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1 07:17:11阿楨

《法國文化工程》

實在搞不懂,那麼有文化品味的法國,怎會將以人文為主的「文化」與機械的「工程」弄在一起?

這就是對自己文化有自信的文化大國之表現,你瞧瞧人家法國的時尚服飾、美食美酒,多有品味啊!就連武器,比如拉法葉軍艦、幻家飛機,造的也比美俄有質感而不單強調性能。所以不怕工程來物化文化。

照你這麼說,德國思想家二分精神性文化與物質性文明,並力批文化工業,就是就對自己文化沒自信怕被物化了?還有台灣的文化產業呢?

文化產業當然是為了賺錢,台灣行的就是民間產業,所以文建會想將文化產業化。

那文建會搞的「社區營造」呢?是想將社區文化的營造工程包給本土意識形態家了?

那當然!長期來台灣黑白兩道不知多少人是靠包公家工程致富,遠的不說,現在進行式的高捷、高鐵,名義上是BOT、實際上是A公家……

乾脆說學者也多在包國科會的工程,別如此望文生義,莫拉爾在《法國文化工程》一開始就定義:「文化工程目標定義、實踐文化計劃、妥善運用文化經費;對文化執事者而言,文化工程同時提出品質、成本、時效等方面最適當的建議。」(p.19)

原來是要借用工程的管理模型來提高政府文化預算的使用效率,與什麽文化意識形態無關嘛!

別被工具理性騙了,吳錫德在代譯序說:「事實上,從法國右派政府於一九五九設立文化事務部,到左派社會黨於一九八一年起大張旗鼓的推動文化行動,個中都標幟著極為明顯的權力意符。」

原來龐畢度文化中心和新羅浮宮工程,都以巴黎為中心的中央政府的權力意志,這在台灣的話,可是重北輕南的罪名!

問題是不如此的話如何打造巴黎成為世界性的觀光城,要像台灣這樣分散資源到各地辦自己爽的各種「國際xx節」,能吸引到啥外國觀光客?

台法的文化工程還是有別的,「從實際運作看,法國政府從不是一個『文化掛帥的政府』。因為中央政府在文化事務的支出、分布及設置的比例,都遠遠低於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之於文化事務,其『象徵權力』絕對高過其實質權力。況且,法國歷來政府早就潛移默化他們的子民,取得一項『全民共識』:即『文化』乃是最足以代表法蘭西的偉大成就,也是法國帶給全人類的一項珍貴資源!」

台灣也正在進行台灣意識的文化工程啊!

難怪只能自己爽。

上一篇:《法國新戲劇》

下一篇:《法國餐飲》

阿楨 2019-04-03 08:36:14

沒公德心!羅浮宮巨大拼貼藝術 兩天內被遊客撕碎 2019-04-02 聯合新聞網

由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巴黎羅浮宮金字塔,近日歡慶落成30周年,法國藝術家JR(Jean Rene)也特別在金字塔前的廣場,鋪設巨型的拼貼畫,讓金字塔周圍變成了一個「隕石坑」,不料展示不到兩天的時間,竟被群眾撕成碎片,當成紀念品帶走。
上月29日,藝術家JR與400名義工一同在金字塔周圍拼貼巨型裝置藝術,該作品由2000多張紙拼貼而成,花費了將近四天的時間,才完成了這幅總面積達1.7萬平方公尺的幻視藝術作品《大金字塔的祕密》。
豈料,該作品開放參觀不到兩天的時間,竟被遊客惡意破壞,2000多張的拼貼畫全被撕成碎片。消息被傳上推特後,立刻引發網友撻伐,網友紛紛留言指責這種不道德的行為。
藝術家JR也在個人的推特發文表示,「真不敢相信,竟然發生了這種事」,但他卻未因此感到憤怒或失落,他認為「完成拼貼畫的那一刻,作品就有了自己的生命」,無論是義工協助拼貼,或是遊客為了收藏而撕碎紙張,都是作品中「公眾參與」的部分。而羅浮宮的工作人員也表示,「雖然有預料作品可能遭到破壞,但沒想到會這麼快發生」。
  回應
近幾年去羅浮宮參觀的中國遊客很多!
我才剛去羅浮宮回來,西方面孔比例佔80%以上。
我去的當天臺灣團也不少。我是自由行。
沒品的人全世界都有....

圖博館 2017-12-05 11:10:27

兩個經濟學概念可以幫助解釋語言如何傳播:網絡效應和路徑依賴。網絡效應:一個網絡如果有用,那麼就會有更多人加入,這個網絡隨之會變得更加有用。因此,當說一種語言的人很多,那麼就會有越來越多其他想要便捷交流的人來學習這種語言。
  路徑依賴描述了初始條件如何對長期的結果產生深遠的影響。今天,英語在國際商務和文化中的突出地位,源於19世紀英國創造了“日不落帝國”,在20世紀早期,美國的經濟優勢取代英國,卻再次加強了以英語為母語的文化霸權。這些最初的歷史條件,加上幾十年來的網絡效應,是英語在當今國際交流中佔據主導的原因。
  與人口統計學相比,路徑依賴和網絡效應是更強大的力量。在未來幾十年中出生的非洲人可能會說法語。但是,如果他們有旅行、出國留學的願望,或者跨國公司工作,非洲年輕人就會有學習英語的強大意願。
  英語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莎士比亞使用的語言絕對不是最易學的語言,如果當初是法國主導了歐洲,如果當初定居美洲的是法國移民,這些假設都可能使今天的世界變成法語的世界,但那是另一個平行宇宙的故事了。

圖博館 2017-12-05 11:09:17

馬克龍說要讓法語主導非洲甚至世界英媒:中國都沒做到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非洲國家布基納法索存在感十足,他先怒懟提問記者“是非洲人在販奴,不是法國人”;隨後又在演講中說布國總統“去修空調”導致對方尷尬,這次,他又表示,不應該讓英語主導的趨勢繼續下去,要把法語變成非洲,甚至世界第一的語言。
  英國《獨立報》2017.12.3對此作了報導,並論述了馬克龍野心的荒謬性。報導稱,法語不可能成為全球性語言,因為就連擁有巨大人口基數的中國,都無法撼動英語的統治地位,法國依靠一些非洲舊殖民地的人口增長,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今年年初,馬克龍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政黨並以新理念席捲愛麗舍宮,但談到推廣法語時,他又撿起了老掉牙的高盧精英主義劇本。
  法國人在談到母語時,沙文主義情緒和偏執的過度防衛心理總是交織在一起。英國在20世紀70年代加入歐共體時,英語取代法語成為了基本語言,當時法國人的鼻子都氣歪了。10年前,法國試圖將法語定為歐盟基準法律語言的嘗試也失敗了。現在,一些法國人意識到,英國脫歐是一次機會,法語有望重新在歐盟中崛起。
在法國,語言是由一個“偉大而優秀”的官方機構規制的,他們會定期刪減一些類似“Le weekend”的不倫不類的英法語混搭詞組。為了捍衛法語地位,他們甚至動用國內法武器,2006年,GE公司因為在其一款產品中只提供英語菜單而被罰款50萬歐元。
  然而,對馬克龍的“法語世界夢”來說,這種官僚機械的操作方式毫無幫助。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數年前曾預測,全世界說法語的人口數可能會超過英語、中文和西班牙語,在2050年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這實際上是基於對非洲人口快速增長的預測(法語是19世紀的非洲殖民主義的遺物)。
  但即使在今天,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比以英語為母語的人(3.75億人)多得多,即使中國經濟在快速崛起,但英語的支配地位(全球有15億使用者)還是一如既往地強大。
  毛主席曾經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對於一種語言的全球化來說,軍事征服在早期或許有一定的作用,會改變那些殖民地和帝國的語言。但如今,語言的主導地位主要來自於和平的互聯網,這肯定是法國的官僚和政客改變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