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5 07:43:44阿楨

四種深喉嚨

深喉嚨只有一個,那來許多分身,一下子藍綠國安檢調條子、一下子黑道大哥、一下子白道立委,全都是迷妝偽裝,黃色的才是正色。

你是暗指總統身邊的女人了?小心被婦權團體告!

本來如此,深喉嚨一詞的由來就是一部描述靠喉嚨深處才能得到高潮的黄色電影。在「權力是最強春藥」下,深喉嚨才成了政治鬥爭用語。

那甘乃廸床邊的瑪麗蓮夢露和柯林頓椅上的魯文斯基則是深喉嚨的典範了?

難怪夢露會從口中塞入毒藥而亡、魯文則從口中吐出柯林頓的穢事,搞得美國老大沒好下場,甘乃廸被暗殺,柯林頓差點被彈劾。

太大驚小怪了,咱性工作者一天到晚進出喉嚨,不但未遭滅口還有額外服務費,為何?喉嚨可深,但口風要緊,這是基本的職業道德嘛。

傷風敗俗,難怪會被取締。喉嚨這檔事,依伝統中印日性經的權威記載、或現代的性學巨作《金賽報告》,只要是你情我願又不會伝病或傷害,再怎麼深、都是正當的,因為沒有染上「權錢」病毒。
別教害小孩,深喉嚨是不分顏色的,全都不對。

不會吧,全台灣至少有一千二百人期待深喉嚨的出現,不能像美國老大哥的水門破了個洞衝塌了尼克森、吐不出陳騙子的二顆子彈,至少也要挖出陳身邊人的銀彈。

小心點,任何東西到了台灣都會變得九彎十八拐。深喉嚨在美國只分兩種,一種是好的比如水門案,一種是坏的,那就是小布希及錢尼正副總統身邊的副正幕僚長,為了報復美國前駐伊拉克大使跟當局唱反調、說伊沒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竟然從喉嚨深處吐出大使老婆是中情局秘探。

老美的理性太直了,無法容忍這種壞深喉嚨,因此起訴了錢尼的幕僚長。那像台灣的深喉嚨,一下子藍綠國安檢調條子、一下子黑道大哥、一下子白道立委,簡直比鼠兔的地下迷宮還彎曲,搞到最後,同是副幕僚長的陳副祕書長可能仍可藏身在總統府的秘密地下通道裡,等待地面的風暴過去(如果他的口風過緊不傷及主子的話)。

看來另位姓陳的女深喉嚨、就可能和她所屬的新潮流、一起被這股深喉嚨大戰的颱風尾掃到。她一開始就吐出「有力人士」介入泰勞仲价,事發又改口沒有,反反覆覆,再加上新潮流的其他大將的放話,我看新潮流快變舊潮流了。

這到下文<恐怖平衡or派系自保>再評。
 
深喉嚨 - Deep Throat (1972)

       百聞不如一見。很早以前就聽過深喉嚨這個名詞,也知道這個名詞是出自一部色情片,只是從沒真正看過。前陣子偶然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問「深喉嚨」一詞的意思,當下就去弄了原始影片來瞧瞧,因為我也早就想弄清楚這個名詞最初到底所指為何。
  片子的時間不長,一小時,不過這種類型的電影拍長了也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它就是一部很典型的色情片:以少許的劇情穿插出大量的性愛場面。內容在講述一個女人琳達 (Linda Lovelace) 一直為自己得不到真正的性高潮所苦,她的朋友為此幫她開了一個性狂歡派對,找來十二個男人輪番上陣,結果仍是一樣,後來她的朋友建議她去找楊醫生 (Dr. Young) 治療。醫生發現琳達的陰蒂位在她的喉嚨底部,而非在原來該在的地方,這也是琳達為什麼始終得不到高潮的原因。他建議琳達用「深喉嚨」的方式來刺激她位於喉部的陰蒂,意即用深層的口交。琳達照辦,果然收到很好的成效,自此琳達便在醫生那裡當物理治療師,負責用她獨特的深喉嚨方式治療性方面有困難的男性,直到她找到一個愛她的男人。片子的性質除了色情外還帶點搞笑。不同於現代的色情片,每當影片中出現成人鏡頭時,很 High 的搖滾配樂就會隨之而來,讓片中人的動作隨著音樂起伏,同時也為鏡頭製造出高昂的情緒感染力;片中甚至有專為深喉嚨打造的主題曲。
  《深喉嚨》只花了 22,500 美元拍攝,收入卻高達六億美元。驚人的數字吧?有人說六億這個數字不可信,因為以一張 2.05 美元的電影票來估,要達到六億這個數字,除非全美國每個大人小孩都看過這部片 1.5 遍才有可能。FBI 是估計一億。不管確實的數字為何,《深喉嚨》的確有著驚人的票房收入,堪稱是史上以最低成本獲利最高的電影。而《深喉嚨》利用簡短劇情連結一幕幕性愛場面的方式,也為後來的色情片豎立起一種 "典範"。《深喉嚨》在當時甚至帶來了一股色情風潮 (porn chic),讓色情電影躍上了主流電影的地位。片中女主角琳達尋求真正的性解放,也給了女性主義者一種新的醒思──傳統的色情影片給人的感覺,不外乎就是女性被男性在意識形態上的極度打壓,但是《深喉嚨》卻讓女性的地位在傳統意識中翻轉。性自由,性高潮與性解放不再是男人的專利,女人一樣有權利可以要求或追求這些,同時色情片的觀眾也不該限定為男性導向,只是女性觀眾在色情片的範疇裡常常是被忽視的。《深喉嚨》雖然說穿了只是一部低成本的色情片,但在無形中卻成了研究女性主義的一項文本。
  一般人或許對女性主義和色情片不是那麼了解,但應該都聽過水門案,這也是真正讓「深喉嚨」一詞揚名四海的關鍵:兩名華盛頓郵報的記者接獲一名政府官員傳遞的秘密消息,寫出了水門案的幕後秘辛,致使尼克森總統下臺。當時華盛頓郵報的總編輯便以「深喉嚨」來稱呼他們的消息來源。那兩名記者後來出了一本書《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講述水門案的歷程,再度提到深喉嚨。自此「深喉嚨」名滿天下,如今已成為秘密消息來源的代稱。
http://blog.yam.com/icecap/article/5748645
 
深喉嚨是什麼?
 
美國政壇隱藏30年的秘密,水門案「深喉嚨」終於現身。其實「深喉嚨」的名稱,原本是一部色情電影的片名,由於上映當時,剛好發生水門案,因此華盛頓郵報的總編輯就用「深喉嚨」來表示不可告人的消息來源。
西元1972年上映的電影【深喉嚨】,是美國第一部把色情描寫帶入主流市場的電影。這部低成本電影,全長只有61分鐘。女主角琳達‧拉雷斯因為生理結構錯亂,陰蒂長在喉嚨的部位,因此必須藉由特殊的性行為,才能達到高潮。
由於美國在70年代初期正歷經反戰、性解放等社會運動,「深喉嚨」電影一推出即造成風潮。剛好水門案又在這個時候爆發,當時華盛頓郵報的總編輯,基於新聞道德,就把消息來源用當時最流行的名詞「深喉嚨」來取代。從此「深喉嚨」就代表洩漏尼克森總統涉入水門案的「消息來源」,引申為「不可告人的秘密」。
「水門醜聞」發生至今已28年,由於各項機密檔案逐年解密,該曝光的內幕大概都曝光完了,到現在唯一還沒曝光的祇剩下誰是「深喉嚨」這個秘密。
「深喉嚨」(Deep Throat)是一個代號,他是《華盛頓郵報》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當年採訪醜聞案時最重要的匿名消息來源。
伍華德從開始接觸「深喉嚨」起就答應他,除非他自己願意公開,否則一定替他的身分保密。二十多年來,伍華德未曾食言,到今天知道「深喉嚨」是誰的人,全世界祇有伍華德、他的採訪搭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郵報》的前總編輯布雷德利 (Ben Bradlee)以及「深喉嚨」自己共四人,連《郵報》當年的女老闆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何許人。
《郵報》的兩位記者與總編輯,二十多年來不曉得被人問過幾百、幾千次誰是「深喉嚨」這個問題,但他們守口如瓶,甚至連他們最親近的家人也被列為保密的對象。一項秘密竟然能保密那麼多年,雖然有點不可思議,但也可見他們的確是重然諾的新聞記者。
但愈是解不開的秘密,大家愈有興趣去發掘。尼克森當年猜「深喉嚨」是聯調局的第三號人物費爾特(W. Felt),但費爾特直到去年仍然矢口否認。其他諸如季辛吉、海格或聯調局長葛瑞(L. Gray)等人,也曾多次被人猜是「深喉嚨」,但不管猜對或猜錯,伍華德從未主動說明,也從未被動證實或否認。
直到今天,「深喉嚨」仍然是一個沒有姓名也沒有臉孔的人,即使在今年八月才出版的「尋找深喉嚨」(In Search of Deep Throat)這本新書中,也沒有任何新的發現。每個人對「深喉嚨」的認識仍僅限於伍華德筆下的描述:男性,老菸槍,愛喝威士忌,偶爾會衝動,目前尚在人間。除此無他。
伍華德跑水門醜聞時,消息來源很多,但「深喉嚨」卻是他最重要的來源。不管在採訪上碰到任何疑難雜症,祇要跟「深喉嚨」約好某個午夜在固定的地下停車場碰面後,幾乎每一項問題都有答案。歷史上雖然把揭發醜聞的功勞歸給兩位《郵報》記者,但真正改變美國歷史,並且把總統拉下馬的頭號功臣,卻應該是代號叫「深喉嚨」的那個神祕消息來源。
水門醜聞從案發到尼克森辭職下臺,前後歷經26個月,其間雖也有白宮放出「民主黨媒體」打擊「共和黨總統」這樣的陰謀論,但多數美國人卻不做此想。更重要的是,水門醜聞雖然造成華府政壇兩年多的紛擾不安,牽連的對象又高到總統與他的親信幕僚,最後甚至逼得總統下臺,多位親信入獄,但從頭到尾沒有人以總統形象受損、政局動盪不安或國家利益高於保護消息來源的個人利益等理由,要求《郵報》公開「深喉嚨」的身分,或者公布採訪的證物來證明《郵報》的報導為真,即使連視媒體如寇讎的尼克森也不敢提出這樣的要求。
所謂民主,所謂新聞自由,所謂新聞倫理,在水門醜聞一案中盡皆表現無遺。因為有了這些條件,真相才得以大白,媒體才得以免於恐懼,「深喉嚨」也才得以隱姓埋名至今。
http://weedyc.pixnet.net/blog/post/4051294
 
水門案「深喉嚨」 95歲辭世
 
【大紀元12月20日訊】(據民視新聞報導) 34年前,美國總統尼克森因為水門案下臺,這場美國近代政壇超級醜聞,是由2名記者揭發,而提供他們情報的神祕人士「深喉嚨」,卻直到3年前才現身,他是尼克森手下的聯邦調查局副局長菲爾特,這名改變美國歷史的人物,19日在家中病逝,享年95歲。
馬克菲爾特,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副局長,不過在2005年5月31日之後,他有了另一個身分,菲爾特是美國史上最神祕的媒體線民,他就是「深喉嚨」。
一如電影「大陰謀」所描述的,因為有菲爾特這個「深喉嚨」提供情報給2名華盛頓郵報記者,尼克森政府企圖湮滅1972年水門大飯店民主黨總部竊聽案的政治醜聞才得以曝光,尼克森總統也因此含恨下臺。
「深喉嚨」身分之謎埋藏了30多年,不過尼克森其實也懷疑過菲爾特。
菲爾特1913年生於愛達荷州,畢業於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1942年加入FBI,二次大戰期間負責追捕納粹間諜,擅長反情報工作。
為什麼守了半輩子祕密,卻在91歲、中風4年之後,出面坦承自己就是「深喉嚨」?菲爾特的女兒不諱言金錢也是一個因素,但仍強調自己的父親是國家英雄,不過因為水門案服刑的尼克森前幕僚則指責菲爾特背棄了他們。
有人猜測菲爾特之所以洩密,是因為尼克森沒有讓他接任FBI局長,但諷刺的是,他本人也因為另一宗FBI入侵案遭到判刑,但因為獲得雷根總統特赦,並沒有待過一天牢房,而世人也將永遠記得,是「深喉嚨」菲爾特扳倒了尼克森這個美國總統。
http://www.epochtimes.com/b5/8/12/20/n2368933.htm
 
回顧水門案和尼克森
 
 今年八月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因「水門案」辭職下臺,逃過國會彈劾的三十週年紀念。水門案可以說是影響近代美國政治最重要的事件,深深地影響了一九七○年代後期到現在的美國政治,臺灣在二○○○年政黨輪替後到現在四年多的時間裡,政治環境也和以前也很大的不同,尼克森的起與落是否能給臺灣的政治人物一點啟示,大家不妨觀察一番。
 尼克森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投入政壇,曾經擔任八年艾森豪的副手,這個經歷並沒有為他的從政加分,直到一九六八年才以險勝之姿當選總統;一九七二年尼克森競選連任,白宮幕僚長霍德曼私下授意幕僚李迪和麥考德等人潛入水門大廈,在民主黨辦公室裝置竊聽器,卻被警方逮捕。這件原本以為只是闖空門的「三流竊盜案」,在華盛頓郵報記者伍華德和伯恩斯坦抽絲剝繭的查訪下,變成前所未有的大陰謀,尼克森原本想利用總統特權幹預司法調查,卻遭到法界人士的抵抗,最後眾叛親離,只得選擇在國會通過彈劾案前,在一九七四年八月辭職下臺。
 曾經獲得普立茲獎的名記者懷修德(Theodore White),在尼克森下臺後寫了「背信棄義:尼克森辭職始末」(Breach of Faith: The Fall of Richard Nixon)一書,對水門案的過程,特別是對尼克森這個人,尼克森周圍的幕僚人員的性格,以及他們贏得選戰的方法,有很深刻的描寫。懷修德在書裡寫道:
 尼克森在加州政治環境中成長,那種終於損壞白宮的新政治作風正是加州的產物,戰後美國人的情緒尚未恢復平靜,加州首先被一批新的專業操縱者所趁,這批人後來控制了政治和政府微妙結合的領域,而他們始終不了解其中的種種奧妙。
 今天,他們的辦法已經在全美國各地普遍實行,不足為奇,不是深入美國郊區,跟大多數美國人直接接觸,而是使用操縱技術,透過公共關係人員的巧妙安排,精心使用形象、語句、象徵,謹慎地掌握群眾情緒,並利用對某些問題特有研究的公民或志願人員組織的委員會作到這點。
 加州新政治的原則很簡單:攻訐別人是最佳競選活動,需要無中生有,製造一個敵人,警告選民提防他,競選題目不能太多,但要明白清楚,要讓選民感情用事地作選擇。
 在尼克森所有的政治品質裡,有一點最為特出,他最感興趣的是「手段」,在一九四六年他初入政壇時,「手段」很簡單:攻擊別人便取得勝利。選擇一個無名的敵人,用他去嚇唬選民,或者選擇一個出名人物,給他加上莫須有的罪名。
 細心的人或許會發現,懷修德的描述,竟然和現在的臺灣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過去的幾次重大選舉裡,政見政策理念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愛臺」、「賣臺」,「本土」、「非本土」之爭,政治人物將模糊的「敵人」概念,扣在對手頭上,然後再把對手打成「同路人」,正是這幾年不斷重複上演的戲碼。懷修德認為,水門案對美國最大的傷害,不在於總統濫權,而在於總統濫權使選民喪失了過去對這個體系的「信賴」。由於尼克森和副手安格紐相繼不名譽地下臺,美國人選擇和華府圈完全沒有關係的卡特,卻選了一個施政能力欠佳的總統,讓一九七○年代成為美國「失落的一代」,直到雷根上任才重新建立信心。
 觀察尼克森,回首看臺灣。二○○四年大選讓臺灣社會被徹底動員割裂,不管選舉訴訟的結果如何,人民對臺灣的選務和司法,以及行政體系的信賴都不再存在,這應該是所有臺灣政治人物,在醉心於討論接班或是要「終結」誰的時候,該仔細思考的問題。
http://mypaper.pchome.com.tw/memphisbcc/post/1240215484
 
如果水門案在臺灣
 
我要對華盛頓郵報當年知道真相的三位新聞從業人員致上最崇高的敬意,保守秘密三十三年,還能夠說出「承諾就是承諾」,英雄千金一諾,比喬峰還了得,佩服!佩服!
第一,臺灣不會有水門案,因為,竊聽國會議員電話算什麼?只要政黨執政,必會竊聽電話,見怪不怪。
第二,臺灣不會有水門案,因為,我們的情報員哪會偷點東西還笨到被警衛發現。
第三,臺灣不會有水門案,情報員當飛賊就算被發現,也不會在法庭上曝露身份,因為,根本不會進到法院,在派出所這幫人就會不知道為了什麼不見了。
第四,臺灣不會有水門案,因為,我們的調查局高層不會有那個種去掀總統的底,所以不會有深喉嚨。
第五,臺灣不會有水門案,因為,就算有深喉嚨也馬上會被曝光,到處都是二十四小時狗仔隊。
第六,臺灣不會有水門案,因為,我們的總統不會留下任何錄音談話,老美就是老美,笨!
第七,臺灣不會有水門案,因為,臺灣記者素質太差,又沈不住氣,知道一點,擴大成一百點。
第八,臺灣不會有水門案,因為我們沒有像華盛頓郵報這樣的媒體,不習慣自己去找證據,習慣用聽的,聽說、據說、傳說,成就一篇新聞稿。
第九,臺灣不會有水門案,就算媒體手上有證據那又怎麼樣?我反正都當選了,有本事你查啊,就算查到,我不承認就是不承認,不然你想怎樣?
第十,臺灣不會有水門案,因為,根本不會成案。
最後,我要對華盛頓郵報當年知道真相的三位新聞從業人員致上最崇高的敬意,保守秘密三十三年,還能夠說出「承諾就是承諾」,英雄千金一諾,比喬峰還了得,佩服!佩服!
http://blog.sina.com.tw/3730/article.php?pbgid=3730&entryid=13393
 
抓耙子>百度百科
 
抓耙子是閩南語方言本意是不求人,抓癢的工具。引申義是”告密者“、”打小報告的人”。
 
抓耙子>維基百科
 
抓耙子抓耙子又稱不求人,古稱爪仗,是一種抓癢的工具,多用於背部。當人們背部癢時,常以此抓癢。由於是自己抓癢的,不需要別人幫忙,因此叫「不求人」。
傳統的抓耙子多用竹、木等製造,前端成耙子狀。近年也有塑膠製造的,有些會把前端製成手掌造型。如意就是由爪仗演變過來的。
 
告密>百度百科
 
向上司或有關部門舉報別人的秘密。因同夥告密而被捕。由于叛徒告密,方志敏同志不幸落在敵人的手裏。
http://baike.baidu.com/view/387871.html?tp=0_11
告密者>百度百科
 
1.《告密者Informer, The》1935 美國  
  導 演: 約翰?福特 John Ford
  編 劇: 達德利 尼科爾斯 Dudley Nichols
  演員:Victor McLaglen/Heather Angel/Preston Foster/Margot Grahame    
  劇情;
  由美國雷電華影片公司出品,導演約翰.福特。故事發生在政局動蕩的二十世紀初,愛爾蘭共和國首都柏林,遲鈍笨拙、無惡不作的莽漢基波.諾蘭爲了20鎊錢,向英國政府告發了一位愛爾蘭革命者麥克菲利浦。結果被革命黨人受審,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本片是一部戰前的傑作,獲得了第8屆(1935)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劇本、最佳音樂四項金像獎。
  告密者在美國法律中的定義: 擁有言論自由的權利,可以向政府或新聞界報告自己組織中的不道德行爲或違法活動.
2.《告密者Le Voyou》1970年法語
  導演: 克勞德?勒魯什 Claude Lelouch  
  主演:
  Jean-Louis Trintignant ....Simon Duroc dit 'le Suisse'
  Danièle Delorme ....Janine
  Charles Gérard ....Charlot
  Christine Lelouch ....Martine
  Yves Robert ....Le commissaire
  Judith Magre ....Mme Gallois
  Aldo Maccione ....Aldo Ferrari
  Paul Le Person ....Le faussaire  
  劇情:
  法國名小生瓊-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飾演一名知法犯法的律師賽門,在情婦與助手協助下,他綁架了銀行家的兒子丹尼爾勒索一百萬贖金,但失風被警方逮捕。他想辦法從獄中逃出,然後避開衆人耳目,找出他藏匿的巨款企圖潛逃出國,但最終仍功虧一簣。
  法國名小生特林提格南特飾演一名知法犯法的律師賽門,在情婦與助手協助下,綁架了銀行家的兒子丹尼爾並勒索一百萬贖金,但失風被警方逮捕。他想辦法從獄中逃出,然後避開衆人耳目,找出他藏匿的巨款企圖潛逃出國,但最終仍功虧一簣。
  幕後制作:
  勒盧許于70年代初期執導的現代風格娛樂片,構圖與剪輯均有普普藝術味道。整個警匪 鬥智過程以跳躍式的節奏前進,相當瀟灑有趣,跟好萊塢的同類作品風貌大異。
3.《告密者The Informant》2009美國  
  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主演:馬特?達蒙 梅蘭妮?林斯基 Scott Bakula   
  劇情
  FBI正在調查全美最有影響力的公司的內幕,這家公司不僅財大氣粗,而且和許多政客都有來往。FBI想要下手,就必須依靠馬克的幫忙。馬克是公司裏的紅人,他作爲臥底,一邊與調查局合作,一邊在公司扮演忠心耿耿的雇員,雙重身份讓他倍感壓力。就在一切即將水落石出的時候,FBI突然發現也許真相並不像看起來那麽簡單……
http://baike.baidu.com/view/295452.html?tp=1_11
爆料>百度百科
 
  爆料是一種新聞炒做的字眼,就是一些人跟蹤和偷拍一些個人行蹤和隱私,還有一些真實的奇聞事件,給以曝光出去。將別人的隱私或者不願意公開讓人知道的事情通過媒體、報紙、雜志等平臺說出來。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2100.html?tp=0_11

《爆料大師》2009
導演: 史蒂芬索德勃
演員:麥特戴蒙/史考特巴庫拉/艾迪詹米森

劇情簡介
馬克惠塔克究竟懷著什麼鬼胎?
惠塔克(麥特戴蒙 飾)是農產科技業龍頭Archer Daniels Midland(簡稱ADM)公司的明日之星,但他卻突然成為告密者。令人咋舌的是,在他向聯邦調查局揭露自家公司的多國價格壟斷陰謀之後,他竟然還妄想自己會被拱為平民英雄,並獲得公司提拔升遷。不過,在惠塔克的美夢成真之前,聯邦調查局需要證據,所以他興致勃勃地同意配戴竊聽器,並在公事包裡藏著錄音機,把自己想像成一名不折不扣的007情報員,喔,不!是0014!他認為自己比007聰明兩倍。
然而,聯邦調查局簡直是自找麻煩,因為這位關鍵證人一直不願吐露公司資產的真正流向,而且他反覆不定的曖昧說法搞得兩位調查局探員(史考特巴庫拉及艾迪詹米森 飾)受挫不已,甚至威脅到揭發 ADM公司弊案的進行,因為真相已變得無法辨識,令人摸不透何者為實情、何者又是惠塔克的天馬行空想像。
《爆料大師》由奧斯卡獎得主麥特戴蒙(《神鬼認證》系列、《心靈捕手》)主演,奧斯卡獎得主史蒂芬索德勃(《瞞天過海:十三王牌》系列、【天人交戰】》執導,取材自一則真實故事,講述美國史上公司最高層級的告密者。編劇是史考特柏恩斯,改編自作家寇特艾肯沃德(Kurt Eichenwald)撰寫的同名原著【爆料大師:一則真實故事】。
《爆料大師》的卡司陣容還包括史考特巴庫拉、艾迪詹米森、喬麥克海爾及梅蘭妮萊恩斯基。製片是喬治雅克布斯、珍妮佛福克斯、麥可傑斐、霍華布朗斯坦及寇特艾肯沃德。執行製片是史蒂芬索德勃的長期電影事業夥伴喬治克龍尼(《晚安,祝你好運》、《神經殺手》)、傑夫史科爾及麥可倫敦;聯合製片則是麥可波萊爾。
幕後創意團隊包括:製作設計是道格密丁克,剪輯是史蒂芬米里翁,配樂則是馬文漢姆李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Participant Media公司暨Section Eight-Jaffe/Braunstein 旗下的Groundswell公司製作。
故事講述號稱「世界超級市場」的美國食品穀物出口公司ADM,利用各種手段獲得不法收入的弊案,其人數與階層牽連之廣,一度與水門案劃上關聯,由麥特戴蒙扮演的馬克惠塔克是ADM的高階總裁,在他的協助揭發之下,ADM公司終於在1996年承認涉嫌榨取高達數百萬美元的不當利益,並且接受一億美金的罰款。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ext&film_id=fien31130080
 
麥特戴蒙《爆料》最敬業   文:Elsa
 
麥特戴蒙新片《爆料大師》即將在本周上映!瀰漫著《瞞天過海》風味的黑色喜劇,描述90年代著名企業壟斷市場價格一案,麥特戴蒙飾演巧妙取得不法利益的馬克惠塔克。
麥特戴蒙(Matt Damon)
本名:Matthew Paige Damon
出生地:波士頓,美國
生日:1970年10月8日
星座:天秤座
身高:178cm
•主要得獎紀錄:
1999 英國帝國獎(Empire Award)-最佳男演員,《神鬼認證:最後通牒》
1999 金球獎最佳電影劇本,《心靈捕手》(與班艾佛列克共享)
1999 奧斯卡最佳電影劇本,《心靈捕手》(與班艾佛列克共享)
1999 柏林影展-銀熊獎(Outstanding Single Achievement),《心靈捕手》
1999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傑出演員獎(Most Promising Actor),《心靈捕手》
有著一張憨厚臉龐的麥特戴蒙在波士頓出生,擁有英國、芬蘭、蘇格蘭血統,父親是名股票經紀人,母親是位老師,與班艾佛列克從小就非常熟識,之後麥特的父母離異,他和哥哥凱爾﹝Kyle﹞跟著母親遷居英國劍橋。大學時期麥特開始接觸戲劇,後來轉學至哈佛大學主修英文,但為了對演戲的執著,他時常丟下本科的課不上,跑去修習戲劇相關課程,極富天份的他,因為和金哈克曼、勞勃杜瓦所主演的電影《印第安傳奇》票房非常成功,讓他決定立刻休學專心演戲。
但一腳踏進好萊塢的他並沒有立刻大紅大紫,剛開始便連續演了幾個小角色,像是《火線勇氣》中的一位吸毒上癮的士兵等等,過了兩三年載浮載沉的日子,但這並沒有讓他從此灰心,而耐心等待有了好結果,他終於因為《心靈捕手》大放異彩!《心靈捕手》是麥特自己寫的劇本,原本只是英文系的隨堂作業,卻成了獲獎無數、叫好叫座的票房電影,還和好兄弟班艾佛列克一起抱走最佳原著劇本這個大獎。
從此以後,麥特開始賣座電影一部接一部的拍,有《搶救雷恩大兵》、《賭王之王》、《天才雷普利》…,還有大家所熟知的《瞞天過海》以及《神鬼認證》系列電影,雖然拒絕了《黑暗騎士》中的檢察官哈維丹特的角色,但不影響他的聲勢,演技越來越精練的他也為許多動畫獻聲,像是《冰凍星球》、《小馬王》、《崖上的波妞》﹝美國版﹞等片中都聽的到他的聲音。麥特現在越來越忙碌,但仍然不時抽空作自己想作的作品或是為朋友跨刀,在小品電影《痞子逛沙漠》中,他和好友《心靈捕手》導演葛斯范森和凱西艾佛列克合作,不但演出更參與編劇及製片,這部片也獲得不少影展獎項肯定。
麥特在2005年和阿根廷裔的妻子露西安娜巴羅索﹝Luciana Barroso﹞結婚至今仍然感情甚篤,只要有空就會去看紅襪隊的賽事,不過最近他正忙著和《穿著Prada的惡魔》愛蜜莉布朗拍攝《The Adjustment Bureau》,這部片由《瞞天過海2: 長驅直入》、《神鬼認證:最後通牒》編劇George Nolfi執導,講述一位政治家和芭蕾舞伶之間的曲折愛情。同時他也準備進入硬漢克林伊斯威特執導驚悚片《Hereafter》的拍攝工作,並和老搭檔們一起籌備《Untitled Jason Bourne Project》﹝神鬼認證第四集﹞。而近期即將在美上映的是和【噬血真愛】裡的蘇琪─安娜佩恩主演的《Margaret》,以及由《神鬼認證2:神鬼疑雲》導演保羅葛林葛瑞斯執導的戰爭驚悚電影《Green Zone》,與另一部克林伊斯威特電影《Invictus》,麥特將和摩根佛里曼一同演出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故事,看這位偉大人物如何以橄欖球凝聚人民及國際力量,最終將南非統合成一個完整國家。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41&eid=v241104
 
抓耙子的最高境界《爆料大師》   文:小智

台灣觀眾跟史蒂芬索德勃真是太有緣了!他的《切:28歲的革命》及《切:39歲的告別信》才剛在首輪下片,高雄電影節緊接著又將在其「英雄∕反英雄」單元再撥一遍,連帶放送他於2009年的獨立作品《應召女友》(。而在同一時間,台灣首輪院線又將上映他的最新作品《爆料大師》,觀眾們趁機將導演這兩年的作品一次補完,也算是功德圓滿。
史蒂芬索德柏是一位遊走主流及商業電影之間的多產型導演,《瞞天過海》讓他荷包滿滿,《天人交戰》讓他榮獲奧斯卡金獎導演,《應召女友》也有值得反思的實驗價值。而這部《爆料大師》挾帶名導及一線演員強大陣容,整體看來其實並不商業,反而投喜愛深度劇情影迷們的喜好,或許也將在奧斯卡當中有所斬獲。全片以黑色喜劇又帶點詭譎的意識流風格,融入商業價格壟斷、間諜密探、監守自盜及道德爭議等等元素,台詞很多,敘事複雜,叨叨絮絮,戲謔視角,依舊還是索德柏喜愛耍弄的實驗手法。光是片頭就以字卡告知觀眾「本片改編真實事件,來看好戲吧!」還真是好大的自信心,且來聽我說說對本片的幾點感覺。
時代營造頗為用心
影片改編寇特艾肯沃德的同名著作,不到兩小時的片長,時空從1992年橫跨十四年來到2006年。對我來說,本片的時代營造頗為用心,甚至還出現一堆已經走路歷史的大機殼電腦銀幕與DOS作業系統,搭配略顯泛黃的復古色調作為影片基本色澤,都成功將觀眾帶進那個不算太遠的時代裡頭。不過看到人物當時穿的拙拙西裝與洋裝,當然還是不禁汗顏我們當時也都穿過類似的服裝啊!
跳躍旁白敘事紛亂
之所以說本片有點意識流,在於導演以主角惠塔克(麥特戴蒙飾演)的第一人稱觀點來作敘事,更透過他跳躍式的旁白來建構故事,於是全片只要一到劇情轉場就會出現旁白。這樣頗富實驗性的表現方式也沒什麼不好,可以讓觀眾更了解角色內心在想些什麼。但讓觀眾為難的地方,在於他的旁白並非直白的情緒表態,像是「我現在非常不爽」諸如此類,反而是用耐人尋味的「故事」作為代替。我反而覺得導演太高估觀眾的智慧了,而且這樣的表現方式也確實有其危險性。因為這些故事都需要讓觀眾有時間反芻咀嚼,但導演卻不留觀眾餘地去反思,馬上又跳到下一段劇情。
舉例來說,惠塔克在旁白中說他曾在香港救過一個被骨頭噎到的人,之後那位獲救的人每年都會寫信感激他,殊不知當地就時常教授急救課程。這個非常反諷的故事,配合呼應當時的主線情節,再加上主角超快的唸白,如果觀眾當下腦筋沒有緊急轉彎,或許就領略不出其中妙趣而抱憾進入下個情節了。如此思緒亂竄的旁白還有很多很多,方才的例子已經是較為淺顯的了,其他還有像領帶、蝴蝶、北極熊之類的進階版隱喻,簡單來說就是「迂迴」!整部電影實在太過迂迴,好似一盤大雜燴不停給您餵啊餵,卻不給您咀嚼吸收的空間,導致最後可能消化不良整個吐出,終告功虧一簣!觀影當下我就覺得,像這些迂迴的故事還是比較適合用小說文字來作閱讀。或許幻化成影像之後,需要二度觀賞才更能夠了然於心吧。
自欺欺人終將自斃
儘管本片是個商業詐欺故事,導演還拿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黑色豪門企業》來揶揄一番,但劇情最深刻的諷刺,還是在取笑像惠塔克這類貪婪又自欺欺人的抓耙子。一日抓耙子,終生抓耙子,就算你叫抓耙子幫你保密,但總有一天他還是會告密,所以這種人當然要徹底防範。雖說我覺得導演把影片處理得太過迂迴,但結尾一處妙筆,實在令人印象深刻。惠塔克的事件是真人真事,而且他本人是位頂上毛髮稀疏人士,所以觀眾在片中看到惠塔克戴著一頂怎樣都不會飄動的假髮。影片發展到越後面,觀眾就一直看到他的缺點,而「戴假髮」這個動作,一部份就隱喻他試圖隱藏自己的真實面貌,直到最後進了監獄,導演很刻意讓他脫掉假髮,露出一片閃亮,此時他的缺點再也隱藏不住了,而自欺欺人的人也終將受到觀眾們的訕笑。
麥特戴蒙持平表現
麥特戴蒙繼《瞞天過海》系列及《切:39歲的告別信》之後,這回第五度跟導演合作,就表演氣氛來說,可是相當余裕自在的。我想大家在影片一開始,都不約而同驚呼「他怎麼變這麼胖?!」但他這回為戲增重確實有達到效果,除了更趨近惠塔克的真實形象,也讓角色的外在質感更加穩「重」。可惜我反而覺得他在本片裡的表現沒有特別突出,可能一方面是受制於角色,使得情緒面向有點狹隘。而在影片十四年的時間跨度之中,也感覺他沒表現出角色在這麼多年之間的心境鋪陳及轉變,好似多年來的情緒始終如一,又或是服膺導演為影片塑造的喜劇基調,但整體看來是沒有太多驚喜的。
最後,片中復古又滑稽的配樂也是一大亮點,也為不易咀嚼的《爆料大師》增添一點輕鬆愜意的風情。話說回來,史蒂芬索德柏今年的兩部作品都是以嘮叨的「語言」去建構劇情,又或許導演又開始朝較實驗性的導戲方式前進。而明年即將推出的《Untitled Spalding Gray Project》是部紀錄片,想必又是人物滔滔不絕的對話,就看喜愛索德柏作品的觀眾是否願意再度上鉤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41&eid=v241109

狗仔隊>百度百科
 
  狗仔隊指一些專門跟蹤知名人士(例如藝人、政治人物、皇室成員、運動員等)的記者。
  狗仔隊這種職業在1958年首次出現,原爲意大利文「Paparazzi」,是意大利姓氏Paparazzo的複數形式。1960年及1963年,意大利導演費德裏柯?費裏尼在電影《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及《8又1/2》(Otto e Mezzo)中制造出一個名叫Paparazzo的角色,是一個專門拍攝名人隱私的記者。從此「Paparazzi」就成爲那些專門搜刮名人私人生活的形象,正式翻譯名應爲“追蹤攝影隊”。中文翻譯的“狗仔隊”由香港人開創,「Paparazzi」此詞傳入香港後,香港人改稱Paparazzi爲Puppy(小狗),一來是讀音相近,二來此類記者的追蹤行爲也和狗相似。隨後該詞逐漸演化成了“狗仔隊”,隨後再傳至臺灣等中文地區。
  50年代的香港便衣刑事偵察員擅長以跟蹤、竊聽的調查方式追蹤案件,並被稱爲“小狗隊”,這種調查追蹤方式被香港記者發揚光大後,善于追蹤明星隱私的娛記便被稱爲“狗仔隊”。
形式
  狗仔隊通常會駕駛電單車或私家車,在目標人物出沒地方守候,進行拍攝或偷拍,並貼身跟蹤目標人物的車輛。他們甚至會搜索目標人物住過的酒店房間,連丟棄的垃圾也不放過,務求知道目標人物不爲人知的生活習慣及喜好。
  狗仔隊對目標人物造成很大的困擾,除了跟隨不舍帶來的麻煩外,亦侵犯了目標人物的私隱,令目標人物仿如24小時活在公衆的監察之中。
  但狗仔隊一般認爲,自己對目標人物帶來幫助多於滋擾。狗仔隊爲目標人物,尤其是藝人帶來人氣,令更多人留意。狗仔隊本身也是一門賺錢的行業,一幅震撼性的照片,在歐洲、美國等地可賣得價錢數以萬美元計。[編輯本段]入行條件
  要入行做職業狗仔隊,首要條件是外形夠普通。老朱說:“個子不能太高,太高不易蹤目標,反而染發沒問題,因爲現在染發很普遍,總之平凡就得。其次要機警及反應快,因爲狗仔隊經常要面對變化。”[1][編輯本段]裝備配備
  裝備全都是高科技
  肥仔是香港一位入行十幾年的“狗仔”,他在圈子裏就以偷拍著稱。肥仔告訴記者,要完成好的偷拍,器材的選取很重要。“狗仔”偷拍除了使用廣角、調長焦等常規手段外,還要使用一些特殊攝影器材。肥仔透露,他曾使用過一個特殊的紅外線照相機,用它拍攝,不管明星穿著多厚的衣服,拍出來全是透視裝。而肥仔自爆還曾使用過一個特殊的攝像機,一次他接到一男明星與某名模拍拖的消息,在男星住家對面的山上連守數晚,終于等到該男星與女友回家親熱。當時男星臥室裏關著燈,從外面看漆黑一片,肥仔用一種特殊的攝像機拍攝,屋裏發生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這一偷拍成果讓肥仔保住了自己的飯碗。
  必備基本功:翻名人的垃圾
  除了硬件裝備,香港“狗仔”還有一些常規的技能。入行只四年的“狗仔”阿寬稱,幾乎每個入行的“新狗”都要練習的一個基本功就是翻垃圾。阿寬不諱言,翻明星的垃圾桶最大的目的就是看裏面能否找到異性用品。[編輯本段]狗仔隊引起的事件
  1997年8月31日,英國儲妃戴安娜王妃的司機保羅在法國巴黎駕車擺脫狗仔隊跟蹤時發生車禍,戴安娜王妃及其男友多迪喪生,令人關注狗仔隊對目標人物的滋擾。
  1998年,香港東方報業集團旗下《東方日報》與壹傳媒的一單訴訟,被最高法院判以敗訴。《東方日報》於是采取連串報複行動,包括在報章發表激烈言論,並且連續三天派狗仔隊跟蹤上訴庭法官高奕暉;結果被律政司控以藐視法庭,總編輯黃陽午被判入獄四個月,東方報業集團被判罰款500萬港元。
  近年來亦有一些香港明星,包括一些巨星,頻繁受到狗仔隊的騷擾而告到法庭,如張學友、成龍等。2006年,組合Twins的鍾欣桐在馬來西亞雲頂高原一次演出中被香港《壹本便利》周刊記者偸拍其更衣畫面。該批照片被刊登在同年8月22日出版的《壹本便利》第761期,引起軒然大波,香港演藝人協會對此強烈不滿,並召開記者會聲討。成龍、張學友等人更是呼籲香港政府頒布法律以制止有關不良行爲。
立法“反狗仔隊”的可行性
  2005年10月,藝人出身的美國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簽署通過《反狗仔隊法》,2006年生效;該法案對“以非法手段取得名人照片者”處以高額罰金,雇主連帶受罰。
  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管中祥反對制訂“反狗仔隊”專法,因爲強勢的公衆人物被狗仔隊侵擾時大都有反制能力,反而是弱勢的受訪者無力保護自己,因此修正現行法律即可。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講師馬西屏認爲,不應該用法律限制狗仔隊,而應該由市場機制與社會進步的共同認知來淘汰狗仔隊。
  臺灣藝人田麗認爲,狗仔隊有存在的必要,「多少有監督功能。」
另有一說
  最早的狗仔大隊長是五代南唐的宮廷大畫家顧閎中。李後主很想知道韓熙載夜夜笙歌都在幹啥?派了顧閎中潛入,將其party憑印象"實況轉播"在畫上供李後主參考。所以我認爲是顧閎中~
  〈宣和畫譜〉中記載他的生平及其畫「韓熙載夜宴圖」的過程如下:
  「顧閎中,江南人也,事僞主李氏爲待詔。善畫,獨見於人物。是時,中書舍人韓熙載以貴遊世胄,多好聲伎,專爲夜飲。雖賓客揉雜,歡呼狂逸,不複拘制,李氏惜其才,置而不問,聲傳中外,頗聞其荒縱,然欲見樽俎燈燭間觥籌交錯之態度不可得,乃命閎中夜至其第竊窺之,目識心記,圖繪以尚之,故世有韓熙載夜宴圖……」。
  ●●「狗仔隊」,這個名詞是來自香港的警察部門,而非新聞單位,當初更不是指新聞工作者。「狗仔隊」是香港警察 CID (刑警)部門的一個專責跟蹤犯人或嫌犯的隊伍,由于跟蹤的方法高明與鍥而不舍的精神甚爲可嘉,被媒體揭露及拍成電影情節後一舉成名。「狗仔隊」這名詞才正式從幕後躍居幕前,成爲香港人茶余飯後的話題。
  不過,在四年多前,香港《壹周刊》及其後新創立的《蘋果日報》,以及第一大報《東方日報》,這類刊物的記者揭發富豪、明星的秘辛、戀情或者是不正常的關系,由於報社財雄勢大,人手充足,旗下的記者能廿四小時長時間的輪班跟蹤與拍照,作爲報導內容。由於偷拍、跟蹤的技巧非常高明,許多當事人根本懵然不知,待照片刊登後當事人才勃然大怒,指責媒體記者沒有道德,擅自偷拍,不過當事人卻又不能否認自己曾幹過的「好事」,于是事情大都是不了了之。而這批專門向名人扒糞的記者其後便被套上了「狗仔隊」的稱號。不過,報刊、雜志的「狗仔隊」近年的表現與成果,是比警察的「狗仔隊」更廣爲人知,久而久之,「狗仔隊」這一名詞便喧賓奪主,成爲某些跟蹤名人的新聞記者代名詞。
  ●●狗仔隊的資訊收集能力,並非一般記者所能比擬的,他們可以永超乎正常的手段(例如:連續駐守再目標附近長達一二星期,或者死纏爛打連續一二個月。),真正的狗仔記者,具有持續的新聞嗅覺、新聞追蹤的耐力,與守候新聞的耐性,甚至獨到的新聞判斷力。一般的新聞記者絕大多數並無此種特質。但在本質上,狗仔隊與一般媒體是沒差別的,差別只是在對於新聞播報的專業精神而已
  ●●所謂「狗仔隊」,有人以「以窺探名人八卦隱私炒作新聞」來形容。港臺影劇娛樂圈近年來從歐美移植「狗仔隊」風潮,小報傳媒記者二十四小時緊盯演藝名流生活,窺探八卦緋聞隱私,做爲新聞報導素材,以獨家報導制造新聞,滿足重鹹濕品味民衆。
  香港壹傳媒集團將來臺搶攻雜志市場,集團主席黎智英揚言要引進「狗仔隊」市場化精神來追新聞;事實上「狗仔隊」是起源于美國好萊塢電影的黃金時代,在舞臺上閃亮發光的大明星一舉一動都是鎂光燈的焦點,和記者兩者之間時而和平共處,時而對簿公堂,而專門拼命追八卦、揭人隱私者,就有著「狗仔隊」的稱號。
  在惡質炒作惡性競爭下,「狗仔隊」與明星之間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情愁。
  原本新聞記者的角色在於守望環境、傳遞資訊,但「狗仔隊」卻更前衛,不甘於等新聞,而是主動創造新聞,演藝明星名流就成了成天全程目擊的目標,在歐美國家經常可見一批批「狗仔隊」聚集在名人家門口緊盯一天的行程,除了望遠拍照明星在家中的一舉一動,甚至盥洗入浴鏡頭全都入鏡。
  「狗仔隊」是專門炒作八卦緋聞的,在英國曾發生狗仔隊不擇手段飛車追逐黛安娜王妃,最後導致悲劇事件,而令人悲哀的是,這股歪風近年來從香港開始在亞洲蔓延開來,從王菲、謝霆鋒的戀情新聞炒作,到臺灣近來發生一連串影劇新聞事件,都正式宣告「狗仔隊」已經開始進入原本單純的臺灣社會。
  事實上明星名流與傳播媒體之間原本是共生互惠的關系,但「狗仔隊」的出現,專門以窺探隱私,八卦炒作卻制造了兩者間的緊張,日前香港演藝界發起規範「狗仔隊」行動,藝人普遍支持,但過往旗下刊物嗜炒膻色腥的黎智英卻從港撤退來臺,放話要引進「狗仔隊」精神,已讓臺灣有識之士深表憂心。
 
美國福克斯電影:狙殺狗仔隊 / 狗仔終結者 Paparazzi(2004)
 
  導演:Paul Abascal
  主演: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馬修?麥康納 Matthew McConaughey 
  劇情梗概:
  好萊塢是一塊可以將任何不可能變爲可能的“樂土”,泊?萊拉米(科爾?豪瑟飾)就是以這塊“樂土”作爲出發點,平步青雲成爲當代最炙手可熱的動作片大腕,他擁有著所有男人夢寐以求的一切:美麗的妻子、可愛的兒子、海邊別墅,從未想過自己的“一夜成名”會將這些最簡單的幸福也斷送掉。萊拉米不在乎那些無孔不入的娛記將自己的私生活無限放大,因爲他知道這是作爲“公衆人物”所必須的代價,然而,令他想像不到的是,4個無良狗仔早就將他們的鏡頭對准了他的妻子艾比(蘿賓?托尼飾)和兒子紮克身上,使得他們的照片頻頻出現在一個廉價小報《狗仔報》的封面上,這4個狗仔聲名狼藉,他們那種不惜一切代價挖掘新聞的手段令人發指,萊拉米想減少妻兒曝光率的嘗試根本就是在白費工夫。終于,忍無可忍的萊拉米被憤怒沖昏了頭,揮拳揍倒了4個狗仔中的雷克斯(湯姆?西斯摩爾飾)--結果卻是這些狗仔仍然在永無止境地煩擾他的家人,他卻因爲使用暴力而被起訴……
  經此一事,《狗仔報》愈加喪心病狂,甚至開始觸犯法律,被逼無奈的萊拉米只能載著妻兒在公路上以飛車躲避閃光燈和鏡頭,直接導致了一起可怕的交通事故:艾比受重傷躺在觀察室中,隨時有生命危險;6歲的紮克則陷入了深度昏迷……洛杉磯警探伯頓(丹尼斯?法裏納飾)雖然對萊拉米的敘述深信不疑,卻因爲證據不足而無法立案。萊拉米絕望了,他決定采用非法的手段進行報複,那些無良狗仔要爲這次慘劇付出代價,一個都跑不了。
  他們是名利場浮華的見證者,他們也是浮華背後陰暗世界的探索者,他們是比弗利山的獵犬,他們是穆赫蘭的偵探,他們似乎從來就不需要睡眠,如果你還算得上一個名人,回頭,遠處閃爍的人影或許就是他們——狗仔隊。
  博?拉萊米(科爾?豪塞爾飾)是一名剛剛上位的年輕電影明星,他的生活看上去似乎無可挑剔:美麗端莊的妻子,活潑乖巧的兒子、蒸蒸日上的事業和加州馬布利海灘豪華的海濱別墅,他得到了上帝所有的偏袒。
  但花無百日好,他赫赫的聲名也讓他付出了不菲的代價。他成爲了一隊4名狗仔隊攝影師的目標,這些人希望能從拉萊米和他的家人身上得到好的照片,然後提供給那些八卦小報。現在,無論拉萊米出現在什麽位置,這些狗仔隊高變焦的攝影機都瞄准著他,這些都嚴重地破壞了這個幸福寧靜家庭的生活秩序。
  狗仔隊的行動是卓有成效的,拉萊米的妻子艾比(羅賓?塔尼飾)和他們兒子紮克的照片很快就出現在一份名叫《狗仔》的廉價小報的顯著位置上。但即使如此,拉萊米無法獲得這些狗仔隊侵犯個人權利的證據,並且他還因爲和其中一個“明星”狗仔,瑞克斯(湯姆?塞茲摩爾飾)發生沖突而被判接受“憤怒管理”,而瑞克斯卻未受到任何懲罰。
  《狗仔》的狗仔隊變得越來越瘋狂和無情了,一天晚上,狗仔隊爲了獲得一張照片與拉萊米在公路上展開了高速追逐,結果拉萊米的汽車發生了車禍,妻子艾比重傷不治而死,6歲的兒子也陷入了深度昏迷。經驗豐富的洛城警探巴頓(丹尼斯?法裏納飾)雖然相信拉萊米的證詞,但他卻無法對這些狗仔隊提起訴訟。而所有發生的這些,已經讓拉萊米忍無可忍,現在他要依靠自己來捍衛家人的安全,報複行動開始了,隨後開始一個個倒下,狗仔隊員們開始明白,他們完全了解了博?拉萊米的生活,卻忽略了他的憤怒……
  伯看上去似乎擁有了一切:美麗的妻子,令人羨慕的兒子和一座沙灘別墅。但他的名聲使他付出了代價。他成爲了一支由四個人組成的狗仔隊的目標。狗仔隊一直盯著伯和他的家庭,希望爲一些小報得到相關的信息,而他們的行爲對萊瑞米來說幾乎是災難性的。狗仔隊員和他們的武器——長焦鏡頭無時無刻的追蹤著伯。當伯的妻子艾彼和兒子紮遲的照片被狗仔隊刊登在一家十分劣質的小報時,伯認識到他的生活被實實在在的侵犯了。但照片給伯一家所帶來的影響被其他人所忽略了。一次,伯與狗仔隊的明星狗仔隊員瑞克斯(湯姆?塞斯摩飾)發生了肢體上的沖突,生氣的伯報了警,但讓他感到氣憤的是瑞克斯竟然沒有受到任何的處罰就離開了。從此以後,狗仔隊變本加厲,他們變得更加的無情,甚至不惜犯罪。一晚,他們在一次高速追蹤伯和他的家人時,發生了可怕的交通事故。伯的妻子艾彼受到了強烈的傷害,而六歲的兒子紮遲也昏迷不醒。資深的洛杉磯探員巴頓(丹尼斯?法瑞納飾)相信伯對事故的描述,他對泊表示深深的同情,但他對這些狗仔隊員束手無策。伯決定自己進行複仇,此後,這些狗仔隊員開始一個接一個的倒下……
  泊?萊拉米就是以好萊塢這塊“樂土”作爲出發點,平步青雲成爲當代最炙手可熱的動作片大腕,他擁有著所有男人夢寐以求的一切,從未想過自己的“一夜成名”會將最簡單的幸福也斷送掉。萊拉米不在乎那些無孔不入的娛記將自己的私生活無限放大,然而,令他想像不到的是,4個無良狗仔早就將他們的鏡頭對准了他的妻子艾比和兒子紮克身上。忍無可忍的萊拉米被憤怒沖昏了頭,揮拳揍倒了4個狗仔中的雷克斯,結果他卻因爲使用暴力而被起訴。經此一事,《狗仔報》愈加喪心病狂,甚至開始觸犯法律,被逼無奈的萊拉米絕望了,他決定采用非法的手段進行報複,那些無良狗仔要爲這次慘劇付出代價,一個都跑不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5212.html?tp=1_11
 
另參本館:政治竊聽
郭台生間諜案  總統府共諜案    誰敢監聽馬 全民監看 總統的政戰 壹淫媒  網軍與美人計 《信息戰爭》《網絡戰爭》 《戰爭心理學》 《KGB蘇聯特務組織》《中央情報局秘辛》 《間諜與反間諜》 《情報與反情報》

上一篇:N死死能幹啥

下一篇:隱性選民

阿楨 2023-02-27 09:29:52

美媒:西方媒體的反華言論已到離譜程度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023-02-21西方媒體的反華言論已到離譜程度 當今西方主流媒體的一大特點是不停地抨擊中國。這到了離譜的程度,也令人厭煩,往往都是些老生常談或虛構的事實,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其有關中國的冷酷言論。
首先是認為中國是世界的威脅,而且必須利用一切機會不停地強化這一觀念。
其次,凡是可能影響西方的全球性事件,都必須與中國有關。從疫情到俄烏衝突,再到碳排放——肯定有一個角度能夠用來妖魔化中國。
事實上,媒體正在重拾19世紀末的“黃禍論”。毫不掩飾地灌輸這樣的恐懼,而且往往是公然的種族主義——如今在西媒,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變得可以接受,而對白黑關係的描述卻非常謹慎。
最後,認為必須不擇手段地阻止中國的崛起,甚至是非法和不公平的手段。
有必要遏制中國的崛起,一個又一個頭條將這種觀點變得正常化。西方自以為有權催促,甚至脅迫其盟友,並拋出一個荒謬的問題:“對中國的崛起該做些什麼?”——仿佛中國無權在新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美國甚至有一派觀點認為,中國能在全球化經濟中邁出第一步是美國的恩賜,現在覺得美國當時對中國太好了。這種觀點暴露了西方帝國主義特徵,它們無法接受其他國家擁有發展壯大這一合法權利。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中國和非西方世界的人們必須認識到,就主流媒體運作而言,我們正處於一個新的時代——在數位技術的驅動下,處於一場前所未有的宣傳戰。有人說西方媒體由公正的人管理,他們獨立自主、對權力只說真話。這是一種幻覺。西方記者是道德典範的想法也需要從受眾頭腦中去除。
下一步是瓦解西媒的主導地位。這也將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鬥爭。西方主流媒體非常強大,近一個世紀以來,它們一直把控著在世界各地傳播新聞和觀點的權力。這些媒體是一股強大的經濟力量,將它們趕走需要投資。世界各地都有機會為此作出貢獻,不一定是建立大型媒體,而是投資於那些致力於公平和客觀分析的媒體公司。只有這樣,民眾才有更多選擇,不會被西方主流媒體的宣傳所淹沒。

阿楨 2023-02-05 08:07:57

塵埃落定的胡鑫宇案,給了我們怎樣的思考 2023-02-03

飽受關注的胡鑫宇案終於在今天迎來了結局,調查組本著專業負責和公開透明的原則召開了新聞發佈會:胡鑫宇系自縊死亡。由於學業壓力以及心理逐漸崩潰,最終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一個悲劇,令人歎惋動容。讓那些吃人血饅頭的所謂傳媒人失望了,調查過程中沒有發現他們杜撰的器官買賣、惡意兇殺等驚悚電影中的離奇情節。
胡鑫宇案為何引發社會空前關注?
在胡失蹤前,主流媒體大肆宣傳、鼓勵遺體捐贈,私下裡則流傳著各種聳人聽聞的流言。這時,正好遇上胡鑫宇在校失蹤,點燃了廣大學生家長的焦慮情緒,在輿論場激起了漩渦。
為何胡鑫宇案輿論遲遲不休?
2022年10月14日,胡鑫宇傍晚從校園失聯後,一度被網媒炒作得沸沸揚揚,傳得離奇古怪、駭人聽聞,並霸屏了全網。 “化糞池發現碎骨”“被化學老師用藥水化掉”“被人帶進醫院割去器官後拋屍河內”甚至是“外星人綁架”的說法。胡鑫宇遺體被找到後,本以為造謠之勢能有所緩和,沒想到,謠言依舊不絕於耳。
為什麼謠言難以遏制?
許多自媒體人為得流量、蹭熱度、換票子,逢熱點必發聲,他們打著為胡鑫宇發聲甚至是匡扶正義的旗號,毫不顧慮後果。只要賺錢,比真相更重要。
  相關新聞
胡鑫宇案重點不在失蹤| 在活摘器官-新唐人電視台(法輪功/大紀元)
  回應
我倒是想借這個事件,在觀察者網呼籲一下社會多關注“抑鬱症群體”。
抑鬱症在某些藥物或心理治療下,看上去治療好了,其實根本沒有用。
吃人血饅頭的還會繼續吃,造謠的還會繼續造謠,真相對他們來說不重要,也沒有多大影響。
自媒體和吃瓜群眾們的狂歡!如果不嚴加查處,以後會愈加張狂!

阿楨 2022-09-28 06:33:03

民進黨各派系都要有電視台 2022/09/28

鏡電視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申請執照,驚傳府院高層直接介入,「是總統的旨意」,也證實NCC主委陳耀祥就是配合民進黨意志做事,國民黨團書記長李德維將要求在立院成立調閱小組,審查整個鏡電視取得執照過程,陳耀祥也要下臺負責。
民進黨在野時呼籲黨政軍退出媒體,完全執政後無所不用其極把媒體綠化,媒體拒不綠化就會像中天一樣,「不加入就宰了你」,且現在的媒體不只要綠,還變成民進黨不同派系都要有一個電視台,派系著力相當深。
例如三立明顯屬於前身是三立已故董事長林崑海「海派」、現改名「湧言會」系統,而民視在2020「蔡賴之爭」時明顯挺副總統賴清德,因此英系自然就想要話語權,積極替鏡電視拿下執照,才會有所謂「總統的旨意」出現。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因近期爭議,她的節目昨天被民視取消在53台聯播。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王鴻薇說「細思極恐」,這顯示處理周玉蔻不是尊重媒體專業,而是為了拯救陳時中選情,再度證實國家機器掌握媒體。民進黨處理媒體,從中天關台到護航鏡電視,只要跟政治有關都快狠準,毫無道德可言。
  回應相關新聞
總統級醜聞 立委踢爆 蔡蘇施壓NCC護航鏡電視
鏡電視申照錄音檔曝光!裴偉自爆是「總統旨意」施壓NCC 蘇貞昌原喊「沒介入」聽完臉色鐵青狂辯解
為何《鏡週刊》猛打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民視開鍘周玉蔻 民進黨臺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能斷尾求生?
鏡電視硬上架 坐實政治施壓
名嘴網軍必勝絕招 反成綠營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