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1 06:26:32阿楨

《鴉片》

在展題<煙>中不是已將所有毒品評過了嘛!有必要單評《鴉片》(三言社,2005)一書嗎?

像《鴉片》這種圖像書確實不适合用文字來評,但春天又在吶喊著。

那就是說「只可遠觀不能近讀」了,不然會壞了煙霧迷蒙中側躺煙榻的東方神秘?

要不,自稱是「作家、書評人、廣播人、新聞人,身分多到無法界定。讀起書來什麼類型都可以消化,寫起文章來什麽題目都願嚐試。小說、散文、評論作品三十餘部」的楊照會說:
「我們過去熟悉的,是『富國強兵』民族啟蒙意識下的鴉片形像。鴉片不只是腐蝕中國社會的惡毒,而且還是中國文化最愚味最不堪一面的表現。吸鴉片的人墮落敗德、人格低下,是中國的恥辱,更是中國的罪人。難得的是,今天我們可以透過霍奇森的圖文書,換從西方角度,重新省視鴉片。」

又說:「如果吸鴉片真是敗德罪惡,那這種敗德多麽迷人!在鴉片中,人超越了時間…人還混淆了感官…這些經驗,和鴉片的異國情調、鴉片的漫長儀式,離不了關係。事實上,進入二十世紀,鴉片沒落的原因,除了反毒者的宣伝、政府大力取締之外,還有就是現代人無法閒散地待在鴉片間慢慢享受鴉片,許多可供快速享用的毒品紛紛起而代之,嗎啡、古柯鹼、海洛因……。這些,都有製造幻覺的功效,卻都不再有鴉片那種繁瑣儀式帶來的華麗感官錯亂了。」(p.11)

那台灣不只要在懐舊電影中賣弄吸鴉片的文化產業,還得學荷蘭開放大麻,也搞個鴉片專區,裡頭可複製夜上海的東方異國情調鴉片館。

不是台灣優先嗎,還是台灣本土的鴉片館也較夠味!

這種苔膏(台語)事怎會是台灣本有,當然是來自中國,而且早在日治時就被禁了,那像中國的假禁煙。

你不認祖歸宗就算了,做一個人總該同情中國的鴉片戰爭吧!

這世上誰跟你玩多情的遊戲?大英要賣毒品給中國時,打!老美要禁時,也打!一面打、一面禁、又一面在全世推銷煙。
那就全都推給受控於動物遺傳的腦神經傳導中之「鎮定與興奮」機制吧!「人腦中本有自產的「血清系」(能使人產生滿足感,不夠會造成憂鬱症)、「多巴胺」(能產生快感,不足會造成帕金森症)、和能阻斷痛苦的「腦內嗎啡」。人本有一神經傳導物質來平衡「憂與樂」。一但靠外物,不論「鎮定類」的鴉片、嗎啡、海洛因、或人工合成的鎮定劑安眠藥,「興奮類」的古柯鹼、安非他命、搖頭丸、快樂丸,或「迷幻類」的大麻、LSD,人腦中的相關物質便會失去平衝而產生對藥物的依賴。」

對!對!會上癮全是先天基因,與個人道德及社會階級無關。

卡奴、自殺、性侵……亦然!

一群自我卸責的敗類!
 

 

又是個沒「煙」的<煙>展!

不是說文化反思嗎,還不如展些「鼻煙壺」「打火機」「火花」「香煙畫片」還有各式煙具。

真搞不懂滿清一面禁止人民抽大煙(鴉片)自己又猛吸小煙(鼻煙),如此怎禁得了?

古今中外都一樣,從周公禁酒以來都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別將咱鼻煙如煙毒混為一談,鼻煙是種提神藥品,鼻煙壺更是種精緻藝品。

我還情趣用品呢?鼻煙(煙草粉與香料藥草混合、密封熟成幾年而成)和香水都是洛可可時代巴黎上層人物的除臭調情聖品,鼻煙壺又是極具纖巧艷麗的工藝,很能滿足同為皇室的滿清高層,所以國際與國內的上層間均以此為政治禮品。

問題是鼻煙會破壞鼻粘膜,輕者嗅覺不敏、重者得癌,還破壞了鼻子乃理性之孔的啟蒙精神。

嗅覺何時成為理性器官了?從古希臘開始理性器官不是視覺或聽覺嗎!不然那來「文字或聲音中心主義!之說。

隨人說啦!咖啡和鼻煙都含有上癮的毒素,可在當時時尚操弄下,咖啡代表了理性資本主義精神,而巧克力成為宮廷貴族的奢侈享受。如今咖啡又成為中產階級的品味象徵,巧克力則被商人炒作成情人節的情趣商品。

那長長的煙不也成為陽具的象徵,所以一開始只許成年男性吸,以致所有要反抗權威者,從知識分子、女性、青年、到大兵,全都吸。

不只喲!還有「死亡與虛無」的意含。

還不是克萊恩在《香煙》中所說的:

香煙因為它的超凡,基本上排斥了所有基於健康和實用觀點提出的爭議。警告只會更有力地把他們引到深淵的邊緣,會被每一口雲吐務所帶來的細膩而壯烈的死亡恐懼感深深懾服。

這麼說來年青人不是如一般人所說的不知死活,而是畏死如歸了?

那當然,不要老輕視年青人,以為他們是一時衝動、好奇、無知,才吸煙、吸毒、喝酒、飈車、打架、自殺、狂歡、性愛~。非也!這一切代表了最真實的「為死而死、為愛而愛、為毒而毒、為~」,而大人則被社會規範污染了。

邪說,真是人心不古啊!

你才落伍,人家清朝李調元的<煙賦>早就一付「煙房裡做鬼也風流」了:

乃至閨中風暖,樓上春深,金爐欲燼,朱檻頻臨,情隨望遠,夢帶愁尋,猩唇半吐,瓠齒微歆。順薰風而藉草,襲芳靄之盈襟。遂使栩栩迷香,潛引香中之粉蝶,悠悠回顧,微熏頰上之紅潮。俄而雙眸乍展,一忱方驚,漱齒少回甘之味,調唇留隔宿之醒。

將香煙吹的像聖人神靈(古印地安人即如是觀)、情聖、詩哲似的,還不是共犯和工具,香煙廣告就利用偶像崇拜,管他牛仔、蕩婦、明星或聖哲。

全都受控於動物遺傳的腦神經傳導中之「鎮定與興奮」機制,人腦中本有自產的「血清系」(能使人產生滿足感,不夠會造成憂鬱症)、「多巴胺」(能產生快感,不足會造成帕金森症)、和能阻斷痛苦的「腦內嗎啡」。人本有一神經傳導物質來平衡「憂與樂」。一但靠外物,不論「鎮定類」的鴉片、嗎啡、海洛因、或人工合成的鎮定劑安眠藥,「興奮類」的古柯鹼、安非他命、搖頭丸、快樂丸,或「迷幻類」的大麻、LSD,人腦中的相關物質便會失去平衝而產生對藥物的依賴。

你怎能將香煙和一般毒品並列?

是不能,煙可是「毒王」,它的尼古丁兼具了「鎮定與興奮」之效,鬱時抽一口能奮起來、躁時又能定下來,加上煙裡有幾千種有毒物質會致癌。

全都是宣傳,要稅收的是「香」煙,要「禁煙」的成了「臭」煙。

又怎樣?大英要賣毒品給中國時,打!老美要禁時,也打!一面打、一面禁、又一面在全世推銷煙。所以煙害毒害全是官方造成的。

莫明其妙,所謂毒品在原始部落本是自產自用的,沒有什麼官商勾結、社會問題、上不上癮~

對啊!咱要自種大麻自食為何就犯法了?香煙可比大麻毒多了!

笨!吵有啥用?全由政客、教徒、聖人、學者專家、反毒人士等操縱下的共犯體決定,別試圖用荷蘭開放大麻的成功來說服他們,不然全世界早就追隨荷蘭的安樂死、性產業了。

還不夠,我主張:

只要沒實際傷害他人,任何行為都可自決。

又來了!整天妄想。

政治問題,懂嗎?

我了,所以在臺灣不能禁檳槨,不只是上千億元十萬人就業的問題,更是本土化象微,所以再怎麼破壞水土、致癌、不衛生,也不能禁。

可惜早在南宋羅大經的《鶴林王露》便已說過:「檳榔之功有四,酷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飢能使之飽、飽能使之飢。」

簡直是仙丹,可政治不正確。同樣,也不能說美濃菸葉源自原鄉,而一定要說來自原住民或日本人,洪馨蘭的碩士論文《菸草美濃》就如此。

不會吧,將那些毒品推給中國不是更好?

這你就不懂「去中國化」了,為了「獨」立吸點「毒」,他們是會幹的。

就好比失去大陸市場?

那當然!


鼻煙壺與鼻屎

滿清理藩院的大臣
從懷裡掏出雕有夷人頭像的鼻煙壺
再從壺裡挖出一小匙鼻煙
往鼻孔大力吸入
仰頭 哈啾一大聲
鼻屎噴往小日本鬼子
罵咱大日本是鼻屎般小國
那就比比看誰的炮大
日炮一轟就炸開了臺灣

臺灣外交部的外長
從鼻孔掏出米粒般大小的正港鼻屎
往新加坡的臉上彈過去
罵道 鼻屎小國也敢欺負阮大卵巴
新加坡看扁臺灣官員的人格和國格
一句外交辭令
就將臺灣逐出東南亞  成了  孤島

兩岸的煙名

此岸的香煙有叫寶島的
彼岸的香煙也有叫中華
此岸的獨民發起拒抽寶島運動
寶島有毒福(爾摩斯)島無毒
彼岸統民也發起拒抽中華運動
中華(民國)有毒中國才無毒

此岸的香煙有叫長壽的
彼岸的香煙也有叫萬年
長壽也罷萬年也罷
香煙不分統獨
吸口便夭壽

此岸的香煙有叫新樂園的
彼岸的香煙也有叫桃花源
新樂園也罷桃花源也罷
香煙猤分地域
抽口便埋骨金(寶山)樂園

另參本館:我的相簿: 《鴉片》販毒的戒毒所 八家將也吸毒《毒品》 《毒物魅影》《植物的欲望》《台灣檳榔四季春》鳳凰與檳榔西施《香烟》《鼻煙》《幹嘛要抽菸》《菸草美濃》《氣味》《鼻子》《嗅覺符號》《味覺》

 

鼻煙壺 維基百科

 

在玻璃鼻煙壺瓶的內側進行繪畫,稱為內畫壺

 File:Biyanhu.JPG

鼻煙壺已是中國的藝術品

File:Snuff bottles - AMNH collection.jpg 

鼻煙壺,是一種盛放鼻煙的容器,源於西方,至十七世紀傳入中國。

鼻煙傳入中國後,中國人先是利用傳統藥瓶盛放鼻煙,後來利用了利用瑪瑙、陶瓷器或象牙等多種材質和製作工藝來完善鼻煙的盛具,這種盛具,被人們稱作鼻煙壺。中國鼻煙壺的製作相當講究,加上雕鏤細膩的圖樣。

從明末到康熙年間,對於鼻煙壺的鑑賞相當流行,直至今時今日,中國古代鼻煙壺依然是許多古董收藏家的愛好。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春冰室野乘》中描述,孫士毅在乾隆接見時,送給皇帝一隻鼻煙壺,和珅在途中向他索要,他不肯給。後來和珅直接向皇帝索得,可見得和珅的權力之大。

內畫鼻煙壺四派:魯派(代表人物:張廣慶),冀派(代表人物:王習三),京派(代表人物:劉守本),粵派(代表人物:吳松齡)。

現代對內畫鼻煙壺作出重要貢獻的有索振海,他將外部繪畫的內容和內畫的技巧結合起來,給內畫的創作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打火機  維基百科

打火機,是生活用品,自生火焰的工具,它取代了從前的火柴、打火石、鑽木取火、火種盒。 打火機主要用於燃點香煙,也方便於生日派對及追悼會點蠟燭、BBQ燒烤等。

  結構

火花生成器:是火石,或者是電子生火

燃料盒

燃料小導管

防火設施等。

  由來

有兩種說法:

1823年由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應用氫氣遇到鉑棉就會燃燒的實驗結論製成。

1917年由英國人阿爾弗雷德·丹希爾發明。

1924年打火機開始大量生產。

 


火花


火花即火柴盒上的貼畫,是四大收藏品之一。火花這個極富詩意的美名出自于它的收藏迷們。火花的出現最早始于1827年英國的約翰·華克牌火柴。華克牌火柴比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的誕生還早13年。中國最早的火花則是1879年廣東巧明火柴廠冒仿日本火柴商標生産的“舞龍牌”火柴貼畫。

  過去,火花一般僅作爲火柴的商標裝飾。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火花設計師們利用火柴這個方寸天地,逐步使火花向宣傳性、藝術性、實用性發展。1958年7月,北京火柴廠推出了我國第一套成套火花,分鳥類、風景、花卉三組,每組各12枚。

  以後,火花開始以套花的形式出現,尤其是近幾年火花的內容題材不斷開拓創新,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彩,紀念火花、廣告火花、日曆火花、燈謎火花等陸續問世。現在我國有一百多家火柴廠,每年平均有近千個火花新品種問世。這些火花設計印刷之精美堪與郵票媲美,博得了許多收藏家的青睞。

在國外,火柴收藏家大有人在,原蘇聯、英國、日本、瑞典等國都設有專門的火花組織或協會。在我國被稱爲“揚州第九怪”的季之光,迄今爲止已收藏世界各國火花15萬種,150多萬枚,他收藏的我國的一些早期火花,現已成了研究我國火柴工業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

http://baike.baidu.com/view/94025.htm

 

香煙畫片


 

  香煙畫片概述香煙畫片,舊時稱洋片、香煙牌子。是香煙廠商爲推銷香煙而將其放置在煙殼內送給消費者的一種硬紙小畫片,其內容廣泛,印刷精致,色彩絢麗,有很強的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和極高的收藏投資價值。

  起源和發展

  據有關資料記載,世界上最早的香煙畫片始于1894年,由英國人韋爾斯所作“世界陸軍”,共100張,故也有人稱其爲“洋片”。1903年,英美合資在上海浦東設立了中國第一個機器制煙廠,此後,中國許多省市也紛紛設立外資煙廠,當時香煙牌號主要有“老刀”牌、“大英”牌、“三炮台”等。隨著這類“外煙”不斷的發送,于是也就産生了第一批收藏香煙畫片的人,目前我國收藏界稱這類香煙畫片爲“上海早期外國香煙牌子”,這是難得的收藏佳品,其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都非常高。

  我國自己印制的香煙畫片始于1906年,有上海的“三星”煙、北京的“大家”煙、營口的“複口”煙等品牌,1918年成立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是中國近代最著名、影響最大、生産牌號最多的中國卷煙企業,該公司出品的香煙畫片,時下收藏界稱之爲“南洋牌”,它們大都采用中國化的畫面,也不印外文字母。1930年前後,是我國香煙畫片制作的鼎盛時期,各煙廠爲促銷增産,除了印制一般的美女、風景圖案外,南洋煙廠“封神榜”、福昌煙廠“西遊記”、華商煙廠“水浒傳”,還有“紅樓夢”、“三國故事”、聊齋故事、濟公傳等都風靡一時。

解放後,香煙畫片隨著香煙分送的比率逐年減少,到1960年以後來就完全取消了。

……………

http://tc.wangchao.net.cn/baike/detail_1137666.html

 

毒品  維基百科


海洛因生產地區地圖 

File:HeroinWorld.png

毒品既可以從廣義上泛指可以對人體造成傷害的化學物質(特別是一些劇毒藥物如KCN),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特指被人類當做嗜好品所濫用的功能性藥物,多為精神藥品或麻醉藥品。因濫用這類藥品有戕害身心健康之虞,所以中文稱之為毒品。通常使用毒品只是為了產生身體或心理上的娛樂目的,而非用來作生理或心理治療之用,因此西方稱之為娛樂性藥物。毒品通常具有成癮性,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身體對於藥物的劑量需求也會不斷提高。人在吸食毒品之後除了產生幻覺及可能會造成行為異常外,過量攝入毒品將造成死亡。各國對使用毒品均制定相關法律進行嚴格管制。

  常見濫用藥品

大麻(植物)

File:Marijuana.jpg

File:DEA mar loose.jpg

原始鴉片

File:Raw opium.jpg

古柯(植物)

File:Colcoca04.jpg

海洛因

File:Heroin asian.jpg

古柯鹼 (處方藥)

File:Cocaine hydrochloride CII for medicinal use.jpg 

藥用罌粟(植物)

File:Slaapbol R0017601.JPG 

嗎啡(處方藥)

File:Morphine vial.JPG

右旋安非他命(處方藥)

File:Dextroamphetamine.jpg 

甲基苯丙胺 (非法來源)

 

搖頭丸 (非法來源)

File:Ecstacy monogram.jpg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F%92%E5%93%81

 

檳榔  維基百科

File:Areca catechu - Köhler–s Medizinal-Pflanzen-014.jpg 

檳榔(學名:Areca catechu)別名賓門、仁頻、仁榔、洗瘴丹、仙瘴丹、螺果[1],與椰子同屬棕櫚科常綠喬木,主幹可長至廿公尺。「檳榔」一詞源於馬來語「pinang」。檳榔原產於馬來西亞,分布區域涵蓋亞洲斯里蘭卡、泰國、印度等熱帶地區、東非及大洋洲。

檳榔具有生物鹼如arecaine和檳榔鹼,檳榔果實含有濃縮單寧(原花青素),此原花青素尚未證實具有抗老化"自由基"的作用,咀嚼果實有些微成癮性,萃取物已證實有抗憂鬱(抗抑鬱)效果。檳榔吃後會面紅耳赤,如醉酒一般,蘇東坡寫過「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暗麝著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的詩句。檳榔鹼曾被用來治療寄生蟲(絛蟲、鉤蟲、蛔蟲、繞蟲、薑片蟲等),但具有致癌性。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A%B3%E6%A6%94

 

檳榔西施  維基百科


 

檳榔西施是一種在臺灣特有的職業,主要指穿著性感、清涼,且在路邊攤位販賣檳榔的年輕女性。西施,是古時越國的美人,亦是漢語對美女的代稱。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A%B3%E6%A6%94%E8%A5%BF%E6%96%BD 

 
鴉片>百度百科  
 
俗稱大煙、煙土、阿片或阿芙蓉。鴉片爲醫學上的麻醉性鎮痛藥,是從一種草本植物――罌粟中提煉出來的。罌粟,是一種一年生的栽培植物,一般種植在海拔高300至1700米的地方,其植株約高1.5米,每年二月播種,四、五月分開花,花呈白、紅、紫等顔色,每朵花有四個花辯,其葉子大而光滑,邊緣有缺刻,呈帶有銀色光澤的綠色,當其果實成熟時,花辯自然脫落。罌粟本身不是毒品,但它是鴉片制品的原料,從罌粟中可得到象鴉片、嗎啡、海洛因、可待因等等毒品。鴉片有生、熟之分。生鴉片的獲取,是通過多必的小刀將罌粟的蒴果輕輕劃破,搜集其白色乳汁,暴露于空氣中,由于氧化作用,乳汁幹燥凝結後變成褐色,有些品種則呈黑色;可制成圓塊狀、餅狀或磚狀,這就是生鴉片。生鴉片一般表面幹燥而脆,裏面則保持柔軟和有粘性,具有強列的、令人作嘔的氣味,有點象氨味陳舊的尿味,味很苦。爲保持濕潤,通常用玻璃紙或塑料紙包裝。生鴉片中除了百分之十五至三十的礦物質、樹脂和水份外,還含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特殊生物堿。這些生物堿可分爲三類:一類是嗎啡類生物堿,其中又包括三種成份,1.嗎啡,在鴉片中含有百分之十至十四;2.可待因,這是嗎啡的甲醚,在鴉片中含百分之一至三;3.蒂巴因,在鴉片中約含百分之零點二。一類是罌粟堿類生物堿,在鴉片中的含量爲百分之零點五至一。一類是鹽酸那可汀類生物堿,在鴉片中的含量爲百分之三至八。生鴉片需進一步加工處理後,方可供吸毒者使用,可吸鴉片即熟鴉片。熟鴉片就是生鴉片經過燒煮和發酵後,制成條狀、板片狀或塊狀;其表面光滑柔軟,有油膩感,呈棕色或金黃色,通常包裝在薄布或塑料紙中。吸食時,熟鴉片可發出強烈的香甜氣味。吸鴉片煙者把其搓成小丸或小條,在火上烤炊軟後,塞進煙槍的煙鍋裏,然後翻轉煙鍋對准火苗,吸食燃燒産生的煙。一個煙癮不大的吸煙者每天吸十至二十次,而煙鬼每天呆吸百余次。當前最普遍的吸食方法,是一下吃上一、二個小鴉片丸,或把鴉片溶于水中,注射其溶液。有些吸煙者還把鴉片燃燒後的殘渣保存起來,以備缺煙時重新使用。一般而言,最初幾口鴉片的吸食令人不舒服,可使人頭暈目眩、惡心或頭痛,但隨後可體驗到一種伴隨著瘋狂幻覺的欣快感。爲了達到麻木的瞑想狀態,吸煙者需要紋絲不動和安靜。吸食鴉片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尚能保持職業和智力活動,但如果吸煙太多,則變得瘦弱不堪,面無血色,目光發直發呆,瞳孔縮小,失眠,對什麽都無所謂。長期吸食鴉片,可使人先天免疫力喪失,因而人體的整個衰弱使得鴉片成癮者極易患染各種疾病。吸食鴉片成癮後,可引起體質嚴重衰弱及精神頹廢,壽命也會縮短;過量吸食鴉片可引起急性中毒,可因呼吸抑制而死亡。

  名字來曆:

  鴉片俗名大煙,是一種毒品。那麽,鴉片一詞是如何得名的呢?
  鴉片是用罌粟果的汁烘幹制成。罌粟原先産于南歐及小亞細亞,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希臘人把罌粟的花或果榨汁入藥。發現它有安神、安眠、鎮痛、止瀉、止咳、忘憂的功效,希臘人稱其音爲“阿扁”。公元六世紀初,阿拉伯人把罌粟傳到了波斯,波斯人變“扁”音爲“片”,稱其爲“阿片”。在公元七八世紀的時候,罌粟作爲藥材從印度等地傳入中國,中國人把“阿”音又發成了“鴉”音。從此,在中國就有了“鴉片”一詞。

  鴉片的曆史

  鴉片,是罌粟的初級産品。而罌粟確實上帝賜予人類的一個大家族:它有28屬,250多種;主要生長在北半球幾乎整個溫帶和亞熱帶地區。而這個地方幾乎是全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在瑞士發掘的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時代屋村遺址中,考古學家便發現了"鴉片罌粟"的種子和果實的遺迹,並且屬于人工雜交種植的品種。到公元前3400年,如今伊拉克地盤的兩河流域,人們已經大面積地種植這種作物了,而且給它以"快樂植物(joyplant)"的美名。至少在公元前2160年,鴉片已經成爲獸醫和婦科藥品。已經發掘的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墓葬中,"底比斯鴉片"已經屬于高級品牌。延續到公元前300年,古希臘已經把鴉片作爲普遍的飲料。在《聖經》與荷馬的《奧德賽》裏,鴉片被描述成爲"忘憂藥",上帝也使用它。至少在公元前兩世紀的古希臘名醫加侖(Galen),就記錄了鴉片可以治療的疾病:頭痛、目眩、耳聾、癲癇、中風、弱視、支氣管炎、氣喘、咳嗽、咯血、腹痛、黃疸、脾硬化、腎結石、泌尿疾病、發燒、浮腫、麻風病、月經不調、憂郁症、抗毒以及毒蟲叮咬等等疾病。
  總之一句話:鴉片幾乎伴隨著人類的全部曆史。17世紀的英國醫生、臨床醫學的奠基人托馬斯.悉登漢姆(Thomas.Sydenham)歌頌道:"我忍不住要大聲歌頌偉大的上帝,這個萬物的制造者,它給人類的苦惱帶來了舒適的鴉片,無論是從它能控制的疾病數量,還是從它能消除疾病的效率來看,沒有一種藥物有鴉片那樣的價值。""沒有鴉片,醫學將不過是個跛子"。這位醫學大師因此也獲得"鴉片哲人"的雅號。
  我們的祖宗也早就熟悉鴉片。文字的記錄是貧乏的,但至少在公元前139年張張騫出使西域時,鴉片就傳到了中國。三國時名醫華佗就使用大麻和鴉片作爲麻醉劑;在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就有鴉片進口的記錄,唐代阿拉伯鴉片被稱爲"阿芙蓉";公元973年北宋印行的《開寶本草》中,鴉片定名爲罌粟粟,這後一個"粟"當蒴果解。當成吉思汗的鐵騎踏遍歐亞大陸以後,鴉片也成爲社會商品的一個重要種類,但那都只是入藥佳品。大約1600年代,荷蘭人通過臺灣把北美印第安人的煙鬥連同煙葉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吸煙者。其廣泛程度令中國的統治者恐慌,崇幀皇帝下令禁煙。因爲曾經有人把鴉片混入煙草吸食,始料不及的是,煙草被禁卻導致了吸食純鴉片的泛濫。直至18世紀中葉的清朝官員黃喻普才首次記錄了臺灣人吸食鴉片的具體過程。他斷言:除了殺掉吸食鴉片者,否則無法令其戒除惡習。
鴉片的種類
  鴉片有兩個品種:一種是PAPAVER SOMNIFERUM ALBUM,PAPAVER是希臘語,意思是罌粟屬植物,而Somniferum是一個拉丁詞,意思是做夢或是催眠,傳統種植在中東或亞洲,用以生産鴉片。另一種是NIDRUM,即提取罌粟油的罌粟,種植在歐洲,近幾年也用來生産鴉片的某些生物堿。
http://baike.baidu.com/view/9902.htm
 
 
鴉片>維基百科
 
英國在印度的鴉片儲存庫鴉片(阿片,英語:opium),俗稱大煙、阿芙蓉(阿拉伯語:Afyūm)或福壽膏,屬天然麻醉抑制劑;醫學上作麻醉性鎮痛藥,非科學研究或非醫用,則歸類于毒品。作爲毒品,傳統用于鴉片的吸毒工具有煙簽、煙燈、煙槍等,一般將生鴉片加工成熟鴉片,然後搓成小丸或小條,在火上烤炊軟後,塞進煙槍的煙鍋裏,翻轉煙鍋對准火苗,吸食燃燒産生的煙;吸毒人員中煙癮不大者每天吸食10~20次,重者每天百余次;現在吸毒者常直接吞服鴉片小丸,或把鴉片溶于水中直接用針進行靜脈注射,而靜脈注射成爲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販賣鴉片,累計重量超過1000克(約合2.2磅)即可判處死刑。
 
危害

鴉片作爲藥物使用,長期或過量使用,則造成藥物依賴性;作爲毒品吸食,對人體産生難以挽回損害甚至造成死亡。吸食鴉片後,可以初致欣快感、無法集中精神、産生夢幻現象,導致高度心理及生理依賴性,長期使用後停止則會發生渴求藥物、不安、流淚、流汗、流鼻水、易怒、發抖、寒戰、打冷顫、厭食、便秘、腹瀉、身體卷曲、抽筋等戒斷症;過量使用造成急性中毒,症狀包括昏迷、呼吸抑制、低血壓、瞳孔變小,嚴重的引起呼吸抑止致人死亡。一百至二百年前的中國清政府無法禁止鴉片、亦無法限制鴉片使用,而西方國家大力傾銷到中國鴉片,逆轉西方世界對中貿易逆差(而後中國自行生産鴉片),這些鴉片讓許多中國人成爲“東亞病夫”。

來源

鴉片是從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罌粟未成熟蒴果經割傷果皮後,滲出之白色乳汁幹燥凝固而得,含多種鴉片生物堿,鴉片分爲生鴉片和熟鴉片。
生鴉片呈褐色,有些品種則呈黑色;可制成圓塊狀、餅狀或磚狀;一般表面幹燥而脆,裏面則保持柔軟和有粘性,有刺激性氣味——陳舊的尿味,味很苦。生鴉片中除了百分之15至30的礦物質、樹脂和水份外,還含有百分之10至20的特殊生物堿。生物堿可分爲三類即,一類是嗎啡類生物堿,其中又包括三種成份,嗎啡—含量10%-14%,可待因—含量1%-35,蒂巴因—含量約爲0.2%;第二類爲罌粟堿類生物堿,含量爲0.5%-1%;三類是鹽酸那可汀類生物堿,含量爲3%-8%。生鴉片經加工處理後,成爲吸毒者使用的“熟鴉片”。
熟鴉片就是生鴉片經過燒煮和發酵後,制成條狀、板片狀或塊狀;其表面光滑柔軟,有油膩感,呈棕色或金黃色,通常包裝在薄布或塑料紙中。吸毒者吸食時,熟鴉片可發出強烈的香甜氣味。
 
禁煙

至少在1729年雍正皇帝就下令禁止鴉片,此後多位皇帝一直強調禁煙。但是鴉片戰爭的失敗導致鴉片和其它毒品的進一步流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鴉片基本上被消除了。[1]
日本政府殖民臺灣時,采取鴉片漸禁的手段:也就是允許以成癮者登記並購買鴉片,但不允許日本人及未成癮者使用鴉片;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除了將鴉片做爲政府收入來源外,這種作法是很適當的。但日本政府在輔導成癮者戒除鴉片的努力不足,引起臺灣人民不滿,一般推測日本政府難以放棄鴉片公賣的龐大收入。

鴉片有益論

在日治時期後期,由于臺灣人民族自覺的覺醒,抵制阿片(即鴉片)逐漸有成,吸食者顯著減少,因此阿片的專賣的收入也就跟著減少。當時臺灣阿片的進口是由三井物産所株式會社獨占。由于吸食者減少,臺灣總督府于是在1929年1月頒布“改正鴉片令”,重新發給吸食者許可證(陳明道 2003)。這項法令頒布之後,引起全臺有識之士的憤怒。然而,連橫卻于1930年3月2日,在日本人禦用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上發表《新阿片政策謳歌論》(坊間多稱《鴉片有益論》)辯稱鴉片有益的意見書,其中最令人不恥的言論有:“臺灣人之吸食阿片,爲勤勞也,非懶散也 …… 我先民之得盡力開墾,前茅後勁,再接再厲,以造成今日之基礎者,非受阿片之效乎?”

參看

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虎門銷煙
林則徐
英國鴉片貿易
英駐華商務總監督
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
喬治?懿律(George Elliot)
海洛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8%A6%E7%89%87
 
 
鴉片戰爭>百度百科
 
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
電影:鴉片戰爭
書籍.鴉片戰爭(上中下) 
 
鴉片戰爭

  中國曆史一共有兩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860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簡介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地點: 中國
  結果: 英國勝利
  起因:英國爲發展資本主義
  領土變更: 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于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曆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鬥爭的曆程。
  從乾隆後期開始,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已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衆多的中國,作爲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産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爲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衆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動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折。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不禁,幾十年後會弄的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銀”是封建統治的兩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爲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衆銷毀二萬余箱(200多萬斤)鴉片(他把鴉片放在水中泡了七七四十九天,然後把它燒毀,這樣鴉片才會徹底被銷毀否則還是能吸的)。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清軍武備廢弛、敵情不明、指揮紊亂,因此屢戰屢敗。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南京城下。清政府已無力再戰。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2100萬西班牙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由于清政府官員長期以天朝自居,不熟悉國際關系,在隨後的《南京條約》兩個補充文件談判中遭受了進一步的利益損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使英國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複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
  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占了澳門。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

  一、鴉片戰爭前的國際國內形勢
  鴉片戰爭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次劃時代的重大事變。中國近代曆史就是以此爲開端的。鴉片戰爭爲什麽爆發?中外史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西方學者認爲這場戰爭爆發是由于“商務上的誤會”,有的認爲是導源于“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有的說這是一個純偶然性的事件。鴉片戰爭的爆發絕非偶然,我們可以在世界曆史和中國曆史發展、演變中考察一下它的曆史背景,也就是戰前世界和中國的社會曆史概況。
  (一)國際
  1、英國
  英國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祥地。繼17世紀40年代最早爆發資産階級革命之後,18世紀又率先實現“工業革命”,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園。到鴉片戰爭前後這個時間,英國每年的煤産量達到3000多萬噸;生鐵産量達到140萬噸;機械紡紗業所用的棉花量達到5億二千多萬磅;築成鐵路數千公裏。當時英國已有2/3的勞動人口從事工業生産,有許多巨大的工業城市,首都倫敦的人口發展到二百幾十萬。從對外作戰所必需的海軍力量看,到1836年時,英國已擁有大小船艦500余艘。
  2、法國
  法國當時是僅次于英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強國。18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法國資産階級革命,是在資産階級時代最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它一掃法國先前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資産階級政權,工業生産也得以比較迅速地發展。不過,鴉片戰爭前夕,從工業的一些主要指標看,還遠遠落後于英國。
  3、德國
  德國從19世紀30年代起資本主義工業也有較快地發展,但直到50年代德國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德意志聯邦中包括普魯士等三十多個獨立國,各自爲政,這樣又使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4、美國
  美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在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前夕,即1775-1783年取得反對英國殖民主義革命戰爭的勝利,建立了美利堅合衆國。從它建國到進入十九世紀中葉的時候(鴉片戰爭爆發之時),僅短短的五、六十年的時間,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速度是迅猛可觀的。特別是在19世紀初葉,迅速發展商業,獲取巨額利潤。在1805年,美國商人曾經掌握國際貿易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美國善于把握時機進行競爭之一斑。總之,美國雖說後起,但顯示出咄咄逼人之勢。
  5、俄國
  俄國是一個長期在封建農奴制統治下的國家,直到19世紀前半期封建經濟仍占統治地位。沙俄雖然在經濟上比較落後,但它瘋狂破壞歐洲的革命運動,而且是最早侵略中國的國家之一,早在17世紀中葉的時候,它就把侵略活動推進到中國的黑龍江流域(著名的雅克薩戰役、尼布楚條約即當時中國反抗沙俄侵略的事件或産物)。此後它一直覬覦對中國進行侵略。
  (二)中國社會的基本特點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雖說已到了封建末世,新的社會因素漸多地進行了量的積累,在一度程度上呈現一種新舊交互滲透的過渡性狀況。但是總的看來,社會的舊格局、舊面貌基本保持著。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並且這種矛盾較前更嚴重激化,封建統治面臨危機。資本主義萌芽有所增長,但封建制度沒有改變。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已經走上衰敗的道路,政治黑暗,國防薄弱,財政拮據,國勢日衰,到了19世紀以後,嘉慶、道光王朝更呈江河日下之勢。
  1、落後的經濟
  統治中國的清王朝,經過“康乾盛世”已進入了危機四伏的“衰世”。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在全國占據主導地位。土地兼並的現象十分嚴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貴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國最大的地主。據1812年(嘉慶十七年)統計,皇帝直接或間接掌握的土地達83萬頃。乾嘉之際的權臣和坤就占田8000余頃。道光年間的大官僚琦善則有地252頃。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沒有土地。廣大農民在封建地租、賦稅、徭役和高利貸的重重盤剝下,陷于貧困破産和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2、腐敗的政治
  清王朝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已腐朽不堪。皇帝專橫獨斷,驕妄自大,沈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閉塞,官場貪污成風,吏治敗壞。乾嘉以來,清政府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僚當中,多次揭露出驚人的貪污案件,這不過是因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而揭發出來的一小部分醜聞而已。當時有人將清朝皇帝查辦貪污案諷刺爲“宰肥鴨”。貪污在清統治集團中成爲不可遏制的一種流行病。結黨營私,在當時統治集團中也形成惡劣的風氣。
  3、廢弛的軍事
  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編制上雖有八九十萬人,但缺額甚多,武器落後,其裝備水平與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而且軍務廢弛,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國防力量十分虛弱,每年消耗餉銀二千萬兩以上(占當時清朝年財政收入的將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
  4、沈悶的思想文化
  清朝統治者還實行嚴酷的文化專制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大力提倡空疏的宋學即理學和脫離實際的漢學,並大興文字獄,鉗制和禁錮士人的思想。當時思想界處于一種相當麻木、壓抑和沈悶的氛圍中,但是龔自珍頗有“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勢頭。他長歌當哭,不遺余力地揭露和抨擊時弊。
  5、閉關自守的對外關系
  鴉片戰爭以前,盡管清王朝保持比資本主義制度落後了一個時代的封建制度,盡管它已經相當地沒落腐敗,但是,它卻是一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還沒有被外國控制。清王朝采取的對外關系政策是“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政策肇端于明朝的“海禁”,是明、清某些時候實行過的一種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它既有前後聯系、一脈相承的一面,又有在不同的時候,實施的背景、目的、具體內容、辦法各不相同的一面,所以應作具體分析、我們這裏要著重了解的也可以說特指的,是乾隆以後的閉關鎖國政策,也就是限廣州一口通商時期的這種政策。清統治者把閉關鎖國政策當作外交的武器來使用,無異于一個人舞紙劍而自詡英雄。閉關鎖國政策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國人,但是從長遠、從全局來看,這一政策,沒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積極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國自己,到頭來是作繭自縛了。所以從根本上說這是一項消極的、落後的、錯誤的政策。 閉關鎖國的主要原因:1、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爲本的傳統觀念。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由于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他們認爲天朝物産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2、當時西方的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收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二、非法的鴉片貿易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一)鴉片煙毒在中國的泛濫
  1、鴉片煙毒泛濫的原因
  ●自然經濟的抵抗
  ●閉關政策的影響
  鴉片戰前,因爲中國是一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封建帝國,對外國商品的需求量很有限,同時也因爲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暫時了限制了對外貿易規模,這給英國商品的向中國輸入以頑強的抵抗。英國輸華的商品主要是紡織品、金屬制品和從印度運來的棉花,後兩種商品能夠賺點錢但數量有限。大宗紡織品則虧損。而它又亟需中國的茶葉、生絲等商品。在若幹年裏,中英正常貿易,中國方面一直保持著出超的地位。直到19世紀30年代初,出超額每年仍在200-300萬兩白銀以上。英國資産階級跟中國做買賣,目的是要贏利賺錢的,這種貿易格局當然是他們不能容忍的,要想辦法找門路改變。他們找到了一件法寶,這就是鴉片貿易。從根本上說是爲了適應其殖民侵略的需要,其直接原因就是爲了扭轉它在對華貿易中的不利地位。
  2、鴉片煙毒的泛濫及其嚴重後果
  19世紀以後,英國開始收大量鴉片輸入中國,它不惜采取賄賂官吏甚至武裝走私等卑劣手段。在19世紀的最初20年中,英國從印度輸入中國的鴉片每年平均約4000箱。30年代激增,到1839年就達將近40000箱。除了英國以外,這時還有美國商人從土耳其販來中國鴉片,但爲數較少。由于英國對華輸入鴉片數量的激增,從19世紀30年代起,在它對華貿易總值中,鴉片就占到1/2以上,到鴉片戰爭時英國在對華貿易中由入超變爲出超。
  ●中英的正常貿易發生了變化
  通過鴉片貿易英國在對華貿易中變入超爲出超,變劣勢爲優勢,中國變出超爲入超,變優勢爲劣勢,原來英國在廣州貿易中虧損,“1821年英商運至廣州的天鵝絨,剪絨、印花布虧本60%以上,1826年增入的棉布也虧本10%左右。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整個進口生意中,幾乎沒有一年不虧本的”。但是鴉片貿易卻給東印度公司、英屬印度殖民地政府和鴉片販子帶來巨大利益。中英的正常貿易發生了變化。
  ●破壞了中國金融的平衡
  鴉片戰爭前夕,中國每年的白銀外流量起碼在一千萬兩以上。白銀大量外流又引起了一連串的社會惡果:最直接的是造成銀貴錢賤。當時清朝實行的是銀錢並用的雙軌制,白銀外流國內缺少使得銀錢比價變動,例如1794年白銀一兩兌換銅錢一千文,到1838年時就需一千六、七十百文銅錢,而向政府納賦稅時須折成白銀,這樣他們實際上要多交百分之六、七的賦稅,大大增加了負擔,受剝削更重了;由于銀價上漲,各省拖欠的賦稅也就日益增多,這樣也造成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
  ●加深了清廷統治機構的腐敗
  鴉片戰爭前夕有人估計,在京官中有十分之一、二地方官中有十分之二、三吸食鴉片,至于“刑名,錢谷之幕友,則有十分之五六,長隨,胥吏更不可勝計”。正如馬克思所說:“浸透了天朝的整個官僚體系和破壞了宗法制度支柱的營私舞弊行爲,同鴉片煙箱一起從停泊在黃埔的英國躉船偷偷運進了天朝。”(《馬恩選集》第2卷26頁)統治者營私舞弊,中飽私囊,任意揮霍,最終必然是加重人民的負擔,激化階級矛盾,這樣就更加重了清朝的危機。
  ●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
  從上至下吸食鴉片的人日增,鴉片的吸者當中,也不光是統治階級及其附屬者群體所屬,也有些下層勞動者。他們本無吸食鴉片的經濟條件,然而一失足便不易自拔,染上煙癮後不但身體受損,甚至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而且往往伴隨著品質、道德的淪喪。鴉片在當時對中華民族身心的危害是無法計量的。
  (三)禁煙運動始末
  1、馳禁與嚴禁的爭論
  清政府主要是出于自身統治方面的考慮,早在鴉片尚未嚴懲泛濫的時候,自嘉慶朝以來,就多次提出禁煙的問題,但基本上流于空言,未見實效。但隨著鴉片泛濫的日益嚴重,時至鴉片戰爭前夕的時候,可以說已經到了攸關清朝統治生死存亡的地步,于是禁煙問題提上了緊迫的議事日程,形成嚴禁派弛禁派對壘爭持的激烈爭議。
  嚴禁派的代表人物是鴻臚寺卿(掌管朝祭禮儀之官)黃爵滋和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提出了具體辦法,就是用嚴刑峻法,重治吸食:廣傳戒煙藥方,限期一年戒絕,過期仍吸食者,平民處死刑,官吏加等罪--不但犯官治罪,而是其子女不准考試。鄰裏互相監督,對知情不舉包庇吸食亦予治罪,對舉報者則予獎勵。
  弛禁派的代表人物有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直隸總督琦善和太常寺卿(掌握祭禮樂的官員)許乃濟等人。提出取消鴉片禁令准其公開賣買,照藥材納稅(不過只准以貨易貨,不准用銀子購買,認爲這樣可以防止白銀外流)。並且提出國內種植鴉片不予限制,國産鴉片多了,洋商無利可圖,外國鴉片即可不禁自絕。
  道光皇帝經過一番權衡,傾向于嚴禁派,召見林則徐進京,深入討論禁煙問題,最後于1938年12月,任命林則徐爲欽差大臣,並節制廣東水師,馳赴廣州查禁鴉片。
  2、林則徐領導下的禁煙運動
  林則徐于1839年3月到達廣州。林則徐與鄧廷楨,在人民群衆的支持幫助下,整頓海防,嚴拿煙販,懲處受賄賣放的水師官弁。並且通過多方面的調查,掌握內幕情況。與此同時,他對外國鴉片販子也采取嚴厲的措施,責令外商將躉船上所存的鴉片,造具清冊,聽候收繳,並具甘結,聲明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即沒收,人即正法。林則徐堅決表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最後,英國鴉片販子被迫繳出二萬余箱。美國煙販繳出1500余箱。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主持在虎門海灘銷毀收繳的鴉片,使禁煙運動達到最高潮。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虎門銷煙”。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

  (一)戰前形勢和戰爭爆發的原因
  1、中、英雙方的態度
  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英國政府決定武裝侵華,采取了一系列步驟和措施進行戰爭部署,並且多次對中國進行武裝挑釁。
  林則徐預感到可能要發生一場戰爭,他在嚴禁鴉片的同時,積極進行戰備。一是注意吸收敵方軍事技術方面的長處,有的放矢地加強己方,主要是在船炮水軍的建設上下功夫。另一是比較重視民衆的力量,認爲“民心可用”。
  2、 戰爭爆發原因
  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維喜案成爲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爲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爲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也可以說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是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後,英國爲奪取原料産地和消費市場,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決意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
  (二)戰爭的三個階段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廣東戰事;所謂《穿鼻草約》;英軍強占香港島)
  2、1841、1-1841、5(廣東戰事;《廣州和約》;三元裏抗英)
  3、1841、8-1842、8(廈門、浙東、長江戰事)
  具體戰爭過程如下: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龍發生沖突,英軍首先開炮,英方參戰五艘非正規艦只;清軍出動三艘戰船,有岸炮支援。戰鬥持續四個小時,雙方損失輕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戰,關天培率領的水師被擊退,英軍無人員傷亡。
  1840年6月22日,英軍部分主力准備完畢,按計劃開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數艦船在虎門執行封鎖。
  1840年6月28日,英國侵華軍後續部隊到達廣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華英軍到齊,共計海軍戰艦16艘,東印度公司武裝輪船4艘,地面部隊4000人,海陸合計7000左右。(另有輔助艦只)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軍到達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軍後續艦隊9艘(其中戰艦三艘)途徑廈門,英遠征軍司令命一艘戰艦向廈門官員遞交《致中國宰相書(副本)》,該艦駛入廈門南水道下錨。
  1840年7月3日,駛入廈門南水道的英艦派翻譯駕小艇登岸送信,被清軍武力阻止,英戰艦則向岸上開炮,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炮戰。(此役雙方損失輕微,上報到朝廷時變成了一場勝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軍開始進攻定海,戰至黃昏,英軍停止進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軍攻入定海。定海知縣投水自盡,總兵張朝發已于昨日戰死。是役,清軍參戰僅1540人,傷、亡各僅13人。定海水師在九分鍾內覆沒,英軍所有艦船僅中彈三發,無人員傷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達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軍抵達天津,並沿途留兵封鎖中國沿海。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司令咨會,隨後將《致中國宰相書》進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無戰心,又由于嚴重的誤譯,道光以爲英軍此來是爲了“申焚燒鴉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許爲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罷免了林則徐,但英方並無此要求);拒絕賠償鴉片損失;拒絕割讓島嶼。並令其:“反棹南還,聽候辦理”。 英軍當然不肯答應,雙方繼續交涉。但由于翻譯和文化差異等諸多問題,雙方無實質進展。
  1840年9月15日,英軍感到在北京地區作戰並無把握,季風也將結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廣東繼續談判。
  1840年9月28日,英艦隊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軍疫病嚴重(至年底此處共計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廣東,“懷撫”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員談判了一些日子後,不懂中國官場“潛規則”的懿律被當猴耍而不自知,發布了浙江停戰的命令,率英軍南下廣東(不久以後英軍就放棄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中英廣州談判開始。但由于雙方開價差距懸殊,一開始就進入了扯皮階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折,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過分(和南京條約的內容相似),下令備戰。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折,認爲談判已無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時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廣東派援軍。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折,下嚴令:“逆夷要求過身……非情理可諭,即當大軍撻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准收受”, 同時重新啓用被革職的林則徐等。在談判期間,琦善不斷從廣東各地調兵至虎門,虎門兵力達到11000人。虎門也成爲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火力最強大的炮臺。
  1841年1月7日,英軍發動進攻,虎門戰役開始。英軍攻占大角、沙角炮臺,並擊敗清軍水師。比起先前的表現,守軍作戰也很勇敢,共計戰死282人,受傷462人,沈沒戰船11艘,直至炮臺被打塌後才開始後退。英軍僅受傷38人。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開談判,英軍同意,暫時停戰。此後一直在談判。
  1841年1月26日,英軍強占香港,並要求割讓(香港仍有清軍)。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門戰事,革除琦善職,授奕山爲靖逆將軍,南下統兵。大概也是這一時期,道光帝派“強硬派”的裕謙和顔伯燾分別負責兩江和閩浙,兩人到任後立即開始盡最大力度整軍備戰。
  1841年2月24日,本來就毫無希望的談判已經破裂,英軍開始向虎門核心陣地布置進攻。26日清晨,英軍正式發起進攻,到當天下午五時,英軍擊敗全部8500名守軍,關天培壯烈犧牲。由于主要在射程外炮擊,英軍損失輕微。
  1841年3月18日,英軍攻入廣州西南的英國商館,後來撤離。由于前兩敗,此戰中國守軍士氣低落,未戰先潰,英軍損失輕微。新任參贊大臣楊芳在奏章裏對失敗絕口不提,反而說已屢敗英軍,唯恐其逃竄。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達廣州,耗時達57天,被俄國武官當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軍相繼抵粵,道光帝也反複下令“分路兜剿,務使該夷片帆不留”,如果英軍“聞風遠遁”,惟將軍是問。21日,奕山下令對英軍艦船火攻,英軍略受損失。24日,英軍進攻廣州,至25日,已經攻占廣州城外主要制高點和炮臺。此役英軍戰死9人,受傷68人。27日,清方向圍城的英軍要求談判,于是又暫時停戰。並且交納賠款。從6月1日起,英軍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間,奕山的奏折對失敗只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勝仗,並說英軍舉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許其求和,同時命令沿海撤防(節省軍費)。正好老天有眼,此時英軍中瘟疫橫行,英艦隊又突遭臺風襲擊,損失慘重。因此老天無意中幫奕山圓了謊。
  1841年5月30日,三元裏民衆與英軍交戰,其采用戰術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軍將領汗顔。但英軍最終還是突圍,英軍戰死5人,受傷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勞過度而死。31日,民衆包圍英軍占領的四方炮臺。時值停戰期間,清方派主戰的官吏余保純將民衆勸歸。(這個倒黴的家夥在當時就被不明真相的人當成了大漢奸,直到現在。)
  1841年5月31日,英國外相認爲義律對中國過于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國事務。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從倫敦到澳門,只用了67天,其中還有十天在孟買處理公務,所以路上只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軍主力北上廈門,奕山隱瞞不報(他吹牛說英軍已退)。幸虧奕山的牛皮早被廈門的顔伯燾識破,故顔伯燾一直抗旨不撤防。並且在廈門投巨資建立了中國沿海最堅固的防線——廈門石壁。炮臺的火力也相當強大,有火炮四百余門,守軍5680人(僅次于虎門,但遠遠比虎門炮臺堅固)。
  1841年8月26日,英軍圍攻廈門。英軍戰術無非是正面佯攻,側面迂回,輕松繞開石壁。如此簡單的戰術,英軍已用過多次,但是由于瞞報嚴重,顔伯燾和道光帝並不知情。守軍一的開始抵抗也較爲激烈,但是腹背受敵,且炮臺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黃昏,清軍外圍陣地已全部失守。英軍也停止進攻。
  1841年8月27日,英軍攻打廈門城。守軍已于夜裏逃散,廈門失守。此役,清軍陣亡總兵一名,副將以下軍官7員。士兵減員324名。英軍戰死一人,受傷16人。戰後英軍對石壁炮臺的防禦力評價相當高。戰後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來華的英軍中還有陸軍。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軍(海陸軍共計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時浙江由頭號主戰派裕謙主持,浙東防務與戰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強,降職的林則徐曾一度在鎮海協助組織防務,經曆了幾次戰鬥的林則徐認識到定海必然守不住,應該主動放棄。這個建議當然不可能被采納。
  1841年9月25日,英軍本來打算攻擊鎮海的主力海陸軍四千余人受到風力影響,集結于鎮、定之間的海面。隨後的幾天,定海清軍與英軍屢有交火,均損失輕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軍向定海發動總攻,至下午2時,五千多守軍全部被擊敗。定海三總兵犧牲。英軍戰死2人,傷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軍向鎮海發起攻擊,幾小時後,外圍陣地紛紛失守。此時戰鬥雖未結束,正在鎮海東城牆指揮的兩江總督裕謙已經知道希望全無,遂跳水自盡。
  1841年10月13日,英軍逼近寧波,負責此處的太子太保余步雲棄城逃跑,寧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步軍統領正黃旗滿洲都統崇文門監督正紅旗宗室總族長雍正帝四世孫前黑龍江將軍前盛京將軍”奕經受封爲揚威將軍,調集八省援軍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淩晨,經過四個多月的准備之後,鴉片戰爭中唯一一次收複失地的反攻在奕經的指揮下打響,四小時後,規模龐大的反攻宣告失敗。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撫劉韻珂上“十可慮”折,雖未明說,但暗示戰爭已毫無希望,且充滿危險。
  1842年5月7日,英軍撤離寧波,集結兵力准備沿長江向內地進攻。
  1842年5月18日,英軍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軍抵抗激烈,戰敗自殺者甚衆。英軍陣亡9救人(其中一名中校),受傷55人。
  1842年6月16日淩晨,乍浦的英軍全部出動攻擊吳淞。吳淞是江蘇海防重點,新任兩江總督牛鑒親自坐鎮于此。但戰鬥至中午12點,清軍全部逃散。清軍陣亡江南水路提督陳化成以下88人,英軍被擊斃兩人,受傷25人。同日,英軍第二期增援部隊到達吳淞口,在華英軍總兵力達到20000人。與清軍相比,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這都算是一支空前強大的軍隊。
  1842年6月19日,英軍占領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軍戰艦十二艘,輪船十艘,運輸船51艘,士兵7000人組成艦隊從上海出發,直撲鎮江。
  1842年7月13日,清軍開始增援鎮江。
  1842年7月21日,英軍開始攻城。此時鎮江城內駐軍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軍僅參加攻城的兵力就達6905人,英軍占絕對優勢。戰鬥開始後,英海軍組織火力猛轟城外清軍,城外清軍缺少掩護也沒有任何反擊手段,很快便潰散。與此同時,登陸的英陸軍開始攻城,由于缺少火炮掩護,英軍只能用雲梯攻城,被守城清軍痛擊。隨後英軍組織火力轟擊城牆,可是城內駐軍有1185人是駐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們安家此地已經200多年,所以仍然節節阻擊。同時英海軍組織小船沿水路攻擊鎮江西門,遭到城牆上清軍火炮的有效轟擊,狼狽退出。最後,占盡火力優勢的英軍從北、西、南三個方向突入城內,守軍一直堅持巷戰到深夜。城內清軍的傷亡率達30%。鎮江的火力兵力遠遠不及虎門,城牆堅固遠遠不及廈門,戰前動員遠遠不及定海,准備周密遠遠不及浙東,但是此役英軍有39人斃命,130人受傷,3人失蹤。多于上述四戰役所斃傷敵軍的總和。
  1842年8月2日,英軍離開鎮江,准備進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決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簽訂條約。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經簽署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9月1日,清朝負責談判的官員向璞鼎查發出照會,對南京條約提出了十二項交涉內容。這十二項自討苦吃的內容爲中國今後的苦難留下了隱患;也爲下一次戰爭埋下了禍根。(與此同時,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劉韻珂都給南京的官員寫信,內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類似的交涉,而這些信件還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簽約的諭旨到達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早已結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報廣東仿造西式戰艦一艘,並且提議停止建造舊時戰船,經費用于建造西式戰艦。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三)戰爭失敗原因的分析
  1、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第一、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清王朝處于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産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據,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禦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時代呼喚巨人,上臺的卻是侏儒。”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各級決策者錯誤頻出,上層指揮簡單低效,各級官員欺上瞞下,導致不知己不知彼,對戰局應變低效。兩年的戰爭過程中,同樣的決策錯誤在各地重複上演。這既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敗所致,也是清政府腐敗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
  2、具體原因
  參見: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

  中國被迫同英、美、法等國簽訂了《南京條約》、《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社會的性質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
  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一、《南京條約》(史稱《江寧條約》)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裏布代表清政府,在英國軍艦“臯華麗”號上同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共有13款,主要內容有:
  1.五口通商
  2.割讓香港島
  3.勒索賠款
  4.協定關稅
  5.幹涉司法
  6.自由貿易
  二、《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
  1.領事裁判權
  所謂“領事裁判權”,指帝國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管轄的非法特權,按照正當的准則和慣例,居留國有權按照本國的法律管理外僑。《虎門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這項正當的權益,規定英人。中華人的交涉詞訟,“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領事辦理。
  2.協定海關稅則
  收海關稅率大大降低(出口的61種貨物和進口的48種貨物稅率比鴉片戰前降低50%-90%,其他貨物皆定爲百值抽五的稅率)。
  三、《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
  1.片面最惠國待遇
  《虎門條約》規定,中國將來如“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准英人一體均沾”。後來,中美、中法所訂條約也都有同樣的規定。列強依此互相援引,共享侵略權益。
  2.租界權
  3.駐軍權
  四、《望廈條約》
  1.擴大領事裁判權
  2.協定關稅權
  3.稅則
  4.文化
  5.修約
  五、《黃埔條約》繼美國之後,1844年冬,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黃埔條約》.這個條約使法國享有美國在《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同時還規定,允許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朝地方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和墳地.
  六、其他
  七、葡萄牙強占澳門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國際關系的改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啓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曆史。
  ●社會問題的加劇,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中國社會已有種種嚴重問題,包括土地兼並、人口過剩、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使得當時的社會問題隱而不現,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于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
  ●對知識界的影響:從曆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尤其是軍事上)的巨大差距,但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于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絕大多數的士大夫,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于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此外,由于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稱作買辦),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
  (一)戰後十年間中國社會政治與經濟的新變化
  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現
  2、鴉片走私有增無減
  3、外國商品傾銷局面形成
  4、自然經濟結構在東南沿海地區開始解體
  5、苦力貿易盛行
  6、新階級胚胎的産生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戰前,中國經濟上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爲基礎的封建國家,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有力地排斥著外國的商品侵略。戰後,廢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喪失關稅主權,外國的廉價商品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 這種商品“重炮”,逐漸摧毀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使中國日益成爲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
  (二)鴉片戰爭後的經世致用社會思潮
  1、 經世致用社會思潮的由來
  19世紀初葉,中國封建社會已從“康乾盛世”的頂峰上往下跌落,封建傳統思想的兩大支柱“宋學”與“漢學”也逐漸走向窮途末路。而産生于明末清初由黃宗羲、顧炎武所倡導的經世致用的學風卻受到社會的注重。這種經世致用思想的興起,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思想變革的主要表現。
  鴉片戰爭前後,內憂外患紛至遝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憂患意識和曆史責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他們以傳統經學爲依托,以匡時救世爲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
  2、經世派的群體與代表
  戰前-龔自珍;戰間-林則徐;戰後-魏源
  3、經世致用社會思潮作用:士林風氣的變化。
  經學義理-經學致用
  傳統知識結構-近代知識結構
  傳統思維模式-變易思維方式
  簡要評價:
  鴉片戰爭前後地主階級的經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國社會交替時期思想界出現的一大進步。一方面,它針對當時社會的嚴重弊端和民族危機,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符合國家與民族的利益,對國計民生具有積極作用,它打破了“萬馬齊喑”的沈悶風氣,初創了“開眼看世界”的全新觀念,邁出了向西方國家探尋真理的步伐,充當了中國近代社會思想啓蒙的先驅,並對後世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它主要是服務于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因此依然有著明顯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經世之學提倡學習西方長技,卻不能觸及封建制度,“其不變者道而已,勢則日變而不可複者也。”*這種將道勢對立起來的觀念,沒有沖出清初啓蒙思想家的封建思想藩籬,也使其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認識處在一個膚淺的初級階段。 ’
  (三)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社會開端的理論概括
  1、社會性質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爲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爲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會革命任務(革命對象)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戰前,中國是一個政治上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主權而不受外國幹涉;戰後,中國的領土完整被破壞,主權從多方面被侵害,已經喪失完全獨立自主的地位。
  戰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主的國家,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著統治地位;戰後,外國商品源源不斷的湧入中國,原有的封建經濟基礎開始受到破壞,中國日益成爲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失去經濟上自立的地位。
  戰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戰後,中國的社會矛盾變得複雜化了,又增加了外國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間的一對矛盾,並且這種矛盾地位越來越突出。毛澤東同志說:“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的矛盾,這些就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人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産黨》)正是由于這種矛盾的內容和格局,決定了中國人民從鴉片戰爭就開始肩負起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雙重任務,也決定了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
  4、結論:鴉片戰爭是中國曆史的重要轉折點,中國社會從封建社會開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資産階級第一次聯合侵略中國的戰爭
  1856~1860年(鹹豐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而得名,亦稱英法聯軍之役。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于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爲: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于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是年春,克裏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向外擴張,采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
  1856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制造戰爭借口。“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曾爲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國當局注冊,但已過期。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涉嫌水手。這純系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幹。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中國兵勇曾侮辱懸挂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初據理力爭,但旋又妥協退讓,將全部人犯送到英領事館。巴夏禮爲進一步擴大事態,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臺,悍然挑起侵略戰爭。接著,英軍炮轟廣州城,並一度攻入內城。當地軍民英勇抵抗。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于1857年1月退出珠江內河,等待援軍。
  爲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政府于 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爲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向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向中國交涉。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內地活動,胡作非爲,于1856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處死一案。此案迄未議結。1857年,法國政府將它作爲侵略中國的借口,任命葛羅爲全權代表,率軍來華協同英軍行動。
  1857年12月,英法聯軍五千六百余人(其中法軍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結,准備大舉進攻。美國公使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到達香港,與英、法合謀侵華。其時,清政府正以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起義,加上“餉糈艱難”,對外國侵略者采取“息兵爲要”的方針。葉名琛忠實執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戰守。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並登陸攻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率兵頑強抵禦,次日失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並在以巴夏禮爲首的“聯軍委員會”的監督下繼續擔任原職,供敵驅使。葉名琛被侵略軍俘虜,後解往印度加爾各答。侵略軍占領廣州期間,當地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廣州附近義民在佛山鎮成立團練局,集合數萬人,禦侮殺敵。香港、澳門愛國同胞也紛紛罷工,以示抗議。
  廣州陷落後,四國侵略者合謀繼續北上,以便對清政府造成直接威脅。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權大臣進行談判。俄、美的照會還表示願意充當“調停人”。鹹豐帝一面命令清軍在天津、大沽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爲欽差大臣,前往大沽辦理交涉,並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調停”上。英、法侵略者並無談判誠意,只是以此拖延時間,加緊軍事准備。5月20日,英法軍艦炮轟大沽炮臺。駐守各炮臺的清軍奮起還擊,與敵鏖戰。但譚廷襄等毫無鬥志,望風披靡,加以炮臺設施陳陋,大沽失陷。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26日,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爲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嚇下,于6月26日、27日分別與英、法訂立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附約一款;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附約六款。主要內容是:①公使常駐北京;②增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臺灣(後定爲臺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爲通商口岸;③外籍傳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④外人得往內地遊曆、通商;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⑥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⑦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
  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調人”身份,以狡詐的手段,分別于 6月 13日、18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以便日後解決,從而爲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路陸續南下。鹹豐帝此時對條約內容又感憂恐,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遊曆、內江通商等條款,並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值百抽五征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2.5%子口稅,免征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方面不容變易《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英、法政府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後,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企圖以武力威懾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清政府以大沽設防,命直隸總督恒福照會英、法公使,指定他們由北塘登陸,經天津去北京換約,隨員不得超過二十人,並不得攜帶武器。英、法公使斷然拒絕清政府的安排,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大沽一帶防務,自1858年英、法艦隊退走後,清政府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向大沽炮臺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戰鬥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四百多人,英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戰鬥中,美國艦隊幫助英、法軍作戰和撤退。8月,美國公使華若翰僞裝友好,由北塘進京,返回北塘時與直隸總督恒福互換《天津條約》批准書。在此之前,俄國代表已在北京換約。
  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歐洲,英、法統治階級內部一片戰爭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複”,“占領京城”。1860年2月,英、法兩國政府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爲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余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4月,英法聯軍占領舟山。5、6月,英軍占大連灣,法軍占煙臺,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爲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也于7月趕到渤海灣,再次以“調停人”爲名,配合英、法行動。清政府在大沽戰役獲勝後,幻想就此與英、法兩國罷兵言和。當英、法軍艦逼臨大沽海口時,鹹豐帝還諭示僧格林沁、恒福不可“仍存先戰後和”之意,以免“兵連禍結,迄無了期”,“總須以撫局爲要”,並派恒福與英、法使者談判。前敵統帥僧格林沁則以爲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盡棄北塘防務,給敵以可乘之機。伊格納季耶夫爲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設防的情報。
  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臺。守臺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政府本無抗戰決心,鹹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占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爲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政府予以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到通州議和。由于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聯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裏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軍動搖,而遭敗績。次日,鹹豐帝帶領後妃和一批官員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親王奕欣留守北京,負責和議。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俄使伊格納季耶夫又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衛的情況。10月13日,英法聯軍攻入安定門,控制北京城。侵略軍一路燒殺搶掠,在清廷長期經營的圓明園大肆搶掠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並將園內建築付之一炬。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①開天津爲商埠;②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③割讓九龍司給英國;④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産。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⑤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俄國自以“調停”有功,逼迫奕欣于11月14日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裏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並爲進一步掠奪中國西部領土制造條約根據。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
  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 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趨激化。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並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電影:鴉片戰爭The Opium War (1997)

  顧 問:李行
  導演: 謝晉
  編劇: 朱蘇進 倪震 宗福先 麥天樞
  策 劃: 許鞍華
  主演
  林則徐——鮑國安飾
  道光——蘇民飾
  何敬容——郎雄(中國臺灣)飾
  琦善——林連昆飾
  何善之——邵昕(中國臺灣)飾
  關天培——姜華飾
  顛地——Bob Peck(英國)飾
  義律——Williams Simon(英國)飾
  劇情簡介:
  本片故事發生在清代道光年間。
  英國商人每年向中國輸入近兩千噸鴉片,清政府每年流失三千萬兩白銀……鴉片,在嚴重威脅著大清帝國。爲此,道光皇帝被迫下詔,命湖廣總督林則徐作爲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
  英商顛地帶著滿船鴉片到達珠江港面。負責驗貨的水師總兵韓肇慶與顛地裏通外應,使顛地的鴉片得以順利進關。加上益和行老板何敬容對內賄賂守關總督,對外爲英商販賣鴉片,使得林則徐禁煙步步維艱……
  林則徐一到廣州,立即處死了一批煙販,將何敬容關進監獄,這使以顛地爲首的英商大肆驚慌。林則徐派兵圍住了洋商館,英商們以絕食抗議,拒不交出販運到中國的鴉片。
  英駐華商務總監義律來到商館,英商們以爲救星已到,熱烈歡呼。但義律卻誘騙既而強迫英國商人們交出所有鴉片,以暫緩林則徐和英商們的僵局,一面策劃回英國四處遊說,要求英政府以此爲借口向中國開戰……
  英商們向大清國政府交出了兩萬多箱鴉片,道光興奮異常,以爲鴉片之害已除,命林則徐在虎門將所有收繳的鴉片全部銷毀。
  道光十九年六月三日,廣州虎門海灘,一群群袒胸赤腳的工人、兵勇將一個個黑色鴉片球切成四瓣,倒入碩大的化煙池。化煙池邊緣圍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人山人海。一筐筐鴉片、鹽巴、石灰被倒入化煙池中,最後被化成黑色的濁流,流入大海之中.........
書籍.鴉片戰爭(上中下)
  作者:(日本)陳舜臣 譯者:卞立強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
  一場改變中國乃至亞洲命運的戰爭,一段百年後依然使人痛心的曆程。但歲月的煙塵掩埋了太多的鮮活人物,模糊了太多的生動故事……
  《鴉片戰爭》是全方位展現那段曆史風雲的首出之作,日本文壇巨擘陳舜臣以史詩的筆法展現社會風貌、戰爭演進和政壇商界的縱橫捭闔,男男女女的情感糾葛,筆力雄健,匠心獨運,引導讀者超越勝負得失,以更高遠的眼界觀照那段風雲激蕩的真實曆史以及其後的百年蹣跚……
 擴展閱讀:
1.書籍 鴉片戰爭(上中下)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source=book2046&prodid=zjbk801a7s&
2.直播《鴉片戰爭》http://www.mmoovv.cn/zhanzheng/1141/
3.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4.柏楊 《中國人史綱》
5.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6.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77.htm
 

上一篇:《費城神話》

下一篇:《痴酒》

阿楨 2023-01-08 08:58:56

老外也把短視頻叫“精神鴉片”了 2023-01-06

近日,威斯康辛州共和黨議員麥克•加拉格爾,炮轟以TIKTOK為代表的短視頻娛樂,稱之“非常容易上癮且有破壞性”,堪稱荼毒美國青少年的“電子芬太尼”。
而如果去各大英文網站轉轉,你會發現,怒駡短視頻害人的老外,絕不止議員麥克一人。
  回應
臥槽!你真毒品都合法化了,電子鴉片算個匹啊!
外網什麼極端言論沒有,也未見恐慌麼。估計是擔心話語權旁落,才是根本原因吧。
  相關新聞
給外媒“帶話”的中國NGO公知

外網討論:為什麼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普遍不好? 2023-01-07

大多數國家和"鄰居"的關係通常並不融洽,這是常態。特別是當中國更大時,通常,為了平衡這種"優勢",人們自然期望"大 "國應該自願犧牲自己,自願為"小"國提供利益。從歷史上看,中國確實是這樣做的。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地區的長期和平與穩定。然而,近代中國由於自身的問題而衰落,失去了繼續這樣做的條件。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裕和自信,我們的大市場將使該地區更多國家受益。我仍然對中國解決與鄰國的分歧抱有良好期望。當然,這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應
弱國無外交,強國無友鄰。
中國在干涉他國內政,文化洗腦,在外國扶持親華勢力的操作上,差了歐美俄日幾百年的水準了。孔子學院/魯班工坊/
  相關新聞
歐美日韓早和病毒共存了,為何怕放開的中國?(回應:總有一款抹黑等著中國!霸權只有種族主義,反共宣傳,政治操弄。) 東南亞不像歐美日韓對陸客強制新冠採檢成最大贏家。

阿楨 2022-08-30 07:25:03

美國蓋洛普民調:吸食大麻人數首次超過吸煙者 2022-08-29

蓋洛普民調,有16%的美國人吸食大麻,高於去年的12%,是歷史最低值7%的兩倍多。最近一周內吸過煙的美國人則減少至11%,低於去年的16%,也遠低於上世紀50年代45%的峰值。
CNN指出,吸食大麻人數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勢必帶來重大的政治影響。蓋洛普此前的民意,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支持娛樂性大麻合法化。在1969年,支持大麻合法化的美國人只占12%;10年前,美國人在大麻合法化一事上的立場還是五五開。
大麻具有成癮性,是聯合國禁毒公約中被管制的麻醉藥品。
雖然大麻目前在美國聯邦政府層面仍是非法的,但自2012年華盛頓州和科羅拉多州率先實現“娛樂用大麻”合法化以來,美國的大麻合法化進程就從未停止過。在羅德島州於5月25日簽署立法後,美國已有19個州及華盛頓特區實現“娛樂性大麻合法化”。
  回應
抽香煙的相對少,主要原因是貴,一包香煙比一支大麻煙貴很多,一圈人抽煙,一人一支,一包很快就沒了,貴還不過癮;但是抽大麻,一支手卷大麻煙,便宜,但是一支煙一人一口傳著抽,一兩支大麻下去,大家都嗨了,省錢還夠勁。我要是老美的煙草商,要麼改行,要麼趕緊要支持立法禁大麻,不然遲早要被大麻商按在地上摩擦。美國對香煙的控制初見成效
格局要打開,美國香煙裡面加入大麻,不就雙贏了嗎?
美國這是贏麻了啊!國營煙館開起來,GDP蹭蹭蹭就上去了。一舉兩得
看到美國人民多吸毒,我怎麼有欣慰的感覺!?列強無不懷念我大清,乃至自行變成大清,令被殖民的國家貝感欣慰啊。

德國也喜迎“大麻合法”,默克爾十六年堅守一朝被破!

去年底上臺的本屆德國政府,三黨聯合執政,大家都在搶方向盤,總理府、外交部、財政部的內外政策經常自相矛盾。
俄烏衝突爆發之後,德國在外交上毫無建樹,被美國牢牢牽著鼻子走,在內政上也是焦頭爛額。
不過,三黨聯合政府在一件事上的態度卻高度一致,那就是“大麻合法法”。
8月26日,朔爾茨宣佈,大麻很快將在德國合法化。這樣看來,德國人在冬天能不能解決天然氣短缺問題還未可知,但卻可以放開手腳吸食毒品了。

阿楨 2022-07-27 10:52:48

被廣電總局罕見叫停的檳榔, 隱含一場成癮的共謀 2021-10-13 文化縱橫
張恩迅| 湘潭大學社會學系

【導讀】本文考察了檳榔由“異俗”逐漸內化為“食俗”的歷程,尤其清代以來湘潭人普嗜檳榔的“成癮”經歷背後的社會文化變遷(如商貿方式、交通方式、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等),發現檳榔“成癮”的流行,並非由於成癮性物質本身,而是人們在對物質進行不斷塑造的實踐過程中,作為主體的國家、市場、地方社會與作為客體的檳榔之間長期互動、共生的結果。不斷改良後的檳榔對於各方而言,都已具備難以被替代的巨大價值,這是“成癮”流行的本質所在。
檳榔“成癮”很大程度上是現代性體系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因此類似的“成癮”現象已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無處不在,如遊戲成癮、網路成癮、煙癮酒癮、飲食成癮、養生成癮甚至健身成癮等。
目前中國的檳榔產業值約為700至800億元,其中海南占260億元,湖南占500至600億元,中國檳榔產業已形成“海南種植、湖南深加工、湖南消費並向全國乃至全球擴散”的發展格局。2017年湘潭檳榔產業值突破150億元,從事檳榔加工的規模企業30餘家,年產量20余萬噸,從業人員近30萬人。據湘潭疾控中心的抽樣調查顯示,湘潭城區居民的檳榔咀嚼率高達58.81%,其中男性為62.45%,女性為54.82%。
至1994年,湘潭市內有證可查的檳榔店多達1.2萬個,年銷售量達4000多噸,銷售總額逾2億元,湖南首家有180個門面的檳榔批發市場在湘潭建成。湘潭檳榔的加工製作開始採用紅外線烘烤機、紫外線滅菌機、真空包裝機等系列的自動化加工設備。檳榔包裝也開始從敞口紙袋向兼具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徵的塑膠簡袋、壓塑袋裝、高級盒裝等精包裝轉變。檳榔產品與口味從單一走向多元,如出現了清涼型的“嫩仔”、甜蜜型的“福仔”、香辣型的“精製”、香脆型的“芝麻仔”、甜香型的“桂花仔”等新產品,並衍生出芝麻、奶油、花生、桂花、荔枝、桔子、椰奶、西瓜、薄荷、辣椒等多種口味。
  回應
此文的邏輯很值得懷疑!煙酒和檳榔著實該禁
煙酒檳榔有汽車尾氣傷害高?有焚燒秸稈傷害高?有火電排放傷害高?有傾倒核廢水傷害高?你要禁,我拍雙手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