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表面上看起來像是,但仔細讀內容卻似「反批集」──收集批評中央人口政策的論文,再由卸用學者反批,最後由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課題組」定調如下:
一胎化的積極效果。生育率大降,有效遏制人口迅增,促進經濟成長;減輕了人口和土地、資源的矛盾,促進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了婦孺的健康和社會地位。
一胎化的負面效果。強硬的行政管理造成幹群關係緊張,影响社會穩定;婦女承受巨大的生理心理壓力,影响婦女地位的提高;有損中國國際形像;造成男女性別比偏高,老人化,獨子化。
推薦方案。方案2,2005年開始在全國允許双方獨生子女夫婦生育二孩,則2040年人口將達15.5億。方案3,允許只要一方獨生子女夫婦生育二孩,則2040年人口將達16億。方案4,普遍允許農村婦女生育二胎,2040年人口將達15.8億。方案5,城市農村普遍允許生育二胎,人口將超過16億。
只不過差幾千萬嘛,課題組幹嘛要堅持方案2可取,方案5不可行呢?
「反革命復辟恐懼症」吧!開放的話怕別人攻擊「一胎化」政策之錯,更怕城鄉人口一發不可收拾。
人家可是有嚴謹的數据推論出「原則上一胎化、例外才生二胎」之人口政策。
你是指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李小平的文章?可惜經不起北大人口所博士、社會系教授李建新的批判!
你還真會「反過來讀」,《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收入李文的目的、本是要圍攻他,你倒反過來認為李文講得比較有道理,就因他是北大教授、較有學術自由?
不相干!學術論文比的是論証能力,李文的「二孩生育政策」確實較能消除一胎化的負面效果,兼願人口數量和年齡結構。
未必吧!全是紙上談「生」,現代的婦女會依政策生嗎?
不放寬,大陸農村婦女不也偷生二胎?
所以在「城市婦女少生,農村婦女多生」的平衡下,「二個恰恰好」的結果、應也會出現台灣的人口計劃之少子化現象。
大陸各地太複雜了,很難說!
中國人口>百度百科
中國人口情況
人口數量
人口素質
人口結構
人口分布
老齡化
民族
語言
宗教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1999年底,在中國大陸上居住著125909萬人(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2%。中國每平方公裏平均人口密度爲130人,且分布很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每平方公裏超過400人;中部地區每平方公裏爲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區人口稀少,每平方公裏不足10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大陸人口爲54167萬人。由于社會安定、生産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以及對控制人口增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和缺乏經驗,致使人口迅速增長,到1969年已達80671萬人。從70年代初開始,中國政府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人口增長過快對經濟、社會發展不利,還會對居民的就業、住房、交通、醫療等方面造成極大困難;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過快增長、不能緩解人口增長對土地、森林和水資源等構成的巨大壓力,那麽未來幾十年後的生態和環境惡化將不可避免,這無疑危及人民起碼的生存條件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于是,中國政府根據國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政策,以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這一政策實施後,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時的113368萬人相比,十年零四個月共增加了13215萬人,增長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爲1.07%。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衆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問題,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在全國範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
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産類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曆史性轉變,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穩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政府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題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采取法律、倡導、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開展計劃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等緊密結合起來。
2003年,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爲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
2004年初,中國政府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正式啓動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大國轉變爲人力資本強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思路,爲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從數量、素質、結構、分布來看,中國人口的現狀如下: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國總人口爲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爲678萬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爲44萬人,臺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人口爲2228萬人。
國家統計局測算數據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1%。由于實行計劃生育,中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
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于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産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沈重的壓力。
中國政府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力度,不斷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平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2004年的71.8歲,孕産婦死亡率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1500/10萬下降到2004年的51/10萬,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減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從總體上講,中國人口健康素質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爲4-6%,約10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沈重的負擔。防治艾滋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據估計,截至2003年12月,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4萬,2004年疫情處于從全國低流行和局部地區及特定人群高流行並存的態勢。
中國政府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2004年,中國普及九年義務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時下降了7.55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爲:大學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學占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于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于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爲9.43年,鄉村爲7年;城鎮文盲率爲4.91%,鄉村爲10.71%。
總人口: 中國人口結構圖
1,321,290,000 (2007年年末)
1,306,313,812 (2005年7月估計)
年齡結構:
0-14歲: 19.4%(256,600,000)
15-59歲: 69% (911,290,000)
60歲或以上:11.6% (153,400,000)
其中65歲或以上:8.1% (106360000)(2007年度)
0-14歲: 21.4%(男性148134928;女性131045415)
15-64歲: 71% (男性477182072;女性450664933)
65歲或以上:7.6% (男性47400282;女性51886182)(2005年統計)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大陸地區年度新生人口如下:
1979年約1738萬人,
1980年約1797萬人,
1981年約2064萬人,
1982年約2142萬人,
1983年約1909萬人,
1984年約1813萬人;
1985年約1863萬人,
1986年約2202萬人,
1987年約2272萬人,
1988年約2278萬人,
1989年約1594萬人;
1990年約2342萬人,
1991年約2250萬人,
1992年約2113萬人,
1993年約2120萬人,
1994年約2098萬人;
1995年約2052萬人,
1996年約2057萬人,
1997年約2038萬人,
1998年約1991萬人,
1999年約1909萬人;
2000年約1767萬人,
2001年約1702萬人,
2002年約1647萬人,
2003年約1599萬人,
2004年約1593萬人;
2005年約1617萬人,
2007年約1594萬人。
年齡中位數:(2005年)
平均:32.26歲
男性:31.87歲
女性:32.67歲
人口增長率:
0.517% (2007年度)
0.58% (2005年統計)
出生率:
12.10/1,000人(2007年度)
13.14/1,000人(2005年統計)
死亡率:
6.93/1,000人(2007年度)
6.94/1,000人(2005年統計)
淨遷移率:
-0.4/1,000 (2005年統計)
性別比(男性/女性)
嬰兒: 1.12
15歲以下: 1.13
15-64歲: 1.06
65歲或以上: 0.91
總人口:1.06 (2005年統計)
嬰兒死亡率:
總計:24.18/1000人
男性:21.21/1000人
女性:27.5/1000人(2005年統計)
壽命:
平均壽命: 72.27歲
男性: 70.65歲
女性: 74.09歲(2005年統計)
總人口出生率:
1.72個子女/婦女(2005年統計)
人口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很低,1.22,城市爲0.86,鄉鎮1.08,農村1.43。其中佳木斯市的一個區只有0.43爲全世界最低。最高的縣都在西藏[1]
戶籍制度:
城鄉二元結構
城鄉人口比例的變化
艾滋病感染情況:(2003年)
成人感染率:0.1%
感染人數:840,000
死亡人數:44,000
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爲75705萬人,占58.24%。
近年來,由于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和産業結構升級,實施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戰略,人口城鎮化率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采取多種措施和合理規劃,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努力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
2004年,中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1.4億。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爲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的經濟狀況。按人口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測算,到2020年還將從農村轉移出3億左右的人口。
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卻嚴重滯後,亟待完善。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
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嚴重制約著人口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臨困難。
面對複雜的人口問題,中國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與方案,用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全國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爲26478萬人,占總人口的20.27%;15-59歲的人口爲89742萬人,占總人口的68.70%;60歲及以上的人口爲14408萬人,占總人口的11.03%(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爲10045萬人,占總人口的7.69%)。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個百分點)。
所以目前還是青壯年占的比例高.但中國的老齡化趨勢未來會趨向嚴重.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
全國老齡辦于2月23日發布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的研究成果。這是全國老齡辦首次發布關于人口老齡化的報告。《報告》分三部分介紹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壓力,發展趨勢和特點,以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與政策建議。
《報告》指出,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中國已于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不僅是中國自身的問題,而且關系到全球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備受世界關注。
《報告》認爲,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從2001年2100年,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將平均每年新增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階段,從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齡化階段。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進入老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開始加速增長,平均每年增加620萬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增加到2.7億,與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9448萬,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階段,從2051年到2100年是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2051年,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峰值4.37億,約爲少兒人口數量的2倍。這一階段,老年人口規模將穩定在3-4億,老齡化水平基本穩定在31%左右,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占老年總人口的比重將保持在25-30%,進入一個高度老齡化的平臺期。
《報告》提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老年人口規模巨大、老齡化發展迅速、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倒置顯著、女性老年人口數量多于男性、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等六個主要特征。綜觀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可以概括爲四點主要結論:第一,人口老齡化將伴隨21世紀始終。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最嚴峻的時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將日益突出。第四,中國將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過多的雙重壓力。
《報告》指出,人口老齡化必將帶來一些新的矛盾和壓力,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在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方面,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的壓力巨大;在建立滿足龐大老年人群需求的爲老社會服務體系方面,加快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增加爲老服務設施,健全爲老服務網絡的壓力巨大;在處理代際關系方面,解決龐大老年人群和勞動年齡人群利益沖突的壓力巨大;在協調城鄉和諧發展方面,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特別是中西部落後和老少邊窮地區老齡問題的壓力巨大。同時,中國政府和社會還必須付出巨大成本來調整消費結構、産業結構、社會管理體制等,以適應人口年齡結構的巨大變化。 《報告》強調,21世紀,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在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以後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特別是2030-2050年間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嚴峻挑戰。目前,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物質、制度等各種准備嚴重滯後,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短短25年,要全方位地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准備,時間十分緊迫。 《報告》最後建議,要把老齡社會作爲21世紀中國的一個重要國情認真對待,樹立老齡意識,增強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老齡社會挑戰的緊迫性和自覺性。在研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要切實從老齡社會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把應對老齡社會的挑戰列入未來中國的發展戰略之一。
中國政府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雖然大大減緩了中國人口的進一步增長,但是卻也帶來了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問題。如果總和生育率(即每對夫妻生育的子女數)低于2.1(已考慮未保出生兒),人口長期看來會不斷的減少。所以現在對于計劃生育是否是成功的人口控制政策,仍有爭論。但由于人口基數巨大,人口總數現在仍然呈上升趨勢。但如果仍以現有生育率計算,中國人口會在21世紀中葉劇烈減少.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9%。其他還有55個民族,占8.1%。
少數民族增長快于漢族,從1953年占全國人口6.1%,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2] [3] [4]
2005年全國抽樣普查中,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增加2355萬人,增長了2.03%;少數民族增加了1690萬人,增長了15.88%。少數民族增長速度爲漢族7倍以上
參看中國語言漢語有十種主要的方言。中國人口使用最多的語言是作爲官方語言的普通話。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爲基礎,廣泛推行使用于全國各地。目前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漢族以官話方言作爲其母語,其他使用其他九種之一的主要方言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東南部以及北方的山西地區。另外,非漢語的語言被一些少數民族廣泛使用,例如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和其它突厥語系語言(新疆)及朝鮮語(中國東北)。
識字率:定義爲15周歲以上的人可以讀寫率,其中
總人口:90.9%
男性:95.1%
女性:86.5%(2002年統計)
宗教在很多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佛教是最流行的宗教,有大約1億的信徒。傳統的道教也有很多人信奉。官方的統計數據指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大約有1800萬、天主教400萬、新教1000萬。而根據美國的報告,穆斯林有1-2%;基督教徒有3-4%。
http://baike.baidu.com/view/244361.html?tp=0_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一級行政區之人口密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一級行玫區之人口目錄
1 戰國至兩漢時期
2 魏晉南北朝時期
3 隋唐五代時期
4 宋遼金元時期
5 明清時期
6 民國時期
7 目前的中國人口
7.1 曆次中國大陸人口普查數據
8 參考書目
戰國至兩漢時期
根據《國語》記載,周宣王時中國就已進行過人口調查。但真正詳細的人口調查起源于戰國時期,但當時的資料並沒有保存下來。現存最早的全國性戶口數據是西漢平帝元始二年(西元2年)的戶口數字。
關于戰國時期各國人口,由于缺乏記載,只能根據當時各國兵力及資料推算。估計總數在2000萬左右。秦朝統一後地域範圍雖有擴大,但由于在戰爭中人口損耗及濫用民力,人口並未有明顯增加。秦末年由于各項大型工程損耗人力及持續多年的楚漢戰爭,導致西漢初年人口銳減。西漢初期人口數據估算在1500萬—1800萬之間。此後由于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以及漢武帝時期的領土擴張,人口數量大幅提升。根據據《漢書》的記載,西元2年西漢的戶數爲1235.6490萬,口數爲5767.1401萬。
由于中國曆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黃河流域,故西漢人口密度分布極不均勻。以淮河、秦嶺爲界,北方人口有不足八成,南方人口不足兩成。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于黃河中下遊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占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裏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災害頻發,人口數再次銳減。東漢明帝時,全國人口數量僅3500萬左右。後人口開始恢複。永和五年(140年),全國有戶969.8630萬,口4915.0220萬。至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萬,口5648.6856萬。已大致恢複至西漢極盛時期。
東漢的人口分布又有變化。中原人口爲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
魏晉南北朝時期
東漢末年開始,中國進入長期戰亂,人口數量與分布發生重大變化。黃河流域屢遭戰爭,十室九空,人口大量南遷。三國時期沒有具體人口調查數字,今人估計應在3000萬左右。但《晉書》記載,太康元年全國僅246萬戶,1616萬口。
西晉的統一局面並未持續,全國又爆發了永嘉之亂。中原人民爲躲避戰火紛紛南遷,南方因而設置大量僑州。《宋書》記載大明八年戶口數爲90.1769萬戶,517.4074萬口。由于當時隱匿人口數量非常嚴重,這個數字並不真實。今人研究認爲劉宋人口數量最多時有1800—2000萬,北魏在3000萬左右。
隋唐五代時期
西元589年,隋平陳,中國再度統一。據《隋書》記載,大業五年全國戶數爲907萬。
唐初人口數字據記載僅二三百萬戶。貞觀後社會安定,人口增長迅速。據《通典》記載,天寶十三年全國人口有891.7409萬戶,5291.9309萬口。今人將隱匿人口估計在內,則唐前期人口峰值在8000—9000萬之間。
安史之亂後全國人口發生重大變化。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移。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蘇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廣州增加75%。五代十國時期南方九國中,只有吳和吳越兩國君主爲南方本地人,南漢君主是早期移民後裔,其它六國的君主均爲北方移民。
宋遼金元時期
北宋初年僅有650余萬戶。元豐年間有戶1600余萬。《宋史》記載崇寧元年(1102年)有2000萬戶(實際各路相加爲1730余萬戶)。今人研究認爲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戶數達2088萬,人口約11275萬。據《遼史》記載及今人考訂,遼代人口鼎盛時期有140余萬戶,900萬人;西夏約有300萬人。
若仍以秦嶺淮河爲界,崇寧時北方有戶540萬,南方有戶1240萬,顯示南方人口繼續增長,中國進入南北人口變化轉折時期。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北方人口又一次大規模南遷。其先後有兩次高峰。第一次在1127年靖康之難,大批衣冠士族南渡淮河流域,直到紹興議和爲止;第二次是1161年金主完顔亮毀約南侵,南宋政府以優待政策招徠北人,于是大批人口渡淮南遷。13世紀初期,南宋與金均進入人口峰值,分別有人口8500萬和5600—5700萬。
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滅金,1276年滅南宋。在蒙古四處侵略的半個世紀中,其在作戰地區進行殘酷的殺戮,隨後又長期相伴瘟疫與饑荒,導致人口嚴重損失,北方的損失極爲慘重。1234年後北方人口跌至谷底,1236年完成的乙末籍戶爲110余萬戶,僅有金代鼎盛時期的13%。南宋境內主要人口損耗發生在四川,四川在1290年戶數僅有嘉定十六年(1223年)的4%。至元二十七年全國大約有1500余萬戶、7500萬人左右。此時距宋亡已十一年,且大理國已歸其版圖,但人口數僅有13世紀初的宋、金、夏三國一半左右。
據《元史》記載,至順元年(1330年)全國有納賦戶1386萬戶,口5951萬。實際戶口約有1700萬戶、8500萬人左右。
明清時期
經過元末多年戰爭,人口大量死亡,逃亡更加嚴重。洪武初年采取休養和安撫政策,人口有所回複。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國人口總數有7270萬。其中民戶6650萬,軍戶620萬。北五省(北平、山西,山東、河南、陝西〕人口有1979萬,占全國27%。其中山東最多,有611萬,以下依次爲山西(424萬)、河南(316萬)、陝西(296萬)、北平(293萬)。中五省(京師、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人口總數爲3818.8萬,占全國52%。人口密度最高的蘇南太湖流域人口達706.9萬,平均每平方公裏220人;其次爲浙江省,有1113.9萬;江西有812萬,湖廣有483萬,四川最少,僅147萬。南五省(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總人口有1158.7萬,占全國的16%。崇禎末年全國約有1.5億人口,分布格局基本未變
清代康熙年間全國人口已有1.6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已至3.115億,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爲3.831億,這時清代中期人口最高值。南方人口比重爲71.4%,北方28.6%。人口超過兩千萬的有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廣東;不足兩千萬的有直隸、湖南、福建、山西、陝西、甘肅;不到1000萬的有雲南、貴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有太湖平原、長江流域、大運河沿線。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軍起事前全國有人口4.36億。後不斷下滑到2.5596億(同治5年),1898年(光緒24年)時人口回升到3.1972億。
民國時期
1912年(民國元年)內務部統計全國人口爲4.058億,1936(民國廿六年)年內政部統計爲4.791億,約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以黑河-騰沖縣以東占全國人口90%以上,但其面積爲全國的43%;該線以西面積占全國的57%,人口卻不足10%。四川、江蘇、山東爲全國人口最多三省。江蘇、山東、浙江爲人口密度最高三省。據估計,1947年(民國卅六年),由于戰爭損耗,全國人口有4.61億。
目前的中國人口
詳細請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香港人口、澳門人口
臺灣統計參見臺灣人口與臺灣問題。
曆次中國大陸人口普查數據
1953:6億0193萬8000
1964:6億9122萬
1982:10億3188萬8000
1990:11億6001萬7000
2000:12億9533萬
2006:13億1397萬37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公民有生育的權利,也有依法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夫妻雙方在實行計劃生育中負有共同的責任。”
1.1 毛澤東
1.2 鄧小平
2 執行
3 結果
3.1 生育文化
3.2 人口結構
3.3 中國法律
3.4 中國經濟
3.5 養老保險
4 理論與評價
4.1 人口比例
4.2 男女比例
4.3 資源
4.4 經濟
4.5 公民權利
4.6 增長不平衡
4.7 獨生子女身心
4.8 著名支持者
5 未來
6 參見
7 參考
8 外部連接
8.1 正面
8.2 負面
1798年英國牧師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發表《人口學原理》。認爲只有自然原因、災難、道德限制和罪惡才能限制人口過度增長。具體請看人口控制。
1950年代馬寅初首先提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人口控制(非計劃生育)。但當時人口控制並未真正實行,中國家庭生育未受政府影響。
1970年代末中國人口急劇增長,因人口壓力巨大,政府最終設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計生委),計劃生育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策,此後計劃生育逐步強化實施。
1977年8月12~18日 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到本世紀末,必須力爭把我國的人口控制在十二億以內。”
2000年代初許多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城市)政策調整,1980年代的第一批獨生子女已達適婚年齡,計劃生育有一定放松,如獨生子女夫妻允許生2胎。
2005年中國大陸媒體出現有關富人超生造成窮人不平等地位的討論。隨後政府立法,根據違反計劃生育法規者的家庭收入決定具體罰款額。
2007年中國除了河南省以外,其他省市區的條例都規定: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兩個孩子。[1]
“我看人類對自己最不會管理,對于工廠的生産,生産布匹,生産桌椅板凳,生産鋼鐵,他都有計劃,對于生産人類自己就是沒有計劃,就是無政府主義。人類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增長,有時候使他能夠增加一點,有時候停頓一下。提議設一個委員會,節育委員會”(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
毛澤東在50年代相信“人多力量大”,“人不但有一張嘴,還有一雙手,可以創造世界”,鼓勵中國女性生得越多越光榮,並嘉予有10個以上子女的女性“光榮媽媽”稱號。
沒有采取過鼓勵人口增長的措施、反右運動整肅馬寅初(北大校長)與人口無關。
理解馬爾薩斯理論;“計劃生育”一詞是毛澤東發明的。
“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看到的:一個是底子薄……第二條是人口多,耕地少。現在全國人口有九億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農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産還不夠發展的條件下,吃飯、教育和就業就都成爲嚴重的問題。我們要大力加強計劃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幹年後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問題在一段時間內也仍然存在。耕地少,人口多特別是農民多,這種情況不是很容易改變的。這就成爲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考慮的特點。”(1980年3月30日,鄧小平在中共理論務虛會的講話)
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十八條: 國家穩定現行生育政策,鼓勵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條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具體辦法有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規定。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劃生育,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規定。
有反對者稱計生委等部門迫害反對計劃生育者,令違反計劃生育的婦女流産、長期節育,使沒完成計生指標的政府幹部被處罰、免職或不能升遷。
計劃生育結果複雜,對中國人口結構,文化都産生了很大影響。它使中國人口增長率達到極低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1990年代末生育率爲不到1.3[4],若繼續維持計劃生育,中國人口達到13.4億後將快速下降,在2100年降至4.7億(每下一代相當于上一代人口62%)。政府認爲這對中國民衆生活水平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口的迅速減少可能會造成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和勞動力的不足,從而給社會帶來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有些家庭的獨生子女若剛成年,因某些事故而忽然死亡,對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另外,理論上計劃生育可能造成征兵工作的困難,但由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該問題實際上沒有出現。有些家庭會爲了生兒子,在第一胎爲女兒時,而選擇離婚,另行娶妻,這樣會多一次機會再生育多一個,而離婚後的女人就變成單親家庭了。
隨著教育程度及經濟水平提高,中國大陸許多城市也面臨著與發達國家同樣的窘境:年輕家庭越來越不願意養育孩子,甚至放棄生育來換取富裕、自由的生活。
在中國大陸一些地區,民衆仍存在普遍重男輕女思想(經常是爲香火傳承)。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和生産力水平總體較低,強壯的男性勞動力對于保障整個家庭的生活水平依然是至關重要的,傳統上女兒長大後出嫁會成為夫家的成員,造成父母年老時失去維持生活必須勞動力。所以許多家庭爲生男孩,不惜違法受罰款而超計劃生育。
在大多數城市和經濟較發達地區,計劃生育促進了男女平等的發展。現代中國城市家庭男女地位基本平等,新出現了大量的“子隨母姓”“合父母姓爲子女姓”的取名現象,並且得到輿論的一定支持。
爲維持性比例平衡,中國政府嚴厲禁止采用B超等手段對腹中胎兒進行性別鑒別。
許多人認爲計劃生育使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未來人口達到頂峰之後,人口數目會迅速下降,勞動力嚴重短缺
人口結構中迅速出現人口老齡化
因性別鑒定使男女比例失調
(有人認爲以上問題將引發社會危機。)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5條規定:“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第49條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第89條規定國務院領導和管理全國計劃生育工作。第107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區域的計劃生育行政工作。
全面履行法定責任的原則;
法制統一的原則;
依法維權的原則。
《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管理辦法》
[編輯] 中國經濟
一些反對者稱,參照發達國家社會的經驗,應該擔心的是人口老齡化和人口減少而不是人口爆炸。一胎化政策造成中國「四二一」扭曲型家庭結構(意即四名祖父母與二名父母皆由一名獨生子女扶養),讓年輕夫婦背負沈重的扶養負擔,也讓社會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男女比例
由於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和客觀條件的限制,一胎化政策造成男嬰比例的迅速增加,尤其是農村地區。依現行政策規定,農村人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則不允許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則允許第二胎。所以在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和社會保障不夠要養兒防老的現實下,胎兒性別選擇非常嚴重——普遍是在農村等地——未來將會出現許多找不到妻子的男性;有學者指出,除了對女性的傷害外、異常的性別比也會傷害男性,大幅提高男性犯罪率、增加戰爭可能光棍危機。目前中國的男性比女性要多3700萬人,而2005年出生的人口男女性別比已經達到118.9:100,男性比女性多20%。[6]這種性別的嚴重不均衡可能會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之內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
[編輯] 資源
許多人認爲“計劃生育”和“家庭計劃”(Family planning)的最大區別在于“計劃生育”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義務,除中國計劃生育外的家庭計劃則是通常可得到政府補助、服務和相關咨詢,由民衆自願進行。部分反對者認爲,社會中的生育問題應該由家庭自願決定,政府無權幹預。許多國外人權組織一直批評計劃生育政策侵犯人權。
增長不平衡
少數民族增長快于漢族,從1953年占全國人口6.1%,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7] [8] [9]。2005年全國抽樣普查中,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增加2355萬人,增長了2.03%;少數民族增加了1690萬人,增長了15.88%;少數民族增長速度爲漢族7倍以上[10]。在這批新生兒之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了42%。少數民族人口增長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爲對少數民族在就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少數民族和漢族結婚的後代大部分登記成少數民族,無論其少數民族血統的多寡。
獨生子女身心
80後成獨生子女的代名詞。因爲一胎化的影響。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孩子一般都過分溺愛,也産生了一個特有的名字“小皇帝”,指的就是孩子在家裏享有皇帝般的地位。所以獨生子女普遍以自我爲中心,不喜與人交往,並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引起了一些社會問題和相關討論。
著名支持者
中國計劃生育的主要支持學者李小平認爲計劃生育目的是爲了提高中國經濟發展,其認爲家庭中第二個孩子是多余的,對中國經濟沒有意義。進一步的希望在2200年將中國人口控制在13億。[15]同時,只有中國面積二十五分之一的日本正在爲其人口下降(少子化)擔心,人口密度很小的美國按目前的人口增長率0.56%到2200年人口也將達到10億。
未來
由于目前過低的生育率,有些學者預言中國人口可能會劇烈減少,甚至有300年後人口將只剩3000萬之說。由此有些專家主張放開生育政策,並且開始鼓勵生育。[16]但是目前官方並沒有松動的說法,在可以預見的10年之內,計劃生育應該還會被繼續執行。[17]
^ 計生委新聞發言人:11%以上人口可生兩個孩子 新浪 2007-07-10
^ 獨生子女家庭可享受哪些待遇?中國政府網 2005-07-05
^ 山東盲人維權人士陳光誠上訴獲勝BBC 2006-11-01
^ 2005年中國大陸人口出生率爲12.40‰,低于全球人口出生率 新華網 2006-02-28
^ 鄭斯林:中國老齡化和計劃生育有關但非全部原因,CCTV,2007年3月10日.於2007年8月23日查閱.
^ 男性比女性多出3700萬—治理"性別失衡"刻不容緩中國政府網 2007-07-06
^ 之十五:控制人口增長成績巨大 堅持基本國策任重道遠 國家統計局 1999-09-28
^ 中國民族中國政府網 2005-07-26
^ 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國家統計局 2006-03-17
^ 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2006-03-17
^ 我國五城市居民家庭養育子女情況比較及分析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04年 第18卷 第09期 ISSN : 1001-568X(2004)09-0010-03
^ 農村已婚育齡婦女生殖保健狀況調查 《中國婦幼保健>>2005年 第20卷 第06期 ISSN : 1001-4411(2005)06-0675-02
^ 郭志剛/李劍釗:農村二孩生育間隔的分層模型研究 社會學人類學中國網 2006-12-28
^ 家庭 愛知行動
^ 李小平:多添二胎孩子對中國有經濟意義嗎 新浪 2007-04-06
^ 生育率太低 300年後中國人口將只剩下2800萬?搜狐 2005-12-15
^ 張維慶:建人口質量替代數量的人力資本儲備戰略 中國政府網 2007-07-04
^ 中國大部分省區市獨生子女可生二胎,BBC,2007年7月11日.於2007年7月15日查閱.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Gapminder基金會—地球人口及GDP的統計數據Google Gapminder
聯合國全球人口數據庫
中國人口網
政府白皮書《中國的計劃生育》
政府領導關于計劃生育的文章
資源問題教授Simon
何亞福人口雜談
易富賢論人口
尷尬的13億人口日
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臨沂野蠻計生與維權
(書)光棍危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8%AE%A1%E5%88%92%E7%94%9F%E8%82%B2
上一篇:《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
下一篇:《台灣論》
拿著鐵飯碗卻愁嫁,為什麼縣城裡最容易“剩下”的是女老師 2024-04-03
一直以來被認為最“好嫁”的女教師和體制內職工,近日在媒體的報導中,卻成了小鎮女性中未婚比例最高的群體。比如,在《南方週末》今年2月的報導中,南京農業大學的講師尹秋玲在中部地區某縣城調研發現,全縣超過30歲後未婚的女老師有400-500人。
近幾年全國的平均初婚年齡在不斷延後,25-29歲城市女性的未婚比例有四成,鎮上也還有接近三成。到了30-34歲的年齡段,在全國的城市裡,還沒結婚的女性占比超過12%。而鎮和鄉村未婚的女性都不到7%。
反觀男性,由於男女人口比例的緣故,不論是城市還是鎮、鄉村,各個年齡段的男性的未婚率普遍要高於女性。
歐陽靜研究,主要都集中在體制內。2008年到2019年,某縣城體制內單位新招聘的總人數有2993人,其中30歲以上未婚的女性有248人。在這些30歲以上未婚女性中間,七成的職業都是教師,其次則是機關事業單位,排在第三位元的是衛生系統。女教師中,更是14.5%都在30歲之後仍然未婚。
小鎮體制內女性的新“門當戶對”:工作和學歷都要匹配。自己是公務員,如果找非公務員或是體制外的,感覺就是“下嫁”。這和傳統的“男高女低”的擇偶觀有關,縣城的教師八成都是女性。
根據2021年《探探社交報告:當代小鎮青年社交圖鑒》,有多達四成的小鎮年輕女性能接受一輩子單身,男性有兩成比例接受。小鎮女性要面臨身邊的催婚壓力。
回應
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梗的具體表現吧。看看這些年影視劇都在吹捧些啥吧,這種後遺症才剛剛開始,所謂正能量應該更多宣傳普通人的努力,勞模總是有環衛工人不是傳統解放後才有。
答:原因就一個,縣城裡條件好的男人看不上你,縣城裡條件一般或者差點事兒的,你又看不上人家。不光是縣城的女教師,其實放眼整個中國,都存在這種情況:高不成低不就的藉口而已。
港大(深圳)院長鄭永年:中國文明這兩大特徵,美國沒有 2023-10-29
回應
中國兩大特徵,即非宗教和非殖民,其實就是 “人治”,古代儒家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現代社會主義新中國叫“為人民服務”,老百姓用俗話叫“以人為本”
是民本不是人治!人治是西方話術,用來攻擊中國的!他們號稱自己是法治社會,以區別於中國的人治社會!事實上,中國歷來都是基於民本,德治
中國早就是中央集權的農耕文明,不需要對外擴張搶劫張力。而西方所謂的民主,本質就是蒙古的忽裡台制度,胡虜海盜是一家嘛。天然就有巨大的對外擴張搶劫張力,一旦搶不動了,這種張力就由對外轉變為對內,現在,西方正在搶不動中國,恢復到千年互搶的常態這個階段
巴以衝突告訴中國人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是非判斷標準完全對立,
這個世界是分裂的,一邊是美歐為代表的“上流社會〞,二百年來一直統治階級,擁有最強大的科技、經濟和軍事實力,制訂世界規則,甚至還能定義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文明與野蠻。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他們所做的一切包括強佔他人土地、殺人放火永遠都是合法的、文明的,萬一他們幹的某件事不合法不文明,他們會隨時修改規則和定義使之合法和文明。另一邊是巴勒斯坦人為代表的弱小民族,永遠都是輸家和被犧牲的一方。如果反抗,那就是〝恐怖分子”。
關於美國載人登月和亞里斯多德著作,個人感想
明明是載人登月是否真實的疑點,很快被人偷換成了登月計畫。亞里斯多德著作是否真實問題,被偷換成了亞里斯多德是否存在。
怎麼正確看待中西方文明差異?反對西方偽史論並不是鼓吹西方
中華文明,或者說儒家文化,更擅長怎麼維持秩序。西方文明,一直處於各種大分裂。
中日韓,為何鼓勵消費從不見效
中國年儲蓄率40-50%,日韓30-40%,源於其特殊的農耕文明、農戶會存下夠二年以上消費的額度。儲蓄便成為了中華文明圈的文明。中國人不買房產,教育,兒孫帳單,不生子,那真是有錢無處花了。
中國婚育率降低會逆轉嗎
東亞國家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生育率也長期低迷,政府怎麼鼓勵(包括撒錢)都沒用。原因是1.婚姻和養育成本的增長。2.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加劇。3.傳統農業社會的婚姻和養育模式的不適應。
西班牙將成最長壽國家,他們做對了什麼,擠下長年霸主日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9b6FsEoOaA
回應
我覺得地中海飲食有影響,生活步調的影響也很大,東亞這,生活步調都很緊湊,工作壓力也大,拉丁民族生性較樂天浪漫,生活步調相對緩慢許多
地中海飲食? 歐豬5國!
地中海飲食,除了大量不飽和脂肪酸更重要的是減少精緻穀物可以減少胰島素壓力,午睡也是身心放鬆
可能是橄欖/紅酒油商的廣告。西班牙食物也不見得多健康,醃制食品很多火腿香腸很鹹很鹹的。西班牙的火腿那麼有名,黑豬肉也是最高級的豬肉,這些算紅肉/加工肉
甚麼地中海飲食?根本有錢人飲食
地中海飲食 在台灣吃一天要花個6百 真的是窮到只能吃垃圾了
這些西班牙的健康習慣從來就存在,為什麼以前他們的平均壽命沒有超過日本?
日本人長壽並非生活習慣而是醫療技術及制度, 其它是飲食, 食量適中清淡, 愛喝茶文化及魚類大國。
日本人蔬菜吃太少,水果又貴,近年人們更愛吃紅肉,拉麵湯底死鹹⋯ 男女熱愛煙酒,沒有一天不喝酒,加上壓力大😫還那麼長壽已經很厲害了
其實日本的長壽還存在一個問題:無限長照。歐洲是以保障老人健康為前提,有限度提供醫療資源。日本是老人還剩一口氣,就無限續命,生活品質則難以保證,本質上是以青壯年過勞為代價,養肥了醫療產業。
一直感覺日本人長壽根本就不科學,他們睡眠時間極短,日本人工作到死為止,並且日本的環境也很一般,房子很小。日本男人整天抽煙喝酒的。
一個探討西班牙為何長壽的影片竟然一堆人留言長壽要幹嘛
其實不是所有人在乎長壽 活太久很累很累的 老了一身毛病 又孤獨
有錢長壽是幸福,沒錢長命是折磨
長命百歲要幹什麼,花大錢住加護病房嗎?看到那些加護病房的老人,還不如安樂死
老了之後行動不便,沒法自理還要依賴別人,這樣長壽有什麼意思?
午睡是很痛苦的,從學生到成年都是
美國生理學家Ancel Keys 的研究項目極巨爭議性
2040年取代日本 西班牙平均壽命將稱冠全球
新研究指出,西班牙在2040年的平均壽命將增至85.8歲,微超日本(85.7歲),新加坡(85.4歲)和瑞士(85.2歲)。美國將自2016年的43名掉至64名,平均壽命79.8歲,中國將大幅爬升29名至第39名。
70後母親的對話: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 社科院美國所魏南枝
回應
中國已經工業化了,正在步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城市裡的人們就變成了宅男宅女,這必然導致婚戀的成本與難度都陡然上升,最後就是傳統婚姻生子的生活模式快速的瓦解和崩潰。發達國家已經在前面做出了種種示範,中國也不會例外
人類為什麼生孩子,1是有利可圖,2是生活樂趣,3是繁衍本能。當養育負擔極大,前途茫茫,無生活樂趣時,1,2兩大因素就消失了。最後一個繁衍本能被手機網路遊戲等也消解掉了。
《2023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49.3%的女性認為配偶基本沒有承擔家務、照顧小孩的責任,你認可這個資料嗎?
回應
不知道這個資料怎麼來的,是客觀評判的,還是主觀情緒。就我周邊的,基本都是男的做家務,尤其是做飯,基本都是男的在做。無論女人的衣櫃多滿,總是缺衣服穿!
那男人呢?男人活該受氣處處遷就女性?
不結婚不談戀愛,就不需要遷就女性了。
呼和浩特體育中心設女性專用泳道:徵求建議獲超80%支持
回應
我是男的,我也感覺游泳時候被女性碰到非常尷尬,所以你們為什麼不給我設置一個單的的男性泳道。
商務部研究員彭波:拯救地方債,中央不必急於出手
回應
地方債中央兜底?那馬上再給你整出65萬億地方債來。看你能兜底幾次?
相關新聞資料
日本2021年負債12.69萬億美元,占GDP的256.9%。其實,自90年代泡沫後,政府只好大舉發行債務,但收穫不高。美國負債破30萬億,占GDP的130%,美家庭債務總額為15.6萬億,隨著通脹加劇,美國家庭的壓力也會更大。中國負債8.4萬億,占GDP的47%,外匯儲備達3.25萬億美元,這意味家底厚實,整體抗風險性很強。
我除了沒自己的房子,全深圳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租的起
【本文來自《“想靠工資買房不可能”,網友面試北京某航太院被勸退》評論區】
誰說買不起,降低要求,北京買不起買燕郊,上買不起買太倉,要是這樣都不行我無話可說
涼山地區,知道窮成啥樣嗎?
【本文來自《16歲少女逃婚事件婚約已解除,父母承諾退還彩禮》評論區】
不客氣的說,她打工三個月,比在村裡幹一年掙的都多。 嫁到窮困涼山地區,16歲生娃,在大山裡呆一輩子,就這命運,還有比這更難的嗎?
回應
前幾年有一批當地的未成年人在廣東工廠被解救,孩子們紛紛表示不願回去,在家只能吃土豆,在廣東打工可以吃肉
想解決人口問題,最快捷的方法是給年輕人提供保障性住房
【本文來自《9省份常住人口變動一覽:出生率全部下降,部分降幅擴大》評論區】
回應
完全可以參考新加坡組屋計畫
新加坡的生育率還不是一樣低,分房+分錢,在新加坡被證明是不行的:
鄉下好是好,可是晚上肚子餓了有外賣嗎?生病了附近有醫院嗎?
【本文來自《為什麼新加坡人均八萬美元了,卻並不讓人神往》評論區】
相關新聞資料
過去60年的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和中等收入陷阱(回應: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一個話語陷阱,這是美歐為掩蓋割發展中國家韭菜的話語陷阱。)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均壽命為什能超美?
要麼工作到70歲,要麼永遠不退休……美國,養老也難
現在的農村吸引人的只剩下房子和環境
【本文來自《“經濟學家建言2023中國經濟”系列|溫鐵軍:錯過了“鐵公基”、房地產的,抓緊看向“第三資產池”》評論區】
驚訝,新時代的男女比例繼續失衡(回應:第一胎生男就不再生了,第一胎女會再生一個,50%機會生男孩,那自然就男比女多了。)
這些人口小縣為啥要“精兵簡政”?
原因是人口太少、無需太多編制人口,地方財政捉襟見肘倒逼的改革?
我在北京待了十多年,開始感覺和地方差距較大,這些年覺得差距越來越小了
【本文來自《如果時間退回到23年前,我會堅定不移的選擇留在北京,甘心租房子過苦日子》評論區】
小崗村現在確實不如很多村,但不能以此否定小崗村當年的先進
【本文來自《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到小崗村調研》評論區】
我是安徽定遠人,鳳陽的鄰縣,看到有人陰陽怪氣評論小崗非常生氣! 從開始包產到戶到如今才不過四十年,大批經歷過這段從大集體轉變包產到戶歷史的人還活著呢,還有幾億人,怎麼有些人就想否定歷史!
回應
那些認為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重要的,根本就不懂三農!大集體時,很晚還在栽秧,而分田單幹後,秧苗很早就載好了。
分田後農閒時間多,可以去做其他產業,增加收入。但是: 1、農民生產積極性不再。2、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機械,推廣不開。3、農民分化開始了,農業水準徘徊了。我地90年代開始,就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各級政策扶持;流轉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規模化、集體性質的經營。
私有制單幹對農村真的好嗎?那你說說,小崗村現在為啥幹不過大寨和華西村?
相關新聞資料
天下第一村華西村或臨破產?負債369億 2022-09-07 新浪財經
從免費分房到今天還房貸到八十歲,這期間發生了什麼?
我拒絕回到八十年代,但我不拒絕當時的免費分房,免費醫療
回應
八十年能分兩套房的人,自然會懷念那個年代,你得去問問逃荒的農民看他們懷戀不懷戀。
我不會喜歡改開前的那種住房體系, 所有的資源被少數人把握,現在的不管這麼說主動權多少還是在自己的手裡。
便宜無好貨,沒有免費的午餐。 任何貌似免費或便宜的東西,背後都有高昂的成本。就說便宜的“福利房”吧。 50年代一些單位建造的“筒子樓”基本上就是磚砌、少量水泥;鋼筋缺乏怎麼辦呢?竹子替代。60、70、80年代的房子“長了一些筋、要害是預製板”。90年代的房子樓板是“現澆面”結實一些了。 現在的各種商品房是框架結構和框架剪力牆結構。
單純降房價,其實未必能真正解決民眾的不滿
【本文來自《“經濟學家建言2023中國經濟”系列》評論區】
哪怕是住炒分開的方案,貧富差距還是擺在那裡的,不滿依然在。地段差異依然在啊!
醫保改革六大焦點:為何要減少個人帳戶劃入? 澎湃新聞
一場涉及3.5億職工參保人、上萬億醫保資金的“醫保史上最大改革”引起普遍關注和討論。2月15日晚,國家醫保局2023-02-15醫保改革的配套《關於進一步做好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的通知》,將更多的藥店納入門診統籌服務提供的範圍。
焦點一:職工醫保改革主要改什麼?為什麼要改?
2021年4月,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明確調整統籌基金和個人帳戶結構後,增加的統籌基金主要用於門診共濟保障,提高參保人員門診待遇。在高血壓、糖尿病等群眾負擔較重的門診慢性病、特殊疾病的基礎上,支付從50%起步,並向老人傾斜5-10% “大共濟”,還家庭小共濟,配偶、父母、子女的醫藥費用,可由個帳支付。
焦點二:為什麼要減少個人帳戶劃入金額?合理嗎?
我國醫保制度存在結構性問題,至2021年,參加職工醫保35422萬人,年末結存36121.54億元,其中統籌基金17834億元、個人帳戶11575.43億元、居民醫保6712億元。參保人感覺到劃入個帳金額減少了,有不滿,這是正常現象,但個人看門診、藥店購藥可報銷的卻更多了。就算是目前身體好不怎麼看病,年齡越大,總還是要看病買藥的,所以,國家說要算大賬、算長遠賬。
焦點三:短期“吃虧”能否換來長遠實惠?
並非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時間明確感受到醫保改革後的利好,因為人們權益的置換並非同期實現,對部分人來說有滯後感。
焦點四:這場改革誰受益?
門診共濟保障改革的主要受益人是老年人。此次“邁步”最大的武漢醫保局也表示,從長期看,所有參保職工都增加了此前沒有的普通門診待遇,特別是患病群眾和老年人受益更多。
焦點五:門診統籌就醫購藥方便嗎?
在地方上,武漢市醫保局也在15日將第三批4065家定點零售藥店納入職工醫保門診統籌服務試點。
焦點六:醫保基金資金夠用嗎?
武漢市醫保局也表示,醫保基金收支是平衡的,收支規模與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基金保障能力穩健可持續。國家醫保局回應,2021年,全國醫保收入2.87萬億元,支出2.4萬億元,基金保障能力穩健可持續。2022年參保率95%以上,總收入26576.42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職工醫保收入18058.52億元,同比增長9.2%。
回應
這個問題很敏感,前幾天有人就談這個話題,沒有跟評。因為有些話說多了,給自己找麻煩。
中國爆白髮運動 抗議消減醫保金|2023-02-16 公視
回應
原來清零之後立刻躺平就是為了消滅老年人口
原來是有人給錢的內外勾結的抗議封控/醫保社保的白紙/白髮革命的白癡革命。
這些老人還能鬧事,我媽辛苦大半輩子土裡刨食,一個月就拿200塊錢養老錢。無論是醫療還是養老,都是一代人養一代人。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我們學不來,沒有哪個國家的投資能養得起中國這麼多老年人口。我們理性的討論一下,現在除了削減開支,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農民繳農業稅,醫保都沒有呢,而且新農合每年還在漲錢,連鬧事的資格都沒有。老人生了病就只能忍著,沒人可憐也沒人為他們發聲。
現在農村早就不收稅/早就有醫保了好吧?騙別人可以,別把自己也給騙了?
2023醫保改革,之前每月醫保卡裡錢=公司或者政府的部分+個人繳納的部分。改革後,變成了統籌部分。以後去醫院門診看病也可以報銷了,以前是只有住院才能用醫保卡報銷,總體看來有利有弊。
中國醫保個帳改革何去何從? 2023-02-10 黃麗玲
武漢爆發退休人員2023-02-08抗議醫保權益縮水(包括,每月個人帳戶的醫藥補貼由人民幣286元降至83元,而年度門診起付標準提高至500-700元未達者須自費支付,還設下3500-4000元的門診補助上限。) 官方稱個人帳戶劃入統籌基金,擴大醫療支付能力,對參保職工的長期保障其實不減反增。專家說,中國醫保一開始就走錯了個帳的路,現在應能導正醫保功能,中國醫改難免陣痛頻傳。
醫保專家蕭慶倫(曾為中臺港、南非、瑞典等地的衛生改革提供諮詢)說取消個帳的改革方向正確:個人帳戶是個不公平的一種保險,從薪水扣錢是我的,死時是我的遺產,這是跟新加坡學的。保險的原則應該是大家統籌,個帳彰顯貧富差距,並壓縮到可造福更多病人的醫療統籌基金。
中國從2009年推廣醫保,做到96%的覆蓋率,目前的改革方向是擴大保費統籌的範圍,從一開始35萬人的縣統籌起,現已做到城市等級的統籌,但已經遇到相當多的阻礙,因為富有的城鎮會抱怨財源被貧困的城鎮拖累到,未來若進一步要統籌到省份的層級,挑戰更大。
單身時代來臨 2023-02-04 華視新聞雜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sSAlOOA6o
全台單人戶數已破300萬,占全台戶數34%。南韓,2016年就超500萬個1人戶,占40%。2015年也占34.6%,預估2040年單身率將達47%,成為超單身社會。單身社會帶來單身經濟和商機,讓單身的邊緣標籤漸轉成經濟獨立的象徵,不過單身社會藏哪些警訊,對又帶來什麼衝擊,台灣準備好了嗎?
超單身社會:「單身化」時代來臨! 日本.荒川和久 出版2018/07/30
內容簡介
未婚者是社會的亂源?
職業女性增加,造成社會走向不婚化?
九成的未婚者想結婚是漫天大謊?
男人失去談戀愛和做愛的能力了嗎?
女人因為金錢選擇結婚,男人因為金錢選擇不婚?
終生「無子率」比終生「未婚率」的問題更嚴重?
比起談真正的戀愛,男人寧願訂做「理想中的VR女友」?
單身經濟時代,將從「物質消費」變成「精神消費」?
單身時代逐漸來臨!從日本單身男女看出結婚的優缺點 2018-08-02
單身者眼中「結婚的優點」不外乎是可透過家人獲得精神上的避風港;反觀「單身的優點」則是生活輕鬆、經濟寬裕、有自己生活圈。結婚優點的男女差值男生是除了「社會信用」、「生活更方便」外,最重要的是「精神避風港」;而女性除了「可以回應父母和周圍人的期待」外,還認為「有經濟上的餘裕」。單身優點的女性高於男性,對女性單身的優點是「自由」,「維持和家人/朋友/社會的關係」;男性則認為是「經濟寬裕」,「不需要養家」。
單身- 維基百科
單身,是指已經到或超過國家或地區的法定結婚年齡後,未婚,或離婚、喪偶者。但更廣泛和流行的定義是未婚或未有伴侶的人,其中不論其是否已成年。有穩定戀愛關係的固定伴侶、但從未結婚的人,在法律上被認為是單身,其中主觀意願認定不想結婚的,俗稱獨身主義者或不婚族。
獨身主義- 維基百科
獨身主義(Celibacy)是自願未婚、性禁慾或兩者兼有的狀態。可能是為了追求理想,或為了保留個人自由,或因為宗教禁欲主義等等。
相關新聞
社會心理學家6項研究有力證實:結婚沒比較好,單身一點都不慘
10大獨身主義特質中: 1. 工作狂 • 2. 懶惰 • 3. 害羞、怕陌生 • 4. 喜歡自由 • 5. 眼角太高 • 6. 喜歡宅在家 • 7.自私• 8. 習慣獨處 9. 個性獨立不依賴• 10. 為情所傷。
為何三十歲以上的女生反倒是更難追呢? 2023-02-02
我今年32歲,身高173公分,二本學歷,從事程式師的工作,月收入一萬二左右,在長沙有一套150平米的房子,月供3000元左右,還有一台十萬左右的代步車。在我三十歲以前,我沒有太考慮結婚的事情,覺得男人先好好打拼事業,晚點結婚也挺好。然而,家人卻不斷催促我,親朋好友更是給了我很大的壓力,以致於我不得不加入了相親大軍。…..此後,我便反思了自己,覺得30歲以上的女生未必就好追,於是我乾脆和一位25歲的女孩相親了。沒想到這次相親卻很成功,現在我們都準備結婚了。我就有點不明白,為何三十歲以上的女生反倒是更難追呢?
回應
30歲不結婚的也就幾種情況:
1. 有過長期戀愛史,因為彩禮等現實原因分了或者男的跑了自己情傷。
2. 戀愛史不長,但是次數多,比較挑挑揀揀。
3. 真心拼事業,不找男朋友的。
4. 喜歡玩,不想安定下來。
5. 確實是不會跟人相處,不性格孤僻或者驕橫造作。
6. 自身條件差還覺得自己很不錯的,被雞湯洗腦了導致天天做白日夢的。
7.自己條件差自己也知道,這種你也不會追對吧?
世情國情極速變化,共同富裕时代的新型再分配,人大國關學院呼喚出臺全民基本收入的中國方案(回應:假設十四億每人發十萬,一百四十萬億國債,利息多少?誰負?消費增長,通貨膨脹,十萬還是原來一樣的購買力?)為什麼政府不能直接發錢?(回應:如果發錢能解決問題,窮國早就解決了。)
延遲退休不是解決社會養老的好辦法(回應:現在的情況就是人的壽命不斷延長,領養老金的時間變長,養老金入不敷出。)
農民60歲領100多元養老金,專家建議與城鎮職工退休工資增速相一致 2022-12-0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範、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回應
錢從哪來,一個月500,需要1.6萬億,財政收入才20萬億。
以前大量農民排隊退出新農保,非常開心愉快,現在抱怨沒有養老金,不交社保金領養老金公平?
相關新聞資料
為什麼城裡的老人有退休金而農村的老人卻沒有? 2022-11-03 因為城裡老人交社保
為什麼很多農民不願意交高檔的養老保險? 2022-11-12 農保總共八個檔次,最低年交500,最高6000,交多領多,交少領少,但是很多人負擔不起。
最近推出的個人養老金到底有什麼用? 2022-12-01 我國養老金體系分三個層面,一是普惠型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二在職人員共濟型年金保險,個人交工薪4%、企業交8%。三是自保型每年每人最高可交12000元免稅。
很多領域都監管協力廠資金了,為啥一到農民工欠薪,勞動部門就做不來呢 2022-11-28
【本文來自《農民工拿不到錢,消費者拿不到房,錢都去哪兒了?》評論區,標題為小編添加】
現在很多工程,至少三四層轉包,如果不向下撥款,整個工程涉及到的人,都得完蛋。工程,包括其他很多行業,大多先賒後付,所以信用、誠信尤為重要。但工程行業暴利,民間承建大多摻雜著黑惡勢力,所以誠信就變的不值錢。父親曾是小包工,每年年關,拉著大量土特產去催要工程款,上面得到款項,就是壓著不撥付,非要去求去要才給。
回應
正規施工企業的農民工工資確有銀行專戶監管,代發工資。但這些外包的施工隊就無法監管。
農民工拿不到錢,消費者拿不到房,錢都去哪兒了? 2022-11-27
2020年《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規定,如果甲方沒錢,施工單位要先行墊付農民工工資,對相關的人工費支付方式也做了規定。但實行起來有難度,很多承包單位分包給他人,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農民工就可能拿不到錢。
我70後,算不上事業女性,但也是挺好的大學畢業的,生娃這事其實就是無解的
即使國家鼓勵生一個發十萬,對於事業女性,遠遠抵不上她們的損失啊。所以,這不是錢的問題。
如果有辦法,發達國家不早解決了嗎?越是愛孩子的母親,越沒辦法生第二個,你得保證給孩子足夠的照料啊,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至於什麼延長假期,什麼現金鼓勵,都是沒用的。一個打算升職的女性是絕對不會跑去一個單位連生三個孩子蹭那個假期的,反過來,願意生三個孩子的也不是窮能攔得住的。哈哈。其實如果國家真的太需要人口了,鼓勵早戀吧。十八歲以前的女孩兒,有可能是戀愛腦,一激動就給愛人生寶寶去了。成年女性,尤其是考了個好學校,有個好工作的,大半會覺得孩子有一個就行了,這世上所有人都沒工作收入可靠。
回應
說得挺實在的,這就是現代女性的現狀
老年人“血拼”雙11 2022-11-02
“今年雙11,我比女兒買的東西都多。”75歲的張阿姨說道。自從五年前,在女兒的朋友圈裡得知了雙11,在女兒手把手地教學下,張阿姨如今已經成為了社區的網購達人。“雙11直播間真的優惠力度太大了。”“一款雙開門冰箱只賣1899元,甚至比去年雙11還低了200元。”
除了張阿姨,雙11蹲守直播間的還有60歲的元雲,只不過“主戰場”在某短視頻直播平臺。10月26日,平時晚上10點就睡覺的元雲,先是在某直播間蹲到淩晨0點,搶到了僅有1000單的999元超低價冰櫃,隨後來不及休息,守到淩晨1點,秒殺到了1300多元的煤氣灶。
2020年雙11期間,阿裡曾發佈《老年人數字生活報告》,銀髮使用者的線上消費金額三年複合增長率已達20.9%,躍升為僅次於“Z世代”的消費新勢力。
只是對於銀髮一族來說,要想在“年輕的”網購平臺上實現絲滑購物,仍有許多難點。對此,多個網購平臺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字體放大,聲音方法,註冊和交易流程簡易化。
銀髮一族成為不可忽視的消費力量,至2021年底, 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7億人,占18.7%。60歲及以上線民1.1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43.2%,使用手機上網達99.5%,與線民整體的使用比持平。不斷加深的老齡化,意味著巨大的銀髮經濟市場,2022年平臺上銀髮族的成交是2018年的3倍,用戶數是2018年的1.8倍,人均成交單量也提升至2018年的1.7倍。到2050年將增到106萬億元。
回應
老人愛上網購很正常啊。自從我媽學會網購,超愛逛。
老年人的錢最好忽悠,爺爺奶奶多叫幾聲,老頭老太太就暈乎乎了,直接掏錢買所謂保健品健康!
為什麼現在有些男生都不主動了?2022-10-12
回應
現在互聯網影響越來越深,慢慢的滿足了從生理因素激發的好奇心,男生也就理性的多了。而且現在女性的地位也在上升,要求這要求那得,什麼勞什子事都喜歡整整,男人開始平視女性,突然發現女人其實也就那回事,還不如兄弟好處。慢慢的這會變成常態,男女平等嘛。
其實就是成本問題,現在工作很累,買房很難,攢錢不易,在不主動之前,我的生活還是穩定的,攢錢,娛樂,工作都還可以。主動之後呢?一消費多了,送禮物,請吃飯,逛街乃至更多,花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就更大了,沒有盡頭,收益不定,而且上班還能累,玩的時間都沒有了。
現在是男女平等時代,權責是相等的,女權崛起已是事實,男人把權力交過去的時候,責任也卸一卸吧。
韓國街采| 為什麼不想生孩子?年輕人:這些話我們能在攝像頭面前說嗎
外媒Asian Boss繼上次在日本街頭採訪後,韓國2022年的生育率再創全球歷史新低。即便政府提供了1600美元的生育補貼,依然未能有效提升年輕人的生育意願。
“現在男女性別對立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出現仇恨的情緒,結果越來越多的人發誓不結婚。”
“我覺得包括我本人在內,很多女性,都不想成為家庭主婦。如果有孩子的話,會不利於我事業的發展。
回應
若是大好年華去懷孕生孩子,再回到工作中,可就沒精力時間培養出高能力了
我接觸到的人裡,半夜起來換尿布和餵奶都是男的來的
【本文來自《夫妻都上班但老婆回家還得照顧孩子,老公偶爾做個家務就覺得自己很好,這種我見太多》評論區】
回應
我嬰兒時晚上餵奶或哭泣,也是父親起來照顧
專家稱中國有超94%老人仍在養育孫輩,如何看待這一資料?
回應
老人帶娃這事,其實也是有積極的一面。幫子女分擔了養娃壓力,也讓他們的老年生活豐富多彩了起來,老人退休後如果閑著沒事做,是很容易抑鬱的。
這是中國人人倫傳統,礙著誰的事了?
礙著資本家的機構賺錢了唄
現在“為什麼生孩子”成了一個問題,房價、教育、托幼難…都是藉口罷了 2022-09-04
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沒人問這個問題,生孩子是跟著人的生物性和物種繁衍的本能。沒有計劃生育限制的話,生兩三個還是不需要想就“天經地義”的。
現在呢?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條件越好,生孩子越少,這是從來就有的事。
所以,不要拿什麼房價、孩子教育、托幼難什麼的作為不生育的理由,那些都是藉口。不想生孩子的時候,找個藉口不難。
回應
主要還是現在工業社會物質條件足夠豐富,不需要為了生存增加勞動力和抱團,每個人都是一個經濟獨立個體,現代消費主義、娛樂至上的需求和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在生產力和資本加持下催生了更多勝於家庭安定感滿足感的事物。
當前要提升生育率,其實不能指望提高結婚率和降低離婚率來達成,取而代之會更加鼓勵未婚生育或者先生育後結婚,當然隨著而來的問題和挑戰也是可以預見到的。但為了維持人口,有些事情和準備晚進行不如早考慮。
養老詐騙六大套路曝光
2022年8月4日,北京高院對15件涉養老詐騙案件進行公開宣判,此次集中宣判涉及被告人100名,分別被認定為犯詐騙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犯集資詐騙罪。1人被判處無期徒刑,7人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56人被判處三到十年有期徒刑,其餘被告人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為被害人挽回經濟損失1100余萬元。
北京青年報通過對宣判以及已審結的養老詐騙案件進行梳理、分析,發現涉養老詐騙案件主要存在六種類型,分別為以投資“養老專案”為名實施詐騙;假借“以房養老”實施詐騙;以提供“養老服務”為名實施詐騙;假借代辦“養老保險”實施詐騙;假借開展“養老幫扶”實施詐騙;以銷售“養老產品”為名實施詐騙。
組織廣場舞吸引老人投資
誘導老人抵押房產買理財
虛構養老服務專案
代辦“養老保險”
冒充名醫賣假藥
開設健康講座販賣保健品
電影《七五計畫》:描繪未來日本為老年人贊助安樂死專案,大多數人積極回應2022-06-18
在萌生了一個劇本構想之後,日本電影導演早川千繪決定找到母親的同齡友人和其他熟人,驗證上面的這一假設性問題。她所得到的答案是:“大多數人對此都很積極,他們不想成為別人或自己孩子的負擔。”
在早川千繪看來,這一結果看似令人震驚,卻有力地反映了當下日本文化和人口結構。《七五計畫》獲第75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特別提及獎。
這部電影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首次擔任總監製的集錦電影《十年日本》中的一部《七五計畫》的再創作,描繪了這樣一個未來景象:日本政府宣導安樂死,以及為孤獨老人集體埋葬,興奮的銷售人員不斷推銷著這些服務,就像推銷旅遊保險業務一樣。
日本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為65歲及以上,按人均比例算,日本的百歲老人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在日本的65歲以上老人中,五分之一為獨居,該國老年癡呆症患者的比例非常高。隨著人口的迅速減少,日本政府面臨潛在的養老金短缺,以及如何照顧年長公民等問題。
雖然年長的政客仍主導著日本政府,日本媒體也時常強調所謂“快樂老齡化”的樂觀報導,但安樂死在日本是非法的,但這卻偶然會在可怕的犯罪情境下出現。2016年,一名男子在東京郊外的一個殘障人士中心殺害了19名正在熟睡的人,他聲稱這些人應該被安樂死,因為他們“在家庭生活或社會活動中遭受著極端困苦”。
日本鳥取大學的副教授安藤泰至,主要研究生死學、生命倫理等課題,他認為在一個某些人因過渡工作而死亡的社會(日本),這種潛在的未來景象是更加可信的。“想像一個接受安樂死的地方並非不可能。”
回應
我也希望我晚年有合法平價安樂死,沒必要渾身病痛苟延殘喘。沒安樂死就燒炭
這個題材在日本並不新鮮,拋棄老人(自生自滅)在日本平安時代的《大和物語》、《今昔物語》及其他歌謠、故事中均有記載。影視方面,早已《楢山節考》,並且是名導演木下惠介和今村昌平兩個各有千秋的版本。電影原著為深沢七郎的短篇《楢山節考》,小說以日本民間的棄老傳說為主題,講在一個楢山深處的村莊裡,老太太因年老被兒子背上山,令其自生自滅的過程。
相關新聞
枝裕和 《十年日本》:悲觀真的無可避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IfMJjl3Kc
若人造子宮對孩子沒啥不良影響,也不是貴得負擔不起,98%女性願意選擇? 2022-01-20
【本文來自《生育率低?人造子宮技術成熟了,國家生國家養就是了》評論區】
關於人造子宮,有人認為,女人沒有親身揣娃十個月、最後經歷痛苦的分娩把娃生下來,就沒體會過那種血肉連接,就對孩子沒有愛,只是像愛個寵物那樣愛它罷了。血肉連結、激素影響,那確實是一方面,不否認。但當爹的也沒揣過包子、生過娃吧?難道“父愛”就是假的?
還有沉沒成本。你覺得,懷孕、生產帶來的痛苦和不便,是沉沒成本,母親變胖變醜、尿頻尿急、漲奶痛/分娩痛/側切痛/剖腹產傷口痛,付出了種種代價,因著這份辛苦不易,鐵定會更愛孩子,這還真是玄學。學過《鄭伯克段于鄢》吧?姜氏為啥討厭鄭伯、寵他弟?生他時難產啊。
回應
這話說的,沒有代價的話,98%的男性也願意選擇,大家一拍兩散不要結婚算了,成本還下去了呢。
那麼設想一下社會會如何發展,沒錢的,靠著人工子宮有了孩子,受盡剝削,連孩子不帶,從小送託管,反正孩子是給國家養的,以後有指望不上,從此家庭親情淡漠,有親情和家庭組成社會體系開始分崩。優秀的富人,選擇將自己的基因通關演算法選擇女性卵子結合,按照定制化的培養模式培養超級天才。此後社會進入父母不認識子女的社會,完全進入獨自走完人生的一生社會模式。
我個人非常贊同人造子宮技術的發展的,人口下降指望90後,00後生根本不現實,未來個人覺得有前途的解決方式就是人家子宮+人口數量調節+社會化撫養+11年義務教育,可以更專注於事業和自己生活,對大家都好。
女性受教育程度、收入和地位的整體提升必然伴隨著生育率下降,這是全人類共有問,女人可以靠其他途徑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而不必承受痛苦與風險進行生育,這是根本因素。
不少人是不是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的計算有誤解?其實和企業沒有區別 2021-08-20
【本文來自《我國養老金主要問題是,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太高了》評論區】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的計算方式和企業沒有區別。都是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參保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個人帳戶養老金=個人帳戶儲存額÷計發月數,個人帳戶儲存額即自繳納養老金以來個人部分的總額及利息。
為什麼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普遍高呢?
第一是2015年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採取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政策。2015年前退休的仍按原標準執行,這部分人會高一些。
第二是按照改革辦法,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2015年之前默認已繳費,這樣退休時多數繳納時長35~40年,自然高一些。
這都是歷史遺留問題,改革之前已經領取較高退休金的人員,如果非要他們改拿較低的新養老金,那無疑是不公平的。
現在企業養老金低,是企業沒有為員工全額繳納,比如少開基本工資多開獎金,降低繳費基數。或者跳槽休息期間不交費。這樣繳費基數低,繳費時間短,拿到手的養老金就少。
不要道德綁架,裝電梯不是老人爬樓問題,是赤裸裸的房價升貶值的關係 2021-07-13
回應
道出了真諦。以6層樓為參考,假設3樓是100萬,4樓、2樓95萬,5樓90萬,1樓88萬,6樓85萬。
裝完電梯後:5樓100萬,4樓95萬,3樓92萬,6樓90萬,2樓88萬,1樓小於85萬。電梯對這三層的人來說,毫無意義,還要提供電費,還佔用了他們的公共空間。最最重要的是,令他們的房產大幅貶值。而四五六樓大幅增值。
裝電梯就是老人爬樓的問題,房價只是附帶的效應。我們單元正準備加裝電梯,原本一樓的不參與(有雜物房,實際相當於二樓)也沒阻礙大家,現在他家老人中風了,想坐輪椅出去放風都很不方便,現在主動要求加入了。房價算什麼,老人自己的房子,有生之年又不準備出售,老人病人的出入方便更重要。你叫子女每週過來兩三天抱老人上下樓,他們就很知道有沒有意義了!
想當年,我們新生住的是沒有電梯的七樓七人宿舍,就這還打破頭呢 2021-07-15
【本文來自《准大學生侄子糾結選床位問題,大家都睡過哪個鋪?》評論區】
上床下桌四人宿舍,現在這本科生的條件也太好了,想當年我們新生還是沒有電梯的七樓七人宿舍,這還打破頭呢,還不就是因為我們住的是新建的樓嘛,那些老式的蘇式筒子樓黑黢黢的老鼠蟑螂多,新樓有陽臺可以晾衣服。
為何不是全面放開?專家解讀 2021-05-31
導讀
周海旺告訴記者,在制定放寬生育政策中有兩派意見。有的建議全面放開,有的建議全面三孩。為何最終選擇後者,可以說是權衡了各種因素的決定。從實際生育情況來看,具有生三孩意向的育齡夫婦已經很少了,因此“全面三孩”基本能滿足絕大部分育齡夫婦生育願望。另一方面,如果選擇全面放開,也擔憂部分富裕或貧窮的家庭會生太多。
......
不想生、不敢生?配套措施意義更重大
相比“放開三孩”前半句,“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健全重大經濟社會政策人口影響評估機制”後半句意義更重大。他直言:社會生育、養育、教育三方面的成本很高,很多年輕人不敢結婚、不敢生育。
女性權益如何保障?配套應跟進消除歧視
無論是婚假、產假,還是0-3歲托育服務,放寬生育政策必然會對婦女就業等帶來影響,鼓勵生育、以家庭為單位的配套支援措施, 應充分體現男女平等的國策。
毋庸置疑,招收聘用女性企事業單位等,會帶來成本支出,這其中包括懷孕、生育、養育期間的一系列成本。這兩年也有專家建議:用人單位可參考殘疾人就業政策,即“免交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以此鼓勵用人單位招聘女性,消除女性就業歧視。此外,女性孕檢、養育孩子過程中,用人單位也應提供適合女性的彈性工作上班制度,全社會共同創造鼓勵生育的支持環境。
相關新聞
應對人口老化 陸將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全面二孩”沒解決的問題,“放開三孩”能解決嗎?
回應
不能解決,不想生的還是一個都不會生。這是一個世界難題,這也是歐洲福利那麼好生育率卻還是很低的原因。
優生優育,最終結果是不生不育 2021-03-30 風聞
有人認為是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才導致生育率降低。這種說法只出現在中日韓,倒還是能理解,但全球華人的教育水準和收入均高於當地人,生育率無一例外的墊底。實際上,生育率高的國家,幾乎無一例外的是貧窮國家。
回應
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要求更高,延長了受到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造成生育能耐困難。
(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建立,養兒防老的傳統需求消失。
(三)思想解放,個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主觀生育意願大幅下降。
(四)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客觀減少了婚育年齡男女一起的時間。(長期加班、出差,兩地分居。)
結論:除非劇變,人口就這樣,慢慢的下滑。
優生優育,最終結果是不生不育 2021-03-30 風聞
有人認為是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才導致生育率降低。這種說法只出現在中日韓,倒還是能理解,但全球華人的教育水準和收入均高於當地人,生育率無一例外的墊底。實際上,生育率高的國家,幾乎無一例外的是貧窮國家。
回應
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要求更高,延長了受到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造成生育能耐困難。
(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建立,養兒防老的傳統需求消失。
(三)思想解放,個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主觀生育意願大幅下降。
(四)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客觀減少了婚育年齡男女一起的時間。(長期加班、出差,兩地分居。)
結論:除非劇變,人口就這樣,慢慢的下滑。
台灣人也愛去!烏克蘭慘淪為歐洲妓院與代孕之國 2021/05/12 中時
近日出現有台灣男子花數百萬在烏克蘭尋求代孕後遭丟包尋求協助,引起政府呼籲國人赴國外尋找代孕要有風險意識。烏是前蘇聯成員國,也是軍事工業重鎮,但在蘇聯解體後,因族群與政治紛爭無法協調,被歐美俄強權操弄,政治動亂頻生,民生凋敝、經濟困頓,為尋求溫飽的年輕女性被迫出賣靈肉,或是出租子宮從事代孕。
西以烏克蘭語為主,信仰天主教,反俄情緒強烈,政治上比較傾向歐洲;另一半東烏則以俄羅斯裔為主,使用俄語,信仰東正教,政治上親俄。北約組織在前蘇聯解體後持續向東擴展,在捷克、波蘭與波羅的海3小國加入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烏克蘭,這已經貼近俄國土,讓這隻北極熊倍感威脅。也因為這樣的地緣政治結構,烏克蘭的國內政治與國際關係註定要在美俄兩大強權間遭到劇烈拉扯而變形。
回應
烏克蘭淪為歐洲妓院與代孕之國,走上悲慘的命運,美國的功勞最大。
曾經接受過美國的顏色革命指導的國家沒有一個現在是完整的。
相關新聞
危機解除?俄國撤回集結烏克蘭邊境軍力| 國際焦點| 聯合 2021年4月22日
國家統計局:中國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紅利繼續存在 2021-05-11 觀察者網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表示,2020年,14.1億人,占全球18%,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人口紅利繼續存在,同時勞動年齡人口逐年緩慢減少,經濟結構和科技發展需要調整適應。具體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人口總量增速放緩,但仍然保持了平穩增長。
第二,受教育水準明顯提高,人口的素質不斷提升。15歲受教從2010年的9.08年至9.91年。16-59歲從9.67年至10.75年,文盲率從2010年4.08%降為2.67%。
第三,性別比為105.1,出生性別比為111.3,較2010年降低了6.8,逐漸趨向正常水準。
第四, 0-14歲比2010年增加3092萬人,“二孩”生育率由2013年30%升到2017年50%。
第五,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占總人口35%。其中,流動人口3.76億人,十年間增長近70%。人口持續向沿江、沿海地區和內地城區集聚。
第六,十年間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2.36億人,城鎮化率提高了14.21%。
相關新聞
國家統計局:生育率1.3,意願子女數為1.8,只要做好相應的支持措施,實際存在的生育潛力就能發揮出來。
回應
報喜不報憂,生育意願才1.8,低於2.1世代更替生育率。
人口紅利並不只是“年輕勞動力”供給豐盛,而是有多個維度:有消費需求與能力的人口紅利,有豐富的簡單勞動力供給的紅利,有各方面大量供給高端人才的紅利,有工程師紅利,有研發人才紅利,有科學家紅利......但是都和教育,與國民健康水準和社會保障能力相關。人口數量並不一定會轉化為以上所有紅利。過量的低素質失業人口和糟糕的政府治理相結合就可能是一場災難。
人口變化帶給美國三個重大趨勢 2021-05-07 環球時報
2020年美國的生育率1.6創下新低,連續第六年下降,創下自1979年以來最低。只有,依靠少數族裔多生孩子,大量引入移民。然而,近年來美國社會愈演愈烈的種族矛盾、白人至上主義和排斥移民的政治傾向與人口增長的需要完全背道而馳。
人類性別比--維基百科
自然比例
人類生男生女比約為104,但由於女嬰較男嬰存活率爲高(男胎比女胎更容易流產或死胎,且男嬰出生後較易感染致命疾病),且女性比男人長壽,加上男人比較容易因為工作、衛生習慣、生活習慣(如:好爭執、鬥毆)等因素死亡,通常承受較大的風險,所以整體人口的性別比多在100以下,越高齡、生活環境愈好的國家,因為高齡女性人口愈來愈多,所以性別比也愈低,例如日本在2002年只有95.5。另外男嬰出生的可能性,也與母親懷孕時的生活條件相關,母體在環境艱困時會抑制男孩在子宮內存活,在環境好時則相反,這導致資源缺乏時,母親生下的男胎比平常少,其它哺乳類動物則也有相同的情況。以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在環境艱困生下女嬰將更有利於繁殖。
男女性別由誰定? 2018-07-13
一般認為,男子精子分為兩種:一種含X性染色體,另一種含Y性染色體。若X精子與卵子結緣,則生女;若是Y精子,則生男。有人則說,生男生女決定於女方卵子選擇。法國科學家發現,女性卵子絨毛膜電荷影響性別,即正電荷時可吸引X精子而為女胎;負電荷時,則吸引Y精子而為男胎。正常人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為常染色體,男女都一樣;還有一對是性染色體,男女不同,女性是2條X染色體,而男性只有1條X染色體,另一條是Y染色體。在46條染色體上具有5萬種以上基因,每個基因都帶有遺傳信息。染色體通過一系列活動將遺傳信息準確無誤地傳給後代。
相關新聞資料
性別決定系統 - 維基百科
中美科學家造出“人-猴胚胎”,這是什麼邪惡實驗產物? 2021-04-21 新浪科技
幾天前,國際頂級期刊《細胞》上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來自中國昆明理工大學和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第一次製造出了存活率較高的“人-猴胚胎”。
不得不說,這有一種邪惡實驗產物的感覺。好在實驗僅持續了20天,避免了潛在的倫理問題。在科學上,這種含有不同物種來源的胚胎有它的正式名稱,叫做嵌合體胚胎(Chimeric embryos)。
嵌合體並不只是實驗室中的產物,在自然界中例子有很多,例如去年的一篇新聞:一對夫妻通過試管嬰兒得到了一個寶寶,但DNA檢測結果都是:小孩應該是叔叔的。但奇怪的是,爸爸是家中的獨生子!原來,這個爸爸是嵌合體。30年前,在受精卵發育的過程中,爸爸的胚胎竟然把原本要發育成他兄弟的另一個胚胎給吞噬掉了,兩個胚胎合成了一個。
除了人類,很多生物中都有嵌合體的存在。
…..
從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至今也不過六十多年,生命科學發生了徹底的革新。
目前,基因測序在醫療健康的應用頗為廣泛,其中包括產前對新生兒的基因篩查。
在疾病治療領域,基因檢測也正在被推廣。
2013年,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預防性切除乳腺,也讓通過DNA檢測疾病相關基因的技術廣為人知。
發現嵌合現象之後,科學家們想到可以通過構建嵌合體模型(用人類基因修飾的動物組織)來研究疾病,這種模型毫無疑問會比現有的動物模型更接近人類,能為研究提供與臨床更相似的環境。
這種技術能夠預見的應用還包括構建人-動物嵌合體進行發育過程的研究、藥物測試以及生產人類移植器官等。
嵌合體一直被認為是解決器官供給短缺以及移植排斥問題的潛在方法。雖然嵌合體會給個人DNA識別和親子鑒定方面帶來挑戰,但背後所蘊藏的科學價值也同樣令人期待。
回應
難過的是醫學倫理那一關
相關新聞
美國解除特朗普時對胎兒組織的研究限制,解散了一個備受爭議的經費評審倫理委員會。
文科生太多會掉進中等收入陷阱?歷史的無知! 2021-04-16 任大剛
最近,四名文科博士發表《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論文,得出:應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切實解決婦女在懷孕、生產、入託、入學中的困難。
論文中提到,文科生收入低,甚至找不到工作,。東南亞國家之所以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中國不重視理工科教育。
四位不知,中國高等教育脫胎于蘇聯模式。上世紀50年代,中國成了全世界文科生比重最小的國家:1949年33.1%,1953年14.9%,1957年剩8%。
其實,粗通地理的都知道,東南亞地處熱帶,穿衣吃飯和居住也要比溫帶和寒帶易解,熱帶基本都不是工業發達的地帶,更應發展旅遊度假等第三產業,需要更多的文科生,而不是理工科生。
回應
要辯駁四博士說法,需要看採用的資料和推論的邏輯是否合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中國是否適用。
四博士說的是文、理科比例不太合適,文科比例偏大莫非文科能直接種出糧食、造出機器、建設成世界工廠?
中國古代科舉,100%文科生,還不是搞舊中國搞得GDP全球第一。
中國教育改革必須建立跨學科,才能克服文理分科的工匠體制 2021-04-17 陳平
回應
沒有一個擅長的學科,跨十個都沒用。
優生優育,最終結果是不生不育 2021-03-30 風聞
無論任何政策,都無力扭轉中國生育率日益下滑的現實,很多東西不是單純靠政策激勵所能實現的,太多的人把生育率低歸結於種種物質性因素,比如說:房價高,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等問題,實際上這些東西很難成為生育率中決定性的因素。以房價高為例,即便是全世界房價最為低廉的新加坡,生育率全世界倒數第一。
回應
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要求更高,延長了受到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造成生育能耐困難。
(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建立,養兒防老的傳統需求消失。
(三)思想解放,個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主觀生育意願大幅下降。
(四)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客觀減少了婚育年齡男女一起的時間。(長期加班、出差,兩地分居。)
結論:除非劇變,人口就這樣,慢慢的下滑。
優生優育,最終結果是不生不育 2021-03-30 風聞
我國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動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釋放生育政策潛力。
但是我懷疑,無論任何政策,都無力扭轉中國生育率日益下滑的現實,很多東西不是單純靠政策激勵所能實現的,太多的人把生育率低歸結於種種物質性因素,比如說:房價高,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等問題,實際上這些東西很難成為生育率中決定性的因素。
以房價高為例,即便是全世界房價最為低廉的新加坡,生育率全世界倒數第一。新加坡採取的是組屋制度,等於國家保障房屋購買,幾乎每一個新加坡年輕人都是在買了房以後才結婚的,新加坡人買房完全不是負擔,但是新加坡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
有人認為是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才導致生育率降低。如果這種說法只出現在中日韓,倒還是能理解,但是華人在全球全部有分佈,無論是美國華人,英國華人,馬來西亞華人,他們的教育水準和收入均高於當地人,但是他們的生育率無一例外的墊底。另外的是西班牙裔和黑人,西班牙裔收入比黑人高,生育率同樣比黑人高,黑人生育率也就1.792,而西班牙裔的生育率為1.959。
實際上收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和生育率負相關,生育率高的國家,幾乎無一例外的是貧窮國家:越窮越生,這個原理是存在的。
回應
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要求更高,延長了受到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造成生育能耐困難。
(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建立,養兒防老的傳統需求消失。
(三)思想解放,個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主觀生育意願大幅下降。
(四)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客觀減少了婚育年齡男女一起的時間。(長期加班、出差,兩地分居。)
結論:除非劇變,人口就這樣,慢慢的下滑。
相關新聞
延遲退休與中國的人口問題
https://www.cyzone.cn/article/624220.html
華爾街日報援引Capital Economiics的研究,聲稱:生產力增長放緩和勞動力萎縮有可能使中國永遠無法超越美國,或者說,如果中國真的超越了美國,美國也會在移民的幫助下再次奪回榜首位置,不斷補充其工人供應。人口出生率問題真的會成為中國民族復興道路上的陰影嗎?我不這麼認為。…..
陸邁入老齡化社會 林毅夫:產業升級 人口紅利還會持續 2021/03/09 中時
針對大陸生育率崩跌、往老齡化社會發展,可能影響經濟成長,成為今年大陸人大、政協「兩會」上受關注議題。來自台灣的政協常委、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現在中國農村勞動力達到總勞動力的30%左右,而發達國家在農業上的勞動力一般低於5%,也就是說我們還有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到製造業的空間,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還會持續下去。
「在其他國家,退休年齡一般在65歲甚至70歲,但是在中國的退休年齡,男性是在60歲,女性是在55歲。」因此,中國可以用延長退休年齡來增加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從深層來講,更重要的是人口品質。提高人口品質就是要提升教育、培訓水準,讓勞動者有更高的素質,這是克服人口老齡化最重要的措施。
相關新聞
外媒:中國出人意料地設定了GDP增長目標
外媒解讀李克強總理GDP “溫和”增速6%“保守”、“謹慎”,認為可能超過8%。外媒報導兩會,塞進了自己的議程。
中國經濟永遠超不過美國?美華裔學者獨排眾議做驚人預測 2021/03/05 中時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發表《美國對華政策的未來——對拜登政府的建議》中引用華裔學者易富賢的研究,表示中國人口的轉折點出現在2012年,經濟成長也在同一年減速,不只2028年超越不了美國,反而會在2035年速低於美國。
歐日曾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但由於落入老齡化陷阱,然後重新回到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國生育率1991年已低於美國,2000年比日德希葡義還低,所以,人均GDP不可能達到美國的50%。
回應
美國人均GDP6萬7千美金,為何一般人過得那麼辛苦!
那可以叫美國不要整天像瘋狗一樣亂吠中國威脅論了嗎,別整天對中國沒事亂搞什麼貿易戰科技戰宣傳戰。
本文只是多年前中國崩潰論的變種版,內容雖略有不同,但還是先畫靶再找理由,聽起來是很有理,但其實只是一種心靈毒湯自我安慰的幻想。
求職時被問結婚規劃或是生育計畫,到底該怎麼答? 2021-03-06
【本文來自《就我個人體會,企業對已婚未育女性還是挺歧視的》評論區】
回應
我有女兒。我能理解企業問這個問題。女人懷孕後產檢,前八個月是一月一次,後兩個月是每週一次,這是病假,要給工資。孕婦不能有壓力,工作量會被安排為平時的50%-70%,八個月後,基本不安排工作了,曾有孕婦流產,公司賠了十幾萬。生育假全額工資98天,難產增加15天;多胞胎每多1個增加15天。哺乳未滿1周歲,不得延長勞動時間或者安排夜班勞動。每天1嬰1小時哺乳。小孩越小越容易生病,讓媽媽請假帶小孩去醫院。所以,女生生孩子,至少需要2~3年的折騰。對於企業來講,最好的策略就是:不招女生,不就沒這個問題了嗎?在這裡,再次呼籲大家支持 “社會化撫養”。
“社會化撫養”會變婦女回歸家庭,相夫教子、贍養老人也是一條路,歐美國家就是這麼做滴。
離婚冷靜期30天 意外引爆休夫休妻潮 2021/03/08 旺報
大陸取代台灣,已蟬連多年亞洲離婚率最高地區,大陸今年起施行離婚新制,離婚登記必須經過30天「離婚冷靜期」才能生效。登記前限時限量預約,更讓離婚「一號難求」,黃牛賣名額一單600元。
以前雙方達成了離婚協議,可以馬上到民政局離婚,離婚協議就生效了;現在加入了30天離婚冷靜期的變數,協議的強勢方反悔更容易了,弱勢群體想要離婚成功,要麼接受遠差於原來的離婚協議方案,要麼只能通過漫長的訴訟離婚程序離婚。
農村剩男配城市剩女——中國式生硬催婚 2021-02-17
官媒一篇有關農村“剩男”的報導日前登上熱搜,原因是受訪專家提出,城市剩女多,農村剩男多,建議將剩男進行技能培訓,輸出到女性集中的行業和地區。
此番言論自然在中國線民間引起強烈反彈,農村剩男是因為沒有錢、沒有本事而“剩”,城市剩女則大多因為財富自由、不願意承擔家庭壓力而“剩”;這樣一來,農村剩男的素質也根本無法和城市剩女生活在一起。
回應
流水線上的40歲剩男,配副處級高級知識份子剩女,煤渣配鑽石,想想吧
沒臉回家、失業、民族主義…農村青年的標籤從哪來? 2021-02-17 武漢大學研究員呂德文
“小鎮青年”和“豆瓣青年”的思想分化往往因議題不同而呈現出不一樣的狀態。[全文]
回應
房價和就業是表面原因,城鄉差距本質上是一個地區的產業鏈產業集群經濟成熟度。蘇南農村年青人很少為這樣問題發愁,因為蘇南農村那時候已經基本上產業化,城鎮化,甚至生活條件超過城裡一截。我高中同學讀大學時候娶了碩班女孩堅決回去,不留城裡找工作。女孩那邊條件比城裡都強,他只好過去,變成那裡農村戶口。前兩年微信裡私聊,有2輛好車有別墅兒女三個,什麼不缺,就愁惕年輕很多報負都萎了。
假如國家告訴年輕人,只要你達到法定年齡了都會給你房子,局面是不是會好點?
【本文來自《房子離今天的年輕人有多遠》評論區】
回應
計劃經濟時就是這樣啊,特別是在城市。事實已經證明了,會供給不足,得排隊……
坐等市場無序,讓房一錢不值。
早點睡,夢裡啥都有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 2021-01-28 新浪科技
2020年《柳葉刀》的一篇報告,截至2020年7月,全球大約有78億人。
聯合國說,由於我們無法即時跟蹤全球的出生和死亡人數,統計學家根據一系列因素來得出這些地區人口的估計值,包括生育率(女性一生中平均生育多少個孩子)和死亡率(一個人的預期壽命)。
隨著世界各國的生活品質與醫療健康水準的提高,全球人口在過去兩個世紀中增長迅猛。但是,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達到最高點之後,一直在放緩。1800年突破10億;1927年20億;1959年30億;1975年40億;1987年50億;1999年60億。由於全球新生嬰兒數量的減少,長率到2100年的時候,將低於0.1%。
據聯合國2015年資料,全球平均生育率為2.5,低於1990年3.2。但不同地區的生育率差異顯著。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為4.6,而北美和歐洲為1.7。
影響生育率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女性決定生育的時機和生育子女的數量。
多項研究表明,當女性和女孩擁有與同齡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機會時,女性在日後生活中將擁有更多機會,並且傾向於生育較少的子女。因為,女性在追求教育和就業機會時,會推遲生兒育女的計畫。
此外,城市化水準越高,生育率往往越低。城市地區通常會經歷“人口轉型”——從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過渡。
工業化之前,全球預期壽命30歲左右。工業化在1800年左右始於歐洲。當時,嬰幼兒和青少年的死亡率極高,大約有27%的兒童在1歲前夭折,47%的兒童活不過15歲。當時全球生育率為5.77,不過因國家而異。美國為7,挪威則為4.3。
得益於糧食生產的提高,藥物和衛生設施的發展,全球嬰兒、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死亡率均在下降,這延長了預期壽命。1950-1955年為46.5歲。到1995-2000年已65歲。2019年為72.6歲,但地區差別顯著,最低的非洲只有61.2歲,最高的歐洲為77.5歲。
研究表明,低生活水準與低預期壽命之間存在相關性。另外,戰爭、自然災害、饑荒和流行病等也會影響人口的總體死亡率。
未來全球人口的預測
聯合國2019年報告,到2050年,有一半以上的新增人口來自以下九個國家:印度、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印尼、埃及和美國。
預測未來有多少新生嬰兒以及在哪裡出生,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將醫療健康和教育資源用於何處,可以幫助各國建立最有效的勞動力市場。
「養老防兒」 46%熟齡族:退休金不夠 2020-12-15 聯合報
「養兒防老」已是歷史名詞,剛步入老年的嬰兒潮世代大半已覺悟,「新世代老人」老後絕不跟子女住,圖個老後清閒,孩子也別來啃老。「養老防兒」是翻轉文字的戲謔,也有幾分警醒。
根據勞動部2018年調查,勞工退休生活費用來源以「自己儲蓄」比率最高,接近八成,靠子女奉養只有5.1%,即使六十五歲以上,由子女供養比率也僅占一成。
但根據聯合報願景工程退休力大調查,逾五成民眾未做退休理財儲蓄規畫,更有四成認為退休金不夠用;退休資金缺口需要填補,但四成的人選擇退休理財工具的投報率不及2%;有二成六完全沒有購買任何保險。調查顯示,想要晚年安穩度日不靠他人,令人擔心。51.6%沒固定理財或儲蓄;而有投資的,逾三成投入的資金額度僅占收入的1-6%。
各項年金改革持續,要靠自己存錢養老,利率又太低,所以準備退休理財愈早愈好。
醫療險可提供就醫經濟保障,長照險則避免失能落入貧窮或無人照顧,年金保險能對抗長壽風險,因為活愈久領愈多。
60歲理財通:不借錢給子女創業 2020-12-15 聯合報
「我們很早就覺悟了:我這一輩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子女棄養的第一代』。」六十歲的理財專家施昇輝說,很早就跟三個兒女約法三章:爸媽會支持到大學畢業,要念研究所或出國,都要自己想辦法。當然,創業、買房,都得靠自己;他相對不要求「孝親費」。唯一送給子女的是終身醫療險,「只要我還在世,保費老爸出。」兩代分別自求多福,這是時代變化使然。青年世代薪水低、物價高,「我從來不期待他們有能力照顧我和我太太。全家聚餐,還是老爹出錢啦。」
鬧出荒唐笑話:明朝的人口統計為何如此離譜2020-11-06 觀察者網
眼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在各地展開,人口統計在中國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的齊國,就已有“常以秋歲末之時,閱其民”。秦統一天下,“上計”就有戶口一項,中央要求地方呈報戶口數字的消長。
在中國人口發展史中,明代是一個重要時期,大部分研究人口史的學者認為,晚明的實際人口已經突破了1億,還有學者認為明末人口達到了1.9億。
從制度設計看,從戶帖到黃冊,明朝的人口統計雖然比不上今天,但嚴謹程度也頗為可觀。學界普遍認為,洪武十四年約六千萬的全國人口統計數字具有較高的可信度。那麼,既然黃冊每十年一修,是否意味著此後的人口資料同樣可信呢?我們不妨先看看幾組數字。….
全國性的資料統計明顯不靠譜,地方的人口統計也未可盡信。地方誌中同樣出現了許多荒唐的統計數字。比如紹興府,萬曆十四年上報有男子約40萬,而女子只有不到18萬人。
再如湖北沔陽縣,據報嘉靖元年全縣男子25346,女子13876,如此奇葩的男女比例,顯然不正常。
許多地方誌記載的人口數量也明顯存在問題,比如嘉靖年間編修的《吳江縣誌》記載,洪武四年該縣有口361686,可到了嘉靖十五年,竟然只剩下了95667。在繁華富庶的蘇州府,經歷了一百多年太平光景,人口竟然銳減了七成以上,簡直不可思議。
今天的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發現這些問題,明朝人自然不會熟視無睹。
…..
何炳棣在《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4)》中給出了這樣幾條解釋:地主豪紳庇護形成隱漏戶,官員營私舞弊,並戶,變亂戶籍,以及由於軍籍歸兵部掌管,故而不入于黃冊。但不止於此。
自先秦以來,歷朝歷代統計人口,重點都是為國家賦役提供依據,然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家收入逐漸取決於來自土地的田賦,而不是人頭稅與徭役。一個地方有多少“丁”,反映的通常不是人口的多寡,而是納稅單位的多少。正因如此,沒有納稅能力的婦女、兒童,特別是女童,不會被記入統計資料,所以出現了男女比例極其懸殊的情況。同理,地方誌中屢見不鮮的“半丁”,並非“半人”,而是半個納稅單位。
諸如蘇州府的吳江縣,為什麼會少了這麼多“人”呢?科舉士紳不承擔徭役,甚至連田賦都未必會交,所以江南越來越富,士紳越來越闊,而國家納稅冊上的人頭卻越來越少,作為賦稅統計的戶口數字自然也隨之減少。
日媒:中國全力避免“未富先老”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2020-10-21文章,與日本不同,中國在規劃經濟發展和人口變化方面向來主動採取措施。儘管其人口迅速老化過程將在這個十年加劇,但由於擔心“未富先老”或將導致其發展目標脫軌,中國政府已實施多種相應政策以確保經濟穩定增長。
此外,在中國,很大比例的年輕人受教育程度都遠超前一兩代人。隨著中國勞動適齡人口規模減小,這些年輕人能夠承擔起提升這個國家人均勞動生產率的任務。與日本的另一不同是:儘管中國勞動力規模在下降,但勞動適齡人力資本存量仍在上升。北京也在逐步將本國經濟引向資本密集型行業。如今,針對高科技行業的投資已確保中國在勞動力稀缺時將擁有大量科技優勢。
中國還已確保自身承擔得起贍養老一代人的經濟負擔,尤其在養老金和醫療方面。儘管有人稱中國養老金太低以至於抑制了消費增長,但中國人口老齡化議程至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一直保持清晰,且與短期和長期(變化趨勢)相適應。而日本直到最近一直在夢遊中走向深淵。勞動適齡人口不僅面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得不維持足夠高的生產率以利用更少的勞動力推動經濟前行,還須出錢贍養龐大且照顧費用高昂的日益老齡化的人群。
與中國相比,日本沒有奮起直追的增長可能性。隨著日本人口越來越老齡化,其社會總需求可能難以為繼。而中國沒有同樣的問題,因為當代退休人員——在彼時低收入的中國長大——從來都不是“大消費者”。
親歷美國第24次人口普查 2020-10-21
因為新冠疫情,美國持續一百多年、已經進行了24次的人口普查,今年草草收場。作為這次美國人口普查的親歷者,正好最近中國也在進行第7次人口普查登記,觀友們有人經歷過國內人口普查的,不妨也談談國內的做法,對比一下。
………
八月份去了一趟車管所(DMV),在他們牆上看見了一張人口普查宣傳海報,那是我唯一一次見到關於人口普查除信件外的實體宣傳品。
9月初,某一天我一個人在家剛洗了澡,外面有人敲門,以為是快遞,在屋裡喊了下放外面就好,誰知他一直敲個不停。
當時我是真的嚇到了,新冠期間,聽說過冒充防疫人員詐騙的,還有入室搶劫的,但美國確實有很多服務必須入室,即使疫情期間也一樣(例如社區的蟲害控制,不能不讓人進,否則會被投訴),因此膽戰心驚拿了個防狼噴霧戴上1860出去開門。結果是個白人大叔,掛著個工作證,自稱入戶人口普查員,很禮貌地站在門口,說我這戶是這一帶唯一沒有回答問卷的人。我說我敢對上帝發誓我用不同方式填了兩次,他聳聳肩,說“我接到的指令就是訪問你。”
於是站在門口,又把那些我都快背下了的問題全部重新答了一遍。還好那位元大叔記錄完就走了。唯一的槽點是他沒戴口罩,不知道他怎麼進社區的(社區強制戴口罩,不戴的物業罰款100)……
事後曾上網查了查,還真有關於預防普查員詐騙的宣傳:
…..
回應
與作者描述的美國情況相比,我經歷的中國人口普查,“體驗滿分”。不說媒體一早就為人口普查造勢,走在街頭,路過社區,也能看見“大國點名,沒你不行”的橫幅。因在上海工作,所以老家有負責人員特地微信詢問在滬情況;而上海這邊,我和社區工作者打了兩次交道。一次是晚上七點多,工作人員上門再次確認已有資訊。進來的是一位看上去文氣的小姐姐,戴著口罩,入門時還主動套上藍色鞋套。跟我確認了身份證、戶籍地、學歷等資訊,臨走前還送了一盒口罩——八片!還是單獨裝!接過手時一陣驚喜。第二次簡單點,電話聯繫,主要確認我離開戶籍地多少年,在滬工作還是其他。
美日德那些老牌製造企業的"工匠神話" 為何最終破滅
2019年8月初,Canalys公佈2020年第二季度美國智慧手機出貨3190萬台,其中70%是中國製造,高於上一季度的60%。
同樣在8月,美國《財富》全球500強企業,中國首次超過美國躍居第一。
如若將目光投向歷史,不難發現曾經輝煌的日德美製造都在發展中遇到了困境。這些困境折射出了哪些問題?又給崛起中的中國製造提供了哪些經驗?下文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文章節選自作者新作《工匠革命:製造業的精神與文化變遷》。
質的壓力:向日本學習
1980年代,日本製造在全球市場所向披靡,品管成為歐美企業向日本學習的重要內容。然而,品管也不是日本本土產物,也是二戰後日本從美國引進的。……..即使日本經濟在1990年代陷入蕭條,由於豐田公司等日本製造仍然表現強勢,世界各地對日本製造的學習也沒有停止。
量的壓力:工匠神話的破滅
但是,日本製造的黃金時代在1990年代便結束了。進入21世紀後,若干醜聞的曝光也宣告了工匠神話的破滅,德美的老牌製造企業亦未能倖免。究其原因,量的壓力所導致的殘酷市場競爭,侵蝕了質的原則,而人的惰性與投機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制度的不穩定性,如歷史上反復出現過的那樣,再一次產生了不良的結果。
……
小結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2001年以後,中國逐漸取代日本,成為全球製造業新的發動機。各國對於智慧製造的探索下,工匠精神也發生著新的變化。
神話終究含有虛構與誇大的成分。近年來,以神戶制鋼、東麗公司等為代表的日本大企業曝出的品質造假醜聞,大眾汽車和波音公司的品質醜聞又表明,工匠精神的衰退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實際上,從數百年前的東西方案例已經可知,人具有惰性與投機性,由人構成的制度也因此存在著衰敗的可能性。
相關新聞
中國首家高端裝備5G工廠:省75%人力,效率提升超三成
回應
高端製造業推智慧化不需要太多工人,低端又大量外移,剩餘的勞動力不能全部去送外賣吧。
不用杞人憂天,幾千年來生產力不斷提升,並未出現過沒處就業的情況,學歷越高就越少生是常態,中國現在大力發展AI智慧型機器人,人代替那些勞動力空缺!
這些國家製造業若不能產生較中國幾倍的生產率,自然就沒法維持發展。
這就是印度無法崛起的原因,他們已經錯過了人力紅利原始積累的時間視窗
人口負成長 衝擊政府稅收 2020-08-19 聯合報
國發會發布人口負成長比預期提早兩年出現,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昨天表示,人口負成長第一個會讓人想到勞動力不足,但要看自動化速度與勞動力減少速度,何者比較快?可以確定的是人口負成長,代表未來繳交勞健保、繳稅的人都減少,影響政府財政,比較令人憂慮。
辛炳隆說,勞動力是否必然不足,要考慮產業結構改變的可能性,例如這幾年AI出現,產業加速自動化結果,很多工作被機械取代,勞動力不足未必是壞事。未來是否會發生勞動力不足,要看勞動力減少或自動化速度,如果前者快,就會有找不到勞動力問題;若是後者快,反而會出現失業問題。
辛炳隆表示,幾年前,他就建議國發會應同步呈現勞動力供給與需求曲線,才能預測何時會出現供給不足的死亡交叉;人口負成長是對大環境的掃描,就看政府及產業如何因應。
他也說,比較嚴重的是,年輕人口不如老年人,未來繳稅及各種社會保險的人口也會減少,政府財稅短缺,甚至會影響預算支出結構,例如對幼兒支出減少,但高齡長照支出增加,就像現在的日本、南韓,已經可以看到台灣的未來。
對於政府要搶救生育率,辛炳隆說,要改變生育行為不容易,有人不想生,價值觀不容易改變,政府要做的是讓想生卻沒能力養的人解決生養問題,也就是養不起的問題,例如住宅、教育及學費等負擔,目前方案的力道都不太夠,大家還是不敢生。
「不會有人為了一個月三千元或五千元津貼,就去生小孩」。他表示,政府一定要有全方位配套,甚至直接喊出「小孩國家養」。引進優秀外籍人士也是改善人口結構方法,以前的新經濟移民法原本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但後來也沒進度,可見大家都知道問題所在,但政府做法都不到位。
日媒:日本“孤獨死”嚴重,中國卻很少
日本鑽石週刊2020-06-12文章,為什麼中國老年人“孤獨死”的情況比日本少 日本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孤獨死”情況很多,已成社會問題。中國的高齡少子化也在快速加劇,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億,中國卻很少出現“孤獨死”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傳統地緣社會已改變,城市高樓林立,人情關係變淡薄。對此,中國政府加速社區居委會建設。近年來“老年人互助養老模式”也備受關注。為了不讓老年人悶在家裡,各地還開辦老年大學,設有各類保健和文化課程。我參觀過幾次這類學校,校園寬敞,老師水準很高,學生們快樂學習的樣子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相關政策支持,生活習慣和文化差異也造就中日不同。比如,很多中國老年人喜歡聚集在公園裡練習太極拳和體操、跳廣場舞、唱歌,或坐在長椅上閒聊。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不像日本那樣完備,自發性質的活動表現出中國老年人“不僅僅依賴政府”“自己的健康自己守護”的意識。
雖說近年來中日社會一樣,核心小家庭成為主體。但“家庭第一”的傳統觀念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多數情況下,年邁父母與子女都住得較近。即使離得遠,也會利用視頻電話或頻繁走動來聯絡感情。而且,50%以上的中國老年人退休後會開啟照顧孫子的“第二人生”。中國老年人十分疼愛孫輩。在中國的學校門口,經常看見老年家長的身影。疫情停課期間,也是老年人陪伴孫輩上網課、給孫輩做飯的情況居多。而日本的老年人不太樂意長時間照顧孫輩。
中國老人中很多還愛炒股。常聽見他們熱火朝天地交換股票資訊。街頭巷尾還有很多老人搓麻將。這些不僅鍛煉大腦,還能增加與人交流的機會。而日本人性格較為內斂含蓄,一般不怎麼與陌生人交談。
凍卵落地咋這麼難?國內首例單身女性爭取凍卵案近日在京開庭 2020-01-05 法制日報
近日,國內首例單身女性爭取凍卵案在北京開庭。據相關媒體報導,徐某某2018年末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諮詢凍卵事宜,醫生經檢查確認她的身體狀況符合凍卵要求,但根據國家規定,醫院無法為她提供凍卵服務。之後,徐某某以侵害一般人格權將醫院告上法庭。國家衛健委(原衛計委)2003年頒佈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規定,禁止給不符合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法規和條例的夫婦和單身婦女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
凍卵服務需求增長 單身女性轉戰海外
出國做凍卵雖然規避了國內相關規定,但費用較高,需要具備一定經濟實力。費用在兩萬美金左右,保管費每年六百美金。
凍卵服務尚未放開 面臨多重風險難題
國內尚未開放未婚女性凍卵的原因是,在醫療、倫理和法律等方面還存在一系列問題。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切實保障女性權益
據瞭解,2017年12月,原國家衛計委曾對多名人大代表提交的“呼籲放開對單身女性生育權限制”的建議做出答覆稱,目前我國相關法律並未否認單身女性的生育權,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廣泛深入調查,加強研究論證,密切關注“冷凍卵子”等技術發展,積極做好可行性研究,審慎推進臨床應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切實保障單身女性的合法權益。
回應
凍卵要求提供結婚證那是作為已婚婦女的福利,作為障礙人士輔助生育的醫療手段,未婚的不想結婚的要繼續享受自由的,那就讓她們高價來接受商業服務唄,不要佔用有限的資源。可以立法往這個方向走。
還是要慎重,不能因為公知、媒體一煽情就放開。弄不好到時遍地單親,還用的不知是誰的精子,等孩子成年後在人海中遇上生物學意義上的兄妹結婚那就太違背倫理了。
商業抄作而已,後面會衍生出一堆糾紛,然後就產生出許多生意。對人口品質提高,無意義。
你這種說法不正確的,中國的人權不可能老是停留在幾十年前的那種水準的。
只講人權不講社會義務,都是在耍流氓。
沒錯,一個社會必須明確它支持什麼、鼓勵什麼,為了自由而自由、為了人權而人權是不可取的,個人的自由和人權應當有利於社會的共同利益,否則就會導致個人主義的氾濫,讓個人利益淩駕於集體利益、社會利益之上。
中國同性戀社區背後勢力不可輕視 2019-12-30 觀察者
12月20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佈會上透露有不少民眾提議將“同性婚姻合法化”寫入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同性戀社區人士組織和動員動員出30萬投票,在網路輿論場上突然引起一波熱議。
不遺餘力推動同性戀權利的NGO背後都是哪些?比如美國搞的很有勢力的Gay Straight Alliance (GSA) 組織,僅在2013,索羅斯給他們捐資10萬美元。洛杉磯The Los Angeles Gay and Lesbian Community Center的LGBT組織僅在2013年就接受了索羅斯的捐助13萬美元,紐約的The Global Action for Trans Equality (GATE)組織在2013年接受了索羅斯的24.4萬美元,這個組織是號召LGBT一起發聲來提高影響力的。Justice at Stake組織是一個試圖促進”LGBT在法庭上也能被【多元化】的對待”的組織,收到了索羅斯的52.5萬美元。索羅斯對中國的態度大家都知道的,可見國內的同性戀社區都不簡單。
同性戀權利只是這些NGO滲透各國各地的一個時髦抓手和切口,如果大眾此時不站出來發聲,輿論就會被這些NGO操作的社群所左右和引導,誤當成進步思潮,最終釀成大錯,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回應
敵對勢力是想滅種啊!
主要是想挑撥離間撕裂中國社會,造成社會混亂和動盪,讓國家內耗
這事怪袁隆平大神,就是把一些人喂太飽了。還有不少貧困人口需要關注,還有很多底層人口得勞動收益保障,醫療保障權利,那麼多需要立法完善的。
中國除了婚姻法沒有認可同婚合法之外,總體上來說對同性戀是寬容的。至於民間態度,那只能是道德層面。
中國沒有合法化,除傳統觀念,更重要是涉及一系列更複雜的法律和社會問題。如果同婚可以入法,近親結婚/冥婚…是不是可以?民法是要反映當代社會的主流倫理的。即使是歐美一些允許同婚的大陸法系國家,也不會列入民法典,多半是開個巧門,立個專法而已。人類的繁衍,對於人類社會的存在至關重要。對於同性戀這類與人類的繁衍無關的比如財產、撫養、監護等,完全可以用民法處理。現在整天在吵鬧的人,不懂婚姻法實際上是用來規範和保護與人類的繁衍有關的,可說是受了西方白“左”的影響,如果再吵下去,為了保護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從社會道德層面予以譴責,並不遙遠。
全國離婚率連續15年上漲 離婚該不該有"冷靜期"?
2019-12-24,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分組審議。有委員建議,婚姻家庭編草案中涉及的“離婚冷靜期”適用應當設立甄別機制,引起熱議。有業內專家表示,現實中的婚姻登記機關缺乏調查與辨別證據的能力,“離婚冷靜期”不宜設置排除性規定。
最新提交審議的草案沿用了一審稿中關於“離婚冷靜期”的規定。草案第1077條規定,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前款規定期間屆滿後三十日內的,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人大常委會委員李鉞鋒建議,應當對離婚冷靜期的規定予以完善,在草案1077條後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存在以下情形的,可不設置冷靜期: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因感情不和分居滿兩年。
經媒體報導後,“離婚冷靜期”制度再次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這一規定可以減少衝動離婚的發生,利於維護家庭穩定,有人認為該條文可能會干涉婚姻自由,不利於保障當事人權利,也有人在討論是否該設立甄別機制,設置排除性規定。
回應
全國離婚糾紛一審審結案件中,73.4%的案件原告的性別為女性
因為傳統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已經破產了,無論男女都能獨立生產和生存使得家庭不再是合作的生產單位,變成純粹是為了生育和感情的合作關係。現在的婚姻中男性要負擔彩禮買車買房,結婚成本大部分都是男性承擔,所以離婚對男性是虧本的。而女性現在相親過程中不用出錢就算了,結婚的成本也不用負擔,自然申請離婚沒有壓力。
不敢苟同。離婚對女人的打擊遠大於男性,什麼申請離婚沒壓力,現實生活裡女人往往都是婚姻的奴隸,能不離婚就不離婚。只不過現代女性獨立意識越來越強,反而很多男同胞大男子主義作風還沒轉變。
過去結婚是很神聖的終身大事。現在變了,既沒有硬性約束,更沒有道德約束。建議傳統家庭出身的人找同樣較為保守的家庭結親,男女雙方的婚姻價值觀高度一致,家庭更容易保持穩定。
生育率明明在降, 為何農村卻開始流行“先育後婚”? 2019-11-22 文化縱橫
【導讀】生育行為背後蘊藏了深刻而複雜的社會機理,其受到傳統文化中最深沉的積澱與現實生活中最迫切的需求的疊加影響。這種複雜性體現在,生育行為往往是在倫理道德、利益考量、價值觀念、社會認同等多重因素左右下進行的。在國家主導型社會體系中,生育行為作為最能凸顯人性欲求的本能行為,與國家治理手段之間存在激烈且長期的博弈。這種博弈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治理手段的有效性,也挑戰了社會內在的公平性。本文基於實際調查,對中國農村日益興起的“先育後婚”現象作了深入探究,分析了性別偏好、面子競爭與生育邏輯的內在關聯,認為“先育後婚”的增多,並不利於實現當前人口政策所追求的性別平等和優生優育等目標,值得反思。文章轉自“浙江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
回應
城市生育率低,農村生育率高,正好調和。不能學西方,白人生育率急劇下降,移民大量湧入,亡國滅種。
我接觸的相關案例,座標廣州。家裡請了一個臨時保姆,50多歲的阿姨,是廣州郊區一個村子的。她說他們村裡現在都是懷孕了才結婚,有的要等查出來懷了男孩才結婚。一是現在不生育的比例在增大,二是重男輕女思想依然嚴重。
生育率明明在降, 為何農村卻開始流行“先育後婚”? 2019-11-22 文化縱橫
【導讀】生育行為背後蘊藏了深刻而複雜的社會機理,其受到傳統文化中最深沉的積澱與現實生活中最迫切的需求的疊加影響。這種複雜性體現在,生育行為往往是在倫理道德、利益考量、價值觀念、社會認同等多重因素左右下進行的。在國家主導型社會體系中,生育行為作為最能凸顯人性欲求的本能行為,與國家治理手段之間存在激烈且長期的博弈。這種博弈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治理手段的有效性,也挑戰了社會內在的公平性。本文基於實際調查,對中國農村日益興起的“先育後婚”現象作了深入探究,分析了性別偏好、面子競爭與生育邏輯的內在關聯,認為“先育後婚”的增多,並不利於實現當前人口政策所追求的性別平等和優生優育等目標,值得反思。文章轉自“浙江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
回應
城市生育率低,農村生育率高,正好調和。不能學西方,白人生育率急劇下降,移民大量湧入,亡國滅種。
我接觸的相關案例,座標廣州。家裡請了一個臨時保姆,50多歲的阿姨,是廣州郊區一個村子的。她說他們村裡現在都是懷孕了才結婚,有的要等查出來懷了男孩才結婚。一是現在不生育的比例在增大,二是重男輕女思想依然嚴重。
養老不必靠子女?"意定監護"規定老人可指定監護人 2019-10-16 新浪新聞
意定監護是個新名詞,誕生於2017年出臺的《民法總則》第三十三條,區別並高於法定監護人。
意定監護也叫委託監護,特指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
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雖然越來越多的老人正在從中獲益,但這項法律制度的完善,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我們期待更為細緻和嚴謹的法規規則出臺,推動成立更多正規的意定監護組織,有組織、有保障、有監督地為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們守護好餘生。
回應
呵呵又一個賺錢行當產生
希望動機不要成為去算計老人財產,願天下老人安康善終
最好的養老模式是社區建立互助養老機構
多建養老院,國家成為監護人,最終的財產全部捐獻給國家
當女人都不用懷孕以後,女權運動才真正開始 2017-09-28
2017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打造的“人造子宮”用聚乙烯薄膜袋來模擬母羊的子宮,成功培育出了8只健康的小羊寶寶,雖然這一“子宮”仍無法完成完整的懷孕分娩過程,但科學家遲早會完成這一步。那將是徹底改變社會結構的一項發明。其實我們現在社會中許多不公平歧視,都來自於人類需要女性生孩子。
比如職場性別歧視。
事實上,全世界範圍內的企業主不但不願意付給女性更多的工資,同樣不願意投入資源去培養女員工。因為沒准你剛培養起這個女員工,對她委以重任,她就說她要生孩子沒法工作了。老闆開公司是要賺錢的,不是做慈善的。
針對這個問題,北歐國家法律規定男性必須要休產假:美國加州法律規定一家公司董事會中,必須有一位女性高管:這都是治標不治本,用行政手段強行干預市場,只會降低企業效率,上策是人造子宮。
還有社會生育率低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至今沒有哪個國家是在生育率大幅降低後還能漲回來的,怎麼鼓勵都沒有用。人工子宮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人造子宮還會徹底改變我們的婚姻制度。
長輩催婚的也少了,同性戀婚姻也可以順利合法化了。
很多人會說,如果未來人造子宮普及,可能會讓家庭不和。這就和100多年前說如果汽車普及,馬車夫怎麼辦一樣可笑。因為一旦人造子宮普及,漸漸就不會有現在意義上的家庭了。
回應
生物的所有本能源于生存,繁殖,男的偏向于生存,女的偏向於繁殖。當女性被剝奪了生育功能後,會很糟糕……
的確很恐怖。在原始人時代,智人男性祖先如能自己解決繁殖任務,那麼女性會被滅絕,就像被智人消滅的尼安的特人一樣。
相關新聞
十一長假“代相親”服務火了:600元一次 女客戶居多
致衛福部長:長照保險不是這樣算(沈政男)2019/09/22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最近提出「每人月繳一個便當錢」的長照保險政見,衛福部長陳時中回應說,「1年只能收到800多億元,不夠用」,既然如此,現行「長照2.0」1年財源300多億元,豈不更加不夠用?陳時中說,「全台家庭聘僱外籍看護與住院費用,1年不只800多億元」,其實住院費用歸在健保,而非長照保險。以目前全台23萬外籍看護、月薪2萬多元來計算,1年500多億元就可支付看護費用。
【年輕人不用是誤解】
到底台灣長照需要多少錢?以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值來看,約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8%,而台灣1年GDP為6000億美元,因此合理長照花費應為1400億元台幣。另外一個算法是從醫療花費來換算。有長照制度的國家,兩者比例約為1比5,若以台灣1年7000億元台幣健保支出來換算,長照所需財源剛好也是1400億元台幣。
不管採行稅收制或保險制長照,能找到夠多財源的就是好制度,比如採行稅收制的瑞典與法國,政府找到的稅收,以GDP比例來看,是台灣「長照2.0」的好幾倍。陳時中又說,「採行長照保險國家沒人0歲納保」,其實德國就是0歲納保。他也說「日本布建25年才採行長照保險」,殊不知日本在2000年啟動長照保險,當時老年人口比例為16%,而台灣再過2年就會達到這個數字。台灣一向以健保自豪,但學習台灣健保的韓國,早在2008年施行長照保險,他們的口號是「發揚儒家精神,啟動國民集體大孝」。
陳時中說,「讓年輕人繳交長照保險費用是剝奪年輕世代」,意思是年輕人不需使用長照,更是誤解。家裡有失智失能長輩的人都知道,照顧負擔一來,蠟燭兩頭燒,很難不心力交瘁。台灣每年發生好幾起「照顧殺人」,也就是不堪照顧負擔而殺死老人家的悲劇,而這些照顧者大都是青壯世代。蔡政府即使不願推行長照保險,也不應挑撥世代矛盾。
【健保體系可挪長照】
「長照2.0」雖已簡化給付流程,但相關行政作業仍是第一線人員的負擔。台灣採行長照保險的另一個優點便是現行健保的給付與服務體系,可直接挪用到長照。台灣健保獲得舉世讚譽,長照保險同樣也能成為另一項國際標竿。 (作者為老年精神科醫師,全文刊載於蘋果日報論壇)
回應
1.沈醫師把這個貼在BLOG是好事,因為蘋果很小氣,要收錢才給人看
2.但願蔡英文連任後能顧慮「世上苦人多」並參考這個意見,不要像現在一樣只是把他們當魯蛇...
回應
阿裡開始響應國家號召生孩子了
杠精最會咬文嚼字無事生非了,不杠沒有存在感。你也不是阿裡員工,人家也沒強迫你生,三觀不同而已有什麼好杠的?
享受生活,至少得讓員工少加點班啊。
我同學應屆進阿裡工作不到一年月入3萬,加班歸加班但也雙休,生活品質比95%的同學好多了
又一堆聖母在那裡嘰歪女人不該成為什麼工具的。我真踏的服了,你知道大自然賦予母性的責任麼?不生孩子結什麼婚啊,只談戀愛好了!現在的教育看來真的是出現很多偏差了,馬雲說的哪裡不對了?只有真正理解了婚姻價值的人才會有那樣的說法。
彩禮葬禮動輒數十萬,如何掐住陋俗“七寸”? 2019-05-11 瞭望
“搶銀行,不如娶晉江新娘”“長汀女孩太貴,彩禮讓你崩潰”“父母扛上山,家產任人搬”……曾幾何時,福建一些地方結婚彩禮動輒數十萬、辦一場葬禮花掉二三十萬。有些變味的傳統習俗帶壞了社會風氣,讓不少家庭陷入“娶不起”“葬不起”的窘境。
黨員幹部帶頭德法兼治
近兩年,在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中,福建多地緊抓黨員幹部這一“關鍵少數”,織密監督網路,以優良黨風政風引領民風社風好轉,形成“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省辦”風氣,聘金和彩禮不超過5萬元,隨禮不超過300元。以晉江市為例,當地紀委2018年共查處上報大操大辦婚喪喜慶問題10起,給予警告處分6人,通報批評4人,有效發揮了震懾作用。
移風易俗需納入法治軌道
回應
看封建份子撤了一大堆的理由,你怎麼不按印度人的邏輯呢?賣女兒就說賣女兒,何必如此冠冕堂皇?
在現代的中國,彩禮已是西方田園女權與中國傳統陳規陋習的結合體。
聽說過回娘家,有聽說過回爸媽家嗎?中國人敬天法祖,兒子女兒絕大部份也是跟父姓,族譜上不會錄女性後人的名字。彩禮只是一種補償,體現自已對女方父母的感激,如果覺得什麼的,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願打願挨而已。
結婚必須買房?足球名將范志毅擇婿標準引熱議 2019-05-10 觀察者網
對於很多家長來講,孩子結婚買房是必須考慮而又讓人頭疼的一個現實問題。
近日,足球名將范志毅在參加一檔綜藝節目談及女兒范斯晶與男朋友林宇航的房產問題時強烈反對租房結婚,他表示在買房結婚這種原則性問題上他是不會讓步的,男人應該盡這份責任。
此言一出,引發網友熱烈討論,有網友認為范志毅的說法完全可以理解,也有網友認為…。
面對爭議,林宇航在微博回應稱:其實自己的意思是想要靠自己的努力給女朋友一個溫暖的家,只是現在實力不允許,租房也只是一個過程而已。
據上觀新聞報導,在節目中所說的話很可能是范大將軍為了節目效果而開的玩笑。因為,當認真談到擇婿標準,范表示很開明:“對這個小孩我沒有什麼偏見,關鍵還是女兒妞妞,能不能接受。”有責任心是最重要的事。“男孩子只要能夠肩負起作為一個男人應有的責任心,關心呵護,照顧好妞妞,我並不在乎他是否有錢有房。兩個人如何相處,如何一起解決問題,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回應
這時候女權就不會出來吭聲了,怎麼沒女權來說這個父親物化女性歧視女性了,買房子怎麼就天生是男人的責任了
女權警告生孩子…
生育機器是女權婊的專用名詞
馬雲稱結婚是為了生孩子 網友為此吵翻了 2019-05-11 環球網
5月10日,馬雲在杭州西溪園區總部舉行的公司員工集體婚禮上說:婚姻不是為了進一步積累財富,不是為了買房子,不是為了買車子,而是一起生孩子。要一起享受幸福美滿的生活,孩子是無價之寶,永遠記住,所有的東西都可能是別人的,都可能是假的,只有孩子才是真正自己的東西,多生孩子吧!
第二個KPI是學會生活。
“除了有好的產品以外,我們一定要重視過程,婚姻是要運營的,沒有婚姻一開始就會幸福,它永遠在運營和經營之中,我們不僅要考核結果,更要考核過程的快樂。”
不少網友認為,生孩子並不是婚姻的目的:
也有網友對馬雲的這番言論表示支持:
也有網友對“孩子是父母的東西”有反對意見:
對於馬雲的此番言論,你怎麼看呢?
(三)本地升學入園難、費用高問題仍需關注
進城農民工家長對隨遷兒童教育的評價中,表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75.3%,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對所在學校師資的評價中,認為非常好和比較好的占78.7%,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50.8%的農民工家長反映在城市上學面臨一些問題,比上年下降2.7個百分點。本地升學(入園)難、費用高依然是進城農民工家長反映最多的兩個問題。對於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兒童,家長持此觀點的分別是26.7%和27.2%;對於3-5歲隨遷兒童,持此觀點的分別是38.7%和51.4%。
六、進城農民工社會融合情況
(一)進城農民工城鎮歸屬感較為穩定
在進城農民工中,38%認為自己是所居住城鎮的“本地人”,與上年持平。其中,已定居農民工中該比例為79.2%,對所居住城鎮高度認同。城市規模越大,農民工的歸屬感越低。在500萬人以上大城市中,該比例僅為16.8 %,比上年下降1.9個百分點。從對所在城鎮的適應情況看,19.6%表示自己非常適應,61.5%表示比較適應。其中,已定居農民工中,該比例分別是34.8%和57.8%。
(二)進城農民工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在進城農民工中,26.5%參加過所在社區組織的活動,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3.5%經常參加,23.0%表示偶爾參加。15.3%參加過人大代表選舉,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加入工會組織的進城農民工占已就業進城農民工的比重為9.8%。在已加入工會的農民工中,經常參加工會活動的占26.0%,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偶爾參加的占56.3%,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
(二)享受保障性住房比例提高
在進城農民工戶中,購買住房的占19%,與上年持平。其中,購買商品房的占17.4%,與上年持平。租房居住的占61.3%,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單位或雇主提供住房的占12.9%,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
在進城農民工戶中,2.9%享受保障性住房,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1.3%租賃公租房,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1.6%自購保障性住房,與上年持平。
(三)居住設施不斷改善
在進城農民工戶住房中,有洗澡設施的占82.1%,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使用淨化處理自來水的占87.7%,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獨用廁所的占71.9%,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能上網的占92.1%,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擁有電冰箱、洗衣機、汽車(包括經營用車)的比重分別為63.7%、63.0%和24.8%,分別比上年提高3.6、4.6和3.5個百分點。
五、進城農民工隨遷兒童教育情況
(一)3-5歲隨遷兒童入園率提高
3-5歲隨遷兒童入園率(含學前班)83.5%,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26%在公辦幼稚園,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35.2%在普惠性民辦幼稚園,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從不同規模城市來看,入讀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的比例相差不大。500萬人以上城市中3-5歲隨遷兒童有63.3%入讀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50萬人以下城市中的比例為61.8%。
(二)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兒童在政府支持的民辦學校就讀比例提高
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兒童在校率98.9%,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從就讀的學校類型看,小學階段隨遷兒童82.2%在公辦學校就讀,與上年持平;11.6%在有政府支持的民辦學校就讀,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初中階段隨遷兒童84.1%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上年下降1.8個百分點;10%在有政府支持的民辦學校就讀,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二)農民工月均收入穩定增長
農民工月均收入3721元,比上年增加236元,增長6.8%,增速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分行業看,製造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收入增速分別比上年提高1.9、1.1和0.1個百分點;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收入增速與上年持平;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收入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0.4和0.8個百分點。
(三)外出務工農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快于本地農民工
外出務工農民工月均收入4107元,比上年增加302元,增長7.9%;本地務工農民工月均收入3340元,比上年增加167元,增長5.3%。外出務工農民工月均收入比本地務工農民工多767元,增速比本地務工農民工高2.6個百分點。
(四)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加快
分區域看,在東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月均收入3955元,比上年增加278元,增長7.6%,增速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在中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月均收入3568元,比上年增加237元,增長7.1%,增速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在西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月均收入3522元,比上年增加172元,增長5.1%,增速比上年回落2.4個百分點;在東北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月均收入3298元,比上年增加44元,增長1.4%,增速比上年回落4.8個百分點。
四、進城農民工居住狀況
(一)人均居住面積繼續提高
進城農民工人均居住面積20.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戶人均居住面積在5平方米及以下的農民工戶占4.4%,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從不同規模城市來看,進城農民工人均居住面積均有提高。其中,500萬人以上城市中,人均居住面積15.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50萬人以下城市中,人均居住面積23.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
其中,外出農民工有配偶的占68.1%,比上年提高3.6個百分點;本地農民工有配偶的占90.8%,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
(二)50歲以上農民工占比逐年提高
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0.2歲,比上年提高0.5歲。從年齡結構看,40歲及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為52.1%,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2.4%,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近五年呈逐年提高趨勢。從農民工的就業地看,本地農民工平均年齡44.9歲,其中40歲及以下所占比重為35.0%,50歲以上所占比重為33.2%,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外出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5.2歲,其中40歲及以下所占比重為69.9%,50歲以上所占比重為11.1%,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
(三)新生代農民工中超半數為“80後”
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51.5%,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老一代農民工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48.5%。在新生代農民工中,“80後”占50.4%;“90後”占43.2%;“00後”占6.4%。
(四)大專及以上學歷農民工占比繼續提高
在全部農民工中,未上過學的占1.2%,小學文化程度占15.5%,初中文化程度占55.8%,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專及以上占10.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農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在外出農民工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8%,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在本地農民工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三、農民工就業狀況
(一)在第三產業就業的農民工比重過半
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民工比重為50.5%,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一是從事傳統服務業的農民工繼續增加。從事住宿和餐飲業的農民工比重為6.7%,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從事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的農民工比重為12.2%,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二是脫貧攻堅開發了大量公益崗位,在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行業中就業的農民工比重為3.5%,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從事第二產業的農民工比重為49.1%,比上年下降2.4個百分點。其中,從事製造業的農民工比重為27.9%,比上年下降2.0個百分點;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比重為18.6%,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
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新生代人數超老一代,收入上升 2019-04-29 國家統計局
(一)農民工總量繼續增加,增速回落明顯
2018年農民工總量為28836萬人,比上年增加184萬人,增長0.6%。農民工增量比上年減少297萬人。在農民工總量中,在鄉內就地就近就業的本地農民工11570萬人,比上年增加103萬人,增長0.9%;到鄉外就業的外出農民工17266萬人,比上年增加81萬人,增長0.5%。在外出農民工中,進城農民工13506萬人,比上年減少204萬人,下降1.5%。在外出農民工中,到省外就業的農民工7594萬人,比上年減少81萬人,下降1.1%;在省內就業的農民工9672萬人,比上年增加162萬人,增長1.7%。省內就業農民工占外出農民工的56%,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二)西部地區輸出農民工人數增加最多,東部地區輸出農民工略有減少
從輸出地看,東部地區輸出農民工10410萬人,比上年減少20萬人,下降0.2%,占農民工總量的36.1%;中部地區輸出農民工9538萬人,比上年增加88萬人,增長0.9%,占農民工總量的33.1%;西部地區輸出農民工7918萬人,比上年增加104萬人,增長1.3%,占農民工總量的27.5%;東北地區輸出農民工970萬人,比上年增加12萬人,增長1.3%,占農民工總量的3.4%。
(三)在東部、東北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減少,在中西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繼續增加
從輸入地看,在東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15808萬人,比上年減少185萬人,下降1.2%,占農民工總量的54.8%。其中,在京津冀地區就業的農民工2188萬人,比上年減少27萬人,下降1.2%;在長三角地區就業的農民工5452萬人,比上年增加65萬人,增長1.2%;在珠三角地區就業的農民工4536萬人,比上年減少186萬人,下降3.9%。在中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6051萬人,比上年增加139萬人,增長2.4%,占農民工總量的21.0%。在西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5993萬人,比上年增加239萬人,增長4.2%,占農民工總量的20.8%。在東北地區就業的農民工905萬人,比上年減少9萬人,下降1.0%,占農民工總量的3.1%。
二、農民工基本特徵
(一)女性和有配偶的農民工占比均提高
在全部農民工中,男性占65.2%,女性占34.8%。女性占比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外出農民工中女性占30.8%,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本地農民工中女性占38.6%,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在全部農民工中,未婚的占17.2%,有配偶的占79.7%,喪偶或離婚的占3.1%;有配偶的占比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
美國的對華政策不僅旨在針對中國經濟,而且有直接的地緣政治目標。後者是試圖減緩中國經濟增速,給中國執政黨製造麻煩。美國反華勢力掩藏這一地緣政治目標,以經濟目標作為幌子,是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和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核心力量。 正如蘇共倒臺導致蘇聯解體,進而使俄羅斯遭受歷史性的地緣政治災難,反化勢力也想用同樣的手段削弱中國共產黨,阻止中國實現民族復興。
中國人均GDP增速快於任何主要經濟體
從上文可以看出,資本投入下降是中國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但這並不意味著影響TFP增長不重要。事實上,中國人均GDP增長極快的原因之一是TFP快速增長。如圖3所示,2017年 3.3%的中國GDP增長是源於TFP增長,印度1.8%,加拿大1.3%,德國0.6%,美國僅為0.3%。
“中國將未富先老”的說法純屬誇大其辭
首先,人口因素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中發揮了作用屬實,但影響較小。因此,認為中國經濟放緩主要是由於人口因素,甚至極端地宣稱“中國將未富先老”的說法,是無法經得起事實檢驗的。
根據精確的分析來看,理論上當前的人口趨勢有可能維持勞動力投入,比如通過延遲退休年齡、提高勞動力教育和技能等方法實現。但這些方法要麼涉及到重大的社會變化,比如延遲退休年齡在所有國家都非常敏感;要麼需要非常龐大的支出,比如在加強教育和培訓體系方面。因此,這些領域的一些措施是可以預先考慮的,但這些措施不可能完全抵消人口趨勢。
準確地說,由於人口因素,中國經濟增長將出現一定程度的放緩。但是中國老百姓的經濟福祉與人均GDP之間的關係更為直接,2018年中國人口增長0.5%,顯著低於印度(1.3%)或美國(0.7%.),正如前文所示,中國人均GDP增速高於任何主要經濟體。
……
https://www.guancha.cn/LuoSiYi/2019_04_29_499614_1.shtml
中國“未富先老”的說法站得住腳嗎 2019-04-29 觀察者網
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思義
根據精確分析,理論上當前的人口趨勢有可能維持勞動力投入,比如通過延遲退休年齡、提高勞動力教育和技能等方法實現。但這些方法要麼涉及到重大的社會變化,比如延遲退休年齡在所有國家都非常敏感;要麼需要非常龐大的支出,比如在加強教育和培訓體系方面。
序言
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6.4%,與上年四季度相比持平,駁斥了西媒“中國經濟正急劇衰退”的預測。如果能認清當前的經濟趨勢,就會發現預測所謂的中國經濟衰退完全是多此一舉。
首先,中國政府已採取了適當的短期刺激措施,已初見成效。
隨著信貸刺激措施出臺,3月份中國新增貸款1.7萬億元人民幣,而2月份僅為0.9萬億元。3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86萬億元,而2月份僅為 0.7萬億元。這一刺激措施帶動中國3月份各項經濟資料有所好轉: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8.5%,這是自2014年以來的最好水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7%;以美元計價出口同比增長14.2%。
中國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2月份的49.2升至3月份的50.5。側重於規模較小企業的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從從2月份的 49.9 升至3月份的50.8。中國官方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從從2月份的 54.3 升至3月份的54.8。
鑒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其他國際經濟組織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中國3月份的資料尤其亮眼。預測,發達經濟體整體GDP增速將從2018年的2.3%降至2019年的1.8%,其中西方最重要的經濟中心GDP增速降幅更大。據估計,歐盟GDP增速將從 2018年的2.1%降至2019年的1.6%,降幅0.5%;美國則從2.9%降至2.3%,降幅0.6%。因為西方經濟體增速本來就遠慢於中國,所以以此為起點來說,美國和歐盟放緩的幅度遠大於中國。
除了這些短期趨勢外,對於中國中期經濟來說更重要的是投資出現好轉。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3%,高於2018年8月的低點(5.3%),也高於上月的6.1%。
下文將對美國對華政策和2018年中國經濟放緩原因進行分析,以說明投資在減緩、維持或提高中國經濟增速方面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
超高齡社會長壽風險 2019-04-25 聯合報 陳亮恭
長壽社會有三種系統性風險,亦即年金、長照與健保,全球已開發國家在普遍長壽現象下都遭遇類似困境,各國的解決方法不一,但都成為各國施政挑戰;這也是政府二○一六年上任的優先議題。若今日社會仍處於戰亂、貧窮或傳染病肆虐,前述社會風險都不會出現。
今年四月初台灣健保署指出,健保財政前年與去年均出現短絀,且財務缺口預期會持續擴大。台灣高齡民眾一年使用近卅次門診,是美國高齡者三點五倍,也明顯高於多數已開發國家;多科就診也帶動多重用藥與重複檢驗,而高齡民眾每年住院次數也高於已開發國家。
快速高齡化是人類歷史上未曾出現的現象,位居領先群的台灣,若不能更積極創新與整合,比糖果便宜的藥物、比通水管便宜的插管治療、比腳底按摩便宜的心臟按摩、比算命便宜的專業診療都會是常態,且可能更嚴重,民眾將面對更片段的醫療、難以整合的長照與系列的照顧困境,若未能正視問題本質又抗拒改變,將造就日益惡化的醫療品質,優質人才也將流失。
結婚率降離婚率升 是獨立意識崛起還是房價太貴? 2019-04-07 第一財經
2018年全國結婚率從2013年的9.9‰到2018年的7.2‰,5年連續下降。
2018年全國結婚登記人數為1010.8萬對,離婚登記人數為380.1萬對。離婚率則連續15年上升。離結比高達38%:100對就有38離婚。
晚婚不婚成流行,現在的年輕人都是怎麼想的?
全國離婚糾紛案件中,73.40%由女方主動提起。婚後2年至7年為婚姻破裂的高發期。77.51%因感情不和;14.86%因家庭暴力。
除了試圖減少房價高企帶來的壓力或規避限購政策,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還有政策、經濟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現代女性的擇偶標準越來越高,從外表到性格,再到能力素養和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三觀。
其次,原先盲目催婚的父母群體逐漸回歸理性。父母看多了不幸福婚姻的種種,越來越瞭解不合適的婚姻帶給人的摧殘遠大於不結婚,所以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理解並支持孩子的不湊合、不將就。
另外,女性在經濟上越來越獨立。如果說以往結婚的一大目的還是為了生育下一代,如今的政策趨勢也逐漸支持不結婚也可以合法養育孩子。同時,養兒防老的觀念也在改變,生兒育女和結婚一樣亦不再是必然,而是主動的選擇。
經濟越發展結婚率越低
2018年,上海和浙江的結婚率在全國各省份名列倒數兩名,上海以4.4‰的結婚率敬陪末座。
與此同時,天津、廣東、北京等發達地區的結婚率也較低。結婚率最高的則是西藏、青海、安徽、貴州等發達程度較低的地區。其中,貴州2018年結婚率更是高達11.1‰,是上海的2.5倍。
在大城市房價高企,讓結婚既成了社會問題,也成了經濟問題。買房育兒等生活成本的上升更是讓年輕人不敢輕易結婚。
除了生活成本,因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延長而導致的婚齡推遲,也是當前結婚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不過,結婚和離婚率的地域差異並非源自經濟這一單一變數,而是綜合了社會、家庭結構、民族文化、司法控制和人口結構等多元因素。
國際經驗顯示,社會經濟的發展會導致結婚率和生育率降低。
回應
女人要求過高,而男人的條件又達不到女方的要求,現實社會又不是感情第一的社會了。
房價不貴,是年輕人都不願意結婚。尤其是女孩子,如果自己有穩定工作,薪水又高,有自己的住房和生活空間。對婚姻更加看淡。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專業照護人才的短缺
自從2012年,受訓照護員的人數甚至至今都處於停滯狀態。照護業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衡,導致無法開發勞動市場的一半勞動力。
在高度身體化的工作環境中,女性看護者容易淪為性騷擾和暴力的受害者,66.8%的受訪者曾經遭到照護對象的性騷擾。很多時候,上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造成許多照護工作者的心理創傷。
此外,經常性加班以及輪班製造成照護人員無法平衡工作與家庭義務、心理及身體的負擔、相對較低的薪資,以及不受社會尊重,都使得照護業的缺勤率極高,讓年輕人卻步,長期以來導致人才短缺。
職場結構與型態轉型以及社會連帶的弱化也是問題所在。過去,父親的薪水足以養活全家四、五口人;如今,父母二人都必須要上班,才能維持家庭的基本生活品質。
同時,孩子為了找工作而離開家鄉的距離愈來愈遠,導致現代家庭在地理上愈來愈分散。因此,對專業照護的需求隨之提高。加上德國在2011年廢止兵役制,替代役隨之消失,因此護理界也突然少了數十萬位照護幫手,照護危機更雪上加霜。
至於地理分佈,德國16個邦雖然都面對照護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不過不一樣的是,不同邦——尤其是東西德之間——經濟待遇的落差極大。西南較富庶地區,照護人員月薪可領到2900歐元,東德則只有2000歐元。這樣的落差讓東德的照護人才不願意留在家鄉服務,導致東德照護危機比西德還要嚴重。同時,基於人口結構以及年齡分佈,東德的照護需求比例比全國的平均高許多。
傳統照護機構和半機構式照護服務單位缺乏專業人才,有照護需求家庭請不起專業照護,在這些壓力下,造成許多德國人往東歐尋求解套,在灰色地帶的24小時居家照護市場上尋找外籍女性看護。
「打黑工實際上是我國照護體制的重要支柱。政治界和政府部門都很清楚,卻選擇視而不見。否則,要付給看護的薪資要漲很多,大家得按照《勞基法》辦事,而且相關部門必須負擔監督責任。如此龐大的支出漲幅大概會讓現行的制度崩解。」
事實上,德國政府長期對長照的忽視,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社會大眾對護理界的態度:人們習慣把一切的照護工作——尤其是女性的勞動——視為理所當然,完全看不見護理人員每日辛勤的付出。只有發生醜聞時,大家才會關心相關的議題。
回應
這些問題台灣也有, 應該是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619747
老人德意志:被高齡社會壓榨的「德國照護者」 2019/04/03 戴
根據德國官方數據,從2015年到2017年短短兩年內,有資格接受照護福利的人數驟升了19%,2017年底更首次衝破340萬人。同時,雖然各地的養老院及其他照護機構努力徵招護理人員,但人數往往不足以應付各地需求。
家庭照護的沉重負擔
傳統而言,照護年長者以及身心障礙者被認為是大家庭共同負擔的責任。工業革命之前,在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農民的長子會繼承農場和所有的牲畜,其配偶或未婚姐妹則負責照顧年老的父母。不過,因為以往人類的壽命並不長(1950年代,德國男性平均壽命仍僅有65歲),但如今,德國新生兒平均壽命預估,女性可長達83歲,男性則為78歲。
一直以來,在家裡接受照護是大部分德國人的心願,2017年,高達76%的照護需求者(即259萬人)選擇在家裡接受照顧,其中176.5萬人完全依賴親戚的照顧,而大部分的照護者依然是女性:平均61歲、已婚的母親,不從事正職工作,照護期平均長達三年多;50%的照護者照顧自己的父母,13%照顧配偶的父母,而1/3的女性照護者照顧其配偶。
入不敷出的社會照護保險
80年代開始,因為平均壽命提升以及照顧期延長,不得不依賴社會保險補貼來維持基本生活。1995年起,德國開始全面實施「社會照護保險」,成為如健保、勞保、養老保險等社會福利的強制性國家制度。
1995年,護保費原訂為收入的1%,雇主和員工各負擔一半。如今,費用已經漲至3.05%,2015年開始,無子女者還須多繳0.25%附加費。
然而2017和2018年,德國的照護保險連續兩年入不敷出,虧損分別為24.2億歐元(約847億台幣)和35億歐元。近年來要求國家「用稅金補貼照護保險」的聲浪不斷。
除了社會高齡化之外,主要原因還有2016至2017年間的照護改革。當時《加強照護法》(PSG)I、II、III不僅放寬相關標準,還將認知技能納入失能評估的考量,讓更多人(尤其是失智症患者)享有申請照護保險補助的資格,進而擴大了受益範圍,也增加了支出負擔。
養老院與照護機構的品質問題
光是醫療方面的照護,德國已有高達60%的養老院被驗出有問題,1/3照護機構在餵食、確保照護需求者補充足夠水分方面有所疏失。
這些長照醜聞背後發生的原因,往往都與照護專業人才短缺所導致的工作過勞,以及無法周全對待每一位失能者有關。再者,過勞的照護人員因為身、心理壓力過大,經常選擇提早退休或轉行,導致留下來的同事工作負擔更重。
台灣出生率 全球最後一名 2019-03-24 聯合報 記
「世界人口綜述」網站列出2019年版的各國出生率排名,在全球200個國家中,台灣敬陪末座,平均每個婦女僅生下1.218個孩子。
生育率最高的國家絕大多數都在非洲,一口氣包辦前9名,如全球生育率第1名的尼日,每名婦女平均生下7.153個孩子,第2名的索馬利亞為6.123,第3名剛果民主共和國為5.963。而東南亞島國東帝汶則擠進第10名,每名婦女的生育率為5.337。
至於歐美國家,法國生育率為1.973排名126;美國1.886排名135,英國1.871排名138;德國1.47第181名。
亞洲國家,南韓1.323排名194;日本1.478排名179;新加坡1.26排名197。
中印,雖然兩個都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但出生率也不如預期,原因可能是該國政策或文化影響。印度2.303排名94;大陸1.635排名164。
最後,全球出生率倒數第3名為葡萄牙1.241,倒數第2名為東歐國家摩爾多瓦1.23。而台灣吊車尾1.218。
相關新聞
學者:數據是舊的、最資料,2017/18年已掉至1.13/1.06人。
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 國發會:推估數據,南韓2018年為0.98人,更低於我國。
回應
井蛙之前好多年不是一直嘲笑大陸一胎化不民主云云,結果鬼島自己才是一胎化最成功的地區,丟臉丟到全世界
恐怖!印度竟出現頻搶新郎、新娘被活活燒死現象 2015-12-16
在印度比哈爾邦邦地區,由於男方結婚時索取嫁妝越來越多,許多窮困父母付不起,一些新娘的父兄便鋌而走險,悄悄雇用當地黑社會分子,將一些單身男子綁架後,用棍棒逼迫他們與自己的女兒舉行傳統印度婚禮。根據印度習俗,一旦舉行這種婚禮,當地人就會承認他們是正式的夫妻。
據報導,印度中產階級單身男子最易成為綁匪襲擊的目標,政府雇員也很搶手,接下來是醫生、商人和公司經理。儘管婚嫁時索取彩禮的做法被印度法律所禁止,但在比哈爾邦邦要巨額彩禮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新娘的父母通常還要向新郎父母支付他兒子的教育費用,新娘嫁出後,得為她的丈夫和家人帶去諸如日用品、電器、珠寶等大量嫁妝。
如果新娘無法滿足新郎家的要求,那麼她就會受到虐待,有時候,她們甚至會被強行套上一件浸泡過易燃石蠟的尼龍紗麗,點上火活活燒死。在80年代,由於印度經常發生新娘被燒死的悲慘事件,以致於一些反嫁禮陋俗激進人士強烈要求政府修改法律。
修改後的印度法律規定,新娘如果在7年之內被火燒死,將被視為非自然死亡,她們的丈夫和公婆等將被控以謀殺罪。據官方統計,從1998年到1999年,印度至少發生過12612起由於嫁妝問題而引發的死亡事件,大多數都發生在比哈爾邦邦和鄰近的北方邦。
然而,反嫁禮陋俗人士和一些非政府組織卻認為,實際死亡數字比官方公佈的還要多許多,他們估計在印度每隔10分鐘就會有1名新娘被燒死。
光天化日“綁架新郎”,最直接的受害者是被綁的男性,但這一切不幸的始作俑者,誰說又不是男權體制下的婚姻制度呢?
相關新聞
印度少女遭陌生男綁走當「新娘」 2017/09/27
劉軍紅:經濟復蘇(楨:?) ,日本人卻沒獲得感 2019-02-22
1月底,日本政府發表《月例經濟報告》指出,“安倍經濟學”下的日本經濟已實現連續74個月的擴張。這對日本而言無疑是福音,但是日本國民似乎高興不起來。原因在於本輪經濟景氣擴張是財政、金融政策刺激的結果,而不是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升帶動的復蘇。
日本此次經濟景氣擴張的最大特點是,6年來名義GDP的平均增長率達1.8%,但與高速增長期相比,不到1965年到1970年的平均11.5%,也比不上1986年到1991年泡沫景氣時期的平均5.3%,其主因是少子老齡化的人口結構難以產生創新驅動。
第二個特點是,作為經濟刺激政策,“安倍經濟學”整套出籠,持續加強,支持了日本經濟長期復蘇局面。安倍二次執政後,重整2006年的“安倍經濟學”,更加大膽地使用量寬和零利率政策,利用“金融抑制”,推進日元貶值,進而推升股價。過去6年,日元兌美元一度貶值約4成,日經股指上升2.7倍。虛擬資產繁榮,使得安倍內閣支援率保持相對高位。
但日本經濟的復蘇也暴露了本身的脆弱性。一是企業收益擴大,但日本人的實質工資未增,個人實際消費支出停滯,甚至為負值。二是名義GDP增速高於剔除價格影響的實質GDP增速,稅收增加,國民實質負擔加重。尤其是消費稅率上調,個人稅負陡然上升,2013年到2018年稅收增加37%,而同期名義GDP增加8.8%,呈現明顯不平衡。
金融危機後,日本對華貿易結構變化,由原來的對華出口以原材料、生產設備和零部件等為主的垂直分工結構,轉為在化工原料、一般機械、電子機械等領域,相互貿易擴大,互有交易的水準分工結構,這反映了中國產業向全球生產鏈的中高端平移。
另外,日美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日本順差增加,如2018年近700億美元。同時,日本企業對美投資增加,收益擴大。中國、東盟和美國市場成為日本企業海外投資收益最大的市場。這樣,在貿易和投資兩方面,日本對中美市場均等依賴。由於中美貿易戰對日本貿易、投資同時構成影響,這也意味著日本經濟面臨多元複雜風險。
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降至6.6%,雖不算低但也是28年來最低。美國經濟迎來減稅效果衰減,財政刺激鈍化期,金融政策、貿易和產業政策調整,導致日本最大出口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而這也意味著日本經濟今後將面臨巨大風險。(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其次,很多觀點認為人一旦步入老年以後就喪失了勞動能力。但是,現在很多老年人,60多歲甚至70多歲,身體依然健康,遠沒有到行動不便的程度。在日本和韓國,經常能看到工作中的老年人,有的在便利店工作,有的開計程車。如果我們依然把年滿65歲作為進入老年的標準,那麼至少要改變老年人不能繼續工作的傳統認知。
最後,在一些領域,年紀大未必是劣勢,反而可能是優勢,比如技術含量較高的製造業。工作在一線的工人能夠不斷積累經驗,這對他們未來成為工程師是重要的資本。等到了退休年齡,雖不必奮鬥在一線,但他們在幾十年的工作中積累的技能資本能支持他們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也就是說,對於不同職業的人,年齡增長的影響不盡相同,40歲的程式師或建築工人已經不算年輕了,但是60歲的工程師或教授,可能還有人覺得他們資歷不夠老呢!
因此,對於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日韓等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鑒,但也不能一味照搬,我們要做的是轉變思維方式,並且立足于本國國情,找到符合自身情況的應對方式。
回應
人口老令化是社會進步科學發達的必然結果,是民生改善,人民安居樂業取得的成果,是好事不是災難。當然進入老人社會會出現一些新情況,這就要求家庭社會和政府採取措施加以應對。
中國財政經濟學博士後盤和林:對老齡化社會莫過於緊張 2019-01-19 環球時報
近年來,老齡化問題常常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圍繞老齡化社會的擔憂情緒也在持續發酵。有不少人參照日韓的發展經驗,認為老齡化將嚴重掣肘經濟社會的進一步成長。然而,人口老齡化主要是兩方面力量的作用結果,一是出生率降低,二是死亡率降低。
出生率的降低,早期是計劃生育的作用結果,而最近十幾年,主要是人們生育意願的下降。在經濟不發達的年代,對於許多家庭來說,尤其是從事農業勞動的家庭,每多一口人就相當於多了一個勞動力,這毫無疑問會帶來家庭整體財富的增加,因此人們的生育意願普遍高。
但是,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這種原始的農業經濟在整個經濟中的占比越來越低。經濟壓力的減輕,使得家庭對孩子的期望也不再是增加家庭整體財富,而是長大成才。觀念上的轉變使得家庭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撫養成本也相應水漲船高,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便是生育意願的下降。而死亡率的下降不必多說,是醫療技術進步、公共衛生水準提高以及人均壽命延長的自然結果。
因此,人口老齡化可以說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的社會現象。我們要做的,一是轉變思維方式,從發展的角度全面認識這種現象;二是繼續推動技術進步,以盡可能減輕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首先,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增加,“老年人”的年齡標準也應提高。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提出,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該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1982年的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則把這個標準修改為60歲和10%。但在過去的幾十年,世界人口平均年齡持續增加,比如我國男性和女性壽命從2000年的69.6歲、73.3歲增加到2018年的74.6歲、77.6歲。所以,從前所制定的“老年人”標準在現今的適用性是要打折扣的。
老年人的謠言傳播力很強!兩個原因對謠言情有獨鍾 2019-01-19 新浪科技綜合
最近,針對2016年美國大選前後幾個月用戶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65歲以上老年人是轉發假新聞的主力,他們分享假新聞的數量是18至29歲人群的近7倍。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1月的Science Advance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研究人員提出了兩個理論 :第一,與“伴隨互聯網成長”的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更缺乏數字媒體素養。第二,也許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認知能力趨於下降,這讓老年人更容易相信虛假資訊。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社交媒體用戶和平臺設計更有效的干預措施,有效限制謠言的傳播。
回應
道理我們都懂,闢謠累死狗
這項研究也是假新聞!
老人知識跟不上時代步伐,判斷能力弱,這是事實。
這是在讓老年人背鍋吧……
我親戚中就有老人,給他講科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聽不進的,只相信騙子的謊言。
另參【圖博館】:專家易受騙 《都市傳奇》 《謠言》 個資醜聞 臉書危機
法媒:中國的網路直播,老年人的“不老泉”
法新社2019-01-18:伴隨迅速老齡化,中國老年人跳上直播的花車 在中國的各大廣場,退休的老年人跳舞、打太極或者唱歌已不是什麼稀奇事。王金香阿姨並沒有什麼不同,不過她是通過網路直播展示自己的歌舞才能——她的表演在直播平臺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
這位62歲的老人是中國不斷湧現的老年網路主播中的一員,他們試圖在這個通常由年輕人“統治”的龐大的社交名利場中擁有一席之地。
到2050年,中國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對於那些想讓自己的容貌與才華永駐的老年人來說,網路直播已經成為不老泉。“我希望老年人更積極,更好地利用時間,享受更美好的晚年。”王說道。
一些運營商的“免費低價住宿所”裡,入住者每月領取的生活保障費、住房補助等,大部分以“設施利用費”的名義被徵收,而且還要支付高昂的伙食費、水電費和公用費,入所者的生活保護費等幾乎留不下一分。
還有更惡劣的運營商,以“金錢管理”為名,將入住者的生活保護費等全部收走。對於沒有申請到社保領取資格的入所老人,則以“設施內工作”的名義,強制他們勞動來抵扣“設施利用費”。一個簡易設施裡,有時候能容納50至200人,形同“奴工工廠”。
2015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實施的調查顯示,原本作為暫時居住場所的“免費低價住宿所”,入所期間長達4年以上的入住者超過了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換句話說,入所者一旦進入“免費低價住宿所”就很難出去,直至被運營商榨幹到死為止。
如果日本讓這種畸形的“貧困商業”發展下去,不僅貧困老人的權益會受到嚴重侵害,還會引發各種社會問題。因此,日本急需檢討與完善相關政策,不讓本已弱勢的貧困老人再被惡商榨完最後一滴血。
日本福利住所竟成為惡性商業的溫床 2018-12-25
最近,日本針對弱勢群體的支援設施出現了大問題,讓“保護所”成為惡性商業的溫床,引發社會的高度關注。
截至2018年7月,日本的生活保障費領取者約210萬人。自2015年3月領取人數達到峰值後,日本生活保障費領取者開始減少。從領取者的類型來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年輕人群有所增加,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復蘇逐步減少,單親、傷病、殘障人士的數量也同樣減少。
而另一方面,領取生活保障費的老年人家庭卻在迅速增加。從家庭類型來看,老年人家庭已經超過總數的5成。從領取者來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占到了總數的47%。近20年來,領取生活保障費的日本老年人增長了2.4倍,其中“高齡單身者”的增加速度最快,很多人居無定所,無家可歸。
為失去住所的弱勢群體提供住處,被日本定位為社會福利事業之一。這種設施一般被稱為“免費低價住宿所”,是生活困難老人的“接納器”。日本社會福利法規定:“免費或低價為生計困難者提供簡易住宅及其中的各種設施。”而且,日本生活保護法以“居家保護(自有家的生活支援)”為原則,輔助性救護和生活設施被定位為“保護設施”。這種情況下,“免費低價住宿所”在法律上被看作福利設施。其實,日本單身老人即使想租借民間公寓,也經常被拒絕,再加上養老院等設施嚴重不足,“免費低價住宿所”就成了他們最後的去處。
由於日本相關法律規定少、運營標準低,自1999年《特定非營利活動促進法(NPO法)》實行以來,“免費低價住宿所”就如雨後春筍一般在日本湧現出來,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一部分運營商不斷擴大“免費低價住宿所”的入所人數,甚至派出工作人員四處去“勸誘”老年流浪者。而這些失去住所的老年流浪者中,很多符合日本領取生活保障費的條件。此時,運營商就會以入所者的名義,向日本福利事務部門申請生活保障費等生活補助,從中獲利。這種所謂的“商業模式”,讓“免費低價住宿所”的規模快速擴大,運營商中8成左右都是各種所謂的“非政府社會組織”。
人口要素對發展的作用在某些條件下是會發揮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另外一些條件下確是消極的作用;或者不起作用。重視這些影響在具體社會經濟外部約束下的整體作用,才是瞭解人口變動對於發展產生影響的正確考量。例如隨著生育率下降,將會在勞動力數量和人力資源上對發展產生負面的貢獻率,但是會內生地帶來人力資本的提高,從而對發展產生積極作用。這種人口過程本身的內生性和複合性,使得簡單地認為人口越多越好,或者人口越少越好的爭論顯得幼稚和片面。
因此,過度解讀人口對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實際上是簡單化了發展的過程,並錯誤地將人口變動歸結為發展的根本原因。從馬爾薩斯到馬寅初,再到當前不少爭論,不管是自信地認為少生了4億人從而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還是高談闊論人口危機影響發展的痛心疾首,都是或多或少有著“人口決定論”的簡單思維。需要通過對“人口決定論”加以祛魅,才能有助於理解人口和發展的真實關係,在人口和發展的複雜性關聯中,發現發展遭遇挑戰的根源,以及找尋出路。
相關新聞
人民日報:應通過政策調整 遏制出生人口數大幅下滑
分
回應
好文!那些一知半解甚至無知無畏地在網上攻擊計劃生育政策的傢伙可以休矣!
任教授的觀點十分正確! 現階段中國人口太多依然是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環境污染,人均收入偏低,失業率高,等等都是人太多造成的問題。
對於著名的人口紅利的看法也實際上是“根據結果來論證原因”的自我強化。雖然中國的人口從1960年代以來就出現了勞動適齡人口比重逐步增長、社會撫養係數下降的“好的人口”,但是直到1970年代後期以後才出現了所謂的“人口紅利”。對於經濟增長的解釋截取出1970年後期以後的成功故事,說明人口對於發展具有積極貢獻,實際上是片面性地證明著人口變動對於發展的影響。在積極強調少生快富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卻可能忽略了中國經濟奇跡背後的制度因素。
對於人口與發展的關係來說,究竟是人口決定發展,還是發展決定人口。其關係也往往是後者決定前者,而非前者決定後者。實際上,不是人口決定發展,而是人口變動本身是由發展所決定的。人口的生育、死亡和遷移實際上是發展的結果,人口變動是內生於經濟發展的,人口發展本身則構成社會經濟發展的衡量尺度,例如預期壽命的提高、教育的進步和人均GDP的提高。
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遷移率的上升,以及伴隨著的人口結構變化和老齡化,引起我們擔心的各種“人口危機”,實際上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因此在相當大意義上都是發展進步的積極表現。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所謂的“低生育率陷阱”、“老齡化危機”、“移民危機”,其實都是臆想的危機,而實際上應該認為是現代性的結果、是發展的成就。
忽視了對人口變動實際上是內生於發展過程的理解,將人口從發展過程中孤立出來,而片面強調人口對於發展的作用,可能遮蔽了人口與發展關係的真實機制和相互作用的關聯。
人口變動對於發展的影響
在討論人口變動對於發展的內生性中,實際上我們也不能完全忽視人口過程一旦形成,對於發展具有反作用和切實影響。而且由於人口過程實際上具有相當的客觀性,人口變動對於發展具有影響實際上是客觀存在和不容忽視的。
復旦教授任遠:避免陷入“人口決定論”的思維誤區 2018-11-14 新浪財經-
中國人口發展從1949年的5.4億增加到現在的13.9億,70年來經歷了人口快速增長和人口增長的減速。對人口發展歷程作歷史的考察,基本的主線可以認為是中國已完成了人口轉變,即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傳統人口再生產模式,過渡到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現代人口再生產模式。
人口轉變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一是1970年代之前中國人口基本上是死亡率驅動的人口轉變時期,這個過程實際上從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二是1970年代到2000年左右,中國人口轉變是生育率下降驅動的人口轉變時期;三是2000年以後進入後人口轉變的時期。當前出現了第二次人口轉變的很多特徵,同時遷移率已經成為影響人口變動的更重要的力量。
人口構成了國家發展的基本國情,人口作為發展的基本因素則往往被過度解讀為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在一些相對人口中心主義的論者看來,往往會把發展過程中的困境歸結於人口過多,也會將中國70年代以後的經濟奇跡歸因於人口紅利。“人口決定論”往往也很容易調動起社會的情緒。無論是發展出現困難,或者是發展過程表現出積極的成就,社會普遍地會在人口要素的變動上尋找到一些相互的關聯。
因此人口對發展的影響性或者相關性,往往被放大而成為因果性和決定性。例如人口眾多在相當長時期內被認為是貧窮的原因,作為大國的困難。同樣的道理,當前也有不少表像上的研究認為,人口的低生育率和老齡化造成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並且會對未來發展帶來挑戰。
實際上,至少在短期的發展來說,並沒有充分的經驗證據說明,人口變動對於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認為低生育率,或者老齡化,乃至勞動適齡人口下降對於經濟發展具有阻礙作用,和二者之間是存在著積極關聯關係的實證研究,實際上是同時存在的。例如,即使在常識上認為老齡化會抑制經濟增長,但是資料上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實際上是和老齡化同時增長的,乃至在整個世界歷史上老齡化和經濟增長也是持續正相關的。同時,至少在最近幾年的研究表明,國家勞動適齡人口總量和比重在持續下降,但是經濟總量卻仍在提高,這也說明人力資源的具體配置實際上比單純人口結構的變動更加重要。
根據我國養老保險的退休年齡要求,女性城鎮職工的退休年齡是50歲,遠低於男性職工和城鎮居民的60歲。50歲就退休跳廣場舞,是不是太早了呢?
董介紹,按照官方口徑,我國老年人的養老服務模式為“9073”,即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主要是失智失能老人)在養老院養老。目前我國社區服務空虛,尤其是缺少專業化的社工(社會工作者)、社會化的義工(志願者),以及職業化的家庭工人(家庭護理及家政鐘點工),這一缺口至少需要5000萬大嫂和大媽來填補。
“如果將我國男女法定退休年齡統一至60歲,可以新增50歲至59歲的城鎮女勞動力大約5000萬人,她們只需要通過職業化資質培訓,這些大嫂、大媽就可以作為專業而熟練的’家庭工人’,直接進入社區服務及養老服務崗位,獲取不菲的高附加值工資。”
董強調:“我身邊很多人(女職工)工作年齡已經超出退休年齡了,根本不會介意延遲退休,基本上屬於活到老幹到老,這個是沒有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在公務員、高校教師、醫生等行業,女性延遲退休的情況較為普遍。北京一位女性高校博士生導師62歲仍在正常上班,她告訴記者,學院院長前不久還說,讓她再工作8~10年。
很多專家認為,人們之所以反對延遲退休,主要原因還是延遲退休的動力不足,除了醫生、教師等外,沒有幾個人有意願延遲退休。而日本等國家的老人比較容易接受延遲退休,是因為他們的退休金太低,不繼續工作生活品質會下降。
回應
男女平等,為什麼女性的退休年齡比男性早,女性的平均壽命可是比男性高的呀?男女退休年齡應該一致,放假時間也一同,男生也保持同樣的生育假
城鎮女職工50歲退休來說是普遍的,說到底還是基礎單位管理制度缺失,缺乏辭退工人的正常流程。要麼就是倒閉然後大家一起下崗,要麼就是不管怎麼樣大家都在蘿蔔坑裡捱著。
豈止是國企職工,包括公務員系統好多女的更喪心病狂,結婚休個婚假,再連著生個二孩,國家起碼給他們無償開五年工資。之後資歷老了些,再加上有了孩子,送孩子上學放學,遲到早退是常事。再加上新的技術也不學,很快就廢了,單位也不需要這些人,讓他們幹活還不夠礙事呢。最後讓他們趕緊退休滾蛋,就變成了廣場舞大媽。
沒想到負面評價這麼多!你們應該多瞭解瞭解大量普通女工50多歲後的身心感受,家庭,子女,工作已讓她們身心俱疲。另一個角度,大量的青年畢業即失業,更應該釋放就業機會才好。
南通大媽停車場跳廣場舞 用鏟車鏟走轎車還貼“告示牌”
據澎湃新聞2018.11.07消息,幾天前,江蘇南通一男子出門辦事,期間將車停在了正規停車場。結果回來之後,車就被一群廣場舞大媽用鏟車推走了……而且,原停車位的地上還貼了一塊“告示牌”,上面清楚地寫著晚上7時到9時不讓停車:
許先生愈發無法理解:“想不通為什麼會有這種牌子,哪個部門發的?如果是部門發的,就應該標注清楚。這肯定是不合法的。”
對此,附近居民解釋道,劉橋鎮有很多廣場舞愛好者,但鎮上並沒有供他們聚會的固定場地,這才跑到了該商場外面。大家也希望儘快有像樣的活動場所,避免“搶地盤”這樣的事再次發生。
回應
都能開鏟車鏟別人車,這樣的老人就這麼退休了,是不是很浪費人力資源?延遲退休,迫在眉睫呀
回應
你不讓她們提前退休她們就跟你急,而且退休金絕不能少一分,否則連你的辦公樓都給鏟倒郊區去。
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8_11_08_478777.shtml
“50歲就退休跳廣場舞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這位大學教師的文章火了
每日經濟新聞2018-11-08消息,近日,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一篇關於“城鎮女職工50歲退休是一種社會資源浪費”的署名文章在網上走紅。
該文章認為,截至2016年底,我國兩類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參保人群總計為7.86億人,其中,只有1.39億女性城鎮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低於60歲,其他6.47億參保人的法定退休年齡全部都是60歲。
杭乞討奶奶家有別墅和10來間店鋪 本人存款超十萬
從昨天開始,杭州火車東站的“乞討奶奶”刷爆朋友圈。
79歲“乞討奶奶”紮營東站候車通道,車站用廣播迴圈播放“老大媽家裡條件優越,請大家不要受騙上當……”;“乞討奶奶”的兒子張明在電話中確認:家裡衣食無憂,自己也沒有不管老母親,但她不聽。
2018-10-28,錢江晚報記者來到“乞討奶奶”的家。
●家有五層別墅臨街而建
●今天早上又出去了,被兒子數落了一通
●老奶奶銀行存款很多,說賺錢是為了以後請保姆
●兒子想過送母親回老家,但又放心不下兩個老人
…….
說到最後,張明說:“我怎麼勸她都不聽。這樣的媽給你,你怎麼辦?”記者 陳鍇凱 陳偉利
回應
唉!沒辦法,這就是富省的地方保護政策。鼓勵城鄉蓋樓,蓋好樓,然後租給外省務工人員,浙江是做的最成功的。窮省恰恰相反,有錢也不讓蓋樓。
這不是別墅好吧?這是農民房,號稱地主房,每月收房租的
去檢查一下吧,可能是老年癡呆症
人家一直做小買賣的,腦子肯定好用.
很多老人都這樣,這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導致的錢權至上,才是當前主流社會思想,即使臨死了也很難改變.
老人愛好。我樓下一對老人每天晚上翻垃圾桶撿紙板,家裡兒女也沒辦法。紙板堆在樓道裡物業也沒有辦法,因為第二天就拉出去賣了。要飯的傳統、乞丐的基因
http://zj.sina.com.cn/news/d/2018-10-29/detail-ihnaivxp9502808.shtml
美媒:彩禮設限,難阻高價新娘
彭博社2018-9-29:在中國,結婚不應傾家蕩產 在中國,結婚可不便宜。河北的大安六村,當地官員近日為彩禮和相關結婚費用設限。這個消息不脛而走。彩禮失控正好觸動中國官民對結婚和出生率大減的焦慮。那種擔心之強烈莫過於中國農村,那裡有數百萬光棍,高價彩禮和女性很容易成為這種危機感的替罪羊。
但事實要更複雜。在中國,彩禮由來已久。文革動盪摧毀許多傳統文化,但彩禮文化一直存在。早在上世紀80年代,農村人就抱怨彩禮太高。
同過去一樣,如今平均彩禮高的仍往往是不太富裕地區。其中有幾個因素,首先,曾經的計劃生育政策及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造成中國男女比例失衡。同時,經濟改革令千百萬女性逃離農村,到繁榮的沿海工廠打工,有些選擇外嫁。對農村家庭來說,這種社會流動來得不是時候。中國大量農村人口養老無保。如今在家庭規模縮小的中國,傳統思維推高彩禮,因為女兒本質上被視為養老保障。
彩禮控制不會動搖這些根深蒂固的社會力量,反而可能會把彩禮交易轉到地下。對大安六村及其他焦急如何解決結婚率下降的中國鄉鎮來說,更好辦法是解決深層問題。良好開端是立法更好地保障女性離婚時對婚產的分配權,以免催生婚前高價彩禮要求。中國還有必要改革陳舊的戶籍制度,讓理性的經濟刺激——而非通過婚姻謀利——來推動社會流動。最後,應齊心協力消除農村與城市學校的鴻溝,從而鼓勵更多女性留在離家鄉更近的地方。(作者亞當•明特,陳俊安譯)
桂華:正視農村老人價值缺失困境 2018-09-30 環球時報
社會變遷的總體趨勢是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雙重邊緣化。“老而無用”的話語在有些地區已經出現。在新的家庭結構和社會生活中,老年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逐漸變成了家庭“負擔”和社會的“累贅”。農村最無奈的情形是兒女因為老人的拖累無法外出打工,這樣的家庭會淪落為村莊裡的貧困戶。碰到這種情況,老人自己都會覺得活著是“罪過”。今天農村養老問題,除了物質供養負擔之外,還存在著老年人的價值喪失和意義缺失問題。
….
(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經濟學人:屢屢打專家們臉的非洲人口出生率,未來還有救嗎?
(本文譯自2018-09-22的《經濟學人》原題:“孩子們確實很可愛,但是……”)
坦桑尼亞總統JOHN Magufuli對控制本國的出生率問題一直很上心,但他沒看到真正問題之所在。2016年他曾宣佈國辦學校應該教育免費,這樣的話,該國的女性就可以扔掉避孕工具放開了生了。
9月9日,他在開會的時候還聲稱,控制人口出生是父母懶散的表現,坦桑尼亞不能步歐洲的後塵,如果大規模使用避孕工具,會導致該國未來的勞動力人口短缺。
不過,坦桑尼亞並沒有什麼勞動力人口短缺的問題,目前該國的出生率大約是4.9,也就是每一對夫婦擁有4.9個孩子。而歐洲則是1.6。
坦桑尼亞目前在大力鼓勵增高人口出生率。1950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總人口才1.9億,是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到205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總人口會達到驚人的22億,是歐洲人口的三倍。如果聯合國的預判正確的話,到2100年,非洲總人口會達到40億。
GDP和出生率的關係,非洲是個特例
撒哈拉以南國家的青壯年人和老年人口比率(20歲以下的,和64歲以上的人口和20-64之間的人口比)是129:100,而歐洲則是65:100,那麼到2050年,坦桑尼亞的這方面的情況要比歐洲糟糕的多。博茨瓦納的出生率是從1960年的6.6下降到了今天的2.6,南非則是2.4.儘管聯合國在預判世界出生率方面上聲譽頗佳,但對某個別國家卻經常出現偏差頗大的預測,比如巴西、伊朗和泰國,這些國家都突然出現過人口暴增的階段。
那麼,非洲會不會給聯合國一個“驚喜”呢?按照聯合國人口專家們的預測模型,未來幾十年每一個非洲國家的出生率都會下降,如果拿亞洲和拉丁美洲和非洲之同等規模的家庭的年代作為基準,非洲的人口出生率的曲線較之亞洲和拉美的跟隨步伐要慢一些。
回應
若沒有獨生子女政策,中國多2億年輕人,那麼中國的復興不可阻擋,真的會主導全球
屁,印度勢不可擋了嗎?尼日利亞勢不可擋了嗎?光人多有個鳥用,資源夠嗎?勞動參與率恢復了嗎?如果中國沒有計劃生育,問題比非洲更嚴重。
給他們定戶口,弄學區房,從小學幼稚園教育入手讓他們轉變理念貸款買房,看誰還敢生,既拉動GDP還能減少人口生育率
女性的教育與就業是降低生育率的關鍵因素。上過學並出門就業的女性絕不想呆在家裡生孩子。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1801
生活富裕也可能“老後破產”
田代先生的遭遇可能會讓人覺得,年紀大了如果養老金比較少,要是再有其他收入或者存款,經濟上的困難會相對小些。NHK的採訪發現,情況並非如此。一旦老人要不斷動用積蓄來填補養老金不足,就容易陷入一種危機和焦慮。尤其在需要支付大筆意外開支時積蓄一旦不夠用,照舊有陷入“老後破產”的可能。
….
“老後破產”向中年人蔓延
“老後破產”只發生在銀髮族身上嗎?NHK採訪發現,“破產”現象有向年輕群體蔓延之勢,很多中年人未來的老年生活,或許同樣令人唏噓。
…
回應
說的好像結婚生子了就必然有子女養老一樣,現在不坑老啃老就不錯了。
生孩子是社會責任,為社會培養一個未來可能有用的人,養老是副產品,當然,同時也是自己價值的體現——培養出一個技術員工程師,哪怕是打工仔也有一份勞動價值好歹有用的人。
呵呵,現在生孩子是社會責任了?10年前,少生才是社會責任呢。
生育這件事就是一種生物繁殖保持種群的行為而已,社會責任這種說法不過是政治實體出於需要加上的意義。
不想減輕百姓二胎負擔,又想通過教育,醫療,養老來薅羊毛,還在一邊扇風點火鼓動多生韭菜,最後還恐嚇老百姓,不生娃小心老了破產沒人管,這究竟還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麼?
典型巨嬰,我養孩子要國家給我少負擔才養,我養孩子是為社會為國家,我老了也要國家養——問題是60-70年代,人均壽命才60左右的父輩拿著36元工資,擠在工人宿舍裡還能養4個以上孩子,那時醫院雖然免費但是要排長隊而且還缺少藥材。那時候教育還沒有今天好(今天國立學校費用其實不高),你非要奢侈品私立教育,難道LV都要國家給你買?
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8_09_07_471191.shtml
不婚不育的年輕人,是長壽時代的“老後破產預備軍”?
第一財經2018-9-7發表題為《不婚不育的年輕人,是長壽時代的“老後破產預備軍”?》的文章指出,中國社會老齡化加劇,年輕一代不願多生的現象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尤其明顯。在最需要參照和借鑒國外做法的時候,《老後破產》中譯本出版,引發了很多人的“老年危機”。
《老後破產:所謂“長壽”的噩夢》撕開了社會暮年生活的另一面——曾經的啤酒公司職員、建築公司老闆娘、計程車司機……老後孑然一身,養老金不夠用。為了省錢,他們或者與所有朋友斷絕聯繫,或者生病捨不得就醫,“萬沒料到,竟是這樣的晚年”。
這本剛剛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的新書,源於2014年9月,日本NHK播放的一檔紀實節目《老人漂流社會——“老後破產”現實》。統計資料顯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日本,孤身生活的老人逼近600萬,且約有一半人年收入低於生活保護標準。其中有70萬老人接受政府生活保護,另外200多萬老人只靠養老金生活,一旦生病或需要人照顧,經濟上就會陷入困境。NHK製片人板垣淑子將這些老人的遭遇形容為“老後破產”,並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暮年生存狀態。
“節目播出後在日本社會引發了震盪。因為鮮為人知的一面被記錄了,日本人會想,苦澀的果實是否會落到自己頭上。”旅居日本20多年、對日本社會有深刻觀察和研究的東京《中華新聞》主編姜建強告訴第一財經。同樣,簡體中文版《老後破產》出版後也引發很多人的“老年危機”,首印1.2萬冊不到兩個月就預訂一空,目前已第二次加印。
姜建強說,現在中國社會老齡化加劇,年輕一代不願多生的現象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尤其明顯,“在最需要參照和借鑒國外做法的時候,推出《老後破產》的中譯本,應該說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
泰媒:富裕的空巢老人在中國崛起
泰國《民族報》2018-8-29文章,原題:富裕的空巢老人在中國崛起
圍繞中國的人口結構轉型有兩種誤讀:一個與家庭開支的變化有關;另一個與退休生活的準備工作有關。要理解第一個問題,就請考慮一下中國的小家庭和較高的女性勞動參與率。中國家庭平均由3個人組成,很多中國婦女就業並為家庭收入作出貢獻。因此,相比印度普通家庭而言,在中國家庭中,有更多的人創造收入,而有更少的人要供養。兒女長大後離開家靠自己謀生,隨著年齡變老,很多中國父母變成了“空巢老人”,他們當中很多人經濟狀況良好。
有大約4700萬中國人生活在年收入超過5萬美元的家庭,這些家庭的數量很可能會增加,到2038年時估計達到2.22億戶。中年人(40到64歲)占高收入群體約40%。這意味著中國的遞增消費越來越由這些年齡較大的、富裕的“空巢老人”推動。他們將尋求更好的住房、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周遊世界。
最終,這些老人將會退休。為了確保退休後能繼續消費,很多人將累積資本。這將被用來投資國內經濟,由此促進經濟增長。想一想養老金投資公司或者購買債券吧。結果便是人均收入將會增長更快。如果政策適當,在中國的結果很可能是“老人是個寶”。(作者VanDer Linde,陳康譯)
英媒:人工智慧在中國協助護理老齡人口
英國路透社2018-8-29文章,原題:智慧技術提升中國老年人護理服務 數位技術正在緩解中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在上周日閉幕的第26屆廣州博覽會老年健康產業展上,一些最新款的機器人已成為與會者關注的焦點。“這種機器人能夠識別臉部特徵,甚至能觀察舌苔以開展中醫健康檢查。同時展出的還有一種智慧老年人護理平臺,該平臺不僅能使老人在家裡自行監測血壓和血糖,還能將資料發送至附近的社區醫院。
在上海,當地政府還使用家庭用水監測系統即時記錄住宅用水狀況。該系統開發者表示,通過檢查用水資料,他們就有可能判斷老年人在家裡是否安全。
面對嚴峻的形勢,周天勇在上述文章中呼籲“應當儘快研究制定促進人口發展的戰略和政策”:“應當緊急徹底全面放開生育,取消一胎生育准生制。計生人員由財政安置,廢止社會撫養費徵收,對過去的也不再追繳。此舉無需支付成本,但卻是改善國民經濟、順民心的一項改革措施。對生育了二胎的家庭,應適當給予個人所得稅退稅,從而達到鼓勵生育的目的。同時,過往的生育管制是當前人口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國家應當對此進行矯正,由國家興辦義務托兒所和幼稚園,以降低和消除生育要放棄工作的機會成本。”
“養老保險應儘快集中統一到中央徵收管理,劃轉國有資產和收益補充養老金,並且越來越多的財政收入可能要拿出來劃轉為養老金。對於農村青出老回的老人,完善農村醫療體制;儘快推進農村土地使用財產權制度改革,國家成立專門的與農村土地資產有關的銀行,一些農村老人可以將土地反向抵押養老。”
“總之,必須未雨綢繆,儘快研究設計國家、家庭、個人、資產等組合的養老金來源模式,防止出現因養老金巨額缺口,影響財政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文章最後總結說。
回應
無非就是“養兒防老”,這是過去的老辦法了,人口膨脹在新時代只能給環境和資源帶來更大的壓力和破壞。在工業智慧化時代,完全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人口老年化問題。
只講數量不講品質就是在耍流氓。
確實很奇怪!中國輿論出現了一種聲音:只有人多,國家才有繁榮的未來。
小孩去婦產科買應該能買到,30萬獎勵流產少女停止流產生下小孩。不願養的抱走,進社會保育院撫養。各種無業媽媽也可以在保育院工作掙工資。
新三座大山是最好的避孕藥,不推倒新三座大山,放開了也沒人想生
哪怕國家決心很大,投入大量資源配套免費高品質的教育和醫療,效果也不會太好。發達國家的經驗,哪怕福利再好以及出各種鼓勵生育的政策,一旦生育意願下降,再想變高幾乎不可能。
你是真無知還是裝無知?鼓勵和限制是相同概念嗎?鼓勵你不要做的事,與限制你做事的權利是相同概念嗎?加拿大、日本等國規定只准生幾胎了嗎?
請自行百度計劃生育制度,70年代的計劃生育本來是鼓勵少生而不是強行限制,如果不是後面已經無法控制才被迫踩刹車。你可以去問一問天主教徒鼓勵算不算干預。
人社部雜誌刊文:全面放開生育刻不容緩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管、中國勞動保障報社主辦《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雜誌(月刊)2018年第6期刊發了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一篇題為《全面放開生育刻不容緩》的署名文章。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看,我國人口形勢越來越嚴峻,呈現三個下降、一個上升、一個收縮的趨勢。”文章指出,“其中三個下降趨勢,第一是出生率下降,2017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12.43‰,2016年這一資料為12.95‰;第二是出生規模下降,2017年新生嬰兒數比2016年少了63萬,相當於新生嬰兒少了4%;第三是生育率下降,2016年我國的生育率只有1.24,2017年生育率可能在1.2左右。”
文章稱,“一個上升指的是人口老齡化程度上升。2017年,全國人口中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09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8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4%。60周歲以上人口和65周歲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個百分點。
“一個收縮指的是,經濟主力人口繼續萎縮。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降低,去年16-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9019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4.9%。2016年,全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為90747萬人,占總人口數的比重為65.6%。”
形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周天勇認為,“主要是二胎和多胎育齡婦女資源急劇萎縮。那些願意生育二胎的育齡婦女在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集中生育,而2017年下半年,二胎生育率就開始下降了。究其原因,就業難,教育、醫療、住房等費用貴,以及托兒所和幼稚園供給少,都是育齡夫婦不願意生育二胎的重要原因。”
在周天勇看來,“未來5年,我國青年人口將減少3000萬左右,經濟主力人口收縮較大。我國有可能呈現出更快的老齡化速度,甚至要比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更快,比例更高。老齡化加快,將使經濟增長放緩壓力進一步加大,養老金負擔會越來越嚴重,財政和金融體系的壓力和風險也不斷加大。”
穆光宗:韓國人為何越老越窮 2018-07-05 環球時報
日韓都是發達經濟體,又在文化上深受儒家傳統影響,在我們的想像中,應該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國度。事實卻不然。對比一下日韓與中國老人的退休生活,我們會發現:中國老人退休時,日韓老人在工作;中國老人跳廣場舞時,日韓老人在工作;中國老人帶孫輩時,日韓老人還是在工作。日本甚至提出一個口號:打造“永不退休”的老齡社會。
在韓國,由於存在嚴重的老年收入貧困現象,老年人平均要工作到71歲才能真正休息。月養老金約2000元人民幣,還不到最低生活標準的1/3,成為發達國家中老年貧困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一個悖論是:活得越長,越容易掉入相對貧困的陷阱。韓國48.7%的65歲以上老人陷入相對貧困(收入小於該國中位數收入的50%)狀態。2015年,韓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只占總人口12.8%,而到了2060年,這個數字預計會達到恐怖的41%。
另一方面是社會需要,少子化背景下出現了人力資源短缺,讓高齡者回歸勞動力市場的必要性會越來越高。2016年,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高達22.8%,目前日本建築工地上約有1/3的工人超過55歲,為引進年輕勞動力,日本甚至不惜放寬嚴苛的移民政策。此外,日本新創業人群中約1/3是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30年前這個數字只有8%。
日韓湧現的退而不休現象啟示我們,人口穩態、均衡、可持續發展應該成為重要的社會目標。
日韓的少子老齡化揭示了規律性現象,人類社會將步入“功能性退休”時代。“功能性退休”標誌著以能力界定老年而不僅僅是以年齡界定老年的“新老年”概念誕生,從積極方面看,有利於消除年齡歧視、確立能力本位,實現積極老齡化和成功老齡化;從消極方面看,貌似“活躍老化”其實可能是被動無助,說明了老年期的生存壓力,將降低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我國也不例外,高齡勞動者和功能性退休均有所增加。譬如,近年來,高齡農民工增多以及勞動年齡人口連年減少現象已經給出了這樣的信號。中國老年人口貧困和失養問題將十分嚴峻,因此保障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他們能夠安養、樂活和善終是重中之重。(作者是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
相關新聞
多地已公佈2018養老金調整方案到底漲了多少錢?
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應突出風險保障和長期儲蓄功能
中國建立中央調劑基金,確保基本養老金足額發放
英媒:一位激勵中國年輕人的老年背包客
英國廣播公司2018.3.15:一位激勵中國年輕人的老年背包客 一位退休後選擇背包旅游生活方式的中國大媽,已在該國社交媒體圈粉數百萬。這位73歲的退休教師“齊(音)女士”表示,她選擇去旅遊而非與後代住在一起並照顧他們。一段(有關她的)短視頻已在網上引發有關中國傳統觀念——老年人應與子女共同生活並在有生之年照顧孫輩——的爭論。
“中國老人為何就得做家務、照顧子女和孫輩?”她在視頻中說,“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她說經常向社交媒體上傳照片,“我有個公眾號……我什麼都寫:我的回憶,我的靈感。”
這段3分鐘視頻已被觀看1100多萬次,並在社交網站上獲得數万條評論,其中有很多讚美之詞。“一位獨立又迷人的女性”,“年齡不是問題。”許多人表示,她激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獨立想法和決定。
這段視頻也使中國社交媒體用戶深入思考,老年人應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何種角色。儒家思想觀念“孝順”是中國社會和文化中的重要價值觀,中國人在文化上接受老年人與子女一起生活的習俗。如今,許多中國父母長時間工作,甚至不得不離家打工,因此祖父母們通常擔負起相當大的撫養(孫輩)責任。但更長的壽命、經濟改革和低出生率意味著,如今中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危機。
網上評論把齊女士視為老年人的新模範。有人表示,“我老的時候,希望能像她一樣。”還有人說:“現在像她這樣的人還不夠多。如今老年人似乎認為他們不能與年輕時一樣。但我們所有人都應要考慮自己的生活。”(作者克里·艾倫,丁雨晴譯)
回應
是的,中國老人當然也可以不照顧孫輩,那年齡大了也估計指望不上孩子照顧自己。周圍很多這樣的實例,中國式的家庭倫理想要突破,就要承擔後果
普發育兒津貼?衛福部:不可能只靠發錢解決少子化2018-01-20聯合報
行政院研擬普發育兒津貼,且有意打破排富條款,全面發放,舉凡家中育有2歲以下的幼兒,每個月都可以拿到2500元,2年可以拿到6萬補助,若以20萬名新生兒計算,政府每年得花費120億的經費,衛福部社家署長簡慧娟表示,該方案僅是討論的方案之中的一個,她直言「挽救少子化不可能只靠發錢,就能提高生育意願」。
回應
「發錢不能解決少子化」,但說是一回事,政府做又是一回事,蔡政府就是喜歡花錢!
年花65億補助育兒 生育率仍拉不起來2017-12-25 中央社
為減輕育兒負擔,衛福部近年平均每年約花新台幣65億補助育兒津貼跟托育補助,受惠人次超過30萬。不過,總生育率仍低迷,僅約1.1人,距離理想值2.1相距甚遠。
不具名的衛福部官員受訪表示,台灣的總出生率已落入極低出生率國家之列,「一旦掉下來,要回去難度就很高」,必須長遠努力。以鄰家國家來說,日本總生育率為1.3、韓國1.2,新加坡也約1.2。想解決少子化,唯有靠提振出生率或發展移民政策,如新加坡就從移民端努力。
相關新聞
新加坡政府雖祭出不少獎勵生育措施,但難收效2017.4.2工商時報
不想生二胎?看英國媽媽為了"賺"政府的育兒補助如何狂生17個小孩 2017.2.9 壹讀
誰說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在英國生孩子一樣賺錢! 2015.5.30 阿波羅新聞網
不上班更爽 英9口之家年領4萬2000英鎊津貼2010-04-13 中央社(楨:發生育財/假生育之名)
英國的育兒福利實在太好了,看了好想在英國生小孩啊!2010-07-16 台灣 Elisa寶貝
生育獎勵 愛之適足害之2010-05-11 中時 黃樹仁(台北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為何台灣生育率偏低?原因之一是,忙碌而焦慮的生活方式,導致普遍晚婚與不婚,減少生育的婦女並延緩生育。二是生活忙碌與經濟壓力,導致可生育婦女不敢生或不敢多生。
.....
總之,獎助政策只是給本來就要生小孩的人一筆計畫外的獎金罷了。但發這獎金卻有兩個不幸後果。
首先,極少數人確實可能被獎勵所刺激而多生小孩,後果是增添的育兒成本遠高於生育獎金與育兒津貼,入不敷出,使家庭陷於更加貧窮。更有甚者,這也增加生在貧窮家庭的兒童。而我們的社會救助極端不足,前述刺激政策無異於政府誤導窮人多生小孩,致於擴大貧窮人數,製造人道災難。
其次,發獎金給不貧窮而本來就要生小孩的人,無異於劫貧濟富,豈非荒謬。
“全面二孩”第二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減少但仍保持較高規模
據央廣網2018.1.20消息,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43‰,與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但仍保持較高規模,高於“十二五”時期的年均水平。
在政策限制已經放開了的情況下,是什麼因素制約出生人口數量上升?在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之下,整個社會又該如何對待出生人口數量減少的現象?
對此,衛計委稱,受育齡婦女規模下降、婚育年齡推遲等綜合因素影響,去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減少,但仍保持較高規模,高於“十二五”時期年均出生1644萬人的水平。
南開大學人口學教授原新認為,“二孩”生育高峰已經過去,未來幾年我國的出生人口還會持續減少,“第一,生孩子的成本、養孩子的成本在提高,婦女工作與家庭的關係沒法協調了。另外,現在的年輕人是中國獨生子女的第一代,已經形成了少生的文化氛圍,以少生為價值取向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在年輕人腦子中紮根了。育齡人群在減少,生育衝動又在下降,導致的結果只能是將來生的比現在還要少。”
從去年人口年齡構成看,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佔比為64.9%;60周歲及以上人口突破2.4億人,社會老齡化問題愈發嚴重。人口壽命的老齡化導致社會養老壓力逐漸增大,繳納養老金的人數少了,但是需要養老金的人數卻在增加。這樣的悖論正在社會中發生,對企業生產、國家經濟轉型都將產生影響。在家庭越來越小、家庭對老年人撫養能力越來越弱化的情況下,解決老齡化問題只能走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個人多方力量結合的一條養老道路。”
回應
加油吧,既然國民生育意願不高,那國家就應該大力建設公立幼教、小學,為年輕夫婦減負!國家養育孩子節省父母費用。按我現在的條件,從出生養到結婚,四五百萬+的硬支出,三四百+的房子,一百+的教育費用,真的很猶豫啊。
好有錢噢!窮有窮的養法,富有富的養法,掙100萬想200萬的養法,那不能怪國家,只能怪自己!,
在美國養兒育女也不輕鬆 2015-01-04
有人可能會以為,美國吃的、穿的很便宜,公立中小學上學又是免費的,養兒育女一定很輕鬆。其實不然,美國農業部最新發布的報告發現,在美國,年收入6.15萬美元到10.65萬美元的中等收入家庭,有一個2013年出生的孩子,養到18歲,需要花費24.53萬美元,比2012年上漲1.8%,與1960年這個報告第一次發佈時相比,養兒育女折合美元現價,上漲了24%。
日本兩成私有土地竟成“無主之地” 2017-11-01
“這究竟是誰的地,還要不要了?” 最近,日本所有者不明土地問題研究會召開記者會稱,日本沒有更新土地登記、不知道所有者的“所有者不明土地”已經超過410 萬公頃,相當於整個九州的面積。而且,按照如今的速度發展下去,到2040年日本的“所有者不明土地”還將增加70%。現在,日本的“所有者不明土地”至少每年造成1800億日元(約105億元人民幣)經濟損失,到2040年將膨脹至3100億日元。
城市的土地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由於少子高齡化加劇,很多無子女的老年人“孤獨死”後都沒人知道,更別說身後的地產處理。於是,他們擁有的土地自然成了無主之地,擁有的房子成了無主之房。
這些土地與房子,由於沒人打理,有的變成惡臭熏天的垃圾丟棄所,讓四鄰苦不堪言;有的則被不法分子“探尋”到,成為長期的犯罪窩點。更讓政府苦惱的是,開展各種公用設施建設時,一旦涉及到這樣的土地就徹底懵了,極大影響了國計民生。而那些農村的“無主之地”,由於沒人打理,長滿荒草,很多成了各種動物的樂園,嚴重影響當地生態。
其實,日本土地利用出現大問題,除了“高齡少子化”,相關製度的嚴重缺陷也是主要原因。由於秉承“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即使私有土地的主人去世或去向不明,政府也沒有權力徵收私有土地。而土地的轉讓與繼承,又需要首先繳納市價10%左右的相關手續費,然後根據土地價值繳納10%-55%的贈與稅,接受後每年還要繳納0.7%左右的固定資產稅。這樣七七八八算下來,繼承實際相當於再買一次,而且還是全額預先付款。為此,很多日本人乾脆“愛咋的咋的,我不要了。” 徵收與流轉,兩頭都產生淤塞,長期積壓下來就導致“無主之地”越來越多。
實際上,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為了進一步升級農業與服務業,日本需要大量的土地。可是,這麼多“無主之地”擺在那卻不能用,日本的土地利用已經出現了嚴重扭曲,而且還將進一步加劇。
日本的土地制度最初建立於明治維新時期,在戰後經濟快速發展期不斷補充與修改,看上去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不過,這套土地制度卻有一個致命缺陷:整個設計過程中只考慮到了經濟快速發展、人口不斷膨脹下的情況,卻沒有考慮到經濟衰退與人口不斷減少下的情況,導致了問題集中爆發。由於嚴重的老齡化,日本是最先因人口衰減遭遇土地利用危機的國家,其在土地問題上的教訓,對於正在加速邁入老齡化的國家,或許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日本底層老人害怕的是沒處孤獨死2017-11-28 日本天天“蔣”
孤獨和無緣,給日本社會帶來的問題非常多,非常不湊巧的是,這偏偏還是一個高齡社會。一個孤獨的老人,在日本會有怎樣的遭遇呢?有人說,最不濟的應該算是孤獨死了吧!這個結論如今需要重新修正一番:大約是孤獨死於無瓦遮頭的地方。
日本社會怎麼了?倒個垃圾就能撿到上千萬現金2017-10-13
據日本警察廳統計,除去發生東日本大地震的2011年,這十年來在日本全國發現的“被丟棄”的現金總額總體呈上升趨勢,在2016年度,更是達到了177億日元的新高。
首先暴露出的是日本的老齡化、少子化問題。日本獨居老人“孤獨死”的事件越來越多,往往老人在死後多日才被人發現,並由此衍生出了一項特殊的職業——孤獨死清潔員,即清潔處理“孤獨死”老人們的遺體和遺物。上了年紀的老人們因為腿腳不好,為了避免經常去銀行取錢,他們通常會把自己的存款統一提取出來放在家里以便日常使用。
其次,是近年來,比起把錢存在銀行,日本人更傾向於以現鈔的方式把錢存放在家中,甚至也金融界專門出現了一個詞彙“衣櫥存款(タンス預金)”。
為何越來越多日本男人“老來得子” 2017-10-04
最近,日本媒體發現,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且隨著平均結婚年齡不斷往後推,中老年人“老來得子”的情況反倒不像以前一樣罕見了。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調查顯示,1995年時,50-59 歲時才有第一個孩子的男性為1121位,2015年,這個數字增長到了3357人。60-69歲年齡層的老來得子男性也從1995年的95位上升到292位。毋庸置疑,這已經成為社會的趨勢。
日本的快遞小哥變成了快遞大爺?! 2017-11-06
在大多數人的印像中,快遞員這份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這份職業也逐漸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高收入“青春飯”。然而在日本的九州地區,近日來卻出現了一股快遞業的清流——來去匆匆的快遞小哥變成了白髮蒼蒼的快遞爺爺。
因為正是每月有一千多元的養老金做支撐,沒有後顧之憂的農戶才更願意主動退出“三權”。而農村老人原有的每月100多元的養老金很難支撐退地後的日常生活,以地養老模式的探索可謂“難上加難”。
半小時觀察:農村養老需要更多智慧
.....
陸「以房養老」險 展開試點3年承保僅90人2017.8.27旺報
大陸的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也就是俗稱的「以房養老」保險,從2014年7月開展試點已有3年多,根據《經濟參考報》報導,截至7月底,全國只有幸福人壽一家保險公司開展該業務,共有65戶家庭90位老人完成承保手續,多數長者顧慮還是比較多,主要擔心能否退保、房屋評估是否公正可靠、房價漲了養老金能否跟著漲等方面。
雖然人數不多,但大陸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受養兒防老和家產傳後等傳統觀念影響,「以房養老」長期來看會是小眾產品,但依舊有其市場。另從國際上看也是小眾業務,即使發展比較早、比較成功的美國,也只有約3%的參與比例。
台以房養老挑戰傳統 20月僅1751件
在傳統觀念難扭轉下,2015年11月,由合作金庫銀行率先推出的「以房養老」商業型逆向抵押貸款,目前已有九家銀行共同參與,但截至2017年11月前、開辦兩年內,全台僅能先拚突破二千件大關
子女反對 退件數最多
台企銀主管直言「退件數最多就是子女反對」。他說,除了拿「起家厝」辦以房養老,怕被街坊鄰居扣上亂花錢的帽子,還有很多是走到最一關,被兒子或女兒擋下,因為他們擔心未來可能少了一筆可繼承的財產。
正在打乒乓球的老人馬占福,是這個養老院裡入住最早的老人,今年68歲,和老伴兒已經在這裡生活了3年。幸福院是鄉里唯一的一所養老院,由村里原來的小學改建,成立於2014年,總共住著84位老人。對於馬占福來說,這裡的生活雖然平淡,卻既充實又快樂.
馬占福原來的家在靈沙鄉勝利村,距離養老院並不遠。生活雖然算不上富裕,但也衣食無憂。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地里莊稼種不動了,四個兒女三個進城了,還有一個身體不好,幹不了農活。老兩口守著五間房子20多畝地,卻開始發愁生計。於是三年前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賣”掉村里的房屋、耕地、宅基地,搬到村里的養老院來養老。
馬占福不僅“賣了房”又“賣了地”,還賣出了不菲的價格:一畝地九千塊錢,十畝地,五間房子,共十八萬塊錢。
十八萬,對於馬占福來說可以說是一筆巨款。他從來不知道自己的房子和地這麼值錢。那麼他把房子和地賣給誰了呢?原來,從2013年開始,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開始探索退出三權,以地養老的政策實施。
退出三權,簡單說就是農民退出自己所擁有的房屋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交給政府。退出土地的村民會獲得相應的補償。剛開始有政策時,村里很多人都有顧慮,而馬占福卻第一個報了名,他說自己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
住在這個養老院裡,馬占福和老伴兒每月的管理費是360元,加上吃飯、電費、買藥的花銷,每月大概在1000元左右。馬占福每月135元的養老金加上老伴兒馬秀蘭每月1380元的養老金,老兩口在養老院的收支基本持平。馬占福說,退出三權補償金自己一直存著,不僅會有銀行利息,而且可以作為應急時使用。
.....
週學忠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以地養老”模式之所以能實現,關鍵還是藉力了插花移民社會保障政策,所謂插花移民,就是將困難地區的居民分散安置到生產生活條件良好、閒置土地、宅基地比較多的村落。
插花移民政策實施後,當地政府獲得了一筆資金,因此每一個希望退出土地的村民都會依據房屋、宅基地、耕地的評估得到政府相應的補償,每戶平均可以得到10萬左右。2013年至2016年,平羅縣共1638戶插花安置生態移民,這其中有522戶60歲以上的老人,利用退出農村三權獲得的補償,或者住進養老院,或者進入城市養老。
港媒:退休生活被打破,中國“孫奴”們淪為老年流浪者
香港《南華早報》2017.11.5文章,原題:中國的“老年流浪者”為照看孫輩犧牲退休生活 5年前當孫女出生時,孫玉蘭(音)平靜的退休生活突然被打破。在兒子兒媳請求下,孫和老伴心甘情願地放棄了在鞍山的安逸生活,前往上海開始了忙碌的日子:打掃、清洗、做飯和送孩子。但如今,這種曾令他們心滿意足的安排正讓孫沮喪,“我們就像不用花錢的僕人,但有什麼辦法?在上海僱保姆太貴。”
在中國一線城市,近半數老年外來人員都為照顧子女或孫輩離開老家並犧牲退休生活,這種趨勢代表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結構正發生轉變,令這些老年人面臨被孤立的風險。他們被戲稱為“老年流浪者”,約佔中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43%是為照顧子女或孫輩而背井離鄉。京滬穗深等經濟發達城市的比例更高:超過54%。他們中許多人不僅要忍受長時間體力勞動的艱辛,還受困於孤獨和難以融入當地社會等問題。即便是那些已在子女所在城市生活多年的老年人,通常也只是熟悉通往當地學校和市場的路,依然生活在幾乎沒朋友聊天的孤單生活中。研究顯示,這些老人很少與鄰居來往或參加社區活動。
周芳雲(音)曾在西安過著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直到她和老伴3年半前到北京照看孫女。她的新作息表是從清晨5時30分直至兒媳下班,吃飯和休息的原則是“孩子第一,我們靠後”。“我不認識任何人,我說話有濃重的陝西口音,擔心被人看不起。”專家表示,越來越多老年外來人口已使中國城市管理面臨巨大挑戰,一些新措施被推出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
相關新聞
英媒:僅靠政府還不夠誰來照顧中國的“老年孤兒”?
英媒:外商瞄準中國老年人口牟利以醫療為突破口
加媒:人口變遷影響經濟老年顧客推動電視購物繁榮
日媒:日本老年護理品憑啥搶灘中國電商?
美媒:北方老年“雪鳥”一族盤活南方低迷樓市
宅基地也能賣了!國家出錢回收,農民養老無憂2017-11-05央視財經
在我國,農村老齡化的水平高於城鎮,再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導致的農村老年人“留守”、“空巢”問題,農村養老也因此變得更加棘手。面對漸漸“老”去的農村,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退出三權獲得高額補償集中養老樂享幸福晚年
早飯過後,位於寧夏北部的平羅縣靈沙勝利互助幸福院裡就熱鬧起來。老人們有的揮拍打球,有的下棋、打撲克,還有的聚在牆邊曬太陽聊天。
多地推獨生子女護理假:有省份每年不少於15天
據中新網2017.10.27報導,本月,黑龍江明確了本省的“獨生子女護理假”天數。至此,全國至少已經有6省份正式出台了此類政策,多數省份規定,獨生子女每年最多可享受的“護理假”天數在10到20天不等。與此同時,多地還將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不得乾涉老年人離婚再婚、拒絕子女“啃老”等在政策法規中體現。
多地出台“獨生子女護理假”
除了黑龍江,據不完全統計,此前,包括河南、福建、廣西、海南、湖北等多省份已經明確獨生子女護理假的天數。
這其中,去年新修改的《河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獨生子女護理假”為每年累計不超過20天。今年3月起實施的《福建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中明確,“獨生子女護理假”為每年累計不超過10天。
此外,《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辦法》中提出,獨生子女父母年滿60周歲的,患病住院期間,用人單位應當給予其子女每年累計不超過15天的護理假。
在海南,《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若干規定》明確,自願終身只生育一個子女家庭的老年人患病住院治療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支持其子女進行護理照料,並給予每年累計不超過15天的護理時間。
不久前修訂通過的《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辦法》則規定,對贍養人、扶養人照顧失能或者患病住院老年人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便利,並給予每年累計不少於10天的護理時間;對獨生子女照顧失能或者患病住院老年人的,每年護理時間應當累計不少於15天。
此外,重慶、雲南等地也在醞釀獨生子女護理假政策。
多省份強調“護理假”期間工資待遇不變
“黃昏戀”受保護老年人有權對“啃老”說不!
記者發現,在不少地方政府出台的法規條例中,都提出了對老年人的個人財產及婚姻自由的保護。
回應
獨生子女護理假跟民企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不是獨生的也需要假孝順老人吧?
你,別用們,我們可不想有獨生子女的人生壓力。
一生哲學比不上半個小時痛苦,當焦慮灼傷自信、恐懼沖毀理性,決策便會偏離正常思維,要不然皇帝英明神武如李世民也一樣受騙;一是空巢焦慮:空寂與茫然。盯上老人的保健品推銷員大打 “感情牌”,有老人形容,“比自己的兒子女兒還要親”。話說到這份上,老人豈能不上當?
有人說老人之所以屢屢上當受騙,是老年人 “智力障礙”的“老糊塗”;有人說老人容易受騙是老人愛貪小便宜;還有人說,空巢孤獨,“死亡恐懼”、心理憂鬱、親情缺失是老人成為被騙的最大群體。這些確有一定道理。進入老年,人體的各項器官功能減退,伴隨著生理衰退,智力、情感、人格等也會產生一系列變化,如常見的思想僵化、固執、敏感、嘮叨和因孤獨產生的抑鬱及渴望與人交流、容易相信他人等等。老人之所以受騙,是因為判斷力弱,無法分辨騙局,孤獨的老年人更容易上當。一些老年人缺少社會交流及缺少親人關愛,有時明知道是騙局,卻心甘情願送上門……
騙子們就是利用了老年人的這種心理來行騙,這些需求的廣泛性,為騙子行騙提供了條件。以健康為誘餌,以親情為誘餌,以發財為誘餌,老年人除了因年老體衰而造成的反應遲鈍外,有的人盲目追求健康或迷信高額投資回報,是他們被 “套牢”的重要因素。再加上網絡時代,各種詐騙手段不斷翻新,而老年群體中,觸網的人相對較少。不是他們不明白,而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對於網絡時代的種種騙局缺乏認識,更容易受騙上當。
還有一點,就是老年人對傳統媒體的認同度高於年輕人。在老年人看來,報紙、廣播、電視上說的,總不會騙人的。事實並非如此。當下,電視媒體養生節目氾濫,缺乏監管,有的甚至與保健品廠商勾結,使養生節目變成了推銷養生產品的場所。如果不是媒體披露那些 “廣告表演藝術家”的履歷、“教授”、“中醫專家”造假,不知道還會有多少人蒙在鼓裡。
說到原委,誰都知道,老人寂寞,需要社交、慰藉,正是子女缺位,才讓騙子上位。獨生子女時代,孩子本來就少,一個孩子應付幾位老人,加上職場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大,哪怕子女明了老人有情感需求,有時未免有心無力。說多了都是淚,老人不容易,孩子也不容易。
提高老年人防騙和維權意識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淨化社會環境,加大打擊違法犯罪力度,從根本上取締詐騙行為。這樣才能消除老人上當受騙的根源。
有媒體報導了這樣一則故事:兩年多來,王阿姨為了買保健品花費近 20萬元。甚至明知道很多保健品有問題,卻依然堅持購買。丈夫早年離世,兒子遠在日本的王阿姨說,不少銷售員比自己的兒子都親,會定期給她打電話問候,會陪她吃飯。而自己的兒子,每年只能見一面,還說不上什麼話。每年花七八萬買保健品她只是想“治療”孤獨,只有那些推銷員像孩子一樣“關心、問候、陪伴”她,所以有時明知道是騙局,卻心甘情願送上門,天下還有這麼傻的人?王阿姨苦笑道,“我不傻,只是無奈”。
心甘情願被騙的並不只是這位王阿姨,翻開歷史書,你會發現被騙的老人不僅竟然還有那麼多皇帝,他們不僅被騙子錢,最後還因此丟了性命。曾經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四處尋找能人異士,聽信了徐福的話,派他率領率領千名童男童女去東海蓬萊仙島尋求不老仙術,結果徐福消失不見。之後有聽人說有長生不老的藥,便開始煉製,服用,最後發現是假的,把人殺了。伺候他瘋狂的尋求仙丹妙藥,在希望與絕望中死去。後面的很多君王也群起效仿,漢成帝,隋煬帝楊廣、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恆等死在這樣的煉丹術之下。連英明神武的李世民晚年也沒有逃脫這樣的命運。
唐玄宗也一樣,他信了一個叫姜撫的騙子,姜撫自言通仙人不死術,唐玄宗信了他,派人到他說的太湖去採長春藤,甚至給他封了銀青光祿大夫的官職,最後他的騙術被懂藥理的右驍衛將軍甘守誠識破,若慌而逃。當然這是因為李隆基迷信長生不老所致,皇帝不懂藥理也就罷了,而朝中懂藥理的御醫們一言不發,任由皇帝被騙。
猶太人經商法則認為兩類人的錢最好賺:女人和小孩。揆睹現實,比女人與小孩更好賺的是老人的錢,尤以保健之名,軟肋幾乎一擊就中,屢試不爽。說句實在話,有些老人比小孩子還好騙。小孩子有父母看管,身上也沒錢,騙子瞧不上,老人就不同了,具備 “三要素”:有錢、怕病、沒人管,騙子容易乘虛而入,抓住老人心理大“忽悠”。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許多上當受騙的老人,並非孤陋寡聞,沒見過世面,很多堪稱人情練達的長者、世事洞明的智者,他們為何也上當?多半老人心態使然,與眼界、見識沒有多大關係。一是深層焦慮:疾病與死亡。
為什麼老年人容易上當受騙? 2017-08-01 風青楊
上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 1963人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63.4%的受訪者家中曾有老人被騙,生活中,74.6%的受訪者覺得老年人最常被養生保健類騙局所迷惑。其他類別依次有:投資理財(50.6%)、祛病消災(42.0%)、假錢幣(28.0%)、旅遊購物(26.4%)、金銀首飾(24.5%)、親友求救(21.4%)、古玩字畫(19.9%)、彩票中獎(18.8%)、慈善捐款(14.6%)、高薪工作(5.7%)和出版發表(4.6%)等。(8月1日中國青年報)
而就在昨天,新聞曝光一起以房養老騙局: “數十老人被騙無家可歸,700萬的房子被1000元賤賣!”照理說,老人閱歷深,更應該識破騙局,應該說, “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個道理老人們比年輕人更懂,但為什麼老年人被騙的事情仍屢屢發生呢?小時候,父母諄諄教導我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長大後,年邁的父母輕易就相信了他人的“甜言蜜語”。有時候,他們寧可相信喊“叔叔、阿姨”的推銷員,也不願聽從親生子女的勸告,甚至執拗地用一輩子省吃儉用的積蓄買一堆沒什麼用處的廢品。究竟為什麼?
騙子為何要騙老人,無非是因為人老犯暈,容易輕信陌生人。很多人都納悶,年輕時那麼精神的一個人,一老怎麼就糊塗了,跟個孩子似的 ?這裡面有生理原因,也不排除孤獨心理疾患。人老了,交際圈子越來越小,那些輕信陌生人的老人,恐怕身邊已沒有多少能說話的熟人了。他們孤單,想與人交往,可要么不敢,要么被人嫌棄。於是乎,甜嘴蜜舌的騙子就鑽空子了,因為老人太想听那些“高興話”了。如果有個人像親人一般地噓寒問暖,關懷備至,老年人的心理防線不會這般被輕易攻破的。
統計局表示,雖然流動人口規模龐大,平均每六個人中就有一人是流動人口,但隨著農村外出農民工增速回落和農村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政策的實施,流動人口增速減緩,特別是近兩年流動人口出現了負增長。
流動人口的這種變化體現了近年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顯著成果,反映了我國勞動力市場資源合理配置的明顯成效。
統計局還稱,隨著支撐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人口發展政策不斷完善,適應西部大開發要求鼓勵人口向西部地區遷移,以及嚴格控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有序引導人口向中小城市集聚等相關政策的出台,我國人口的流動更加合理有序。
回應
慘了,好不容易壓下來的人口總數又將失去剎車片了。將對提高中國人的生活水準造成重大打擊。
中國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比重這些年是下降的,現代科技完全可以養活這麼多的人口,我們不可能再走日本歐洲這樣後繼無人的路子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7_07_26_420082.shtml
同時,生育政策的調整對今後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優化將起到積極作用,有利於減緩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和延緩人口老齡化速度,有利於促進人口的長期均衡發展。
人口素質不斷提升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
據統計局數據,2015年,我國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年數)達9.4年,比2010年的9.1年提高了0.3年,表明總體上我國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在完成初中程度向高中程度轉變後,國民整體受教育水平繼續穩步提高。
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0年以上。2015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2年,比2010年的9.7年提高了0.5年,20-24歲青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更是提高到12.5年,顯示出人力資源的巨大潛力,我國正在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
2015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6.34歲,比2010年的74.83歲提高1.51歲。
分性別看,男性為73.64歲,比2010年提高1.26歲;女性為79.43歲,比2010年提高2.06歲,女性提高速度快於男性,與世界其他國家平均預期壽命的變化規律相一致。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1.60歲,其中高收入國家為79.28歲,中上收入國家為74.83歲,中下收入國家為67.48歲,低收入國家為61.80歲。
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不僅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也超過了中上收入國家,反映出我國人口質量良好的發展態勢,表明人民的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持續、明顯的改善,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了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成果。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繼續快速提高,2016年城鎮常住人口為79298萬人,鄉村常住人口為58973萬人,城鎮常住人口比重為57.35%,與2012年相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了4.78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20個百分點,城鎮常住人口增加8116萬人,年均增加2029萬人,鄉村常住人口減少5249萬人。
分地區看,中西部地區城鎮化加速發展,與東部和東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差異趨於縮小。
2016年,我國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人口為2.92億人,流動人口為2.45億人,流動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17.7%,同2012年相比,流動人口增加874萬人,流動人口所佔比重提高了0.3個百分點。
“全面二孩”成績單:去年多出生132萬人
2017.7.25,國家統計局發布報告稱,“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來,出生人口明顯增加。勞動年齡總量雖連續多年下滑,但勞動力資源優勢依然明顯。
具體來看,2016年中國出生人口178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95‰,與2012-2015年平均每年出生1654萬人相比,2016年多出生132萬人,二孩出生人數和比重都有明顯上升;
與2012年相比,2016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提高了0.85個千分點和0.91個千分點;
出生人口性別比明顯下降,從2012年的117.7逐步降至2015年的113.5,出生人口性別比趨於正常,有利於促進人口的長期均衡發展。
人口總量保持低速平穩增長,生育政策調整初顯成效
統計局稱,當前,我國仍處於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人口再生產類型,生育政策調整直接影響出生人口的數量,對人口總量和結構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近年來,人口總量繼續保持低速平穩增長,出生人口數量略有增加,勞動年齡人口繼續減少,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但勞動力資源優勢依然明顯。
統計局稱,2016年末,我國大陸人口總量為138271萬人,與2012年相比,增加了2867萬人,平均每年增加717萬人,年均自然增長率保持在5‰左右,繼續保持低速平穩增長。人口地區分佈基本穩定,仍然保持“東多西少”的人口格局。
2015年,“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來,出生人口明顯增加。2016年我國出生人口178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95‰,與2012-2015年平均每年出生1654萬人相比,2016年多出生132萬人,二孩出生人數和比重都有明顯上升。
與2012年相比,2016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提高了0.85個千分點和0.91個千分點。
出生人口性別比明顯下降,從2012年的117.7逐步降至2015年的113.5,出生人口性別比趨於正常,有利於促進人口的長期均衡發展。
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0-15歲人口為24438萬人,佔總人口的17.7%,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0747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5.6%,繼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出現首次減少之後,勞動年齡人口連續第五年減少。
儘管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開始減少,但我國勞動力人口總量依然十分龐大,勞動力資源優勢比較明顯,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和優勢。
合理配置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科學培育優質的人力資本,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已成為我國人口發展的目標。
然而,隨著近年來總和生育率下降和老齡化加速,相應地,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也做出了從“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的調整。
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顯而易見。國家衛計委年初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給出的答案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 抽樣調查推算數據,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達到1786萬人,比“十二五”時期年均增加了140萬以上,比2015年多出生191萬人,成為2000年以來最高的人口出生年份。
儘管如此,馬光遠認為,2016年雖然出生人數明顯上升,但並沒有扭轉生育意願下降的問題,也沒有明顯提高中國的總和生育率,距離1.8的目標還相去甚遠。因此,中國仍面臨人口懸崖,廢除計劃生育不會太遠。
實施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真的需要廢除嗎?
楊宜勇持否定看法,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計劃生育依然是基本國策,但是,要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比如從放開一孩、放開二孩到自主生育。自主生育以後,再過10年、20年可能就要獎勵生育。“這些都是計劃生育的內容,不要偏頗。我建議到2020年實現自由生育。而實施自由生育並不是說中國現在人口少了、缺人了,自由生育不是為了更多的人口數量,主要是生育權問題。”
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也表示,中國的人口問題不缺數量,不光是現在不缺,未來幾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會缺人口數量。
王培安預言,到2030年峰值時期,中國人口將有14.5億左右,到2050年還有14億左右的人口,到本世紀末還有11億以上的人口。因此,更應關注人口素質,同時也要特別關注人口結構問題。
回應
只可能多,不可能少
黑戶多我還真信
多九千萬我倒是相信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7-18/doc-ifyiakur9086311.shtml
關於生育率,目前普遍採用的計算方式是總和生育率(指某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國際上通常將總和生育率低於1.3稱為“低生育率陷阱”或者“極低生育率”,認為這樣的生育率在人口更替、再生產和人口未來發展上不利。
一直以來,關於中國總和生育率高低的爭議不斷。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當時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為1.2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這一數字下降為1.18;之後2011、2012、2013年的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04、 1.26、1.24。
2016年10月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鑑2016》公佈了2015年全國百分之一人口普查結果:2015年,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47。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2016年的總和生育率達到1.7,而新世紀以來,總和生育率一直在1.5~1.6之間徘徊。這幾個數據說明,全面二孩政策實施效果是相當明顯、相當樂觀的。
《中國統計年鑑2016》公佈的1.047的總和生育率,顯然低於國家衛計委公佈的1.6、1.7的數據。哪一個更能反映現實?
楊宜勇向《中國經濟周刊》解釋說,人口普查有一個修正數,修正後的總和生育率是1.6。“之所以進行修正,是因為2010年左右中國的嬰兒'黑戶'比較多,這些'黑戶'沒有上戶口。但是這些孩子在7年以後要上學,因此補報的人數也比較多。總和生育率就是通過這些數據和信息進行修正的。”
各方觀點不一而足,但是在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顯然對於生育率有明顯的提振效果。事實上,即便是按照國家衛生計生委公佈的1.7的生育率,距離發達國家2.1的世代更替水平還有一定差距。
於是,我國要不要廢除多年來實施的計劃生育國策,再次成為熱議的焦點。
專家:計劃生育依然是基本國策,不會廢除
近年來,呼籲取消人口控制政策,改善數據質量的呼聲不斷。
此前,經濟學家馬光遠撰文指出,當下最重要的問題仍然是生育率過低的問題。即使所有符合條件的都生二孩,每年最多出生人口2200萬,而且根本沒有持續性。從人口政策的趨勢看,全面二孩仍然是過渡政策,最終的目的是全面廢除計劃生育。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主要內容及目的涉及: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從而有計劃地控制人口。應該說,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自製定實施以來,對我國的人口問題和發展問題的積極作用不可忽視。
為了在技術上達到更為準確的普查效果,當“小區”地圖繪製完成,國家統計局要求普查員按照“小區”地圖到現場勘查,將“小區”內所有可能有人居住的建築物,都在地圖上標出來,最後依靠建築物去進行普查登記,達到“區不漏房”“房不漏戶”“戶不漏人”。
“我們總共在全國劃定了600萬個調查小區,一個小區基本上相當於一個居委會範圍。”上述統計局人士說。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在兩次人口普查之間開展一次1%人口抽樣調查,業內俗稱“小普查”。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2010年人口普查完成以後,針對普查結果,他們為2011、2012、2013、2014和2015年的小普查提前抽出樣本,每年抽其中的一部分(大概三分之一)來進行調查;2015年小普查過後,再將2016、2017、2018、2019年這4年的年度調查樣本重新抽出來,每年根據事先抽好的樣本再去調查。
“根據樣本調查,應該說對全國人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來講,調查樣本對市級的代表性可能稍差一些,對省級就有比較好的代表性,對全國肯定沒有問題。所以,我國的人口調查數據不是估算出來的,統計方法符合國際上統計調查的一些最基本原則。”上述統計界人士說。
中國的出生率被高估了嗎?
與人口數量同樣引發關注的還有“出生率”問題。
易富賢的研究認為,在1991年至2016年間,中國有3.776億名新生兒,少於官方4.648億新生兒的數據。中國高估了出生率。
中國的出生率被高估了嗎?楊宜勇否定了這種說法,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我國有一套新生兒出生系統。新出生的嬰兒,只要開了出生證明,不管有沒有去上戶口,相關部門就已經掌握了出生信息。應該說,官方公佈的新生兒數量是比較準確的。我們的計生政策管得嚴,超生了要罰款,只要補交了罰款,就能夠上戶口,就這樣有的人還隱瞞著不上報。”
但楊宜勇也不否認“中國目前需要更高的出生率”這一說法,“中國目前確實需要更高的出生率,這一點我是認同的。從長期憂患意識來看,生育率最理想的狀態是保持2.1或者2.2的人口更替水平。”
美學者稱中國人口比官方數據少9千萬專家反駁2017.7.18中國經濟周刊
日前,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員易富賢在北京大學的一次學術會議上說,中國2016年的實際人口可能為12.9億,比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少9000萬,相當於西班牙人口的兩倍。
易富賢,是《大國空巢》一書的作者,這本書稱中國人口危機開始全面爆發,中國需要更高,而不是更低的出生率。他最近在北京大學的一次學術會議上說,1990年後中國官方的人口數據被誇大了。中國2016年的實際人口可能約為12.9億。
而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公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3.8271億人,比上年末增加809萬人。
“我不贊成'中國實際人口比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少9000萬'這個說法。”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中國的人口統計差個幾十萬甚至一百萬還說得過去,9000萬這個說法是違反基本常識的。“我們有人口普查,而且人口入戶調查就是按人頭點出來的,人口數據比GDP準確多了。”
人口普查,是在國家統一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方法、統一的項目、統一的調查表和統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
人口普查是當今世界各國廣泛採用的收集人口資料的一種最基本的科學方法,是提供國家基本人口數據的主要來源。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分別於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進行了6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年之前的人口普查,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區劃來統計的,這樣的方式下,有一些飛地(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域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地土),或者三不管地界,特別是一些城鄉接合部地區,可能會出現遺漏現象。
為保證人口普查數據準確而不出現遺漏,從2010年開始,我國的人口普查採取了“劃區製圖”方式。
國家統計局相關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自2010年進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是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按照地圖的界限,比如將北京從全市到區縣,再到街道、鄉鎮,再到社區、居委會、村委會等一級級地細化,把每個邊界都劃分得非常清楚,更精確地繪製出了“小區”地圖。這樣能夠保證在“小區”劃分上基本不重複、不遺漏,保證無縫連接。劃分出的每個邊界都要每一級政府、每一級普查機構去確認。
新華社:用全民健身化解農村矛盾效果超乎想像
新華社2017.6.28發表題為《一個“百人上訪村”的健身“解藥”》的評論文章。文章稱,在一些老區基層,全民健身正成為農村治理的新“密碼”,許多鄉親都在體育鍛煉中找到了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村民間的關係也得到了極大改善,“以全民健身為抓手化解農村矛盾,效果超乎想像”。原文如下:
.....
鑼鼓隊隊長吳晚鳳曾是村里的上訪大戶、有名的“刺兒頭”,數次去過省城太原上訪。“當初鬼迷了心竅,覺得自己搬遷吃了虧,平常沒事乾就去上訪。”回憶起當初上訪的情景,45歲的吳晚鳳略顯尷尬。她說以前自己鑽了牛角尖,整天只想著鬧事,直到村里建了廣場、搞了鑼鼓隊,她才慢慢醒悟過來,現在的日子不知比原來好了多少。
吳晚鳳說她如今才真正學會享受生活,而每日的廣場舞和鑼鼓訓練就是她快樂的源泉。“住上了新樓房,過上了好日子,每天有事忙,生活充實了,心情也好了,自然就想開了。”她告訴記者,許多鄉親都跟自己一樣,在體育鍛煉中找到了自身的價值與意義。
不光如此,隨著體育鍛煉火遍全村,村民間的關係也得到了極大改善。
吳晚鳳告訴記者,如今村里人說閒話的少了,相互關心的多了。年前她得了場大病,鄉親們紛紛相助,捐錢的捐錢,出力的出力,讓她十分感動。“如果我沒有和大家一起跳舞,我想不會有這麼多人關心我,在乎我。”她說。
“以全民健身為抓手化解農村矛盾,效果超乎想像。”馮斌說。實際上,隨著山西省28200個行政村體育場地和1196個鄉鎮全民健身廣場“兩個全覆蓋”的實現,健身已經成為基層農村治理的新“抓手”。
回應
廣場舞維穩:上訪不如跳舞,鬧事不如跳舞
青年網吧維穩,老年廣場舞維穩。
說實話,有這矛盾真是閒出來的!
閒一點不好嗎,你老了不想閒?
老了閒扯淡,什麼東家長李家短,王二麻子少個點,和老了休閒自娛自樂是兩個境界
你不叫老頭老太太跳廣場舞, 有點事兒乾, 難道蓋教堂培養一神教徒麼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6_29_415703.shtml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破窗效應',一個窗戶被打破沒人管,很快所有窗戶都會破。一個人(不論年紀)的惡行沒受到懲罰,效仿者就會越來越多。2015年人民日報記者做過調查,在149起因為扶人而起的爭議中,因為攝像頭普及,大部分查明真相,其中誣陷好人的高達84起,而受到懲罰的是多少呢?是0。有錯不罰,就是鼓勵更多人犯錯,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絕對是壞人變老了!年輕人也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年輕人地鐵辱罵、吃韭菜包子、扔雞骨頭不也經常見諸報端。至於殺人綁架,校園暴力也是常見。壞人就是壞人,與歲數無關。老人也有很多好人,比如那簡樸的院士、合唱團,感動中國里也有很多老人的感人事蹟。切勿將老人與壞人對等,那跟地域黑沒任何區別,至少我是很瞧不起的。
都不是,哪個時候都有壞的老人,好的老人,不是壞人變老了,也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媒體變壞了,世界變小了,信息傳輸變小了,受眾變多了。
並非什麼好人變壞了,什麼壞人變好了。而是壞人就是有一定比例的,中國十幾億人,總會有一定比率的壞人。十幾億人裡有幾億的老人,幾億老人中總會一定比例的壞人。這沒什麼好糾結的,就是老人做好事的新聞不被人記住,老人做壞事的新聞才會有噱頭罷了。當初我新聞學第一課的標題就是:壞事就是好事。因為對於學新聞的人來說,發生了壞事=有新聞。這個也別怪新聞記者,人性就是喜歡看壞的內容,就喜歡看人咬狗,而不是狗咬人。
都不是,是媒體變壞了,媒體把這些小概率小範圍的,可以說很小的事兒,無限渲染放大,給人感覺我們生活中這種事兒無處不在。但是,看看現實中我們身邊,哪有這些破事兒?幾億老人,十幾億人的國家,這麼大的群體,哪能不發生點兒事兒?鬧點兒矛盾再正常不過了。不正常的是變壞的媒體,集中在一個時間段內,火力全開,大肆渲染,霸屏報導,給人感覺,這些老傢伙太壞了,該集體自殺才對得起社會對得起良心。不存在好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社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要說變,也是整體穩步變好了。但媒體是確實變壞了。
http://www.guancha.cn/GuanChaZheWang/2017_06_15_413413.shtml
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2017-06-15觀察者網
最近,老年人的相關話題真是自帶上頭條的潛質,而且由此引發了老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的激烈討論。這裡的“壞”倒也未必是說他們心眼壞到不行,要做惡事,而是說不能換位思考,不能容忍別人有反對意見,像火藥桶一樣一點就著,尤其是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上,很任性,很“孩子氣”,但是很不可愛,甚至做出過激反應。
前段時間,洛陽大爺大媽與小伙子之間的“ 廣場舞和籃球之爭 ”,火了。
高考期間,拒絕讓步堅持要操練廣場舞的大叔一句“ 我們還是要練,健康更重要!”,又火了。
在高鐵上亂扔瓜子殼,保洁員勸阻,我不開心了,就要跟你鬧:“掃吧,掃吧”。
在地鐵上,一個人坐兩位置,有人提醒,我不樂意聽,就要懟你:“ 我舒服嘛就好了呀,誰把你娶回家這日子肯定過得累得要死 ”。
類似的奇葩言行也是多了去了,說多了也是堵心,大家可以在留言區繼續補充。
有人說這些極端案例被過度渲染了,“倚老賣老”、“為老不尊”的標籤使中國老人群體被無辜地污名化了。
也有人說我們對“老人”這個概念,以及“變老”的那個群體,理應懷抱尊重,所謂“敬其善行,而不以老為尊”。
那麼,你怎麼看老人變“壞”和“壞”人變老這些說法?
“我問你答”,就是完全屬於讀者的舞台,這是篇“讀者訂製”的評論。接受其他讀者歡迎的優秀答案,將在正文頁上展現。
.....
回應
現在60-70歲的老人都是那個火紅年代出生,成長起來的,“與天奮鬥、與地奮鬥”的名言在那個時代被曲解為“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鬥爭思想深入人心,當然,有些老人可能也因為一時心理不痛快,做些出格的事情,我們也應該理解,最後,我寧願是壞人變老了,也不遠老人變壞了,因為,只有前者,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才有希望和未來。
退休太早,延遲退休是解決問題根本
退休年齡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人均壽命不到60歲時規定的,現在中國人均壽命76.1歲了,仍是這樣的退休年齡,這顯然很不適宜。但延遲退休問題剛放出一點風(只是探討),就是一片叫罵聲。說明我們這個號稱實事求是的民族有時候並不那麼實事求是。現在已有歐洲國家將退休年齡延遲到70歲,似乎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更實事求是一些。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6_08_412259.shtml
人民日報:省會及以上城市夜裡真吵百姓想睡個好覺
人民日報2017.6.10文章《省會及以上城市夜裡真吵》,文章稱2016年相關部門共收到環境投訴119.0萬件,其中噪聲投訴52.2萬件,佔環境投訴總量的43.9%。各類環境噪聲投訴中,工業噪聲投訴佔10.3%,建築施工噪聲投訴佔50.1%。在建築施工噪聲投訴中,夜間施工噪聲投訴佔90.5%。
31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晝間總點次達標率為87.2%;夜間達標率為59.7%。尤其在交通幹線兩側一定距離之內、需要防止交通噪聲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的4A區域,夜間達標率僅為18.3%。在直轄市及省會城市中,對安靜的要求真是“奢侈品”。
......
回應
廣場舞噪音污染無可奈何~
可以用防噪音耳塞,很安靜
完全可以加裝隔音玻璃效果很好為什麼不做
又要繁華又要沒有聲音搞不懂到底要什麼
我想說,我住農村還是挺安靜的,就是夏天青蛙叫的比較大聲點。
廣場舞老人:我們不是壞人,是吃了不會錄像的虧
據界面新聞2017.6.8報導,為了爭奪洛陽古城王城公園籃球場使用權,老年廣場舞隊和青年籃球愛好者發生了衝突,這背後,是城市公共空間規劃的困境。
......
對於他們而言,沒有什麼運動比廣場舞更適宜:運動幅度不大,廉價到幾乎沒有成本。唯一的麻煩是:場地不太好找。
600多個人站在一起,浩浩蕩盪。老人們在韓忠福最初選定的場地上摩肩擦踵,沒辦法跳舞。他和幾個骨幹商量,把隊伍一分為四,分開跳舞。他自己帶了一支隊伍,3個教練指導200左右的隊員。
像中國其他城市一樣,洛陽市擁有龐大的廣場舞群體。當地體育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洛陽市跳廣場舞的人數近10萬人。
....
大媽廣場舞
廣場舞老人拒絕讓步高考:今晚又不考試健康更重要
洛陽籃球場最終處理結果:籃球場晚上變燈光舞場
回應
很不理解的一點是,老年人一白天滿滿的時間不來跳舞,非要跟下班組搶晚上打籃球的時間來跳舞?另外,還強制的要求人家給你裝燈?
你真厲害,老人被你宵禁了。
起因結果都說的挺清楚。籃球隊的小伙子不願意執行默認了7年的規則,想在7:10後的繼續使用場地。其實誰都不算錯,年輕人有健身需求,老年人也有。其實兩邊是懟上了,換個思路,如果哪邊先想到裝簡易照明設備,那對場地的使用權自然更大,後面的矛盾就不會有。
高速、橋樑那也是用老人納的稅建的,與這幫打籃球的年輕人關係不大吧?世界是遞進的,老人建設的社會會留給年輕人,年輕人在享受的時候理應要知道這個社會是誰建設的。
是誰不知道米從何來?退休金哪來的?是誰享受習慣了?
年輕人繳稅支付老人的退休金,這話不能這樣說。老人在職的時候是要按一定比例繳納養老金。至於用年輕人的錢養老人,那是國家層面的管理方式,並不是老人佔了年輕人好處。按誰貢獻大,誰話語權多的角度說,打球的年輕人,以他們的年齡,貢獻基本等於零,他們覺得一切理所應當的出發點來源於他們父母和長輩的關愛。在我看來,他們對場地使用的話語權極其有限。
老齡化背景下,半數以上的日本公司找不到繼承者2017-05-31好奇心日報
根據日本政府的調查,日本中小企業的CEO平均年齡已經達到了59.2歲,達到歷史新高,1990年這個數字還只是54歲。
而那些年紀超過60歲的中小企業CEO中,有一半的人表示自己正在找繼任者,但找不到。在年紀超過70歲的CEO中,這個比例達到將近70%。
找不到繼任者的CEO要么想辦法把公司賣掉,要么乾脆關閉公司。自願關閉的日本公司越來越多,和2008年金融危機相比,去年自願倒閉的公司數量翻了三倍,超過25000家。
而關閉的中小企業中,“缺乏繼任者”已經成為了第二高的關閉原因(33%)。不僅如此,關閉的這些企業中,CEO歲數超過60的企業占到了82%,十年前這個數字還只是70%。
日本老齡化問題正在變得越來越嚴重,人口不斷減少,小城鎮也隨之萎縮。
日本的中小企業中不少都是家族企業,企業CEO不一定有做好讓外人繼承的準備。出生率下降意味著繼承人數量減少,不僅如此,城鎮沒落,生意也就變難做了,小地方的年輕人往往想要搬去大城市而非接手難以看到希望的當地家族企業。
目前,中小企業占到了日本公司總數的99%,其僱傭員工數量占到日本勞動力總數的70%左右。
不過,對企業買賣代理機構來說這個趨勢卻意味著持續增長的生意。現在還出現了介紹中國買家給日本企業的經紀公司,比如上海公司Skyze Enterprise 去年開始做這項業務,到去年年底已經有100 家日本企業在他們那裡登記,等待與有意向購買的中國買家接洽。
回應
中國的未來
世界上有兩種愚蠢,一個是中國行我也行;一個是中國別看你發展了,未來你就像我一樣慘淡。對於這種智商,我連辯解都懶得。
嚴重老齡化的後果,看看中國的生育率,在看看中國的人均gdp,一個老齡化的不發達國家。
日韓一樣,沒啥更慘的。再說現在放開了,想生就生,中國碰上人工智能突破期,而不是日本這種情況。
中國沒像日本那樣失去二十年,日本首先是泡沫經濟造成的貧富懸殊和過度集中於東京地區導致的發展不均衡;接下來是廣場協定導致的經濟衰退和泡沫經濟破裂,簡言之就是輸掉了貨幣戰爭;然後才是生活成本和經濟不景氣造成的生育率降低被凸顯出來。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7_05_31_410890.shtml
無緣社會
目錄
引子“無依無靠者”與日俱增的日本
第一章追踪“在途死亡者”:歸納在僅僅幾行字裡的人生軌跡
專欄悄然普及的“直接火葬”
第二章日趨脆弱的家庭紐帶:“拒領”遺體的去向
第三章單身化時代:“終身未婚”的驟增
專欄靠兒老人
第四章職場關聯斷絕之後:依賴虛擬家庭的人們
第五章吟唱“單身情歌”的女人:依賴虛擬家庭的人們
專欄共同墳墓
第六章年輕群體中蔓延的“無緣死亡”恐懼:推特上對未來的不安
專欄年富力強的“家裡蹲”
第七章為了紐帶的恢復:度過第二次人生的男子
第八章消失的老人:接連發生的老人失踪
第九章從無緣社會走向結緣社會:探求新的“關聯”
短評
看了三分之一之後,覺得這就是我的國人的未來。日本NHK目下記錄的不過三萬多無名死者,對中國來說,這個數字將翻十倍或者百倍,因為人口眾多。
一直在擔憂,不久後的中國,會不會也變成這樣的“無緣社會”,轉念一想,不怕,我們有廣場舞!跳廣場是多麼可愛的愛好啊
書評
時常有人談及中國社會中無所不在、難以逃脫的關係網絡,如果你很厭煩它,那麼小心,它的反面也一樣可怕。這一景像在日本已漸漸變成現實:在那裡,問題並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所謂“無緣社會”,就是指這樣一個人際關係極度萎縮的社會。雖然人們常說“人...
遠離“無緣”親近“結緣”
剛開始讀日本NHK特別節目錄製組集體完成的這本名為《無緣社會》的書時,心中充滿了好奇,日本人又發明什麼漢字詞彙了?比如“窮忙族”、“尼特族”、“家裡蹲”之類,現在是“無緣社會”,等到讀完第一個因“猝死”多日直至屍體腐爛才被人發現的大森忠利的故事,忽然不忍再讀下...
犯罪學專家,龍谷大學法務研究科教授,濱井浩一說道:「日本刑務所雖然環境不怎麼好,大部分倉房不設冷暖機,但是,總算是一個有屋簷的地方。」「在刑務所裏可以交朋友、有監護員保護、有人照顧健康、食物還會有專人親自送到。」「就算死了,都會有人為你厚葬拜祭。」
根據國際刑法研究(Institute for Criminal Policy Research/ICPR)最新研究顯示,在日本每10萬人,僅有47人在囚,遠低於美國的693人和香港的115人。但在囚者中,一成以上是年逾65歲的長者。在個別刑務所,更有高達三成是長者,全所平均年齡超過50歲。
為應付囚犯老化問題,日本刑務所專為高齡囚犯特設了「養護工場」,讓他們在囚時能做更簡易的工作。懲教職員亦有照顧行動不便,或患有認知障礙囚犯的責任。神戶刑務所中的職員前田敏宏說道:「你要經常留意他們的身體狀況。看他們臉色好不好,有沒有吃完飯。」數年前,刑務所更設置了運動設施,供高齡囚犯做柔軟體操,「說實話,這裏和護老院沒有分別。」
在日本,刑務所即是監獄,但與大家認識的監獄不同。刑務所在囚人士大部分需要強制勞動,作類似勞改的工作。日本法律中判監分「懲役」和「禁錮」兩種,只有犯上嚴重罪行才會被判「禁錮刑」,即真正意義的「坐監」。其他大部分罪行只會判「懲役」,進入刑務所判囚和工作。工作內容包括洗衣、木工、縫製等生產作業,相對上較自由。
貧窮並非主因 而是找不到生存意義
日本老人寧願犯罪坐牢,貧窮固然是原因之一。據統計,老人犯罪以偷竊最多。不少釋囚重犯,是因為生活窮困、吃不飽而再次偷竊。不過,貧窮並不是老人犯罪的唯一原因,甚至可能根本無關。
日本中北部地區,新瀉縣近日的最新報告,2015年度全縣盜竊犯罪案為2,238宗,當中65歲或以上的年齡組別佔了36.1%,創歷來新高。犯罪理由中有更多是令人費解的:「我有錢但不想付。」
每當談到老人犯罪和老人問題時,日本傳媒都會把問題聚焦在社福制度,或老人的「孤獨」情緒上。據統計,重犯偷竊入獄的老人中,有三分之二是因為「找不到生存意義」、「沒有人可傾訴」、「社福措施不足」、「放監後一個人生活孤苦伶仃」,因而再次犯罪。神戶刑務所中的佐藤先生以自由換取容身之所的心態,正好反映出了大部分積犯的心聲。
除老人院外,負責照顧的專業護理員亦嚴重短缺。截至2014年,厚生勞動省統計,全日本需至少140萬個專業護理員,但目前實際只有100萬個,尚欠40萬人。人手不足造成前線人員工作量過多,部分人員把怨氣發泄在老人身上,導致老人院出現虐老事件。2014年11至12月間,川崎老人院3名老人遭職員連環殺害,讓日本社會再次響起警鐘,突顯照顧人員不足、老人院良莠不齊的問題。
家族關係疏遠 退休老人孤獨老死
日本在經濟起飛年代為阻止城市人口過度擠迫,大力「去城市化」,建設衛星都市,促使人們搬離大城市前往近郊地區居住。但泡沬經濟爆破後,經濟不景下新一代年輕人為尋求機遇,離鄉別井,告別雙親回流大城市中,造成世代隔絕。
因此,在人口老化過程中,非大城市的地區惡化情況最嚴重。然而老人設施不足,家人又不在身邊,部分老人只好留在家中兩老相依。一旦另一半仙逝,就會留下自己一個成為孤獨老人。
既失去了企業的「社緣」,又失去了家族的「血緣」,若然自己同樣離鄉別井生活,更進一步失去「地緣」。部分老人為不想「無緣終老」,忍受不了因孤獨變得怪僻起來,有人直接在車站放火泄憤,大部分人居然當上小偷,到處偷竊。失敗被抓沒關係,連續犯案更可以被關進有如老人院的監獄。
日本的老人甘願走進監獄,是因為患上「孤獨」的疾病。
日本不少長者獨自死於家中無人知曉,有工作人員帶同特別用品到死者的寓所清潔。(路透社) 日本不少長者獨自死於家中無人知曉,有工作人員帶同特別用品到死者的寓所清潔。(路透社)
位於日本中南部地區、兵庫縣明石市的神戶刑務所(監獄)內,有一位70歲的佐藤先生(假名),因潛入民居爆竊被抓,判囚3年6個月。屈指一算,他已是第六次進來。「今次出獄,一定要好好重新出發。」每次出獄時,他都會這樣向自己發誓:「出獄後一定要找份好工作,好好生活。」
出獄後,政府為他安排了一間住所,連同生活保障金讓他過活。可是,他最後還是去了犯事,再一次被關回來。就這樣來來回回,過了20年。
「哈哈,我又回來了。」他苦笑自嘲着:「再出去恐怕已沒法生活了。這裏雖然沒有自由,但最少有一分安心感。」
監獄成護老院 近四成重複犯罪
據統計,截至2014年末全日本刑務所在囚人士為60,486人,60歲或以上長者為9,736人。而2014年全年判囚入獄的長者有2,283人,當中近四成最少已被判6次以上。他們為何要不停重複犯罪?監獄的生活,真的要比外面好嗎?
無緣社會的老化危機 日本老人找不到生存意義 甘願走進監獄2016-05-04
近年出現「無緣社會」此新名詞,形容日本老人無「社緣、血緣、地緣」這奇怪的社會病徵。
日本今天每四個人就有一個是高齡老人,人口面臨嚴重老化。人活到60載,理應滿腹知識經驗,受人尊重。但日本的老人,卻變得愈來愈奇怪──他們無理取鬧、蠻不講理、甚至突然暴走、動手打人。他們甚至甘願自投羅網,「享受」鐵窗日子。他們還請不走,出獄後又急着犯罪,再走回來。一整代老人是過去日本騰飛年代的主角,現在很多人卻淪為「老害」。究竟日本社會出了什麼毛病?
(Getty Images) (Getty Images)
2010年,日本放送協會的一個節目,介紹日本正變成「無緣社會」:「親人離鄉別井不在身邊,終身僱傭制度被打破,導致企業社會制度崩壞,人與人間的關係正愈來愈疏遠。」「每年日本有3萬2千人孤獨死,其中1,000人更是身分不詳。」
所謂「無緣」,是指日本人正失去三大「緣分」:社緣、血緣、地緣。「社緣」是指工作與人際關係的連結(「會社」是日語「公司」的意思);「血緣」是指與親戚的關係;地緣則是指與故鄉的相聯。儘管無緣社會影響的是所有日本人,但對年老長者的而言最為嚴重。
日本在1970年代經濟起飛,企業奉行終身僱傭制度是最大功臣。在終身僱傭制度下,企業對僱員的照顧無微不至。由住宿、醫療保健、結婚、甚至生兒育女和教育、老後照顧,都由企業以「家庭式的溫情」全部包辦。
可是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大量企業被迫轉型。企業調整或取消終身僱傭制、削減企業福利、嚴格執行退休年齡制度。過往由企業帶動的社會福利制度一下子消失,為社會埋下了隱憂。結果踏入21世紀,戰後出身的「團塊世代」(昭和20年代,即戰後1945年至1954年出身的一代)陸續退休,炸彈隨即引爆。
社福制度落後 老年生活保障不足
企業社福制消失後,政府雖然積極接手,但因人口急劇老化、經濟不景而致資源不足,加上起步緩慢,制度至今仍無法趕上老人所需。
以老人院為例,日本在2000年實行「介護保險法」(照顧保險法),允許更多民營企業經營。私營老人院每年雖以倍數增長,但截至2013年,全國合資格但仍在等待牀位的老人仍有52萬人,較2009年的調查結果增加10萬人。其中患有嚴重障礙不能自理的,亦增加近28%至8.6萬人,牀位顯然不足。
第3章情感準備: 家庭支持對生養二孩很重要
01情感自測: 你適不適合生二孩?
02生還是不生?夫妻要同心
03生「老二」,「老大」同意嗎?
04情感分享,化解大寶的「二孩焦慮症」
05別把「養二孩」的壓力轉嫁給父母
06「二孩」不是萬能藥,救不了家庭危機
07兒子?女兒?「二孩」不該承受的重擔
08生孩子不是趕潮流,是對一個生命負責
第4章身體準備: 二胎有風險,也有益處
01身體自測: 你適不適合生二胎?
02生二胎,這些風險你必須知道
03生二胎,對女人健康的益處
04備孕二胎,要注意什麼?
05當心!七個問題阻礙女性懷二胎
06男性備孕二胎,應小心四大「攔路虎」
07想生二胎?「三項注意」要落實
08一胎剖宮產,二胎生產要慎重
09生二胎不能太「自信」,臨產更應細心
10產後減肥,一定要健康
第5章育兒準備: 生不是問題,養才是問題
01育兒自測: 你適不適合生二孩?
022個孩子的育兒成本<1個孩子的育兒成本×2
03做好時間管理,養娃、工作兩不誤
04花錢買時間,也未嘗不可
05放下對大寶的愧疚心理
06二寶出生後,正視大寶的問題
07「均等」就是不偏心嗎?
08刻意培養手足親情
09家有兩孩,爸爸的陪伴更不可少
第6章「二孩經濟」,是機遇也是挑戰
01二孩來了,「二胎門診」應運而生
02「二胎保險」噱頭大於實際
03「二孩房」,「樓市紅利」短期難兌現
04「二孩政策」催生月嫂熱,價格卻下降
05「二孩經濟」競爭重「質」是根本
06「二孩經濟」更重產品研發能力
07「二孩經濟」背後的投資機遇
08「二孩經濟」投資風險更高
第7章「孩兒動力」之下,如何創業?
01「嬰兒潮」期待的「網際網路+醫療」
02母嬰O2O: 做好大幅增長的準備
03婦產科領域: 醫生自由執業和移動醫療市場
04智能硬體: 讓「二胎」育兒更方便
05家政服務: 解除二孩家庭帶孩子的壓力
06健身健美: 重塑「二孩媽媽」的美麗
第二個孩子,你生還是不生?看看全忠偉老師《二孩經濟學》2016-11-04
第二個孩子,你生還是不生?在中國,生養二孩需要花多少錢?新「嬰兒潮」下,如何創業?面對二孩經濟學,你的公司能從中分到一杯羹嗎?針對以上問題,近日由全忠偉老師創作,北京華韻大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的《二孩經濟學》一書已經面世,以上問題答案都在書中。二孩經濟學,是一門你值得了解的全新學問。
本書是一本全面探討「二孩經濟學」的書,以二孩政策對於各個群體的影響作為切入點,深入討論二孩政策的經濟效應和應對之策。全書主要介紹了二孩政策推行的原因、現狀以及其對各個群體帶來的預期效應;講述了二孩政策對於家庭的影響,通過經濟、情感、身體、育兒四個方向的剖析,幫助有意願生養二胎的夫妻判斷自身是否適合生二胎,以及在備孕二胎、撫養兩個孩子的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和相關技巧;還講述了二孩政策對於企業的影響,包括各個行業中的企業如何應對「二孩嬰兒潮」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創業者們應如何抓住「二孩嬰兒潮」的機遇開展創業活動等。
作者簡介
全忠偉,北京京北眾籌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中關村天使投資人連續創業者。北京京北眾籌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精品項目網際網路股權融資服務平台,創始人羅明雄為上海交大網際網路金融研究所所長,公司依託京北投資、天使茶館,聚合中關村幾十家知名股權投資機構為廣大投資人、創業者提供專業、優質的一站式股權投資服務。
目錄
中國式「二孩經濟學」
第1章二孩,未來經濟的新動力
01「只生一個孩子好」的時代
02從「單獨二孩」到「全面放開二孩」
03人口紅利: 放開二孩的社會學意義
04產業紅利: 放開二孩的經濟學意義
05家庭紅利: 放開二孩的幸福學意義
06「孩兒動力」沒有看上去那麼美
07「全面放開二孩」,生還是不生?
第2章經濟準備: 不得不算的「二孩帳」
01經濟自測: 你適不適合生二孩?
02在中國,生養二孩要花多少錢?
03要生二胎,先學會「省錢」
04為二孩,打贏理財攻堅戰
05做好投資,讓「財富增值」
06學著精打細算,二孩也不難養了
月嫂的培訓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產婦碰到的問題可能會更多,比如產後抑鬱症、沒有奶水等。”東莞第一所家政學校的創始人唐澤武說,月嫂的培訓已經從單項技能擴展到了小兒推拿、催乳、產後營養餐等,甚至還會涉足心理谘詢,以幫助梳理產婦產後情緒。
智通家政的黃勇表示,僅月子餐一項,該中心就結合了台灣以及廣東等地月子餐優勢特點,來培訓月嫂學員。
江門市婦女服務就業中心相關負責人也說,近年來該中心的培訓班裏,除了有道德課,要求月嫂必須具備愛心、耐心、責任心三心外,還有實操和理論課程。實操課程包括給孩子換衣服、洗澡、哄睡覺、喂奶粉、做輔食以及按摩等。理論課程則是對相關科學育兒知識的介紹和講解。“當今的月嫂不僅要會做,也要會說。”培訓甚至還增加了部分才藝培訓課程,例如唱歌、跳舞、講故事,幫助月嫂更好地與嬰兒互動。
豐厚的收入也在吸引年輕人加入月嫂行業,1985年出生的陳桂娣就是其中一個。陳桂娣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做月嫂之前從事美容美體行業,2014年考取月嫂證,正式加入月嫂行列。年輕的月嫂更受90後年輕媽媽青睞,90後媽媽育兒觀念新潮,一般不單獨讓父母輩帶孩子,注重科學育兒,對月嫂專業度要求高。
問題 月嫂素質參差不齊 行業仍需規範
記者從深圳市家庭服務業發展協會獲悉,目前深圳家政服務從業人員30萬餘人,其中一線月嫂約萬人。
記者了解到,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的《家政服務母嬰生活護理服務質量規範》和《家政服務機構等級劃分及評定》已自今年2月起實施,兩項“國標”對母嬰生活護理服務質量、月嫂服務的分級標準等進行了規範與界定。
但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問題也頗多。目前深圳家政公司共有1500家左右,而有培訓老師的不超過20家,月嫂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各家政公司之間沒有統一的強製性標準,也缺乏監管機製。在深圳月嫂市場,行業標準不夠明晰、培訓製度不夠完善、證書不夠規範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對此,深圳市家庭服務業發展協會副會長馬曉楠表示,未來月嫂行業要向標準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建議市民到正規的機構請月嫂。因為這些機構比較重視對月嫂的專業技能培訓,月嫂準入門檻也較高,市民消費時比較有保障。
http://tw.112seo.com/article-2290313.html
據了解,周女士曾在沈陽醫大二院做助產士,2004年轉行做月嫂,以專業和勤奮得到不少客戶好評。今年5月,一位待產媽媽麵試時對她十分滿意,要求她服務一年半,工資共計50萬元。
賣方
培訓 月嫂培訓成倍增加 內地城市輸送月嫂人力
為了應對月嫂需求高峰,不少家政公司也早已未雨綢繆。擁有逾千名月嫂的廣州愛媽媽家政,去年就在為二孩家庭儲備充足的月嫂。深圳娘子軍家政自二孩政策開放以來,培訓量成倍增長,目前一個月有近300個學員。
東莞的廣東智通到家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勇說,今年,智通家政已明顯加大了招生培訓力度,現已增加了200人左右。
不僅如此,東莞家政市場還紛紛開始借助“外援”,擴充月嫂輸送渠道。“我們在湖北、湖南的一些內地城市都設立了培訓學校,加大了招聘力度,希望能夠從這些地方多向東莞輸送月嫂人才。”
唐澤武也是東莞第一所家政學校的創始人,他表示,今年已培訓月嫂300多人,培訓量增加了30%,“一方麵,學校會下到鎮街去培訓月嫂,同時,我們還到粵西粵北去挖掘月嫂人才,這些地方的月嫂其實更搶手,畢竟語言、生活習慣更相通。”
素質 素質要求“漲”想拿高薪先過多層麵試
月嫂收入漲,其素質要求也在“漲”。
41歲的月嫂羅桂蓮從事家政工作十幾年,剛隨家人從國外回來,看中二孩月嫂熱,計劃重新加入月嫂行列的她發現,一個月嫂證早已經不能適應市場了。
在羅桂蓮印象中,2010年前請保姆隻要看著順眼,能照顧好孩子,做好保潔就可以。現在的月嫂不僅要帶好寶寶,還要護理好產婦,注意營養搭配,懂催乳,幫助產後修複等,她立即加入培訓,補充育嬰證等其他證書。
愛媽媽家政業務部長禹曉瑩介紹,如今的產婦及家人對月嫂要求嚴格,首先看證書,起碼3個證書以上才受青睞,除了學曆、專業知識以外,會細化到母嬰營養的搭配、溝通能力、禮儀等要求。
月嫂麵試堪比公司企業麵試,有家長會拿著四五頁紙逐條問,如帶過多大的寶寶,每次喂食是多少毫升。公司高層甚至有四層麵試,由員工走訪到副手考察,層層篩選最後一關才到雇主本人,而這一類的高端客戶能支付更高薪水,不少月嫂會願意花長時間等答複,接高端客戶單。
“以前月嫂通常是提前兩三個月預定,現在很多人提前大半年就開始了。”東莞的廣東智通到家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勇說,二孩政策放開後月嫂市場需求量已經開始明顯釋放出來,“優質月嫂的檔期都預約到明年1、2月份了,金牌月嫂工作已經基本排滿。”
東莞家政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家政O 2O平台“淘家政”負責人唐澤武表示,月嫂市場需求已逐漸火爆起來,該平台40%的月嫂已經預定到明年年初。
南都記者也從深圳幾家家政公司了解到,優質月嫂供不應求,一般需要提前半年預約。
收入 有客戶出50萬元雇月嫂一年半
近年來月嫂收入可謂水漲船高,今年廣州行情均價在每月9000元。廣州祥樂家庭服務副總經理彭曉芬介紹,口碑好的月嫂月收入達10000至13000元,一些需要特別護理,如雙胞胎,或針對公司高層高端人士的月嫂,月收入高達兩萬元。
相比之下,2010年請個月嫂隻需要4000多元,前兩年8000多元已經可以請到相對高級的月嫂,而今年這個價錢隻能請到初級月嫂。
東莞智通家政的黃勇介紹,其月嫂分為7個級別,除了1~5星級外,還有金牌月嫂、鑽石月嫂,以及團隊式服務的高端定製月嫂,價格從5800~15800元不等。據市場需求統計,4、5星級需求量最多,占了35%;金牌月嫂次之,占了20%;初級月嫂則占了18%。
記者了解到,佛山目前市麵上的月嫂月收入集中在5000到6000元,而金牌月嫂收入更是達到了白領階層,最高9000元,而明年還有可能上漲。
在深圳,目前月嫂的月平均工資在7000到8000元左右,最高的甚至可達到2萬-3萬元,而其中又以8800元到12800元的價位最受歡迎。記者了解到,月嫂價格高低主要由其從業時間長短、經驗、客戶滿意度等決定。
深圳娘子軍家政CEO周飛鶴表示,二胎開放以來,好一點的月嫂基本上在培訓後跟公司直接簽約,不需要再出去接單,就能拿到較高的薪水了。據他透露,優質月嫂一般一年可以接10單,按一單萬元左右的價格計算,優質月嫂年收入超10萬元。
有的月嫂薪酬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翻番。記者從深圳市家庭服務業發展協會了解到,今年5月,來自沈陽的月嫂周女士就因為服務專業細致,和客戶簽訂了一年半50萬元的合約,算下來平均每月薪水近2.8萬元。
港媒:醫療教育設施短缺中國小城市疲於應付二孩潮
香港《南華早報》2017.3.16文章,原題:中國小城市疲於應付嬰兒潮 自從北京在2015年結束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中國的較小城市就在竭力應對新出現的嬰兒潮,這也表明目前進一步放寬“二孩”政策尚為時過早。
中華女子學院教授、全國人大代表孫曉梅表示,她到小城市走訪後發現,原本就已疲於應付的醫院、兒科醫生和幼兒園正面臨更多新生兒。她說,四川某疫苗接種中心人滿為患,以至於她無法進去;內蒙古烏蘭浩特某醫院已經沒有將產婦從產房推出的移動產床,只能用木質擔架將她們抬出。對於一些人口學家及其他人士就解決中國人口老化和勞動力減少的問題,呼籲進一步放寬計劃生育政策,孫在上週參加人大會議時表示,(他們)需要到較小的城市去看看當地醫院的狀況。她說:“他們或許只是根據大城市的情況得出結論。事情並不像他們想像的那樣。”
由於人們近幾十年來形成了少生孩子的傾向以及大城市高昂的生育成本,並沒使中國各地都出現嬰兒潮現象。但小城市的居民更樂於生二孩,因為當地的生活成本和壓力都相對較低。而在這些地方,醫療和教育設施的利用率均已達到極限。缺少兒科醫生的問題無法一蹴而就,因為需要7年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名此類醫生。曾在婦聯工作30多年的孫表示,她期待計劃生育政策終將被完全取消。但在此之前,提升出生率的最有效途徑是建造更多醫院、補貼托兒機構並為有多個孩子的家庭提供稅收減免待遇等。(王會聰譯)
相關新聞
美媒:中國正考慮通過經濟獎勵措施鼓勵民眾生二孩
美媒:開放二孩政策幼兒園高學費問題中國需解決2016-11-18
法媒:研究顯示中國的“二孩政策”不會迅速奏效2016-10-15
英媒:新“二孩政策”催生保姆熱農村婦女盯上商機2016-11-02
二孩政策催生月嫂熱?金牌月嫂最高月入數萬元
月嫂需求量翻番、金牌月嫂預約排到了明年初、最高月收入兩三萬元……全麵二孩政策的出台也催生了月嫂熱,大批生二孩的家庭是月嫂市場增長的核心。近日南都記者走訪珠三角多家大型月嫂公司發現,月嫂市場在今年呈現供需兩旺的態勢,雇主未雨綢繆約月嫂,公司增加人手請外援。此外,雇主對月嫂素質要求也在上漲,想拿高薪要先過多層麵試,做月子餐、催乳等技能要精通,溝通能力、禮儀技巧也不在話下。
國家衛計委主任:大病保險實際報銷比例是70%
大病保險是在基本醫療保障的基礎上,對大病患者的高額費用給予進一步保障,防止家庭因病出現災難性支出。我們從2012年啟動這項試點,現在已經全面推開。去年,大病保險已經覆蓋了10億多城鄉居民,可以說是應保盡保,當年累計賠付資金已經超過300億元。大病患者住院費用實際報銷的比例,全國平均是70%左右,有的省更高一些,像青海等地達到了80%,受益的人群大概是1010萬人次,這個數字比2015年增加了近400萬人次,可以說效果是很明顯的。通過大病保險的實施,一些家庭患大病的負擔明顯減輕了。比如像白血病兒童,有的費用還是很高的。通過大病保險報銷之後,這個負擔就明顯減輕了。
回應
扯淡!農村生四五個,也沒見壓力大而且沒男孩繼續生。
說得好
害怕中國缺人的傢伙,建議你們打開衛星地圖仔細看看中國的東部地區,同時你再對比一下世界任何其他地區(臨近的日韓就非常適合對比),中國的實際人口生存密度遠高於其他任何國家!生存環境也遠比那些看似人多地少的國家要惡劣得多!
如果還能回到三、四億人口的時代,那就應該回過去。這塊土地要養十四億人口,實在是不堪重負。
相關新聞
“指尖服務”如何助力分級診療?全國人大代表把脈互聯網醫院
全國互聯網醫院已擴充至約36家如何盈利成難題2017-01-21
馬雲佈局互聯網醫院:或農村先行推廣難點在於醫保問題2016-03-08
聯手復旦發布醫院排行榜 百度又搶到一個互聯網醫療入口2015-11-17
第三個問題,中央高度重視研究解決群眾養育子女的後顧之憂,明確提出要構建家庭發展支持體系,鼓勵按政策生育。一段時間以來,我委會同發展改革、教育、交通、旅遊、總工會、婦聯等部門強化婦幼保健服務供給,合理規劃產科、兒科、教育等資源,推動建設標準化的母嬰設施,保障女性的就業權益。推動各地進一步完善延長產假、設立陪產假等製度,增加惠民利民服務措施。一些地方積極探索解決群眾生養子女面臨的突出問題,如南京市政府推進小學彈性離校,學校為學生提供延時照顧服務,上海市婦聯將牽頭建設社區幼兒託管點,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體係等等,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
下一步,我委將會同相關部門按照中央的要求,堅持問題導向,總結地方經驗,按照工作方案和任務分工,進一步健全完善稅收、社會保障、住房、就業等政策,優先配置婦幼保健、托幼、學前和中小學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構建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鼓勵群眾按政策生育,保持適度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關於三歲以下托幼資源短缺的問題,按照中央領導的要求,我委黨組高度重視,這一年多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總的構想是國家層面主要是做好規劃,做好政策方面的研究,制定政策,然後製定標準,依法監管,動員各方面的力量興辦、建設托幼設施,解決大家關心的這個問題。
我再跟大家介紹一下人口結構。2015年,按照國際口徑15-64歲的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73%,數量是10.03億,到2020年還有9.85億,到2030年還有9.52億,到了2050年還有8億多。現在,美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66%,歐洲是67%,日本是61%。此外,歐美髮達國家勞動年齡人口總數只有7.3億,但是它的產出勞動生產率比我們高得多。所以說,中國不光是現在不缺勞動力的數量,以後科技水平發展了,還有很多替代的措施和辦法,勞動力的數量就更不是問題。
從老齡化的情況來看,2015年,65歲以上老年人佔比是10.3%,美國是15%,歐洲是18%,日本是19%。從育齡婦女在總人口中的佔比看,中國育齡婦女佔26%,美國現在佔23%,歐洲佔23%,日本只有20%。我們調整政策後,政策效應會影響以後的人口結構。下一步,將會同相關部門按照中央的要求,堅持問題導向,總結地方的經驗,按照工作方案和任務分工,進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服務資源,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謝謝!
衛計委副主任:中國不缺人口數量,未來一百年都不缺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於2017.3.11(星期六)10時45分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副主任王培安和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王賀胜就“'十三五'開局之年衛生計生改革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謝謝媒體的提問。全面兩孩政策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科學決策,從一年多的情況來看,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一句話叫做成效初顯,一句話叫做符合預判。
剛才記者朋友提出了影響群眾生育意願的因素,2013年、2015年我們委組織了這方面的專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婦女的職業發展,母親生完孩子以後的再就業和求職方面的問題。第二,嬰幼兒撫育面臨困難。托幼特別是三歲以下小孩的托幼資源比較缺乏,多數家庭主要靠祖輩撫育第三代。第三,經濟上的壓力。
截至去年12月底,政策剛好實施一年,全國住院分娩的嬰兒活產數是1846萬。實際生育的小孩數量大於這個數字,因為住院分娩率達到了99%。這個數字是2000年以來我國出生規模最大的一年,比“十二五”期間年均出生人口數增加了140萬。去年的總和生育率達到1.7%,而新世紀以來,總和生育率一直在1.5-1.6之間徘徊。這幾個數據說明,全面兩孩政策實施的效果是相當明顯、相當樂觀的。
根據研究結果,符合生全面兩孩的目標人群是9000萬。因為多種原因的影響,除了剛才給大家介紹的原因,還有年齡的原因,還有健康的原因等不願意或者不能生兩孩以外,我們認為,在9000萬目標人群裡能夠生小孩的只有28%。
還有一個判斷,在“十三五”時期全面兩孩政策的影響下,每年出生人口的規模是在1700萬-1900萬之間波動,我們住院分娩的活產數1846萬,生育形勢完全符合預判。
如果再展開說兩句的話,中國的人口問題不缺數量,不光是現在不缺,未來幾十年,未來一百年都不會缺人口數量。到2030年峰值時期,我們有14.5億左右,到2050年還有14億左右的人口,到本世紀末還有11億以上的人口。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中國人口的素質,同時也要特別關注中國人口的結構問題。這是要回應的第二個問題。
2017經濟趨勢銀髮樂活消費潛力 TVBS新聞網
2017/01/21
中國大陸雖然經濟放緩,還是很大的市場,卻因為先前長達35年的一胎化政策,帶來了人口結構少子化和高齡化的壓力,是全世界唯一高齡人口數破億的國家,預估到2030年,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兩成,也將帶來高達人民幣10兆的銀髮商機。有「地磚大王」之稱的台商,就從這當中看到轉型機會,結合兩岸的養老和醫療資源,強攻市場。
TVBS記者廖雅玉:「上海的老齡化程度是中國大陸各省市當中最高的,60歲以上的人口佔比高達30.2%,換句話說,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是銀髮族,這個時候,有市場敏銳度的人早就嗅到了滿滿的商機。」
跟著節奏,白髮蒼蒼的阿公阿嬤在老師的帶領下,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哼唱,這裡是台灣知名的雙連安養中心,它締照了長照產業的傳奇,想住得等80年。
雙連安養中心入住者洪瓊瑤:「他們蓋這個房子的時候,已經就想到那個老人家的安全,地震的時候東西不會掉下來。」
天花板用的是環繞照明,牆面上也沒有掛東西,這不是美觀是功能性,就連你眼前的桌椅,都是專門訂製的固定式傢俱。
悅心健康集團總裁王其鑫:「中國呢,他們比較屬於家園老人,他們還是很希望能夠就是跟整個家人在一起,那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是更好的一個參照。」
相中中國大陸龐大的銀髮市場,以65歲以上老齡人口來說,2015年有1.5億人,占比11.6%,預計2030年達2.8億人,突破20%,到2055年大陸的老齡人口將多達4億,佔總人口數近3成,當然了,人在哪兒,商機就在哪兒。因為實施了35年了一胎化政策,加上全球平均壽命延長,中國大陸正以搭噴射機的速度在變老,現在官方除了想方設法改善人口結構所衍生的問題,也大力推展安養健康產業,這塊市場正朝著四面八方爆發。
http://news.tvbs.com.tw/china/702042
3河北
河北省自2017年1月起,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由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90元。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自行提高當地基礎養老金水平。
據介紹,截至2016年10月底,全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共有3447萬人參保,參保率達98.22%,其中有985萬人正在按月領取養老金。
4福建
福建省人社廳、省財政廳2016年12月聯合發文,將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省定最低標準提高15元。調整後,城鄉居民保基礎養老金省定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
此次提高的基礎養老金從2016年7月1日起補發,12月底前發放到位。
5杭州
杭州市人社局2月16日發布消息稱,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調整提高,調整從2016年10月1日起執行。
其中,主城區基礎養老金標準由原每人每月170元提高到190元。全市惠及人數達48.56萬人,其中不繳費直接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的人數近22.6萬人,佔享受待遇人數的46.54%。蕭山區、餘杭區、富陽區與主城區同步調整,其他統籌地按不低於每人每月150元的標準調整。
6濟南
從2017年1月1日起,濟南市再次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每人每月增加10元,從現在的100元提高至110元。
從1月起,濟南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將開始按新標準發放,25日前將全部發放到位。全市79.1萬餘名60周歲以上的城鄉老年居民將因此受惠。
http://news.sina.com.cn/o/2017-02-17/doc-ifyarzzv3038830.shtml
多地養老金上調快看你家鄉漲多少?
全國社會保險局長會議2017.02.16在廣西南寧召開,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游鈞指出,養老金連續調整後,月人均超過105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提高到人均420 元。此外,近期全國多地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准上調。小編梳理了近期基礎養老金上調的地區,都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據人社部統計,全國共有北京、上海等7個省份,共計3600億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開始委託社保基金理事會開展投資運營。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游鈞:突破了原來社保基金只存國有銀行和買國債的限制,為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實實在在打開了通道。
人社部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為5.28 萬億元,總支出為4.65 萬億元,分別比2015年底增加0.68萬億元、0.75萬億元。
基金累計結餘6.57萬億元。社保各項基金繼續增長,收支保持了總體平衡。
近期基礎養老金上調的地區,都有哪些?
1北京
北京市自2017年起將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年繳費標准上限,由現行的7420元調整為9000元,調整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年繳費標準為1000元到9000元,參保人可以在此區間內自行選擇年繳費標準。
此次政策調整增設兩個繳費補貼檔次,將以往的兩個繳費補貼檔次及補貼額度增加至四個。從2017年起,北京市城鄉居民參加養老保險的繳費補貼分為四個檔次,每人每年補貼60元至150元不等。
目前,北京市享受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障待遇的有85萬人,其中享受老年保障福利養老金人員43萬人,每人每月領取福利養老金425元;享受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人員42萬人,每人每月領取基礎養老金510元。
2江蘇
2017年,江蘇將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完善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政策,實現參保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關係在城鄉、地區之間順暢轉接。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省定最低標準提高到每月125元。在現行普惠式調整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的基礎上,探索加發繳費年限養老金。
親戚扎堆生二胎,女子回老家壓歲錢多給出12份,直呼“壓力山大”
據重慶晨報2017-02-10報導,網友“多多”在朋友圈爆料稱,這次回老家過年,發現不少親戚都生了二胎。自己這邊再加上老公這邊的親戚,今年一共有12個二胎。“一個孩子給了200元壓歲錢,由於多了12個孩子,壓歲錢增加2400元。”親戚加起來一共31個孩子,就是6200元壓歲錢。多多開始犯難了,明年春節回去咋辦呢?
重慶社會學家譚剛強介紹,發紅包的目的是聯絡感情,發紅包是一種文化禮儀、溝通禮儀,“不要一開始就計算紅包的多少,價值的多少,不應用金錢來量化。”譚剛強建議,如果想少發紅包,那就只能迴避,如果一旦決定發壓歲錢,就不要有隻賺不賠的想法。“每個孩子發一個紅包也是對孩子對家人的尊重,有時候咬著牙都只有自己承受。”
回應
還是廣東好,小孩不分大小,紅包每人5元。30個小孩,150元搞定。
廣東人表示,紅包無關大小,是圖個吉利!
這個風俗最好,應該全國推廣,過年大家都無壓力。
壓歲錢對方倆孩子你就一人一百,他給你孩子二百不就得了
嗯,一般都這麼幹的,但是有些不通人情的,你塞他倆小孩一人100,他給你小孩仍然是100……這就比較讓人鬱悶了
那你可以等他塞給你家紅包後再轉手還給他。
我姐原來一個孩子,我每年春節給200紅包,去年生了二胎,今年春節一人給100。圖個吉利,沒有人計較。真要計較的親朋,說明不值得交往。
紅包是心意,不是相攀比。玩成了攀比,為難了自己。
趕緊生幾個自己的吧,好把這個錢給掙回來。
最好還是真心想好好養,好好教,再生孩子,不能為了攀比而生,畢竟是大事。
咦,不是有人說大家都不願意生二胎麼?
唉…同學在朋友圈裡,群裡整天叫窮,然後各種抱怨二胎政策,經濟條件不好生不了二胎,甚至中國崩潰… 結果過年回國聚會,丫帶著老大,抱著半歲的老二…到處討紅包
而“老看老”模式,又更容易將老年人推上絕路。日本雖然有養老保險制度,但如果兩個人都是65 歲以上的老人,而其中有一人臥病在床或老年癡呆後,另一方的生活將非常困難。由於健康一方擔心自己死後對方無法生存,出於這種“愛”,很多老人就選擇了用“無理心中”這種方式,結束了對方與自己的生命。當然,也有很多子女因養老壓力過大,選擇與父母一同死去的,這是日本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雖然很多人將上述問題歸結於人口老齡化,但其根本原因卻是經濟不景氣造成的。泡沫破裂後,很多日本人背負上了沉重的債務。而生孩子,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投資。於是,很多人選擇了少生或不生,做一個丁克族。但是到了老後,由於沒有任何子女承擔贍養責任,社會機構又嚴重人手不足,很多老人家庭成了“孤島”,而一旦喪偶,“老看老”鏈條斷裂,“孤獨死”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雖然安倍政府提出“安倍經濟學”,高喊重振日本經濟,並打算引進外國護工,但是從目前的狀況看,卻基本沒有任何實際舉動。顯然,這種只打雷不下雨的做法,不可能將棘手的養老問題無限期拖下去。
日本“老老看護”模式陷入惡性循環 2016-12-09
截止12 月5 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累計在任天數達到1807 天,超越中曾根康弘升至戰後歷任首相的第四位。而修改自民黨總裁任期後,安倍很有可能成為日本有史以來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不過,雖然在任天數不斷刷新,但安倍面臨的“養老問題”卻沒有太大改變。
目前,日本社會面臨嚴重的“高齡少子化問題”。據日本內閣府公佈的“ 2016 年高齡社會白皮書”顯示,到2015 年10 月1 日,日本總人口1.2711 億人,其中65 歲以上高齡者為3392 萬人,老齡化率達到了驚人的26.7% 。而厚生勞動省在8 月發布的“介護保險事業報告概要”稱,日本全國被認定為需要介護的人數為627.8 萬人。也就是說,每5 位高齡者中就有1 人需要被照顧。這不僅需要大量的財政支持,還需要巨大的人力保障。
然而,由於老人護理行業“強度大、待遇低”的特殊性,很多年輕人不願從事該行業,這就造成了日本養老護工的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產生了“相對年輕一點的老人照顧年長老人”的特殊現象。
換句話說,“老人看老人”便是日本的養老現狀。而在這種“不平衡”的狀況下,難免會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據日本《讀賣新聞》報導,從安倍“二進宮”後的2013 年起到今年8 月,日本共發生179 件針對老年人的護工殺人或“無理心中”事件,共造成189 人死亡。而這些殺人事件中,約有4 成發生在70 歲以上夫婦之間。“殺老人”在東亞文化中被視為絕對禁忌,而事實卻在日本頻頻上演,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反思。那麼,具體來說,日本為何不得不廣泛採用“老看老”模式?
日本護工缺口大,無法有效照顧老人是主要原因。近年來,日本發生了很多令人震驚的護工殺人事件。最令人震驚的便是今年7 月26 日在神奈川縣發生的造成近四十人死傷的“植松聖殺人事件”。其次還有橫濱市一家醫院的“點滴殺人事件”和川崎市“黑心護工從樓上扔下三老人事件”等等。雖然這些事件有不同的原因,但有一點卻是一致的。由於勞動強度大,工資低,造成了介護人員的嚴重不足,而這種情況的惡性循環給護理人員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重壓之下,一些原本善良的護工對老人舉起了屠刀。這讓很多日本老人不敢依托社會機構,只能“老看老”。
日前,兵庫縣蘆屋市、東京都武藏野市和千葉縣市川市等多地先後發生民眾抵制建造保育園的大規模群體事件。這種現像在日本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其連續性、多發性和普遍性還是讓人驚訝。縱觀各地風波,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一是事件均以堅決抵制的當地民眾勝利而收場,建園計劃無奈擱淺;二是民眾所持理由一致,既產生噪音、增加交通隱患,又會導致房價下跌。類似事件不僅凸顯出日本各地政府在解決保育園不足方面存在的缺陷,還讓外界透過表象逐漸看到了背後更多的文化性、社會性成因。
第一,內斂的民族性格導致了扭曲的“安靜觀”。日本社會整體有序,得益於國民注重保持較為良好的公共人文環境,“靜”是其中關鍵詞之一。然而過猶不及,過度安靜和內斂不但讓日本社會缺乏必要的活力和人氣,也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安靜控”。為此,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將孩子十分正常且充滿童真的喧鬧聲,視為一種傷害他人身心的“垃圾”,缺乏足夠的包容和體諒。類似此類,高舉“交通隱患”反對旗幟的日本人也層出不窮。以至有學者指出:這些安靜癖、安全癖是病,得治!
第二,少子化和“小家庭”模式讓日本成人漸失了與孩童的交流能力。日本母嬰產業和育兒文化近年頗受外界肯定,但這並不代表成人與孩子保持著良好溝通。關西學院大學的學者橋本就表示,隨著老人和以獨子為背景的“核家族”增多,更多日本成人開始對家族以外的孩子產生抗拒感,並缺乏與兒童情感互動和言語交流的熱情及技巧。在越來越多民眾眼中,保育園落戶本地成了一次“外來侵襲”。試想,心裡已經立起一堵牆,嘴裡怎會說出“同意”二字?
第三,日本的社區和地域交流匱乏,民眾間冷漠感徒增。無論是經濟發展速度還是民眾意識心理,日本都進入某種“後現代”階段。在人口銳減、生存壓力增大、時代閉塞感增強等各種社會問題交織下,社區看似一團和氣,實則往來減少、人人自顧,難以實現相互理解,這也是日本民眾面對建園卻出現“地價下滑”等奇異聲音的主要原因。
無疑,日本要改善“少子化”,解決“待機兒童”問題是繞不過去的坎。而在這個基本問題上,日本社會就已經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困局,可見解決人口危機之難。“後現代”社會裡,很多問題僅靠以前那種硬決心與硬政策恐怕難以湊效,只有先從達成社會共識入手,才能有所成效。
很多人都認為,這種手術到哪都能做。事實並不是這樣,技術不成熟的醫生,低精密度的儀器都會讓成功率大大降低,治療過程體驗糟糕。況且,日本治療不孕不育的專科醫院數量達到588家,是全球首位。即使是總人口是日本2倍以上的美國,也只有422家。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日本產科婦人學會的統計結果,2009年,日本全國有2萬6680名新生兒是人工授精或體外受精的結果,佔新生兒的四十分之一。也就是說,現在日本一年級的班級裡,平均每個班都有一個“試管嬰兒”,可見“人工授精”和“體外受精”等治療不孕不育的方法在日本是非常普遍和受到信任的。
不孕不育問題上,顯然日本是“難兄”,而中國是“難弟”。在利用人工授精和體外受精治療不孕不育的路上,日本遠遠走在我們前面。
日本解決“少子化”遭遇後現代危機2016-10-31
嚴重的人口危機,已經將日本推到了懸崖的邊緣。最近,日本總務省發布的2015年人口普查終值顯示,日本總人口為1.27億人,比2010年調查結果少了0.8%。這是1920年日本開始人口普查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的結果。日本學者稱,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減少下去,日本別說什麼重新崛起,恐怕不久的將來就會淪為不見人影的“鬼國”。
一直以來,“高齡少子化”作為日本人口問題的表現,是導致日本經濟衰弱、社會不穩的主要原因。歷屆日本政府提到“重振日本”,都會把解決“高齡少子化”擺在優先位置。“高齡化”基本是難以改變的趨勢,可是“少子化”解決得怎麼樣,卻是考驗政府能力的標尺。不得不說,日本政府在這方面的表現只能用“手足無措”來形容。
本來兒童就越來越少,而現有兒童還因保育園設施嚴重不足而無法入園,不得不騰出父母一方來專門照顧(日本沒有祖父母照顧孫子孫女的傳統),叫日本人如何敢生。這些長期入不了園的兒童,在日本被稱為“待機兒童”,已經引發廣泛擔憂。很多日本政客競選時喊出“將待機兒童歸零”的口號,在政治上賺得盆滿缽滿。可是最後一看結果,“待機兒童”的隊伍卻是越來越長。
有人或許會問,解決這麼個問題真的就這麼難嗎,多建保育園不就完了!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有些事情僅靠政府的堅定決心與強力推動是不夠的,還需要廣泛的社會共識。而日本社會缺乏的就是這種解決人口危機的共識。各地正在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抵制修建保育園運動。
中國和日本在“不孕”問題上是“難兄難弟” 2016-12-13
近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去年,3萬名湖南省男性志願者接受了精子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3萬名志願者中,精子健康的人不足20%。如果您也來自湖南省……祝您是那幸運的極少數。同樣的調查曾經在2001年也進行過,當時可是有超過50%的人精子處於健康狀況。這樣的結果,實在讓人有些尷尬。
當然,湖南省並不是唯一一個陷入尷尬狀況的省份。最近,河南省精子庫由於捐贈者健康精子數量不足,已經將精子提供者的身高、學歷等最低要求降低,並為精子提供者提出30年無償保管的優惠,以補足精子庫的缺口。
近年來成為中國熱門社會討論之一的,是中國出生率急劇下降的問題。男性精子健康狀況不佳,換言之即男性生殖力底下,不孕不育問題更加常見。這種狀況如果沒有改善,可能會讓中國人口出生率底下陷入另外一個困境:不是不想生,而是想生也“無能為力”。
日本在這方面也有同樣的困擾,由於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方式,年輕人婚育年齡普遍偏晚,不孕不育的案例越來越多。只是,國家醫療條件優越,“借助醫療手段完全可以解決不孕不育”的意識,早就已經深入每位日本人心裡。
在日本,治療男性方面造成的不孕首先考慮的方法是“人工授精”。健康的精子都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游到目的地,但是對於“體力”較弱的精子,就很可能做不到,因此而導致不孕症。而人工授精,相當於幫“體力弱”的精子一個忙,直接用極細的導管把它們送到目的地——子宮,增加受孕成功率。不過,如果精子的活動率非常弱,數量非常少,或者是女性輸卵管堵塞,這種方法就可能會失敗。
那麼,是不是人工受精失敗後,就再不可能享“子孫福”了呢?當然不是了。通過在日華人創建的,專門幫助中國人在日本體檢、看病、就醫的跨國醫療機構——“霓虹醫療直通車”的醫學專家了解到,日本先進的“體外受精”和“顯微授精”技術就是專門解決這種棘手問題的。
“體外受精”是指,先從女性身體中取出卵子,將精子和卵子放在同一器皿內,創造最適宜的受精環境,讓精子自己游進卵子,完成“受精”的過程。受精成功後,再用極細針管將受精卵送回子宮,著床妊娠。
“顯微授精”則是完全由醫生和儀器來幫助精子和卵子完成受精的過程。取出精子和卵子之後,憑藉醫生精準的操作技術和精密的儀器,將精子直接注入卵子中,完成受精。最後,再用導管將受精卵送回子宮。顯微授精是成功率最高的治療不孕不育的方法。
即使符合納妾條件的,也不是什麼時候想納就什麼時候納的。如在明朝,朱元璋規定親王一級的“許奏選一次,多者止於十人”;世子及郡王則少多了,減了一多半,“額妾四人”,一生中一般就是納妾一次,除非無後才可再納。
周代辦“仲春會”鼓勵交友
“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
造成適婚男子不能及時成家立業的原因很多,除了製度設計和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等諸原因外,很多情況下,是男女缺少談戀愛的機會,從倫理上設置了“男女授受不親”這類人為障礙。古人也看到了這一點,覺得不合情理,於是變著法子突破之。
實際上,在古代中國早期,男女交往是相當自由的。先秦時期做得最好,政府每年為單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機會。春秋時期的“仲春會”就是一個典型男女交友的大聚會,其主題是“奔”,意思是與所愛的人一起出走。《周禮》中的《地官•媒民》是這樣說的,“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從周代這一規定來看,這項活動是由官方推動的,強制執行,如果到時有人不“奔”,不參加聚會,還會受到處罰。
仲春會為適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處提供了一個特殊的交往平台,大大提高男女婚配成功率。仲春會一般設在每年陰曆的“三月三”,後來的清明節男女“踏春”風俗,便受到了仲春會的影響。
除了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單身男女覓偶的良機。七月七又叫“七夕節”,被現代男女戲稱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可以說,古代為單身男女的婚配也想盡了法子,這對解決“剩男剩女”問題是有效的。
我國古代民間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的說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講究從一而終。在這種迷信陋俗的影響下,讓寡婦再嫁在古代還是有難度的。為了使適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論是民間,還是官府,對寡婦再嫁都持積極的支持態度,而不是強調三綱五常,從一而終。
與鼓勵寡婦再嫁相對應的,是鼓勵男人娶寡婦。在古代,一個未婚男人娶寡婦與寡婦再嫁一樣,往往被人看不起。所以,過去不只寡婦再嫁難,男子娶二婚女亦不容易。
為此,古代不少朝代在婚姻上提倡移風易俗。在提倡寡婦再嫁的同時,也設置了再嫁的程序,強行讓寡婦嫁人,如《唐律•戶婚》之“夫喪守志”規定,丈夫去世後,如果妻子志願守志不嫁人,別人是不能強行的,但祖父母、父母例外,可以讓她強行嫁出去,即所謂“奪而嫁之”。
當某種非正常婚姻行為被更多人接受後,就會慢慢演變成一種社會婚俗。在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中,便不以娶寡為恥,特別是在家族內部,弟娶嫂,嫂嫁叔等並不被認為有悖於常規倫理。
漢代嚴格限制富人娶妾
“庶人一夫一婦”
不論是現代還是古代,人類男女性別比例是保持一定的,在自然狀態下基本上不會有“剩男”或“剩女”。但了解中國古代婚姻史的人都知道,過去不像現代這樣實行一夫一妻制,在漫長時間內,實行的是多妻製或一妻多妾制,男人擁有三妻四妾屢見不鮮。
這樣便人為地造成了男多女少,好多適婚男人找不到適齡的女人。由於男人過度納妾給社會帶來的多方面嚴重問題,不少朝代對男子娶小老婆都加以嚴格限制,即便是一定級別的官員,能娶多少個小老婆都是有規定的,並不是說有錢就能多娶。
蔡邕所著的《獨斷》中,記述過漢代的納妾規定:“卿大夫一妻二妾”,有特殊貢獻,才可以最多娶八個妾“功成受封,得備八妾”。有點文化和身份的人,可以娶一個妾,即“士一妻一妾”。普通老百姓是不准娶小老婆的,“庶人一夫一婦”,和現代一樣,是一夫一妻制。到了元代,更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老百姓(庶人)不得娶小老婆。
先秦時期已有“官媒”晉代女性十七歲不嫁“使長吏配之”
在中國古代,男女結婚大多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就是給男女牽紅線的介紹人,《說文》稱,“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在普救寺裡的偶然相遇,一見鍾情,私定終身,中間有一個紅娘,這紅娘就是媒人。
過去男女結婚,沒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請個形式上的媒人來說親,叫“採媒”。早在先秦時期就是這樣,如《詩經•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說明了當時非媒人不可嫁的現實。
後來不少朝代從法律上規定,結婚必有媒人,如果沒有則違反當時的“婚姻法”。如《唐律•名例》疏:“嫁娶有媒”;《戶婚》疏:“為婚之法,必有行媒”。到元代,這方面規定更詳細了,《元典章•戶部•禮婚》:“媒妁由地方長老,保送信實婦人,充官為籍。”意思是,媒人不是什麼人都能幹的,得由地方威信高的老人推薦,選誠實守信的已婚婦女報給官方,登記註冊,統一管理。
這種媒人是民間性質的,屬私媒。而在古代還有一種官媒,就是官府負責解決“剩男”婚姻配偶的專職人員,與今天民政部門發結婚證書的公務員在某些職能上有相同的地方,但權力更大。官媒通過強製手段給“剩男”找老婆,給“剩女”找老公,指定某女嫁某男、某男娶某女,實是一種分配婚姻,純是“拉女配”。《晉書•武帝紀》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製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說,女孩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個“剩男”逼其出嫁。
官媒在先秦時代就存在,一直到清代都設有“官媒”。當時有大量“剩男”被發配到新疆,為了邊疆的穩定,後繼有人,曾設了不少官媒,方便給大量的光棍男找老婆。一些農民起義軍的妻女、災區逃荒女子,往往被官媒指定給某一“剩男”,讓他們一起生活,繁衍後代。
因為男多女少,官媒油水很足,“剩男”們爭著送“聘金”。如果不主動送,官媒甚至直接向“剩男”索紅包。有意思的是,為了防止男女繞過官媒私下來往,玩私奔,官媒常在晚上“查牆子”。所謂“牆子”,就是小巷子、旮旯等方便男女私會的地方。如果發現崔鶯鶯和張生那樣的翻牆私會現象,往往會被官媒趕走。
唐代不反對女性“夫喪守志”亦提倡“奪而嫁之”
提倡寡婦再婚,也是古代解決單身男子配偶的一個手段。
春節擔心逼婚看古代整治剩男剩女用狠招 2017-01-26
又是一年春節之際,剩男剩女最擔心的問題來了:回家被父母長輩逼婚。其實,對於解決單身婚齡男女的婚姻問題,在古代也是相當重視的。如果適齡男女都不急著結婚生子,整個社會人丁缺乏,生產和戍邊就得不到保障。而且,古代人認為“男有室女有家”後,社會才能更加穩定和諧。因此,為了盡量減少“剩男剩女”這種社會現象的出現,有的朝代提前女性的婚配年齡,強制出嫁;有的設立“官媒”“拉女配”,強制結婚;有的甚至頒布“處罰條例”,對“剩男剩女”進行懲處……
南北朝時期“剩男剩女”要受嚴懲“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在中國古代,女子婚齡標準,各朝多有變動。其中,上古周代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屢被提起。此說出自《周禮•地官•媒氏》篇中,如果照這麼說,中國早期是實行晚婚晚育的國家。從史料來看,實際不然。這個婚齡槓槓,不是現代婚姻中的最低結婚年齡,而是成年男女必須結婚的年齡上限。
中國古代其實是“早婚國家”,特別是女性的結婚年齡普通較低。早的11歲就結婚了。據《梁書•張緬傳》和《周書•城冀傳》,梁高祖第4個女兒富陽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兒平原公主都是11歲出嫁的。更早的還有在6歲就結婚的,漢昭帝八歲繼承皇位,娶“年甫六歲”的上官安女為皇后。
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準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標準是男20歲、女15歲。但各朝代有異,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嫁娶。”
為解決人口出生和男子婚配問題,有不少朝代採取強製女性出嫁的手段。如在晉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齡必須嫁人,否則官府要強行給她找對象。《晉書•武帝紀》記載,司馬炎就曾要求,女孩子到17歲了,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那麼地方官府就要給她找老公,逼其強行嫁人。
到了南北朝時,還出現瞭如果女孩適齡不出嫁犯法的規定,不及時出嫁家里人都要跟著坐牢,這就是《宋書•周朗傳》中說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現代有不少女孩子,選擇男友挑三揀四的,最後把自己弄成了“剩女”,在當時這樣做肯定不行,會給家人帶來麻煩的。這種強迫女子出嫁的初衷,雖然可能首先是出於增加社會人口的考慮,但在客觀上卻解決了不少光棍娶不起老婆的問題。
研究人員最新發現:偶爾照看孫輩的老人更長壽2017-01-05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2017.1.5電据外媒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最新發現,偶爾照看孫輩的老人會更加長壽,照顧子女或幫助其他人也可以起到類似效果。
研究人員近期在美國學術期刊《進化與人類行為》上報告說,他們以1990年至2009年德國 “柏林老年研究”數據為基礎,對500名70歲至103歲的老人展開調查,分別了解偶爾幫助照看孫輩的老人、不照看孫輩的老人、沒有子女或孫輩但照顧他人的老人的健康狀況。
結果顯示,自1990年調查開始後,半數幫忙照看孫輩的老年人10年後依然健在,沒有孫輩但在家務等方面幫助子女的老人也出現類似情況。相比之下,不照看孫輩或子女的老人中,有一半在五年內去世。
研究人員表示,即便將調查開始時受訪者的健康狀況考慮在內,照顧子孫的延壽作用依然存在。德國很少有老人“全職”照看孫輩,研究並未將這類老人包含在內。
研究還顯示,“助人為樂”的延壽效果不僅對自家適用,無子女老人如果給予他人情感上的幫助,也會從中受益,幫助他人的無子女老人平均壽命更長。
不過,參與研究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研究人員拉爾夫•赫特維希說,並非照顧他人就能長壽,只有適度照顧他人才有益健康。先前已有研究表明,過多照顧他人也會給自己帶來壓力,不利於身心健康。
我们的国家实际上已经破产。64%55岁以上的人其名下存款不超过一年,在我们国家,买药比在世界大多数地方都贵10倍。美国的医疗体系定价过高,年轻人可能还没有大笔医疗费用,但他们的大学学费飞速增长,甚至比通货膨胀的速度快得多。因此每年学生贷款已达到1.3万亿,且还在持续增长。接近半数的美国人在紧急情况下连400美元都拿不出来《硅谷教父彼得蒂尔演讲:美国人必须面对衰退的现实》 我们的政治制度因为僵局和功能障碍而陷入瘫痪,大多数美国人已经失去了信心,不相信它能实现任何事。你加班工作,打第二份工,你绞尽脑汁平衡家庭账本.虽然很多人都干几份工作还是入不敷出,你看到前25名对冲基金经理的收入超过美国所有幼儿园教师的收入总和《希拉里宣布竞选总统后首场演讲》 以上演讲中国各视频网站均有全文原版视频,这个国家看似富有,其实兆家的富裕是建立在3亿奴隶的痛苦和贫困上!
只有低素質和弱智才會對美國抱有幻想,還有美國當地的爛移民賺錢公司,都什麼年代了,還動不動就美國夢,可想會是什麼人才會去實現什麼狗屎夢!
能走就走,首先是能走,我是走不了的,所以没走,孩子能走就让他走了,这有啥问题?但是反过来说父母老年会有点可怜,病了孩子一不可能把父母接国外,作为一中产给国外人父母看病肯定供不起。放国内床前很难有人,孩子要工作没假期签证怕回不去,也不可能说回来就回来。我母亲的老师90年代过世,老教授子女在国外,临终的时候孩子没见上。说走就走了,孩子急急往回奔也来不及。父母如果真心想的穿这点,甘心做“被抛弃”的第一代,这也许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作为一个家庭养老为主的社会,家境普通的一代人要彻底扎根国外,那须得吃的苦中苦,放弃很多东西才能实现。
没钱到哪都一样!孩子能走你让他在美国怎么生活?对啊,可以靠救济金生活是吧?
你说的这个真不能走,留在家里好,现在年轻人还有你说这样的情况的话,只剩下最后一招——啃老
http://edu.163.com/17/0103/11/C9RQGVEG00297VSA.html
可是这种只是赴美生个孩子,然后呢,又不在国外生活,回国怎么养?国际学校全部外教的那种,这种群体大部分是上不起的。孩子在中国养大,依然和中国人一样的水平,去竞争上美国的大学,或许有国籍是个优势,他可怕的语言能力和土著那是十万八千里的差距。毕业后能有好工作吗?保险都是超级贵的看病也超贵。不会就图绝症没钱回家给管吧?巨额医疗费可以不付,美国人因此破产的多了,但个人信用也就完了,想正儿八经活出个人样这辈子也就无缘了。人到哪都想活出个样子,这是精神价值,谁都有这需求,这比吸两口雾霾重要的多。所以说父母要是没有阅历,家庭要是没有能力,非得凑热闹去国外生,真的会演化成一场悲剧
顶你一万年。。。可是那些目光短浅的才不会这么想。
到美国看看后,这个国家看似自由,其实自由和富裕是建立在世界人民的痛苦和贫困上!
到中国看看后,这个国家看似富有,其实兆家的富裕是建立在13亿奴隶的痛苦和贫困上!
在我们的首都,谋杀案甚至增加了50%。在奥巴马总统的家乡芝加哥仅在今年就有超过2000人死于枪击。10个黑人儿童当中就有4个生活在贫困中;与此同时,黑人的整体失业率高达58%,拉丁裔的贫困人群增加了2百万人。更有高达1400万人彻底丢掉了工作。我们的道路和大桥正在不断解体,我们的机场就仿佛第三世界国家一样,另有4300万美国人处在食物短缺状态,腐败已经到达了何种触目惊心的程度《特朗普共和党全国党代会演讲》 美国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程度已经超过地球上所有主要国家,顶层1%人群中的十分之一,他们掌握的财富相当于底层90%人口总财富,美国关押了世界上最多的非洲裔和拉丁裔平民,2900万美国人没有医保,美国人均医疗开支是最高的,我父亲他每天努力工作做到头发都白了也没挣到多少钱,母亲一直梦想住进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愿望尚未达成便早早离世《桑德斯竞选演讲》
美媒關注中國媽媽赴美產子:中國人對美國仍有幻想
參考消息網2017.1.2報導美媒《洛杉磯時報》稱,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享受經濟爆發式增長所帶來的紅利,在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次調查中,有96%的中國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比父輩強。儘管如此,每年仍然有數量不詳的中國“生育旅行者”跨過大洋來到美國生孩子。
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享受經濟爆發式增長所帶來的紅利,在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次調查中,有96%的中國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比父輩強。儘管如此,每年仍然有數量不詳的中國“生育旅行者”跨過大洋來到美國生孩子。
一個人如果對其造訪美國的目的撒謊,可能被起訴簽證造假,但生育旅行本身並不違法。不過,批評人士指責這種行為是通過不公正地利用移民體係為孩子獲得公民身份。部分是由於受到這些指責的影響,美國各級官員都在探索打擊月子中心的辦法。據生育旅行者說,這種行為的繼續存在表明,中國人對於美國仍然擁有許多幻想。 “中國發展極快。但中國人仍然認為美國是夢想之地。”
電影中有關美國的描述助長了規模日益擴大的中國中產階級的美國夢。而對中國的未來日益失去信心又使得更多的人考慮到美國生孩子。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目前中國人最擔心的是食品安全、污染問題和收入差距。
據保守智庫移民研究中心估計,每年有近3.6萬名中國人在美國生孩子。不過,該中心負責人杰茜卡•沃恩說:“這純屬猜測。”沃恩說,生育旅行者將美國的公民身份當成了一個安全網,雖然他們並未納稅,但可以享受美國的福利和免費醫療。她認為,政府應該要求通過生育旅行在美國出生的孩子頭5年在美國生活才能獲得美國公民身份,不能允許孩子生下來後就被帶回自己的國家。
但也有許多人像特雷西一樣想留下來。她們的理由大多出自中國的不足,而不是美國的自由。特雷西說,在上海,樓房又高又現代,但租金很貴。城市很漂亮,但空氣並不干淨,食品也不安全。機場建得非常氣派,卻並不方便。人們總是在評價、比較,根據她的衣著、住的房子、生活的社區、孩子上的學校來評價她。美國的生活則完全不一樣。“這裡的人不是那麼喜歡競爭,不會總想穿得比別人漂亮,用的東西比別人好。我甚至不需要化妝。”
回應
其实这是交际圈的问题。中国哪里没有不喜欢竞争的人,只是这些去美国的人不会与之交朋友的。她们去美国后能接触到的阶层被放低了,结交了在中国他们看不上的阶层。哪天他们需要爬到在中国时的那种段位,付出的可不比在中国时少。
西部開發不是把人轉向山區……你到底懂不懂什麼是西部大開發?
軍事設施當然要轉往三線,西部人口則要住在”西部的適合居住的部分”,而不是深山老林,以小城鎮的形式存在!這樣好通氣通電通自來水,交通方便享受經濟成果!
西部開發,是開發生產力,同時在城市化過程中進行撤村並鎮,這個過程破壞了自然生態?不要不懂裝懂。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1_04_387654.shtml
研究顯示中國孕婦僅35%剖宮產,摘掉了世界第一的“帽子”
據新華社華盛頓2017.1.3報導,中國研究人員3日說,對全國婦幼衛生年報數據的分析顯示,35%的中國孕婦實施剖宮產,這一比率略高於美國,明顯低於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巴西,但不同省份、區縣的剖宮產率差異顯著,剖宮產術不足與應用超醫學需求兩種問題並存。
總體來看,2008年到2014年間,中國剖宮產率年均升高1個百分點,但不同區縣剖宮產率變化趨勢迥異。2008年剖宮產率較低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在7年間的剖宮產率呈穩步上升趨勢,這與國家近年來不斷加強基層婦幼健康服務能力、提升農村地區住院分娩服務可及性等舉措相吻合;2008年剖宮產率處於高位的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剖宮產率呈下降趨勢,這與國家及地方系列降剖舉措相吻合;中國特大城市剖宮產率下降趨勢尤為明顯,且剖宮產率的下降並未引起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率升高。
此外,有研究顯示,就降低孕產婦和新生兒死亡率而言,剖宮產率低於20%提示可能不能滿足醫學需求,但2014年中國仍有500多個區縣剖宮產率低於20%這一保障母嬰生命安全的紅線。另一方面,中國有近800個區縣高於50%這一明顯超出醫學需求的黃線。
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2009年世界衛生統計》顯示,2000年至2008年全世界剖宮產率最高的3個國家是多米尼加、巴西和中國,比率分別是41.9%、41.3%和40.9%。其中,中國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間的剖宮產率高達46%,居世界首位,中國自此戴上了高剖宮產率的帽子。
回應
醉了,多了說超標,少了說不足。活在世上要滿足磚家的要求可真累
所謂剖腹產絕大多數是醫院要求的,因為那樣周轉率快。
沒生過孩子就不要瞎說,如果說住院時間,剖宮產出生快,但住院時間絕對長於自然分娩。我老婆算堅強的了,剖宮產後還住了一個星期醫院,朋友裡面自然分娩的3天左右就能下床走動了,絕對不需要住院一個星期。
農民不願離開故土?人大團隊調研顯示九成貧困戶願意搬遷2017-01-04觀察者網
據財新網1月4日報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團隊調研發現,易地扶貧搬遷中,92.12%的農戶表示非常願意和比較願意搬遷,超過半數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認為缺錢是搬遷面臨最大的困難,這與易地扶貧搬遷新政宣傳不到位,貧困戶對國家資金補貼政策了解不夠有關。其次的困難是貧困戶擔心是搬遷後收入來源沒有保障、搬遷後無地可種。
據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官網介紹,受國務院扶貧辦委託,依託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汪三貴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機制與政策研究”,課題組於2016年6月至7月在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8省(自治區)16縣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專題調研。
........
回應
我切切實實地干過異地搬遷的事兒,幹過四年。搬遷的事兒不是一份有情懷的調研報告就能說清楚的。你想搬嗎?想。給你山下建個房子要嗎?房子有我原來房子那麼大嗎?可能沒有那麼大,但應該夠你們家人住。可以要,那你們給地嗎?地可能有點困難,得到你搬過去的那個村子裡勻出來。你原來的地還是你自己的。他們不勻給我怎麼辦?我都搬出去了還要我大老遠跑回山上種地?
……我們去做做工作。你不保證給我地想餓死我啊?你還可以做些別的事情,有好些扶持政策和扶持項目的。我只會種地,你們要么給我一樣大一樣好的地,要么給錢,能讓我家夠用,要是都不行你們給套縣城里地方好點的房子也成。這就是N多對話裡的一類,其他的,數不勝數。
噴政府很容易,幹實事沒見幾個積極的
農民如果願意搬出來,政府也會提供補助資金,但如果說搬出來政府還要解決就業,那就有點扯了,誰敢打這個保票?誰能把新居住地民眾的耕地拿出來分給這些搬遷戶
按照人類發展的規律,人本來就應該住在宜居的地方,而中國搞出個西部開發,北部開發,將人往無人的山區轉移,破壞了自然生態不說,還浪費了大量的資源。
人類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造自然環境(用你的話說是破壞)的過程。拜託這裡不是163,黑也要黑得有點智商
西部大開發是把人往西部趕?這黑得也太沒水平了吧?
其實,人口學家只是想說人口紅利是中國(以及東亞)經濟高速增長的因素之一,並不是要用人口紅利來完全解釋中國(或者東亞)的經濟增長。人口學家還想指出,人口紅利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隨著老齡化的到來,人口紅利會變成人口負債,對經濟增長會有負面影響。
不過,人口紅利和人口負債是一個銅板的兩個面,如果人口紅利有限,人口負債也不會太大。但是到了大眾傳媒,人口紅利在過去的作用以及人口負債在將來可能的影響都被數倍地誇大了。
不久的將來中國將面臨人口的老齡化,這個問題是發達國家已經在面對的。這些國家在人均GDP增長1%-2%的水平下也並沒有出現由老齡化造成的危機局面。
很多人可能會說,人家已經富裕了,所以養得起老人,而中國是“未富先老”。但就算是“未富先老”也並不會對經濟增長構成多大的挑戰,因為中國祇要還處在“未富”的發展階段,就還有追趕的潛力,經濟增長速度仍然會較快(這是前面說的追趕效應),多出一個百分點的增長率就可以應對人口老化的問題。
其實,只有將中國的高速增長完全歸因於人口紅利,才會得出中國會因為人口過早老化而永遠追趕不上發達國家的結論。“未富先老”也許會是二十年後的現實,但是不等於人口開始老化後就不會繼續變富!
蔡舫教授本人就明確地指出,中國“未富先老”的缺口“主要應該依靠持續的經濟增長來予以縮小,並最終得以消除”,而不是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會因為人口紅利的消失而前景黯淡。
http://www.guancha.cn/ZhuTian/2016_08_27_372620.shtml
更有意思的是,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直接人口紅利並不高,具體說來,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歐洲和中亞地區發展中國家非常接近,只是略高於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甚至還低於中東和北非地區。雖然我們這裡只計算了直接人口紅利,沒有包括間接人口紅利,但是所有間接的人口紅利都是以直接紅利為基礎和前提的。
有直接人口紅利的發展中國家理論上也都可能有間接的人口紅利,至於能否實現這個紅利,則是人口以外的問題。所以,表1的數據極其清楚地說明人口紅利根本無法解釋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增長速度上的巨大差距——中國在1982-2012這三十年裡的人均GDP年增長率比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南亞地區還高出5%,比其他發展中地區高出7.3%-8.8%。
除了中國以外,其他東亞國家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也享受到了一些人口紅利,但其程度也同樣遠遠不足以解釋東亞增長之謎。表2-3轉引自美國哈佛大學的兩位學者的研究結果,從中可以看出在1965-1990年間,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獨領風騷,人均GDP年均增長率(6.11%)不只是遠遠高於發達的歐州(2.83%)和北美(1.61%)——這可以用追趕效應來解釋,更高過所有其他發展中地區,尤其是南亞(1.71%)、非洲(0.97% )和南美(0.85%)。
除了亞洲地區以外,非洲和拉美的經濟增長在這二十五年裡竟然是慢於歐美髮達地區的!那麼人口紅利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解釋各地區在經濟增長速度上的差異呢?從表2中看,除了非洲地區可能是個例外,所有其他地區都存在一定的人口紅利,因為這些地區的勞動人口的增長率超過了總人口的增長率。
東亞的地區的人口紅利最多,東南亞次之。在這個意義上,人口紅利確實能部分地解釋東亞高速的經濟增長。但是人口紅利到處都有,東亞地區的人口紅利最多只是比別的地區高出1%,但在人均GDP增長率上,東亞地區比增長緩慢的南亞、非洲和南美卻高出4.4%-5.26% 。結論很清楚,用人口紅利是遠遠不能解釋東亞與其他地區在經濟增長速度上的巨大差別的。
退一步講,就算是人口紅利在中國經濟增長乃至東亞經濟增長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人口紅利真那麼重要,別的發展中國家為什麼就不能通過人口紅利來實現快速的經濟增長呢?有人可能會說中國政府因為強勢,可以推行一胎化政策,別的國家做不到。但我們已經看到,除了中國以外的其他東亞國家都沒有推行過一胎化政策,為什麼也有同樣的人口紅利呢? 可見,人口政策的影響被大大高估了。
如何度量人口紅利以及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究竟有多大,在學術界還有爭議。讓我們引用人口學家王豐教授的一段話:“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快速增長,除了製度變化的因素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益於人口轉變過程中所產生的人口紅利,即由於年輕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擴大而帶來的經濟收益。
這部分年輕勞動力與大量的外來資本結合,造就了歷史性的無法重複的經濟增長。各種不同的估算認為人口紅利對中國20世紀末20年中經濟增長的貢獻為15%至25%。”王豐的這個結論似乎主要基於兩項研究。
一個是他本人與梅森教授的一項研究,他們發現撫養比的下降使得中國在1982-2000年間的人均GDP增長率多出1.3%,同期中國人均GDP(按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的年增長率是8.4%,即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15%。
另一個是由“人口紅利”這個概念在中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蔡舫教授與他的合作者做的研究,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同一時期的人口紅利相當於2.3%的人均GDP增長率,即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國經濟增長是來自於人口紅利的貢獻。
學術界的研究普通讀者不一定看得懂,但要知道,任何單篇論文的研究結果都不是真理,因為這些研究所用的假設、模型和數據都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例如,根據另外一個研究可以推算出,人口紅利在1978-2008這三十年間只是使得中國人均GDP增長率多了0.4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只有二十分之一。
不管怎麼說,即使承認人口紅利給中國帶來了額外的1.3%-2.3%的人均GDP增長率,我們還是遠遠不能解釋中國增長之謎,畢竟,中國的人均GDP增長率在過去三十多年裡比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要多出7%以上;而且,除了中國有人口紅利,很多發展中國家由於生育率的下降,同樣也會有人口紅利。
為了更好地理解人口紅利的大小和作用,下面我們就通過表1來比較一下中國與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即GDP/人口總數)的增長率、勞動年齡人均GDP(即GDP/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率和人口紅利。
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到,中國的直接人口紅利在1982-2012年間只是每年帶來0.5%的額外的人均GDP增長率,與9.1%的人均GDP增長率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朱天: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被大大高估了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決策科學系主任 2016-08-27
“人口紅利”本來是人口學家才使用的學術詞彙,但在中國卻已經成了一個日常用語。人們在媒體上以及平常的聊天中都會聽到下面的說法:中國經濟過去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人口紅利,但現在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中國經濟必須尋找新的增長動力(例如改革“紅利”),否則將難以為繼。
主流觀點認為,人口紅利是前三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因素。但本文作者有不同看法。
那麼究竟什麼是人口紅利呢?簡單地說來,隨著一個國家生育率的下降,需要撫養的兒童佔人口的比例會下降,勞動年齡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會上升,這時候,即使勞動生產率(即每個勞動人口的產出)不變,按總人口計算的人均產出都會增加,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帶來的經濟增長上的好處可以稱之為“直接的人口紅利”。
另外,由於撫養比下降,家庭儲蓄可能會上升,社會上能夠用於固定資本投資以及教育上的投資的錢也可能增加,從而導致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由此給帶來的經濟增長的好處可以稱之為“間接的人口紅利”。
不過人口紅利是不可持續的:由於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均壽命的延長最終會導致老年人口占比增加,使得撫養比停止下降,轉而上升。事實上,中國在2013年已經達到了撫養比的最低谷,也就是說人口紅利已經消失,而開始轉為所謂的“人口負債”。
在中國,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紅利的產生通常歸功於嚴格的“一胎化”計劃生育政策,但事實上,中國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前生育率已經開始大幅下降,而很多沒有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的發展中國家的生育率也同樣有顯著的下降。所以說,計劃生育政策並非中國生育率下降的唯一原因,甚至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因。現在放開了生育政策,中國未來的生育率不見得就會有顯著增加,甚至還可能繼續下降。
印度貧窮人口1億多世界第一 竟是第7富有國 2016-08-23 中央社
印度與中國大陸在這份全球最富有國家榜單排名第7和排名第2,但在聯合國2014年發表的全球極度貧窮人口中,分居第1和第2名,占全球貧窮人口的32.9%和12.8%。
根據財富研究機構「新世界財富」(New World Wealth)發表的最新報告顯示,
美國(48.9兆美元)中國(17.4兆)日本(15.1兆)英國(9.2兆)德國(9.1兆)法國(6.6兆)印度(5.6兆)加拿大(4.7兆)澳洲(4.5兆)義大利(4.4兆)。
聯合國報告盛讚中國“造血式”開發扶貧
2016-08-22,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16中國人類發展報告》,強調中國“造血式”的開發扶貧,既是過去幾十年推進減貧工作的重要經驗,也是實現減貧目標的必由之路。
《報告》稱,自20世紀70年代末推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類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2014年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達到0.727,在188個國家(地區)中列第90位,已進入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組。在1990年處於低人類發展水平組別的47個國家中,到2014年中國是唯一躋身高人類發展水平組的國家。
這主要得益於經濟的快速增長與社會政策的進步。中國在過去30多年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1978年到2010年,中國政府成功幫助6.6億人擺脫貧困。教育方面,學齡兒童淨入學率在過去十年持續穩定在99%以上。健康方面,人均預期壽命從1980年的67.9歲提高到了2010年的74.8歲。
報告認為,中國通過精準扶貧、特色產業扶貧、有條件現金轉移支付等多種政策舉措,更加有針對性地推進了多維扶貧,有效地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前述西藏以地方特色水產業為引領的扶貧與包容性發展經驗作為報告援引的案例進行了詳細闡述。
回應
共同富裕就是最大的民主。
量中華之物力,結少民之歡心
問題是有人花你的錢,並不認同中華民族,天天鼓吹什麼民族獨立。
這正是我中華民族的胸懷,沒有這點氣量,如何維繫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西藏民族人數雖少,但西藏的面積夠大,資源夠豐富,地理位置夠重要,在西藏的建設上多花點投入,值!
“造血式”扶貧,這個不是新東西,魚或漁的關係,早有古訓的。只是能把這超大規模超高難度的事兒長期堅持做下去的,卻也只有共產黨了。
只有社會主義可以精準扶貧,只有發展社會主義消滅剝削壓迫後,人類才可能摸到孜孜以求的民主的邊。
2002年,湖北、甘肅、內蒙古等三個省實施“雙獨兩孩”政策,2011年,隨著河南省實施雙獨兩孩政策,全國大陸31個省市均實施了“雙獨兩孩”政策。雙獨兩孩政策是獨生子女政策終結的第一步。2013年,隨著新一屆政府啟動了全面深化改革計劃,10月,黨中央提出實施單獨夫婦可以生育兩孩的新政。
單獨兩孩政策的實施是獨生子女政策終結的第二步,全國單獨夫婦目標人群大約1100萬。截止2015年年底,全國有169萬單獨夫婦申請了兩孩,佔比為15.4%。2013年、2014年和2015年中國出生人口分別是1640萬、1687萬和1655萬。從總量來看,單獨兩孩政策的效應並不明顯。不過,從分孩次結構來看,二孩的佔比和總量上升很明顯,應該說,單獨兩孩政策的影響是明顯且穩定的。
2015年註定是一個極為特殊的人口年。從生肖來看,2015年屬於羊年。在中國北方,羊年不生娃的民間習俗依然根深蒂固。2016年預計出生1750-1800萬,除了全面兩孩政策的影響外,2016年更多是單獨兩孩政策的影響。應該說,如果剔除了全面兩孩政策的影響,2016年出生人口依然比2015年多,而2015年比2014年少32萬。這樣,2015年就形成了獨特的羊年效應年,即為了避免羊年生娃,要么提前生育,要么推遲生育。
全面兩孩政策誕生記
2015.10.29,央視新聞聯播正式播報中央決定實施全面兩孩政策的決定。這標誌實施了長達35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的終結。對全面兩孩政策目標人群的測算,全面兩孩政策目標人群為9100萬,預計約1700萬新增二孩出生人口。
全面兩孩政策後的巨變
從總人口來看,全面兩孩政策並不會改變全國總人口下降的趨勢。預計2030年前後中國總人口會出現負增長,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優先於生育數量的追求,傳統盲目生育的行為已經被現代理性的生育行為替代。人口學界並不看好全面兩孩政策的影響。
與人口形勢的重大變化相對應,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將面臨重大的轉型。經濟總量要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均國民收入要邁出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階段;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60%,2030年70%,進入城鎮為主導的社會形態;而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從發展中國家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將為上述轉型提供重要的人口要素,當然,這些人口要素是否能加速或者多大程度上加速了上述轉型,依然值得深入研究。
全面兩孩政策後的巨變 2016-08-17 經濟觀察報 黃匡時
中國政府於1980年開始倡導獨生子女政策。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之初的撥亂反正和經濟轉型時期。經過文革的浩劫,整個國民經濟處於增長緩慢的階段,糧食緊張,商品市場尚不發達,供給短缺。馬爾薩斯的恐懼依然籠罩整個中國。1980年中國年末總人口為9.87億,其中,農村人口為7.96億,佔80.6%。此時,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68元,處於極低的水平。
有學者認為,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是草率的。因為當時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接近更替水平。198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為2.24,遠遠低於1970年的5.81,比較接近2.1的更替水平。如果當時不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也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口結構更為均衡,老齡化的到來會推遲,人口紅利更為持久。
歷史不能假設。計劃生育政策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少生了4億多人,解決了數億人的貧困,加速了中國人口、經濟和社會的轉型,提前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歷史性轉變,有效地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
獨生子女政策實施後的巨變
獨生子女政策實施的30多年中,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總和生育率進入到低生育水平,長期的低生育水平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持久的“獨生子女效應”。此外,獨生子女政策相伴隨的持續攀高的出生性別比,導致了農村光棍問題的出現,造就了婚姻市場上的失衡和亂象。
獨生子女政策加速了老齡化進程的提前到來。2000年前後,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進入老齡化社會。
研究表明,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鎮化化加速,經濟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育齡婦女的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已經遠遠低於政策生育率。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好驗證了“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這句口號。更令人擔憂的是,生育觀念這個東西更像是一個單行車道,上路了要回頭就很難,或者說壓根就無法回頭。從提高生育意願的國際經驗來看,效果並不明顯。
從獨生子女政策到全面兩孩政策
回頭看來,政府在終結獨生子女政策的思路是清晰的,也是漸進式的。其實早在獨生子女政策實施之初,雙獨兩孩政策就已經開始實施。1985年浙江全省實施“雙獨兩孩”政策,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期間,天津、上海、江蘇、北京等27個省份實施了“雙獨兩孩”政策。
日本美女搶嫁中國丈夫的六大原因 2016-08-05
現在,世界許多國家的女孩都搶著嫁中國男人,從韓國女孩搶著嫁中國男人,到非洲女孩搶著嫁中國男人,另外,老撾、越南等國家的女孩更是搶著嫁中國男人,現在日本女孩也搶著嫁中國男人,中國男人在日本如此“走俏”,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國男女平等觀念要比日本強。
二是中國的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樣上班。
三是中國男人對老婆很呵護。
四是中國男人一般很顧家。
五是中國男人能把收入全部交給老婆管理。
六是中國男人度量一般比較大。
回應
各國年輕人自由通婚很正常,但中國男人還沒有香到到外國女人槍著嫁的地步。
中國男人有那麼香也不至於現在取個媳婦那麼難,還出現光棍村了,因為女少人多。
北京單獨二孩申請數首破5萬 要二孩前準備啥 2015.10.19
自2014.2.21北京市正式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後,“單獨二孩”申請數今年已呈穩步上升趨勢。2015.9.30,北京市“單獨二孩”申請數和辦證數,分別為53034和48392例,與去年不足3萬的申請數相比大幅上升。31至35歲佔比最高,共27435例,佔總數56.69%。其次為26至30歲,共11437,佔比23.64%。此外,36至40歲為8334,為7.22%。以及41至45歲和25歲以下,分別佔比1.69%和0.56%。很多家庭都卯足勁想生一個後年寶寶/二寶,你家也是嗎?生二孩之前,需要哪些準備工作?
擔憂|醫院建檔難度變大?
討論|你會要二胎嗎?
單獨二孩政策自2014年初啟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然而目前新增出生人口低於官方預測。有專家認為,目前“普遍二孩”的生育意願並不是很強烈,主要原因在於成本太高,負擔不起。要二孩其實除了經濟因素,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顧忌,需要爸爸媽媽先做好準備。
1.高齡產婦
2.心理準備
3.經濟壓力
(新浪育兒綜合新京報、四川日報、三湘都市報等報導)
回應
王小晨 [北京] 應該全面放開,就怕以後全面放開時我們這代人想生都生不了了!最可氣的是如果超生了被罰社會撫養費,我就不明白了,我交了社會撫養費政府就幫我養孩子了?不還是我自己養嗎?
那個王小晨是個超生戶,不知多少孩子盯著國家的福利吶
一看就是槍手寫的!
槍手寫申請數和辦證數?
華裔「衛星寶寶」 混淆人生引關注 2016-07-22 世界日報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網站20日播出「華裔衛星寶寶的混淆人生」9分鐘短片,描述在美出生的華裔嬰兒,因父母無暇照顧,出生不久被送回中國給家鄉親人暫時撫養,孩子上小學前再送回美國,這種做法越來越普遍。
片中介紹,這群嬰兒就像地球發射到外太空的人造衛星一般,幾年後才會回收。而送到中國的「衛星寶寶」,隨著華人移民人口增長,明顯逐年增加。幼兒專家在影片中指出,這群孩子回美後,往往沒有歸屬感,不知道自己究竟屬於哪裡?人生因此出現混淆。
紐約華策會皇后區公立第20小學課後托兒中心主任李陳翠芳(Lois Lee),應邀在影片中分析「衛星寶寶」的問題時提到,這群幼兒在中國度過好幾年,回美後,連父母都不認識,加上又面臨上學新環境的挑戰,很容易造成心理壓力與障礙。
片中訪問一名八歲華裔女孩May,她寄養在中國多年後,重回美國父親身邊,上學時卻出現「生氣會將鉛筆刺自己」的異常行為,李陳翠芳表示,這也可算是環境改變的後遺症。
這部影片公開後,引起許多家有「衛星寶寶」的父母們高度關注。在芝加哥擔任美甲師的高芳說,「我已經三年沒見到孩子了。」由於丈夫是跨州貨車司機,自己工作也幾乎全年無休,三年前兒子剛出生,就送回遼寧鐵嶺老家給家鄉老人照顧,夫婦倆一方面忙於工作,另一方面也未解決身分問題,一晃三年過去,高芳都沒有辦法把孩子接回身邊,常常因想念兒子掉淚。在翻譯協助下看完這部短片,她眼泛淚光地說,三年前她決定將兒子送回中國,真的是迫於無奈,加上身邊朋友,尤其是在指甲店工作的女同事,幾乎高達八成「新手媽媽」都有「衛星寶寶」,剛開始不覺得有問題,現在看了「華裔衛星寶寶的混淆人生」,非常後悔當年的決定。
剛把三歲女兒接回美國的林儀茹說,她自己做生意,先生在餐館工作,兩人沒日沒夜的忙碌,加上在美無親無故,保姆費也高,只得在女兒出生一個多月,就把她送回廣東娘家,今年2月份終於接回芝加哥,「花了好幾個月,女兒才願意和我們親近」,現在女兒已經送到托兒所讀全天班,經過一段適應期,總算回歸正軌。
對於因現實生活所迫,讓孩子成為「衛星寶寶」,林儀茹表示,「誰不想將孩子留在自己身邊,但經濟壓力讓我們別無選擇」。
北京現“候鳥老人”:每年駐京三個月為子女相親
據《北京晨報》2016.4.30報導,在北京中山公園持續十多年,由適婚男女青年家長自發組織的相親聚會,如今又有新動向。北京晨報記者發現,有些老人做起了“候鳥”,每年來京住上幾個月,其間每天奔波在多個相親聚會點,就為給兒女找對象。此外這裡還出現了海外角,家長代表在國外工作的子女相親,“遇到聊得來的就叫她回來見個面”,一位家長說。
簡歷多是“三高”
每逢週四和周日,中山公園沿河南岸的柳樹下,這條有十多年曆史的“相親街”都是人山人海。儘管相親對像多是80後的未婚男女,但相親者多是他們的父母,老人們一邊聊著天,一邊打量著別人手上的子女照片或徵婚簡歷。
記者粗略統計了一下,這些相親簡歷中,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男士大概只佔十分之一。在學歷方面,超過半數女性是碩士及以上,“海龜”也不在少數。“年薪稅後40萬”、“月入2萬以上”等字樣隨處可見,“國企工作”、“國家公務員”、“高校教師,正式編制”、“三甲醫院醫生”等都是簡歷亮點,“北京戶口”、“有車有房”、“二環內有房”也是常用詞。
這些標有高學歷高薪資簡歷中,往往也寫有對相親對象的“高要求”。劉叔叔的女兒今年30歲,海外留學歸國的她和朋友創業開了公司,簡歷中明確寫著要求男方“年薪50萬以上”,他說,“閨女眼高,自己掙得就多,一般人不入眼啊。
婚姻故事
非法跨國婚介:要價6萬20天找到老撾媳婦
回應
剩女很多都是太優秀看不上別人,剩男很多是太垃圾,別人看不上
A女難嫁是他們不想找B男,然而A男可以找B,C,D女。奶茶常有,而強東不常有。
女人說自己不比男人差可是卻沒有女人願意嫁不如自己的男人,動物也是強壯的才能找到配偶。男人要比女人強也是無奈。
孩子的事就讓他們自己解決好了,父母跟著攪和沒好結果的。
剩女們的真正問題是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對方。與她們相匹配的優秀男士要么是已經結婚生子要么是有大把大把的年青妹子可找,他們為什麼要找剩女們呢?剩女們唯一的優勢就是經濟條件好,可優秀有男士對錢在乎嗎?可惜剩女們還沒清醒過來,就只能繼續剩著唄。
剩女優秀??一定是有缺陷的,要不然為什麼會剩下?!
日本老年人希望入獄服刑因生活成本高昂
據鳳凰國際2016.3.28報導,日本的監獄系統正因人口結構、福利缺口以及新的惡棍人群——退休慣犯——而陷入預算危機。這些滿頭銀髮的壞蛋迫切希望坐牢。在日本約35%的入店行竊罪有60歲以上的人參與。在這個年齡組內,40%的慣犯犯相同罪行的次數超過6次。有充分理由懷疑,入店行竊犯罪案件高發,代表了罪犯有意進入提供免費食物、住宿以及醫療服務的監獄,這些待遇對於潛在罪犯來說充滿吸引力。即使飲食節儉、住宿非常便宜,日本單身退休人員如果存款較少,其生活成本也比微薄的基本國家養老金(每年78萬日元,合6900美元)高出25%。學者們表示,即使是偷竊一份200日元的三明治,就可以換取兩年的有期徒刑,給國家帶來840萬日元的成本。1991年至2013年(日本法務省已發表數據的最近一個年份)期間,重複犯相同罪行超過6次的正在服刑的老年罪犯人數攀升了460%。退休人員犯罪的上升速度超過人口老齡化趨勢—— 到2060年40%的日本人年齡將在65歲以上。
相關新聞資料
不讓座婦老! 劉至翰嘆日人「禮儀退步」引熱議
日本老人問題與中國的最大不同: 有人曾以中國摔倒老人與日本相比,說扶日本老人不會存在意外風險等。實際上日本老人和中國本質上沒什麼不同,所不同的唯在於社會環境。
回應
解決了吃、住、穿、醫四種主要需求.雖沒自由行,但是老人走不動,也不想遠行了,該社會的老有所養,很有民主特色.
不要忘記還有“孤獨餓死”的老人,不可思議的民族!
公吱曰:倭國怎?深陷思……定體問!
肯定是體制問題。中國恐成最大輸家!
日本老年人怎麼不去跳廣場舞呢?答:因為吃不飽沒勁跳。中國老大媽為啥去跳廣場舞呢?答:因為吃飽了去鍛煉身體。
未來中國的養老比日本還慘。
你說這個問題細思極恐,歐美也是這樣吧
多麼美好的日本 !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變《當代紐西蘭民主政治》 日本社會病了? 《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中共的國企社保與醫保改革 )
這個不是人自私的本性,而是資本要求不斷增值的本性。除了堅持公有製,沒有別的辦法。
資本的本性不就是人自私的本性。
馬前卒此文,和前兩天洪光寫的改革高考制度的文章一樣,不切實際,似是而非.最大的問題恐怕就是,馬克思的信徒,總以為改革製度塑造社會公平。其實不然,是社會本身公平(尤其是經濟上的)塑造了小範圍小領域的公平(比如教育),而不是反過來,小範圍小領域的公平形成了社會公平。這同樣是馬克思所背書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意識。我們是同齡人,記憶是共通的。你筆下描繪的我們共同成長的80年代,當時的教育環境,恰恰是當時社會基本公平下的映射,而不是反過來——教育公平的環境促成了社會公平。而現在的教育環境也是現在社會貧富分化下的產物,而不是反過來。而貧富分化是社會發展自然形成的,是社會競爭的產物。上一代同一起跑線起跑下的結果,是下一代在不同起跑線下起跑的現實。那麼,現在深化改革,能把社會拉回到同一起跑線嗎?顯然不能!因為,這是改革開放30年後,先富一代已經成長起來成為能量可觀的利益集團了。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的是方法繞過去的。洪光的文章中,就提到,國家用改革高考,降低難度的方式,試圖拉近各地區學校的教育差距,讓名牌大學接收更多的農村學生。但是,有錢人為了獲取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就會選擇提早出國留學。之後,反過來就是名牌大學著急了,為了奪取優質生源,就要在高考之外設立門檻,將那些只會教科書以外內容,眼界狹窄,見識鄙陋的農村學生篩選出去。
http://www.guancha.cn/MaPing/2015_12_19_345208_3.shtml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啥是「剩女」? 《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破碎的大地》 《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 管人家要怎生 女人不生女孩生 生育自生自育 中共的國企社保與醫保改革 體罰險熱賣)
其實把孩子放在集體中養育,這在幾十年前就不罕見。作為一個大型國企雙職工的子女,我在一兩歲就被送到了企業附屬的托兒所;讀中學的時候,我大多數課餘時間和我的朋友們在一起,經常打個招呼就住在朋友的房間。.....當然,這種放任型的集體撫養是有弊端的。比如說青少年自己拉幫結夥組織活動固然快樂,但也經常製造衝突,還往往會製造少年黑幫。現在的父母也絕對承受不了那個時代青少年的傷亡率。所以我建議直接由公立學校出手,為少年提供足夠的組織和娛樂活動選項,免得他們在夾縫中自發走向畸形的方向。
終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眼下,二胎遇冷,大量的兒童被父母留在家鄉,這說明階級分化和舊的教育制度已經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長期發展,甚至開始阻礙人類社會的正常更新。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此時應該有一場社會革命來解決問題,至少也需要用唯物主義思考來指導社會主動改良。否則的話,現有的教育-人口再生產體制早晚會自行崩潰,帶來更大的動盪。是主動改造社會還是被動地迎接轉型沖擊,就看這一代人的選擇了。
回應
逗比,家長的作用只會越來越大,不然怎麼會流行拼爹這個詞呢?第一點,以前是沒有選擇的,以後都將是有選擇的。而做出選擇的,只能是家長。這就是家長的重要性。選擇什麼學校,選擇什麼補習老師,選擇學習哪種才藝,等等。這就是30年來的進步,換個詞就是自由。學校怎麼可能承擔監護人的職責呢?第二點,學校教育不可能取代家庭教育。學校只能提供專業課程教育,而不能養成行為習慣和性格。你仔細體會下孩子的談吐,會發現孩子從學校老師那兒學來的並不多。第三點,學校內的人際交往在未來將越來越不重要,就算有,也只會存在於同一階級內的同學交往而已。總之,小學對孩子的成長作用越來越小,最多只剩下學業部分,還被課外補習擠占。幻想用加強公立學校,來改變社會現狀的想法,根本就是南轅北轍。
社會化方案乍聽起來有理,但是在這個社會化=市場化=漲價=用各種剛需掏腰包的時代,還是盡量抵制這種社會化比較有利。從根上就不上套。自己養生健身少得病,盡量自己教育孩子,拒絕各種補習班。至於想靠教育就能翻身,甚至改變階層什麼的,純粹想多了。
我們間的根本矛盾在於,我的看法是公立學校的作用必然加強,你的看法是公立學校的作用必然減弱——那沒轍,咱們立足的觀點就不一樣,得出的結論自然也不一樣,各自保留看法看未來發展好了。
其實全國的問題都一樣。教育普及以後,教師和學校不再擁有教育稀缺時代的道德權威,家長也不再認同教師擁有類似家長的管教權利,但在追責的時候卻要求校方負全責。結果就是學校想盡辦法規避責任。在這種制度環境下,就算給了學校更多的預算,派遣更多的教師。學校也不會真正利用好額外的在校時間,只會讓學生繼續“安全”地留在教室裡作練習題。
在上面同一篇文章裡,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首先必須在實際上賦予學校監護權,承認校方不僅有授課的責任,還有權在其餘的時間管理學生的生活。替代已經死透的團委-少年隊體制。近年學生數量開始穩步下降,師範生供應充足。導師制可以和小班制同步推行。
當然,這依然不能解決事故的賠償問題。這恐怕需要建立一個全面的學生保險制度,財政和家長各自負擔一部分保險費用。在出現意外的時候,由保險公司給予學生家庭一定的補償;同時,除非責任人做出了違規舉動,否則嚴厲禁止任何人在保險之外要求額外補償。政府會因此增加一筆保費開支,但教育機構會因此獲得極大的自由空間。
現在問題擴展到全國,我的建議也差不多。必須在法律上賦予學校的監護權,通過保險來分擔學校的風險,然後才是增加學校預算,延長在校時間,替家庭承擔教育壓力。
8 社會化撫養的雛形
毫無疑問,上述建議意味著用行政力量干預家庭內部事務,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既有的道德倫理,侵犯了家長對子女做出安全的權利。現在父母們覺得養育孩子負擔太重,希望學校承擔更多的教育義務,自然也要轉移對應的權利。
9 悄悄改變的道德
在這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中,一旦學習歷程低於平均水平,就有可能在階級分化嚴重的成人世界中沉淪到底,所以教育投入上不封頂,成了家庭財富的無底洞。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希望國家來承擔一部分成本,還希望能讓自己接近中產生活,放棄一部分撫養權利是必然結果。你可以對這個事實有看法,但不能一邊抱怨生(養)不起孩子,一邊抱怨政府管的太多,因為世上永遠不會有免費的午餐。
6 給社會算總賬
這里首先要給整個社會算一筆總賬。提高生育率,避免未來動蕩的好處暫且不論。僅僅是解放負責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就足夠為中國提供一兩千萬勞動力。按照2014年統計數字,全國在校小學生9000多萬,初中生5000多萬,合計1.5億。其中六七千萬集中於城市或是城市化的郊區。以我平時在小學門口的觀感進行保守估計,這意味著要佔用5000萬勞動力負責接送、陪護、燒飯,其中一半是勞動年齡人口。如果學校能把這部分工作接過來,為就業市場增加2500萬勞動力不是難事,還有更多的退休人口可以接受返聘。
根據最新的數據,2014年全國有收入的勞動者的工資平均數為30197元(包括農民)。考慮到節約下來的幾千萬勞動力大多分佈在交通便利的地區。2500萬勞動力賺到平均收入不難。全社會可以因此多創造七八千億的財富,足以支付新增的教育投入。更何況很多家庭因此節約了高昂的攀比式私人教育開支,算作兩三千億並不誇張,合計能有上萬億。綜合算下來,僅僅算眼前的明賬,這也是賺的。
為什麼會賺錢呢?因為由各個家庭自行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本身是一種效率很低的個體工作。公立教育儘管也需要密集的人力投入,但肯定比各家各戶自行投入的效率要高。所以與其讓數千萬成年人個體勞動,不如由國家僱傭專業人員來替代,節約下人力投入其他行業。當然,為了實現國家和家庭的雙贏,勢必要增加所得稅來平衡財政,把新增勞動力的工資轉移一部分給多僱傭的教師。這就要看政府的施政水平和政治信譽了。
7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當然,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政策,從來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就算政府收到了足夠的稅,改變了教育模式,讓學校承擔更多的教育職能也不僅僅靠添置校車、教師就能解決。因為這意味著家庭向學校轉交了更多的責任和監護權,如果沒有配套的製度和法律支持,改良只會適得其反。
實際上,在現在的製度下,學校會盡可能迴避一切“額外”的集體活動。否則一旦發生任何事故,家長都會對學校進行無窮無盡的索賠。學校既然橫豎要承擔責任,顯然要主動出手減少事故率,把學生們關起來、管起來,消滅一切自由活動時間,從而避免所有可能致傷的運動。住校生就這樣進了“監獄”。
5 新的教育套餐
這些問題都指向同一個結論——中國公立學校提供的基本服務已經遠不能滿足普通家庭的需要,家庭只能私人購買額外培訓和活動機會,以個體勞動(接送)的方式來填補這個空間。而個體購買,價格波動大、交易成本高,還必然會在家長中引發攀比,激發階級跌落的恐慌,最終大大增加全社會的教育成本。要壓低成本,給孩子正常的發展空間,政府必須主動擔起這個責任,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套餐”。
具體而言,公立學校應該延長學生在校時間,提供多樣化的體育、音樂、美術、勞動課教育,最起碼要延長到朝九晚五工作的城市父母下班之後。同時由學校提供午餐晚餐,以校車配合帶隊老師,分批接送兒童上下學。假期盡量多組織一些可自選的集體活動、集體旅遊,在超出學校能力的時候不妨採取招標方式購買服務,但也盡可能地安排在學校場地,以班級、學校社團為單位進行活動。這和集中購買校服的效果比較類似——拉平學生差異,避免階級競爭過度影響未成年人群體,同時也減輕家庭攀比消費負擔。
中小學之外,公立學校還應該擴展教育年齡段,把幼兒園納入公立教育體系,同樣盡可能增加在校時間,提供更多的教育周邊,從而壓低家庭的育兒成本。這樣做,一方面明顯減輕了家庭的育兒負擔,另一方面可以“延後”階級賽跑開始的時間,避免家庭在私人教育上投入太多的攀比經費,從而達到提高生育率的目的。如果大多數家庭都不必分出一個勞動力來保障兒童的日常活動,自然就有精力和願望再生一兩個孩子。當然,基於個人經驗,我認為最大的好處還不是保障人口穩定發展,應該是兒童重新得到了集體活動的機會。
在談論社會政策的時候,無論描述出多麼好的效果,不談經費問題都是耍流氓。而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增加學校的服務,勢必要雇傭更多的教工倒班工作,要配備更多科目的教師,要修建更多的活動場所和專用教學設備,光是買校車就不是一筆小錢。現在這種水平的教育,每年小學和初中合計要消耗一萬多億教育經費。要是把教育服務達到上面描述的水平,怎麼也得再增加幾千億預算。在這個經濟減速的年頭,錢從哪裡來?
如果能克服這兩個障礙,相信大多數育齡男女不會浪費自己的生育指標。畢竟人類有生育本能,在營養充足的外界環境下尤其願意繁衍後代。現代工業社會的社會制度壓制了生育慾望,我們也可以通過制度改革來解放人類的本能。
具體分析一下現代城市人口的心態,可以把問題劃分為兩部分:不能解決的部分、可以解決的部分。
所謂不能解決的部分,就是滿足大多數家庭的中產階級生活預期。但這裡的中產階級絕不意味著“中等收入”。在中國當前語境中,“中產”意味著生活水平超出80%以上的家庭,中產夢至少意味著一套城區大面積公寓,一輛中等轎車和一兩萬元的月薪。這顯然不是可以靠制度改革能解決的矛盾。更何況中產標準不是一個靜止的尺度,而是會隨著經濟增長水漲船高,是永遠掛在中國年輕人面前十米的胡蘿蔔。
要從根本消滅過度中產夢激發的矛盾,只能靠共產主義來消滅階級鴻溝。我們這裡暫時不討論那麼遙遠的事情,眼下我們還可以做點更現實的改良,比如說增加學校的教育義務,延長在校時間,由公立學校出面提供集體活動和課外培訓,在減輕家長負擔的同時,避免家庭提前進入“階級之戰”。
現在的大多數小學,在“減負”的原則下,下午往往兩節課,不到4點就結束。於是,從2點多開始,學校門口就出現來接孩子的家長,3點半開始擠占馬路,4點前後10分鐘必須要交警維持秩序,才能勉強避免踩踏事故。這在大多數地區已經司空見慣,等到五點多初中放學,還會在許多中學門口重演一遍。貌似平常的景象,實際上反映了三個社會問題。
1)中小學生有大量的課餘時間需要家長安排。
2)大多數家庭都要分出一個勞動力或者準勞動力接送孩子上下學。
3)家長既不放心孩子自行回家,也不放心他們和同學自行尋找娛樂空間。
這幾點結合起來,既意味著大量的勞動力被浪費於低效工作(接送),也為補習班、特長班、家庭教師提供了足夠大的市場,更向家長提前施加了階級分化的壓力。結果就是“減負”無用,養肥了一大批私人培訓機構,也把家庭教育成本抬到了不敢生二胎的高度。此外,新一代中國兒童因此極端缺乏參與集體活動的機會,不能和同齡人共同成長。從長期來看,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負面影響。
3 計劃生育的悖論
這兩個原因反過來說,恰恰可以解釋新中國成立後的人口暴漲——社會治安明顯好轉,醫療技術迅速擴散,義務教育為孩子提供了額外的事實監護人(教師),導致少年兒童的夭折率明顯下降。但育齡男女並未同步減少生育數量,還在保持用高生育率來“抵償”高夭折率的生育習慣。所以人口暴增,常有一家七八個孩子都長到成年的情況出現。其他長期停留在半工業化社會的第三世界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人口暴增。
不過,等到農業人口在工業社會里站住腳,認識到兒童夭折率已經大大下降的事實,就會轉而降低生育數量了。8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在城市人口中執行的更嚴厲(一般要求獨生子女,農村則允許生2個),但公開資料和我的回憶都表明,計劃生育政策最大的阻力在農村。城市人口越是收入高,越是受教育多,生育傾向就越弱。夫妻雙方都是教師、技術人員的,幾乎不會抱怨計劃生育政策。這個趨勢延續到今天,就是全社會對二胎政策的冷漠,即人口暴跌的開始。
換句話說,工業化本身就有抑制生育的作用。中國半工業化社會只持續了兩代人時間就結束,迅速進入工業化社會常見的低生育狀態,只有少數未能完全進入工業社會的落後地區依然保持著高生育率。所以,在人口絕對下降趨勢來臨之際,我們會反過來覺得計劃生育政策“荒謬”。這個事實可以用我的朋友、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毛克疾的一段話做精練總結:
透過印度的例子可以看到,“計劃生育”政策其實處於一種微妙的悖論中:成功的計劃生育有利於工業化,而 工業化的成功卻又反過來聲張“計劃生育”的多餘;失敗的計劃生育阻礙了一國獨立自主的工業化,而 爆炸的人口和失敗的工業化又恰恰證明了計劃生育的必要性。甚至可以說,成功的計劃生育到頭來會被認為“多餘”,而失敗的計劃生育被認為“必須”,這也許正是計劃生育如此具有爭議性的原因。
4 送孩子上學是個大問題
回到最初的話題。所謂不敢生二胎,最重要的就是兩點:
1)對自己或子女喪失中產階級生活機會的恐懼。
2)在“0風險”原則下對子女養育的無限投入。
馬平:緩和階級下降的恐懼,二胎就來了2015-12-19 馬平 媒體人,前工程師
1 真的生不起?
細想起來,我們這些70後、80後在朋友圈大發感慨,實際上是很荒誕的事情——按照同樣的標準,我們根本就不該出生!因為上一代父母恰恰是在更貧窮、更擁擠、更忙碌的條件下,生出了70後、80後以及他們的兄弟姐妹,並曾經因為計劃生育政策限制生育而表示過強烈的不滿。既然幾十塊月薪、筒子樓、單休週末能夠養大一群子女,為什麼今天的年輕父母會因為一個孩子而精疲力竭?
20年前中國城市平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換算到今天最多也就是相當於月薪一千人民幣。而且許多關鍵商品,如抽水馬桶、洗衣機、電力、電視機、電話……的實際性能都有明顯提高,絕非當年的原始貨色可比,為今天的平民提供了更多的閒暇,大大降低了家務勞動的強度。如果我們認為當年養得起孩子,按理說今天就不應該用經濟理由否決二胎計劃。
2 風險太大,不敢“上項目”
現在這個社會,經濟上吃飽穿暖很容易,大多數基本疫苗免費,把孩子養大不是難事。那麼,真正的問題是應該把孩子養“成人”的標準變了。從平民的視角來看,周圍的電視劇、商業廣告、中央文件和主旋律宣傳片,幾乎都在有意無意地灌輸“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結果就是大多數平民認定只有“中產”以上的生活才算“活的像人”。
另外,從我自己的記憶來看。隨著大多數人進入現代社會,遠離了高死亡率的農業社會,對兒童風險的承受能力也大大下降。那時候家長沒能力全程監管孩子的課餘時間,也承認養孩子必須承受一定的風險。這是一個冷酷而現實的選擇,也是幾千年農業社會的傳統。現在不一樣了。在教育、生活環境和各種都市神話共同作用下,當代父母的育兒思想遵循0風險原則,第二代城市人口完全承受不了子女夭折、丟失、傷殘的威脅,哪怕極小概率的威脅也不可承受。但我們都知道,風險不可能絕對降低到零,只要你樂意投入,把風險從1%降低到0.1%再降低到0.01%、0.001%……總有精力和財富透支的時候。這也是現代人養育成本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的退休年齡(女職工50歲,女幹部55歲,男60歲)已經有60多年沒有修改過了。上世紀50年代規定退休年齡時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只有40多歲,到改革開放之初時,勞動保險法下的退休制度是37個人工作,一個人退休。到今天,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達到73.8歲,養老保險的贍養比為3∶1,但退休年齡卻一直沒有改變。
不僅如此,提前退休的問題也非常嚴重。除了國企改革時數以千萬的提前退休人員以外,還有一些特種工種是政策允許提前退休的,很多地方提前退休的人數在增加。金說,當前未老先退的問題特別突出,有的地區提前退休的人員占到當年退休人員的30%。目前中國實際的平均退休年齡只有54歲。
由於養老金11連調,退休人員和在職職工的工資已經出現了“倒掛”,退休的比在職的每個月還要多拿幾百元,所以以各種方式要求提前退休的人員大增,凡是與特殊工種有一點關係的都會來申請提前退休。
民眾不贊成延遲退休
清華大學9日發布的《2015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對2000名人士所做的調查顯示,有39%的受訪者認為退休年齡應該保持不變,30%的受訪者認為退休年齡可以延遲,但必須要有一個限度。在中國,只有10%的受訪者認為退休年齡可以隨著預期壽命的延長而延長。
報告還顯示,不同年齡段的受訪者對於延遲退休年齡給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多數受訪者退休前反對延遲退休,退休以後卻轉而支持,51%的中年(33~44歲)受訪者反對延遲退休,可能因為工作壓力比較大,但是77%的退休後受訪者轉而支持延遲退休,可能是考慮到養老金的收支問題,希望增加繳費人口,減少與自己一樣的退休人口。
民眾反對延遲退休根本原因在於退休是一種福利,福利的剛性原則決定了一旦下調就會遭受非議。不僅僅是在中國,延遲退休年齡在世界各國都會受到民眾不同程度的反對,但中國情況又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系研究員唐鈞表示,中國和很多發達國家的不同在於階層結構的不同,發達國家是以中產階級為主、以白領為主的,相對而言他們比較容易接受延遲退休。而中國70%的勞動者是藍領工人。對於他們來說,延遲退休不是在工作與退休之間,而是在失業與退休之間做選擇。
回應
(楨:理盲濫情的)民眾多反對延退。
理性講,延遲退休是大勢所趨。
人社部正制定穩妥延退方案 約每3年提高1歲 2015-12-10第一財經日報
近來一份名為《人社部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時間表》在微信朋友圈內熱傳,很多人開始對照這份表計算自己的退休時間。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份表不是真的。
金9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一個論壇上表示,人社部正在製定的延遲退休政策是一份比較穩妥的方案,大約每三年提高一歲。該方案的基本原則是:小步慢走,逐步延長退休年齡,同時在延長退休年齡之前建立緩衝的機制,盡量減少退休政策調整帶來的影響。
人社部會爭取2015年完成延遲退休方案製訂,2016年報經中央同意後徵求社會意見,2017年正式推出。方案推出至少五年後再漸進式實施。這意味著中國最早將在2022年首次延長退休年齡。
延遲退休是中國當前最受爭議的公共政策之一,無論是網絡調查還是高校課題組的問卷調查,均是反對者眾,贊成者寡。從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角度來看,學界普遍認為延遲退休是中國應該走的一條路,但也有很多學者擔憂延遲退休會將中低收入的藍領工人陷於更加困難的境地。
雖然在延遲退休這一問題上大家眾說紛紜,不同機構提出了不同的方案,但有一點是達成共識的,那就是“要彈性不要剛性”。金也表示,會適時引入彈性退休政策,不實施一刀切,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形成調節退休年齡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收支矛盾倒逼延遲退休
最近幾年,養老保險基金收支不平衡加劇迫使政府加快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步伐。從基金運行的情況來看,收支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製度的撫養比上升:退休人員迅速增加,承擔繳費在職的人員所佔比重相對減小。
延遲退休年齡既可以增加保費收入,又可以減少退休金支出,能做到雙向正面影響制度的財務狀況,在人口老齡化的情況下是必然的選擇。
世界銀行報告:中國25年內將少9000萬勞動人口2015-12-10觀察者網
世界銀行12月9日發布題為《福壽延年: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的報告。報告中稱東亞地區老齡化速度之快歷史罕見,致使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大幅下降,僅中國到2040年前將減少9000萬勞動年齡人口。
世行報告稱,東亞地區老齡化速度之快歷史上前所未有。全世界65歲以上人口中有36%在東亞,人數達2.11億,在世界所有地區中佔比最大。在短短二三十年間,65歲及以上人口在該地區總人口中所佔比例從7%上升至14%。從2015年至2034年,東亞地區65歲以上人口5年平均增速將為22%。
報告認為,東亞地區老齡化分為三種情況,一個是日本、韓國等富裕國家進入到了老齡化,14%的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了65歲。另外一個是菲律賓等國,只有4%的人口超過了65歲;20-30年後這些國家才快速老齡化。但是中國、泰國、越南等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快速老齡化,面臨著管理人口老齡化的一些最緊迫的挑戰。
報告強調,預計2010至2040年東亞地區大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將會大幅下降,韓國降幅超過15%。泰國、日本和中國降幅在10%或以上。相比之下,中國面臨的挑戰尤為嚴峻,預計2010年至2040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9000萬。到2060年,世界5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將有一個在東亞,而2010年僅為1/25。
東亞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形成了政策上的挑戰、經濟與財政壓力以及社會風險。如果不進行改革,預計到2070年東亞地區的養老金支出增幅將會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10%。
報告建議,在勞動力市場方面,日本、馬來西亞、斐濟等情況不同的國家可以鼓勵婦女參加工作,尤其是加強兒童保育改革,以緩解老齡化的不利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越南、泰國等國可以取消養老金制度中存在的鼓勵部分勞動者,特別是城市婦女過早退休的政策。
報告還建議東亞的發展中國家採取措施改革現有的養老金計劃,包括考慮逐步延遲退休年齡。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5_12_10_344210.shtml
另詳參【圖博館】: 《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 中國就業 馬勞動政策 過勞死 搶救失業 高學歷高失業 物價與工資 無薪假 《誰偷了我們的工作》 《委外革命》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啥是「剩女」?
北京單獨二孩申請數首破5萬要二孩前準備啥2015-10-19新浪育兒
自2014-2-21北京市正式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後,申請數今年已呈穩步上升趨勢,申請數和辦證數,分別為53034和48392例,與去年不足3萬的申請數相比大幅上升。
根據對已辦證育齡婦女年齡段分析統計結果,31至35歲佔比最高,共27435例,佔總辦證數的56.69%。其次為26至30歲,共11437例,佔比23.64%。此外,36至40歲為8334例,為7.22%。以及41至45歲和25歲以下,分別佔比1.69%和0.56%。很多家庭都卯足勁想生一個後年寶寶/二寶,你家也是嗎?生二孩之前,需要哪些準備工作?
擔憂|醫院建檔難度變大?
討論|你會要二胎嗎?
1.高齡產婦
2.心理準備
3.經濟壓力
二胎孕前|加強健身,提前檢查
回應
本身政策就有滯後性,一幫人非要喊二孩遇冷.蠢。
應該全面放開,我周邊的朋友符合要求的不想生,我這想生的不讓生,就怕以後全面放開時我們這代人想生都生不了了!最可氣的是如果超生了被罰社會撫養費,我就不明白了,我交了社會撫養費政府就幫我養孩子了?不還是我自己養嗎?
你應該問自己爹媽為什麼超生,導致你不符合單獨二胎政策。
有人想生、有人不想生,放開了之後呢?會不會有更多的人想生呢?
http://baby.sina.com.cn/news/2015-10-19/1026/100570591.shtml
為什麼80後普遍都拒絕二胎2015-11-06 佘浚溪
現在的二胎政策完全放開,讓很多人都開始有點蠢蠢欲動。就連一些70 後,都開始有點躍躍欲試。可為什麼單單只有80 後,還不為所動,完全沒有知覺呢?
原因一:經濟壓力,致使他們害怕生二胎變窮。對於大部分80 後來說,家庭條件,應該說是都不怎麼樣的。父母那輩的時候,家裡孩子多,不一定每個孩子都讀了很多書。所以很多的父母,都是靠著自己的打拼生活下來。也只有少部分父母,取得了成績,當上了官,或是下海經商發達了。而大部分父母,還是選擇留在了農村。而這些留在農村的父母,因為家庭條件的限制,能給我們這些80 後多少呢?所以這批80 後結婚、買房、生孩,買奶粉,等等的壓力,都逼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就更別說再生一個孩子了。而就算家庭條件好的,這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的開銷也非常大,他們都過慣了家裡錢財充裕的生活,這突然增出的孩子開銷,他們當然不願意。
原因二:80 後玩性太大,不願生養孩子。其實大部分80 後的第一胎,都是父母給帶大的。但是畢竟父母的年紀也大了,本該去享受天倫之樂。要是你再生第二胎的話,父母可能就承受不住這個壓力了。他們自己肯定不願帶了,索性就不生了。
原因三:恐懼孩子長大後結婚生子的壓力。現在的一些60 後、70 後,動不動就說,多一個孩子,就是少一條命啊!如今的社會,房子壓力是有多大。如果你生的兩個都是男孩,這孩子長大之後,買一棟房子的錢,就去去掉你整個的老本了。現在大城市的房子,少說就得一百萬,這N 年之後,還指不定是多少萬,就這些80 後靠自己打拼的父母,能有多少錢,能買得起兩棟房子啊!這還有結婚呢,如今結個婚,光辦婚禮,還有彩禮,就要幾十萬。到了80 後孩子結婚的時候,還指不定多少萬。這想想就害怕,就別提這80 後了。
所以介於總總的原因,80 後都是恐懼再生二胎的。可是由於以前一直的計劃生育,80 後的父母,還是普遍希望孩子再生二胎。要盡快讓80 後長大,懂得生養孩子的責任,懂得作為父母應該做的。也許,只有懂得了這些,80 後才真真正正不會再當作是垮掉的一代了吧!
就計劃生育和人口發展政策,我提出以下幾點思考:第一,人口的第一大國不是發展優勢。第二,要提高人口的質量而不是數量,重點在於調整人口結構。第三,世界資源有限,人口過快增長對於人類和全球壓力巨大。第四,各國發展是競爭關係,你的人口增長和國外的發展是競爭的關係,重點在資源和市場競爭。第五,當我們習慣於用更少人口創造出更多價值,才是發展正途。第六,低水平的人口過快增長對世界是災難。謝謝。
中國城鎮化
逃離北上廣?5年上海流入500多萬人
國務院批復同意瀋陽市政府搬遷
回應
他說的是實話啊!竟然真麼多人點荒謬,不害臊?印度,埃及,埃塞。。。孟加拉,現成的例子啊!
很多人沒看內容就評論,明明作者的意思是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村人口沒法拉動經濟增長,受過教育的農村人口才能拉動經濟增長。但很多人沒看文章就理解為,農村人口沒法拉動經濟增長。從這點來看,網友這個群體的受教育程度真不高,至少從閱讀理解能力上來看,是這樣的。
所以,從中國長期發展的趨勢來看,維持勞動力就業是困擾我們的一個長期因素。2014年15—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10個億,是美國人口的3倍,日本人口的8倍,2014年就業總數7.73億。低水平重複就業,這是我們的現狀。怎麼還能回到依靠低水平就業的歷史中去,走世界工廠發展的路徑呢?我不知道我們這些專家怎麼去研究問題。
關於老齡化,很多人對中國的老齡化說未富先老,提出很多危言聳聽的觀點。經過有關部門調查,中國的健康預期壽命比日本低了7-9年,達到日本的健康預期壽命靜態是9年,動態是20年左右,甚至還要多。整體水平提高才能提高健康壽命,所以我們還有時間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有一個沒人算過,在同樣的健康預期壽命的同時,其他國家都是處於高速增長過程中,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未富先老,何況社保還能解決一部分問題。而且也有很多解決辦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延長退休年齡,從十三五開始逐步解決。
對城市來講,從60-65,30年買斷工齡還有50多歲的退休一大批,城市農民工的退休年齡是45歲,還可以有足夠的延長期,而且這些勞動力叫熟練勞動力。大家在飯館、賓館各個服務行業看,20多歲的年輕姑娘、小伙兒有的是,但是不是熟練勞動力。我們經常感到服務業的勞動力素質水平非常低,原因是什麼?幹完了就走,短期行為,沒有長期打算。你們到歐美國家,到日本去看,40多歲的中年人,她們的勞動經驗最為成熟,這也是解決我們國家勞動服務業質量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提高勞動服務價值,創造新的社會財富的結果上來解決人口撫養問題,解決社會保障問題。同樣人口對比,東京人口1330萬,GDP31395億美元,廣州1308萬人,GDP2719億美元。紐約2009萬人,創造GDP14060億美元,北京2152萬人,創造GDP2085億美元,同樣等級的人口規模,但創造的GDP一個是千億,一個是萬億,說明解決人口質量問題遠遠優於解決人口數量問題。再生出更多的人口,還有人提出來現在伊斯蘭教人口太多了,將來會統治世界。你們認為那是進步還是倒退?還有人提出中國的人口已經快落後於印度了,印度快要成為第一人口大國了。我們是不是要趕上印度的水平,是優勢還是劣勢?這些問題都沒有搞清楚,重點在於人口質量和創新能力。
二、性別比。怎麼樣解決男女比例間的關係。在農村這種觀念很深厚,生男不生女,而在城市這個觀點的差異相對小一些。所以調整二胎政策,重點是解決城鎮人口的子女受教育問題。三、受教育結構。城鄉受教育水平差距是非常大的,怎麼解決城市人口,有經濟能力來解決自己子女受教育的問題。當然推進二胎政策對促進城鎮人口發展,調整人口結構有直接的關係。
當前的認識和誤區,我看了一大堆文章,中國的勞動力斷崖式下跌,未來的勞動力不足,已經影響到中國的長期發展等等危言聳聽。可是我們通過常識就知道,最近中央提出來一系列創新轉型措施,都在調整產業結構。我們也知道工業化進程中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是必然趨勢,已經在發生了。最近很多報導,東莞、浙江、江蘇大量的傳統工廠在關閉,大量的使用機器人,還有重化工工業都是用資本來提高勞動,過去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並不占主導優勢了。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不是通過低成本的勞動力,低成本的土地和環境,提高我們在世界上的競爭力,摒棄過去世界工廠的發展路徑,應該是所有經濟學界和社會的共識,怎麼就能成為了勞動力不足?
社會上大部分的剩餘勞動時間被閒置,由於戶籍制度的改革沒有及時跟進,所以中國的農村勞動力在城市有2.5億的存量,公共服務問題尚沒有解決。所以,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勞動被統計為城鎮人口2.5億人,大概有10—15年的勞動剩餘期被閒置了,回家了。16—45歲最佳的勞動年齡,到45歲基本就返鄉了,可是國際勞工組織的勞動就業黃金期是25—54歲,如果提高到60歲,還有15年的勞動時間可釋放,再乘以2.5億人口,我們會有多少時間,能折算成多少勞動力?沒有人算過。所以,從勞動剩餘時間就說明,我們的勞動力還是過剩了。
農村還蘊含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潛力。很多人只研究數字,不研究農村,不研究我們國家的勞動力結構。我們國家目前農戶戶籍經營規模是不到9畝耕地,不到一公頃。和韓國相比,達到韓國的平均戶籍經營規模1.5公頃,大致可以轉移農村勞動力2個億,如果達到日本的平均戶籍規模2公頃的水平,可以轉移2.23億。我們研究農業的人都知道,推行適度規模經營才有利於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可是這點上我們遠遠沒有做到。戶改,土改等等製約因素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滯留在農村,在推進城市化研究中減少農民是很困難的,減少農民就等於釋放了很大部分的勞動力,但是在城裡如何解決他的就業問題,沒有人去想,就是按照數字來判斷。
目前,我們怎麼來認識我國的人口政策。
1、現在社會上太多觀點說我們國家人少了,要大幅度增加,有時候已經成為社會主導的潮流。我個人不這麼認為,人口多仍是主要矛盾。
2、農村人口多、受教育水平較低、貧困人口多。生的多的是農村人,我們戶籍人口8億多還是在農村,8.76億,將近9億,6歲以上人口中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分別佔多少?沒上學的7.25%,小學的38%,初中的45%,高中7.7%,大學的更少,研究生的幾乎零點幾。我上個星期在世界經濟論壇參加理事會,我們小組的理事會成員是思科的副總裁,他是印度人,他 對人口多是國家發展未來的潛力提出嚴重質疑,特別是很多世界經濟學家吹捧印度,印度人多,25歲以下人口占50%以上,這是印度未來發展的最大強勁動力。他說胡扯,25歲以下的全都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這怎麼能是動力?純粹是負擔。
3、我們的農村人口基本都是放開二胎,前面是女孩後面可以生男孩。沒有受教育的人口,靠這些人口來帶動經濟的增長,真是天方夜譚。所以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是我們國家發展的短板。
4、人均佔有資源、能源的水平,也是我們嚴重的短板。現在人均能耗中國是2.67噸,美國是10.37噸,我們是13.6億人,美國是3億多人,我們的人口是美國的5倍,如果我們13.6億人就算不達到美國10.37的人均能耗水平,只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增長1倍,那麼世界會是什麼樣子?13.6億人口,在現有的能源佔有水平上增加1倍,世界的石油、天然氣的供給,我估計會發生崩潰。下個月在巴黎開世界氣候大會,我們和任何一個國際組織和國家打交道時,對中國碳排放的關注是一個重點。
5、糧食資源不容樂觀。現在每年進口8千萬噸糧食,數量還在增加,相當於佔用國外耕地8—10億畝。中國的農地沒有休耕,全部靠農藥、化肥來支撐,土壤重金屬含量高,農藥使用量已經超過世界所有國家的總和。未來農村農業的發展能不能支撐人口的過快增長,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且土地的質量問題也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總的判斷,人口是多了,並不是少了,重點是要解決人口結構問題,而非數量問題。所謂結構問題,大概有幾個問題要突出:一、城鄉人口的結構。城市人口的生育率水平下降,人口的總量在減少,但是受教育水平高。農村人口數量在增加,戶籍改革問題沒有解決,土地改革沒有解決,總量在增加,但是受教育水平低。這個結構不發生轉換,中國的發展問題沒有辦法得到解決。
李鐵:靠沒受過教育農村人口帶動經濟增長,是天方夜譚
2015.11.4,由鳳凰網與鳳凰衛視聯合舉辦的“2015鳳凰財經峰會”在京舉行。本屆財經峰會匯聚全球一流思想家和實踐者,圍繞中國製度變革與技術革新兩大議題進行深入討論,尋找大變革時代,通往繁榮的未來之路。
5日下午,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就“計劃生育和人口問題”發表主旨演講,稱要正確認識我國的人口政策。其中談到人口教育水平時表示,我們農村沒受過教育的人口,靠這些人口來帶動經濟的增長,真是天方夜譚,所以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是我們國家發展的短板。我們重點是要解決人口結構問題,而非數量問題。
李鐵:今天給大家講一下關於社會普遍比較關注的計劃生育和人口問題。為什麼要講一下這個問題,現在社會上很多似是而非的觀點,希望在這裡做一下澄清,把我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向大家匯報一下。
第一,出台這個政策的基本背景是是我國已經出現了人口下降的趨勢,出生率從90年代到現在大幅下滑。90年代美國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提出中國未來的耕地是否能養活16億人口,為了這個判斷,我們實行了大範圍、非常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來促進糧食增產,保障糧食供給。根據有關部門的判斷,全面放開二胎和原來的維持一胎大概差1700—2000萬。維持現有的計劃生育政策不變,到2030年峰值到14.3億,而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後的峰值是14.47—14.5億。
人口變化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影響不會發生根本逆轉?為什麼人口下降?我也看了很多文章,很多並不太了解,僅僅站在人口的角度來分析。國際公認低生育率陷阱是總和生育率1.3。我們目前是1.5—1.6,和美國和其他國家比還是相對低,但是快接近日本了,到1.34。
什麼原因?80年代過來的人都知道,科技手段、避孕措施的普及率比過去有非常大的改進,所以科技手段導致了生育率下降是原因之一。二是生育成本越來越高。三是養兒防老的觀念漸漸被社保取代。四是人口生育最快的地區主要是農村,為了多生孩子多佔地,然後通過農業來維持家庭的繁衍,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五是農業機械化已經逐步替代傳統勞動手段。2014年農業機械化綜合利用水平達到61%,是1998年的近4倍。六是失獨家庭問題越來越突出,幾百萬的失獨家庭補償問題沒有解決,包括他的養老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調整。
這把我們帶回了馬爾薩斯與孔多塞在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經典爭論。孔多塞提出人口膨脹的可能性,馬爾薩斯對此沒有異議,但他不接受孔多塞的另一個觀點:人類會自動糾正這一趨勢。相反,馬爾薩斯極大地誇張了人口爆炸的危險性。孔多塞認為,基於“人類理性的進步”,將出現小型家庭的新常態。孔多塞指出,教育普及,尤其是女性接受教育普及(孔多塞本人就是早期最著名的提倡者之一)以後,人們會主動降低生育率。
家庭決策並非僅僅存在於西方。在中國,這也是限製家庭規模的重要因素。不僅於此,雖然中國在社會領域和經濟領域(不單是經濟增長)取得巨大成功,女嬰被選擇性墮胎的現象卻是全世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按照每一百個男嬰出生的比例,女嬰只有85個。相比之下,在沒有、或很少發生女嬰選擇性墮胎的國家,男女比例大約為100:95。中國女性在大多數私人生活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但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卻根深蒂固。雖然立法禁止基於性別原因的選擇性墮胎,實際效果卻並不顯著。
中國需要更多的家庭決策理性,進一步提高女性地位,以遏制非理性、不人道的偏見。韓國也經歷過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的階段,後來改革取得了成功。培育活躍的公共討論,擴大對性別平等的理解,都是有效的手段。
中國需要更加依賴理性的力量,而不是法律上的強制。終止獨生子女政策當然是前進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中國過去50年的歷史表明,我們有理由對孔多塞提出的人類理性的進步保持樂觀態度。
(阿瑪蒂亞·森199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目前是哈佛大學教授。本文原載於《紐約時報》2015年11月2日,原標題《中國的啟蒙時刻》(China's Enlightenment Moment) ,觀察者網朱新偉/譯)
http://www.guancha.cn/AMaDiYa-Sen/2015_11_04_339957.shtml
印度諾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怎麼看中國計劃生育
:不是政府不讓生,是女性地位提高了
中國廢止獨生子女政策是一項重大變革。私人領域的自由度提高,當然值得慶賀。但我們還要認識到,中國過去幾十年生育率劇降,原因不是外界常常誤以為的獨生子女政策——與強制政策關係不大,更重要的是對迷你家庭模式的嚮往,個人理性的決策。
中國教育機會、就業機會的迅速普及,迅速提升了女性的權利地位——這對中國改變家庭模式幫助尤其大。中國現在需要做的是,讓各個家庭內部進一步反思,克服“重男輕女”的流行偏見。性別歧視與中國女性所取得的成就水火不容。
眼下正是檢驗獨生子女政策優劣的好時機。首先,我們必須質疑那種不假思索的歷史觀,即認為中國一直為高生育率所困,直到實施獨生子女政策才擺脫了困局。
獨生子女政策起源於1978年。但此前的10年,中國生育率早就已經迅速下降:1968年,平均每位女性生育5.87個子女,到了1978年,平均生育2.98個子女。隨著獨生政策的落實,生育率進一步下滑,但並非劇降,只是延續了原來的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2.98,下降到瞭如今的1.67。
顯然,影響中國生育率的因素不止是獨生子女政策。通過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數據,包括印度上千個地區的歷史數據,可以得出結論,有兩個顯著因素在全球範圍內導致了生育率下降:女性獲得教育機會,女性獲得就業機會。
這裡面沒什麼玄機。過度頻繁地生育,以及隨之而來的養育成本,打擊最大的就是千千萬萬的年輕母親。教育和就業都能幫助年輕女性在家庭決策中掌握更大的話語權?——通常結果就是,降低生育的頻率。中國快速普及了基礎教育——包括女孩——並幫助年輕女性增加就業機會,這不是頒布獨生子女政策時發生的事情,而是在此之前幾十年就已經在做,直到如今還在努力奮鬥的事業。
巧合的是,中國生育率下降的原因,與我們在預期的上述兩個社會因素關係很大。國家嚴厲干涉生育的效果,往往被評論家們誇大,而中國政府對公民的各種扶持政策所帶來的積極效應,卻鮮有人提及(中國對教育和醫療的高度重視,值得許多國家學習)。
所以,一方面來看,有許多令人傷心的報導,講述了中國落實獨生子女政策給許多人的生活造成了困難;另一方面,這一政策對全國人口的整體生育率究竟有多大影響,我們還沒法得出定論。
實際上,廢棄獨生子女政策是一種很輕鬆的選擇。鑑於中國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更加理性的家庭決策,沒必要再去實施嚴厲的強制性政策。
性生活太頻繁,會妨礙生二胎嗎? 格蕾珍·雷諾茲 《紐約時報》體育專欄作者
【自從十三五 放開全面二孩之後,部分媒體就不斷推出各類備孕指南。幾十年來,醫生們也一直建議那些想要孩子的夫妻:性生活要盡可能頻繁,不只是在排卵期時進行,其它時候也一樣。不過美國最近一份研究顯示,隨著全球變暖,人們啪啪的頻率會下降。而《紐約時報》一篇文章也指出,啪啪啪得多了,未必就更容易懷上二胎呢。】
幾十年來,醫生們都建議那些想要孩子的夫妻:性生活要盡可能頻繁,不只是在排卵期時進行,其它時候也一樣。眾所周知這麼做是為了提高懷孕機率,至於為什麼,還沒人說得出個所以然。如今有兩項新研究得出了多少有點激進的結論:性交會改變女性的免疫系統,進而影響其懷孕機會。
其中一項研究在不孕症醫學專刊《生殖與不孕》(9月份)上發文稱:性生活活躍的女性在其生殖系統預備排卵但尚未具備受孕能力時,體內特定的免疫細胞會增多。之後,當生殖系統做好了受孕準備時,這組女性體內的另一種免疫細胞又開始快速繁殖——這類免疫細胞會讓生殖系統識別並忽視無害的外來細胞,比如說胚胎細胞。至於另一組沒有性生活的女性,她們的生殖系統就不會發生類似變化。
另一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生理學與行為》雜誌上,它發現了兩組人身上其它的免疫系統差異。在月經週期剛開始時,比起無性生活的女性,性生活活躍的女性體內會產生更多的抗體。這些抗體存在於生殖道內壁的黏液裡,是精子和胚胎細胞的一大威脅。之後這類抗體會減少,而另一類威脅胚胎細胞生長的抗體則會在血液而非生殖道中增長。
至於免疫系統如何在性生活正進行時獲得感知,科學家也未能予以解釋。洛倫茲說,也許是大腦發出的訊息,又或者是激素的臨時變化;甚至可以是性伴侶之間微生物元素的交換——促進了雙方免疫系統的變化。洛倫茲說,目前她從這些研究裡學到了第一課:我們的免疫系統靈活、強大、具有社會意識,其風度讓人敬畏。
回應
古人說:若要勤生子,除非懶行房
這種研究就是垃圾,還不如多看看素女經、洞玄子呢
觀網為了二胎也是蠻拼的
另詳參【圖博館】:《精子戰爭》《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性演化達爾文》
越南在1960年代開始在北方實施“二孩政策”,1975年北越統一南越後,“二孩政策”擴展到整個越南。符合政策的家庭在購房、孩子入學、就醫等方面可得到優惠,而生育三個或更多孩子的家庭則可能面臨罰款。越南的生育率在1965年高達6.48,1990年降至3.56,2000年進一步降至1.98,近幾年越南的生育率在1.7~1.8之間。
雖然上述亞洲國家和地區實行過“二孩政策”,但除了越南以外,其他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二孩政策”基本上都是在公民自願的基礎上實施的,並且後來都轉向鼓勵生育。越南的“二孩政策”雖然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但強制力度不及中國大陸。
綜上所述,中國在1970年代實行的“二孩政策”以及亞洲一些國家實行的“二孩政策”,都導致了生育率的迅速下降;中國在1980年代批准“二孩政策”試點的地區,總和生育率均低於更替水平,並且在2000年之後人口增長呈現越來越低的趨勢。考慮到當今中國的教育費用、養育成本不斷上漲等因素,全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之後,雖然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生育堆積,但在兩三年之後,生育率會逐漸趨於平穩。再考慮到未來十年中國處於生育旺盛期的女性數量大幅度減少(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從2015至2025年這10年間,23歲至29歲的女性數量將從8388萬人降至4741萬人),中國未來出生人口難免會大幅度下降。
二孩政策不止中國才有 2015-11-6 新京報 何亞福(人口學者)
台灣、新加坡、韓國、越南、伊朗都曾實行過“二孩政策”台灣、新加坡、韓國、越南、伊朗都曾實行過“二孩政策”
生齒日繁
1980年之後,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推行“一胎化”政策,但仍有甘肅酒泉市、河北承德市、山西翼城縣、湖北恩施州這四個地區獲得中央特批實施“二孩政策”試點。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發表《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之後,中國的生育政策驟然收緊,開始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儘管在1980年之後,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推行“一胎化”政策,但仍有甘肅酒泉市、河北承德市、山西翼城縣、湖北恩施州這四個地區獲得中央特批實施“二孩政策”試點。這四個地區當時總人口840萬左右,均以農業為主。
2005-2006年,顧寶昌等人口學家對“二孩政策”試點的人口態勢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成果匯總為《八百萬人的實踐——來自二孩生育政策地區的調研報告》一書。調研結果顯示,受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進程、社會保障體系和婦女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影響,試點地區生育觀念變化明顯。實行二孩政策試點的地區,多年來人口增長並不快,而且生育率沒有出現反彈,二孩越來越少,三孩微乎其微,出生性別比正常。
其實,台灣、新加坡、韓國、越南、伊朗都曾實行過“二孩政策”。
台灣在1964年成立“家庭衛生委員會”,推行鼓勵節育的政策;從1971年起,提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的口號。從1984年開始,台灣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新加坡自1970年起,廣泛宣傳“兩個就夠了”,並通過合法墮胎、自願節育和一系列獎罰措施來抑制生育並提倡優生優育,生育率從1970年的3.09降到1986年的1.43 。韓國從1962年開始推廣小家庭鼓勵少生,生育率從1962年的5.79降至1995年的1.65,為此,韓國被稱為世界上最成功的計劃生育典範。
由此可見,這種社會經濟轉型才是決定人口增長形態的決定性因素。與其說印度目前擁有的“人口紅利”源自其不徹底的計劃生育事業,不如說來自印度工業化和現代化努力的失敗。倘若英迪拉·甘地成功實施計劃生育,並通過提高“綠色革命”提高的農業積累勒緊褲腰帶成功實現基礎性的工業化,那麼現在印度還需不需要當前的人口紅利?
透過印度的例子可以看到,“計劃生育”政策其實處於一種微妙的悖論中:成功的計劃生育有利於工業化,而工業化的成功卻又反過來聲張“計劃生育”的多餘;失敗的計劃生育阻礙了一國獨立自主的工業化,而爆炸的人口和失敗的工業化又恰恰證明了計劃生育的必要性。甚至可以說,成功的計劃生育到頭來會被認為“多餘”,而失敗的計劃生育被認為“必須”,這也許正是計劃生育如此具有爭議性的原因。這個悖論有點像伊格爾頓所解釋的馬克思主義的遭遇,馬克思預言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資本主義的毀滅,這種危機感促使資本主義國家改良,從而延續了生命,避免了毀滅。獲得冷戰勝利的資本主義國家志得意滿,反過來嘲弄馬克思是多餘的。後生者往往站在歷史情境之外看問題,從而得出扭曲的結論。
不過有一點可以想像,倘若中國工業之路中途受挫,前工業化社會經濟結構老而彌堅,那麼現在中國的“人口紅利潛力”絕不會亞於印度。
相關新聞
為什麼印度兒童在娘胎裡就營養不良
http://www.guancha.cn/MaoKeJi/2015_11_04_339952.shtml
到1991年,全印度有15萬個公共醫療機構提供計生服務,主要是婦女輸卵管結紮。除此之外,印度政府還曾推出各種各樣的計劃生育全國計劃:針對產後婦女的《全印度醫院產後計劃》、針對城市貧民窟婦女的《初級醫療衛生設施再組織計劃》,為結紮手術婦女預留床位的特殊住院項目,在農村推廣宮內避孕器(IUD)的創新項目等等。然而,由於整體衛生水平和執行能力低下,這些項目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反而因為種種醜聞而成為眾矢之的。例如,2014年在恰蒂斯加爾邦(Chhattisgarh)的一家由廢棄醫院改建的“絕育營地(sterilisation camp)”就爆出了駭人聽聞的大規模醫療事故事件,14名婦女在接受絕育手術之後死亡,隨後假藥、不潔的診療設備、缺乏預診等一些列醜聞浮出水面。
由於執行力和政治鬥爭的因素,印度官方雖然極力推廣計劃生育的相關政策,但總是難以取得較好效果,可以說印度政府不是沒有意願,而是沒有能力。2014年印度人口已達12億6700萬,且保持1.2%的年均增速。印度人口結構很年輕,2014年印度0-14歲人口占比28.5%,而65歲以上人口占比5.8%,目前的平均年齡是26歲。但必須指出的是,如果潛力不能發揮出來就永遠只是“潛力”,面對極為有限的工作機會和社會資源,巨量的年輕人可能造成社會動盪和治安惡化,而這恰恰是許多所謂“人口紅利”國家當前最為擔憂的問題。對此,一家美國政治風險評估公司甚至設計了一個模型,把年輕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結合年輕人的失業率生成的指數,作為衡量一國政治風險的標準。
眼下中國正面臨人口增速放緩、結構老化和男女比例失調的嚴峻挑戰,因此很多人樂於順手援引印度作為積累“人口紅利”的正面榜樣,但是細看之下這種對比其實是有問題的。印度通過“計劃生育”獲取人口紅利進而獲得工業化、現代化資本的努力以失敗告終,目前印度大量勞動力仍然集中於生產力低下的農業部門,而服務業也由於工業發展滯後而相對繁榮,因此整體上看印度依然處於前工業時期。這種社會經濟形態中,普通人在其他生產要素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只能靠增加人口數量以擴大生產,因此傾向於生育更多的小孩。但是如果社會進入工業化階段,人們會發現與其增加數量,不如通過提高人口質量促進經濟產出,同時也會發現在工業社會生育小孩的機會成本遠高於前工業化社會,因此開始傾向於增加人力資本投入,而不是增加人口數量。
為什麼失敗的印度計劃生育卻被人叫好? 2015-11-04 毛克疾 南亞觀察者
推行計劃生育35年之後,中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一孩制”的落幕使得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到計劃生育這項基本國策上。有意思的是,作為世界上除中國外的唯一10億人口級別的國家,印度也推出了全國性的計劃生育政策以遏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
回溯歷史,印度其實是發展中國家中最早推出大規模計劃生育的國家。面對不斷增長的人口和越發沉重的糧食、資源負擔,印度政府早在50年代就開足馬力宣傳少生少育,並分發各種避孕器具。早期的計生政策比較溫和,以勸導為主,並沒有施加強制政策。然而,隨著人口快速增長,人地矛盾越來越尖銳,在沒有技術創新的情況下耕地的承載能力也越來越成問題。
當時印度決策者認定,人口快速增長就是經濟增長最大的阻礙。這種想法解釋了為什麼印度政府沒有在糧食、資源矛盾極為尖銳的60年代推出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反而在糧食供應狀況大為緩解的70年代推行了極具強制色彩的絕育方針。除了印度第五個五年計劃(1974-1978)將計劃生育變為學校必修課程之外,最有名的強制計生措施莫過於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在1975年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實施的大規模絕育手術,主要是男性的輸精管切除術。據統計,英迪拉·甘地時期有超過800萬人接受這種強制絕育手術。
這種針對男性的閹割反而引起了嚴重民意反彈,大規模的強制閹割成為1977年英迪拉·甘地政府選舉失利的重要誘因。當時人民黨(並非目前的執政黨“印度人民黨”)成功利用強制絕育這一議題扳倒英迪拉,至此男性絕育成了任何一個政黨都望而卻步的政治禁區。除了政治不正確的意識因素外,節制人口意味著本族群、本種姓、本民族的票倉在選舉中削弱,正因為這樣的現實利益,沒有哪個政黨願意為計劃生育這種自殺政策背書。
有趣的是,雖然在緊張激烈的政治層面計劃生育變為了事實上的政治禁區,但是在操作層面,計劃生育工作卻從來沒有停止,只是負責計劃生育工作的印度家庭計劃部(Family Planning)把幌子換成了印度家庭衛生和福利部(Health and Family Welfare),極具爭議的男性輸精管切除術也被女性輸卵管結紮術所取代。
美專家:誰是試圖“操縱”出生率的鼻祖?不是中國!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網站2015-10-31文章,美國企業研究所人口學家尼古拉斯·埃伯施塔特表示,該觀念起源於19世紀末期的法國。
埃說:19世紀末期,法國政府和社會深知歐洲的實力均勢正隨著德國的崛起和法國的衰落而轉變。這種變化在人口領域尤其明顯:法國人口增長停滯,而德國人口迅速增多。儘管法國鼓勵生育的政策並未非常奏效,但卻產生相當廣泛的影響。這標誌著現代人口控制政策的出台。
然而,二戰後六七十年代,美國學者撰寫《人口炸彈》等書籍,美國官員散佈人口激增威脅將不啻於核戰爭等言論。當時這種想法很流行,中國領導層也正是在這段時期考慮新的人口政策,埃稱。換言之,當中國在1980年宣布將僅允許大多數家庭生育一胎時,這並非毫無由來。
實際上,中國甚至不是首個嘗試強制控制人口的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印度時任總理英迪拉·甘地曾實施一項涉及眾多人口的強制絕育項目。
埃表示,當中國公佈計劃生育政策時,甚至並未面臨國際社會的嚴厲批評。該項目在西方有大量擁躉。他說,這不僅被接受,還被視為具有開拓意義。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國際輿論的平衡才開始向反對計劃生育政策的方向傾斜。
回應
操縱人口數量沒有什麼不光彩。只要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就是好政策。
毋庸置疑60、70年代的中國是如此的貧窮,實行計生政策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也為中國的脫貧和加快發展贏得了時間,其成就無法否認、當然負面影響也不少。操縱人口的鼻祖往前推,恐怕要算越王勾踐,為了向吳國復仇,增加人口壯大國力,越國強令本國百姓男丁18歲、女子16歲必須結婚,否則論罪。
不光國外有,中國歷史就能給我們警示,其它的不談,比如明末清初,當時中國人口過多,土地兼併加小冰河時期到來,糧食歉收,近2億人口無法養活自己,從而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後導致異族入侵,再後來大量引進番薯等美洲作物,直至康乾時期人口暴漲,完全讓滿人佔了個大便宜。
如果控制人口會讓公知糞青你感到不安,那麼因人口過多導致的貧困和生態災難你是否也會感到不安,或是你根本就是無視後者對他人代來後果,僅僅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某種意識形態下的傲慢和偏見。
印度、菲律賓、越南,還有非洲的人口盲目增長,沒有經過教育、培訓的所謂勞動力或不能就業人群是社會動蕩的危險因素。
http://oversea.huanqiu.com/article/2015-11/7886699.html
觀察者網:十三五來了,曬一曬十二五成績單吧
10.26-29,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將在北京召開。制定十三五規劃將是本次會議的重要議題,最終於2016年3月提交兩會審議。
觀察者網從十二五規劃24個主要指標中選擇了最為重要的20個指標(全部指標點這裡,個別指標因缺乏數據及關注度不高,沒有列入),再對照最新的權威數據,帶讀者朋友們來盤點一下十二五成績單。
十二五的各項指標中,關鍵指標有三個:GDP、服務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佔比和城鎮化率,我國的經濟在近幾年飛速發展,這些指標自然也一個都沒有拖後腿,在2014年末就提前完成。
科技教育有四個指標,前兩個指標衡量我國得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素質。截至2014年底,這兩個指標也接近完成。在今年這個十二五收官之年,完成目標問題不大。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又叫R&D指標,雖然完成沒啥問題,但從2011年至今,R&D佔GDP的比例增速放慢了,從2011年的23%降到了12.4%。
然後,糧食產量不可能無限制提高,從國家安全來看堅持這條紅線也是很有必要。從有關部門推算看,即使在18億畝前提下我國的糧食進口量仍會有較大提高。好在目前看來這個指標完成堅守應該問題不大。
環保問題近年來同樣備受關注,監測的四項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續大幅下降,均已提完成十二五目標。
但是問題仍然嚴峻,十二五要求80%的地級以上城市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而在今年初的兩會中,環保部長陳吉寧表示2014年全國3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80%未達到二級標準。空氣治理仍然任重而道遠。
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就開始放緩,經濟學家以及公眾對中國經濟很擔憂,不過來看看這些民生方面靚麗的成績單,是不是憂慮減少了呢:
十二五期間,城鎮、農村居民的收入大大增長,大家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國家經濟增長跟勞動力需求的契合度也很好,失業率一直控制在較低的數字上,新增就業人口也在增加之中;另一方面,城鎮居民的各種保障也在不斷地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和保障安居工程建設均提前完成了十二五的目標。
當然居安思危,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期,環境問題仍面臨挑戰,下一個五年中國經濟大船將如何航行,答案即將揭曉。(文案:旺財製圖:吳辰晨)
最後獻上最近火爆網絡的“十三五之歌”,來放鬆一下:
http://www.guancha.cn/GuanChaZheWang/2015_10_29_339349.shtml
十八屆五中全會2015-10-29閉幕通過十三五規劃建議 以下十大要點:
1、全面小康新目標: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貧困縣全部摘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多次上調國家扶貧標準,按2011年人均收入2300國家扶貧標準元算,2014年農村貧困人口有7017萬人,比2013年減少1232萬人。)
2、堅持創新發展,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3、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以互利共贏方式深化兩岸合作,讓更多台灣普通民眾、青少年和中小企業受益。
4、全面二孩放開,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2014年60歲及以上老人2.12億,佔總人口15.5%;65歲及以上1.37億佔10.1%。預測,到2050年將有35%的人口超過60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2013年三中全會實施單獨二孩。
相關新聞
獨子政策落幕,但全世界仍該感謝它
統計學家:放開二孩,每年新增人口500萬
放開二孩一公佈外媒炸了)
5、改革善適應金融監管框架;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包括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運輸等領域,國家將推進這些領域的價格改革到2017年基本放開,政府定價範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
6、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
7、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家庭經濟困難高中學生免除學雜費。
8、實施國家安全戰略,堅決維護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信息、國防等安全
9、審議通過中紀委關於令計劃、周本順、楊棟樑、朱明國、王敏、陳川平、仇和、楊衛澤、潘逸陽、余遠輝等10人嚴重違紀問題的審查報告,確認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給予開除黨籍的處分。
10、遞補候補委員劉曉凱、陳志榮、金振吉為中央委員會委員。
http://news.sina.com.cn/c/z/ejfzqh2015/
重男輕女的誘因出現在四個領域:勞動、財產所有權和繼承權、祭祀活動、養老保障。在這些領域有強大刺激因素的社會往往男女比例失調。事實上,無論是從中國各地來看還是從各個國家來看,新生兒男女比例的差異與重男輕女刺激因素強烈程度的差異總是一致的。養老保障似乎是重男輕女的最重要誘因,與祭祀有關的誘因次之。
中國的新生兒男女比例在1960年之前失調,1960年至1985年間正常,1985年以後再度失調。在高度失調的這兩個時間段裡,兒子以全部四個標準來衡量都十分必要:下地勞動、財產繼承、祭祖和養老。相比之下,在公社時期(約1958年至1983年)期間,生產活動社會化,財產歸集體,祭祖活動遭壓制,養老金由公社提供。家庭不需要兒子,所以他們沒有什麼動力去殺死或遺棄女嬰。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重男輕女的刺激因素在中國形成顯著的城鄉差別。在城鎮地區,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是生父母家庭的重要經濟支柱,因而能夠為父母提供養老。祭祖活動在城鎮不像在農村那麼重要,而城鎮女性也享有平等的財產權和繼承權。綜合這些因素,城里人不像農村人那麼渴盼生兒子。
文章稱,日本和韓國的新生兒男女比例也隨著重男輕女刺激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在整個20世紀,日本的重男輕女程度以我們的標準來衡量不高。女性對家庭收入有重大貢獻並享有平等的財產權,而且日本的養老金很豐厚。雖然在祭祖時最好有兒子,但日本的新生兒男女比例並未失調。另一個例子是,韓國的男女比例失調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急劇上升,但1995年以後下降。這種正常化恰逢韓國的婚姻家庭法規定,女性不一定要嫁入夫家,她們有同等的祭祖權利和責任以及平等的繼承權。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5_08_30_332398.shtml
外媒:不要把中國男女比例失調歸咎於計劃生育政策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2015-08-25刊登《不要把中國男女比例失調歸咎於獨生子女政策》一文,作者係塔夫茨大學政治學副教授伊麗莎白·雷米克、獨立學者卡麗絲·洛。
文章稱,在過去10年裡,中國的新生兒男女比例遠遠高於105:100的自然比率,流行看法是,這純粹、完全是由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這種說法合乎邏輯的結論是:取消該政策將消除中國的男女比例失衡。
但稍做比較就能看出這種流行看法是錯誤的。男女比例失調起因於計劃生育政策的說法通常有兩個前提依據:單單這一個因素導致了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導致了新生兒男女比例失調。但事實上,中國的人口出生率在20世紀70年代初就開始下降,那是獨生子女政策出台的好幾年前。而且,中國的鄰國儘管沒有實施這種嚴厲的政策,但在1970年也曾出現類似的人口出生率下降。
文章稱,人口出生率下降也並非必然導致男女比例失調。日本的人口出生率約20年來一直是世界上最低的,但該國的男女比例始終保持在自然範圍內。中國過去30年裡的男女比例失調恰好與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同步,這種巧合具有誤導性。從更久遠的歷史角度來看,中國的男女比例是在過去200年的很長時間內漸漸嚴重失調的。
文章稱,獨生子女政策本身有點用詞不當,其實中國各地有三種不同政策。以漢人為主的農村地區實行“1.5胎”政策,頭胎是女孩的家庭可以懷著對兒子的期盼生二胎。城鎮地區執行嚴格的獨生子女規定,貧窮的少數民族地區則限生兩個孩子。
就男女比例失調程度而言,農村“1.5胎”地區(新生兒男女比例約為119:100)高於城鎮獨生子女地區(約115:100),限生兩個孩子的地區(約112:100 )最低。這些數字表明,轉而普遍實行二胎政策可緩解但不能消除問題:中國的新生兒男女比例仍會高於世界上其他幾乎所有地方。因此,流行看法有一定道理,但計劃生育政策不是男女比例失調的唯一重要推動力。
文章稱,流行看法的問題在於,它把重男輕女當成一個司空見慣的文化現象,認為中國人就是喜歡兒子。但重男輕女並非永恆不變的定律。刺激中國家庭生兒子的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幾經沉浮,與新生兒男女比例失調狀況同步。因此,要使中國的新生兒男女比例正常化,就應當著手解決中國父母想生兒子的刺激因素。
生還是不生,這不單是中國的問題
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口轉變,即從“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向“低死亡率+低出生率”的轉變,是以高度壓縮的形式完成的。中國人口期望壽命從40歲上升到70歲,只用了50年左右,比歐美國家少用了一半時間。而英國、法國的總和生育率,從5下降到2,用了約75年的時間,而我們花費的時間不到30年。
那麼中國的這種現像是獨一份嗎?不是。
韓國、新加坡、泰國和中國台灣都沒有實行過計劃生育政策,但他們和中國大陸一樣,生育率從上世紀50年代大致相同的高起點上,到90年代以後都下降到低於2.1的替代水平。印度雖然在時間上有所滯後,但變化軌跡也是如此。
延伸閱讀:
我國的人口形勢究竟有多嚴峻?生育政策的變化又會對出生人口的數量帶來多大影響?
綜合人口學界的研究成果來看,目前,我國的總和生育率在1.4至1.5之間,也就是我國一個婦女平均生育1.4至1.5個孩子,接近於老齡化嚴重的日本、俄羅斯等國。據測算,我國每對夫妻平均至少需要生育2.2個孩子才能讓孩子輩與父母輩的數量持平,最終維持人口長期不衰減。
事實上,即便全面放開二孩也並不會像此前有關部門擔心的那樣出現人口數量的爆發,每年增加的出生人口最高估計只有600萬-700萬人,加上目前1600萬左右的年出生人口,峰值總和生育率也只有2.2到2.3。值得關注的是,如此水平的總和生育率預計只會持續一兩年,很快就會一路走低,一直低到目前1.5左右的水平。
限制性政策逆轉後的生育率反彈非常有限,要恢復到更替水平難上加難,而這樣的案例在其他國家就曾得到過驗證。如,新加坡在1987年的生育率為1.62,自1988年開始新加坡從控制生育改為鼓勵生育,其後5年的生育率分別為1.96、1.75、1.87、1.77和1.76,目前新加坡的生育率只有1.2左右,與中國港澳台等華人地區同處世界最低水平。
其實,根據衛計委統計,截止到5月底,全國申請“單獨二孩”總量為145萬,僅佔目標人群的13%,遠遠低於衛計委公佈的生育意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之間,還存在一個明顯的落差。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5_07_26_328226.shtml
人民日報2015-7-25微信 談全面放開二孩:發展是最有效的避孕藥
國家衛計委本月初表示,單獨兩孩效果正在顯現,目前正在抓緊制定全面“放開二孩”相關規定。隨後,媒體稱年內就會全面“放開二孩”,但衛計委隨後回應,目前暫無全面放開生育二孩的時間表。
到底是什麼讓中國人不想多生了?
一般觀點認為,計劃生育政策、人均GDP水平、人力資本水平是中國生育率急劇下降的三大推手。只不過,這三個變量在不同時期對生育率下降產生的影響,並不相同,呈現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首先,生育政策對生育率下降的影響,邊際效果漸趨下降。第二,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和人力資本積累對生育率下降造成的影響日益增強。
換句話說,人們要么忙著掙錢,要么忙著上學,讀完碩士還要讀博士,生孩子的事自然就往後推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是最有效的避孕藥。而相對來說,貧窮就是最合格的助產士了。
在很多年輕人看來,現在經濟繁榮,娛樂至上,世界那麼大,孩子是拖累。
調查發現,在假設不受政策限制的情況下,平均每對夫妻期望的孩子數大概是1.7個,也就是說顯著低於2.1的替代水平。
這意味著,即使將來不再限制生育子女的數量,生育率回歸到高水平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了。
到底是誰讓中國人不想生了?
首先,要明確一下生育政策的適用範圍。總體上看,農村寬於城市,西部寬於中東部,少數民族寬於漢族。因此根據蔡昉的測算,從全國整體上看,政策規定只能生一孩的人口僅僅為全部人口的36%。也就是說,即便實行了嚴格的計生政策,全國還是有六成多人可以多生。
第二,從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時間上來看,事實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就開始提倡以“晚、稀、少”(晚婚、生育間隔、少生優育)為目標的自願性計劃生育了。到80年代才形成了強制性的獨生子女政策,隨後逐步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並得到越來越嚴格的執行。這裡,有一個時間點很關鍵,就是總和生育率大幅度降低是發生在1970-1980年期間,也就在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前,從5.8下降到2.3,下降了3.5個孩子數。而以2008年總和生育率為1.4作為參照的話,1980年以後總共才下降了0.9個孩子數。
社評:罵計生者比當年批馬寅初還瘋狂2015-7-15 環球時報
一段時間以來,輿論圍繞計生的討論很多,抱怨也很多。而國家政策調整保持著穩紮穩打的節奏,我們認為這是有必要的。
中國人口政策到了需要調整之時,而調整也的確在發生。輿論不斷指出問題,政府的政策調整隨之跟進,社會意見和行動之間並沒有出現斷裂。
有少數人對計劃生育這一過去幾十年的國策做“反攻倒算”式的批評,這是一種極端聲音。這種聲音在互聯網上有時形成匯合,像是有點聲勢,但這是一種假象。中國社會並不存在對計劃生育政策的真實痛恨。
幾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執行中,各地不時有不規範的強制性個案被報導出來,它們受到批評和譴責,但那些事件大多在改善官員工作作風的層面消化了,對全社會來說,它們並沒有被記到整個計劃生育的賬上。
世易時移,中國的人口計劃需要與時俱進,即使將來全面放開二孩,甚至允許三孩,也不代表過去40年中國計劃生育搞錯了。一些人因為現在的人口結構出現了一點問題就全盤否定國家計生走過的路,這是隨便拿過去撒氣、缺少歷史涵養的表現。
世上的事有一利則有一弊,計劃生育如此龐大的社會政策更是如此,關鍵要看它利大還是弊大。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計劃生育,累積少生了幾億人。想想看,今天的中國有可能是18億人,甚至20億人,而我們今天實際13億多人。中國沒有其他差別會比這兩個數字之間的差別更大、更深刻。
我們今天提前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少了。但假如在今天的經濟發展水平甚至更低水平上擁有18億人口,這個國家將會遇到的問題不知要糟糕多少倍。常聽人談印度的“人口紅利”,挺讓人羨慕,但所謂“人口紅利”只有在經濟學上才是正面意義的,當它分散成一個個具體的人生時,它的實際表現往往是極度貧困、勞動者缺少權利、社會極端的兩極分化等等。
現在有少數人批評計生政策,動輒說中國可以養育二十幾億人口,這種聲音比當年對馬寅初人口學的批判還要瘋狂。我們可以讓經濟發展少一點人口動力,但我們不希望中國變成有二十幾億人口的國家。世界上有老齡化問題的國家有的是,那樣的社會有多可怕可以看見,但二十幾億人口的國家會是什麼樣難以想像。那很可能是一個超級的“蟻族國家”,誰也別試圖哄騙我們那樣的中國有多美好。去中國農村基層看一看,了解一下更廣範圍的生育情況,就知道這是為什麼了。
國家衛計委:正抓緊制定全面放開二孩相關規定
2015-7-12,國家衛計委首次正式回复全面放開二孩政策,表示目前正在抓緊制定相關規定。
日前,衛計委通報了我國人口和計生工作的情況。我國總人口仍然保持增長,在去年末已達13.68億人。前我國單獨兩孩政策實施平穩有序,今年初,國家衛生計生委開展的專項調查顯示,39.6%受訪人群有再生育打算。2014年7、8月份,全國每月申請量達到15萬對左右,目前穩定在每月8-9萬對。截至2015年5月底,全國有145萬對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139萬多對辦理了手續。
中國人口政策正在調整,但就如何調整以及調整時間,學界觀點並不統一。
衛計委一度表示我國總人口仍然保持增長,認為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還是存在著生育反彈的風險。人口學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也主張用更穩妥的方式對待人口問題,認為當下全面放開二孩生育還為時過早。
對此,也有持不同意見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曾發布的《經濟藍皮書:2015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認為,中國目前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4,遠低於更替水平2.1,已經非常接近國際上公認的1.3的低生育陷阱。福建省統計局普查中心副主任姚美雄更為迫切“今年已進入人口政策調整的最後窗口期,再不調整就來不及了。”
相關新聞
英媒:中國人不願生孩子新政難挽頹勢
衛計委:打算生二孩的不足4成
回應
想生的你放不放根本無關緊要,不想生的你放了也沒用,關鍵還是現在社會養孩子太累也太費!
增長這個要看全國水平,本地是流失,但是大城市呢
http://www.guancha.cn/FaZhi/2015_07_14_326725.shtml
習李三中全會
境外的媒體名手名嘴政客民眾/學者專家教授,為何會再次誤判習李的三中全會?
不依理性專業事實、只依反共意識形態之中共研究1,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誤判中共是正常、正判反而是反常,中國崩潰論2即是明証!
問題是會前中共大力強調改革之重要、又傳出有啥「383」改革方案,結果卻只是會後的新設國安會和改革小組而已,沒啥具體方案。難怪境外的評論者,會從原先的「雷聲大雨點小」、到《決定》文件的60個具體方案出來的「改革超過預期」,有人又放馬後炮似的說啥「誤判、驚訝與懸念」。
自己不去了解知內情的真正專家,早已言:「改革有了明確的時間表」「改革深度廣度 三中歷來最大」,怎能怪中共沒講清楚?
問題是中共太威權了,不像民主國家要經過各種公開的辯論才形成透明的決策!
問題是大多民主國家含美日台(德除外)的辯論似「便」論、常便秘沒效率吧!怎能反怪中共(含新加坡) 的威權太有效率呢?
民主「便」論豈只沒效率,還常假民主之名3、相互噴糞4成民粹5。
民粹又怎樣,反正一句「不民主」便能否定中共的一切改革。
那就讓反共者盲目地隨便否定唄,自以為閉著眼睛,中共的一切改革都不存在,包括不在改革方案中的軍事改革「修正大陸軍主義增加海空軍」5「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6等.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167270
張藝謀超生認罰 748萬春節前繳清2014-1-12 中時
《華西都市報》報導,面對人民幣748萬餘元(約合新台幣3740萬元)的巨額超生罰款,昨日晚,張藝謀新片《歸來》劇組方面人士透露,張藝謀和陳婷夫婦已決定接受無錫濱湖區計生局的罰款,「張藝謀不會申請行政復議,他決定認罰,今後安心做電影!」並在馬年春節前,委託代表前往無錫濱湖區計生局繳清罰款。
隨後,記者就此說法向圈內多方求證,並多次致電或短信張藝謀本人及他的秘書龎麗微,但截至今晨發稿為止,都未能得到張藝謀方面的回復。
張藝謀遭重罰 網民反應兩極2014-1-10
中國知名電影導演張藝謀因違反中國的計畫生育政策被罰款人民幣748萬餘元,中國網民反應兩極,據新浪娛樂的網上民調,受訪的1萬5000人中,39.9%認為「處罰太重」,35.0%則指「處罰太輕」,13.1%認為「處罰適度」,還有12.0%的人表示「不關心」。
張藝謀去年5月因涉嫌「超生被中國媒體廣泛報導,他在沉默近半年後,於去年12月為違反中國計畫生育政策道歉。
張藝謀超生曝光引發許多公眾質疑,他們認為張藝謀的社會地位使他能夠多年來不受中國計畫生育法規的限制。但也有人為他鳴不平,說一般人超生都是被罰5萬元或3萬元,為什麼張藝謀被罰那麼多?難道張藝謀第三個孩子侵占的社會公共資源比第一個孩子多幾十倍嗎?
相關新聞
一胎化走過33年 中共啟動「單獨二胎」
陸開放二胎農村受惠 避免未富先老
客觀看中共一胎化政策
響應單獨二胎 7成5想生2個
單獨二胎政策啟動 每年或多生100萬人
二胎高誘惑 陸海歸浪潮大起
老二順風車 月嫂行情水漲船高
嬰兒潮 將為經濟帶來新動能
單獨二胎對人口規模影響有限
詳參【圖博館】:《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298
張藝謀:名導演50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5752107
紀錄片"活著" 探川震家庭重生之路 公共電視 2013-1-25
五年前發生在中國大陸的四川大地震、有六千個家庭失去他們唯一的孩子,地震過後、中國政府啟動再生育的政策,讓這些傷心的父母尋求新的希望與慰藉,過程中有失望、也有期待。而有一位中國導演就以這些故事為題材、拍了一部紀錄片「活著」,今晚10點公視「主題之夜」將完整播出。
小學二年級的星雨,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過世,唯一的孩子走了,他的父母心中有無限的傷痛。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6千個家庭失去他們唯一的孩子,地震後中國政府啟動再生育政策,提供經費補助因地震喪子的父母再次生兒育女,尋求新的希望與慰藉,家住都江堰40歲的葉紅梅也加入再生育行列,希望能讓死去的女兒星羽再回來當他的女兒。
== 葉紅梅 ==
我們不要兒子
假如生成兒子的話
我的感覺就是
我的女兒永遠失去了
再也回不來了這種感覺
如果生個女兒
我會覺得我的女兒回來了
做試管嬰兒的過程中,葉紅梅嘗盡了苦頭,每失敗一次就是一次折磨。
== 葉紅梅 ==
你不生
就兩個人大眼瞪小眼
生呢
你看我這麼大歲數了來生
一查 這樣毛病那樣毛病
但是看著別人成功,又讓他有繼續下去的勇氣。
== 葉紅梅 ==
小孩子屁股上的肉好嫩哦
2008年汶川地震中有超過6萬8千人罹難、1萬7千多人失蹤、6千個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活著」是中國大陸獨立導演__范儉和日本NHK及半島電視台共同製作,探討川震後家庭重生之路,最後葉紅梅做試管嬰兒還是沒有成功,但卻意外自然懷孕,2011年5月20日生下一個男嬰。
==葉紅梅丈夫 ==
女兒 對不起
生下男孩不是女孩,兩夫妻喜悅之餘,心中還是存在著一絲遺憾。
詳參【圖博館】: 天災?人禍? 中共的救災能力 《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破碎的大地》 《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
災後重建工程既艱巨且繁雜,而且是一條漫漫長路,台灣921地震的重建經驗成為大陸取經的對象;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後,大陸在國家機器強力動員之下,以超高效率復建;2011年日本震驚全球的311強震讓國內建築師重新思考建築和自然的平衡。在天災的考驗下,人類該如何活出更好的未來,三地都有值得參考的經驗。
中國大陸因為土地為國家所有,加上政府力量強勢,使得災區重建效率超越絕大多數的國家,汶川地震廣達13萬平方公里的災區,在短短3年間,災民百分之百獲得安置,硬體建設重建已完成98%,各地新矗立的校舍、辦公樓等公共建物,已投入使用,居民生活區結合觀光產業,正在逐漸繁榮當中,官方宣布復建基本完成。
舉國之力援災區
在汶川大地震復建、重建過程,大陸以舉國之力援助災區,各省市紛紛認養災區城鎮,不只捐助物資,更協助引進產業,不只恢復當地經濟元氣,更趁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災民集中安置,也讓更多土地有效利用。
在本報記者親赴四川採訪的過程中,多位重新安置的災民表示他們過著比以往更有品質的生活,現代化的住房、大面積的綠地、完善的公共設施,以及更多的就業機會。儘管把重災區轉化為觀光區的作法並非人人可以認同,但一趟「生命體驗之旅」,也許可以讓更多人珍惜生命。
趁勢地貌大改造
汶川山區映秀鎮民楊和江,在震災中喪失了妻子和女兒,他靠著開拖拉機運送磚瓦建材,協助重建也累積資金,之後開了家民宿,重新組成家庭,又再獲得個小女兒。坐在屋前的木造涼亭裡,蹺起腳點燃一根菸,楊和江仍懷念逝去的妻子,但問他,現在與之前的生活相比較,他吐出一口菸圈後,用濃濃的四川腔說:「好巴適呢!」(四川話很愜意的意思)。
如何讓災民快速地從廢墟中站起來,背後牽涉到前瞻的規畫以及有效地執行。綿竹市孝德鎮年畫村,所有的損毀房舍全在援建中被拆除,緊接著進行「地貌大改造」。江蘇的援建帶來了蘇州的園林水鄉,也滲入了江南的徽派建築,讓原本破落的年畫村脫胎換骨,也維持了年畫原有的創作產業。綿竹市也大量栽種荷花和向日葵,引來了許多觀光客。
天搖地動4年後,汶川災區援建的效率和民眾的奮起,讓災區「翻了過來」,眼前呈現的新景象,印證了重建的成功。
留言
集權政治的效率。讚﹗﹗﹗﹗﹗
從成都巨變 看大陸式災後重建2011-05-09 旺報 (高江濤)
在大陸西南,成都市區以北70公里的地方,有個叫白鹿的小鎮,這幾天充滿喜慶的氛圍——5月12日,這座融匯中法風情小鎮,將正式開街。如果此前沒有到過這裡,無法想像,三年前的5月12日,這個小鎮曾遭受8.0級特大地震損毀,完全是一片廢墟。
筆者於地震後不久到過那裡,現場的慘狀至今不願回憶。僅僅三年,呈現在面前的,是一個嶄新的,充滿法式風情和中華傳統格調的精緻小鎮。這樣的建設速度和高水準的成果,令人吃驚。
同樣讓人吃驚的是,在成都,白鹿巨變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筆者忍不住想要去尋求成都奇跡背後的原因,探究中華式重建的經驗。
……………
川震重建 硬體跨進了50年2011-05-09 中國時報 朱建陵
編按:發生於二○○八年五月十二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總共近九萬人,重創約五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其中,四川省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汶川縣等地受災最為嚴重。在「汶川大地震」屆滿三周年前夕,四川官方宣示重建工作已完成九二%,將於今年九月底全部完成,本報特派記者朱建陵前往採訪,探討災後重建、四川取得的經驗教訓,以及受災戶的生活現狀。
德陽市所轄、位於什邡市的紅白鎮是原址重建的典型。什邡市與汶川只有龍門山一山之隔,直線距離不到廿公里,在川震中整個城鎮瞬間被夷為平地,遇難失蹤超過一千人,但如今透過硬體重建,紅白新鎮已被譽為「深山之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奇蹟」。現年才卅歲的紅白鎮年輕鎮長李得立說,與地震前相比,紅白鎮的城鎮建設跨進了廿年。
四川綿陽市南山中學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學校,在汶川地震中,學校雖然沒人傷亡,但校舍和教學設施嚴重受損。三年後的今天,在澳門五千四百萬元人民幣援助下,校園、校舍煥然一新,校長吳明禹在導覽媒體記者參觀校園時,指著背後一棟興建中的大樓說:「這將是一座圖書館,我們學校百年的歷史中,還沒有一座自己的圖書館。」
廿年可能是一個比較含蓄說法,汶川縣長張通榮說,是跨進了五十年。此次川震的震央,位於汶川縣映秀鎮區南方的山坳處。回憶起川震初期的新聞報導,所有海外媒體記者都是趕赴成都後、西進都江堰市,而後就被阻斷在汶川縣映秀鎮之前。但如今的映秀鎮,已成為一個旅遊小鎮,旅遊景點包括防震減災示範區和「汶川大地震」震中(央)紀念地。 2013-01-26 10:28:44
中國人吃掉全球1/4肉 2012-10-14 蘋果日報
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中國民眾的肉食消費量過去30年來已成長了4倍,現在全世界1/4(7100萬噸)肉都被中國人吃下肚,中國的肉食量已是美國的兩倍。
去年全球消費方便麵982億包,中國人吃掉近半2012-05-21 大紀元
2012年5月19日至21日,第八屆世界方便麵峰會在天津舉行。世界方便麵協會會長安籐宏基表示,方便麵已經在全球普及,去年全球共售出982億包方便麵。中國大陸產量為483.8億包,約佔全球一半,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方便麵生產國與消費國,平均每秒1300人吃方便麵。完全秒殺方便麵起源國日本。
據世界方便麵協會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消費方便麵424.7億包,佔全球消費982億包的43.2%。印尼以145.3億包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方便麵消費大國則是發明方便麵的日本,年消耗55.1億包。之後是越南(49億)、美國(40.3億)和韓國(35.9億)。
方便麵主要消費市場仍在亞洲,西方國家的人更習慣於習慣於麵包充飢。
德媒:食人魚來到了中國,但卻反被中國人吃掉
德國《世界報》2012-7-12文章:異國珍味入炒菜鍋,也威脅中國的野生動物
越充滿異國風味,越受到中國人喜愛。在中國,消費在瀕危、珍稀動物身上的錢創下紀錄。它們大都進入私人動物園,進入炒菜鍋,但也越來越多地進入自然界。 中國廣西省柳州市近日爆出“民衆被食人魚咬傷”的新聞。不過,這些本在亞馬孫生活的魚是如何來到遙遠的中國?據推測,它們被偷運到廣州,之後兜售到柳州當地的觀賞魚愛好者手中。有人可能把食人魚丟棄到了河中。
同時,一些瀕危的珍稀動物則被富裕的美食者們投入炒菜鍋。在他們面前,沒有哪種動物是不能吃的。7月4日清晨,三輛裝載野生鱷魚的卡車在廣西被查獲。這些鱷魚共3600多條,總重16噸,准備運往廣東一個城市的特色餐館。
7月初,在廣西南寧,東盟十國和中國計劃在打擊野生動物走私上合作,並將推行更嚴厲的法律和應對手段。同時,中國政府也將禁止食用魚翅。
(楨:反中者眼中,共匪吃多吃少、賣俗賣貴、買多買少……都錯!詳參【圖博館】:全球糧荒 中國市場 《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 《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災民挨餓受凍 沒食物沒燃油 美東風災死亡增至98人 2012-11-03 中國時報
「珊迪」颶風離開美國東岸已經好幾天,但隨著救難救災工作逐步展開,各州統計的死亡人數隨之上升,現已增至至少九十八人罹難,各地災民的淒慘景況也因媒體深入報導而揭露,就在紐約市五大區之一的史坦頓島(Staten Island),還有災民正在挨餓受凍,迫切需要燃油、食物和禦寒衣物。
風災死亡人數以紐約市最多,占四十人,其中半數就在史坦頓島。紐約市長彭博說,警察和消防隊在淹水災區挨家挨戶搜尋,發現更多屍體。據報導,很多死者是被活活電死,或是在地下室被水淹死,或死於柴油發電機產生的毒氣。
最慘的是史坦頓島一位年輕母親,她開車帶著兩歲和四歲兒子從淹水的社區逃生,結果車子熄火,兩個兒子從她懷抱中被水沖走,之後被人發現雙雙死亡。
眾議員舒莫一日帶著記者視察史坦頓島災區,當地災民唐娜向他哭訴說,氣溫從華氏五十度降到華氏四十度,當地居民都快要凍死了,另外食物也缺乏,她在四十八小時內只吃了一片披薩,希望政府趕快供應燃油和食物。
彭博說,紐約市還有六十五萬居民沒電,這段時間市政府將提供食物和飲水。負責供電的愛迪生電廠說,紐約市有些地區可能到十一月十一日才能恢復供電。
新澤西州的情況也很慘,目前全州還有一百八十萬人沒電,靠海岸的社區多還泡在水中。新澤西州霍伯肯仍有災民被水困在家中,州長出動國民兵搶救,但進度緩慢。
災民共同面對的另一大問題是缺乏汽油。在紐約州,只要有開門營業的加油站無不大排長龍,加一次油可能需要幾小時。新澤西州的情況同樣糟糕,派特森市甚至連警察局都缺乏汽油。
珊迪過後 詐騙集團假募捐 2012-11-03 中央社
電腦安全軟體龍頭廠商「賽門鐵克」(Symantec)指出,颶風珊迪在美東造成嚴重災情後,如今有詐騙集團假冒慈善團體發動網路募捐。
珊迪吹掉美GDP0.5個百分點 2012-11-03工商時報
根據Eqecat公司專家新的估計,颶風珊迪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500億美元,是原先估計200億美元的2倍以上,並可能讓美國本季經濟成長率,因此減少半個百分點。僅次於卡翠納颶風造成的損失1080億元,成為美國歷來損失第2重大的颶風。
取消新回應通知mail |回應 | 刪除 | 隱藏回應 |118.167.204.192 | 2012-11-03 12:01:33
版主回應
救災進度慢 美東怨氣衝天【世界日報 2012.11.03
颶風珊迪遠揚已五天,美東重災區2日至少還有約350萬災民飽受斷電之苦,重見光明遙遙無期,再加上汽油荒造成恐懼,生活極為不便,民怨沸騰。有些人為爭油吵架,有些人把怒火宣洩到遲遲才來的電力公司維修人員身上,在康州,甚至有災民向他們扔雞蛋、大聲咒罵。
大排長龍已是災民每日生活的一景,搭巴士、加油、領取救濟食品、填寫申請救濟表格,在在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有時還沒有成果,令許多災民忍無可忍。
災民的抱怨不只是停電、停水、沒有服務,更擔心自身的安全。一名災民告訴紐約時報:「一片黑漆漆,十分可怕,十分危險。」
父母官如紐約州長葛謨、紐約市長彭博、新澤西州長克利斯蒂,一再敦促災民,要有耐心,改善不會一夕到來,但即使是官員也對救災進度感到不耐。
葛謨州長在2日上午的記者會上出現怒容,箭頭指向公營事業電力公司,語氣已不大客氣。他說:「我知道電力公司非常努力,但本人代表紐約州全體居民、代表那些無電可用的居民、代表那些向電力公司付帳的居民。本人的立場非常簡單─我要有人負責,我要求拿出績效。我將每天提醒他們一兩次。」葛謨之言明顯針對聯合愛迪生公司(ConEd)及長島電力公司(LIPA)。
為了平撫災民怒氣,紐約市政府開設提供協助的電話專線、提供免費餐食、向市民提供修復進度更新報告、隨時瀏覽「推特」(Twitter)社群網站的民眾反應。當然,還提供搭巴士和地車免費服務。
有些紐約市民還不滿彭博市長一意孤行,強勢決定紐約市馬拉松大賽如期舉行,值此大難當頭之際,行事本末不分,迫使市長改變主意。
在康州橋港市(Bridgeport),市長芬治(Bill Finch)抱怨,當地的電力公司優先為市郊的富有人家恢復供電,忽視其他的居民,引起憤怒的居民向前來修理電路的工人扔雞蛋和大聲咒罵。
回應
哈哈, 民進黨要不要馬英九下台負責? 2013-01-26 10:32:09
孕婦的陰道獨白 2012-06-27旺報 刁卿蕙(旅美時事畫評家)
美國兩名女性議員,由於在辯論墮胎議題時,分別說了vasectomy(輸精管切除術)和vagina(陰道)二字,被議長認為有違議會禮節,下令禁口一日。為捍衛言論自由,二人遂聯合女性主義作家伊芙.恩斯勒,在密西根州議會廳前朗讀其廣受爭議的劇本《陰道獨白》。約有3000人前來「觀賞」,示威群眾,手持書寫vagina紙板,更同聲吶喊出那位男議長視為不雅的字眼達百餘次。
1975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基於憲法修正案第十四條,判決隱私權應包括婦女墮胎權後,全美46州的墮胎法因之改寫。保守宗教勢力反撲,質疑最高法院的釋憲。自此支持選擇權Pro-Choice和支持生命Pro-Life(反墮胎)兩個陣營成形,勢如水火,衝突每每隨著總統大選白熱化。墮胎議題已然成為各方勢力長期拉鋸戰。民主黨歐巴馬幾年來過度標榜自由派財經、社會政策,激起保守勢力藉各種議題反擊,更積極地反墮胎,即為一例。
印第安納州一華裔婦女因遭男友遺棄,服毒自盡,人被救活,腹中8個月大的胎兒卻早產死亡。該女隨即被收押435天,5月初才獲交保。此案嚴重度的升高,很巧合地,是大陸反一胎化維權盲眼律師陳光誠案受到矚目之際。12月出庭若「殺嬰」罪名成立,該女可能面臨45年到終身監禁的徒刑。
有人認為該案不過是反墮胎團體以之為槓桿,欲將後期墮胎等同殺嬰,再進一步全面推翻1975年最高法院的墮胎合法化裁決。
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但是胎兒的「人權」是否等同甚至大於母體,這已屬見仁見智的哲學領域。最近澳洲兩名大學教授,因發表論文辯稱「胎兒與新生兒一樣,都尚未覺察自身的存在,不具真人的道德狀態,故殺掉新生兒與墮胎無異」。此極端言論,會招到激進人士的死亡威脅,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類自史前即有殺嬰的「習慣」,學者以經濟效益解讀,認為那是古人平衡資源分配的手段。今日中國一胎化,遭人權團體撻伐,其訴諸之宗教道德,顯然凌駕於地球資源供需的實質急迫性。有專家指出,計畫生育使中國人口減少了4億。若繼續維持一胎化,中國人口達到13.4億後將快速下降,在2100年降至4.7億。中國實行一胎化,犧牲自身人口與文化結構,亦是不可承受之重。
另參本館:《生命的自主權》 《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 《破碎的大地》 《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陰之道 (允晨文化 2012)
內容簡介
強制墮胎政策是左手掐死母愛,右手掐死生命的雙重罪惡。母親用血肉築成的窩馬上成為嬰兒的刑場。
生育不是犯罪,而是人類的偉大文明,是不可毀滅的精神寓言。
馬建的長篇小說沒有那種對於政治和道德的簡單推斷,他始終保持著壓倒一切的清醒並對那個恐怖的社會機構展開控訴……他發揮了豐富的想像力,讓讀者感到中國人正在逐步走向個性自由的渴望,熱切地捕捉著有可能閃現的美、真理和著人性光輝的跡象。-美國《休斯頓報》
就像《大師與瑪格麗特》一樣充滿了想像,那也是人類的最後避難所,也是最具顛覆性的工具。馬建的小說正是以此創造了令人心跳加速的體驗,並將悲慘的政治環境如皇帝的新衣般一層層地脫下。-德國《獨家報導》
馬建始終保持一個懷疑論者的姿態,他用一種極具迷惑性的、非常精細雅致的技巧敘述,拼命地推敲著現實的可信度。-英國《觀察家報》
這是一部關於在中國的計劃生育制度下,一對夫妻沿著江河逃亡生育的故事……當女媧縣掀起「一人超生全村結紮」的強制墮胎運動後,為了給孔子第七十七代尋找安全出生之地,孔老二帶著老婆美黎沿水路逃到長江,上岸當了三峽拆遷民工,美黎帶著女兒躲在船裡等待分娩,但她被計生委人員抓到做了強制墮胎。
她深感自己的子宮是歸政府管理,做母親非法。他們又順水而下,來到住滿民工的電子垃圾拆解鎮。當美黎要生孔天堂時,發現孩子拒絕出來,她便決定用子宮保護嬰兒,等待時機。五年之後女兒離奇失蹤,美黎決定重返丟棄的破船,讓孔天堂降臨人間。
作者簡介
馬建,中國先鋒作家 1953年出生於青島。1986年移居香港,1997年赴德國魯爾大學任教,1999年起定居英國倫敦專事寫作。著有長篇小說《思惑》、《拉麵者》、《九條叉路》、《紅塵》、《肉之土》、《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蕩蕩》等。其中長篇小說《紅塵》獲英國湯瑪士.庫克旅行文學獎。《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蕩蕩》提名英國獨立外語文學獎,入圍美國桐山文學獎。2008年出版長篇小說《肉之土》〔Beijing Coma〕,獲2009年英國國際言論自由監察機構頒發的「言論自由獎」圖書獎,同時入圍英國獨立外語文學獎,獲希臘2009雅典文學獎,入選都柏林文學獎。目前該作品己有法、義、德、荷、西班牙等三十多語種在全球發行。
馬建在2004年被法國《閱讀》雜誌評為本世紀全球最重要五十位作家之一。
一胎化下 中國親戚關係圖受歡迎2011-12-03 旺報(另參本館:《總統的親戚》 《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最近大陸網友最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就是一位網友繪製的「中國親威關係圖表」,不僅有親戚稱謂樹枝圖,下方還列表詳盡說明親疏遠近的互動關係,並在附註載明如何稱呼長輩和已故親戚。對一胎化攻策下、家中僅有6名長輩的大陸年輕人來說,非常實用,有網友即稱「過年必備」,爭相轉載數萬次。
《揚子晚報》報導,中國傳統社會的親戚關係稱謂相當複雜,但大陸為控制人口增長速度,1960年代起推行一胎化政策,造成「四二一」扭曲型家庭結構(意即4名祖父母與2名父母皆由1名獨生子女扶養)的社會現象,也導致很多80後、90後生活中往往只有6名直系親屬,包括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搞不清楚親戚間的關係與稱謂。
因此,在新浪微博上出現的這張「中國人親戚關係圖表」,立刻掀起話題,網友一致推崇:「這張圖可以讓你叫對親戚。」
一直搞不清親戚關係
這張簡單明瞭的「中國人親戚關係圖表」解救了不少即將回家過年、返鄉探親的網友。「小進-王」說:「我一直就搞不清楚親戚關係……不知道如何稱呼,趕緊走人。」網友「籠中蘭」有些無奈地說:「一直沒在大家族邊上長大的我一直分不清。小時候老困擾了!」
可以用來教育下一代
還有不少網友表示,這張圖表省去很多贅述的語言,又非常實用,可以用來教育下一代,甚至可以直接傳給下一代。網友「毒藥_C」還直接建議:「寫進小學教材!」
不過,也有網友抱怨這張表可能不夠用,網友「MMM水」說:「誰來告訴我,爺爺、奶奶、姥姥(外祖母)、姥爺(外祖父)各自的爹媽都該稱呼啥啊!」
但署名為「C套餐」的網友表示,「計畫生育將會使這些家庭稱呼和關係漸漸遺失。以後的家庭將不再有叔叔,舅舅這些稱呼;更不會有妯娌,連襟這些關係。」
內容簡介
★一出版即位居美國商管書及非文學兩大書類暢銷書榜
★CNN、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專訪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出版人週刊》、《科克斯評論》、《高速企業》等專文推薦介紹
台灣、日本、南韓、義大利及西班牙,目前是全世界最老的國家群。
預測到了二0五0年,六十歲以上的中國老人若自行組成一個國家,則將成為世界第三大國,僅次於印度和中國本身。
你也許知道,世界上的人口正在老化,但你可能不知道有多快。到了二○三○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達到十億人。這是人類歷史上頭一遭,五十歲以上人口的數量超過了十七歲以下人口。
作者簡介
泰德.費雪曼 Ted C. Fishman 普林斯頓大學畢業,著名新聞工作者,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中國企業無限公司》(China, Inc.)。他的文章與報導刊登於許多世界知名的報章雜誌上,包括《紐約時報雜誌》、《今日美國報》、《錢雜誌》、《國家地理雜誌》、《星期日泰晤士報》與《芝加哥雜誌》等等。他經常參與重要的廣播節目,而且在美國國際公共廣播電臺(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的「市場」(Marketplace)與「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節目擔任評論員。費雪曼擔任史丹佛大學長壽研究中心的訪問學者,同時也是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Dartmouth’s Tuck School of Business)的全球管理人才計畫主任兼講師。他也是一名演說家,聽眾廣布世界各地。費雪曼曾經在日本和印尼工作與生活,現居芝加哥。
目錄
台灣現況 正視世代的不公義 楊志良
推薦序 我願意活著 胡勝正
威廉老爹,你老啦
導論 老年化的新世界
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能發現老年化的跡象俯拾皆是。孩子越來越少,老人越來越多,世界各地幾乎都是如此。人口老化是個人的、在地的與全球的,我們必須以個人的、在地的與全球的角度進行調適。
第一章 來自佛羅里達州的問候,上帝的等待室
美國各州就像一個被眾神賦予永恆生命卻未能永保青春的人。佛州之所以能預示未來,其中一項原因是,它擁有的老年人口是五十州中最多的。
第二章 長壽簡史
沒有別的辦法比生對時代、生對地方能讓人活得更久。教育、公共衛生、都市生活與人權的進步,以及傳染病的消除,給予人類長壽的喜樂與悲傷。
第三章 老年失憶症:在西班牙發現老化
西班牙是歐盟最長壽的國家。西班牙人典型一天五到七餐的習慣,使人們維持很好的能量補充與社會關係。老化影響了全西班牙,民眾的老化已成為固定不變的公共議題。
第四章 我們如何持續老化?
人的能力開始急速衰退是從五十歲左右開始。衡量老化的方式之一,是對壓力的回應,以及回復原狀的能力。
第五章 日本,太陽消失的國度
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日本人是最晚婚的。日本與義大利、西班牙、南韓及台灣構成世界上最老的國家群。
第六章 欺騙死神
壽命延長的趨勢實際上還會持續多久?各種意見層出不窮,內容之多反映了預測的困難。針對老化的長期未來爭論不休的人士,倒是對一些明確事實具有共識:老年人與極老年人的數量不斷攀升,我們必須努力思索,這些變遷將在未來數十年對個人與全體造成什麼影響。
第七章 螺絲之都的曲折命運:伊利諾州洛克福德
在今日的洛克福德,重新找份新工作通常意謂著要學習醫療照護的技能。當製造業工作在已開發國家中消失時,推動民眾成為中產階級的力量也隨之減弱。
第八章 脆弱、備受呵護、虛弱、仁慈、煩人、甜蜜、昂貴、睿智、孤獨與格格不入:我們如何看待老人?
抱怨社會忽視老人,這種說法很快會成為一種荒謬,因為往後社會絕大多數人將會是老人。然而,年齡歧視發生在每天的社會環境、商業與工作場合中。籠罩在刻板印象下的老人,往往容易產生刻板印象的特質。
第九章 中國:還沒來得及富有就垂垂老矣?
如果這些超過六十歲的中國老人自己組成一個國家,則將成為世界第三大國,僅次於印度與中國本身。當數億中國老人構成的巨浪來臨之時,世代之間的關係將決定中國的命運。
第十章 數代同桌
當你閱讀本書時,你長壽的機會也在增加。世界的老化速度,將會比世界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做出的最大膽預測來得更快。老年化的世界裡,教育已經取代大家庭,成為老年的最佳保險。
正視世代的不公義 by楊志良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2287 2012-05-12 12:00:18
全國31省份均已放開雙獨家庭生二胎政策 2011-11-26大洋網
我省是全國最後一個實行此政策的省份
昨日,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河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決定,修改後的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根據此次修改,我省規定,夫妻雙方均爲獨生子女,要求生育的,經批准可以生育第二個子女;如果夫妻雙方均爲農村居民,夫妻只生育一個女孩,要求生育的,經批准也可以生育第二個子女。
在此之前,從全國來看,山東、四川等27個省、市、區在上世紀末已實行“雙獨”夫妻可生二胎政策,自湖北、甘肅、內蒙古在2002年實行此政策以來,我省已成爲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實行此政策的省份。
《河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黑體爲修改部分)
第十七條 符合條件之一要求生育的,經批准可以按計劃生育第二個子女:
(一)經縣級計劃生育醫學鑒定組織鑒定,報省轄市計劃生育醫學鑒定組織確診第一個子女爲非遺傳性殘疾,不能成長爲正常勞動力的;
(二)經鑒定患不育症,合法收養一個子女後懷孕的;
(三)夫妻雙方系歸國華僑或回本省定居的港、澳、臺同胞,身邊只有一個子女的;
(四)夫妻一方爲六級以上傷殘軍人或者烈士的獨生子女的;
(五)夫妻一方連續從事礦區井下采掘作業五年以上,只有一個女孩,且繼續從事井下采掘作業的;
(六)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只生育一個子女,另一方未生育的;
(七)夫妻雙方均爲獨生子女的。
[放寬]
農民夫妻只有一個女孩也可生二胎
在修改之前,對于想要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家庭,《條例》原第十七條規定:符合其中六個條件之一。此次修改,又增加了第七個條件:夫妻雙方爲獨生子女。其中的第四個條件還被修改爲夫妻一方爲六級以上(原條例規定爲二等乙級以上)傷殘軍人或者烈士的獨生子女的。
修訂前的《條例》第十八條規定:
如果夫妻雙方均爲農村居民,除了適用第十七條規定外,符合下面條件之一要求生育的,經批准也可以按計劃生育第二個子女:(一)夫妻只生育一個女孩,家庭又確有困難的;(二)男到有女無兒的家庭結婚落戶,並贍養父母的(若姊妹數人,只照顧一人);(三)在深山村定居五年以上,並繼續定居的;(四)夫妻雙方爲少數民族的。
修改後,將第十八條第一款中的“家庭又確有困難的”一句刪除。
對獨生子女家庭的獎扶政策有增加
盡管我省放開雙獨家庭二胎規定,但我省仍然提倡和鼓勵只生育一個子女。《條例》第十九條規定,符合規定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女方應有四年以上生育間隔時間,但二十八周歲以上者除外。
《條例》將我省現行的獎扶政策梳理並納入。相比之前的規定,修改後的第三十八條新補充很多內容。領取到《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與以前相比,可憑證享受下列待遇:
自發證之月至子女滿十八周歲(原爲十四周歲)止,獎給獨生子女父母每人每月獎勵費二十元(原條例規定爲十元)以上。
按人分配城鎮拆遷安置、移民搬遷安置、新農村建設安置、集體經濟收入、集體福利和征地補償時,獨生子女家庭多分一人份(以前沒有此規定)。
同時,增加一條作爲第三十九條:對年滿六十周歲,符合國家有關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條件的夫妻,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給予獎勵扶助。獎勵扶助標准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並建立利益增長機制,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刪改]
《條例》原第四十七條規定:“故意爲不符合本條例生育規定的公民提供條件造成生育的,處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是國家工作人員的,並給予行政處分。”
省人大法制委員會認爲,該條屬于在國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範圍之外增加設定的行政處罰,與《行政處罰法》的精神不一致,予以刪除。
專家觀點
應對老齡化社會所需
雙獨家庭能否放開二胎政策,早已引起省人大代表的關注。在2010年的省“兩會”上,省人大代表董廣安、尹志國等聯名提交了相關議案。昨日下午,董廣安對記者說,這一次正式審議和高票通過,是經過多次測算、調研論證的結果。
“我省對二胎政策進行適度調整,是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性別比例的測算等多方面影響所致。”董廣安認爲,現在已經不是單純考慮人口數量的階段了,更多的要考慮人口的質量、結構,考慮老齡化社會帶來的一系列影響。
董廣安說:“種種迹象表明,如果二胎政策不調整,將會帶來一系列的後遺症。”全國多省市早已放寬二胎制度,河南不放寬政策,很多高層次人才有可能因此流失。另外,我省的養老體系還未健全,解決養老問題多半是以家庭爲單位,雙獨家庭供養雙方父母確有困難。
不會導致我省人口激增
“我曾經做過一系列的調研,現在很多城市人忙著做事業,工作忙、壓力大,不一定會要第二個孩子。”董廣安說。
有專家指出,現在許多大城市的人口出生率都在下降,特別是本地常住人口。這符合國際規律,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不需要政府控制,人口自然會下降。加上夫妻雙方均須爲獨生子女,使得生二胎的基數較小,人口不會出現激增的情況。
可緩解養老壓力,刺激內需
從人口結構上說,河南“未富先老”。對于許多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來說,一對夫妻將要贍養四位老人。早在2005年,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人口專家劉俊哲就斷言:“老齡化恐怕會拖中原崛起的後腿。”
劉俊哲說,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使得河南退休人口不斷增加,工作人口日益減少,由于資金一直嚴重不足,社會養老體系特別是農村養老體系隨之承受巨大壓力,導致許多家庭陷入困頓。這迫使人們不得不繼續增加儲蓄並減少支出,導致整體經濟投資和消費支出不足。因此適度放寬二胎生育政策,可以緩解社會的養老壓力,增加和擴大內需。
專家對計生政策走勢有分歧
今年4月28日,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口從2000年的12.65億增至13.39億。
令人口學家關注的是,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了總人口的13.3%,較2000年上升了近3%;而0-14歲人口占比爲16.6%,而這一數據在1990年爲27.69%,新生人口增速快速下降。專家就此達成共識:人口自然增長率在下降,生育率水平較低。但對人口和計生政策的走勢,專家仍有分歧。
一些學者主張逐步放棄計劃生育政策,大膽放開二胎政策,以應對人口紅利逐步結束及老齡化;而另一些學者鑒于我國人口基數太大,生育態勢未明,對于人口綜合政策,他們認爲仍然要嚴控和均衡發展,並審慎放開二胎。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翟振武認爲,我國未來30年還將淨增2億人左右;人口峰值將在2033年達到15億人,人口總量的持續上升造成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因此我國的人口政策仍需要嚴控和均衡發展,二胎政策的放開應該十分慎重。
http://news.sina.com.cn/c/2011-11-26/074323528416.shtml 2011-11-26 13:04:15
全球人口 今衝破70億 2011-10-31 中國時報
人類歷史將樹立新的里程碑,地球上第七十億人口,可望在十月卅一日呱呱降生。全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的專家預期,這孩子將在北方省的勒克瑙附近村莊降生,當地機構已守在多名即將臨盆的孕婦身邊,在第一時間選出這個幸運寶寶。
隨著世界人口以每秒誕生兩名新生兒的速度直線上升,地球人口預期在未來九十年內突破百億。但糧食與資源增加追不上人口成長,教育和就業機會的不對等,皆使此一里程碑成為挑戰而非喜事。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日前表示,人口跨過七十億的重點非關數字,而是與人類生存狀況休戚相關:「七十億人口需要足夠的糧食和能源,良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以及平安順利把子女撫養長大的自由。一個人想擁有的東西,都得乘上七十億倍。」
不過為了迎接第七十億嬌客,許多國家仍舉辦相關活動,在辛巴威有應景歌曲競賽,越南有「七十億人口:心手相連」演唱會,俄羅斯當局贈禮給獲選的新生兒,象牙海岸的喜劇演員則登台表演慶祝。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表示,十月卅一日是一個象徵性的日子。其他機構則有不同估算。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的「世界人口時鐘」,要到明年四月才會走到七十億;非營利機構「人口資料局」表示,全球人口幾星期前就已破七十億。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二日,聯合國指定波士尼亞男嬰亞南.米維奇為第六十億人口。當時聯合國祕書長安南還前往塞拉耶佛的醫院,抱著剛出世的亞南合影。十二年來,全球新增十億人口,但亞南的家窮困度日,也許這是聯合國不標示第七十億人口落腳何處的原因。
UNFPA估計,到二一○○年,地球人口將突破一百億大關。人口十二億一千萬的印度,在二○二五年可望增至十五億,取代中國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廿年來,印度人口暴增三億八千萬。該國衛生與家庭福利部長阿札德認為,面積占世界二.四%的印度,卻擁有一八%人口,令人憂心。
目前全球人口超過一億人的十一個國家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孟加拉、俄羅斯、日本、墨西哥。如果想和全球七十億人說一聲「哈囉」,需要二二二年時間。如果和這七十億人手牽手,將形成七百萬公里長的人龍,可以繞赤道一七五圈,來回地球與月球之間九趟。
全球人口 今衝破70億
70億 聯合國:人類的極大挑戰
世界人口今破70億
第70億人口 菲律賓誕生
世界第70億 人口在亞洲
2025年 印度人口超陸冠全球
時代:全球人口最多10大城市
毛澤東鬥贏了 留下人口失控爛攤
計畫生育 讓大陸少生4億人
一胎化 竟成政治、人權事件
人口龐大 陸政治穩定仍可期
舊版計生標語太雷人 掃進垃圾桶
陸未富先老 2035年2勞動力供養1老人
夕陽變朝陽 銀髮商機上兆RMB
養老如度假 五星級養生村正夯
陸少子化危機 比老齡化嚴重
人口紅利將耗盡 面臨中等收入陷阱
男女性別失衡 拉高民間儲蓄率
22年後 台灣將成全球最老地區
台灣老化速度 比歐美國家快
全球用水量狂增 比人口成長快
2025年 印度人口超陸冠全球 2011-10-31 旺報
過去12年間,全球增加了10億人口。在過去10年間,印度的總人口增長了17.6%,達到12.1億。據聯合國的報告,印度將在2025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大陸因持續一胎化政策,人口將減緩成長,被印度超越。
計畫生育 讓大陸少生4億人 2011-10-31 旺報
設想一下,若中共不在1982年把計畫生育寫入憲法,訂為大陸基本國策,中國當今人口會比現在的13.39億人多出多少?答案是4億多,總人口數逼近18億人。
夕陽變朝陽 銀髮商機上兆RMB 2011-10-31 旺報
大陸60歲以上人口已超過1億人,未來還將以3%速度增長,眾多學者擔心「活得長、生得少、養得難」成為大陸老齡社會特點,在社會福利趕不上下,民間業者已經啟動,如何將「夕陽」成為「朝陽」產業,事關上兆元的商機。
陸少子化危機 比老齡化嚴重 2011-10-31 旺報
1850年,馬克思在《國際述評》中曾如此評論中國:「在這個國家,緩慢但不斷成長的過剩人口,早已使中國的社會條件成為中國大多數人的沉重枷鎖」。然而,1980年嚴格執行計畫生育後30年,中國卻悄然面臨「少子化」挑戰。「開放二胎」的呼聲在大陸內部開始點起燎原星火。
人口紅利將耗盡 面臨中等收入陷阱 2011-10-31 旺報
儘管中國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口紅利卻可能在幾年後告罄。針對人口紅利即將終結,及收入突破4000美元後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大陸上自政府高層、下至學界,無不繃緊神經,嚴防「中等收入陷阱」降臨在中國頭上。
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新興市場國家突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後,社會矛盾集中爆發,體制的變革進入臨界點。不少發展中國家因經濟發展自身矛盾難以克服,發展戰略失誤或受外部衝擊,導致成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無法自拔。
對此,《經濟參考報》近期刊文指出,改革開放後,中國主要靠豐富的廉價勞動力。由於獨生子女政策,中國人口迅速老化。今後10年,年輕人口將迅速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
第一代農民工能接受低工資、高強度、長時間的勞動。但第二代農民工不再會像父執輩一樣,接受勞動的殘酷現實。再過10年,一旦中國人口紅利耗盡,靠低價勞動力的競爭優勢將徹底消失。目前國企壟斷,已提前斬斷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刊文擔憂,中國正面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22年後 台灣將成全球最老地區 2011-10-31 旺報
經建會日前發表統計數據指出,2011年台灣地區人口老化程度排名世界第48,但最快在22年後,台灣將會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老」的地區,較原先預測提前7年。加上台灣世界最低的生育率,人口老化的程度恐將侵蝕國本,這恐怕是未來執政當局必須要面臨的首要問題。
事實上,政府近年來頻頻頒布政策鼓勵生育,然而卻成效有限。雖然從今年開始,「龍年懷孕潮」已經開始在發酵,但這畢竟只有短期的效應。對此,經建會更預估,1990年以後出生的,將有3成沒孩子、4成沒孫子,50年後老年人口將成長3倍(簡稱「9034現象」)。 2011-10-31 12:11:01
若只能生一個 美國人較愛男孩【中央社2011.06.25
美國最新出爐的調查發現,如果只能生1個小孩,多數美國民眾都希望生男孩。
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心(Gallup)隨機調查美國1020位成年人,詢問他們在只能選擇1個孩子的情況下,想要男孩還是女孩。
美國「生活科學」網站(LiveScience)報導,40%的美國民眾想要男孩,28%的人想要女孩,其他人不是覺得沒差,就是還不確定。
在1941年一項類似的民調中,38%的美國民眾想要男孩,24%的人則想要女孩,其他受訪者則沒有特別偏愛男孩還是女孩。
男人會比較想要男孩,49%的男性表示,他們想要兒子。只有22%的男性表示,他們比較想要女兒。
相較之下,女性比較沒有顯著偏好,31%的女人比較想要男孩,但也有32%的女子想要女孩。
年齡在30歲以下的美國民眾有54%表示,他們想要男孩,另外27%的人則想要女孩。
教育程度也占一定程度的影響,擁有碩士學歷的美國民眾想要生男生女的比例一樣多。而學歷在高中以下的民眾,有44%比較想要男孩,只有25%偏愛女孩。
胎兒性別檢測-謀殺女嬰元兇 2005/8/18 TVBS新聞
再過幾10年,台灣的男士們恐怕會娶不到老婆,因為現在還是有很多家庭為了生男孩而偷偷墮胎。台中榮總婦產科主任何醫師擔任婦產科醫生已經超過了30年,從她手裡出生的嬰兒不計其數,最近她發現,新生兒中,男嬰比女嬰還要多,讓她很憂心。
台中榮總婦產科主任何師竹:「25年前羊膜腔引進國內,到最近幾年這些基因檢測,愈來愈進步以來,雖然說我們的醫療法有規定不可以做性別診斷,除非為了性別遺傳疾病,但事實上這個很難管私下很多的行為。」
男女生嚴重失衡,2年前何醫師做了一項抽樣調查,發現102家婦產科診所中,有一半以上提供了嬰兒性別檢測,而超過一半的私立醫院也提供了這項服務,原本是方便辨認性別的技術,卻變成殺害女嬰的幫兇。
內容簡介
中共會攻台,只有一個原因──缺乏女性。
中共使用武力對付台灣絕不會是因為李登輝或陳水扁的一句話,至少不會那麼單純。
一個國家要打戰,會是為了自己內部有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僅管表面上可說是為了民族自尊,維護國土完整等。然而,中國現在就面臨這一個情況:一胎化政策讓父母千方百計想生男孩,造成今天中國男多女少,在15~34歲的青年中,多出了八千萬個男生,也就是未來將有30~50%的男性,可能娶不到同國籍的太太。
1980年實施一胎化政策以來,至今已有25年,大部分的男孩將屆婚齡,但原來會成為他們太太的女性都被墮胎掉了,去那裏為他們找太太呢?
本書作者Valeuie Hulson及Anda den Boer在為時八年的研究中,旁徵博引,鐵證如山。她們治學的態度及使命感令人佩服。在美國本書一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立刻廣為報導,三週後,中國的人民日報也為文批評,認為其理論及數據,缺乏說服力。當然本書也被大陸當局列為禁書。
值得欣慰的是,儘管大陸當局企圖遮掩這個事實,但原文版書發行後不過幾個月,中國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等核心領導就公開說,要放鬆一胎化政策。只是,它來得及嗎?
本書作者Andrea M. den Boer與Valerie M. Hudson做了一個大膽的預測,提出中國過剩的男子會造成高犯罪率和社會失序,中國亦可能變得好戰和具有侵略性,他們藉由許多證據說明龐大的未結婚成年男性是犯罪和戰爭的危險因子,而中國的極權統治是另一個危險因子。
作者簡介 譯者:邱彰
alerie M. Hudson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為美國賓漢楊大學政治系教授,並曾任教於西北大學、羅格斯大學,也曾擔任過作家、編輯。著作包括《政治心理學及國際政策》、《國家自治的極限》。研究著重於國際政策分析、安全學研究、電腦統計模型等。她曾任大衛甘迺迪中心國際研究所所長,獲得許多殊榮,包括卡爾模莎最佳教學獎。
Andrea M. den Boer英國坎特貝里康特大學博士,為該校政治及國際關係系的國際政治講師,以及人權及國際關係研究所的所長。她目前的研究著重於性別、人類安全學及人權方面的議題。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94055
性別大屠殺 全球1億女嬰消失 10/03/08聯合報(楨:西方偏見!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封面頭題報導,近年來因重男輕女觀念作祟,全球慘遭墮胎、殺害、任其自生自滅而夭折的女嬰總數達1億,稱之為「性別屠殺(gendercide)」毫不為過。
這種現象在亞洲特別嚴重,重男輕女觀念仍根深蒂固,原因除傳宗接代之外,許多人認為男子能養家活口、繼承家業、奉養父母。
在亞洲部分偏遠地區,殺害女嬰的現象仍相當普遍,現代超音波掃描使一心只想添丁的準父母以墮胎手術拿掉女嬰。在中國與印度北部,男女嬰的比例嚴重失衡,達120比100。
反墮胎人士認為,這形同大規模屠殺,對社會的衝擊極為嚴重。性別失衡將導致犯罪率、新娘走私和性暴力提高,許多男童成年後勢必找不到配偶,衍生社會問題。
印度經濟學家塞恩(Amartya Sen)估計,因性別屠殺消失的女嬰總數達1億。
在中國,1980年代末出生人口的男女比例是108比100,2000年代初惡化為124比100,部分地區更達到130比100。
問題不只如此。包括台灣、新加坡在內的東亞國家,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前共產國家、高加索地區及美國華裔及日裔,新生兒人口比例同樣嚴重失衡。性別謀殺現象幾乎遍及全球,不分貧富與宗教。
經濟發展不足以遏止這種現象。性別失衡的台灣與新加坡均是開放富裕的經濟體,而在中、印兩國,教育程度越高、越富裕的地區性別失衡問題越嚴重。
在南韓,男女嬰比例失衡的問題也曾相當嚴重,如今逐漸恢復正常。這不是人為因素使然,而是文化改變之故:女性教育、反性別歧視訴訟與平權裁決,導致重男輕女顯得落伍且不必要。
報導中呼籲中印兩國必須加速採取具體行動,中國尤其應該廢除一胎化政策,否則人口性別失衡問題將日益嚴重,後果難以收拾。
各國也必須全力提升女性的價值,具體措施包括推廣女性教育、廢除女性不得繼承財產的法律與習俗,並循各種管道鼓勵、協助女性投入公眾生活領域。 2011-06-26 11:18:40
災民再婚再育 川震重建重點2011-05-11 中時(另參本館:天災?人禍? 中共的救災能力 《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破碎的大地》 《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
北川是一個羌族自治縣,縣內的擂鼓鎮貓兒石村,如今已經改名為「吉娜羌寨」,「吉娜」在羌語中代表「美麗的女神」的意思,藉此,吉娜羌寨想走出一條靠著少數民族風情,發展農家樂及特色旅遊的路子來。
王孝萬是吉娜羌寨的村民,他和妻子劉賢惠兩人共守著一棟羌族特色房子,他們是吉娜羌寨新起農家樂經濟的一員,但王孝萬、劉賢惠有著和別人不同的故事。王孝萬早年喪偶,劉賢惠則是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由於災後的協力重建,兩人逐漸培養起感情,王在○八年底向劉提出了結婚請求,但苦於劉的兩個女兒「感情上無法接受」,王、劉的婚姻遭遇困難。
隔年三月,昔日有「共青團第一美女」稱號的大陸國務委員劉延東來到了吉娜羌寨視察,獲曉此事後,劉延東親自為王、劉兩人向其子女說項,做了許多「思想工作」,最終才促成此段良緣。王孝萬、劉賢惠在○九年四月順利成婚,並開始共同經營農家樂,名為「羌族農家菜館」。
劉延東是不是管太多了?國務委員已經是大陸「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一員,這個級別的「大官」竟然插手老百姓的婚姻「小事」?
事實上,在汶川災後重建的過程中,為了協助再組幸福家庭,不只「再婚」,甚至「再育」都被大陸官員視為「大事」來抓,絕非「小事」。
汶川地震當年,大陸就啟動「再生育服務工作」,地方工作人員一開始先進行調查摸底、建立檔案,而後就是提供各類免費服務,包括孕前保健、孕期保健、產後隨訪等,以北川縣的計生(計畫生育)服務站為例,災後三年來,共有八八一名「再生育服務對象」成功受孕,震後已有七○五名「再生育寶寶」順利誕生(楨:全川再生超六千!)。
這項工作,外人看來,總覺得怪,但也是講究「務實精神」的「中國特色」之一。為迎接媒體訪問團的到來,北川計生服務站召集了一群「再生育寶寶」,一時間,現場童聲童語,母親抱著稚齡的兒童,身旁多是滿眼關切,一會整理背巾、一會撥弄小孩髮稍的婆婆。一個「再生育寶寶」的出世,確實拯救了一個受災家庭。
趙太蓉在地震中失去十六歲大的兒子,三年後,她笑容再現,全靠一歲多的小兒子。她說:「有了孩子帶來了希望嘛!沒有孩子我們肯定還生活在地震的陰影中。」
他山之石/日本失落20年 台灣會嗎【聯合報記者陳世昌 2010.08.17
「失落的廿年」現在成了日本的代名詞,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把日本當作反面教材,指美國再不努力振作,日本就是最好的榜樣;一向被認為富裕的日本,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狀況?
追究原因,主要是少子、高齡化帶給日本巨大包袱。十多年前,日本就因為高齡化社會,政府支付年金給退休國民及醫療費增加,讓九○年代以後的政府歲出不斷膨脹;年輕人則因為失業多,很多不敢結婚,結了婚也不敢生小孩,就怕家庭帶來負擔。
統計指出,日本的國家借款總額,相當去年度名目上的國內生產毛額四百七十六兆日圓的一點九倍,若由所有的國民平均分攤,每名日本人一出生,就必須為這個國家負擔七百一十萬日圓(約兩百六十三萬新台幣)的債務。
日本人口約一億二千萬人,但因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人口學家警告說,到了二○五○年,日本人口可能要減到八千萬人。這樣少數的下一代,要擔負起上一代所遺留的龐大債務,更讓日本人不敢生小孩了。
日本執政民主黨的人口政策,就只是去年眾議院選舉時開的選舉支票,「國中以下的小孩,每人每個月可以從國家領到兩萬六千日圓的補助金」,這個政策,被在野黨譏為是「花錢買票」,還反問民主黨「財源從哪裡來?」
果然,奪取政權後的民主黨發不出這筆錢,只好折中減半,每個小孩每月發放一萬三千日圓。這個政策是否會刺激人口增加?答案不得而知。
許多孩子家長說,現在日本社會最缺乏育兒環境,托兒所就很缺乏,許多夫妻在外工作,因為找不到好的公立托兒所而不敢生孩子。這些問題不解決,誰還敢生小孩?
相 關 新 聞
‧ 少子化、高齡化 我人口提早負成長
‧ 亞洲總生育率 我吊車尾
‧ 銀髮商機多 「放大版」商品熱賣
‧ 政府催生 10年之內,婦女生1人→1.2人
‧ 少子化 學校裁、勞動力衰、經濟熱不起來
‧ 工作人口 五年後負成長
‧ 少子化、人口老化 婦產科乾脆開安養院
‧ 高齡化 量販店搶攻保健食品
‧ 月花4萬元 退休要存720萬
‧ 他山之石/日本失落20年 台灣會嗎
少子化會造成經濟蕭條可有事實根據?
http://blog.udn.com/ubhuang/4327881
另參本館:管人家要怎生 生殖崇拜與性崇拜 女人不生 女孩生 生育自生自育育 移民vs生育 越女不想嫁台 共生家庭 異國婚姻 上網結婚 《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
104人力銀行昨天發布「2010兩岸婚姻觀大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台灣單身上班族只有24%認為一定要結婚,比率不到大陸49%的一半,抱持不婚主義的比率11%,卻是大陸的5倍。
在挑選理想伴侶的條件上,兩岸都重視「價值觀」和「人格成熟」,有別於大陸上班族重視「脾氣」,台灣上班族則更現實,在意「經濟能力」和「正當工作」;另外,大陸上班族對於跨海婚姻的接受程度要明顯高於台灣青年。
此次104人力銀行針對3,328位兩岸上班族進行愛情及婚姻觀調查,發現兩岸上班族對於婚姻的態度大不同,在談到結婚意願時,有49%大陸單身上班族認為「當然會,人總是要結婚的」,而同樣認為非結婚不可的台灣單身上班族只有24%;相反地,抱持不婚主義,覺得「一個人的生活也很好」的台灣單身上班族有11%,大陸單身上班族卻只有2%主張不婚。此外,在兩岸的未婚上班族中,大陸人有69%願意相親,台灣人為52%,有超過三成的台灣上班族認為相親很彆扭,大陸上班族卻只有14%。
104人力銀行(中國)的公關經理杜悅芸表示,「剩男剩女」現象是當今大陸非常普遍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上班族對未來另一半要求甚高,但同時大部分人都保持著傳統的婚姻觀,因此希望能夠通過包括相親在內的不同方式結識異性;然而台灣上班族,對婚姻的態度比較隨性。
隨著兩岸交流的日趨頻繁,兩岸上班族對「跨海戀」是否抱持期待?調查顯示有91%的大陸上班族對兩岸戀情抱持著「當然會考慮」或「有機會不排斥」的態度,卻有35%的台灣上班族「完全不考慮」跟海峽另一邊的對象談戀愛。
其中台灣上班族不考慮跨海戀的主要原因為「文化差異太大,很難溝通(37%)」和「對於對方的成長背景、環境、性格不瞭解(35%)」,大陸上班族則是因為「距離太遠,感情難維繫(40%)」。 2010-08-18 10:15:44
印度2050年 人口全球第一【聯合晚報08.11.13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12日公布「2008世界人口狀況」報告指出,如以印度2005到2010年人口平均增加率1.5%計算,估計到2050年時印度人口將達16億5800萬人,超過中國同年的14億800萬人,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這篇報告說,人口指標顯示,印度2008年人口估計為11億8620萬人,中國為13億3630萬人。
報告顯示,印度2008年總生育率是2.78%,中國是1.73%,而中國2005-2010年的人口平均增加率僅0.6%,尚不到印度人口增加率的一半。
聯合國人口司在去年7月間公布「世界人口展望:2006修訂」報告中,曾預測印度在2025年即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從1996年起,每年都會發表世界人口狀況報告,旨在著重全球世界城市人口爆炸的問題,今年主題在呼籲提升婦女權利,並採取措施消除兩性不平等現象。
在南亞地區其他國家人口增長方面,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最新報告,阿富汗2005-2010年的人口平均增加率為3.9%,2008年人口估計為2800萬人,2050年時將增為7900萬人,增加將近三倍。
同期的巴基斯坦人口,也將從目前的1億6700萬人,增加到2億9200萬人。
孟加拉人口也將從目前的1億6100萬人,增加到2億5400萬人。
報告顯示,南亞地區人口成長率唯一趨緩的國家是斯里蘭卡,將從目前的1940萬人,減少到1870萬人。
據世界第2大人口國印度今天公佈的最新普查報告,12億1019萬3422總人口佔全球的17.5%。過去10年印度人口增加1億8145萬人,幾乎與第5大人口國巴西總人口數相當。
印度內政部戶籍總署署長暨人口普查站站長辦公室(Office of the Registrar General and CensusCommissioner)公布2011年人口普查(Census 2011)報告指出,人口總數達12億1019萬3422人,較2001年普查時增加1億8145萬5986人,增幅17.64%。
中國是全球最大人口國,總人口數佔全球19.4%、印度佔17.5%居次;接下來依序為美國4.5%、印尼3.4%、巴西2.8%、巴基斯坦2.7%、孟加拉2.4%、奈及利亞2.3% 、俄羅斯2.0%、日本1.9%。
報告說,印度總人口已較人口數居全球第3至7的美國、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人口總和還高。同時,印度過去10年人口增加1億8145萬人,僅較世界第5大人口國巴西的總人口數略低。
印度人口上億的省份包括北方省(Uttar Pradesh)1億9958萬1477人、馬哈拉什特拉(Maharashtra)省1億1237萬2972人、比哈(Bihar)省1億380萬4637人。
人口逾5000萬的省份依序為西孟加拉(West Bengal)省9134萬、安德拉省(Andhra Pradesh)8466萬、馬德雅省(Madhya Pradesh)7259萬、坦米爾那都(Tamil Nadu)省7213萬、拉吉斯坦(Rajasthan)省6862萬、卡納塔卡(Karnataka)省6113萬、古茶拉底(Gujarat)省6038萬人。
德里「國家首都轄區」(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人口達1675萬3235人。
報告指出,印度人口密度最高地區為德里東北區,達每平方公里3萬7346人;最低的則是東北邊省阿魯納查省(Arunachal Pradesh)的迪邦山谷(DibangValley),每平方公里僅1人。
這次調查的兒童性別比率為914(女)比1000(男),為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最低。
這是印度自1872年以來進行的第15次人口普查。兩階段工作分別自去年4月1日起進行戶籍資料編寫工程;第2階段查實工作於2月9日起展開;3月起進行資料編寫,今天正式公佈報告。 2011-04-01 09:32:00
大地震斷後 一胎化政策崩解>華視08-05-15
汶川大地震,是一場天災也是一場無聲無息的人禍。學校倒塌,孩子死了,更讓許多乖乖遵守中國政府一胎化政策的父母們絕望,不知畢生打拼的意義在哪裡。打從一九七九年以來就實施的一胎化政策,這回恐怕將崩解。
老爸一臉茫然地面對唯一兒子罹難的事實,這場地震也奪走了許多父母唯一的心靈依靠,算一算,這些學校瓦礫堆下埋著的孩子大概都是中國實施一胎化政策十年後才出生的孩子。
想不到一九七九年,也就是二十九年前強制實施的一胎化政策,今天竟然造成四川家庭一個世代的滅絕。
當年,中國人口正邁向十億大關,為了控制人口而提出一胎化政策,每對夫婦只准生一個孩子。有人不理會,寧可受罰也要生孩子。但像四川早年經濟不發達,看在重罰的份上,只生一胎的父母不少,傾全力培養獨生子女,指望子女成龍成鳳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今汶川地震活埋了這些成長茁壯的樹苗。年輕的父母或許還能再生,年老的父母就全沒指望了。地震震碎了為人父母的心、無情的一胎化政策也將面臨崩潰。(綜合報導)
http://www.cdnews.com.tw 2009-11-25 王鵬捷/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1990年代提前進入「少子化」階段,2000年也同時進入老齡化社會,雙重壓力下促使學者要求盡快調整計畫生育政策,高喊「一對夫婦,兩個孩子」口號。
中央社25日報導,大陸國情研究專家、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今天向中新社提出上述呼籲。
根據聯合國人口數據庫,1995年至2000年,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80,出現「少子化」,2000年至2005年又降為1.77,其中城鎮已進入「超少子化」,農村也進入「少子化」階段。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也是開發中國家率先進入到老齡社會的國家。聯合國人口數據庫預測,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到2015年達到高峰,接近10億人,其中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增至1.3億人。
同時,到2015年,7.6個勞動年齡人口就得供養一個老人,2030年4.2人供養一個老人。
胡鞍鋼指出,中國在較低收入層提前進入「少子化」和老齡化,可能根本改變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軌跡,從較高成長轉向較低成長。
因此,從2000年到2050年的50年間,中國如何應對「少子化」和老齡化的兩大挑戰,「是成為一個真正繁榮、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國家的關鍵,而『十二五』時期是應對這兩大挑戰不容錯失的關鍵機會窗口期。」
除盡快調整計畫生育政策、盡早實行「一對夫婦,兩個孩子」生育政策外,胡鞍鋼還建議,中國提高男女職工特別是專業人才、黨政軍人才、企業管理人才的退休年齡,並實行男女平等;強化人力資本投資,擴大職業培訓規模和提高培訓品質;普遍推行勞動合約制度;擴大城鎮養老保險,並擴及到農民工,在農村實施社會養老保險。
官方:人口「一胎化」政策不變
http://www.cdnews.com.tw 2010-02-05王鵬捷/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近年「放開2胎」的生育政策傳聞不絕於耳,甚至人口逾億的河南也急呼開放第2胎。中共中央高層日前明確指出,第12個5年計畫 (2011-2015年)期間,將「堅持穩定現行生育政策不動搖。」
中央社5日報導,大陸人口老齡化、結構失衡、養老超負荷等問題,讓「一胎化」人口政策面臨挑戰,主管生育計畫的中國國家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4日在廣州召開的南方12省人口計生委主任座談會上,人口計生委副主任趙白鴿傳達了國務院上述明確方向。
國務院指示強調,第12個5年計畫期間,「必須堅持穩定現行生育政策不動搖。」趙白鴿則表示,計畫生育是重大國策,經實踐證明,「符合國家和百姓的長遠利益。」
國家計生委:中國生育政策不是一胎政策
中新網2006年4月21日電 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張維慶在本周的《學習時報》上刊文分析如何統籌解決中國人口問題。他在文章中澄清說,中國的生育政策不是“一胎”政策。
文章分析說,在中國城市,男女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孩子;在農村,多數省規定,生了一個女孩的可以再生一個;雲南、青海、寧夏、新疆、海南等省(區)規定農民可以生育兩個孩子;西藏農牧民沒有生育數量的限制。因此,中國的生育政策並非“一胎政策”。
文章指出,現行生育政策是過去三十多年來經過幾次調整後穩定下來的。是符合目前中國國情並爲多數人所接受的政策。“十一五”時期,中國面臨著第四次生育高峰,雖是低生育水平條件下出現的小高峰,但也不能因爲是小高峰,就不給予高度重視,一定要避免人口反彈的“蝴蝶效應”。因此,中共中央已明確指出,“十一五” 時期必須穩定現行的生育政策。
http://news.sina.com.cn/c/2006-04-21/09309679927.shtml
中國人口信息網
http://www.cpirc.org.cn/index.asp 2010-02-08 13:37:51
中國官員明確表示計劃生育政策絕不動搖>中央社08.03.06
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表示,中國目前已經進入生育旺盛期,計劃生育政策現階段絕不動搖。
新華社報導,張維慶在全國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上發表談話作此表示。
張維慶說,由於一九七零年代出生的人口和一九八零年代初出生的年輕人進入生育高峰期,預計今後十年中國生育水準將逐年回升,「呈現出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小高峰」。
他因此表示,中國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不會調整,如果在生育高峰期調整生育政策,可能導致人口的回升,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更大的人口壓力。
張維慶建議,中國現在的計劃生育政策以獎勵為主,制定優惠政策讓計劃生育家庭優先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未來應統籌人口資源環境和人口發展佈局,才能真正做到合理資源分配。
有關「一胎化」政策的調整問題,中國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吳建民日前表示,是不是需要對「一胎化」等政策進行調整,有關部門正在考慮。
吳建民也指出,「一胎化」政策在從一九七零年代起實施到二十世紀末,中國少生了大約三億到四億人。
中國政府正在研究廢除從1979年起為控制人口實施的“只生一胎”政策,並考慮從2015年起施行新方案。
中國《京華日報》7日報道說,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玉慶透露,目前國家計劃生育部門考慮放開二胎政策,很多專家對此正在進行研究。
關於放開“二胎”的時機,王玉慶透露說,二胎政策到“十二五”(2011至2015)末期可能會放開。
過去三十年中國處於經濟活動人口多於被贍養的老齡人口的“人口紅利期”,但是最近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所以持續出現應廢除“只生一胎”政策的呼聲。王玉慶說:“現在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如果第一個是女孩兒,政策允許生第二胎,這一政策可以在城市逐步放開。”
關於廢除“只生一胎”政策會導致人口暴漲的憂慮,王玉慶認為:“現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人口出生率都在下降,特別是本地常住人口。因為現在養一個孩子的成本高了許多,且年輕人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這也符合國際規律,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不需要政府控制,人口自然會下降。”
中國人口去年年底已達到13億4100萬人。
人大代表稱實施嚴格一胎政策將提升民眾幸福感2011-03-15 人民網
是一胎,還是二胎?全國人大代表程恩富認為,實施嚴格的“一胎化”將全面提升民眾的幸福感。《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汪孝宗 |兩會現場報道
“我依然堅持應實施嚴格的‘一胎化’政策,即‘城鄉一胎、特殊二胎、嚴禁三胎、獎勵無胎’的方式,盡快提升人口素質,實現人口與資源、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科學發展,進而解決中國正面臨的環境、資源、城鎮化、就業等諸多問題。”
3月7日,在今年全國兩會安徽代表團駐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見到《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時,再次“旗幟鮮明”表明了他飽受爭議的觀點。
引起全國爭論的“建議”
事實上,早在兩年前,即2009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程恩富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第一次向外界披露他堅持的“應實施嚴格的‘一胎化’”觀點,並向全國人大提出“建議”。(詳見《中國經濟周刊》2009年第11期《人口政策大爭鳴︰“一胎化”還是“放開二胎”?》)
但對于他的觀點,贊同者寥寥,反對聲一片。有人將其觀點稱之為“斷子絕孫”的建議;更有甚者,將“一胎化”比作“‘民族自宮’行為”。
時至今日,面對質疑、甚至是謾罵之聲,程恩富仍堅稱︰“30年來,‘一胎化’政策大約少生近4億人,效果很好,值得高度肯定和評價。否則,今天我國的人均收入、人均生活水平、人均資源、人均國力會比現在少得多,而失業、城鎮化、環境、資源等問題會比現在嚴重得多。”
“但抑制人口增長、減輕社會負擔、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目標只是部分達到,因而需要繼續堅持,而不是改變‘一胎化’政策。”程恩富強調說,“這個問題引起大的探討和爭論是件好事,因為這是關系到子孫後代的重大問題。”
“‘一胎化’我提了兩年,到現在沒有人公開站出來找我辯論,我希望能有人站出來敢于大膽同我辯駁,把這一討論引向深入。”程恩富說,“誰認為我說得不對,可以一條條駁我嘛,觀點的交鋒也是有好處的。”
不過,程恩富發現,兩年來並沒有人公開站出來向他“對陣”。為此,他特意收集了散布于各個媒體及網絡各反對方的觀點,歸納出十大方面,然後他逐一予以駁斥,列出了約2萬字的10點答疑。
……………
http://big5.ycwb.com/news/2011-03/15/content_3381111.htm 2011-04-01 09:38:28
廢除一胎化 中共官員首度鬆口>中時08.03.01彭志平
大陸一胎化政策屢受西方國家質疑,同時也造成人口結構高齡化問題,要求廢除一胎化呼聲此起彼落。有別於過去中共計畫生育官員否認一胎化的說法,大陸國家人口與計畫生育委員會副主任趙白鴿首度鬆口,表示廢除一胎化政策現在已經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趙白鴿有關於研擬廢除一胎化的談話是經由西方媒體透露出來的。根據「路透社」報導,趙白鴿指出,「我不能說什麼時候或者是具體怎麼樣做,但是這個問題在決策者那裡已經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不過,趙白鴿同時也強調將會採取「漸進式」的調整,顯然中共不希望人口政策的大變動引發反效果,從而引發人口再次爆炸。
強調將會採「漸進式」調整
過去大陸計生官員面對要求廢除一胎化的問題時,通常是否認大陸實施一胎化政策。例如,計生委主任張維慶就曾指出,大陸的計畫生育政策既不是一胎化的政策,也不是一個孩子的政策,在許多省市、城市只要符合條件就能生育兩個子女。張維慶還曾指出,從二○○六年到二○一○年的「十一五規畫時期」還是必須穩定現行的生育政策,不能有絲毫懷疑和動搖。
趙白鴿則在日前指出,大陸少數民族已經可以生育兩個或三個孩子,而在上海和北京等城市,許多獨生子女也已經可以生育二胎,但是最重要的是像河南這樣的中部省份。河南有近一億人口,而且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很深;同時,這些地區的環境已經十分脆弱。
趙白鴿進一步指出,研究人員將研究大陸人口與資源的緊張關係,社會主流觀點,以及如果大量家庭不再依靠傳統的養兒防老方式,中國的社會保障系統是否能夠承受等課題。
多數人最多只想要兩個孩子
趙白鴿說,根據調查,大陸卅歲以下的人口中有六○%的人最多只想要兩個孩子,只有極少數人希望要三個以上的孩子。
目前在大陸,平均每位女性一生生育孩子的數量為一.八個,而在一九七○年代,這一數字為五.八個。
儘管一胎化政策是否廢除仍在計生委決策階段,但若干省份已經自行採行放寬措施。例如,浙江省去年就取消符合資格者必須間隔四年才能生第二胎的規定。重慶市方面為避免高齡化的衝擊,也打算對部分限制生育的條例進行修改,為人口生育「鬆開口子」。
中國解除一胎化禁令 俄備感壓力
【中央社╱莫斯科十─日專電】
俄羅斯各大新聞網路今天都以大篇幅報導中國解除一胎化禁令的消息。此間社會學者說,由於俄羅斯近年來人口銳減情況嚴重,對於這個鄰居大國增加生育的訊息,有特別複雜的感覺。
俄羅斯媒體引用中國計畫生育委員會新聞發言人于學軍說法稱,現在中國除了河南省以外,其他省區市的條例都規定︰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兩個孩子。只要現在戶籍不是河南,雙方又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妻,就可以生育第二胎。俄羅斯媒體解讀,這等於是中國解除一胎化禁令。
俄羅斯的低出生率不僅困擾著人口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和企業家,也讓普通老百姓憂心。「社會輿論基金會」的資料顯示,百分之七十九的俄羅斯人對出生率這個問題感到憂慮。
俄羅斯政府過去幾十年來一直在積極宣傳提高出生率,人民卻興趣缺缺。其中主要問題是,大多數人藉口生活困窘。百分之四十六的人說,工資不高,不足以養育孩子。
另一些人認為原因在於住房問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國家對年輕家庭關懷不夠。社會學家說,現在經濟持續發展的中國對人口問題解禁,對俄羅斯人口問題會形成極大壓力。
大陸/第一大姓王 最多人叫劉波
http://www.cdnews.com.tw 2007-06-12李仲維/整理
據一項最新的統計,王氏以九千兩百八十八萬人,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大姓。全大陸最多人採用的姓名為劉波,大陸約有一百三十萬人叫劉波。
據香港媒體引述中共公安部今年四月的全國戶籍最新統計,王姓有九千兩百八十八萬一千人,李姓有九千二百零七萬四千人,排名第三位的張姓有八千七百五十萬人。
另外,總人數在兩千萬人以上的姓包括劉、陳、楊等姓氏。人口在一千萬至兩千萬之間的姓氏有徐、孫、馬、朱等。
據報導,中國大陸一家網站前年所做的十大流行姓名調查顯示,名叫劉波有一百三十萬人,其次是李剛一百零六萬、李海九十一萬、張勇九十萬七千、王軍八十一萬、王勇七十六萬五千。
大陸不少人同名同姓,原因是中國傳統喜歡取單名,如十大流行姓名中,第七至十位皆用「偉」字,約有兩百八十七萬七千人。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877/20050917184344
中國領養門檻提高 人氣驟降【世界日報07.06.17 】
中國自5月1日起改變外國人領養孤兒的條件,除了單身、同性戀、低收入等人無資格領養外,其他條件不錯的人也會因為婚齡限制而受阻。領養中心的業者表示,新規定使有意領養華童的人卻步,因此新規定執行以來,申請人數已比往年同期減少三分之一以上。
總部在德州的領養中心Great Wall China Adoption總裁吳雪表示,中國的新規定開始生效後,該中心立即感受到申請人潮降溫,申請人數比往年同期減少近半。紐約的Glandney Center for Adoption中國部主任吳鞏展也表示,新規定施行以來,申請人數約減少三分之一。
孤兒人數不足迫使中國提高領養門檻,業者估計,中國允許國際人士領養的14年間,孤兒院的生態明顯改變。按規定,國際領養家庭每領養一個孤兒,須向孤兒院 繳三千美元的費用。美國國務院統計,從1993年到2006年間,僅美國領養的華童就近七萬人。中國同時對16個國家開放領養業務。
吳雪指出,除了海外領養的捐贈金,中國經濟崛起後,民政部門對孤兒院的資金投入,也使中國孤兒院的看護、設施等軟硬體全面改善。
吳鞏展指出,十幾年前帶美國家長到中國領養孩子前,他得小心翼翼地提醒家長對孩子營養不良的情況有心理準備,但今天,這早已是過時的話題。他說,許多孤兒院如今也採用嬰兒奶粉,孩子的玩具、床和衣服都大有改善。
【世界日報07.06.17記者邰彥紐約報導】
華童洋爸媽 活躍中文學校
十幾年來陸續從中國被領養到美國的華童,在養父母的引領下步入美國社會。與此同時,他們也正帶著洋爸爸、洋媽媽們,悄悄而迅速地融入華人社區。
從中餐館到中文學校,從各地華埠的春節慶典到暑期活動,這些被領養的華童,把他們的洋父母帶進華人圈子,開始改變這些圈子一向以華人家長為主的生態。
美東中文學校協會新澤西分會會長戴松昌表示,在中文學校,領養華童開始成為一個新的學生來源,他們的家長們也隨著積極參與中文學校的事務。他說:「我們的 學校現在開家長會,很多時候要雙語進行。」因為領養華童的洋爸媽們不甘落人後,雖然中文學校是他們不熟悉的領域,但他們卻積極參與。
除了參與家長會,這些洋家長的出現,也推動中文學校的教學改革。例如,戴松昌下屬的一些學校,為開拓領養華童市場,幾年前改用「老外比較容易接受」的拼音 教材,並附上部分英語內容。除了領養華童的家長有此需求外,在美國出生的華生,學習方式也無異於「老外」,拼音和雙語教材比較容易被接受。
紐約的新苗文藝中心從1993年起逐年增加領養華童的比率,如今,有一半學生是領養華童,他們的「老外」父母總是如影隨形,每到上課時間,華童與旁觀的洋家長們構成一幅特別的畫面。
蘭德就是這樣的洋家長,在她建議下,新苗出現了白人家長為主的太極拳班。有了這些洋家長,新苗過節的氣氛也改變了,這些家長在節日時總是熱情的向老師表達心中的感激。
新苗校務總監顧蓓蓓表示,領養華童的家長們對學校事務非常關心,參與的熱情也很高。他們的介入,有時會因中西文化的差異產生磨擦,最終迫使家長和來自中國 的教師各自調適。她指出,中國老師們最初按中國方式嚴格教學,明確指出學生的缺點,但那些白人家長們相信教學應以鼓勵為誘導,反對老師的嚴厲批評。教師和 家長之間的矛盾最後鬧到校務總監面前,顧蓓蓓耐心向家長解釋教育的嚴肅性,也引導老師們入境隨俗,指正學生缺點的同時給予更多的鼓勵。顧蓓蓓表示,經過溝 通後,老師調整教學方法,家長學著理解學校的要求,最後兩者和睦共處,洋家長們參與學校事務卻不干擾教學。
大陸/紓解傳宗接代壓力 新生兒可雙姓 全名不超過6字
http://www.cdnews.com.tw 2007-06-12李仲維/整理
台灣中國時報12日報導指出,大陸在一九八○開始年實施一胎化之後,當年出生的小孩兒現在早已到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年紀,他們的傳宗接代壓力日增。大陸首部姓名登記法規《姓名登記條例》已完成初稿,允許未來大陸民眾可以將子女同時取上父、母的姓氏,以解決傳宗接代的問題。
但若使用父母雙姓,目前使用較多的一千六百多個姓氏,可能暴增一百二十八萬個「雙姓」。但與此同時,有些雙姓並不雅觀,例如姓黃的娶姓牛的,不論叫「黃牛」還是「牛黃」都不太對勁。
父母雙姓在兩岸都並非沒有前例,浙江的陸費、福建的錢王、台灣的張簡和范薑,廣東的劉胡等,據考證都是父母雙姓。而《姓名登記條例》也規定,採取父母雙姓並不算是複姓。
由於第一代採取父母雙姓之後,第二代光是姓氏就可能達到四個字,《姓名登記條例》也規定,除使用漢族以外其他民族文字或者書寫、譯寫漢字者以外,姓名用字應當在二個漢字以上、六個漢字以下。而且,姓名中不能自行造字,也不能用外國文字、中文拼音字母、阿拉伯數字、符號等。
由於大陸的「菜市仔名」不少,光是北京就有五千多個張偉、四千八百多個王偉、四千七百多個劉洋;因此,大陸媒體推估,按照目前大陸現有一六○一個姓氏計算,這種辦法可以新增加一二八萬個雙姓,大姓人口姓名重複的問題可望迎刃而解。
但是,一些北京民眾看到這個條例之後,也擔心採取父母雙姓可能會拆散姻緣。除了姓黃的娶姓牛的,其他還有姓「焦」的娶姓「黑」的;姓「蔡」的娶姓「包」的;姓「臧」的娶姓「任」的(與「髒人」諧音);姓「胡」的娶姓「塗」的;姓「賴」的娶姓「錢」或娶姓「皮」的都很傷腦筋。
根據大陸「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一份調查範圍廣達三億人的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姓氏達到兩萬四千多個,目前在大陸仍有使用的則有四千一百多個,除了常見的單姓、複姓之外,還有三字姓、四字姓。而根據過去採取父母雙姓的經驗,有些固然傳了許多代,但有些到第二代、第 三代就改回父姓或母姓的單姓。
感謝美國人收養中國棄嬰,今後不需要了2024/09/06
中國已停止國際收養計劃,今後除了外國人來華收養三代以內旁系同輩血親的子女和繼子女外,不再向國外送養兒童。這基本上消除了除華裔以外,在中國收養兒童的可能性。
有些朋友對這件事可能有點驚訝,外國人收養中國兒童已經是有些年頭的記憶了,以為早就沒有了,現在才知道原來政策是最近才基本停止的。
這種印象基本上沒錯,收養中國孤兒的主要是美國人,所以我們主要看下美國政府統計的數據。收養人數快速上升的時間集中在1995年到2004年。 2004年達到近8,000人的高峰後快速下降,到了2023年僅有16人。可以說,即便政策不停,從數據上看也沒有多少國際送養兒童了。
總的來講,跨國收養相關政策的停止,並非源自於地緣政治因素。很大程度跟著經濟發展,以及相關法律、流程的完善,所導致的遭棄養孤兒數量大幅下降有關。美國家庭跨國收養中國兒童,很大程度上要成為歷史了。
回應
外國人給了棄嬰更好的生活,為什麼不感謝?羞恥?有啥羞恥的?自己不養也不給外國人養才羞恥。
強烈建議國家成立“送養外國(美國)兒童跟踪調查小組”,對已經送養的兒童的現狀進行跟踪排查,看看是否有被虐待現象,給全中國人民一個交待!
更好的生活?明明是火坑。
更好的生活,你確定?麥克尼爾、赫爾德這樣的東方棄嬰在大洋彼岸逆襲人生的「著名樣本」其實才是鳳毛麟角,她們甚至被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所綁架用來攻擊中國社會。西方尤其是美加兩國熱衷於收養東亞嬰兒,特別是女嬰,不能簡單一概歸為善心。要知道西方社會有種非主流性癖“黃熱病(yellow fever)”,指對亞裔女性的莫名狂熱,這才是大部分白人家庭、單身漢熱衷收養東亞女嬰的真實動機。在過去的幾十年,夾雜在正常長大的幸運兒間的,不乏有淪為白人養父的幼妻與凌虐玩具的人間悲劇
自古以來歐美戰爭有一種叫做血伐的形式,就是部落之間劫掠,把劫掠的孩童洗腦培養起來,長大後讓他們去屠殺自己的親屬部落,由於長相和這些人相像很容易就接納和混入,於是戰爭往往都是從內部開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