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故事》
媚俗之作!如從檢索的方便與資料之豐富,《漢字的故事》遠不如《正中形音義大字典》;若從歷史探源的深度及嚴謹,又不如許進雄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台北商務,1995)。
各有特色吧!《正中形音義大字典》在動輒十幾巨冊的漢語字典中,算是本短小精悍(二千多頁)的「形音義」字典。而許著更是少見的《中國古代社會史》,除了一般常見的文献與考古史料外,只要是甲骨金文有的字,在行文中必會究其古文字義、以解釋相關古史。
這太繁瑣了吧,又不是《說文解字》或甲骨金文字典,此種賣弄文字訓詁的學究,是乾嘉以來中外漢學家常見的通病。
不只!連佛教學者亦然,將各種版本的文献校對和文字訓詁一番,便成了一篇冗長不知所云的論文,殊不知文献校對和文字訓詁只有在有必要時才須為之,不然就會將文史哲學墜為文字學之附庸。
一般讀者那管你們學派之爭,圖文並貌好看就好,尤其身歷其境的寫書方式,誠如書封底所言:「她親自踏訪中國鄉鎮考查、拍攝古文物,也拍攝現代漢語文化裡的民俗生活,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有了圖片搭配解說,變得輕鬆易懂…用簡明、通俗的說故事方式,引介一部漢字的文化史──也是精彩的中華文明史。」
難怪那麼好賣,一個月就有十刷,感覺上有點像漢字版的余秋雨「文化之旅」。
可能還有「文字意識形態之爭」的因素存在吧,她在台灣版序中大批中共的簡體字,這很合那些中文老師的口味,但別誤會了,她可是主張「原」體字而非「正」體字,她在頁二一六「寍」中就左右開攻道:「這個字的正體字現在都寫作『寧』,加了一個誰也不懂的下半部分。一九五八年簡化字後寫成『宁』,『心』和『皿』都不見了,今人遺慽。」
夠了!又不是老師改作文,用輕鬆的態度當文學作品讀比較好。
2 筆畫
3 漢字的特點
4 漢字的歷史
4.1 字形史
4.1.1 原始文字
4.1.2 象形指事時代
4.1.3 形聲會意時代
4.2 字體史
5 漢字的語文知識
5.1 造字原理
5.2 漢字結構
5.2.1 基本字根部件
5.2.2 特點
5.3 字形(漢字書法)
5.4 讀音
5.5 注音
5.6 漢字與詞語
5.7 漢字的數量
5.8 常用字
5.8.1 中國大陸、香港、台灣
5.8.2 日本
5.8.3 韓國
5.9 筆劃最少與最多的漢字
6 字形
7 漢字的影響
7.1 衍生字
7.2 漢字文化圈
7.3 漢字民俗
7.4 漢字藝術
8 近代以來漢字的變化
8.1 組字
8.2 簡化
8.3 拉丁化
8.4 異體字整理
9 計算機處理
9.1 漢字編碼
9.1.1 動態組字
10 繁簡體漢字的比較
11 參看
12 註釋
13 參考文獻
14 外部連結
漢字一詞早出自《金史》卷九本紀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習本朝語言小字,及漢字經書,以進士完顏匡、司經徐孝美等侍讀」。
筆畫
漢字的筆畫離不開「點」、「橫」、「豎」、「撇」、「捺」、「折」這六種基本筆畫,另外還有「提」。以書法為例,對各種筆畫都有多種不同寫法,尤其以折的變化最多。
漢字的特點
漢字的特點有以下幾項:
表意:承上,字根本身表義,多個字根合成新義,且空間的配置對字義有影響。(朱邦復先生的字易即是探討此)
相容並蓄:各語言、各領域應用可以六書基本規則,可貼近自身領域、地域所需組出所需要之字。
書同文:漢字本身不完全表音,不同方言、語言之間,仍可書同文,以文意、字義來互相瞭解。
獨有的文化如對聯、書法藝術等。
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包括漢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字形史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就形成了。
象形指事時代
泰山封禪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鉅細靡遺描繪意象的方式往簡化成容易紀錄刻畫的方向變遷,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也稱為古文字。
形聲會意時代
為了能更精準的表述,最早從小篆的時代開始一直到現代,因應隨文明發展不斷增加的新事物,以基本的象形指事字為基礎,發展了形聲、會意的組字法,以組合方式,來細化大量的字出來,使得文書上記載越來越精密,到今天一直為造字的主力。
一開始金屬只有「金」一種,但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對於金屬的知識更加豐富,「金」被細化成「金」、「銀」、「銅」、「鐵」等等。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和武周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同時發明的文字還包括圀、瞾、囝等。人稱則天文字。
五代劉龑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而在同一時期,朝鮮半島與日本採用了「麥酒」這個名字作為「啤酒」的譯名。)
近代化學名詞在翻譯成中文時,也用了形聲會意造字法,造了一系列的新字,例如「溴」、「鈽」元素與「醇」基、「醛」基等有機化合物名詞。另外化學上還有很多將兩個字的部分湊合起來表示新的意義的字,其發音也是兩字發音湊合而來。如「烴」(碳氫)、「羰」(碳氧)、「巰」(氫硫)、「羥」(氫氧)等。
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浬(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哩(英里)等度量衡用字。目前在臺灣仍然使用,但多為單多音節混用,港澳地區亦同。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陸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準計量局所發的《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不使用。
有了造好的象形、指事的獨體字為基礎,使用形聲、會意組字法隨著文明的發展,組出表示新事物的合體字,這使得記載為文時,以前述的各種不同的船來說,只要看一單位的字形,我們就知道指的是那一種「舟」,這樣辨識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過來,以組詞的方式就要看過前後文(或短或長)有其他哪些字才能判斷正確的意義,較缺乏辨識效率,但方便口語溝通(漢字同音字太多,聽覺不易辨識,解法一為組詞,二為如韓日語數音為一字:「浬」發音為海里)。
字體史
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到在帛、紙上的毛筆書寫。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唐代時期隸書向楷體過渡,而且官方亦鼓勵多用行楷,並衍生出草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開始出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後,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體,傳入日本,衍生出明體(可能是在明朝傳入,現在台灣、港澳、日本、韓國皆稱明體)。在現代手寫體仍以楷體為標準(鋼筆字),電腦化之後,又陸續出現了黑體、仿宋體等字形。
漢字的語文知識
造字原理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
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有人稱為抽象的象形。
會意
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形聲
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聲符,結合不同的屬性部件,表不同意義如蝴、湖、葫、瑚、醐等,而以同樣的發音元素(也有的是完全同音),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如過、蝸。
轉注
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註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
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2],但後來被假借當作別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其中「轉注」「假借」兩項的意義,至今爭訟不休,尚無令人滿意的說法。)
漢字結構
漢字由一個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維方式(歐語系是一維文字)在特定的正塊空間內組成,因此有方塊字的別稱。
鄭樵的搜集,以形為主的文有三百三十個,稱為形母,以聲為主的文共有八百七十個,稱為聲母,合計一千二百文。
聲母:鄭樵的搜集,有八百七十個。現代的研究整理,是869個。
單一字內就有很高的訊息密度,在表達同樣的事物時,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達同樣的訊息,而且更為精密,鮮需依賴前後文的情境理解某字含意(此指傳統字而言,不適當的簡化字有跟表音文字一樣的情形),所以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
所有漢字乃由1134個字母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爻、又、心、攵、乂、弋等,像積木一樣組合而成。以意念的聯結組合各種文成各式各樣的字,表達各種意涵。
如不認識一字之意,可拆字,從組成字根以及空間的配置推斷出其字義。當時代演進出現新事物,難以詞的方式來表達或是缺乏效率時,也能以字根組合原則,合成出新字來用,例如:鈾'字,就是近代為了表達新發現的化學元素而新造的字。
漢字組成的字根空間配置對字義有影響:如同樣是「心跟亡」的合體,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導致不同涵義;文字右邊有「乂」這個字的字根,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進行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發現),如果右手拿斧頭就變成「攵」,有這個字根的,字本義幾乎都是有針對性武力的使用或強制維護一個秩序相關的事物,例如攻、敗、收、散、政、牧、敕、赦、放等字,跟一個秩序的建立消滅、維持有關。[2]。
「國」這個字的筆畫與筆順漢字有各種不同的書寫方式,即有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字體,漢字的字形不一樣。
讀音
漢字是多種語言的共同書寫體系,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或數個音節(視語言而定)。此外念法上在日語以及各漢語中,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
古代漢語,曾存在一個漢字多個音節的情況,從唐朝開始減為一字一音節。現代標準漢語中,皆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由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有明顯的同音字現象;同時還有一字多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或破音字。這一情況與各種漢語方言是普遍一致。而其他少數民族借漢字表音時,也有存在一字多音節的情況。
漢字大致為一字一種發音,存在訓讀,但現今已不常用。
在漢字的發音上,有著多音節,如国(こく)、肉(にく),也有單音節如空気(空氣)的気(き,Ki),此外有許多字因訓讀、音讀,在不同狀況,發不同音的情形。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漢字與詞語
表意上,漢字是漢文組成的最小單位,大半漢字就可以為獨立表意單位,為單字詞。隨著語言文字的發展,有大量慣用的雙字詞甚至多字詞出現,近代白話尤其眾多,主要分為
反義複詞:一笑泯恩仇(兩字反義,兩個意思都保存)
偏義複詞:不吝惜「去留」(兩字反義,但只有「留」的意思)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準確掌握為數眾多的複合詞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種負擔。漢語常用詞彙約為幾萬條,總詞彙量約有百萬條,從數量上來說可能使有些人望而卻步。
漢字的數量
漢字由於是開放集合,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日常所使用的漢字約為幾千字。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類篇》,收字31319個;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常用字
香港教育署於2000年頒佈的《常用字字形表》收錄4,759字,適用於香港;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96年頒佈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收錄4,808字,適用於台灣;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於1988年頒佈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錄3,500字(2,500個常用字,1,000個次常用字),適用於中國大陸。
日本
日本內閣於1946年頒佈《當用漢字》,收錄1,850漢字;文部省國語審議會(今文部科學省文化審議會)於1981年頒佈《常用漢字》,收錄1,945漢字,取代《當用漢字》。依《常用漢字》,1006個漢字在小學教授,939個在中學中教授,共計1,945個。
韓國
參見:教育用基礎漢字
最簡單的漢字只有一劃,但卻不止一個字:除了「一」字以外,「丨」、「亅」、「丿」等都是漢字,而且都有各自的讀音。而現時已知最多筆畫的漢字,應該是「」,由3個「龍」字和3個「雲」個組合而成,共有84劃,這個字收錄於日本的TRON[1]計劃內。其次是由四個「龍」字組成的「𪚥」字,有64劃,收錄於統漢碼;同樣屬於64劃的字有四個興組成的字,收入自(中文大辭典)再之後的是由四個「雷」字組成的字,有52劃,收錄於《說文解字》。
字形
各地漢字字形差異由於各地對字形的使用並沒有統一,加之大陸地區使用「新字形」,便產生了許多差異。例如「刃」及「角」,在各地寫法都不盡相同。又如「口」字,臺灣官方規定最後一橫要寫得超過上面的橫折露出來一點,其他地區的寫法卻是不出頭的(注意右圖「启」字的口部)。
漢字的影響
漢字書寫體系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基礎文字之一,在漢字的影響下,還產生過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古壯字(方塊壯字)、古白字(方塊白字)、古布依字(方塊布依字)、字喃等文字。但它們都因各種原因而消亡,而漢語中的女書,如今也無幾人能識。日語的假名(仮名)在創製時也大量受到漢字字形的影響。
漢字文化圈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在古代日本、朝鮮和越南,漢字都曾是該國正式文書的唯一系統,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文明的傳播分享有著重要作用。
漢字於公元3世紀經朝鮮半島輾轉傳入日本。二戰後日本開始限制漢字的數量和使用,頒布了《當用漢字表》及《人名用字表》等,其中簡化了部分漢字(日本新字體),不過文學創作使用的漢字,並不在限制之列。日本除從中文中傳入的漢字外,還創造和簡化了一些漢字,如「辻」(十字路口)、「栃」、「峠」(山路)和「広」(廣)、「転」(轉)、「働」(勞動)等。詳見:日文漢字。
朝鮮半島
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了朝鮮半島,朝鮮語/韓語曾經完全使用漢字來書寫。相傳薛聰在當時發明了吏讀,把朝鮮語用同音或同義的漢字來表示。例如:「乙」字被用來表示韓語中的後綴「-l」。由於有不少發音都沒有對應的漢字,所以朝鮮半島的人民又運用組字法,把兩個或多個漢字合組成為一個新的吏讀字。相傳後來的契丹小字就是受到吏讀字的影響。此外尚有鄉札、口訣等以漢字表記朝鮮語的方法。1444年,朝鮮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發明了諺文與漢字一起使用,但當中有不少部件仍然有昔日吏讀字的痕跡。現在的大韓民國雖禁止在正式場合下使用漢字,並停止了在中小學中教授漢字,不過漢字在民間仍在繼續使用,且可以按照個人習慣書寫,但是現在能寫一筆漂亮漢字的韓國人越來越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於1948年廢除了漢字,僅保留了十幾個漢字。詳見:韓文漢字。
公元1世紀漢字便傳入了越南,越南語也曾完全使用漢字做為書寫用文字,並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喃字,但是由於書寫不便,漢字仍是主要的書寫方式。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後廢除了漢字,使用了稱為「國語字」的拼音文字。現在的越南文已經看不出漢字的痕跡了。詳見:喃字、儒字。
中國許多民俗都與漢字有關,例如:
「孔孟好學」的合文射虎:就是猜燈謎,也叫打燈虎,與漢字有著密切關係。舊時的射虎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文人射虎,謎面深奧謎格複雜多樣謎底多為四書五經中的原句;一類是市井燈謎,謎面謎底均很通俗。射虎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合文:中國民間常將一些帶有吉祥含義的短語合寫為一個字,以祈求吉祥,常見的合文如「招財進寶」、「囍」(雙喜)、「黃金萬両」等。
諧音字:華人喜歡利用漢字的同音特點用諧音字取吉祥之意,比如蝙蝠的「蝠」諧音為幸福的「福」,於是廟宇中常見石柱刻有蝙輻。而走獸的「獸」亦諧音為「壽」。
九九消寒圖:中國北方地區的一項民俗在每年數九的季節寫下「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雙鉤字,這九個字每字九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根據天氣為一個筆畫填充顏色,到數九結束完成全圖。
花鳥字:一些民間藝人用一些花卉和禽鳥的圖案拼寫成漢字,近看細節是一些花鳥畫,遠看整體卻是一幅字,這種字畫結合的藝術形式被稱作花鳥字,是一種多彩花鳥蟲魚組合書法。在中國,只有在春節廟會中,和一些節日集會中才可以看到。花鳥字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也成為一種街頭藝術。早期的鳥字畫大多寫的是一些吉祥話語,以祈求吉利,現在在廟會見到的鳥字畫則以書寫顧客的姓名為主,購買者的目的也由祈求吉祥逐漸轉變為獵奇。
梁啟超的書法作品漢字獨特優美的結構,書寫的主要工具——毛筆有多樣的表現力,因而產生了中文獨特的造型藝術——書法。而篆刻是和書法相關的藝術,用刀在石材上雕刻出篆字作為印章。
近代以來漢字的變化
漢字歷史上是不斷在組新字的,目前所見的各種漢字並非一口氣完成在某一年代,而是應時代需要漸漸發展成今的面貌。例如:「人」這個字商朝就有了,凹凸這二字則是在唐朝的時候才出現。
簡化
漢字書寫複雜,傳統印刷更複雜,異體字、別字非常多。所以自古以來就已經有許多的簡字,但多半是人民私下使用,正式的文書仍然是用繁體字,而雖然活字印刷是華人發明的,但由於漢字的結構特性,活字印刷幫助有限。
近代,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中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當中有人堅持漢字的傳統,亦有鼓吹放棄使用漢字。這些鼓吹放棄漢字運動的立論「漢字落後論」,內容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尤其在近代個人電腦還沒有普遍化以前,因為漢字不能透過打字機書寫,而必須使用巨型的排版房的鉛字,也就是說漢字已成為教育及資訊化上的瓶頸。但是近代個人電腦普遍化以後,漢字能透過個人電腦輸入,此種論述已經不具說服性。許多使用漢字國家以政治推行的方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本的使用假名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考量。
拉丁化
郵政式拼音(1906年)
國語羅馬字(1928年)
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
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
粵語拼音(1993年)
通用拼音(1998年)
現在,漢語拼音方案是使用最廣且被聯合國接受的漢字拉丁化方案。
異體字整理
漢字中存在許多異體字,它們的意義和讀音完全相同,只是寫法不同。異體字的產生部分是由於歷史原因,有的則是人為造字,如「和」與「龢」,「秋」、「秌」和「龝」等。
計算機處理
漢字編碼
漢字的基本字體:篆、隸、楷、行、草。本圖還包括了書法和印刷的美術字體,前者如歐體、顏體,後者如宋體、黑體。為進行信息交換,各漢字使用地區都制訂了一系列漢字字符集標準。
Big5碼。收錄13053個漢字。在臺灣、港澳地區使用的一字節或兩字節編碼。
Unicode:中國官方要求在中國大陸出售的軟體必須支持GB 18030編碼。
在國際通信化和軟體設計領域,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編碼收集了漢語、日語、朝鮮語/韓語中的漢字集。
繁體字:由中國自古承襲演變的文字,又稱正體字,優點是單一字內含意深遠,缺點則是筆畫較多,書寫速度較慢。
簡體字:相對於傳統漢字,是簡化程度比較大的,廢除且合併了很多字,也簡併了很多的部件,優點是書寫容易、快速,缺點是有時難以精密用字,例如:「头发黑」,一般理解成「頭髮黑」,另一種則為「頭發黑」。
雖有前述差異,然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據統計,不到25%。此外,在日本與韓國也有各自簡化的作為。在臺灣,官方用字或正式文書必須使用正體字;在手寫的非正式文書中,有些人會使用行書、草書或民間的俗寫(例:「台」(臺)、「门」(門)、「与」(與));但是,幾乎不會使用大陸簡化字中較難辨識字意的合併字(例:「里」(裡)、「后」(後)、「余」(餘)、「制」(製)、「面」(麵,亦作麪)、「谷」(穀)、「复」(復)、「复」(複),皆不簡化)、「台」(臺、檯、颱)。
參看
漢字改革
漢字文化圈
漢字復活
漢字廢止
日本漢字改革史
^ 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
^ 2.0 2.1 2.2 《漢字的故事》 林西莉著,李之義譯,貓頭鷹出版社出版。ISBN 986-7415-89-2
《詞語春秋》 李梵著,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漢語文化暢談叢書」之二。ISBN 7-80019-917-7
《漢字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語文出版社 1988年10月
《字里乾坤》 林成滔著,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漢語文化暢談叢書」之一。ISBN 7-80019-821-9
《漢字的故事》 林西莉著,李之義譯,貓頭鷹出版社出版。ISBN 986-7415-89-2
《中華印刷通史》
《河洛閩南語縱橫談》 吳在野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ISBN 957-19-2266-8
《談人文與資訊》謝清俊著,中華民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發行。ISBN 986-00-4856-8
《語言、認同與去殖民》蔣為文著,國立成功大學2005年出版。ISBN 957-8845-85-5
《語言、文學kap台灣國家再想像》蔣為文著,國立成功大學2007年出版。ISBN 978-986-00-9746-7
Defrancis, John 1990.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Taiwan edition)台北:文鶴出版社。
漢字收聽此條目(共兩部分)
第一部分:在媒體播放器播放/在瀏覽器播放(詳細信息)
第二部分:在媒體播放器播放/在瀏覽器播放(詳細信息)
本錄音根據2005年11月30日的版本,以國語錄製。它不會因條目後續的修訂而自動改變。(收聽幫助)
更多有聲條目漢典
MonkeyKingSoft.com - 使用電腦軟件學習漢字:在電腦上動態顯示漢字筆順,或者打印成卡片幫助記憶。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
中國大百科全書-漢字條目
漢字起源與字形演變 - 六種漢字起源學說
港台及大陸現代漢語常用字頻率統計 - 漢字頻度表(簡體)
中國語言文字網
韓國漢字能力檢定會
韓聯社澄清韓國沒有漢字申遺
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
「漢語,你好!」遠程教育網(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媒體發展中心、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 合作開發)
古籍解決缺字問題的方法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
漢字的字型與編碼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1%89%E5%AD%97&variant=zh-hant
賴幸媛強調,這個議題與海基、海協會的協商無關,「兩會協商不存在這個議題」。
賴幸媛昨天應邀列席立法院備詢,她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根據她的了解,馬英九的意思是,希望未來對岸推動正體字,認識正體字,台灣還是看正體字、讀正體字、寫正體字,「這個跟江陳會與兩岸協商無關」。
賴幸媛強調,兩岸正式協商沒有這個議題,總統提到「識正書簡」,用意是希望對岸能認識正體字,這是向對岸喊話。這和開放大陸學歷認證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
儘管賴幸媛一再替馬英九總統緩頰,民進黨立委邱議瑩質詢時仍然高聲痛批賴幸媛沒格、沒品,甚至罵她「狗官」。
此外,立法院內政等聯席會昨天審查第三次江陳會簽署的「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空運補充」和「金融合作」等三項協議,經過一整天的會議,二十多個人次的詢答,由於民進黨始終表示反對,國民黨又沒有動員足夠的人數來表決,因此聯席會議主席張慶忠傍晚宣布,三項協議將「擇期再審」,形同議而不決。
但陸委會官員及立委私下表示,三項和大陸簽訂的協議中,都訂有「自簽署之日起各自完成相關準備後生效,最遲不超過六十日」的條文,時限一到,協議將自動生效,本案名義上還沒審完,但實際上不會再排,因此儘管立法程序沒有完備,實際執行不會受影響。
馬英九總統提倡「識正書簡」,遭在野黨強力抨擊,立委邱議瑩質疑,總統府官網馬上出現「簡體字版本」;府方澄清,簡體版是前總統陳水扁上任後,特別新增的內容,這算是「阿扁政績」。
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蔡仲禮表示,為順應全球化風潮,總統府官網進行多次改版,陳水扁上任後,民國八十九年十月更新增簡體版,這與馬總統提倡「識正書簡」無關聯。
此外,有關「識正書簡」遭質疑,總統府昨天再度澄清,強調此一概念是針對大陸十三億使用簡體字民眾所建議,目的是希望對岸逐漸認識代表中華文化的正體字。
府方表示,正體字是中華文化優良的傳統與資產,台灣使用正體字,代表台灣在中華文化的獨特地位與主體角色,「當然不必、也不會改變使用正體字現狀」。
拜讀昨日「識正書簡,正體字會漸忘掉 」一文,筆者深以為馬總統此舉不失為一權衡之計。以現階段國人文字的使用習慣來說,雖實有因方便而簡寫,但仍以繁體居多,教育部的語文教學政策仍以繁體字為主,所以沒有「乾、干」不分的現象。
至於繁簡字的爭端,也不必上綱至中國文化的爭奪戰,就中國文字的演變來說,簡筆的演進過程所在多有,今日之字比照小篆不知簡化多少。難道使用簡化字的我們,就是背離中華文化嗎?「識正書簡」不可以本末倒置,識正的目的正是文化傳承,書簡乃是個人選擇。筆者深信,大部分人應該不會在國家考試時全部以簡體字書寫,國文課本也不會出現簡體版吧。
所謂「牛B」、「軟件」之語,乃是其文化的約定俗成,「識正書簡」倒也不至於會回過頭來影響國語;若以此種論點,為何社會上就不會有習稱「良人」、「娘子」之語。以上所述,不過闡明一理:文字自有生命周期,只要對於文化的立場不變,「識正書簡」只是多一種選擇。
馬總統關於「識正書簡」的一番話,或因為未被完全引用,而招致了極大的誤解,甚至惹來「向中國交心」的質疑。但其實「識正書簡」本來就是傳統中國人的漢字使用方式,其意義約指「正式學習的對象是正體字,但在私人書寫時不拘正體或簡體,但為求書寫迅捷時,一般常會局部、甚至大量的使用簡字」。根據台灣政府從來沒有禁止在私領域使用簡字(包括草字、俗字、異體字、簡化字)的事實即可知,台灣基本上是延續了傳統上中國人的漢字使用方式,也是漢字最合理的使用方式。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人認簡字並不困難,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已經一定程度在使用。但大陸人因為在生活中鮮少使用正體字,故需要學習才能認得。由此邏輯可知,馬總統這一個呼籲,應是針對大陸人,而非針對台灣人。至於大陸是否可能改變,則繫乎兩點:一是兩岸文字政策差異並不會大到沒有交集,其二是必須把若干關鍵性的迷思,透過學術研究的方式祛除。
相當於台灣「識正書簡」的政策,大陸則是以簡化字為正式學習的對象,而將正體字局限在古典文學與文化的相關領域。由此可知,兩岸在政策上真正的差異在於,對正簡二體的分工關係認知不同,並無正簡勢不兩立的必要。既然在使用簡字書寫上,在兩岸只是程度的差別,那麼,關鍵的差異便是在正式學習的對象上:即台灣學童在校學正體,大陸學童在校學簡體。如何在這個議題上能趨近,才是雙方學術討論的核心。大陸方面所持理由當然是「簡化字」較容易學習的論據,日前廈大教授指稱台灣農民識字率不如大陸農民的荒謬說法,便是未經過任何實證研究、據此所做的想像。而台灣方面堅守正體,歷來都強調與傳統接軌及書法之美,並不敢正面應戰「學習效率」這個議題。
實則,簡化字使得常用字中的形聲字從超過八○%的比例下降到了四○%以下,而致學童藉由「形聲」(即「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這個簡單原則學習漢字的可能性,不復存在(此原則雖時有例外,但並不會影響到以此學習的可行性,一如英語發音也時有例外,但並不會影響到英文拼字可賴phonics原則學習的可行性)。於是大陸的學童在漢字的音與形不再有關係之後,儘管筆劃再簡單,每個字的字形都必須死背!
大陸知名語言學者王寧日前曾指出,大陸未來不會改以正體字為學習對象,但卻又很關鍵性的指出,會考慮將不合理的簡化字恢復,她所謂的「不合理」的例子就是形聲字被破壞的例子,如「邓」(鄧)、「灯」(燈)。王教授的發言意味著大陸內部已意識到「簡化字」反而可能阻滯學習,而思改善。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所有形聲規則遭破壞的漢字都加以恢復,那麼大陸學童與台灣學童所學習的漢字,差距便會大幅縮小,兩岸的文字政策與日常應用也會大幅趨近。
因此,為讓馬總統的呼籲能對大陸產生實質的影響,政府應該主動盡速建立機制,以利兩岸定期進行語文相關學術研討,從學術開始慢慢建立共識,馴至大陸內部對漢字政策進行調整。其實,此類機制在世界各地不乏先例,如馬來西亞與印尼、法國與魁北克(加拿大的一省)。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政府大可就此勇往直前。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總統與文字學>中時短評09-06-11
馬英九日前接見僑界代表,提倡兩岸文字應該「識正書簡」,鼓勵民眾寫簡體字。細看馬英九發言,說法頗為周延,不過,乍聽之下,卻易於讓人跳入「馬英九鼓吹簡體字」印象。
在台灣,簡體字具有一定敏感性,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字、文化意義,更是「新台灣民族主義」裡頭,一條敏感的神經。最聰明的幹法,是順其自然,隨著時間推演,由社會脈動自然而然決定走向。
正體字、簡體字,各有其時代背景,兩者都有死忠支持者,很難勉強哪一方,接受對方文字。更重要的是,不管是正體字,還是簡體字,從來就不曾阻礙知識、文化交流。
關鍵原因,在於還有大量中文字,沒有被簡化。因此,兩岸民眾對於不認識的簡體字或正體字,只要看整個句子,就明白這是哪個字。對兩岸民眾而言,如何使用文字,帶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如果政治人物說三道四,要求民眾應該如何使用文字,易於引起反感。
要改變文字用法,只能順應時勢,隨時代潮流而流轉。比方說,四十年前,「土台客」一詞,帶有濃厚族群歧視意味。
當時就算有大人物跳出來,為這名詞正名,也不會改變絲毫。現在,「本土」已成某些人的護身光環,「台客」更是青少年某種時髦象徵。
正體字與簡體字之間,要如何互動,如何融合,如何相互影響,終究還是由時代潮流去決定,馬英九提倡不提倡,其實改變不了現狀。
正當今年三月大陸政協委員潘慶林提案「用十年時間分批廢除簡化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引起大陸火紅爭論的此刻,馬總統卻突然說出「書簡」主張,不得不讓人迷惑。馬總統變了嗎?他妥協於兩岸政治現實嗎?疑慮的恐怕不是漢字前途,而是我們的總統到底在想什麼,他要帶我們去哪?
總統府事後澄清,強調馬總統說的「識正書簡」是建議大陸民眾要「識正」,臺灣沒有提倡「書簡」的必要。馬總統這四字主張,既然與臺灣無關,也打不到對岸民眾心坎,那麼這只是放空炮彈?我看絕對不是。
說話看場合,馬總統這句話是對海外僑胞說的。也許在台灣感受不到「正簡漢字」需要攤牌的急迫性,但是在海外面對教學,面對公文書卻是急迫問題。
中央社在發布這則新聞時,清楚的寫著「盼兩岸達成協議」,這問題就不單純,如果只是勸導對岸同胞「識正書簡」,兩岸有必要達成什麼協議?這其中必然有奧妙。總統府在發布澄清稿時,明顯的避開了「達成協議」這字眼。中央社與總統府的新聞稿,差異就在這關鍵點。這個關鍵點正可以預測,「簡體字」將可能出現在台灣的公文書上,如有必要的話。果真這一天到來,這場漢字正簡爭奪戰,臺灣就輸了嗎?漢字文化就消失殆盡了嗎?
關於漢字的生死存亡,要先問全球中國人真的「識正」了嗎?比起日、韓或國際漢學家,我們真的懂「漢字」?
臺灣一談到漢字,關心的只是兩岸關係,那無關漢字學習與認識。而大陸在議論「繁簡」時,則已經試圖擺脫政治層面,開始自問,「我們真的懂漢字的傳統文化嗎?」大陸最近一期出版的《新周刊》,就以專輯討論了繁簡漢字問題。首篇名為《繁簡之爭是個偽命題》,主要精神在於自問,現代人真的認識漢字?它最後一段說:「漢字實在有點冤枉:其實只是一種工具,但卻被附著關於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不同立場和見解。」
這個專輯的第二篇文章,是一個中醫理論學者所寫的《認繁識簡》,作者問,「牙痛」與「牙疼」有什麼差異?字面上沒大差別,但是在中醫理論裡,差別大了。文章結論是「若能恢復繁體字的合法地位,由認字而推動識字,則是民族大幸!」
第三篇則是專訪曾經努力要讓民眾認識漢字的一個人物,他編導拍攝電視影片《漢字五千年》,介紹了漢字的種種指事與藝術內涵。專輯最有意思的是第四篇,小小的一篇,談論臺灣的繁體字欲漢語拼音。此篇文章藉臺灣學生之口,指出繁體字「每一部分都有其作用」,而簡體字往往「不知其實指。」這最短,字體也最小的一篇,似乎在那裡隱隱發光,引導著簡體字大軍望何處奔去。
回到臺灣,回到馬總統,我們不得不問,「我們真的『識正』了嗎?」兩岸目前共同的問題在這裡是一致的。但是,我們有誰去拍攝《漢字五千年》?有誰去整理《說文解字集注》?與對岸比較,臺灣有足可炫耀世界的寶貴文化資產,其中繁體漢字與故宮文物最有可觀,可惜的是,它們被限在校園文史系,被鎖在故宮庫房,其知識與趣味完全不普及。
馬總統的文化政績被評為低分,因此正在努力提倡「文化創意產業」,但是,一個地區的民眾不能認識文化資產,缺乏情愫怎可能有創意?即使菁英群有文化創意,卻無基層民眾基礎,又如何變成產業?
建議馬政府不妨在其中挪出一些經費,仿照曾經嘉惠年輕學子甚多的「科學知識普及」活動,開始樸素的推廣「文化知識普及」,鼓勵學者講民眾懂的話,鼓勵故宮說文物的故事。如此長遠走下去,文化創意產業就在民間扎根,不像現在需要政府來揮汗提倡,這才是站在總統高度所必有的提綱挈領使命。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馬總統日昨接見僑界代表時,提出「識正書簡」主張─印刷體使用正體漢字,書寫上可寫簡體字,引發各方議論。總統府事後說明,識正書簡是針對中國大陸十三億簡體字使用者的建議,台灣沒有提倡「識正書簡」的必要。
但還原當時部分的言論,其中馬總統提到大陸因為採用簡體字,有些正體字看不懂,希望兩岸未來在能識正書簡上達成協議,馬總統識正書簡的主張顯然不只是針對中國大陸,包括台灣也一體適用。或許馬總統一時口快並非原意,但不夠謹慎造成失言是不容否認的,否則不會引發誤解。
此外,識正書簡是針對中國大陸之說,似乎也不甚合宜。如果是單方面給大陸方面的建議,前提必須是大陸內部普遍已經成形的共識,不然台灣提議大陸識正書簡,而大陸相對提出台灣應該中文簡體化以抗衡,豈不是無事惹塵埃,徒增衝突。或許馬總統有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但必須考慮內容與時機是否適當成熟,公諸於外就覆水難收了。
最近,韓國一批前總理聯名上書現任總統李明博,認爲要根本解決韓國的“文化危機”,就應從小學開始分階段教學生認漢字。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署名文章說,漢字不是外文,“去漢字化”過程的矯枉過正,不僅産生了文化斷層,也給韓國帶來了嚴重的民族文化危機。文章摘要如下:
“文化危機”是韓國長期面對的問題。一、年輕人普遍不懂漢字,越來越多國民成了“漢字盲”;二、國民語文程度越來越低,即使圖書館有豐富的藏書,有網羅8萬5000個漢字詞彙的《大辭典》,一般人望“字”生畏而不敢問津;三、韓國的兩個鄰國中國與日本都是漢字大國,有15億人在使用漢字。韓國遠離漢字,雖然可獨樹一幟,卻又陷入了自我隔離的孤立狀態。
漢字不是外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46116e0100gzud.html?tj=1
龍不再翻譯為dragon?大陸擬正名「loong」 專家揭原因 2024/02/11 中時
甲辰龍年到,不少大陸網友曬出龍年活動照片,卻出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很多「龍」的英文不再翻譯為dragon,而是「loong」。loong典出何處?dragon不能用了?「龍」究竟應該怎麽翻譯?帶著這些問題,陸媒採訪了海內外多位專家、學者,挖一挖dragon的歷史梗,看看loong的背後是怎樣的語言新「國潮」。
《澎湃新聞》報導,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彭萍教授介紹,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馬什曼在自己的著作裡提到了中國的龍,當時的注音用的就是「loong」,但他後面解釋的時候依然使用了「dragon」這個詞。
彭萍表示,在馬可波羅的東方遊記裡就有dragon這個詞,從外形上觀察,馬可波羅認為中國建築上的龍和西方的dragon這個詞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後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出了史上第一部《華英字典》,裡面就將龍譯為了dragon。這部《華英字典》的影響非常深遠,dragon這個詞一直延續了下來。
事實上,中國龍的形象非常正面,是一種幫助人類的動物,在西方卻幾乎都是負面的。幾位對中國文化比較了解的西方學者這麽區分「dragon」和「龍」的內涵,總結來說西方龍是口吐烈焰、巨翅長鱗、烈性如火,形象負面;中國龍為馬頭、鷹爪、魚鱗、鹿角、蛇身、沒有翅膀,代表好運吉祥。
另外,還有版本取了公約數,出現了「ChineseDragon」。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更新了「龍」的英文翻譯,收錄了詞條「Chinese Dragon」(中國龍)。2005年11月,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評選結果公開,原來呼聲最高的龍落選,「譯龍問題」進入公眾視野,這裡面就存在「龍」與「dragon」在國際傳播上的誤解。
北一女師轟108課綱「無恥」 沈富雄嘆:我比范仲淹更憂國憂民 2023/12/08 中時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日前批判108課綱刪除顧炎武「廉恥」等經典古文,讓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痛斥新課綱是「無恥的課綱」。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回應表示,品格教育不是靠背文言文,最重要是孩子能在公民素養上有進步。前立委沈富雄表示,課綱去中國化的問題跟減少文言文的問題,不止這一篇文章,尤其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他甚至感慨說,他比范仲淹更憂國憂民。
相關新聞
108課綱爭議大 侯柯反對去中化
基層老師:不應為政治犧牲文學
無恥課綱的迴響 2023/12/09 中國時報
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日前在「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總體檢記者會」,評論20多年來3波教改下的台灣教育問題,並不是專談國文課,更不是只談顧炎武〈廉恥〉一文的存廢問題。因此作家批評 〈廉恥〉毫無文學美感、民進黨立委林靜儀質疑「為什麼一定要認識顧炎武?」或是潘文忠強調教育部並未廢除禮義廉恥等都不是重點,因為108課綱的問題並不只是文言文選文減少,而是整個課綱明顯傳遞的是「去中」的價值觀。
例如,108課綱的歷史教育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為了儘可能減少中國史篇幅,以主題式取代時序教學,僅僅以「從古典到傳統時代」一個單元就把商周到隋唐宋元3000年間的大事帶過,再用「從傳統到現代」一個單元介紹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變動,很明顯就是要將「中國史」虛無化。
正因為108課綱存在如此明顯的去中化,才會被視為是台獨課綱;也正因為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使得蘊涵在經典文學中的品德教育、朝代興衰的宏觀視野大量被消除,讓學生失去紮實的基礎教育及合宜的生活教育,這才是在第一線教育現場的工作者最憂心的事。
港大(深圳)院長鄭永年:中國文明這兩大特徵,美國沒有 2023-10-29
回應
中國兩大特徵,即非宗教和非殖民,其實就是 “人治”,古代儒家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現代社會主義新中國叫“為人民服務”,老百姓用俗話叫“以人為本”
是民本不是人治!人治是西方話術,用來攻擊中國的!他們號稱自己是法治社會,以區別於中國的人治社會!事實上,中國歷來都是基於民本,德治
中國早就是中央集權的農耕文明,不需要對外擴張搶劫張力。而西方所謂的民主,本質就是蒙古的忽裡台制度,胡虜海盜是一家嘛。天然就有巨大的對外擴張搶劫張力,一旦搶不動了,這種張力就由對外轉變為對內,現在,西方正在搶不動中國,恢復到千年互搶的常態這個階段
巴以衝突告訴中國人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是非判斷標準完全對立,
這個世界是分裂的,一邊是美歐為代表的“上流社會〞,二百年來一直統治階級,擁有最強大的科技、經濟和軍事實力,制訂世界規則,甚至還能定義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文明與野蠻。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他們所做的一切包括強佔他人土地、殺人放火永遠都是合法的、文明的,萬一他們幹的某件事不合法不文明,他們會隨時修改規則和定義使之合法和文明。另一邊是巴勒斯坦人為代表的弱小民族,永遠都是輸家和被犧牲的一方。如果反抗,那就是〝恐怖分子”。
關於美國載人登月和亞里斯多德著作,個人感想
明明是載人登月是否真實的疑點,很快被人偷換成了登月計畫。亞里斯多德著作是否真實問題,被偷換成了亞里斯多德是否存在。
怎麼正確看待中西方文明差異?反對西方偽史論並不是鼓吹西方
中華文明,或者說儒家文化,更擅長怎麼維持秩序。西方文明,一直處於各種大分裂。
中日韓,為何鼓勵消費從不見效
中國年儲蓄率40-50%,日韓30-40%,源於其特殊的農耕文明、農戶會存下夠二年以上消費的額度。儲蓄便成為了中華文明圈的文明。中國人不買房產,教育,兒孫帳單,不生子,那真是有錢無處花了。
中國婚育率降低會逆轉嗎
東亞國家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生育率也長期低迷,政府怎麼鼓勵(包括撒錢)都沒用。原因是1.婚姻和養育成本的增長。2.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加劇。3.傳統農業社會的婚姻和養育模式的不適應。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關於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比較,歷來是中西方文明比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4班百人僅1人聽懂 雙語教學雪崩 2023/09/04 中國時報
蔡政府推出「雙語政策」2年8個月以來,教師、家長與學生都反彈,甚至有老師說「4個班、逾百人,只有1人聽得懂英語上課」。教師團體要求立即停止實施,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說,不論2024誰當選總統,都應立即停止現行的雙語政策,不要再以英語去教其他專業學科,否則將造成學生英語及學科都學不好的「雙貧乏」現象。
副總統賴清德2017年接任閣揆後,開始規畫「2030雙語國家政策」,國發會和教育部推出「2021年至2024年雙語政策」。政策目標很宏大,但在中小學執行時,出現不少亂象。例如,目標之一是在2024年培育6000位雙語教師,現僅培育出1001位。
回應相關新聞
吹牛的政策 下一代賠上競爭力
英語焦慮 家長拚命送孩子去補習
雙語政策加劇學習落差
雙語50載 新加坡母語文化漸失傳
搶救台灣母語 民間團體怒吼
「搶救台灣母語!」關心台灣母語教學的民間社團發出怒吼,痛批民進黨政府漠視母語教學,讓原住民語、客語、台語等台灣母語已經快要送進太平間,台灣母語教師協會等民間社團更號召全國民眾共同發聲,明天將發動陳情活動,要求教育部正視並挽救面臨生死關頭的母語教育。
陷入大台灣沙文主義的母語教學
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多元文化成為社會追尋的典範,在此過程中,原先唯我獨尊的國語政策也逐漸被挑戰,過去幾年,原住民母語、客家、福佬話已經成為國小正式課程的一部份。但是
傻瓜才信:經濟學人唱衰中共 2023-08-29 銘傳大學副教授楊穎超
英國《經濟學人》近日發表「中國經濟何以救不起來」,指出,日益獨裁的中共政府正做出種種錯誤決定。這不是經濟學人首次唱衰中國大陸經濟情勢。他們認為中共是「脆弱的強權」,甚至只是GDP成長率沒達到一定數字,社會就會開始動亂。
回應
西方主導世界知識領域已超過200年,世人失去審辨真相的能力久矣。
可以說西方不了解中共,斬釘截鐵的結論出意外不意外.
以美為首的所謂民主世界都是靠抹黑、造謠來打擊對手
西方惡霸從中共改革開放一直唱衰到現在, 現在更糾集各方惡霸一起圍毆中國,台灣更是幸災樂禍, 真是無知到極點啦!
美歐為什麼不想學中文了?--經濟學人
2016年國際調查,當時選學中文的主要原因是讓就業的路更寬廣。過去十年,比起國際關係與安全學生,學中文的商學院學生減少了。西方國家的學生對於與中國生意往來的想法或許也走味了,新疆與香港人權問題經廣泛報導,富國對中國的負面觀點攀上最高點或逼近高點。同時,中國與西方國家也愈來愈緊張。不過,依然有許多西方國家政府表達,他們其實還是需要更多精通中文的人才。中央情報局(CIA)正尋求把中文人才增加一倍。
但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中文學習趨勢似乎是上揚的,2018年有超過8萬1000名非洲學生前往中國留學。中國的孔子學院也有幫助,既教導中文,也教導其他中國文化。
學古文,只學譯文足矣,類比外文翻譯著作...
回應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任何人翻譯的白話文,都不可能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原文的內涵與真諦。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自古至今,一百個大家就有一百種釋義和見解,相互之間各執己見,百家爭鳴,莫衷一是。唯有自己了悟了、參透了的東西,才有那種醍醐灌頂,一生受用的獲得感。
這兩天連續在社區看到反對古文的評論,是有用心的,通篇都是漢字落後,英文先進,雖然沒有直說廢漢字,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和人辯論之前首先要確認對方的屁股,這種一看就知道別有用心之人,多說一句都是在給他存在感
同樣的觀點,請發到外網去,請西方精英們廢除拉丁文/法語/義大利語/德語…..,扔掉拜倫、莎士比亞、狄更斯原文,因為他們都是用古英語和中古英語寫的,早就沒有普通人看得懂了。一併扔掉荷馬、但丁、歌德、雨果、泰戈爾、托爾斯泰、高爾基們的原著,因為他們不值得一讀,看看英文的不好嗎?
有博主挑戰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結果遭遇了這些歧視…2023/02/09
刷到一個視頻:因為有很多網友都說自己在香港講普通話遭遇歧視,於是這位博主想挑戰試試,看看自己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會遭遇怎樣的對待。
原本押金500的酒店,但是這位博主用普通話辦理入住,前臺收了1000的押金。
去買喝的,問有沒有人,明明聽到了卻沒搭理。
去逛香港最大的連鎖鞋店,博主的朋友試了幾雙鞋子,想讓店員幫忙把同一雙鞋子的兩個碼拿出來,結果店員說,“你先把地上你試的那些鞋擺回去,我再給你拿你要的碼”。博主的朋友買了其中一雙,付完款回來,那位店員卻還讓他把地上剩下的兩雙鞋裝回盒子裡,擺好再歸還。
對於這位博主的遭遇,許多內地網友表示憤怒,還有不少網友也講述了自己在香港的遭遇。
有沒有近期去過香港的朋友?在香港講普通話真的會被歧視嗎?
回應
說一個發生我自己身上的事,和物件一起到香港酒店辦理入住,我說普通話,工作人員頭也沒抬叫我排隊,可前臺也就幾個客人也沒人排隊呀。對象立馬換成英文說要辦理入住,工作人員立馬抬頭,微笑,辦理手續,還叫來人幫我們般行李,熱心問我們要不要他幫忙換港幣,我們辦完手續,物件用普通話說了一句,謝謝,工作人員臉瞬間由睛轉陰。
幾年前在香港待過一小段時間,和朋友有個調侃:在香港買東西,說英語,打5折;粵語,8折;普通話,加價。因此,很多內地友人在買東西時,不說“這怎麼賣?”都問“how much”。確實,很多港人對說普通話的極不友好,有的即使聽得懂,也當聽不懂或者聽不見。在一些中高端商場,這情況還不那麼明顯,有的櫃姐、櫃哥態度非常之好,比港匯恒隆、靜安嘉裡的都要好太多;而在一些低端消費領域,比如普通飲食門店,這情況就很是常見了。香港一些飲食門店服務業的態度本來就差,聽到顧客說普通話,經常沒什麼好臉色。
其實,現代詩不是“詩”,更多的像是分了行的散文
【本文來自《現代詩是舶來品?》評論區】
回應
現代的詩,一是重意境與抒發,一是意境與韻律皆佳。如同現在的歌詞,符合音律就好。再者,中國古樂只有宮商角徵羽,引進的西方則是七個音符,所以不全按照古詩韻律也沒什麼。比如,歌曲《梅花三弄》《青花瓷》的歌詞是詩。隨便斷句就是詩,不過諷刺某些人功力不行罷了!推薦一首意義、意境和韻律皆佳的現代詩:《武侯竹林賦》葉文福
一縷漢家雲 似有 若無
多情繞雨後斜暉 秀竹
莫名情思牽我 肅然佇立
一粒自豪 又在心頭復蘇
蔭深 靜謐 這竹林 這小路
水濯熱腸 土淨荒心 叫人幽幽懷古
莫非 真的 這是民族精靈的聖地
鳳尾竹一簇 一簇 仿佛一見如故
俊美 蔥蘢 英武 一竿翩翩風度
沉著 堅韌 和睦 一身嶙嶙傲骨
有節不計出土 風流一身樸素
莫說笑上碧霄 依舊虛懷若谷
義薄雲天 又人情味兒十足
是烈性丈夫 又似哀哀慈母
泣謝先人 擇得如此形象明心遺志
鮮明 生動 這才是我的民族
不幸艱難險阻 我來自風雨迷途
淚眼一似枯井 寸丹已經麻木
原只想渾噩而來 長歌而去
此刻 這裡 掩面 禁不住失聲慟哭
其實中國在九千年前的河南賈湖骨笛,已經證明那時就已經是七聲音階了。之所以後來那成宮商角徵羽,可能是古人覺得五聲音階也更莊重典雅,免於輕佻。明朝就又做了十二音律,又是世界上首屈一指,合稱五音十二律。十二律,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注意“一個八度”。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
【本文來自《中國人要是老早就反封建,至於封建社會長達1300多年?》評論區】
中國的科舉固然害人不少,卻是世界至今最“民主”的選賢制度!拿封建、獨裁、民主幾個由後來人發明的詞來定義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無異於盲人摸象!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當然放在歐洲依然是好制度,現代公務員選拔制度,都是脫胎於科舉制度。
南宋或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都被戰爭打斷了,晚晴資本主義又要發展了,結果還沒起來,帝國主義就進來了。
回應
唐代科舉制度缺陷不少,文壇裡基本上誰出名誰就會中式,直到宋代中期把學子的名字遮蓋了,主考官不預知試題,批改試卷的官員和考官都是集中封閉的,這些措施才完善了科舉制度
我不這麼認為,明清不行了,不是因為考試內容有問題,而是皇權太過強大,文官集團毫無牽制力。
科舉一直是個好制度,問題出在考試內容上。
漢語英語哪個使用更方便?2020-10-13
首先,漢字和英文從字形結構上講,漢字屬於二維碼,英文屬於條碼。二維碼天生就比條碼蘊含更多的資訊,例子很簡單,聯合國同一決議五大語種中漢語版決議列印頁數最少。
第二,英語有複雜的語法,時態,詞性轉換,單複數,而漢語通通沒有,言為心聲怎麼想怎麼說。這種學習難度的增加是否帶來英語對於漢語特別的好處和優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成熟而完善的語言,都能夠準確清晰的表達其要表達的含義,不存在某種語言在交流傳播中明顯更精確更精准現象。至於網上很多文章指出歧義和準確性的問題,主要是使用者自身語言文字能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例子還是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同一個決議不會出現不同文字版的決議內容不同的情況,各種語言都能精確精准表達同一個決議內容,不會存在差別和歧義。
第三,漢字數量統計總共約9萬多,而英文單詞數量超過100萬。因為漢字發音為單音,而英語單詞發音絕大多數是多音,結果就是新詞彙漢語以組詞為主,英語以創造新單詞為主。
舉一個簡單例子:豬pig,肉meat,漢語很簡單豬+肉組詞為豬肉;英語沒有選擇簡單組詞pig+meat為pig meat而是創造了一個新詞pork。因為豬肉是日常使用的常用詞,而pig meat要發四個音,非常不便於日常的語言交流,太囉嗦了,為了提高語言的交流效率,英國人不得不創造一個隻發兩個音的pork來代替pig meat。
pig cattle sheep pork beef mutton 豬,牛,羊,豬肉,牛肉,羊肉,這就增加了英語學習記憶的難度,實際日常生活中文常用漢字3000個就可以覆蓋日常使用漢字的99%,而英語要做到這樣程度據說要2萬到3萬詞彙量。中國學生在小學就基本學完常用漢字,而英國學生甚至到大學還在學習單詞。
第四,英語屬性拼音文字,在掌握拼讀規律後,一個陌生的單詞不知其含義也可以進行拼讀,而很多漢字看字面是看不出讀音的。
另外個人認為在書寫方面,英文可以進行拼寫以及條碼的原因,應該比漢字更方便更簡單。在這兩點英語比漢語有優勢。
綜上所述,漢語英語在使用中各有優勢,但漢語優勢更多,使用更方便。
回應
雖然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但漢字通過形聲字(占了多數)讓你也可以直接拼讀。
現在是電腦時代,書寫變成打字了。漢語與英語誰打字更快。
論文風波未息 又傳出考試作弊立委施壓要成績 2022-08-16 聯合報
論文抄襲風波仍未止息,成大台灣語文測驗中心主任蔣為文昨晚在臉書發文抱怨,指今年5月舉辦全民台語認證考試,發生補習班業者外洩考題、20多名考生集體作弊,但沒想到最近接到「 X黨」立委施壓關說,要求要給這些作弊考生成績「難道想繼論文抄襲風波後又有支持考試作弊的新聞焦點?」。
成大台語文中心與台灣羅馬字協會在5月28日共同舉辦春季全民台語認證,這是除了教育部的認證之外,由國立大學承辦的認證考試,兩者有相同的認證效力,不少學生與台語文老師都必須接受認證,以取得成績加分或教職。
但上個月中公佈考試成績時,卻傳出考試時有20多名學生集體作弊,台語文中心表示,主要是一名郭姓補習班業者涉嫌先進考場考試取得試題後,再利用網路群組傳送考題給下梯次的考生,中心依照侵害著作權報警處理。
成大台灣語文測驗中心兼台灣文學系主任蔣為文昨天深夜在臉書發文抱怨,「竟然有X黨的立委替參加台語認證作弊的考生來向台灣語文測驗中心施壓討成績!乾脆請這位立委召開公聽會讓大家聽聽看什麼理由可以允許考試作弊!難道X黨不想選市長了?或許他們想繼論文抄襲風波後又有支持考試作弊的新聞焦點?」。
中文最大缺陷是造長句能力不強,英文是詞形分類能力不強 2022-07-14
回應
中英文的根本區別是語言的演化能力好吧。中文基本不造新字,而是用現存的字組成新詞來描述新生事物。英語沒有這個能力,只好不斷地造新字,結果就是單詞量不斷上升。又因為對於複雜事務的描述無法用簡單的單詞來表達,不得不用一串單詞來定義一個事務,對於這種複雜性導致的書寫和交流困難,最後又只能通過首字母縮寫來簡化,導致詞不達意,死記硬背成為必然。
中文能夠把長句縮減成精簡的短句提高交流效率的,你一定要造長句也不是造不出來,在現代交流當中英國美國這類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日常生活中也很少使用長句,你在那句話中硬是加了一些其許、其何之類的詞來適應你自己生造的語法,可是在表意上既沒有用也不優美,除了在句型結構上看起來更像英語了之外,在傳播和表達上有什麼用處嗎?從句這種干擾理解、干擾表達、你不聽到最後就不知道人家要說啥的句式?你不能精簡一下自己的表達?
本人從事法律工作,平時需要草擬大量法律檔,也要閱讀大量的法律檔,我覺得用標點符號將長句隔成短句,表達清晰、邏輯條理流暢,而且閱讀起來也很省力,對表達重點一目了然,意思也不容易出現歧義。我最怕看到一些長句,表達既囉嗦又不清晰,還得先分析下語法才能準確的理解意思,很容易造成理解的歧義,閱讀起來費力,唯一好處就是容易給別人挖坑設陷阱,把真正的意思和邏輯藏在長句裡,對方一不留神就能上套。
“東南方言古漢語論”者那麼理直氣壯了麼? 2021-12-04
【本文來自《可以用粵語的發音念“下車”,為何非要用“落車”?》】
先秦兩漢語料裡面符合“上車”含義的詞有多種,如“登車”、“升車”、“上車”皆可。如: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登,上車也。”
《莊子》:“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
《論語》:“升車,必正立執綏。”
《莊子》:“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
然而先秦兩漢語料中符合“下車”含義的詞只有一種,即“下車”。如:
《莊子》:“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
《韓非子》:“造父方耨,得有子父乘車過者,馬驚而不行,其子下車牽馬。”
顯然,“落車”從來都是俗語,“正確”的用詞一直都是“下車”。
回應
古時候也是各地有各地的方言的,古時候關中和中原地區和嶺南地區方言也不一樣。閩粵客地區動不動喜歡拿移民來說事,但是重點是移民語言對當地土著語言的影響大還是土著語言對移民語言的影響大,至少也是會相互影響的。
本人是福建人,從來沒有聽說文中所說東南方言是正統的話語。
我是一個福建人,在北方上的大學,大一的時候經常被人叫南蠻子,到了大二我就學會了他們的發言,這才沒人當我的面叫我南蠻子。
我在福建呆了8年,聽到這邊差不多40多50多歲的人很喜歡說閩南語是最接近古中國語的方言,喜歡拿閩南語與東南亞地區語音,日語來自閩南語,試圖證明他們的語言是起源于閩南語。福建人說閩南語最接近古中國語,我去廣東,廣東人又說粵語是最接近古中國語,兩者說話的發音天差地別(客家地區還沒去過),能不能先鬥出個一二三,咱們再討論方言和普通話。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臺灣的中國人瀕危? 2021-11-16 雁默
柏楊遺孀張香華正式向兩岸出版商發出聲明:“依柏楊生前交代,如今將永遠停止發行《醜陋的中國人》”。原因是有出版社希望取得授權,摘文選入臺灣中學一年級教材,張擔心此作品被用來辱華,故而斷然拒絕。
張對現在臺灣教育和新課綱“去中國化”甚至“反中”無法苟同,尤其痛心於如今的“國文”、歷史教材,刪減文言文,以“東亞史”觀點取代“中國史”等現象,根本是執政者“去中國化”的教學策略。“(青少年)在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即便讀了柏楊的文章,又怎能領會柏楊的精神?”
《醜》將於2024年與兩岸原出版社合約到期後,永不再續約,張甚至希望兩岸出版社自即日起便不再出版此書。她強調,柏楊生前一再交代,當大陸文明已經進步了,就要廢除這本書的發行。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就像李敖一樣,被蔣家關過,自然討厭老國民黨與其党國體制與思想,因此在思維上,只有在西方文化裡能找到容身之地,並據此反國民黨。
《醜》全書的重點在於闡述“醬缸文化”,所針對的是中國的官場文化,以及在此文化支配下的中國社會,而腐敗的核心則被認為是儒家文化。
國恥時代的中國文人,有著恨鐵不成鋼的強烈情感,以西方文化作為對照組,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偏差得很嚴重。柏楊對儒家的誤解與偏見,是那個時代普遍的文化現象。
但在今日,自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破產後,所有曾經以西方文化為高標的文化理論也都隨之破產。
相關新聞
《醜陋的中國人》將停止發行?人民文學出版社:目前正常銷售
回應
柏楊是中華文明衰弱時代自卑者集中表現,早已被時代所拋棄,幸有佳偶,全其後事,免得被掛在歷史恥辱柱上。
《自然》最新研究:日語、韓語等或發源于中國東北
2021-11-10,《自然》的研究指出,包括日語、韓語、突厥語、蒙古語在內等泛歐亞語系,全部起源自9000年前的中國東北遼河流域農業文化,幾千年來當地農民輾轉向東、向西遷徙,陸續抵達朝鮮半島及日本群島。
稱為阿勒泰語系(Altaic)的泛歐亞語系(Transeurasian)家族包含日語、韓語、蒙古語、突厥語等多種現代語言,這些語言的使用如今廣泛分佈在東亞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北至西伯利亞平原,西至西亞,長久以來這些語言來自哪裡、以及是否有關聯,一直是語言學家爭論的議題。
傳統上,學界認為這些語言開枝散葉,主要是經由遊牧民族從東部草原向西擴散而來,不過最新跨國研究認為,泛歐亞語系來自同一個祖先-9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遼河流域小米農民,而且是通過農業文化傳播。這個區域涵蓋現在的中國遼寧省、吉林省及部份內蒙古地區。
這份研究由英國、中國、捷克、法國、德國、日本、紐西蘭、南韓、俄羅斯、荷蘭、美國等11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研究人員主要通過基因學、考古學及語言學等3個層面進行分析。
在語言學分析層面,研究人員在98個語言中建立超過250個和農業相關的辭彙概念,這些辭彙包括耕地、播種、種植、小米,從而確立源自農業文化的假說。
在基因學層面,研究人員分析23具古代遺骸,並且比對9000年前北亞、東亞住民的基因資料,研究證實“韓國與日本人有西遼河血統”。
在考古學層面,研究人員考察了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255個考古遺址,評估當地陶器、石器、動植物遺骸等相似性,顯示青銅器時代的遼河西部地區和韓國的無紋陶器遺址、日本彌生遺址有關,顯示稻米及小麥種植文化早在進入朝鮮半島以前,就已經傳入遼東、山東地區,爾後再傳入日本。
研究第一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比較語言學家羅貝茲(Martine Robbeets)表示,“接受某個人的語言、文化、民族起源自國界之外相當於放棄身份,這對人們來說並不容易。”
回應
呵呵,這讓韓國人怎麼搞。
完了,棒子們的玻璃心該碎成渣渣了
你小瞧韓國了:東北自古以來是韓國的
你還是小瞧了韓國,看他們的教科書古代高麗地圖涵蓋了現在中國地圖的三分之二
天宮啟動新興太空語言 外國太空人加緊學中文 2021/06/23 中時
全世界所有的天文與太空科學愛好者,對於各種太空科學影片中的受訪者使用英文與俄文受訪已相當習慣。不過自從中國啟用了太空站之後,國際太空站也可能在數年之後退役,有關太空科學的國際媒體與網路論壇正在議論紛紛,許多國家的太空人除了原先的英文與俄文之外,早已開始加碼學習中文,否則上了中國太空站會連操作界面與作業手冊都看不懂,也不見得能跟中國太空人溝通。這些有關全球太空人學中文的現象,讓許多大陸與海外華人忍不住感到自豪與驕傲。
國際太空站因老化與經費問題,大約會在2028年至2030年之間除役,屆時可能只有中國太空站在軌道上工作,而且中國人也歡迎其他國家參與中國太空站的運作與研究工作,目前已知會有17個國家的太空人陸續登上中國的天宮太空站,美國不在其中,這是因為美國國會於2011年立法禁止NASA與中國進行合作,目前的政治情勢顯然也不會在兩國的太空合作上有什麼改變。
根據美國國務院一份外語學習量表顯示,使用英文者學習中文的難度屬於最難的第5級,比列為4級的俄文更難,與阿拉伯文、日文、韓文同等級。對一些通曉數種語言的西方國家太空人來說,這很可能是他們這輩子首次學習象形文字,可以想見對歐洲國家太空人造成的何種文化衝擊。
眾所周知,在國際民航界為防範因語言障礙而發生事故,在美國的強勢作為下,國際民航組織(ICAO)建議使用英語作為飛航人員溝的統一用語。現行國際太空站上,美俄兩國太空人都會學習彼此語言,其他國家太空人則會其中至少一種語言,但使用較多的還是英語,俄語則做為輔助使用。
字跡曝個性!梅根凱特恰相反 2019/06/14 中時
時尚雜誌《美麗佳人》(Marie Claire)引述筆跡鑑定專家洛葳(Sheila Lowe),梅根的字體傳達出強烈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個人形象的控制欲,凱特則在三人之中,個性率直,黛妃則是另一個極端,彎彎曲曲、放鬆的筆觸顯示更願意對他人展現真心。
梅根美麗的字體有許多飛舞的筆劃,透露出不安性格,她說梅根想要對外展現美麗、完美、獨特的形象,意味著她想要掩飾部分不安全感。另外字母會像海浪般往回折,看得出來梅根控制著一筆一劃,反映在個性上就是她只展現希望別人看到的那一面。
凱特相反,字跡柔軟中又帶有韌性,相較於梅根龍飛鳳舞,凱特字體較為簡潔、不花俏,傳達了「不論身處何方都追求與世無爭、和諧」的個性。字體結構較為鬆散、而且向右傾,意味著她的個性隨遇而安,能夠通過各項考驗,並且帶著合理、務實的態度持續達成目標,另外字母間相互連接,顯示凱特想法較為直接。
黛妃的字跡則相當具有辨識度,又大又圓的字體顯示出一位女性非常需要他人的愛、情感、注意和認同。字體橫向發展,意味著對她來說,最迫切渴求的事情就是自由。
哈利王子爆家醜奔喪皇室冷對 與家人關係崩離決裂 2021-04-28
英國哈利王子2021年4月初回英國奔喪,待沒幾天就返回美國,原本外界以為,他會多停留與家人團聚,並且陪伴英國女王度過95歲生日。不過,根據英媒報導,哈利這趟返英行程,對於家族對他的冷淡態度相當難堪與震驚,導致他匆匆來匆匆去,和皇室的關係幾乎徹底崩離。
哈利與梅根三月接受歐普拉專訪,爆出許多皇室秘辛,不只梅根說曾想輕生卻孤立無援,還說他們的兒子亞契膚色受到歧視,震驚全世界。當時正值菲利普親王重病休養中,哈利和梅根執意受訪,甚至不斷說出不利於皇室的言論,引發外界議論,英國皇室上上下下更是深受打擊。
回應相關新聞
哈利王子夫婦與英國王室的一場「公關戰」
25年前騙訪戴安娜王妃 BBC前總裁從英家美術館辭職
回應
不撒謊怎麼能叫鄙鄙西?
騙訪,造謠,抹黑,一直是BBC特色。
從技術層面上看,我美國做法是一種自我損害,冷戰時,來自臺灣的漢語教學師資,雖然沒有得到傳授深層中國文化的機會,尚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語音、詞彙和語法的傳授。到後冷戰,超過30年的去中國化運動,臺灣的教學師資在很多層面喪失了對於中國文化的基本瞭解。僅有幾所專業機構的專業人士,能夠準確教授漢語語音和語法,派往世界的師資既不能使用中文拼音,也不能準確地教授漢語普通話。經過70年的分離,臺灣的漢語與大陸漢語詞彙出現了比較大的差異,如果美國學習者接受的語言竟然跟中國大陸現實出現鴻溝,那不僅是造成學習者的困境,更造成美國利益的損失了。(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
孔子學院列表-維基百科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正式在韓國首都首爾成立。截至2020年7月31日,全球已有162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
亞洲39國(地區),孔子學院135、孔子課堂115
非洲46國,孔子學院61、孔子課堂48
歐洲43國(地區),孔子學院187、孔子課堂346
美洲27國,孔子學院138、孔子課堂560
大洋洲7國,孔子學院20、孔子課堂101
肖鋒:請大家放過李子柒! 2019-12-11 新浪網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比如經濟和軍事,需要軟實力的配合才能走得久、走得遠。軟實力做得好的除了韓國,還有很多,比方說好萊塢電影和美國貨、美式生活方式,德國足球和德國製造。
中國製造靠什麼來行銷全球?孔子學院嗎?《新週刊》曾刊出過一個觀點“一萬個孔子抵不上姚明和章子怡”。(楨:?)
好了,現在終於出現了一個李子柒,可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千一萬個李子柒來做“文化輸出”。
最後,我也希望輿論“放過”李子柒,不要給她強加過多標籤,李子柒取代不了孔子學院,更代表不了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
至於孔子學院,則應該從李子柒的成功中獲得啟發,是時候改變傳播中國文化的姿勢了。
2007年我出訪德國時適逢央視熱播《大國崛起》,彼時正播德國的崛起,引發德國媒體熱議。“他們把俾斯麥時的德國當作榜樣”,德國報紙這個整版評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德國人要我們認識的是新德國,與時俱進的德國,正如其“歌德學院”(德國版孔子學院)的海報所展現的:老歌德一手持西門子手機,一手打開筆記型電腦,目眺遠方,若有所思。
臺灣能教好美國人漢語嗎 2021-04-16 環球時報作者:吳啟訥
美一些國會議員近日表示,為抗衡孔子學院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敦促拜登政府擴大美台教育倡議,以臺灣學院取代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項目。
實際上美國的漢語教學一直與美國的政治需求密切連結。二戰之前,中在美政治無足輕重,對中國文化和語言也沒多大興趣。二戰期間,政治和戰爭需要推動了漢語教學特色:不同于學術層次的漢學研究對閱讀的極高要求,美國人重視口語,為此特別發明了最接近英語發音的漢字耶魯拼音系統。冷戰後,官方為大學漢語課程投注大量資源,到70年代中期,每年已有超過1萬名大學生學漢語,中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也有顯著的增加。
提到華人移民的漢語教學。清政府在20世紀初到美國設立中文學校。民國時期,由華僑設立,用以教育華裔子弟的中文學校數量增加到數十所,學生人數遠遠高於在大學的非華裔學生。以1965年移民法案為界,前期多數教師只能教廣東話,後期教授普通話的師資人數倍增。1994年之前,普通話師資都來自臺灣,但教學內容集中在口語和相對簡單的閱讀上文化背景、歷史知識,集中在日常生活和常識層面,教學內容往往討好西人的東方主義想像,難以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層面。
21世紀初,美國大學漢語教學規模快速擴大,並向中小學擴散。大陸國家漢辦的加入,使美國漢語教學有較大的提升。不過,面對中國發展,美國焦慮感陡增,於是從經政一系列打壓措施,要用臺灣的漢語教學取代孔子學院。
一線教師:為了公平,不宜盲目壓縮在校學習英語的時間 2021-03-10 觀察者網
“英語怎麼學”,又成了今年兩會熱議的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建議,將英語等外語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再設為與語文、數學同等的主課,不再將英語或外語設為高考必考科目。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則認為,在當前國際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贊成高考取消外語科目,外語不能退出高考。但高考外語科目採取社會化考試、等級考試等新方案,一年多考,是完全必要的。
當前,是否有必要壓縮學生的英語在校學習時間?弱化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會帶來哪些影響?圍繞相關問題,我們與一位一線教師進行了交流。
"英語焦慮”,成了家長和學生的心病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越早學,以後就越輕鬆。也有不少學生提前學好了英語之後,就把時間挪去搞別的科目,或是數理化競賽。如果說小學的時候不好好學,但是你高中又要考,那越到後面確實越吃勁。初中的英語課和高中的英語課是存在脫節現象的。現在高考英語的難度基本上就和大學四六級考試差不多了,如果你在初中只學習課本上那些東西,你到高中是會感到有壓力的。我們平時也會遇到很多家長說,“我家小孩初中的時候英語挺好的,怎麼上了高中就不行了?”就是因為初高中之間的英語教育脫節了。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面對的是小升初,英語的重要性或許不那麼明顯。但是你初中升高中的話,所面臨的就是選拔性考試了,在現行的考試體制下,如果你的英語基礎不好的話,會比較吃虧。這些也是學生切實面對的問題。
在學校裡不教或者少教英語,會導致學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畢竟家境殷實的學生也會利用課外時間去接觸外教和各類優質的教育資源,提升自己。可無法負擔課外培訓費用的學生,又該如何呢?
閩南話究竟是華夏正音,還是南蠻夷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H0gbf4mTA
回應
北杂胡虏,南染夷越。都是混血的,別自吹自擂也不用貶低都是混血的,只剩誰保留了更多傳統都是混血的,客家保留比閩南好一點罷
日媒: 中國“非遺”數量為何世界第一
日本《東方新報》2020-12-26: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世界第一,原因是什麼
12月17日,中國的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截至今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在於中國有悠久的歷史。除了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琴藝術,2000多年前開始的端午節文化外,中國的篆刻技術、書法以及代表季節變化的二十四節氣,經歷漫長歲月,至今依然紮根於社會。同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較高。比如,京劇、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絲綢製品、針灸等,不僅在中國國內,而且在海外也廣為人知。此次入選“非遺”名錄的太極拳在世界各國也有很多愛好者。
此外,中國還有很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侗族大歌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占中國“非遺”總數的1/3以上。按人口比例計算,少數民族僅占中國人口的8%,但人口總量超過1億,各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入選“非遺”名錄也得益於政府的支持。2004年,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此後中國政府加大發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力度,並將每年的6月8日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宣傳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中國無疑扮演了“優等生”的角色。
近十年香港地位下降後,有個微妙變化,很多人粵語又變回廣州音了 2020-12-15
【本文來自《別把粵語汙名化了,香港的事是複雜的分離主義,並不是粵語的鍋,只是被用來當刀子了!》評論區】
關於粵語和香港的分離主義,我覺得大家有點杞人憂天了。首先,廣東並非只有粵語,還有潮汕話、客家話、黎話等。其次,就算在珠三角,粵語其實也是在不同地區有很大區別的。
另外,語言也好文化也罷,這些其實都是上層建築,都是建基於經濟地位的。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典型的粵語應該是廣州音為准的,但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的經濟地位和媒體強勢影響下,很多人說的粵語就是香港音。然而近10年,香港地位下降了,很多人說的粵語又變回廣州音了。而實際上,由於國內媒體宣傳的強勢,反而現在廣東很多幼兒自己說不好粵語了。
回應
中國有八大主要方言區,北方官話雖然範圍最廣人數最多,但歷來沒有過強迫別人學自己方言的欲望。對於大部分北方人來說,普通話照樣需要學習。
粵語的問題,實質上就是因為部分經濟先行地區,被境內外別有用心者,用糖衣炮彈設的局給愚弄了。中國其他地域的朋友,對某些粵語狂熱者的不爽,與其說是針對粵語,不如說是針對那些甘於被敵人愚弄的人。吵架的兩方都是受害者,都是被人挑唆的。
相關新聞
被當重刑犯 黎智英2020-12-18轉赤柱監獄
援港只剩一張嘴 港生來台大塞車
拼音輸入才是漢字拉丁化符號化的最大問題! 2020-12-18
前天美國《洛杉磯時報》引用《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結果:2072名受訪者中的83%承認寫字有困難。
漢字是表意文字,而西方語言是拼音文字。當我們習慣使用拼音而不是字形結構來輸出文字的時候,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錯別字,比如的得地亂用、震與振、稍後和稍候不分等。
回應
對呀,我天天用拼音輸入法,漢字基本都不會寫了,悲哀啊
確實筆劃輸入更合理,但多數人上網時這麼多話代替的是嘮嗑啊。
相關新聞
中國傳統禮儀,跟繁體字等等一樣,是束縛中華文明進步的枷鎖嗎?
為什麼有些語言難學?科學家發現關鍵基因 2020-10-26 環球科學
當今世界上有7000多種語言,而這種豐富性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不同的語言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例如不同詞性的詞在句子中的位置有所不同,語調的改變意味著不同的意思等。而一個讓語言學家困惑的問題是,基因是否會使一些人傾向於使用某種特定的語調或語言。
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表明,細微的DNA變化會影響一個人感知音調的能力。
Wong等人並不是首先研究遺傳多樣性可能推動了語言進化的研究人員。2007年,研究人員究比較了存在於全球49個人群中的20多種語言特徵和近千種遺傳變異。發現,ASPM和MCPH1基因的突變與群體更有可能使用音調高低來變換詞義,存在一種重要的聯繫。這種形式的語言通產在中國、東南亞和中非等地區使用,至少佔據全球語種的一半。
在新研究中,Wong等人對400多位以粵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了聽力測試,以確定他們區分粵語中6種音調的熟練程度,只有ASPM基因上的一個突變能預測參與者對音調的感知能力。被測試的70%)存在這種突變。
Wong希望後續能對中國其他地區、東南亞和非洲等其他音調語言的使用者進行研究。
這項新研究也提示了一些能用於治療語言障礙的可能的干預措施,任何形式的音樂訓練(包括兒童鋼琴課等簡單的音樂訓練)都能提高不攜帶ASPM基因突變(TT突變)的參與者的音調感知能力。
邊吼邊寫的“吼書”,到底是藝術,還是“醜書”?
2020-09-08,微博博主@書畫-鑒賞 發佈了一條書法家曾翔的書法創作視頻,引發網友關注。
伴隨著陣陣歇斯底里的吼叫,書法大師曾翔開始了他的“吼書”創作。在鋪在地上的一張巨大的宣紙上,曾翔拿著一支堪比拖把的毛筆,使盡全身力氣,“揮毫潑墨”、“筆走龍蛇”,地面上的紙都被他懟爛了,圍觀的觀眾還發出了陣陣叫好聲。曾翔大師完成作品後,邊喘邊說道:“這個好,這個牛*。”“無法複製的迸射感”以及“撕裂感”。
曾翔也解讀起了自己的作品:“在這樣一個時代,人們很壓抑的。我寫了一個大山,接了一個大山。人們在生活當中石油很多壓力的,我們的思緒是這樣的複雜,彎彎曲曲的。但是我們還是要像一條龍一樣,要盤在這個大山下,要讓他生生不息。”獲得了周圍觀眾的掌聲和喝彩。
視頻中的一名男子說道:“看直播的朋友們無法體會到現場的感覺,你只知道曾老師在大喊大叫,但這種現場感你一定得不到……今天曾老師給我們寫了一個五嶽當中的嶽字,一個繁體字。”
這條視頻也讓網友們紛紛吐槽,認為曾翔“浪費紙墨”、“鬼畫符”、“糟蹋中國書法藝術”。
曾翔,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副研究員,號一夫、曲堂。1958年5月生於湖北隨縣。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任北京聯合大學奧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心專家組專家,北京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教學共同體中國美術、書法藝術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書委員會委員……
曾翔早期的作品還是很優秀的,這也不難理解他能夠取得如此多的成就。
……
回應
這不叫書法,叫塗鴉,隨便寫隨便劃,只要不打擾別人。
發展到瓶頸了,不管咋個寫都是別人玩剩下的,只能這樣搞
說一句公道話,現在的書法家真的沒辦法, 因為前面的千年一出,五百年一出,百年一出的太多了,不管你怎麼寫,都寫不過這些人,王羲之,顏真卿等大神,已經把書法能開發的空間都基本開發完了,到現代,想要在寫字上面青史留名,只能另闢蹊徑,不然怎麼辦?
書法 本質是是基於傳統書寫系統的一種載體。科舉場上的那些文章,個個書法漂亮上天了。以前,你寫的不好,科舉上根本沒有戲。書法進入了現代,書法本身負載的東西沒有了!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76775
“古今台外”算什麼,人還有“台醫” 2020-07-05 環球網
據臺灣《聯合報》5日報導,遊錫堃今天上午出席“第12屆臺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大會開幕時稱,漢醫有千年歷史,“如果叫中醫,事實上這是命名的中醫,差不多百年左右”。他接著宣稱,漢醫傳到韓國叫“韓醫”,傳到日本叫“漢醫”,傳到越南叫“東醫”,如果臺灣叫“台醫、台藥”應該也“不錯”,如果覺得叫“台醫、台藥”不夠好,我們可以叫“漢醫、漢藥”也無所謂。
《聯合報》對此質疑“‘去中化’再添一筆?”有島內線民批評遊錫堃“逢中必反”,有人留言諷刺,姓名要不要改?陳時中改成“陳時台”,陳致中改成“陳致台”再說。“中油”改“台油”,“中鋼”改“台鋼”,“中秋節”改成“台秋節”,“腦中風”也要改成“腦颱風”……。有線民則表示,再怎麼改,也逃不了“醫從中來”。你遊錫堃染了頭髮,也改不了你漢延子孫的血脈。還有線民批評遊錫堃,這就是吃飽撐著了。
島內作家苦苓則表示,華航改名根本就是個“假議題”,若要更改會造成一連串的困境。有島內線民諷刺:什麼叫也許不是那麼簡單?陳水扁早就告訴你,辦不到就是辦不到。
變“中”為“台”亦是島內綠營的“常規操作”。島內親綠節目主持人彭文正就曾在節目中公開將“中肯”改為“台肯”、“古今中外”改成“古今台外”。
回應
臺灣人患上台瘋, 廟小妖風大!.
遊錫堃倡 中醫藥改稱台醫台藥 恐怕只是一廂情願 2020/07/06 中國時報 崔慈悌
早在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遊錫堃擔任行政院長,就已主張中油和中船都應該更名,儘管游在擔任閣揆時未能完成兩家公司的更名,但最後仍在扁的力推下,中油和中船的中文名稱改為台灣中油、台船,不過英文名稱因早已註冊,只能加上「,Taiwan」了事,縮寫仍維持原有名稱。
就連公司行號要改個名稱都要大費周章,更何況世界衛生大會(WHA)已將中醫臨床病名及症候分類正式納入,台灣自己改名,不僅工程浩大,更是自外於國際體系。
根據遊的說法,將中醫藥改名是為了避免混淆,事實上卻只是藉口,在台灣不會有人把中醫和西醫弄混,反而「台醫」、「台藥」指的是何種醫藥?更讓人摸不著頭緒,「漢醫」、「漢藥」的稱呼更易與日本漢方弄混,也脫離不了與中國大陸的連結。
從蔡英文未回應更名的說法,可以看出,蔡並不想隨之起舞,中醫藥更名,如同遊錫堃所言,「只是個人淺見」。
復旦新聞學院長張濤甫:李子柒被“山寨”,該包容嗎 2020-07-03 環球時報
近日,有網友曝光越南某美食博主抄中國網紅博主李子柒的“作業”,指出這位越南“山寨李子柒”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發佈的視頻,無論是拍攝內容、鏡頭語言、畫風,乃至髮型、穿戴以及廚間擺設等等,均“複製粘貼”自李子柒,甚至連有個奶奶,也都是抄襲的。
引發中國網友的不適反應,這可以理解。我們不妨繞開版權糾結,從文化傳播的角度進行深入思考,或許能從這個案例獲得深意和真意。
人們把李子柒與中國文化聯結在一起,這就讓本來就顯得抽象複雜的中國文化,變得可親、可及、可感了。
有諸多原因限制了中國文化向外輻射感染力。其中有三個關鍵限制:
一則,中國文化本身就是抽象、駁雜的,難以三言兩語、簡潔明快地表現出來。二則,我們的傳播理念和傳播方式還需改進。三則,文化壁壘的阻隔。在全球化空間裡,文化壁壘仍然強固,文化偏見有礙文化的溝通和理解,特別是在西方文化的傲慢與偏見仍無處不在的今天。
對於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來說,僅靠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多的“李子柒”們,這樣才能讓東施們永遠只能停留在“效顰”的段位上。
所以,對李子柒被“山寨”,我們可目光長遠些,有文化上的包容之心。東施效顰,只會反襯西施之美。我們還有巨大的中華文化富礦有待挖掘,沒有必要與東施們計較。中國文化的舞臺足夠大,可以有千千萬萬的李子柒通過不同的形式和側面來展露風采,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代言者。
回應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當年聽到這句話,覺得齊白石不愧是大師,把模仿學習創新的關係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
這個"山寨"事件得配合之前的新聞,越南完全是把李子柒視頻扒過去加上越南文冒充越南視頻,這個不是山寨的問題,性質是惡劣的!
港媒:上海和北京在精通英語方面超過香港
香港《南華早報》2020-01-08:北京在精通英語方面超過香港,而上海已連續6年在中國排第一 一項對母語非英語國家進行的全球英語聽讀技巧研究發現,上海和北京的專業人士在精通英語方面超過香港同行。(總部位於瑞士的)語言培訓機構英孚英語本週三發佈的英語熟練度指標顯示,上海連續6年在該研究中成為中國表現最好的城市,北京則是第三次超過香港位居次席,前兩次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
由於更多中國人赴海外旅遊、國際貿易與日俱增以及(英語)培訓需求旺盛,中國內地城市年輕專業人士的整體英語熟練度已提高,並在2019年首次從“低下”上升為“中等”。該年度研究始於2011年。2019年,來自100個國家和地區的230萬人參加該測試,平均年齡23歲。但有關評估結果並不代表一個國家的總人口,只是代表“對英語(熟練度)排名感興趣的城市年輕專業人士”。
2019年的中國城市排名中,上海在總分為100分的評估中得到56.64分,北京緊隨其後(55.68分)位居次席,香港排名第三(55.63分)。中國內地在10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40。過去9年來,中國人的(英語)提升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和京津魯等地區。包括西南省份四川和華中省份湖北在內的一些地方也獲得顯著提高,而這些改善主要受到資訊、技術和外國投資等領域國際合作增多的推動。作為中國內地最國際化的城市,上海在藝術、時尚、電影和其他行業與西方保持長久聯繫,因此成為中國英語熟練度領先的城市不足為奇。
該培訓機構中國地區負責人表示,(出境)旅遊是中國內地人對英語興趣日漸濃厚的原因之一。隨著中國經濟日益增長,對走出去的需求激增,且並不僅限於做生意,還包括觀光和留學等。與之類似的是,前往中國內地的外國人也在增多。研究資料顯示,中國的英語培訓市場有望在2020年達到2200億元。
簡體字挽救了漢字
當筆者前往北京負笈念書後,由於大陸地區琳瑯滿目的簡體字,基於課業的需要也得正確認知簡體字,發現下列心得:首先,簡體字並不是憑空捏造,它的創造、改進和使用,都是來自於由下而上的普通民眾,重點得讓一般老百姓能識字溝通;其次,繁體字雖說書寫美感,始終不如簡體字易於學習的方便,簡體字的推行掃清數億文盲;第三,容易推廣至國際化,外國人遠渡重洋來華人圈學習中文,簡易的簡體字較受到外國人士的青睞;第四,簡體字的成功推廣,徹底挽救了中國文字。清朝和民國以來,知識分子一度認為中國文字過於迂腐,廢除中國文字,才是唯一出路,而這個時候推廣簡體字,無疑挽救了漢字。
珍惜漢字在儒家圈的無遠弗界。
每當聽聞有人辯論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優劣評比,筆者認為繁體字並不能單純地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的正統,要論正統,應該結合繁體和簡體,以及每個時代使用的文字,並深入到每個文字的本身,結合歷史發展的進程。再者,從近代漢字來說,沒有簡體字,就沒有漢字,簡體字代表了一種時代的精神與創新,它掃清了文盲,挽救了漢字,也使漢字越來越全球化。
繁體字的文化象徵
簡體字擁護者最受不了說繁體字代表中華精神,認為繁體字不過就是一些遲早被淘汰「老字」。漢字簡化自始就有一個誤解,即是將中國文盲率居高不下歸罪於傳統漢字「難認、難讀、難寫」,但事實上影響識字率的更多是社會經濟以及教育因素,而非字體難易程度。
除了繁體字與簡體字之爭外,漢字文化圈中尚有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有類似正體字的傳統漢字,我們應該要有更包容的心態來看待文字留給後世的文化遺產。
平心靜氣看繁簡之爭 2019/12/14 清大博士生林士清
不久前在北大、清華校園掀起一波簡體字與繁體字的較量,主因乃因敢言而知名青年律師陳秋實,在公開的網路場合發表:我不是文盲,所以我學正體字。
是以,筆者花了一點時間來比較繁體字和簡體字的來龍去脈,回頭想想馬英九所謂「識正書簡」當時引發衛道文化界的強烈批判,但在實用性上,筆者認為馬英九的說法固然也有些許道理,起碼筆者在北京讀博這段時間,識正書簡的閱讀及撰寫的習慣逐漸養成。
簡體字非共黨創造
華夏歷史長河下:繁體字與簡體字向來並存。
繁簡之爭起源政治
此種文化驕傲卻引來一種偏見:台灣人在網路社群媒體上屢屢見到以「正體字」稱呼繁體中文,甚至以帶著貶意的「殘體字」來稱呼簡體中文,此種霸權式的驕傲作祟,添加了使用者對於語言的特定觀感,也就是語言學中所謂的語言態度。
首先,漢字一共有九萬多個,而被簡化的漢字只有2235個。其次,並不是先有繁體字才有簡體字,在文字演變中,繁體簡體一直同時存在,大部分的簡體字都有上千年的歷史,甚至許多簡體字比繁體字的歷史更長。第三,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筆畫最簡單;金文,延伸出更多的漢字;篆書,再次增加文字量;隸書,比今天的簡體字簡化更徹底;最後,使漢字穩定下來者,楷書可謂居功厥偉,楷書的撰寫方式是奠下繁體中文的基礎。
近代簡體字運動的鼻祖──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大部分被現代使用,目的也是為了提升識字率。
至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至1934年中華民國時期,先後有數百名學者提出漢字簡化,後遭到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烈反對而中止。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的《簡體字表》第一表,已收錄1700個簡體漢字,但是抗日戰爭爆發,此工作被迫停止。
1949年兩岸分治後,台灣蔣介石提倡漢字簡化,後因大陸率先推廣簡化漢字,使這一問題政治化,蔣介石不再倡言漢字簡化,知識界人士誰再談論這個問題,就很可能會被扣上溝通匪幫或隔海唱和的「紅帽子」。
《弟子規》招誰惹誰了? 2019-10-29
按;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則報導,某位教育名師斷言,傳統蒙學讀物《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們目前提倡的價值觀與創新精神相違背”。其實這類論調在五十年前我們聽得耳朵起老繭,就是近年,也仍不時有人提起。
傳統蒙學讀物裡,最常見也是最受歡迎的,有《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千家詩》等。其中有以識字為主的,如《百家姓》;也有的在識字之外兼帶講一點傳統文化知識的,如《三字經》《千字文》。而《弟子規》不同於其他幾本,內容主要是教孩子懂禮貌、學規矩。此書是清代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編,原名《蒙訓文》,後經他人修訂,改名《弟子規》,是書塾教育最常用的啟蒙讀本之一。
平心而論,這本《弟子規》編得還是很有章法的。開篇先以寥寥數語點明宗旨:“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諸多內容,並非編者杜撰,都可以在《論語》《禮記》等儒家經典中找到依據。因此這本《弟子規》又可看作《禮記》的簡編,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拿今天的眼光看,我認為書中大部分內容沒啥不妥。人而有禮,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只要有社會人群存在的地方,就都適用,放在世界範圍,也有其普適性。——只是我們與之暌違太久,已經有點不習慣了。
我讀小學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我的記憶中,課本中有關規矩和禮貌的內容少之又少。只記得小學課本中有一課,講到有求于他人時,要看著人的眼睛。其實《弟子規》中一句“問起對,視勿移”已講得很清楚。六十年代以後,課本開始大談“鬥爭”,就更沒有“規矩”“禮貌”的位置。——我們身上僅有的一點禮貌規矩意識,一靠家長耳提面命,二賴老師嘮叨叮囑。然而歷經六七十年代的“大破大立”“造反有理”,殘存的也已不多。
有些東西,一旦斷層便不易接續,這也可以解釋為啥今天不少人言行粗鄙,缺乏文明習慣:在公眾場所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丟煙頭兒、闖紅燈、亂插隊……
天下事“破”易“立”難,在這方面,我們有著沉痛的教訓。要按現代公民行為準則編一本《新弟子規》以取代舊本,且能迅速為大眾接受,並非易事。在新《規》誕生之前,暫借舊《規》來救急,原是無奈之選。料想南方某著名大學的領導也是這樣考慮的。
批華語是外來語 網譏:整篇文章都用華語寫的 2019/08/12 旺報
在台南以文創起家的聚珍台灣書屋,日前在官方網站和臉書以「分享近期的熱門神書《台灣語言地圖集》中的一張經典圖」為題,表示華語是外來語,卻向下擴張到家庭語言的地盤,意味著族語在家庭領域中「失守」了。不過底下網友論辯卻比原文還精采、深刻,有網友表示「怎麼沒金門」;有網友指出整篇文章都是華語打出來,怎能一邊享受單一語言交流的便利還一邊嫌棄華語?還有網友直指該文預設就是「講華語的不是台灣人」,根本是洗腦。
「聚珍台灣」指出,從《台灣語言地圖集》一書的〈台灣家庭較優勢語言地圖〉可以看出,代表華語優勢的藍色區塊略大於代表母語優勢的其他區塊;書中認為,家庭是語言最後堡壘,華語是外來語言,居然能夠向下擴張到家庭語言地盤,不論華語使用率多少,都意味族語在家庭領域中「失守」了。「聚珍台灣」呼籲大家一起拯救母語。
有網友首先質疑「華語是外來語」的說法:「講得好像台語不是外來語一樣。」還有網友認為文中「台語」的定義不妥,如果「台語」指的是河洛話,河洛話已經霸占「台語」席次多年,那難道客語和原住民語就不是「台語」?再者,如果「台語」指的是台灣最常使用的語言,那當然是指華語。
還有網友細究,如果「台語」指的是閩南語,但閩南語又分成福建漳州話和泉州話,而台灣的「台語」其實是漳州話。又有網友說,照這個邏輯,宜蘭腔、台北腔、鹿港腔、永靖腔、海口腔、台南腔、高雄腔,哪個是「台語」?
有網友表示,「聚珍台灣」整篇文章都是國語打出來的,台灣部分人一邊享受單一語言的交流便利,一邊卻碎碎念。底下網友「提醒」他:現在本土價值你敢嘴(回嘴、打嘴砲)。
一位網友說 台灣的價值就在於結合各種語言創造出新文化,「就像新加坡人講話會參雜河洛語和英語,將來也許台灣新住民朋友變多,台灣人講話會混入越南和印尼語。」刻意將閩南語定位為母語、將國語定位為外來華語,不就跟國民黨威權兩蔣時代一樣?
回應
人一綠,腦袋瓜子就背祖壞崩。綠ㄨ有種就發明新文字,新語言。台語根本是閩南語。我的祖先為了怕我們忘祖背祖,甚至於還留下祖譜,告知來自福建何地。
白話文罹癌 中文教育須返古治療 2019/05/04 中國時報 簡立欣
五四及白話文運動影響華人百年,但火星文及語言癌的流弊,卻凸顯台灣語文教學的缺失,引起各界關注。
「現在要『做』點餐了嗎」、「有局部性大雨『發生的機率』」、「『針對』自動販賣機『進行』衛生稽查」…全球華人使用白話文已久,台灣甚至衍生出外星文、語言癌等龐雜表達方式。事實上百多年前華人還在使用古文,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白話文才真正抬頭。今年是五四運動百年,也是白話文運動百年,台灣在語文教學的明顯缺失,顯示中文教育有必要「返古」。
飽讀古典 白話才優美
「當年五四運動中提倡白話文學的改革者,像胡適、魯迅,都是飽讀古典,才能寫出優美白話文!」捍衛國語文教育不遺餘力的已逝詩人余光中曾說,提倡白話文不表示不讀文言文,也不認為讀了古書就斷了新文學的前程。
言之有物 非不讀古文
回看1917年,中國身陷傳統轉型現代的陣痛,胡適大力提倡白話文,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等8項主張,認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成為2年後五四裡白話文運動的先聲。
盲目歐化 根本是退化
不過,當時知識分子吸收西洋語言時,也吸納英文文法結構,如「就…而論」、「在一定程度上」、「對…來說」等。大陸作家蔣波認為,原本中文可以表達「很難」、「很快」、「易讀」,加入英文構造裡的「度」、「性」變成「難度高」、「速度快」、「可讀性高」;余光中也曾痛批,中文的「因此」、「問題很多」變成「基於這個原因」、「有很多問題存在」,是盲目「歐化」。
如今漢語還有縮寫、諧音、表情符號、圖像化、火星文、數字化等「網路語言」。台灣部落客王韜曾抨擊「語言癌」:去餐廳吃飯,「請等候『做』帶位」、「需不需要『做』介紹」、「現在『做』上菜的『動作』」、「幫您『做』整理」、「是否要『做』結帳」,冗言贅字根本不是語言的「演化」而是「退化」。
中國連續9年成為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5148.2億美元是2003年的6.6倍,至2018年5月中企累計工程合約3639.6億,完成2399.2億。
習近平2018-09-03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再援非600億美元,未來三年將實施投資非洲基建、擴大進口非洲商品等八大行動。
2015年中非十大合作計劃2018落實,中國連續九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1700億美元,同比增長14%,年均直接投資30億。
美稱中國金錢外交會導致太平洋島國落入債務陷阱2018-08-30外交部回應:同樣是資金,西方是餡餅,中方就成了陷阱?這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近10年來中國從0增至超過13億美元,澳大利亞66億是最大投資國.
繼義大利、盧森堡後,瑞士04.26加入一帶一路。
德國:歐洲願以集體形式加入一帶一路
習訪歐:美聯歐制中夢碎
中義簽一帶路一協議 200億歐元大單
義高官:G7還有兩國準備加入一帶一路
波音再遭重擊:習3.25與法簽400億歐元協議,購買300架約300億歐元空巴飛機。
中歐德法3.26峰會: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共同應對氣候變遷,推動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改革。
中國駐歐盟團長04-07簽署一帶一路協議歐洲國家達22個
習近平2019-04-26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共簽640億美元協議
2017第一屆高峰論壇279項成果全完成: 3800億人民幣貸款,絲路基金增資1000億,已有125國29國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也寫入了聯合國/二十國集團G20/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成果檔。
在全球,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有效對接,在區域,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非盟2063年議程、歐亞經濟聯盟、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等有效對接;在國家層面,與土耳其中間走廊、蒙古國發展之路、越南兩廊一圈、沙烏地阿拉伯2030願景等有效對接。
相關新聞
聯合國秘書長盛讚一帶一路倡議是全球治理典範
聯合報: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37國元首出席 大咖缺席(回應:在西媒眼中,他們才是高人一等的大咖,其他聯合報都是不重要的小弟。G7早就過時了,沒中國參加的會議,還算全球會議嗎? )
美智庫CSIS眼紅中國一帶一路:美國得當全球高品質基建領導者,報告抹黑中國帶去腐敗、債務危機 (回應:先把家裡的破基建整好了再吹/噴)
環球時報社評:常識和現實都在嘲笑“一帶一路”唱衰者
環時社評:一帶一路,內在動力遠大於外部阻力
3年多經八次擴容亞投行成員2019-04-22從57增至97個:共批准39個專案總投資79.4億美元,共撬動了近400億的總投資。絲路基金成立資金400億美元,2017年5月一帶一路峰會上增資1000億元人民幣。至2018年12月,已決策投資28個項目超過110億,約70%投向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典型項目包括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項目、阿聯酋哈斯彥清潔燃煤電站項目,以及與歐洲投資基金(EIF)等比例出資設立的中歐共同投資基金,第一期規模5億歐元,主要通過子基金投資於對中歐合作具有促進作用、商業前景較好的中小企業。
美卿:華投資拉美非好心 京斥肆意誹謗煽風點火
中拉開發銀行成立大會2019/04/22在京召開,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牽頭拉美7家銀行,國開行已向拉美18國、200多項目提供超過1000億美元的貸款,牽頭設立225億的中拉、中國─加勒比基礎設施貸款,參與設立首期100億美元中拉產能合作投資基金。
中國十年對拉美投資達2500億美元- BBC
東盟正成為一帶一路投資重點:2016年,中國對東盟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715.5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1.77倍,占一帶一路55.2%。2017年883.6億同比增長23.5%
南非專家:非洲若不學習漢語就有些無知了
中國日報網2019-04-26電 跨越千年時空,現實呼應歷史。“一帶一路”倡議,讓互學互鑒的潮流再一次沿著絲路足跡在中東地區蔚然成風。
“一帶一路”的建設帶動了“漢語熱”在全球的持續升溫,除了中東國家,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也開設了漢語課。11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發表的題為“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學說普通話,中國在非洲影響力增強”的文章稱,早在2014年,普通話就已經成為南非學校的選修課程。2018年11月,烏干達追隨南非腳步,計畫在35所中學增加漢語課。
1日,俄羅斯首次舉辦國家漢語考試,漢語成為俄繼英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後的第五種全國統考外語科目,俄羅斯43個地區有289名學生參加,考試內容全是選擇題。隨著中俄兩國經貿合作的增加,俄對漢語的興趣和瞭解與日俱增。在過去10年中,該國學習漢語的人數以驚人的速度攀升。1997年5000人,2007年1.7萬人,2017年增至5.6萬人。其中,39%的人在大學學習漢語,31%在中小學學習,25%通過語言課程學習,5%在孔子學院學習。
除了可以在這些公立學校學習漢語之外,中國還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孔子學院,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2019年2月24日,路透社發表題為“中國正在優化孔子學院建設”的文章,認為此舉將有利於增進中外文化交流。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多來,漢語的“朋友圈”正在全球升溫,而漢語熱的背後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日漸提升。研究中國,學習漢語,是潮流更是時務;學有所獲,學有所成,是機遇更是理想。“一帶一路”讓人才交流變得更加通暢,中國的發展也將會為學習漢語的學生提供更多發展空間和機會。
中國上海復旦學者首次證實:我們的母語起源於中國北方
2019-04-26在學術期刊Nature中,中國科學家利用統計學分析方法,結合遺傳學、語言學、考古學等證據,首次確認了包含漢語在內的漢藏語系起源於大約4000-6000年前的中國北方黃河流域。而漢語是最早從漢藏語系中的分化的語族,這一時間可以追溯到大約5900年前。
漢藏語系是僅次於印歐語系的第二大語系,它包含超過400種語言和方言,總使用人數達到15億左右,漢語、藏語、緬甸語都屬於該語系。
北方起源假說認為起源於大約4000-6000年前的中國北方黃河流域,一部分人向西遷徙到了西藏,向南遷徙到了緬甸,另外一部分人向東、向南遷移,最終成為說漢語的漢人。
西南起源假說認為起源於至少9000年前的西南部地區,主要包括現在的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以及印度東北部一帶。這種假說進而又分為兩種假設,一種認為說漢藏語言的人群起源於13500年前的四川西南部,在大概9000年前分化為兩支:一組人群前往印度東北部,另外一組人群向北前往黃河盆地地區,後一群人被認為是當代中國人的前身。另外一個假設認為漢藏語言起源於大約9000年前的印度東北部。
回應
這是北方人得出的結論吧
上海復旦在北方?夏商周不在黃河流域在南方?
高市路口標線竟是簡體字 綠委酸:今天不是愚人節吧 2019-04-02 聯合報
高雄市九如及澄清路口,地上標線日前竟出現「簡體字」,有網友拍照上傳臉書,引發熱議。民進黨立委劉世芳今臉書發文批評,「今天不是愚人節了吧」、「還我繁體字,這裡是台灣高雄」。
對此,許多網友留言表示,「太可惡了」、「這承辦人是會升級嗎」、「是台灣高雄,搞清楚」、「高雄變成中國特區了嗎」、「這樣驗收的過,可以提告高雄市政府瀆職」、「現在就如此囂張還能讓他當總統,一定獨裁護闢」;不過,也有網友指出,標誌上的「転」字其實是「轉」的日本漢字,總之不是繁體字。
高雄市工務局養護工程處表示,因為配合自強陸橋拆除,劃線的民間廠商不知道從那裡找來簡體字版的「待轉區」,已在晚間7時請廠商改為繁體字。
回應
日本媽媽的文字「転」你都認不得?巴嘎!小心謝助日代表不開心!
繁體字「轉」大陸簡體字寫法是「转」。另大陸的道路設計似乎沒有"待轉區".
真是白癡,中國的車的簡體字根本不是那個寫法。想抹黑卻抹到馬腿,太沒文化了。
那是妳們綠的日本祖國漢字,搞不清楚嗎?
綠萎把鬼子漢字當大陸簡體字是假新聞。聯合報不查證就報導是傳播假新聞。
在“平成”年號決定前,世界上還有“日本第一”的討論,內閣大臣在國會演說的時候,還會用“日本領導世界的新理念”之類的說法。再依賴中國典籍,在他們看來已經不合時宜。
儘管日本泡沫經濟應聲破裂,但這個想法延續了下來。冷戰結束後,日本進一步開始強調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將自己的國家定位為,既不是個東洋國家,也不是個西洋國家,既不處在美國的指揮下,也不是處在中國的威懾下,而是個有自主決定權的全球性國家。
就安倍本人來說,他是成長於戰後一代日本人的首相,對這代人來說,戰爭的責任不想再背負,戰後體制是一種束縛,不管國民還剩多少心氣,安倍認為他的使命就是讓日本重回大國地位。“令和”這個新年號,也包含了讓日本也“走進新時代”的意思。
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個源頭。我們也都清楚,鴉片戰爭之後,日本目睹清政府的軟弱,轉向學習西歐,早已不把中國文化當做憧憬和依託的對象。
尤其是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國內掀起華夷之辨,核心觀點就是認為,東亞文明的正統已轉向了日本,日本已經是中華。
我們經常說,日本是個擅長學習的民族,卻忽視了它學習消化之後,反過來藐視老師的一面。
在吸收了國外文化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轉化成自己的東西,產生所謂國風文化,再強調這個轉化過了的國體、國學、國粹。
吸收一陣、沉澱一下、鄙視一段,時不時還要反過來搶個地主,這個過程在日本歷史上反復上演,幾乎成了日本文化心態中某種規律性的東西。
經過這麼多年,在社會層面,對日本文化的一個源頭是中國文化這一點上,日本民眾有時候處在無意識的無知當中。
很多人既不知道哪個年號是從中國古籍中來的,也不瞭解歷史上中日文化的淵源。對中國當下的發展,既不關心,也不瞭解,亦沒有親近感。中國文化已經變成了日本的文化,而中國是個與自己沒什麼關係的存在。
這給我們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外部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精英和媒體層面的偏見,以及社會民眾層面的漠然無知,是中國走出去的一個障礙。
第二,對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淵源關係,有些人以往會陷入兩種極端:
一種是認為日本文化都是從中國文化剽竊所得,日本文化就是盜版得不太好的中國文化。
另一種是認為,中國文化的根已經在日本,要到日本去尋根。
對我們來說,這兩個問題比日本年號重要。
回應
有能耐別用漢字啊
“明治”取自《易經⋅說卦傳》“聖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
“大正”取自《易經》第十九卦中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昭和”取自《書經•堯典》“百姓昭明、萬邦協和”。
“平成”取自《古文尚書⋅大禹謨》“內平則外成也,地平則天成也”。
也就是說,這是1300多年來,日本年號首次成功“脫中”。
早在這次新年號的產生過程中,日本媒體就不斷放出消息,首相安倍指示周圍的人,年號出處最好來自於日本古典書籍。
根據日本1979年頒佈的《元號法》,如果天皇退位,年號也必須改變。按照日本政府規定的年號選定程式,日本首相需要欽點數名精通中國史、中國古典文學和日本古典文學等領域的學者,讓他們提出兩到五個新年號作為候選方案。
此次選出來的字要遵循6個條件:使用常用漢字,每個字最多12-15個筆劃,第一個字的拼音不能使“MTSH”,儘量避開民間預想的年號名稱,不要用經常作為人名的漢字,不要使用與大企業相同的名字
備選方案出來後,經過參眾兩院的商量,最後由內閣會議決定“勝出”方案。
正朔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年號有著特殊意義。它既是天子執政的時間單位,也是天子權威的標誌。每一次更換年號都是國家大事。年號的取捨、含義,毫無疑問包含著複雜的政治寓意和政治考量。
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還保留著中國古代紀年法的國家,日本顯然全盤接受,深度領會了年號和年號背後的那些東西。
比如日本第一個年號“大化”,出自中國的《易經》:“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陰陽相動,萬物資生。”
取這個年號,顯然有從頭開始,萬象更新的意思。跟大中兄皇子發動政變搞改革、向唐朝學習的意願很切合。
再比如,後醍醐天皇在1334年改年號為“建武”,它原是東漢光武帝的年號。當時日本朝政由鐮倉幕府把持,天皇被壓制得很慘,他從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出發,希望恢復天皇權威,推翻幕府這個“奸臣王莽”,像漢光武帝一樣,實現“中興”。
………
那麼,日本為什麼要選現在這個時候,再次表現出它的獨立性呢?
脫中
實際上,在年號上擺脫中國的影響的想法,早在討論“平成”的時候就已經萌生。
日本新年號“令和”仍無法抹去中國痕跡 2019-04-01 環球網
2019-04-01,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正式公佈日本新年號為“令和”,出自日本詩歌集《萬葉集》,成為日本歷史上首個源於日本古籍的年號。然而,《萬葉集》與中國古典文化之間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
《萬葉集》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和歌集,收錄詩歌4500餘首,其地位相當於中國的《詩經》。儘管被看作是日本古籍,《萬葉集》仍然無法抹去源于中國古典文化的影響。公開資料顯示,《萬葉集》借鑒了中國詩歌的題材、形式以及表現方法,收編了部分漢詩。值得一提的是,《萬葉集》成書時,日本尚未擁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詩歌採用漢字為注音符號記錄而成。
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日籍教授、原日本讀賣新聞編輯委員加藤隆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萬葉集》第五卷《梅花之歌》的原文部分,還是按照古代中文的寫法記錄下來。而且,《萬葉集》收錄了118首關於梅花的詩歌,看得出是受到了中國審美的影響。不過“和”代表“和風”,因此加藤隆則認為“令和”帶有中日融合的含義。
日本現任明仁天皇將在4月30日“生前退位”,皇太子德仁將於5月1日即位新天皇,當日零時開始正式啟用新年號“令和”。自此,始於1989年1月的“平成”時代,僅剩1個月便將退出歷史舞臺。
相關新聞
日本新年號未出自中國典籍 中方:我們對此不做評論
安倍回應“首次未用中國典籍”,日本網友卻在搜“令和”是啥
回應
寫了倆漢字,然後硬說是來自日本古籍。呵呵。萬葉集那句根本是抄襲中國人的。
萬葉集 于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
歸田賦 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作者,漢朝,張衡
諫蕃官仗內射生疏 時惟令月,景淑風和--作者,唐朝,薛元超
兩個人創作的時間都早于萬葉,而且當時日本仰慕唐朝文化非常嚴重,而且,以日本的緯度來講,初春是正月,驚蜇以前,日本還在下雪,哪來的氣淑風和,反倒是仲春,二月過了驚蜇,地氣動了,才會開始有氣淑風和的現象發生。
日本新年號“令和” 含著對中國老師怎樣的藐視2019-04-01 環球網
從西元645年,大中兄皇子仿照唐朝制度,設立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大化”以來,1374年時間,247個年號,出處全部來自於中國典籍。
即使是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最想跟中國劃清界限的那些年,這個傳統也沒有變。
學外語是必要的,現在的問題是把學英語當成了全部外語,應該把英法德拉丁西班牙語等並列,讓學生選學其中之一,而不是現在這樣把英語當成外語本身。
全民學英語是巨大的資源浪費。英語產業應當精英化。現在國內、國外有很多人以英語產業為生,當然捨不得國家改變縮小英語教育的規模。曾記否,初中英語教材一年一換,就是為了配合老外賺錢。
如果公立學校為了某些理由,不再教授英語,那麼這個市場必然會由私立培訓機構所填補,而這會進一步加速階層固化,實際上是“增負”。
英文學習給那些需要專業化的人學習,大多數人是沒有必要的
現在不是學不學英文不英文的問題,是學英文通吃天下的問題,英文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才是要反思的
很多年前我就認為全民學英語完全是浪費時間資源,讓那些有興趣的人去學就可以了,其他人可以把省下的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是更好嗎?
我正好相反。我認為越是家庭條件不好的越應該學一些外語。無他,一是可以給自己增加一門技能。二是多一個瞭解和認識世界的視窗。
對於整個國家教育體系來說,在初、高中階段分辨出哪些人有興趣學英語,哪些人沒有興趣,哪些人以後的工作會和英語打交道,哪些人以後工作了與英語無緣,這都是強國家所難的,所以為了保證少部分人在以後大學期間跟得上進度,不會後悔以前沒學過英語,在初級教育階段開展英語教學是有必要的,以學習IT行業為舉例,英語都不會搞什麼程式設計?其他一切基於電腦的科技,除非發展出成熟的,能夠被廣泛應用的漢語言程式設計,否則搞這個行業的人英語都是非學不可的。
按你這麼說的,全球學英語才是必然趨勢了吧。真香。
是啊,現在英語是事實上的世界語言啊?
再過10年,在AI技術的發展下,你們就會發現學英語真的是一個廢物技能,現在吃香的外語翻譯這個職業很可能就像現在的計程車司機一樣面臨被技術淘汰的命運。
學校要求學生必修英語,是廢物技能、思想上自我矮化嗎? 2019-03-18
微博大V花千芳最近連發了幾篇微博,認為學校讓學生都要學英語是不合適的,英語是一件“廢物技能”,犧牲了孩子寶貴的童年。而“為英語呐喊”的人,有一部分更是“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
@花千芳 的這種觀點,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過,大體上是說,學校裡學英語沒什麼用,耽誤工夫。有意思的是,很多民族主義者(在當時)持同樣的觀點,認為中國人學英語,容易導致崇洋媚外,而學校裡讓所有人學英語,更是會促使中國孩子從小就喜歡外國的文化,是“崇洋媚外”思想的推手。
上世紀末很多人面對外國沒有什麼自信心,原因是因為學了英語嗎?顯然不是,而是因為當時中國的國力遠不如西方,當看到外國人舊電視機都能扔垃圾箱而自己買電視機還要托人的時候,普通人是很難有太強的自信心的,無論他們學還是不學英語。事實上,當年很多老牌恨國公知,英文水準都不怎麼樣,這並不妨礙他們用二手三手得來的對西方世界的蹩腳理解來咒駡中國。反之,現在出國留學的很多年輕人,在國外求學生活,外語水準並不低,但仍然能夠客觀看待中國和世界,甚至有的人更是“出國之後才愛國”。
隨著中國和世界的聯繫日益緊密,英語對普通人來說,就是一項技能而已。它是否能承擔意識形態的功能,那要看中國國力如何,中國人的生活水準如何。如果還是像上世紀八十年代那種對比,不用說英語了,任何來自西方世界的東西,比如可口可樂、肯德基、星巴克,都會“自動地”承擔上意識形態和文化入侵的功能。除非你能把西方世界和中國完全隔離開,才能斷絕掉這種“文化入侵”。反之,以現在的中國國力,像肯德基這些曾經被視為“西方文化的象徵”,如今也正在變成普通的飯館,甚至還不是什麼高檔飯館。
我們的義務教育免費教授英語,是一項德政。因為它在就業市場和實際工作中是有客觀需求的。如果公立學校為了某些理由,不再教授英語,那麼這個市場必然會由私立培訓機構所填補,而這會進一步加速階層固化,實際上是“增負”。
回應
學英語肯定有必要。但是在高考占那麼高比重的分就未必合適了。高考總分480分英語120分,占四分之一。而物理化學這些專門選的科目卻不直接計入總分。
港民主派:大灣區要消滅香港 特首:不同意「被規劃說」2019-02-19 聯合報
北京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讚彈之聲同現。在港府和機構的支持聲之外,香港民主派提出「被規劃」等質疑,甚至有議員直指透過大灣區要消滅香港的制度。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表示,不同意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現香港「被規劃」的情況,強調香港政府有積極主動參與草擬綱要。
議會陣線立法會議員毛孟靜說,香港在大灣區是「被規劃」,綱要內容黑白顛倒、指鹿為馬,明明是侵害一國兩制,卻被指是豐富一國兩制的內涵。而大灣區規劃不止是中港融合,而是要將香港消失,到二○三五年大灣區落成後,消滅香港制度。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認為,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必須維持自身制度的獨特性,包括一國兩制和法治,才能發揮優勢。他擔心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會令外界視香港為大陸內地城市,最終得不償失。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胡志偉說,林鄭月娥是態度上「被規劃」,要對她表示譴責,認為她愧對港人。胡志偉又說,林鄭月娥只是沉醉於大灣區發展的短期利益,無視大灣區發展可能令香港人才和機遇,轉移到大陸的後遺症,未來香港只能靠大陸餘蔭生存,猶如籠內金絲雀,成為中國大陸二三線城市。
相關新聞
香港團體發起維護粵語教學運動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019-02-14報導:普通話在港日益流行,不過,粵語在香港也絕無消失的危險。自1996年以來,使用粵語的人口比例略有增長:從88.7%增至88.9%,香港使用粵語作為母語的實際人數也從519萬人增至626萬人。
回應
反北京話的港獨
港民主派應該正名為港獨派!
美媒:普通話在港日益流行 反映了一個事實
據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019-02-14報導,自香港1997年回歸中國以來,由於與內地的聯繫日益加強,普通話在這個特別行政區的重要性大大提高。鑒於內地龐大的經濟體量和巨大的人口數量,會說普通話已經成為金融、貿易和旅遊業就業的必要條件。
1996年香港有6.6萬名居民把普通話作為第一語言;20年後,2016年這個數字已升至13萬人,增加了99.4%。這已給香港教育部門造成了很多難題,父母們爭論不休:究竟該把孩子送到普通話學校還是粵語學校。
目前,大約70%的香港小學使用普通話教學。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在香港普通話已逐漸被某些人視為比粵語更有用。
今天,普通話是中國人最常用的書面和口語語言。1909年清朝政府將官話——北京人說的方言——作為中國第一國語。新中國成立後繼續使用這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
可是,在這段時期,香港尚未回歸祖國,廣東方言——粵語在英國人治理下的香港使用更為廣泛。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由於香港武打片和李小龍與成龍這樣的文化偶像的關係,香港輸出了語言和文化,粵語知名度激增,但是如今已是時過境遷。此後,中國內地經濟騰飛,普通話在香港愈發重要。現在,中文即意味著普通話,它已成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不過,粵語在香港也絕無消失的危險。自1996年以來,使用粵語的人口比例略有增長:從88.7%增至88.9%,香港使用粵語作為母語的實際人數也從519萬人增至626萬人。
報導稱,今天,普通話在香港比過去更受歡迎,而且還會更加流行。這反映了一個事實:隨著時間推移,香港與中國內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隨著二者經濟繼續融合,普通話在香港的應用會更加廣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粵語會消亡,相反它將繼續與普通話一樣為人們所用。
回應
中國有無數的方言,但是因為有普通話才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印度也有無數的方言,因為沒有普通印度語,成為發展的大障礙。歐洲也有各種語言,可以看成是方言,要想出現一個強大的歐洲就缺乏一個統一的語言。因此,統一的語言和文字是一個國家能夠強大起來的必要條件,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保持一同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文化的大一統!
養一個不會說上海話的小孩,和養塊紅燒肉有什麼區別? 2019-01-24 自媒體人脊樑
前兩年
這張《6-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的數據圖流傳過一陣
阿拉上海人看看
大概只感受到了 “吳語雪崩”
和其他地區一比
包括上海話在內的吳語方言,的確慘兮兮
不僅是這樣的資料嚇人
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感受
日常生活裡聽到的上海話越來越少
不僅身邊上海小囡的上海話“剛伐裡氣”
還要把爺爺奶奶的輩的人
統統都帶成不三不四的“滬普”口音
……
最近,一直在做滬語配音視頻的平紀工作室,終於說出了大噶的心聲!
上海人不會說上海話到底是誰的鍋?
作為一個上海人
聽到最後競價環節裡的洋涇浜上海話
真實的哭了
想起當年我們上學的時候推廣普通話
上海話說的就相對少了
但也都還是習慣說上海話的
現在的學校,不推廣普通話了吧
小孩上個學回來
原來會講的那點上海話,也統統還給家長了
讓那些有心讓孩子講上海話的家長滿腦子問號?
回應
為什麼非要會上海話?上海人很高貴是嗎?
上海話是吳語區代表方言,呼籲保留礙著你了?
蘇州可是建城兩千多年了,上海到了明朝才有府城,說這話不臊得慌?
做為一個民族語言必須流一,如果都強調地方的方言,怎麼相互交流,怎麼走出家門?方言是古代交通不發達,商品經濟人員往來不便造成的,只能逐漸淡化,而不是強化。現在台獨,港獨逐漸把方言向語言方向發展,這難道不引人深思嗎?上海孩子不會就不如紅燒肉,這種狹隘地方意識值得提倡嗎?
就算全國統一都說標準普通話,但上海人還是上海人,北京人還是北京人,自卑的人就算跟他說再標準的普通話,他還是一樣覺得你的口氣充滿了傲慢,所以這一切跟方言有什麼關係呢?傳承方言跟想搞獨立或者看不起外地人完全沒有關係。我也同意全國要交流必須要有統一的語言,但不表示連各地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都必須統一吧?如果現在是方言當道,各地方人都不能交流,我也贊成大力推廣普通話,但現在已經相反了,現在普通話太過強勢,導致方言都快被滅絕了。
講點道理,誰說要槍斃吳語了?但中國方言這麼多,除了吳語區和粵語區偶爾有點矯情外,其他沒有哪個方言區說過小孩不說本地方言不如紅燒肉吧?
“中國人不許說中文!”美著名大學搞歧視已經這麼囂張了? 2019-01-27
2019-01-25,美國杜克大學一名生物統計系的助理教授梅根⋅尼利(Megan Neely)向全系學生髮了一封電子郵件,要求中國學生不要在學校說中文 。
郵件稱,學校有兩位教職員工分別找到她,稱在教學區看到一些中國學生在休息室和教學區說中文(用他們的話說,非常大聲) ,想要知道這些中國學生的名字,好在之後拒絕這幾名學生的實習或專案申請 。
梅根說,這兩位教職員工很失望,這些學生沒有把握機會盡力去提高英語水準,反而在樓道裡用別人完全不懂的語言交流,很不禮貌。
這封郵件發出後,中國留學生們自然炸了鍋!
有人覺得:梅根說得有道理,中國學生確實毛病多,她只是好心提醒!
不過,更多人則覺得:梅根這就是明晃晃地種族歧視啊!
據悉,這位助理教授不是第一次群發類似郵件了。
2018年2月,她也發過一封郵件,建議母語非英語的國際學生在學校都要說英語。
不得不說,這位英語員警真的有問題......
在職業場合和學術場景下使用交流雙方都理解的語言沒錯,但在其他地方其他時候說什麼語言都是個人自由。
要求他人只說英語,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EEOC)已經將這一條明確列為歧視。
第二天週六(26日)下午,該系所屬學院醫學院院長瑪麗⋅克洛特曼向學生發信致歉,要求對該專案進行全面審查,並澄清:杜克大學不會限制學生溝通的語言,也不會因為用什麼語言而影響學生的職業發展 。院長還透露:助理教授梅根已辭去該專案主任一職。
回應
關於說話聲音大,純粹是對中國人的偏見。其實,我見過在我國的不少外國人,說話聲音同樣很大,只是咱中國人很大度,沒跟她們計較而已。也許他們會狡辯說那是入鄉隨俗,但周邊中國人說話聲音並不大啊,怎麼不入鄉隨俗了?這些西方人,粗俗的是他們,小肚雞腸的還是他們,只因他們暫時是發達國家,所以似乎一切都是優越的,怎麼做都是有理的,鄙視!
不但中國人可以大聲在中國用英語交談,外國人也可以。美國人不允許中國人在美國大聲用中國話交談是明擺著的種族偏見!是一些美國人的狂傲自大的惡疾,如特朗普搞美國優先淩駕於國際法之上,當聯合國的太上皇。必然遭到世界的反對,四處碰壁。
當你科技比他們先進,經濟比他們發發達很多倍以後,就是你說鳥語,他們都舔你,就象今天某些國人舔人家一垟。所以,聽到這些不要激動!
漢字在韓國復活 2017-01-22 工商時報
去(2016)年底,韓國教育部宣布,自2019年起,韓國小學五、六年級的品德、社會、數學、科學等課本中標注漢字。
專家學者將從1,800個基礎漢字中挑選出小學課本中常用並符合學生水平的基本漢字。
消失長達半世紀
漢字,是在1970年代從韓國各小學消失,時隔近半個世紀後又再重現。漢字在韓國的消失與重現,雖然都有其時代因素,但是,因前總統朴正熙而消失的漢字,卻在其女朴槿惠總統任內決定重現,頗具諷刺性。
其實,過去幾任總統都曾想要讓「漢字」復活,但是,都因「韓文」相關團體的強烈反彈而只能局部「復活」。
目前,在韓國,漢字教育仍然只是中學的選修課,但是已有不少的韓國大學規定,在畢業之前必須拿到漢字2級證書,或者通過校內進行的漢字考試;還有包括三星集團等大企業財團,新人應徵若有讀字漢文能力可加分。
漢字重要性日益顯著
但是,韓國年輕一代卻幾乎完全不懂漢字,也因為韓文是以拼音方式呈現,因此出現許多相同發音,卻可對應眾多漢字的情況,進而常常造成韓國行政上的錯誤與疏失。在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亞太研究員蔡增家所著的《上一堂最好玩的韓國學》中,就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年韓國政府正在進行高鐵建設時,由於鐵軌的混凝土枕木需要防水發泡棉的填充物,但是施工單位卻誤用了吸水材料,導致15萬根枕木出現龜裂,最後政府調查發現,出錯原因竟然是施工單位誤將「防水』錯認成『放水』,因為缺少漢字的標記,而韓文當中的『防』與『放』是同一個發音。」
漢字復活--維基百科
漢字復活,是指本來屬於漢字文化圈後來廢止或減少使用漢字的國家,重新審視漢字。
目錄
中國
日本
朝鮮
韓國
越南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5%AD%97%E5%BE%A9%E6%B4%BB
台灣人英語流利程度亞洲第9 落後中國 2018-11-04 聯合報
國際文教機構Education First(EF) 對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30萬名英語非母語人士進行測驗,編製成2018年英語流利程度指數;根據該指數,英語為外語的國家當中,瑞典人講英語最流利。
去年冠軍荷蘭退至第2名,新加坡居第3。第4至第10名依次是挪威、丹麥、南非、盧森堡、芬蘭、斯洛維尼亞和德國。
歐盟國家普遍表現不俗,英語講得最差的是法國,得分55.49,全球排第35名。
至於亞洲國家排名,在新加坡之後依序是菲律賓(得分61.84排名14)、馬來西亞(59.32排名22)、印度(57.13排名28)、香港(56.38排名30)、南韓(56.27排名31)、越南(53.12排名41)、澳門(52.57排名44)、中國(51.94排名47),然後是台灣(51.88排名48)和日本(51.80排名49)。亞洲國家平均得分是53.49。
回應
法國最差?哈哈 法國還不願學英文呢 什麼鬼數據
主因是法國人自認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是講出來的香頌,這是他們的優越感在作祟所致。
民進黨說學校不教就是消滅閩南語,若學校教這樣有用,台灣人的英語早該飛天了吧!
相關新聞
民進黨高雄黑派大老羅兆洪力挺韓國瑜2018-10-25聯合報
與原高雄縣黑派淵源深的民進黨籍美濃客家大老羅兆洪、曾是民進黨創黨黨員的前高雄縣議員陳振福今天在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競選服務處宣佈挺韓國瑜;羅兆洪並肯定韓國瑜的母語政見,認為母語在家學習效果好。
相關新聞
【用中文可以行走華人圈;用英文可以行走全世界】
語言要有用才重要,把中英文學好才能和國際接軌!
要台灣下一代浪費時間生命去學一大堆方言能找到工作嗎?
民進黨鎖國,用意識形態 政治淩駕專業,讓台灣失去競爭力!
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民進黨會養他們嗎?
粵語是漢語的方言,維語藏語朝鮮語是嗎?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搞的是雙語教學,在廣東也要搞雙語教學嗎?口口聲聲要保護粵語,說粵語的人不是漢族嗎?你們要自立異族?粵語本來只是方言,只是語音有別,大家口頭交流有障礙,起碼可以書面溝通,現在生造出不著四六的縮減字元,大家書面也溝通不了。你們主動製造交流障礙,自命異族需要保護政策,你們不是在有意分裂國家又是在幹什麼?
我是廣東人,從小在粵語圈子中長大,我來說說我的看法,我只解答一些不瞭解這個圈子的網友的一些問題以及我的一些建議:
1,學校使用粵語教學嗎?答:沒有,學校都是推廣普通話的,課堂上都一律使用普通話,即使是本地老師,主要都是用普通話教學,這個是有規定的,只是偶爾可能會穿插幾句方言,我想全國各地的情況都基本差不多,你們能體會理解的!
2,平時交流用粵語嗎?答:只有知道對方是會粵語的,才主動使用粵語交流,而面對一位元不認識的人,開口第一句基本上都是普通話!
3,說粵語的人多嗎?答:越來越少,而且減少是加速度的,包括一些本地人,他們的小孩甚至已經不怎麼會說粵語了,會說的口音也不正!普通話父母和我們這輩人幾乎都會說,只有極少數的一些老年人只會粵語不懂普通話的,其實很多能聽懂普通話但自己不曉得怎麼說而已了!
4,說粵語說出優越感嗎?答:這是某紫荊花地區才會說自己說粵語才有優越感的,而且還鄙視簡體字呢,甚至他們認為他們的粵語叫香港話而不叫廣東話呢!廣東人至少我從來沒聽說過身邊的人說粵語說出優越感出來了,反而還經常吐槽某某某普通話不標準丟臉!在網路上你們遇到的說粵語說出優越感出來的人要不就是真正的紫荊花地區的人,要不就是那種精神紫荊花地區的人,本地的廣東人很少這樣的,不騙你們,真的有很多精神紫荊花地區的人存在!
5,每個人對自己的方言都是很有感情的,也希望能傳承下去,我們也支持推廣普通話,所以也沒抱怨過學普通話就怎樣怎樣的!
6,有些人是要故意廢除粵語,這個才是我們極力反對的!
7,我是廣東的水上人,我這邊的水上話方言,懂我們這邊水上話的人可能少於40萬),不出幾十年,這個方言肯定會在地球上消滅掉,你們懂我的絕望嗎?
8,千萬別聽信什麼語言就一定有優越感的人說的話,這些人除了挑撥仇恨,就沒其他了!
9,感謝普通話教育,這讓我們大中華各族人民溝通無障礙!
廣州有小學禁講粵語 家長:長時間不講就沒人傳承 2018-11-04
廣州市廣雅小學的家長近日收到校方一則短訊:表示為推廣普通話,一律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方言交流。
引起家長不滿,向當地教育部門投訴。
對此,教育局表示:責令校方及要求整改,刪掉有關只用普通話的口號或通知,並指每個人都有使用方言的權利,指示校方“推普不廢粵”,允許學生課外用方言交流。
時事評論員韓志鵬表示:普通話是我們共同的語言,推廣是必須的。但是推普不等於要廢粵,粵語是我們的生活語言,還是我們優勢傳統文化的載體,怎能強迫不說呢?
他還說:如果每間學校都要求說普通話,粵語就有可能要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回應
我大概眼瞎,在截圖裡沒看見有“一律禁止”之詞。我大概也是個杠精,因為個人覺得應該放進學校的是普通話而不是方言,課間交流當然無所謂,上課必須講普通話有問題?雲南十年前的農村中心小學都用普通話了,一個粵語到底是什麼金言玉音?尤其是某紫荊花地區,呵呵。
每次B站看電影動畫什麼的,天天彈幕一群睿智刷“沒粵語不看”,聽到粵語就覺得高端、舒服,聽到普通話就覺得土鼈、刺耳,什麼時候一個方言都能有這麼強的優越感了,配音水準和所用語言有關係嗎?大概是內心覺得除了本地,其他都是貧困區這樣吧。
啊?粵語就高大了,吳語越語沒人權啊?敢問南方哪家小學沒有“寫規範字,講普通話”的標牌?
有關家長及教育局官員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在家及同鄉間說方言沒人會挑刺;在學校及公共場合講普通話也不要講怪活!再說,只有廣東有方言嗎?全中國各地方言種類多了去了,我們咋就覺得很正常還很好呢! 廣東話就特殊,就高人一等,就可以如此任性?
看見一群人為了消滅粵語連什麼分裂國家都用上了,真是笑死個人。你來廣東看看有哪一個學校不是用普通話教學,香港早在16年就開始推進普通話普及你們還想怎樣,完全消滅粵語?新疆的分裂分子不用漢語用的維語回語你們敢對此呲牙?去上海不會上海話被上海人歧視的少見?壯獨分子用壯語復興運動推進壯獨思想傳播瞭解一下。滿語復興運動已經打通了小學到大學的教育線。延邊地區真正的普通話早已是朝鮮話你們敢信?也就是有水軍一直引導攻擊粵語罷了.
要說粵語回家說,在學校就應該說普通話,沒毛病,我經常廣州出差,廣州其他都好,就是滿大街男女老少都說粵語這點不好,這是其他城市沒有的現象,這不應該是一個國際大都市應有的現象。
於是,一直到明治十年(1878)左右,通過有系統地、大量引進中文的書刊和辭書等,確立了一條經由中國吸收西洋文明的管道。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特別是明治維新以後,還有日本獨自直接從西洋導入近代文明的步驟,即努力創造新詞來對應新概念。這種雙管齊下積極而又主動地”拿來”西方文明,使之迅速地加入到近代國家的行列中去。
隨後,便是我們知道的甲午戰爭後亞洲各國特別是中國和韓國開始以日本為榜樣,派遣大量的留學生去日本學習,他們把日語中使用的這些新詞又原封不動地帶回本國,加以普及和使用,形成了漢字文化圈中的知識共有。
將以上日語與中文的關係,從詞彙的交流史上來看可以整理歸納成以下四種情況:
1. 近代以前進入日語的中文詞
2. 近代以後日本經由中國管道來接受西洋知識
3. 日本直接吸收西洋的知識
4. 新詞向中國及亞洲各國的擴散
前兩種情況可以視為由中文進入日語的漢語詞,如果僅限於近代的話,我們在這裡就不去詳論第一種情況;3則可以看做是日本的創造和改造的新詞;而4正是人們愛議論的話題:近代的中國是如何接受這些來自日本的新詞、新概念的。我們下面就此分別道來。…..
回應
標題明明是“近代以來中日之間知識互動與共有”,這小編非要起個精日標題,現代漢族源自日語……”?自以上海方言翻譯的漢語單詞還也有幾百個呢,是不是我還能建議改成“現代漢語源自日語和上海話?”
漢語並不是為人準備的語種,即便日本翻譯工作者做出了巨大努力也不曾改變漢語的頹勢。…這不關愛國的事,只是覺得漢語不死,中國永無希望。
祝你早日出國,早日學好英文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8889
陳力衛/語詞的漂移:近代以來中日之間的知識互動與共有 2018-10-28
【一】 中日同形詞為什麼那麼多?
不管是日本人學漢語,還是中國人學日語,都會發現兩國之間有很多詞詞形相同,而且意思也一樣。這種現象是怎麼形成的呢?從歷史上來看,大家知道,中國有著光輝燦爛古代文明,在其影響下,周圍的朝鮮半島、日本及越南都接受了漢字、漢語,形成了一個我們常說的漢字文化圈。17世紀以前,一直是中華文明向其它周邊國家擴散,是這一文化圈的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所以,近代以前,是日語從中文裡大量借用了漢語詞而已。諸如”料理、寫真、丈夫”等詞現在雖然已與中文詞義相去甚遠,但仍可以解釋為詞義演變的結果。而近代以後,一般則認為是中文從日語裡吸收了大量的新詞,諸如”象徵、科學、美學、美術、哲學”等。這類詞因為在時間上距離我們現在並不遠,所以詞形和詞義中日文完全一致。通過這樣的一來一往相互借用便在各自的語言裡形成了所謂的中日同形詞。
對於這一現象,從兩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上來看,當然是近代以前日文吸收漢語的成份要多得多。早在奈良至平安初期(8-9世紀),日本盛行漢詩漢文,《日本書紀》、《懷風藻》、《淩雲集》都是用中文寫成的作品,特別是平安初期鮮有用日文寫的作品,連日本文學史上也不得不稱之為”國風黑暗時代”。這反過來說就是全面接受中國文化的時期,漢語的詞彙也必然成為日語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17世紀以後,在歐州又出現了另一個”近代文明”,它也開始向這個漢字文化圈滲透,利瑪竇等早期傳教士們留下了許多中文著作以介紹西方的天文地理等。進入19世紀後,中國首先被西洋列強打開門戶,各種西方知識開始在中國傳播。另一方面,日本也早在18世紀就以”蘭學”(荷蘭學)的形式開始汲取西洋文明。進入19世紀後,日本看到鄰國中國在鴉片戰爭(1840)的失敗,倍感危機,又在美國的”黑船襲來”的狀況下,不得不積極主動地收集有關西洋的情報。這時候,用中文寫成的西學新書和英華字典之類便成了加快西洋理解的一個便捷的手段。
美媒:孔子學院在非洲並非如西方想像
美國“石英”財經網2018-8-11文章,原題: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中心正超出我們想像地在非洲快速成長 作為提升中國文化影響戰略的重要一部分,政府資助的教授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公共機構正在全球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據國際諮詢機構統計,自2004年以來,非洲的孔子學院數量從0發展至48所。
中國孔子學院仿照法國文化中心、德國歌德學院以及英國文化協會而設,而西方國家的該類機構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進入非洲。與西方國家相比,儘管中國進入該領域足足晚了100多年,但若論海外文化機構數量,中國目前僅次於法國,位居全球第二。
真正使孔子學院有別於西方機構的是其獨特的組織框架:當地學校提供辦公和教學場地,中國提供師資和辦學資金。也正因此,孔子學院在美國一度受到爭議,有人認為孔子學院被中國用來加深其影響推進其目標,並破壞當地學校的學術正直性。但反觀非洲,記者卻從未聽聞孔子學院遭受抵制的報導。中國為當地孔子學院提供資金,並一批批地派來中國老師,中國老師不辭辛苦地為當地學生教授課程,很多情況下是在條件較差的學校中進行。而這幾年,中國資金正讓非洲大學的教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對於西方國家對中國向當地文化機構輸出其文化觀與世界觀的指責,曼沙赫博士表示,“孔子學院目前教授的課程中沒有歷史,更多涉及的是樂器、書法和舞蹈等。”
Yotaka是父親日本名 Kolas曾說「光復」是痛苦開始 2018-07-14中時電子報
新任政院發言人谷辣斯‧尤達卡(Kolas Yotaka)堅持使用羅馬拼音才能完整發音她的名字,希望大家尊重適應引起議論。許多人發聲認為應該要尊重原住民文化,但Yotaka是Kolas父親的日本名,且臉書粉絲頁起底她曾在立院刪光「慶祝光復節」預算,並說光復節是「痛苦」的開始,「光復節有何意義值得慶祝?」網友也感到疑惑,原住民為何要延用日本名?
據《中央社》報導,即將接任行政院發言人的民進黨立委Kolas Yotaka曾任記者,媒體經驗豐富,兼任民進黨發言人也已8個月,被視為是能夠精準對外傳達行政院政策的人選。
Kolas Yotaka是阿美族人,取得東海大學社會學碩士學位後進入媒體,先後在公視、民視擔任記者,2005年原住民族電視台開台,一路從氣象主播、記者、採訪組長、主播、製作人至副理職位。也曾任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長,被視為是桃園市長鄭文燦的人馬。
Kolas Yotaka上任第一個願望是,堅持大家使用羅馬拼音才能完整發音她的名字,希望大家尊重適應。外界認為應該尊重原住民文化,但臉書粉絲頁「你這麼好騙,你家裡人知道嗎?」提出質疑,指Yotaka是Kolas父親的日本名,且她曾在立院稱光復節是另外一個痛苦的開始,刪掉慶祝光復節預算。
2016年時Kolas在質詢時指出,台灣省政府每年主要任務之一,是舉辦光復節紀念活動,但省政府早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國家也毫無再舉行光復節的正當性,每年省政府編列200多萬預算「慶祝光復節」,她要問,「光復節有何意義值得慶祝?」Kolas表示,「光復」後帶給台灣原住民族新的災難,從光復開始,強迫改姓、講國語,還改良歌舞給漢人看,「一定要紀念剝奪我們一切的節日嗎?」、「實在己經夠了」
網友留言「日本姓幾乎都有漢字還堅持不用.......」、「本來想說是原住民的族名,應尊重其使用羅馬拼音.........結果是........=_=」、「結果日語還是一堆漢字」、「原住民還延用日本名」、「我比較好奇他的族人是皇民化運動的時候,就徹底把原住民姓氏名字給拋棄掉了嗎.......如果說爸爸小的時候剛好碰到皇民化運動,那也就算了,其他人呢? 都沒有人偷偷留嗎?」
發中文稿被批不尊重國語 馬來西亞財長這樣反駁2018-06-26 環球網
林冠英今年5月就任財長,這也是時隔44年後馬來西亞首次迎來華裔財長。但他上任後對媒體表示,自己是馬來西亞人,不會標榜為華裔。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等報導,6月21日,林冠英介紹了政府決定繼續注資完成TRX敦拉薩國際貿易中心的計畫,之後發佈了各種語言版公告。
馬反對黨巫統多名高級別官員輪番炮轟林冠英,認為其不尊重國語馬來語,稱此舉“可能破壞國民團結,引起社會不安和憤怒”。
24日,林冠英在臉書上以中文對批評聲音做出回應。他表示,“根據聯邦憲法第152條文(1)闡明,任何人不得禁止或阻止任何人使用、教導或學習其他語言的權利。在此憲法精神下,發放中文或其他語言的翻譯版新聞稿,何錯之有?”他稱,今後依然會繼續以國語、英語同步發佈公告,必要時加上中文翻譯稿,除了財政部,其他部門也應該給予更多使用中文的空間。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25日也發文力挺林冠英,稱政府部門發中文稿的做法符合馬國國情,並批評那些“企圖玩弄種族情緒的有心人士”。
中文是繼國語(馬來文)和英文之後,馬第三大重要語言。馬人口3200萬,華裔23.2%。馬有1297所以中文授課的華文小學。華小是華裔家長把孩子送往求學的首選學校,而不少非華裔家長也把孩子送入華小。就讀華小的非華裔學生比例高達15%,接近10萬人。
在莫斯科看世界盃:中文比英文好用 人民幣比盧布好用2018-06-24每日經濟新聞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激戰正酣。有人調侃:這次世界盃,中國除了足球隊沒去,基本上其他都去了。
沒錯!借世界盃的機會,每經小編也飛去了莫斯科,在現場感受世界盃的氣氛之餘,也參觀了不少名勝古跡,體驗了一番城市風情,借此管窺莫斯科當地人的經濟生活。
不懂俄語寸步難行 小商小販中文流利
有報告稱,世界盃期間,預計有10萬中國遊客赴俄旅遊、觀賽。果然,小編在世界盃開幕前一天乘坐國航班機,從北京直飛莫斯科。這趟航班上,90%都是中國人,其中最為亮眼的當屬五糧液“酒王軍團”,他們是來自五糧液“萬店濃香世界盃”主題活動的成員。
地處歐洲板塊,而且從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開始就積極學習歐洲,但如今的莫斯科還算不上一座國際化的都市。
雖然在莫斯科謝列梅捷沃國際機場裡,可見俄語、英語、漢語標牌,但深入城市卻發現,除了紅場、克里姆林宮等主要景點,幾乎所有的道路標誌只有俄語。
當地的導遊告訴小編,在俄羅斯的大學裡,英語不僅不是必修課,而且只能算作第四語言,學生們往往會首選法語和希臘語。大學生尚且如此,更何況服務人員呢。
有趣的是,在很多景點,不少俄羅斯人竟然會講中文。從克里姆林宮出來,只聽見有人叫賣:“瞧一瞧,看一看……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轉眼一瞧,原來是一個矮個子當地人在兜售紀念郵票,雖然明顯帶著外國口音,但說得格外流利。不時,又一位大個子俄羅斯人也走過來,同樣用流利的中文喊:“看一看……兩張郵票區區500盧布,一張郵票200盧布……”
儘管不知郵票真假,但被他們的中文吸引,小編準備買一本郵票留作紀念。小編問:“收人民幣嗎?” 沒想到,那位大個子反應迅速:“人民幣好!”
12. 一抿子
滿語是“素油、梳頭油”的意思。漢語是少量。
《紅樓夢》:環哥娶親有限,花上三千兩銀子,不拘那裡省一抿子也就夠了。
《金瓶梅詞話萬曆本》 第六十一回:論起來,鹽也是這般鹹,酸也是這般酸,禿子包網巾,饒這一抿子兒也罷了!
13.燒包袱
寶玉忙問道:“你與誰燒紙錢?快不要在這裡燒。你或是為父母兄弟,你告訴我姓名,外頭去叫小廝們打了包袱寫上名姓去燒。”
劉厚生也認為“上墳時要用許多燒紙,統統裝入一個口袋中燒掉,稱為燒包袱。滿漢皆有共祭奠習俗”,漢人燒紙祭奠先人的歷史更長吧。
14.上檔子
“檔子”是“檔案”,目前查到的資料,“檔子”源自滿語。從以上的分析看,《紅樓夢》中即使有滿語,也是少量的。
其他一些人認為“沒當家花花的”是滿語的詞彙。“放鷹”是滿人的習俗。但能否定漢族作家寫不出放鷹狩獵嗎。
15. 沒當家花花的
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不當家花拉的,如吳語雲罪過。”“家”或作“價”,系詞尾,“花花的”為附加詞,增加語氣成份。
《醒世姻緣傳》 第四十九回:還讓我吃了他兩碗小豆腐子來了。我又沒給他哩?真是長昧心痞,不當家豁拉的!
16.放鷹
《太平廣記》 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唐右丞相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讀書。在東都,好遊獵打球,馳逐鷹狗,每於城下槐壇下,騎驢擊,略無休日。
17.打千
《善惡圖全傳》:那一日,李雷正在南書院閑坐,自聽得一幫鑼聲震耳,問甚事鳴金,家人上前打了個千兒,說:“啟上大老爺,是關帝廟有人做解。”..也是林相公有緣,即刻轉走到公爺面前,打了個千兒,朝下一跪。...有人報知張三,張三忙出門見了大人,打了個千兒,接了帖子,複進大門.
18.餑餑
(元)孫仲章《河南府張鼎勘頭巾》:兩次草錢都不與,剛剛吃得一個大餑餑(下)。
5.納罕
《清文總匯》釋義“已過之事追惜之、磋之、歎之”。岳國鈞主編《元明清文學方言俗語辭典》是“驚奇、詫異”的意思。“納罕與“納悶”是一樣的構詞,既然“納悶”是標準的漢語,《紅樓夢》作者創造出了很多新詞,創造出個“納罕”有什麼奇怪的。
6.哈什
象聲詞,就是打哈欠的聲音。也用作“哈息”、“哈”、“哈氣”、“哈欠”、“哈食”、“呵氣”、“欠呵”。
《聊齋俚曲集》:哭了回子,打了個哈睡著了。
《金瓶梅》 第三十九回:念到此處,月娘見大姐也睡去了,大妗子[扌歪]在月娘里間床上睡著了,楊姑娘也打起欠呵來,桌上蠟燭也點盡了兩根
7.散蕩
也寫作“散誕”、“散旦”,休閒、逍遙、散心的意思。
《警世通言》 第九卷:臣丁願受職,願得逍遙散誕,供奉御前,如漢東方朔故事。
《醒世恒言》 第三十卷:且又讓你做個掌盤,何等快活散誕。
《醒世姻緣傳》 第七十七回: 再說素姐嫁在狄家十有餘年,無拘無束,沒收沒管,散誕慣了的野性。
8.乍乍的
乍乍的《清文總匯》釋成“剛才”。漢語表示“突然”(岳國鈞主編《元明清文學方言俗語辭典》),就是“乍”的意思,乍有忽然,剛剛,剛開始等意思。《紅樓夢》 第六十四回還有:晴雯也不想寶玉此時回來,乍一見,不覺好笑。
《稼軒詞》:乍一見、寒生毛髮。
《全宋詞》:李清照: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9.警幻
這個沒什麼好說的了,作者起個“警幻仙子”的名字,也往滿語上拉,過頭了。
10.排插
這個詞彙是否滿語不確定。找到《怡情陣》中的一個用例,但都是抄本,有說是明代作品,有說是清代的。
《怡情陣》:昏昏回到房中,正見丫頭桂香靠著排插打盹哩。
11.無稽
《紅樓夢》寫到“大荒山無稽崖”,作者起的一個名字“無稽崖”,劉厚生認為是“勿吉”部落名,但與“大荒山”相連,更多的人認為是“無稽之談”中的“無稽”。
《紅樓夢》中有大量滿語嗎2018-04-24
劉厚生在《紅樓夢中的滿語》收集了一些《紅樓夢》中的所謂滿語詞匯,以此為證據證明《紅樓夢》的作者是滿族作品,但這些詞彙真的是滿語嗎?
1.嬤嬤
元曲選-明-臧晉叔:〔淨扮嬤嬤上雲〕老身是這王同知的嬤嬤是也。夜深了。老夫人不見小姐。著我尋去。敢在太守家花園裡。〔做見科雲〕您做的好勾當也。〔正旦雲〕嬤嬤來了。怎生是好。
二刻拍案驚奇-明-淩蒙初:老嬤聽得,便三腳兩步走過對門來,見了妙觀,道:“棋師娘子,有何分付?”妙觀直引他到自己臥房裡頭坐下了。妙觀開口道:“有件事要與嬤嬤商量則個。”老嬤道:“何事?”
既然元明時期的漢族作家已經使用了“嬤嬤”這個詞彙,又怎麼能夠說《紅樓夢》的作者必須是旗人才能寫出“嬤嬤”呢。
2.勞什子
“勞什子”滿語loksimbi。乾隆時代成書的《清文總匯》卷八,釋義為“胡說不止、人說顛話”。這與漢語的“討厭的東西”相差甚遠。說成是滿語,不能讓人信服。
3. 忽剌八
劉厚生自己已經給出了一個反例,自己也說詞源待考。明朝沈榜的《宛署雜記.民風》中有“倉卒曰忽喇叭”。“忽剌八”是個象聲詞,也寫作“忽喇巴”、“呼喇”、“忽喇喇”、“忽喇叭”形容風、火驟起的風聲、火燃燒聲,表示突然、忽然的意思。
4.巴巴的
劉厚生已經給出了滿語是“到外”、“處所”的意思,這與《紅樓夢》中的急切、特意、偏偏相差很大,漢語與滿語的意思根本不同。
《初刻拍案驚奇》:那陳秀才這三百兩債務,衛朝奉有心要盤他這所莊房,等閒再不叫人來討。巴巴的盤到了三年,本利卻好一個對合了,衛朝奉便著人到陳家來索債。
《喻世明言》 第四十卷:張千道:“說得是,他是恩愛的夫妻。昨夜漢子不回,那婆娘暗地流淚,巴巴的獨坐了兩三個更次。他漢子的行藏,老婆豈有不知?”
《金瓶梅》 第三十一回:吳二哥正要下文書,今日巴巴的央我來激煩你。第三十四回:春梅罵道:“賊見鬼小奴才兒!爹在間壁六娘房裡不是,巴巴的跑來這裡問!” 第三十五回:巴巴的關著門兒寫禮帖?什麼機密謠言。 第三十七回:自古道情人眼內出西施,一來也是你緣法湊巧,他好閒人兒,不留心在你時,他昨日巴巴的肯到我房子裡說?
漢服政治學
(漢服還是華服?傻傻分不清!
這和中文/漢字;簡/繁/正體字之爭一樣,兇兇吵不完!
圖參: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235026
另參【圖博館】: 販賣古典 《中華傳統服飾》 《中國古代服飾史》 《漢字的故事》 古漢語阻礙科技發展? 兩岸正名大戰 )
相關新聞
漢服還是華服?糾結名字未必無意義——從華服日說起2018-05-09傳統服飾研究者
漢服運動-維基百科
漢服運動,是從二十一世紀初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出現的與漢族古代服飾和民族主義有關的一系列運動。2004年起,中國社會開始出現了有關「漢服」的討論、爭議和旨在構建「民族服裝」的社會文化實踐。漢服運動參與者認為「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也是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一,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喚醒漢族乃至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記憶、直面令人辛酸的漢服消亡的歷史」,他們主張在「中國在官方層面承認漢服是漢族的民族服裝、和鼓勵多穿著漢服」,認為「這首先代表著對做出貢獻的華夏先輩尊敬,更代表對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輝煌成就的尊敬和促進」。....
古代中國,為何沒有發展出「拼音字母」? 2018-05-07
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文明,都是從圖像文字開始,然後簡約為象形文字。
之後,古埃及、中東發展出拼音字母,為何古代中國卻沒有……
【文字的源頭】
現今世界各國使用的文字,有兩大源頭:
表音文字的源頭,是中東地區的閃米特文字;
漢字則是自源文字,源于上古華夏大地上的象形文字,
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表意文字。
【語言 → 文字】
先有語言才有文字,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內容。
漢語相對於使用表音文字的語言,音節數量大、同音詞多、聲調複雜,造成漢語的「音素」很難解析,漢字因此難以發展為表音文字。
【中東地區】
中東地區的古文明更替頻繁,原始的表音文字沒有一個相對強盛、穩定的文化做支撐,它的發展是開放型的。
約西元前1000年,閃米特字母演化出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通過貿易、文化特別是宗教的傳播,向四周擴展,派生出現今各種表音文字。
【漢字文化圈】
使用漢字的華夏民族遠離中東地區的古文明,在東亞地區始終處在強盛、穩定的中心位置,周圍的文化則相對落後,因此形成了漢字文化圈。
【文言文 vs. 口語】
古代漢字的相對穩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文字只掌握在少數的統治階級手中(楨:?) ,統治階級使漢字走上了繁難化、神聖化的道路。
中國古代的書面,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文言文;文言文,有字數少卻意涵豐富的優點,但與口語嚴重脫節,因而更阻擋了漢字朝表音化的發展。
回應
文言文,典雅又簡潔,是中國文學的精髓
古漢語阻礙科技發展?
(都已啥時代了,竟還有學者專家教授會說漢語阻礙科技發展?
只要腦中還被西方精神殖民,啥時代都會有邪者磚家叫獸!
這些人怎不知中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早已(【圖博館】緣現論(2))言:中國語言在主謂詞、存在與本體、是與有等的表達上不明確,這種特質表現在中國思想著重於關係,避免了實體的假問題。但李氏並不認為中國語言不能表達科學觀念,他說:「我們不曾懷疑過上古或中古時代,中國科技書作者所想表達的觀念,只要他們不亂寫,就能把想寫的寫的很完整」,他甚至認為:「我們十分相信,如果中國的經濟與社會條件允許現代科學在那兒興起,那麼早在三百年前,中國語言便可用來表達現代科學內容了」
另參【圖博館】:緣現論(2) 科學哲學:邏輯邪7/66 《漢字的故事》 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100531
撓米成:古漢語是否阻礙了近代科技在中國發展2018-04-03 觀察者網
為什麼近代科學只在歐洲文明中得到了發展,而未在中國或印度文明中成長?這個問題被反复地提出和討論,人們試圖從政治體制的、經濟結構的、文化價值觀的、乃至農耕民族興修水利等各個角度找到答案,而作為科學的工具語言,它的現代化在這場討論中卻較少地被提及。在本篇中,筆者想就古漢語是否阻礙了近代科技在中國發展這個問題做一個初步的、粗淺的探討。....
附【圖博館】《實然觀》所言:
[故所謂漢服/字/人皆源自南蠻之楚漢、唐服/正楷/人含旗袍亦源自胡漢融合,而大漢沙文主義所言:簡體字非漢字乃邪體,不只不知清末民初以來漢字和儒教等傳統因承擔了中國衰弱的重責、而被從天下中心自大之右極陷於全盤西化自卑之左極的「邪者磚家叫獸/織識分子」之漢字革命史:先簡後併終廢、當然中國關聯性思惟及表意文字的歷史實相證明中文不但廢不了連併音化也不行(日文的漢字與假名共用故廢不了而韓越漢字與併音分用故廢的了)、至於簡繁正邪之爭是一時的無謂,畢竟腔調字形非表意之體、能表達詩詞吟唱之韻味只具四聲調的北方官話亦優於保存多聲的南方方言(但音階南五北七);雖然電腦輸入下簡繁已無學習優劣之別、但既已約定成俗、就不必改繁除非為了書法美感、雙方能識簡/繁寫繁/簡便可,也不知中文只要還是表意就能發揮統一中國的作用、如像台羅併音則與台獨關聯、羅馬帝國的崩解便與各地民族語言併音化相關,台獨對此又鬧內訌:若廢國府的ㄅㄆㄇㄈ注音、改行拼音與國際接軌、又恐不能與中共的拼音區別,更不知一面自卑地去中國化一面又自大地宣稱1949尤其文革之後中華文化只在台是種矛盾分裂心理、這也存於中國周邊的日/韓:安史之亂後唐文化只在日/清兵入山海關後明文化只在韓,其實中華文化之體是創造性繼承的、改朝換代只是文明文物之形、故中國是四大農業文明中唯一幾千年不斷的文化型國家,...
當然夷人華心只是理想的中國天下觀、現實的中國人是以父系血統之家族主義為判準、故常「家國」並稱...,而這一切在清末崇洋媚外毀損了天下觀之後可能都失準了,君不見如今港台獨以被殖民為榮,畢竟天下觀要立基於有天下最強文化如盛唐之吸引四方,而殖民時之英日便如盛唐[唐太宗和趙武靈王的「胡化」因掌握了知己知彼式「華體夷用」改革而成功、北魏孝文帝的「漢化」和唐玄宗的胡化則反之,蒙元則因拒絕接受中華文化天下觀、即使空前最大帝國、在中土的元代也不足百年(1271-1368),滿清則因接受中華文化天下觀、統治之初曾高壓(剃頭屠城等)但透過懷柔(科舉編書等)、不只明末遺老多服,連清末太平天國之亂時曾國藩等文將也以道統恢復滿清政統、而受洋式訓練的新軍武夫反滅了清朝政統成為軍閥之源、清代則近三百年(1636-1912)],除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成真,不然難再現中國天下觀)。
異體,正體,簡體
(太好笑了,異體正體傻傻分不清
更好笑的是,台灣正/簡體字的正/邪之分,沒傷到中共反而傷了自己人。)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028554
異體字之亂 十年輪迴 誰來終結2018-03-25 聯合報 葛希谷/大學教授
最近媒體報導,因為「黃」字的異體寫法,導致無法在銀行開票,甚至差點引發信用危機。其實早在二○○八年十一月時也有媒體以「姓『黃』一輩子,老師說寫錯字」為標題,報導「黃」字異寫問題。
有趣的是,該報導最後一段提到「學者強調,字體是文化的一部分,改變速度很緩慢,部頒黃的字體迄今已廿幾年,仍有許多人沒注意到兩字差別,或許再過十年,民眾對於黃的寫法,認知上會較為一致。」今年正好滿十年,看來對「黃」字的認知,依然沒有太大的進步,爭議依舊存在。
所謂「異體字」,是相對於「正體字」來說的,但是標準不好拿捏。比如寫作廿一的「黃」,是從西周時代傳承下來(見下圖)。
字形表示人仰面向天(「口」旁),兩隻手下的腹部脹大,是一種殘疾之人。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何要寫作「廿」(相當於「口」)、「一」(相當於「手臂」)。到了戰國中晚期開始出現筆畫省簡,秦漢隸書便出現所謂草頭「黄」的寫法。可見兩種寫法都有很早的淵源,但以正確性來說當然是廿一的「黃」。
又比如「染」字,一般認為是上下結構,歸在「木」部。但是地下出土的秦漢古隸書、西漢銅器文字以及《說文》所載的秦小篆,都是寫作左右結構,歸在「水」部下,一直到宋代的《類篇》都是在水部(見下圖)。
到了明朝《字彙》誤入為「木」部,《康熙字典》加以沿用,但按語已指出「按《說文》收水部,今誤入。」目前市面上字典沿用《康熙字典》都歸木部,只能說是「歷史共業」。這樣看來,歸在水部反而有憑有據,不能說是異體字,甚至是錯字了。
文字演變有其序列,甲骨文、西周金文比較象形,對於國小學童來說,就像畫圖一般活潑有趣,倘若老師可以適時引導,絕對有助於正確理解字形結構,自然不容易寫錯字。大學端的中文系文字學老師,也當肩負起社會教育功能,編制正確且簡明扼要的教材供國中小的老師參酌。
從另一方面來說,文字是人們所書寫的工具,肯定會出現各種異體的寫法。即便法律嚴密的秦朝規定要「書同文」,但檢視秦朝青銅器上的字體依然存在異體字。有理據的異體字,政府機關或許可以考慮放寬,不要再讓「異體字之亂」的新聞,於十年後再次出現。
除了廣東,香港似乎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去年的一份人口普查報告顯示,88.9%的香港居民經常在家說粵語,與2006年的90.9%相比有所下降。《南華早報》認為,講英語和普通話的香港人越來越多了。
回應
杭州上班,純粹的杭州話基本聽不懂,別人和我說我就當沒聽到。我也絲毫沒有學方言的意思。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方言千百種,在這個東奔西跑的年代,沒有一種統一的語言,就是雞同鴨講。方言還是到博物館裡去吧。
車同軌,書同文,還要加上普通話。
你真是個傻子,推廣普通話,但也不能讓方言消失,每個地方的方言都其歷史的傳承,國家應該保護那些方言。
方言如果需要保護,那是在沒有存在的必要。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學英語?因為它是世界通用語言。為什麼全中國要學普通話?因為它是全國通用語言。自我封閉在地方小圈子中,就會落後啊!
每個地方都應該保留方言,方言也是中國語言的一部分,與本地人說話用方言,與外地人說話用普通話,普通話是全國通用語,但不能因為推廣普通話,就把方言給消滅了。
每一種方言都應該保留!讓這些方言保留在博物館、保留在戲曲、曲藝裡面吧,日常生活裡就沒必要保留了!這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強行保留是反歷史的!
方言,文化的傳承,應該一直流傳下去,但是消亡卻又是必然的結果,只是時間的問題。事實就是這麼的無奈。
語言無需保衛,有需求就會有人講。
港媒:廣東長輩驚訝發現,要與小輩說普通話了
在廣州的大小角落,都可能聽到老人和孫子孫女講著口音濃重的普通話。年輕父母和孩子溝通時,也會從粵語切換成普通話。2018.3.12,香港《南華早報》發表文章,從經濟、學校等多方面探討了這一語言現象。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在廣州,還講粵語的兒童和青少年已不算多。出租車上客點、公交站、餐館和街角,在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城市的各個角落,都有可能聽到老人和小輩講著帶有濃重口音的普通話。他們和年輕父母們都發現,如今已不得不和小輩說普通話了。
羅碧華(音譯,Luo Bihua)今年40歲,兒子正在上小學三年級。文章援引羅碧華的話稱,“這說起來有些遺憾,但這麼做也有它的必要性。現在大多數孩子都不愛說粵語,即使他們在這兒土生土長。”
這一現象引起了一些當地人以及粵語捍衛者的擔憂:廣州的中老年人或將不得不和孩子用普通話進行溝通。
在他們看來,粵語全球使用人數超過6000萬,它在珠三角年輕群體中受歡迎程度迅速下降的原因非常複雜,與地區經濟變化息息相關。
報導稱,因為學校不提倡學生在校園內說方言,方言在日常活動中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低。
不過,廣州五羊小學去年推出了一本粵語教材,儘管之後已經停用,但還是讓當地粵語使用者和媒體為此喝彩了一把。教材涉及粵語語法、羅馬化、粵語的起源和歷史等基礎知識,旨在向全市其他學校推廣這一教材的使用。
有學生家長表示,作為一名廣東人,她很樂意“讓孩子在學校學習廣東話”。
此外,文章分析,上世紀70年代末,內地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吸引了不少香港人和海外華人前來投資,為製造業的繁榮貢獻不少,而且他們大多說著粵語。
如今,這一投資高峰期已經過去了。報導援引廣州一名商人的話分析道,這一變化也導致了粵語在內地影響力的下降。
與此同時,上世紀90年代初期至2000年後期,廣東吸納了數百萬來自內地省份的農民工。
2000年後期,粵語在深圳青年群體中還很是流行。深圳一名現年36歲的徐(音譯,Jade Xu)姓老師回憶道,在那個時代,說粵語會讓他們覺得更加國際化,顯得和香港、紐約等國際城市有更多共同點。
文章稱,現如今,深圳已經變得和香港一樣國際化,其經濟、技術發展方面甚至更加具有創新性和積極性。但徐老師的學生們已經不怎麼說粵語了。
中國外文局2月發布的《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中說:漢語拼音實施60多年來,以此為載體進入英語話語體系的中文詞彙不斷增加,甚至已經成為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過去被翻譯成英文的中國詞現在被漢語拼音替代。比如餃子,還記得小時候英語老師教這個詞必須說成“dumpling”,現在直接說“Jiaozi”就行!
不信?去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找找看,有沒有“Jiaozi”這個詞條。
此次調研發現的另一特點是,中國經濟、科技發展帶動了世界經濟與科技話語的創新。
報告列舉了海外認知度最高的100個中國詞彙。榜單中,共有15個經濟科技類詞彙入選。
其中,“元”“人民幣”躋身榜單前十位,且已被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
“紅包”“支付寶”“網購”等因移動支付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詞彙在年輕群體中有較高的認知度。
報告說,以漢語拼音形式直接外譯的文化詞彙在榜單上表現頗為搶眼。
有意思的是,儘管“春節”“功夫”“胡同”等文化詞彙早已有較為固定的英文譯法,但其拼音形式的直接外譯,在使用頻率和受認可度方面正逐漸與英譯形成競爭關係。
專家分析認為,隨著中國的節日民俗、先賢思想、傳統美食等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世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話語方式也正在悄然影響著世界。
無獨有偶。《語言帝國:世界語言史》作者尼古拉斯·奧斯特勒2月27日在英國《衛報》發表署名文章認為,雖然當今世界1/4人口在使用英語,但隨著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影響力不斷增強,漢語在全世界的普及度也越來越高。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俄新社政治觀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他在1月31日的一篇文章中說,在美國或歐洲,大學生們花了很多錢去學漢語,不只是普通話,還有各地方言,比如廣東話。
“他們需要這樣做,以免跟不上離開中國經濟就走不動的當今世界。”
同時,強大的日常生活文化也在外國人中流傳。例如,將各地連接在一起的麵條。散發著醉人香味的中國佳餚也走入尋常百姓家。
所以……煎餅果子要不要先來一套?
回應
對於已經有的中文名詞,英語直接套用拼音就好,就像我們中文套用英文咖啡一樣,說出來大家都明白。
現在一般翻譯成“LOONG”,特指龍
這樣翻譯最好,音同不說,還形狀像,讓老外體驗一把象形字
下面是讀者在這篇文章後的留言,觀察者網翻譯如下,僅供參考:
Shawn Napper:很是諷刺,薩洛尼先生,雖然你致力於推動英語的廣泛使用,但你在本文中使用的英文風格卻是在非英語國家裡英語作為交流工具角色日益弱化的原因之一。唐納德·特朗普風格的英語的確不值得效仿,但你寫作的英文簡直是語句冗長、用詞晦澀的法律文體,這種風格的英文長期以來都是美國法律界嘲笑和批評的對象。如果有人還不理解我所指何意,請參考小威廉·斯特倫克的著作《風格的要素》。
Keith McLennan:有這樣一部以多國警察(來自丹麥、比利時和德國三個國家)為主角的連續劇,名為《團隊》。當各自處理自己的事務時,三個主角會講自己的母語,不過當他們三人湊在一起交談時,無論在高科技的視頻會議上還是在各種犯罪現場,他們都只講英語。即便英國脫歐,這種語言使用上的習慣也會繼續保持下去。尤其考慮到美國在商業、政治和文化上的強勢地位,就更是如此。順便提一句,不僅新加坡人優異的英語水平令人驚訝,在中國,英語也獲得了廣泛的認知度。與在新加坡的情況相同,英語是中國學校裡的必修科目。在中國商界,英語也是一項基本技能。
回應
歐洲搞了幾千年了,還沒有實現書同文,就在100年前還打得你死我活,互相根本就不認同
你別說歐洲,就是英國,時間撥回到十六世紀,也沒有一個書寫標準,舉例來說,book一詞,你可以像我們現在這樣寫,也可以寫成boke或者bock甚至buke,如果你是個威爾士人估計還可以寫成bwck(威爾士語裡w作原音),只要讀出來發音都差不多就行。標準英語還是莎士比亞搞出來的玩意,而且即使是他,他自己的名字都有4種拼寫方式。 說真的,漢字這種表意文字是傳播障礙,字母文字那種純表音文字壓根就是記述災難。 歐洲的分裂,不僅僅是民族問題,還有階層分化的問題,貴族政治導致封建割據犬牙交錯,而貴族和平民又難以達成和解。我說的書寫問題其實就是這個的相關,教育壟斷和階級隔離造成的。時至今日,英語裡一說we little people或者common folks,那麼後面跟著的內容絕對是攻擊某個既定群體的搞事言論。
“中式英語”走進牛津詞典?漢語拼音立大功!2018-03-09 觀察者網
“你好”(Nihao),來份“餃子”(Jiaozi)!可以用“人民幣”(Renminbi)或者刷“支付寶”(Zhifubao)嗎?——如今,在英語圈國家,這些話咱直接用漢語說出來可能也好使了!
說了這麼多,還是回到香港吧,在這座自詡為“亞洲世界之都”的城市,英語的地位已變得十分令人失望。根據《基本法》第九條,英語是香港的官方語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九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觀察者網注),可如果你想在香港政府部門找一份工作,你就必須會講廣東話,而且還必須具備中文讀寫能力。
更加令人難以忍受的是在香港立法會聽那些議員用廣東話發言。無論關於什麼議題,那些平庸議員的發言根本不值得花時間去聽,即便不聽也不會造成什麼損失。在香港,政府發言人講的英語經常是難以理解的。特首梁振英最近提到所有外國訪港人士都必須先獲得工作簽證,他是否的確是這個意思我並不清楚,我並不在意,也不會究根問底。
把香港人的英語水平與新加坡人的英語水平相比,結果實在是令人尷尬的。
在香港法庭裡,英語的使用比例一直在下降。使用英語本是普通法體系的規定,施行普通法體系的國家所作出的司法判決(此類判決都是用英語書寫的)很好地體現了法律的智慧,而那些法官和律師在法庭辯論過程中深深受益於此類英語法律文本所體現出的法律智慧。
香港社會故意降低英語的重要性將嚴重削弱香港國際都市的地位。原因在於,國際金融界大多數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協議和文件都是用英語書寫的。
的確,支持脫歐的英國人是缺乏常識的、狹隘的、盲目民族主義的,這一決定也將對英國自身造成極大傷害。然而,如果歐盟決定削弱英語的主導地位,那麼這位決策者終將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而且未來難免像奧賽羅那樣批評自己:“我曾像印第安人那樣,把一顆比整個部落所有財產加在一起還要貴重的珍珠隨手丟棄了”。讓-克洛德·容克主席關於英語的表態是他在佛羅倫薩對意大利人用法語演講時做出的,不過令人十分詫異的是,講那句話時他使用的卻是英語。
毫無疑問,無論你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講哪種語言,他的譯員都有能力將其準確地翻譯成漢語。不過,在歐盟的24種官方語言裡,選擇哪一種對中國領導人講出來會比較合適呢?恐怕無論選哪一種語言,講其他23種語言的歐洲人都不會太高興吧?而且,即便容克先生參加漢語普通話速成班,能夠與中國領導人用漢語直接交談,他們之間的談話內容最終也是需要翻譯給歐洲人的,選擇哪一種目標語言進行翻譯仍然是個問題。
雖然非洲很多地方都曾是法國的殖民地,至今那些地方仍使用法語,但若說在非洲大陸通行無阻的語言毫無疑問仍然是英語。當然,如果歐盟想放棄非洲並把它交給中國人的話,非洲人今後講不講英語也是無所謂的。
另外,如果拒絕講英語的話,容克先生還需要考慮今後歐洲人該如何與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孟加拉人溝通。在這三個方言甚至語言眾多的國家,英語發揮著社會粘合劑的關鍵作用。
在印度,民族眾多,語言龐雜,一個實用主義的解決方案就是大家都使用英語。如果容克先生有機會去印度各地的法庭旁聽一下的話,他很快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意識到自己對英語的偏見是多麼狹隘。如果他有機會去新加坡或馬來西亞,他會受到同樣的教育。
另外,如果歐盟與菲律賓之間使用只有一些比利時人才能聽懂的瓦龍語交流的話,菲歐關係受損也不是無法想像的。
此外,還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雖然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在講英語時,已經把古怪的發音發揮到了人類理解能力的極限,可如果你在這兩個國家對著剪羊毛的工人講捷克語或愛沙尼亞語的話,他一定頭也不回地離你而去。
內維爾·薩洛尼:關於英語地位衰落的閒言碎語2018-03-09 觀察者網
“英語在歐洲的重要性在下降,這個趨勢的發展是緩慢的,方向卻是確定無疑的”,歐盟委員會主席讓-克洛德·容克的這句話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實呢?由於每一個成員國的語言都必須受到平等對待,歐盟一共有多達24種官方語言。考慮到歐洲人的跨語言溝通能力並不太強(英國人尤其缺乏這方面的能力),按照這位主席的說法,將來每個歐洲人是否都需要配備一位能聽懂24種語言的同聲翻譯才能實現互相交流呢?還是說,大家都使用英語會更方便些?
英國人、香港執業律師內維爾·薩洛尼2017年5月17日在《亞洲時報》發表評論文章:《關於英語地位衰落的閒言碎語》
雖然法國人喜歡在這類事情上花心思,但法語成為全歐洲通用語言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更不必說德語了。法語或德語難以在全歐洲範圍內獲得接納,這個現實其實反而有利於進一步鞏固這兩種語言在各自小圈子內的崇高地位。
若讓我說出下一個最有可能的全球通用語言,也許非西班牙語莫屬,因為除了巴西等少數幾個國家之外,拉美人都講西班牙語。不過,那些勤勞的北歐人是絕不會委屈地接受地中海岸邊那個時刻把“明天再說吧”掛在嘴邊的民族的語言的。
鑑於當下的實際情況,這位來自盧森堡的讓-克洛德·容克主席(他當然能講英、法、德三種語言)很可能會發現,他的上述判斷是無法令人信服的。
考慮到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的強硬態度,英國離開歐盟的可能性極大,但歐盟對英語卻是難以割捨的。如果歐盟真得拒絕使用英語的話,請問這位容克先生:歐洲人到底可以用什麼語言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交流呢?
當然,你可以說,與特朗普用英語或任何其他已知的人類語言講話都是浪費時間。而且,正如語言學家希金斯教授所指出的:“在美國,那裡的人已好久不講英語了”。不過,若不考慮美國人在講英語時那些倍受我們嘲笑的壞習慣,他們所講的的確是一種英語方言,而且這種方言與烏戈爾語或突厥語比起來還是容易理解得多。
印媒稱漢語成巴基斯坦官方語言巴方回應是鼓勵學習
2018.2.19,包括印度知名主流媒體——亞洲通訊社(ANI)、《今日印度》、《每日新聞與分析》等多家印度媒體曝出了一個所謂“大新聞”。
“漢語普通話被批准成為巴基斯坦官方語言!”
20日,巴基斯坦參議院終於坐不住了,官方闢謠!
參議院主席表態,該決議的具體措辭是:
考慮到中巴經濟走廊框架(CPEC)下兩國合作日益緊密,參議院鼓勵當下以及未來中巴經濟走廊人力資源培訓項目都要開啟學習中國官方語言的課程,以降低溝通的成本。
回應
英語是阿三國的官方語言阿三們就不覺得丟人嗎?而且阿三們說的英語是全世界最難懂的。
咖哩味兒的英語是最純正的,比咖哩味的kfc都好。不相信你就去聞聞,保證你不想再來一次。
中文的地位在其他國家甚至不如法語,倒不是說妄自菲薄,對於歪果仁來說,中文的確很難,外語基本上都是由字母拼寫,發音和單詞直接聯繫,而中文,體系超級巨大,簡直是天書.
這不是難不難的問題,法語西班牙語英語在很多國家是官方語言,根本原因就是那些國家從前基本都是殖民地,說宗主國的語言很正常.
一門語言的地位高不高,其實與經濟地位軍事地位密切掛鉤。當我華夏的生意做遍全世界,我PLA的軍艦飛機遍布全世界,到那時候,就是中文一統天下(通行天下),地位至高無上。
學會三千個漢字就基本可以書面交流了,這階段是比英語要容易得多。
漢語漢字是世界上最精華的,常用字才幾千,這階段其實是比英語要容易得多。
常用字500足夠了。
一艦隊可護一國!中國海軍在印度洋周邊演訓任務2018.02.21
央視、中國海軍網的公開報導,中國海軍目前已有三支艦艇編隊分別位於印度洋東、南、西三大海域,還有南海深處。水面戰艦總數遠遠超過之前預估的11艘,並且不包含潛艇。當前包括052C/D型驅逐艦、054A型護衛艦等7艘,近3萬噸級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一艘,2萬噸級以上綜合補給艦三艘。如此規模艦艇編隊,完胜被稱為亞洲第二海軍的印度海軍。
回應
無非告訴攪屎棍國,自由航行,我們也會!你這隻黃鼠狼來我南海拜年,我嚇你三兒子!
國家主權國際法豈容強盜行徑踐踏?一向以印度洋為自己勢力範圍的阿三,前不久還嚷嚷著要出兵干涉馬爾代夫,在中國這樣強大的海軍力量面前不知作何感想?有中國在,誰都不允許在印度洋施行霸權!
有媒體分析,馬英九版和蔡英文版春聯的受歡迎程度之所以差那麼多,可能由如下幾個原因:
一是與馬英九相比,蔡英文的春聯顯得“沒文化”。微信公號“海峽新幹線”稱,蔡英文新春賀詞“萬物當春,幸福共好”遭島內網民嗆聲“這東西不是春聯,最多算吉祥話。春聯沒這麼low的,OK?”; “萬物齊漲,全民不好!”;“比自由冉冉,歡喜新春好了點,至少沒有錯別字。”
二是蔡英文自覺寫字拿不出手,這次春聯並不是自己所寫,而是邀請現任台灣長榮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助理教授、青年書法家江柏萱女士書寫。
與馬英九相比,蔡英文的字實在拿不出手
另外,“萬物當春”四字出自詩人賴和《甲寅元旦》的頭兩句:“萬物當春氣象新,天涯遊子獨傷神。”蔡英文當局取了開頭,卻無視賴和對於“天涯遊子獨傷神”的悲鳴,與新春氣氛不符,倒是與當下台胞因蔡當局取消航班回不了家的事情很貼合。
領到春聯的民眾十分高興
有位陳姓媽媽帶著2個兒子、3個親戚的小孩,一早就在國民黨高市黨部門口頂風排隊拿春聯;顏姓高雄市民如願拿到馬英九春聯,立刻手舞足蹈拿春聯拍照,他說,馬時代感覺台灣是穩步向前,不像現在每次看新聞就想砸電視。
回應
馬比菜噁心多了,那些校園裡的天然獨就是在他任期內瘋長的,馬時代的搞法,是兩岸統一的末路。我們要感謝空心菜,現在真的看到點希望了,真心的感謝,願她身體健康,多幹幾個任期。
都是騙子,不過是一個紅臉一個黑臉罷了。
先不說他獨台,以馬娘娘的婦人之仁,國民黨有今天全是馬英九的功勞,被趕盡殺絕了。做個總統沒點魄力還是回家寫寫春聯吧。我看蔡英文就順眼多了,雖然是照稿念,但該殺絕的絕不放過。多恨,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馬英九連這個道理都不明白,國民黨走到這田地也是再正常不過
馬英九八年,台獨壯大了好多!蔡英文兩年,台灣支持統一的增長了好多!誰對大陸更好?我選擇菜姨!
一堆噴子反馬反昏了頭!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8_02_05_445937.shtml
大陸電商賣“馬英九春聯”,這句吐槽亮了2018-02-05觀察者網
最近,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
今年,馬英九手寫版春聯“海宇熙春金雞去,乾坤生意駿犬來”十分搶手,首版印刷10萬份,元月30日即發光,第二版加印6.6萬份也很快發光,目前已累計加印至22萬份。在各網絡購物平台,有人加價出售,最高報價竟高達1000元人民幣,而蔡英文版春聯“萬物當春,幸福共好”則相對遭受冷落,最高只賣新台幣60元(約合人民幣12.86元)。
香港中評社2月5日消息,國民黨高雄市黨部好不容易保留下1000份,原定今天(2月5日)早上發送,但事前預約就超過700人。有“馬迷”支持者在寒風中排隊領春聯,現場還高喊“要馬英九再出來當“總統”。
中評社稱,在大陸電商平台,馬英九的春聯更喊價到人民幣68元,相當於新台幣320元左右,這個價格還算便宜的。
中評社稱,馬英九親筆書法“海宇熙春金雞去,乾坤生意駿犬來”春聯,在台灣“蝦皮購物”網站報價最高為新台幣200元;而民進黨蔡英文的春聯“萬物當春,幸福共好”同平台最高價僅新台幣60元。
在台灣購物平台,馬英九春聯最高報價新台幣200元
在台灣購物平台,蔡英文春聯報價最高僅新台幣60元
纪录片 汉字五千年
回應
对于不认可简体字的人,我很赞同,不过连繁体字也不认可。还是甲骨文更符合造字原理,繁体字简直是糟蹋文化。
漢字沒有分繁體簡體,中國歷朝歷代只有官方的正體漢字和民間的俗體字,俗體字有繁有簡,從來就沒有簡體字,唐朝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將漢字區分為俗通正三體...。簡體字是近代的產物,其中採用部份俗體字中的簡字。甲骨文是商朝的字,是商字不是漢字,不要拿商字和漢字混為一談。正體漢字即是從甲骨文根據六書的造字原則漸漸演變而來,其中大部份是筆法的改變,即使字形有所變化,也會保留原來的字根,簡體字完全不按章法,亂改一通,糟蹋文化。簡體字完全是中國近代的產物,背後的主謀是蘇聯(楨:?),目的是要消滅漢字,併吞中國,然後國內的學者如錢玄同、魯迅等跟著瞎起哄,中共就更不用說了,完全聽命行事。如果讓毛澤東多活個幾十年,讓他成功的消滅漢字,現在漢族的字都已經變成羅馬拼音字了,羅馬拼音字是漢字嗎?
福佬沙文主義的台羅拼音是漢字嗎?如果汉朝用的字开始才能叫汉字,那汉朝用的小篆却是秦朝出的不是应该叫秦字么?汉字其中的汉可不是单单只是汉朝。
唐朝颜元孙代表什么?他的个人看法而已!他不代表唐朝!你拿唐人的鸡毛当令箭只能证明你素质和智力都太低!因为你把唐跟汉混为一谈。你拿不出汉朝的文献,对吧?你忘了你说的不要拿商字和汉字混为一谈了,你也不要拿唐字和汉字混为一谈!你听说过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吗?告诉你吧,里面就有很多简体字!所以,你反简体字根本就是为了反共,如果唐朝人可以规定什么是正,中共也可以规定什么是正,对吧?你是失败者,国民党的殉葬品只能住嘴,你要骂也只能骂国民党无能。你的素质和智力如果高一点就赶快推翻共产党,你有这个素质和智力吗?你自己也得承认你没有,对吧?哈哈哈,可见你素质和智力都太低级啦!你脑残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文字存在的意义是沟通交流,文字过于复杂势必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简化字更方便快捷,所以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大趋势,谁也无法阻挡,而且我们的文体只是简化了一部分常用汉字,并非所有都进行简化。而且大部分简化字也都是古已有之,并非今人现造的,一味的抱着繁体字,毫无意义,文字不是放在玻璃柜里供人们赏玩的,而是在普通生活中使用的,怎么方便,怎么快捷的表达出意思,这才是汉字发展的方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IfxZ_apcM
大陸高中生推薦該背的古文 增至72篇2018-01-16 聯合報
台灣十二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降低文言文比例,中國大陸反其道而行。大陸教育部昨天公布二○一七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十四門課程標準,這次修訂重點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且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題,其中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從十四篇大幅增加至七十二篇,今年秋季正式上路。
澎湃新聞網報導,大陸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委會主委王湛昨在記者會中表示,這次高中課程修訂有兩個重點,一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二是加強革命傳統教育。與二○○三年實施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相比,新課程方案明確定位普通高中教育,「不只是為升大學做準備,還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王湛表示,在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一是內容更全,在「課內外讀物建議」部分,除保留原有「論語」、「孟子」、「莊子」外,還增加「老子」、「史記」等文化經典著作,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古詩文,覆蓋先秦到清末各時期;二是分量更多,明確規定「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占二分之一」;三是要求更高,將原本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從十四篇大幅增加至七十二篇。
此外,美術、音樂、體育與健康、數學等課都增加有關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如美術課增設「中國書畫」,內容涉及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篆刻等經典作品欣賞及傳統畫論,促進學生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增強文化自信。
在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方面,要求學生廣泛閱讀革命先輩的名篇詩作,闡發革命精神的優秀論文與雜文,以及關於革命傳統的新聞、通訊、演講、述評等,課內外讀物推薦篇目涉及毛澤東詩詞,以及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賀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作家反映革命傳統的作品。
同時,歷史課明確要求學生系統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歷程,還增設「老兵的故事」主題活動,讓學生感悟在歷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為,體會革命軍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不少大陸網友對於新增古詩詞比例表示認同,有人說:「雖說背古文很辛苦,但長大後每讀起這些古文,會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
兩個經濟學概念可以幫助解釋語言如何傳播:網絡效應和路徑依賴。網絡效應:一個網絡如果有用,那麼就會有更多人加入,這個網絡隨之會變得更加有用。因此,當說一種語言的人很多,那麼就會有越來越多其他想要便捷交流的人來學習這種語言。
路徑依賴描述了初始條件如何對長期的結果產生深遠的影響。今天,英語在國際商務和文化中的突出地位,源於19世紀英國創造了“日不落帝國”,在20世紀早期,美國的經濟優勢取代英國,卻再次加強了以英語為母語的文化霸權。這些最初的歷史條件,加上幾十年來的網絡效應,是英語在當今國際交流中佔據主導的原因。
與人口統計學相比,路徑依賴和網絡效應是更強大的力量。在未來幾十年中出生的非洲人可能會說法語。但是,如果他們有旅行、出國留學的願望,或者跨國公司工作,非洲年輕人就會有學習英語的強大意願。
英語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莎士比亞使用的語言絕對不是最易學的語言,如果當初是法國主導了歐洲,如果當初定居美洲的是法國移民,這些假設都可能使今天的世界變成法語的世界,但那是另一個平行宇宙的故事了。
馬克龍說要讓法語主導非洲甚至世界英媒:中國都沒做到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非洲國家布基納法索存在感十足,他先怒懟提問記者“是非洲人在販奴,不是法國人”;隨後又在演講中說布國總統“去修空調”導致對方尷尬,這次,他又表示,不應該讓英語主導的趨勢繼續下去,要把法語變成非洲,甚至世界第一的語言。
英國《獨立報》2017.12.3對此作了報導,並論述了馬克龍野心的荒謬性。報導稱,法語不可能成為全球性語言,因為就連擁有巨大人口基數的中國,都無法撼動英語的統治地位,法國依靠一些非洲舊殖民地的人口增長,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今年年初,馬克龍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政黨並以新理念席捲愛麗舍宮,但談到推廣法語時,他又撿起了老掉牙的高盧精英主義劇本。
法國人在談到母語時,沙文主義情緒和偏執的過度防衛心理總是交織在一起。英國在20世紀70年代加入歐共體時,英語取代法語成為了基本語言,當時法國人的鼻子都氣歪了。10年前,法國試圖將法語定為歐盟基準法律語言的嘗試也失敗了。現在,一些法國人意識到,英國脫歐是一次機會,法語有望重新在歐盟中崛起。
在法國,語言是由一個“偉大而優秀”的官方機構規制的,他們會定期刪減一些類似“Le weekend”的不倫不類的英法語混搭詞組。為了捍衛法語地位,他們甚至動用國內法武器,2006年,GE公司因為在其一款產品中只提供英語菜單而被罰款50萬歐元。
然而,對馬克龍的“法語世界夢”來說,這種官僚機械的操作方式毫無幫助。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數年前曾預測,全世界說法語的人口數可能會超過英語、中文和西班牙語,在2050年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這實際上是基於對非洲人口快速增長的預測(法語是19世紀的非洲殖民主義的遺物)。
但即使在今天,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比以英語為母語的人(3.75億人)多得多,即使中國經濟在快速崛起,但英語的支配地位(全球有15億使用者)還是一如既往地強大。
毛主席曾經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對於一種語言的全球化來說,軍事征服在早期或許有一定的作用,會改變那些殖民地和帝國的語言。但如今,語言的主導地位主要來自於和平的互聯網,這肯定是法國的官僚和政客改變不了的。
美媒:孔子學院正培養出一批批會講漢語的非洲人
美國石英財經網2017.11.3:孔子學院正培養出一批批講漢語的非洲人 漢辦的孔子學院是中國全球軟實力推廣的關鍵一環。如今已有516個孔子學院散佈於142個國家,非洲就有40多個。落戶於大學的孔子學院和小學、中學的孔子課堂,正為非洲未來的對華關係打下牢固基礎。
中國的經濟成就是其在非洲的最強大公共外交工具。有抱負的非洲人越來越把學漢語視為成功捷徑。
“東望”政策最初是應對西方制裁的產物,如今已成為效仿令8億中國人脫貧的政經模式的非洲大趨勢。中國日益擴大的獎學金項目足以吸引非洲學生。赴華留學的非洲學生從2003年的僅2000人增至2015年的近5萬。
漢辦能使中國的語言、文化火過好萊塢嗎?還不確定。但中國確實為非洲發展提供了真實和想像的工具——這對非洲崛起至關重要。
泰國“漢語熱”持續升溫:孔敬孔院五千人考YCT
中新社曼谷2017.11.19電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泰國“漢語熱”持續升溫。泰國孔敬大學孔子學院舉行本年度第四次YCT中小學漢語考試,5012名考生同時參加考試,創下單次考生人數全泰第一。
從2014年至今,孔敬孔院連續4年組織大規模的YCT千人同考,今年更是盛況空前。該院負責人稱,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上升以及漢語教學的推廣,當地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不斷高漲。
“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了中泰兩國在各個領域的廣泛合作。據悉,在泰國政府的支持下,泰國目前已成為漢語傳播力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漢語在泰國已經上升為第二大外語。
陸媒:我們天真地以為台灣還有正義 結果又反轉了!2017-09-25 聯合報
環球時報「12年國教新課綱」課審大會在9月23日再度召開,已一月之久的「文白之爭」經過10個多小時的討論,推翻上次文言文比例維持在45%到55%的結論,決議將文言文比例降至35%至45%。此外,文言文推薦選文也從20篇減至15篇。
環球時報指出,本月早些時候,要求刪減文言文比例至30%的提案未獲通過,「我們還曾樂觀的表示:太難了,島內正義終於壓倒了一次台獨!但現在看來,是我們天真了……」
課審大會將文言文比率確認為35%至45%。對此,一名國中國文老師表示,高中的國文文言文比若與國中相近,較不符合課程的加深加廣概念。國三的文言文比率約35%,升上高中後只提升到45%,只能靠學生多自習或是補習了。
12年新課綱將於2019年實施。在國文領域,台灣教育研究院課程研究發展會(簡稱課發會)研修小組經過兩年的研究,將文言文比例定在45%至55%。然而,當課綱審議進入教育部門課程審議會(簡稱課審會)程序後,高中分組卻建議將上述比例調降為以30%為上限,並減少推薦選文篇數。
相關新聞
文言無罪,中國其罪
陸青:對台幻滅 台生:台不知陸
台灣砍高中文言文 南京辦千人幼童開筆禮破世界紀錄2017-09-24聯合報
當台灣上下陷入高中文言文爭議的同時,昨(23)日在大陸江蘇省南京市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內,書香陣陣、童音聲聲。近千名3至6歲的幼童,歷時兩個小時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開筆禮」活動,成功挑戰金氏世界紀錄,並現場獲得了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官的認證。
中新社報導,昨日的活動現場雲集了兒童和父母數千人,這場規模龐大的中國傳統儀式,共吸引了近千組的南京家庭參加。據統計,共有946組小朋友在家長的陪伴下,體驗了中國古代「開筆禮」的規範儀程。
「開筆禮」的儀式包含正衣冠、拜請孔子、奉六禮、行拜禮、點朱砂、擊鼓振志等。現場小朋友在家長的協助下,還拿起了毛筆,工工整整的寫下「人」字,並朗讀《論語》。
開筆禮,在中國傳統習俗中,被稱為「破蒙」,是一種融合了心理學的兒童啟蒙。古人認為,人生始立,成長需要這樣的儀式感,「開筆禮」作為中國古代人生的首次大禮,表達父母對兒女成才的期望。讓孩子感受傳統教育春風化雨般的力量,真切感受到自我角色的轉變,從而邁出人生的堅實一步,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回應
大陸在復興中華禮義文化,台灣在轉型日倭流氓文化.
正所謂:「不到台灣,不知道文革還在搞」!
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呼籲:別再學法語改學中文2017.9.5海外網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近期英國一項針對1000多名未成年人(18歲以下)父母的調查顯示,在除印歐語系之外的語言中,英國父母最希望孩子學習中文。超過半數父母認為,學習中文有助於孩子未來事業的發展,也能開拓孩子們的視野,接觸中國多元的文化。調查顯示,英國父母認為,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語言依次為:法語、西班牙語、德語、漢語、阿拉伯語和日語。
據報導,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曾呼籲英國兒童,“不要再學法語,改學中文。”
卡梅倫還表示,“我希望英國和世界上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連結,這就包括我們的年輕人要學習的語言,未來能在商場上得以運用。當現在仍在學校的學生走向社會時,中國會變成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所以是時候把眼光從傳統的法語和德語上轉移,讓更多孩子學習中文。”
倫敦大學學院教育研究院去年9月首次在英國發起推廣中文教學的項目(MEP)。該項目計劃在2020年培養出至少5000名中文流利的英國年輕人。參與學習的小孩平均每週會上8小時的中文課,其中4小時是在學校學習。相較於目前每週僅1到2個小時的第二外語學習課程,該項目的學習時長有了明顯的提高。
雖然英國學習中文的人數在過去10年內不斷上升,但參加中文測評考試的人數與其他語種相比仍顯不足。去年參加GCSE中學考試中文科的人數約為4000,而參加法語科考試的人數超過14萬。
實際上,學習外語並不是英國人的強項。根據英國文化協會調查,有四分之三英國人無法用第二外語和人交談。調查也發現,有超過一半(58%)的英國人對於在畢業後第二外語掌握不精感到懊悔。為此,英國文化協會曾力推學習語言運動,希望英國人多去思考學習第二外語的重要性。
外語補習班價格不菲?有免費線上中文課程和孔子學院
據歌德學院調查,73%英國人有學習第二外語的慾望,47%的人認為他們學習第二外語的最主要障礙在於缺乏時間,也有44%的人認為學習外語花費太高。
在英國,一對一家教外語補習班的費用一般約為每小時40英鎊(約合人民幣338元)。但如今有許多免費又創新的方式可以學習外語。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推出了免費線上中文課程,從最基礎的聲調開始教起,有清晰的真人發音,以及生動的情境教學,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所有中文問候語,且不必花費一分錢。此外,英國目前有29所孔子學院和148個孔子學堂提供漢語教學的課程,方便英國民眾了解漢語和中國文化。
聲明提到,課綱輕率的改動,可能會讓菁英階層與非菁英階層的學生再一次分流:有能力的家長會為孩子尋求額外學習古典文學的機會,而弱勢學子則無所適從。“中研院士”、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表示,若高中語文文言課數比率再下降,中產階級以上的父母,一定會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學習古典文學,“可能造成非菁英階層孩子學習機會的最大戕害。”
聲明指出,語文是台灣學子麵對世界的基礎。由專家組成的研修小組,兩年來耗盡心力建構課綱,展現思想源流、文類比例的考慮,不宜任意裂解限縮。
聲明提到,將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一刀兩斷,實則忽略彼此交織的事實;考試引導教學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推薦選文篇目的作法,實有保護學子學習之必要。爭論中的各版本推薦篇目,未顧及各文類的均衡,應交由熟悉文學的專家集思廣益。
聯署發起人包括:中研院院士王德威、曾永義、孫康宜、李惠儀、李歐梵、何大安,以及香港教育大學講座教授陳國球、“中研院”語文研究所長胡曉真等人。
至今,聯署人數破萬,包括知名作家白先勇、余光中、齊邦媛、渡也、簡媜、黃錦樹、蕭蕭、焦桐等都支持專業審定語文課綱。
相關新聞
台灣課改猛刪文言文龍應台怒批
台媒痛批課綱加日本人文章:蔡英文你是日本人嗎
回應
不好意思,原諒我無知,我一直以為余光中先生掛了。小學課本學的文章我都以為是逝去的人。
那首《鄉愁》我至今還記得呢,我們當年的鄉愁是初中課本
胡適本來就是沽名釣譽之徒,三十多個博士頭銜,卻沒有一部像樣的著作。
廢除漢字!使用台字!禁止使用漢字!不許開設漢語課程!最好都改學日文。
日文也特麼抄的古漢語
是誰說呆灣保存中華文化最完美的,出來走兩步
一幫文傻,至今都裝作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在綠獨。
教育就是意識形態的戰場,不寄希望敵人主動放棄。只能主動出擊,牢牢掌握制高點把握主動權。
沒鳥用的台灣知識分子.中研院?算台灣的大腦、智庫了吧,說什麼教材不受政治干擾、不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這小白還是傻?經濟、文化,所有一切哪個不受政治統攝?哪兒有獨立與政治之外的國家教材。
還是那股子小清新的細聲細氣。教育是政治的延續,根本就不存在干涉不干涉
小白,白先勇,白崇禧的兒子。
余光中抗議蔡英文當局新課綱:文言文是我們民族的記憶!2017-08-30
台灣蔡英文當局“12年國教課程綱領”引發爭議,上週,王德威等台灣學者聯合發起“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聯署聲明,呼籲課綱拋開文白(指文言文和白話文)之爭,捍衛課綱修正不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至今聯署人數破萬,包括余光中等。余光中30日受訪時表示,“如果把文言文拋掉不用,我們就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
余光中認為,文言文非常重要,它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體,延續了老祖先幾千年來的思想、看法和結晶。語文的價值是永久的,特別是文言文,帶給人們的印象更深刻。余光中強調,政治不該介入語文教育,“如果我沒有文言文的背景,也做不出好文章。”
據海外網早前報導,台灣教育部門日前召開“十二年國教課綱課審大會”,普通高中組提出將“國文科必讀古文”由20篇將為10或15篇幅,竟然還要將嫖妓、歧視台灣少數民族的文章增列在候選新增課文的候選名單中。還有消息傳出,課本將裁掉若干歷代名家的經典之作,卻將日本人寫的文言文變成必修。
蔡當局該課綱草案一出,引發台灣社會各界的批評。而民進黨為了“順理成章”地讓文言文在“國文”課本中縮水,把胡適都搬了出來,甚至打著“專業”的幌子稱,“胡適曾批評文言文是半死的文字”,因此,要將台灣學生從這種“半死”的文字中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學習白話文。
不過,胡適對文言文的“批評”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台灣歷史老師曹若梅在台灣政論節目《夜問打權》中指出,胡適確實提倡白話文,但他從來沒有否定過古文的美。
曹若梅調侃地說道,“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要胡適怎麼用白話文翻譯?難道要說“兩邊的猴子一直叫嗎?”此時,在場嘉賓再度陷入一片笑聲之中。
對於新版“國文課綱”,馬英九29日在臉書發文質疑,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視中華文史的今天,我們反而要減少文言文的比例,難道要開時代的倒車嗎?
台灣高中語文課綱刪減文言文白先勇、余光中等呼籲政治勿干預語文課綱
據台媒2017-08-30報導,針對台灣高中語文課綱減少文言文比例的爭議,日前6名“中研院”院士發動聯署,近日來仍不斷有島內外知名文學研究者、教授以及作家加入,截至30日已有15113人加入聯署,而聞名華人世界的作家白先勇及詩人余光中等人,也加入聯署,共同謹慎審議課綱,共同捍衛課綱修正不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
洛杉基:文化台獨真的已經走火入魔了!2017.8.23中時電子報
作家洛杉基認為「文化台獨真的已經走火入魔了!」痛批為了反中、去中,獨派政府簡直無所不用其極,除了篡改歷史課本,連國文課本中的文言文教材都要去中? 除了抵制唐宋詩詞文言文,難道連媽祖、關公都要一起抵制?
教育部正在制訂12年國教課綱,花了2年時間,委託60餘位教授、並徵詢500多位高中國文老師的意見,最後訂出文言文占4成5到5成5、必讀古文20篇的草案。不過普通高中分組認為文言文比例及必讀古文篇數太多,提出文言文比例降到30%、必讀古文則減為10篇或15篇。
並將54篇古文放上網路進行票選,結果共571人投票,高中國文老師只占2成,大學生和高中生卻占3成8,其他是社會人士。得票最高的前10篇古文,只有4篇是之前國語文領綱小組的選文,其他6篇都是新增、與台灣相關的文言文。
這6篇台灣相關的古文中,蔣渭水的〈送王君入監獄序〉講到嫖妓,另〈大甲婦〉則有「土番蠢爾本無知」等歧視原住民話語,一些高中老師擔心,這種教材教育下一代,「國文浩劫時代來到」。
回應
相較於中國大陸、香港與馬來西亞高中國文教材,重視文言文與世界文學,台灣的變革缺乏方向,勢必導致高中國文學生語文能力、識讀經典文化的能力,將遠低於國際中文學習標準。
不到臺灣不曉得文革還在搞。
中國語文教材今秋第七次“大換血” 文言文比例飆升
2017年9月份,中國新一批入學的中小學生將迎來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這是白話文興起後,中國語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換血”。
本次“部編本”教材最引人關注的變化之一是古詩文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學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了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佔課文總數的30%左右。與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高中國文課綱減文言文? 看香港經驗2017-08-23馮駿松/開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教育部課綱審查會欲將高中國文課之文言文降為十篇,平均一學期只需念一至二篇,在此願將香港近年中文文言文課程之變化過程提出供參考。
自一九九三年開始,香港教育局就將中學會考的中國語文科挑選了廿六篇範文列入課程中,其中十三篇為文言文,十三篇為白話文。但二○○七年起,改將課綱下放交由各學校老師設計合適學生程度的課程,中文科評級方法會取消了這廿六篇範文,也就是高中沒有文言文課文。
然而,在經過二○一二年首屆中學文憑考試後,不少人都認為中文科成了文憑考試眾多科目之中的「殺手」,在四個核心科目(英文、中文、數學、通識教育)中的整體公開考試及格率為最低,而學界亦把學生的中文水平每況愈下歸咎於中學文憑考試的課程取向,並重提加多文言經典範文篇數。
香港教育局最後提出十二篇必讀古文:宋詞三首(蘇軾《念奴嬌》、辛棄疾《青玉案》、李清照《聲聲慢》),唐詩三首(李白《月下獨酌》、杜甫《登樓》、王維《山居秋暝》),諸葛亮《出師表》,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蘇洵《六國論》,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孟子《魚我所欲也》,韓愈《師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范仲淹《岳陽樓記》,荀子《勸學》(節錄),莊子《逍遙遊》(節錄),列入中學中文課程並列入二○一八年文憑試考核中。而這十二篇文言文也只是中國千年文學精髓之一二而已。
反觀我們課綱文言文網路票選的結果,文言文僅有陶淵明《桃花源記》、蘇軾《赤壁賦》、司馬遷《鴻門宴》、范仲淹《岳陽樓記》四篇入選,其餘均為台灣古詩文,其中「七星墩山蹈雪記」是灣生(日據時代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寫的文言文。兩相比較,直可讓有識之士毛骨悚然,在此拜託教育部高官三思之。
回應
這不叫墮落,甚麼叫墮落?國語文教育竟然連香港都不如?難怪說台灣高教沒有了國際競爭力!唉!
兩岸之間,北京已然搶站歷史的高度,主張危機控管,不希望造成對台灣民眾的傷害,不願不教而殺。
古代漢語中的「入聲字」,指的是發音以-p, -t, -k三種輔音結尾的字。如「十」「八」「六」這三個數字在古漢語中的讀音分別是/d͡ʑiɪp̚/, /pˠɛt̚/和/lɨuk̚/。
在大部分現代漢語方言中,「入聲」依舊得以或多或少的保留。只是在有的方言如粵語、閩南話、客家話中,-p, -t, -k三種輔音結尾被完整或接近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而在諸如吳語、晉語、江淮官話和湘語中,入聲的三種輔音結尾統一變成了一個短促停頓的緊喉塞音甚至單獨的聲調。
中國漢語言分佈圖
北京話屬於漢語中使用人數最多、分佈範圍最廣的「官話方言」。「官話方言」中的入聲從宋代就開始出現退化,歷經元明兩朝,入聲逐漸變得微弱。
到今天,除了上面提到的江淮官話以及西南官話中的一小部分以外,所有「官話」方言中的入聲都已經消失。
但是,在從明代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官方標準語都是有著入聲字的、與中古漢語有一定傳承關係的、屬於江淮官話的南京話。
南京話與北京話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入聲字,這些入聲字在北京話中就產生出了「文白異讀」現象。
而由於北京話中沒有入聲,南京話和古漢語中讀作入聲的字,其文讀也會變成其他音調,其聲母和韻母也會產生一定的變化。
一般而言,大多數在古漢語讀音中以p, t, k, s等清輔音開頭的入聲字,往往會變成普通話中的四聲。同時,在北京話文讀讀書音中,也有將入聲字統一讀作的短促四聲(去聲)的做法,以求在聽感上更接近入聲的發音。
比如「色」字,在古漢語中讀作/ʃɨk̚/,在今天的南京話中讀作/səʔ⁵/,在北京話中,則分別產生了文讀發音sè 與白讀發音shǎi。
又如「黑」字,古漢語中讀作/hək/,今天的南京話中讀作/xəʔ⁵/,北京話中的文讀和白讀則分別是hè 和hēi。
「法」字在古漢語中的讀音為/pɨɐp̚/,現代南京話中的讀音為/fɑʔ⁵/。遵照上面的規律,可以看出,對於以在古漢語和南京話中清輔音p 或f 開頭“法”字而言,四聲的fà 才應該是它的文讀「正音」。
而無論中國大陸普通話中的標準讀音fǎ 還是北京話中的fá(如「想個法fá 子」)或fā(如「沒法fā兒看了」)都是“法”字的民間白讀音。
因此,台灣人把法國讀成「fà 國」其實並沒有讀錯,反倒讀出了「法」字的正確讀音。
為什麼台灣人把法國讀成 fà 國2017-06-29
因為這麼念是對的,「法」字的正確讀音就應該是四聲的fà。
今天作為通用語的「國語」,所依據的標準讀音是傳統北京音。而在傳統北京音中,「法國」本就該讀作「fà 國」。
讀作fà 的還不僅限於「法國」的「法」。1915年出生於北京的相聲大師劉寶瑞先生,在他錄製的單口相聲《鬥法》中,將所有出現的「法」字,包括「鬥法」這個題目以及諸如「法術」「法官」(指作法的法師)「法台」(施展法術的高台)等詞彙中的「法」字都一律讀作fà。
為什麼老北京會選擇這麼讀?
要解釋這一點,就要提到一個漢語特有的語言現象:文白異讀。
所謂「文白異讀」,指的是在漢語特別是漢語各方言中存在的同一個漢字的發音有著完全不同的「文讀音」和「白讀音」兩套語音體系的情況。
其中,「文讀音」也叫做「讀書音」,是在朗讀書籍、官方文書、正式文件和「文言」詞彙時使用的「正音」,由歷代官方加以推廣並在官方學校與民間私塾中加以普及。
宋代官修韻書《廣韻》的內頁,歷朝歷代官方出版了各種“韻書”來確立一套標準的漢字讀音系統
與此同時,古老而分佈廣泛的漢語有著眾多「方言」。這些方言語音系統的形成有的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很多方言中還吸收了不少源於少數民族的詞彙或讀音。
基於上述原因,這些方言中漢字的發音與不斷發展的官方讀音之間的差距逐漸加大,更多地保留了更古老、更本地化的讀音,也就是「白讀音」。
隨著方言語音和官方標準語音差異的加大,漢語各方言中的「文白異讀」體係也就逐漸形成。
如在吳語的上海話中,「大」這個字的文讀音讀作dah 而白讀則讀作duh,在那句音似「港督」的上海罵人話中,使用的就是「大」字的白讀音。
其實,fà 就是「法」字在北京音中的文讀音,而今天普通話中的讀音fǎ,則是這個字的白讀。
自清代以來一直作為官方標準語讀音基礎的北京音,之所以也像其他方言一樣出現了文白異讀現象,其原因在於漢語中的另外一個語音現象:「入聲」。
所謂漢語的「四聲」,其最初含義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普通話中的「一二三四」四個聲調並不相同。在古代漢語中,「四聲」指的是「平、上、去、入」四個聲調。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日本京都大慈寺藏明隆慶六年刻本《新編篇韻貫珠集》中所描述的中古漢語四聲的大概聽感。
我們的書法創作應該表現出一種和個人生命感受交融的內涵。因為書法表述的是根植於我們生命的文化,是凝固化的線條表達,是流動中的生命感受,是字體之中所滲出的個人學養。
書法的內涵是生命的本真,“是知識者必備的修養,是引導人們完善內心生活的手段,同時又是人們訓練審美感覺、寄託審美理想的領域,此外它還是一種個體娛樂的形式,一種調節身心狀態的手段”(邱振中語)。傳統經典的多面性造就了書法不同的內涵,書法的內涵構成了不同的意義。書法作品中體現了作者個人的生命感受,才能讓人體味到書外之道、書外之法、書外之人。
在物質生活相當豐富的今天,我們需要一批人沉寂下來,以書悟道,創造出我們這個時代所需求的能夠表現精神內涵的作品。 作者:吳川淮
在當代的文化語境中,弘揚個性,解放創造力,激發原創精神成為審美的主體。書法作為傳統文化的標誌性藝術,與其他藝術相比,它沒有題材,沒有模仿,沒有描述,它就是漢字和由漢字所承載的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它本身的抽象性和傳承性就框定了它在自己本體之內去表達丰蘊的內涵。在當代的書法創作中,流行書風、學院派書法、新古典主義、墨象書寫、藝術書法等等,打著不同的標籤,都是力圖在傳統與創新上各逞其能,但在各自的探索中都有一些偏向。被很多人看好的流行書風,最初一新耳目,將來自傳統的奇崛生辣、生拙跳宕的書風推向極致化。他們追求碑帖結合的探索值得肯定,但面目的雷同,製作、形式過於嚴重,阻礙了他們更深入地發展。主題先行的學院派又過於講究拼貼,色彩斑駁,剪輯出彩。學院派最為自豪的是對傳統經典的瓦解與重構,對傳統經典細節的精微把握,它的豐碩成果屢屢被“國”字展上的獲獎和入展所證實。墨象書寫則直接借鑒日本的少字數書寫,似墨似字,已非書法。這些探索,應該讓人能夠理性地接受。就是那些走得非常極端的,也允許他們有一個空間。在改革開放近30年間,狂熱的美術思潮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書法,墨象書寫的確佔領了一定位置,但書寫者面目的漸漸趨同又讓人少了刺激。所以在玩遍諸多形式後,還只能是回歸傳統。有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是,當今二王與北魏書風幾乎佔領了百分之八十的展廳地盤,但這樣的“傳統”已非過去的傳統,它又有了一種新的包容性。新傳統是這樣形成的:將一種新奇的理念注入於傳統,甚至將有些誤讀的感受融匯於傳統的學習中,在今人筆下的傳統就包容了新的理念。
空洞的書法值得警惕2017.6.4 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
當藝術性的創作成為一種運動的時候,因著功利性,它就發生了變異。在任何時候,藝術脫離個體生命與傳統結合的獨特表達,都會變成一種影子藝術,一種重複性製作。當代的書法創作已經有了走向空洞的一些跡象,出現了重“技”而失“道”的一種趨向,值得警惕。
空洞是指注重外表而沒有內質,注重形式而缺乏內容,精於技術技法和形式的擺置,但缺乏個人生命與情緒的深刻表達。美術理論家郎紹君說:“高度完美的僵化標誌著新鮮活力的喪失。”當今書壇,我們的確應該防止“高度完美的僵化”所帶給我們的空洞。
書法在脫離了傳統的日常書寫後,已經走向了一種依附漢字語言的純粹藝術。但它依然能夠表達我們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內蘊,依然能夠隱約流露出我們的精神印記。書法如何感動我們?它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凸顯個人的情感。我們在古人的經典裡讀出了很強的個人情緒,它具備了很強的原創性,是後人所無法複製的。書法的可貴就是“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作者書寫時精神活動的軌跡”。這種“軌跡”在很多當代的作品中是看不到的,相反的是不同層次上的複制,把個人的精神依存於古人的字體裡,這是提倡傳統所帶來的現代人的保守做法。可以說,在這些年的書法運動中,沒有出現幾位面目新穎的書家,沒有出現多少帶有時代書風、並與我們精神息息相關的原創性作品。我們為什麼會被歷史上的經典之作感動,正是因為在經典中飽含著打動我們的那份情感。《喪亂帖》、《祭侄稿》都有一種至情至性的悲痛,是哭泣的文字,但也達到了後人幾乎無法企及的技法高度。
失去實用價值的書法成為一種純粹的藝術運動後,在各種功利的催動下,的確顯出一種勃勃生機,幾代書法人不斷推出作品,不斷地吸引著我們的眼球,傳統“庫房”裡的所有兵器幾乎無一沒有被人“使用”過。“手工活”是愈幹愈細,材料是愈來愈貴,書壇熱鬧異常,令人目不暇接。恰恰在這種情形下,才容易找不到自己,才容易陷入空洞。我們這個時代的很多書家幾乎都是臨仿高手,流行書風的新意很快被無數遍地克隆,書法面貌雷同如同在街上不斷碰上紮小辮的男士和穿紅裙子的女人。連書法圈裡專業人士都對此感到疲憊。書法還有沒有更新的形式?還有沒有更為獨特的字體和風格?這是書法在場者的自問與追問。
回應
廢除漢字曾經是亞洲地區的共識,一是因為亞洲經濟落後,二是當時社會文盲率高,社會上普遍將原因歸咎的漢字上,毛澤東魯迅等,都是主張廢除漢字的,建國後推行簡化字,也是為了廢除漢字做準備,一直持續到80年代,一是廢除漢字的國家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二是,漢字在掃盲過程中,漢字的學習並沒有出現阻力,三是,亞洲的漢文字文化圈的經濟發展,遠勝通用國際語言英語的國家。所以80年代中期以後,國內廢除漢字的呼聲逐漸消失了。
《台灣共犯體》第五章儒教文化圈(六)中日韓漢字存廢之分析
漢字從甲骨文開始便發展出一套異於表音的表意文字系統。由於漢字與韓音有別,故三國時代即借漢字的音、訓來記錄韓國語言,這也影響到萬葉假名。
雖有韓文及假名,但韓日精英尤其官方文書和學術著作,均以漢文書寫。可是日本早在大化革新之前,便以假名創作文學,且已成傳統,這影響日本以兼具假名及漢字的日文為國語而不能廢漢字。而韓國精英極少如此,加上1446年又創韓文--「諺文」「訓民正音」--以28個字(即音)作為易學易用的通俗語言。雖然知識分子當時不願用,但隨著韓國民族意識高漲及現代化衝擊下,漢字終遭廢而全面使用諺文(姓名除外)。
漢字在日本因長期就與假名共用,為文化延續,加上大量的同音異義字需以漢字辨識,故漢字仍在使用。
漢字在中國的困擾更大,因漢字的表意特質、與中國文化一體化、及大量的同音異義字、尤其漢字的書同文統一各地方言的分歧,造成幾千年來漢字與中國文化的共生,所以五四反傳統文化者及台獨文化論者,勢必走上廢漢字不然不足表現其反中國文化,但上述特性不但使得漢字無法廢除,反使得廢漢字論者除非完成拼音化否則仍不得不使用,這也是中共長期拼音化實驗失敗之因。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2518016
為什麼日本沒有像韓國一樣廢除漢字?日本人這樣說2017.5.25新華網
漢字文化圈,顧名思義,即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影響,使用漢字作為傳意媒介,並且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國家。
漢字文化圈的興起源自漢朝,在唐朝時向南擴張。15世紀早期,鄭和下西洋,中國的影響力達到頂峰,一度延伸到印度洋以外。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韓國、日本,以及越南等國都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員。
此前曾經介紹過,韓國執意廢除漢字,已讓民眾嚐到不少苦頭。
其實,不只是韓國。越南也是一個想極力擺脫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在越南,可以從當地的民俗活動中輕易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但是“去中國化”的痕跡同樣明顯。
相比之下,同為深受中華文化熏陶的日本人卻能坦然接受自己被中國影響的事實,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美國“問與答網站”Quora上,有網友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位美國網友表示,這與日本早期的經濟成功和文化出口有著莫大關聯。
日本人十分擅長文化輸出。儘管綠茶、筷子、漢字和漢服是中國人的智慧結晶,西方人卻把它們當做日本的。對此,不少日本人一般都毫不避諱地坦承:“是啊,這些都是我們從中國借來的,但我們做得更好。”
相比承認中國影響力的日本人,韓國人和越南人卻一直在努力想要“擺脫”中國痕跡。他們拼命試圖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認同,甚至聲稱“一些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來自他們國家”。
日本學者內田樹將日本人的心理形容為“邊境人”心理。這個民族因為原本文化上的落後,從面對中國,到後來面對歐美時,都有著深深的自卑感,所以從一開始就將自身置於邊境的位置。面對主流文化,日本人的心理是要去學習、適應,而不是要讓自己成為主流。
曾經,日本將中國奉為文化主流,但是,在面對西方文明入侵時,日本也曾果斷“脫亞入歐”。
即使現在,日本也還是保持著這種“邊境人”的態度。
6,省紙
象形文字往往一個字就代表一個意思,是一種很濃縮的文字,想必很多中國人在學習英文時都感覺出來區別了。相同內容而不同語言的文本長度如果進行一個對比,可以試試在聯合國的“正式文件系統”網站上檢索,下圖是我隨機抽取的一個2017年的安理會報告。
可以看到在內容相同的情況下,中文報告不僅省紙還省硬盤,文件只有1.1MB,而其他語言的報告文件幾乎都比中文大,其中俄文有5MB之多。閱讀這些文件,發現頁數依次為:阿拉伯文142頁、中文96頁、英文108頁、法文119頁、俄文139頁、西班牙文114頁。再隨機抽取其他報告,基本都是類似的比例。可見,中文確實是當之無愧最省紙的文字。
中文不僅省紙省硬盤,還更省“電腦界面”,無論是軟件中的按鈕還是桌面文件名,中文常常可以用簡短的幾個字搞定,而其他拼音式文字就被迫需要各種縮寫簡寫。
去年有一個叫《守望先鋒》的美國網絡遊戲,在中國官網公佈了1572個違規被封禁的中國玩家賬號,這條消息被轉帖到了美國論壇。相比指責這些違規玩家,美國網友似乎對這些中文網名是什麼意思更有興趣,於是就有一些熱心的中國網友給大家翻譯了一些。
這些玩家的違規行為是可恥的,網名也非常粗俗下流,但美國網友們的注意力卻不在這裡。
遊戲要求:“用戶名只允許6-12個字符”中國玩家:“很好,我可以寫個故事了”
網友們紛紛羨慕中文可以用幾個字寫出“一整句話”、“半部小說”、“一部小說”。
中文如此濃縮,除了象形文字的原因外,古代文化輝煌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很多有影響力的古籍都是昂貴的金屬器皿、玉帛或竹簡,所以古代中文力求精簡幹練,形成了惜字如金的文言文形式。在紙張發明之後的古人也傳承傳統文化,文言文、成語和簡練的文字表達形式就流傳至今了。
當然以現在的生產力,省紙和省硬盤的意義非常小了,只有“省界面”的特點還是有點意思的。可以想像一下未來中國人在宇宙飛船中旅行,可以看著密密麻麻的按鍵盤輕鬆操作,因為按鍵上都用三四個漢字標明了作用。而拼音文字更可能需要縮寫,查說明書浪費的時間,也許是可以救命的。
http://www.guancha.cn/mowang/2017_05_23_409640.shtml
很多國家的旅遊、零售業甚至政府、銀行的窗口崗位近年來都需要大量懂中文的員工。其中旅遊、零售業從業門檻較低的,招工難度並不大,一旦涉及法律、文化或文書工作的,如民政局的登記員,處理民事糾紛交通事故的警察或法律援助律師,想招到精通本地語言和文化、有合格工作能力的華人員工就比較難了。並且在西方國家也有“多民族員工結構”這一政治正確,於是懂中文的人或華人從事這些職業將會更受歡迎。而其他語言除了英文還有著“世界語”的作用和地位外,基本都沒有中文這麼具有經濟適用性。
5,會學到很多中國歷史
這就是成語的貢獻了。成語用四個漢字或說八個字節就可以形成一個概念甚至講一個故事,並以這個故事的寓意來做固定的詞義。有的成語只是縮略短語,如“見仁見智”,有的則是一個寓言故事,如“買櫝還珠”、“掩耳盜鈴”等,還有的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情,比如“三顧茅廬”、“請君入甕” 、“指鹿為馬”等。
成語在使用時大多很難用非成語來替代,即使強行這麼做也肯定會非常囉嗦,這與其他語言中的俚語是有區別的。因此學習中文時就勢必要學習成語,同時為了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就必須要了解成語背後的整個故事乃至典籍出處,於是你就在學習中文的同時“被強行安利”了無數中國古代的雞湯、寓言和歷史事件。
相比之下,學英文時,也許會偶爾接觸到關於英美歷史的文章,但如果完全不接觸也並不會影響英文的學習與表達。相反很多古代英語的語法規律和詞語,現代英語已經不用。教我英語的英裔老師曾是這麼評價古代英語的:“funny language”,怪異的語言,而現代中文則會經常穿插使用文言文的用詞並引以為傲,成語也在其中。
英語之中其實也有類似成語的短語,但大多都是類比式的歇後語或俏皮話,比如“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Like father, like son”,極少有體現一個完整歷史事件的固定短語,並且也很容易用普通英語替代,不用這些短語也不影響表達。唯有在法律專業中才會有業內人士才懂的案例名,比如“Breed v. Jones”這個詞給一般人就不懂是什麼意思,但給資深法官就可能會秒懂這個案例表達了一個什麼意思。成語故事就像判例法裡的案例,學習成語故事就像外國的法律工作者學案例一樣。
口訣記憶需要簡短和有節奏韻律的語言,英國老師到中國學習數學教學方法,重點之一就是這個乘法口訣,並且也嘗試過將其翻譯成英文,然而英語單詞音節很多,不利於做口訣,乘法表依然很難背下來。比如“一七得七”裡的“得”,中文只需要發一個音節,英文equals或beget就要兩到三個音節,“七”在中文裡一個音節,而在英文裡兩個音節,說起來非常不順口,不利於記憶。還有很多其他的速算方法,也依賴口訣記憶。如今經濟和科學活動中需要的精確計算,用計算機和計算器就可以輕鬆完成,但我認為口算能力在生活中依然非常重要。不僅僅在買菜購物的時候,在做統籌規劃時做估算也會用到口算。
除了口算能力外,武術動作招式、五筆漢字輸入甚至元素週期表等都可以靠這種有節奏和押韻的口訣記憶輕鬆搞定。可見由於中文的音節簡單,更容易編成口訣,進而影響到了中國人的記憶能力。
之前還看到過一個理論,說為什麼華人比其他民族的人智商高或學習成績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華人的圖形記憶能力強。圖形記憶強形象思維能力就好,智力也就高一些,而這個能力就是華人學習中文這種圖形文字時自然掌握。這個理論來源不詳,權當談資吧。
4,經濟適用型語言
隨著中國經濟對外輻射擴張,在國外生活、工作和旅遊的中國人日漸增多,會中文相比會其他語言很可能是一件非常有利可圖的事情,少則可以贏得華人的熱情回應,多則可能贏得一次生意合作。和氣生財,而這種和氣你可能只需要學習那麼幾句簡單的中文問候語就可以了。
當然外國人對中國人說中文並不一定都是功利性的,很多時候只是單純地表達友善和滿足交際需求,就像聊天的時候插一個段子一樣,既可以拉近關係,又可以展現自己的聰明和與眾不同,有時候可能後者更多一些。這與外國人紋中文紋身的想法類似,只是要表現自己很酷而已。
可以想像中文有多少偏旁部首,可以用來比較自由地組成新字,而中文使用者不必再多學習新的詞根。
那麼新的名詞也是同理,中文只需要用若干舊有的字就可以組成一個新詞,就像那篇論文裡,會寫“搖”字和“籃”字的人,一定就會寫“搖籃”,就相當於省去了學習“cradle”這個單詞的時間,這只是一個短詞而已。如果你會寫“下”、“丘”、“腦”三個字,你在中文裡就相當於學會了“Hypothalamus”這個單詞,如果你會寫“火山灰矽肺病”所有的六個字,你在中文里相當於學會了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這個單詞。
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Hypo-”這個前綴也許可以判斷出這個詞有“下”的意思,但後面的“thalamus”是什麼?平時從來沒學過,但中文的“丘腦”,非專業人士就可以讀出這個東西與大腦有關。而前綴“pneumono-”的意思是肺,如果是非專業人士是萬萬想不到這個前綴的意思的,因為日常用語中“肺”是明明是“lung”嘛。
可以看出中文構字和構詞更有規律也更簡單,對專業術語學習和理解的門檻也較低,對未來會出現的無限新詞彙,擴展性也較強。現在人類進入科學時代才200來年,就出現瞭如此可怕的英語單詞,我深深地為未來200年後講英語的醫生捏一把汗。
中文可以拼,當然也可以拆。拆字來說似乎更適合娛樂目的,比如拆字燈謎“王司徒走去說親,呂布將高興十分,貂嬋女橫目一笑,董卓相懷恨在心”,就是“德”字。然後就是網絡流行語中比如“奣”、“恏”、“嘦”、“嫑”、“巭”等字都是拆開用的,使用者一般並不關心它們的真正讀音和意思。
而拆詞則一般用於縮寫。比如CBA是“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的英文縮寫,在簡單語境中並不會搞混,但CBA同時也是“中國羽毛球協會”、“中國棒球協會”甚至是美國的“大陸籃球協會”的縮寫,在某些時候就會產生混淆。而中文則縮寫為“中職籃”,雖然詞都被拆散,但依然能從字面上看出這肯定不是羽毛球或者棒球的名詞,更不容易產生誤解。很多其他的長詞縮寫也是同理,中文提取核心字後產生的縮寫詞比拼音文字提取字首字母產生的縮寫詞,表達的更精準。
3,幫助記憶
很多人把口算能力與數學能力畫了等號,雖然中國人的數學造詣不一定比外國人強,但口算能力還是有很明顯的優勢的,這點九九乘法口訣的作用非常大。
魔王:相比懂得其他語言,懂得中文有哪些優勢2017-05-23觀察者網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其實全世界幾千種語言文字,每種都有其優缺點,互相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所以這裡所談的只是筆者以個人經驗總結的“相對優勢” ,並不一定真的是世界第一。
1,圖形文字的優勢
密歇根大學的一份關於語言文字的講課資料認為,在中國無論你講何種方言,都可以讀懂同一份中文文章或書籍,因為中文是“表意文字”。中文的這個優勢在拼音文字中是不存在的,發音迥異的方言之間既無法通過對話交流,也無法通過自己的“表聲”文字交流。
個人認為,漢字的這一屬性對華夏文化的統一有很大的幫助,假如古代日耳曼人使用的是表意文字,也許今天的英格蘭人、北歐人和德國人之間是可以互相理解的、文化統一的民族了,甚至歐洲各國的版圖都有可能不一樣。
2,擴展能力較強
在《Component-Enhanced Chinese Character Embeddings》這篇論文中舉了一個例子,“搖籃”對應的是英文“cradle”,但它是兩個現成的舊詞組合而成的,即“搖”(sway)和“籃”(basket),所以中文並不需要創造一個新單詞去代表搖籃這個物品,很顯然中文學習者也不需要去學習新的字。
這是對於一個詞組來說的,在單個字上也是如此,那就是偏旁了。這篇論文舉的例子是“亻”,如“你”、“他”、“夥”、“侶”,都是與“人”有關係,這就好像說“亻”就是一個“標籤”或模組,只要擴展到“火”、“呂”這些詞根(另一個模組)上,就形成了新字。
我認為這就好像是樂高積木,當你缺少一個大方塊時,可以用幾個小塊拼成一個來用,而不是重新買一個大方塊,中文的每個詞根、每個字,都可能作為一個樂高積木,可拆可拼。
中文的這個特色有什麼用呢?那就是隨著文明和科技的發展,會隨時出現新的名詞概念,就需要用新的詞彙去描述它。元素週期表裡的元素,比如鋰、矽、氫等,在古代時無論中外都沒有這些元素名,隨著科技進步便發現了這些東西,在命名時,英文就需要創造新的單詞,雖然這些詞是有後綴的,但這些後綴的用法並沒有固定規律,而中文製造的元素詞,則像是用現成的小塊樂高拼出來的大塊樂高,並且分類嚴格,地球常溫常壓下的氣體元素就是“氣”字頭,金屬就是“金”字旁。
若 “站在被翻譯文化之中來推廣這種文化”,其翻譯的手法多是直譯,因為直譯的本身就是對原有文化最大程度的保全。而若“立足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來吸納這種文化”,其翻譯手法多為意譯,因為意譯的本身就是站在自己的文化思維下理解被翻譯的文字。
有了不同的立足點和目的,問題卻隨之而來。如果我們以 “站在被翻譯文化之中來推廣這種文化”的立場來看待“立足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來吸納這種文化”的意譯,就會產生一種錯覺:翻譯出來的東西,曲解了原意;就《紅樓夢》的翻譯而言,那就會誤導西方讀者,以致讓西方讀者眼中的“紅樓人物”和原著中的人物大相徑庭。
僅從《莎士比亞眼裡的林黛玉》這本書中看來,我覺得作者有時候就犯了這樣的錯誤。例如在書中第 172 頁的《趣談:劉姥姥是位基督教徒》。劉姥姥曾經說過一句話——“可見這些神佛是有的”。在霍克斯的英文譯本中是這樣翻譯的:
“ So you see there are gods and Buddhas watching over us whatever folk may say! ”
裴鈺先生認為,《紅樓夢》裡的 “神佛”必定是中國傳統文化意義中的佛祖和神仙,並不是“基督教裡的上帝”和“佛祖”的合稱。這樣的理解當然是正確的。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道教中的人物泛稱為神仙,佛教中的人物稱為佛或者菩薩等。所以裴先生認為,英文譯者硬塞給劉姥姥了一個“上帝”。
劉姥姥在大觀園遊玩時,念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阿彌陀佛”。在霍克斯的譯本中常把“阿彌陀佛”翻譯成“ Holy Name ”(聖名)。裴先生認為這可能會誤導西方讀者——原來劉姥姥是基督教徒啊!但是霍克斯的這種翻譯方法是意譯,是“立足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來吸納這種文化”的。所以,他的目的是讓西方讀者站在自己文化思維的層面來吸納紅樓文化。
為什麼裴鈺生認為這樣的翻譯會誤導西方讀者呢?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裴鈺是 “站在被翻譯文化之中來推廣這種文化”的立場上的。他由於並沒有和翻譯者站在一個立足點上來思考,便出現了“會誤導西方讀者”的可能性錯誤。
所以,我陋見:以這樣的邏輯來透視西方人眼中的 “林黛玉” 可能成了 “放蕩的女人”,有作者理解上一廂情願式的嫌疑。
再如 “鴛鴦”這個詞。它的引申義最為明了,就是“成雙成對”。但是《紅樓夢》中的“鴛鴦”,就是一個忠實丫環的名字。這個丫環和“成雙成對”的引申義根本就搭不上邊,更不能以此“引申義”來定格這個人的情操和品質。再說了,Jade 還有一個引申義就是“馬”,難道“林黛玉”在西方讀者眼中就成了一匹“黑色的馬”?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些陋見!在此,我想說說我對東、西方文化的一些理解。
東、西文化根本就是兩種文化系統。二者千差萬別,人所共知。對於 “文化互溶”的這種理念,我歷來就求同存異。所以裴鈺提出的“文化孤島”論,我非常贊同。一種文化就是一座“孤島”。彼文化與此文化絕對不可能“互溶”,就像甲孤島與乙孤島永遠不能融合成一個丙孤島一樣。它們之間最多不過牽線搭橋彼此聯繫。孤島間暢通了往來並不等於這兩座孤島就合二為一了。
文化亦是如此。自從人們發現東、西方文化以來,其間的往來就從未間斷過,或強或弱。直至今日,東、西方文化仍然獨立存在。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必須得承認,那就是文化之間的交流必定會產生一種新型文化,而這種新型文化又不能歸屬於任何一種原始文化。然而這種新型文化又絕對包含了原始文化的基因成分。這樣說,可能會讓你感覺一頭霧水,我們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一杯茶和一杯檸檬水,各有各的特點和味道,但是又有相通之處。相通之處在於,兩種飲品都含水。各自的特點是,一個含茶汁,一個含檸檬汁,所以味道就不一樣。我們把兩種飲品勾兌起來,就產生了一種新型飲品 ——檸檬茶。它既有茶的元素,又有檸檬的元素,但是它又不是簡單的原始茶水或者檸檬水,而是新生的檸檬茶。
翻譯也是這樣。它只是兩種文化牽線搭橋的溝通方式。翻譯其實是文學的一種再創造,所以翻譯就成了一種新型文化。因為兩種文化的絕對互融是不可能的,我們也沒有必要去這樣做,所以對於翻譯者來說,他考慮的第一個問題並不是要去怎麼翻譯,而是首先確立翻譯的立足點和目的。換句話說,翻譯者需考慮的是 “站在被翻譯文化之中來推廣這種文化”,還是“立足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來吸納這種文化”。兩個立足點和兩種目的,導致了不同的翻譯手法和方式。
林黛玉在西方成了放蕩的女人嗎? 2017-04-27
《莎士比亞眼裡的林黛玉》,是裴鈺先生的著作, 2008 年10 月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出版。裴鈺先生對紅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東西方比較文化的角度上,為積極推進傳統文化與紅學研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我細細地拜讀了這本書,受益頗多,但在回味之餘,總感覺作者站在東西方比較文化的角度上對《紅樓夢》的翻譯文化有一絲曲解。例如:在西方人眼中, “林黛玉”成了“放蕩的女人”?
裴鈺認為:英譯本中對 “林黛玉”這個名字的翻譯最為糟糕,甚至認為“徹底毀掉了曹雪芹對林黛玉這個藝術形象”的塑造。在早期的英文版本中,“黛玉”被翻譯成“ Black Jade ”,也就是“黑色的玉”。裴鈺先生認為,問題就出在Jade 這個單詞的引申義上,因為Jade 有一個引申義是Loose woman ,也就是“放蕩的女人”。這樣一來,譯文就誤導了西方讀者,很有可能讓他們認為“林黛玉”就是一個放蕩的女人。
以這樣的邏輯來揣摩西方讀者的感受與認知,我認為有失偏頗。首先我們要理解: “引申義”,就是指由一事一義推引出其他有關的意義,特指字、詞由原意引出新義。我們也可以按照裴鈺的邏輯如法炮製。“黛”是古代女子畫眉用的一種青黑色的顏料。“玉”潔白無瑕,是純潔的象徵。裴鈺先生也說了:“玉,是用來形容黛玉的純潔和貞操的。”但是問題隨之而來了。“玉”字前面加了一個“黛”,就完全可以理解為“被青黑色顏料”污染過的“玉”。按照引申邏輯推理:“黛玉”有一種引申義就是“被污染了的女人”。
但是,這種 “被污染了的女人”的引申義,我想任何一個中國人或者任何一個《紅樓夢》的讀者都不會去肯定,因為這種引申本身就曲解了曹雪芹的原意。《紅樓夢》中一個人物的名字有它一定的含義,但是它更多的只是一個人物的代號,其含義也絕對不可能完全替代這個人物的品質。我想無論是哪一個國度的讀者,也無論他是否讀過《紅樓夢》,都不會僅僅根據一個人的名字的引申義去評價一個人,更不會因為一個人名的引申義去定格這個人物的鮮活個性。因為紅樓人物的個性是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緩緩展開的。
對外漢語教師市場火爆:學好中文成“剛需”
中新社北京2017.4.20電(周欣嬡)前不久舉行的中美元首會晤中,特朗普外孫女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被引為美談。“漢語熱”能“火”到白宮,外國人到底以怎樣的勁頭在學中國話?
2015年,英國宣布撥款1000萬英鎊推廣漢語課程,包括為英國全國公立學校僱傭及培訓漢語教師;2016年,意大利教育部頒布《適合全意高中漢語文化教學實際的國別化大綱》;紐約市教育局公佈2016至2017年公校教師稀缺列表,中文教師名列榜首;俄羅斯計劃在2018年把中文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巨大的市場缺口,使對外漢語教師供不應求。國內某知名招聘網站上,“漢語教師”崗位每日更新近百個,簡歷回复速度及回复率較其他職業為高;國外漢語教師的薪資更為誘人,據統計,新加坡漢語教師年收入約為18至36萬元人民幣,美國約為6.5至10萬美元,德國約為7萬歐元。
那麼,為何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都要學習中國話?
北京語言文化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張維佳認為,“漢語熱”與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他表示,中國經濟走向世界,使世界各國對通曉漢語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加。
這一觀點在漢語教學機構“易漢語”中心主任李飛處得到證實。李飛表示,“就像多年前大家爭相考托福、雅思,如今大量外國人都在考HSK(漢語水平考試)。HSK已成為許多跨國企業招聘、提薪和晉升的重要依據”。
為提升外籍員工的中文水平,相當數量的跨國企業出手闊綽,“一擲千金”。數據顯示,歐美企業在員工中文培訓方面預算為平均每人8000元人民幣,日韓企業可達每人12000元人民幣。
不光企業,對於歌手、模特、DJ、畫家等外籍自由職業者來說,學好中文也漸成“剛需”。
俄羅斯模特安娜斯塔西雅告訴記者:在她的圈子裡,不懂中文的模特必須藉助中介公司接單,月收入在10000至15000元人民幣左右;掌握中文的模特則可以自己聯繫拍攝、走秀,月收入可提高至20000至35000元人民幣,幾乎翻倍。
武漢大學對外漢語教研室主任張延成指出,海外“漢語熱”的形成,除了有市場層面的客觀需求外,還離不開國家戰略的大力推廣。
“多年來,國家通過成立專門機構、編寫相關教材、向國外提供教學援助、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等各種方式在海外大力推廣漢語,為'漢語熱'注入了強大動力”,張延成說,“國家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在理念層面更加重視文化軟實力影響,相信'漢語熱'會持續升溫。”
對於清朝大部分平民老百姓來說,外觀模樣就是一切,“剃髮易服”足以讓老百姓產生認同感了。全國所有的人都剃髮、垂辮、窄衣緊袖,原有的華夷之辨一說失去了依據,說華皆華,說夷皆夷。漢族在形貌上已被滿化,至於使用什麼語言文字已不是十分重要,關鍵在於人數極多的漢人已不再把人數極少的滿人視為異類,因為起碼在服式、發式上已無法把漢人和滿人加以區分。
這種情況下,清廷再搞“滿漢一家”“開科舉士”等,都沒有太大問題了。清朝統治者一直是“一手軟,一手硬”,一邊竭力維持本民族特色,一邊有限度地進行漢化。康熙帝、乾隆帝都是集大成者,此二帝都深諳漢文化,個人修養極高,但武力手段也從不手軟。康熙帝開“博學鴻儒科”,廣招天下儒生,把大量有才之士吸納到體制內來,避免了他們在體制外造反的可能,同時也集結重兵,毫不留情剷除漢族“三藩”勢力,把異己徹底根除;乾隆帝愛好詩詞歌賦,精通漢文化,但搞“文字獄”卻從不手軟,一旦有思想異端即斬盡殺絕,還獨創性地以修《四庫全書》的方式暗中清除對政府不利的思想,此手段不可謂不高明。
康熙皇帝最為重視本民族“騎射”風俗,自幼習武,精於騎射,每每圍場狩獵康熙總是所獲野獸甚多。清代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也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從康熙帝開始,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來這裡舉行以射獵和旅遊為主的活動,在清代康熙到嘉慶的一百四十多年裡,就在這裡舉行狩獵達105次。
乾隆帝也曾告誡滿族臣僚:“我朝滿洲先正遺風,自當永遠遵循,守而勿替。是以朕常躬率八旗臣僕行圍校獵,時時以學習國語,熟練騎射。”乾隆還多次強調要保持滿洲的傳統服飾,絕不改服漢人衣冠。他對之前的北魏、遼、金的經驗教訓有很深刻的認識,在為《皇朝禮器圖式》一書所作的序中就專門提到昔日這些少數民族:“至於衣冠乃一代昭度,朕則依我朝之舊而不敢改焉。且北魏、遼、金以及有元,凡改漢衣冠者無不一再世而亡。 ”
可以說,清朝是將“國情”與“接軌”二者平衡最好的,集滿漢文化於大成,真正成功地實現了落後文明向先進文明的過渡。直到咸豐、同治以後,面對列強的洋槍洋砲,才不得不放棄了滿人“騎射”的一貫主張。再到清末大動盪時,百姓才剪辮子、穿洋裝,即使這樣,也依舊有很多遺老遺少堅持清朝服飾,可見清朝兩百多年的統治是很成功的。
清軍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統一中原,與它入關後的一個重要決策有很大關係,這也是它比其他少數民族更具智慧所在:滿族人自己只有區區幾十萬,“蛇吞象”根本應付不了龐大的中國,於是清軍收買了許多漢族將領,以漢制漢,許諾給予特權,讓這些漢族降官替自己賣命,“三藩”力量——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這些人,幫助清軍打敗了南明、李自成軍隊,此招非常高明。滿族人懂得“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起到了以小搏大的效果。
入主中原後,清朝又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剃髮易服。
這件事比“以漢制漢”影響更為深遠。對於漢人來說,這是奇恥大辱,是清朝民族政策的敗筆;但對於滿人來說,這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融合措施。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分析一下:要使兩個不同的民族融合,前提條件是要在文化心理上產生“認同感”,說得簡單點兒,就是讓大家感覺是同一類人了,有共同的價值觀、生活習俗、語言交流了,你我沒差別了,就融合了。而滿族在文化上遠遠落後於漢族,語言文字毫無優勢可言,要想在深層內涵上同化漢族是不可能的,但衣冠服飾也是文化認同的一部分,外在形象容易改變,所以清朝選擇這個突破口是很高明的。
服飾統一為什麼能產生認同心理呢?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測試:考察兩個團隊的凝聚力,第一個團隊服裝統一,大家著裝一樣,第二個團隊穿著五花八門,各穿各的。讓他們比賽,經過一系列考核,第一個團隊的效率明顯更高,組織能力也更強,第二個團隊則效率更低,經常意見不統一。這說明,在外在形像上的統一,會增加團隊成員對集體的認同感。
假設一下:在清朝的大街上有兩個人在打架,一個是滿人,一個是漢人,如果他們穿不同的衣服,那麼很明顯,立刻區分開來了,漢族老百姓紛紛站到一邊,滿族老百姓紛紛站到另外一邊,兩邊水火不容,瞅著對方都不順眼。但如果兩個人打架,都穿同樣的衣服,街上路人一看,哎喲,分不清誰是誰了,心裡也就沒有強烈的差異感了。這要是換作在元朝的大街上,一個漢人和一個蒙古人打架,會立刻區分出來了,漢族老百姓說:看,那個身穿袍子、腰扎腰帶、腳蹬皮靴的蒙古人在欺負我們漢人呢,兄弟們,上啊!於是群體事件就爆發了。
心理學家指出:人接受信息的第一渠道是“視覺”,是眼睛看到的。你第一眼看到的與自己一樣的人,就會先入為主地把他當作同類。
繼元朝之後,又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滿族。滿族人是金人的後裔,最早稱“後金”,在金朝滅亡的六百年後,滿族人建立的清王朝也面臨著“傳統”與“接軌”的挑戰。
這裡,我們先要了解這樣一個事實:滿族人與其他游牧民族不太相同,他們生活在東北,那裡並不完全是草原,而是集漁獵、農耕、放牧於一體,既有游牧的習慣,又有農耕的經驗,兼容並包,集兩種文明優勢,所以滿族並不是純粹的游牧民族,而是有著農耕特色。也因此,滿族人比之前的鮮卑、契丹、蒙古人都更善於學習,更有胸懷去吸納外來文化。
還在入關以前,皇太極一方面大力招徠漢族知識分子,禮賢下士,如範文程、洪承疇這些漢人,為己所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另一方面也對漢文化的消極作用產生警惕,在軍營中與所有親王、郡王、貝勒研讀《金史?世宗紀》,告誡子孫:“我們要以史為鑑,居安思危。我擔心自己百年之後,子孫都忘記了滿族的尚武之風,廢掉了騎射,效仿漢人,所以現在就給你們打預防針,為的是讓子孫都不懈怠!”(“恐日後子孫忘舊制,廢騎射,以效漢俗,故常切此慮耳。 ”)
滿族人很善於學習,而且學得很快:從原始部落制迅速變成中央集權制。
早期,在部落時代,努爾哈赤特別強調“八王共理國政”的原則,後金軍事決策由“八旗”的八個首領共同決策,是一種原始的部落民主制。但在進入中原後,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情勢的變化,這種制度的弊端顯現出來,八個王爺都手握兵權,相互不服,乃至皇太極死後,力量最強的正白旗主多爾袞獨斷專行,壓過了皇權。多爾袞死後,孝莊太后和順治帝學習了漢族的集權模式,剷除了多爾袞的黨羽,將多爾袞統領的正白旗收歸皇帝親領,加上原有的正黃旗、鑲黃旗,是為“上三旗”。從此原來大致平等的“八旗”,逐漸產生了上下之分,到最後權力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上,這是滿人學習漢族集權體制的最明顯成效。
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民族,要統治上千萬人口的大國,是很需要智慧的。在“接軌”和“國情”的蹺蹺板上保持平衡,需要極高的政治技巧。
為什麼元朝不足百年亡,而清朝卻延續近三百年?
摘自書籍《變革之路-中國歷朝改革得失》
元、清:排斥與吸收
11~ 13世紀,遼人被金人擊敗,金人又被蒙古人擊敗,最後蒙古人南下中原,西進歐洲,建立起四大汗國。沒有人是蒙古人的對手。
蒙古人征服歐亞大陸,盛極一時。
蒙古人對漢文化嗤之以鼻,忽必烈就說“ 遼以釋廢,金以儒亡 ”,認為遼朝是因為學佛太甚而亡國,金朝是學儒太甚而亡國,所以他們對中原文化並不感興趣,採取與漢文化對立的態度。
元朝統治者把全國百姓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第一等是蒙古人自己;第二等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欽察、唐兀、畏兀兒等;第三等漢人,特指淮河以北原金國境內的漢、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指最後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內的人民。
元朝統治者不僅拒絕漢化,而且還試圖把中原“游牧化”。
元朝皇帝曾想把中原的漢人都驅逐,把農田全部變成大牧場,種草養馬,全國土地集中在蒙古色目貴族及寺廟手中,大量強佔土地,任其荒蕪(“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於千頃,不耕不稼,謂之草場,專放孽畜”),如山東沿海登、萊一帶,都成了牧場,生態嚴重破壞,經濟倒退。
元朝的民族歧視政策異常嚴重,法律明文規定:蒙古人可以毆打漢人,漢人只能申訴不能還手;如果蒙古人醉酒後打死漢人,只需出埋葬費就可以,漢人打死蒙古人,則必死無疑。對漢人的防範也最嚴密,在戶籍制度上以二十戶為一甲,甲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監控漢人的行動,並明令禁止漢人打造、私藏武器,禁止漢人聚眾、騎馬、學習武藝,甚至到元朝末年,據說還禁止使用菜刀,幾戶人家共用一把。不僅如此,還把社會群體分為十個階層: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曾經承載漢文明的儒生們,竟然淪落為第九等人,僅比乞丐高一個檔次。
元朝如此拒絕漢化,與先進文明割裂開來,自然是不能長久的。不到一百年,元朝就被漢人推翻,游牧民族又重新回到了草原上。
歷史上,落後文明(主要指游牧文明)面對先進文明(主要指中原農耕文明)的態度無非是三種:一種是無比嚮往,全盤接收,比如北魏,很快就被聲色犬馬腐化了;另一種是拒絕先進文明,死抱著自己的國情與特色不放,比如元朝,也很快就被推翻了;還有一種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控制地進行漢化,漸進式改良,遼、金都做得較好。
英媒:中國力求讓80%人口說普通話縮小地區差異
英國廣播公司2017.4.4文章,原題:中國力求2020年前讓80%人口說普通話 中國政府表示,目前普通話使用者的比例是70%,因此仍然有4億人說其他方言和語言。中國政府希望在2020年前讓80%的中國公民能夠說普通話。
報導稱,中國有大量地方方言,中國政府希望縮小地區和不同地區人群的差異。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的方言,是聯合國官方工作語言之一。
雖然中國大力推廣普通話,但統計顯示2014年30%的人口,也就是四億多人,仍然不會說普通話。
在中國一些地方,一個鄉村里的村民可能不明白隔兩個村莊以外人的方言。
中國政府希望改變目前的狀況。儘管在大城市的大部分人懂普通話,但在中國一些地方只有40%的人能夠說普通話。
回應相關新聞
美媒:美大學用普通話解說籃球賽瘋狂球迷無國界2017-03-28
香港特區政府:公佈2016人口統計結果普通話更普及2017-02-28
外媒:蓋茨用普通話問候粉絲遭吐槽沒認真學漢語2017-02-14 09:49
外媒:習近平同特朗普通話對世界和平穩定意義重大2016-11-17
TVB普通話新聞用簡體字幕引熱議受訪者:與粵語並行不悖2016-02-23
回應
是會說普通話,不是都說普通話好吧!
又是一個自以為是的臆斷,我們普及普通話,你說我們在同化少數民族;我們保護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你又說我們普通話普及率不夠高!!福建也是一個地方方言很多的地區,我們這裡也是隔了個村方言就不一樣了,但是除了某些老年人以外,大家都是會講普通話的,一個人掌握幾種方言根本就不奇怪。
應該稱漢語為華語,漢字為中文子,因為我們是多民族國家,從來就不止漢人說漢話用中文。這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財產。
方言到底能決定什麼,曾經認為能決定智慧,因為發現說某方言的人普遍特別聰明,後來發現說同樣方言城市遠點的地方,都不明白自己做什麼事為什麼要做,智商差一大塊,因此方言決定智能,基本上可以否定。語言只要他表達的意思精準充分,到底是誰的方言根本不重要。更多的,方言成為一種排斥異類的工具和敵我的標識,人為地給人際交往增加阻力。可以把中國所有方言用文字錄音記錄下來,達到每個人想學就可以學會的程度,然後全中國消滅異種方言(?),統一普通話,讓中國人更團結。
什麼語言最難? 精通32種語言的歐盟翻譯官這樣說2017-03-27聯合新聞網
對許多人來說,除了母語以外,光是要學好第二外語可能就要耗費十幾年的時間,然而一名在歐盟擔任翻譯的官員竟能夠說好32種語言,驚人的語言能力令其他人望塵莫及,談到他學過最困難的語言是什麼,他毫不猶疑地說道:「中文最難!」
這名在歐盟擔任翻譯的官員名叫羅安尼斯.伊柯諾謬(Ioannis Ikonomou),在他二十歲時就已經學會了十五種語言,後來來到位於布魯塞爾的歐盟工作以後,為了工作上的需要又另外學了17種語言。談到學習語言的動機,他說道:「我是一個很有好奇心的人,慢慢的我開始意識到了學好語言的訣竅。」
他表示,學習語言不能只在家中鑽研,必須盡量外出旅行,跟不同國家的人相互對話交流,他也強調學習語言的竅門無他,就是要多多使用那個語言。即是到現在,每天他都會跟他的同事互相用各國語言對話,甚至就連在夢中,他腦海裡的聲音也都被設定成「多國語言模式」。談到學習語言的樂趣他表示:「透過學習語言,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
最後當被問到學會多國語言的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什麼語言最難學」時,羅安尼斯也毫不猶豫地表示:「中文最難!」
回應
這翻譯官太笨了,美國爸爸的摩門教傳教士學中文幾個月就會中文對話了!
其實中文很容易 ,起碼十幾億人都會 ,所以會被認為困難學 ,完全是因為與他的拼音母語不同呢
32種? 其實就是5、6種語系 . 同一語系很相似
很正常 歐語系民族, 語言思考邏輯和中文完全不同, 他們很容易學同是殴語系或拉丁語系語言
語言世界之多窮一生也無法盡通,語言僅係雙方溝通的媒介,在科技日益進步的時代,花費太多的時間學習語言,對多數無語言天份者而言是時間的浪費,若能藉由科技提升語言快速並具即時精準翻譯功能,必可造福世界人們相互之有效溝通與深入了解,這是一門大生意,科技界應再加油與努力!
最佳語言即時翻譯機,若能即時精準透過介面,將雙方相互所說之語言,立即以文字顯示在該介面上,則何必浪費時間學習語言,該語言翻譯機必大賣賺翻。
你永遠猜不到,南方人在模仿北方人說話時,會把兒化音放哪個位置
回應
兒化音是為了滿足迎合北京人亂搞的,原來語音採樣的那個河北灤平縣就沒兒化音,兒化音是多此一舉,非常多餘的一個音難發音還不好聽,對外國人來說就更難,因為兒化音沒有實體的字來表示,誰知道應該加在哪裡?只有你從小就說習慣了才會知道
兒化音本來就不是漢語原生的發音,是被游牧民族引入的發音方式,不值得提倡
你這和粵語是正統有什麼區別。這有什麼提倡不提倡的,再說兒化音已經融入語言中了,兒化音不只是個發音,它也影響著一些詞的詞義。
這有什麼好其奇怪兒的?美國話兒還不是在英語兒上亂加不少的兒,弄得考托福兒的非得去聽那些個兒兒。美式英語就是兒化音的英式英語
我們從宋室南遷導致杭州話中帶有兒話音捲舌音來看,完全可以說明當時宋代中原正音具有大量的兒話音,因為只有在移民嘴裡出現頻率最的詞彙和發音才最容易讓土著注意和學會。我們還可以通過宋詞中帶有兒話音進一步證明,如李清照的《聲慢慢》中“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再如王荊公的《花瓣兒》等。“子”做詞尾的,在魏晉時就開始出現了,漢子、種子、日子帶有“子”詞尾在魏晉以後的文獻中彼彼皆是,唐代帶“子”的更多,可以說數不勝數,並出現了“兒”字詞尾,如唐詩中:“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不過唐代這些兒字尾並一定讀兒話音,從唐代“兒”字尾發展到宋代,北方地區就滿口兒話音了,成為中原正音的鮮明特點,並通過宋室南遷傳到了杭州城內,一直保留到現在,使得杭州話有別於周圍吳語區,現在依然與北方音隔海(吳方言海)保持著一致。“子”、“兒”字尾是唐代通用語和宋代中原正音的鮮明特徵,粵語閩語中一直不存在這兩個字,也沒有用“子”、“兒”做尾字,而這兩個字做為尾字,在唐代文獻上大量出現,是唐代通用語中的一大特徵。那麼,粵語或閩南話怎麼會被某些人稱之為唐代國語呢?連兒話音都沒有,又怎麼是宋代中原正音呢?又如何去讀宋詞中的兒話音呢?漢代楊雄在《方言》中說:“崽者,子也。湘沅之會凡言是子者謂之崽,若東齊言子矣。”宋代《集韻》:“囝,閩人呼兒曰囝。” 事隔一二千年,依然如此。可惜,大家看不到這個,非要強詞奪理。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7_03_16_399109_2.shtml
在某種意義上,中國人不管走到哪裡,不管漂泊海外千萬里,那些與詩歌一起傳承的文化特質,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也是海外華人的靈魂故鄉。
從直面當下的角度而言,幾十年來急劇的社會變遷,中國進入前所未有的物質豐富時代,但文化、精神層面的支撐並未同步跟上。找回詩心是一個“物質幸福時代已經結束”的社會,發自內心的渴求與呼喚,是隨著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出生於物質不再匱乏年代的“90後”和“00後”漸漸成長之後的必然嚮往。
這些年來,還曾流行過漢字聽寫大賽、成語大賽……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眾並非一味喜歡流行,依然有著高層次的文化需求。特別是在當下語言日趨粗鄙化時,古典詩詞恰恰把語言的另一種可能性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它用節製而精緻的語言,表達了高貴的人格,展現了生命在語言中的浸潤。
詩者志也,詩者心也。詩詞似乎沒有看得見的力量,然而它給人塑造精神的力量,給人以修養,給心靈以港灣,給靈魂以芳香。
找回詩心,需要對功利的教育加以改造。
找回詩心,除了教育體系更需將詩詞的熏陶融匯到社會價值觀的各個環節,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與社會生產生活深度融合,這些流傳千年的優秀精神財富才能擺脫曇花一現的命運,真正活起來、傳下去。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應該是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需要每個人向內省視,從內心少些功利追逐,讓詩意長久地駐留心間,浸潤每個生命,浸潤整個民族。
相關新聞
美媒:紐約華裔女高中生摘詩歌大賽桂冠2016-12-26
美媒:中國詩歌被網絡化千百年前的輝煌不再2015-03-27
美媒:互聯網將助力中國詩歌進入黃金時代2015-03-27
報導稱,目前法國初、高中選擇漢語的學生約有4.4萬名,另有6000多小學生在小學開始學習漢語課,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在法國一所開設漢語課的小學,三年級學生每周有3小時課,學生應該在三年內學習250個漢字。一位老師認為,漢語語法簡單且沒有動詞變位,因此並不是很難。
在職場會說漢語更成為一項重要優勢,除了巴黎機場無處不在的中文指示牌,這裡的免稅店也需要會說漢語的導購員。為防競爭對手挖人,不少導購員都被老闆要求在名牌上使用假名。
美媒:詩歌緣何在春節這個時間點重新走近中國人生活2017-02-21
美國《僑報》近日刊文稱,春節以來,中國掀起了“詩歌熱潮”,詩歌在這個時間點重新走近人們的生活,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文化需求。在某種意義上,中國人不管走到哪裡,不管漂泊海外千萬里,那些與詩歌一起傳承的文化特質,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也是海外華人的靈魂故鄉。
春節以來,一場“詩詞大會”讓詩重新回到了全中國社會的話題中心。在新浪微博上,“中國詩詞大會”的話題閱讀量超過了1億次。特別是在2月7日節目總決賽播出後,關注熱度達到了頂峰,參與節目的眾多選手,也都成了新“正能量網紅”的代表。人們從中看到了想像中的“古典才女”,也重新領略了詩詞本身的魅力和美感。
詩歌,是中國人傳承幾千年的文化寶藏。然而,在近幾十年,中國人似乎離詩歌越來越遠。在高速前進的中國社會中,那些能夠馬上變現的知識技能備受推崇,而精神層面的需求卻日漸被漠視。
千年往事憑詩見。詩歌,在這個時間點重新走近人們的生活,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文化需求。
從文化傳統的角度來說,詩歌用最精煉的形式來表達出豐富的含義,傳承了中國人的審美趣味,文化理想和社會價值觀。流傳千年的詩歌文化早已潛移默化地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密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句,聊聊數語,就足以讓華人心意洞悉,而在外國人聽來宛如天書。
中文成澳洲第二大語言澳洲小學用社交媒體學漢語2017-02-14
摘要:據澳洲網報導,據海外移民服務網站MoveHub近日公佈的一幅有關世界各地第二語言使用情況地圖顯示,在澳洲,漢語普通話已躍升第二大語言。在此背景下,很多學校也開始通過各種方式來鼓勵學生學說漢語普通話。
綜合MoveHub網站與The Weekly Review網站12日報導,第二語言地圖顯示,在澳人所使用的語言中,英語依然佔據著統治地位,其中高達76.8%的人說英語;緊隨其後的是漢語普通話,說漢語普通話的人口比例為1.6%;接下來依次為意大利語(1.4%)、阿拉伯語(1.3%)、希臘語(1.2%)、廣東話(1.2%)、越南語(1.1%)及其他語種(10.4%)。
近年來,不僅擁有華裔背景的澳人在說漢語普通話,越來越多澳洲本地人也略通一點漢語普通話,尤其是澳洲各地學校紛紛開設了中文課,鼓勵學生學中文,學漢語普通話。
如在墨爾本,一些學校利用社交媒體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中文以及練習漢語普通話。來自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山頓•常(Shanton Chang)副教授與德雷福斯(Suelette Dreyfus)博士正致力於一個利用社交媒體,協助墨爾本北部郊區五年級與六年級學生學習中文的項目。
在該項目的框架下,墨爾本學生與中國同齡人通過一個名為Edmodo的教育性社交平台建立連接,與過去的“筆友”類似,他們可使用英語或漢語在網絡中自由交流。此外,墨爾本以及中國的教師可向各自的學生分派作業,讓他們與海外的“筆友”合作完成。
德雷福斯表示,“這是倍具創新性的舉動,我們認為這是澳洲與中國小學首次利用社交媒體來進行點對點式的語言學習。
法媒:學漢語的中小學人數10年間在法國翻了4番
摘要:據法國電視二台2017.2.13報導,漢語已在法國成為初、中等教育裡位列西班牙語、德語、意大利語之後的第四大第二外語。
“10年間,學習漢語的中小學人數在法國翻了4番”,據法國電視二台13日報導,漢語已在法國成為初、中等教育裡位列西班牙語、德語、意大利語之後的第四大第二外語。
“中國的詩歌不僅僅押韻,而且在一些律詩中許多字眼還保留著內在的讀音。模仿母語者的朗誦有助於我們接近漢語的真實音調(儘管可能在唐朝以後有了鮮明的轉變,但仍然留有足夠多的東西來借鑒。)”
……
回應
詩歌對學漢語沒用,因為太精煉了,蘊含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不了解,讀了也是瞎耽誤功夫。
漢語是基礎,詩歌是上層建築。
每當我看到國外的詩,就有種國外沒文化的錯覺……不知翻譯者背不背鍋
坦白說個人高中讀西洋詩的時候幾乎整節課都是滿滿的尷尬......老師沈醉的表情和我心中真實的感受成為了鮮明的對比。當下我感覺自己可能是欠缺悟性,回家後反覆地品,直到我把它讀透了,這才擊節讚嘆,原來是唐詩宋詞完勝得太徹底,害我一時難以置信。
拼音文字是永遠不知道詩韻之美。
盲目崇洋潛意識害人不淺哪。
古詩詞是作者在特定時代和境遇中所作,寄託了作者的情感和審美。欣賞者可能有三個層次:似懂非懂,讀懂,共鳴。第一階段是死記硬背,第二階段通過導讀和講解理解了字面意思,想像出那是什麼樣的情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只有讀者有了一定文化和生活歷練,或經歷類似境遇,方能透徹領悟和欣賞,從心底產生共鳴,生出代入感,甚至產生馬斯洛所說的高峰體驗,頓悟,欣喜或更多的流淚。或者在某個場景中脫口而出這段詩詞。這就像《人間詞話》裡說的三境界。這是一種全方位,立體的,多維度的感染力。華茲華斯的詩不是不好,比起王維孟浩然的詩來,頂多算是二維,真不是一個維度的。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7_02_18_394857.shtml
外國人討論《中國詩詞大會》:能否幫助漢語學習?
《中國詩詞大會》餘熱未盡,甚至延燒到了國外。據澎湃新聞2017.2.17報導,近來在Reddit和Quora兩個論壇上許多外國的詩歌愛好者就中國詩詞展開了許多有趣且生動的討論。其中,外國網友討論最多的是:詩詞是否有益於學習漢語。
在這裡你會發現人們是怎樣在日用倫常中遭遇中國詩的,而這恰恰又是詩歌的真實起源。比如有網友的父親獲贈了一個中國花瓶,卻苦於不懂上面的詩句,便發至Reddit上求助。
他很快便得到了回复,但就結果而言實在不容樂觀,“像許多古詩一樣,這首詩從上寫到下,從右至左。然而,它似乎是繁體和簡體的混合物。”
轉而這個回答就遭到了許多人的否定,“這些根本不是簡體字,它們只是用草書寫的!只所以看著相似,是因為很多簡體字就取法於草書。 ”
這條帖子大概對漢語學習者來說太過困難,不僅需要識得古文還需要在辨識出字體的演變,爭論到最後也沒有人能完整地解讀出詩句的內容。(注:這首詩原文應是“珍禽栩栩枝間舞,滿園花開艷無雙。豐姿挺秀鮮似錦,群芳豈肯妒天香”。)
有時詩歌也會艱難地維繫著一個中國家族歷史。如網友stevieG808稱“從已過世的華人祖母那裡受到一首中國詩。有人可以粗略地為我翻譯一下嗎?”讀至此使人不禁遐想,難道這個網友是華裔移民,如今卻已經不再使用漢語了嗎?這裡面究竟經歷了些什麼?
再一看,遺物還有更深的意蘊,網友指出“這是朱子家訓(Master Zhu's Family Motto)。或者用文中話說,即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Mister Zhu Bailu's Maxims for Family Governance)。裡面宣揚了明代儒學家的價值觀,大多是關於真正的德性來源於自我克制,使人努力提升等等。”
討論最多的:“詩歌是否有益於學習漢語”
支持者往往帶有幾分歌德所倡導的“世界文學”味道,視野和境界都顯得極為開闊。
有網友表示,“它絕對有用!詩歌是任何語言最生動的表達!它使得你深挖一個語言的基本特徵以及其背後的文化。你看下面幾句詩句。”
……..
“一個中級的語言學者應該能夠掌握一點點詩歌。對一些經典詩歌存有感性的親證將極為有益。這對於中文抑或其他語言都是毋庸置疑的。中國詩有它悠久的歷史以及任何亞洲藝術形式所罕見的技術複雜性——大概只有西方音樂能與之相提並論。除此之外,在實用的層面上讀詩可以使我們這些非母語的學習者掌握漢語發音的奧秘。”
而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和建州女真和金國女真並沒有什麼血緣關係。即完顏打骨打所操女真語與努爾哈赤所操滿語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語系,努爾哈赤的滿語沒法沿用完顏打骨打女真文字,那是理所當然了。有語言學家認為,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當然,也有人認為滿語是從滿-通古斯語族分離出來而成為阿爾泰語系中獨立的分支。
隨著後金事業的壯大,1635年皇太極下令廢除女真舊稱,改族名為“滿洲”,下詔說:“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之後,一切人等,止稱我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
1636年,皇太極更是摘掉了“金”字招牌,改國號為大清。這麼做,一方面是自信可以超越偽祖宗女真人,一方面是淡化漢人對自己的仇恨。
《滿文老檔》裡載有皇太極寫給大凌河守將祖大壽的一封信,信中說:“金國汗致書與大將軍。前李喇嘛、方吉納等往來時,我誠心慾和,……而明君臣,惟以前宋帝為鑑,竟無一言回報。然大明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後……”這一句“然大明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後”,已經揭曉了事情的真相:此女真非彼女真,後金非先金之後!
還有,儘管愛新覺羅們都口口聲聲說“愛新覺羅”就是“金子”的意思,但《金史》記載的女真姓氏裡,有姓完顏的、有姓烏古論的、有姓紇石烈的、有姓徒單的、有姓女奚的、有姓兀顏的……就是沒有姓愛新覺羅的。
說起來,女真是生活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3000多年前稱“肅慎”,公元2至4世紀時期稱“挹婁”,公元5世紀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 ),公元6至7世紀稱“黑水靺鞨”,公元9世紀起始更名“女真”(遼代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稱“女直”)。“女真”一詞來自古代女真語(jusen或julcen ),在音譯漢字時也寫作:“朱里真”、“珠申”、“諸申”等。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攻打下了遼國的北方首都上京,建立金國,定都會寧城。隨後,平遼滅宋,入主中原。
於是乎,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傾巢南下,搶占了中原錦繡河山。
1234年,在蒙古人的持續打擊下,金國全盤崩潰,金國上上下下倉皇南逃。由於鐵木真有先祖死於金國木驢之上,宋有靖康之恥,蒙古人和漢人都對女真有切骨之恨,蒙宋對女真人殺戮極重。就這樣,在蒙宋的輪番輾壓下,女真或被蒙古各部吞併,或融入漢族,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
這裡面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金國在亡國之際,只顧一路向南跑路,始終沒有作出過向北返回故鄉的打算。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自從女真全族南下,黑龍江、松花江、圖們江、長白山北部一帶便出現了真空。填補這個真空的,是來自更北的通古斯原始社會部落群。這些原始部落群不斷向東南遷移,融合當地未被女真吞併的靺鞨部落,成為了後來的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和建州女真。
努爾哈赤以金朝後裔自居,為何不使用女真文字,卻自創滿文?2017-02-08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一代豪雄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大金”,史稱後金。顯然,努爾哈赤這是在向世人宣告,自己這個政權和歷史上曾經平遼滅宋的赫赫大金國是一脈相承的。
在記述滿族歷史的權威史料《滿文老檔》裡,收錄有努爾哈赤寫給朝鮮國王的一封信,信中也說:“我大定汗曰:'我金國征趙徽宗、趙欽宗帝時,朝鮮王不助宋亦不助金,乃是公正大國也。'”
毫無疑問,努爾哈赤是在以史上金朝直系後裔自居。
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大金帝國建立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已經命令完顏希尹和葉魯創造了女真文字,完顏希尹和葉魯也奉命“依仿漢人楷書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語,製女真字”而獲得了“女真倉頡”稱號,女真族也從此有了屬於本民族的文字。
▲女真文字
可是,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在遼東半島上興起時,卻面臨著沒有本國文字的尷尬,以至於其在與明朝、蒙古各部的交流和聯繫,不得不借助於蒙古文字。為此,努爾哈赤專門責令精通蒙古語言文字的官員額爾德尼和噶蓋仿照蒙古字創製本民族文字。
額爾德尼和噶蓋勉為其難,參照蒙古字母,協合滿族語音,創制了滿文。
補充一下,額爾德尼和噶蓋所創制滿文字母數目及形體與蒙古文字母大致相同,很粗鄙。三十餘年後,即皇太極時代,皇太極讓文臣達海對這種粗鄙文字進行加工改進。達海利用在字母旁加圈加點、改變某些字母的形體、增加新字母等方法,規範了詞形,改進了拼寫方法,並表達了原來不能區分的語音。
作為區分,後世把額爾德尼和噶蓋所創滿文稱為無圈點滿文,達海所改滿文稱有圈點滿文。
▲無圈點滿文
▲有圈點滿文
不難看出,完顏阿骨打大金帝國所創制的女真文字主要來源於漢字和契丹字;而努爾哈赤後金所創制的滿文來源於傳統蒙古文。
▲左側滿文,右側蒙文
漢字和契丹字屬於表意文字(其實,契丹字也來源於漢字),由此,女真文字的筆劃有橫、直、點、撇、捺,很像漢字。
傳統蒙古文可追溯至古代回鶻文,用字母表音,所以,在蒙古文基礎上創制出來的滿文形如蝌蚪。
努爾哈赤雖然自稱是金朝直系後裔,卻沒能秉承金朝國語女真文,這讓人對他的女真人身份很是生疑。
自唐末開始,這些地方基本上一直都處於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下,五代十國、遼、金、元,明後又有清。而把它“奪”回來的時間,要到很晚——596年前(1421年),一個帝王首次將中華帝國的首都遷往北方,在他之前,我們有過東都、西京、南京,卻從無“北京”,這個人的名字叫“朱棣”。
他穩固了我們今天的“北中國”, 同時,也把“幽燕話”帶入了“中國”——融合就是融合,不是代替,不能混淆。
請問:普通話能讀中國古詩,少數民族的語言可以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最後說一遍:少數民族對古漢語的影響主要是導致了入聲與濁聲的大量消失,不是把語言改變了。
因此,本文的目的旨在澄清坊間訛傳導致的流弊,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從而幫助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回歸正常的軌道。
回應
一個廣東話,一個繁體字,都成了某些優越感極強的地區用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高人一等甚至製造分裂的法寶了。
陳小春不過是個痞子,居然還能出來談文化!
原來是香港人自命不凡啊,資本主義的人腦子確實不一樣啊
語言爭論的背後是經濟實力和政治地位的比拼。
港台不過是文化不行,只能靠生編硬造,胡言亂語爾
我是浙江西南的,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特殊的方言。但是身邊倒從沒見過誰會用方言來秀優越感,反倒是很多小孩子本地話都開始帶上了普通話的腔調。我認為,比起老鄉之間聊天用的“密碼”,通用的語言對交流和發展更重要,通用的語言對交流和發展更重要,通用的語言對交流和發展更重要
這就看出來秦始皇書同文的功績了,歐洲的國家都是拼音文字,一個地方一個讀法,交流說話的語言不統一就容易造成地域認同感,像東北,口音大部分地區都差不多,所以東北的地域認同感很強,大部分東北人都認同自己是東北人,然後是黑龍江、吉林、遼寧人。
專家終於來打臉了。某些人跟香港人都是一丘之貉。廣東省內搞媒體沙文主義(80%的省台節目都是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就超過全省一半的人口,至今無客家話潮汕話節目,外加3000萬外來人口照樣被無視),國內喊著要平等對待粵語。省內說什麼自己也是來自古中原移民,對外省人就說自己是正宗本地人。港人更甚。
按照某些中國人的理論,現在所有的英語國家發音都與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本土發音大相徑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現在世界上所有的央格魯撒克遜人都是假央格魯撒克遜人
http://www.guancha.cn/wufengjifeng/2017_02_08_393124_1.shtml
從《切韻》說起,作者陸法言,他在《序》裡寫到:“以(古)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捨亦復不同。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涉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又“呂靜《韻集》、夏侯詠《韻略》、陽休之《韻略》、李季節《音譜》、杜台卿《韻略》等各有乖互”。
他所提到的《韻集》《韻略》《音譜》是來自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的漢人政權出版的韻書,“各有乖互”說明就無法統一,結合前文他批評點名的“吳、燕、秦、梁”的語言毛病,不難看出,已經開始混亂了。
再次小結:既然隋朝的都不“正宗”,那麼唐朝又何以正宗?
所以,此後無論哪個朝代都無法再复原所謂的“正宗漢語”,明太祖朱元璋曾為此花了近25年時間修纂的《洪武正(通)韻》始終都未能讓他滿意,但從上面的地圖中,我可以看出,明代時,入聲依然存在,優酷網上有明朝官話的擬構視頻,經專家認定,與今天的西南官話90%的相似!
(備註:由於明朝官話有明時來華的外國傳教士金尼閣所著的《系儒耳目資》與利瑪竇的《西字奇蹟》裡標註了現代字母音標,所以復原明朝官話幾乎可以說是100%的,不存在疑問)。
地球人都知道:西南官話就是今天的雲貴川話,它與普通話是一個系統的,因為“讀音”(不是發音技巧/方法)與普通話的大多數字眼是一樣的。
現在,謎底解開,我們的“普通話”當然不是“胡語”!
如果“普通話”是胡語,那滿人為什麼說滿語用滿文?
如果“普通話”是蒙古人的“胡語”,那元朝怎麼用蒙文說蒙語?
所以,再往前推也一樣,西漢才子揚雄著《方言》一書中記載,古時代在今天的河北、山西與山東一帶有一種方言叫“幽燕話”,而今天我們的語言專家們利用他的書推測出今天的北京官話,也就是元明清時的北京土話就是後來的“幽燕話”:
當我們貶斥普通話為“胡語”的時候,我們可能都忘了,今天的首都北京在歷史長期是處於兵戎相見的邊陲重地的,山西與河北也是。我們更加忘記了,自唐以後,今天的東三省其實大多數時候都不在中央王朝的版圖內,即使是明朝也只能控制遼東一帶,中華民族的傳統疆域一直主要是固守在“漢十八行省”,即長城以南里。
而這些地方,本來就一貫是“漢胡雜居”。
以上的例子告訴我們,所謂“保留了“或”像“其實是概率的問題,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去作者的個人微博裡搜索我朗讀的唐詩視頻,由於本人是廣東客家人,與陳小春先生一樣,既會客家話也會粵語,我嘗試過多次隨機用三種語言(普通話+客、粵)分別朗讀唐詩,三者出現的押韻概率是差不多的。而且略懂格律詩常識的人就知道,並不是韻腳押得上就叫符合韻律,詩有平仄之分,在我的視頻裡,我已經多次指出了無論是粵語還是客家話,即使在韻腳押韻的前提下,但由於平仄對不上,也不能證明已“復原”了古漢語。
要知道,古人有“雅言”與“讀書音”之分:所謂“雅言”就是古時候的“普通話”,而“讀書音”就是專門用來讀書的,無論在哪個朝代,都公認洛陽學校裡教書用的語言就是讀書音,不是洛陽方言。
科普的例子就舉這麼多,現在我們作個小結:毫無疑問,大多數人之所以錯誤地認為“粵語是正宗古漢語”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對漢語的發音系統與古漢語的來源與構成不清楚。古漢語與今天我們使用的普通話,最大的差別主要是兩點:一是失去了“入聲”,二是失去了“濁音”。
但請注意:這兩種發聲技巧並不是只有廣州話與蘇州話裡有:
所以,優酷上的那些專家們擬構的古漢語視頻的評論區下面,總是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一大堆人,爭搶著說“很像我的家鄉話”,“我的家鄉話最像古漢語”,如此云雲。其實,真的只是“有一點點像”而已,區別只在於多與少。
三、普通話是胡語?
最後一章,給陳小春先生與粵語朋友們簡單科普一下“普通話”的前世今生,說到“普通話其實是胡語”也是現在很新潮的一個觀點,甚至導致網上出現了攻擊普通話的暗潮,那麼,普通話是否真的是“胡語“?
先來看一組圖:
一目了然!這一組專家們做的入聲演變圖,直截了當地告訴了我們:導致古漢語與“胡語”融合的原因是距今約1700多年、我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亂華”時期,而不是陳小春先生說的“500年前”(元末明初)。
而且,被視為“正宗漢語”的唐宋話其實早已經不“正宗”了——古代沒有我們今天的漢語拼音,只有各朝代修訂的韻書作為讀音範本,隋朝的《切韻》為我國史上第一本成系統的韻書,自隋以降,先後有唐朝的《唐韻》、宋代的《廣韻》和《集韻》,以及元的《中原正音》和明的《洪武正(通)韻》由於清朝的官話就是今天的普通話,所以在此不贅了。
專家的這個研究結論實已經很精確地指出了所謂“最接近”的意思:蘇州話與廣州話是在發聲技巧上與中古漢語接近,而不是說“讀音”最像——“發音技巧接近” ≠“讀起來一樣”,這一點是不能混淆的。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到優酷網上查找以古漢語大師鄭張尚芳老師的視頻,他會告訴你,目前針對“中古漢語”與“近古漢語”,即魏晉南北朝隋唐與兩宋到元明清的這段時期的漢語,其聲母的“擬構”(推定)大體上已經沒有問題了,難的就是讀出它的“韻律”,也就是它的韻母聲部的發音。
對於後者“韻律”,應該客觀承認,廣州話的研究是給予了這些語言學家很大的幫助的,因為廣州話的韻母的確很接近“中古漢語”,所以廣州話當然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說到這裡,筆者也必須申明自己一下立場,本人是支持保護有代表性(使用人群多,影響力大或價值高)的方言的,認為保持方言與推廣普通話並不矛盾。只是本人更加不希望看到“方普之爭”,而在漢語八大方言中,對普通話產生最大反彈的首推粵語,次之方為吳語。剛剛好,恰巧就是保留最多古漢語元素的兩種方言。顯然,這是導致這兩種方言非常強硬,甚至略帶極端的重要誘因。
說回廣州話,正如陳小春先生說“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一樣,現在相當一部分的粵語人士常以“千古唐音問粵韻“而自詡,那麼,廣州話到底有多“原汁原味”?
從這家個圖可以看出,“世試誓市式室”6字的發音分為S與Z兩個聲部,在粵語中則只剩下S聲部了,而且韻母也不相同,粵語顯然要簡化得多。
再來看下面這張:
在這幅圖裡“幹官單端”4字在中古漢語中分為K與T兩個聲部,但韻母幾乎一致,而粵語裡聲母雖然一樣,但韻母卻完全不同,所以,反而普通話的發音更接近中古漢語了。
也所以,這四個字在粵語裡完全不押韻,而普通話則全部押韻。
這說明,今天的粵語,雖然在發聲方法上保留了古漢語的一些技巧,但其讀音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存在“轉音”的情況,如下圖:
這首經典的《憫農》五言絕句,粵語讀起來就不如普通話押韻,雖然普通話的發音與中古漢語的發音也相差頗大,但轉音後的“wu”和“tu”仍然押得上,而粵語的韻母則從“OX”變成了”OU”,所以不押韻了。
無風即風:粵語是唐宋話?普通話是胡話?沒那麼簡單~
歷史專欄作家,原創音樂人2017-02-08
最近,香港藝人陳小春發布了一條微博,回憶了他在廣州和一位湖北妹子關於粵語的談話,由於對方直言“粵語是沒文化的方言”,所以陳小春作為一名粵語使用人士,提出了反駁,他說“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又稱“普通話是大概500年前北方蒙滿胡語雜交變種流傳至今的語言”,此言一出,瞬間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各方熱議。
其實,他說的這些觀點都是由來已久的爭論熱點,筆者暫將此類話題稱之為“民間火藥桶”——泛指一提起就會導致爭論甚至是爭吵的話題,包括陳小春所說的“聯合國定義粵語為一種語言”,都是由來已久的盛行觀點。
那麼,究竟他說得對不對呢?
說來也巧,筆者最近也一直在研究古漢語與普通話及方言,有一點心得,剛剛好可以解釋他的觀點。
一、粵語是聯合國認定的“語言“?
首先,要澄清一件事,所謂“聯合國已經定義粵語是一門語言”其實是一則以訛傳訛的謠言,請看下圖:
….
二、粵語是唐宋話?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們先來看一下古漢語研究專家的研究結果:
看到這個結論後,大家一定會感到很奇怪。蘇州話與廣州話這兩種方言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言,蘇州話屬於吳語,從聽覺上感覺和普通話更接近,怎麼變成了和廣州話最接近呢?
原來,如上圖所示,專家指出了:蘇州話的“聲母”和廣州話的“韻母”最像《廣韻》(宋朝官方所修的韻書,也就是宋代的“普通話”教材)。
大家都知道聲母與韻母的關係,顧名思義,聲母就是每一個文字的發音聲母的部首,而韻母就是部首後面的音標,“韻”即“韻味”、“韻律”的意思,為的是讓文字發出更豐富的音,以產生不同的感情與色彩,故韻母也叫“复輔音”——最少兩個或以上的聲母組成(也有單韻母,但很少)。
一個定都在長安的怎麼可能把嶺南一帶(現廣東)的語言做為雅言(官話)呢?相反,在唐朝,廣東屬於化外之地,唐朝大詩人韓愈在《送區冊序》描述現廣東的陽江縣一帶是這樣說的:
陽山,天下之窮處也。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縣郭無居民,官無丞尉,夾江荒茅篁竹之間,小吏十餘家,皆鳥言夷面。始至,言語不通,畫地為字,然後可告以出租賦,奉朝約。
可見在韓愈眼中,是有不屑之意的,如果真是以粵語為雅言,他不怕殺頭嗎?
另據唐朝劉恂撰寫的記述嶺南風土的《嶺表錄異》一書記述:“象肉有十二種,合十二屬,膽不附肝,隨月轉在諸肉中。假如正月建寅,膽在虎肉上,餘月率同此例(案:《說郛》引此條虎肉作:'尻肉'。考十二屬中,寅為虎,故寅月當在虎肉,作'尻肉'者非是。《物類相感志》引此條亦作'虎肉')。”“廣之屬郡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像,爭食其鼻,雲肥脆,尤堪作炙。”
也就是說,當時在廣東所屬的潮州、惠州(循州)一帶,包括今天的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惠州、河源等粵東市縣,曾有許多野獸野像出沒其中。當地人捉到野象之後,會吃象鼻,稱大象身上這裡的肉比較肥和脆,尤其是烤了吃。
試想一個野獸出沒、人煙稀少的一個地方,居然成了文化集散地,這不可笑嗎?
再說了粵語也是不斷變化的,現在的粵語和上古的粵語也有很多不同。
中國文化的優越之處在於書同文,並不是言同音,爭誰大誰小,誰是正統,毫無意義,反而挑起地域之爭,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那個妹子說陳小春沒有文化,的確沒有說錯。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7_02_06_392837.shtml
神奇的是:整個北方居然都是“類普通話”方言,就是說:北方方言也許跟標準普通話有區別,但完全能交流,不像很多南方方言完全是外語聽不懂。但整個北方,連更北的東北,西南四川,雲貴甚至廣西桂柳一帶;東南南京。這麼一大片地區,全是“類普通話”。元朝時間太短,短短幾十年不可能改變整個北方口音。清朝時間長些,但正像前面說的,清朝滿族很少,從沒有絲毫滿語推廣項目,更沒有錄音機,互聯網,QQ,微信等工具,不可能改變整個北方的口音。而且滿族最後連自己文字都不寫了改寫漢語(我認識幾個滿族人,沒人會說滿語,會寫滿字),這種一心要漢化的民族,會費心機改變整個北方的口音?我這個說粵語的都不相信。所以,種種跡象表明,北方“類普通話方言”才是古漢語嫡係後代,也許北京話為基礎的“普通話”不是最嫡系,(也許西安所在的陝西,洛陽所在的河南最“嫡系”),但跟粵語比。如果說不如粵語嫡系。我這個說粵語的都不相信。
再補充一點。提倡說粵語沒問題(我就是說粵語的,如果更多人說粵語我自然高興)。但是靠詆毀普通話不是古漢語,粵語反而是古漢語。。這種方式去提倡。我這個說粵語的都看不下去了.
再補充一點:南方十里不同音,相互聽不懂的語言海了去了,南方方言差別之巨大,那麼必然得出一個結論:如果粵語是古漢語,那麼其他聽起來像外語的方言(比如我就听不懂海南話,《天天向上》汪涵說的湖南話也聽不懂,大學時,南方室友說的南方方言全聽不懂),必然不是古漢語。如此,就非常奇怪了,難道古漢人南遷,全跑到廣東?其他地方一概不去?還是古代廣東土著太弱,其他地方土著太強,以至於廣東能保留古漢語,其他地方全被土著同化了口音?種種不合理的推論,讓我這個說粵語的,都不相信,粵語就是古漢語,而普通話反而不是。
我就是說粵語的,至於說粵語保留了更多古漢語遺存?我覺得應該加上“疑似”,因為粵語雖然貌似有更多遺存,但同樣有更更多的“奇怪的元素”。如果你懂粵語,你就會知道,粵語很多發音,是沒有對應漢字的,以至於為了跟發音對上,很多說粵語的用了“粵字”,這“粵字”僅僅是一個音譯,所以從字面上你很難猜出到底什麼意思,只有會粵語,才能從“粵字”發音猜出意思。
這就是為什麼外地人看香港人或一些廣東人發的帖子,像看天書一樣。。。就好比:如果有人打“向砍田鼠一揚”,你能猜出在說“像看天書一樣”嗎?如果你會普通話,也許能從發音猜出意思,如果你不會普通話,你真的“像看天書一樣”了.所以,如果粵語有這些“疑似”古漢語遺存,就能證明粵語是古漢語這個邏輯成立,那麼粵語裡“奇怪的元素”(剛說的沒有對應漢字的發音,古書籍沒有一本有現代粵語那些“粵字”)豈不是反證粵語根本不是古漢語?從地理上說,粵語只有兩廣一帶說(甚至連附近的海南島都不是說粵語的(至少我去海南島,當地人說話我完全聽不懂),遠離古代漢文明中心,這麼一個南海邊偏遠地區的方言,居然是古漢語?我這個說粵語的都不信。從歷史上移民看,除非你把原住民屠殺光(比如英國移民美洲),否則你的後代基本只會說原住民的話,比如移民美國的人,後代全部說英語;湖廣填四川,最後也全說川普(川普跟湖南話有明顯區別);山東人創關東,結果現在東北有人說山東話嗎?所以,也許很多廣東人祖上是北方遷徙過來的,但因此說現在的粵語就是古漢語,無疑是癡人說夢,我這個說粵語的都不信。從粵語那麼多沒有對應漢字的發音看,現在的粵語更像是古漢語跟當地土著語言的雜交(畢竟很多字發音跟普通話類似),而且土著語言元素佔大頭.另一方面,雖然北方經常戰亂,但游牧民族人太少,古代沒有錄音機,更沒有因特網。那麼少人口的游牧民族像改變整個北方的口音。吃人說夢,我這個說粵語的都不相信。
我的看法是,粵語的優越感,主要是源於香港,尤其是跟所謂的高等華人的殖民地意識有關。因為香港當年比廣東強的太多,出國的人比國內的人強的太多,而出國的人裡面,老廣是很多的,廣東是從清末開始就被賣豬仔到美國的。國內國外的差距,加上該開後廣東的發展遠遠好於國內其他地區,慢慢的就演變成了粵語的優越感。我曾經跟老婆討論過這個事情,但是她聽到殖民地意識之後就毛了,差點要打我。
這個話題已經說過太多次了,其實陳所引用的很多,都是當時帶著本土思潮,其中有一定港地因素,要放大粵話搞出的素材,有些早被證偽。首先,中國哪地方言不帶古音?今粵話不是古粵話,事實上粵話帶的有些還是百越音。或許有些音調多點,但真正原因恰恰是因為歷史上的落後。另外,什麼聯合國幾大常用語含粵話說法,早被證偽,是中文,不是什麼粵話。數量大是因為包括了兩廣區域,這個時候港地不搞什麼“港話”說法了?說傳統,吳語不說了?等等。保護一定的地方特色,可以支持,但人為炒作某個方言是什麼高一等,就很滑稽了。語言,本身就是融合而成。語言是工具
陳小春這麼說才證明他自己沒文化。那個方言敢說自己是完整的古漢語?中國古代(白話文以前),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是分開的。中國古代的口語在各個方言裡都有遺存,誰都不能說自己這門子方言是古代漢語的完全繼承。祖龍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書同文,而不是語同音。就是推廣普通話如此力度的情況下,再過200年的候聽我們現在的語言可能也會有障礙,看我們現在的白話文也可能有障礙。白話文和書面語音一致化的一個不好的結果就是文章會和語言一樣變化,讓後人看不懂。白話文之前文言文時代,作文不存在這個問題,不管怎麼發發音,你必須這麼書寫,必須用這些詞。白話文的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一樣太容易造就新詞,新句,甚至新語音了。
說的對。粵語雖然保留了比較多的唐韻中規定的讀音,但也經過了千年的演化,和唐音不是一回事,只能說存在傳承關係。同樣的,客家話,吳語,贛語,閩南語,乃至朝鮮語,日語越南語都有傳承中古漢語的發音。粵語有無文化是偽命題,哪有用中華文明來否定中華文明的。現代國家的發展有使用統一語言的要求,這樣才可加強經濟交流和促進全國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的整合。方言的意義在於保存各地特色文化,而不是要來否定推行標準化語音的必要性。
湖北妹子稱粵語沒文化陳小春笑答: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的
“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
“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
2017.2.6凌晨,香港演員陳小春發布了一篇長微博為粵語叫屈,呼籲“保衛廣東話”。他說,前陣子和一個湖北妹子在飯局聊天,卻被對方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這令陳小春十分不滿,他便於今天凌晨1點多發表長文,羅列了“保衛廣東話”的種種理由。
陳小春說,有1300年曆史的唐詩宋詞就是用粵語寫的,所以用粵語才讀的通順。而普通話,是500年前北方蒙滿胡語雜交變種出來的,比粵語單薄粗疏多了。
陳小春列舉了蘇軾、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句,例證粵語是傳承中華古代文明的載體,說粵語沒文化實在是丟人。
陳小春這條繁體字寫作的長微博,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其實,關於粵語到底是不是古漢語,一直以來爭議就很大。
很多港人都認為唐代語言是粵語。2012年,香港演員吳鎮宇參加綜藝《天天向上》時也這麼說,還現場用粵語念了一首李白的《將進酒》。
但用粵語念唐詩比較順就能說唐代語言是粵語了?
據南方網報導,粵語並非早期廣東香港本地的語言,其實是古代的陝西、山西、河北地區的漢語,該地區的古代漢族人大量移民到廣東,把這種語言帶到了廣東地區。古代的廣東並無漢族人,大量的北方漢族人移民到廣東,成為廣東地區的統治者。
偏於一隅的廣東一直極少戰亂,基本沒受到北方游牧少數民族的影響,所以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語言、文化。北宋初年時,中原地區的漢語仍能基本保持漢唐語言,當時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裡面標註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
但這並非是說唐代的語言是粵語,因為現代粵語本身也經歷了很多變化。
……
回應
煽動的普通話與粵語的矛盾別有用心。
山雞不是一個人,他代表了好多老廣的想法。廣東本地很多人不認為粵語是方言,常用證據之一就是世界上的華人裡面,講粵語的遠遠多於講普通話的。
外媒:2020年俄羅斯將把漢語納入國家統一考試體系
據俄羅斯衛星網2017.1.31報導,俄聯邦教育評估所所長奧克薩娜∙列舍特尼科娃向衛星通訊社表示,2020年漢語將作為外語科目被納入俄羅斯國家統一考試體系。
列舍特尼科娃說:“計劃在2018年把漢語納入9年級國家期末考試體系。兩年後的2020年前漢語將納入11年級畢業生需要通過的國家統一考試體系。”
她指出,俄聯邦教育科學監督局建立這個科目各種考試模式的工作進行了兩年。目前製定了9年級和11年級漢語國家期末考試模式,在各地區和中學對這些模式進行了測試。不過還需要時間進一步完善和推廣這些模式。
俄羅斯國家統一考試是在俄聯邦中等教育機構進行的統一考試,目前外語是俄中學畢業生的選考科目,目前可選擇的有英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
俄聯邦教育科學監督局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俄羅斯34個主體的123所國立中小學教授漢語。學習漢語的學生總數為1.7萬多人。
漢字拼音…拼音,也拚政治2017-01-15聯合報
漢字拼音早年是以國學大師章太炎的「紐文」、「韻文」作藍本的標準漢語標音符號,一九一二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一九三○年改名為注音符號。中華民國以此為國語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中共自一九五八年在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注音符號,但「新華字典」等漢語工具書仍會使用。
常見zh、x、q開頭的「漢語拼音」,是中共官方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在大陸作為基礎教育內容全面使用。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美國華人城市等,也是採取漢語拼音教學,成為全球學習中文的主流,在電腦中文輸入時可直接採用英文字母鍵盤。
但在台灣一度有「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的爭議,就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其實兩方案之間的差異不大,只有一成五左右。背後原因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各有不同主張。
二○○○年扁政府時期,全面採用「通用拼音」做為中文音譯標準,並放棄「漢語拼音」,引發部分地方政府反彈。馬政府上台後,二○○八年九月行政院通過教育部提案,修訂「中文譯音使用原則」;並自二○○九年起,台灣官方譯音標準從「通用拼音」全面改採「漢語拼音」,但護照姓名和部分地名仍可採用「通用拼音」。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112歲逝世2017-01-15聯合報
有「漢語拼音之父」美譽的大陸語言學者周有光,前天甫過生日,昨天與世長辭,享壽一百一十二歲。周有光曾倡議「漢字簡化」倍受爭議,但他提倡的「漢語拼音法」,影響兩岸極為深遠,成為國際通用的拼音法。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生於清光緒卅二年(西元一九○六年),經歷滿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共政府,故被友人稱為「四朝元老」。早年專攻經濟學,語言學是副修,他是少數曾與愛因斯坦面談過的中國人;在抗日戰爭期間,他曾在國民政府經濟部農本局任重慶辦事處副主任,主管四川省合作金庫。
中共建政後推動文字改革,周有光一九五五年放棄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加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一九五七年上海爆發「反右運動」,多位知名經濟學者遭難,周有光因轉投語言學而逃過一劫。但文革開始後,他還是被整肅,被批為「反動學術權威」,下放到寧夏「五七幹校」勞改,直到一九七一年才被釋放。
由於周有光參加制訂漢語拼音方案、推廣漢語拼音體系,並獲國際標準組織認證,被尊稱為「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也參與「漢字簡化」,並曾就這一問題與季羨林辯論,他認為,漢字簡化利多於弊,可推動文字普及,亦不會影響文化傳承。
周有光與藝文有很深淵源,他的連襟兄弟之一便是文學大家沈從文,沈從文因敬佩周有光的博學,曾送他「周百科」的外號;周有光的夫人張允和為「張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專精崑曲研究,另一位連襟顧傳玠也是崑曲名家。
周有光一生分三個階段:五十歲以前是銀行家;五十歲到八十五歲,是語言文字學家,精力都傾注在語言文學領域;八十五歲以後,是思想家。他自謂是「百歲學人」,百歲之後,還出版「百歲新稿」、「朝聞道集」等作品。
晚年鮮少出門,多在家寫書的周有光,總是以樂觀面對生活。八十歲時,周有光決定讓生命重新開始,把八十歲當成零歲。他曾自言:「從八十一歲開始作為一歲。耄耋之年,自我掃盲。『朝聞道,夕死可矣』,是最好的長生不老滋補品。」
九十二歲那年,他收到一張賀卡「祝十二歲的老爺爺新春快樂」,讓他樂不可支。雖然年過百歲,他仍天天上網,關心熱門時事。二○一三年,他在自己的生日座談會上透過影片向朋友問好,還幽默地說:「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
須文蔚指出,根據成大台文所林肇豊博士貼出的賴和手稿複印件,此事第一錯是:書籍出版時打錯字;第二錯是“總統府”編選今年春聯時,沒查證,書法家寫了,還印出。第三錯是,經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提醒,“總統府”發言人與幕僚沒找台灣文學專家查證,又辯稱無誤,直接發言。
須文蔚表示,總統府製作春聯看來是小事,但這是彰顯領導人新年祝福的心意,絕非小事,凸顯了古典文學知識的匱乏已成為“常識”。他指出,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這不是賴和手書漢詩時,一定會有的質感?
須文蔚指出,“存疑”與“求真”是這個時代必要的功課,在研究賴和此詩時,後世學者深知相對於“日本人”而言,“台灣人”是受到“鞭策牛馬身”,因此,賴和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享有一個“自自由由幸福身”,成為“自在無憂幸福身,端居樂業太平民”。(可參《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學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系,文津出版社, 2003 年- 571 頁。)
台灣作家張大春:爸媽沒教你識字嗎?
對此,台灣著名作家張大春大筆一揮,寫了一首詩嘲笑:“昔年笑看音容苑,今歲驚羞自冉身。'總統府'中唯白目,為誰歡喜為誰春? ”
張大春下午在臉書上以“爸媽沒教你識字嗎”為話題,並表示:“人家自自由由,你自自冉冉,還發明了個荒腔走板的說頭,'總統府'你也真是太自由了。”
他也提到上次惹議的“桃園機場賦”,“那樣不倫不類的東西、到今天還掛在'國門'之上,就是由於當政者一向不識字,不解意,不通文,不學事,沒有教養——也就是四不一沒有。”
張大春受訪時表示,自己的看法都已表示在臉書上,“這爛笑話真不值得我多說什麼啦!”
回應
不但英文菜,中文也不好
人家是日本人啊,正常,有這水平不錯了。
這不想當中國人了,自然連中國字也用不好了
這臉打腫了吧,不過就那德行也是死鴨子嘴硬到底的
自冉的燈塔!自燃的燈塔……
民王自冉方歲!
不愧是中華傳統在台灣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6_12_31_387127.shtml
蔡英文賀歲春聯被指錯字台灣作家:爸媽沒教你識字嗎?
據中國台灣網2016.12.31報導,為迎接雞年到來,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依慣例,印製了賀歲春聯及紅包袋。蔡英文辦公室30日公佈春聯和紅包樣式,春聯印有“自自冉冉、歡喜新春”賀詞。蔡辦發言人黃重諺美滋滋宣稱,春聯的靈感是來自於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於1915年所創作的漢詩《乙卯元旦書懷》。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印製的春聯文字取自台灣文學。但誰料蔡辦的春聯和紅包袋一經公佈,竟立刻招來台當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附屬機關——台灣文學館館長的狠狠打臉。台灣作家張大春更是直言:爸媽沒教你識字嗎?
黃重諺昨日介紹蔡英文上台後,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發布的首款賀歲春聯及紅包袋時說,“冉冉”代表“冉冉上升”,相信不管哪方面,台灣和每個人會慢慢的有所提升,通過漸進改革和穩健轉型印象,表達每個人都有不同成長的意涵。
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在Facebook發文,質疑該“春聯”有3大問題:
一、“自自冉冉、歡喜新春”這八個字,上下兩句並不相對稱,不是“春聯”,只能稱為新年的兩句吉祥話。對聯的上下句必須“兩兩對仗,平仄相反”。
二、賴和原詩的這兩句:“自自冉冉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原文可能是“自自由由”誤寫成“自自冉冉”,因為“自自冉冉”是前所未見且語意不通的詞。
三、至於“冉冉”的意思,有以下幾種常見解釋,1、柔弱下垂的樣子。2、行進的樣子。3、歲月流逝的樣子。4、逐漸緩慢的樣子,如“國旗冉冉上升”。黃重諺引用的是最後一個常見的用法,但“冉冉”本身並不能解釋成“上升”。
“總統府”辯稱無誤:我們有出處
“總統府”公佈的賴和基金會出品的版本。
學者再批:錯、錯、錯,連三錯
東華大學教授、作家須文蔚在臉書貼文指出,“總統府”原本說依據手稿,後來拿出的是賴和基金會出版品的印刷文字,多方比對就知道,該事件乃是“錯、錯、錯,連三錯。”
成大台文所林肇豊博士貼出的賴和手稿複印件,裡面是“自自由由”,但“由”字跟“冉”字很像。所以,須文蔚說,應該是“總統府”引用的書籍出版時打錯字了。
海拔原點解讀:
是啊,那時候老毛不同意用斯拉夫字母,拼音委員會也不沿用老蔣的注音,按老毛指示,重新制定現在的拼音方案。後來被國際標準組織的鷹醬極其強烈反對,理由是美國圖書館檔案館有關中國的書籍文件,重新編錄需要花很多很多錢。然而大手一揮,愛玩玩,不玩滾。老一輩的蒙蔭,現在兔崽子們舒服了,電腦手機鍵盤不用改,直接用。反觀灣灣腳盆棒子的鍵盤,花里胡哨的加上自己的注音,別提多彆扭
(翻頁繼續閱讀漢字差點“死於計算機時代”)
………
回應
五四運動的負面影響——嚴重貶低中國傳統文化。清除這一遺毒,非我輩莫屬。
所以說當年要那些大師跟現在那群喊著全盤西化的公知精英在認識上沒啥區別.
每次回顧那段歷史都很慶幸,我們的文化沒有被當時那些公知精英徹底廢掉。一想到每天端著咖啡看著蝌蚪文就敢到一陣惡寒,萬幸,萬幸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6_11_20_381178.shtml
馬拉尼認為,正是中國在電報和打字機領域曾經遭遇的尷尬歷史促使講中文的人在軟件出現之後對其進行了充分的利用——以至於現在用中文輸入比用英語要快得多。
當電報在1871年進入中國時,中國人起初不得不令他們的語言向西方技術“屈服”。由一位荷蘭天文學家和一位法國海關官員設計的解決方案,是為每一個漢字分配一個四位數的代碼,然後將其翻譯成莫爾斯電碼的圓點和虛線。這種方式奏效了,但是也令中文處於劣勢。莫爾斯電碼中的數字包含五個點(•)或劃(—),而字母只包括一至三個,這使得中文電報更昂貴而且效率更低。
報導稱,中文打字機也是一個麻煩的東西。其有一個包含2000多個常用漢字的托盤。打字員通過在托盤頂部操作來選擇漢字,推動一個控制桿將選定的漢字“敲”到紙面上。如果你想鍵入一個不常用的漢字,就必須在另一個托盤上成千上萬的漢字中尋找它。
與此同時,數十位發明家嘗試找到更好的發電報和製造打字機的方法。為了實現這一點,他們必須找到新的索引漢字的方法,即把它們分成一個個的子單元。例如,使用“四角法”。不用中文書寫的人對此可能沒有深刻的感覺。但事實上,這是一種對於漢字的重新思考。
如今,聯繫式輸入法使漢字輸入效率大為提高
馬拉尼說,所以,當電腦出現之後,中文輸入法的數量在70、80年呈“井噴”之勢。不同的輸入法需要不同的漢字思考方式。你可以基於四角或三角或部首(漢字的基本單位)或筆劃順序。還有人嘗試使用基於拼音的輸入法,利用軟件將字母轉化成漢字。而且,在經歷了一項真正意義上的突破之後,這些輸入法現在都具有預測性。例如,可以通過僅僅鍵入與每一個漢字相對應的第一個字母來輸入一組漢字。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智慧”文本。
馬拉尼說,(通過軟件平台實現的)中文輸入方式將會勝出。其實,它已經贏了。我們的手機現在有“智慧”本文和自動完成模式。以手機打字速度緩慢為代價才讓西方人認識到其現有的、逐字母輸入的鍵盤的局限性。然而,即便如此,美國人也只能認識到這種程度了。
美媒:漢字輸入效率遠超西方文字
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2016.11.1報導,斯坦福大學歷史學者馬拉尼認為,計算機的發明可以將中國龐大的漢字目錄轉化為一項優勢。然而,這一優勢來之不易。自近代以來,中國的積貧積弱曾使有志改革者發出“廢除漢字”的呼聲,上世紀60年代後期,計算機處理文字成為可能,但漢字使西方計算機專家感到棘手,一時間,漢字將“死於計算機時代”的論調頗為流行。
在一個明媚的秋日上午,在斯坦福大學,湯姆•馬拉尼正在講QWERTY標準鍵盤存在的問題。馬拉尼不是一個技術專家,也不是德沃夏克鍵盤的狂熱愛好者。他是一位研究現代中國的歷史學家。他正舉辦中文打字機和鍵盤展覽。這個展覽令馬拉尼得出結論說,中國正在打字技術方面大踏步前進,而西方遠遠的落在後面,仍然緊抱著QWERTY鍵盤不放。
現在,這仍然是一個非同尋常的觀點,中國——因為擁有75000個獨立的漢字,而不是一份數目有限的字母表——歷來就被認為是一種與現代技術不相容的語言。如何使用所有的漢字發一份電報或是使用打字機把所有的漢字都打出來?甚至是如何與現代世界溝通?如果你是一個在劍橋接受教育、迷戀希臘文的古典派學者,你或許會得出結論說,漢字“過時了”。字母表萬歲!
但是,馬拉尼認為,計算機的發明可以將中國龐大的漢字目錄轉化為一項優勢。
報導稱,馬拉尼是兩本即將出版的關於中文打字機和計算機的著作的作者,我們討論了他在研究這一課題時了解到的東西。他的論點解讀起來非常有趣。因為,就其核心而言,這不僅關乎中國。這關乎我們與計算機的關係,不僅是將其視為一個物體,而且是一個無形的軟件的載體。他說,在QWERTY電腦鍵盤上打英文,“是使用鍵盤的最基本方式”。在鍵盤上按下“a”鍵,“a”就會出現在屏幕上。“這不需要使用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和內存。”另一方面,在連接到一台中文電腦的QWERTY鍵盤上鍵入“a”,計算機將會“推測”你可能會打出的漢字。用中文輸入,需要用戶從軟件層面來考慮問題。
換句話說,鍵入一個漢字,本質上是鍵入一組指令——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以是一個代碼——來檢索一個特定的漢字。
馬拉尼說,用中文打字的人都有“代碼意識”。現在有十幾種中文輸入方式,但是西方世界仍然大多堅持在電腦鍵盤上逐字鍵入,而沒有充分利用電腦軟件帶來的捷徑。他說,困難在於,“你怎麼說服一個半世紀以來一直被告知他們的字母表是自切片麵包之後最偉大的事物的人們呢?”。
........
前幾天我跟我姑娘又談起上中文補習班的事情,我問:“現在爸爸還能陪你回國玩,將來爸爸不在了,你自己回國又不會說中文,那可怎麼辦?”我姑娘翻了個白眼:“Who Cares?”我想想也對,既然選擇了出國,就該料到讓子女講中文會有難度。
無心插柳柳成蔭:“漢語熱”在別處
.......
回應
在普通話(美語)推廣的現在,在家裡講方言(中文),在外講普通話(英語),很難?很難是因為做家長的本就沒帶著感情在做,就用各種忙為藉口,把孩子丟補習班。我們生下來就接觸的方言還用特意的去學?
這些事情現在沒必要關注,自然而然最好,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人家不想學,沒必要強迫。
愛學不學,反正你都移民了,又不是中國人。who care,只是將來被歧視的時候,不要又來賣弄民族悲情就是了。
這樣的觀點,只能說骨子裡作者已經不把自己當中國人看。出國了,自以為就是西方人了,以為不說中國話了,說說英文就是別國人了。恐怕是自我感覺良好,熱臉貼了別人的冷屁股。你以為西方人會因為你移民了,說英語了就把你當自己人看?白人內部還分個三六九等,何況你們這種移民?估計等到受到白人歧視的時候,才會想起祖國的好處來。可憐的是孩子,以為自己是外國人,等到哪一天發現人家根本不把他當自己人的時候,那個時候心裡的迷茫向誰去說?
記住,同文同種很重要,同文同種很重要,同文同種很重要!
星港台?
趙盾有狄人血統,照樣被立為趙氏家主。明代大將滿桂是蒙古人,卻為守北京而戰死,同時期漢人范文程寧完我卻在做漢奸。林虎將軍有俄羅斯血統,照樣是共和國將軍,七十歲敢飛蘇27。
從古至今,華夏重的是文化而不是血統。重的是對國家忠不忠誠。
海外華裔,既脫離了中國文化,又忠誠於其所在國而不是中國,那和我們有啥關係?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身為華人,卻放任自己的孩子不學好漢語,只能說明作者自身的短視!以為給了孩子選擇的自由,其實卻讓孩子少了在國外一增強競爭力的手段!
http://www.guancha.cn/yiyanbuhejiumaimeng/2016_10_13_377019.shtml
管大用:孩子,你是華人怎麼能不講中文? 2016-10-13
出國二十年,移民二代、三代沒少接觸,讓我們移民家庭一直糾結的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才能讓孩子講中文?
移民家庭的孩子們在工作、社交場合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在家裡……我見過太多逼著孩子非說中文不可的家庭了。讓孩子們學中文,在我看來真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我們作家長們的常常苦口婆心地嘮叨:“你是華人,怎麼能不會說中國話呢?”或是“我們英文又不好,你不說中文,我們溝通不了啊。”又或是“中國發展前景這麼好,你不會中文,將來怎麼打交道做生意?”
中國人凡事喜歡從娃娃抓起,學中文這個事自然也沒能免俗。中文補習班的存在,讓家長們慶幸有人可以代勞,搞定孩子學中文的麻煩事了。
有心栽花花不開:中文補習班的“套路”
在華人社區當中,最古老也最賺錢的補習班還真不是那些SAT或數學補習班,最熱的是中文補習班。這種補習班,在接收學生時真正做到了“一視同仁”,實踐了孔子的話——有教無類,從幼兒園小朋友到高中生,只要家長肯把人送來,不管他的中文程度有多渣,哪怕一個字都不會說也沒關係,補習班照收不誤。深入複雜的教不了,教你簡單對話還是綽綽有餘的,再不濟,教你寫個“一二三”總沒問題。
中文補習班之間還經常“打架”——台灣中文補習班和大陸中文補習班各佔一方、旗幟鮮明,一個自稱教的是“正統”的繁體,另一個立馬回擊,宣稱教的是全球認可的簡體;發音也是如此,進這個班的孩子,一口一個“你han我”,進了那個班的孩子,一口一個“你和我”,真不怕把孩子搞蒙圈了。此外,如果台灣同胞跑去大陸開的補習班上課(這種班往往師資多,課程全,時間彈性大),經常會被自家人以政治因素責備。再加上中國太大方言也多,老移民家裡講粵語或是客家話,六七十年代來美的台灣家庭講的是台灣國語和閩南話,新一代大陸移民講的又是普通話,這就搞得補習班無所適從——到底應該教哪個?不過對孩子們來說,大陸補習班教的簡體字好記好寫,漢語拼音和英語字母寫起來基本百分之百兼容,發音稍微有所變化,障礙也不大——台灣中文補習班哪怕在台灣人云集的洛杉磯也日趨式微,不為無因。
不過,這種補習班,通常很快會把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耗盡。最初可能還有學生會認真讀個“波破魔佛德特呢勒”,之後卻發現除了家庭內部說兩句中文,出門在外還是一嘴英文,學了中文也用不上。
管大用:孩子,你是華人怎麼能不講中文? 2016-10-13
出國二十年,移民二代、三代沒少接觸,讓我們移民家庭一直糾結的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才能讓孩子講中文?
移民家庭的孩子們在工作、社交場合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在家裡……我見過太多逼著孩子非說中文不可的家庭了。讓孩子們學中文,在我看來真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我們作家長們的常常苦口婆心地嘮叨:“你是華人,怎麼能不會說中國話呢?”或是“我們英文又不好,你不說中文,我們溝通不了啊。”又或是“中國發展前景這麼好,你不會中文,將來怎麼打交道做生意?”
中國人凡事喜歡從娃娃抓起,學中文這個事自然也沒能免俗。中文補習班的存在,讓家長們慶幸有人可以代勞,搞定孩子學中文的麻煩事了。
有心栽花花不開:中文補習班的“套路”
在華人社區當中,最古老也最賺錢的補習班還真不是那些SAT或數學補習班,最熱的是中文補習班。這種補習班,在接收學生時真正做到了“一視同仁”,實踐了孔子的話——有教無類,從幼兒園小朋友到高中生,只要家長肯把人送來,不管他的中文程度有多渣,哪怕一個字都不會說也沒關係,補習班照收不誤。深入複雜的教不了,教你簡單對話還是綽綽有餘的,再不濟,教你寫個“一二三”總沒問題。
中文補習班之間還經常“打架”——台灣中文補習班和大陸中文補習班各佔一方、旗幟鮮明,一個自稱教的是“正統”的繁體,另一個立馬回擊,宣稱教的是全球認可的簡體;發音也是如此,進這個班的孩子,一口一個“你han我”,進了那個班的孩子,一口一個“你和我”,真不怕把孩子搞蒙圈了。此外,如果台灣同胞跑去大陸開的補習班上課(這種班往往師資多,課程全,時間彈性大),經常會被自家人以政治因素責備。再加上中國太大方言也多,老移民家裡講粵語或是客家話,六七十年代來美的台灣家庭講的是台灣國語和閩南話,新一代大陸移民講的又是普通話,這就搞得補習班無所適從——到底應該教哪個?不過對孩子們來說,大陸補習班教的簡體字好記好寫,漢語拼音和英語字母寫起來基本百分之百兼容,發音稍微有所變化,障礙也不大——台灣中文補習班哪怕在台灣人云集的洛杉磯也日趨式微,不為無因。
不過,這種補習班,通常很快會把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耗盡。最初可能還有學生會認真讀個“波破魔佛德特呢勒”,之後卻發現除了家庭內部說兩句中文,出門在外還是一嘴英文,學了中文也用不上。
孔子學院帶動漢語熱全球學漢語人數已達一億
報導稱,隨著中國經濟政治地位的強勢上升,欲借“和為貴”“和而不同”儒學理念向世界解釋中國形象的孔子學院被認為是中國軟實力的代表。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2005年,歐洲第一所孔子學院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成立以來,不到十年時間,全球五大洲都有孔子學院落地生根。
根據漢辦網站,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134個國家(地區)已建立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
報導稱,孔子學院由隸屬於中國教育部的國家漢辦管理,提供漢語和文化教學,通常直接設在他國的學校中。中國獨樹一幟的市場帶來的商機與就業機會,讓漢語熱二三十年來持續不斷。
據中國官方數據,2014年底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累計註冊學員達345萬人,已有61個國家和歐盟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已從2004年的近3000萬人攀升至一億人。
持續的漢語熱是否等同於中國文化得到認可?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喬木受訪時表示,以教授語言為主的孔子學院雖在規模上遠超英國文化協會、歌德學院等類似機構,但在文化影響力遠不如後者。
他說:“一個國家的政治影響力和感召力有限,文化影響靠起伏的經濟和單純的語言教學,很難持久和深入。”
報導稱,漢語熱雖然不等同於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提升,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增進漢語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在中國歷史上,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並非歷來欠缺。孔子學院作為中國軟實力的代表,除了向海外提供語言教學外,也可“隨風潛入夜地”地著力推廣中華文化精髓。
外媒:漢語熱是否等同於中國文化得到西方的認可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2016.10.8報導,拔罐在中國家喻戶曉,很多家庭都備有拔罐器具,身體有恙時拔上幾罐立刻感覺“罐到病除”。這次“大圓印子”在世界頂級賽事中流行開來,自然有不少人把這看作是中醫的勝利,為中醫又一次成功走向世界歡欣鼓舞。
一年前,中醫學家屠呦呦因受中醫典籍啟發,研發出抗瘧藥物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也讓很多中國民眾揚眉吐氣。雖然以化學合成手段提取青蒿素與傳統的中醫理論“煎煮熬”並無關係,但青蒿素的發現意味著中藥材可以進行科學化研究,這對於亟待振興的中醫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報導稱,拔罐走向世界,中醫學者榮膺全球醫學榮譽獎項,中醫振興呼之欲出。在中國國內,官方也正不遺餘力地從具體政策制定上推動中醫藥的發展。
今年8月,中國第一部中醫藥的國家法律《中醫藥法(草案)》在二審時,提出改變過去中藥審評“以芭蕾舞的標準評判京劇”的做法,准許“經典古方可不做臨床試驗”,極大簡化中藥審批流程。此外,今年初首次出台的國家層面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則將中醫藥列入國家發展戰略。
中醫似乎呈現振興之勢。有數據顯示,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上183個國家和地區,中醫針灸診所已達十萬多家,針灸師超過30萬人,註冊中醫師超過五萬人。中醫針灸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報導稱,不過,中國中醫藥的現狀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在國際市場上,中國中醫藥所佔份額極少:2015年,中國中草藥出口額比率由2001年的3.6%降到2%,遠落後於日、韓、印度、泰國等國。
守著小市民的心,做著世界化的夢
香港中文大學的溫和泛民李家翹博士對我說:“其實香港人一直有著世界夢,我們是世界的香港。過去,香港不僅僅是英國的香港;今天,香港也不應該僅僅是中國的香港。北京政府無法接受這一點,是雙方矛盾的一個重要誘因。”
然而,香港無法成為世界的香港,真的是因為北京政府從中作梗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那些內地大城市走向世界之時,對待不同語言的態度是怎樣的。
2008奧運會,2010世博會、亞運會,2016G20,無論是北京、上海、廣州還是杭州,均盡了最大的努力減少語言造成的障礙。一方面積極鼓勵市民學習外語,另一方面為講外語的到訪者們盡可能提供幫助,如佈置講外語的警務人員、服務人員等。這些,是一個想要走向世界的大城市的決心、善意和包容。
試想,若是我們可愛的北京人/上海人/廣州人/杭州人也像一部分極端香港本土派一樣,對著來客叫囂:不會說北京話/上海話/粵語/杭州話的人滾回你們自己的國家,這幾個城市,還有可能成為或將要成為國際大都市嗎?
杭州G20峰會,全球重要經濟體都意識到向中國學習取經的重要性,而香港一部分極端人士,甚至是優秀大學內的年輕人,還以對抗和排斥的心態對待普通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認定的現代標準漢語,大中華地區最具有普遍性的通用語言。
要做世界化的夢,就先放下小市民的心。
回應
不要老說香港,廣東也是用粵語上課、播新聞。我還從沒有看到哪個地方台播新聞用方言,除了廣東。
別在這裡造謠了,地方台和南方衛視會用粵語,但是廣東省境內從幼兒園到高校無一例外都是普通話授課,這一點我可以保證。
廣西有壯語新聞,湖南也有方言新聞,西藏有藏語新聞,新疆有維語新聞,幾乎所有地方台都有本地方言頻道或者節目。這是中國包容性的最直接體現,更是表裡如一的尊重。
學姐並不認同:“普通話是國家標準語言,上海話是我的家鄉方言。說好方言是我愛家鄉,但是不妨礙我學好標準語言。如果每個地方的人只會講家鄉話,全中國的人還怎麼互相交流?”
對方一臉不屑:“憑什麼普通話是標準語言?就因為說的人多?說的人多不代表大勢所趨。你看國外那些唐人街里的華人,都是說粵語的。”
我接過話頭:“沒錯,我覺著你說得對,說的人多就是標準語言了?扯淡嘛。要以西方的標準來看這個事情。看看聯合國這類的國際組織,它們認定的'中文'是普通話還是粵語?美國、英國的大學、高中開設中文課程,教的是普通話還是粵語?西方國家認可的中文語言,才是標準語言!對不對?”
那人畢竟是一個懷念港英的“本土派”香港人,自然不好否定永遠正確的“西方標準”,於是,他開始就語言的“優越性”大發評論:“內地政府強制推行的結果而已。普通話只剩四聲,粵語還保存著九聲,就算用強權讓別人講普通話,也沒法掩蓋普通話從發聲上就是一種次等語言的事實。”
我再次點頭表示認同:“越古老的越優越,應該復古!最好追溯到上古漢語。雖然上古漢語沒有聲調不好學,但是閩語還是有幾種接近上古漢語的發音方式。或者上古漢語太難考究,咱們退而求其次,中古漢語吧。客家話怎麼樣?聽著有七八分像唐宋標準音。要不就全國統一,必須說閩南語好了,雖然和古代漢語有差別,但畢竟人家七聲八調,也更古一些。”
幸或不幸,這位同事拂袖而去,我沒辦法了解更多香港“本土派”們對於“語言階級”的想法。如果還有機會再見,我挺想給他看看這個新聞:英國在9月7日宣布,將撥款1000萬英鎊,到2020年讓5000多名公立學校學生達到普通話流利水平。
不過,就算“語言階級”理論失去力量,這些極端人士也有其他方法實現“高人一等”的夢想,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民主牆”上,為蠱惑更多人參加“佔中”,“民主鬥士”們貼出這樣的口號:
“要民主,要普選!爭當選民,做人上人!”
周順子:香港本土派心中的“語言階級”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學碩士 2016-09-30
前幾日,香港《明報》報導,港大中文學院有接近一半的課程將由普通話授課,該校學生會的一名學生為此向校方抗議。她認為,粵語授課課程近年來越來越少,擔心粵語課程滅絕,影響本地學生學習成果。
此外,本月初,該同學還投訴過另外一門課“古代文學評論”,理由是該課教授下發的教學大綱以簡體字印刷。她在Facebook“憤而發聲”,稱已經有人
面對學生的投訴抗議,校方的解釋很誠懇,雖然有點傷一些香港人的“自尊心”:中文學缺乏本港人才,聘請本地講師有困難。直白一些:港大是一個追求學術水平的高等學府,不是不想聘香港人,首先……得有達到聘用要求的香港本土學者。
雖然許多香港人並沒有語言歧視,但不得不承認,像Lai同學這樣,對普通話極端抵觸的人在香港也絕非個例。在我不算長的在港讀書生活中,就遇到過不止一個。
“聽不懂粵語你來香港幹什麼?滾回'大陸'去啊。”
“唔該”依舊是唯一一句我會的粵語,但很少會被極端人士們刁難了。因為我掌握了獲得香港極端人士尊重的“獨門秘籍”:講好英語。當有人對你說粵語的時候,一定要先用英文矜持地回答:Pardon?或者是Can you speak English?如果對方聽不懂,你再一臉遷就:那你會說普通話嗎?請注意順序,一定要先說英語,再“勉為其難”改成普通話。否則,你將有一定機率受到“本土派蔑視”的一萬點穿刺攻擊。
香港本土派的“語言階級”理論
後來,我多少能夠理解一部分香港人對於粵語的執著。因為在那些極端人士眼裡,語言不僅僅是用來交流的工具,更是“階級”的象徵。西方世界的“英語”最高貴,粵語其次,而普通話最不上檔次。有一個香港白領曾對我叫囂:“普通話是次等語言”。
去年中秋,和留港工作的學姐相約酒吧,同行的還有學姐的一位港籍同事。席間,學姐接到上海家中打來的電話,吳儂軟語溫柔好聽。電話掛斷,港籍同事忽然開始感慨:“你們滬語要沒落了,不如我們粵語。你看,就算是在上海,除了你們本地人,誰還說上海話?移民到上海的人會說上海話嗎?你們連學校都用普通話上課而不用上海話。你們就是在被強制說普通話。不會說普通話是不是工作都找不到?你看我們,一輩子不會說普通話,講好粵語就可以。”
英教育部投100萬資助5000名中學生學漢語
據澎湃新聞2016.9.12報導,在一個總投資額高達100萬英鎊的英國教育部資助的“卓越漢語教學”項目的支持下,5000多名公立中學的學生將在接下來四年密集性地學習漢語,學校一周將給他們安排8個小時的漢語學習時間。
該項目由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和英國文化協會合作推行,按照該項目的目標,這5000多名中學生應該會在2020年熟練掌握漢語。這個項目將在英國15個中學開始試點,然後慢慢推廣。
英國教育部學校事務部Nick Gibb表示:“在國際競爭激烈的經濟環境下,年輕人會說流利的中文顯得越來越重要。我們想要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包括熟練地去說和寫中文”。
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則計劃在該項目結束的時候能培養出100名合格的中文老師。
英國文化委員會的學校課程設置主任Mark Herbert表示:“如果英國想要在國際舞台上保持競爭力,我們就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會說流利的中文,這對他們以後出國工作或者在英國創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英國重視中小學生中文學習由來已久,據《朝日新聞》報導,2012年英國教育大臣邁克·高夫曾發表公佈明確表示,將包括漢語,法語,德語在內的7門外語作為英國小學生的必修課,學生可從中選擇一門進行學習。其中,漢語作為“對未來最有用的語言”被英國教育部發言人極力推薦。
回應
風水輪流轉,到了學漢語時候,約翰牛的嗅覺絕對是一流。
一個星期八小時漢語,我們初中英語不只這麼短吧
將來他們一定是由小學就開始學漢語
崛起之路的一個縮影一個小部分
韓國《東亞日報》稱,韓國語言文化正常化促進委員會此前召開記者會,敦促韓國中小學教科書應該“韓漢混用”。與會的教育專家表示,只教授韓文正在導致韓國國民語言能力下降,讓韓國的語言文化衰退,韓國政府應該制定“小學教科書中重複標識漢字”的方案。由於國內呼籲恢復漢字教育的呼聲日趨強烈,韓國教育部此前製定在小學教科書中使用四五百個漢字的“韓漢混用”政策,但此舉遭到不少主張“韓文專用”的人的抵制,政府今年年底將做出最終決定。
回應
媒體敢不敢有點歷史文化和立場。朝鮮李朝是明帝國冊封的臣屬,朝鮮的君主是國王,明帝國是朝鮮李朝的宗主國,朝鮮李朝也一直自認是藩屬,所使用的年號也是明帝國的年號。現在,棒子再怎麼粉飾自己的歷史,也就是說世宗大王,何來皇帝之說?中國媒體把世宗叫皇帝,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世宗是朝鮮國王,不是韓國皇帝。清末朝鮮末代國王憤恨清朝不能保護朝鮮免受日本的侵略,才僭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改王號為皇帝,然後沒幾天就被日本滅國了。
韓國和越南一樣,近代都在推行去中文化,但是尷尬的是,自己的歷史古蹟、古代典籍大多是中文書寫的,如果國民看不懂中文,連自己的歷史都沒辦法搞懂。
你們的純韓文挺好的,求棒子千萬別用漢字謝謝你們了
傻棒子,人家西方用拼音文字人家語言文字是以表音為主,一個單詞一個發音一個意思,沒有重音,你語言還是中文方言文字整個就是中文,以表形為主,每個字寫出來不一樣代表不同意思但是讀音可以一樣,你也學西方讀寫都用拼音完全廢除漢字,想想都累.
棒子的語言是全宇宙最好的語言,千萬不要用漢字。
用白紙寫春聯,韓國人還是沒學到家。
白紙寫春聯算啥,棒子們結婚的時候賓客還送花圈呢,放中國能被人笑死
你們的純韓文挺好的,求棒子千萬別用漢字謝謝你們了
是啊,懇求棒子們,還是不要糟蹋我們漢字了,同時,也要有點骨氣,不要用漢字,因為韓文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據說什麼聲音都可以模仿,拜託了
棒子屢屢盜取中華文明歷史申遺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們認為明朝覆滅後的中華文明旁落,他們才是正統。
唐代沒落後,日本也說自己是中華正統,一遍貶低中華文化,一邊佔為己有,真是呵呵。
為防止國民語言能力下降韓國或推“韓漢混用”
韓聯社2016.8.21報導稱,韓國國民之黨國會議員鄭仁華當天表示,已發起提議,要求國會通過《家族關係登記相關法律》修正案,核心內容是新生兒姓名登記時,將漢字姓名與韓文姓名一起登記。根據韓國現行法律,父母給孩子起名時可以使用韓文或常用漢字,但韓國大法院此前裁決,禁止名字中漢字和韓文混用。因此,韓國各地方的登記機關目前不接受“韓漢混用”的名字申請。
“韓漢混用”和“韓文專用”
韓國國內關於漢字的爭論,分為“韓文專用”以及“韓漢混用”兩派,持“韓文專用”觀點的人主張獨尊韓國皇帝世宗在十五世紀發明的“諺文”,認為可以增強韓國文化主體性。上世紀70年代(朴正熙時期),韓國政府強行推動“韓文專用”。
儘管韓國國內兩派之間的爭論仍在繼續,但漢字教育的必要性還是越來越顯著。韓國國內一位初中歷史老師曾說過,有些學生把獨立運動家安重根義士當做醫師(韓文中“義士”與“醫師”的讀法與寫法均相同)。類似的誤會在去掉漢字標註時,便會經常發生。韓國國立國語院出版的《標準國語辭典》中,有六成的韓語詞彙是漢字詞,而固有詞(在民族語言中本身就存在的詞彙)佔四分之一;在教科書用語中,漢字詞則達到九成。
所謂漢字詞就是指來自漢語的表音字,是用韓國音念出的漢語,同音異字的情況十分常見。因此,若不懂漢語,其含義將十分費解,也會經常混淆詞意,造成諸多不便。直到一百年前,韓國官方文字也只限於漢字,直到一八八六年創刊的《漢城周報》首次正式採用韓漢混用文和韓字專用文的形式。
此前,韓國蓋洛普在“韓文節”前發表民調結果,根據韓國1004名成年人的問卷調查,在“不懂漢字是否會感到生活不便”的選項中,有54%的韓國人選擇“生活不便”。調查問題還包括“漢字是否是外國文字”,47%的韓國人在這個問題上回答“是”,48%的受訪者認為“漢字也是韓國文字”(即漢字是國際化文字)。針對漢字如何使用,有57%的韓國人認為應該“韓漢混用”,41%的韓國人則認為應該只用韓語。
最新調查: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是… 2016-08-12 經濟日報
使用英語的地區分布與人口數。(圖片來源:南華早報)
使用中文(包括各地方言)的地區分布與人口數圖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研究顯示,全球語言的分布情況主要受到移民、殖民經驗與宗教因素的影響。
羅馬人隨著帝國版圖擴張,將拉丁文推廣至歐洲各地與地中海地區。拉丁文已不再被廣泛使用,但仍是許多通用語言的基礎。
大英帝國造就英語成為今日的全球語言,總計有3.35億人以英語為母語,其中2.25億是美國人。英語在110個國家普遍使用,超過任何其他一種語言。
西班牙語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經驗,也在當地留下深厚的語言傳承。西語是35個國家的母語,使用人口超過3.99億人。
阿拉伯語是另一種廣為流傳的語言,通用於60個國家,共2.42億人使用。在公元前七世紀,伊斯蘭教逐漸興起並成為一股政治力量,穆斯林軍隊在各地東征西討,因此將阿拉伯語廣為流傳。
但最通用的是哪種語言?答案是目前使用人數最多的中文。
中文包括種類繁多的方言,使用人數超過10億人,其中大部分在中國大陸,但亞洲其他地區也有為數眾多的使用者。
當移民在全世界再度興起,語言型態將會更進一步演變,但最通用的語言至少在短期內仍將持續如此。
但最多人學習的語言是哪一種?在受訪的學生中,有15億人正在學習英文。
相關新聞
洋腔洋調就是潮?為何台灣人喜歡學ABC講話?
澳媒:禁止中國留學生選修中文澳高中什麼意思?
據《澳大利亞時代報》網站2016.8.3報導,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人權監察組織說,禁止中國學生在該州高中學習期間將中文選作第二外語並不構成歧視。
有人擔心,沒有中文背景的學生會因為說中文長大的同班同學帶來的激烈競爭而感到“壓力山大”,從而害怕學習中文。
報導稱,這導致在澳校裡,僅有400名非中文母語的學生選修了12年級的中文課程。
回應
你們民主社會不是口口聲聲說尊重個人選擇嗎?怕引起競爭?嘿嘿,人群本來就有競爭!怕競爭為什麼還要搞奧運會?嘿嘿,白皮好不自信!
好些為噴而噴,搞清楚狀況了嗎?原因是:一方面母語是漢語的孩子給那些母語非漢語的孩子構成了巨大的學習壓力,從而導致他們放棄漢語學習甚至選學人數下降;另一方面,母語是漢語的孩子選修漢語做第二外語本來就是混學分,鑽了學校的漏洞。
所以可以不讓澳洲人說英語嗎!!我英語不好,也覺得壓力好大啊,不想學英語了。
澳的價值觀是誰是大哥就跟誰,是非不辨,黑白不分,道德敗壞。澳大利亞的第一個東家是英國,第二個東家是美國;以前跟隨英國南征北戰,後來跟隨美國南征北戰。那是一隻狗,沒腦子的狗,有狗糧就是主。
我們必須有這樣一種常識,央格魯撒克遜文明的五大核心國家,英、美、加、澳、新;澳是其中的重要一員……
當今世界,美國是第一敵對國,日本是第一仇恨國,但這都不算什麼,在這個世界上,澳大利亞是全方位無死角最討厭中國的人,一方面攢著中國人牛肉和牛奶錢,一方面確實最仇恨最看不起中國的國家!從南海指手畫腳到體育賽場說三道四到各種不歡迎中國遊客……看清嘴臉,從骨子裡從文化里從歷史裡從心底里痛恨中國, 5000年都沒有見面的國家為何如此仇恨中國,是羨慕!是嫉妒!看不慣世界上這個從不侵略、愛好和平、四處援助、獨善其身、不和西方同流合污的國家中國!它不允許這世界上有跟他們不一樣不四處侵略破壞的國家!有這種心態的敵對國太多了,在他們眼中中國就是個異類,問題是中國比他們要強大,他們更不高興了!
批文化部不重視台灣文學翻譯 李昂開砲2016-06-08 聯合報
國立台灣文學館昨天舉辦台灣文學外譯新書發表會,李昂(前排中)等作家及翻譯者都出席。 記者修瑞瑩/攝影
國立台灣文學館昨天舉辦台灣文學外譯新書發表會,作家李昂在會中批評文化部,不重視台灣文學的翻譯,表示「翻譯代表國力」,韓國人繼用韓劇行銷後,目前全力投入翻譯,讓更多人藉由韓國文學了解韓國,有韓國作家甚至因此拿到國際文學大獎,台灣真的要加把勁。
台文館去年共外譯16本新書,其中有許多突破,例如作家紀大偉的「膜」是政府補助台灣文學外譯,首次出現同性戀作家創作的同性戀文學,還有首度有女性劇作家的譯本。
昨天的新書發表,包括陳芳明及李昂等多位作家與翻譯者都出席;李昂開砲表示,文化部一年外譯經費只有20萬美金,但據她所知大陸光是單一作家,就付給英文翻譯者25萬美元,而且台灣的外譯費用近年逐步減縮。她表示,台灣文學透過翻譯在國外出版,是讓外國人認識台灣最好的機會,也是最深刻的。
她寫的「殺夫」一書,30年前想申請外譯經費補助被政府拒絕,認為「不適當」,但目前卻已成為台灣文學中被翻譯成最多種語文的作品。她表示,政府不僅應重視外譯,還要幫作者到國外「打書」,30年來她都是自己花錢到國外單打獨鬥,每次到全球最大的德國法蘭克福書展,看到花最多錢打書的就是韓國人。
回應
乖乖,自己的作品居然要老百姓出錢翻譯!老百姓有義務掏錢? 莎士比亞豈不要從墳墓跳起來要錢?
北港香爐--人人插,又要開爐了,不是開炮!
說穿了那些作家很多就是要$罷了
自己文學~要等外國人幫你翻譯~別傻了~你不翻譯~別人有機會認識你的作品~
這個系畢業生,能搶到22K薪水嗎?過去幾年大概拉低不少大學畢業生平均薪資吧。
去年曾經面試過一位台文系畢業生,問他怎麼會申請跟自己主修完全無關的工作,結果他就一直抱怨台文系畢業很難找工作,大公司一點機會都沒有,學校工作也要靠好關係才有機會進去拿但只能拿低薪,這個系畢業的其實就是廢物一枚!結果他最後還是沒機會被錄取!
一個系辛辛苦苦唸到畢業,了不起只能跟爺爺奶奶比較有話聊,不倒才怪!
本來就是意識形態下的產物,倒閉不覺得意外!
維基百科有吳語版、贛語版、客家語、文言、粵語,就是沒有台語版,
其實真的有『台語版』。根本就是幾隻小貓的聚會所,用長老會的見鬼羅馬字寫文章。連閩南人都看不懂。
醫學大學設台文系, 蠢豬才會去啦!!!
蔣為文這些台獨教授快失業囉~爽啊~
台文系根本詐騙集團,倒閉也是剛好而已,教授們撈了八年,下地獄去吧!
支持學生申請國賠!
昨日廣設台文系、桃園機場改名、今日中油迫遷高雄,中華郵政改名又改回。。。都是無知至極的民粹使然,無知至極、害死台灣!
台文系應該改台灣歌仔系就業就多多了,否則這系所在台灣已成草包系所。
簡單解決的方法,併入中文系即可。
全世界都在學中文, 只有這群夜郎在自大!
「台文系的最大挑戰,便是台灣文學研究體制與國民教育的極度脫鉤。」這句話是指:如果立法規定 台文為法定語言 关閉中文系 外文系 独尊台語 . 如果讓他們成功逼教育部規定台文系學生才能在中小學教閩南語。台文系便會成為大紅大紫的熱門科系了。
台文系=台文死
誤人子弟,下十九層地獄 教出來的太陽花除了鬧事還會幹什麼正經事?
然而,藍士博認為,現在台文系的最大挑戰,就是台灣文學研究體制與國民教育的極度脫鉤。當體制內外的「循環」與「再生產」無法完成,對內無法整合分工,對外無法爭取空間、資源,連有別於「中國文學系」的文化底蘊都無法完成,台文系誕生的二十年終將只會是黃粱一夢。
回應
溫宗翰:今天是個重要的日子,臺文圈的朋友似乎沒有多大的感覺。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催生全臺各地臺灣研究系所誕生,因應補助款而創設之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今天送走最後一屆畢業生,同時也象徵著中山醫臺語系正式倒閉。今年年初,中山醫臺語系創系大臣廖瑞銘教授的殞落,恰似呼和著今年中山醫臺語系消失在學院的悲慘現實。當初剛說要「停招」時,幾乎全無他校臺文系所教師出來聲援,我與幾個朋友雖參與反停招運動,卻也只能旁觀聲援與偶爾給系學會一些建議而已,第一次運動使得校方暫緩,不久後卻依然停招。
晚近八年來的臺灣文學系所,幾乎完全摸不到發展方針,自我剪裁、自我矮化、自我割裂,改系名的、改方向的此起彼落,事實證明,臺灣文學系所與臺灣社會日漸疏遠,早已成為無頭馬車。就算了吧!臺文青年不必再無謂犧牲與努力,反正在學院沒有臺灣文學的年代,臺灣作家們還不是用生命寫作撐了過來,老話一句:沒有臺灣文學系,臺灣文學依然昂揚挺立,就讓社會解決臺灣文學系所吧。
台灣文學幾時挺立?台灣一年出版四萬多冊,百分之八十是外來的,大部份是中國來的以及日本漫畫書,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是不必用到什麼大腦的著作.再看看中國,一年四十幾萬冊,大部份都是自己創作的,許多是航天航空,軍火工業,重工業(例如核電及高鐡等)這些真正能讓國家民族復興強大的產業,台灣根本沒有!台灣連中國文學都失敗了,對於掰出來的台灣文學當然必敗!
台語就是閔南語,是中華文字的一種方言,實在不懂何為台文系,甚至創立字體,如此忘本的極端行為,沒啥好談的。 真正的台文應該是原住民的文字語言,這合理多了。
星馬地區也稱其為「福建話」這是不忘本吧!
我這個大馬人支持你的觀點。
我們客家人也稱其hok lo boi (福佬話)始終如一
本來就是大笑話,現在才倒,拖太久了!
真是天理昭昭...不是不報時候已到.
美國人那有叫他們自己説的語言"美語"? 都是台灣人自己弄出來的!
美國人駡移民,"do you understand English?" (你懂英文嗎), 可沒有人説"do you understand American?"
是的English是指語言,American是指擁有美國籍的人。
台文系倒閉 象徵本土化的黃粱一夢? 2016-06-06 聯合新聞網
圖為前總統陳水扁為成大台文系揭牌。
台灣大專院校面臨少子化壓力,裁撤、合併時有所聞,「人文無用論」也一直是產、官、學三方爭論不休的議題。日前才傳出輔大哲學系光是今年,就有一個班級的人數轉系,如今又傳出一文學系面臨關門的命運。
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長溫宗翰在臉書上透露,6月5日,中山醫學大學台文系送走最後一批應屆畢業生,同時象徵著該系正式倒閉。
台文系是政策下的產物
時間拉回到1997年,真理大學成立第一所台灣文學系,上承90年代台灣本土化運動的興起,下接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的政策允諾,台文系於全台遍地開花,前總統陳水扁更親自為成大台文系揭牌。
然而面對升學主義的作祟,「台文系畢業要幹什麼?」這類問題從未消失,台灣文學長期被邊緣化更是該系發展的緊箍咒。中正大學台文所所長江寶釵就曾在受訪時指出,台文系與中文系的區分,是創所過程中遭遇的最大困難,大家都在摸索如何「找出自己的特色」。
走不出校園的台文系
曾投入2016立委選舉的共生音樂節發起人藍士博指出,成立台文系所的目的,在於鬆動(非取代)(?)戰後由國民黨在台灣創造的黨國、中國、漢文化為核心的國民教育,但過去二十年台文系所始終沒能跨出大學校園,成為零散於各大專院校的「弱小科系」。
藍士博在臉書上寫道,認真檢視,台文系所當中出身自中文系的師資還是較多,當中也不乏外文系、日文系、歷史系、社會系等出身的老師,讓台文系所保持著高度的新鮮感,卻也是流於一盤散沙的原因之一。「課一直開、研討會一直辦,卻沒人再多花時間關注,這個學科的未來要怎麼發展?她與這個社會的關係?她在國民教育的重要性?」
與社會脫鉤,正當性消失
事實上,台文系成立的其中一項宗旨,便是保留台灣文學,進而強化台灣在地歷史、文學研究、培養人文關懷。許多台文系所均強調,跨領域整合以及善思辨的人文研究,像是培養母語教育人才、國際與國內的學術發展,是台灣文學銜接業界乃至全球化的重點。
這種透過荒誕漫畫或是中文“低效率”論來批評中國的新方法如同打過預防針,搖身一變包裝在消毒過、只提科技適用性的中立說法之下。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或許中國人在認知上都能像西方人一樣完全表達自己,因此黑格爾的中文認知“阻礙”科學一說不成立。但在技術層面上,麻煩的中文字顯然阻礙了使用者使用電報、打字、電腦等現代資訊科技。因此結論是——黑格爾還是對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文不僅在21世紀走強,也是在這個數字時代裡最快、最普遍、最成功的語言之一。中國不僅號稱是第一個大量引用“聯想輸入法”的國家,同時也是個科技龍頭。很顯然,漢字並未阻擋社交媒體的熱潮。其智能手機行業也在蓬勃發展,並且已經銷售到世界各地。甚至還有社交媒體兼電影院,觀眾可將觀看心得透過手機短信投射在電影上。不論是好是壞,結果證實這些都不需要通過中國文字全面拼音化來完成。
不管證據如何顯示,昔日東方主義仍在抬頭。也許與其將這些過時理論重新包裝,不如好好認真花點時間來學習中文打字機、電報、電腦,還有特別重要的:漢字。
本文原載於《外交政策》。墨磊寧(Thomas S.Mullaney)是斯坦福大學中國歷史學副教授。其著作包括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tion:Ethnic Classification in Modern China (《立國之道:現代中國的民族識別》與The Chinese Typewriter:A Global History of Information 。
到了1903年,這台不明機器的虛構發明家終於有了名字。攝影師兼專欄作家路易‧約翰‧史達曼給它取名為(“Tap-Key”)“踢躂鍵”,一個結合了偽粵語和擬聲詞的雙關名字。“我從其中一份報紙上得知一個中國人發明了這台天文打字機”,史達曼寫道,旁邊外加了一幅插圖,圖中畫著一台更是巨大到可笑的機器。畫中至少有五個中國人同時嗒嗒嗒地在一個龐大鍵盤上打著,另外五個人在一旁大量補紙。(很顯然的,操縱一台中文打字機的人力已比三年前這打字機初亮相時多了一倍。)
進化論學者們對於中文的批評在20世紀漸漸進入模糊地帶。1936年,美國漢學家顧立雅發表一篇文章《中文文字的由來》,文章批評當時廣為大眾接受的理論——中文是作為語言起源的象形文字和其假定最終目標表音文字的混種。顧立雅的靈感來自對於比較文明學與種族科學的評論。他直攻那些認為字母語言至上的作家們,也對號稱中文文法難以形容某些想法的說詞開砲,尤其是指對現代觀重要的想法。
此種評論已廣泛大幅勝出。語言學家傑夫‧參普森也在他1985年的作品《書寫系統》中駁斥那些覺得中文不足的說法。1987年人類學家傑克‧辜迪也開始撤回他之前對於中文的批評。他說:“我們都有這個缺點,都太偏好西方獨特的交流方式”。
雖然進化論學者的中文論已被邊緣化,但準科技理論依舊存在,提供足夠空間給予那些中文次等論的老掉牙比喻做文章。在這些人眼裡,即便已是21世紀,中文還是那1900年時被創造出的不實怪物。就連《辛普森一家》電視劇也在2001年加入對中文的吐槽。在故事裡主角荷馬‧辛普森在一家幸運簽餅公司幫忙寫餅乾裡的箴言。螢幕上荷馬即興說了一串名言短語,而他的女兒莉莎則是負責用中文打字機把她父親的名言一一打出。荷馬講到一個段落時停下來確認莉莎是否有跟上:“你都打下來了嗎,莉莎?”,但莉莎面對著那荒唐又復雜的機器,小心翼翼地打著鍵盤,猶豫著說:“我不知道耶”。
19世紀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裡提到中文“從一開始就是科學發展的障礙”。他認為某些概念無法以中文來表達、形容、甚至想像,就連對那些說中文、懂中文的人也是如此。黑格爾斷言人類被語言掌握,而中國人很不幸的是被一個與現代思想不協調的語言掌握。
黑格爾的觀點不出意料地跟當時被社會達爾文主義所壟斷的知識界一致。就像人類種族有等級制度一樣,歐洲人也把語言等級制度化了。印歐語系至上,其餘的尤其是那些不用字母系統又無語尾變化、無詞形變化的都是對人類發展有礙的文字。以一個語言學家、傳教士和漢學者的角度,塞繆爾‧威爾斯‧威廉(衛三畏)認為:“中文、馬雅文跟埃及文都如同象形文字,都是表意的”。在這些語言中,“馬雅文”被西方入侵者活活消滅了,而埃及文最終也被拼音化了。但中國還是固執的抓著它那垂死的書寫系統,“在其文學的支持下,孤立處境的強化下,人民和鄰國的尊崇下”,結果導致的是“語言構成的精神孤立”。其語言使得中國人“依附在他們的文學上,成就了他們的自大,給予了他們自足能力,促使了對他人的鄙視,阻礙了他們的發展”。
除了 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漢字還是一種藝術、一種文明傳承的載體
中文一直是語言進化論的批評對象。一篇1912年的短文中寫道:“任何一個腦子清楚的人想到學中文都會頭疼。中文必須要被遺棄”。W‧A‧梅森也在他1920年短文《書寫法歷史》裡表示:“像中文用這種語音字,早在它初期發展階段就被扼壓了”。另一篇1932年的報告說得更直接:“中文書寫,簡單來說實在是太糟了”。
就在東方主義1.0的鼎盛時期時,東方主義2.0誕生了,並且開始成為主流。一開始,東方主義2.0跟東方主義1.0一樣,或多或少都參雜著歧視色彩,但其重點卻不同。東方主義2.0對於中文的批評著重於其科技的不實用性和中文文字的缺點。1900年1月一篇出現在舊金山考官版面的漫畫插圖充分錶現了中文文字和打字機以及和其他現代資訊科技是如何“互相抵觸”的。這台長12呎、擁有5000個鍵盤、純屬虛構的中文打字機據說佔據了杜邦街報社的整個房間。“兩個房間並在一起才容得下這台偉大的發明”,作者解釋說。作者另外形容打字員就如同一位統帥,在廣大平原上指揮著部隊。另一幅插圖則畫著滑稽的發明家高坐在凳子上,口裡“透過錫製傳聲筒向四個肌肉發達的助手”用半粵語胡言亂語地喊著。
墨磊寧:說漢語落後,某些西方人的認識還停留在200年前
斯坦福大學中國歷史學副教授 2016-06-05
即便在這個中國社交媒體發達的時代,人們對於中文的偏見始終存在。一般人會誤以為到了2016年,20世紀對於種族歧視、殖民主義和社會進化論的普遍批判聲會敲響19世紀以高傲的殖民者的角度貶低中國文化的喪鐘。或者我們會希望,即使對中國的各種不同看法仍在,那些有著陳腐觀念的人至少會被視為古板的西方中心主義者,如同機場書店的廉價平裝書,不值認真一讀。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西方大眾對於中國的認知還停留在19世紀,歷經社會進化論和種族科學的沒落,這種認知在新世紀裡依然十分普遍,而其原因應主要歸咎於某些人“中國不適合現代科技與媒體”的言論。
我們姑且稱其為東方主義2.0。
在最近的一篇《紐約客》文章裡,屢獲殊榮的科幻作家姜峰楠假想在另一個世界里中國使用一套字母或音節書寫系統,如同現今大多數其他民族使用的表音文字。他認為現今中文字母和其假設的鍵盤不適用,而這將構成廣泛的識字障礙,並形成“套在中國文化脖子上的沉重負擔”。這是一個十分詭趣的說法,尤其當全中國的識字率高於95%,而中國也早已採用和增強能夠快速有效在電腦上輸入中文的QWERTY鍵盤。
姜峰楠並不是唯一一個用中國資訊科技來批評中文漢字的人;最近一台在牛津科學歷史博物館展出的中國打字機淺藏涵義地取名為:“古怪:意外之物與非常行為”。網路上網友們在討論後確信只要用戶嚴格按照“600個步驟”去做,那中文電腦運算只是“小菜一碟”。
我們沒有理由去懷疑這些評論背後的動機。但憑良心說,這些迎合中文“低效率”說法的評論其實既非中立也非出自善意。實際上是東方主義2.0東山再起,甚至超越了老派的東方主義。這些對於中文文字的批評不帶任何髒字,絕口不提有關西方文化優勢還是社會進化論等帶有歧視色彩的字眼。其結果是消毒後只提科技適用性的東方主義1.0更加具有說服力。在文化意義上,中文可能跟其他語言是“平等”的,但在技術層面,它依然是“落後”的。
要了解東方主義2.0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必須重視東方主義1.0的崛起和所謂的沒落。
《英語世界》2015年第3期第105頁上說:“在談及由中國政府資助並由中國譯者翻譯出版的英文版大中華文庫系列叢書時,美國著名漢學家、《中國文學選集》的編譯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說:中國正在花錢把中文典籍翻譯成英語。但這項工作絕不可能奏效。沒有人會讀這些英文譯本。不管我的中文有多棒,我都絕不可能把英文作品翻譯成滿意的中文。譯者始終都應該把外語翻譯成自己的母語,絕不該把母語翻譯成外語。應該讓英美譯者來翻譯。這是一個中國譯者能不能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中國人能不能實現中國夢的大是大非問題,甚至是一個世界文化的大問題,非認真討論不可。
《湯顯祖全集》譯者汪榕培英譯的《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四句先有英國譯者里雅各(Legge) ,後有中國譯者汪榕培的譯文,現在抄錄如下:
............
由此可見理解中國詩詞歌劇之難,外國人遠遠不如中國人,而理解後,中國人用英文表達的能力卻不一定在英美譯者之下。
就以宇文所安為例,他譯杜甫《江漢》“古來有老馬,不必取長途。”把老馬識途譯成年老的官員了。譯李白《月下獨酌》“行樂須及春”為The joy I find will surely last till spring(我發現的快樂肯定會延長到春天),把及時行樂都理解錯了。表達能力也不見得勝過中國譯者,如《獨酌》“永結無情遊”:...outshine就比beyond有力。
回應
看過後唯一的感受,英語精準表達意境的詞少得可憐。
就拿舅舅、姨父、叔叔、伯伯、表叔、表舅、姑父等等來說,英文就一個單詞就表達了,如果要弄清楚,不知要用多少單詞來解釋
就你所舉的例子來說,英語的上述關係,要么會亂倫,要么沒有血緣關係的扯上關係。比如,你可以娶你表妹,卻不能娶你唐妹;你姑父姨父與你一點血緣關係都沒有,而你伯父叔叔舅舅卻與你血緣關係很強。
僧敲月下門和僧推月下門的區別,老外能弄懂麼.
knock和push的區別我想老外還是搞得懂的
如果完全按字義來翻譯,最後也就是一個笑話.
老外翻譯文言文,純屬扯淡!
看過一些歪果仁翻譯的中國古詩詞,堂堂漢學家也頻頻出現低級錯誤
漢語本來就是非常精準簡練的,這還是現代白話,要是文言文,對外國人來說簡直密碼~
http://www.guancha.cn/Xuyuanchong/2016_05_29_362084.shtml
目前,中國本土的中國學起步不久,尤其要防止兩種片面傾向。首先是要防止中國學繼續沿用西方國家的觀察視角、思維方式和理論框架。另一方面,中國學者也要防止把中國從外部世界中割裂出來孤立研究,陷入自說自話、閉門造車的誤區,這種封閉僵化的中國學將無法擺脫“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困境,既無法真正認識中國,也無法認識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二、中國的複雜性決定了中國學的廣度和深度
...........
以上三點,人口規模,地理環境的差異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歷史悠久,這三點決定了中國學要研究的是一個極為複雜的中國,決定了中國學研究特有的的廣度和深度。
..................
回應
中國近現代的文人之所以學術成就很低,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文人幾乎集體的不自信。
西方主導話語權的背景是三次科技革命都爆發在西方,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全新生產關係的構建給文化發展提 供了基礎。所以真正重要的是爭取率先爆發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時候搞文化才是水到渠成。
蘇東社會主義的失敗,同樣與傳統中國相仿:自限於地域範圍之內,自絕於世界先進的生產力,再加上自身一系列的失誤終歸走向終結,因為社會主義本來就應當建立在最先進生產力基礎之上。相反當代中國則利用一切機會融入全球體系中,產生了人類有史以來最為驚人的發展成果,而且預示了無以倫比的發展空間。
http://www.guancha.cn/HanZhu/2016_05_29_362063.shtml
許淵衝:翻譯中國詩,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翻得好? 2016-05-29
【導讀】理解中國詩詞歌劇之難,外國人遠遠不如中國人,而理解後,中國人用英文表達的能力卻不一定在英美譯者之下。所以徐志摩說:中國詩只有中國人譯得好。中國人能否把詩詞譯成英文,這事有關中國文化能否走向世界,中國夢能否實現的大問題,所以就有了這篇小評論。
《文匯報》在世界讀書日發表了一篇關於《湯顯祖戲劇全集》中譯英的特別報導,報導中比較了外國人白之(Birch)和中國人汪榕培的譯文,結論說:“兩個譯本各有特色,但明顯可以看出譯者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在理解和感受上的深淺之別。”這就是說:中國譯者對湯顯祖的戲劇《牡丹亭》理解和感受比外國譯者更深,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人的翻譯比外國人好。但是外國人有不同的意見。
寒竹:如何思考和建構一門真正的中國學 2016-05-29
從世界範圍內看,中國學作為一門學問並非始於現在,而是有相當長的歷史。文藝復興以後,西方各國開始觀察和了解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大約在19世紀,西方國家的一些大學開始把中國作為一個特定的研究對象。到了第二次大戰後,西方國家的許多著名大學都建立起專門研究中國的學科。從這一點上看,中國學最初是作為西方學術界的一門外國學而產生的。西方人研究中國跟中國人研究西方各國一樣,都屬於對外部國家研究,對異國文明的研究。由於西方國家在國際話語上的強勢地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國際學術界中的中國學,基本上就是西方人對中國的研究,其觀察視角、思維方式、理論框架都受到西方意識形態的主導。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迅速提高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強,中國應當建立起自己的中國學的呼聲越來越高。從學科設置上說,中國人的中國學對應的是西方國家的本國學,跟美國人的美國研究、英國人的英國研究,或法國人的法國研究一樣。目前,美國設立美國學的大學大約有七十多所,其數量超過了美國大學裡的中國學。而中國人的中國學則剛剛起步,尚在成長過程中。
2004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開始共同主辦世界中國學論壇;2010年,教育部在浙江大學首次設立中國學專業;2014年,北京大學建立燕京學堂,建立具有中國主體性的中國學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但是...主要還是面向國外,側重於中華文化的對外介紹和傳播,而不完全是對中國本身的研究。浙江大學和燕京學堂的中國學甚至只招收外國留學生而不招收中國學生。
文下面從三個方面對如何構建以中國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學提出一些初步意見,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中國學界更加關注中國學的構建。
一、中國立場與全球視野的辯證統一
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研究,應當是佔盡優勢,輕車熟路。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從認識論上看,人類認識自己並不比認識外部世界更容易。....從方法論看,要避免認識上的主觀片面性,中國學的研究一定要做到主客觀的辯證統一。中國學者研究中國學,既要有中國立場、中國情懷,又要實事求是,理性客觀;既要有中國視角,歷史比較,又要有全球視野,中外比較;既要堅持中國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又要善於學習和吸取其他國家在中國研究中的積極成果。
Chinese helicopter本意指中國產的直升機質量差,後用以嘲諷新加坡華校生的英文。八十年代前新加坡有兩個教育系統,英文和華文。華文教育當時以中國的教材為教材,在此教育系統下新加坡人的政治認同就是中國。後來取消了華文教育,並強化英文的作用,致使整整一代的華校生被邊緣化,他們由於不會英文在社會上處處碰壁,只能生活底層。至今華文教育的人仍然是沒有知識沒有地位的代名詞。相當於中國的文盲。這個整整一代人的失落是中國人無法體會的。
不太準確。華文教育其實指的是華校,而華校又分大陸、台灣和香港三個體系。大陸系的就是完全用人教社的教材,和大陸的學生學的一樣,目標是大陸的華僑高考,上大陸大學。台灣係也是一樣,參加台灣的高考,考台灣大學。香港系用的是英國的A-level標準,高考考香港大學、新加坡大學或其他英聯邦大學,兼學中文。一般來說香港系的華校和全英文的學校才會孜孜以求提高英文水平,並把英文水平與歧視掛鉤。順便提一下,這三個體系的學校從小學教材就不一樣。讓孩子去哪裡發展,本質上是家長的政治傾向決定的,小孩子很小就被決定了。必須要挂靠一個教育體系,這確實是東南亞華人的悲哀。
新加坡文教界請願要求牛津詞典刪侮辱華校生詞彙
中新網2016.5.26電据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被視為最具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近期收錄具有貶義的“Chinese helicopter”一詞,引起新加坡一批華校生不滿,在網上發起請願行動,要求詞典編輯部將詞彙刪除。
吳明珠指出,“Chinese helicopter”帶有“侮辱意味”,用意是取笑早期的華校生。她認為詞彙“登不了大雅之堂,沒想到竟被收入字典”。她說:“我最擔心的是我們年輕的新加坡人看到字典裡有這個名詞,會以為可以這樣稱呼華校生,太過分了。”
根據詞典釋意,“Chinese helicopter”帶有貶義,泛指受華文教育且英文能力有限的新加坡人。
聯署支持請願的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林得楠說:“我本身是華校生,過去聽到這有點嘲諷的英文詞都一笑置之,但現在有人將詞條正式列入詞典,似乎是在傷口撒鹽,所以我也支持請願行動。”
對於詞典收錄“Chinese helicopter”一詞,華校畢業的文教界人士大多表示不解,認為這詞彙既不屬於規範英語,也有多年不被人們使用,沒理由出現在詞典裡。
宏文學校前任校長胡春河說:“這是早期開玩笑的詞彙,有點輕視英語講得不夠好的華校生,但它已不是常用詞彙,也不正統,根本不該被當成英語收錄在詞典中。”
回應
這種特殊的歧視用語永遠不可能出在堂堂正正說中文、不會因為自己英語水平如何而被歧視的中國人身上,這種歧視,說難聽點兒,是香蕉人的專利。
中國還沒有發聲。新加坡這個有眾多華裔的國家就開始做了。唉聲嘆氣
我只能說如果中國政府是你這種想法,那中國也得不到什麼海外支持。我特別想提醒一下對抱有各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網網友衷心的說幾句,身為大國的公民,就要有大國胸懷,確實有不少海外華人在外媒的洗腦下對中國偏見滿滿,但這可能就是他周圍輿論造成的影響,很多恨香蕉人的網友在他們的環境中長大沒準更恨中國,我不信所有海外華人都恨中國恨的要死,我也不信08年護火炬的華人中只有留學生。我們要通過更開放的交流溝通,來改變海外華人的看法, 讓他們明白,只有中國強,華人在海外才會更被尊重。狹隘的民族主義需要警惕啊!
時至今日,韓國政府的文字政策依舊搖擺不定。2014年,韓國教育部曾發布徵求意見,計劃從2018年起在小學教科書中實施“漢字並記”政策,因韓文專用派的強烈反對最終被迫保留。
但韓國民眾早已用自身行動做出選擇:儘管在公立小學教材中漢字幾乎絕跡,但在廣大的私立補習班,漢字教育卻大行其道。一份數據統計顯示,高達98%的韓國小學,通過體驗課等形式事實上開展漢字教育。
據韓國媒體報導,韓國憲法法院將在聽取雙方的辯論之後,擇日審理宣判。從目前情況看,在經過幾十年的“去漢字化”衝擊下,恢復漢字的原有地位恐並非一件易事。
但完全的“去漢字化”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畢竟上千年來的使用習慣,很難完全被去除。即便到今日,被從“漢城”改為“首爾”的韓國首都,最暢銷的韓文報紙《朝鮮日報》、《東亞日報》依然沿用漢字報頭,韓國景福宮的正門光化門仍高掛漢字牌匾。
回應
中國應該收漢字專利費用!
天啦,他們居然不說漢字是他們創造的!!
它們用不用漢字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以後的實力繼續強大,到時候自然有人來學
韓文專用派不以為然。該派學者認為,只有研究歷史或法律人士才需要學習漢字,因為若不懂漢字,在讀歷史典籍和法律條文就如同讀天書,但對於其他人來說,漢字並不是必需品。不少韓國網民也認為,平時工作、生活,只用韓文完全沒有障礙。反而是漢字的混用,使得原本簡單的文章複雜化,增加了閱讀難度。
韓文專用派還認為,隨著韓流走向世界,韓文的優越性也廣受世界矚目,韓文離開漢字就難以準確表達和理解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爭論之三:是否有必要恢復小學的漢字教育?
第三個爭論在於漢字教育的重要性,漢字教育是否需要從娃娃抓起。
自上世紀70年代的“去漢字化”潮以來,韓國公立小學教科書中已經完全沒有漢字,初高中漢字教學也改為選修課而非必修。這一舉措,讓韓國一代人幾成“漢字文盲”。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韓國有識之士關於恢復小學漢字教育的呼聲始終沒有停止。金大中政府時期,13位韓國前教育部長官聯合上書,建議重開小學漢字教育。李明博政府時期,20位輩分、政見截然不同的韓國前總理在《敦促在小學教育中實施漢字教育的建議書》上聯合署名。他們認為,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錯誤文字政策,使國家陷入文化危機。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在小學正規教育中,應讓學生分階段學習漢字;不應將漢字視為外語;漢字應和韓文一起被視為“國字”來實施教育。
大部分韓國民眾也支持小學教育中加入漢字學習內容。李明博政府時期實施的問卷調查中,高達89.1%的韓國家長認為,有必要從小學時期開始實施漢字學習。
但韓文專用派認為,漢字教育與英文、計算機等教育一樣,屬於“修養”課程範疇,不是小學生所需要掌握的常識內容。在小學階段學習漢字,只是增加學生的負擔,不能帶來任何益處。
但韓國政府主管部門文化體育觀光部堅稱,只有韓文(Hangul)才是韓國的唯一國文,無法接受漢字也是韓國國文的說法。
普通韓國民眾對此也是意見不一。多數網民稱,漢字既然與外國文字並無二樣,那的確應該算是外國語。但也有不少網民表示,韓國國民在戶籍中登記的姓氏100%都是漢字,如果將漢字認為是外國語,那就意味著連自己的姓氏都是用外國語記載的,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爭論之二:韓文是否離不開漢字?
第二個爭論在於,韓文是否需要與漢字混用或併記,還是只用韓文完全沒有問題。
儘管並無精確統計,但一般認為,現行60-70%的韓文字屬於漢字詞,同音同字但異義的情況十分普遍。
以韓文“사기”一詞為例,該詞在字典中對應史記、士氣、詐欺、死期等多達20多個漢字詞,而且每個漢字詞的意義都各有不同。韓漢混用派認為,只有同時標記相對應的漢字,才能準確理解掌握該詞的意義。近期發生的兩個事例,就很有典型意義。
5月12日起正式在韓國上映的犯罪懸疑電影《哭聲》,講述了在一個安靜小村莊所發生的驚恐故事,首映當天就擊敗《美國隊長3》雄居票房榜首。但由於電影名字的韓文,與地名——全羅南道谷城郡的韓文完全一致,谷城郡的民眾非常擔心電影的上映會對該郡帶來負面影響,因而強烈要求電影製片方在宣傳海報中務必同時加入電影名的漢字“哭聲”,以示電影中的場景與穀城郡毫無關聯。
另一個事例則發生在韓國國會。2003年以來,韓國國會議員的名牌逐漸由漢字改為韓文,目前幾乎已經很少有國會議員還用漢字名牌。不過據韓國媒體報導,新當選的韓國第20屆國會議員金成泰和金聖泰的韓文名字恰好一模一樣。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兩人的名牌都用韓文,很容易出現“同名”所帶來的混亂。經協商,前輩議員用韓文,後輩議員則用漢字名牌,以示區分。
韓文韓語去漢字化韓國中韓韓國去漢字化之爭
韓漢混用派學者認為,鑑於韓文中70%以上的單詞是漢字詞,從國民的基本教育課程到日常語言生活,全方位去漢字化行為,不僅容易導致溝通交流混亂,更是將國民推向“漢字文盲”的愚民之舉。
芮曉恆:去漢字化還是恢復漢字?韓國又開撕了
觀察者網駐韓國特約作者 2016-05-16
近日,困擾多年的“去漢字化”之爭,再次成為了韓國社會關注的焦點。
2016年5月12日,韓國憲法法院舉行《國語基本法》有關使用純粹韓文的條款是否違憲的公開辯論。
根據《國語基本法》第3條和第14條,“韓文是指標記國語的固有文字”,“政府機構等的公文必須符合語文規範,須用韓文書寫。僅在製定總統令時,可以用漢字或其他外國文字後附括號標註”。
提請違憲審查申請的韓國語文政策正常化促進委員會認為,上述規定事實上將漢字排除在國文範疇之外,等同視為外國文字。這不僅與憲法文字本身就是韓文和漢字混用的實際情況相違背,還違背了憲法第9條“致力於繼承發展傳統文化和弘揚民族文化是國家義務”的規定。
這是“去漢字化”之爭首次登上韓國憲法法院的公開辯論台。違憲之爭的背後,反映的是困擾韓國社會多年的“去漢字化”之爭。過去幾十年來,韓文專用派和韓漢混用派各執己見,分歧巨大, “去漢字化”的爭論從未停息過。
筆者認為,圍繞此次違憲審查風波,韓國社會主要存在以下三大爭論:
爭論之一:漢字是外國語嗎?
韓文專用派和韓漢混用派的第一個爭論在於,漢字是韓國國文的一部分,還是僅是外國語。
韓漢混用派認為,從1919年三一獨立宣言,到第六共和國憲法(韓國現行憲法),文本均係韓文和漢字混用而成,因而可以認為兩種語言都是韓國的國文。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這已是韓國社會所接受的共識。就如並無明文規定首爾是韓國的首都,但所有人都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一樣。如果說漢字不是韓國的固有文字,那就意味著韓國的最高規範是用外國文字書寫的。
首爾大學國文系名譽教授、前國立國文院院長申載起表示,文字是超越民族和國家的,就像英文字母被英美國家所廣泛使用那樣,漢字作為東亞地區的共有文字,當然也是韓國的“國字”。還有許多韓國學者認為,漢字雖然源於中國,但也是韓民族業已使用了上千年的文字,包括《八萬大藏經》到《朝鮮王朝實錄》等在內的絕大多數韓國古籍均係漢字書寫,而且韓國還創造了乫、乭、乷、畓等100多個獨有漢字,漢字當然也是韓國國文的一部分。
大陸小學語文考卷 你能答多少 2016-02-20 中央社
「鑿壁偷光」講的是誰刻苦學習的故事?你若能答,先不要太自負,因為這只是中國大陸小學語文考卷命題之一,且是最容易的。
南方都市報今天在一則報導中整理出廣州市各小學各年級上學期的語文試卷,發現有些問題許多人都答不出來。
為此,報導整理出部分試題,有淺有深,表示讓小孩和大人溫故知新,但似乎也有考驗讀者之意。
據報導,在「鑿壁偷光」的選擇題上,答案選項有司馬光、匡衡、蘇秦、孫敬。
報導列舉的其他試題由淺至深包括:
─下列詩人屬於「初唐四傑」之一的是誰?選項有有王維、杜甫、李白、駱賓王。
─魯迅原名周樹人,以「魯迅」為筆名寫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是什麼?選項有「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話是誰說的?選項有魯迅、方志敏、李大釗、許地山。
─「自然史」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選項有布豐、法布林、王爾德、狄更斯。
─「最後一頭戰象」的作者沈石溪寫了很多動物小說,下列哪一本是他有代表性的一部?「白牙」、「狼王夢」、「小戰馬」。
─下面哪個不是詞牌名?選項有浣溪沙、鳥鳴澗、西江月、如夢令。
─「故園無此聲」的前一句是什麼?選項有聒碎鄉心夢不成、夜深千帳燈、風雪夜歸人、清泉石上流。
─「一徑竹陰雲滿地」是北京頤和園月波樓一副對聯的上聯,請問下聯是什麼?選項有近水遙山皆有情、一城山色半城湖、半簾花影月籠紗、四面荷花三面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出自哪一個名勝古地?選項有杭州、上海、鎮江、邗江。
─關羽敗走麥城是在今天的哪個省分?選項有湖南、湖北、河南、四川。
─第一個發現和研究甲骨文的人是誰?選項有倉頡、王懿榮、王國維、刁戴高。
─漢字的演變先後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選項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金文、甲骨文、隸書、小篆、草書、楷書、行書;甲骨文、小篆、金文、草書、隸書、行書、楷書;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花甲一週尚餘半百歲月;古稀雙慶猶欠三十春秋」、「花甲重逢還長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這兩副壽聯分別是蘇軾和乾隆寫給兩位壽星的,猜一猜,這兩位壽星分別是幾歲?
選項有120歲和130歲、110歲和141歲、110歲和140歲、100歲和135歲。
陸客2016春節訪港旅行團跌七成 10多年來最大跌幅 中時
陸客變少了 香港迪士尼2015虧損 業績減23%
農曆年後飯店陸客來台少一成五 中時
陸客來台中轉半個月僅17人 聯合
2015年陸客來台415萬人次觀光財2300億創新高
各國備戰2016春節陸客團 泰韓日澳門增 台港減
2016春節陸客600萬出境旅遊 創史上新高 豪砸900億人民幣 中時
中國貴客遊美愛購物勝觀光 陸客春節海外爆買兩極分化:日本爆買依舊澳洲趨冷清 爆買清單馬桶蓋OUT(回應:出國回來都要給親朋好友帶特產,到哪裡去都買一堆紀念品或者特產不是很正常麼)
陸客過年遊日「爆買」 引起銀座混亂 聯合
大陸2015年出境旅遊人數達到1.2億人次,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1大出境旅遊國
人民幣貶…赴日陸客潮退了 2016-01-26 經濟日報
日媒:中國旅遊業發展加速多國觀光局撤離日本2015-11-25海外網
鼓勵海外觀光 大陸政經雙贏 2015-10-04梁世煌
2016春節七天4億人出門 旅遊收入達137.9億、600萬人出境旅遊
大陸2016春運已運輸旅客13.8億人次
大陸2015年旅遊破41億人次 一半在鄉村 收入4兆人民幣
2016國慶黃金周國內游人數破5億人次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瀕危語言研究》 去中國與俄國化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香港回歸十年 藏疆港台獨之毒藥 民主的烏坎之路 民主形式萬歲 假民主自由之名 假日經濟)
但是比比下面視頻這位香港姑娘, Heather算是香港媒體正在炒作的一位新晉網紅,目前無業…呃…是一名自由職業者,愛好是上街搞…呃…參與本土抗爭運動。海歸男士提問,如果與男友政見不合將如何處理.不等男嘉賓問完,Heather就斬釘截鐵地說出“分手”!因為“支持和反對梁振英政府這兩種不同政見,是關係是非黑白的問題,是個人價值觀層面的問題!”
回應
說到底還是教育問題。回歸後沒有把教育立即抓在手中的後果!當時就應乘勢而為,現在再來搶占教育這一塊,難度大啊
香港洗壞腦的一代廢青,18-28歲。那個男主持人是支持佔領中環的偏激青年。出於污泥而被染?除了政治化,打雞血,廢青們幾乎找不到其他人生目標。
這女孩生活在虛擬世界,靠幻覺維持理想。
不就是為了出名裝逼裝到底嘛!
一個月1W餘港幣就滿足,因為有更偉大的事業要去做,嘖嘖嘖~~~
這傻缺娘們儿未來也就是個流亡海外搞民運的命~
相關新聞
港媒:魚蛋引發的並非革命,邊緣化憤青卻的確危險
旺角暴亂損害香港核心價值 香港政府新聞網
香港觀察:法治不彰暴亂不止
9月港地價大跌68% 房價跌7.5% 僅北京六環一半 TVBS
香港9月房價大跌逾68% 大陸下行空間更大 聯合新聞網
香港地價暴跌 業者也看淡北上廣深房市 中央社
新春大陸訪港旅行團跌七成 系10多年來最大跌幅
港股2016.1.20收黑恆指跌破淨值1998年來首見
香港住房现实将倒逼房价下跌或将重现1997 搜狐
投行:香港97危機恐重演 中時
裝反騙踩很有意思嗎?你說出這樣的話不覺得無知嗎?你知道香港的教育掌握在誰手裡嗎?香港的教育可不像大陸這邊掌握在政府手裡。即使是這樣,也是你的失職。教育,特別是價值認同、國家認同是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一國兩制就是壞在機械理解,在回歸之初就應該對教育進行清理,現在來搞困難就相當大,而且會越來越大。基本法23條、國情教育就是典型例子,一碰反對就退縮。你看看這些人“反蝗”“舉殖民地旗”“佔中”對內地對國家極盡羞辱,我們有辦法嗎?更搞笑的是英國人臨走在香港搞了個學生會組織由政府撥款卻搞什麼港獨,特區政府不清理,公立大學教授像什麼“陳雲、戴耀廷”之流特區政府不進行清理,--- -這與學術自由、言論自由無關。還有司法最能體現國家意志,可是在香港有一批外國法官在高等法院,說什麼體現審判獨立在世界罕見,律師界更是一大票人反中央。要不這些小年輕怎麼感肆意妄為?不過是判罰幾百幾千元或是幾個月的感化令,而這些年輕人被塑造成反政府、反暴政的英雄,這些人當然會是越來越多。真不知要中聯辦幹什麼。
是什麼讓港仔如此乖張?難道殖民史真的讓他們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甚或他們只是殖民者的打手?從西方的動向來看,後者居多。若如此,港府當嚴懲之。
大陸多數人認識繁體字不是先天就會,而是前幾十年港台文化風靡大陸產生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說錯了吧。反正我認識繁體字是因為看古書看的,還有學習書法。
我也是,中學時看的我爺爺的留下的一部三國演義,就是繁體字的。
把台獨趕出台灣,把港獨趕出香港。
他們也是同胞,受錯誤思潮毒害而已。不能像白人那樣搞種族滅絕,應當是教育轉化,難道他們比日本戰犯還要頑固嗎?學習毛澤東,團結反對過自己,被證明反對錯的人。這才是真正的自信與胸懷。
他們還真不一定是同胞,國籍是中國國籍嗎?
上海姑娘看男友家境 香港姑娘看男友挺不挺梁振英2016-02-17
過年這些天,一段“上海姑娘隨男友回江西過年因團圓飯太low毅然分手”的故事被炒得沸反盈天,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互聯網上拉拉雜雜湧出數百篇文章,主旨大抵是“討論愛情上層建築與物質基礎之辯證關係兼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讓某家年年辦晚會年年挨罵的電視台鬆了一大口氣。
香港學民思潮發言人黃子悅接受電台採訪 談簡繁之爭 被問至語塞
2016-02-15,香港學民思潮發言人黃子悅接受香港電台採訪,稱不滿特區教育局要求“小學生在基礎薄弱時就學習簡體字”,主持人反問:“文件哪裡有講?”黃子悅頓時語塞,稱要“回去看文件”。
據公開資料,黃子悅1997年出生,15年起擔任學民思潮 發言人,佔中期間,曾參與黃之鋒發起的絕食示威,後因體力不支退出。
香港教育局:一直強調先繁後簡
香港教育局擬改革語文教育課程,在特區引發熱議,有部分反對者稱,讓中小學生學習簡體字是“政治手段”,甚至稱這表明政府想進一步“內地化”。
其實,《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諮詢文件在去年12月就已發布,諮詢期截至本月15日。文件提及,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也應具備認讀簡體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以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並須關注學生運用規范書面語的能力,以免他們表達受口語或網絡語言影響。課程繼續以“用普通話教中文”為遠程目標,建議學校按校情考慮是否推行。至於獨立成科的普通話科,建議小學可選擇在初小起教授聲母與韻母。修訂還更強調課程有培養家國情懷的功能,以往“體認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宗旨,修訂為“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分,並具備世界視野,持守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珍視中華文化和尊重社會上的多元性”。
對於爭議,香港教育局回應表示,“認讀簡體字”以往在2002年的課程指引中就已經提出,並非今次更新的諮詢項目。
回應
池淺王八多!
跟彎彎越來越像了
為什麼不連繁體字一起反了,不用學多省心。想脫離中國?離開中國的土地你想說你不是中國人都難。
香港教育局:一直強調先繁後簡?繁體字明明就是更難的版本,居然為了政治因素,強調先繁後簡?大陸讀過書的孩子表示繁簡閱讀不是壓力,當我們大陸放棄了繁體字?字典表示不服氣;練習書法的孩子表示繁體字很美,寫起來很藝術等學深了,才能明白行草的魅力,這就是簡體字了;考試過得學生表示簡體字很快,考場上每一分鐘都是寶貴的!
還好意思笑人家,人家回歸時才出生,經過特區的教育變成這樣,聯想到香港的一批小年輕的作為,難道中央和特區政府不是失職和應該反思的嗎?
上述中國語言的孤立性和具體性就成為,主張語言與思想、科學甚至整個文化有決定性者,立論的共同依據。張東蓀在民國二五年說:「我研究中國語言的構造,從其特別發現大有影響於中國思想……第一點因主謂語不分明以致中國人沒主體觀念……謂語(即客體)亦不成立……也沒有邏輯上的命題」(p148,為求術語說一,引文稍改)。傅斯年在《戰國子家敘論》第一節〈論哲學乃語言之副產品〉說:「世界上古往今來最以哲學著名者有三個民族:印度之亞利安人、希臘人、德意志人。……繁豐的抽象思想,遂為若干特殊語言的形質作玄學的解釋……亞里斯多德的所謂十個範疇者……這都是希臘語法上的問題」(p147,一三六p82)。
但周氏認為語言決定論應保留,因為語言型式不能限制人的感覺和思想,只能把二者指向某些習慣的方向。而且所有語言均有概括化(此類似本書第二章所言認知結構),只是表現在不同方面,不能以原始語言缺乏概括的抽象名詞〔實際上不欠,參見李維.史陀《野性的思惟》(一一五ch1〈具體性科學〉)〕,用以判別語言的高下優劣(一三五p145)。
周氏在分析中國文字的起源和「六書」時,認為中國最早的圖書文字通常用以代表具體事物,但抽象觀念還是藉由指事、會意、形聲、假借、或轉注等來達到(一三五p115-8)。
至於西方語言本書多處已析判,在此引一些學者的看法來結束本節。
徐道鄰認為西方語言的兩值思考模式是建立在主謂的結構上,因此:一、本體論上以為宇宙人生有主客對立。二、時間上以為有絕對的過現未。三、空間上有絕對不變的宇宙。而這些均不合現代科學,且造成西方在思想上較不能容忍異己。徐氏並一反西方語言絕對異於原始人語言說,而認為西方的兩值思考才是人類的一種原始反應(如能吃不能吃)(一三七p37-8)。
Chaee在《語言暴力》認為中國語言是一種多值語言……了解中庸之道……具有傳統的容忍性,他們不傾向於西方狂熱意識形態。種族的、宗教的、主義的鬥爭很難在中國持久(一三八p143-5)。Chaee的看法有點簡單化,且是一種語言決定論。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2509666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瀕危語言研究》 去中國與俄國化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
回應
《漢留》的原作者是蘇三,就是那個發明中國文明西來說的所謂歷史發明家。回复這種人是對自己的侮辱。我們的人生如此短暫,不是每一篇文字都需要閱讀的,比如蘇三的東西,吃了一次虧,以後看到她的文章就自動略過,等於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壽命。
這就是欲亡其國,先亡其史的經典範例!
把文字和思維聯繫起來是意見很荒唐的事。文字唯一的作用是承載信息。其實漢字的優勢幾乎是壓倒性的。第一, 漢字信息密度是全世界文字誕生以來最大。信息論中引入信息熵的概念來考察文字的信息密度。聯合國有五中工作語言,他們的信息熵分別是中文9.65 英文4.03 法文:3.98 俄文4.35 西班牙文4.01。漢字的信息密度是其他語言的2倍多。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同一份聯合國文件用中文打印出來的總是最薄的那一份了吧。第二 漢字具有高度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漢字大約有8萬個,但只要掌握3500個就可以滿足從日常交流到從事最尖端的科研活動。歷史上漢字個數曾超過23萬(應該是把茴的所有寫法都計算在內)現在只有8萬,漢字的個數不僅沒有隨著社會發展而增加反而減少了。莎士比亞是的英語有3萬個單詞,莎翁全會。現在英語超過100萬。如果以對單詞的掌握程度來衡量,現在即使最博學的人對於莎翁來說都是文盲。現在知識和信息的發展速度來說漢字將是知識時代唯一的選擇。知道為什麼在外國讀古典文學是意見高大上的事情了嗎?能讀懂古典文學,需要極為高深的學識。莎士比亞,雪萊,歌德。所有古典文學都是現在人根據原著在創作的。放在中國有誰會覺得讀西遊記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讀離騷還差不多。
http://www.guancha.cn/Vshanshan/2015_12_30_346403.shtml
緣現論(2)(二)中西語言的特質
周法高認為中國語言有以下特質:一、單音節,指語言單位大部分是單音節,如我-們、椅-子、國-家(一三五p1)。二、孤立性,指中國語言不用或極少使用語法上的形態變化,如動詞沒時態變化,名詞沒單複數變化,主謂詞的區分不嚴格,形容詞、副詞、介詞的使用不嚴格(p4)。三、具體性,周氏引Granet的話:「中國人所用的語言是特別為描繪而造的,而不是為分類而有的,一個特別為喚醒特殊感覺而不是為著定義或下判斷而有的語言,一個討人或歷史家所崇拜的語言」。又引高名凱在《漢語語法》的話:「中國的語言在表現具體的事實方面是非常活潑的(表象主義),而在抽象觀念的說明方面比較沒有西洋語言那樣正碓(原子主義)」(p11)。
漢字在現有技術環境下,和字母文字體系沒有高低之分
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不在於承載信息的符號是否複雜或者簡單,作為信息傳播和承載介質的文字符號,簡明和抽像不是它存在的目的,表達事物、事件的時間效率與準確性、有效性才是目的。人類長久以來追求的是如何運用已有知識體系解決現實問題,並非為了記錄而記錄,只是因為記錄可以留存信息為後來做參考。文字所承載的不只是複雜的思想,更多為了傳遞生產生活必須的標准信息而存在。
若承認符號系統,越簡明、越抽象就越高級的論點是正確的,那二進制的0和1構成的代碼比現在任何人類的語言都應更高級。而事實上對人來說,它只是機器語言,現在的計算機只能識別二進制,更高級的計算機語言,比如visual c++、visual foxpro、delphi等等,它們寫出來是一些人們可以看懂的語言,但是計算機看不懂,這個時候需要有一個編譯器把這些高級語言轉換成低級語言。高級語言所編制的程序不能直接被計算機識別,必須經過轉換才能被執行,按轉換方式可將它們分為兩類:解釋類執行方式類似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同聲翻譯”,應用程序源代碼一邊由相應語言的解釋器“翻譯"成目標代碼(機器語言),一邊執行,因此效率比較低,而且不能生成可獨立執行的可執行文件。
人類語言的複雜性,無論中文,英文或是其他文字都降低了現在計算機的效率,正因為如此,現代互聯網的發展方向是向語義網演化,這樣的“智能網絡”不但能夠理解人類現有的各種詞語和概念,而且還能夠理解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可以使交流變得更有效率和價值。人類關於智能技術的發展方向並不符合《漢留》原作者“簡單而規範的符號記錄複雜的思想,一直是人類追求的一個目標”的結論。其對漢字的長遠預測也不會實現。
漢字研究應從信息傳播和技術發展層面去入手
客觀看待漢字存在的意義,就不應繞過文字作為信息傳播介質的作用,去論述文字的低級與高級之分,並在主觀臆造的想像裡,得出“漢字由於文明落後才得以保留”的觀點,陷入文化價值觀與文明高低對比的老路上(之所以說是老路就是指西方中心論那一套),這麼做只能造成文明自我矮化和文化自卑。所以,研究文字領域的學術,不能缺少對文字體系在信息傳播領域的理解,也不能缺少對人類科學技術發展能力的了解。
漢字隨著技術文明的起伏而興衰
中國之所以形成東亞地區土地最為廣袤、人口最為眾多的統一性大國,文明之所以輻射、引領了周邊地域數千年,不是簡單歸結為地理環境因素。從物質認知角度講,中國古典文明的本質是技術文明,是領先周邊的生產力技術水平,造就出遠比周邊地域高得多的物質財富能量,這是中國文明被接受、學習的關鍵。和同期周邊相比,中國古代時期的生產力先進程度有太多的物質遺跡與文獻史料可以證明,也可以從現在周邊國家的各種物質遺存來佐證。發達的生產力基礎是建立在成熟的知識體系傳播基礎之上的,這一切和漢字對知識的承載能力密不可分。所以是漢字,而並非語言(中國周邊地區的語言,尤其是接受了中華文明的日、韓都不是漢藏語系)成為中國文明向周邊拓展的主要載體。
歷史上,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使用漢字的歷史都超過千年,他們的實質文字變革都與近代西方國家對東方的入侵和被殖民有關,這裡就不贅述。除了日本,韓國與越南更多的因素是出於擺脫中國影響,尋求政治獨立而進行的(韓、越歷史上都曾有拼音化本國文字的事實,但二戰後國際秩序重新劃分才得以真正推行)。這一切的的根源並非是漢字的問題,而在於近代中國自身的生產力技術水平被西方遠遠超越,以往的物質基礎不足以支撐對周邊的影響,導致主導文明的能力被肢解和顛覆,這個歷史進程里中國失去的遠比漢字對周邊的影響力要多得多。
進入21世紀的中國,依然用漢字,但國家綜合實力和科技能力已逼近西方發達國家,並作為世界工廠向全球輸出工業化製成品,而之前這只是英國、美國這樣的英語國家才擁有的能力。同為字母文字體系,促使英語而非拉丁語成為世界主要通用語言和文字的原因,就源於生產力水平(英國是工業革命的源頭)的高低,是它造成國家實力的強弱,物質財富積累能力上的差別,延伸為文明影響力的大小。現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及其民眾,受惠於與中國經貿往來的緊密,以及中國技術產品的大量輸出,而造成漢語學習成為世界的主要文化潮流之一,漢字再次成為了世界各國文化、經濟交流領域的主要信息傳播介質。
文字、語言傳播是文明的軟實力,它最終成為信息交流和產業標準的核心關鍵就在於國家的硬實力,互聯網時代最強大的語言文字平台仍然是英語,畢竟美國是信息技術的引領者,但緊隨其後的第二大語言平台就是漢語,證明漢字與英文同樣適應信息時代
漢字作為從圖形符號演化來的象形文字,它真實的作用並非停留在對語言、語音的轉錄上,而是信息傳遞的視覺信號,是對事物、事件記錄的載體。漢字甚至比現在通用語言出現得還早,語音隨時代發展,已演化得面目全非,但文字的意義猶在。
從信息傳播角度分析,信息的傳播效率和準確性是關鍵,漢字不僅可以完全做到,還能夠讓人對信息做到快速的識別和理解,這才是漢字作為現代人類主要文字體系之一的根本因素。沒有任何能經受住科學檢驗的證據證明,漢字對現代社會事物、事件描述的準確性,信息通過大腦的反饋效率低於字母文字。
漢字與阻礙“理性思維與邏輯思維”無關
阻礙理性思維與邏輯思維的決定因素是文字使用者群體的智商、知識結構和所處社會環境,並非文字本身。漢字不利於進行理性思維與邏輯思維的觀點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偏見,不是科學結論。
當今世界落後地域,無論採用什麼樣文字體系,其社會發展程還保持在緩慢、停滯甚至是野蠻的現狀,很多在使用拉丁語和法語、英語的拉美、非洲、東南亞的國家與地區就是證明。他們普遍的狀況是原生文明早已被殖民後的西方文明所替代,語言、文字也在殖民時代就更迭為西方的語言、字母體系,但幾百年來,國家經濟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社會文明開化程度不夠,社會群體之間的矛盾普遍尖銳,部族與區域紛爭不斷,暴亂迭起。他們可否把原因歸咎於採用了字母體系的語言後,阻礙了民眾的“理性思維與邏輯思維”,才導致國家發展糟糕的?
漢字與字母文字的歷史作用對比
任何文字在國家或者是統治階層手裡都承擔著政治理念、價值觀念、宗教教義的功能,並不是漢字獨有,若按照《漢留》一文的邏輯,是否可以說,長久以來,字母文字主要作用只是承擔基督教聖經和伊斯蘭古蘭經的傳播,才因此得以流傳?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統一先於文字統一,之後貨幣、文字、度量衡才被統一,這是出於國家行政管理和信息交流的需要而實行的國家標準化行為。恰恰是漢字書寫方式的規範化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解放,更是中國古典文明迎來了歷史發展高峰的原因之一,即:知識傳播的效率大為提高。
文字也承擔著對文化歷史的記憶,由於漢字書寫方式的一脈相承性,研究古代文獻相對於專業學者來說沒有什麼障礙,在國外,比如採用字母體系的西方國家在研究公元前的文獻時,難度並不小,甚至莎士比亞時代的古典英文作品都不是非專業性的西方普通人可以閱讀理解的。
V閃閃:如果漢字阻礙發展,如何解釋中國今天的成就
——與《漢字為什麼能保留下來?》一文作者商榷 2015-12-30
近日,某媒體刊載了《漢字為什麼能保留下來?》一文(以下都簡稱《漢留》),筆者看後,有些話不吐不快。《漢留》作者在文中引述了西方觀點:“漢字不利於進行理性思維與邏輯思維,而邏輯思維正是科學思維。”“中國人對於漢字的理解要建立於視覺之上,這就要求中國人的思維也必須是像形的,而非抽象的,這種語言文字之下的思維會一直處於一種低級狀態。”“總體來看,中國的語言文字確實有不利於現代化快速發展的因素。 ”作者還以周邊國家為例,稱日本、韓國等國在使用了象形文字之後,很快更新為更便捷的字母文字,甚至連越南也已經在現代化過程中使用拉丁字母。
如果漢字如此不堪,為何保留至今呢?作者認為,“國家太大,中國統一,就必須利用統一的文字,所以漢字一直承擔著沉重而怪異的政治功能,因此才得以保留下來。”“由於中國古代文獻、文學的存在,漢字被替代將是對中國文化的重大打擊,為避免這種情況出現也是漢字現在被保留的原因之一。”
作者還強調:任何符號系統,越簡明、越抽象就越高級,舉例“數學符號的簡化,人類的科學才開始飛速發展。文字系統也不例外。”由此推論出:“簡單而規範的符號記錄複雜的思想,一直是人類追求的一個目標”的結論。
西方發展到今天的簡明字母文字系統,是經過幾千年演化變遷的結果,並且最初人們能夠利用字母系統,本身就是一種先進的體現,是一種抽象思維的成就。所以,若要論語言文字方面的“科學成就”,在文明出現的那時起中國就已經落後了。既然如此,《漢留》作者便對漢字進行大膽的長遠預測:將來漢語可能會被無限邊緣化,當字母文字佔據主動以後,漢語雖不會廢除,但只會成為一種文化象徵留存,漢語最終將成為今天的“古文”,最後“自然死亡”。
漢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筆者看來,文字既是人類記錄信息的圖形符號,也是信息承載和傳播的介質,尤其是對漢字而言,基於這個論斷,就需要消除一種錯誤理解: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可以任由其他不同的符號替代和轉換。
如果僅僅只把文字當做語言轉換書面交流的工具,就會陷入與《漢留》一文相似的觀點,即,文字作為語言符號越簡單越高級。這種理解實際來自已然落後時代的西方中心論,主觀認定拼音字母文字才是文字的高級階段,一切基於象形文字傳承下來的文字都是落後文字。
香港學生怎樣看繁簡之爭 by徐舟 校園司令港大通訊員2015-12-06
【繁體字與簡體字孰優孰劣?這一個問題近日成了港理工民主牆的焦點。當部分香港人在“民主牆”上發表港獨觀點,遭內地學生反擊後,又有人抨擊後者使用的是簡體字,習字多年的內地學生@文刀牛老子是大豪傑則用一幅漂亮的繁體書法作品作出回應,表示你的繁體字還不如我。繁簡之爭由來已久,承載了太多額外的負擔,本文作者是香港本地學生,他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呢?】
從考據上來說,繁為簡之源,簡為繁之流,但很多簡化源於草書,同樣有悠久的歷史,繁體字本身也並非一成不變。語言文字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意味著繁是從前的簡,簡是之後的繁。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容易陷入無意義的爭執。
衝突的焦點在於一句“Hong Kong is not China”,坦率地說,這種思想在如今的香港年輕人中間並不鮮見,渴望自我認同,不甘心受束縛。香港本土勢力的興起,與香港經濟的下滑不無關係。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香港過去的輝煌是因為內地的落後。
對於一件事物的認同感,不是說有就有的。香港回歸不過才十幾年,而受英國影響卻已經百年之久。想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建立起對內地的廣泛認同,恐怕有些勉為其難。
我很高興,看到一些香港年輕人對香港自身的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這些人將來會越來越多。說到底,香港的問題現在是一個由於經濟上的滑坡導致精神上的動搖,根源在哪裡一目了然。香港從前挺過了諸多的難關,現在的難關也一樣會挺過去,挺過去就是一馬平川。
繁簡之爭
人民日報刊文:社會上對繁體字存在過於美化傾向
回應
簡繁之爭,可不是大陸挑起來的,都是灣、港之流,看不慣大陸經濟發展,國家騰飛,嫉恨交加之餘不又去反思自身問題,只能尋事挑釁滿足個嘴巴爽— —也就是俗話說的沒事兒找抽型的。疥癬之患,無足輕重。
繁簡之爭是起於北京確定簡體字政治正統地位之日。當時中國一窮二白呢!
繁簡之爭起於民國時期,先搞清楚歷史。
說這種話的人,歷史從來都是隨著自己的需要去創造的,你和他說歷史又有什麼用呢?
http://www.guancha.cn/XuZhou/2015_12_06_343697.shtml
另詳參【圖博館】:香港回歸十年 藏疆港台獨之毒藥 假民主自由之名 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瀕危語言研究》 兩岸正名大戰 去中國與俄國化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日韓共用常見808漢字表》韓文版新書發布
2015-11-30,在韓國首爾舉行的東北亞名人會第十次會議發布《中日韓共用常見808漢字表》新書。在2010年東北亞名人會第五次會議上,中方代表提出編制一份《中日韓共用常見漢字表》的建議,得到日韓代表一致贊同。經過中日韓三國有關人士歷時近6年的共同努力,《中日韓共用常見808漢字表》韓文版新書編成發布。
韓國前文化部長官李禦寧表示,東北亞名人會之所以能在艱難的環境中不間斷地舉辦十年,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三國之間共享的文化。日本前文部科學大臣遠山敦子表示,《中日韓共用常見808漢字表》發布具有里程碑意義,要把它作為一個起點,推動未來十年三國在各領域的發展。
《韓國書法家樸元圭向與會的中國國務院前副總理曾培炎、韓國前總理李洪九以及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分別贈送了用中國甲骨文書寫的三人姓名的書法作品。三位領導人也在印有808個漢字的書法牆下揮墨,分別寫下了“和”、“平和”與“溫故創新”,表達了對漢字表推動三國文化交流、排除溝通障礙所給予的期望。
在分組討論中,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章新勝指出,應推動中日韓聯合大學的建立,把808個漢字融入到學生課程中去,推廣使用。
回應
終於要開始恢復在東亞的文化影響力了
有好多是繁體字,說共用有點那啥了。
誰說我們不用繁體字了?繁體字不是中國字麼?如今春聯、正式場合、招牌、文化藝術地點等,繁體字比比皆是,國家規定通用規范漢字(簡體字),並沒有說不能用繁體字
共匪賣國啊,漢字不是中國人的字了。
從甲骨文開始,哪朝哪代沒有改進文字,千年過去了,今人反倒把裹腳布撿回來當時尚。 說要改回繁體字的,你的祖宗們在祠堂裡笑你呢。
說繁體字的咋不去學甲骨文,小篆等?有本事抄寫臺灣的烏龜很憂鬱一百遍麼?想復古還不容易,只要你想用.
當今世上,有三國最尷尬!其一是韓國;其二是朝鮮;其三是越南.他們面對前人留下的古籍,恰似外語,要人翻譯。
西方人看他們祖宗的楔形文字也看不懂的好嘛,就連古英語的單詞和現在都沒幾個長的像的。
韓日用了這麼多年漢字,也沒見過交知識產權稅。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5_12_01_343241.shtml
另詳參【圖博館】: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歐美掀中文熱 英國幼兒瘋學中文 2015年11月04日 旺報
近年來,歐美掀起一股學中文的熱潮,許多面向成人的中文補習班紛紛成立,而今英國的嬰幼兒們也開始學中文了!
英國倫敦日前成立了首家以中文為主的雙語托兒所,向正牙牙學語的嬰幼兒教授中文詞彙和歌曲。托兒所甚至為孩子們準備了春捲和炒飯等中式午餐,讓他們從小瞭解中國的飲食文化。不過,上這樣的托兒所費不貲,每週10個小時的中文課程每月要價接近1500英鎊。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英國倫敦出現首間中英雙語日托中心「望子成龍」,向6個月大到5歲的嬰幼兒教授簡單的中文詞彙和歌曲。在這裡,兩歲男童就能說「你好」、「泡沫」、「洗手」等中文詞彙。
同齡學習能力強的學童已能用中文說「魚」、「馬」等,掌握的詞彙量甚至超過50個。以這個年齡層次而言,英國嬰幼兒對中文的掌握程度並不亞於北京、上海等地托兒所的嬰幼兒。
手寫稿可直接付梓 余光中:比電腦印的有溫度2015-11-03 聯合報
余光中字跡工整自成一格,不需謄打也能直接付梓。 記者徐如宜/翻攝
數位時代帶來便利,卻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疏離了文字。詩人余光中說,電腦字體千篇一律,少了人情味、沒有溫度,他堅持「爬格子」手寫創作。
余光中字跡工整自成一格,不需謄打也能直接付梓。 記者徐如宜/攝影
分享余光中的硬筆字工整剛毅,自成一格,也是少數可以將手寫稿直接付梓的作家。
他說,每個人的字都有自己特色,像作家白先勇的字都很大,龍飛鳳舞狂放不羈,一張紙寫不了幾個字;文學評論家夏志清的字則是蠅頭小楷,但不減擲地之聲。
有些年輕人性子急,寫字常潦草難辨。「寫字不能貪快!」余光中表示,他對學生作業有兩大要求,一不能寫簡體字,二要筆劃、標點清清楚楚;如果字跡潦草紊亂,「我這關一定難過」。
余光中的書房裡放著好幾本字典,遇到對哪個字有疑義時立刻翻閱字典,絕不會當「差不多先生」。
余光中以爬格子為樂,新詩、散文、評論,即使長達三千字,也是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
有讀者好奇怎麼能在沒有格子的白紙上,字還是工工整整?余光中說,寫久了就自然對齊。遇著正式題字,他會先在頁底打上淺淺的線條。
「書寫也是一種樂趣」,余光中說,手寫的比電腦印的更有「溫度」,也更能打動人心;透過筆劃的轉折,可以讓手腦更加協調,「用手寫字對腦好」。
回應
他老人家自己的手稿,就不少簡體字!怎不以身作則呢?只許州官放火, 不許百姓點燈?
另詳參【圖博館】: 《余光中散文》越寫,越聰明?《漢字的故事》
中國人發現新大陸? 美洲驚見象形文字 2015-7-10
上圖在美國岩石發現的符號,非常類似中國的象形文。
要改寫歷史了嗎?科學家表示,美國的岩石上出現類似中國象形文字的符號,很有可能新大陸是中國人首先發現,推翻了人們認為美洲是義大利探險家哥倫布發現的史事。
來自伊利諾伊州的退休化學家和業餘碑文研究專家拉斯坎普(John Ruskamp)在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Albuquerque)發現形似中國象形文字的符號刻在古老岩石上,而且美國有84處遺址,出現這種中國古代象形文字,分別散布在新墨西哥、加州、奧克拉荷馬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等地。
拉斯坎普認為這些文字十分老舊,字形也很古老,表明古代亞洲人在公元前1300年就來到了美洲,比哥倫布早了2800年,甚至2500年前古代中國人就曾來到這裡。
此之前也有人提出中國人發現美洲的說法,美國退役潛艇中尉孟席斯(Gavin Menzies)就曾說過,中國人比哥倫布早70年發現了美洲。
不過拉斯坎普的說法仍受到質疑,專家認為需進一步考古研究才能斷定。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人發現美洲-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1421%EF%BC%9A%E4%B8%AD%E5%9B%BD%E5%8F%91%E7%8E%B0%E4%B8%96%E7%95%8C
郑和发现美洲说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821047.htm
回應
漢字簡化後,黨內無黑,團中有才,國含寶玉,愛因友存,雖醜無鬼,陰有月,陽有日,唇有口,願有心,岩有石,岳有丘,龜有甲,網象形,黴因雨生,炮因火射,小土為塵,一人為個,兩人為從,三人成眾,有手才能護,有口才能呼,有火才可生灶,良米才可做糧,以人為本才是體,目中出水才是淚,豐姿神色才是艷,開疆擴土才是戰,有云無雨是常識,發電何時靠大雨?蟲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才好!而神還是神,佛還是佛,真還是真,善還是善,美還是美,只不過:台無吉,灣無言。 你要的意蘊
提倡繁體字的人為什麼不用甲骨文。
哈哈哈,把果粉彎彎港燦的臉打得好腫啊!
對了,草書,您拿滿篇繁體寫一個我看看?
1、由繁入簡本來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文字的作用是記錄和交流,不是越簡單越好嗎?總有些人喜歡本末倒置。2、文化的傳承重在內涵而不能流於形式,總有些不入流之輩如黃秋生等跳梁小丑喜歡譁眾取寵。3、建國初期面對駭人的文盲率,簡化漢字是掃盲的需求,而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跳梁小丑永遠認識不到現實的需求。4、簡化字更符合信息時代的需求,更便於存儲,顯示上也更加清晰美觀均勻,難道字體小一些就一團黑的繁體字就真的那麼好?
就是。漢字即使簡化也比拉丁字母複雜。在漢字這麼難的情況下,我們的識字率和歐美國家差不多。這是多麼不容易。
埃及那文字多麼正啊。一個字恨不能佔一張紙草。
台灣不是也用簡化的“台”了嗎?文字是隨便就能改的嗎?不是大師級的人物能做得來嗎?他們倒是想簡化,可惜沒文化?
天地萬物,莫不在運動中發展,人如此,字如此,世事皆如此。
連古代人也覺得繁體字太繁,需要簡化一下。
現在的簡體字,絕大多數都是早已有之的寫法,或是異體字、或是書法字、或是別字、或是假借字,不一而足。拿本《康熙字典》翻翻,自然就明白了。
簡化字是一種時代進步是很好的文化載體,在剛解放的年代對普及文化知識起到決定性作用,那些要求回复繁體字的人就是閒的,以此來求名而已,那麼喜歡復古,幹嘛不穿古人的衣服,寬袍大褂,珠冠長袖,那多有派。這些人就像是要求回复留辮子的遺老遺少的感覺。
每次我在YouTube或者Facebook上和台巴子撕逼簡繁字,說一句“看過王羲之”的字帖嗎?他們就沒話說了。
以前以為簡體字沒文化,後來發現是說簡體字沒文化的人沒文化
李典:古書畫中現“簡體字”,贗品? 2015-06-24
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古遺產文化保護中心古典文化藝術研究者
“民國粉”喜歡聲稱,繁體字是傳統文化的積澱,而簡體字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共產黨的發明創造,沒文化。在一部分港台媒體的過分渲染下,簡體字被認定為是政治干預漢字發展規律的產物。因此,總有些過去的幽靈“借屍還魂”,試圖通過召喚出一些舊時代的符號,樹立想像中的所謂“正統”,比如“中華文化在XX”。他們甚至將簡體字稱之為“殘體字”,把繁體字認定是“正體字”,從而質疑大陸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有人習慣性地認為,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是古今分界線,認為古代存在簡體字是不合邏輯的。比如江西博物館曾展出一批由廈門博物館收藏的閩台籍和客居閩地書畫家的優秀書畫作品。在清代書法家蘇廷玉的一幅行書四條屏中,出現了簡體字“亂”的身影,就被認定為是贗品。經過媒體宣傳,更加深了人們“以繁簡、分古今”的思維定式。然而,這並沒有什麼道理。
“亂”字為簡體
一些媒體以此為依據,毫不客氣的斥其為贗品,並再一次抨擊書畫鑑定體系,引發了新一輪的信任危機。
僅僅憑藉古代文物中出現的簡體字就一定是贗品嗎?簡體字真的是媒體口中所說“現代才有”的嗎?
近些年來,有一首諷刺簡體字的“順口溜”甚囂上塵。“親(親)不見,愛(愛)無心,產(產)不生,廠(厰)空空,面(麵)無麥,運(運)無車,導(導)無道,兒(兒)無首,飛(飛)單翼,有云(雲)無雨,開關(開関)無門,鄉(鄉)裡無郎,聖(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裡走,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而前年演員黃秋生一條質疑簡體字的微博,更是將漢字簡繁體之爭上升到民族文明傳承問題!
黃秋生微博截屏
簡體字自古有之
那我們且看看一些古代流傳下來的東西。
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影本中的“實”字
唐代懷素《自敘帖》中的“為”字
唐代柳公權《金剛經》拓本中的“禮”字
這些隋唐著名碑刻書法,就有不少簡體字。上面媒體質疑的“亂”字,也在碑帖中出現過。最早的“亂”字簡體字在馬王堆漢簡裡就能找見,在歐陽詢、顏真卿等人的唐楷裡也有出現。
其實不僅是碑帖,唐代生活日用品中也經常出現簡體字。
孔子學院 全球遍地開花2014-6-8
孔子學院是大陸為向世界推廣漢語、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了解所設的官方機構。學院由大陸教育部下屬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辦)管理,總部在北京,境外孔子學院皆其分支機構。
今年4月17日北京發佈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3)》顯示,至去年底,全世界已有120國家、地區設了440所孔子學院和646個孔子課堂,共1086個,孔子學院已成漢語推廣和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文化品牌。
2010年至13年,孔子學院數量以每年3、40所速度快速增長。在孔子學院推動下,「漢語熱」席捲全球。孔子做為中華文化代表,在全球開班授徒,讓國際了解中華文化發揮了一定作用,且成為華人海外文教核心。
據《中國文化傳媒網》,2010年約1億外國人學漢語,但到去年,學漢語外國人達1.5億人。
全球分布看,歐、美和亞洲是孔子學院分布最密集地區,分別為149所、144所和93所。歐洲的英、俄、法、德和義大利;美洲的美、加和巴西;亞洲的韓、日、泰,開辦量最多且規模最大。
孔子學院的發展也呈多元趨勢,除以漢語推廣為主的普通孔子學院外,還創建各種特色孔子學院,如中醫孔子學院、商務孔子學院、旅遊、音樂、舞蹈、飲食文化孔子學院等,走出一條推廣文化新途徑。
這些受漢辦直接領導的學校,向國外大學提供資金、教師和教材,對一些缺乏資金、又想開設亞洲課程的大學來說,就像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彭博》調查,目前包括美國史丹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哥大均已成立孔子學院。這些大學只提供校舍,大陸漢辦負責教材、影音資料、多媒體和教師薪資,很多情況下還負責提供教師。
回應
孔子假道之學壓抑扭曲多少中國人個性為強迫性格?儒教是壓抑的教條式哲學,非自然人性的哲學!深入了解佛學後便知
儒家所講的天性是渾然天成的,是人人俱備的良知良能,也是佛家所說的真如本性。你若不瞭解儒家的精神,那麼你也不可能瞭解佛學的核心思想。古代所有高僧大德,無不從儒入佛,以佛証儒。你所謂的教條,其實與佛家的持戒並無二致。
如果孔子在世; 根本看不懂經過文革後; 中國的文字,也不了解現代人的語言; 孔子學院應該由台灣人主導,身為中國人後代子孫; 我對孔子學院校長常常提出抗議; 要求應該推行正 (繁)體字,
孔子看得懂繁體字? 按照你的說法, 你應該毫無壓力的讀得懂大篆小篆咯. 文字服務於使用者, 文化傳承自歷史, 對於文化, 更應該注重於其中的精華而不是拘泥於形式.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2014回顧2006-11-27的貼文《科技100強》,再對照以下相關新聞,真不堪回首。
在這「10倍速」的「數位達爾文主義」時代,各國多以專利權等政策手段、加強自己高科技的競爭力,而台灣卻錯了良機,台灣的民粹環境、不只輸給南韓的舉國體制、也不只輸給大陸的專業治國。
哎!兩岸(中美亦然)消長之業何其多,多評無益,重貼舊文、再剪些新聞。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966809
中國式的國際化‧CANS藝術新聞 2014/04/29
紐約,一個地球上最多民族、最國際化的城市,這個城市融合了人類各個民族的文化,他們彼此共同再這裡生活營造出所謂的國際村。每年三月的「亞洲週」是這個城市為住在這裡的亞洲人或是喜歡亞洲文化的世界人、甚至專門為亞洲藝術前來淘寶的亞洲人的準備活動。而所謂的亞洲人,更多的是中國人;至於「亞洲週」的展覽、活動、甚至拍賣會,則是中國藝術品的天下;為何如此,答案只有一個「中國人多」。
「中國式的國際化」是近年我對紐約、東京的感觸,原來13億的中國人正對世界發揮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原來沒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東京,現在有了二三家,而且如櫻花綻開路線一般,延著橫濱、大阪、名古屋、京都、奈良延伸,現在的日本大城市幾乎都有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了;而且每年三季四季,幾乎每個月都有大小拍賣,日本藝術市場現在可是徹底中國化了!
紐約更不用說,從三月初在上城軍械庫開始的當代藝術博覽會就有10幾家來自中國的畫廊參加,然後是比利時青銅女王Gisele Croes在高古軒與曾梵志對話的展覽,還有大大小小的展銷會和拍賣會,整個紐約瀰漫著中國文化。而且各大媒體也關心中國湖南博物館專家來到紐約,想把流落在海外將近一個世紀的〈皿天全方罍〉帶回中國,而這個願望,最後在華人藏家紛紛表態全力相挺湖南博物館私洽〈皿天全方罍〉,佳士得態度終於出現軟化,宣佈放棄拍賣,同意了湖南博物館的私洽方案,終於實現〈皿天全方罍〉回歸中國的事實,圓了「器蓋合體」的百年中國夢。
「中國式的國際化」將從每個西方大城市的唐人街開啟。一個個埋首耕耘一二百年的唐人街,在城市的邊緣等到了茁壯的機 會,一個遠從清末起始的衰敗富強之路,貧困隱忍的走了百年,終於盼到了中國的富強。一個省市級博物館能花2000萬美元以上金額,把〈皿天全方罍〉私洽帶回中國,這不是富強,這是什麼。如今唐人街、華人社區商業活動欣欣向榮,華人們都能在安和樂利社會下享受富裕之樂。接下來,只要中國能夠持續發展,政治安定、社會平和發展,中國帶給世界的改變會是巨大的,尤其是一個「中國式的國際化」世界的來臨,就在我們可以預見的將來。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10455
詳參【圖博館】:中國後/現代繪畫 中國後/現代雕塑 中外文物造假 藝術市場的虛實 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以中國為中心點的亞洲當代藝術,2014年以前所未有鋪天蓋地方式狂捲全球各地的大小藝術活動,沒有人能準測預估這股勢力後勢如何?能維持多久?但目前這股熱潮似乎又以燎原之勢在全球蔓延。【撰文/鄭乃銘】
早在去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國的藝術家就以千為數量大規模進軍威尼斯雙年展,這是百年威尼斯雙年展歷史首次面對如次數量龐大的中國藝術家參展;再來是2013年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當代中國水墨的過去與現在】,無疑是為2013年的「黃族入侵」在西方柴上加油。
今年中國藝術大軍又群聚於西方藝術博覽會。紐約軍械庫的【聚焦‧中國】、ART14 London,Art Paris Art Fair都將中國畫廊列為年度貴賓國,10月首屆巴黎【亞洲當下】當代藝術博覽會更把主力鎖定在亞洲80家頂尖畫廊身上。除了這些,最值得觀察的是歐洲已經有為數不少的畫廊,增加經營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比例,這種從定時的活動再到定點的畫廊持續推動,這波中國藝術家似乎又再掌握到中國崛起的優勢,普遍受到國際藝術產業的關注。
2006年紐約蘇富比 開啟第一波中國當代藝術熱
2006年,一樣是春分三月、一樣是一年一度最受到矚目的紐約「亞洲週」,紐約蘇富比首次推出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246件拍品,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藝術家作品,這是首度將亞洲當代藝術拉抬到紐約的拍場,而促成這項工程是當時紐約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專家張曉明。這場拍賣總計達到的成交額是1322.89萬美元,成交率完成90%。之後紐約蘇富比以亞洲當代藝術為題的專拍,前後共有六次(2006-2008年)之多,不過最後將主力市場返定在香港,原因是市場買家仍以亞洲(尤其是中國)藏家為主,西方藏家勢力還沒有達到普及化。再者,香港拍場比較能徵集到出色的拍品,顯見地區市場的認同及共識乃關鍵。但是,2006年春季由紐約蘇富比所帶起的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潮流,確實是帶動2006-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狂飆的最大鼓浪者,這就是所謂第一波中國熱竄燒起來的時機。
2014年紐約軍械庫、亞洲藝術週 開啟的第二波中國當代藝術熱
2014年,一樣也是春分時節、一樣也發生在紐約亞洲「藝術週」,只不過這次發生的地點是在紐約軍械庫藝術展(The Armory Show),而這回軍械庫藝術節則屬於紐約「亞洲週」前導暖身活動。16家來自中國的畫廊,成為本年度軍械庫藝術展的聚焦國。這16家中國畫廊當中,甚至超過半數都是首度接觸亞洲以外的大型藝術活動!
再加上,今年紐約亞洲「藝術週」有一項特別的項目,來自比利時青銅器女王Gisele Croes首度跨界與紐約高古軒畫廊合作,推出一項名為【實物與記憶:中國早期藝術珍品】展,兩位在古今藝術各據一方的藝術巨人,透過中國54件中國早期的精彩文物與曾梵志的繪畫作品相互對話。每一年國際藝術界都引頸企盼的紐約亞洲「藝術週」,被譽為是揭開一整年國際藝術活動的前哨站。但今年的紐約卻以不同的禮讚方式來對待中國當代藝術:高古軒的曾梵志與Gisele Croes的中國青銅器、軍械庫藝術展則由16家中國畫廊、20多位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來引證出中國當代美術一段精彩歷史;從艾未未、黃銳、王克平…的星星畫會(活躍於1979-1983年)開始談起;然後以1975年後出生的中國新生代藝術家加以延伸來做為對位,企圖為中國當代藝術拉出一個能夠較簡易理解的歷史溝渠。
嚴格上來講,今年紐約軍械庫藝術展推出以中國畫廊為主軸【聚焦‧中國】,應該只能算是這第二波中國熱比較大的亮點。事實上,早在軍械庫藝術展之前,資歷不算深的ART14 London,同樣也聚集不少家亞洲(中國與台灣)的畫廊,較諸於過去,今年ART14 London似乎也有意發展亞洲這個區塊。而以歐洲為焦點的第二波中國熱,則會真正在法國大鳴大放。3月底在大皇宮所舉行Art Paris,中國則是今年大會的貴賓國,有10家中國畫廊受邀,而整個藝術博覽會與中國有關的畫廊多達33家(參與的畫廊家數達140家)。10月首屆巴黎【亞洲當下-當代藝術博覽會】,乾脆標顯亞洲這個主題規格,只邀請亞洲13個國家、80家頂尖畫廊入列,如果這個市場策略奏效,就等於說以後每年秋季巴黎會有一場以亞洲畫廊為基調的當代藝術博覽會,這恐怕會撼動歐洲未來藝博會性格與格式。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10485 2014-05-11 09:44:04
ABC在中國失寵了?
英(美)語(文)在中國未寵過,何來失寵?
反帝的中國當然不可正式承認寵愛「英語帝國」1和「資本主義」2,但由改革開放3後官民追求英語教育和市場經濟來看,確實寵過。
即使寵過也是舊愛,漢語(普通話/國語/華語/中文/漢文)4已成新歡,這是利之所趨。「英語帝國」之形成雖有各種軟硬實力5,但根本仍在學習有沒利益。當中國「世界工廠」6轉向「世界市場」7,別說中國國內的學習會轉向,就連國外也是,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8便是明証。
啥「孔子學院」?怕是「馬列毛學院」吧!
對!歐美日台在世界各地的「xx學院」是「文化中心」、中共的就是「政治中心」,誰叫它帶個「共」(產黨)字呢!就好賣台「中國」國民黨、統媒「中國」時報。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47034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造訪新疆雙語學校,然看似立意甚佳的維族母語與漢語雙教學,在維族人眼裡,卻是企圖消滅維吾爾文化的漢化手段,背後凸顯,主權國家統涉的標準化國民教育,與少數民族宗教生活間存在認知落差。
香港鳳凰周刊曾報導,對伊斯蘭信徒而言,「可蘭經」是真主阿拉的語言,必須經常朗誦,而每位穆斯林出生後、及死前所聽到第一與最後一句話,都應是可蘭經經文,且要朗讀阿拉伯語版本的可蘭經,才有意義。
位於新疆的維吾爾族伊斯蘭信徒,宗教知識是透過經文學校完成,昔日在喀什、莎車等大寺院內曾設培養上層宗教人士的高級學校,縣市鎮寺院的中級學校提供成年穆斯林學習,以青少兒童為主的初級學校遍及各地。
中共建政後開始統一國民教育,加上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新疆地區的經文學校遭禁;八○年代起曾一度恢復,但因擅自開辦者多且影響力日增,官方再次取締禁止,因維族民眾有需求,遂轉為地下化。
維族父母親希望孩子就讀經文學校的理由很簡單,穆斯林應懂起碼的經文知識與禮儀,例如參加喪禮時能口誦經文就很重要;特別在農村地區,孩子具備宗教知識並遵守宗教規範,易贏得村民嘉許。
然因大陸法律規定,不得向未成年人傳教,導致初級經文學校均屬「非法」,高級、中級僅各一所與五所,且問題在未經歷初級學校的基礎教育,如何能進入中級學校;法律限制與宗教需求,是導致地下講經點歷久不衰的原因。
再從全球穆斯林運動角度看,八○年代與西元兩千年後的宗教思潮復興,除加深伊斯蘭教的信仰熱忱外,對可蘭經的不同見解,也導致各新興教派迭生,各類論點與詮釋又透過地下講經點流入新疆。
中共為解決這些問題,防堵之道是嚴厲打擊地下講經點,教育上推雙語教學;現實困境是急缺通曉維漢雙語師資,更別提在課堂傳授「違法」的伊斯蘭經文教育,加上標準化國民教育思維,遂遭維族民眾質疑這是漢化洗腦滅族的政策,北京新疆治理之路依舊坎坷。
回應
語言本來就是同化與消除文化隔閡最好的工具。看不懂這篇報導的用意是啥?
尤其中文的使用目其是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學習中文本來就有好處沒壞處
為啥要反對?舉例來說,如果對岸不是使用中文,我們台灣會有那麼多人去投資、找機會嗎?
作者一个呆包,有什么资格代表维族发言?靠这种捏造文章骗人,是不是太过缺德,太把台湾人当不会思维的蠢人了?
習近平來到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六年級一班教室,鼓勵漢語教師學好維吾爾語,更好教孩子們學好漢語,少數民族孩子雙語教育要抓好,學好漢語不僅將來找工作方便,更重要的是能為促進民族團結多作貢獻。
呆包什么也不学。结果把反智当民主。
不学双语,就好比呆包只会呆语,将来没有出息。课堂学经文,就像呆包上课都学念咒语一样,反文明。
「學好漢語易就業」 被指漢化洗腦?「學好倭語易進倭商」 被指皇民化洗腦!「學好美語易進美商」 被指美帝化洗腦!
詳參【圖博館】: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英語帝國》 果然是疆獨幹的 2014-04-30 09:44:50
多學一種方言 只有邊際效益2013-10-26 中國時報 【白丁/資訊業】
中山大學台灣語文學系何信翰教授指出學閩南語,更有助語言學習。但是這個觀點不足以支持把「鄉土語言」從選修改成必選。天底下有用的技能太多了。訪問打毛線的專家,也能問到很多打毛線的好處,但是打毛線值得必修嗎?
閩南語保存某些古代漢語的發音、用字和文法。但是就連語言學的門外漢都知道,透過學閩南語精進國語(或是大陸講的普通話)根本是捨近求遠,甚至可能有害。只要看看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做到觸類旁通就夠了。更常見的反而是從小在家講方言,導致國語不標準,作文不通順。我常在路上看到「按裝冷氣機」這樣的標語。難道不是講方言的副作用嗎?
就算學方言真的對國語有幫助。我們應該還記得,同樣一些台語系的教授,經常大聲疾呼「台語不等於閩南語」,「閩南是歧視」。如果學習鄉土語言是為了加強他們所謂的「華語」能力,我們是不是該學比較純正的福建閩南語?畢竟他們的台語已經混入了很多種外語。
方言缺乏文學傳統。就算是到了白話文的時代,學生還是要讀大量古文,才能學會寫作。把時間浪費在多學一種口語,根本是違反成本效益。學「台語」能讓學生學會作文的起承轉合?能教學生活用第三人稱或是第一人稱?何教授舉的例子是枝微末節。認真學國文的學生不學「台語」照樣能學會用「的」、「得」、「地」。能不能學會國字的正確用法,純看學生是否認真,不是看有沒有用「台語」這個偶然管用的輔助工具。就拿「四兩撥千斤」當例子,我用網路搜尋,發現正確寫法有20幾萬筆,錯誤的「四兩撥千金」居然有80幾萬筆。學哪種方言才能改正這個常見的錯誤?雲南話?山東話?
我不否認多學一種方言偶爾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但是從經濟學的觀點看,這最多只能說是「邊際效益」,而且為了得到這點效益,還可能付出荒廢其他科目的「機會成本」。
從新聞中得知,北京和江蘇等地自2016年起將大學入學考中國文科的計分權重,由150增至180;英文科由150降至100分左右。原因是考生投入在英文上的時間極多,而獲得能力的效果少,是學習效率相對不高的科目。同時英語能力和中文能力相比,對大多數學生的生活與就業關聯性低;是以要增加學生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瞭解。從新聞報導中,可以歸納出下列兩點,第一是中國大陸在設定教育目標時,是有優先次序的,例如對自己語言和文化的瞭解,比英語能力重要。第二是在執行教育的過程中,設有驗測,檢討改進等機制。
台灣的語文教育只注重英文。作者住在一所國小附近,朝會時會傳來校長用英語問候學生和老師教學生背英文會話的聲音。原因是馬英九先生認為台灣學生的英語程度不好,不夠國際化。
在另一項全球性、對15歲學生施行的PISA檢驗中,台灣學生的閱讀素養表現極差,而且下滑極快。閱讀素養是求知,尤其是自我學習的基礎。站在培養下一代國民的教育立場,使用本土語言的閱讀素養不足,是一等一的大問題,是必須要立即設法改進的。
由於歷來主事者的無知,台灣國文教育的定位和目標是混淆不明的。
首先,國文教學在教育過程中的優先次序沒有定位,是以任何一門「學科」都可從國文中挖去1、2個小時。其次是將「國文」定位為對「文學」的訓練,而不是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訓練。
其次,台灣的「國文」課是由大學中的「中國文學系」主導。「語文教育應該從個人的情意共鳴為起始點」(廖玉蕙女士語),這和自建立聽、說、讀、寫的能力,進而藉由訓練說、寫表達的合理性來培養學生思考上的合理性的目標完全不同。
第三是語文教育是要貫穿整個教育過程的。即其他科目要配合語文教學進度來訓練學生使用語文的能力;這一點,台灣完全沒有做。同時,台灣中、小學的各種大、小考試;95%以上是測驗題,和學生的表達能力無關。即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寫、說表達能力的要求極低。台灣學生閱讀素養不足,其來有自。
英文不好要拚命想辦法加強,包括在大學入學考時要加考英語聽力測驗;國語能力不行,只要虛應一下、以「捨己之田而耕人之田」的態度做出完全忘了自己是誰的行為,這就是台灣自我殖民化的結果。用西方(即是所謂的「先進」)的價值觀不加選擇的來作為自己的價值觀,以及以知「西學」代表自居的人,就是標準的要「自我殖民」的人。「自我殖民」的人是「假毛子」;利用「假毛子」的身分來謀取自身利益的,即是「二毛子」。台灣教育的基本問題是二毛子當家。
以李遠哲先生為例,李先生在美國時是守本分的、專業的化學學者,不是美國加州或舊金山市的教育或經濟發展專家。回到台灣後,李遠哲先生是「教改」的權威,也是推行發展生物科技產業的權威。自認為一通就百通的人沒有學術人格(academic integrity);再用如此得來的「專長」去影響公共事務,即是沒有社會責任感(social responsibility)。
學術人格的基礎是個人的人格和操守;社會責任感的基礎是個人對自身所傳承的歷史和文化、所處的土地、人民和社會的認同和責任感。可笑更可悲的是,這樣不具學術人格及社會責任感的行為,可以稱之為「愛台灣」、「為台灣解決問題」。
台灣教育的基本問題,是究竟由誰來主導教育的問題。忽視本身的語言和文化,來推行英語和國際化,是在努力、拚命的將台灣推向菲律賓化。不瞭解自身的文化,即無法在國際上將自己定位,不清楚自己是誰與自己的位置又如何能在國際上和其他的人交往?國際化就等於是學英語?使用其他語言的人都不能算是人?其誤人誤國的行為是罄竹難書的。
是以黃光國教授站在本土自主的立場,就「自我殖民」的問題,要求曾志朗先生公開討論,絕對不是私人恩怨的問題,而是學術自主與自我殖民者之間的大是大非問題。我期望這次公開的討論,是解除台灣教育自我殖民化的起點。謹以本文來向黃光國教授致敬。(作者為退休大學教授) 2013-11-06 10:59:45
不朽之盛事:漢字文明的歷史與現實2013-10-28 新浪歷史by方朝暉
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漢字文明?你也許會不假思索地認為,很簡單,就是歷史上講漢語的文明。易言之,就是中國文明。其實,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理解。
首先,漢字文明不等於漢語文明。漢語作為口頭語言應當遠遠早于其作為書面語言形成。即使在漢字書面語言發明以後,也遠遠不能代替口頭漢語語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獨特意義。我們都知道,中國各地的方言,不僅在發音和語法上各有特點,而且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特殊生活方式和文化樣態。這些生活方式和文化樣態是中國文明具體而生動的體現,但是它們不能籠統地稱為漢字文明。
其次,漢字文明不等於中國文明。今日世界很多民族雖不講漢語,但是漢字卻是其書面語言的最重要來源。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的日本。儘管日本語屬於阿勒泰語系,但這並不妨礙其以漢字作為其書面語言的主要來源。另外,在今天的韓國語和越南語中,仍有大約60-70%的成份來源於漢字。因為古代朝鮮和越南曾長期以漢語為官方語言,漢字是其歷史上長達上千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所有讀書人共同尊崇的惟一書面語言。它們在發明了自己的文字後,把其所接受的大量漢字用新的方式拼寫出來(類似於我們用中文拼音來拼寫漢字),才導致今天看不見原來的漢字了。可是那些從漢字轉化而來的新字,無論是發音還是含義均與原來的漢字相近或一致。可以想見,漢語作為書面語言對這些民族的思維方式、世界觀、價值觀、典章制度、文學藝術等等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因此,如果把日本、朝鮮(包括南北)和越南等國排除出漢字文明之外,顯然不合情理。
所以,要弄清什麼是漢字文明,首先需要弄清漢字作為一種書面語言在歷史上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當我們面對這個問題時,立即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即漢字在歷史上不僅是中國人自身的語言,而且在長達上千年甚至更長的時期內,成為東亞、北亞乃至南亞最有影響力的國際語言之一。
因此,漢字決不僅僅是華夏民族文明的歷史載體,它同樣承載著整個東亞、南亞、北亞許許多多活著的和死去的文明。當我們在契丹人的墓葬裡看到用漢字撰寫的官方文書時,當我在考古發掘中看到西元6世紀以前的高句麗王碑時,當我們在韓國的景福宮裡看到朝鮮國王優美的漢字書法時,當我們讀到日本學者用美麗動人的古漢語寫出的古詩時,我們不能不感歎漢字作為一種古老的書面語言的巨大魅力,和卓越歷史貢獻。因此,漢字的簡化,使得人們普遍質疑今天的中國文化不能作為漢字文明的最典型的象徵,不能說沒有道理。
那麼,漢字究竟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為什麼能為那麼多不同的民族所接受?對此,人們可能說,這是古代中國王朝的巨大影響力有關。這當然沒錯。但是,古代有影響力的王朝多得是,許多都比中國王朝的影響力大得多,為何它們的語言沒有同樣大的影響力?另外,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王朝,並不是漢語民族所建,他們原本並不想或不願成為“中國王朝”。但是它們雖然在軍事下征服了漢語民族,在文化上卻又被漢語民族所征服,最後成為漢語文明的追隨者。
下面這張表向我們展示的是中國周邊地區其他民族書面語言發明的時間:
突厥文:7世紀
藏文:7世紀
古日文:8世紀
契丹文:960年
西夏文:1036年
女真文:1119/1138年
蒙古文:1204年
朝鮮文:1424年
滿文:1599/1632年
越南文:1651年
讓我們再來看漢字的起源。迄今為止出土的甲骨文文字數量已有5000個左右,其中相當多的字是按照形聲規則構成的,說明商代(約西元前1600年-約前1046)末期漢字作為一種書寫語言已相當成熟。如果考慮到古代社會的靜態特徵,可以設想漢字的最初發明時間一定遠遠早于商代,或可從商末再往前推移2000年,即在西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5000年)漢字即已開始被發明,這就與華夏民族起源的時間相當。
正象一件工藝品加工的過程越長,往往其內含越豐富,藝術價值越高。我們上面羅列的許多文字,多數都由於個別人、個別朝代而於一個特定時間被人為制定,這就決定了它的歷史內含不可能象漢字一樣豐富。我們說文字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信仰等等最生動的載體。一種文字發明、演變的過程越是漫長,它所反映的這些方面的內容就越深刻。這就決定了漢字與人類許多其他文字相比有著巨大得多的魅力。
另一體現漢字的巨大魅力的事情是它與一系列偉大經典緊密相聯。一個民族的成熟從某種程度上講取決於其思想的成熟,而思想的成熟往往體現於偉大、不朽經典的形成。沒有文字,自然不可能有真正偉大的經典;反過來,經典的形成,則標誌著一種書面語言所內在具有的思維方式被固定下來,在塑造人們的生活方式方面有更加持久、牢固的影響。
當我們拿華夏文明與周邊其他民族的文明進行對比時,即可發現,前者不僅文字發明的時間遠早於後者,而且也遠早于後者形成了自己的不朽經典(如“六藝”)。早在西元前500年前後的時間,華夏民族就形成了《詩》、《書》、《禮》、《易》、《樂》、《春秋》等一系列重要經典。而它們的形成,並不是某一個人一時心血來潮的創造,而是伴隨著華夏民族的生活方式、禮儀制度、宗教信仰、文化價值等一起形成的。從西元前3000年到春秋末期,它的形成時間跨度達2500年左右。可以想像,由於古代中國周邊大多數民族書面語言形成的時間較晚,根本沒有偉大、不朽的經典,其在文化上的先進性與華夏民族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決定了它們為什麼雖能在軍事征服中國,卻不得不在文化上臣服於中國。
無數的歷史風煙已經散去。今天,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在強調自身的獨特性。當我們回過頭來看漢字文明的時候,我們所能得到的啟發是什麼呢?我想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任何政治、軍事甚至制度上的成就都是暫時的,而文化內在的生命力則是永久的。但是決定文化內在生命力的東西是什麼呢?是文字,以及用文字寫成的偉大經典。
相關閱讀
繁體字是非:黃秋生也會怕?
簡體字、繁體字、白話文與文化復興
文字救國:從消滅漢字到創造中文拼音
http://history.sina.com.cn/his/zl/2013-10-28/105872413.shtml 2013-11-03 11:30:03
「漢字聽寫」節目 掀中國漢字書寫熱 ‧新華社 2013/10/14
今年暑假以來,收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檔電視節目幾乎成了廣西南寧市民章麗一家四口的「必修課」,以前很少看娛樂、競猜、選秀節目的父母對這檔節目「癡迷」頗深,就為了享受和電視上的小選手一起挑戰每一個漢字書寫的樂趣。
這檔漢字聽寫大會節目從開播之初的「毫不起眼」到幾個月後「收視飄紅」,甚至在中國中小學生、青年人中掀起了一場漢字書寫高潮。
節目中,學生選手聽到考官念出一個詞彙的讀音和釋義後,需在規定時間內寫出相應的漢字,寫錯則出局。被列為考題的詞彙涉及歷史人物、地名、農業生產用具、動植物等多個領域,既考察漢字書寫熟練與準確度,也間接考察了選手的知識面。
看著有備而來的選手們正確寫出答案,章麗急了,因為她發現自己雖為碩士學歷,很多詞彙竟然完全不知如何「下筆」,有的雖然記著漢字的結構輪廓,但很難正確書寫,還要靠拿著手機通過輸入法尋找對這些漢字的記憶,一時間每天都在運用的漢字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但由於漢字本身特有的複雜結構,正確拼寫每一個漢字顯得略為困難。加之近年來電子產品的普及,通過輸入法「打字」成了人們寫作、交流的主要方式,越來越少在紙上書寫大量漢字,催生了相當多人的「提筆忘字」現象。
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電視節目中,場外觀眾的書寫正確率也一度偏低,很多孩子能寫出的漢字大人未必寫得出。這也激發了章麗重拾漢字記憶的興趣,一家人越來越多地收看這檔節目。
觀看中,章麗60多歲的母親表現出了對漢字的「超強記憶」。這位老人只有高中學歷,從未接觸過電子產品,更不會打字,但節目中被列為考題的漢字她能正確寫出大部分,遠勝於年輕的章麗夫妻。
「漢字雖然書寫有難度,但漢字的組成很有意思,包含著讀音和字義,有一定規律,這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章媽媽說,她很樂意看到漢字書寫被重視。
節目中,來自不同省份中學的代表隊進行書寫比賽,廣西代表隊發揮出色,成績靠前,這讓當地不少師生信心大增。
廣西南寧市教育局甚至下發相關通知,要求學校組織學生收看此檔節目,鼓勵平時加強漢字書寫訓練。
告別喧囂、靜心書寫。不少專家認為,「漢字聽寫」類節目展現了手寫漢字的魅力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喚起了中國人的漢字書寫情懷,值得肯定。
上周日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的中國問題學者胡克禮(Christopher Hughes)在《星期天泰晤士報》發表文章,他指孔子學院是中國的國家宣傳工具。
他還批評倫敦經濟學院接受中國資助建立孔子學院,他說該學院犯下同上次接受卡扎菲之子的捐款一樣的錯誤。
雙重標準
倫敦經濟學院商務孔子學院執行院長盧紅博士對BBC中文網說,指責中國的孔子學院有失公允,英國文化委員會,法語聯盟,歌德學院都在做同孔子學院一樣的事情,它們都是同樣的傳播語言、文化的平台。這種做法並非中國孔子學院首創。
她還說,作為嚴謹學者,胡克禮應該把事實搞清楚,孔子學院在英國共有18所,並非如克里斯托弗•休文章中說的11所。
另外她還說,「如果學院接受來自中國大陸資助該受質疑,那麼胡克禮也曾接受過台灣的研究資金,比如蔣經國基金會的資助,又該如何?」
宣傳軟實力
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院長姚樹潔教授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說,西方右翼指孔子學院是宣傳中國軟實力的工具,他說軟實力並非貶義詞。隨著中國經濟強大,中國文化、外交也要強大。
他認為,孔子學院有助於加強中國理念,加強同世界溝通,是好事。
姚樹潔說,西方一些人批評中國的孔子學院,卻閉口不提西方也在中國做同樣的事情,比如英國文化協會;另外西方還有傳教士去中國傳教,這些西方人似乎不知道傳教對中國的巨大影響。
雖然孔子學院總體上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對國家利益有好處,做比不做好,但姚樹潔也承認孔子學院做法上也存在問題,比如有些地方把國內的官僚作風和管理方法帶來,有些做法很浪費,這對中國這樣一個有大量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的國家來說並不恰當。
冷戰思維
姚樹潔說,這次孔子學院受到有些人指責,中國能夠從中吸取教訓。首先,詰難者只能代表一小部分人,並不代表所在國的全部。中國崛起受到非議是正常的,中國應該冷靜對待,要允許有不同看法。
《星期天泰晤士報》批評孔子學院的文章說明某些英國人有冷戰思維。他說有些學者發文章是為了吸引眼球,需要關注,因此要語出驚人。
姚樹潔認為,這次孔子學院捲入爭議背後的根本原因是,「西方人認為中國還是中國,不是像中國宣傳的那樣的中國。中國還是老的中國。我們要做的是,把中國變成像自己宣傳的那樣的中國。」 2013-10-17 11:04:43
俞敏洪自述:上市八年耗掉愛情精力 再盲目擴張新東方3年必倒2013-05-31
【導讀】“到現在為止,我也認為上市不是新東方最好的選擇。”在日前的中國民辦培訓教育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有著“留學教父”之稱的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做了一個近一小時的演講。演講中他闡述了教育培訓面臨的三個挑戰:1.自身所面臨的挑戰;2.競爭和環境所帶來的挑戰;3.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挑戰。以下為俞敏洪口述全文。
……………
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13/05/31/011016322.shtml
俞敏洪揭《合夥人》真實性:現實中我沒那麼窩囊2013-5-23長沙晚報
《中國合夥人》自上周公映以來,目前票房已突破1.3億元。片中三兄弟合辦英語培訓學校新夢想的經歷。前天,他通過博客特意回應:其實這部電影的誕生和我基本上沒有關係。
俞敏洪承認,當初觀看樣片時,自己也會不自覺地把電影情節和現實中的新東方進行對照,沒辦法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評價這部電影。
正如觀眾們猜測的那樣,片中由黃曉明扮演的成東青一角,確實是以俞敏洪為原型的。而且二人的經歷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高考三年才考上大學,在大學得肺結核;在大學圖書館追女生,因為到外面教課被學校處分;出國留學美國被拒簽、在破工廠辦補習班、三個哥們兒一起創業、和美國人打官司、把公司弄到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片中的這些情節都是俞敏洪親身經歷過的真實故事。
但俞敏洪直言,片中三位主人公的個性,和現實中的新東方三位創始人大不相同。他說自己在現實中沒那麼窩囊,也不是一個“把演講當作自己性生活”的人。
態度:反對宣傳功成名就
當初,俞敏洪看過徐小平的劇本之後,就曾反對把新東方的故事搬上銀幕。 他還坦言,“我不希望自己的形象(哪怕是經過藝術改造的形象)被搬上銀幕。如果這個形象被塑造得完美,對於現實中的我是一種傷害,因為現實中的我和被塑造過的形象一定不會吻合﹔如果形象被塑造得不好,對於我還是一種傷害,因為總會有人認為那就是真正的我。”
陳可辛解釋說,《中國合夥人》雖然曾受到新東方的啟發,但畢竟不是一個企業傳記片,而且他和俞敏洪至今也沒見過面。
和電影中一樣,新東方於2006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教育機構。雖然電影裏的故事就此上演完美結局,但現實中的故事則仍在繼續。新東方上市後,徐小平和王強逐步退出了管理層,但至今仍是股東身份,三人也還保持著合夥人的友情。俞敏洪作為新東方的主要代表,沒辦法功成身退,繼續做一個職業經理人。他坦言,這和自己的個性十分不符,只是沒有後悔藥可以吃。
《中國合伙人》 失落的香港精神 2013-6-10
陳可辛導演的《中國合伙人》在內地叫好叫座,一周票房已衝破二億元。這電影故事的原形顯然取材於「新東方」與它的創辦人俞敏洪的奮鬥史,但細節及人物性格卻有藝術加工。俞敏洪早已表明,他不喜歡被塑造成一「土鱉」(電影中主角成東青由黃曉明飾演),此詞應是回流留學生「海歸」的對立面。
留學教父 助七成出國學子
香港人可能對「新東方」不太熟悉,但在教育界及留學生的圈子中,它卻是如雷貫耳的名字。它本來是一所替學生補習英語以應付TOEFL、GRE等出國留學考試的學校,於1993年創立。後來生意太成功,2006年還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上周五它的市值已達34.73億美元,俞敏洪本人的財富,據福布斯排行榜,已超過10億美元。「新東方」本身從一廢棄工廠搞起來的「校園」,如今已在中國48座城市及多倫多設有分校,累計就讀的人次達1,300萬。據說七成的內地出國留學生都曾就讀此校,難怪俞敏洪本人早已被稱為「留學教父」,即使他本身從未留過學。去年我赴美時,遇到一大批十四、五歲的乘客,原來他們正是參加了「新東方」的遊學團。近年其業務更包括幫助「海龜」回國創業。由此可知,此公司的業務十分多元化,主事人生意頭腦極為靈活。
我初聽「新東方」的名字時已是十多年前,當時有學生要到美國讀博士,誰都知道,這要考GRE,而它的英語生字是個大難關。那同學毅然跑到內地「新東方」上課。據她說,每天都見到同學努力溫習,在此感染下,不敢不用功,所記得住的生字大有進步。學生時期,我也考過GRE,並無時間熟讀這麼多生字,分數普通,但後來見到申請我校學生GRE的分數等閒滿分800,正常的美國人是考不到這麼高分的,得滿分的,似乎大多是「新東方」培養出來的內地學生。後來,在好奇心驅使下,我跑到深圳書城一口氣買了幾本俞敏洪著的、俗稱《紅寶書》、《藍寶書》、《黃寶書》等等的英文生字書,倒很奇怪,學生如何能背誦到裏面的全部生字。但顯然有人做得到,中國從科舉年代累積下來的考試功力,已成為我國的國技。
我們不用在此爭論如此強記背誦是否合乎教育之道,我不認同死記硬背對帶有分析及創造能力的學科有甚麼幫助,但據OECD(經合組織)國家主辦的跨國學能評估考試PISA的主事人,對中國學生成績作出的分析,他們不但在靠記憶力的題目上高分,在分析性問題上的能力一樣卓越,為甚麼是這樣?需要研究一下。
《中國合伙人》電影所帶出的問題當然不是考試制度的優劣,而是香港人似乎日漸失掉的一種精神,就是為了夢想,即使付出多大的代價,遇上多少挫折失敗,也肯奮發上進的精神。電影中,學生在惡劣環境下用功之勤,正可反映他們追求夢想之熱切。這種精神,我是十分熟悉的,當年的香港不但有「獅子山下精神」,它孕育出的年輕人,就算跑到國外留學,一樣有「打下門牙和血吞」的勇氣。我自己讀本科期間,雖有獎學金,但為了生活(尚要賺錢寄回家中)一共在圖書館執書四年,在護士宿舍每周兩晚12時至早上8時當保安員;另在兩個暑假在餐館洗碗。這種生活不會被視作「無處話淒涼」,大家倒是快快活活、自我感覺良好,這是當年香港留學生的普遍心態。電影中,所捕捉到的內地年輕人奮發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我們這一輩人年輕時的重現。
年輕人勤奮中國經濟不會崩潰
中國過去三十年來,幾乎每年都有人說中國經濟即將要崩潰了,此事至今尚未發生。他們錯判的,便是不懂得就算在窮鄉僻壤,課室連書枱也沒有的學生,他們考PISA的成績,竟與發達國家的富學生不分高低,這沒有驚人的努力如何做得到?有如此勤奮的年輕人,經濟如何崩潰得了?港人若仍活在自我製造的、把內地人民抹黑的認知中,如何能不在競爭中失敗?
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internationalaffairs/francislui/18125
另參本館:《英語帝國》論語與中國風《漢字的故事》教改與補習 海龜與烏龜香港回歸十年 2013-06-16 09:57:16
「甄嬛」太強了 談話節目收視全趴【聯合報 2012.11.15
清朝嬪妃展功力,揮衣袖竟打掛一票比名牌包、比潮、比家務事的綜藝節目。正在台灣第3次重播的「後宮甄嬛傳」,放深夜22、23點談話性節目主戰場時段,2個多月吸走大批觀眾,現收視率高達1.8,各談話節目收視率應聲下挫,「康熙來了」製作人陳彥銘說:「影響很大,所以我們不斷改版,在浪潮中求得站穩腳步。」
大陸宮廷劇發燒,因吳奇隆回台又重炒「步步驚心」風,去年11月先在大陸播出的「後宮甄嬛傳」,當時掀起後宮熱,今年3月在台灣華視首播,平均收視僅1.67,沒想到這股風潮愈吹愈盛,目前緯來戲劇台重播,從剛開始的0.1,宮廷內鬥戲碼愈陳愈香,數字倍增,目前竟集集破1,甚至高達1.7、1.8,「甄」的高收視率讓談話節目受影響。
無論主角、台詞或內容,「甄嬛傳」都成話題,藝人也有推波助瀾的效應,如王菲日前在微博放與姊妹們扮清朝妃嬪照、S.H.E在瘋要封誰是什麼妃、天后蔡依林、阿妹都把「本宮」掛嘴邊,口碑持續發燒。
「康熙來了」、「麻辣天后宮」、「國光幫幫忙」、「一袋女王」、「大學生了沒」全受影響,「康熙」原集集破1,近來維持在0.8。部分節目收視率慘掉3、4成,利菁八大的「11克拉女王」甚至應聲喊停,陳彥銘說:「深夜觀眾被分眾成看戲、不看戲兩群,看戲被『甄』劇吸走了,不看的再給談話節目,所以這兩個月來,我們不斷換單元,維持新鮮度。」
「甄嬛傳」76集將播畢,談話性節目等著硬撐度過這段尷尬期,再重新找回觀眾群。
回應
12F中國文化又滲透台灣了,不是好事!
中國文化又滲透台灣了?那台灣文化呢?12F那種咖只能看看番薯台
還中國文化咧你還不是在寫中國字
還中國文化咧,媽祖、關聖帝君、玉皇大帝也不知從哪來的...悖祖的傢伙...滾
不過五年前, 台灣電視劇還能在大陸占了一片天.現在, 大陸人沒在看台灣電視劇了, 反而是台灣各台無限重播大陸電視劇
談話節目爛死了、一堆D咖、甚至沒聽過、沒看過的人都能上節目、很多甚至只是C、D咖的親人、小孩就可以上節目胡亂說一通
詳參【圖博館】:真有哈台族? 來去都快的韓流 《脫口亂秀》
只要裝個免費小耳朵,就可以收看十多個大陸電視頻道,這個現象正在台灣蔓延。而陸委會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似乎忘了對嘴,前者說,業者的行為違反了現行法令;後者則雙手一攤,承認無法可管。
陸委會指稱違法,是因為目前我並未開放任何大陸電視在台落地,若要落地,必須雙向互惠,絕不片面開放。而NCC說「無法可管」,或是找不到執法依據,或是無計可施,顯然打算袖手以待。亦即,在兩岸雙向開放既暫無可能,而我主管機關對於「偷渡」又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大陸電視將持續「登台」搶灘。如此一來,陸委會奉為聖旨的「雙向原則」,意義何在?
談到電視,就說到了台灣的痛。儘管台灣人頗以自己的文化軟實力自豪,但我們的電視卻無法反映台灣的文化內涵,有些節目是政治口味嗆辣難耐,有些是內容淺薄難以消受,許多是連娛樂功能都談不上。正因淺薄、庸俗、偏激的節目充斥,使大陸電視在台灣市場有機可乘,它至少提供了差異化的內容和視野。在一般閱聽大眾的立場,恐怕也不贊成政府施鐵腕強力驅逐陸視。
大陸電視登堂入室,暴露台灣電視品質低落的真相,也折射了政策與現實脫軌的事實。如果要說大話,一個國家絕不容許外來電波任意放送,這是文化主權;但我們的電視業不思振作,難道不更是踐踏文化主權和民眾收視權的元凶?今天,主管機關已公開棄械稱降,代理陸視的業者又步步進逼,政府最後不會只靠祭出「愛台」來號召民眾捍衛文化主權吧?
建築之美醜 2012-11-04 旺報短評
大陸城市經常出現一些造型奇特的建築,引起爭議。最近完工的東方之門有「低腰衛生褲」之稱,五糧液和稻花香集團興建的「酒瓶」造型辦公大樓、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狀似5顆大鐵釘的瞭望塔,都被大陸媒體稱作「雷人」風景。
「雷人」並不是正面的詞彙,但看在建築物貧乏無趣的台灣人眼裡,卻覺得頗具巧思。台灣一些老牌公司的產品還滿有特色,辦公樓卻多老舊,反而成為都市景觀之瘤。大陸這些建築若放在台灣,多半能成為觀光景點,創造附加價值。
相較大陸建築景觀的繽紛奪目、爭奇鬥艷,台灣在興建101大樓後,多年不再出現現代化建築。最近台北雙子星大樓標出,地標性建築可望再多一幢,希望能稍微改善台北市門面,改變觀光客對台灣城市破舊的印象。
台灣城市老舊有其歷史淵源,足以形成都市特色,更代表了文化的深度。老房子保留的成長記憶值得珍惜,文化傳承也是我們寶貴的資產。但我們也必須嚴肅面對,為何新的公共建設仍然在設計上不思進取,常因醜陋而備受詬病。
台灣仍有一些建築物極具巧思,並贏得好評,譬如北投圖書館、台南新化分局等,但畢竟仍然屈指可數。大陸建築設計的大膽與創新,值得台灣學習。打造吸引人的城市風貌不一定要靠豪華的建築物堆砌,台灣不需與大陸比豪奢,但至少可以運用更多的美學與巧思,讓城市美麗。
(楨:自大又自卑的台灣呆歹彎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詳參【圖博館】:真有哈台族? 高捷變高劫 兩岸高鐵 高鐵完了 中國地鐵 兩岸高速公路 中國建築的虛實 )
交通部:陸客說台灣交通好【中央社 2012.11.10
大陸商務部長今天在中共十八大記者會,指台灣有些許交通建設落後。交通部發稿反駁,並指台灣的捷運、高鐵獲來台陸客稱讚。
交通部晚間發布新聞稿指出,台灣的捷運、高鐵都獲極高國際評價,來台陸客也很稱讚,甚至許多國家都來取經,台灣願意與大陸分享經驗。
交通部表示,總統馬英九上任至今,政府在交通建設已投入新台幣1兆1974億元,包括北中南都會區捷運網、都市鐵路立體化及捷運化、高快速公路整合。
交通部列舉松山機場改建、桃園機場一航廈整建、五楊國道高架拓寬、花東鐵路電氣化、高雄港第6貨櫃中心等,都是已經或即將完工的重大通建設。
另政府已核定102年到104年將投入的交通經費,高達4912億元;港市再造、桃園航空城等重大交通建設經費,到104年底也有3848億元,實在不清楚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的批評依據。
有關大陸希望投入台灣公共建設,交通部認為,台灣民間資金充裕,但不易投入公共建設,主要是無足夠財務效益,外資或陸資想參與台灣公共建設,會面臨同樣問題。
交通部說,現階段最希望大陸開放陸客來台正常中轉,而非資金投入公共建設。
中國商務部長促中資來台 立委︰與馬唱雙簧2012-11-10 自由時報 2012-11-15 11:50:46
公視《紀錄觀點》〈鑄字人
影片簡介
活字印刷曾是訊息傳遞的主宰,直到二十世紀網際網路的崛起,活版印刷正式宣告走入歷史。即便如此,世界各地仍有少數人,細心地保存活字工藝的一熄微亮星火,其中包含台灣的日星鑄字行。
透過本片,我們將看到台灣現存唯一活字店:日星鑄字行的現況和鑄造活字的工藝,同時也見證了鑄字人與一群熱情志工們,參與復刻華人世界珍貴正體楷書的計畫,以及眾人一同努力保存銅模,和成立活版印刷保存協會的過程。此外,影片也跟隨鑄字之人前往中國,拜訪資深字體設計師與雕刻活字的耆老,聆聽其對於文字的創造與實用之美的獨特見解。並走訪日本的百年活字店,廣泛瞭解活字印刷的現況。
即將失傳的活版印刷 《鑄字人》帶你回味古早時期
網路的崛起讓活版印刷走入歷史,即便如此,還是有少數人仍細心地保存著活字工藝,台灣《日星鑄字行》就是其中之一。2007年台北市僅存的3家鑄字行,有2家吹起熄燈號,因此讓成立於民國58年的《日星鑄字行》意外成了全台最後一家。
《鑄字人》導演因為2009年的一篇新聞報導,得知台灣僅存一家鉛活字《日星鑄字行》,讓她興起拍攝的構想。該片中除了紀錄日星鑄字行的記憶原貌,也見證一群志工懷抱熱情投入的「復刻計畫」;他們為保留正體活字這項台灣珍貴的文化財,各自奉獻寶貴的時間投入這個龐雜計畫。
導演王明霞表示:「文化是珍貴的無形財,具有強大的滲透力,依附在庶民日常所需的生活裡。台灣的鉛活字工藝至今仍能有運轉的活力,依靠的就是鑄字之人與志工們努力自轉的活字小星系。」《鑄字人》紀錄片將於2012-7-24在公視《紀錄觀點》節目播出。
母語是個政治概念,與「國族」(或者「民族—國家」)一樣,都是歐洲現代史的產物。廿世紀以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是「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所謂風俗,包括語言。而大部分人類社會是父系社會,嫁、娶主要發生在村落之間。剛進門的新娘子除了洗手作羹湯,還必須學習夫家的語言,自不待言。好在過去流行早婚,加上娘家與婆家的空間距離不至於太大,新娘子不難克服語言適應的問題。
簡言之,傳統世界裡無所謂母語。一開始婆婆與媳婦言語不通,是常態。子女從小浸潤在父親、祖父的語言世界裡。這種父系社會有自然史根源:與人來自同一共祖的兩種非洲黑猩猩,雄性一生不離開出生的社群;雌性成年後必須出走、加入其他社群。換言之,黑猩猩社群中的成年雌性,彼此不是從小玩大的伴侶;她們必須結盟,才能抵抗雄性父子檔、兄弟檔的欺凌。
國族以民族概念為基礎。民族的要素雖然有三(血緣、文化、語言),卻以語言最顯著;何況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
不過,這個國族概念在現實世界中,根本禁不起考驗。首先,血緣難以稽考;而且人往往會以人事彌縫遺傳,如收養。其次,人有學習語言的天賦,出生在任何一個語言社群,都能學會當地的語言。再者,歷史、地理或共同利益可以創造超越民族定義的政治實體,如傳統邦國。此外,有些人文建制有強大的包容力,可將不同的語言社群結合在一起,如宗教。
無論如何,歐洲以國族為號召建立的國家,仍然依據民族定義創造了「國語」。對國境內大部分的村落,國語是與鄉音極不相同的語言。有趣的是,在國語的宣傳品中,往往把國語說成母語,也就是把母語當隱喻,重點不在「媽媽說的話」,而是血緣關係。國語政策貫徹實行之後,母語名符其實了,這個詞也就沒用了—直到新的政治動機為它找到新的政治意義。或者非政治意義。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議:公元兩千年起,每年二月廿一日都是國際母語日,提醒世人各國境內少數族群的權益,以促進人文多樣性、文化平等、共存共榮為理想。不過二月廿一日這個日子,仍然是政治選擇。原來是為了紀念一九五二年在孟加拉犧牲的幾位「語言烈士」。當時孟加拉還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那一天,達卡大學的學生示威抗議,要求將孟加拉地區的主要語言(與文字)列為官方語言。結果警察擊斃了幾名大學生。十九年後,孟加拉獨立。
倒是聯合晚報去年耶誕節刊出的一則國內新聞,令人有峰迴路轉的驚豔:「母語」不再是政治工具,成為表裡一致的人文概念。母語就是媽媽講的話,不多也不少。這是因為近廿年國人娶回來的外籍新娘不斷增加,她們的子女在小學學童中已超過百分之十。這些新娘在國內舉目無親、語言不通,無論自身的生活品質,甚至可能連累子女的受教品質。
新北市針對新住民設計的火炬計畫,由內政部推廣到全國,其中一個項目是母語學習營:讓子女學習母語,好與外籍母親談心。於是母語的內涵變得更豐富了:不專指母親對於子女的教育責任,而是子女為了親近母親而做的貼心努力。
源自生活的創意,才有動人的力量。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3-01-05 10:30:54
中文熱 美孔子課堂校園夯 2011-12-30 中央社
中文學習熱潮蔓延美國,美國高中、大學陸續出現「孔子課堂」,提供學生學習中文的師資及教材補助。過去10年來,美國提供中文學習課程的學校校數增加3倍。
中國大陸教育部於2005年在美國推動「孔子中心計畫」(Confucius Center program)。美國曼非斯大學(University of Memphis)孔子中心負責人孔祥德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目前全美至少有20多所大學有孔子中心,美國學校裡至少有70個「孔子課堂」,而且數目正在成長中。
孔祥德表示,孔子中心在美國的大學和高中裡推廣中文和中國文化,中心幾乎提供學生免費的教師,教導他們中文。學生也可以得到額外的學習資源,像是教科書等。
位於田納西州的希爾伯勒高中(Hillsboro High School)有75名學生參加孔子中心的中文課程,希爾伯勒高中校長莎瑞德(Terry Shrader)向CNN表示,學生能夠學習一點中文及中國文化,將有助於提升他們進入大學學習或最終進入職場的優勢。
根據應用語言學中心(the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的研究顯示,中國大陸政府的投資已見成效,除了西班牙語外,中文是唯一在美國學校中顯著成長的語言。
過去10年來,提供中文學習課程的美國學校校數增加3倍,而提供法語學習課程的學校校數則減少了18%。
除了學校推廣中文,美國國防部也希望培養能運用多種語言的美軍士兵,阿拉伯語和中文目前列於多語言名單之冠。
美國國防部提供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72萬美元的補助,鼓勵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的學生學習中文。喬治亞理工學院提供所有學生學習中文已超過10年,中文也成為學校越來越受歡迎的語言。
12月14日於北京閉幕的第六屆孔子學院大會,吸引了105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位大學校長和孔子學院代表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開幕式上為全球孔子學院先進個人和突出貢獻獎獲獎者頒獎,勉勵他們通過學習漢語增進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為加深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借鑒作出新的貢獻。
學漢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
從第一所孔子學院創辦至今,已經過去了8年。8年來,國家漢辦在全球10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學院和500多個孔子課堂,海外學漢語人數已超過4000萬。僅去年一年,就新增36所孔子學院和131個孔子課堂,學習漢語人數增長了39%。有8000多名漢語教師和志愿者奔赴100多個國家執教;有118個國家的5000多名學生接受獎學金來華學習研修。漢語熱在全球繼續升溫,越來越多關注中國、與中國進行各種交流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
各地孔子學院在過去一年里舉辦了1.3萬場文化活動,吸引了722萬人參加,為各國漢語愛好者展示才藝,為外國民眾認知中國、近距離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機會和舞臺。
意大利威尼斯大學孔子學院院長馬克·塞雷薩是該校亞洲與北非系中國文學與東亞文化研究教授。他在發言中說,2009年威尼斯大學孔子學院成立后,利用威尼斯開放程度高、擁有許多世界級文化項目的優勢,拓展教學規模,目前擁有教授、講師30人,本科生、碩士生1500人,使其名副其實地成為意大利中文教育的重鎮。
發揮優勢突出地域特色
各國孔子學院發揮自身優勢,使其具有鮮明地域特色。
美國紐約州立賓漢頓大學戲曲孔子學院依托大學藝術系,吸引熱愛中國戲曲的學生前來學習,邀請中國表演藝術家赴美授課,組織巡演團到美國各地和加拿大演出,其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學校。
英國倫敦中醫孔子學院已經是第3次獲得“先進孔子學院(課堂)”這一榮譽稱號,他們把漢語和中醫有機結合,開展中醫研究,翻譯中醫教材,主辦養生講座和中醫醫療展示,設立中醫教學診室,每年10月定期深入社區,進行多場中醫養生理念宣講,今年更是把宣講辦到了滑鐵盧等3個著名的火車站。這些舉措奠定了該校在英國的中國醫學知識文化中心的地位。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孔子學院得到了熱愛中國文化并精通漢語的詩琳通公主的大力支持。現在,朱拉隆功大學孔子學院正在準備設立漢學碩士學位,以培養本土漢語教師和對中國社會各個方面有較深了解的專業研究人員。
正如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總干事許琳所說,孔子學院是中外共同培育、澆灌的美麗鮮花,它理應是五顏六色的。
開辦一所就要辦好一所
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孔子學院的未來十年”。與會代表從不同角度對此主題進行了闡釋,也提出了建議。
德國漢堡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康易清兼任著漢堡市國際合作處中德合作辦公室主任一職。他認為,隨著在中小學開設的孔子課堂的增多,將有越來越多曾在中小學學習過漢語的人進入孔子學院,他們對漢語學習的要求更高,期望也更高。因此,孔子學院要設置不同程度的課程,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他建議,孔子學院應該積極融入當地大學和社會,不能總被認為是“請來教授漢語的客人”。
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柯林·麥克拉斯指出,文化、歷史知識和語言三者之間是重疊關係。他說,10年后,中國將擁有更多的入境游客,這些人在去中國之前,希望了解中國。孔子學院應該在發展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方面發揮獨到作用。
國務委員、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主席劉延東在本屆大會開幕式上致辭時指出:今后,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努力實現孔子學院開辦一所就辦好一所的目標;要以突出特色為導向,更好地滿足各國漢語學習者的多樣化需求;以文化交流為紐帶,促進人類多樣文明的交流互鑒、和諧共生。這也是孔子學院的歷史使命。 2012-01-01 11:15:59
2011-06-16 中央社記者黃名璽台北16日電
總統馬英九今天表示,一向不贊成把正體字叫做繁體字:在常用漢字中,絕大多數是原來就有的字,屬於簡化字不過2000多字;把少數字的名稱來涵蓋所有的字,是不正確做法。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發表「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1945~1949」新書,馬總統應邀出席致詞時表示,這兩天特別要求政府在所有文書要用正體字;當年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期間,當時的總統蔣中正為復興中華文化也做過同樣要求,「事後看來,確實是有先見之明。」
馬總統說,一向不贊成把正體字叫做繁體字:在常用6000到8000個漢字中,屬於簡化字的不過是2000多字,絕大多數都是原來就有的字;「為什麼把少數字的名稱來涵蓋所有的字?這也是不正確的做法。」
馬總統也推崇:郝柏村出將入相,是非常正直、認真、專業的政治人物。
馬總統說:最近有個很深的感慨,就是政府跟法國打拉法葉艦案官司贏了;但更重要的是,不管是拉法葉艦或幻象戰機軍購案,在合約裡都有「排佣條款」,這是當年郝柏村擔任參謀總長時堅持要放入合約的內容;若沒有「排佣條款」,官司很不容易打,政府也難有正確的堅持。
學習障礙這個診斷,不知為何在國內常常被誤用。很多學校老師只要一碰到教不會的小孩,一律概稱為學障。其實學習障礙只是統稱,其中還包含閱讀障礙、寫字障礙及數學障礙。
當然大部分被轉介的個案,都不是學習障礙。因為根據診斷,必須是學習成就與個人能力要有落差者,才能稱為學障。學習成就是指學業成績,能力就是個案的智力。但是智力一定要足夠,不能是不足者。不足者,本來在學習上就會有問題,這樣並不叫學障,而是智能不足。兩者在後續的治療上差距非常大。分辨不清楚,就無法做正確的矯治。因此,常見的個案能力通常為中等左右,但學業成績卻奇差無比,有這樣的落差存在,才能稱為學障。落差的定義是略有不同,但要差距一.五個標準差至兩個標準差之間。以一個簡單例子可知:用標準化智力測驗得到智商分數為一百的人,在學校考試的時候,卻排在倒數,這樣的落差就有兩個標準差了。
因此,宣稱有學習障礙的人,其實大部分都是智能不足或邊緣性智商,少部分是正常人但為了取得考試優惠而來的。真的被歸為學習障礙者,屈指可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識正書簡」,根本未經科學實證的考慮,只以意識形態恣意談論,殊不知此種形式的言論若真正實行,只會造成更多臨床災難罷了。繁體中文相對於簡體中文而言,最為特別的地方,就是繁體中文一個字就具備了一個語言中最重要的三個要素─「形」、「音」、「義」。以「江」字而言,「水」為形符,告訴我們形象;「工」為聲符,告訴我們讀音;二者合一,告訴我們意義。簡體字則是簡化了所有的要素,讓字只成為最簡單的符號,連原有的「形」也消失了,更遑論與「音」、「義」做任何連結。以當今神經科學之研究,核磁共振系統(MRI)已經證實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的書寫系統是使用不同的神經回路(當然,這個議題還有爭議,有研究者認為不管任何語言,在大腦中所走的路徑全都是相同的)(楨:旣然有爭議,還引以為据,如洪蘭的快樂學習偽科學!另參本館:洪蘭的快樂學習偽科學 《漢字的故事》)。語言的學習歷程是反覆的刺激與反應,使神經細胞之間的傳導重複發生,最後在腦中形成最為快速的連結。因此不管學習哪一種語言,其書寫系統最好是單一、清楚、明白、有規則可循,學習上最為有效迅速。
以初學的兒童而言,若其單位時間的念字速度比平均值慢者,未來越容易產生閱讀障礙。「識正書簡」則是試圖整合兩套不同的書寫系統,以神經語言學而言,只會在腦部產生混淆,阻礙大腦形成強而有力的連結。而且最大的問題是,目前根本無人研究該如何整合繁簡兩套不同的系統,政治人物只是口說無憑,毫無憑據。若真的採用「識正書簡」,以神經科學的角度而言,可以想見未來會有更多人為製造的閱讀障礙患者出現,不止造成學校及醫療的負擔,最後還會變成社會進步的阻力。
另外一個常常會混淆的問題是,很多人覺得我們早就在用簡體字了。但我們手寫的簡化字,並不是中國所用的簡體字,比較好的說法是「俗體字」,也就是我們依照自己的方式去簡化文字,這些東西並未系統化,所以你寫的俗體字跟我寫的可能長得不太一樣。而且俗體字的出現,大部分只會出現在已經嫻熟某一套語言系統的人身上,英語也是如此,大家因為懶惰會亂縮寫,但不代表這是一個完整的語言書寫系統。英美國家的成年人不會因為書寫方式的自我調整,就去倡議、推行所謂的「識正書簡」。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的。
因此最佳良策,還是「識正書正」、「識簡書簡」,讓一切語文書寫系統回歸神經科學的道路,讓大腦好好發揮自己最大的功效,減少人為的閱讀障礙,才是現代社會之福。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楨:如果洪蘭質疑皮紋測大腦是偽科學,那麼洪蘭的快樂學習腦神經學也是門偽科學!)
相關新聞
皮紋測大腦?被洪蘭質疑偽科學【聯合報╱記者薛荷玉 2009.10.26
洪蘭:快樂學習 加速腦神經連結 >商業周刊 曠文琪 2011-06-25 10:15:20
漢字的迷思與霸權 2011-06-20 中國時報 蔣為文/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針對日前陳芳明所長〈離開漢字,台語如何成立?〉的觀點,筆者有不同意見。
台灣文學是多元文化的文學,包含原住民族語文學、客語文學及台語文學。其書寫文字可包含漢字與羅馬字。至於華語、日語、英語及越南語等台灣國民使用的語言,當然也可以成為台灣文學一部分。但如果必須遵循陳芳明那種獨尊漢字與華語的做法,這絕對是霸權心態,而非多元文化表現。
如果陳芳明真的是文化多元主義者,就應該展現在政大台文所的專業設計。可惜,從政大台文所的設計,只見獨尊華語,卻不見台灣母語文學的蹤跡。譬如,碩班入學考,寧可考國文、英文及中國文學史,卻不容台灣語文。畢業語文寧可要求第二外語,卻不屑台灣語文。這樣合理嗎?英文系加強英文,日文系加強日文,中文系加強中文,台文系加強台灣語文,這本是專業訓練應有的分工合作。可惜,陳芳明卻假藉文化多元之名,行霸凌台灣語文之實。
台灣原住民族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如果硬要原住民族使用漢字來書寫族語,不僅是霸凌原住民族也是貽笑國際的做法!使用漢字與否,見仁見智。但逼迫他人使用漢字就是霸權心態!早於中國五四運動之前,台灣就用羅馬字(俗稱白話字)在辦報紙、設學校以進行現代教育,並培養出許多白話字作家,譬如鄭溪泮、賴仁聲、蔡培火等。過去使用漢字的日、韓與越南,在二十世紀後也都廢除漢字或限制漢字的數量。即使在中國,也有不少學者與作家主張廢漢字,譬如國學大師錢玄同及魯迅就曾主張廢除漢字。
試問陳芳明,你的中國國學程度有錢玄同的百分之一嗎?錢玄同與魯迅都知道漢字的侷限了,你卻要台灣人用母語來陪葬,合理嗎?
留言:
還在搞文化大革命
詭辯!原住民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用羅馬拼音把原住民的語言拼成文字,這無可厚非。但是中國人有語言有文字,而且漢字(中國文字)已經使用了幾千年了,對中國人而言,使用漢字就好像呼吸一樣自然。你為什麼要廢止像呼吸一樣自然的文字,另創一套莫明奇妙的文字?況且羅馬拼音只適合那些拼音的歐洲語系,漢字是一字一音不是拼音語系。漢字的張和章用羅馬拼音都拼成Zhang,根本分不清是張還是章,勉強用羅馬拼音只會造成天下大亂!
台灣文學的人,真是不錯的物種,最愛彼此狗幹,快點繼續幹下去,讓大家都知道台灣文學的厲害,到陰間別忘紀繼續要發展臺灣文學喔,讓閻羅王也見識一下
由於推行白話文運動者的最開始及最主要之動機和目的不在文學本身,而是將它做為改造思想的工具。蔡元培在《中國的新文藝大系.總序》說為何改造思想一定要牽涉到文學上呢?「因文學是傳導思想的工具」(五八一p8)。所以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才會提出文學革命的八原則--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方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p74)。陳獨秀更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簡單的杼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到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p86)。
本來如果單從文學論文學,作家使用語文的原則在於能否表達其心靈感情,而不在什麼八點原則三大主義,因為文學用語並不等於口語,文學有文學的特質,如暗示性、意象、節奏、想像、象徵、甚至語文的自我顛覆,而這些正是中國古典文學擅長的。
其實胡適當時也知將所有古文打入死文字(p102)之不當,故主觀地認為木藺辭、孔雀東南飛、陶淵明、李後主、杜甫、水滸、西遊記、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看成有白話素實質的古文(p188)(一二五三p.30-1)。林琴南批評水滸紅樓極具文言特質(p243)。並批評白話文運動的核心是想要「覆孔孟,剷倫帝常」(p241)。蔡元培辯駁北大並未主張「覆孔孟,剷倫常。盡廢古書,行用土語為文學」(p234),認為《新青年》在校外有言論自由,更何況他們是針對孔教會而非孔子(p236),認為白話拼音文學運動不會造成分裂。蔡的辯駁皆謬,因運動者正想革掉傳統儒教與儒家,運動與各地尤其南方的獨立運動息息相關。
胡先驌在民8年〈中國文學改良論〉以西洋文學學術用語重聲韻抽象不同於一般口語為例,批評白話文運動主張文言合一有問題(p520)。羅家倫對此暴露了運動者常有耍無賴,他反批胡氏懂幾句洋文就拿洋文來嚇唬他們(p525),說運動者並不主張文言合一(p531)。其實運動者就是主張「我手寫我語」文言合一。
任鴻雋在民7年〈新文學問題之討論〉認為想廢漢文除非中國人先滅絕(p509),對此錢玄同重彈廢漢字之主張(p513)。運動會走上廢漢字行拼音是無法避免的,因表意性的漢字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離的載體,無論為了反傳統或重造易學易用的拼音文字,都非廢漢字不可,這對台獨的教會(五八二p232)及文學家(後述)亦然。當時主要戰將均主張廢漢字,但錢玄同最極端地認為最好改用世界語,不然就全用外語再加少許的拼音文字(p25-7),而胡適陳獨秀則認為應先行白話文,再以拼音代白話,最後廢漢字(p209-210)。
由於當時拼音運動造成嚴重的方言拼音分裂之問題,於是有人反思文言有利統一中國,白話導致分裂。蔡元培在〈國文之將來〉辯駁,認為白話文運動是要以北京話來統一各地方言,並以拼音字母來統一口語(p648)。
中國音標文字始於清末,受傳教士以羅馬拼音傳教,加上日本片假名注音字母等之刺激,有識之士認為使用羅馬字母、漢字部首、或注音符號,有利於教育學生、開啟民智、統一全國語言(四七五p146-8)。但後來卻導致廢漢字行拼音、羅馬拼音與注音符號、國語官話方言等的論戰。其中教育部公佈「注音符號」之後,由於各地尤其南方方言與官話格格不入,於是各地紛紛依自己需要製造拼音字母,而造成語言分裂的局面(p154-6)。
中國廢漢字行拼音的最大實驗是奪權後的中共,長期拉丁化的實驗失敗了,原因除了同音字太多外(五八二p237-8),主因在中國傳統以來視「文字」而非「語言」才是典範所在(一五九p7-9),造成了中文與中國文化的一體化。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2518038 2011-06-22 12:12:53
漢字教育在南韓大學"動搖" 大學生視漢字為"暗號" 2011-06-13環球時報
南韓高麗大學日前宣佈取消將獲得漢字資格證作為畢業的必要條件,引起南韓輿論關注。有韓媒感慨說,高麗大學是南韓唯一一所將獲取漢字資格證作為畢業條件的大學,被稱為“漢字教育的最後堡壘”,可如今也發生動搖。
據南韓《北韓日報》11日報道,高麗大學從2004年開始將獲取二級以上公認漢字資格證列入畢業條件,但今年4月放鬆了這一條件,宣佈是否需要獲取漢字資格證由各個學院和係自主決定。對於這一決定,高麗大學內展開激烈爭論。校方表示:“部分學生抗議說這樣會給學業帶來壓力,而且我們也認為由各個係自主決定比較好。”高麗大學漢文係教授金彥鐘則認為:“由係和學院自主決定實際上等於是宣佈廢除義務獲取漢字資格證的制度。”
報道稱,高麗大學招牌學科法學院於今年4月中旬率先宣佈了廢除方針。目前,16個單科學院和6個獨立係中,已有9個單科學院和2個獨立係公佈了廢除方針。表示繼續保留漢字資格證獲取要求的只有3個單科學院和2個獨立係。剩下的要麼尚未確定,要麼採取折中方案,即不要求拿到漢字資格證,但規定漢字課為必修課。
目前,南韓許多大學生也許能用英語和外國人流利對話,但一看到漢字,便連連擺手,他們說漢字似乎是一種“暗號”,寫起來就跟畫畫一樣。韓語中的75%左右是漢字詞。小學語文課本中的55%、醫學和哲學等領域專業術語中的95%都是漢字詞。儘管九成以上南韓人都有自己的漢字名,但能正確寫出來的年輕人卻沒幾個。
吳敦義鼓勵多用正體字 - 聯合新聞網
吳揆:沒有正體字怎識李白、蘇東坡之美 - 中央廣播電台
吳揆:正體字最能表現文化精華 - 中時電子報
國台辦:簡繁體都是漢字 應「求同存異」方便民眾 -中央日報
楊毅:繁簡之間_商家自有安排 - 中時電子報
國台辦:赴台遊有共識 並非「片面宣佈」 - 香港文匯報
楊毅:繁簡都是漢字 - yam天空新聞
離開漢字,台語如何成立? 2011-06-17 中國時報 【陳芳明】
台灣語言,指的就是島上各個族群所使用的語言。台語一詞,不能只是被福佬族群所壟斷,而應容納客家、原住民、外省、新住民所有的族群在內。漢族先人渡海來台時,從來就沒有宣稱要揮別漢字。包括福佬與客家在內,即使有許多日常語言不是現存漢字能夠充分表達,並不能因此就可逕自對漢字棄而不用。
台灣文化的精采,就在於它有歷史過程的累積,也有現實生活的豐富。歷史上的強權,都在台灣各個族群留下深刻痕跡。從失語狀態到母語重建,其中有許多受害,卻也有許多受惠。文化的創造,便是在受害與受惠之間交錯而成。更為精采之處,島上族群卻因殖民威權的教育,而開始產生互通與結盟。日據時代的文學藝術可以在族群之間流通,往往是透過日語書寫。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對話,也是藉由日語的橋梁而相互認識。這樣說,並不意味對殖民統治的肯定。但是,無可否認,台灣意識則是因為經驗這種歷史過程而漸漸構築起來。
戰後的強勢國語政策,確實使島上所有族群的母語都受到傷害。不僅是福佬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的原有語言與鄉音次第消失,每個族群的第二代已經無法以母語與父母溝通。母語運動的崛起,始於一九八○年代民主運動的開展。在一定意義上,母語運動自然寓有對抗威權體制的意味。在此之前,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犯在獄中,都投注全副精神從事母語的工作。然而,母語的重建,並不必然有可能脫離漢字。有人重新造字,有人另創符號系統,卻都難以成立。羅馬拼音是其中一種,卻帶來極大困擾。
羅馬拼音的使用,始於基督長老教會。但是,教會系統的羅馬拼音卻是依附漢字聖經而通行。漢字的傳播,可以跨越在不同族群之間。原住民文學在一九八○年代開始興盛於文壇,今天各個族群能夠理解原住民文化,都是藉由漢字的途徑來傳播。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對話,也因為通過漢語文學而得以成立。
台灣所有族群的作家,都是使用漢字來創造文學。本土派陣營的作家,從鍾理和、鍾肇政、葉石濤、李喬、鄭清文以降,無不使用漢語從事創作。如果使用「中國語言」是可恥的話,這等於是羞辱戰後以來的所有作家。在民主運動的過程中,能夠建立開放、對等的文化價值,完全是拜賜於漢語的傳播,而這樣的傳播並未阻礙台灣意識與台灣認同的成長。
在開放的年代,如果有人堅持必須用羅馬拼音來表述母語,台灣社會絕對有足夠空間給予包容。但是,如果以霸凌或羞辱的手段強迫社會放棄漢字,這不僅是違背民主精神,也違背台灣的文化傳統。選擇停留在受難狀態來抗議,民主社會是可以容許,卻不必然要接受。漢字之美,是漢人與生俱來的印記。離開漢字,台灣語言必將陷於混亂。
(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所長,本文轉載自最新出刊1739期時報周刊)
另參本館:福佬沙文主義 2011-06-21 09:15:03
馬政府打什麼算盤 2011/06/16 蘋果日報 余艾苔
馬政府對簡體字好像很敏感,前天行政院指商家使用簡體字「無其必要性」,昨天馬總統把箭頭指向公務單位,還點名觀光局要把簡體字網站移除。實在做得太過火了,馬政府有意「去簡體字」,到底打什麼算盤?
不只觀光局網站有簡體字網頁,陸委會、海基會網站也有簡體字版。很多地方政府為招攬陸客,網站、旅遊文宣品都有簡體字版。這就好像有英文、日文說明一般,一切都是向商機看齊。
這下好啦,馬總統一聲令下,要求政府所有官方文件、網站都應以正體字版本為主,政府單位理應包括地方政府和各地風景管理區。這還得了?網頁移除很簡單,但白花花銀子印出來的文宣品難道要銷毀嗎?
先不管民間甩不甩馬政府的道德勸說,公家單位如何執行就是個大問題,馬政府都想清楚了嗎?若馬總統的指示對第一線迎接陸客的地方政府沒強制力,光限制中央政府,不是很莫名其妙嗎?
也許馬政府是擔心,台灣出現太多簡體字會在大選年被作文章,乾脆先消毒;若是這樣,府院的喊話就只是假動作;如果是玩真的,嗚呼!真不知這種昧於現實的管制措施是怎麼想出來的。
(楨:反(簡)正都罵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另參本館:壹淫媒 陸客來臺 )
藝人吳宗憲先生,日前公開發言批評政府與媒體不中立:「新聞局是國民黨的,TVBS是國民黨的,三立是民進黨的。」引發軒然大波。TVBS要求吳先生三日內公開道歉未果,於是正式提出告訴。筆者是TVBS新聞台的忠實觀眾,過去十年每天至少三小時、每年固定收看TVBS新聞與政論節目(含各時段重播)一千小時以上,在此為TVBS無端興訟的墮落行為表達深切的遺憾之意!
放眼全球各主要媒體,法務部門的存在,都是為了對抗侵害新聞自由的「防禦性單位」,什麼時候強出頭過了?新聞媒體以筆為劍,對抗揭發社會的不公不義,有骨氣的新聞人應該本持事實、客觀、中立的新聞道德,無畏無懼勇敢報導,是非對錯由社會大眾公評;如果新聞報導引起被報導對象的司法訴訟,這才由法務部門出面,配合走完被報導對象受《憲法》保障的法律流程,這不才是媒體應有的常態嗎?
新聞自由在台灣受到《憲法》的特別保障,和媒體打官司本就是一場不公平的遊戲。說難聽一點,《憲法》給了新聞媒體尚方寶劍,是讓媒體挑戰行政、立法、司法、資本家、暴力黑道……;什麼時候,我們的媒體學會不用新聞找到真相、反而尋求自己整天追弊的司法單位還給媒體清白?天呀,這不是極大的墮落,那是什麼?
我不知道是誰給TVBS出了這個餿主意,難道是前陣子報載司法官司五十連勝的立法委員邱毅嗎?電影《驚爆內幕》(Insider)裡,媒體挑戰菸商,受到菸商強大的司法訴訟挑戰;在片中,媒體的法務單位要媒體人忍氣吞聲,因為和菸商打官司不會贏、而且有可能會連累公司被告到破產,而這個要求被正直的媒體人斷然拒絕!大家試想一下,如果這故事的發展是由法務部門取得上風,最後由司法解決何謂「正義」的問題,那所有的新聞記者都資遺好了,媒體改由律師坐滿記者席,反正什麼事由司法解決就好啦!
不過,我可以理解TVBS對吳宗憲先生發言的憤怒:因為TVBS新聞台近十年來的基本態度並不是站在國民黨的一邊,而是堅守「嚴格檢驗民進黨(或本土政權)」的立場,而那無關國民黨執政與否。
吳宗憲先生給TVBS亂扣帽子、踩到媒體不中立的痛腳,也難怪TVBS要生氣了──就好像台灣的職棒球迷有所謂的「反兄弟象聯盟」,這些球迷就是不喜歡兄弟象;但如果你要把他們硬扣成統一獅、或者是Lamigo桃猿隊的球迷,那就非常不中肯了。
什麼?你叫我小心一點,這樣亂說話,小心被TVBS告唷!我個人是不怕被告啦,只是覺得:和媒體打官司,會髒了我為文評批時論的手。
最後,我想舉TVBS批評最兇的三立《大話新聞》鄭弘儀先生的名言作結:「是驢是馬,牽出來遛遛就知道!」新聞媒體要證明自己公正,不是靠打官司,而是靠自己新聞報導的品質──TVBS要不要辦一個民調,看看你們在台灣民眾心中是不是客觀中立的媒體?而將來如果TVBS官司輸了,你們會選擇尊重司法、還是在自己的政論節目上再把司法批得一文不值呢?
另參本館: 壹淫媒 名嘴內鬥 告為上策 2011-06-16 09:37:07
南韓學者:漢字是我們的文字2011.04.22聯合報 (另參本館:《漢字的故事》 別再韓國行臺灣不行了
韓國繼主張活字印刷、豆漿、圍棋、端午等文化遺產都是「韓國的」之後,近日又語出驚人的聲稱「漢字並非中國文字,而是我們的文字,連中國學界都承認」。此言論一出馬上在網路上發酵,引發網友猛烈抨擊。
據報導,日前南韓語言學權威陳泰夏教授在媒體發表文章指出,漢字根本不是中國漢族所創,漢朝時也沒有「漢字」一詞,真正的漢字其實是韓人祖先東夷族以甲骨文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文字,是東夷人的文化遺產,這點連中國學者林語堂、王玉哲的研究也都如此認為,只有韓國人自己不知道,同時也強調,就連孔子也是東夷族的後裔。
陳泰夏向來積極推動韓國漢字教育,過去曾主張「圍棋發源於韓國」的論調,引起中韓激烈論戰。這次他發表「漢字源於韓國」的論調,又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他說:「韓國人將漢字當作外語簡直是無知,漢字與最科學的韓文就像是韓語的兩個翅膀,兩者其實是同體的語言,全世界能有如此理想的語言結構者只有韓國。」
南韓自2005年成功向聯合國申請端午節為該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後,陸續有韓國學者指稱神農氏、西施、孔子、李時珍和朱元璋都是韓國人,甚至還有人主張豆漿、中醫、風水等文物都是「韓國的」,令人啼笑皆非。
「日圓先生」榊原英資在一場論壇中表示,全球經濟重心逐漸從西方移向東方,全球經濟版圖大洗牌,15到20年內,中國大陸即可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他又認為,中國大陸、台灣、日本與韓國等應整合為「東亞經濟體」,而且由於同受中華文化浸淫,甚至可稱為「漢字經濟體」。他也建議,應設立共同的貨幣清算機制,發明以人民幣為主體的「亞元」。
有關「東亞經濟體」及「亞元」之說,前已有之,但凸顯漢字,並強調「漢字東亞經濟體」的概念倒很新鮮,值得一評。
首先,所謂「漢字經濟體」的範圍,嚴格地說,包括中國大陸、除韓國以外的四小龍(香港、台灣、新加坡)以及日本;但是,若不拘泥於「漢字」的形式,僅著重於中華文化與中國文明的影響,則韓國甚至東南亞部分地區,例如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亦可被包括在內;再廣義一點,就是整個東亞了。
其次,所謂「漢字」概念或「中華文化」概念,作為一個經濟體的連繫或基礎或共同元素,有意義嗎?意義又何在?
這就不能不談到文化與經濟、文明與國富之間的關係了。西方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在構思撰寫他那本《國富論》時,以他的智慧,當不至於忽略掉除了市場機制及那一隻看不見的手之外的一些其他的重要的「非經濟因素」。人們很清楚,他甚至在《國富論》之前,就已經先完成了《道德情操論》了。但是,要論到凸顯文化與經濟之間關係的最精采之作,無疑還是以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精神與資本主義》最著稱於世。
韋伯的論點,一言以蔽之,就是「新教」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等號關係。新教倫理是顛覆性的,它把人們長久以來「為生活而工作」的態度,徹底地扭轉為「為工作而活」──工作成了一種天職,工作就是終極價值。於是,體現在新教倫理之外的行為,就是敬業、儲蓄(累積資本)和廣泛學習。
韋伯的新教倫理的論點,首先就在近代西方的經濟發展史中得到了印證。新教的誕生,是導源於16世紀使基督教一分為二(分成了天主教與新教)的宗教改革。新教興起之後,經濟力量及財富就慢慢地從天主教國家(像奧地利、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轉移到那些信奉新教的國家(像英國、蘇格蘭、德國、荷蘭等)。
經濟發展的新教倫理論點,接著又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佐證。一直到上個世紀中葉以前,經濟發展在西方國家的表現普遍優於東方國家。韋伯的著作與論點因此受到了更高的推崇。但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及四小龍傑出的發展卻開始挑戰新教倫理的發展論。日本及四小龍的表現,證明即使沒有新教倫理,也可以有快速的經濟發展。
是真的如此嗎?現在看來,恐怕又有商榷餘地了,主要就是榊原英資所謂的「漢字經濟體」現象。相較於一般常用的「東亞經濟體」的概念,「漢字」這兩個字也許才真正點中了要害。東亞經濟的快速崛興,與其說更多地是由於「東亞」,不如說更多地是由於「漢字」──一種代表了中華文明的圖騰。
仔細觀察,新教倫理強調的努力工作、積極儲蓄、認真學習,哪一種沒出現在深受中華文明浸淫的東亞地區?如不以文害義,新教倫理在這個意義上與儒教儒理有著高度的同質性。
「漢字經濟體」概念的提出,看似無稽,其實卻有深意在焉。 2011-05-03 10:01:31
眼裡沒民眾2011-04-20 中時短評(楨:眼裡只有民粹的呆歹彎之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另參本館: 自作孽的中時 民粹亡臺)
繼新北市長朱立倫之後,台中市長胡志強也發難,直指中市府回覆民眾的公文八股、官僚、敷衍,滿紙文言文,甚至還寫錯,連他這個牛津博士都看不懂。
胡志強舉的幾個例子,果然冷僻,閱後讓人噴飯。民國一百年,台中市政府還能保留公文書寫的「恐龍範例」,委實不易,絕對可以列為公文改革的教材。
所謂公文,簡單講就是公務文書,從發文或處理,至少有一方是政府單位。機關間往來文書隨你官僚或冷僻,首長看不懂,自己查古書或對屬下開罵;但若公文對象是民眾,就不能等因奉此,拿「知關錦注,特先奉復」這類結尾應酬語敷衍了事,搞得民眾一頭霧水。
公文講白話文,不用心還是要挨罵,去年國稅局中部一分局,發文通知攤販逃漏稅要罰款,受文者竟然是飯糰、豬排、紅茶、鹽酥雞、玉米和地瓜,民眾收到後破口大罵:「這是寫給誰的啊?」說穿了,公務員只看到他要追討的稅金和罰款,眼裡卻沒有民眾。
民眾不在意你稱呼他是「台端」或「鈞座」,只在乎他的問題能否解決。行政院的《文書處理手冊》,或研考會「公文e網通」,只能指導公文格式,卻不能給公務員一顆同理心。換個角度,承辦科員只要想想,如果受文者是自己,希望看到什麼樣的答案和用語?相信就不至於出現與民眾期待「迥不相侔」的巨大落差。
留言:
公文重點不在文言白話,在遣詞用字要淺顯易懂,敍事說理要清楚明白,最重要的是,要有答案。
寫公文還是國家考試裡面的一項,每個想當公務員的考生都必須學公文,請問公務員寫公文有什麼不對?狗屁不通?看不懂是因為你笨,沒知識兼不衛生!!
這篇短評自己不也是來個「等因奉此」?對象是不也社會大眾?
台中市政府回覆民眾的公文用詞艱澀,引起討論;司法裁判書與起訴書也多有文言體參雜,充斥「似無不合」、「非有理由」等艱深費解文字。法官認為,要推動白話文需很大努力。
目前的裁判書、起訴書充斥文言文夾雜,板橋地方法院1名資深法官今天表示,司法院推動「裁判書白話文運動」時,「迥不相侔」也曾是建議法官少用的裁判書用語。
這名法官統計目前裁判書常用語,綜合串連成「訊據,伊所述理由,跡其所為,尚非無據,容非無疑,然似無不合,尚非全然可採,上揭伊之立場洵堪認定;次按,前開渠等立場迥不相侔。」
其餘還包括,「準此,參諸上開所附證明在卷可稽,若合符節,所辯非有理由,且伊坦承不諱,自無庸再予宣告,併此敘明,爰量處... 」這些實際例子,都是艱深費解,或模稜含混的用語。
這些用語不易懂,常讓當事人遭起訴或收到判決書時,搞不清楚語意。另1名法官說,這類在其他書寫或口語溝通上看不到的用語,在裁判上仍經常可見。
資深法官表示,現任司法院副院長兼大法官蘇永欽,在民國87年就已大力推動裁判書類通俗化,並在期刊撰文批評,以文言撰寫裁判書,完全談不到修辭,只是保存傳統公牘所代表的權威而已。
大多數法官也不反對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撰寫裁判書,司法院實際推動時,還組成研究小組,開辦講座,並列出許多拗口、艱深的公文書類用語,但最後仍無疾而終。
刑事庭法官表示,「尚非無據」就是有理由的意思,「容非無疑」就是可疑,但基於書寫習慣,願意完全改變傳統寫作習慣的法官不多。
法官表示,純粹是沿襲舊制與書寫習慣,也有的法官希望整份判決用詞不要重複,所以才會同時呈現「附卷可稽、在卷可評、在卷可稽、附卷可評、詳如卷證」的奇妙現象。大家都希望精簡表達,並非故意和民眾過不去,或讓民眾看不懂,但仍有改革空間。
台中市政府公務員回覆民眾的公文,措辭十分艱澀,讓市長胡志強看不下去,要公務員尊重民眾的感受,儘量使用民眾聽得懂的庶民語言。
胡志強舉例「迴不相侔」一詞,應是「迥不相侔」才對,意思是迥然不同,他說,此類艱深文字相當不妥,應盡量用白話文,少用八股、敷衍及官僚用詞,並應具體回覆,否則回函等於白寫。
公文用語勿矯枉過正2011-04-22 中國時報 【張安蕎/北市(自由業)】
近來台中市政府的公文用語過於艱深且多回覆不當,引發訾議,司法裁判書也遭批評文言參雜、太過八股。
筆者以為,公文屬於應用文,言簡意賅、精確用字本來就是其書寫原則,而法律文書,嚴謹扼要更屬必要。若因為「看不懂」便要求改為使用淺顯易讀的白話文,則不難想像任意用字、無既定格律的後果,文書必定失之大雅,冗長徒增篇幅,終招致笑柄。況且各行各業,皆有其專業語法,例如醫藥用品成分標示,皆為艱澀的專有名詞,豈不也應一同改為民眾看得懂的用語?
公文裁書的確不應過分雕琢字句,導致閱讀者的困擾,然而,要改的絕不是使用精簡的文言書寫方式。公務員相互推託、不負責任的態度,才是造成公文贅言贅字、語帶含糊的根本理由。
留言
台灣的應用文教育,不就是應付考試,一堆垃圾而已,長官看不懂 絕對是應該的,畢竟那種垃圾般的用字淺辭,懂得人才有鬼勒
說得好!現在的人作文與說話都不行,聽聽電視上警察報告緝拿人犯的經過,像在唸公文,真是痛苦。
連這都聽不懂!還好意思講,跌股啊!
法律不也是很多類似文言文的語法~也改一改吧~~例如己身所從出~從己身所出~~像是在繞口令~~
照您的說法, 全面使用白話文的中國應該亡國才對啊! 中文本身就不是ㄧ種精確的語文, 這也是為甚麼西方的科學較進步, 日本人非常清楚這一點, 除漢字外, 採用片假名來加速外來文化的吸收, 這跟文言文白話文有何關係? 2011-04-22 10:49:10
美國演講遇到「孔子學院」【聯合報╱李昂 2011.04.09(楨:自吹+吹獨!另參本館:殺夫 三施一胡)
「台灣學院」在美成立要運作,美方稍有不同的看法,不妨就我切身的觀察,來談談這些華人的「學院」。
前陣子本來只是要到「全美中國研究協會」的年會,作一場晚宴的主賓演講,接下來到杜克大學演講。沒料到消息一出,兩岸的學界教授,共排出了十九天、八場美國大學的英文演講。
能密集排出如此多演講,因我的小說「殺夫」是「亞洲研究」、「女性、性別研究」會用到的教材,教授們對我的小說不陌生。
也得感謝台灣駐外單位,作了不少串聯的工作。
這八場英文演講,我的講題基本上是「在台灣書寫性與政治」。談台灣的民主與自由,使得性與政治這樣敏感的書寫可以全然不受限制,堪稱是目前華人世界的唯一。在南方長春藤的Emory大學,共有一百五十幾個人來聽,一路受到的好評連我都吃驚。
個人以為,在華人作家中,終於可以不再悲情、不再只有鄉土特色,而能有朝前看的觀點,應是引發普遍共鳴的理由之一。有趣的是,華人師生問的問題多半還是集中在「政治」,而白人、黑人等美國人問的問題,多半與「性」有關。
華盛頓特區附近的大學,是由與台灣文學相關的中國教授安排,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強調不涉政治,只作文化和語言的交流。至今全球共有三百多個,美國一地就有六十三個。採用和美國大學合作方式,由學校要深入社區,在加州就曾被抵制。
然挾著可觀的資源,每年單一孔子學院據說有廿萬到五十萬美金的經費,想與之合作的,仍不在少數。
我的觀察是,美國著名的大學、私立長春藤大學,較不為所動。但是一些州立、私立大學,想介入孔子學院作為副院長之類的美國人(院長通常是中國人),常有所聞。
也有位曾任台灣某國立大學的校長,為某孔子學院的院長,還來聽我演講。連大陸人士都認為他比中國人更紅更專。
至於同樣來自大陸、在大學教書的中國教授,與孔子學院便維持或親或疏的關係。同樣要吸收學生來上課,本來就相互競爭,由於大學能給學分可獲文憑,較佔上風。我便遇到有孔子學院不僅提供語言學習,還朝向協助商業交流機會,想吸引人參加。
台、中兩學院作的工作雷同,孔子學院行,台灣學院卻不行,會不會因著台灣學院附屬在外交單位,而並非大學?
我演講的某所大學,安排的教授掛上孔子學院合辦,便引來台僑認為連台灣名稱都不見。
但孔子學院與台灣方面合作(比如說在校園辦演講、活動),則看來頗有意願。至於什麼人、什麼事,恐怕中方還是會有諸多考量。
兩岸在海外的台灣學院與孔子學院的關係互動,會如何?台灣學院是不是朝向與孔子學院不同方向的規劃?值得關切。
抗衡孔子學院? 台灣書院有得等【聯合報╱古蒙仁/文化工作者2010.02.20
馬英九總統大年初三與表演藝術團體舉行座談時,重申了他在大選期間提出的文化政策。但馬總統的文化白皮書上所列政見,從「台灣獎」、「廿一世紀華文大辭典」、「文化外交基金」,到「台灣書院」,在馬總統就任即將屆滿二年之際,完全看不出政府有何初步的構想或作為。
回響/小而精緻 讓世界看見台灣【聯合報╱盛治仁/文建會主委2011.04.08
五日聯合報報導「台灣書院在美受阻」,以及讀者投書關心台灣書院發展與建議,在此提出說明:
首先、美方對台灣書院的設置,從未表達反對的態度,其法律部門希望我方就語言收費教學部分做進一步說明。而我方也尊重國際慣例及美方意見,不會於代表處內作收費之語言教學活動。待台美雙方確認此共識後,台灣書院即可進行下一階段的推動。
其次、台灣書院的設置與大陸孔子學院並非零合競爭。相反的,在推廣廣義而多元的中華文化上,兩岸四地以及全球的華人社會,都應該發揮各自所長,向世界介紹中華文化的精髓與全貌。基於維繫中華文化的價值與理念,我們歡迎全球華人透過這個平台,一起為保存、推廣中華文化而努力。
世界各國在對外推展該國文化時,也成立類似的文化機構,如英國文化協會、德國哥德學院以及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等,將其文化、思想傳播到其他國家,成立台灣書院也是為了此一目的。
在推動文化與交流工作上,資源的多寡絕非成功與否的唯一關鍵。精緻豐富而有創意的文化涵養,往往更能吸引國際友人的熱情。台灣書院將推廣華語文學習、台灣研究和漢學研究以及台灣多元文化的介紹等三大面向的工作,以實體與數位學院並行,並整合現有各部會資源的方式運作。換言之,我們可能無法做到直接派駐數千人至數百個實體書院長駐的規模,但我們一定竭盡全力、發揮創意及綜效,以「小而美、小而精緻」的方式,推動台灣書院的工作,讓世界看見台灣。 2011-04-10 10:01:03
馬總統定調 教科書用「國語」【聯合報╱記者陳洛薇2010.09.03
明年起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綱課程,將課程能力指標由「國語」改為「華語」,外界批評馬政府「去中國化」;馬總統昨天定調,國民稱呼自己的語言就是「國語」,教科書相關用語應在此原則下求取一致;總統定調後,教育部將依此原則修正。
國語文變華語文 天翻地覆【聯合報╱謝大寧/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2010.09.03
對於外界揭露,教育部將國中小國語文課程,改為華語文課程,教育部回應說,這個課程名稱並沒有變動,至於課綱內容之所以改稱華語文,只是為了「統一名稱」的需要,而教學的實質內容完全沒有變動。換句話說,其實「甚麼事都沒發生」,我們只是庸人自擾而已。
這種雲淡風輕的回應如此嚴肅重大問題,我們感到不解。不過昨天總統府也指出,國民稱呼自己的語言就是「國語」,教科書相關用語應在這項原則下求取一致。
如果有人願意花點時間去對照一下,九年一貫課程的新舊課綱的話,就會明顯發現,新課綱最可議的地方,其實還不只是將國語文改為華語文而已,而是隱然已經將所謂的「本國文化」限縮在台灣一地的文化。換言之,新的課綱所表示的課程精神,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實質改變,這哪裡還是甚麼都沒發生呢?
十幾年來,台灣政治流行「借殼上市」的思維,這也只是另一個例子而已。教育部只有在九年一貫課程的總綱中,維持「國語文」用法,但是在各分科課綱中卻以「華語文」表述。這顯然已經違背了總綱規定的分科課綱,又為什麼能夠通過層層的審查機制,而一路闖關成功呢?這豈不正表現了某種借殼上市的企圖?
也就是說,只要把內在精神偷天換日掉,並將名稱維持住,就可以對外宣稱,一切都沒有改變。多年以來,「中華民國」這幾個字不就是這樣被「玩爛」了嗎?試問今天在台灣,還有幾個人真的說得清楚,中華民國是個甚麼「碗糕」?
令人憂心的是,這不是單一事件。這個課綱是在扁政府後期完成修訂的,該期間所通過的課綱,不僅是九年一貫課綱,高中的九八課綱也是那時完成,並公告實施。這一現象普遍發生在所有的課綱之中,只是九年一貫特別「刺眼」而已。
馬英九總統的政見「台灣書院」,原訂今年在美國洛杉磯、休士頓兩處僑教中心運作,但美方向我方表達關切,指語言教學非文化活動,我駐美單位不能開辦華語課程。美方畫紅線,台灣書院計畫受阻,政府目前正想辦法突圍。
中國大陸近年大手筆砸下重金,在全世界廣設「孔子學院」,向世界推廣漢語。台灣在馬總統指示下,文建會也準備在海外設立「台灣書院」,向全世界推廣具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文建會原本仿效日本韓國文化院、法國日本文化會館,在美國休士頓、洛杉磯兩處僑教中心試辦「台灣書院亮點計畫」,購買建物及整建約需新台幣十五至廿億元,每年人事、行政及業務費約需新台幣一點五億元,作為華語文教學示範中心。
不過,美國對外國代表團或領事單位許可活動的政策原則,目前只有文化業務能在代表處架構下的僑教中心場地辦理,且不能收取費用,讓台灣書院計畫受阻。
據了解,美國在台協會執行理事施藍旗二月九日書面函知我方,表達三項關切:強調「組織、架構完整的語言教學不被美國視為『文化活動』;華語文教學不能直接由代表處人員處理;不能使用代表處場地設施辦理。」
針對美方關切,行政院官員表示,台灣書院設在政府機構,美國有在地國的考量,兩處亮點計畫是否推動,還在考慮。
行政院日前跨部會議討論此事,僑委會提出解套方案,建議與當地機構合作,在當地機構場地辦理,例如目前海外僑教華語文,就是以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推廣,由僑教中心提供資源或補助。
僑委會官員指出,台灣書院宜採非營利的獨立法人機構方式運作,建議委託國內具國際聲望的組織在台營運台灣書院總部。
已在洛杉磯、休士頓籌設的台灣書院,今年因欠缺海外據點及人力,所以先推動文化教室計畫,辦理書法、茶藝、花藝、紙藝、工藝與太極拳等課程。
兩岸爭高下 孔子站哪邊?【聯合報記者陳洛薇2011.04.05(楨:只會批評的呆歹彎之霉體酩嘴血手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另參本館: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兩岸爭漢學正統,大陸財大氣粗,成立跨部會的「國家漢辦」主其事,每年預算約六十六億台幣,透過分布於海外八十八個國家、總計約六百所的孔子學院和孔子學堂,推展華文教學。
面對大陸鋪天蓋地的壓力,台灣如何因應?仿效大陸的作法,每年編列數十億元預算,用銀彈和大陸抗衡?還是坐視海外的華文教育主導權,逐步被大陸吞食?
台灣既不能重蹈銀彈外交覆轍,也不能坐以待斃。中國大陸成為世界經濟強權後,積極爭取中華文化的主導權,但大陸推行簡化字,經歷文化大革命,已失去中華文化的正統地位。
因此馬總統提出「台灣書院」構想,透過正體字、台灣多元文化和網路科技的優勢,採「活路文化」策略,積極爭取海外華文的主導權。
馬總統構想雖好,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首先,若台灣書院要透過「實體書院」的方式推展海外華教,不砸下銀彈,能設立幾個據點?如何和大陸六百所孔子學院和孔子學堂相比?
台灣認為正體字是正統,強調注音符號的優良,但世界各地多數用大陸教材,學簡體字、漢語拼音,台灣自詡的「優勢」,要如何走出本島?
要和大陸比銀彈,擺明行不通,走實體書院的路不是不行,但要呈現與孔子學院不同的特色,建立台灣學院與孔子學院的市場區隔,才能建立品牌形象;一味模仿複製,只會走入死胡同裡。
透過「數位學院」方式推展海外華教,網路世界無遠弗屆,確實是突破銀彈攻勢的策略,但數位學院內的資訊能否凸顯台灣的優勢?數位學院如何與海外的華文教學機構結合?都是極大挑戰。 2011-04-05 10:59:03
親不見、愛無心 馮小剛籲「亲爱」恢復正體【聯合報2010.07.16
以「集結號」、「非誠勿擾」聞名華人世界的大陸導演馮小剛,日前在個人的「微網誌」上,主張大陸應將「親」、「愛」兩個字恢復為正體字,否則「『亲』不『見』,『爱』無『心』」。這是繼去年大陸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建議恢復正體字以來,再度有知名人士挑戰簡體字。
剛拍完電影「唐山大地震」的馮小剛,日前在新浪網微網誌上寫道:「繁體字『親』的右邊有『見』,『愛』的中間有『心』。後來經過簡化,『親愛』二字變成現在的『親不見』,『愛無心』。然後就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和唐山大地震。」
馮小剛說:「這不是文化的災難,是民族的災難。別的字都可以簡化,唯獨『親愛』兩字萬不該缺見少心。請上級領導批准親相見愛有心,行嗎?」截至昨晚為止,這段文字已經有超過五千人轉載,近三千條的評論。
在去年三月,大陸召開「全國人大」及「政協」的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偕同大陸知名歌手宋祖英等人共同提案,要求以十年為期,逐步恢復使用正體字。
潘慶林主張的理由之一,一九五○ 年代簡化漢字時做法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比如「愛字」,正體字裡有個「心」,簡化後,造成「無心之愛」。第二,以前認為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所以這個問題已漸漸不存在。
潘慶林認為,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況且現在台灣依然用繁體字,並稱為「正體字」,還要為「正體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給大陸方面造成了壓力。
潘慶林的主張,引發一陣熱烈討論,但去年八月中,大陸教育部出面表態:為了維護社會用字的穩定,原則上不恢復繁體字。
http://big5.ce.cn/gate/big5/blog.ce.cn/html/32/102032-234944.html
改用繁體字? 學者王立群:簡化字不能輕率廢除2009-03-05人民網
http://www.cns.hk:89/cul/news/2009/03-05/1589635.shtml
改國語為華語?學者轟馬政府 記者會中痛批:這是延續扁政府的「去中國化」政策2010-09-02 旺報
(楨:反之會批去台了!另參本館:書同文說同音 蝦米是「膏」 字同義 台羅拼音 客語文字化 兩岸正名大戰 去中國與俄國化 僑生也應正名 正名不合法?)
明年起台灣中小學教科書將可能改國語為華語,國文改華文話題延燒,昨(1日)多名學者專家舉行記者會痛批馬政府消極不作為,等於在延續扁政府的「去中國化」政策,國策顧問黃光國更揚言,若馬政府不做調整,就辭去國策顧問一職。
批九年一貫藏台獨
國語(小學階段)改華語,國文(初中階段)改華文,為扁執政時期,在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主導下,所進行在教育文化領域「去中國化」的一環,2008年4月通過修訂後的「九年一貫」課綱,被指為包藏「台獨」用心。新的課綱,預定民國100年實施。
按照規畫,「九年一貫」新課綱現在必須送到行政院核准,然後公告,才能保證明年能正式實施。2008年政黨輪替,學者原寄望政策能夠翻盤,不料,教育部並沒有對「九年一貫」新課綱主動提出修改,現在拿給行政院審核的,依然是扁時期的版本。眼看距課綱施行的時間越來越接近,學者急了,批評政府想要混過去。
籲教部盡快修改政策
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謝大寧指出,部分學者向教育部官員反映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竟然是要等到年底「五都」選舉之後,視選情來決定是否修正,官員的邏輯實在荒唐透頂。
台灣競爭力論壇1日上午召開「馬政府真的要把中華民國去中國化」記者會,出席論壇的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呼籲教育部盡快修改這項「去中國化」政策,否則,政黨輪替已經兩年多,竟然還在「扁規馬隨」,他這個「國策顧問」也幹不下去了。
政論家南方朔指出,馬英九就是變色龍(楨:南更是暴龍!另參本館:台灣人要騎那種馬?),馬在選黨主席時,罵王金平是台獨,因為黨內選舉要靠深藍黨員的支持,馬就表現得非常反台獨;選上黨主席後,總統大選不能僅靠深藍選民,因此馬又主張台獨是一個選項,政治主張因選民結構而改變。
藍軍將失去核心價值
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也語重心長地說,當國文變成華文,當國語變成華語之時,在「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的時候,也是「中華民國」完成去中國化之時,沒想到刺最後一刀的匕首,竟然是來自號稱中國文化傳承者的馬英九。
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指出,如果此事成真,形同藍軍大營失火,藍軍將失去核心價值,不僅影響藍營五都選舉的選情,也直接影響2012年的大選。
對於「國語改華語」政策,儘管學者砲聲隆隆,但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的看法倒是比較樂觀。他強調,國文是廢不了的,扁政府時代企圖像韓國、越南一樣,用通用拼音來取代漢文,這是大反動的作法,他認為馬英九不可能會接受。
教科書去中國化?教部:名稱沒變2010-09-02 旺報 記者吳貴奉
中小學教科書明年起將把國語改成華語,國文改為華文,引發學者質疑教育部「去中國化」。教育部1日回應表示,「國語文」的課程名稱沒變,僅修正能力指標的文字用詞。
教育部指出,97年5月23日發布的九年一貫課程修訂案,定位在微調,國語文課程名稱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供教師及教科書編輯者閱讀的能力指標中的文字用詞,如「中國語文」改為「華語文」,「中華文化」改為「本國文化」,是為了讓能力指標的文字用詞與課綱中內文用字統一。
教育部表示,國語文課程的授課節數、架構、內容都沒更改,能力指標的文字用詞修正不會影響到教科書內容。教育部指出,「課程名稱」與「能力指標」都具有指標性,目前的確出現文字用詞不一情形,為避免解讀上可能造成的混淆,未來會再研究如何妥善處理。 2010-09-02 10:24:40
朱自清「背影」病態? 陸學者:課文應刪 【聯合報 2010.07.01
現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曾感動及影響無數人,也被兩岸選為中學國文必讀的文章。不過,大陸知名學者丁啟陣近日卻在部落格上指「背影」一文是「無病呻吟」,應從中學課本中刪除,引起大陸網友熱烈討論。
丁啟陣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原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音韻學和中國古代文學。近日,他在部落格上發表文章酖「我贊成把朱自清『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去」,隨後,他又發表了「名篇與傑作」、「從崇拜者到批評者」等多篇文章,闡釋自己的觀點,結果引來大陸網友激烈爭論。
丁啟陣列舉應把「背影」從中學課本中刪去的原因說,文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去買橘子、「形象又很不瀟灑」,又是個不合格的父親,因為他曾經納過妾。此外,大陸媒體曾披露,「背影」在中學生民意測驗中得分很低,中學生不喜歡這篇文章。
丁啟陣還分析朱自清的作品,認為透露出「性羞怯」及「戀童癖」,這些文章「不過是一個身心皆不健康的小知識分子的無病呻吟」。
丁啟陣批朱的文章發表後,短短幾天內,相關評論已達二千三百多條。不少網友批評他刪「背影」一文理由,「未免也太荒謬了」。網友「是是非非讀論語者」表示,一篇歌頌父愛的佳作居然成了「違反交通規則」壞文章。
網友「姜子健」也質疑說,倘若父親的形象是一個高大英俊的男人,是否就迎合大眾的口味?「朱自清是客觀描寫,如果真實的美不能被大眾承認,反而要刻意地去塑造,為什麼不去虛構一篇小說呢?」
丁啟陣昨天接受北京法制晚報採訪時,回應網友的批判。丁啟陣說,批評朱自清主要是「語文方面」,「違反交通規則」不是他的主要論據。他說,自己也曾被「背影」裡父子親情,深深感動,但這種感動是「不健康的」。
他說,把「背影」中的父親跳下月台橫穿鐵道去買橘子,就是不理性和實用主義的表現。丁啟陣強調,朱自清的散文水準從整體來說不是最高,作品大多不是有力量的、健康的「漢語」。他認為,朱自清「孱弱病態」的文風,不是學習漢語值得追求和提倡的正確方向。
近日,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丁啟陣建議中學課本中刪去朱自清的《背影》,在網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隨後丁啟陣發表了多篇文章以鞏固自己的觀點。丁啟陣稱,《背影》的感動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實用主義的表現;而近現代的文學家中,朱自清的散文水平並不是最高的。(6月30日《法制晚報》)
朱自清的一篇《背影》,不知感動了多少代人。曾經,拜讀完《背景》的我,聯想起了自己的父親,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夜以繼日地奮鬥,只為我們三姐妹能安心在學校上學。還有,平時粗心的父親也為我做過細心的事,曾給我買兩根皮帶,每周末固定給我打電話。如果沒有《背影》讓我產生共鳴,我很難去思量父親的好,因為父親在我心中一直和“棍棒”不分家。
可就是這樣一篇好文,有“好事”的專家居然建議刪除,原因很牽強——背影中的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是不健康、不理性和實用主義的表現。說到這,想起發表類似高論的專家還不少,他們的“傑出貢獻”有:《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太過暴力、《武松打虎》違反了野生動物保護法、《西遊記》則有虐待動物之嫌……故而,這些進入課本的內容都該刪除,還孩子一個健康的環境。
然而,“孩子們”的親人並不買賬,不少網友感嘆:這些專家難道也準確進軍“娛樂圈”了,嘲諷之詞溢于言表,可見公眾對其是不屑一顧的。如果這些真是專家的“真知灼見”的話,那這些人的神經未免敏感而又敏感了,看見大腿便足以想到《金瓶梅》。如果之前的“露腿畢業照”被這些專家看見,大抵得打到十八層地獄去吧。
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好作品必經的途徑。是金子總會發光,是美文總會被發現。《背影》傳誦至今,說其有缺憾可以,畢竟好作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如果抓住芝麻點問題就全盤否認,很明顯不是我們對待文藝作品應有的態度。
所以說,當真想胡扯,每一篇課文都有一個被刪除的理由。先說古文吧,文縐縐的作品是古人的東西,如今學習,豈不有“倒行逆施”之嫌?再說詩歌,高考作文都“詩歌除外”了,那學習詩歌豈不有做無用功之嫌?如此等等,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要真想去除某篇課文,難道還找不到理由?這樣想想,便知道這專家言論有多荒謬了!(龍敏飛)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07/01/c_12284342.htm
背影- 维基文库
http://wikilivres.info/wiki/%E8%83%8C%E5%BD%B1 2010-07-01 10:49:24
認繁體、說英語 西安人壓力大【聯合報記者賴錦宏2010.06.23(另參本館:《英語帝國》
從今年起,千年古都西安計畫用十年時間建成國際化大都市,爭取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認五百個繁體漢字和會說九百句英語,既要誦唐詩、宋詞,也要能讀歌德、普希金」。西安市民覺得壓力很大,也引起大陸網友熱烈議論。
據華商報報導,西安市文明辦、市社科院近日聯合發布「關於加快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養培育對策研究」提出上述基本標準。
西安人口約八百萬,估計到2020年將達一千萬左右,西安政府希望八成市民都能對外國遊客用英文簡單介紹景點,為此,將配合建立市民再教育經費補償制度,訓練市民英語口語。同時,希望市民認識、會寫五百個繁體漢字。官方也將經常性舉辦由市民和外國人參加的誦讀唐詩、宋詩和歌德、普希金等中外經典作品的活動。
為加強外來人口的「文明與禮儀」,西安還將將以社區學校為基礎,開展「禮儀課程」,要求外來人口到西安,在辦理暫住證前,必須先入校就讀,拿到結業證書後,才能辦證。
課題組副組長、西安市社科院研究員張永春稱,很多大陸人到香港後,都能遵守公共衛生規定,原因之一是害怕高額罰款。西安也將效法,對「不文明舉動」開罰 ,例如: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罰五十元人民幣;行人闖紅燈罰一百元。
張永春認為,要建國際大城市,西安市民需要樹立「我是國際人」的強烈意識,由西安人向「國際人」轉變。此外,西安地區從事戶外看板、LED、公車車身廣告的公司,必須拿出三分之一的版面和時段,宣傳反映西安歷史文化的經典詩詞、重大歷史事件、文明風貌。
這些規定洋洋灑灑,西安市民卻有許多看法。西安市民苗建偉表示,看到西安市文明辦的「國際市民」建議,作為市民,感覺也有些壓力,比如一半市民要學會九百句英語。
苗建偉說,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需跨過五道門檻,這五道門檻是:移民之城、國際性會展之城、服務之城、傳媒之城、創業與人居之城。
不過,也有市民認為建議非常好,但具體實施細節,需相關部門進一步論證、推敲。比如隨地吐痰、亂丟垃圾、闖紅燈罰款,誰來罰,罰款使用如何監督;以及市民去哪裡學外語等。
……………
就是有一半的市民會說900句英語,又有多少市民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夠接觸到這些使用英語交流的外國人。而且作爲國際化的大都市,爲何只對使用英語的外國人青眼有加准備充分,使得使用英語的外國人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而對于使用別的語種的外國人的語言交流問題卻不予考慮。
……………
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1006/t1250170.shtml
跨越繁簡 兩岸大學生共創漢字藝術 ‧大學網 2010/06/11
全球「華文熱」吹進了兩岸設計界,更跨越了文字繁簡差異的那一道海峽,兩岸大學生透過《漢字藝術海報設計交流展》,以海報呈現漢字結合平面設計的極致表現,帶領民眾感受漢字的博大精深,展覽即日起至6月20日在學學文創志業展出。
開幕式中,浙江省呂祖善省長、中國美術學院許江院長、杭州師範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林國勝主任、浙江大學藝術設計系王小松主任、浙江工業大學視覺傳達系林曦主任、臺師大張國恩校長、臺師大林磐聳副校長等貴賓都蒞臨現場剪綵。臺北場展覽展出至6月20日,接著巡迴臺中、臺南、高雄等地,而11日會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
這項展覽的特色以「漢字」創作主體,展現三個表現主題,第一是「字˙遊」,透過對漢字的重新設計,演繹漢文化的同宗共榮;第二是「繁˙簡」,展示彼此文字的生存狀態;第三是「觀˙自在」,賦予漢字更多「設計」意涵。
歷經一個月徵選作品,邀集兩岸學者專家評審,各選出50件作品,充分展現大學生以漢字型體之美的創作。臺南科技大學徐承毅同學創作的「和為貴」,獲臺灣區金獎肯定,作品結合「貴」字與反戰符號傳達減少爭端、皆大歡喜、以和為貴的生活態度。獲銀獎的臺師大學生沈思伶,利用繁、簡兩種字體表現和描繪精細度不同的蟲鳥兩種生物,帶出不同字體同時生存在漢字文化的生命之樹上,共存共榮。
大陸區金獎則頒給中國美術學院陳旭姣的創作海報,海報用「繁」字的簡單剪影與複雜的彩色線條構成畫面,「簡」字的剪影是用邊緣刻度為基準,體現尺度生活和繁簡互生。銀獎由浙江工商大學鄭穎奪下,巧妙融合「節」字的繁、簡體字,把傳統節日元素運用在海報中,體現中華文化同宗同源。
國家文藝獎設計類得主、臺師大副校長林磐聳表示,「漢字」歷史悠久,造型優美、變化萬千,十足表現出中國人在視覺藝術上的最佳境界。如何賦予中文字時代感、國際化,表現兩岸文字差異及融合,應用到現代生活中的視覺設計上,都是需掌握的表現重點。
僑委會:巴西與多倫多分別舉辦漢字文化節活動2010/06/17中央社
由聖保羅僑教中心指導、巴西中文教學協會所承辦之巴西地區九十九年度漢字文化節系列活動「看僑教雙週刊寫心得比賽」6月12日在僑教中心三樓展覽廳舉行,計有60餘名學生參賽。所有參賽者都得到一份由僑務委員李宗德女士提供的紀念品。
此外,由安省華文教育協會主辦、僑委會推廣的2010年漢字文化節系列活動,13日在多倫多僑教中心舉辦,僑教中心主任吳郁華、副主任黃慶育受邀出席。主辦單位分別於三個教室舉辦「漢字賓果」、「漢字配對」及「字句組合」等不同項目,吸引近200名小朋友及家長參加。
“.中國”十年突圍
2010年4月22日,中國網際網路絡信息中心(CNNIC)代表中國遞交的簡、繁體“.中國”域名國際申請終于通過了網際網路名字與編號分配機構(ICANN)的快速通道評審,這意味著未來數月內,全球華人在世界任何角落,只要能接入網際網路,就可以使用自己最熟悉、最親切的中文母語來開啟上網之路。
作為網際網路重要基礎設施的域名,“.中國”域名通過評審意味著中華文化在網際網路上的國家象徵正式登上世界網際網路的歷史舞臺。而為了這一天,中國網際網路業界專家付出了十年的艱辛努力。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world/2010-06/22/c_12247377.htm 2010-06-24 09:47:26
馬揮毫 籲對岸欣賞正體字2010-01-02 中國時報 林佩怡
二○一○年第一天,北市文化局舉辦「新春開筆祈福活動」,吸引上萬人共同揮毫迎新春。總統馬英九與台北市長郝龍斌「撞衫」,都穿唐裝參加。馬英九致詞談及正體字的重要性,強調並非反對簡體字,因為「反對也沒什麼效果」,希望大陸能欣賞正體字之美。
活動在中正紀念堂舉行,總統馬英九、台北市長郝龍斌、行政院長吳敦義等十六人擔任開筆官,共同寫下「盼展鴻圖,福虎生豐,漢字文化,屢創新猷」,馬總統寫下「盼」字,郝龍斌寫「漢」字,希望大家一起為國家和親友祈福。
開筆官也寫下對今年的期待,馬總統寫「興」,吳敦義是「好」,政務委員曾志朗是「知」,郝龍斌寫下「安」,郝市長寫的「安」字遭媒體質疑與去年馬總統一樣,他尷尬地說,只是恰巧而已。
馬英九致詞時表示,若不提倡正體漢字,恐受中國大陸十三億人口影響,如何讓正體字永續發展是極大挑戰,況且美國人學習正體字及簡體字時發現,正體字學起來較困難,但不容易忘記,簡體字都是死背,即是最大差異。
馬英九說,目前由曾志朗負責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正體漢字為世界遺產,更期盼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正體字及簡體字並列在內,讓同是「中華文化繼承者」的兩岸人民,知道老祖宗使用哪些語文傳承文化。
現場也吸引美國人前來揮毫,卅九歲的史孟康來台十七年,在台灣娶妻生子、落地生根,談到正體字與簡體字差異,他覺得正體字較能了解中華文化,許多古書皆使用正體字,但簡體字容易閱讀且看起來較美觀。
繼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申請赴大陸後,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也應外貿協會邀請,五月十一日將前往上海參加世博會台灣館點燈儀式;一旦成行,將創下馬政府最高階層卸任官員登陸的紀錄。
劉兆玄卸任未滿七個月就要登陸,事前是否先向馬總統報備?據了解,劉兆玄已向馬總統報備,劉定位自己是「文化人」,此行與文化人、學界交流,不會拜會政治人物。
劉兆玄原本申請赴北京參加第一屆兩岸漢字藝術節,經過十二天,一直未獲行政院長吳敦義批核可書;劉兆玄昨天透過幕僚撤回此一申請案,改提世博會案。
內政部長江宜樺昨晚舉行記者會表示,劉兆玄在今年三月二十五日向內政部提出申請,內政部三月二十六日發函行政院,但至昨天中午,未收到行政院回覆意見與核可文件。他說,內政部已收到新申請案,今天將發函政院,由行政院長批示核可書後,內政部再舉行聯審會決定准駁,最快兩周內審查。
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表示,總會長劉兆玄原本計畫四月底赴大陸,洽談推廣兩岸合辦漢字文化節的可行性,楊渡說,劉玄兆改變赴大陸行程,五月十一日出席上海世博會後,還將參觀杭州動畫、印象西湖等周邊文創產業,並與學界、文化界人士互動,預計五月十六日返台。此行也將洽談推廣兩岸漢字文化節的可行性,及兩岸以雲端科技合辦中華大辭典事宜,但不會拜會政治人物,外界不必做政治解讀。
吳揆挺劉兆玄 赴陸無涉國安2010-04-11 中國時報 江慧真
前行政院長劉兆玄申請前往大陸參加世博會,內政部發函請行政院表示意見,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已經批示「係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無涉國家安全。」吳敦義這項批示,大大增加劉兆玄登陸的可能性。
漢字歧視女性?網友吵翻天‧朝鮮日報中文網2010/01/22
據《人民日報》網路版1月21日報導,有人主張在當前使用的漢字中,有16個帶有「女」字旁的漢字具有輕視或貶低女性的含義,因此應用其他字來替代「女」字或剔除「女」字,這在中國網友之間引發了一場爭論。
在上海工作的葉滿天律師最近在網路上發表了一篇題為《16漢字之錯:既不尊重女性,又誤導兒童人生觀?》的文章。
葉滿天舉出的16個漢字分別為:「婪」、「嫉」、「妒」、「嫌」、「佞」、「妄」、「妖」、「奴」、「妓」、「娼」、「姦」、「姘」、「婊」、「嫖」。另外,「娛」字和「耍」字也包括在內,因為這些漢字含有使人快樂和戲耍等負面意思。
葉滿天說:「這16個字,均具有一定的貶義,讓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讓普通人在書寫或閱讀的過程中,從視覺上覺得16個字與女性性別有根本的聯繫,無形中降低了他們對女性的評價。」葉滿天對《新民晚報》說:「儘管不容易辦到,但將向有關部門正式建議整改有問題的漢字。」
對此,網友們分為支持派和反對派,支持方主張「有理,應發起漢字改造運動」,而反對方則認為「不會因為改幾個字,輕視女性的風氣就會消失,只會引發混亂」。
賺中國錢 日本藝伎也學中文【世界日報2010.01.22
中國崛起,可望躍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了吸引更多中國遊客光顧,日本藝伎也開始學中文。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日本福井縣觀光聯盟「蘆原溫泉藝伎組合」的藝伎,日前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中文接待研修會」,約有十名藝伎參加學習。
藝伎在學習中用生疏的語調大聲練習「歡迎光臨」、「煙灰缸」、「洗手間」、「燒酒」等中文詞彙。54歲的「櫻花」說:「因為經濟長期不景氣,來的客人也愈來愈少,期待今後中國客人能來此觀光,所以才開始學習漢語。」
福井縣將於今年1月下旬迎來第一批中國旅遊團。廣島將於6月舉辦亞太經合會議(APEC)。福井縣預料屆時會有更多中國遊客到該縣旅遊。 2010-04-28 09:53:18
小學教漢字 問卷:南韓議員9成贊成【聯合報 2009.09.08
針對南韓國會議員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作答的161名國會議員中,九成認為有必要在小學實施漢字教育。
南韓成均館大學表示,執政黨大國家黨議員金世淵和成均館大學師範學院院長李明學,針對第18屆299國會議員進行「有關實行小學漢字教育」的問卷調查,共有161人作答,90.1%的受訪議員表示「有必要在小學進行漢字教育」,回答「沒有必要」的僅占9.9%。
在需要實施漢字教育的理由方面,33.2%受訪者表示「有助於提高詞彙的表達能力」;18.5%受訪者認為「有利於促進東亞各國家間的交流」;16.8%受訪者則表示「有助於理解韓國的傳統文化」。相反的,持反對意見的國會議員則認為,學漢字將加重學生的負擔,或覺得即使不學漢字也沒問題。
南韓教育部曾規定,高中學校漢文教育基礎為900字,作為日常生活所需,並透過學習漢字成語及格言,將學習的漢字水準提升為1800字。
南韓的漢字教育爭議和民族主義情緒有關。在古代韓國,庶民使用的韓語沒有相對應的文字,直到西元1443年,朝鮮世宗大王下令創造專給庶民使用的拼音文字,就是現在的韓文,但上層社會還是使用漢字。
到了清朝末年,韓國人開始摒棄漢字崇尚韓文。之後韓國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當局確定了「日漢文字並用」政策,迫害提倡拼音文字的學者,因此拼音文字有了反日、愛國的民族主義標識。戰後韓國隨即規定公文全部使用拼音字,但暫且允許兼用漢字。到了1970年,朴正熙政府下令廢除漢字,學校只教授韓文,導致南韓一整代人完全不懂漢字。
然而,許多韓文辭彙源自漢字,很多成語、典故,也只有通過漢字才能理解,南韓法律條文也夾雜大量漢字。到了80年代以後,漢字教育因此逐漸恢復。
不過,南韓韓語學會一直反對增加漢字教育,認為這是一種倒退。不少年輕人也覺得,韓國人應該重視自己的語言,儘量不用漢字,學漢字不如學英文。因此南韓政府每次提出新的漢字教育政策,都會引發相當爭論。
年度漢字評選近來頗受到輿論的關注。新華網日前推出了包括“愛”字在內的26個漢字的候選名單,希望通過網友的投票,選出2009年的中國年度漢字。從目前投票的情況來看,排在第一位的“愛”字得票率只有2.82%,“漲”字的得票率最高,達到了15.3%,而緊隨其後的是“房”字和“被”字,前者爲12.7%,後者爲“10.6%”。
中國是漢字的故鄉,但年度漢字評選卻首先來自日本。自1995年起,每年年底,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漢檢)都要在古寺清水宮宣布年度漢字,至今已保持了13年。前不久剛剛公布了今年的年度漢字,“新”字因得票最多而當選。在臺灣,由退休人士郭耀華所推薦的“盼”字在評選中勝出,成爲本年度的當選漢字。
用一個字象征這一年的世態民情,是一項很有特色的文化創意,不是吹,在這個世界上,似乎也只有漢字才能給人類似的暗示和聯想。日本的“新”字和臺灣的“盼”字,就有許多微妙的含義和意味隱含在其中。回頭再看我們這裏的評選,每個字所包含的意味,幾乎一望而知,無須說明,也無須注釋,都是我們感同身受的。
比如新華網評選得票率最高的“漲”字,顯然是對我們當下生活經驗的高度概括。作爲居民生活一日不可或缺的水、電、氣、油,其價格都在上漲;蔬菜、水果、糧油,價格也在上漲;如果聯系到排名第二的“房”字,那么,這個“漲”字的面目就更加露出其猙獰之相了。沒有人不認爲,中國的房價已經漲到十分危險的高度,它有可能給我們帶來無法預測的危害,而不僅僅是窮人或不很窮的人都買不起房這么簡單。和“房”字有關的還有那個帶血的“拆”字,這個字能在2009年進入公衆的視野,承載著更多人的觸目驚心的痛。
還有那個“被”字,更是活靈活現地表達了我們許多人的生活情態。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一種“被”式的荒誕:被增長、被代表、被就業、被自殺、被自願、被幸福、被失蹤、被娛樂、被……我們的生活是無法選擇的,我們的命運不可抗拒的,所以有人感歎:這一床“被”我們蓋得好沈重、好心寒。
無論如何,任何一個社會要想和諧穩定,不能沒有正當的民意表達的通道。古代有采詩,“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現代則有影視、文學等各種藝術創作,它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一定的對于民意的表達。但現在它們是否肯于承擔這種責任和義務,我們實在沒有把握。張藝謀說:“還要讓人沈重多久啊!”言外之意,他更願意以一種輕松、調笑的態度,到人們的兜兒裏去撈錢。由此可見,要把民意的表達托付給這些“不差錢”的人,一定是靠不住的!所謂死了張屠夫,不吃帶毛豬。當文藝淪落爲娛樂的時候,我們只能寄希望于民衆的自我表達。年度漢字評選就是一種很便捷的民意自我表達的方式,雖然一個字的表達難免有失偏頗,無法全面反映這一年的生活面貌,但它畢竟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我們的某些面相,只是希望它不要成爲“哈哈鏡”最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6ef80100i3bc.html?tj=1 2009-12-26 10:07:34
讓韓國人臉紅的事【聯合報╱張佑生 2009.07.24
大陸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每周日晚間播出的談話性節目「小崔說事」,日前以是否恢復使用繁體字為主題,邀請專家辯論。
曾發表「五十年內廢除簡體字如何」和「簡體字是山寨版漢字」等文章的《中華文學選刊》主編王干認為,簡體漢字失去原來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形狀和意義,沒有資格被稱為文化。
旁聽席上的女中學生舉手反駁:「如果現在恢復使用繁體字,那我們這一代就都成了文盲,誰為我們負責?如果你要恢復中華民族文化,那咱們還是恢復到以前的甲骨文得了。」
主持人崔永元打趣表示:「恢復到甲骨文我同意,因為都不認識了,咱一塊兒再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辯論,與會者得出「識繁書簡」的結論,就是說,可以透過簡體字來溝通,但必須認識繁體字。
漢字的使用不只是關係到兩岸。以日本來說,去年就有二百八十九萬人參加漢字檢定考試,比同時期考托福的人還多。日本許多大企業徵才時會考慮漢字能力,四百九十二所大學、一千所大專和三百九十九所中學將漢字列為入學考試科目。日本學者認為從唐朝時期傳入的漢字是「正政之始」,是統治國家和個人修養的根本哲學。
南韓的國家級漢字檢定考試始於二○○四年,每年約數萬人報考,百分之八十的中學每周漢字課程不超過兩小時。漢字研究名家蕭啟宏表示:「如果學生現在不學習繁體字,數年後就只能到韓國去尋找中國文化的影子了。」
南韓中央日報駐香港記者崔熒奎聽了以後覺得「雙頰發熱,很慚愧」。近年來不時將中華文化特產列為己有的韓國人,竟然臉紅了。台灣雖用繁體字,但論及中華文化的水平,能否不臉紅呢?
"文化危機"是韓國長期面對的問題。一、年輕人普遍不懂漢字,越來越多國民成了"漢字盲";二、國民語文程度越來越低,即使圖書館有豐富的藏書,有網羅8萬5000個漢字詞彙的《大辭典》,一般人望"字"生畏而不敢問津;三、韓國的兩個鄰國中國與日本都是漢字大國,有15億人在使用漢字。韓國遠離漢字,雖然可獨樹一幟,卻又陷入了自我隔離的孤立狀態。
漢字不是外文
韓國健在的多位前總理是在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的推動下,聯名向青瓦臺提出《敦促在小學正規教育過程中實施漢字教育的建議書》的,包括金鍾泌(第11和31屆)、李海瓚(第36屆)、韓明淑(第37屆)、韓德洙(第38屆)。他們皆認爲,"這半個世紀以來,由于‘專用韓文'的錯誤的文字政策,今天我們陷入了比上世紀90年代經濟危機還要危急的文化危機中。"因此建議,"爲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在小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分階段學習漢字,不應將漢字視爲外語,而應爲國語生活正常化,和韓文一起作爲‘國字'進行教育。"
漢字一直是韓國國內爭論不休的課題,甚至遠在朝鮮時代,他們就開始在爭論漢字的存廢問題。2000年前,朝鮮與日本一樣,因爲自己沒有文字,又向往中國的文明與強大,主動模仿中國並全盤輸入中華文明體系,其中最具體的事物便是使用中國人創造的漢字。在後來1500年的漫長歲月裏,漢字和漢文一直是朝鮮半島人民唯一的書寫系統。甚至15世紀中葉,世宗發明28個字母的"朝鮮文"之後,漢字還是朝鮮語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宗創造"諺文"
李氏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傾全力制造了朝鮮半島最早的表音文字"訓民正音"(也稱"諺文"),一是力圖要擺脫漢文的束縛,建立自主的語文體系;二是提供平民百姓更易學易寫的文字,遂于1446年正式頒布"訓民正音",也就是自創的"朝鮮文字"(韓國稱"韓文")。但到19世紀末葉爲止,朝鮮王朝還是使用漢字撰寫官方文件和曆史著作,包括漢文的文學作品。
當時,人們稱朝鮮文爲"諺文",意思是"非正式"文字,"正式"文字還是指漢字。情況跟日本人稱其文字爲"假名"一樣,"真名"永遠是漢字。但日本的侵略,不僅使朝鮮滅亡,也使民族文化加速沈淪,即使光複之後,國土依然分裂,連文字也開始分道揚鑣--北部朝鮮完全廢除漢字,南部韓國則不規則地使用韓文和漢字。
北朝鮮和中國的朝鮮族,早在上世紀50年代已逐步取消使用漢字,而韓國也在1948年10月公布專用"韓文"的法律,並規定每年10月9日爲"韓國文字節"。不過韓國的"去漢字化"政策依然搖擺不定。尤其學校在推行"去漢字化"過程中,有時積極,有時和緩,但總體趨勢還是盡量減少使用漢字,不僅使教育工作者感到無所適從,也使年輕與年老一代産生嚴重的文化代溝。
民族文化危機
由于南北朝鮮共同使用了近2000年的漢字,漢字詞彙已深入朝鮮語言內部,連思考模式也無法擺脫漢文化圈的框框,要將古代官方文件、曆史著作、文學作品中的漢字完全抹去,簡直是曆史于與文化的真空,而人名、地名沒有了漢字支撐更搞不清誰是誰,圖書館裏即使有汗牛充棟的文獻也頓時成爲一堆廢紙。
"去漢字化"過程的矯枉過正,不僅産生了文化斷層,也帶來了嚴重的民族文化危機。樸正熙獨裁統治時期,于1970年下令禁止在小學教導漢字,實行所謂全面實施韓文教育的政策,僅允許在初中、高中教授900個基礎漢字。爲了顯示其"去漢字化"決心,他以雷厲風行方式廢除漢字,連曆史建築懸挂的牌匾也被他取下來改寫成"標准"韓文,全都成了"不倫不類"的非曆史文物。
1980年以來,韓國加速"去漢字化",一是民族自卑感的反動;二是過去中國沒落帶來的反應;三則是電腦普及,語言書寫一窩蜂倒向拼音主義。但中國的重新崛起,東亞的複興在望,特別是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使韓國有識之士預感到即將被孤立、不知何去何從的文化危機感。韓國的"去漢字化"問題遂再度成爲舉國重新檢討的國家課題之一。
亡羊補牢之策
韓國工商界人士最感憂慮,一、韓國超過40%的商品輸出對象是漢字文化圈,70%外國遊客亦來自漢字文化圈;二、眼看中國即將成爲世界經濟火車頭,韓國的優勢在流失;三、韓國年輕人連國內對方名片的姓名都看不懂,更不用說跟漢字文化圈的同行打交道,談生意了。
韓國五大經濟團體在2003年決定,建議屬下19萬家公司,從2004年起招聘職員時進行漢字資格檢定考試,只錄取能認識1817個漢字、書寫1000個漢字的新職員。
專家認爲,韓文教育與漢字教育並無根本的沖突,因爲51萬個韓文單詞中,70%原本是漢字詞,學會漢字就能更精准掌握韓文。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206922 2010-04-28 09:39:35
廈大校長:台灣使用繁體字 農村文盲較多>中時09-03-13黃淑嫆
繁體字好?還是簡體字好?意外成為今年兩會的另一焦點。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十二日表示,繁體字是種歷史,簡體字才代表文化的進步。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則說,簡體字有助於掃除文盲,台灣因使用繁體字,所以農村識字率不如大陸。
前不久,台灣傳出要為繁體字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消息。而後大陸著名學者季羨林一番「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的談話,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再度引起大陸的繁簡體存廢之爭。在今年兩會間,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則提出了以十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字,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建議,認為這有助於兩岸統一。
對此,在十二日有關「孔子學院」發展情況的記者會上,大陸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以「教育部得依法行政,語言文字有法」做為回應,表示簡體字是合法使用的文字。而人大校長紀寶成則說,「簡化字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進步」,「孔子學院的教學中當然要使用簡化字」。
紀寶成說,「繁體字是一種歷史」,在書法、藝術以及中國古代史、古文學等專業研究上,確實是需要的。在國外,漢學家也是一樣,如果研究漢文化的,肯定要懂得繁體字。但是,「從象牙塔走到市場的時候,簡化字要方便得多、好得多。所以還應該繼續推廣使用簡化字,依法推廣使用簡化字。」
另外,廈大校長朱崇實則表示,「因為有了簡體字,使得中國文盲的人數迅速下降,讓人們識字、認字方便了許多」。他並以和台灣交流的經驗說,「在認字這方面,在最偏僻的農村,我們在掃盲方面的工作做的比台灣還要好」,「在台灣南部一些偏僻的鄉村裡面,我們到那邊去,感覺到他們那裡的一些農民、一些底層的人士識字還不如大陸。」
台灣識字率 遠高過大陸>中時09-03-13林志成
中國掃除文盲工作做的比台灣好?根據聯合國的資料,以二○○七年為基礎,台灣十五歲以上人口識字率九七.三%,全球一八一個國家中排五十四名;中國識字率九○.九%,排八十六名,遠落後台灣。
全球識字率最高國家是喬治亞,他們沒有文盲,識字率百分之百。美、日、韓的識字率均是九九%,排全球十四名。
依我國內政部資料,二○○七年底,台灣民眾識字者一八四八萬人,識字率九七.六三%,較前一年提高○.一五個百分點,呈逐年遞增現象。
正體字申遺 我爭取全球大學連署【聯合報記者李順德08.12.18
行政院長劉兆玄已決定推動正體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行政院預定在過完農曆年後,成立「產官學推動小組」,聯合全世界重要大學展開連署,希望能在四年內達成目標。行政院將在最快時間內,完成推動正體字的說帖,讓世界重要大學了解正體字的重要。
行政院長核心幕僚還透露一段小秘辛,劉兆玄曾在大陸參觀一個博物館,一旁的洋人很驚訝劉兆玄竟能把古書的文字一字一句唸出來。這位洋人說,這不是兩三千年的文字嗎?劉兆玄表示,這就是台灣正體字的重要了,台灣保存了兩三千年的活化石。劉兆玄曾向馬總統說過這段故事,馬總統在很多場合,都以劉兆玄做例子,說明正體字的美好。
負責此專案的政務委員曾志朗也說,他曾在英國看到牛津大學的出版物,漢字是以正體字書寫,令他非常感動,他返國後告訴劉兆玄,讓正體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可以讓國人感動的一件事。
雖然大陸目前實施簡體字,曾志朗表示,大陸知名大學仍可做為爭取連署的對象,因為這與意識形態沒關,這也是中國古典老祖宗的遺產,二、三千年的古漢書文字,台灣仍能保存著,大陸沒有必要反對。
曾志朗表示,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在推動策略上,行政院選擇爭取世界重要大學的連署,頗為可行,過完農曆年就可以來做。明年三月在加拿大舉行的「台加數位典藏會議」,有關書法就會討論到古漢字,台灣可爭取加拿大大學的連署。
曾志朗表示,日文的古典文字也是用正體字,台灣也會爭取日本京都大學、慶應大學的連署及支持。目前行政院還在蒐集資料的階段,過完農曆年後將成立產官學界推動小組,希望民間、或文化總會扮演重要力量。
昌樂骨刻文 比甲骨文早一千年>中時08-10-25徐尚禮
近日大陸考古學家證實,在山東省昌樂縣發現的「昌樂骨刻文」距今約四千五百年,比殷墟甲骨文要早一千年左右,這意味中國古文字的出現時間將前推一千年,從而改變已知的中國文字發展史。
專家認為,「昌樂骨刻文」距今約四千年到四千五百年,屬於東夷文字,為山東龍山文化晚期遺物。
二○○四年,山東省昌樂縣民間收藏者肖廣德在龍山文化遺址上找到一塊牛肩胛骨,回家清洗後發現骨上刻有圖案。
從○四年到○七年,肖廣德先後在昌樂縣袁家莊等龍山文化遺址上蒐集了一百多片帶有圖案的獸骨。他曾請多位專家鑒定是否為古文字,但多數專家認為這些圖案是腐蝕或者蟲蛀的痕跡,也有可能後人刻上去的。
直到○七年七月,肖廣德帶著七塊獸骨請教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才揭開骨刻文身世之謎。經考證,這些獸骨大多是牛的肩胛骨、肋骨和肢骨,還有部分是鹿骨和象骨。從骨頭石化程度、顏色、黏合度等判斷,其年代大約是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
所謂「文字」為獸骨上面刻畫的圖案,多為豎排。劉鳳君認為應該是一種記事文字,因為「只有文字才有可能這麼集中大量出現」。
劉鳳君表示,「昌樂骨刻文」的造型介於大汶口文化刻畫符號與商代安陽甲骨文之間,特別是這些刻文有一些近似微刻,和同時期良渚文化玉器微線雕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屬於山東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
由於當時山東地區正處於東夷人居住時期,因此這些文字很有可能就是東夷文字。甚至安陽甲骨文就可能是延續著這些脈絡,幾經演變和發展而成。
今年七月間,劉鳳君邀請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宇信、山東省甲骨文國際交流中心理事長李來付、淄博文物局副局長張光明等多位專家聚集昌樂。專家們都同意這批文字是比安陽甲骨文更早的一種原始文字,專家們將其命名為「昌樂骨刻文」。
劉鳳君表示,「昌樂骨刻文字」的發現,證明中國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做為文明標誌的文字,並將中華民族的文字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年左右。
簡體?繁體? 泰北孤軍另類戰爭【聯合報╱記者林敬殷08.05.25
五年級生以前的朋友,相信都記得「送炭到泰北」這個活動;費玉清的「美斯樂」,也還能哼唱兩句。時隔廿年,美斯樂和周邊的義胞村,雖然離小康還有段距離,但已經不再是當年一窮二白的殘破景況。
然而,解決了生計問題,接著的是更嚴苛的「政治認同」。民進黨執政八年間,中共趁虛而入,藉著泰國政府協助,開始向泰北華校贈送課本、提供升學機會。此消彼長,兩岸一場「另類外交戰」悄悄在這裡開打。
泰北義民文史館館長兼泰國華校交流聯合會會長曾化儀,正率領一群泰北華校教師在淡水講習。她接受訪問時表示,當地有超過百所的華文小學和初中,並有一所高中,早年華校是唯一傳授知識的來源。八○年代中起,泰國政府陸續設公立學校,目前的情況是,義胞村的孩子白天讀泰校,下課後及假日讀華校,華校以教授華文、中國歷史、文化相關課程為主。
一九八二年,「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現已改名中華救助總會)成立泰北工作團,透過救總,國民黨政府不僅送錢送物資,更重要的是提供華校學生返台升學的名額。
但二○○○年民進黨政府上臺後,開始刪減對泰北的援助。一個讓泰北工作團團長龔承業念念不忘的往事,是興建義民文史館時,當時國防部長湯曜明原已承諾捐助一千萬元;但民進黨大老康寧祥正好接國防部副部長,湯於是「禮貌性地」希望工作團向康寧祥簡報,不料簡報後,這筆錢就沒了,至今沒人知道怎麼回事。二○○四年,救總轉為人民團體,泰北工作隊解散。
此時,中共開始向孤軍招手,進入孤軍村詢問當地「有沒有什麼需求」?廈門大學副校長去年第一次在美斯樂現身,提供多個獎助入學名額,成績好的進本科,不好的進先修班,就如以往中華民國政府向孤軍後裔提供的機會。
之後,大陸更送來大批全新簡體字教材,「夠不夠,要多少我們送多少。」一邊是整落整落簇新的簡體字教材,另一邊是新舊夾雜,數量不足的台灣課本,要不要用大陸書?要不要教簡體字?在當地華文教師間引發重大爭議。
曾化儀說,大陸物資進入之初,當年孤軍參謀長雷雨田將軍曾召集會議,嚴厲告誡「這是統戰,不能接受」;九旬老將的耿耿孤忠,讓人鼻酸。但一些情況比較不好的村落,已經被迫接受。
古文艱澀 基測國文超難>中時08.05.25
國中基測廿四日起舉行兩天,昨日上場的國文科,被考生認為是歷屆最難的一次,因為許多答案模稜兩可,不知如何答;文言文比例多,古文用字又艱深,尤其閱讀測驗〈莊子讓王篇〉一題,提及孔子詢問顏回為何不當官,看得很多考生哀哀叫,感覺像天書,回家後還激動得不得了,直問:「到底啥米意思啊?」
國文科超難,倒是自然科和英文科,學生的反應認為還算簡單。英文部份美國職籃NBA和歌手諾拉瓊斯都入題,非常靈活,不少考生認為可得滿分,但還是有考生認為並不容易,顯然,「雙峰」現象依舊難免。至於自然科四川大地震也入題,考生的反應是「比想像簡單」,老師預估滿分者可上千人,也因此,可能直接影響讓今年前三志願的分數提高。
台北市立景興國中考生謝宜甄表示,孔子與顏回對話的文言文題,她看了五遍才看懂,題目落落長,「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最後她選一個答案為「不以利自累,是指不為了利祿而勞苦自己」,花了很多時間。
台北縣永和張正明考生說,莊子讓王篇這題,整段文言文如「無字天書」,許多考生直說看不懂。大灣國中陳郁文說,孔子與顏回兩人對話語意相當艱澀,跟學校學的文言文程度有很大的落差。
一位家長說,女兒考完國文後,回家還激動得不得了,因為「太難啦」。歸仁國中程冠達說,文言文題目很多,答題時較沒有把握。考生莊振永則說,今年的國文寫得很不順,尤其是第廿題後越來越艱深,光看題目就要花不少時間。
考生潘為甫認為,國文考題題型則是歷屆以來看過最難的一次,例如〈桔生淮南則為桔,生回淮北則為枳〉,這題表達相同東西生在不同地方就有不同名稱,平日罕見的觀念題,若沒有多閱讀課外書,會很難下筆。
另一題為有關「多多鳥」的題組,也讓很多人寫到「都亂了」。全篇對多多鳥介紹很多,其祖先是鴿子,後來飛到一個島之後,食物豐富、沒有天敵、生活好、無戒心,其生活是「優哉!游哉」,後來西、葡兩國的人大量捕殺,也因一場傳染病而使得多多鳥滅絕。
題目問「優哉!游哉」是什麼意思?答案選項包括「善於游泳」、「嬉戲追逐」、「從容自在」,台北市立龍門國中蔡姓學生表示,初看到這題一度「傻眼」,「優」、「游」兩個字在一起怎麼選呀?後來只好想「優」會不會是優雅、優裕,才一下子想通,最後選「從容自在」。
廿一政協提案 小學應教繁體字>中時08-03-14 王銘義
在中國大陸積極推行簡體化漢字的政策趨勢下,來自大陸文藝界,包括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內的廿一位全國政協委員,近日聯合提案建議北京當局在現行小學階段中設置繁體字教育課程,將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下去。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簡體化漢字在大陸已使用了幾十年,但在今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郁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廿一位來自文藝界的全國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一份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
這項提案原本並未受到重視,但因大陸著名的青年歌唱家、來自湘西苗族的宋祖英參與聯署提案,使得這項建議教育當局重視小學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受到海內外媒體的競相關注。
宋祖英過去十餘年來一直是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歌唱節目的主要表演者,大陸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曾說過喜歡聽宋祖英唱歌,使得她成為家喻戶曉的歌唱家。
昨天全國政協改選,宋祖英在政協副主席、常委的選舉過程,曾分別獲得一票支持,還引起會場一陣驚呼。
宋祖英等政協委員提案促請教育當局重視繁體字的教育問題。提案委員表示,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知曉繁體字,就是知曉中國漢字的由來、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而漢字的簡化是一種進步的表現,但同時也造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隔斷。
政協委員們提案建議國家應該從小學階段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比如將繁體字設置成必修課,或在講授簡體字的同時也教繁體字。
提案委員認為,今後大家即便不使用繁體字,也要知曉,因為這畢竟是中國文化,對於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興旺都有好處。
大陸學者提50年內廢簡體字 中共:不可能【聯合報08.03.05
大陸進入簡體字時代已多年,簡體字的存廢始終是項議題。日前大陸文學評論家王幹一篇名為「五十年內,廢除簡化(體)字如何」的部落格,在網路上引起是否要廢除簡體字的激烈討論。
不過,中共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第一時間表示,廢除簡體字是不可能的。
北京「新京報」報導,在這篇文章中,王幹從五方面論證自己的觀點。
首先,他認為當初推行創立簡體字,是為漢字拼音化道路做鋪墊,如今已證明拼音化走不通。其次,當初提出使用簡體字,是從實用角度來講,如今隨著電腦的普及,書寫漢字機率大大降低。
此外,王幹認為,簡體字給古典文化典籍帶來傷害,廢除簡體字,有利於海峽兩岸的統一,因為台灣、很多海外華人至今仍使用非簡體字。他同時強調,自己並不主張立即廢除簡體字,因為簡體字至少影響近三代人,一下子恢復繁體字,會帶來一定混亂,所以應該慢慢廢除。
中共教育部官員表示,廢除簡體字是不可能的,文字發展有自然規律,簡體字是趨勢,國家的基本政策和法規也有明確規定。
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也說,漢字從甲骨文到現在的楷書,總的發展趨勢是趨向簡單、中共建政初期實行漢字簡化,一方面是繼承前人工作,因為漢字簡化從清末就有人主張,另外也是因為中共政權成立時有九成的文盲率,急需掃盲,簡化漢字有利於此。在趨勢就簡的前提下,沒有再變回繁體的必要,具體到一些個別字可能需要調整。比如王幹提到的兩岸交流等問題,陸儉明認為可以實行「識繁寫簡」的方案,即認識繁體字使用簡體字。
另一位專家、中國社科院語言所研究員鄭張尚芳說,建議廢除簡體字的說法比較極端化,簡體字的確有缺點,但是並非不能更正。
菜單中翻英 簡體字鬧笑話【聯合報╱記者林宜靜、
對大陸討論簡體字問題,正醞釀向聯合國申請正體字(即繁體字)列入世界文化產的中文數位化技術推廣基金會表示,簡化字最大問題在於只考慮書寫方便,完全沒有考慮文化的傳承。
中推會祕書長魏林梅表示,簡化字如果拿來記錄日用事物或許足夠,但面對中國老祖宗豐富的文化遺產,使用起來就會捉襟見肘;中推會在推動中文數位化過程,一些電腦常用的簡體字與正體字「簡繁轉換」就造成許多混亂,容易影響資料的正確性。
例如,簡體用「干」取代「乾、幹」,但「白乾」與「白幹」如何區別?還有「乾隆、乾坤」不就變成「干隆、干坤」?甚至用「后」取代「後」,那「李後主」可能變成「李后主」,連男、女都無法區分。
她還舉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例子,簡體字「干、乾、幹」都簡併成「干」。在美國矽谷的中餐廳,把菜單的簡體字「豉汁蝦球干炒河」翻成英文,「幹」英文是fuck,於是「乾炒河」的英文就變成fuck stir-fry rice-flour noodles。
捍衛正體字不遺餘力的前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長、教育部國語文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李鍌表示,簡體字是1950年代為解決數量龐大的文盲而實施,目的在減少書寫時間,但文字的美都不見了。
根據教育部整理的常用、次常用、罕用字的正體字,共約2萬9563字,大陸採用簡體字只有2235字,份量不到十分之一,毫不足以代表中國文字。
形勢比人強?》美國中文熱 簡體字成主流【聯合報張宗智
美國近十年來興起學中文的熱潮,大華府地區不少公立中、小學都已把中文增列為外語選修課程之一,教學上大致雖維持繁(正)體和簡體中文並用,但簡體字逐漸成為中文教學主流,已形成一股難以抵擋的趨勢。
隨著中國經濟勢力在全球崛起,在美國學中文已成為近年來最熱門的外語學習標的。
不過,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兩地的華語教學雖一樣火紅,但使用的文字卻涇渭分明。十多年前就開始在蒙哥馬利郡的波多馬克區重點小學開辦「全浸式」(total immersion)中文教學的馬里蘭州,以正體字教學,但較晚開始的維吉尼亞州,主要以簡體字為主。
不過,以正體字為中文教學主軸的馬里蘭州公立學校,近幾年卻開始遭到不少家長質疑為何堅持使用正體字?
在馬州胡佛中學教授中文的劉老師說,馬州的中文課程,目前已規定教材必須正、簡體字並列。
但劉老師也就她接觸的經驗補充說,有趣的是,使用簡體字的要求,多數出自非華人家人,其實從中國大陸出身的美籍華人家長,反而很願意小孩學正體字。
不過,儘管華人世界對正、簡體字孰優孰劣的討論十分熱切,但多數學中文的外國人根本不在乎,他們重視的只是能夠在使用中文的社區中溝通,因此包括美國國務院對外交官的中文訓練,也是以溝通為主,文字為輔,正、簡字之爭,對他們而言意義甚小。
一九七○年代中共和美國建交前,美國中文教學普遍採用繁體字。如今隨著中國移民增加和中國經濟力量崛起,愈來愈多學校改教簡體字,又引發台灣移民強烈反彈,許多學校只好「一校兩字」,簡體繁體都教。
洛杉磯時報報導,加州亞凱迪亞市華人協會前會長李大衛表示,中文繁簡體的消長正足以說明台灣的國際處境。李大衛表示:「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場危機,因為台灣人自認力量薄弱,軍力與人口都無法與中國相提並論。如果他們有什麼可以堅持到底,那就是文化及語言。文字是文化的一環。」
部分人士認為,改變課程字體只是開始,商店招牌、餐廳菜單及報紙很快就會跟進。今年八月,舊金山灣區星島日報將免費周報改為簡體字。該報舊金山分處處長劉世添表示:「來自中國的移民越來越多。我們想開發不同的市場,也就是新移民的市場。」
舊金山灣區帕拉阿圖中學的日裔語言督導增田表示,該校三年前準備推出簡體字教學課程時,考慮的是實用問題。他說,堅持採用繁體字的學生家長其實並未顧及子女的最佳利益,「為了前途,他們必須學習可以立刻使用的東西。多數學生想去中國而不是台灣。你必須跟上潮流」。
加州聖荷西梅爾赫爾茲小學校長安妮妲‧艾芳索表示,她今年春天受聘出任現職後,許多學生家長就對校方採用簡體字教學有意見。該校只好兩種都教,備有針對八歲學童設計並以繁體字為主的中文課程,四年級開始有簡體字課程。
大約五年前,洛杉磯的馬維斯塔西區中文小學部分學生家長為子女辦理轉學,以抗議校方只採用繁體字。校方被迫妥協。這所周末學校一直採用繁體字,此後繁簡兼採,課本上也是兩種字並列。該校的一名卸任主管表示:「我們詢問教師能否兩者都教,以滿足學生家長的不同需求。我們希望能夠吸引來自中國的學生家長。」 2009-10-19 10:25:07
英文太難? 推簡體版【聯合報07.07.11 編譯呂理甡】
英國有個「簡化英文拼寫協會」的組織,從一九○八年成立以來就以推動英文拼寫改革為宗旨,主張採用音標拼寫系統書寫英文,單字怎麼念就怎麼拼,希望藉此使英文更容易學習,但這個構想遭到很多反對,雙方辯論不休。
從小自德國移民英國的立陶宛語言學家瑪莎.貝爾是該協會會員,著有「掌握英文拼寫」等書,她相信改革英文拼寫有助兒童學會閱讀,並使一些成人生活更容易。專精第二語文學習的英國語言學家維文.庫克則認為,改變英文拼寫既無必要,又要花大錢,還可能損害兒童閱讀能力。
在英國廣播公司安排下,力主拼寫改革的貝爾女士和維護傳統拼法的庫克最近以簡訊互陳己見,熱烈辯駁。貝爾女士說,現在的英文拼寫法要靠記憶,若記憶力不好,拼寫能力就不可能好,學會閱讀的機會也不大。
庫克不以為然,他說,兒童或成人學英文還有其他問題,例如標準發音很難、單字很多且幾乎汲取來自全球的語言,但英文就像其他語文,雖然充滿看似不合理的特質,這些特質相加,仍成為適合人類的語言。
貝爾認為英文的字母拼寫法不實際,構成重大問題,外國人若非先聽過一個單字的發音,永遠搞不清如何發音才正確。庫克不同意這是問題,指出他讀單字不是把它看成一個個字母,而是把一個個字母看成完整的單字。
認證"春節"是中國人的 列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春節沒了 韓越哭了 2024-12-05
回應
本来是毫无疑问的东西,结果韩越非要什么正统性,那中国不得不出手申遗了。
台獨金孫台灣國也要哭了,千萬別過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
真諷刺,中國三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居然要去聯合國給外國人認證才能證明是自己,還讓一堆加起來歷史都不夠中國長的搶奪者來爭奪
我們中國是五千多年的文化吧?
外国人认证我们中国只有三千年文化,他们的古罗马,古埃及,想几千就几千年,他们掌握了话语权。
掠奪文化這種套路背後勢力推動的,只不過找泡菜割做馬前卒而已。
韩国泡菜/日本壽司…源自中國
中文也要伸遺,以防被韓越搶走。全世界都稱漢字爲Chinese Character 。
連太極周易也要申遺,韓國國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Yk0U1aVDU
一句「中國台北」恐被陸委會行政處分 宋思瑤落淚自責說錯話 2024-12-05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奧運金牌桌球選手馬龍領銜的陸生團來台交流,因復旦大學女學生宋思瑤一句「中國台北」引發爭議,陸委會甚至可能祭出行政處分。執行長蕭旭岑,坦言宋思瑤為此事壓力大且自責落淚,感謝多數台灣人給了宋思瑤溫暖,這些綠色玻璃心不能代表台灣人。台灣人是善良好客的,不是都是青鳥跟1450。蕭最後說,兩岸這麼緊張,政治上因為賴清德總統堅持新兩國論,連民間交流都要封殺,難道想要走上烏戰道路嗎?賴清德想要做的就是南韓總統尹錫悅那樣戒嚴,偶像就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相關新聞
賴政府下令軍校改課程,刪中國現代史,縮減國文學分 2024-12-02
回應
她哪來的說錯話...用詞都有某種習慣性,譬如:我們說總統他們會用領導人,我們說中華台北他們用中國台北或中國台灣.全世界就沒有一個國家叫台灣,我走遍世界各國,多數都寫Taiwan, a province of China(台灣,中國的一省),外國居留證也是一樣,國籍多數都寫China(Taiwan),括號台灣是為了跟中國大陸做區隔,都叫我們中國人(或來自台灣的中國人),因為中華民國就是中國
中華民國簡稱中國,有本事就去正名制憲,不要專搞小動作,民主仍選出了希特勒者流,沉默的台灣大眾應撻伐敏主獨裁,否則後悔莫及.
民進黨想動,卻動不了的《中華民國憲法》裡,台灣歸屬寫得清清楚楚!
傾行政體系之力,攻擊一個20多歲的女生,島國狹隘心態,台灣教育失敗,已被綠營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