灣省”一事作爲靶子,對馬英九進行攻擊。提出這個命題,就是要探討臺灣的身份、名稱及參與國際社會的稱謂問題,以厘清事實真相。這一問題的本質不是臺灣在國際社會的身份與稱謂問題,而是民進黨賊喊捉賊、試圖在“大選”中打“統獨牌”與“悲情牌”,從而逼迫國民黨當局繼續向臺灣實質獨立方向邁進。

   就“臺灣”的名稱與稱謂而言,目前則包括了臺灣、臺灣省、臺灣地區、中華臺北、中國臺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臺灣國”、“臺灣共和國”等,不同的稱謂其政治內涵則大不相同,其中隱含兩岸“同屬一中”、“一邊一國”或“兩個中國”等不同的政治立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臺灣省   

  臺灣本來就是中國的一個省,曆史上如此,在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法律體系中也是如此。

  曆史上,中國政府曾多次在臺灣設置省級建置。1885年,清政府將臺灣劃爲單一行省,臺灣成爲中國第20個行省。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國國民政府收回日本統治51年的臺灣及澎湖,恢複了臺灣省建制。同年8月29日,國民政府下令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任命陳儀出任臺灣省首任行政長官。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魏道明接替陳儀出任臺灣省首任省主席,再次確認臺灣省是中華民國的一個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試圖解放臺灣省,但終未能完成這一曆史任務。盡管如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相關法律體系中,在國民黨當局統治下的臺灣仍是中國的一個行省,臺灣省的法律地位沒有改變。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在聯合國的惟一合法代表地位後,聯合國及其下屬專門機構均將臺灣列爲中國的一個省,這一規則與原則沒有因爲兩岸關系的起伏波動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但在複雜的國際格局與中國(大陸)力量還不夠強大的情況下,臺灣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在一些國際組織仍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占據著席位。

   爲妥善解決臺灣的名稱、身份問題,雖然先後出現了多種模式或個案安排,包括“中國臺灣”、“中華臺北”等,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體系中,臺灣作爲中國一個行省的法律定義沒有改變。   

  臺灣的“臺灣省”概念已經變調   

  在臺灣目前的法律與社會生活中,臺灣省的涵義與原來意義上的臺灣省大不相同,已有實質性的變化。

  如果依“中華民國憲法”的“固有領土”規定,臺灣省依然存在,並沒有消亡。只是蔣介石國民黨統治集團退踞臺灣後,在執政與臺灣地區行政區劃改組中,率先將臺北市升格爲“行政院院轄市”,也就是使臺北市從臺灣省劃分出來,使得曆史上的臺灣省少了一塊。後來隨著高雄市也升格爲“院轄市”,臺灣省又少了一塊。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框架下,臺灣地區由一省兩直轄市構成,即臺灣省與臺北市、高雄市,臺灣省則包括了五個省轄市與16個縣。

   1994年,臺灣地區進行了臺灣省長的選舉,宋楚瑜當選爲省長,其聲望隨之劇增,引起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的擔憂與不滿。于是,李登輝發動了“精省”與“凍省”(省級虛化的方案,將省政府改爲“行政院”的派出機關,移除省政府原有的地方自治功能),不僅廢了宋楚瑜的權力,而且在法律上逐步消滅臺灣省,讓臺灣省僅具有象征意義。如此一來,原來歸臺灣省管理的省轄縣市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轄,即臺灣的行政體制由過去的“中央—省(直轄市)—縣(省轄市)”三級變爲“中央—縣市”兩級。馬英九上臺執政後,推行縣市升格合並,臺灣地區的行政區劃再次發生重大變化,但原有的“中央—縣市”格局沒有改變。即使如此,臺灣省概念在臺灣並沒有消失。“凍省”後,虛化的臺灣省仍然存在,還具有象征意義的臺灣省主席。大街上的臺灣機動車輛許多還挂有臺灣省牌照。   

  國際社會中的“臺灣”多元身份與名稱   

  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中國大陸逐步融入國際社會、加入更多的國際組織,解決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身份與名稱問題成爲兩岸關系中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兩岸經過幾十年的較量、鬥爭與妥協,臺灣的稱謂出現了不同的個案安排、模式與名稱。

   目前,臺灣在國際社會的名稱是多元的,在不同的國際組織或場所有不同的名稱。一是被稱作“中華民國”。目前,臺灣仍與世界上23個國家保持著“外交”關系,臺灣均是以“中華民國”的名義與其建交及進行相互往來。同時在大陸未加入的極少數不太重要的國際組織中,臺灣也仍使用“中華民國”這一稱謂。

   二是以“臺北”取代“臺灣”。臺灣在與大陸建交國家的往來中,沒有官方往來,只有民間往來,由于政治因素,臺灣不能使用“中華民國”這一稱謂,又不能使用抽象的“臺灣”稱謂,因此以“臺北”取代“臺灣”,有關機構的名稱通常是“臺北駐某某國經貿文化辦事處”或“某某國家駐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等。

   三是在兩岸共同加入或參與的重要國際組織中,在獲得大陸同意或協調後,對臺灣的稱謂做出特別安排。目前主要有兩種名稱:一是“中國臺灣”(在亞洲開發銀行);另一種是“中華臺北”,這種稱謂最早始于奧運會,後擴大到其他國際組織,包括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另外,在APEC框架中,臺灣則是以“經濟體”名義參與。

   民進黨對臺灣稱謂的立場與主張基本是一致的,其優先順序是:第一是臺灣,第二是“中華民國”,第三是中華臺北。民進黨最希望的是用“臺灣”名義加入國際組織,但“臺灣”是地理概念,又隱含“臺灣國”用意,有明顯的“臺獨”目的,因此以“臺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是非常困難的。在這一目標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民進黨退而求其次,主張以“中華民國”名義加入國際組織,但由于大陸的堅決反對以及國際社會的不接受,同樣難以實現。對于“中國臺灣”這一稱謂,民進黨持反對態度。但在現實條件下,爲了能參與國際組織,民進黨執政時也多次被迫采用了“中國臺灣”的稱謂。逐步地,民進黨在參與國際社會時也不情願地接受了“中華臺北”這一名義。

  從目前形勢觀察,在臺灣社會內部,不論藍綠,均接受“中華臺北”這一名稱。大陸國臺辦發言人在5月中旬的記者會上也首次使用“中華臺北衛生署”這一名稱,似乎“中華臺北”有望成爲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一個通用名稱。   

  “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系困局   

  臺灣問題的複雜性還在于“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系與定位問題。在大陸的認知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意味著推翻與取代過去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已經消亡。但事實上,所謂“中華民國”還曾經在特定的曆史階段在聯合國代表中國,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席位後,“中華民國”仍然繼續統治著臺灣,目前還有23個“邦交國”。

   在臺灣, “中華民國”在理論與法律意義上,其領土與主權範圍包括了臺灣省與大陸地區各省市,治權範圍僅包括臺灣地區(原本意義上的臺灣省)與福建省(連江縣)。在“中華民國”的法律框架與體系下,臺灣是“中華民國”統治下的一個地區。依臺灣《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即可明知,臺灣的正式法律名稱是“臺灣地區”。馬英九也多次表示,依憲法與法律,兩岸關系是“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關系”。

   但在現實生活中,法律與現實的錯位,讓“中華民國”與“臺灣地區”已經變調。根據多次修訂後的現行“中華民國憲法”,臺灣仍是一個地區,是非政治實體。但在臺灣的政治發展中,由于藍綠兩大陣營的政治路線不同,“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系定位與未來發展方向出現新的變化。藍綠雙方在“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系及定位上既有差異,也有趨同。藍營的定位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綠營的定位是“中華民國是臺灣”。“在”與“是”雖只有一字之差,卻差了很多,而且性質不同,前者的意義是臺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後者是“中華民國”與臺灣完全等同,有臺灣是國家之意。

   對今天的大陸來說,今天的“中華民國”,既不能承認,否則造成“兩個中國”;也不否認,否則國共將無法擱置爭議進行談判,兩岸關系也將無法向前發展。   

  一個“中華民國”,藍綠各自解讀   

  盡管今天的“中華民國”與過去的“中華民國”有很大不同,在國際社會已不被承認,但是在臺灣社會、尤其是泛藍民衆與中間選民對于“中華民國”仍然有強烈認同感,甚至有很深的“中華民國”情結;對國民黨來說,“中華民國”更具有凝聚泛藍社會力量的重要意義,因此國民黨堅決捍衛“中華民國”憲法,維護“中華民國”旗號。

   但在民進黨的壓迫下,國民黨逐漸改變對“中華民國憲法”的嚴格承諾與遵守。國民黨當局與官員竟然不斷宣稱“臺灣前途由臺灣2300萬人民決定”,這其實是嚴重的“違憲”言行。依“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國民”不只包括臺灣2300萬臺灣人民,還包括13億大陸人民,即臺灣不僅僅是屬于臺灣人民的,也是屬于大陸人民的,即屬于全體“中華民國”人民或全體中國人民的,臺灣前途當然應該由全體“‘中華民國國民’決定”,而不是“臺灣人民決定”。然而,國民黨的這種“違憲”言行反而成爲今天的正統與主流價值,而依法論述“臺灣前途由中華民國國民決定”(全中國人民決定)反而成爲攻擊的把柄。

   民進黨則是打著“中華民國”的旗號反“中華民國”。民進黨及綠營的政治目標是追求臺灣獨立,建立“臺灣共和國”或“臺灣國”。在這一政治目標實現以前,民進黨采取了一種特別安排的過渡辦法,在民進黨通過的《臺灣前途決議文》中對臺灣與“中華民國”關系的定位是:“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臺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爲‘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即在民進黨的政治裏,“中華民國”是“臺灣國”的暫時借用名稱,在內涵上,民進黨將臺灣與“中華民國”等同,即“中華民國是臺灣”。   

  不同語境與認知下的“臺灣”含義   

  大陸民衆一般都稱臺灣爲臺灣,就像稱廣東或上海一樣,它是一個地理名詞,不具特別意義。在今天大陸的官方文件與語言中,一般情況下也稱臺灣,很少再稱臺灣省。但在不同時空背景或不同場域,臺灣則有不同的稱謂。在大陸的中小學教科書中,臺灣仍舊是中國的一個省,即稱臺灣省。依憲法或行政區劃,也稱臺灣爲臺灣省。在大陸較正式的文件或文書中,若涉及兩岸問題,一般通常采用“臺灣地區”稱謂。在國際社會中,大陸對臺灣則有不同的稱謂。上述已談到,在奧運會等體育活動及世衛組織中,大陸普遍稱臺灣爲“中華臺北”,在一些特定國際組織如亞洲開發銀行則稱“中國臺灣”。

   不論如何稱謂臺灣,在大陸的定義與認知中,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在島內與國際社會,臺灣已成爲一個各自解讀並賦予不同含義的名稱。在美國人的認知中,臺灣是遠東地區一艘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是美國要全力保護的對象,是美國遏制中國的最重要戰略籌碼。在日本的認知中,臺灣曾是日本的殖民地,現在是日本的友好“鄰邦”。

   在臺灣內部,“臺灣”則更呈現出不同的認知與意義。在國民黨的認知中,臺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臺灣不是一個國家,只是與“中華民國”常常交替互爲使用,讓“中華民國在臺灣”逐漸變爲“中華民國臺灣”。在民進黨的認知中,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名稱是“中華民國”,一旦條件成熟就會放棄“中華民國”,建立“臺灣共和國”。

   在臺灣老百姓的認知中,臺灣與“中華民國”已沒有太大差別,臺灣人普遍認爲臺灣是一個國家,常常脫口而出“我國”,顯然這裏是指臺灣,而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中華民國”。甚至臺灣還被逐漸賦予了“祖國”的稱謂。臺灣媒體在報道臺灣體育選手在國際比賽中獲得好成績時,常常稱爲“爲祖國爭光”。可見,今天的臺灣不只是一個簡單普通的地理名詞,而是一個在不同語境與認知下具有不同政治含義的稱謂。

http://www.hao1111.cn/plus/view.php?aid=29807

 

什麼是台灣精神? 2007-1-14 李永明(逢甲大學航太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東吳大學哲學系葉海煙教授,在二○○六年一月出版了《台灣人的精神》,從歷史、文化、哲學、象徵、新思維等層面,分別探討台灣人的精神,以番薯、百合、水牛、鯨魚象徵台灣精神,並舉出從陳永華到鄭南榕等十六位具「台灣精神」的代表性人物。可是本書並沒有得到台灣廣大民眾的回響,除了兩位教授寫作風格不同之外,筆者不禁要問,是台灣人不重視台灣精神,還是台灣人根本沒有台灣精神?

 一位畫家朋友觀察力敏銳,他說台灣民眾在精神上還是「間接受格」,因為長久以來被殖民,慢慢養成被殖民心態而不自知,甚至甘之如飴,筆者心有戚戚焉。

 台灣民眾內心深處不認為自己可以是主人,是主格,也不敢宣稱自己是主人,因此也就沒有所謂的「台灣精神」。所以筆者認為,針對台灣現況,台灣精神應該包含:

 獨立自主的精神: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才能建構台灣精神。

 不屈服的氣魄:面對中國「反分裂國家法」與八百顆飛彈的威脅,台灣人不該貪生怕死,屈服於中國霸權之下。

 包容的精神:不同的意見應相互包容,不同的族群應攜手合作,親朋好友間不同的政治取向,就像不同的宗教信仰一樣,應互相理解與尊重。

 同情並照顧弱者,不以大欺小:企業家不應「債留台灣,錢進中國」,不顧求助無門的員工;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政府與企業家應加強投資台灣,照顧廣大的勞工與農民;強勢的媒體應善盡社會責任,關懷弱勢族群;台灣民眾應不齒任何以大欺小的事件。

 誠實與正義:待人誠懇,做事誠敬,為官清廉,人人具普遍性正義感。

 秩序與美感:守法有秩序,行住坐臥、言談舉止間皆具美感。

 盼能拋磚引玉,為我們台灣《國家的品格》作一個探討與註解!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14/today-o1.htm

 

臺灣人的性格─以歷史文獻比較途徑為例 by廖立偉

 

摘要:

根據本文從不同時空與視角的歷史文獻中,整理發現台灣人性格存在若干的共性與殊性,其可再歸類如以下四項:

 1. 移民原鄉的複製:即好鬥、逐利(功利)、迷信的特質。

 2. 不同族群的特殊性格,分別提及南島語族、閩南、粵東客家、以及島嶼制約的不同特質。

 3. 族群交融下的共通性格:打拼、務實、急功近利;俗尚拼貼;唯新是鶩不易持久,大眾有一窩蜂盲從的特質。

 4. 特殊政經環境下的扭曲:因過往歷史中的被出賣經驗、戰後國際政治操作的挫敗感,以及島內不同族群成長記憶的隔閡,造成台灣民眾產生某種價值認同的錯亂,容易出現如欠缺自信、不安、悲情意識等消極情緒的集體性格。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378

 

台灣人論 (徐宗懋 時報 1993)

 

  內容簡介

   台灣歷史上曾歷經數次的改朝換代巨變,本土抗爭者最後都失敗,留下屈辱的記憶,形成台灣族群的悲情意識。然而這又使族群在生存的本能上,培養出察言觀色的現實感及「西瓜倚大邊」的政治騎牆性格。這兩者本質上似乎矛盾,其實是共存的。本書是第一個有系統分析台灣族群性格的嘗試。

 

臺灣人心理太陰暗了

 

  臺灣人心理怎麽陰暗成這個樣子了?自己在媒體在電視、網絡、報紙 上對祖國大陸說三道四指手畫腳也就算了,還要找外國人在電視節目中對祖國大陸指指點點  

   沒辦法 臺灣就是喜歡當老大,華人圈文化的老大,事實給你們指導

   臺灣當老大?嘴炮界老大?獸父界老大?詐騙界老大?還是犯賤界老

 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333/1/148758.shtml

 

台灣人的醜陋面 (李喬 前衛 1996 )

 

目錄

第一章 自甘做長不大的孤兒

第二章 欠缺宗教情操,信奉「賄賂一貫教」

第三章 台灣人太多「雞棲王」

第四章 有腦無漿健忘症,悲劇布偶死生由人

第五章 輕輕采采,不求精緻

第六章 殘酷自私,不具現人德性

 第七章 行業道德淪喪,欠缺可大可久的胸襟眼光

 第八章 自大的福佬人,自卑的客家人,自棄的原住民

第九章 結論:創造尊重生命的「台灣新文化」

 

 醜陋的台灣人 by華敏2007-08-10臺灣公論報

 

 聽到有人喊出「醜陋的台灣人」一詞,心中真有無比的沉痛。

  美國作家李德拉及尤珍、柏里兩人,曾經寫了一本巨著「醜陋的美國人」,引發全美震撼。美國國務院甚至拿來作為行動參考。名作家柏楊,很用心的看了5遍〈其實也不過隨便翻翻〉,就得到了靈感。於是信手拈來,扵1992年寫下了「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同樣的震撼華人世界。

  柏楊痛批中國文化爲一「醬缸」。「夫醬缸者,腐蝕力和凝固力極強的混沌社會也,也就是一個被奴才統治,畸形道德,個體人生觀和勢利眼主義,長期砍喪,使人類特有的靈性僵化和泯滅的渾沌社會。」其具體表現出來的則有:「對權勢崇拜狂」、「牢不可破的自私」、「文字欺詐」、「對僵屍的迷戀」、「不合作」、「淡漠冷酷猜忌殘忍」、「虛驕恍惚」等,而中國人身陷其中,無法自拔。國人唯有跳出舊思維,才有創新,革新的可能。

   柏楊首撰醜陋的中國人

  因此,柏楊希望推動基本人權上的平等觀念,化暴力為祥和。他建議取消籍貫,分食,以及「不再託人帶東西」,以培養國人開闊胸襟和設身處地替別人想一想的教養。他提倡「直呼其名」,以消除人際間的勢利和隔膜,遵守交通規則以增強法治觀念,改造婚禮、喪禮、餐桌上的虛偽禮節,以使中國成為真正禮儀之邦,並自立,自強,以改善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

  柏楊指出的中國人的醜陋面,大抵上與滿清末年吳趼人所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劉顎的「老殘遊記」,以及曾孟樸的「孽海花」其中所描述的,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痛批社會黑暗面,與官場醜陋面,而又流露出對國家民族的真性情。

   李喬掀開醜陋的台灣人

  台灣人當然亦有其醜陋面,只是於今為烈。1930年,日本學者山根永藏,就寫了一本「台灣民族性百談」,對台灣人的個性述說得暢快淋漓,被日本人視為經典之作。書中當然也痛批台灣人的醜陋面。

  台灣人有勤勞、節儉、直樸、務實、奮鬥向上的性格,也有柏楊所說的「醜陋的中國人」的特質。這是因為文化交互影響的緣故,有一部分也是因為自我基因的關係。

  美國時代雜誌今年一月份,在回顧2006年的專題中,列出全球十大醜聞,台灣的陳水扁總統及其家人因涉及貪瀆弊案而入榜,位居第五名。

  台灣目前已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有河洛人,客家人,大陸人,原住民,外勞等,本應彼此尊重寬容,發展新文化,開創新機運,共存共榮。而那些醜陋的台灣人,現在表現出來的,則以「挑起族群對立」、「殺人搶劫」、「倫理斲喪」──〈如子弒父、父淫女〉、「貪污橫行」,「不問是非的硬柪」、「厚顏無恥」等最為嚴重。有識之士眼看著台灣向下沉倫而無能為力,那真是「生為台灣人的悲哀」了!

 http://www.wretch.cc/blog/ppnews/14224728

 

台灣學入門 (五南 2011)

 

  本書以「臺灣研究」的總體架構與主要論域為主要內容,目標旨在引導學生研習「臺灣研究」所已獲致的重要學術成果,以進一步了解「臺灣研究」之為「臺灣學」的核心意涵,並由此建構個人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以及由全體臺灣人所開創的文化業績與生活世界的基本認知,而進一步形塑出對「臺灣學」的正確評價,以及嶄新的臺灣學研究進路與論述模式,以確立新世代的臺灣意識與臺灣認同。

   由多位屬於不同院系所的老師一起開授的課程。作為基督教特色的大學,長榮大學透過校園的藝術營造,將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轉化為教育的理念與行動,透過課程教導,身體力行以及潛移默化來完成基督教辦學的宏願。

   目錄

 一、莊萬壽:台灣學緒論

 二、鄭瑞明:台灣的歷史

 三、鄭邦鎮:台灣的文學

 四、黃伯和:台灣的宗教

 五、卓春英:台灣的社會

 六、洪慶宜:台灣的環境

 七、陳錦生:台灣的生態

 八、吳麗珍:台灣的醫療護理

 九、李憲榮:台灣的司法

 十、廖勝雄:台灣的國際關係

 十一、葉海煙:台灣意識與台灣精神的哲學詮釋

 

詳參【圖博館】:稱謂政治學 台灣係啥米碗糕 各表一中 《台灣論》  中華民國很敏感 獨派的道德觀 如此的台灣人 中國人與日本人》 中國人與美國人》 中國人的性格》

   
 
 
阿楨 2024-07-27 03:21:21

中時社論》閩南語改台語 台獨的文化霸凌 2024/07/26

教育部主管的「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將正名為「台灣台語」考試。文化部也已要求各機關,全面檢討修正對外使用國家語言名稱,優先使用台灣台語等。此事已引起學界的嘩然,特別是語言學界,深恐讓台灣變成一個學術上的孤島,鬧成國際笑話,讓人感到丟臉極了。正在此際,賴清德總統日前參加民進黨全代會時也全程使用閩南語致詞,並強調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引發議論。
如果說,「台語」是一個社會上通俗使用的說法,大家都沒有話講。但是如果要做為「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的正式名稱,這將涉及到語言學的分類方法,就必須依照語言學的學術標準正確使用,才具有認證的意義。否則只有台灣自認的台語,在國際上無人知道你意何所指,那就毫無意義。
立委無知可以原諒,但教育部與文化部跟著起舞,這是何其可悲、自甘沉淪的文化教育!
事實上,就算改名叫「台灣台語」也改變不了什麼事。從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多少台灣知識分子為了對抗日本人的同化政策,刻意在民間用「台語」教授古文經典。
抗日的台灣知識分子要以此跟日本的皇民化政策對抗,與台獨所意欲標榜的政治意識,又恰是相反的,那麼,改為「台灣台語」又有什麼意義呢?
即使從歷史語言學的層面來看,也是說不過去的。台灣的語言構成是原住民族的南島語族、移民而來的閩南人、客家人、潮汕人等,再加上1949年遷徙而來的全中國百萬軍民文人所共同構成。而現在還要加上百萬餘人的新住民。他們為台灣帶來新的語言、生活與文化,那是多元包容的開放社會的根基。把閩南語獨尊為「台灣台語」那不僅是一種「河洛沙文主義」,更是對其他族群的歧視。
反智去中 走向愚民社會
民進黨為了遂行其台獨主張,一心一意去中國化,教育部、文化部全然不顧文化的淵源與史實,而賴清德以國家元首之尊不思扭轉這種錯誤的文化認知,反而以意識形態引領如此反智的去中化風潮,令人思之極恐。

阿楨 2024-07-24 11:50:01

紂王被汙名化 2021-12-20 觀察者網 四川師大 李競恒

【導讀】 日前,知識考古類節目《隱秘的細節》因重評紂王妲己,引發爭議。節目說,從史料和文物出發,紂王帝辛不僅不昏庸殘暴,還是個難得的英明強幹的君主
  《論語•子張》子貢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子貢就很清楚,紂王並沒有傳說中那麼惡。
  實際上,紂王頭上惡名的疊加過程,如「牝雞司晨」和「惟婦言是用」,但甲骨卜辭和西周金文顯示,商周女性貴族是廣泛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的。最著名的就是婦好,她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胡厚宣統計,僅武丁時稱「婦」的就有六十多人。西周王姜,《作冊夨令簋》、《作冊睘卣》之類的銅器銘文都記載過她掌管周朝的武器生產,還擁有龐大的土地、臣屬班子。
  紂王「酒池肉林」,實際上飲酒吃肉是殷商祭祀禮儀的重要內容,甲骨奏字,即割裂祭祀牲體的祭肉,懸掛在樹上進獻給神靈。《甲骨文合集》第23256片「祭其酒、奏,其在父丁」,即以大量的祼祭之酒與懸掛於樹的肉祭祀父丁之神。類似的獻祭物件還有嶽、河、山、四土、祖乙、妣壬等自然神、祖先神等。

阿楨 2024-07-24 11:42:42

李碩《翦商》認為,魏晉時杜撰的《尚書•泰誓》,武王歷數紂王的罪行:包括焚炙忠良,刳剔孕婦。斫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這些就是《封神演義》中酷刑的原型。但《尚書•牧誓》就溫和得多:「今商王,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不祭祖);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排擠自家兄弟,重用無恥之徒) 。」 剖心、刳腹的原型是人祭,是商朝的國家行為,不該由紂王一個人來背鍋。二里頭的夏朝偶有人殉,但商人祭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人牲最多的是武丁,九千多人,而紂王 104人。導致紂王迅速兵敗的是東南的淮夷叛亂牽扯了商朝兵力。(人殉/祭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希臘人、南美的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也有。中國最早出現在(東夷)大汶口文化(元前3500-2500,李學勤、唐蘭、裘錫圭認為殷商甲骨文源自於大汶口陶文。)後來的良渚文化(元前3200-2000) 、龍山文化(元前3000-1900年)、二里頭文化(元前1920-1520)、都發現有殉人。商人原出於東夷的一支(中國學界關於商部族發祥於何處主要有五種觀點:陝西説、山西説、東方説、幽燕説、東北説等)。《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其始祖帝嚳化身為玄鳥,帝嚳次妃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商特有的青銅酒器爵杯也是鳥之造型)。 周人本無人祭傳統,武王伐紂後,曾模仿商人,用大量俘虜作為人牲,《尚書•一》武成》曰:「今商王受無道,……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逸周書: 世俘解)武王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武王在祀,…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但孟子(盡心章下)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