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3 07:04:39阿楨

《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

實在搞不懂?一個「人口問題」有必要搞的像民初「啟蒙與救亡」般的大論戰嗎?你瞧程超澤在《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時報,1995)的<獻詞>說啥:

「這是一本告民以實情,曉眾以大義,由此喚起民眾生存危機感,民族憂患感和歷史責任感的書。」

程是大陸學者,1983-1986年任教於上海財經大學,1987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地理學碩士,1992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人口學博士,雖曾回財大當所長,但依其<鳴謝>所言:

「應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陳坤耀的盛情邀請,我作為該中心的正式研究員,才得以能對中國大陸人口問題進行深層的研究。」

為何?<前言>:「對於這樣一個重大的學術研究課題,至今還沒有學者作過全面研討。在大陸,大量過於敏感的、危及人口政策實施的人口問題,至今還是研究的禁區,從而對人口危機論的分析成了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這是中共常見的矯往必過「症」,為了對付人口爆增而下的一胎化猛藥又造成了:「四(老人)二(夫妻)一(獨生子)綜合症」,和性別比扭曲產生的「婚姻市場擠壓」。(p.11)

怎沒提「墮胎殺嬰」?另外,「一胎化」只是作者四大人口危機之末,前三是:

「人口量高質低,人口年齡、地區和城鄉結構的失衡,沈重的就業負担,農業勞動力過剩、無序流動、帶來奇特的『城市病』和『鄉村病』。

人均自然和經濟資源稀少,糧食不足。

生態日趨惡化,環境污染迅速。」(p.11)

旣然如此,「一胎化」是不得不下的猛藥了?
未必!作者認為:「未來發展戰略必須從GNP增長為中心的傳統型戰略,轉向以保証生存與持續發展。」(p.368)

「在一胎率已很普遍的城市,對第二次人口高峰出生的、已歷過第一次生育的育齡夫婦,可有計劃地考慮在九十年代中、後期放寬第二胎生育。在下一世紀人口第二次出生高峰已完全過去時,在全大陸範圍內普遍提倡一對夫婦生兩個孩子,但仍要千方百計杜絕第三胎生育。對現行一對失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各項優惠政策不應予以改變。」(p.370)

以上可能只是書生之見,讀起來都不易懂了、更何況實際執行?

很奇怪!為何要突破中共人口控制的學者,研究結論還是要用政治性人口計劃來解決呢?

全是迷思!現實的中國大陸,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民逐漸會有自己的主張,比如城市中上層男女可能連一胎都不想生了。

jsoujsou 2024-09-09 02:25:05

感謝美國人收養中國棄嬰,今後不需要了2024/09/06

中國已停止國際收養計劃,今後除了外國人來華收養三代以內旁系同輩血親的子女和繼子女外,不再向國外送養兒童。這基本上消除了除華裔以外,在中國收養兒童的可能性。
有些朋友對這件事可能有點驚訝,外國人收養中國兒童已經是有些年頭的記憶了,以為早就沒有了,現在才知道原來政策是最近才基本停止的。
這種印象基本上沒錯,收養中國孤兒的主要是美國人,所以我們主要看下美國政府統計的數據。收養人數快速上升的時間集中在1995年到2004年。 2004年達到近8,000人的高峰後快速下降,到了2023年僅有16人。可以說,即便政策不停,從數據上看也沒有多少國際送養兒童了。
總的來講,跨國收養相關政策的停止,並非源自於地緣政治因素。很大程度跟著經濟發展,以及相關法律、流程的完善,所導致的遭棄養孤兒數量大幅下降有關。美國家庭跨國收養中國兒童,很大程度上要成為歷史了。
  回應
外國人給了棄嬰更好的生活,為什麼不感謝?羞恥?有啥羞恥的?自己不養也不給外國人養才羞恥。
強烈建議國家成立“送養外國(美國)兒童跟踪調查小組”,對已經送養的兒童的現狀進行跟踪排查,看看是否有被虐待現象,給全中國人民一個交待!
更好的生活?明明是火坑。
更好的生活,你確定?麥克尼爾、赫爾德這樣的東方棄嬰在大洋彼岸逆襲人生的「著名樣本」其實才是鳳毛麟角,她們甚至被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所綁架用來攻擊中國社會。西方尤其是美加兩國熱衷於收養東亞嬰兒,特別是女嬰,不能簡單一概歸為善心。要知道西方社會有種非主流性癖“黃熱病(yellow fever)”,指對亞裔女性的莫名狂熱,這才是大部分白人家庭、單身漢熱衷收養東亞女嬰的真實動機。在過去的幾十年,夾雜在正常長大的幸運兒間的,不乏有淪為白人養父的幼妻與凌虐玩具的人間悲劇
自古以來歐美戰爭有一種叫做血伐的形式,就是部落之間劫掠,把劫掠的孩童洗腦培養起來,長大後讓他們去屠殺自己的親屬部落,由於長相和這些人相像很容易就接納和混入,於是戰爭往往都是從內部開始擊破

jsoujsou 2024-09-09 02:21:06

陸媒:送檢印度新冠仿製藥 9成是假 2023/1/16

中國上月疫情急升以來,治療COVID-19藥物倍拉維(Paxlovid)一藥難求,許多人轉而購買來自印度的數款廉價仿製藥,但陸媒引述檢測機構表示,送檢的仿製藥9成檢測不出有效成分,也就是假藥。

數據造假、管理粗放… 印度藥業産品質量問題堪憂

  《印度商業在線》2024-03-27,2023年第一季印度對美國的藥品出口量同比大幅上升,但頻頻發生的品質安全事故,給印度藥業帶來嚴重衝擊。
  據印度醫藥聯盟(IPA)顯示,印度約有3000家本土藥廠以及約10500家藥廠,能夠生產幾百種原料藥和60,000多種製劑。印度製藥産業總産值約為420億美元,計劃2024年將到650億美元,2030 1200億至1300億美元,2047年達到4500億美元。
  印度醫藥協會(PCI)數據,印度仿製藥已超100億美元,全世界25%的仿製藥以及全美40%的仿製藥均來源於印度。2023年全球仿製藥前十名企業中,印度藥企佔四席。
  2022年1月,世衛組織全球警告,不要服用兩種印度産止咳糖漿,在烏茲別克斯坦導致至少20名兒童死亡。
  2022年10月,世衛稱,由印度梅登製劑公司生産的4種止咳糖漿與66名岡比亞兒童的死亡有關。
  2023年8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向印度「半人馬藥廠」警告,14年間都未曾進行清潔,要求召回特定批次的阿普唑侖片劑和氯巴札姆錠劑。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2023年2月,美國將一家印度藥廠生産的兩款眼藥水下架,稱其與發生在美國12個州的55起細菌感染病例有關聯。印度製劑的聲譽受到極大影響。
  結構性問題難解
  數據造假、管理粗放、成本壓縮、企業文化稱為當前印度藥業的四大自身「頑疾」。
  政府監管不透明
  35家藥企共向參選政黨捐款100億盧比,約合1.2億美元。
  「我們經常看到州和中央層面的藥品監管機構採取適當寬鬆的做法。」

阿楨 2024-06-30 02:36:55

中時社論》博愛座讓座 修復人心的良善 2024/06/29

近日,包括捷運在內的各種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連續爆發「博愛座」讓座衝突,甚至還釀成流血事件,引發各界高度關切,於是有知名作家發起「占領博愛座運動」,高喊:「即刻取消博愛座」。但台北捷運公司說,因法令規定無法取消;衛福部表示,將修改《身心障礙權益保護法》,把「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近期送立法院排審。但是更名能解決博愛座引發的人情澆薄和世代衝突問題嗎?
博愛座始於1980年代的台北公車,而後逐漸擴散適用於各縣市公車及捷運等公共運輸系統。目前法源依據是《身心障礙權益保護法》第53條規定,沒有提供對號座的大眾運輸工具,應設置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的博愛座,其比例不低於總座位數15%。
設立博愛座時,台灣高齡人口僅占總人口的5%左右;而在博愛座入法的2013年,高齡人口占全國人口11.5%。然而,這些年來,高齡人口占比急速增加,預估明(2025)年,高齡者就占了20%以上,更別說還有其他的「身心障礙者」以及弱、婦、孺。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人心的疏離。簡單講,受到政治與科技的影響,世代之間的鴻溝愈來愈深、人與人的距離愈來愈遠,很多人在車上往往是戴著耳機或看手機,坐在位子上的人不會關心旁邊是不是有需要座位的人。再者,有一派人士的觀點認為,大家都是花錢買票上車,憑什麼要讓座給別人?老人的票價還有優待呢!尤其近年來因政治渲染,掀起年金、房價等問題,讓年輕人的相對剝奪感加深,世代衝突的現象隨時引爆。
博愛座讓不讓座,絕不只是單純的座位問題,也不是誰比較辛苦、誰比較累,其核心問題是台灣社會總是時刻處於一種集體的暴戾氛圍中,博愛座讓不讓就成了台灣社會世代衝突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