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9 10:11:06阿楨
《慾望街車》
我看過電影
,拍的很好看,尤其男女主角的演技、超棒的。想不到1952年的黑白片你也會找來看,不過我要評的劇本原作者田納西‧威廉斯,你不覺得他的劇作的主角都是社會的邊緣人和失敗者,而且這些人往往是相互迫害的一家人。你比如《慾望街車》(淡江大學,1970)裡神精質的女主角因校園的師生戀而離開女教師一職,淪落於風月交際場所,後來投靠她妹妹,又被妹夫先姦後送到精神療養院。
劇本的情節不怎麼樣嘛,還是電影有看頭。
我還百老匯舞臺劇呢,好萊塢的電影神話還不是靠明星崇拜編造起來的。
依我持平之論,劇本、舞臺劇、電影三者皆屬佳作,這很不容易,尤其男女主角都屬投入型演技派的演員。
真是演戲的瘋子,那麼投入幹嘛,搞到最後真實的人生都毁了,1952年以慾片得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費雯麗後來真瘋了。馬龍白蘭度在《慾望街車》打出知度後,雖未獲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但同年仍以《蕯巴達伝》得到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1954年又以《岸上風雲》補回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之後在1962年的《叛艦喋血記》1971年的《教父》1972年的《巴黎最後探戈》1979年的《現代啟示錄》,都有一流的表現。
再怎麼會演,現實人生卻演不來,去年還是前年死了吧,而且死的妻離子散、貧困失意。
什麼失意,人家是有個性的演員,不合戲路不演、看不順眼好萊塢更不演。
所以1990年之後就息影了,等死?演戲嘛,何必那麼認真。
你以為每個演員都是戲子啊,還是有藝術家層級的。
我很納悶,為何要悲劇人生才能算藝術家?你看田納西另部劇本、舞臺劇、電影三者也皆屬佳作的《玻璃動物園》(那可當貴館<玻璃>展題之用了,可惜是將淘汰的錄影帶),裡頭的母女子仨人都像女兒收藏在架上的各種玻璃小动物,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裡,那天真相大白,就好比架倒玻碎,不堪的零落人生。
只要人一納悶,悲劇的命運之神就降臨在那人身上了。現實世界得過日子,那來那麼多納悶。
俗人一個,要如何跟你講人生悲劇的現實呢?一流的劇作人透過文字就能表現舞台表演甚至電影的影像所無法完全呈現的人性深處,靠的是文字的象徵性和想像力,田納西靠的就是劇中人物的對話及獨白、道具的安排、和氣氛的擬造,這是多神奇之事,比明清文人創作來當讀物的戲曲還更有可讀性。
別扯了,再扯下去又要爭論中国有無悲劇的問題了。
慾望號街車>維基百科
費雯麗在《慾望號街車》中飾演布蘭奇?杜波依斯。《慾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或譯為《慾望街車》及《慾海奇女子》(港譯)。田納西?威廉斯的著名劇作。首部電影版本拍攝於1951年,由馬龍?白蘭度和費雯麗主演。兩人片中精彩的表現,讓扮演流氓無產者斯坦利的白蘭度獲得第一次奧斯卡獎提名,而扮演一個墮落女性布蘭奇?杜波依斯的費雯麗獲得了她本人的第二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故事大綱
布蘭奇‧杜波依斯(Blanche DuBois)家道中落,投靠已出嫁的妹妹史黛拉‧柯文斯基(Stella Kowalnski)並告訴她失去了「美夢莊園(Belle Rêve)」。她搭乘「慾望街車」到紐奧良市的「地獄大道(Elysian Field Avenue)」,找到史黛拉和她丈夫史丹利‧柯文斯基(Stanley Kowalnski)的住處。這對夫妻住在一樓,樓上則住著房東尤妮絲(Eunice)夫婦。布蘭奇告訴史黛拉莊園的事,並跟史丹利交談,說自己是位高中英文老師,結過一次婚,但是。在她去沐浴的時候,史黛拉幫忙整理她的行李,史丹利卻從行李中發現布蘭奇有許多奢侈品,照理說只靠老師的薪水根本不可能買,因此開始懷疑布蘭奇是否在騙他們。布蘭奇是個敏感的人,不能接受批評,因此史黛拉千交代萬交代史丹利要待她好點,但是相信拿破崙法典、直率又有些粗暴的史丹利不聽。向來服從史丹利的史黛拉也從此常常為了布蘭奇跟史丹利吵架。
布蘭奇‧杜波依斯(Blanche DuBois)家道中落,投靠已出嫁的妹妹史黛拉‧柯文斯基(Stella Kowalnski)並告訴她失去了「美夢莊園(Belle Rêve)」。她搭乘「慾望街車」到紐奧良市的「地獄大道(Elysian Field Avenue)」,找到史黛拉和她丈夫史丹利‧柯文斯基(Stanley Kowalnski)的住處。這對夫妻住在一樓,樓上則住著房東尤妮絲(Eunice)夫婦。布蘭奇告訴史黛拉莊園的事,並跟史丹利交談,說自己是位高中英文老師,結過一次婚,但是。在她去沐浴的時候,史黛拉幫忙整理她的行李,史丹利卻從行李中發現布蘭奇有許多奢侈品,照理說只靠老師的薪水根本不可能買,因此開始懷疑布蘭奇是否在騙他們。布蘭奇是個敏感的人,不能接受批評,因此史黛拉千交代萬交代史丹利要待她好點,但是相信拿破崙法典、直率又有些粗暴的史丹利不聽。向來服從史丹利的史黛拉也從此常常為了布蘭奇跟史丹利吵架。
史丹利晚上常常約尤妮絲的丈夫和工廠的同事到家裡打牌,這回史黛拉決定帶布蘭奇去看戲以避免這種尷尬場面。但是她們看完戲回到家,這四個男人的排局還沒結束。兩人於是留在門簾後。史丹利同事中的米奇(Mitch)從洗手間出來第一次跟布蘭奇攀談。布蘭奇想聽音樂,史丹利卻嫌吵把它關掉。米奇又要用洗手間,剛好史黛拉在裡面,布蘭奇告訴米奇自己未婚,並請他幫忙掛上自己在中國商店買的紙燈籠。米奇也喜歡上布蘭奇。布蘭奇又打開收音機,史丹利一怒之下把收音機丟出窗外,史黛拉也生氣了,立刻把每個人都給轟出去。一陣混亂之後,史黛拉和布蘭奇到樓上尤妮絲家去。史丹利在樓下大聲嚷著史黛拉的名字,尤妮絲叫史黛拉不要回應,但是禁不住史丹利一再叫喚,史黛拉還是回去了,而布蘭奇也跟著回去。
第二天史丹利把收音機拿去修理時,布蘭奇告訴史黛拉她對史丹利的想法,並要史黛拉想想她們受過的教育。她覺得史丹利是個「原始社會留下來的人」,史黛拉聽了有些不高興。這時史丹利回來了。
這天布蘭奇告訴史黛拉她對一個叫做雪波‧杭特雷的人的謊言的時候,尤妮絲正好和史蒂夫吵架,從樓上逃了出來,揚言要報警。不久史丹利回家問起這件事,並告訴史黛拉尤妮絲去喝了一杯。布蘭奇問史丹利的星座,史丹利則問她有沒有聽過一個名叫修的人,因為這位修見過布蘭奇,還知道她在一家叫做「紅鶴(Flamingo)」的酒店待過,布蘭奇則回應那種地方她想都不會想去。這時因為他們要參加一場舞會,史丹利和史黛拉約好下午四點會場見之後就出門了,不久史黛拉跟著出去,留下布蘭奇等待米奇來接他。其中有個為雜誌社工作的青年來推銷,布蘭奇和他發生了關係。青年離開後不久,米奇就來了。
舞會之中布蘭奇把自己和米奇當作《茶花女》的男女主角,並問起米奇會不會法文,米奇答說不會。布蘭奇卻自顧自的用法文說了些挑逗的話,[1]然後告訴米奇過去她曾跟一個男孩結婚,但是婚後她才發現原來那個男孩是同性戀,她一氣之下說出了「你讓我覺得噁心(You disgusted me.)」這樣的話。不久之後她就聽到一聲槍響,原來那男孩舉槍自盡了。米奇很同情布蘭奇,告訴她自己會照顧她。
布蘭奇生日時,他們買了個蛋糕幫她做生日。布蘭奇一直稱有波蘭血統的史丹利為「波蘭佬(polak)又要他說笑話,本來就不太高興的史丹利更加憤怒,史黛拉要他幫忙收桌子的時候,他一氣之下把桌上的盤子掃到地上。
史丹利經過層層調查之後,發現布蘭奇說的全都是謊話,也告訴米奇。不僅史丹利去找布蘭奇興師問罪,米奇也懷疑為何每次他們約會布蘭奇總是希望約在晚上或黑暗的地方,而他總是看不到她的臉。他也去查證,知道真相之後,隨即到史丹利家找布蘭奇問個清楚,把她推到燈光下要看清楚她的臉,這才發現布蘭奇已經不年輕了。她並不是自己請辭的,而是發生師生戀後被學校解聘,另外她確實在一家酒店待過,不過店名不是紅鶴,而是「大蜘蛛」。當時布蘭奇想請他喝酒,但米奇說自己「不喝史丹利的酒」。兩人衝突之中,布蘭奇又出現幻聽的現象了。真相大白後,布蘭奇發誓她講自己的感覺是真心的,問米奇是否仍願意娶她,米奇失望之虞回答了「不」,痛苦無助的布蘭奇立刻把他趕出門去。
布蘭奇收拾行李,希望能離開這裡,卻被剛從醫院回來的史丹利撞見了。因為他們的女兒可能早上才會出生,所以醫院要他先回來休息。布蘭奇說要去加勒比海,史丹利怎麼也不讓他走,一直以言語攻擊她,布蘭奇想打電話向雪波求助,卻是一點辦法也沒有。最後史丹利終於強暴了她。
此後布蘭奇愈來愈神智不清,說話開始語無倫次。有天當她在梳頭「要等某人」時,史黛拉和尤妮絲一直說她好看。史丹利、米奇等人也在場。等到布蘭奇準備好時,剛好有人敲門,尤妮絲看過後告訴布蘭奇她等的人來了,布蘭奇興奮的去開門,沒想到走進來的竟是三個精神病院人員,粗魯的檢查完布蘭奇有無皮膚病後,他們強行押著布蘭奇到精神病院去。一旁的米奇低著頭,傷心欲絕。史黛拉則怎麼樣也阻止不了這些人,大夢初醒似的喊著「我對我姊姊做了什麼了(What have I done to my sister)」。布蘭奇對那三人說「無論你們是誰,我一直都依靠陌生人的好心而活(Whoever you are, I have always depende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電影版中史黛拉看到這樣的結果,一氣之下又帶著女兒跑到尤妮絲家去,任憑樓下史丹利再怎麼嘶聲力竭的叫喚,她發誓絕不再回去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5%BE%E6%9C%9B%E8%A1%97%E8%BB%8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5%BE%E6%9C%9B%E8%A1%97%E8%BB%8A
影片簡評>百度百科
內容具有強烈的諷喻性,人由于“欲望"互相吞食,形成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影片第一次接觸到性對人的生理與心理影響問題,並一反好萊塢“大團圓"的老套,安排了一個悲劇結局。攝影富于對比,男女主角的表演極具感染力。
獲1951年度奧斯卡費文?麗獲最佳女主角,及最佳男女配角,最佳藝術指導等4項獎,是美國電影史上值得重視的影片之一。
關于影片
這部1951年由一代巨星費雯?麗及馬龍?白蘭度聯袂主演的黑白影片根據著名劇作家田納西?威廉姆斯的同名戲劇改拍,在1952年的奧斯卡上獲得12項提名,並奪得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藝術指導等四項大獎,同時還獲得1951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最佳女主角獎;1952年金球獎最佳女配角;1953年英國電影金像獎最佳英籍女主角;美國電影協會(AFI)百大佳片、百大愛情電影之一,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值得重視的影片之一。
整部片子充斥著碰撞,保留了濃厚的舞臺劇味道:粗俗與優雅、野蠻的真實與精致的矯飾、現實的蠻橫殘忍與幻夢的脆弱淒美之間強烈地對立,這種對立完整而層次分明地由費雯麗和馬龍?白蘭度完美地演繹出來。導演伊利亞?卡贊深受英國學院派電影藝術的影響,在運鏡與節奏方面趨于立體化,對特寫切換的形象表述較爲癡迷,這樣的風格使演員有足夠的空間充分發揮自身的天分與個性,並産生了一種美妙的平衡,將故事的沖擊力體現無余。影片一反好萊塢“大團圓”的老套,安排了一個悲劇的結局,其內容具強烈的諷喻性,第一次接觸到性對人的生理與心理影響的問題;人由于“欲望”而互相吞食,形成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並揭示了女人固執的欲望和男人固執的欲望相碰撞的結果:最終導致了女主人公的瘋狂。
整部片子充斥著碰撞,保留了濃厚的舞臺劇味道:粗俗與優雅、野蠻的真實與精致的矯飾、現實的蠻橫殘忍與幻夢的脆弱淒美之間強烈地對立,這種對立完整而層次分明地由費雯麗和馬龍?白蘭度完美地演繹出來。導演伊利亞?卡贊深受英國學院派電影藝術的影響,在運鏡與節奏方面趨于立體化,對特寫切換的形象表述較爲癡迷,這樣的風格使演員有足夠的空間充分發揮自身的天分與個性,並産生了一種美妙的平衡,將故事的沖擊力體現無余。影片一反好萊塢“大團圓”的老套,安排了一個悲劇的結局,其內容具強烈的諷喻性,第一次接觸到性對人的生理與心理影響的問題;人由于“欲望”而互相吞食,形成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並揭示了女人固執的欲望和男人固執的欲望相碰撞的結果:最終導致了女主人公的瘋狂。
導演
伊利亞?卡贊(1909年9月7日—2003年9月28日)是在土耳其出生的希臘裔美國著名戲劇和電影導演,曾在耶魯大學攻讀戲劇,40年代初在百老彙舞臺從事導演工作。由卡贊導演而成爲名作的話劇包括田納西?威廉姆斯的《欲望街車》和《玻璃動物園》,及阿瑟?米勒的《吾子吾弟》和《推銷員之死》,這些劇目分別奠定了田納西?威廉姆斯和阿瑟?米勒在戲劇界和文學界的地位。獲得成功後的卡贊轉入電影界,擅長利用電影一貫的傳統手法來描寫戲劇化的不凡題材。
1947年,卡贊在紐約與李?斯特拉斯伯合創了演員工作室,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心理現實主義結合美國的情況加以發展而形成一種表演理論,並培養出馬龍?白蘭度、詹姆斯?迪恩、華倫?貝提等大演員,對50—60年代的美國表演藝術産生過很大影響。同年,卡贊導演的《君子協定》爲其獲得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1951年的的舞臺劇《欲望號街車》更加確定了他的地位和聲譽;1954年,卡贊憑借《碼頭風雲》再次問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卡贊在20世紀30年代曾短時間加入過共産黨,後由于對斯大林主義僵化意識形態的不滿逐漸脫離了共産黨。50年代,卡贊涉及美國好萊塢政治“黑名單”事件,在麥卡錫主義時期采取的反共態度和在衆院非美行爲調查委員會(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作證、揭發他人的行爲,結果令包括查理?卓別林、奧森?威爾斯在內的很多自由派導演、編劇流亡海外,但他的導演事業仍如日中天。60年代卡贊逐漸退出演藝圈,但賣友求榮的名號仍如影隨形,而他則一直保持沈默,至今仍拒絕爲“黑名單”事件做出道歉。
1999年,卡贊獲得奧斯卡終生成就獎,現場一半人起身鼓掌,另一半人卻坐著不動。盡管好萊塢很多人認爲應給予卡贊對電影界的貢獻應有的評價,並將當年的爭論擱置起來,但這個獎仍受到很大的爭議。
1947年,卡贊在紐約與李?斯特拉斯伯合創了演員工作室,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心理現實主義結合美國的情況加以發展而形成一種表演理論,並培養出馬龍?白蘭度、詹姆斯?迪恩、華倫?貝提等大演員,對50—60年代的美國表演藝術産生過很大影響。同年,卡贊導演的《君子協定》爲其獲得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1951年的的舞臺劇《欲望號街車》更加確定了他的地位和聲譽;1954年,卡贊憑借《碼頭風雲》再次問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卡贊在20世紀30年代曾短時間加入過共産黨,後由于對斯大林主義僵化意識形態的不滿逐漸脫離了共産黨。50年代,卡贊涉及美國好萊塢政治“黑名單”事件,在麥卡錫主義時期采取的反共態度和在衆院非美行爲調查委員會(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作證、揭發他人的行爲,結果令包括查理?卓別林、奧森?威爾斯在內的很多自由派導演、編劇流亡海外,但他的導演事業仍如日中天。60年代卡贊逐漸退出演藝圈,但賣友求榮的名號仍如影隨形,而他則一直保持沈默,至今仍拒絕爲“黑名單”事件做出道歉。
1999年,卡贊獲得奧斯卡終生成就獎,現場一半人起身鼓掌,另一半人卻坐著不動。盡管好萊塢很多人認爲應給予卡贊對電影界的貢獻應有的評價,並將當年的爭論擱置起來,但這個獎仍受到很大的爭議。
演員
影片改編自同名舞臺劇,伊利亞?卡贊幾乎是以舞臺劇的原班人馬拍攝了本片,惟一的改變就是影片中內心世界最複雜的一個角色——布蘭奇的扮演者換成了費雯?麗。飾演布蘭奇的費雯?麗當時正經曆了事業和婚姻的雙重挫折,已呈現出精神不穩的初期症狀。人生的失意使她能將自身充分融入布蘭奇這位香消玉隕但仍緬懷青春的半老徐娘形象中,把“我要的不是現實,是魔幻”的幻想與矛盾心理刻劃得淋漓盡致,樹立了電影表演藝術的典範。據說費雯?麗拍完這部電影從片場直接被送進精神病院治療。
出演斯坦利的馬龍?白蘭度當時尚不是一線大牌,對于馬龍?白蘭度而言,《欲望號街車》是其晉身于好萊塢最爲難得的好機會,但他非常不喜歡劇中的那個角色,因爲斯坦利在費雯?麗的面前“太象是一頭野獸,而不是人!”但他侵略性十足的個性化演出方式卻使得他得到了主流評論界以及影迷們極大的認同與反響。他在影片中穿著緊身牛仔褲,白色汗衫顯出鼓凸的肌肉,這一形象讓他成爲50年代的性感偶像,也讓不著外衣而顯露白色汗衫成爲性感的符號,流行至今。
出演斯坦利的馬龍?白蘭度當時尚不是一線大牌,對于馬龍?白蘭度而言,《欲望號街車》是其晉身于好萊塢最爲難得的好機會,但他非常不喜歡劇中的那個角色,因爲斯坦利在費雯?麗的面前“太象是一頭野獸,而不是人!”但他侵略性十足的個性化演出方式卻使得他得到了主流評論界以及影迷們極大的認同與反響。他在影片中穿著緊身牛仔褲,白色汗衫顯出鼓凸的肌肉,這一形象讓他成爲50年代的性感偶像,也讓不著外衣而顯露白色汗衫成爲性感的符號,流行至今。
編劇
《欲望號街車》是美國文學史上最經典的劇作之一,曾被改編成各種舞臺劇,其中包括世界著名指揮大師普列文作曲的歌劇版。在此片中可看出編劇田納西?威廉姆斯大師級的功力,戲劇沖突的矛盾被表現得無處不在。
威廉姆斯是著名的同性戀者,此劇在羅馬排演時,大導演維斯康堤曾對威廉姆斯說:“布蘭奇就是你。”維斯康堤頗有見地,事實上布蘭奇是威廉姆斯與其姐姐若絲合起來的畫像。在威廉姆斯的心目中,布蘭奇這一遲暮美人可謂是美國沒落南方的代表。布蘭奇具有若絲的神經質、敏感脆弱,但又有南方仕女的高貴;而她所患的靈與肉的分裂症卻是威廉姆斯的,她對美與詩無窮的向往、在肉欲的墮落中掙紮尋找救贖,則完全是威廉姆斯本人的經驗。威廉姆斯對布蘭奇灌注了如許深厚的個人感情,難怪布蘭奇從靈魂深處發出來求援的哀號是如此震撼人心。
1983年,威廉姆斯的屍體在紐約麗榭飯店的套房被發現:他試圖用藥瓶蓋來盛兩粒安眠藥,但瓶蓋不小心掉入了喉腔,使其梗噎而死。無獨有偶,在《欲望號街車》中,布蘭奇?杜波瓦就是在麗榭街走完了人生之旅。
威廉姆斯是著名的同性戀者,此劇在羅馬排演時,大導演維斯康堤曾對威廉姆斯說:“布蘭奇就是你。”維斯康堤頗有見地,事實上布蘭奇是威廉姆斯與其姐姐若絲合起來的畫像。在威廉姆斯的心目中,布蘭奇這一遲暮美人可謂是美國沒落南方的代表。布蘭奇具有若絲的神經質、敏感脆弱,但又有南方仕女的高貴;而她所患的靈與肉的分裂症卻是威廉姆斯的,她對美與詩無窮的向往、在肉欲的墮落中掙紮尋找救贖,則完全是威廉姆斯本人的經驗。威廉姆斯對布蘭奇灌注了如許深厚的個人感情,難怪布蘭奇從靈魂深處發出來求援的哀號是如此震撼人心。
1983年,威廉姆斯的屍體在紐約麗榭飯店的套房被發現:他試圖用藥瓶蓋來盛兩粒安眠藥,但瓶蓋不小心掉入了喉腔,使其梗噎而死。無獨有偶,在《欲望號街車》中,布蘭奇?杜波瓦就是在麗榭街走完了人生之旅。
音樂
從《推銷員之死》開始與卡贊合作的音樂家阿列克斯?諾斯將古典樂和爵士融合起來,爲本片創造了獨到的音樂,這位獲得過15次奧斯卡最佳配樂提名的音樂家一次都沒有獲得過奧斯卡,終于在1986年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也是惟一獲此殊榮的作曲家。
精彩花絮
影片按預定計劃拍攝了36天。
盡管費雯?麗認爲馬龍?白蘭度是一個極爲情緒化的人,而馬龍?白蘭度則認爲費雯?麗是一個嚴肅得乏味的人,但兩人卻很快成爲朋友並且合作愉快。
《欲望號街車》是田納西?威廉姆斯最好的劇本,他自己表示:除了卡贊外,他不接受任何人改編這個劇本。而卡贊則一定要讓當時尚籍籍無名的馬龍?白蘭度來扮演男主角。卡贊給了白蘭度20美元,讓他搭火車去見威廉姆斯。但白蘭度先把錢用了,改坐便車去,花了3天才見到威廉姆斯。而正是白蘭度身上那種滿不在乎的氣質吸引了威廉姆斯,使他對白蘭度滿意之極。
由于當年的海斯法典,劇本在送交後審查辦公室提出有些戲必須刪除,這讓卡贊相當不舍,邊刪邊感到惋惜,一些情節被淡化處理,最終雙面還是達成了妥協。除此以外,還有道德委員會與電影的沖突,影片差點被歸入“不適合天主教徒觀賞” 的C類,電影因此進行了刪節,日後,這些被刪去的片段才得以完整呈現。
《伊利亞?卡贊自傳》的作者理查德?斯奇凱爾曾透露:卡贊原本想要大改動舞臺劇的形式來拍電影,後又改變主意。但電影並不是完全照搬舞臺劇。電影與戲劇有著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伊利亞?卡贊對電影的分鏡並不喜歡,他坦言一個好導演到片場時是無法確定怎麽做的,而他正是那種到了片場會有更多創作性的導演。
馬龍?白蘭度在此片中遵循的是“方法派演技”,即讓人物自身完全融入角色的表演方式。這種看似自由而無物的表演方式,除要根據演員自身性格作爲模板之外,更需要創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在此後的半個世紀中,方法派統治了好萊塢,包括保羅?紐曼、羅伯特?德尼羅、傑克?尼科爾森、西恩?潘在內的演員都受其影響。
盡管費雯?麗認爲馬龍?白蘭度是一個極爲情緒化的人,而馬龍?白蘭度則認爲費雯?麗是一個嚴肅得乏味的人,但兩人卻很快成爲朋友並且合作愉快。
《欲望號街車》是田納西?威廉姆斯最好的劇本,他自己表示:除了卡贊外,他不接受任何人改編這個劇本。而卡贊則一定要讓當時尚籍籍無名的馬龍?白蘭度來扮演男主角。卡贊給了白蘭度20美元,讓他搭火車去見威廉姆斯。但白蘭度先把錢用了,改坐便車去,花了3天才見到威廉姆斯。而正是白蘭度身上那種滿不在乎的氣質吸引了威廉姆斯,使他對白蘭度滿意之極。
由于當年的海斯法典,劇本在送交後審查辦公室提出有些戲必須刪除,這讓卡贊相當不舍,邊刪邊感到惋惜,一些情節被淡化處理,最終雙面還是達成了妥協。除此以外,還有道德委員會與電影的沖突,影片差點被歸入“不適合天主教徒觀賞” 的C類,電影因此進行了刪節,日後,這些被刪去的片段才得以完整呈現。
《伊利亞?卡贊自傳》的作者理查德?斯奇凱爾曾透露:卡贊原本想要大改動舞臺劇的形式來拍電影,後又改變主意。但電影並不是完全照搬舞臺劇。電影與戲劇有著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伊利亞?卡贊對電影的分鏡並不喜歡,他坦言一個好導演到片場時是無法確定怎麽做的,而他正是那種到了片場會有更多創作性的導演。
馬龍?白蘭度在此片中遵循的是“方法派演技”,即讓人物自身完全融入角色的表演方式。這種看似自由而無物的表演方式,除要根據演員自身性格作爲模板之外,更需要創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在此後的半個世紀中,方法派統治了好萊塢,包括保羅?紐曼、羅伯特?德尼羅、傑克?尼科爾森、西恩?潘在內的演員都受其影響。
穿幫鏡頭
當斯坦利將收音機扔向身後的窗戶時,收音機徑直穿過了窗戶。
當米奇擁抱布蘭奇時,布蘭奇用雙臂摟住米奇的肩膀,而在下面的鏡頭裏,布蘭奇則不是將其左手就是右手搭在米奇的肩膀上。
http://baike.baidu.com/view/348297.html?tp=0_11
當米奇擁抱布蘭奇時,布蘭奇用雙臂摟住米奇的肩膀,而在下面的鏡頭裏,布蘭奇則不是將其左手就是右手搭在米奇的肩膀上。
http://baike.baidu.com/view/348297.html?tp=0_11
田納西威廉斯>百度百科
托馬斯?拉尼爾?威廉斯(Thomas Lanier Williams,1911年3月26日-1983年2月25日),或更出名的是他的筆名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是一個劇作家。他于1955年以他的Cat on A Hot Tim Roof贏得普利策戲劇獎。
田納西?威廉斯童年生活的不幸在帶給他創傷的同時也爲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不少素材。他的童年是在沈默與壓抑中度過的,田納西後來回憶說:“(書本成了)我的歸隱地,我的洞穴,我的避難所。我在逃避什麽呢?我那時體弱多病,鄰居的男孩笑我娘娘腔,父親也稱我爲南希小姐,因爲我寧願呆在外公的藏書屋裏埋頭閱讀,也不願意出去玩彈子遊戲或者打棒球。”在那個時候,年少的田納西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同性戀的傾向,這導致他後來在一段時期內曾爲自己的這種傾向感到自責。
無論是《欲望號街車》,《玻璃動物園》,還是《熱鐵皮屋頂上的貓》,在田納西的作品中充滿了欲望和壓抑這兩種元素,並且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會出現同性戀者的影子:《欲望號街車》中白蘭奇的丈夫,《熱鐵皮屋頂上的貓》中的兩兄弟,而1951的《玫瑰紋身》“獻給弗蘭克,以感謝他帶給我的西西裏陽光”更是直接地寫給了自己的意大利情人——比他小11歲的弗蘭克?梅羅。
“當你的生命之火漸趨黯淡,你開始相信最後的那點光亮在譜寫黑暗的前奏之時,也爲你指明了什麽”,這是田納西在梅羅死後在他的照片上寫下一句話,從此之後,田納西陷入了十年被他自己稱爲是“昏沈歲月”的生活,毒品酒精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我的作品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社會如何迫使那些心智敏感而又不想循規蹈矩的人走向毀滅。”田納西?威廉斯說。同《欲望號街車》中的白蘭奇一樣、《瘋花夢醉星期天》中的多若茜,也是向往美好卻最終被現實擲回地面的女人,他們在田納西的作品中反複出現,因爲他本身就是這樣一個敏感而脆弱的人。
姐姐羅絲的病是田納西最大的夢魘,他一直生活在恐懼中,害怕自己和姐姐一樣患上精神分裂症,害怕自己也被迫做腦葉切除手術;他的壓抑和他的欲望全然體現在他的作品中,曾經的過分壓抑也是造成他後來放浪生活的主因。
1983年,田納西因吞食藥片導致窒息死亡,最終,這位美國戲劇的標志性人物、這位備受爭議的天才以極其戲劇化的方式走完了一生,留下了身後的一片唏噓歎息。電影《欲望號街車》導演艾利亞?卡贊指出:“生命的一切是他的戲劇,而他戲劇裏的一切就是他的生命。”
http://baike.baidu.com/view/362079.html?tp=4_11
田納西?威廉斯童年生活的不幸在帶給他創傷的同時也爲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不少素材。他的童年是在沈默與壓抑中度過的,田納西後來回憶說:“(書本成了)我的歸隱地,我的洞穴,我的避難所。我在逃避什麽呢?我那時體弱多病,鄰居的男孩笑我娘娘腔,父親也稱我爲南希小姐,因爲我寧願呆在外公的藏書屋裏埋頭閱讀,也不願意出去玩彈子遊戲或者打棒球。”在那個時候,年少的田納西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同性戀的傾向,這導致他後來在一段時期內曾爲自己的這種傾向感到自責。
無論是《欲望號街車》,《玻璃動物園》,還是《熱鐵皮屋頂上的貓》,在田納西的作品中充滿了欲望和壓抑這兩種元素,並且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會出現同性戀者的影子:《欲望號街車》中白蘭奇的丈夫,《熱鐵皮屋頂上的貓》中的兩兄弟,而1951的《玫瑰紋身》“獻給弗蘭克,以感謝他帶給我的西西裏陽光”更是直接地寫給了自己的意大利情人——比他小11歲的弗蘭克?梅羅。
“當你的生命之火漸趨黯淡,你開始相信最後的那點光亮在譜寫黑暗的前奏之時,也爲你指明了什麽”,這是田納西在梅羅死後在他的照片上寫下一句話,從此之後,田納西陷入了十年被他自己稱爲是“昏沈歲月”的生活,毒品酒精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我的作品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社會如何迫使那些心智敏感而又不想循規蹈矩的人走向毀滅。”田納西?威廉斯說。同《欲望號街車》中的白蘭奇一樣、《瘋花夢醉星期天》中的多若茜,也是向往美好卻最終被現實擲回地面的女人,他們在田納西的作品中反複出現,因爲他本身就是這樣一個敏感而脆弱的人。
姐姐羅絲的病是田納西最大的夢魘,他一直生活在恐懼中,害怕自己和姐姐一樣患上精神分裂症,害怕自己也被迫做腦葉切除手術;他的壓抑和他的欲望全然體現在他的作品中,曾經的過分壓抑也是造成他後來放浪生活的主因。
1983年,田納西因吞食藥片導致窒息死亡,最終,這位美國戲劇的標志性人物、這位備受爭議的天才以極其戲劇化的方式走完了一生,留下了身後的一片唏噓歎息。電影《欲望號街車》導演艾利亞?卡贊指出:“生命的一切是他的戲劇,而他戲劇裏的一切就是他的生命。”
http://baike.baidu.com/view/362079.html?tp=4_11
同是天涯淪落人---《慾望街車》伊力卡山
看完電影,令人憐憫白蘭琪的遭遇。
主線慾望,一開始就藉著問路來象徵:搭上「慾望號」街車,轉搭「墓園號」,經過六個街口就到「歡樂坡」。這些名詞中意喻的慾望、死亡、空幻的歡樂,女主角沒有一項躲過。
白蘭琪出身於農場大族。家道中落後,姊姊不肯被這個空殼子綁住,一走了之。白蘭琪留下來,獨力支撐衰敗的家業,造成長期的心理壓力。她對姊姊說:「妳到外地找出路,我卻要想辦法把老家扶起來。我不是說妳不對,但所有的負擔都在我身上。妳放棄,而我留下來奮鬥、差點沒命。看看我和我所受的打擊!所有的人,一長串的走向墳場。爸媽相繼去世,你只是時間到了回家參加葬禮。比起真正的死亡,喪禮美麗多了。你怎能想像生病和死亡的痛苦?」
家人一個個死,家產一處處敗,屋簷下處處散著腐敗的黴味。這些陰森印象不斷侵擾著她,使她的心逃向輝煌的舊時光裡。那裡充滿了熟悉的美,全是對老式上流社會的歌頌。不化妝不見人、音樂聲中開燈、在唯美的宴廳中翩翩起舞。這些圍繞在香水、桂冠、男士殷勤獻花的往事,支撐著白蘭琪失落的那種身份、姿態。她像金絲雀般,躲在一副舊籠子裡喘氣。
籠子裡,還有丈夫。丈夫的死,像一件沾血的鬥篷永遠罩著她。情書、舞曲、宴廳,一切與他死亡有關的,不時在她腦中嗡嗡作響。她曾經崇拜丈夫,直到那天宴會。她發現丈夫是同性戀,撞見他和男人作愛,她覺得所有的愛都被出賣。「你這懦夫,我失去了對你的敬意、我看不起你。」當時她是這樣罵的。結果丈夫羞愧的在湖邊自殺。事後她很害怕,覺得丈夫是被自己殺死的。
除了丈夫,還有慾望也纏住了她。現實中茫茫然全是滅亡、悔恨。她渴望再得到愛,但愛已碎,只剩下慾望。慾望中有愛的感覺,可以帶她離開現實。她像是無處可去,只能待在慾望街車裡,等著偶然上下的男人來作陪。白蘭琪說:「丈夫死後,我似乎只有和陌生人相處,才能填補我內心的空虛。就是這種驚恐的心情吧,讓我在男人之間找尋呵護,甚至還挑上了一個十七歲的男孩。」慾望,是漆黑死寂中的光點,亮著一條生路。有慾望,她就能抓住某種意義活下去,因為「死亡的相反是慾望」。
這個慾望,緊接著用了三層關係來說。米契、報社小弟、姊夫史坦利。
米契,最是白蘭琪心中的理想男子。木訥憨直,有些舊社會的男士氣質,而且斯文有禮。她愛上米契,像感謝上帝般的擁抱他,不敢相信自己還值得這樣的好運。白蘭琪甚至能對他坦露丈夫之死,說出了心中最可怕的陰影。她珍惜這份愛,不敢錯過。她緊張的告訴姊姊:「我需要休息、需要重過一個平靜的生活。我很需要米契。如果他也真愛我,我就可以離開妳這裡,不再成為任何人的麻煩。」她覺得米契是唯一可託之人。而她,也有米契欣賞的高雅舉止,一個懂文學也懂煙盒上詩句的英文老師,雍容有貴氣。
白蘭琪本來有機會藉著愛開始脫離不幸,雖然米契遲早會大喊「你不是正派的人、你不清白、我不能娶你」。但她還有機會。過去的放蕩行跡與歇斯底裏,米契最終也許接納、也許拒絕,至少機會還在那兒,因為她自己說:「我的內心是不騙人的,我的心中沒有假話。」
不過,慾望從未是單純的。她一面愛上米契,一面又克制不住年輕小子的吸引。英俊的報社小弟,是充滿青春光澤的美少年。少年太美了,她太習慣了,她是不由自主的靠上去。稚嫩的臉龐像死去丈夫那樣,未經世故,如初生小羊般的溫馴。白蘭琪老練多了。她留住他、和他說話、吻他。一切突如其來地發生,又突如其來地結束,露水一夜般的,她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回事。
舊家園的創傷,引她逃到慾望中。偏偏她又活在舊社會的價值觀中,她只能要莊重典雅的愛。她被慾望抓著擺盪,從米契這邊,又盪到英俊小弟那邊。而對史坦利,她嫌他粗俗,笑他全身上下沒一處有教養的調調,她還勸姊姊:「他是平凡的,天性中沒有一點紳士氣息。你不會忘了我們是如何被教育的吧?他的行為像是野獸。有野獸的特性,不像人類。簡直是個落後千年的人猿,是個石器時代的山大王。每天帶著生肉回家,而妳就在家裡等。然後他也許揍妳、也許呼嚕嚕要親你。姊姊,我們離上帝的形象也許太遠了。但人畢竟是有進步的,像是藝術、詩歌和音樂。一些感情更溫柔的人,已經有了小小的開始。不管這會通向何方,我們都要把它發揚光大,要在黑暗的行進中緊緊握著,不要讓野獸擋住了去路。」
然而,這樣的批評幾乎洩漏了一個秘密:他讓我的心怦怦跳。明明是頭沒教養的野獸,卻是最具陽剛魅力的。碰到他的手,就讓人喘不過氣,更別說是那直接搶入眼底的結實體格。透溼透亮的汗水下、肌肉完美的沒有半點鬆懈,分明有種火熱的東西裹在裡面。白蘭琪幾乎不敢正眼去看,拚命要掩藏這個心,像小白兔生怕被獵人發現。因而,她和史坦利面對面時雖然想入非非,卻得若無其事的說他是「單純、直接、誠實、有一點偏向原始性」的人。她努力壓制,不讓自己有這個慾望。因為他是姊夫,不可以。
隨著主線慾望的進行,另一條主線逐漸浮上來,就是粗暴。
史坦利,波蘭裔工人,活在一個和白蘭琪完全不同的世界。髒亂的巷道、狹窄破舊的老社區。人們不聽音樂、不向女士獻殷勤、扯開嗓門當街吆喝自己的女人。他一會兒打老婆、一會兒疼老婆。粗話不離口,懶得婆婆媽媽。每晚不是酗酒,就是聚賭。當他聽到老婆的祖產沒了,一想到沒分半毛錢就氣壞了。賭輸錢,遷怒到白蘭琪的音樂,惡狠狠的衝去把收音機砸出窗外。完全不理會別人、一派大男人的霸道。怒火上來,懷著身孕的妻子也照打不誤。 史坦利在這些事上的蠻橫,換個領域,卻搖身一變成了正人君子。他挖掘白蘭琪的過去、拿來刺激她,嘲笑她是不要臉的婊子。他看不慣白蘭琪的狗屁清高,索性一股腦的把她踹爛。他把所有的醜事全抖出來,一五一十告訴米契,讓米契覺得丟臉而打消了求婚念頭。
已經變得神經質、習慣以幻想逃避現實的白蘭琪,走投無路的來投靠姊姊。姊姊其實幫不上忙,只能哄她讓她平靜,沒有辦法解開她的心結。她已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但總算還剩下一個意志:要逃、逃的遠遠的。原以為可以倚靠唯一的親人切斷過去,原以為可以重來,結果卻碰上更大的傷害。煎熬她、不敢去想的惡夢通通回來了,她又變回一個鄰裏口中不折不扣的壞女人。
然後是更粗劣的強暴。困在慾望中的白蘭琪能不能解脫出來?不知道。也許是自我覺醒、也許是米契的愛、也許是生活中某個突來的事件、也許是年紀,也許是份工作。但是來不及了,最後這小小的火苗被強暴一下的噴熄了。
史坦利的強暴是有意無意間喚來的。他的直覺看穿了白蘭琪,所以他邪笑:「你覺得我想騷擾妳嗎?原來你是喜歡粗的。」然後獸性大發。強暴,徹底揭露了她的慾望。白蘭琪對慾望是敏感的、情不自禁的。但她腦中直直橫橫架著的全是舊社會的禮教、風度、紳士淑女應該如何如何。現在,她成了十足的蕩婦,坐實了勾搭姊夫的姦名。她不敢相信、不能接受、也無法去想。街頭巷尾從此會怎麼耳語?私通?強暴?淫婦?她原本抓著的殘餘求生念頭,一鬆手全放了、瘋了。電影終幕,被老醫生帶走的她,依然在嘴邊無助的囈語:「你是誰都不要緊,我總得依賴陌生人的好意。」
這是關鍵的一場戲。當年《慾望街車》發行時,審查者認爲這是不道德、墮落粗俗的,要求修剪。編劇被迫調整了部份情節,但堅持不肯刪除這段戲。他解釋:「這是一齣獨特且非常有道德意義的戲劇,它的用意是最深也最真的。史坦利對白蘭琪的強暴,是劇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關係到全劇的真實性。如果沒了這場戲,全劇將失去意義。」
為什麼這場戲是關鍵?
因為這是電影要講的主題。與其說,這段戲是在揭露新社會的野蠻與暴力,摧殘了舊社會的溫柔與精緻。不如說,這是在控訴強者對弱者的粗暴。性的粗暴,是所有粗暴中最強烈的、讓人最不堪的。編劇要突顯粗暴,並以粗暴總結全劇。故事的重心,從「慾望」一轉而為「粗暴」。電影在指控社會對於常軌外的人是怎麼對待的。白蘭琪曾經粗暴的對待她的丈夫,到頭來竟也報應似的被史坦利粗暴的對待。丈夫因她的粗暴而羞死,白蘭琪因史坦利的粗暴而發瘋。它藉由白蘭琪的遭遇去看一個邊緣、敏感、容易受傷的心靈,然後大聲的告訴世人:慾望使人脆弱,但粗暴使人毀滅。
http://blog.chinatimes.com/onlooker/archive/2007/12/12/225861.html
http://blog.chinatimes.com/onlooker/archive/2007/12/12/225861.html
伊力卡山>維基百科
伊利亞?卡贊伊利亞?卡贊(Elia Kazan,1909年9月7日-2003年9月28日), 原名伊利亞?卡贊約格羅斯(Elia Kazanjoglous),希臘裔美國話劇、電影導演。由他導演而成為名作的話劇包括田納西?威廉士(Tennessee Williams)的《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48)和《玻璃動物園》(The Glass Menagerie,1944)以及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吾子吾弟》(All My Sons,1947)和《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49)。這些劇目分別奠定了田納西?威廉士、亞瑟?米勒在戲劇界、文學界的地位。
卡贊作為電影導演的貢獻也毫不遜色。 他分別以《紳士協定》(Gentleman's Agreement,1947) 和《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1954)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導演的其他著名電影包括:《慾望號街車》、《伊甸之東》(East of Eden)等。
卡贊在1930年代曾短時間的加入過共產黨。後來,由於對史達林主義僵化意識形態的不滿,他逐漸脫離了共產黨。然而最具爭議的是,在麥卡錫主義時期他採取的反共態度和在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作證、揭發他人的行為。在被他指證的人中包括演員約翰?加菲爾德。非美委員會調查最終沒有發現任何證據。然而,加菲爾德卻由此被好萊塢拒之門外,並在第二年,他39歲時去世。
1999年,卡贊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儘管好萊塢的很多人認為應該給予卡贊對電影界的貢獻應有的評價,並將當年的爭論擱置起來,這個獎仍然受到很大的爭議。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5%8A%9B%C2%B7%E5%8D%A1%E5%B1%B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5%8A%9B%C2%B7%E5%8D%A1%E5%B1%B1
伊力卡山:生死無定論
美國影史上頭號爭議人物是誰?他的名字叫做伊力.卡山。
一代巨星馬龍.白蘭度離開人間轉眼就要一年了,他的名字,多數人都還記得;但是他的恩師伊力.卡山,死了也才兩年,他的名字,卻已經被後生晚輩給漸漸淡忘了。
對於熱愛電影的人,伊力.卡山的名字,像大山,像巨人。
但是對於曾經被他背叛出賣的人的而言,伊力.卡山的名字,卻是鼠輩的代名詞。
故事,要從他的童年講起。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出生的伊力.卡山,本名叫蓋吉,七歲那年跟著父親移民美國後,才改名叫伊力。他的童年非常清苦,他對美國的第一印象是:「你要先能夠活下去,才可能有成就,才能夠征服它。」他形容每天忙於生計的父親:「每天忙到根本沒有讀書的時間。
但是五官稜線鮮明,鼻頭粗大的伊力.卡山,個性就像他的外型一樣堅毅,他不怕失敗,他的名言是:「只要打不死,失敗就是讓你更堅強的養分。」憑著苦學,憑著聰明和才華,他從劇場發跡,一路打拚到好萊塢,作品部部叫好又叫座,成為好萊塢呼風喚雨的頂尖導演。
三0年代,他在「群體劇場」工作,受到劇場大師李.史特斯堡的「方法論」啟發,體悟了許多表演方法。那段時間的他,正值熱血青年的揚飆時期,受到前衛又偏激的左派革命理念刺激,他參加了共產黨,但是,沒多久就覺得共產黨的口號雖然響亮好聽,但是很快就腐化成為另類的法西斯,政治無趣,藝術才是最愛,又悄悄退出了。
五0年代的美國,面對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威脅,極右派的美國參議員麥卡錫組成了「非美活動委員會」,全面清查美國境內的共產黨同路人,被列寧和史達林視為革命奪權最有力的宣傳武器戲劇和電影工作者,就因為被麥卡錫懷疑陰謀控制影劇界遂行洗腦陰謀,而成為清查對象。
一九五二年的四月十日,伊力.卡山被傳喚到委員會上作証,面對這種侵犯人權和人性尊嚴的行為,出人意料 沒有以沈默來抗議抵制,卻供出了八位昔日同為共產黨同路人的同志「黑名單」,大導演搖身一變成為「告密者」,成為「叛徒」,成為「出賣朋友和同儕的『猶大』」。
昔日夥伴指控他「收了錢」才出賣同志,輿論清議也質疑他「今是昨非」的搖擺心態,可是他不以為意,甚至還在紐約時報上登廣告,為自己的作為辯護,「姑息是共產黨的溫床,」這則廣告上這樣寫著,「自由主義者不全是壞人,但是卻很容易被人誤認是共產黨的同路人,所以自由主義者應該勇敢地站出來講話。」從此,反共的右派人士視他為大英雄,瞧不起他的人,就用「鼠輩」來形容他。
與他齊名的文壇大師亞瑟米勒提起這段往事時曾說過:「我很同情他,但是我也很怕他。因為如果我也曾經是他的同志,他也可能犧牲我……赤色份子並不可怕,難測人心才可怕。」
共產黨其實從來沒有控制過好萊塢,甚至也沒有成為氣候。但是黑名單事件,卻使上榜人物立刻面臨失業破產,夢想破滅,生計無著的困境,面對肅殺氣氛,不得不噤若寒蟬的他們,不但寫的劇本沒人要,已經完成的劇本還得把名字拿掉,頭上好像戴了一頂「可恥」的帽子,到處都受到異樣眼光岐視。
時過境遷,以「時代悲劇」來形容伊力.卡山當年左右為難的處境,毋寧是最貼切的蓋棺論定之詞,就像華倫比提曾經說過的:「那是個沒有英雄與歹徒的年代,大家都是時代的犧牲者。」
黑名單事件之後,伊力.卡山拍出了轟動一時的《岸上風雲》,藉著碼頭工人的工潮事件,透過馬龍白蘭度的背叛與奪權過程,他毫不留情地表現出即使是辛苦掙錢過日子的工人同志,也有著相殘打殺的真相。電影和人生就這樣交錯對話,強烈的戲劇性,使得這部電影征服了當年的奧斯卡,細心的人才看得出他彷彿在訴說自己「橫眉泠對千夫指」的傲氣心境。
對於馬龍.白蘭度而言,伊力.卡山是「演員的導演,也是他合作過的導演中的第一名」,他曾以最高級的形容詞,來讚美他的恩師,理由是:「拍片現場的演員其實都很孤單,導演只會要求,卻不知道該怎麼幫演員,伊力.卡山卻可以深入你的內心和情感,誘導你走進他期待的心理狀態。」
馬龍.白蘭度在《慾望街車》中,飾演性格粗暴如野獸的史丹利,伊力.卡山特別將他的T恤淋成濕淥淥的兩大片,只要看到他汗濕模樣,史丹利骯髒暴戾的野獸性格就直接傳送到觀眾的眼睛和腦袋裡,馬龍回憶說:「伊力強調場景寫實,演員才會有真實的心理效應,所以他不太願意在攝影棚裡作戲,而是喜歡創造劇情場景,環境氣氛對了,演員就會油生自然的反應,這時他才來對演員說:『你再給我好好的去排排這場戲,帶點新東西回來。』」
但是對「慾望街車」的女主角費雯.麗而言,伊力.卡山卻是個矛盾的綜合體,「他是那種會把衣服送進洗衣店,有時候要求洗乾淨,有時候卻要求人家把衣服弄髒弄皺的怪人。」
「風尚」雜誌也曾使用集矛盾、曖昧於一體的文字,來形容採訪他的印象:「他外表不像硬漢,意志卻非常堅定;他很有主見,卻不至於頑固到讓人討厭,他一身是勁,卻又很幽默,有一拖拉庫說不完的笑話。」
一九三○年代,伊力.卡山是舞臺的常勝軍,田納西.威廉斯和亞瑟.米勒的劇作經由他的詮釋,叫好又叫座,蔚為風潮;一九四○年代之後,他則是奧斯卡的常勝軍。從《岸上風雲》、《慾望街車》、《天倫夢覺》到《天涯何處無芳草》,部部都膾炙人口,既有深刻的人性觀察與社會病症診斷,也捧紅了馬龍.白蘭度、詹姆斯.狄恩和華倫.比提等巨星。
在製片和明星當道的五0年代裡,他獨尊編劇,要求跑字幕卡時,編劇要放在明星之前,「因為編劇是電影的源頭和良心,沒有好劇本就拍不出好電影,沒有第一流編劇就寫不出好劇本,除非第一流編劇認為電影也是他的作品,他就寫不出第一流的劇本。」半世紀之前他就有這樣的見解,堪稱影壇宗師。
不過,「告密者」和「捉耙仔」的荊棘重擔畢竟太沈重,人生道路就很難走,五0年代未期,他自我放逐了三年,六0年代重回好萊塢,拍完《天涯何處無芳草》之後,伊力.卡山的創作生涯走到了死胡同,再拍不出好片,也沒有好片可以拍了。他改行做作家,出版過六本小說,雖然歐洲影壇都很肯他的作品是影史經典,權威的柏林影展和坎城影展也都以大師之禮相待,但是一直到他八十九歲高齡,已經遺忘他三十年的好萊塢才又回頭肯定他的藝術成就,決定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他。
1999年,美國影藝學院討論終身成就獎得主時,曾經演出《岸上風雲》的老牌影星卡爾.馬登提議拋開政治禁忌,回歸電影藝術本質,讓大師在有生之年得到他應得的肯定,與會的三十九位委員一致支持了卡爾.馬登的提議。
但是,消息一出,昔日被出賣的同志卻火大了。他們紛紛出面控訴當年被伊力.卡山出賣之後的身心慘狀,「過去很多事我願意饒恕,但是我饒不了伊力.卡山!」曾經躋身黑名單的女星菲比布蘭德說:「我們怎麼可以把榮譽獎頒給一個會出賣同志,根本不名譽的人?」
被他點名上了黑名單的編劇家亞伯拉罕.波蘭斯基甚至說:「我希望有人會槍殺他。」影星金.凱利的第一任妻子貝西.蕾絲就因為被懷疑是共產黨員,慘遭好萊塢拒絕往來,最後被迫移民到歐洲,她說:「那真是一場惡夢,隔了這麼多年,想起那段往事,我還會渾身發抖。」
名編劇麥可.威爾森在「出事」前,曾經替名導演大衛.連的經典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寫了膾炙人口的劇本,但是因為他被認定是「黑名單」上人物,劇本寫得再好也不管用,電影就是不能掛上他的名字,不但苦勞上不了檯面,實質上的收入,也因為名字不見了,沒有人敢再用他,收入大受影響,麥可.威爾森後來抑鬱以終,雖然前幾年,終於洗雪冤情,恢復名譽,再版的《阿拉伯的勞倫斯n》重新掛上他編劇的名字,但是他已經來不及享受他應得的榮耀了。
反對伊力.卡山的資深影人認為奧斯卡過去已經兩度頒發最佳導演獎給他,算是對他電影成就的肯定,但是再頒發終身成就獎,則是對他人品的肯定,這是不可以接受的事。
後來,反對人士在紐約時報登廣告反對奧斯卡頒獎給伊力.卡山,要求他道歉;編劇公會甚至決議抗議發給他終身成就獎,同時還發動大家在後天頒獎典禮之前,到會場外面舉牌抗議,不少影藝學院的會員更在頒獎時刻就「坐在位子上,不要鼓掌,也不要起立致敬……用行動來表示我們的不恥和不滿!」
奧斯卡有史來,從來沒有一位終身成就獎得主引來這麼強烈的反彈。
爭議終於是會過去的,人品或許受到質疑,但是藝術就是藝術,不扯政治是非,《岸上風雲》早已成為經典,連馬龍.白蘭度在片中的名言:「You don't understand! I could've had class. I could've been a contender. I could've been somebody, instead of a bum, which is what I am.」就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電影百大對白的第三名。人人都想做大人物,只是命運弄人,常常就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成了豎仔,伊力.卡山到底是大人物?還是豎仔?顯然,蓋棺還不能論定呢!(楨:?)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243103
爭議終於是會過去的,人品或許受到質疑,但是藝術就是藝術,不扯政治是非,《岸上風雲》早已成為經典,連馬龍.白蘭度在片中的名言:「You don't understand! I could've had class. I could've been a contender. I could've been somebody, instead of a bum, which is what I am.」就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電影百大對白的第三名。人人都想做大人物,只是命運弄人,常常就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成了豎仔,伊力.卡山到底是大人物?還是豎仔?顯然,蓋棺還不能論定呢!(楨:?)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243103
費雯麗(Vivien Leigh,1913年11月5日-1967年7月7日)百度百科
原名維維安?瑪麗?哈特利(Vivien Mary Hartley),英國電影演員。她成功地飾演《亂世佳人》的斯佳麗?奧哈拉和《欲望號街車》的布蘭奇?杜波依斯,兩度獲得奧斯卡獎。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爲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16名。
費雯?麗是一位多産的演員,她與丈夫勞倫斯?奧利弗(又譯奧利維爾)在銀幕上有多次合作,奧利弗導演了多部由她主演的電影。在她30年的表演生涯中,她飾演的角色多變,從諾埃爾?科沃德和蕭伯納喜劇的女主角到經典的莎士比亞劇作中的角色。
費雯?麗以美貌出名,她認爲有時這一點使她不能作爲一個女演員被認真對待,不過她的健康情況是她最大的障礙。躁郁症幾乎伴隨著她整個人生,她也因此獲得了難以相處的名聲,演藝生涯也幾經起伏。1940年代中期,她被診斷爲慢性結核,因爲反複發作變得更加虛弱。1960年,她與奧利弗離婚,直到她因肺結核去世前,她很少出現在銀幕和舞臺上。
費雯?麗是一位多産的演員,她與丈夫勞倫斯?奧利弗(又譯奧利維爾)在銀幕上有多次合作,奧利弗導演了多部由她主演的電影。在她30年的表演生涯中,她飾演的角色多變,從諾埃爾?科沃德和蕭伯納喜劇的女主角到經典的莎士比亞劇作中的角色。
費雯?麗以美貌出名,她認爲有時這一點使她不能作爲一個女演員被認真對待,不過她的健康情況是她最大的障礙。躁郁症幾乎伴隨著她整個人生,她也因此獲得了難以相處的名聲,演藝生涯也幾經起伏。1940年代中期,她被診斷爲慢性結核,因爲反複發作變得更加虛弱。1960年,她與奧利弗離婚,直到她因肺結核去世前,她很少出現在銀幕和舞臺上。
主要舞臺劇作品:
1935-《道德的假面》
1937-《哈姆雷特》
1940-《羅密歐與朱麗葉》
1945-《九死一生》
1950-《欲望號街車》
1951-《凱撒與克裏奧帕特拉》/《安東尼與克裏奧帕特拉》
1955-《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1961-《茶花女》
1963-《同志》
1966-《伊萬諾夫》
電影
1934 - Things Are Looking Up(漸有起色)
1935 - The Village Squire (鄉村奇士)
1935 - Gentlemen's Agreement (紳士的協議)
1935 - Look Up and Laugh
1937 - Fire Over England - 英倫戰火/火燒英倫
1937 - Dark Journey (黑暗旅程)
1937 - Storm in a Teacup (茶杯裏的風暴)
1937 - 21 Days
1938 - A Yank at Oxford
1938 - St. Martin's Lane
1939 - 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飄) (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40 - Waterloo Bridge(魂斷藍橋)
1941 - That Hamilton Woman(漢密爾頓夫人)(又譯:絕代佳人/ 忠魂鵑血離恨天)
1946 - Caesar and Cleopatra(凱撒和克利奧帕特拉)
1947 - Anna Karenina - 安娜卡列琳娜
1951 -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55 - The Deep Blue Sea
1961 - The Roman Spring of Mrs. Stone (羅馬之春)
1965 - Ship of Fools(愚人船)
1937-《哈姆雷特》
1940-《羅密歐與朱麗葉》
1945-《九死一生》
1950-《欲望號街車》
1951-《凱撒與克裏奧帕特拉》/《安東尼與克裏奧帕特拉》
1955-《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1961-《茶花女》
1963-《同志》
1966-《伊萬諾夫》
電影
1934 - Things Are Looking Up(漸有起色)
1935 - The Village Squire (鄉村奇士)
1935 - Gentlemen's Agreement (紳士的協議)
1935 - Look Up and Laugh
1937 - Fire Over England - 英倫戰火/火燒英倫
1937 - Dark Journey (黑暗旅程)
1937 - Storm in a Teacup (茶杯裏的風暴)
1937 - 21 Days
1938 - A Yank at Oxford
1938 - St. Martin's Lane
1939 - 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飄) (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40 - Waterloo Bridge(魂斷藍橋)
1941 - That Hamilton Woman(漢密爾頓夫人)(又譯:絕代佳人/ 忠魂鵑血離恨天)
1946 - Caesar and Cleopatra(凱撒和克利奧帕特拉)
1947 - Anna Karenina - 安娜卡列琳娜
1951 -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55 - The Deep Blue Sea
1961 - The Roman Spring of Mrs. Stone (羅馬之春)
1965 - Ship of Fools(愚人船)
電影獎項:
■奧斯卡獎 Oscar / Academy Award
1940 獲獎 最佳女主角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1952 獲獎 最佳女主角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說明】費雯?麗未出席頒獎典禮,該獎由葛麗亞?嘉遜(Greer Garson)代領
■金球獎 Golden Globe Awards
1952 提名 最佳女主角(劇情類)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英國學院獎 BAFTA
1953 獲獎 最佳英國女演員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NYFCC Award
1939 獲獎 最佳女主角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1951 獲獎 最佳女主角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西班牙聖後迪獎 Sant Jordi Awards
1957 獲獎 特別獎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Venice Film Festival Volpi Cup
1951 獲獎 最佳女演員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其他表演獎項:
■戲劇 托尼獎 Tony Awards
1963 獲獎 最佳女主角(音樂類) Tovarich 同志
1940 獲獎 最佳女主角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1952 獲獎 最佳女主角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說明】費雯?麗未出席頒獎典禮,該獎由葛麗亞?嘉遜(Greer Garson)代領
■金球獎 Golden Globe Awards
1952 提名 最佳女主角(劇情類)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英國學院獎 BAFTA
1953 獲獎 最佳英國女演員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NYFCC Award
1939 獲獎 最佳女主角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1951 獲獎 最佳女主角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西班牙聖後迪獎 Sant Jordi Awards
1957 獲獎 特別獎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Venice Film Festival Volpi Cup
1951 獲獎 最佳女演員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其他表演獎項:
■戲劇 托尼獎 Tony Awards
1963 獲獎 最佳女主角(音樂類) Tovarich 同志
其他榮譽:
■ 好萊塢星光大道明星 Star on the Walk of Fame
好萊塢名人大道6773號(6773 Hollywood Blvd)紀念星
■ 美國電影協會百年百大明星 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100 Years... 100 Stars
1999 獲選 美國電影協會百年最偉大女明星第16名
經典形象
《亂世佳人》中斯佳麗狡黠的眼神,《魂斷藍橋》中瑪拉純真無邪的笑臉、《欲望號街車》中遲暮美人的無奈與瘋狂,是費雯?麗留給世界影壇的不朽形象。
當她以《亂世佳人》獲封奧斯卡影後時,宣讀的評委鑒定是:“她有如此的美貌,根本不必有如此的演技;她有如此的演技,根本不必有如此的美貌。” 12年後,《欲望號街車》中那個年華逝去、紅顔不再的瘋顛婦人,使她再登影後寶座。由此看來,光陰可以逝去,美人卻不遲暮。
好萊塢名人大道6773號(6773 Hollywood Blvd)紀念星
■ 美國電影協會百年百大明星 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100 Years... 100 Stars
1999 獲選 美國電影協會百年最偉大女明星第16名
經典形象
《亂世佳人》中斯佳麗狡黠的眼神,《魂斷藍橋》中瑪拉純真無邪的笑臉、《欲望號街車》中遲暮美人的無奈與瘋狂,是費雯?麗留給世界影壇的不朽形象。
當她以《亂世佳人》獲封奧斯卡影後時,宣讀的評委鑒定是:“她有如此的美貌,根本不必有如此的演技;她有如此的演技,根本不必有如此的美貌。” 12年後,《欲望號街車》中那個年華逝去、紅顔不再的瘋顛婦人,使她再登影後寶座。由此看來,光陰可以逝去,美人卻不遲暮。
詳細介紹
費雯麗1913年11月5日出生于印度大吉嶺海峽附近的一個偏僻地方,費雯麗在印度這個美麗的國家度過了她生命中最初的六年,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在進行中,父母想要返回祖國英國,但因爲戰火阻隔,還是呆在印度。但是母親想要她接受正規的教會教育,于是在戰爭結束後把費雯麗送回了英國,費雯麗成爲了當時學校裏年紀最小的學生。後來母親又把她送到了位于倫敦西區的一所戲劇學校裏,在那裏費雯麗就立志做一名女演員。畢業後費雯麗遇見了赫伯特雷並且嫁給了他。1935年,費雯麗在影片《村莊地主》中扮演了羅斯溫娜伯麗斯,這是費雯麗首次出演電影。同年費雯麗出演了三部影片:《情況好轉》、《仰面大笑》和《君子協定》。
1938年,費雯麗去美國看望她的丈夫勞倫斯奧利弗,那時勞倫斯正在拍攝影片《呼嘯山莊》。在那裏,費雯麗幸運地遇見了塞爾茲尼克兄弟,兄弟倆兒正好在爲影片《飄》布置焚毀的亞特蘭大市的拍攝現場。而片中斯卡利特哈拉的角色還沒有確定演員,費雯麗被邀請去試鏡。當時有好幾位大牌演員都是這個角色的候選人,像諾瑪西拉、凱瑟琳赫本和鮑萊特喬達德,而且事實上輿論都認爲喬達德夫人是這個角色的最佳人選。盡管如此,四天後費雯麗被通知她獲得了自己夢想的角色,其余者則被淘汰。影片《飄》後來成爲了電影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一部電影,也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費雯麗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她領獎時的名字是勞倫斯夫人的名字。1940年,費雯麗出演了兩部影片:《魂斷藍橋》和《21天》,但反響不大;同年費雯麗和勞倫斯奧利弗結婚,1941年兩人合演了影片《哈密爾頓的女人》。1944年在拍攝影片《凱撒和克列奧帕特拉》時,費雯麗懷孕了,她兩次都流産,同時患上了肺結核病,情緒時而狂躁時而壓抑。盡管如此,影迷們卻依然鍾情于她。1951年費雯麗在影片《欲望號街車》爲自己贏得了第二個奧斯卡金像獎,這之後直到1955年她才主演了影片《深藍色的海洋》,又事隔多年,1961年費雯麗主演了影片《羅馬之春》。
費雯麗最後一次出現在銀幕上是影片《愚人船》,扮演一個失落的貴婦。1967年7月7日費雯麗因突發肺結核去世,享年53歲。按她的遺願,死後她的角膜捐獻出來;遺體火化,將骨灰灑進她生前最喜愛的小湖裏;自己收藏的名畫德加的《浴女》贈給前夫勞倫斯奧利佛。
她是律師家的女主人,卻渴望成爲一名女演員
1931年,當31歲的霍爾曼在街道上遇見18歲的費雯麗時,這位一向舉止得體的律師竟目不轉睛地盯著眼前那張令人神往的臉:圓潤而俊俏的下頜,唇線清晰而優雅,雙眸閃動出奪人心魄的聰慧,面龐秀麗得舉世無雙。霍爾曼律師按部就班的人生由此突然出現了愛情故事。
霍爾曼在街區的舞會上得以與費雯麗相識,他用最紳士的風度帶著她起舞,他關切地與她聊到她的生活和願望,對于在修道院長大的費雯麗來說,霍爾曼律師成熟的親切與溫存是她從未遇到的。第二年,費雯麗考上了皇家戲劇學院。于是,霍爾曼每天都在她下課的時候等在學院門口。出身名門,劍橋畢業,在倫敦有自己的事務所,還有衆多事業有成的朋友,霍爾曼所具有的一切令費雯麗感受到一個男人的智慧是多麽值得敬重。後來,霍爾曼律師所有的朋友對那時的費雯麗記憶最深的是:美麗而柔順。
只有母親了解費雯麗的生命裏其實潛藏著不可遏制的激情,她知道這一點是溫文爾雅的霍爾曼根本無法理解也不可能接受的,她警告費雯麗欽佩一個人並不等于愛這個人。但是,費雯麗從6歲起就獨自與修道院的嬤嬤一起生活,這讓她後來一生遇事總是習慣于首先揣摩別人的願望,哪怕要隱忍下對自己的傷害。所以,當霍爾曼律師向她求婚時,還是學生的費雯麗就答應了。
費雯麗成了霍爾曼家安逸的女主人,成了一個漂亮女孩兒的母親。但是不久,費雯麗就告訴霍爾曼,她要回皇家戲劇學院繼續學習。她沒對霍爾曼說的是,她想成爲一名優秀的女演員。霍爾曼律師對舞臺不屑一顧,他的智慧再也不曾造訪過費雯麗內心的渴望。他先是憤怒,繼而嘲諷,後來就不解地沈默了。而費雯麗渴望著走上舞臺;同時,她又不願傷害霍爾曼和女兒。費雯麗天性的敏感令她深切地感受著自己的痛苦,她在這種苦痛中獲得了她對男女情愛最果敢也是最傷懷的理解:愛情應該是自由的。
1938年,費雯麗去美國看望她的丈夫勞倫斯奧利弗,那時勞倫斯正在拍攝影片《呼嘯山莊》。在那裏,費雯麗幸運地遇見了塞爾茲尼克兄弟,兄弟倆兒正好在爲影片《飄》布置焚毀的亞特蘭大市的拍攝現場。而片中斯卡利特哈拉的角色還沒有確定演員,費雯麗被邀請去試鏡。當時有好幾位大牌演員都是這個角色的候選人,像諾瑪西拉、凱瑟琳赫本和鮑萊特喬達德,而且事實上輿論都認爲喬達德夫人是這個角色的最佳人選。盡管如此,四天後費雯麗被通知她獲得了自己夢想的角色,其余者則被淘汰。影片《飄》後來成爲了電影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一部電影,也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費雯麗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她領獎時的名字是勞倫斯夫人的名字。1940年,費雯麗出演了兩部影片:《魂斷藍橋》和《21天》,但反響不大;同年費雯麗和勞倫斯奧利弗結婚,1941年兩人合演了影片《哈密爾頓的女人》。1944年在拍攝影片《凱撒和克列奧帕特拉》時,費雯麗懷孕了,她兩次都流産,同時患上了肺結核病,情緒時而狂躁時而壓抑。盡管如此,影迷們卻依然鍾情于她。1951年費雯麗在影片《欲望號街車》爲自己贏得了第二個奧斯卡金像獎,這之後直到1955年她才主演了影片《深藍色的海洋》,又事隔多年,1961年費雯麗主演了影片《羅馬之春》。
費雯麗最後一次出現在銀幕上是影片《愚人船》,扮演一個失落的貴婦。1967年7月7日費雯麗因突發肺結核去世,享年53歲。按她的遺願,死後她的角膜捐獻出來;遺體火化,將骨灰灑進她生前最喜愛的小湖裏;自己收藏的名畫德加的《浴女》贈給前夫勞倫斯奧利佛。
她是律師家的女主人,卻渴望成爲一名女演員
1931年,當31歲的霍爾曼在街道上遇見18歲的費雯麗時,這位一向舉止得體的律師竟目不轉睛地盯著眼前那張令人神往的臉:圓潤而俊俏的下頜,唇線清晰而優雅,雙眸閃動出奪人心魄的聰慧,面龐秀麗得舉世無雙。霍爾曼律師按部就班的人生由此突然出現了愛情故事。
霍爾曼在街區的舞會上得以與費雯麗相識,他用最紳士的風度帶著她起舞,他關切地與她聊到她的生活和願望,對于在修道院長大的費雯麗來說,霍爾曼律師成熟的親切與溫存是她從未遇到的。第二年,費雯麗考上了皇家戲劇學院。于是,霍爾曼每天都在她下課的時候等在學院門口。出身名門,劍橋畢業,在倫敦有自己的事務所,還有衆多事業有成的朋友,霍爾曼所具有的一切令費雯麗感受到一個男人的智慧是多麽值得敬重。後來,霍爾曼律師所有的朋友對那時的費雯麗記憶最深的是:美麗而柔順。
只有母親了解費雯麗的生命裏其實潛藏著不可遏制的激情,她知道這一點是溫文爾雅的霍爾曼根本無法理解也不可能接受的,她警告費雯麗欽佩一個人並不等于愛這個人。但是,費雯麗從6歲起就獨自與修道院的嬤嬤一起生活,這讓她後來一生遇事總是習慣于首先揣摩別人的願望,哪怕要隱忍下對自己的傷害。所以,當霍爾曼律師向她求婚時,還是學生的費雯麗就答應了。
費雯麗成了霍爾曼家安逸的女主人,成了一個漂亮女孩兒的母親。但是不久,費雯麗就告訴霍爾曼,她要回皇家戲劇學院繼續學習。她沒對霍爾曼說的是,她想成爲一名優秀的女演員。霍爾曼律師對舞臺不屑一顧,他的智慧再也不曾造訪過費雯麗內心的渴望。他先是憤怒,繼而嘲諷,後來就不解地沈默了。而費雯麗渴望著走上舞臺;同時,她又不願傷害霍爾曼和女兒。費雯麗天性的敏感令她深切地感受著自己的痛苦,她在這種苦痛中獲得了她對男女情愛最果敢也是最傷懷的理解:愛情應該是自由的。
早期生活
費雯麗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1913年11月5日,她出生于英屬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嶺。原名維維安?瑪麗?哈特利(Vivian Mary Hartley),父親歐內斯特?哈特利(Ernest Hartley)是不列顛印度軍隊的一個官員,母親格特魯德?魯賓遜?雅克耶(Gertrude Robinson Yackje)的身世是一個謎,她宣稱自己是愛爾蘭人,但是似乎也同時具有印度帕西人的血統。 1912年,他們在倫敦肯辛頓結婚。1917年,父親被調遣到班加羅爾,維維安與母親則留在烏塔卡蒙德。維維安?哈特利3歲時就在她母親所在的業余劇團上臺表演兒歌《小波比》(Little Bo Peep)。格特魯德試圖培養她女兒的文學修養,讓她閱讀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路易斯?卡羅和約瑟夫?魯德亞德?吉蔔林的作品,以及希臘神話故事。1920年,父母將6歲半的她送到了英國倫敦附近的聖心女修道院寄宿學校。維維安在這裏學會了鋼琴、小提琴等樂器。她在修道院的密友是後來同樣成爲女演員的莫琳?奧沙利文,她告訴奧沙利文自己夢想著要成爲“一個偉大的演員”。
維維安在歐洲完成了她的後期教育,1931年返回英國與父母團聚。她發現一部莫琳?奧沙利文出演的電影在倫敦西區上映並告訴父母自己夢想成爲一個演員。父母非常支持她,她父親幫助她進入倫敦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
1931年底,維維安認識了年長她13歲的律師赫伯特?利?霍爾曼。盡管他對戲劇界人士不以爲然,兩人一見鍾情,並于1932年12月20日結婚,維維安也因此而輟學。1933年10月12日,女兒蘇珊出生,她對家庭生活感到不滿。她的朋友推薦她參加電影《漸有起色》(Things Are Looking Up)的拍攝,在其中飾演一個小角色,這也是她初次登上銀幕。她雇傭了經紀人約翰?格利登(John Gliddon),後者認爲她的名字“維維安?霍爾曼”不適合作爲一個電影演員的名字。她拒絕了格利登爲她取的名字“阿普利爾?莫恩”(April Morn),采用“維維安?麗”作爲藝名。格利登將她推薦給導演和制片人亞曆山大?科達作爲候選演員,但是科達因爲她缺少潛力而拒絕。
1935年,她出演話劇《道德的面具》(The Mask of Virtue),聲名鵲起,很多報紙采訪了她,其中《每日快報》的采訪文章提到“她的表情改變得很快”,也是第一次公開的出版物中提到她情緒變化迅速,這成爲她的一個特征。[8]後來的桂冠詩人約翰?貝奇曼也爲她撰文,將她描寫爲“英國少女的本性”。科達在觀看了她的演出後,承認了自己的失誤,與她簽定電影合約,並將她的名字改爲“費雯麗”。她繼續從事戲劇表演,但是當科達搬到一個大的劇場的時候,費雯麗發現自己不能把聲音送到足夠遠,來吸引使觀衆注意,因此很快演出結束了。1960年代,當費雯麗回憶起她第一次遭受評論界贊頌和突然而至的名聲的複雜感受時說,“一些評論家看起來很傻地認爲我是一個偉大的女演員。我想,這麽說真愚蠢和缺德。因爲這給了我很大的壓力和責任,而我無法承受。這使我花了很多年學習足夠的東西來實現他們的期望。我發現這非常傻。我很清楚地記得那個評論家,並永遠不會原諒他。”
維維安在歐洲完成了她的後期教育,1931年返回英國與父母團聚。她發現一部莫琳?奧沙利文出演的電影在倫敦西區上映並告訴父母自己夢想成爲一個演員。父母非常支持她,她父親幫助她進入倫敦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
1931年底,維維安認識了年長她13歲的律師赫伯特?利?霍爾曼。盡管他對戲劇界人士不以爲然,兩人一見鍾情,並于1932年12月20日結婚,維維安也因此而輟學。1933年10月12日,女兒蘇珊出生,她對家庭生活感到不滿。她的朋友推薦她參加電影《漸有起色》(Things Are Looking Up)的拍攝,在其中飾演一個小角色,這也是她初次登上銀幕。她雇傭了經紀人約翰?格利登(John Gliddon),後者認爲她的名字“維維安?霍爾曼”不適合作爲一個電影演員的名字。她拒絕了格利登爲她取的名字“阿普利爾?莫恩”(April Morn),采用“維維安?麗”作爲藝名。格利登將她推薦給導演和制片人亞曆山大?科達作爲候選演員,但是科達因爲她缺少潛力而拒絕。
1935年,她出演話劇《道德的面具》(The Mask of Virtue),聲名鵲起,很多報紙采訪了她,其中《每日快報》的采訪文章提到“她的表情改變得很快”,也是第一次公開的出版物中提到她情緒變化迅速,這成爲她的一個特征。[8]後來的桂冠詩人約翰?貝奇曼也爲她撰文,將她描寫爲“英國少女的本性”。科達在觀看了她的演出後,承認了自己的失誤,與她簽定電影合約,並將她的名字改爲“費雯麗”。她繼續從事戲劇表演,但是當科達搬到一個大的劇場的時候,費雯麗發現自己不能把聲音送到足夠遠,來吸引使觀衆注意,因此很快演出結束了。1960年代,當費雯麗回憶起她第一次遭受評論界贊頌和突然而至的名聲的複雜感受時說,“一些評論家看起來很傻地認爲我是一個偉大的女演員。我想,這麽說真愚蠢和缺德。因爲這給了我很大的壓力和責任,而我無法承受。這使我花了很多年學習足夠的東西來實現他們的期望。我發現這非常傻。我很清楚地記得那個評論家,並永遠不會原諒他。”
婚姻家庭
1940年2月,吉爾?埃斯蒙德同意與奧利弗離婚,而霍爾曼也同意與費雯?麗分手,後來他們保持了一生的友誼。8月30日,奧利弗和費雯?麗在聖巴巴拉結婚,只有證婚人凱瑟琳?赫本和加森?卡寧參加了儀式。
費雯?麗希望能與奧利弗一起參加《蝴蝶夢》的試鏡,該片由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導演,並確定奧利弗出演男主角。但是在費雯?麗試鏡後,塞爾茲尼克認爲“她看起來不象天真無邪的樣子。”希區柯克和費雯?麗的指導者喬治?丘克也持有相同觀點。塞爾茲尼克還注意到在奧利弗確定爲男主角之前她並沒有表現出對角色的期待,後來瓊?芳登獲得了該角色。塞爾茲尼克還拒絕她和奧利弗一起出演《傲慢與偏見》,葛麗亞?嘉遜得到了費雯?麗所希望的角色。
《魂斷藍橋》原定由奧利弗和費雯?麗主演,然而,塞爾茲尼克將男主角更換成羅伯特?泰勒,使他達到演藝事業的頂峰,成爲米高梅公司最受歡迎的男演員之一費雯?麗在演員表上的頭牌地位體現了她在好萊塢的位置,盡管她不願意在奧利弗缺席的情況下參加演出,這部電影不僅僅受到觀衆和評論家的歡迎,同時也成爲她最喜歡的電影。她將人物初戀時的幸福、分手時的憂傷、失去愛人後的絕望表演得淋漓盡致。
她與奧利弗在百老彙主演了舞臺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紐約的媒體專著于報道兩人交往初期對各自婚姻不忠實的事實,並質疑他們爲什麽不返回英國爲戰爭出力。對演出的評論也多爲負面。《紐約時報》的布魯克?阿特金森撰文寫道:“盡管費雯?麗小姐和奧利弗先生是英俊的年輕人,但是他們一點也沒有飾演好自己的角色。”當大部分責備針對奧利弗的表演和導演的時候,費雯?麗也被批評。評論家伯納德?格裏班尼爾提到“費雯?麗小姐的嗓音很細,女店員的水准。”夫婦兩人爲了這部舞臺劇投入了他們大部分積蓄,因此演出失敗對他們來講在經濟上是一個慘重的打擊。
1941年,他們雙雙出演《漢密爾頓夫人》,奧利弗飾演霍雷肖?納爾遜,費雯?麗飾演愛瑪?漢密爾頓。當時英國已經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該片是好萊塢幾部激發美國觀衆親英情緒的電影之一。影片在美國受到歡迎,並在蘇聯獲得巨大成功。溫斯頓?丘吉爾在他舉行的一個聚會上請賓客觀看此片,賓客中包括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並發表講說,“先生們,我認爲這部電影會讓你們感興趣,它展現的偉大的事件,和你們正在參與的相仿。” 丘吉爾一直很喜歡奧利弗夫婦,在他的余生經常邀請他們共進晚餐,出席一些場合。
奧利弗夫婦回到英格蘭,1943年費雯?麗在北非巡演,爲官兵表演直到持續咳嗽和發燒而病倒。1944年,她左肺確診爲結核,在醫院呆了幾周後,她看起來已經痊愈。春天,她出演影片《凱撒和克利奧帕特拉》時發現自己懷孕,但是不幸流産。她非常沮喪,嚴重時會對奧利弗辱罵和動手,直到自己倒在地上哭泣。這是她第一次神經完全崩潰,後來又發生多次。奧利弗開始識別即將爆發的症狀——幾天過分活躍後是一段時期的憂郁和一次徹底的崩潰,事件之後費雯?麗毫無印象,但是會非常局促不安和後悔。
1946年,她基本康複,恢複了表演,在桑頓?懷爾德的戲劇《九死一生》(The Skin of Our Teeth)中獲得成功,但是那段時期上映的電影《凱薩與克麗奧佩拉》和《安娜?卡列尼娜》均不太成功。
1947年,奧利弗被授以爵位,費雯?麗陪伴他前往白金漢宮參加授權儀式。她成爲奧利弗夫人,在他們離婚後,她在社交上的稱呼爲費雯-奧利弗夫人。
1948年6月,奧利弗夫婦抵達澳大利亞布裏斯班。1848年,奧利弗是老維克劇院的董事會成員,他和費雯?麗乘船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巡回演出,爲劇院籌集資金。在6個月的旅行中,奧利弗表演戲劇《理查三世》,也與費雯?麗合作演出《醜聞學校》(The School for Scandal)和《九死一生》。巡回演出獲得巨大成功,期間費雯?麗受失眠困擾,她的替補演員在她生病的一周內代替她演出。但是總體上她還是完成了對她的要求,奧利弗注意到她有“使新聞界著迷”的能力。他們的同事後來回憶他們之間的幾次爭吵,最戲劇性的一次發生在克賴斯特徹奇市,當時費雯?麗拒絕上臺演出。奧利弗打了她一巴掌,費雯?麗給予還擊並咒罵他,直到她走到舞臺上。在巡回演出結束後,兩人都精疲力竭並且身體不適,奧利弗對一個記者說:“你也許不知道,你在和一對骨瘦如柴的人說話。”後來他評論道他在澳大利亞失去了費雯?麗。
巡回演出的成功堅定了奧利維爾在倫敦西區劇院表演的信心,除了巡演的劇目外,還增加了《安提戈涅》,因爲費雯?麗堅持希望出演一個悲劇角色。
費雯?麗在《欲望號街車》中飾演布蘭奇?杜波依斯。費雯?麗的下一個在倫敦西區劇院表演的角色是田納西?威廉斯編劇的《欲望號街車》中的布蘭奇?杜波依斯。威廉斯和制作人艾琳?邁耶?塞爾茲尼克觀看了她在《造謠學校》和《安提戈涅》的表演後決定讓她出演該角色,奧利弗擔任導演。由于劇情中含有強奸的場景以及放蕩和同性戀的內容,該劇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爭議,媒體的討論增加了費雯?麗的焦慮,但是她確性這部作品的重要性。作家約翰?博因頓?普裏斯特利公開抨擊了劇作和費雯?麗的表演,評論家肯尼思?泰南認爲費雯?麗不適合出演該角色,因爲英國演員“在舞臺上太有教養而不能激動地表達感情”。劇作商業上的成功部分歸功于觀衆希望看到一個他們認爲是淫蕩和轟動的故事,而不是奧利維爾和費雯?麗所預想的希臘悲劇,這點令他們很灰心失望,幸虧還有一些強有力的支持者,其中包括諾埃爾?科沃德,他認爲費雯?麗表演非常出色。
在326場表演後,費雯?麗完成了她的舞臺演出工作。然而,她很快受邀參加電影《欲望號街車》拍攝。她的無禮和經常有點下流的幽默感使她與男主角馬龍?白蘭度建立了親密的關系,但是和導演伊利亞?卡贊相處不太融洽 ,卡贊對她評價不高,認爲她天分不高。但是隨著作品的拍攝,他的評論充滿了贊賞,變成了“她是我認識的最有恒心的女演員,如果她認爲對表演有幫助,她會爬過碎玻璃。”費雯?麗認爲這個角色繁重而累人,接受《洛杉磯時報》 采訪時說,“我在劇院裏演了9個月的布蘭奇?杜波依斯,現在是她主宰著我。”電影好評如潮,她也因此獲得了第二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以及英國電影學院獎和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田納西?威廉斯認爲費雯?麗帶給角色“所有我所希望的東西,還有更多我從沒奢望的。”但是後來,費雯?麗表示扮演布蘭奇?杜波依斯“使我陷入了瘋狂”。
費雯?麗希望能與奧利弗一起參加《蝴蝶夢》的試鏡,該片由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導演,並確定奧利弗出演男主角。但是在費雯?麗試鏡後,塞爾茲尼克認爲“她看起來不象天真無邪的樣子。”希區柯克和費雯?麗的指導者喬治?丘克也持有相同觀點。塞爾茲尼克還注意到在奧利弗確定爲男主角之前她並沒有表現出對角色的期待,後來瓊?芳登獲得了該角色。塞爾茲尼克還拒絕她和奧利弗一起出演《傲慢與偏見》,葛麗亞?嘉遜得到了費雯?麗所希望的角色。
《魂斷藍橋》原定由奧利弗和費雯?麗主演,然而,塞爾茲尼克將男主角更換成羅伯特?泰勒,使他達到演藝事業的頂峰,成爲米高梅公司最受歡迎的男演員之一費雯?麗在演員表上的頭牌地位體現了她在好萊塢的位置,盡管她不願意在奧利弗缺席的情況下參加演出,這部電影不僅僅受到觀衆和評論家的歡迎,同時也成爲她最喜歡的電影。她將人物初戀時的幸福、分手時的憂傷、失去愛人後的絕望表演得淋漓盡致。
她與奧利弗在百老彙主演了舞臺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紐約的媒體專著于報道兩人交往初期對各自婚姻不忠實的事實,並質疑他們爲什麽不返回英國爲戰爭出力。對演出的評論也多爲負面。《紐約時報》的布魯克?阿特金森撰文寫道:“盡管費雯?麗小姐和奧利弗先生是英俊的年輕人,但是他們一點也沒有飾演好自己的角色。”當大部分責備針對奧利弗的表演和導演的時候,費雯?麗也被批評。評論家伯納德?格裏班尼爾提到“費雯?麗小姐的嗓音很細,女店員的水准。”夫婦兩人爲了這部舞臺劇投入了他們大部分積蓄,因此演出失敗對他們來講在經濟上是一個慘重的打擊。
1941年,他們雙雙出演《漢密爾頓夫人》,奧利弗飾演霍雷肖?納爾遜,費雯?麗飾演愛瑪?漢密爾頓。當時英國已經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該片是好萊塢幾部激發美國觀衆親英情緒的電影之一。影片在美國受到歡迎,並在蘇聯獲得巨大成功。溫斯頓?丘吉爾在他舉行的一個聚會上請賓客觀看此片,賓客中包括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並發表講說,“先生們,我認爲這部電影會讓你們感興趣,它展現的偉大的事件,和你們正在參與的相仿。” 丘吉爾一直很喜歡奧利弗夫婦,在他的余生經常邀請他們共進晚餐,出席一些場合。
奧利弗夫婦回到英格蘭,1943年費雯?麗在北非巡演,爲官兵表演直到持續咳嗽和發燒而病倒。1944年,她左肺確診爲結核,在醫院呆了幾周後,她看起來已經痊愈。春天,她出演影片《凱撒和克利奧帕特拉》時發現自己懷孕,但是不幸流産。她非常沮喪,嚴重時會對奧利弗辱罵和動手,直到自己倒在地上哭泣。這是她第一次神經完全崩潰,後來又發生多次。奧利弗開始識別即將爆發的症狀——幾天過分活躍後是一段時期的憂郁和一次徹底的崩潰,事件之後費雯?麗毫無印象,但是會非常局促不安和後悔。
1946年,她基本康複,恢複了表演,在桑頓?懷爾德的戲劇《九死一生》(The Skin of Our Teeth)中獲得成功,但是那段時期上映的電影《凱薩與克麗奧佩拉》和《安娜?卡列尼娜》均不太成功。
1947年,奧利弗被授以爵位,費雯?麗陪伴他前往白金漢宮參加授權儀式。她成爲奧利弗夫人,在他們離婚後,她在社交上的稱呼爲費雯-奧利弗夫人。
1948年6月,奧利弗夫婦抵達澳大利亞布裏斯班。1848年,奧利弗是老維克劇院的董事會成員,他和費雯?麗乘船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巡回演出,爲劇院籌集資金。在6個月的旅行中,奧利弗表演戲劇《理查三世》,也與費雯?麗合作演出《醜聞學校》(The School for Scandal)和《九死一生》。巡回演出獲得巨大成功,期間費雯?麗受失眠困擾,她的替補演員在她生病的一周內代替她演出。但是總體上她還是完成了對她的要求,奧利弗注意到她有“使新聞界著迷”的能力。他們的同事後來回憶他們之間的幾次爭吵,最戲劇性的一次發生在克賴斯特徹奇市,當時費雯?麗拒絕上臺演出。奧利弗打了她一巴掌,費雯?麗給予還擊並咒罵他,直到她走到舞臺上。在巡回演出結束後,兩人都精疲力竭並且身體不適,奧利弗對一個記者說:“你也許不知道,你在和一對骨瘦如柴的人說話。”後來他評論道他在澳大利亞失去了費雯?麗。
巡回演出的成功堅定了奧利維爾在倫敦西區劇院表演的信心,除了巡演的劇目外,還增加了《安提戈涅》,因爲費雯?麗堅持希望出演一個悲劇角色。
費雯?麗在《欲望號街車》中飾演布蘭奇?杜波依斯。費雯?麗的下一個在倫敦西區劇院表演的角色是田納西?威廉斯編劇的《欲望號街車》中的布蘭奇?杜波依斯。威廉斯和制作人艾琳?邁耶?塞爾茲尼克觀看了她在《造謠學校》和《安提戈涅》的表演後決定讓她出演該角色,奧利弗擔任導演。由于劇情中含有強奸的場景以及放蕩和同性戀的內容,該劇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爭議,媒體的討論增加了費雯?麗的焦慮,但是她確性這部作品的重要性。作家約翰?博因頓?普裏斯特利公開抨擊了劇作和費雯?麗的表演,評論家肯尼思?泰南認爲費雯?麗不適合出演該角色,因爲英國演員“在舞臺上太有教養而不能激動地表達感情”。劇作商業上的成功部分歸功于觀衆希望看到一個他們認爲是淫蕩和轟動的故事,而不是奧利維爾和費雯?麗所預想的希臘悲劇,這點令他們很灰心失望,幸虧還有一些強有力的支持者,其中包括諾埃爾?科沃德,他認爲費雯?麗表演非常出色。
在326場表演後,費雯?麗完成了她的舞臺演出工作。然而,她很快受邀參加電影《欲望號街車》拍攝。她的無禮和經常有點下流的幽默感使她與男主角馬龍?白蘭度建立了親密的關系,但是和導演伊利亞?卡贊相處不太融洽 ,卡贊對她評價不高,認爲她天分不高。但是隨著作品的拍攝,他的評論充滿了贊賞,變成了“她是我認識的最有恒心的女演員,如果她認爲對表演有幫助,她會爬過碎玻璃。”費雯?麗認爲這個角色繁重而累人,接受《洛杉磯時報》 采訪時說,“我在劇院裏演了9個月的布蘭奇?杜波依斯,現在是她主宰著我。”電影好評如潮,她也因此獲得了第二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以及英國電影學院獎和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田納西?威廉斯認爲費雯?麗帶給角色“所有我所希望的東西,還有更多我從沒奢望的。”但是後來,費雯?麗表示扮演布蘭奇?杜波依斯“使我陷入了瘋狂”。
獲得全球成功
奧利維爾嘗試拓寬他的銀幕生涯,盡管他在英國非常成功,但是在美國的知名度並不高,早期打入美國市場的一些嘗試也以失敗告終。1939年,奧利維爾獲得了機會出演由塞繆爾?戈爾德溫制作的《呼嘯山莊》中男主角西斯克裏夫,前往好萊塢,將費雯麗留在了倫敦。戈爾德溫和導演威廉?惠勒邀請費雯麗飾演片中女配角伊莎貝拉,但是她拒絕了邀請,宣稱只飾演主角凱茜,而該角色早已確定由默爾?奧伯倫飾演。
當時好萊塢正在公開尋找大衛?O?塞爾茲尼克制作的《亂世佳人》的女主角斯佳麗?奧哈拉的人選,很多著名或不著名的女演員都參加了試鏡,包括凱瑟琳?赫本、諾瑪?希拉、貝蒂?戴維斯、芭芭拉?斯坦威克、瓊?克勞馥、拉娜?特納等。1938年2月,費雯麗就讓她的美國經紀人麥倫?塞爾茲尼克(大衛?塞爾茲尼克的弟弟)將她推薦給制片方。當月,塞爾茲尼克觀看了她在《英倫浩劫》和《牛津風雲》中的表演,從那時起就將其定爲重要候選人之一。從2月到8月,塞爾茲尼克觀看了所有她出演的英國電影,8月與制片人亞曆山大?科達協商次年費雯?麗的檔期問題,當時她還和科達簽有合約。10月18日,塞爾茲尼克在給導演喬治?丘克的秘密便條中寫道:“我還在期望是那個不太可能的新女孩”。費雯麗來到了洛杉磯,表面上是爲了和奧利維爾在一起。麥倫?塞爾茲尼克也是奧利維爾的經濟人,當他見到費雯麗時,就覺得她具備哥哥正在尋覓的女主角的特點。麥倫將費雯麗和奧利維爾帶到正在拍攝亞特蘭大倉庫大火的場景,把他們介紹給大衛。次日,費雯麗在大衛?塞爾茲尼克安排的試鏡中,試演了一個場景。大衛?塞爾茲尼克在隨後給太太的信中說:“她是扮演斯佳麗的黑馬 ,並且看起來非常出色。你自己知道就行了,不要告訴別人,現在候選人只有四個:保利特?戈達德、瓊?阿瑟、瓊?貝內特和費雯麗”。導演喬治?丘克持有相同的意見,並贊揚費雯麗“難以置信的野性”,不久就決定給她這個角色。
《亂世佳人》劇照電影攝制過程對于費雯麗來說非常艱難,丘克由于與塞爾茲尼克産生矛盾,離開了劇組。新導演維克多?弗萊明經常與費雯麗爭吵。她與女配角奧麗維亞?德哈維蘭在周末和晚上秘密會見丘克,向丘克請教飾演角色的建議。她和男主角克拉克?蓋博、蓋博的妻子卡羅爾?隆巴德 和德哈維蘭相處友好,但是與男配角萊斯利?霍華德發生沖突,而他們之間有好幾場感情戲。使她更爲苦惱的是,有時候她被要求一周工作7天,經常工作到深夜,而她很想念在紐約工作的奧利維爾。她給利?霍爾曼寫信,“我厭惡好萊塢……我永遠不會適應——我真討厭拍電影。”
勞倫斯?奧利維爾的傳記中提到的費雯?麗在拍攝《亂世佳人》時狂躁的表現,2006年,德哈維蘭對此做出回應。她爲費雯麗辯護道:“費雯在拍攝《亂世佳人》時非常職業和遵守紀律,她有兩件很憂心的事情——以最佳水平飾演一個特別有挑戰的角色,以及與在紐約的奧利維爾分離。”
《亂世佳人》的上演立即爲費雯麗帶來影響和名譽,但是她說:“我不是一個電影明星;我是一個演員。作爲一個電影明星,只是一個電影明星,是多麽虛假的人生,爲了虛假的價值和公衆而活。演員的生活可以持續很久,總是可以飾演不可思議的角色。”《亂世佳人》共獲得10項奧斯卡獎,費雯麗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還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
當時好萊塢正在公開尋找大衛?O?塞爾茲尼克制作的《亂世佳人》的女主角斯佳麗?奧哈拉的人選,很多著名或不著名的女演員都參加了試鏡,包括凱瑟琳?赫本、諾瑪?希拉、貝蒂?戴維斯、芭芭拉?斯坦威克、瓊?克勞馥、拉娜?特納等。1938年2月,費雯麗就讓她的美國經紀人麥倫?塞爾茲尼克(大衛?塞爾茲尼克的弟弟)將她推薦給制片方。當月,塞爾茲尼克觀看了她在《英倫浩劫》和《牛津風雲》中的表演,從那時起就將其定爲重要候選人之一。從2月到8月,塞爾茲尼克觀看了所有她出演的英國電影,8月與制片人亞曆山大?科達協商次年費雯?麗的檔期問題,當時她還和科達簽有合約。10月18日,塞爾茲尼克在給導演喬治?丘克的秘密便條中寫道:“我還在期望是那個不太可能的新女孩”。費雯麗來到了洛杉磯,表面上是爲了和奧利維爾在一起。麥倫?塞爾茲尼克也是奧利維爾的經濟人,當他見到費雯麗時,就覺得她具備哥哥正在尋覓的女主角的特點。麥倫將費雯麗和奧利維爾帶到正在拍攝亞特蘭大倉庫大火的場景,把他們介紹給大衛。次日,費雯麗在大衛?塞爾茲尼克安排的試鏡中,試演了一個場景。大衛?塞爾茲尼克在隨後給太太的信中說:“她是扮演斯佳麗的黑馬 ,並且看起來非常出色。你自己知道就行了,不要告訴別人,現在候選人只有四個:保利特?戈達德、瓊?阿瑟、瓊?貝內特和費雯麗”。導演喬治?丘克持有相同的意見,並贊揚費雯麗“難以置信的野性”,不久就決定給她這個角色。
《亂世佳人》劇照電影攝制過程對于費雯麗來說非常艱難,丘克由于與塞爾茲尼克産生矛盾,離開了劇組。新導演維克多?弗萊明經常與費雯麗爭吵。她與女配角奧麗維亞?德哈維蘭在周末和晚上秘密會見丘克,向丘克請教飾演角色的建議。她和男主角克拉克?蓋博、蓋博的妻子卡羅爾?隆巴德 和德哈維蘭相處友好,但是與男配角萊斯利?霍華德發生沖突,而他們之間有好幾場感情戲。使她更爲苦惱的是,有時候她被要求一周工作7天,經常工作到深夜,而她很想念在紐約工作的奧利維爾。她給利?霍爾曼寫信,“我厭惡好萊塢……我永遠不會適應——我真討厭拍電影。”
勞倫斯?奧利維爾的傳記中提到的費雯?麗在拍攝《亂世佳人》時狂躁的表現,2006年,德哈維蘭對此做出回應。她爲費雯麗辯護道:“費雯在拍攝《亂世佳人》時非常職業和遵守紀律,她有兩件很憂心的事情——以最佳水平飾演一個特別有挑戰的角色,以及與在紐約的奧利維爾分離。”
《亂世佳人》的上演立即爲費雯麗帶來影響和名譽,但是她說:“我不是一個電影明星;我是一個演員。作爲一個電影明星,只是一個電影明星,是多麽虛假的人生,爲了虛假的價值和公衆而活。演員的生活可以持續很久,總是可以飾演不可思議的角色。”《亂世佳人》共獲得10項奧斯卡獎,費雯麗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還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
病情加劇
1951年,費雯?麗和奧利維爾演出了兩部關于克利奧帕特拉的戲劇,威廉?莎士比亞的《安東尼與克利奧帕特拉》和蕭伯納的《凱撒和克利奧帕特拉》,獲得好評。之後,他們來到紐約,在齊格菲劇院整整表演了一季。大部分的評論是贊揚的,但是評論家肯尼思?泰南使他們很惱怒,因爲他認爲費雯?麗平庸的才能導致奧利維爾水准也因而下降。泰南的誹謗幾乎導致又一次崩潰。害怕失敗並想獲得成功的費雯?麗反複咀嚼他的評論,而忽略了其他評論家正面的評價。
1953年1月,費雯?麗與彼得?芬奇一起前往斯裏蘭卡拍攝《象宮鴛劫》。影片開拍後不久,她經曆了一次精神崩潰。派拉蒙電影公司只好請來伊麗莎白?泰勒頂替她的角色。奧利維爾陪伴她回到了英國的家中,費雯?麗告訴他自己已經愛上了芬奇,並和他有了曖昧關系。她在幾個月內逐漸康複。這次發病使許多奧利維爾的朋友得知了她的疾病。戴維?尼文說她已經“相當、相當瘋狂”。諾埃爾?科沃德在他的日記中表達了他的吃驚:“大概從1948年左右起,情況已經變壞,並且愈來愈糟糕了。”
1953年,費雯?麗基本康複和奧利維爾一起演出舞臺劇《睡美人》(The Sleeping Prince)。1955年,他們在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福鎮演出一季莎翁的戲劇,包括《第十二夜》、《麥克白》和《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演出爆滿並受到好評,費雯?麗的健康狀況似乎穩定下來。諾埃爾?科沃德的新作《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邀請費雯?麗擔任女主角,正當他享受成功的喜悅時,費雯?麗因懷孕推出該劇。幾周之後,她再度流産,又經曆了一次精神抑郁,這回長達數個月。她和奧利維爾一起參加《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的歐洲巡回演出,但是整個旅程因費雯?麗與奧利維爾以及其他同事間經常爆發的沖突而壞事。當他們回到倫敦後,她的前夫利?霍爾曼仍然對她有很大影響,與奧利維爾一起幫助她鎮定下來。
1958年,考慮到她的婚姻即將走到盡頭,費雯?麗開始和演員約翰?梅裏韋爾交往,梅裏韋爾知道了她的健康情況,向奧利維爾保證自己會照顧好她。1958年,她在1959年參加了諾埃爾?科沃德的喜劇《Look After Lulu》的演出,獲得成功。《泰晤士報》如此評論她:“美麗、冷靜,事實上她是每一個場景的焦點。”
1960年,費雯?麗和奧利維爾離婚,之後奧利維爾與瓊?普洛萊特結婚。在他的自傳中提到了這些年兩人遇到的問題是因爲費雯?麗的疾病,他寫道:“盡管她會突然脾氣暴躁、沮喪、並且越來越糟糕,她還是保持了她特有的謹慎——一種在除了我之外所有人面前掩蓋她真實的精神情況的能力,在我面前,她不必如此費心。”
1953年1月,費雯?麗與彼得?芬奇一起前往斯裏蘭卡拍攝《象宮鴛劫》。影片開拍後不久,她經曆了一次精神崩潰。派拉蒙電影公司只好請來伊麗莎白?泰勒頂替她的角色。奧利維爾陪伴她回到了英國的家中,費雯?麗告訴他自己已經愛上了芬奇,並和他有了曖昧關系。她在幾個月內逐漸康複。這次發病使許多奧利維爾的朋友得知了她的疾病。戴維?尼文說她已經“相當、相當瘋狂”。諾埃爾?科沃德在他的日記中表達了他的吃驚:“大概從1948年左右起,情況已經變壞,並且愈來愈糟糕了。”
1953年,費雯?麗基本康複和奧利維爾一起演出舞臺劇《睡美人》(The Sleeping Prince)。1955年,他們在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福鎮演出一季莎翁的戲劇,包括《第十二夜》、《麥克白》和《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演出爆滿並受到好評,費雯?麗的健康狀況似乎穩定下來。諾埃爾?科沃德的新作《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邀請費雯?麗擔任女主角,正當他享受成功的喜悅時,費雯?麗因懷孕推出該劇。幾周之後,她再度流産,又經曆了一次精神抑郁,這回長達數個月。她和奧利維爾一起參加《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的歐洲巡回演出,但是整個旅程因費雯?麗與奧利維爾以及其他同事間經常爆發的沖突而壞事。當他們回到倫敦後,她的前夫利?霍爾曼仍然對她有很大影響,與奧利維爾一起幫助她鎮定下來。
1958年,考慮到她的婚姻即將走到盡頭,費雯?麗開始和演員約翰?梅裏韋爾交往,梅裏韋爾知道了她的健康情況,向奧利維爾保證自己會照顧好她。1958年,她在1959年參加了諾埃爾?科沃德的喜劇《Look After Lulu》的演出,獲得成功。《泰晤士報》如此評論她:“美麗、冷靜,事實上她是每一個場景的焦點。”
1960年,費雯?麗和奧利維爾離婚,之後奧利維爾與瓊?普洛萊特結婚。在他的自傳中提到了這些年兩人遇到的問題是因爲費雯?麗的疾病,他寫道:“盡管她會突然脾氣暴躁、沮喪、並且越來越糟糕,她還是保持了她特有的謹慎——一種在除了我之外所有人面前掩蓋她真實的精神情況的能力,在我面前,她不必如此費心。”
最後歲月
費雯?麗1958年照片梅裏韋爾對費雯?麗有穩定的影響,盡管她看起來很滿足,但是記者雷迪?哈裏斯引用了她的話:“寧願和奧利維爾度過短暫的一生,也不願意和別人共度漫長人生。”她的第一個丈夫利?霍爾曼也陪伴了她相當長的時間。從1961年的7月到1962年的5月,梅裏韋爾和她一起參加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拉丁美洲的巡演,沒有奧利維爾與她分享公衆的注意,費雯?麗很喜歡對她肯定的評價。盡管仍然受多發性抑郁症的困擾,她繼續在劇院工作,1963年因百老彙音樂劇《同志》(Tovarich)獲得了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獎。她還參加了影片《羅馬之春》和《愚人船》的拍攝。
1967年5月,當她與邁克爾?雷德格雷夫一起排練愛德華?阿爾比創作的舞臺劇《人海萬花筒》的時候,困擾了她超過20年的肺結核複發,在休息了幾周後,看起來已經康複。7月7日晚上,梅裏韋爾和往常一樣將她留在家中,外出表演,半夜返回家中的時候發現她已經睡著了。30分鍾後(已經是7月8日),梅裏韋爾返回到臥室發現費雯?麗躺在地板上,已經去世。費雯?麗曾試圖走到衛生間,但是由于她的肺中充滿了液體而摔倒。梅裏韋爾聯系了奧利維爾,後者正在附近的一家醫院接受前列腺癌的治療。在奧利維爾的自傳中,他描寫自己“極度悲痛”,立刻趕到費雯?麗的住所,發現梅裏韋爾已經將她的屍體搬回床上。奧利維爾表達了他的敬意,在幫助梅裏韋爾處理葬禮的安排之前,“站在那裏祈求原諒所有我們之間發生的不快。”
費雯?麗被火葬,她的骨灰撒在家鄉的一個湖中,靠近英格蘭東薩塞克斯。一場紀念儀式在西敏市聖馬丁教堂舉行,約翰?吉爾古德宣讀了悼詞。在美國的南加州大學也舉行了一場悼念活動,喬治?丘克等好友宣讀悼詞。
1967年5月,當她與邁克爾?雷德格雷夫一起排練愛德華?阿爾比創作的舞臺劇《人海萬花筒》的時候,困擾了她超過20年的肺結核複發,在休息了幾周後,看起來已經康複。7月7日晚上,梅裏韋爾和往常一樣將她留在家中,外出表演,半夜返回家中的時候發現她已經睡著了。30分鍾後(已經是7月8日),梅裏韋爾返回到臥室發現費雯?麗躺在地板上,已經去世。費雯?麗曾試圖走到衛生間,但是由于她的肺中充滿了液體而摔倒。梅裏韋爾聯系了奧利維爾,後者正在附近的一家醫院接受前列腺癌的治療。在奧利維爾的自傳中,他描寫自己“極度悲痛”,立刻趕到費雯?麗的住所,發現梅裏韋爾已經將她的屍體搬回床上。奧利維爾表達了他的敬意,在幫助梅裏韋爾處理葬禮的安排之前,“站在那裏祈求原諒所有我們之間發生的不快。”
費雯?麗被火葬,她的骨灰撒在家鄉的一個湖中,靠近英格蘭東薩塞克斯。一場紀念儀式在西敏市聖馬丁教堂舉行,約翰?吉爾古德宣讀了悼詞。在美國的南加州大學也舉行了一場悼念活動,喬治?丘克等好友宣讀悼詞。
《亂世佳人》
愛人使她得以走向《亂世佳人》,使她得以名垂世界電影史冊
1936年5月,費雯麗被告知,她將與奧立弗合拍電影《英格蘭大火記》。費雯麗見到奧立弗時說:“很高興我們在一起工作。”奧立弗說:“片子一旦拍久了,我們很可能要討厭對方。”事實是,當《英格蘭大火記》停機後,奧立弗因爲不能忍受分別而成爲霍爾曼律師家每天必定出現的客人。朋友們直到費雯麗去世後依然記得他們當年“彼此深深爲對方所陶醉”的情景。
費雯麗天天晚上坐在劇院裏看奧立弗演出《哈姆雷特》,回到家後,霍爾曼律師冷漠的目光令她只有通宵達旦地讀書。雙重生活折磨著費雯麗與生俱來的優雅,直到有一天不堪承受。她告訴霍爾曼,盡管他不同意離婚,但她也必須離去,因爲一個人應該葆有心靈的健康,她要和一個懂得她的人生活在一起。而奧立弗對他的朋友說,他們兩個都克制過,但已經無法堅持。奧立弗有過貧困的童年,有過等待成功的屈辱,費雯麗給予他的無限的愛是他從未遇到過的。而奧立弗的支持也令費雯麗的舞臺生命更加動人,並最終使她走向了世界電影史上的不朽之作《亂世佳人》。
1938年,爲了能與在好萊塢拍攝《呼嘯山莊》的奧立弗相會,費雯麗越洋過海來到美國。此時,全體美國人民正爲一件事而爭論不休:誰演電影《亂世佳人》中的郝思佳?制片人大衛對所有試演過這一角色的女明星均議而不決,這令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爲《亂世佳人》操心不已。奧立弗知道費雯麗非常想扮演郝思佳。12月10日晚,通過奧立弗的引見,大衛的弟弟邁倫將費雯麗帶到了大衛面前,他說:“喂,天才,我給你帶來了你的郝思佳!”一直在關注著影片拍攝的大衛轉過身來看到她,據說她當時驚得說不出話來。後來得報道說當時片場得正在焚燒舊的布景,用來拍攝亞特蘭大被火吞沒得場景,火景映襯出費雯麗翡翠般得綠色眼睛,他感受到了費雯麗高貴的外表下壓抑著的瞬間即可爆發的情感力量。費雯麗沒有一絲的怯懦和造作,她的柔媚可人中混雜著驚人的桀驁不馴,這種非凡的個性可以讓一個女人在任何時候都與衆不同。大衛終于爲《亂世佳人》找到了郝思佳。1940年,電影《亂世佳人》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費雯麗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紐約時報》評論說:“費雯麗所扮演的郝思佳如此美豔動人,使人不再要求演員有什麽天才;可她又演得如此才華橫溢,使人不再要求演員必須具備這樣的美貌。”而費雯麗爲電影《亂世佳人》所付出的卻是她永遠無法重新得到的——拍攝影片所需要的紅色塵土令她染上了肺結核。
這一年的8月28日,奧立弗和費雯麗分別離婚,兩天後他們結婚。費雯麗懂得,愛情能夠展示人性的美麗與尊嚴的時候才是有價值的。她堅信她與奧立弗熾烈而忘我的愛情能夠經受住一切考驗。20年後,當她發現自己錯了時,竟難以置信。
她後來說,如果能重新擁有生命,她還會做一名女演員,還會嫁給奧立弗
費雯麗在《亂世佳人》之後又出演了電影《魂斷藍橋》、《漢密爾頓夫人》、《安娜.卡列尼娜》。1951年,因出演《欲望號街車》,費雯麗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隨後又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令朋友們驚異的是,費雯麗無視自己在銀幕上的成就,她仰慕著奧立弗傑出的舞臺表演。奧立弗說:“必須去感受。痛苦、熱情、憂傷,一切的感受都會使你永遠地失去一些東西,而一切的感受又會使你的內心更加豐富。”奧立弗的主張對于費雯麗來說幾乎是致命的,因爲她太真摯,總是動情地感受他人的命運,又從來表裏如一,于是她所表演的每一個悲劇故事都在消損著她的健康。《魂斷藍橋》中的瑪拉因爲愛而死在車輪下,《漢密爾頓夫人》中的埃瑪因爲尊嚴而失去了一切,《欲望號街車》中的布蘭奇因爲不願忘懷而被強行送往精神病院……一次次忘我地置身于這些角色中的費雯麗終于病了,沒有人知道她脆弱而又緊繃著的神經何時會突然崩潰,她拍《亂世佳人》時染上的肺結核也更加嚴重了。
奧立弗開始感到了無能爲力,他越來越長時間地離開家去巡回演出,費雯麗曾在極度絕望中給奧立弗寫出長達22頁的信,訴說她的孤寂和思念。但是,1960年6月,當奧立弗要求離婚時,費雯麗的回答是:當然,奧立弗夫人將滿足他的一切要求。費雯麗知道愛意味著尊重別人和尊重自己,男女之愛最不堪重負的是虛僞和強迫。她不能讓奧立弗經曆20多年前她與霍爾曼之間發生的痛苦。這樣的理解令費雯麗在一往情深的愛情逝去時表現出了驚人的勇氣。
7年後7月裏的一個晚上,費雯麗獨自在她的寓所死去。在她去世的前一天,她曾給朋友送去兩棵玫瑰,她說:“如果你現在種,它們很快就會生根。種花人把第一棵叫做費雯麗;另一棵是你,叫做超級明星。”朋友說:“這就是說,兩棵玫瑰都是你。”費雯麗的眼睛一下濕潤了,過了很久她才說:“所有的花都應該好好施肥……”
1967年9月8日,費雯?麗在心力交瘁中孤獨地倒在臥室門口。53歲的生命到此結束了。當天晚上,倫敦的所有劇院都熄滅舞臺腳燈一分鍾,演員和觀衆一起默哀悼念這位天才的表演藝術家。費雯?麗雖然紅顔薄命,但她創造的銀幕形象卻成爲了不朽的電影經典。
1936年5月,費雯麗被告知,她將與奧立弗合拍電影《英格蘭大火記》。費雯麗見到奧立弗時說:“很高興我們在一起工作。”奧立弗說:“片子一旦拍久了,我們很可能要討厭對方。”事實是,當《英格蘭大火記》停機後,奧立弗因爲不能忍受分別而成爲霍爾曼律師家每天必定出現的客人。朋友們直到費雯麗去世後依然記得他們當年“彼此深深爲對方所陶醉”的情景。
費雯麗天天晚上坐在劇院裏看奧立弗演出《哈姆雷特》,回到家後,霍爾曼律師冷漠的目光令她只有通宵達旦地讀書。雙重生活折磨著費雯麗與生俱來的優雅,直到有一天不堪承受。她告訴霍爾曼,盡管他不同意離婚,但她也必須離去,因爲一個人應該葆有心靈的健康,她要和一個懂得她的人生活在一起。而奧立弗對他的朋友說,他們兩個都克制過,但已經無法堅持。奧立弗有過貧困的童年,有過等待成功的屈辱,費雯麗給予他的無限的愛是他從未遇到過的。而奧立弗的支持也令費雯麗的舞臺生命更加動人,並最終使她走向了世界電影史上的不朽之作《亂世佳人》。
1938年,爲了能與在好萊塢拍攝《呼嘯山莊》的奧立弗相會,費雯麗越洋過海來到美國。此時,全體美國人民正爲一件事而爭論不休:誰演電影《亂世佳人》中的郝思佳?制片人大衛對所有試演過這一角色的女明星均議而不決,這令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爲《亂世佳人》操心不已。奧立弗知道費雯麗非常想扮演郝思佳。12月10日晚,通過奧立弗的引見,大衛的弟弟邁倫將費雯麗帶到了大衛面前,他說:“喂,天才,我給你帶來了你的郝思佳!”一直在關注著影片拍攝的大衛轉過身來看到她,據說她當時驚得說不出話來。後來得報道說當時片場得正在焚燒舊的布景,用來拍攝亞特蘭大被火吞沒得場景,火景映襯出費雯麗翡翠般得綠色眼睛,他感受到了費雯麗高貴的外表下壓抑著的瞬間即可爆發的情感力量。費雯麗沒有一絲的怯懦和造作,她的柔媚可人中混雜著驚人的桀驁不馴,這種非凡的個性可以讓一個女人在任何時候都與衆不同。大衛終于爲《亂世佳人》找到了郝思佳。1940年,電影《亂世佳人》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費雯麗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紐約時報》評論說:“費雯麗所扮演的郝思佳如此美豔動人,使人不再要求演員有什麽天才;可她又演得如此才華橫溢,使人不再要求演員必須具備這樣的美貌。”而費雯麗爲電影《亂世佳人》所付出的卻是她永遠無法重新得到的——拍攝影片所需要的紅色塵土令她染上了肺結核。
這一年的8月28日,奧立弗和費雯麗分別離婚,兩天後他們結婚。費雯麗懂得,愛情能夠展示人性的美麗與尊嚴的時候才是有價值的。她堅信她與奧立弗熾烈而忘我的愛情能夠經受住一切考驗。20年後,當她發現自己錯了時,竟難以置信。
她後來說,如果能重新擁有生命,她還會做一名女演員,還會嫁給奧立弗
費雯麗在《亂世佳人》之後又出演了電影《魂斷藍橋》、《漢密爾頓夫人》、《安娜.卡列尼娜》。1951年,因出演《欲望號街車》,費雯麗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隨後又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令朋友們驚異的是,費雯麗無視自己在銀幕上的成就,她仰慕著奧立弗傑出的舞臺表演。奧立弗說:“必須去感受。痛苦、熱情、憂傷,一切的感受都會使你永遠地失去一些東西,而一切的感受又會使你的內心更加豐富。”奧立弗的主張對于費雯麗來說幾乎是致命的,因爲她太真摯,總是動情地感受他人的命運,又從來表裏如一,于是她所表演的每一個悲劇故事都在消損著她的健康。《魂斷藍橋》中的瑪拉因爲愛而死在車輪下,《漢密爾頓夫人》中的埃瑪因爲尊嚴而失去了一切,《欲望號街車》中的布蘭奇因爲不願忘懷而被強行送往精神病院……一次次忘我地置身于這些角色中的費雯麗終于病了,沒有人知道她脆弱而又緊繃著的神經何時會突然崩潰,她拍《亂世佳人》時染上的肺結核也更加嚴重了。
奧立弗開始感到了無能爲力,他越來越長時間地離開家去巡回演出,費雯麗曾在極度絕望中給奧立弗寫出長達22頁的信,訴說她的孤寂和思念。但是,1960年6月,當奧立弗要求離婚時,費雯麗的回答是:當然,奧立弗夫人將滿足他的一切要求。費雯麗知道愛意味著尊重別人和尊重自己,男女之愛最不堪重負的是虛僞和強迫。她不能讓奧立弗經曆20多年前她與霍爾曼之間發生的痛苦。這樣的理解令費雯麗在一往情深的愛情逝去時表現出了驚人的勇氣。
7年後7月裏的一個晚上,費雯麗獨自在她的寓所死去。在她去世的前一天,她曾給朋友送去兩棵玫瑰,她說:“如果你現在種,它們很快就會生根。種花人把第一棵叫做費雯麗;另一棵是你,叫做超級明星。”朋友說:“這就是說,兩棵玫瑰都是你。”費雯麗的眼睛一下濕潤了,過了很久她才說:“所有的花都應該好好施肥……”
1967年9月8日,費雯?麗在心力交瘁中孤獨地倒在臥室門口。53歲的生命到此結束了。當天晚上,倫敦的所有劇院都熄滅舞臺腳燈一分鍾,演員和觀衆一起默哀悼念這位天才的表演藝術家。費雯?麗雖然紅顔薄命,但她創造的銀幕形象卻成爲了不朽的電影經典。
曆史評價
費雯?麗被認爲她所處時代最美麗的女演員之一,導演們在她的大部分影片中強調了這一點。當問及她是否認爲她的美貌成爲了障礙時,她說:“人們認爲如果你看起來相當不錯,你不能表演,而我只在乎表演。我認爲美貌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如果你真的希望看起來象你飾演的角色,而那個角色不一定象你。”
喬治?丘克認爲費雯?麗是一位“技藝絕頂的女演員,受到了美貌的阻礙”。勞倫斯?奧利維爾說評論家應該“將她作爲一個演員來贊美而不是永遠因她的超級美貌導致歪曲他們的判斷。”加森?卡寧同意他們的觀點,稱費雯?麗是“非常迷人的女士,她使人傾倒的美貌經常使人忽略了她作爲一個演員的驚人成就。大美人很少成爲偉大的演員——只是因爲他們不必要這麽做。費雯不一樣:有抱負、有恒心、認真,經常有靈感。”
費雯?麗說她飾演了“盡可能不同的角色”,試圖提高演技並驅散對于她能力的成見。她認爲喜劇比戲劇更難表演,因爲需要更精准的時間控制,並認爲在一個演員培訓的時候需要著重于喜劇的訓練。在她演藝生涯後期,她演繹了多部諾埃爾?科沃德的喜劇和莎士比亞的悲劇,發現“讓觀衆哭比讓他們笑容易多了”。
她的早期表演迅速在英國獲得成功,但是直到《亂世佳人》公映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沒有什麽知名度。1939年12月,《紐約時報》的文章寫道,“費雯?麗小姐的斯佳麗表明荒唐的演員挑選間接導致她走紅,她是藝術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其它任何女演員來飾演這個角色都是不可能的。”當她的名氣提升後,登上了《時代雜志》的封面。1969年,評論家安德魯?薩裏斯認爲電影的成功主要歸功于費雯?麗充滿靈感的演出。電影評論家倫納德? 馬爾丁認爲該片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影片之一,費雯?麗“飾演的角色光彩奪目。”
劇本作家菲利斯?哈特諾爾如此評論她在倫敦西區演出的戲劇《欲望號街車》——“作爲一位演員,迄今爲止她展現出來的最強的能力證明”,這個評價使她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爲是英國劇院最好的女演員之一。評論家保林?凱爾認爲接下來的電影版本中,費雯?麗和馬龍?白蘭度爲“電影史上最佳的表演之二”並認爲費雯?麗的演出是“極少數能真正同時引起恐懼和同情的表演之一”。
評論家肯尼思?泰南嘲笑費雯?麗1955年在戲劇《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的表演比奧利維爾差遠了,評論她在表演“聽說要被在她丈夫的屍體上強奸時的表情就好像她僅僅很遺憾下面的墊子不夠舒適”。 他也是對費雯?麗1955年重新演繹麥克白夫人持反面意見的幾個評論家之一,認爲她的表演空洞,缺少角色需要的憤怒。然而,在費雯?麗逝世後,他改變了觀點,認爲自己早期的評論是他所提出的”最糟糕的錯誤意見之一”。他開始認爲在費雯?麗的重新演繹下,麥克白夫人利用她魅力一直吸引著麥克白,刻畫角色的性格“比通常的戰斧更加合理……”。在費雯?麗逝世後評論家的調查中,不少人認爲這是她最成功的戲劇角色之一。
1948年,費雯?麗和勞倫斯?奧利維爾在澳大利亞賓館。1969年,科芬園的聖保羅教堂,即演員教堂爲費雯?麗豎立了一塊紀念牌。1985年,爲了紀念“英國電影年”,發行了一套郵票,采用了費雯?麗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查理?卓別林、彼得?塞勒斯、戴維?尼文的肖像。
1999年,倫敦大英圖書館從勞倫斯?奧利維爾的遺産中購買了收藏的資料文件。收藏品包括許多費雯?麗的私人文件,如她寫給勞倫斯?奧利維爾大量的信件。費雯?麗的信件、照片、合同和日記歸她女兒蘇珊所有。1994年12月,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購買了一本相冊,上面有交織字母“L & V O”,該相冊被認爲屬于奧利維爾夫婦,含有夫婦兩人1948年澳大利亞巡演的573張照片。如今相冊作爲澳大利亞表演藝術曆史記錄的一部分。
http://baike.baidu.com/view/341192.html?tp=1_11
喬治?丘克認爲費雯?麗是一位“技藝絕頂的女演員,受到了美貌的阻礙”。勞倫斯?奧利維爾說評論家應該“將她作爲一個演員來贊美而不是永遠因她的超級美貌導致歪曲他們的判斷。”加森?卡寧同意他們的觀點,稱費雯?麗是“非常迷人的女士,她使人傾倒的美貌經常使人忽略了她作爲一個演員的驚人成就。大美人很少成爲偉大的演員——只是因爲他們不必要這麽做。費雯不一樣:有抱負、有恒心、認真,經常有靈感。”
費雯?麗說她飾演了“盡可能不同的角色”,試圖提高演技並驅散對于她能力的成見。她認爲喜劇比戲劇更難表演,因爲需要更精准的時間控制,並認爲在一個演員培訓的時候需要著重于喜劇的訓練。在她演藝生涯後期,她演繹了多部諾埃爾?科沃德的喜劇和莎士比亞的悲劇,發現“讓觀衆哭比讓他們笑容易多了”。
她的早期表演迅速在英國獲得成功,但是直到《亂世佳人》公映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沒有什麽知名度。1939年12月,《紐約時報》的文章寫道,“費雯?麗小姐的斯佳麗表明荒唐的演員挑選間接導致她走紅,她是藝術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其它任何女演員來飾演這個角色都是不可能的。”當她的名氣提升後,登上了《時代雜志》的封面。1969年,評論家安德魯?薩裏斯認爲電影的成功主要歸功于費雯?麗充滿靈感的演出。電影評論家倫納德? 馬爾丁認爲該片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影片之一,費雯?麗“飾演的角色光彩奪目。”
劇本作家菲利斯?哈特諾爾如此評論她在倫敦西區演出的戲劇《欲望號街車》——“作爲一位演員,迄今爲止她展現出來的最強的能力證明”,這個評價使她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爲是英國劇院最好的女演員之一。評論家保林?凱爾認爲接下來的電影版本中,費雯?麗和馬龍?白蘭度爲“電影史上最佳的表演之二”並認爲費雯?麗的演出是“極少數能真正同時引起恐懼和同情的表演之一”。
評論家肯尼思?泰南嘲笑費雯?麗1955年在戲劇《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的表演比奧利維爾差遠了,評論她在表演“聽說要被在她丈夫的屍體上強奸時的表情就好像她僅僅很遺憾下面的墊子不夠舒適”。 他也是對費雯?麗1955年重新演繹麥克白夫人持反面意見的幾個評論家之一,認爲她的表演空洞,缺少角色需要的憤怒。然而,在費雯?麗逝世後,他改變了觀點,認爲自己早期的評論是他所提出的”最糟糕的錯誤意見之一”。他開始認爲在費雯?麗的重新演繹下,麥克白夫人利用她魅力一直吸引著麥克白,刻畫角色的性格“比通常的戰斧更加合理……”。在費雯?麗逝世後評論家的調查中,不少人認爲這是她最成功的戲劇角色之一。
1948年,費雯?麗和勞倫斯?奧利維爾在澳大利亞賓館。1969年,科芬園的聖保羅教堂,即演員教堂爲費雯?麗豎立了一塊紀念牌。1985年,爲了紀念“英國電影年”,發行了一套郵票,采用了費雯?麗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查理?卓別林、彼得?塞勒斯、戴維?尼文的肖像。
1999年,倫敦大英圖書館從勞倫斯?奧利維爾的遺産中購買了收藏的資料文件。收藏品包括許多費雯?麗的私人文件,如她寫給勞倫斯?奧利維爾大量的信件。費雯?麗的信件、照片、合同和日記歸她女兒蘇珊所有。1994年12月,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購買了一本相冊,上面有交織字母“L & V O”,該相冊被認爲屬于奧利維爾夫婦,含有夫婦兩人1948年澳大利亞巡演的573張照片。如今相冊作爲澳大利亞表演藝術曆史記錄的一部分。
http://baike.baidu.com/view/341192.html?tp=1_11
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 1924~2004)百度百科
1924年4月3日出生于美國 納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州內布拉斯加市的一個中産階級家庭。他自小頑皮好動,性格倔強,從不好好學習。中學畢業後他到紐約,進了一家戲劇學校攻讀表演藝術。
他和戰爭與軍旅的關系倒不是由于他的青春時代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早先人家就把他送往軍校結果竟然是不歡而散---他被軍校開除!當家人給他經濟支助讓他受教育時,他選擇了戲劇。顯然他自己的選擇來得比較高明,並且他還懂得選地點--紐約。
著名的藝術教育家早就看出白蘭度是塊演戲的材料,並預言他不出幾年定會成爲美國最優秀的演員。他的預言極快便應驗了,1943年他在紐約首次登臺獻藝,1944年在百老彙嶄露頭角,成爲一位頗受矚目的人物。以後幾年他演了不少出名劇,主角配角都當過。
20世紀50年代進入電影界後,他曾飾演過許多不凡的角色。
1950年他出演他的第一部影片《The men》,在片中飾演主角;但並未引起人們注意。
1951年馬龍?白蘭度異軍突起, 出演影片《欲望號街車》,他以其獨特的厚實沈穩,粗野遒勁的表演風格成功地塑造了流盲無産者斯坦利的形象。他的出色表演使他獲得他的第一次奧斯卡獎提名。
接著,在《柴巴達萬歲》中飾演墨西哥革命領袖,獲第五屆嘎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3年,在《愷撒大帝》中扮演安東尼,再次榮獲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4年在《碼頭風雲》中扮演一位孤身與黑社會抗爭的碼頭工人,爲此他還親身去體驗生活,真正當起一個碼頭搬運工。他將這個角色飾演得有血有肉,使之成爲美國中下層工人的光輝代表。他第三次榮獲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二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這四部影片奠定了他馬龍?白蘭度在美國影壇的地位。
在此期間,他在1954年《野性騎手》的表演被認爲是“喊出了美國青年一代的心聲”。
馬龍?白蘭度的戲路非常寬廣,1957年他在《再見》中扮演一位美軍少校,1958年在《幼獅》中扮演一位納粹軍官,1959年在《流浪者》中扮演一位流浪漢,他在這些影片中均有不俗的表現。
20世紀六十年代,他的事業出現了滑坡。一場電影官司使他變得怪癖孤獨、沈默寡言,幾乎于世隔絕。他變得頑世不恭,成爲好萊塢最出名的"浪子"。期間,只有《叛艦喋血記》一片是他的成功之作。他自己創辦的電影公司也宣告失敗。他幾乎在影壇銷聲匿迹。
他雖未必是“叛逆”角色的先驅,卻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發揚光大的人物。他爲自己,也爲觀衆建立一種風格,一種特性,一種典範。它就是以那獨樹一幟的“反英雄”格調,突破傳統,超越常規,在影壇輝煌了十年。很少人能像他那樣,既是魅力十足的男性性感象徵,又有令人稱道的出色演技。因次他就在影壇“不可一世”般地閃亮了十年。當人們以爲他的一蹶不振終將萬劫不複時,他卻一如傳說中的火鳥,神話般地從死亡中複活,由灰燼裏再生,以新的榮耀,新的璀燦,新的震驚開始了他影藝生涯的第三個十年。
此後,他又因《薩巴達》、《朱利斯?凱撒》和《狂野的人》而獲得三次奧斯卡獎提名。
1970年,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力邀他出演影片《教父》,馬龍?白蘭度産生極大的興趣。這部反映美國黑手黨家族事業的影片一經上映,立刻引起社會的巨大轟動,被稱爲是繼《公民凱恩》後最偉大的一部電影作品。影片創下非凡的票房收入。白蘭度把教父唐?維克托演得出神入化,入木三分,充分展現他驚人的才華。爲此他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金像。隨後,他又出演《巴黎的最後探戈》、《超人》、《現代啓示錄》和《幹燥的白色季節》等片,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其中,《幹燥的白色季節》又一次讓他獲得奧斯卡獎的提名。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年邁的馬龍?白蘭度依然演出了頗具水准的影片《唐璜德馬科》和《人魔島》,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他那爐火純青的演技。
2004年7月1日6點20分馬龍?白蘭度逝世。
他和戰爭與軍旅的關系倒不是由于他的青春時代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早先人家就把他送往軍校結果竟然是不歡而散---他被軍校開除!當家人給他經濟支助讓他受教育時,他選擇了戲劇。顯然他自己的選擇來得比較高明,並且他還懂得選地點--紐約。
著名的藝術教育家早就看出白蘭度是塊演戲的材料,並預言他不出幾年定會成爲美國最優秀的演員。他的預言極快便應驗了,1943年他在紐約首次登臺獻藝,1944年在百老彙嶄露頭角,成爲一位頗受矚目的人物。以後幾年他演了不少出名劇,主角配角都當過。
20世紀50年代進入電影界後,他曾飾演過許多不凡的角色。
1950年他出演他的第一部影片《The men》,在片中飾演主角;但並未引起人們注意。
1951年馬龍?白蘭度異軍突起, 出演影片《欲望號街車》,他以其獨特的厚實沈穩,粗野遒勁的表演風格成功地塑造了流盲無産者斯坦利的形象。他的出色表演使他獲得他的第一次奧斯卡獎提名。
接著,在《柴巴達萬歲》中飾演墨西哥革命領袖,獲第五屆嘎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3年,在《愷撒大帝》中扮演安東尼,再次榮獲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4年在《碼頭風雲》中扮演一位孤身與黑社會抗爭的碼頭工人,爲此他還親身去體驗生活,真正當起一個碼頭搬運工。他將這個角色飾演得有血有肉,使之成爲美國中下層工人的光輝代表。他第三次榮獲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二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這四部影片奠定了他馬龍?白蘭度在美國影壇的地位。
在此期間,他在1954年《野性騎手》的表演被認爲是“喊出了美國青年一代的心聲”。
馬龍?白蘭度的戲路非常寬廣,1957年他在《再見》中扮演一位美軍少校,1958年在《幼獅》中扮演一位納粹軍官,1959年在《流浪者》中扮演一位流浪漢,他在這些影片中均有不俗的表現。
20世紀六十年代,他的事業出現了滑坡。一場電影官司使他變得怪癖孤獨、沈默寡言,幾乎于世隔絕。他變得頑世不恭,成爲好萊塢最出名的"浪子"。期間,只有《叛艦喋血記》一片是他的成功之作。他自己創辦的電影公司也宣告失敗。他幾乎在影壇銷聲匿迹。
他雖未必是“叛逆”角色的先驅,卻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發揚光大的人物。他爲自己,也爲觀衆建立一種風格,一種特性,一種典範。它就是以那獨樹一幟的“反英雄”格調,突破傳統,超越常規,在影壇輝煌了十年。很少人能像他那樣,既是魅力十足的男性性感象徵,又有令人稱道的出色演技。因次他就在影壇“不可一世”般地閃亮了十年。當人們以爲他的一蹶不振終將萬劫不複時,他卻一如傳說中的火鳥,神話般地從死亡中複活,由灰燼裏再生,以新的榮耀,新的璀燦,新的震驚開始了他影藝生涯的第三個十年。
此後,他又因《薩巴達》、《朱利斯?凱撒》和《狂野的人》而獲得三次奧斯卡獎提名。
1970年,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力邀他出演影片《教父》,馬龍?白蘭度産生極大的興趣。這部反映美國黑手黨家族事業的影片一經上映,立刻引起社會的巨大轟動,被稱爲是繼《公民凱恩》後最偉大的一部電影作品。影片創下非凡的票房收入。白蘭度把教父唐?維克托演得出神入化,入木三分,充分展現他驚人的才華。爲此他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金像。隨後,他又出演《巴黎的最後探戈》、《超人》、《現代啓示錄》和《幹燥的白色季節》等片,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其中,《幹燥的白色季節》又一次讓他獲得奧斯卡獎的提名。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年邁的馬龍?白蘭度依然演出了頗具水准的影片《唐璜德馬科》和《人魔島》,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他那爐火純青的演技。
2004年7月1日6點20分馬龍?白蘭度逝世。
生平榮譽
《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1954)
第二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
《教父》(THE GODFATHER)(1972)
第四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
《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
第二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柴巴達萬歲》(VIVA ZAPATA!)(1952)
第二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愷撒大帝》(JULIUS CAESAR)(1953)
第二十六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演技之神,好萊塢之王 Marlon Brando
第二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
《教父》(THE GODFATHER)(1972)
第四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
《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
第二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柴巴達萬歲》(VIVA ZAPATA!)(1952)
第二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愷撒大帝》(JULIUS CAESAR)(1953)
第二十六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演技之神,好萊塢之王 Marlon Brando
主要作品
《男兒本色》(the men)
《欲望號街車》(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
《薩巴達萬歲》Viva Zapata
《愷撒大帝》Julius Caesar
《碼頭風雲》on the water front
《飛車黨》《野性騎手》the wild one
《拿破侖情史》Desiree
《紅男綠女》guys and dolls
《秋月茶室》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
《櫻花戀》Sayonara
《幼獅》The Yong Lions
《漂泊者》The Fugitive Kind
《獨眼龍》One eyed Jacks
《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
《醜陋的美國人》The ugly America
《枕邊故事》Bedtime Story
《代號莫裏圖裏》Morituri
《阿巴魯薩》The Appaloosa
《追逐》The chase
《香港女伯爵》 A countess from Hongkong
《黃金眼中的鏡象》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糖果》Candy
《第二天的夜晚》the night of the following day
《奎瑪達》Quemada
《教父》The Godfather
《夜間來客》The nightcomers
《巴黎最後的探戈》Ultimo tango a Parigi
《密蘇裏山口》The missouri breaks
《超人》Superman
《現代啓示錄》Apocalypse Now
《勞尼-爲亞馬遜而戰》Raoni:the Fight for the Amazon
《公式》The formula
《幹燥的季節》A dry white season
《新手》The fresh man
《黑暗的心-一個制片人的啓示錄》Hearts of darkness:a Filmmaker's apocalypse
《克裏斯托佛-哥倫布之發現》Christopher Colmbus:the Descovery
《唐-璜》Don Juan Demarco and the Centerfold
《人魔島》The island of Dr.Moreau
《勇敢》The Brave
《意外之財》Free money
《欲望號街車》(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
《薩巴達萬歲》Viva Zapata
《愷撒大帝》Julius Caesar
《碼頭風雲》on the water front
《飛車黨》《野性騎手》the wild one
《拿破侖情史》Desiree
《紅男綠女》guys and dolls
《秋月茶室》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
《櫻花戀》Sayonara
《幼獅》The Yong Lions
《漂泊者》The Fugitive Kind
《獨眼龍》One eyed Jacks
《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
《醜陋的美國人》The ugly America
《枕邊故事》Bedtime Story
《代號莫裏圖裏》Morituri
《阿巴魯薩》The Appaloosa
《追逐》The chase
《香港女伯爵》 A countess from Hongkong
《黃金眼中的鏡象》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糖果》Candy
《第二天的夜晚》the night of the following day
《奎瑪達》Quemada
《教父》The Godfather
《夜間來客》The nightcomers
《巴黎最後的探戈》Ultimo tango a Parigi
《密蘇裏山口》The missouri breaks
《超人》Superman
《現代啓示錄》Apocalypse Now
《勞尼-爲亞馬遜而戰》Raoni:the Fight for the Amazon
《公式》The formula
《幹燥的季節》A dry white season
《新手》The fresh man
《黑暗的心-一個制片人的啓示錄》Hearts of darkness:a Filmmaker's apocalypse
《克裏斯托佛-哥倫布之發現》Christopher Colmbus:the Descovery
《唐-璜》Don Juan Demarco and the Centerfold
《人魔島》The island of Dr.Moreau
《勇敢》The Brave
《意外之財》Free money
作品年表
1950 The Men 男兒本色
1951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1952 Viva Zapata 薩巴達傳
1953 Julius Caesar 凱撒大帝
1953 The Wild One 飛車黨
1954 On the Waterfront 岸上風雲
1954 Desiree 拿破侖情史(拿破侖與黛絲麗)
1955 Guys and Dolls 紅男綠女
1956 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 秋月茶室
1957 Sayonara 櫻花戀
1958 The Young Lions 百戰狂獅
1959 The Fugitive Kind 流浪者
1961 One-Eyed Jacks 獨眼龍
1962 Mutiny one the Eounty 叛艦喋血記
1962 The Ugly American 醜陋的美國人
1964 Bedime Story 閨中豔事
1965 The Saboteur(Code Name Morituri) 諜艦
1966 The Chase 凱德警長
1966 The Appaloosa 大西部
1967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香港女伯爵
1967 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金眼的反映
1968 Night of the Following Day 翌夜
1968 Candy
1968 I Queimada!(Burn!)
1971 The Nightcomers 畸戀山莊
1972 The Godfather 教父
1973 Last Tango in Paris 巴黎最後探戈
1976 The MIssouri Breaks 大峽谷
1978 Superman 超人
1979 Apocalypse Now 現代啓示錄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834.html?tp=3_11
1951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1952 Viva Zapata 薩巴達傳
1953 Julius Caesar 凱撒大帝
1953 The Wild One 飛車黨
1954 On the Waterfront 岸上風雲
1954 Desiree 拿破侖情史(拿破侖與黛絲麗)
1955 Guys and Dolls 紅男綠女
1956 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 秋月茶室
1957 Sayonara 櫻花戀
1958 The Young Lions 百戰狂獅
1959 The Fugitive Kind 流浪者
1961 One-Eyed Jacks 獨眼龍
1962 Mutiny one the Eounty 叛艦喋血記
1962 The Ugly American 醜陋的美國人
1964 Bedime Story 閨中豔事
1965 The Saboteur(Code Name Morituri) 諜艦
1966 The Chase 凱德警長
1966 The Appaloosa 大西部
1967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香港女伯爵
1967 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金眼的反映
1968 Night of the Following Day 翌夜
1968 Candy
1968 I Queimada!(Burn!)
1971 The Nightcomers 畸戀山莊
1972 The Godfather 教父
1973 Last Tango in Paris 巴黎最後探戈
1976 The MIssouri Breaks 大峽谷
1978 Superman 超人
1979 Apocalypse Now 現代啓示錄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834.html?tp=3_11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