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09 06:59:20阿楨

《法國新戲劇》

麥田出了一套「法國文化叢書」(2002年),譯自法國<我知道什麼?>叢書,編排採大字寬行距,當然价格也比遠流版的同型書多了近一倍達二百廿元。

要是比北京商務的《法國博物館》(2000年)的七塊五人民幣則多了二三倍。

這有啥好比的,兩岸書价本如此,再說知識無价、老提錢太市儈銅臭了,何況「法國文化叢書」主編吳錫德的代譯序、篇篇都精彩,譯者也都曾留學法國且以法國學為專業(這種譯者在台比中少見),值得了啦!

是嗎?那咱來瞧瞧吳錫德如何導讀《法國新戲劇》:

「先是對戲劇語言的否定,再者對其空間的顛覆。從一九五0年代起,若干非主流的小劇團便開始推出一些標榜反伝統劇作理論、反理性的新戲碼。六0年代它們彼此之間相互應和,且蔚成風氣,新戲劇(或謂『前衛戲劇』)成了挑釁的代名詞。不久,還是為法國觀眾所接受。七0年代又力求突破,結果舞台成了叫囂的會場,或胡鬧的空間。八0年代逐漸回歸劇本,但仍充斥許多費解的夢囈或獨白。不過,九0年代以來新戲劇已開始擺脫議題與挑釁,往表演藝術的本質求索。」(p.6)

果然簡扼地概論了法國廿世紀戲劇,可惜旣無法深入地表達法國「現代」新戲劇追求虛無與荒謬之「意義」,也不知八九0年代之後法國「後現代」戲劇「消解」追求虛無與荒謬之「意義」,「後現代」那來「本質」?(參見鍾明德的《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書林,1989)

不好意思,首引就讓你見笑,不過其它篇吳文真的寫得不錯,後評再引。《法國新戲劇》算是「法國文化叢書」中較能名實相符地呈現「法國新戲劇」精義的,讀過後就會覺得之前台灣一般戲劇書(比如石光生的《現代劇場藝術》,三越,1978)所介紹的法國新戲劇,只是有形無神。

柯樊在《法國新戲劇》首章首節<焦慮與虛無之間>問道:

「為求解脫,何不乾脆一下子化為虛無,卻要像新戲劇這些劇作家這般折磨人呢…尤涅斯科說,《椅子》不是訊息,也不是人生的挫敗,更不是老人精神上的災難,它們就是椅子,也就說它們不存在…生命的主題,就是虛無…貝克特所有的作品,從一啟幕,提供劇中人的就是存在的幻象。『結束了,快結束了,也許結束了。』這三個用語的深層面象徵它們步入虛無…一切都是虛無的暗喻:話語和手勢,動作或靜止…但人們也明白,試圖對話是可笑的(『我聽到你的無聲大聲說出虛無的話語』,塔廸卮,《售票口》)…當到達空的境界時,戲也結束了…自此,無法溝通,絕對孤寂,只是存在的空虛所立即呈現的形式。」(p.31-3)

原來法國所謂的新戲劇、新小說甚至新電影,都有濃厚的存在主義味道。

那是當時法國或說是戰後歐洲「虛無與荒謬」的氛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