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男性氣質》
那就是不存在什麼「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之別,男女都是中性的。
笨女人,別上了新好男人的當,什麽「中性」。解構掉「女性氣質」,可以!如此咱女人才能為所欲為。但「男性氣質」不能解構掉,保留著才能有革命對象。
我只聽過「女性至上的本質性女性主義」不能被解構掉,沒聽過不能解構掉「父權結構」,妳的看法倒蠻有創意的。
革命可不是吟詩創作,誰跟你玩創意。革命講的是靈活,咱女人打游擊不能像男人的正規軍一板一眼的,要「解」要「結」,全依戰況而定。首先要區分敵友,敢問作者康奈爾是敵或友?
這個嘛,很難判斷,依他不時批判各式「男性氣質」說不能成立,應可算是盟友吧。
不能如此含混,小心!不少披著狼皮的羊想混進咱女兒國,新好男人就是狼人的新變裝版,一定要確定他有沒站在咱「女性至上的本質性女性主義」這邊。
老阿婆,別那麼古板,再這樣下去,不少姊妹會投向他們那邊的。
你瞧他說:「這種在社會生物學中已成形的男性氣質天生論幾乎完全是想像出來的。」(p.63)
又怎樣,他還不是說:「如果說生物決定論是錯的,社會決定論也是錯的,那麼兩者的結合就不可能是對的。」(p.70)。你看、多滑頭,要特別小心這種男人。
這種男人我了的很,他們不是真心要站在我們這一邊,而是不願再背負他們前輩大男人的重担,只是想要好好享受男性旣有利益的輕鬆生活。
不然他不會說即使沒有女人,在反主流文化、生態主義、及同性戀的大環境之下,許多男人也在選擇過非「男性氣質」的生活(p.164)。
還有、有些人竟然認賊作父,說什麼荣格陰陽女男二分的性別原型論,是種不用反抗女性受到壓迫而是原型女性再現的女性主義(p.17),你瞧這像話嗎?難怪連沙豬布萊都會批評這種「懦弱男人陷入女性主義而失去了深層男性氣質」(p.18)。
看來你和沙豬蠻相似的,這點作者也看出來了,他認為你對「『新型父親』,『新敏感男人』和其他較友好的,較温和的男性氣質形象普遍有懷疑。」(p.55)
要不,咱女人能不被分化、融解?
女人有那麼團結嗎?怎不時會伝出「女人何苦為難女人」「背叛女人的女人」「兩个女人間的戰爭」?
還不是臭男人害的!
前言
第一部分 知識及其問題
1.男性氣質學
對立的知識
臨床知識
男性角色
新的社會科學
政治知識
知識的客體
2.男人的身體
真正的男性氣質
機器、圖景和折衷
不能回避的身體
污垢或血的復合體
班戈的幽靈:反向實踐
形構世界
3.男性氣質的社會組織
男性氣質的界定
性別作為社會實踐的一種結構
男性氣質中的關系:支配性、從屬性、共謀性與邊緣性
歷史動力學、暴力和危機傾向
第二部分 男性氣質動力學的四項研究
概述
4.過把癮就死
5.全新的世界
6.一種真正徹底的同性戀
7.理性的男人
第三部分 歷史和政治
8.男性氣質的歷史
9.男性氣質政治
10.實踐與烏托邦
http://findbook.tw/book/9787801499745/basic
西方:由“支配性”到“多元性”
較早涉及男性氣質的生物學,認爲兩性差別是天生的。男性氣質更進取、競爭、好鬥、暴力,這是由生理決定的。男人每次射精排出100萬枚精子,只有一枚精子會與卵子結合,而女子每次排卵只會排出20個卵子,所以女人不需要像男人那樣競爭。這種生物決定論非常容易導致種族主義,沒有證據顯示某種生理差別必然會導致某種社會行爲。而且生物決定論習慣于將對低等動物的研究中發現的規律推論到人的身上,這也受到了批評。事實是,調查顯示,不同文化中的男性氣質是不同的,男人並不因爲都長有陰莖便有相同的男性氣質。
心理學對男性氣質的涉及,則以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最爲人所知。
對男性氣質研究長期發揮影響的是性角色理論(sex role theory)。它強調,作爲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就意味著扮演人們對某一性別的一整套期望,即性角色。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有兩種性角色: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與男性聯系在一起的是技術熟練、進取心、主動、競爭力、抽象認知,而與女性氣質聯系在一起的,是自然感情、親和力、被動,等等。
性角色理論定義的男人的性表現,通常被歸入這樣的期望中:
1、有女人氣。男人必須在任何事上遠離女人,比如重情感、被動。對男同性戀的恐懼也使男性需要建構這種男性氣質。
2、成功。包括事業的成功,也包括性能力上的成功,這二者對男人同樣重要。
3、自信。在性上,男人應該強硬、自信、自我依賴,不對他們自己的性能力有任何懷疑。
4、主動的性。在同女人的性關系中占據主動和上峰,具有膽量、強力,有暴力傾向。 Ken Plummer認爲,直到性角色理論被解構之前,男性氣質在性上的表現,一直被解讀爲應該是充滿權力的、強烈的、受自然本能驅使的、難以控制的、陰莖中心的、只爲了滿足生理機能的,等等。男人與女人不同的性表現,便是強奸、購買性服務、鼓勵性崇拜、性暴力。男人比女人更多是性的消費者,他們購買各種形式的性:女性性工作者的性服務、色情影視、性旅遊、按摩、大腿舞、電話性、色情雜志,等等。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在性上犯罪,男性性越軌在任何一方面都超過女人,除了賣淫者的數目。這一理論突出了男人在性上強調陰莖中心的特點。陰莖的勃起象征著權力、成就,仿佛控制世界的槍。可以說,陰莖對男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男人用它來建構男性氣質。男人非常關心他們的陰莖的表現,總是擔心它表現不夠好。性能力的強大,是男性自我認同的主要標准。但性同時也是男人的麻煩。因爲男人的性又與脆弱、易受傷聯系在一起,男人的陰莖會背叛他,它是男人身體中最易受傷和柔弱的器官。找醫生做性咨詢的男人很多,這來自于男人對自身性的不安全感和恐懼。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通過否定性角色理論,一個新的概念——“支配性男性氣質” (hegemonic masculinity)被提了出來。Kessler等人在研究揭示,影響男性氣質的因素可分爲許多種層次,包括性別的、階級的、種族的,等等,它們共同參與了男性氣質的建構。因此,男性氣質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性角色等理論此前所定義的單一的男性氣質,實際上是一種“支配性男性氣質”。而除“支配性男性氣質”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男性氣質,如從屬性、邊緣性、共謀性等。
Ken Plummer指出,強調男人的性的這種多元化,並不是否定支配性男性氣質定義的支配性的性的存在。它確實存在,而且非常常見,但是,它不是唯一的。關注支配性的性是對的,但同時不能忽視了:男人對這種支配性的性,同樣可以進行抵制與轉換。男人的性是社會行動的産物,性是和社會實踐結合在一起的,並不只是內在動力。支配性可提供指導,但不會自然得到的,也是實踐建構的。性不是男人的簡單的財産,不存在于社會真空中,而是和社會一起流動,在人類的相互影響中相互建構。
這一理論背景下,男性氣質研究者對男人的性的研究有很大擴展,性不再是單純的性角色問題。人類的性與曆史、文化、政治與道德、親密關系、通過隱喻和語言進行的實踐等等聯系在一起,而且一直是開放的,處于變化中的。性同樣與階級、性別、年齡、家庭結構、信仰、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社交群體等等都有關系。對性的理解,只能在一個人的具體的關系中進行,而不能簡單地說,男人怎麽樣,或女人怎麽樣。如果把支配性男性氣質的性作爲一極,將性角色理論下的女子氣質的性作爲另一極,那麽絕大多數的男人和女人是共處中間地帶的。性表現對于男人和女人來說並非不同,針鋒相對。
一些基于支配性男性氣質理論的關于男人的性研究,如:Michael A. Messner研究了體育運動中是如何強調和塑造異性戀,貶損和抵制同性戀的;Robert Staples研究了關于黑人男性作爲“性強者”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性行爲,以及傷害他們和女性、家庭的關系的;Tomas Almaguer分析了同戀者的自我認同和性行爲是如何被男性氣質的傳統定義所影響的;Susan D. Cochran 和Vickie M. Mays研究了社會因素是如何影響HIV在黑人男同性戀和雙性戀者中傳播的;Peter Lehman論述了傳媒(影視、小說)是如何通過談論陰莖的大小來使小陰莖成爲“不可寬恕”的;Richard Fung分析了色情錄影帶(毛片)中是如何通過談論陰莖大小使小陰莖成爲“不可寬恕”的;Richard Fung分析了色情錄像帶(毛片)中通過對白種人和有色人種的不同性行爲展示,所進行的對男性氣質的定義;等等。
對于跨國跨種族商業性行爲中的男性氣質,頗多學者涉及。嫖娼亦是體現男性氣質的一種方式。嫖客喜歡尋找不同種族、國家和階級的小姐來嫖。Davidson 和 Jacqueline Sanchez Taylork對“性旅遊”中的男性氣質進行了分析。
Julia和Jacqueline考察了男性氣質在到異國嫖娼行爲中的作用。白人男子對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小姐的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解釋爲種族幻想的作用,而這種種族想象可能又與社會塑造的白人女子相對在性上純潔有關。他們提出,跨種族的性産業是一種後冷戰時代的權力和主宰的關系,不只是爲性,也爲了對其它種族的控制。這同時使得性別、種族、經濟和性一起發生。賣淫使女子氣質受損,卻無損男性氣質。跨國性旅遊可以他們在第三世界國家獲得等級的性別,種族和經濟權力的主宰,他們可以經曆性而不會有基于安全的拒絕,他們可以不受社會定義的關于他們年齡和身體的影響,他們可以違反社會對性的管制而不會影響他們的社會地位,他們可以完全無視他人的存在……
這讓我們想起福柯的論述,性的一個重要意義是表達權力關系。遠在古希臘羅馬時期,性就成爲權力的象征,性活動的伴侶不是分爲男女,而是分爲統治方與服從方。
中國:“羞恥感”與“罪惡感”
與西方有些人對性欲、性行爲等有罪惡感相比,有學者認爲,中國人懷有的是性羞恥感,不是犯罪感。中國古代對性基本持肯定態度,古代性觀念強調二種價值:陰陽和合,節制欲望。采陰補陽,采陽補陰,延年益壽。采補說並無解剖學依據,是一種文化、信念、行爲規範。要理解中國人的性觀念,這非常重要。所以,中國文化對性關注的重心放在節制性欲上,講究中庸之道、慎獨、過猶不及。中國從宋代開始對性變的越來越否定,此前認爲任何性行爲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不過度揮霍生命精力,都是有益于健康和人倫因而也自然的事。
具有“中國特色”的男性氣質表現,更是引人關注。與西方文化將同性戀的罪化、病化相比,中國文化對同性戀一直持高度寬容態度。明清社會同性戀盛行,特別是在達官顯貴中,一度以擁有同性性夥伴爲榮。崔榮華對其原因這樣歸納:傳統性文化對同性戀“姑息聽任”,宗室家庭對同性戀的放任,社會思潮對理學禁欲主義的叛逆反動,明清法律對異性戀的嚴禁、對同性戀松懈的不同態度,京師戲劇業的興盛,梨園男旦體制的改變等等,均是“男風”盛行的原因。
在性能力上,盧玲認爲,中國古人曾認爲女性優越于男性。“從遠古時期起,紅色在中國一直象征著創造力、旺盛、歡樂、光明、潛能。……遠古春宮畫中,是按‘男白女赤’來畫裸體的。其它的色情書,煉丹書也有‘男白女赤’之說,這種顔色的聯想,也表明了古代人認爲婦女在性方面要優越于男子。中國的房中秘書更是把婦女描繪成房中述的掌守人和無所不知的性知識的居,把女性當成偉大的傳授者,而男人則是無知的弟子。”中國古代著名的《素女經》、《玄女》、《采女》等作品中,女性均是性的引導者。詩章當中,如張衡《同聲歌》,司馬相如《美人賦》等,也表述了女性在性上對男子的引導。
然而,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中國古代文化贊同男子在與女子性關系中放棄“支配性”。高羅佩考察中國古代性文化的《中國房內考》、《秘戲圖考》便強調了男性氣質的支配性,費俠莉指出,這種支配性正是中國古代男人性話語的再現。
杜芳琴通過對《大樂賦》、《千金方》、《遊仙窟》這三個著名性事文本中性事、情欲、健身話語的分析,提出,雖然史學家曾有唐代男女交往中存在“性自由”與“性開放”、女性地位高的觀點,但她發現在建構性關系中的“男人氣和女人氣”(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時,唐代並沒有什麽兩樣。男人的性仍被建構爲陽剛與主宰的,陰莖具有主動性、進攻性、征服性的特點,房中術是征服、駕馭女人的技術與能力,支持這種男性氣質的是男性的地位和權勢。而女性在性事上的體現,則是被動的,受支配的,在性事准備過程中,她們通過被娶、被挑選或被購買進入男家,在性事活動中是被觀看的、被摸挲的、被激起的、被插入的,是被迫接受種種房術技巧以快意于男人的聽話的性夥伴。
http://www.xbwhyj.cn/html/xueshushiye/fanggang/200810/04-73_3.html
http://big5.ce.cn/gate/big5/book.ce.cn/read/novel/tshlm/4/200902/13/t20090213_18201851.shtml
現在“美女經濟”泛濫已是盡人皆知的事實,李教授從性別角度來看,讀出了很多新意。 她認爲現在對美女的大量消費,主要還是想掏有錢人的腰包,因爲高收入者中女性只占1%。但是,對女性外表的過度重視也帶來了很多弊端,尤其是對未成年人形成了誤導。她的女兒在五歲時就認真地說:“我知道做女人是 什麽樣了,就是穿很高的鞋子、留很長的頭發、穿很漂亮的裙子。”這主要就是來自于廣告等的誘導,還有很多十幾歲的未成年人,也開始參加選美比賽等,似乎漂亮就是最大的財富。
李教授認爲青春當然美好,但人生還很長,只看重外表會讓人變得淺薄。現在很多女性去做美容、整容手術,這裏面其實有很大的風險。據中消協統計,十年來全國有20萬張臉被毀,還有30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男性也同樣是受害者,有的男青年拼命要找美女做老婆,結果婚後叫苦不叠。每個年齡段都有各自的美,我們應該在外在美和內在美之間找一個結合點,對女性的智慧、自信、理性給予更多的贊美。同時,政府也應對“美女經濟”進行引導,比如應限制未成年人參加選美,對昆明出現的“女體盛”等則要堅決叫停。
李教授還提到,男女平等不是要變成“妻管嚴”、“床頭跪”,在家“說了算”並不值得提倡,因爲夫妻之間不應是支配和從屬的關系,而應該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發展。女性不能老想著找有錢有地位的男人,男性也應該學會欣賞妻子的精神魅力。臺灣曾做過一個調查,成功老板和賢妻良母的家庭組合離婚率最高,反而是夫妻彼此獨立、互相尊重的婚姻更加穩固。
美國心理學家貝姆的研究表明,人的氣質並不由性別決定。他把氣質分成四類:雙性、男性、女性和中性。調查顯示,有32%的女性和8%的男性具有典型的女性氣質,有14%的女性和34%的男性具有典型的男性氣質,還有28%的女性和25%的男性具有中性氣質。深受歡迎的“超女”李宇春,氣質就比較中性化。很多成功人士都同時具備堅毅、勇敢、果斷的男性氣質和體貼、溫柔的女性氣質,比如周總理,他對普通人的關懷最讓人難忘。新的性別文化應該讓男女充分發展各自的能力,這樣才有利于構建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和諧社會。
http://news.cn.yahoo.com/051130/1369/2gb4m.html
男權主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男性統治:在一個社會中,無論在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教育、軍事、家庭領域中,所有權威的位置都保留給男性。用男性的標准評價女性,而不是相反。例如,想象一下在報紙上出現對總統的這樣一句評價:我想知道他是否能夠像女性那樣做個好總統。所有人都會覺得匪夷所思,根本沒有人會這樣說話的。與此同時,在報紙上對一位女性總統競選人做這樣的評價(我想知道她是否能夠像男性那樣做個好總統)卻顯得那麽“自然而然”,司空見慣。這就表明,男尊女卑已經是一個深入人心的既定事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直到你把一個常見的陳述中的男性換成女性,才能發現日常生活邏輯的觸目驚心的荒謬。
男權制強調男性統治的自然基礎,認爲男女的差別是自然的,因此男性的統治也是自然的。男權制是一個控制女性的性別結構。男性對資源的控制限制了女性的選擇。
第二,男性認同:核心文化觀念關于什麽是好的、值得向往的、值得追求的或正常的,總是同男性和男性氣質理想聯系在一起的。例如,用“男人”的“他”代表兩性都在內的人類;男人在前臺,女人是背景,使女性邊緣化,把女性變爲規範之外的人和例外;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前提下,把掙錢的工作當作勞動和事業,不掙錢的家務不視爲勞動和事業。
男權社會對男性氣質和理想男人的文化描繪與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十分接近,如下列特征:有控制權,強大有力,有效率,有競爭性,有強迫性,愛拿主意,有理性,能自立自足,能控制情感等。女性氣質、理想女性同男性氣質、理想男性相比則是次等的。當然,女性的價值也不是完全被否定的,女性的美麗被視爲男性性欲的對象,許多文化將女性浪漫化,尤其是將母性浪漫化。
第三,將女性客體化。在男性事務和交易中將女性用作客體。限制和阻礙女性的創造力。不讓女性接觸社會知識和文化成就的很多領域。(Jackson, et al., 131-132)男權制社會的特征之一是:否定女性的性;將男性的性強加于女性;統治和剝削女性的勞動力,控制其産品;控制兩性共同生育的孩子;肉體上限制女性,阻止女性的活動。社會上常見的文化意識形態和信息總是將女性擺在次等的地位,貶低女性的角色,女性的工作、産品和社會環境均低于男性。各類傳媒中的符號設計暗含對女性的貶低。社會結構安排從社會最高權力機制上排斥女性。
第四,男權制的思維模式。其中包括兩分思維,即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將所有的事物分爲黑白兩極,忽略中間狀態。例如:陽剛與陰柔、主體與客體、淺膚色與深膚色、理智與感情、心靈與肉體、善與惡。線性思維:時間和曆史都依線性前進,忽略了循環。等級思維:忽略了只是不同沒有高低之分的事物。(斯坦能,第129-130頁)崇尚直線發展型模式:認爲現在永遠優于過去。由于社會的進化和選擇自有規律,如果采取社會行動、革命或改變社會秩序的行動,就會打斷進化進程,導致社會的不平衡.
http://baike.baidu.com/view/583985.html?tp=4_01
【概述】
【厭女症一詞的起源】
【女大學生成爲厭女症的靶子】
【厭女症的影響】
【厭女症成因和具體性狀】
【結論】
【“厭女症”的文化批判】
“厭女症”是指文學中歪曲、貶低女性的形象,把一切罪過都推到女性頭上的情緒或主題.在白先勇的一些小說中,這種"厭女症"的傾向或隱或現,時有流露,並通過小說中對女性形象的醜化和過分渲染女性的危險與不祥表現出來。
“厭女症”(misogyny)是廣泛存在于文學、藝術和種種意識形態表現形式之中的“病症”,表現爲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並“把婦女,尤其是婦女的性,當作死亡與痛苦,而不是當作生命和快樂的象征。”(瓊?史密斯Joan Smith《厭女症》) 一組據說是人大女生“豪放畢業照”的照片正在網上流傳, 引起“是個性還是墮落”的爭議,還摻有“妓女”、“無恥”的辱罵,和對如今大學教育的痛心疾首。其實所謂“豪放照”名不符實,女孩們不過是撩起學士服秀了秀大腿,那腿上的褲子、裙子一件都不少,臉上的表情更是個個樂不可支,明顯是在搞怪。 畢業前的青春紀念,曆來是花樣百出,其中總有一點點戲謔,一點點反叛,無傷大雅,盡可一笑了之;若要深度索解,可以看出女生們借莊重的學士服故作媚惑,多少有點對教育制度的嘲弄,或者更多是對終于熬出十年寒窗苦的自嘲,又戲仿如今司空見慣的性感文化,以諷刺性的快樂表演讓觀看的男性欲望失重;總之瀏覽也罷深思也罷,都要有些幽默感的會心,才不負這些女孩的娛樂精神,若上綱上線,牛刀宰雞地施以道德譴責,就實在遠離這些照片的本意。 但現實卻是這些照片遭到了充滿語言暴力的聲討,不僅沒有幽默感,更流露出對女大學生這個群體的道德敵意,和女生們的搞怪相比,這種道德敵意的借機發作才值得警惕。保守道德觀從來對女性言行十分敏感,一方面高調贊美女性對傳統規範的遵從,指望個別的遵從樣板救贖整個社會倫理,另一方面則對逾矩者嚴厲譴責,將之視爲“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的標志而痛心疾首,無論是贊美還是譴責,背後都是雙重標准的保守道德,而譴責則是一種歧視性的潛意識——厭女症的典型征候,通過對女性道德尤其是性道德的苛刻檢查和惡毒圍攻維護男性中心的傳統價值觀。
女大學生成爲厭女症的靶子並不從這一事件起,許多關于女大學生賣淫、放蕩的傳說已經將她們在一定程度上污名化,關于其中的原因,姑妄揣測,恐怕是作爲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一代女性,她們一方面具有男性欲望覬覦的青春魅力,同時更加自主獨立不羈于性別規範,可愛卻不容易被“搞定”,焦慮的男性欲望因此需要通過惡意塗抹她們的形象重建自己的優越感。有欲望作祟,滿口仁義道德的厭女症患者同時高度窺淫,于是邊看邊罵,以扭曲的觀賞心理讓無名女孩象征性地受害。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網上厭女症患者多數都是年輕人,然而他們的道德觀看起來卻比上一代人更加保守,並且在網絡匿名的保護下顯得更加粗野,這實在是一種怪現象。比這次照片風波更典型的是前一陣的“銅須事件”,一樁莫須有的婚外偷情竟導致萬人“追殺”,對于總有灰色隱情的生活無奈,年輕人無知卻強硬拒斥的態度和巨大的破壞性一樣令人吃驚。若再做一次姑妄揣測,我將之歸結于,在這個主流道德仍然強勢,卻已經被人們的實際行爲架空而在一定程度上淪爲虛詞的年代裏,迫切需要建設價值觀卻缺少引導的一部分年輕人可能在懵懂中做最容易的選擇——通過投靠保守道德,獲得道德優勢而建立自我認知,但整個社會和他們自己將爲之付出的代價卻還沒能引起警醒。 那些女孩們小小宣泄了一把,可以輕裝上陣去了,看客的扭曲心理怎麽才能矯正?以義憤爲名的道德仇恨讓人與人相互隔絕,讓社會喪失寬容運轉的潤滑劑,搞笑照片所折射出的世相一角卻讓人笑不出來。 厭女症的社會影響也很嚴重。例如美國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就是厭女症的代表人物,他們在1978年錄音了《一些女孩》,盡管這首歌爲厭女症歌詞,但它成爲了滾石樂隊最成功的唱片之一。
厭惡總是和恐懼聯系在一起,我們可以通過精神分析的方法剖析其成因和具體性狀。 下面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自我”與象征秩序 拉康認爲,鏡像階段標志著嬰兒對自身認識的起點,這個認識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通過鏡像,嬰兒已經初次領會到一個完整的人體的能動性。拉康將嬰兒的鏡像稱爲理想我(ideal-I),在此基礎上形成嬰兒的自我及自我意識。自我與日後通過掌握語言而形成的主體是不同的。自我從一開始就是沿著一個虛構的方向發展,自我永遠是主體的一個異化和疏離的部分,而嬰兒和鏡像的關系構成想象的秩序。 既然所有的言辭都被大它/石祖/父親的名義/法律——象征界的中心、語言的中心——所固定、所錨定,那麽在落入象征界的某個位置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得經過一個有性別標志的門廊。女孩子的位置不同于男孩子的位置,男孩子比女孩子更靠近石祖,雖然沒有人是或者有石祖。而主體,只是石祖——屬于語言自身的結構——分配和支配的一個部分,同時也是被象征秩序所分配和支配的對象。 只有服從了語言自身的規則——父親的法律——才能進入象征界秩序。然而女性難以完全認同男性的認識和規則,因此她們無法充分接受和內化這個象征秩序。她們雖然也進入了這個秩序,並在秩序內受到壓制。在這個秩序內,女性得到的是男性的詞語——男性氣質的詞語。然而這些詞語不能表達女性所感受到的一切,而只能表達男性的思想。由于缺乏女性的詞語,婦女在這個象征秩序之內只能含糊其詞或者保持沈默,不可避免地陷入語言和現實之間的空虛。正如拉康認爲的“她們只能留在象征秩序之外,超乎思想和詞語”,因此她們是不可知的。拉康甚至說:la femme n`existe pas.(女性是不存在的。)女性的這種與象征秩序疏離的關系構成了負面意義投射的基礎。 性別意識 男孩和女孩通常都從成年女性那裏形成最早的性別意識。然而他們卻有著不同的發展軌道。母親往往會喚起女兒與自己在性別上的認同感,鼓勵女兒與自己保持密切的聯系,而對于兒子,母親往往會引導他們認識與自己的差異。通過各種言語和非言語的交流,母親加強了與女兒性別上的認同感,限制了與兒子的認同感。同時,男孩的閹割恐懼使他們得以擺脫俄底浦斯情結,成功地使自己順從父親的律法。與男孩不同的是,女孩沒有這種恐懼,因爲實際上她沒有什麽可以失去的,她作爲匱乏來體驗她的缺失,這是一個缺失驅使她進入俄底浦斯情結,讓她終其一生都和父親的律法有沖突。 同時,閹割焦慮(去勢症結 castration complex)深深地影響了男人對女性的看法,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男人之所以會自戀式地摒棄女人、輕賤女人,是因爲他們經曆過去勢症結。”這種輕視是從俄底浦斯階段開始的。男孩開始認識到,要想擁有權利和威望必須認同男人——就這個階段而言,就是認同父親。男孩越來越輕視女人,據說這樣有助于他對自己的定義,他把自己定義在與母親所代表的女性相對的位置上(南茜?喬多羅Nancy Chodorow《重建母職:精神分析與社會性別學》)。男孩們喜歡用否定的形式來定義自己的男性氣質,如不女性化、不像母親,等等,他們必須抑制自己最初産生的與母親的認同感,否定自身的女性傾向和情感,以盡力完成走出俄底浦斯情結並走向象征界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男孩對任何女性化的東西持有的強烈不屑實際上是他們肯定自己,借以顯示自己是真正男子漢的一種手段。同時,由于男性社會由于輕蔑女性而剝奪了女性的能力,使她們沒有信心去抵制所有投射倒她身上的那些負面的意義,使得女性是弱者的定義在現實中得到映證,于是對女性的厭棄情緒(而且不僅是男性厭棄女性,也是女性厭棄女性)在這種循環中不斷加深。 性關系 在更爲親密的兩性關系中,男人和女人進入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一定會喚起那種痛苦的回憶,那時,他在母親無限的力量前是完全無助的,並且在這一關系中,男人特別容易感到自己的脆弱,因爲女人“能夠重新喚起男性在嬰兒期的那種無法估量的、無邊無際的、無能爲力的激情”(多羅西?丁內斯坦Dorothy Dinnerstein《美人魚與牛頭怪:性別安排與人類不適》)。爲了抵抗這一危險的傾向,男性需要將性欲和強烈的情感區別開來,這種能力同樣植根于嬰兒對母親萬能的幻滅經驗。男孩害怕這種激情成爲威脅他的力量,他再一次懼怕被一個女人壓倒,並且這個女人是有能力從他身邊抽身而去的,正如當初母親離開他一樣,這個結果甚至會達到粉碎他自我的地步。爲此,他將會尋求在性關系中保持控制,與試圖和他建立親密關系的女人拉開距離。
事實上,我們從嬰兒向成人的轉變是一個拒絕母親、貶低婦女及所有女性事物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緩慢而痛苦的,對女性來說,尤爲如此。由于男孩和母親有性的差異,男孩可以徹底完成這個斷裂,從而實現他對獨立、對無所不能的渴望。但由于女孩和母親的性是相同的,女孩絕不可能與母親徹底決裂。但是,只要自我定義的經驗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被理解爲拒絕母親因而也就是拒絕女性的過程,那麽女人,正因爲他是女人,她就依然是缺乏獨立性的,並且因爲這個否定的過程對女性來說包含了一定程度上對自身的否定,女性缺乏自信和堅實的精神基礎也就成爲必然的結果。 甚至,這種對自身的否定衍生出各種女性自虐行爲——她通過懲罰肉體的方式實踐對女性的否定,她通過貶低自我的方式抵抗對自我強大力量的恐懼。但是遺憾的是,這種社會性別安排的方式卻使兩種性別的人都停留在童稚狀態,他們將大量的精力都耗費在不斷排斥、否定、尋找定義的過程中,而不是真正地爲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擔負起責任。這些破壞性的性別關系安排,成爲我們越來越無能力彼此相處以及與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相處的症候。 我們都是被象征秩序所賦予的結構左右的個體,甚至人的“自我”都是依照象征秩序的規律形成和被填充的,因此很多文化的、意義和價值的“偏差”無法避免,最後,人們發現,這種秩序無法與多種多樣的現實生活所重合,比如無論怎樣因爲恐懼強調男女差異和距離,一旦男人想建立穩定和諧的關系,他就不得不一定程度上抛開文化、語言賦予的輕視異性的理由和方式。而女人也發現,她必須學會真正尊重自己,排除那些自我輕賤的意識,才能和男人達成和諧平等的關系,才能將兩個人作爲一個合體,而不再是一個分裂的集合去體驗愛和完整。
也許這是一般中國人並不熟悉的說法。但是“厭女症”所包含的內容卻是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了。在父權制話語中,對女性最具侮辱性的稱呼莫過于“賤貨”。還有一句被標爲“國罵”的“他媽的”,則把無數中國人的母親都直截了當地作爲辱罵的對象。顯然,在對中華文明的現代傳承與光大發揚中,對摻雜于其中的那些“厭女症”的頑劣成分,毫無疑問是必須徹底批判和清除的。 首先,“厭女症”集中體現爲一種權力話語,即以語言和談論的方式對女性的人格進行大肆貶低,表現的是父權制對女性的極度蔑視。在許多典籍中,女性被描繪成愚蠢、只求官能滿足,情感幼稚、喜怒無常,不能節制、喜好性事,精于欺騙、狡詐,易墮落等等。這些似乎都是女性與生俱來的缺陷,也成爲女性天生比男性低級的根據。當然,做這樣描繪的目的,就是爲了維護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級秩序,鞏固男性對女性的統治。在中國的語言和文字中,“厭女症”的例證絕非鮮見。如在中國封建社會,嬰兒一旦降生,便立即有了性別等級的區分,若生的是個男孩,便是“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珍貴的美玉)”,而女孩是“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瓦制的線撚)。東漢才女班昭對此的解釋是,女人一生下地,即給她如此這般的教訓,是爲了“使她將來永不致有出位之思”,即明白自己是個“主下之人”。顯然,“璋”、“瓦”之分亦即男貴女賤之分。延至今日,偶爾還可見有人因生子而在家戶門上貼出“弄璋之喜”,相反卻不會有貼出“弄瓦之喜”的。這充分表明了,在中國傳統社會裏厭惡女性是真實存在的——因爲女子卑賤,既不能承宗啓後,又要勤加管教約束,一有錯誤就是父母祖宗的羞辱,誰又願意生女孩呢?所以,在這樣的社會裏,絕大多數女性一出生就遭人厭惡,民間流傳的說法是:“生男如虎,生女如鼠”。 這種對女性的厭惡,還表現爲在父權制文化統治下,對女性的“物化”的推進,並逐漸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女性是“貨”、是“物”,不僅僅體現在她們可以爲男性傳宗接代,是生兒育女的機器,還體現在把“女色”置于與“淫聲、狗馬、畋獵”同一序列的奢侈性消費品之中,並且在曆代爲有權勢、貪圖聲色犬馬享樂的男性津津樂道。而就在女性淪爲男性“玩物”的同時,父權制文化又構建了女色具有“媚惑”作用的看法,即認爲女人是誘惑男人的“狐媚子”,導致了男人的貪色和淫亂,所以是具有很高危險性的一種“物品”。這些“厭女症”的表現,還擴大到了政治、特別是涉及到國家政權的穩固方面,于是演變成了把女色妖魔化、邪惡化的“女人禍水論”,即把社會危機的發生、政權的覆沒都統統歸之爲因女色而遭到了擾亂破壞。女人于是便成爲一切壞事的原因,更是“以色禍國”的罪惡源頭。對此,還有一種“傾城傾國亡國亡天下”的說法,即女人越是美麗動人,危險性也就越大。據《古烈女傳》記載,武王滅商之後,爲警戒世人,竟把紂王妃妲己的頭割下挂在城牆頭,並插上了小旗,上書“禍商者,此女也”。《尚書》就曾對帝王發出勸勉,要求“惟王不邇聲色”,以避免女色迷惑了君主。而若是君主耽于其中,就可能使這些壞女人得到了“幹政”的機會,繼而將造成社會混亂和國家覆滅。《詩經》對此的描述則是“婦有長舌,維厲之階。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儒學創始人孔子,更是把“女”與“德”對立起來,提出君子必須“戒之在色”,“好德不好色”。《禮記》也有“好田(畋,狩獵)好女者亡國”的告誡,警示諸侯們切不可因靠近女色而丟掉了江山。林林總總,不難看出,一方面是父權制對女性變本加厲的貶低和壓迫;另一方面,則是大言不慚地把江山社稷之亂統統歸咎于女性“幹政”、或女色擾亂,而目的就在竭力掩飾父權制及其文化本身的淫亂、荒謬與墮落。道貌岸然而內在庸俗、猥瑣、自私,正是深深嵌在父權制文化之中必須徹底批判、徹底清除的糟粕。 隨著封建社會的演進與衰敗,“厭女症”的程度愈演愈烈,甚至對女性由“厭”發展到“懼”和“恨”,以至宋代程朱理學提出的“滅欲說”,竟然吸收了來自佛學的拒斥女色誘惑的“妙方”。這就是,正人君子們若要抵制女色,且把面如桃花的美女們看成是如“臭皮囊”、“枯髑髏”一般極爲可怕的樣子,就可使自己免于誘惑,以加強修養達到無欲無念的“至高境界”。在這類觀念的影響下,社會更加劇了對于婦女的鄙視和壓制。而婦女的處境也愈加悲慘,她們本身更自輕自賤,自認天生有罪,自甘處于受壓迫的地位。但是,即便如此,皇上後宮三千,有權勢者妻妾成群,文人雅士狎妓成風,又何曾消停過呢? 然而,曆史自是曆史。不論父權制及其“厭女症”曾經如何尋找借口、如何推卸責任、如何把婦女打入十八層地獄,該消亡的仍要消亡,該生長的仍要生長。自“鑒湖女俠”秋瑾發出“難道我輩生來不是人?”的呐喊,反對父權制、爭取女性“人”的尊嚴的浪潮已不可遏制。“厭女症”固然頑劣,至今也未完全消亡,但在滾滾曆史車輪下,它必定要被碾得粉碎。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6874.html?tp=8_01
說下“進化論”最讓人惋惜的地方 2023-03-01
近幾天在觀網風聞社區發了兩個帖子,討論人類要不要恐懼外星人的話題。恐懼的網友不少。他們給出了各種外星人可能霍霍地球人的理由,並執著於用歐洲殖民者殘害印第安人的例子做證據。
但是,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歐洲殖民者能統制美洲,而美軍卻無法平定阿富汗時,蒙古人騎著馬,拿著刀箭就能征服這裡,號稱人類史最強的美軍打了十幾年,卻夾著尾巴逃跑了。為什麼一個貧瘠落後的地方會成為“帝國墳場”?為什麼帝國會從這裡開始折戟沉沙?
當網友們激烈地向我陳述外星人的危險和莫測時,其實他們表達出的是強烈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情緒,偏執地向“效率”,向“力量”,向“財富”跪下去了。
他們崇拜強者,這沒有錯。但是,他們不知道,很多強者之所以不能“恒強”,就是因為沒有明白在“效率”的旁邊還有“豐富性”這個影子。
,我覺得“進化論”最讓人遺憾的地方是,沒有把“效率和豐富性”的辯證關係挑明,解釋清楚,以至於後人對“進化論”做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式”的偏頗解讀與愚蠢實踐,並造成了許多極端的傷害與災難。
有些人比較喜歡用“演化論”而不是“進化論”,認為生命的發展是自由的,往各個方向發展的,所以只有適者生存,沒有進化與否,先進與否。演化論是不對的,是分裂的、孤立的去看生物發展現象。如果用“演化論”代替“進化論”,評判標準沒有了。只有彼此不同,而無好壞、對錯、正誤、美醜之分。實際是有“效率”和“豐富性”兩個標準。
為什麼父系社會能夠取代母系社會?2023-02-28
母系社會是母系舅權,男人依舊是主要的武力和獲取食物的人,部落實際當家人是舅舅。母系部落通常打不過父系部落。現在仍有一些部落是母系舅權,舅舅把酋長之位和財產傳給外甥。
回應
父系部落之所以戰勝母系氏族社會,關鍵不在戰爭,而在母子關係是天然的,父子關係是需要確認的,繼而通過父子關係賦予兒女各種權利,由此產生了文明社會的一系列制度,並化家為國,又化國為姓,種種演變,形成了今天人類社會的文明形態……
父系氏族社會淘汰母系氏族社會的根本性動力,不是其他,是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中的地位決定男女發生了逆轉,父系處於了主導地位。
國際拳總今晚記者會說明林郁婷、凱利夫性別爭議 2024/08/05 中時
台灣拳擊女將林郁婷、阿爾及利亞女將凱利夫(Imane Khelif)遭到國際拳總IBA以性別檢測為由封殺,並屢次高分貝質疑國際奧會IOC的性別標準。國際奧會發言人亞當斯(Mark Adams)公開指責IBA的性別檢測不合規定,雙方隔空交鋒多日,IBA宣布將於台北時間5日19:00召開記者會說明林郁婷與凱利夫的情況。
國際拳擊總會協會執行羅伯茲(Chris Roberts)說,兩次驗血結果表明,2名拳擊手沒有資格參加女子組比賽,所以被除名。國際奧委會選擇不理會國際拳協的資料,因為「奧委會更只根據護照登記來判斷資格。」「台灣與阿爾及利亞不願我們提供相關生理指標」。拳協的醫生顧問,直言「凱利夫的實驗室指標是男性。」
林郁婷無端捲性別爭議 醫:男女先天6因素不同 2024/08/05 中時
台灣的奧運拳擊選手林郁婷捲入性別爭議,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表示,研究發現,與男性相較,女性心臟較小、心室壁較薄、脂肪較多、肌肉較少、心臟收縮分率較高、心跳較快,這樣會造成女性在運動訓練時比較吃虧,所以不管公不公平,在先天上女性和男性的心臟就是不一樣。
女性的膽固醇比較容易阻塞在微血管,女性的心臟病發作比較多噁心、喉嚨不舒服或背痛,女性比較多冠狀動脈痙攣和情緒造成的心臟病,這些會讓女性的心臟病比較不容易診斷。女性荷爾蒙與懷孕可能造成的心臟影響,及女性偏多的免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