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4 07:08:06阿楨

《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誰說「在大陸,大量過於敏感的、危及人口政策實施的人口問題,至今還是研究的禁區」了?《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北京‧社科文献,2005)不就是本有關人口政策的「爭論集」。

表面上看起來像是,但仔細讀內容卻似「反批集」──收集批評中央人口政策的論文,再由卸用學者反批,最後由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課題組」定調如下:

一胎化的積極效果。生育率大降,有效遏制人口迅增,促進經濟成長;減輕了人口和土地、資源的矛盾,促進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了婦孺的健康和社會地位。

一胎化的負面效果。強硬的行政管理造成幹群關係緊張,影响社會穩定;婦女承受巨大的生理心理壓力,影响婦女地位的提高;有損中國國際形像;造成男女性別比偏高,老人化,獨子化。

推薦方案。方案2,2005年開始在全國允許双方獨生子女夫婦生育二孩,則2040年人口將達15.5億。方案3,允許只要一方獨生子女夫婦生育二孩,則2040年人口將達16億。方案4,普遍允許農村婦女生育二胎,2040年人口將達15.8億。方案5,城市農村普遍允許生育二胎,人口將超過16億。

只不過差幾千萬嘛,課題組幹嘛要堅持方案2可取,方案5不可行呢?

「反革命復辟恐懼症」吧!開放的話怕別人攻擊「一胎化」政策之錯,更怕城鄉人口一發不可收拾。

人家可是有嚴謹的數据推論出「原則上一胎化、例外才生二胎」之人口政策。

你是指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李小平的文章?可惜經不起北大人口所博士、社會系教授李建新的批判!

你還真會「反過來讀」,《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收入李文的目的、本是要圍攻他,你倒反過來認為李文講得比較有道理,就因他是北大教授、較有學術自由?

不相干!學術論文比的是論証能力,李文的「二孩生育政策」確實較能消除一胎化的負面效果,兼願人口數量和年齡結構。

未必吧!全是紙上談「生」,現代的婦女會依政策生嗎?

不放寬,大陸農村婦女不也偷生二胎?

所以在「城市婦女少生,農村婦女多生」的平衡下,「二個恰恰好」的結果、應也會出現台灣的人口計劃之少子化現象。

大陸各地太複雜了,很難說!


中國人口>百度百科
 
中國人口情況
人口數量
人口素質
人口結構
人口分布
老齡化
民族
語言
宗教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1999年底,在中國大陸上居住著125909萬人(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2%。中國每平方公裏平均人口密度爲130人,且分布很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每平方公裏超過400人;中部地區每平方公裏爲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區人口稀少,每平方公裏不足10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大陸人口爲54167萬人。由于社會安定、生産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以及對控制人口增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和缺乏經驗,致使人口迅速增長,到1969年已達80671萬人。從70年代初開始,中國政府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人口增長過快對經濟、社會發展不利,還會對居民的就業、住房、交通、醫療等方面造成極大困難;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過快增長、不能緩解人口增長對土地、森林和水資源等構成的巨大壓力,那麽未來幾十年後的生態和環境惡化將不可避免,這無疑危及人民起碼的生存條件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于是,中國政府根據國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政策,以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這一政策實施後,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時的113368萬人相比,十年零四個月共增加了13215萬人,增長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爲1.07%。
中國人口情況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衆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問題,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在全國範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
  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産類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曆史性轉變,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穩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政府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題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采取法律、倡導、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開展計劃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等緊密結合起來。
  2003年,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爲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
  2004年初,中國政府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正式啓動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大國轉變爲人力資本強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思路,爲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從數量、素質、結構、分布來看,中國人口的現狀如下:
人口數量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國總人口爲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爲678萬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爲44萬人,臺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人口爲2228萬人。
  國家統計局測算數據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1%。由于實行計劃生育,中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
  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于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産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沈重的壓力。
人口素質

  中國政府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力度,不斷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平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2004年的71.8歲,孕産婦死亡率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1500/10萬下降到2004年的51/10萬,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減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從總體上講,中國人口健康素質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爲4-6%,約10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沈重的負擔。防治艾滋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據估計,截至2003年12月,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4萬,2004年疫情處于從全國低流行和局部地區及特定人群高流行並存的態勢。
  中國政府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2004年,中國普及九年義務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時下降了7.55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爲:大學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學占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于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于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爲9.43年,鄉村爲7年;城鎮文盲率爲4.91%,鄉村爲10.71%。
人口結構

  總人口: 中國人口結構圖
  1,321,290,000 (2007年年末)
  1,306,313,812 (2005年7月估計)

  年齡結構:

  0-14歲: 19.4%(256,600,000)
  15-59歲: 69% (911,290,000)
  60歲或以上:11.6% (153,400,000)
  其中65歲或以上:8.1% (106360000)(2007年度)
  0-14歲: 21.4%(男性148134928;女性131045415)
  15-64歲: 71% (男性477182072;女性450664933)
  65歲或以上:7.6% (男性47400282;女性51886182)(2005年統計)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大陸地區年度新生人口如下:

  1979年約1738萬人,
  1980年約1797萬人,
  1981年約2064萬人,
  1982年約2142萬人,
  1983年約1909萬人,
  1984年約1813萬人;
  1985年約1863萬人,
  1986年約2202萬人,
  1987年約2272萬人,
  1988年約2278萬人,
  1989年約1594萬人;
  1990年約2342萬人,
  1991年約2250萬人,
  1992年約2113萬人,
  1993年約2120萬人,
  1994年約2098萬人;
  1995年約2052萬人,
  1996年約2057萬人,
  1997年約2038萬人,
  1998年約1991萬人,
  1999年約1909萬人;
  2000年約1767萬人,
  2001年約1702萬人,
  2002年約1647萬人,
  2003年約1599萬人,
  2004年約1593萬人;
  2005年約1617萬人,
  2007年約1594萬人。
 
  年齡中位數:(2005年)
  平均:32.26歲
  男性:31.87歲
  女性:32.67歲

  人口增長率:
  0.517% (2007年度)
  0.58% (2005年統計)

  出生率:
  12.10/1,000人(2007年度)
  13.14/1,000人(2005年統計)
 
  死亡率:
  6.93/1,000人(2007年度)
  6.94/1,000人(2005年統計)
 
  淨遷移率:
  -0.4/1,000 (2005年統計)
 
  性別比(男性/女性)
  嬰兒: 1.12
  15歲以下: 1.13
  15-64歲: 1.06
  65歲或以上: 0.91

  總人口:1.06 (2005年統計)
 
  嬰兒死亡率:
  總計:24.18/1000人
  男性:21.21/1000人
  女性:27.5/1000人(2005年統計)
 
  壽命:
  平均壽命: 72.27歲
  男性: 70.65歲
  女性: 74.09歲(2005年統計)

  總人口出生率:
  1.72個子女/婦女(2005年統計)
  人口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很低,1.22,城市爲0.86,鄉鎮1.08,農村1.43。其中佳木斯市的一個區只有0.43爲全世界最低。最高的縣都在西藏[1]

  戶籍制度:
  城鄉二元結構
  城鄉人口比例的變化

  艾滋病感染情況:(2003年)
  成人感染率:0.1%
  感染人數:840,000
  死亡人數:44,000
人口分布

  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爲75705萬人,占58.24%。
  近年來,由于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和産業結構升級,實施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戰略,人口城鎮化率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采取多種措施和合理規劃,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努力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
  2004年,中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1.4億。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爲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的經濟狀況。按人口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測算,到2020年還將從農村轉移出3億左右的人口。
  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卻嚴重滯後,亟待完善。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
  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嚴重制約著人口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臨困難。
  面對複雜的人口問題,中國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與方案,用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全國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爲26478萬人,占總人口的20.27%;15-59歲的人口爲89742萬人,占總人口的68.70%;60歲及以上的人口爲14408萬人,占總人口的11.03%(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爲10045萬人,占總人口的7.69%)。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個百分點)。
  所以目前還是青壯年占的比例高.但中國的老齡化趨勢未來會趨向嚴重.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
  全國老齡辦于2月23日發布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的研究成果。這是全國老齡辦首次發布關于人口老齡化的報告。《報告》分三部分介紹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壓力,發展趨勢和特點,以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與政策建議。
  《報告》指出,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中國已于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不僅是中國自身的問題,而且關系到全球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備受世界關注。
  《報告》認爲,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從2001年2100年,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將平均每年新增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階段,從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齡化階段。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進入老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開始加速增長,平均每年增加620萬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增加到2.7億,與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9448萬,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階段,從2051年到2100年是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2051年,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峰值4.37億,約爲少兒人口數量的2倍。這一階段,老年人口規模將穩定在3-4億,老齡化水平基本穩定在31%左右,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占老年總人口的比重將保持在25-30%,進入一個高度老齡化的平臺期。
  《報告》提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老年人口規模巨大、老齡化發展迅速、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倒置顯著、女性老年人口數量多于男性、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等六個主要特征。綜觀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可以概括爲四點主要結論:第一,人口老齡化將伴隨21世紀始終。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最嚴峻的時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將日益突出。第四,中國將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過多的雙重壓力。
  《報告》指出,人口老齡化必將帶來一些新的矛盾和壓力,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在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方面,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的壓力巨大;在建立滿足龐大老年人群需求的爲老社會服務體系方面,加快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增加爲老服務設施,健全爲老服務網絡的壓力巨大;在處理代際關系方面,解決龐大老年人群和勞動年齡人群利益沖突的壓力巨大;在協調城鄉和諧發展方面,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特別是中西部落後和老少邊窮地區老齡問題的壓力巨大。同時,中國政府和社會還必須付出巨大成本來調整消費結構、産業結構、社會管理體制等,以適應人口年齡結構的巨大變化。 《報告》強調,21世紀,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在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以後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特別是2030-2050年間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嚴峻挑戰。目前,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物質、制度等各種准備嚴重滯後,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短短25年,要全方位地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准備,時間十分緊迫。 《報告》最後建議,要把老齡社會作爲21世紀中國的一個重要國情認真對待,樹立老齡意識,增強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老齡社會挑戰的緊迫性和自覺性。在研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要切實從老齡社會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把應對老齡社會的挑戰列入未來中國的發展戰略之一。
老齡化

  中國政府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雖然大大減緩了中國人口的進一步增長,但是卻也帶來了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問題。如果總和生育率(即每對夫妻生育的子女數)低于2.1(已考慮未保出生兒),人口長期看來會不斷的減少。所以現在對于計劃生育是否是成功的人口控制政策,仍有爭論。但由于人口基數巨大,人口總數現在仍然呈上升趨勢。但如果仍以現有生育率計算,中國人口會在21世紀中葉劇烈減少.
民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9%。其他還有55個民族,占8.1%。
  少數民族增長快于漢族,從1953年占全國人口6.1%,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2] [3] [4]
  2005年全國抽樣普查中,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增加2355萬人,增長了2.03%;少數民族增加了1690萬人,增長了15.88%。少數民族增長速度爲漢族7倍以上
語言

  參看中國語言漢語有十種主要的方言。中國人口使用最多的語言是作爲官方語言的普通話。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爲基礎,廣泛推行使用于全國各地。目前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漢族以官話方言作爲其母語,其他使用其他九種之一的主要方言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東南部以及北方的山西地區。另外,非漢語的語言被一些少數民族廣泛使用,例如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和其它突厥語系語言(新疆)及朝鮮語(中國東北)。
  識字率:定義爲15周歲以上的人可以讀寫率,其中
  總人口:90.9%
  男性:95.1%
  女性:86.5%(2002年統計)
宗教

  宗教在很多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佛教是最流行的宗教,有大約1億的信徒。傳統的道教也有很多人信奉。官方的統計數據指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大約有1800萬、天主教400萬、新教1000萬。而根據美國的報告,穆斯林有1-2%;基督教徒有3-4%。
http://baike.baidu.com/view/244361.html?tp=0_11
 
 
中國人口史>百度百科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曆史上中國的人口數量也長期位于世界前列。雖然中國曆史上很早就有人口統計,但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多不完全精確。但自班固編纂《漢書》開始,之後曆代16本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有人口記載,均爲研究人口變遷的珍貴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一級行政區之人口密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一級行玫區之人口目錄
  1 戰國至兩漢時期
  2 魏晉南北朝時期
  3 隋唐五代時期
  4 宋遼金元時期
  5 明清時期
  6 民國時期
  7 目前的中國人口
  7.1 曆次中國大陸人口普查數據
  8 參考書目

  戰國至兩漢時期

  根據《國語》記載,周宣王時中國就已進行過人口調查。但真正詳細的人口調查起源于戰國時期,但當時的資料並沒有保存下來。現存最早的全國性戶口數據是西漢平帝元始二年(西元2年)的戶口數字。
  關于戰國時期各國人口,由于缺乏記載,只能根據當時各國兵力及資料推算。估計總數在2000萬左右。秦朝統一後地域範圍雖有擴大,但由于在戰爭中人口損耗及濫用民力,人口並未有明顯增加。秦末年由于各項大型工程損耗人力及持續多年的楚漢戰爭,導致西漢初年人口銳減。西漢初期人口數據估算在1500萬—1800萬之間。此後由于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以及漢武帝時期的領土擴張,人口數量大幅提升。根據據《漢書》的記載,西元2年西漢的戶數爲1235.6490萬,口數爲5767.1401萬。
  由于中國曆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黃河流域,故西漢人口密度分布極不均勻。以淮河、秦嶺爲界,北方人口有不足八成,南方人口不足兩成。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于黃河中下遊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占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裏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災害頻發,人口數再次銳減。東漢明帝時,全國人口數量僅3500萬左右。後人口開始恢複。永和五年(140年),全國有戶969.8630萬,口4915.0220萬。至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萬,口5648.6856萬。已大致恢複至西漢極盛時期。
  東漢的人口分布又有變化。中原人口爲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
  魏晉南北朝時期
  東漢末年開始,中國進入長期戰亂,人口數量與分布發生重大變化。黃河流域屢遭戰爭,十室九空,人口大量南遷。三國時期沒有具體人口調查數字,今人估計應在3000萬左右。但《晉書》記載,太康元年全國僅246萬戶,1616萬口。
  西晉的統一局面並未持續,全國又爆發了永嘉之亂。中原人民爲躲避戰火紛紛南遷,南方因而設置大量僑州。《宋書》記載大明八年戶口數爲90.1769萬戶,517.4074萬口。由于當時隱匿人口數量非常嚴重,這個數字並不真實。今人研究認爲劉宋人口數量最多時有1800—2000萬,北魏在3000萬左右。

  隋唐五代時期

  西元589年,隋平陳,中國再度統一。據《隋書》記載,大業五年全國戶數爲907萬。
  唐初人口數字據記載僅二三百萬戶。貞觀後社會安定,人口增長迅速。據《通典》記載,天寶十三年全國人口有891.7409萬戶,5291.9309萬口。今人將隱匿人口估計在內,則唐前期人口峰值在8000—9000萬之間。
  安史之亂後全國人口發生重大變化。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移。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蘇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廣州增加75%。五代十國時期南方九國中,只有吳和吳越兩國君主爲南方本地人,南漢君主是早期移民後裔,其它六國的君主均爲北方移民。

  宋遼金元時期

  北宋初年僅有650余萬戶。元豐年間有戶1600余萬。《宋史》記載崇寧元年(1102年)有2000萬戶(實際各路相加爲1730余萬戶)。今人研究認爲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戶數達2088萬,人口約11275萬。據《遼史》記載及今人考訂,遼代人口鼎盛時期有140余萬戶,900萬人;西夏約有300萬人。
  若仍以秦嶺淮河爲界,崇寧時北方有戶540萬,南方有戶1240萬,顯示南方人口繼續增長,中國進入南北人口變化轉折時期。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北方人口又一次大規模南遷。其先後有兩次高峰。第一次在1127年靖康之難,大批衣冠士族南渡淮河流域,直到紹興議和爲止;第二次是1161年金主完顔亮毀約南侵,南宋政府以優待政策招徠北人,于是大批人口渡淮南遷。13世紀初期,南宋與金均進入人口峰值,分別有人口8500萬和5600—5700萬。
  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滅金,1276年滅南宋。在蒙古四處侵略的半個世紀中,其在作戰地區進行殘酷的殺戮,隨後又長期相伴瘟疫與饑荒,導致人口嚴重損失,北方的損失極爲慘重。1234年後北方人口跌至谷底,1236年完成的乙末籍戶爲110余萬戶,僅有金代鼎盛時期的13%。南宋境內主要人口損耗發生在四川,四川在1290年戶數僅有嘉定十六年(1223年)的4%。至元二十七年全國大約有1500余萬戶、7500萬人左右。此時距宋亡已十一年,且大理國已歸其版圖,但人口數僅有13世紀初的宋、金、夏三國一半左右。
  據《元史》記載,至順元年(1330年)全國有納賦戶1386萬戶,口5951萬。實際戶口約有1700萬戶、8500萬人左右。

  明清時期

  經過元末多年戰爭,人口大量死亡,逃亡更加嚴重。洪武初年采取休養和安撫政策,人口有所回複。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國人口總數有7270萬。其中民戶6650萬,軍戶620萬。北五省(北平、山西,山東、河南、陝西〕人口有1979萬,占全國27%。其中山東最多,有611萬,以下依次爲山西(424萬)、河南(316萬)、陝西(296萬)、北平(293萬)。中五省(京師、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人口總數爲3818.8萬,占全國52%。人口密度最高的蘇南太湖流域人口達706.9萬,平均每平方公裏220人;其次爲浙江省,有1113.9萬;江西有812萬,湖廣有483萬,四川最少,僅147萬。南五省(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總人口有1158.7萬,占全國的16%。崇禎末年全國約有1.5億人口,分布格局基本未變
  清代康熙年間全國人口已有1.6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已至3.115億,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爲3.831億,這時清代中期人口最高值。南方人口比重爲71.4%,北方28.6%。人口超過兩千萬的有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廣東;不足兩千萬的有直隸、湖南、福建、山西、陝西、甘肅;不到1000萬的有雲南、貴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有太湖平原、長江流域、大運河沿線。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軍起事前全國有人口4.36億。後不斷下滑到2.5596億(同治5年),1898年(光緒24年)時人口回升到3.1972億。

  民國時期

  1912年(民國元年)內務部統計全國人口爲4.058億,1936(民國廿六年)年內政部統計爲4.791億,約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以黑河-騰沖縣以東占全國人口90%以上,但其面積爲全國的43%;該線以西面積占全國的57%,人口卻不足10%。四川、江蘇、山東爲全國人口最多三省。江蘇、山東、浙江爲人口密度最高三省。據估計,1947年(民國卅六年),由于戰爭損耗,全國人口有4.61億。

  目前的中國人口

  詳細請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香港人口、澳門人口
  臺灣統計參見臺灣人口與臺灣問題。
  曆次中國大陸人口普查數據
  1953:6億0193萬8000
  1964:6億9122萬
  1982:10億3188萬8000
  1990:11億6001萬7000
  2000:12億9533萬
  2006:13億1397萬3713

  參考書目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
  鄒逸麟《中國曆史地理概述》
http://baike.baidu.com/view/497322.html?tp=5_11
 
 
中國計劃生育>維基百科
計劃生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通過行政手段控制公民生育,對中國人口實行計劃管理的人口控制政策。
據政府官方說法,計劃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公民有生育的權利,也有依法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夫妻雙方在實行計劃生育中負有共同的責任。”
目錄
 
1 曆史
1.1 毛澤東
1.2 鄧小平
2 執行
3 結果
3.1 生育文化
3.2 人口結構
3.3 中國法律
3.4 中國經濟
3.5 養老保險
4 理論與評價
4.1 人口比例
4.2 男女比例
4.3 資源
4.4 經濟
4.5 公民權利
4.6 增長不平衡
4.7 獨生子女身心
4.8 著名支持者
5 未來
6 參見
7 參考
8 外部連接
8.1 正面
8.2 負面
 
曆史

1798年英國牧師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發表《人口學原理》。認爲只有自然原因、災難、道德限制和罪惡才能限制人口過度增長。具體請看人口控制。
1950年代馬寅初首先提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人口控制(非計劃生育)。但當時人口控制並未真正實行,中國家庭生育未受政府影響。
1970年代末中國人口急劇增長,因人口壓力巨大,政府最終設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計生委),計劃生育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策,此後計劃生育逐步強化實施。
1977年8月12~18日 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到本世紀末,必須力爭把我國的人口控制在十二億以內。”
2000年代初許多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城市)政策調整,1980年代的第一批獨生子女已達適婚年齡,計劃生育有一定放松,如獨生子女夫妻允許生2胎。
2005年中國大陸媒體出現有關富人超生造成窮人不平等地位的討論。隨後政府立法,根據違反計劃生育法規者的家庭收入決定具體罰款額。
2007年中國除了河南省以外,其他省市區的條例都規定: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兩個孩子。[1]
 
毛澤東

“我看人類對自己最不會管理,對于工廠的生産,生産布匹,生産桌椅板凳,生産鋼鐵,他都有計劃,對于生産人類自己就是沒有計劃,就是無政府主義。人類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增長,有時候使他能夠增加一點,有時候停頓一下。提議設一個委員會,節育委員會”(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
“計劃生育,也來個十年計劃。少數民族地區不要去推廣,人少的地方也不要去推廣。就是在人口多的地方,也要進行試點,逐步推廣,逐步達到普遍計劃生育。將來要做到完全有計劃的生育。”(1957年10月9日,毛澤東在中共擴大的八屆三中全會的講話)
評價
有人認爲,是毛澤東直接導致了中國人口“過剩”。[來源請求]但也有人認爲毛的政策及其在1976年以後的延續爲中國儲備了大量的勞動力,爲90年代中國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在50年代相信“人多力量大”,“人不但有一張嘴,還有一雙手,可以創造世界”,鼓勵中國女性生得越多越光榮,並嘉予有10個以上子女的女性“光榮媽媽”稱號。
沒有采取過鼓勵人口增長的措施、反右運動整肅馬寅初(北大校長)與人口無關。
理解馬爾薩斯理論;“計劃生育”一詞是毛澤東發明的。
 
鄧小平

“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看到的:一個是底子薄……第二條是人口多,耕地少。現在全國人口有九億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農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産還不夠發展的條件下,吃飯、教育和就業就都成爲嚴重的問題。我們要大力加強計劃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幹年後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問題在一段時間內也仍然存在。耕地少,人口多特別是農民多,這種情況不是很容易改變的。這就成爲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考慮的特點。”(1980年3月30日,鄧小平在中共理論務虛會的講話)
“中國對人口的增長實行嚴格控制,是從我們的切身利益出發的。這是中國的重大戰略決策。國外有些人希望中國不實行計劃生育,這是想讓中國永遠處于貧困狀況。”(1986年4月23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的講話)

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十八條: 國家穩定現行生育政策,鼓勵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條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具體辦法有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規定。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劃生育,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規定。
注意:胎是指成功生育,與一次懷孕的嬰兒數量無關,即一次懷孕無論有多少胚胎都算做1胎。
各地計生委負責具體執行本地計劃生育政策,通常:
大部分地區農村家庭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則可以生育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則只能生育一胎。除漢族壯族等人數超過1000萬的少數民族之外的其他少數民族家庭多半可生育2胎,部分地區可生育3胎,視各地法規不同。城市漢族只允許生育1胎。雙胞胎、多胞胎已達規定計劃生育數的不得再生育。
具體來說,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四川等省,實行的是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的政策。海南、雲南、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實行的是農村普遍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西藏地區沒有生育孩子數量的限制。其他大部分省在農村實行的政策規定,第一個生的是女孩的,可以再生一個孩子。在城市,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孩子。還有六個省規定,在農村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孩子。
在計劃生育政策早期,政府提供“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費”,並發放象征性的《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來鼓勵家庭遵守計劃生育政策。[2]
計劃生育屬于強制執行。通常懷孕早期,或者說流産可行時,計生委將讓非計劃懷孕者流産。發現在胎兒已經出生後,計生委將依法對該家庭處以大額罰款。現在,此罰款的金額參照該家庭的年收入,爲此金額的數倍。例如江蘇省計劃生育條例(1990)規定超生第一胎將“對夫妻雙方按其孩子出生前兩年平均年經濟總收入的三倍處以罰款”。
有反對者稱基層政府在執行計劃生育時候采取野蠻、粗暴的暴力,乘機獲取非法經濟利益,並對反抗異議打擊報複。[3]
有反對者稱計生委等部門迫害反對計劃生育者,令違反計劃生育的婦女流産、長期節育,使沒完成計生指標的政府幹部被處罰、免職或不能升遷。
 
結果

計劃生育結果複雜,對中國人口結構,文化都産生了很大影響。它使中國人口增長率達到極低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1990年代末生育率爲不到1.3[4],若繼續維持計劃生育,中國人口達到13.4億後將快速下降,在2100年降至4.7億(每下一代相當于上一代人口62%)。政府認爲這對中國民衆生活水平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口的迅速減少可能會造成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和勞動力的不足,從而給社會帶來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有些家庭的獨生子女若剛成年,因某些事故而忽然死亡,對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另外,理論上計劃生育可能造成征兵工作的困難,但由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該問題實際上沒有出現。有些家庭會爲了生兒子,在第一胎爲女兒時,而選擇離婚,另行娶妻,這樣會多一次機會再生育多一個,而離婚後的女人就變成單親家庭了。
政府及各大學統計推測:因人口基數過大,中國大陸人口最高峰在2000年代仍未到來,未來總人口數將依然保持淨增長。
少數反對者認爲計劃生育推遲社會矛盾爆發、掩蓋危機,各種社會問題因“中國人口多底子薄”觀念不能解決。
 
生育文化

隨著教育程度及經濟水平提高,中國大陸許多城市也面臨著與發達國家同樣的窘境:年輕家庭越來越不願意養育孩子,甚至放棄生育來換取富裕、自由的生活。
在中國大陸一些地區,民衆仍存在普遍重男輕女思想(經常是爲香火傳承)。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和生産力水平總體較低,強壯的男性勞動力對于保障整個家庭的生活水平依然是至關重要的,傳統上女兒長大後出嫁會成為夫家的成員,造成父母年老時失去維持生活必須勞動力。所以許多家庭爲生男孩,不惜違法受罰款而超計劃生育。
在大多數城市和經濟較發達地區,計劃生育促進了男女平等的發展。現代中國城市家庭男女地位基本平等,新出現了大量的“子隨母姓”“合父母姓爲子女姓”的取名現象,並且得到輿論的一定支持。
爲維持性比例平衡,中國政府嚴厲禁止采用B超等手段對腹中胎兒進行性別鑒別。
 
人口結構

許多人認爲計劃生育使中華人民共和國:
城市年輕漢族極少有兄弟姐妹
在未來人口達到頂峰之後,人口數目會迅速下降,勞動力嚴重短缺
人口結構中迅速出現人口老齡化
因性別鑒定使男女比例失調
(有人認爲以上問題將引發社會危機。)
少數民族比例迅速攀升
 
中國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5條規定:“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第49條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第89條規定國務院領導和管理全國計劃生育工作。第107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區域的計劃生育行政工作。
人口與計劃生育“一法三規”
一法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三規是指《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管理辦法》、《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辦法》。
《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是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領域的一部基本法律。它是對憲法原則規定的具體化,是地方人口與計劃生育立法的依據。它與《婚姻法》、《收養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相關法律地位平等,是專門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律。
立法原則
人口與計劃生育立法除了應遵循立法的一般原則外,還遵循了以下原則:
公民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全面履行法定責任的原則;
法制統一的原則;
依法維權的原則。
《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管理辦法》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計劃生育行政法規只有一部,即1991年12月26日由國家計生委主任彭珮雲簽發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辦法》。該《辦法》是中國國務院批准的第一部關于計劃生育管理的行政法規,共32條,規定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的目的,適用範圍,管理原則等內容。

[編輯] 中國經濟
[編輯] 養老保險
[編輯] 理論與評價
 
人口比例

一些反對者稱,參照發達國家社會的經驗,應該擔心的是人口老齡化和人口減少而不是人口爆炸。一胎化政策造成中國「四二一」扭曲型家庭結構(意即四名祖父母與二名父母皆由一名獨生子女扶養),讓年輕夫婦背負沈重的扶養負擔,也讓社會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鄭斯林聲稱:中國人口老齡化和實行計劃生育有關系,但這只是中國老齡化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若不實行計劃生育,中國將會面臨更急迫的人口問題。[5]

男女比例

由於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和客觀條件的限制,一胎化政策造成男嬰比例的迅速增加,尤其是農村地區。依現行政策規定,農村人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則不允許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則允許第二胎。所以在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和社會保障不夠要養兒防老的現實下,胎兒性別選擇非常嚴重——普遍是在農村等地——未來將會出現許多找不到妻子的男性;有學者指出,除了對女性的傷害外、異常的性別比也會傷害男性,大幅提高男性犯罪率、增加戰爭可能光棍危機。目前中國的男性比女性要多3700萬人,而2005年出生的人口男女性別比已經達到118.9:100,男性比女性多20%。[6]這種性別的嚴重不均衡可能會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之內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
由于獨生子女政策在中小城鎮以及大城市的嚴格執行,目前中國大陸中小城鎮以及大城市中男尊女卑的觀點已經很輕微,男女平等成爲主流,獨生子女政策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大陸男女平等的發展。

[編輯] 資源
[編輯] 經濟
 
公民權利

許多人認爲“計劃生育”和“家庭計劃”(Family planning)的最大區別在于“計劃生育”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義務,除中國計劃生育外的家庭計劃則是通常可得到政府補助、服務和相關咨詢,由民衆自願進行。部分反對者認爲,社會中的生育問題應該由家庭自願決定,政府無權幹預。許多國外人權組織一直批評計劃生育政策侵犯人權。

增長不平衡

少數民族增長快于漢族,從1953年占全國人口6.1%,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7] [8] [9]。2005年全國抽樣普查中,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增加2355萬人,增長了2.03%;少數民族增加了1690萬人,增長了15.88%;少數民族增長速度爲漢族7倍以上[10]。在這批新生兒之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了42%。少數民族人口增長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爲對少數民族在就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少數民族和漢族結婚的後代大部分登記成少數民族,無論其少數民族血統的多寡。
城鎮居民大多只能生育一胎,而農民大多可以生育兩胎,造成城鎮居民人口的萎縮。此舉被認爲和中國現在的城市化進程相矛盾,但是隨著大量農民在事實上(即使未獲得城市戶口)移居城鎮,事實上居住在城鎮的人口比例在增加,同時亦漠視了城市人與農村人的矛盾。另外中國城鎮人口人均收入比農村人口收入高很多,但一般只有一個孩子,造成大量農村新生兒沒有足夠的資源獲得良好的教育與社會環境;而同時城鎮居民的獨生子女往往被嬌慣,成爲中國社會貧富兩級分化的人口原因。[11] [12] [13] [14] 進一步,受過良好教育、經濟狀況較好的人群通常比較自覺遵守計劃生育政策,能正確使用計生用品,或者出于其它原因(擔心無法負擔養育孩子的花費等),少生或者不生孩子。而經濟狀況較差的人群通常受制于傳統觀念,不願遵守計劃生育政策或者不會使用計生用品,多胎多生。在全世界,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的平均有較少的子女,而計畫生育政策會加強這個現象。

獨生子女身心

80後成獨生子女的代名詞。因爲一胎化的影響。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孩子一般都過分溺愛,也産生了一個特有的名字“小皇帝”,指的就是孩子在家裏享有皇帝般的地位。所以獨生子女普遍以自我爲中心,不喜與人交往,並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引起了一些社會問題和相關討論。
2007年3月15日,第十屆政協會議上,以葉廷芳為首的29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要求儘快停止執行一胎化,恢復「一個不少,兩個正好」政策。葉廷芳說:「獨生子女缺乏兄弟姊妹,其自然成長的天性受到壓抑,必然導致人性的變異。」

著名支持者

中國計劃生育的主要支持學者李小平認爲計劃生育目的是爲了提高中國經濟發展,其認爲家庭中第二個孩子是多余的,對中國經濟沒有意義。進一步的希望在2200年將中國人口控制在13億。[15]同時,只有中國面積二十五分之一的日本正在爲其人口下降(少子化)擔心,人口密度很小的美國按目前的人口增長率0.56%到2200年人口也將達到10億。

未來

由于目前過低的生育率,有些學者預言中國人口可能會劇烈減少,甚至有300年後人口將只剩3000萬之說。由此有些專家主張放開生育政策,並且開始鼓勵生育。[16]但是目前官方並沒有松動的說法,在可以預見的10年之內,計劃生育應該還會被繼續執行。[17]
不過計劃生育的具體內容,即是否一對夫妻只能生育一個孩子,卻已經逐漸發生改變。截止2007年,據中國人口計生委新聞發言人于學軍稱,中國各省市的實際規定已經放寬。除河南省外,各地都規定: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兩個孩子。[18]農村人口與少數民族人口並沒有明顯減少,相反地農村人無視法律,強行超生三四個子女的情況仍然嚴重,未來人口是否能夠實質性的減少仍是一個問題。
 
參考

^ 計生委新聞發言人:11%以上人口可生兩個孩子 新浪 2007-07-10
^ 獨生子女家庭可享受哪些待遇?中國政府網 2005-07-05
^ 山東盲人維權人士陳光誠上訴獲勝BBC 2006-11-01
^ 2005年中國大陸人口出生率爲12.40‰,低于全球人口出生率 新華網 2006-02-28
^ 鄭斯林:中國老齡化和計劃生育有關但非全部原因,CCTV,2007年3月10日.於2007年8月23日查閱. 
^ 男性比女性多出3700萬—治理"性別失衡"刻不容緩中國政府網 2007-07-06
^ 之十五:控制人口增長成績巨大 堅持基本國策任重道遠 國家統計局 1999-09-28
^ 中國民族中國政府網 2005-07-26
^ 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國家統計局 2006-03-17
^ 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2006-03-17
^ 我國五城市居民家庭養育子女情況比較及分析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04年 第18卷 第09期 ISSN : 1001-568X(2004)09-0010-03
^ 農村已婚育齡婦女生殖保健狀況調查 《中國婦幼保健>>2005年 第20卷 第06期 ISSN : 1001-4411(2005)06-0675-02
^ 郭志剛/李劍釗:農村二孩生育間隔的分層模型研究 社會學人類學中國網 2006-12-28
^ 家庭 愛知行動
^ 李小平:多添二胎孩子對中國有經濟意義嗎 新浪 2007-04-06
^ 生育率太低 300年後中國人口將只剩下2800萬?搜狐 2005-12-15
^ 張維慶:建人口質量替代數量的人力資本儲備戰略 中國政府網 2007-07-04
^ 中國大部分省區市獨生子女可生二胎,BBC,2007年7月11日.於2007年7月15日查閱. 
 
外部連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Gapminder基金會—地球人口及GDP的統計數據Google Gapminder
聯合國全球人口數據庫
 
正面

中國人口網
政府白皮書《中國的計劃生育》
政府領導關于計劃生育的文章
 
負面

資源問題教授Simon
何亞福人口雜談
易富賢論人口
尷尬的13億人口日
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臨沂野蠻計生與維權
(書)光棍危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8%AE%A1%E5%88%92%E7%94%9F%E8%82%B2
 
 
 
 
jsoujsou 2024-09-09 02:25:45

感謝美國人收養中國棄嬰,今後不需要了2024/09/06

中國已停止國際收養計劃,今後除了外國人來華收養三代以內旁系同輩血親的子女和繼子女外,不再向國外送養兒童。這基本上消除了除華裔以外,在中國收養兒童的可能性。
有些朋友對這件事可能有點驚訝,外國人收養中國兒童已經是有些年頭的記憶了,以為早就沒有了,現在才知道原來政策是最近才基本停止的。
這種印象基本上沒錯,收養中國孤兒的主要是美國人,所以我們主要看下美國政府統計的數據。收養人數快速上升的時間集中在1995年到2004年。 2004年達到近8,000人的高峰後快速下降,到了2023年僅有16人。可以說,即便政策不停,從數據上看也沒有多少國際送養兒童了。
總的來講,跨國收養相關政策的停止,並非源自於地緣政治因素。很大程度跟著經濟發展,以及相關法律、流程的完善,所導致的遭棄養孤兒數量大幅下降有關。美國家庭跨國收養中國兒童,很大程度上要成為歷史了。
  回應
外國人給了棄嬰更好的生活,為什麼不感謝?羞恥?有啥羞恥的?自己不養也不給外國人養才羞恥。
強烈建議國家成立“送養外國(美國)兒童跟踪調查小組”,對已經送養的兒童的現狀進行跟踪排查,看看是否有被虐待現象,給全中國人民一個交待!
更好的生活?明明是火坑。
更好的生活,你確定?麥克尼爾、赫爾德這樣的東方棄嬰在大洋彼岸逆襲人生的「著名樣本」其實才是鳳毛麟角,她們甚至被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所綁架用來攻擊中國社會。西方尤其是美加兩國熱衷於收養東亞嬰兒,特別是女嬰,不能簡單一概歸為善心。要知道西方社會有種非主流性癖“黃熱病(yellow fever)”,指對亞裔女性的莫名狂熱,這才是大部分白人家庭、單身漢熱衷收養東亞女嬰的真實動機。在過去的幾十年,夾雜在正常長大的幸運兒間的,不乏有淪為白人養父的幼妻與凌虐玩具的人間悲劇
自古以來歐美戰爭有一種叫做血伐的形式,就是部落之間劫掠,把劫掠的孩童洗腦培養起來,長大後讓他們去屠殺自己的親屬部落,由於長相和這些人相像很容易就接納和混入,於是戰爭往往都是從內部開始擊破

阿楨 2024-04-06 04:09:47

拿著鐵飯碗卻愁嫁,為什麼縣城裡最容易“剩下”的是女老師 2024-04-03

一直以來被認為最“好嫁”的女教師和體制內職工,近日在媒體的報導中,卻成了小鎮女性中未婚比例最高的群體。比如,在《南方週末》今年2月的報導中,南京農業大學的講師尹秋玲在中部地區某縣城調研發現,全縣超過30歲後未婚的女老師有400-500人。
近幾年全國的平均初婚年齡在不斷延後,25-29歲城市女性的未婚比例有四成,鎮上也還有接近三成。到了30-34歲的年齡段,在全國的城市裡,還沒結婚的女性占比超過12%。而鎮和鄉村未婚的女性都不到7%。
反觀男性,由於男女人口比例的緣故,不論是城市還是鎮、鄉村,各個年齡段的男性的未婚率普遍要高於女性。
歐陽靜研究,主要都集中在體制內。2008年到2019年,某縣城體制內單位新招聘的總人數有2993人,其中30歲以上未婚的女性有248人。在這些30歲以上未婚女性中間,七成的職業都是教師,其次則是機關事業單位,排在第三位元的是衛生系統。女教師中,更是14.5%都在30歲之後仍然未婚。
小鎮體制內女性的新“門當戶對”:工作和學歷都要匹配。自己是公務員,如果找非公務員或是體制外的,感覺就是“下嫁”。這和傳統的“男高女低”的擇偶觀有關,縣城的教師八成都是女性。
根據2021年《探探社交報告:當代小鎮青年社交圖鑒》,有多達四成的小鎮年輕女性能接受一輩子單身,男性有兩成比例接受。小鎮女性要面臨身邊的催婚壓力。
  回應
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梗的具體表現吧。看看這些年影視劇都在吹捧些啥吧,這種後遺症才剛剛開始,所謂正能量應該更多宣傳普通人的努力,勞模總是有環衛工人不是傳統解放後才有。
答:原因就一個,縣城裡條件好的男人看不上你,縣城裡條件一般或者差點事兒的,你又看不上人家。不光是縣城的女教師,其實放眼整個中國,都存在這種情況:高不成低不就的藉口而已。

阿楨 2023-10-30 08:56:34

港大(深圳)院長鄭永年:中國文明這兩大特徵,美國沒有 2023-10-29
  回應
中國兩大特徵,即非宗教和非殖民,其實就是 “人治”,古代儒家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現代社會主義新中國叫“為人民服務”,老百姓用俗話叫“以人為本”
是民本不是人治!人治是西方話術,用來攻擊中國的!他們號稱自己是法治社會,以區別於中國的人治社會!事實上,中國歷來都是基於民本,德治

中國早就是中央集權的農耕文明,不需要對外擴張搶劫張力。而西方所謂的民主,本質就是蒙古的忽裡台制度,胡虜海盜是一家嘛。天然就有巨大的對外擴張搶劫張力,一旦搶不動了,這種張力就由對外轉變為對內,現在,西方正在搶不動中國,恢復到千年互搶的常態這個階段

巴以衝突告訴中國人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是非判斷標準完全對立,

這個世界是分裂的,一邊是美歐為代表的“上流社會〞,二百年來一直統治階級,擁有最強大的科技、經濟和軍事實力,制訂世界規則,甚至還能定義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文明與野蠻。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他們所做的一切包括強佔他人土地、殺人放火永遠都是合法的、文明的,萬一他們幹的某件事不合法不文明,他們會隨時修改規則和定義使之合法和文明。另一邊是巴勒斯坦人為代表的弱小民族,永遠都是輸家和被犧牲的一方。如果反抗,那就是〝恐怖分子”。

關於美國載人登月和亞里斯多德著作,個人感想

明明是載人登月是否真實的疑點,很快被人偷換成了登月計畫。亞里斯多德著作是否真實問題,被偷換成了亞里斯多德是否存在。

怎麼正確看待中西方文明差異?反對西方偽史論並不是鼓吹西方

中華文明,或者說儒家文化,更擅長怎麼維持秩序。西方文明,一直處於各種大分裂。

中日韓,為何鼓勵消費從不見效

中國年儲蓄率40-50%,日韓30-40%,源於其特殊的農耕文明、農戶會存下夠二年以上消費的額度。儲蓄便成為了中華文明圈的文明。中國人不買房產,教育,兒孫帳單,不生子,那真是有錢無處花了。

中國婚育率降低會逆轉嗎

東亞國家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生育率也長期低迷,政府怎麼鼓勵(包括撒錢)都沒用。原因是1.婚姻和養育成本的增長。2.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加劇。3.傳統農業社會的婚姻和養育模式的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