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大不同
廢話,男女當然大不同了,一臭一香、一暴力一和平、一粗野一文雅、一情緒一理性,什麼跟什麼,差點上了你父權的當。那有什麼「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之別,有的只是父權制下虛構出來的男女之別,好替男管女合理化。
問題是事實有別,《男女大不同》(生命潛能,1994)作者葛瑞博士就是在付出第一婚姻的代价後,才体悟到「男人和女人應該是不同的」,並依此原則經營第二次的婚姻,花了七年時間做男女諮商及兩萬五千份的問卷調查,才得出實務上可操作的《男女大不同》(p.3-5)。
又是个利用咱女人的新好男人,拿女人當實驗用小白鼠,還假惺惺地說什麼可促進男女的了解與交往生活,說穿了,其實就在強化旣有的父權制男女刻板印象。
會嗎?我看他說的蠻貼切男女心理的,比如他說:「女人要的是感情的共鳴,但男人卻以為要解答。」(p.9)
笨!這就隱藏了女人情緒男人理性的父權論述。葛瑞這個傢伙很奸的,先說啥:「我沒有直接講出男女為什麼不同,這是個複雜的問題,答案可以從……去找。」(p.8)但整本書就立論於父權論述的男女有別。
問題是依他書中的做法,真的能促進男女的了解與交往生活。
又怎樣,就像真的依父杈資本主義的時尚妝扮、也能促進女人在職場和人際關係上的優勢,但這樣做有助於解構父杈結構、走出女性的自主嗎?我最厭惡這種偽形的xx諮商家,他們都在逢迎旣有体制之惡,而不是要人去反思。
妳也幫幫忙,活在後現代社會很累哩,一大堆支離破碎的東西要處理,還沒理清妳那所謂xx結構解構的,人就先散了,還是能解決現實問題的比較實際。
是啊!你看看他提供的方法多能滿足旣有父杈結構的實際利益。
男人重視力量、能力、效率和成就。他們對物体和事情比較有興趣,對人們與感覺比較沒興趣。
女人重視愛、溝通、美與關係。她們透過感覺和關係品質來詮釋自己存在的意義;透過分享與建立關係來經歷滿足感。(p.10-3)
好了,順著他的建議,男女從此「各順本意、各取所需」了。結果呢?「男有權、女有愛」,「世界大同」!
未必吧,有很多有成就的女人也認為後現代以強調人際關係的為主的服務業,女性有其優勢。
蠻優的,只是是優雅的優,而不是杈位的優。
可惜!反父杈反到被同化了,整天只想爭權奪利。
你少在那兒裝清高,等那天男人失勢了再說。
兩性邏輯
兩性間:和?戰?且戰且和?
和者,互相了解,尊重,合作。
戰者,明算帳,比如:
自生自育,不能由公費補助女人的月經/安胎/產/育嬰假/子宮頸及乳癌...等,至於少子化可由自由的人口移動來解決。
同工同酬,女人因月經/懷孕/生產/育嬰...等因素而降低生產力,薪水和升遷當然要低於男人。
拒絕父權,男人不要再負担家計/當兵...等義務。
當然,現實的兩性關係是且戰且和!
約翰格雷John Gray《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約翰格雷(英語:John Gray;1951年—)是美國的流行心理學暢銷書作者,作品主要圍繞兩性關系及個人成長。他最爲著名的作品是《男女大不同》(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約翰?格雷是美國嬰兒潮時間的人物,曾經響往過東方秘術,並有過兩段婚姻:他曾與另一位自助作者Barbara De Angelis結婚,但二人于1984年離婚。現時他與Bonnie結婚,並育有三位女兒:Lauren、Julie及Shannon。
原版序言
第一章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
記住:你們是不一樣的
光有願望是不夠的
第二章 “修理大王”與“家庭改造委員會”
火星上的生活
金星上的生活
別給男人任何建議
男人,你要學會傾聽
“修理大王”與“家庭改造委員會”可以休矣
當她抗拒他的建議時
當他抵制她的“家庭改造委員會”時
第三章 男人進入“洞穴”,女人滔滔不絕
處理壓力,各有高招
在“洞穴”裏尋求解脫
她以談話尋求釋放
火星人和金星人怎樣和睦相處
第四章 怎樣激勵你的異性公民
當男人愛上女人的時候
當女人愛上男人的時候
人,你要爲付出設定“底線”
接受他的付出
人,你要學會“投桃報李”
第五章 不同的星球,不同的語言
表達情感 VS 傳遞信息
金星人的話裏話外
當火星人不想說話時
火星人終于開口了
男人在“洞穴”裏,女人該怎麽辦
怎樣支持你的火星人
做出小小的改變
怎樣支持你的金星人
別讓男人懷疑你的態度
第六章 男人就像橡皮筋
第七章 女人就像波浪
第八章 探尋我們的不同情感需求
第九章 怎樣避免不必要的爭吵
第十章 爲異性亮出你的打分
第十一章 怎樣讓消極情感得以溝通
第十二章 怎樣請求支持,而且如願如償
第十三章 讓愛的魔力永存
時蓉華主編《兩性世界——男女性別差異的心理剖析》(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需要指出的是,本書不是一般的心理學教科書,所以我們不打算給讀者介紹一整套心理學的概念和結論,而只是將我們的想法提出來與大家商討,讓整個社會都重視男女性別差異帶來的社會問題。因此,本書在寫法上也比較自由,不僅包含心理學的有關內容,而且涉及到人類學、社會學、醫學等相關學科的內容。我們雖借鑒了不少當代國外兩性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但主要還是論述在我國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兩性問題,爭取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盡一份微薄之力。在寫作意圖上,我們力圖將理論性與應用性相結合,學術性與通俗性相結合,以便不同層次的讀者均能接受。
目錄
第一章性別觀念的傳統源流
一、男女存在之謎——曆史的探索
二、男人和女人——兩性的沖突
第二章衆家評說兩性世界
一、精神分析理論的兩性觀
二、兩性角色的社會學習理論
三、認知發展的兩性觀
四、兩性世界中的文化人類學觀
第三章兩性差異的心理透視
一、兩性在認知活動中的表現
二、情緒活動中的兩性差異
三、社會需要模式的兩性差別
四、社會交往中的性別色彩
第四章兩性成就分析
一、“成功”的男性與“不成功”的女性
二、男女成就的心理差異
三、男女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
四、影響男女成就的心理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
第五章兩性角色的互補與優化
一、現代社會的男性角色與女性角色
二、兩性角色的互補
三、和諧的兩性世界
下篇
第六章人生之初
一、人生之初的兩性行爲表現
二、童年期性別角色的形成
三、人生之初需解決的若幹心理問題
第七章青春期性別禁忌
一、性意識的喚醒
二、兩性形象的崛起
三、友情的追蹤
第八章婚戀中的兩性情懷
一、浪漫的初戀時期
二、甜蜜的熱戀階段
三、理智的婚姻生活
第九章齊家立業而不惑的人生段
一、“生産力”、創造力的金盛時期
二、婚姻的夢幻與現實
三、愛情結晶物的降臨
四、中年的挑戰與應變
第十章向老年期過渡
一、更年期:從中年走向老年的轉折期
二、老年期心理適應
三、老年人與社會
參考文獻
http://baike.baidu.com/view/2237561.html?tp=0_01
一直講『性別平等』好像有些嚴肅,我們回歸日常生活,一定很多人時常聽到「為什麼男人可以做的事,女人不能做?」這樣的疑問;站在做事的能力面來看,男女間似乎並不會因為性別差異而有所不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發現,其實女性做事的能力並不亞於男性,巾幗勝於鬚眉的例子亦不勝其數;話雖如此,但中國人「男尊女卑」、「男女有別」的觀念,畢竟早已深植人心,所以儘管現今是為性別平權的時代,仍會將這樣的傳統觀念潛移默化至日常生活中,也造成了生活中兩性的相處不斷上演著許多好氣又好笑的話題。
誠如上一段所說的,儘管在能力上我們已知道男性與女性絕無不同,但為何老是有著「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水星」的認知落差呢?這個問題讓我對在書上得到的靈感提出的一些生理研究做一些簡單介紹供各位參考,精采之處還請各位同仁直接閱讀本書,以免小弟的斷章取義造成大家對兩性問題再生誤解;言歸正傳,男女生的差異是在何時開始的呢?在研究上發現,性別發展的差異大約是發生在懷孕的六至七週,在此段期間,人類的基因會依照預先設計好的藍圖開始建構「男性的大腦」或是「女性的大腦」,但奇妙的是,即使是基因也不能完全保證,生出來的嬰兒究竟是什麼樣的性別,原因是「性別的決定」除了基因外,亦取決於另一個關鍵-荷爾蒙的出現與否;在懷孕的最初幾5週,胚胎皆大同小異他擁有所有的基本配備,直到大約六週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完成了性別認同,此時基因就會發出訊息,並發展出特別的細胞來分泌男性荷爾蒙告訴男胚胎「這是個小男生,請不要再去發展女性的生殖器官」,並且刺激細胞發展男性的生殖器官和男性的大腦,以及一連串複雜的工作等等…,而這種天生的不同在大腦接觸到外在環境後就變得更加強烈;您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難道我們的大腦也有男女之分嗎?」,相信在日常生活裡您一定可以從中找到一些些蛛絲馬跡,關於這個部份,我們可以將其略分為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三個階段作介紹。
在童年時期,我們會發現小女生通常比小男生更愛與大人互動,跟同齡男生相較之下,她們能更早學會說話,而且在語言能力的表達上也會比小男生清楚;而小男生通常喜歡觀察他們有興趣的小玩意,好奇心也較為旺盛,對於他們所好奇的事物總喜歡東碰西碰;女孩子們聚在一起玩著洋娃娃、扮家家酒的同時,小男生們可能在操場上學著飛機的引擎聲;由簡單的智力測驗上我們也可以察覺到,男生在數理能力和空間能力的平均表現上的確比同年齡層的女生要好;進入青少年時期,由於青春期第二性徵的出現,使得男女生不論是在外觀上或者行為上,性別差異的程度更加明顯;就生理結構上,以男生來說,主要的荷爾蒙是睪丸脂胴,它是一種在懷孕初期刺激大腦發展為男性模式的荷爾蒙,除了在懷孕初期外,在青少年時期睪丸脂胴又發揮了它第二階段的神奇能力,它使男孩子的骨骼、肌肉都變得更加結實、強壯,體內的紅血球也比女孩子高出許多,攜氧量大增使男孩子的活動力和體能較好,更能適應活動量大及高壓力的生活;相同的在女性身上也有相類似的荷爾蒙存在~雌激素和黃體素,它們負責把體內的蛋白質轉換為脂肪,儲存在體內,使得女孩子的身體變得較圓潤,乳房開始漲大,整個身體的外觀和男性有了極大的差別,除此之外,從心理層面上我們也可以發現到顯著的差異,有一個研究是實驗者鼓勵小朋友去說服他的朋友吃下一塊很難吃的餅乾,男女生都接受了這個挑戰,在實驗過程中,女生在進行勸說時會顯得很抱歉、不敢直接說謊並願意與好友共患難,男生方面就不一樣了,他們可以面不改色的說謊並強調餅乾有多好吃,若是受害者不肯乖乖就範甚至於會以「敬酒不吃、吃罰酒」的口氣威脅就範,可見青少年時期男女生看待事情的角度已有了明顯的認知差異。到了成年時期,就我而言,最近發生在身邊的一些問題讓我有了更深的體認,由於近了適婚年齡,身邊的朋友也都漸漸要面臨結婚的問題,經常在聊天的過程裡面,我們對於男女性面對婚姻的態度似乎都存在著一個共識「婚姻是男生一生中的一件事,卻是女孩子一輩子的事」;而我想在這裡要跟各位分享的是一個「人際取向」和一個「目標取向」的問題,其實這一點從男女性選擇工作上即可略知一二,同工同酬的概念已是現代社會中很普遍的一種現象,但男女性的比例在不同職業上仍有分別,男生在機械或理論研究方面的工作上占了大部分的位置,他們喜歡操弄物體、思考理論及對領導與權利有較高的慾望,當完成一個目標後,就會轉而對下一個目標進行挑戰;而女生較常從事與人際互動有關的行業;例如:袐書、社會工作或當老師,因為天性上女生比較會關心人們,人際關係的良好對女生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在工作上與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動、營造和諧的氣氛,在她們的心裡比完成目標有趣的多,所以在社會價值觀上可能會造成人們對「男性常位於領導階級所以工作能力較強,女性大部份在負責協調聯絡等工作所以工作能力較差」的謬誤,事實上並非如此。書上提出了一些早期關於男女大腦的研究,也是引人入勝的精典,早期大腦之研究始自於腦傷病人的觀察,大腦不同的區域控制著不同的功能,這些研究指出男性的右腦掌管空間能力,左腦掌控語文能力,其大腦的結構可謂是「涇渭分明」,但女性大腦結構分佈相對的就複雜了許多,在女性的左右腦都有語言和視覺空間的能力,在其他能力方面也有相類似的情況,男生大腦在不同區域內功能特化的情形比女性明顯,這也相對的影響到不同的性別處理問題的角度,對於相同的問題男性思考的深度較女性更深入,但女性卻較擅於將問題做全方位的思考,因為大腦的構造不同,女性還具有一項男性望塵莫及的超能力就是第六感;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時有耳聞男朋友或老公「劈腿」被女朋友或老婆發現,但卻很少聽到相反的情況,除了男性「偷吃」的比率較高外,其實女性大腦的構造才是幕後最大的功臣,在許多方面,女性的敏感度較男性高,特別是觸摸、味道及聲音,她們可以在聊天中對很細微的視覺線索作反應,從男人的眼神、說話及站立的方式便可得知是否有外遇,其實這跟直覺毫無關係,只是她們能看到及感受到的遠比男人所能察覺的更多。
此外,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個震撼是對於「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的是自己的同性?」這樣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很紮實的生理研究証據,還記得之前提過性別的差異是在懷孕的六至七週就開始的嗎?基因依照預先設計好的藍圖開始建構我們的身體,在一連串繁複的工作下難免忙中有錯;事實上男性荷爾蒙可分為很多種類,它們之間的互相配合是造成子宮中胎兒不同程度性別差異的原因,其中有促使男性生殖器出現的荷爾蒙,也有主導男性大腦形態發展的荷爾蒙,主要的關鍵在於胚胎的大腦浸泡到這些荷爾蒙的時期和劑量,如果以上的荷爾蒙皆出現在正確的時機和劑量,則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正常的小男生,但如果促使男性生殖器發展的荷爾蒙出現在對的地方,而主導男性大腦形態的荷爾蒙分泌不足或出現時機錯誤的時候,那很有可能發生的是一個女孩的靈魂困在一個男生的身體裡;反之,主導男性大腦形態的荷爾蒙出現在對的地方,而促使男性生殖器發展的荷爾蒙分泌不足或出現時機錯誤的時候,那我們可能得到的是一個男孩的靈魂困在一個女生的身體裡;他們生而如此,除了性別取向和一般人不同以外,其他的部分皆是跟你我相同的,相信如果了解這背後的生理因素,就不會看到有些父母帶著自己的兒女來學輔中心,希望藉由輔導的方式讓他們「轉」為「正常人」,這句話雖然帶著一點開玩笑的語氣,但我真的希望社會上的大眾能多了解他們,別再排斥或恐懼這群朋友,更不要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
綜觀上述內容,皆以生理因素作為探討的出發點,但性別之差異亦不全然只有受先天因素之影響,我們身處的社會文化及外在環境亦是影響每個人對性別認知的重要關鍵,雖然在心理學的領域中,主張先天或後天的理論諸多分歧不一,但不可置否的是,先天及後天因素確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性別之差異是無庸置疑的,男女性不論是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確有所不同,儘管心理學家和輔導專家不斷的努力研究如何使男女間化干戈為玉帛,但始終有種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的感覺?男女相處需要大智慧,如何能在當中取得平衡更是不容易,目前性別平等已成為社會努力的方向及趨勢,在去年通過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中,已將保護範圍從傳統的二性擴至其它性別,但是由於蒂固根深的保守觀念,使我們仍然會「同志」色變,朝向真正的性別平等之路還很漫長,我們期盼所有人都能享受天生的自我,並能接受男女本質上的差異,在先天及後天環境因素之下取得平衡點。
http://www.scc.yuntech.edu.tw/column/AA/c/c_01/c_01_14.htm
男女賞美差異 源自遠古角色有別
英國媒體報導,在這項由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生物學家艾亞拉教授主持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分別向十名男性與十名女性展示風景、藝術等圖片,並詢問他們,認為何者為美、何者不美。然後研究人員以腦磁圖儀技術,觀察受試者腦部電流產生的磁場影像變化。
研究顯示,在最初的三百毫秒,男女腦部的反應沒有差別,而從三百到七百毫秒間,兩性腦部對其認為美的圖片的反應,比認為不美者活躍。而最活躍的區域,男女都是主管視覺認知、空間定位與訊息處理的頂葉部分。
但是觀察發現,女性左右腦的神經元反應活潑,然而男性僅有右腦。研究人員說,這樣的差異或能由男女對空間判斷的方式來理解。
從人類與黑猩猩分支演化後,頂葉是腦部大幅進化的部分。男女對「美」欣賞的腦部差異,也可能從初期現代人的早期進化開始,究其因或許是狩獵採集社群中的兩性角色所致。
研究人員指出,左腦部分通常涉及「上下左右」的「歸類性」空間認知,而在美感欣賞反應中,男性集中於右腦的「協調性」空間認知,也就是利用協調技術定出對象空間位置的「心象構圖」能力。
狩獵通常是男性職責,狩獵需要「協調性」空間能力來追查動物蹤跡,女性通常專職採集果實、植物根部,「歸類性」空間能力發展較發達。研究論文指出,「男性傾向利用距離概念、經緯方位等定位策略,來解決導航任務;女性則傾向以對地標位置與有關方向的記憶,作為其行動的基礎。」
研究人員說,男女勘測世界的不同方式顯然影響了他們對美的感知︰男性用半個腦欣賞美,女性則是用整個腦。該研究二十四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feb/25/today-int4.htm
研究人員今天發表報告指出,男性與女性觀賞繪畫等藝術品時,大腦反應不同。
http://www.epochtimes.com.au/b5/9/2/24/n2440969.htm
男人常陷于孤獨,女人常陷于寂寞。你要抓住男人的心,先得抓住男人的胃;你要留住女人的心,先要爲她買睡衣。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從心理活動中分辨出一個人是男是女。研究兩性心理差異的心理學家約翰?格雷比喻說男人來自火星而女人來自金星。因此了解異性之難如同了解外星人,偏偏大多數的人都需要和“外星人”戀愛結婚,因此不論多麽困難我們都需要去了解他們。
http://www.21rcw.com/show_information45149.html
http://ielts.hjenglish.com/page/68040/
如何看待智力的男女差異問題 by于大海 | 2008年08月04日
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女性的情感和言語優勢卻在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方面顯示出了極大的優越性。尤其是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時代,女性在店旅、餐飲、服裝等經營領域內都彰顯著良好的業績。現在如果要我們用簡略的語言來表述男女兩性間在智力類型及其外在表現上的差異時,大致可以概括爲下面幾點:女性在語言表達、數的識記、機械記憶、聽覺反應、手工技巧和審美等方面顯示著突出的優勢;而男性則在空間關系、圖形知覺、邏輯演繹、數學推理、機械操作、視覺反應等方面具有優異的表現。J.P.吉爾福特曾根據智力測驗的樣本用圖表形式作了兩相的說明和比照。[見表1]
這項神經學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大腦的神經系統和傳送神經信息的化學物質差別巨大。大腦神經解剖學差異之大甚至讓科學家認爲,人類大腦可以因性別分爲兩類。
《新科學家》周刊文章寫道:"鑒于女性糟糕的地圖讀圖能力,我們可以認爲這種差別巨大。"
與女性相比,男性大腦皮層結構中,主管感官信號和空間方位知覺的頂葉皮層和與情緒有關的大腦杏仁體表面積相對較大。
這項研究關注的一個方面是大腦疼痛控制機制。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大腦中主管疼痛部位的神經組織存在差別。這可以解釋爲什麽女性患慢性疼痛症的比例高于男性,也可以解釋爲什麽嗎啡類鎮痛藥物對男性和女性效用不同。文章寫道:"女性服用含納不啡的鎮痛藥更有效,而男性則服用含嗎啡的鎮痛藥更有效。"
男性和女性大腦不同也可以解釋男女心理健康表現形式不同。研究發現,女性患憂郁症的比例兩倍于男性,這與神經傳送體5-羥色胺含量不同相關。與此相對,男性比女性更易患孤獨症、誦讀困難症和兒童多動症等疾病。美國馬裏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的瑪格麗特?麥卡錫認爲,部分原因是由于嬰兒出生時,前列腺素對男性大腦産生影響。
男性和女性在濫用藥物方面的差別也在于他們大腦存在生理差別。例如,男性使用可卡因的人數幾乎兩倍于女性。但是,一旦女性使用這些藥物,她們比男性更易于上癮並且更難戒除。
科學家認爲,研究人員之所以長期以來沒有注意到男性和女性大腦差別,是因爲先前的研究主要以男性大腦爲對象。
http://yudahai.blshe.com/post/252/238422
男女的差異
女子
△女子在速度和力量方面不如男子,但耐力卻比男子爲佳(如長途遊泳),這是因爲女子體內的脂肪會更快地增長,給持久運動提供更多的能量儲備。
△女子不易減肥,主要原因在于她們的新陳代謝比男子慢6~7%,因此,能量消耗不及男子迅速,尤其在絕經之後,有助于女子減肥的雌性激素減少了。
△在生育年齡,女子的內分泌激素能使她們具有天然的抵禦心髒病的能力。
△女子的聽覺比男子的敏銳,晚視覺也更好。
△在出生時,女子帶有的遺傳缺陷比男子少,因爲女子具有兩個X染色體,而男子卻只有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y染色體。如果一位女子有一個X染色體帶有遺傳缺陷的基因,那麽,她還有一個機會使另一個x染色體産生出能抵銷這種遺傳缺陷的健康基因;可是,如果一位男子的唯一的X染色體帶有這種遺傳缺陷基因,那麽,這種基因就會明顯地表現出來,因爲他的y染色體只帶有雄性基因。
△女子具有更強大的免疫系統,這也是由于女子具有兩個X染色體的緣故。X染色體還具有抗疾病和忍受疾病的基因,兩個X染色體使女子具有更多的抗疾病基因。
△女子比男子的壽命長——平均大約長8年。
△成年男子比成年女子平均高5英寸,重25磅,全身體重中肌肉與脂肪的比例較大,因此,男子具有更強的體魄,投扔和跳躍較遠,跑得較快。
△患口吃的男孩比女孩多。
△在耐熱方面男子不如女子。
△男子的紅血球比女子多,而且血液也更容易凝結。但近年來這反而成了男子的一個不利因素,因爲這會使他們患上致命的中風和其他血凝失調的疾病。
△35歲一45歲之間,男子的膽固醇比女子的高;45歲一64歲之間,情況正好相反。在膽固醇相同的情況下,男子更容易死于心髒病。
△在大部分成年時期,男子更容易患高血壓病,而女子要到45歲以後才容易患高血壓病。另外,死于與高血壓有關的疾病的比例,男子高于女子。
△血友病及某些肌肉萎縮等遺傳性疾病幾乎只對男子産生影響。色盲在男子中更加普遍。
△在男子的一生中,他們更容易惹事生非,這是因爲男子具有雄性激素即睾丸激素。
△童年時代的男性比女性容易出事。男子死于事故的可能性比女子多三倍,原因是男子幹事更冒險。在交通事故中,不少是由于男子開車速度更快以及喜歡酒後開車引起的。
△45歲以上死亡的男女中,男子死于心髒病的占第一,死于癌症的占第二;而女子死于癌症的占第一,死于心髒病的占第二。
http://www.lingkong.com/zhishi/bkzs/zsyd32.htm
科學家釋疑人為何要接吻
一個重要問題是接吻是學來的還是一種本能。有人說,那是一種學習行為,我們人類的祖先就會接吻了。那時候,母親咀嚼食物,然後用嘴把它們送到嬰兒嘴中。即使孩子磕了牙齒,母親仍會去親吻一下孩子的嘴唇,以示安慰。
支援『接吻是學來的而非本能』這一論斷有這樣一個事實:不是所有人都接吻。人類學家說,世界許多地方的部落其實並不接吻。有資料顯示,90%的人接吻,而10%的人根本不接吻。
其他人則認為接吻是種本能,並把動物類似接吻的行為當作證據。多數動物用反覆摩擦鼻子來表達對對方的喜愛,其他動物則就像人一樣喜歡用嘴表達感情。例如,倭黑猩猩就用交換口水的方式表示深深地歉意。它們在戰後、安慰對方和發展社會關係時都會這樣做,有時會像人類一樣莫名其妙地接吻。
如今,認可度最高的人類接吻原因是它能幫我們找到合適的伴侶。男人和女人的臉靠近,資訊素就會傳遞兩人是否會生育強壯後代的生物資訊。例如,女人更喜歡有不同於她們自己的免疫系統蛋白基因的男人,這種交配方式ui能讓他們生育有更強免疫系統和存活概率更大的後代。
多數人對感覺良好是人類接吻原因的解釋感到滿意。人類的嘴唇和舌頭布滿神經末梢,這可以在接吻時幫人類增強愛的美妙感覺。儘管接吻的非常奇妙,但通常不會促使我們去考慮我們為什麼接吻的問題,只會促使人類尋找如何才能更多地接吻的方法。
那麼,人為什麼想接吻呢?科學家最新發現,接吻可以改變身體的化學成份,相互摩擦嘴唇、交換唾液,改變了從大腦釋放到血液中的後葉催產素的水平,這種催產素是一種荷爾蒙,可以讓人感覺更加親切。
有意思的是,催產素也是在分娩期間釋放,被認為讓新生嬰兒和母親產生密切關係的成份。科學家還發現,在接吻比賽期間,女性釋放的催產素減少了,而男伴的釋放量反而增加了。科學家並不清楚zk女之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
除了催產素水平的變化,科學家們還發現, 在15分鐘的接吻比賽中,親吻了心愛的人壓力荷爾蒙----應激激素皮質醇的釋放量減少,這會增加情人的幸福感。賓夕法尼亞州拉法耶特學院神經科學教授溫迪‧黑爾山表示表示:『目前研究接吻的人很少。』
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的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表示,接吻可以刺激參與交配與繁殖的三個主要的大腦系統(性欲,浪漫愛情和長期依戀)中的任何一個:『性欲激勵你尋找一系列的伙伴;浪漫愛情則激勵你將你的交配能源一次只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依戀感則激勵你保持伴侶關係到足夠長的時間,男女雙方可以一起陪孩子度過嬰兒期,。』
通過接吻,你還可以聞出對方的牙齒是否健康,對方喜歡吃什麼,是否吸煙,我們據此了解一個人,然後才會決定是否可以和對方繼續做其他的事情,比如發生性關係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90221/1400831.html
女士要穿紅色的連衣裙、禮物不需要買巧克力,用嘴就可以完成所有指令的智慧手機更加適宜。吃完晚餐後,女士需要說一句:“我們是好朋友,對嗎?”
如果想在情人節那一天迷住對方,科學家建議人們記住以下三點。紅色、男人喜愛的禮物還有適當地拒絕對方。
美國羅賈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德魯伊裏亞德教授組進行了一次試驗。研究組給同樣的女模特換上了紅色、藍色、灰色、綠色等不同顏色的衣服,然後請149名男士進行了評分,評分範圍在0-9分之間。
調查結果表明女模特穿著紅色時的分數最高,與平均分數相比高出了1.2分。去年10月28日,這一研究結果已經登載到了“性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
伊裏亞德教授在解釋這一結果時舉出了兩個理由。首先,紅色是情人節常用的顏色,因此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紅色=魅力”。延世大學心理學教授朴秀進表示:“紅色意味著愛情與熱情,綠色則意味著理性,紅色可以說是一種本能的認識。”
但是,對於女性的研究結果則有所不同。就算收到不太喜歡的禮物,女性對於兩個人的未來也是充滿信心的。
鄧教授表示:“禮物可以衡量兩個人之間的滿意程度。與男性相比,女性希望維持雙方關係的傾向更為強烈一些,因此往往會理解對方的處境。”如果對方不喜歡巧克力,女士應當在情人節那天送其他的禮物。
還沒有到放心的時候,牢牢抓住對方的最後一招是讓對方操操心。
倫敦大學數學系羅伯特森莫教授組的研究結果表明,女性在收到對方的求愛後,拖延的時間越久,遇到理想的伴侶的可能性越高。這一結論登載到了1月份的“理論生物學”學術刊物。
這一研究組利用遊戲理論設置了電腦模型,並且研究了在約會時利用怎樣的戰術才能選到最好的配偶。採取的某種行動如果獲得了對方的認可,就可以得分,否則將會被扣分。兩個人的關係維持得越是持久,就可以獲得更多的附加分數。
結果顯示,女性接受對方時,拖延的時間越久,獲得的分數越高。森莫教授表示:“拖延的時間越久,女性遇到誠實男性的可能性就越高,男性也可以通過長時間的交涉向對方證明自己是合適的人選。”因此,拖延的時間越久,遇到天賜良緣的可能性也越高。
http://china.donga.com/big/srv/service.php3?bicode=130000&biid=2009021365088
性,在今天的愛情地位中變得更爲顯赫。對星相、算命的趨之若鶩,分明是對心靈全方位解讀的極度渴望。擔心會錯意,就怕表錯情,E時代的慌張愛情,沒有時間、缺乏耐心
,要的就是心知肚明。有別天壤的思維導致的直接後果是性愛暗語常常誤會連連。快來看看他(她)心中真實的想法吧,誰要猜了又猜?!
真相:別停下,我很享受!
真相:我的高潮將至,親愛的再使把勁,你是最棒的!
真相:我是你的,我想要你,請繼續……
對于簡單又很“動物”的男人們,煩透了猜了又猜,性愛對他們向來是視覺的,聽而不聞,屢見不鮮,視而不見卻少之又少。男人的身體雖然不像女人那樣敏感,但是一經挑逗他的視覺,引爆他的激情,帶來的卻是前所未有的興奮。如果你想要他,明顯的肢體暗語更能達成你的願望。
沐浴後穿上性感的睡衣,忽隱忽現的身體噴上他喜歡的香水,無理地撒嬌,雙手纏住他的身體,再沒精神的男人頓時都會奮勇向前。
在他還在伏案工作時,躺在床上看電視的你,可以嘗試在蓋著的被單下用手摸索自己的身體,盡量讓扭動映入他的眼簾,看不見的秘密,會讓他的性幻想插上翅膀,他掀開的瞬間,除了欲望洶湧,你再看不見其他了。
在他面前緩慢的脫下睡衣、乳罩,撒嬌的壞笑一下……
男人篇
其實用心體會他的內心,重視他想要的性,你要的愛情他會毫無保留。
真相:他渴望身體接觸。
真相:寶貝兒,我們做愛吧,就現在。
真相:寶貝兒,一起洗澡,一起做愛吧!
直接的性愛語言,往往更能讓女人動情,隨之動性。“我要你!”、“你是我的女人!”、“我會一生保護你”這一類超級煽情的情話,女人始終受用,因爲女人無論是在平淡的現實中,還是在忘情的性愛氛圍中,向往安全和美妙的感覺始終如一。男人溫柔的力量,從容的呵護,是女人夢想的高貴愛情。此時的女人會有強烈的身體的屬于感。
而目前另一類性愛語備受推崇,有資料顯示:“我想做愛!”,甚至更加大膽、放肆的性愛語,對女性身體的直接刺激明顯,效果奇佳,甚至對女性的高潮貢獻突出。雖然那樣的肆意與曾經的教育背道而馳,與文明涇渭分明,但性愛是隱私的空間,身體的歡娛應該才是性愛的要義。
http://eladies.sina.com.cn/2004-11-12/122252.html
兩性差異
有關兩性心理差異的論述最早可見于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文獻,但最早的心理學研究則是1903年H.B.湯普森用一系列量表對兩性的心理特征長達幾年的測量,以及他的專著《兩性的心理特質》。他的研究被稱爲有關兩性心理差異的第一個全面的研究。
E.E.麥科比和C.N.傑克林(1974)總結了有關兩性心理差異的1600多項研究,歸納出兩性在4個方面存在的差異:①在語言能力上,女孩優于男孩。研究表明,在學前期和學齡早期,兩性的言語能力相近,但從11歲開始,兩性在此能力上就開始分化,女孩言語能力的發展快于男孩,在包括接受性和創造性言語任務及需要高水平言語能力的任務上,女孩的得分均高于男孩。②在空間知覺能力上,男孩優于女孩,這在青年期或成年期均十分明顯。研究表明男性在此能力上的優勢從13歲左右開始增長,在分析性知覺能力和非分析性知覺能力上均優于女孩。③在數學能力上,男孩優于女孩。在早期數概念的獲得及小學代數能力的掌握上,男孩和女孩不存在差異。但從12歲開始,男孩數學能力的增長明顯超過女孩。④男孩比女孩表現出更大的身體侵犯性和言語侵犯性,這種差異在2~2.5歲兒童玩社會性遊戲時就表現了出來。麥科比和傑克林還發現兩性在觸覺敏感性、焦慮和害怕、活動水平、競爭、支配性和扶助幼弱行爲上也可能存在差異。但這些方面的研究結果較不一致。麥科比和傑克林的概括雖然比較全面,但也有心理學家對其局限性和缺乏嚴密性提出了批評。J.H.布洛克認爲他們概括的許多研究原來的目的並不是兩性差異,而只是偶然地發現了兩性差異,而且有3/4的被試上局限于13歲前這一限定的年齡範圍,因此,他們的結論的可靠性就值得懷疑。還認爲他們作出結論的程序也是不准確的,忽略了一些有顯著意義的研究並在分析過程中概念不清。布洛克相信除了麥科比和傑克林指出的差異外,兩性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差異。與之相反,G.W.費爾韋瑟檢查了他們有關對智力的研究,對兩性在言語能力和數學能力上差異的證據提出了質疑。
遺傳因素是形成兩性差異的一個原因。任何智力活動和行爲的産生都有生理基礎,兩性差異的某些方面也有直接的遺傳上的原因,在空間知覺能力和侵犯性行爲上表現得尤爲明顯。基因研究發現,在人類的X染色體上存在著一個與空間知覺能力直接相關的隱性性狀,50%的男性具有這一性狀,而只有25%的女性具有這一性狀。侵犯性行爲與兩性激素的分泌有直接相關。研究發現男性激素在嬰兒期就開始使個體男性化,嬰兒期的女孩假如男性激素超過正常水平,則不僅在生理上表現出男性化,而且在行爲上也表現出男性化傾向。在嬰兒期給嬰兒注射男性激素,也發現男性激素的增加引起了更多的侵犯性行爲。對成人的研究還發現侵犯性較大的男性一般具有較高的男性激素水平。遺傳因素對空間知覺能力和侵犯行爲的作用是相對直接的,但它對心理活動的作用也可以是間接的,例如女孩在生理上成熟較男孩早,這爲一定時期內女孩智力及社會行爲的較快發展和獲得提供了基礎。
環境因素是形成兩性心理差異的另一原因,也是決定性的原因。兩性心理差異是遺傳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承認遺傳因素的作用並不否定後天學習的作用。即使是與遺傳因素直接相關的知覺能力和侵犯性行爲,也是後天可以學習得到的。比較文化研究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撫養方式,可以擴大、縮小甚至消除空間知覺上兩性的差異。侵犯性行爲則可以模仿他人學到。在社會行爲上,兩性心理差異主要表現爲性別角色行爲。性別角色行爲的獲得是社會因素的作用及個體學習的結果,其過程極其複雜,目前一般有3種理論:①模仿說:強調性別角色行爲是兒童通過觀察學習和模仿得來的。在兒童早期,尤其是學前期,父母是兒童的撫養者,和兒童的接觸最多,因此,他們最可能成爲兒童模仿的榜樣。在模仿過程中,兒童較多地接觸與自己性別相同的父親或母親,因此通過模仿便獲得了與其性別相符的行爲。模仿說接受了精神分析理論“自居作用”的概念,認爲兒童把與父親或母親認同的趨勢泛化到其他與自己性別相同的人,從而就把與自己性別相同的人作爲模仿的榜樣。通過模仿學習,兒童獲得了某些性別角色行爲,這是毫無疑問的。但研究發現兒童並不較多地接觸與其性別相同的父親或母親和其他的人,也不是有意識地選擇與其性別相同的榜樣,而是隨機地選擇榜樣,並且兒童典型的性別角色行爲並不與其所接觸的成人榜樣的行爲相似。因此,模仿說不能解釋全部性別角色行爲的獲得。②強化說:強調父母以及其他社會化媒介對兩性兒童所施加的不同的社會化,直接形成了兩性性別角色行爲的差異。父母按照自己性別角色的定型,對兩性兒童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壓力,有區別地對待男孩和女孩。當兒童作出與性別相符的行爲時,便給予表揚和獎勵,當作出與性別不相符的行爲時,便給予批評和懲罰,從而使兒童形成了性別角色行爲。研究表明,父母在兒童早期確實限定了兒童的性別角色行爲並直接地指導兒童掌握這種行爲,最明顯的如他們爲男孩和女孩准備不同的服裝和提供不同的玩具。但是研究也表明,除了服裝、玩具等特別限定的領域,在其他領域,父母對兩性兒童所施加的社會化影響是十分相似的,並無明顯的差異。因此,強化說也只能解釋部分性別角色行爲的獲得。③自我社會化理論:是L.科爾伯格提出的一種認知理論。科爾伯格認爲,典型的性別行爲並不是兒童通過模仿同一性別榜樣的行爲獲得的,而是起源于兒童有關男女性別角色的觀念。隨著認知的發展,兒童逐漸形成了“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觀念,並且當理解他自己的性別及其含義後,就努力使其行爲與他的性別角色觀念相符。他的觀念可能只有很少是來自于對父母的觀察,他作出的概括不是指模仿的行爲,而是從許多來源歸納出來的信息的概括。兒童有關性別角色的觀念受其認知水平的制約。因此兒童性別角色的觀念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認知的發展改變,他采取的符合性別角色的行爲也隨之改變。自我社會化理論能有效地解釋性別角色行爲的改變,但不能解釋性別角色行爲最初的獲得。總之,只有把模仿說、強化說和自我社會化理論結合起來,才能解釋性別角色行爲的獲得和改變。
兩性心理差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第一,它打破了傳統的大男子主義偏見,爲婦女解放運動和女性參加更多的社會活動以及參與一直由男子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領域提供了科學根據。男性和女性的各種能力不是先天決定的,均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尤其是一直被認爲只有男性才具有的領導工作才能。第二,它打破了傳統的有關兩性差異的遺傳決定論觀點。傳統觀點認爲男性在許多方面優于女性是由兩性遺傳上的差異決定的。但兩性差異的研究表明,遺傳上兩性差異很小,而是由于父母及其他不同的社會化過程拉大了兩性差異。第三,它對于養育兒童具有實際意義,在兒童的社會化過程中,父母的作用都很重要。家長及正規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爲了造成兩性差異,而應該是促使兩性兒童在各種能力上的平衡發展。
http://www.hudong.com/wiki/%E4%B8%A4%E6%80%A7%E5%B7%AE%E5%BC%82
在日常用語中,「性」(sex) 一詞是很含混不清的。它可意指人的分類,又可意指人的行為,例如「性交」(having sex)。為清楚起見,我們必須區別這兩種意涵。在此,我們將「性」(sex) 與「性行為」 (sexual activity)區別開來,「性」意指男女之間的生理學或解剖學上的差異。
此外,我們也必須在性與,「性別」(gender)之間作一分野:「性」意指兩性之間生理上的差異,而「性別」則意指兩性之間的心理、社會及文化差異。因為男女兩性之間的許多差異並非源自生理,「性」與「性別」的區分就變得非常重要。
生物性別(biological sex):係以第一和第二生理特徵來判定一個人在生物上屬於男性或女性-生殖器官、表面毛髮等等。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 :係指自我想像的性別-亦即實際上我們對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感覺。
性別理想(gender ideals) :係指文化對男、女性別行為的期待。
性別角色(sex roles) :即依據性別而來的分工、權利和義務。
第一和第二性徵
性別與行為
身體差異
模仿
強化
自我社會化
理想與認同
我們已經討論過生物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別理想,三種界定性別的要素。第四種是性別角色(sex roles)。性別角色立基於對行為的期待,這個期望決定了男性和女性的社會地位。在性別角色的例子中,生物性並非定數--在所有的社會中,女人並不是因為有育子的能力而定屬於家庭或廚房的。
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1935)的《三個原始部落中的性別與氣質》一書中,對於男人和女人「天生」就適於某種角色的看法提出嚴厲的挑戰,在此書中她觀察新幾內亞三個部落並加以解釋。
性別角色差異的解釋可從幾方面來討論:
衝突觀點的解釋
新馬克思理論的解釋
新心理分析學派
性別 、自我與道德的解釋
派森思和貝里斯(Talcott Parsons & Robert Bales)的理論對性別角色差異採取一種正面的功能觀。在他們的看法中,這是一種使兒童社會化和使性別關係規則化的方法。他們相信現代家庭需要兩個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工具性角色(instrumental role),是家庭與外界的溝通者,擔任工作與賺錢的角色;以及情緒性角色(expressive role),是處理家人關係的人,譬如照顧小孩和解決紛爭。
這兩種角色如何解釋受侷限的性別角色呢?派森思和貝里斯認為,妻子養育、照顧小孩的能力使她擔任了情緒性角色,而丈夫不能擔負這種生物功能,而變成了工具性的角色。美國社會中,工具性角色即為家庭經濟支柱。丈夫工作不在家時,鼓勵了女人負起照顧孩子、穩定家人情感和提供愛的支持等主要責任。
柯林斯(Randall Collins)相信性別不平等是基於支配團體(男性)和服從團體(女性)的衝突而來。
根據柯林斯的看法,男性支配女性的源起是男人比女人強大,可以採取強迫的方式在女人身上獲得性滿足。為了合法化男人接近女人,男性支配者就採取「性財產」(sexual property)的方式。
有些新馬克思學者贊成柯林斯對男性的支配與女性的服從之間所提供的性別基本關係的看法,但他們發現這種不平等根源於資本主義結構,而與自願性的性接觸相反。
哈曼(H. Hartmann)認為資本主義、家庭主義(男人統治女人是一種確立的社會制度)、以及經濟結構組成一套複雜的關係。
貝婁和諾里斯(R. D. Barron & G. M. Norris)則認為女人的服從是資本主義調整市場平衡的方法。
邱得洛(Nancy Chodorow)認為性別差異可能來自兒童時期認同的模式。邱得洛認為此一觀點比用生物來解釋性別差異或深入的社會化模式更能反映事實。她一開始就強調一個事實:「女人一般是負起兒童早期養育和兒女以後的社會化的重大責任」。
這個過程會不知不覺地造成兒童早年不會或更願意認同自己母親的結果。男生會經歷到較大的壓力,他們需離開母親建立對男性的認同,而女生一開始對母親的認同在整個童年時期都相當明確,且一直持續到她們的一生。
吉林根(Carol Gilligan)的性別差異理論奠基於成年男女對自我及成就的形象。她同意邱得洛的說法-女人以人際關係來定義自己,並且以照顧別人的能力來判斷自己的成就。女人在男人生活中的傳統角色是照顧者及幫手。但男人經常看輕女人經由這些工作所發展出來的特質,在男人眼中,「成功上的唯一形式就是他們所強調的個人成就。」女人對於人際關係的關切通常被視為是弱點。
男女性在社會的地位不斷改變,而且有繼續的傾向。經濟、法律和家庭方面改變的壓力,仍有不斷進行的情形。更多男性和女性懷疑性角色差異這個最基本的信念。這個懷疑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除了女性地位大大的提升,我們也看到許多阻礙進一步發展的阻力。這個阻力來自那些為了保護自己權力、特權、財富地位而更積極歧視女人的男人,以及根植於我們社會結構性別不平等的事實。
改變那些使女人接受服從地位傾向的社會化模式;
改變男人對家庭責任的態度和行為,並且增加應分擔的責任;
增加教育和放假的彈性,包括安排上大學和留時間給職業夫婦處理家庭事務;
讓所有階級的家庭都可獲得有效率的專業兒童托育;
全盤的改掉那些直接、間接歧視婦女的法律條文。
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差異仔細分析時是很複雜的。社會學家由界定性別的四個概念來看這些差異:生物性別、性別認同、性別理想和性別角色。
男女性在社會的地位不斷改變,而且有繼續的傾向。經濟、法律和家庭方面改變的壓力,仍有不斷進行的情形。更多男性和女性懷疑性角色差異這個最基本的信念。這個懷疑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2. 改變男人對家庭責任的態度和行為,並且增加應分擔的責任
3. 增加教育和放假的彈性,包括安排上大學和留時間給職業夫婦處理家庭事務。
4. 讓所有階級的家庭都可獲得有效率的專業兒童托育。
5. 全盤的改掉那些直接、間接歧視婦女的法律條文。
http://goods.pcbaby.com.cn/zt/0907/761989.html
研究報告指出,青少年男女的大腦對於語言訊息有不同的處理模式,此發現提供了針對不同性別應該提供不同教育資源的生物學證據。
http://www.sciscape.org/news_detail.php?news_id=2342
坊間有不少關於婚姻和愛情的書籍。婚姻專家、愛情顧問都會告訴你「男女大不同」。也就是說,男女不只在生理上,在心理上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愛情或婚姻中的男女,都該瞭解一些男女不同的特質,然後特意注意這些地方而去包容、關懷對方,那才是正確的愛情因應之道。
單身,男女有別? 1999/08 康健雜誌 11期 文.蕭蔓
眼前出現一種景象:公司招募新人,錄取後,新人若是男性、單身,通常在介紹詞中,常會被特別加上一句:「……而且,他還是單身哦!」口氣裡有一種物以稀為貴,彷彿對於一個適婚卻未婚的男性,除了學歷、專長之外,單身,也是一件行情看漲的附加價值。
可是,同樣一段話,如果用來形容對門李媽媽的單身女兒,口氣卻全完走樣:「三十好幾,還一個人過日子,真是讓人替她著急!」
這種「單身,男女有別」的刻板印象,多半跟好萊塢電影有關,三○年代,走紅的男主角:克拉克蓋博、亨佛萊鮑嘉,幾乎在每部電影裡,都以一個迷人的單身男子出場,四十好幾了,還在跟青春美麗的費雯麗、英格麗褒曼談戀愛。直到今天,一般人想到單身男性,眼前就出現一個景象:彷彿一部通俗的威士忌廣告:單身男性、舒服的衣衫、背景音樂、水晶酒杯,夜色中,一切無限美好。
事實上,沒有一種性別比另一種性別,更懂得過單身生活。
外遇心理男女有別
http://www.btimesusa.com/health-20080702/4656
韓寒的雜志《獨唱團》下月發行,現在他的身份和常被拿來相提並論的郭敬明一樣,成了雜志主編。所謂同行是冤家,郭敬明辦雜志辦成了文壇首富,韓寒對這位老冤家,卻不大看得起:“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分對錯,但是分貴賤,他灌輸的價值觀是很賤的價值觀。……對于他這樣一個人的存在,我除了錢比他少外,所有都比他強,如果一個人生全部拿錢衡量,我也沒有辦法。”
韓寒明確表達了自己對郭敬明的態度:“只見過一次,不喜歡。”他還對小四進行了從頭到腳的全面打擊:“我跟他的區別是男女有別。最重要的是實在看不順眼他,長得不好看,不在我的審美裏……可能他的東西在90後那裏有吸引力,尤其對于城鄉結合部的孩子。”
郭敬明會反擊韓寒嗎?記者昨日撥通他本人電話,傳達了韓寒訪談中的觀點,郭敬明聽後很鎮定:“我沒有看法。”那你是否認同他對你價值觀的批判?“每個人看法不一定都是對的,他有他的看法我也有我的,他的就全對嗎?”兩人好歹也見過面,韓寒的評價如此無情,你怎麽回應?“我不認識他。”郭敬明完全不接招,隨後挂斷電話。
韓寒此前在小說《我的國》裏就實名調侃過郭敬明,這次又拿男女有別做文章,愛看熱鬧的網友也指出韓寒此舉不很地道:“說了男女有別,還欺負女人?” 據武漢晚報
http://news.sohu.com/20100412/n271462052.shtml
男女有別 購屋喜好大不同
曾有人說「女性是感覺的動物」,若以這項說法對照購屋市場,似乎也十分合理。根據房仲統計,女性購屋比例一向高於男性,去年底更跨過五成五的門檻;若由購屋的產品類別分析,男性偏好坪數實在的公寓,女性偏愛有保全管理的華廈。
http://www.rakuya.com.tw/hnews/hnews_list/1851/2/0/1/0
網路行銷 男女有別 2009-09-06 中國時報 尹德瀚
企業無法單從上網顧客的IP位址判定究竟是男是女,因此企業行銷部門希望對兩性上網習慣的差別有更深入的了解,以鎖定特定性別的顧客群。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09090600080,00.html
汽車導航系統市場男女有別
http://ny.stgloballink.com/worldfin/200908/t20090826_1101584.html
為何女性拙於閱讀地圖,卻擅於找到遺忘的物品呢?研究人員如何認定這是因為性別不同所造成的差異呢?
據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導,一些美國科學家對10名男子和10名女子做了一項試驗,瀏覽了一連串陌生的圖片。受測者者被要求說出對圖片的印象以及否覺得它們是漂亮的。
保險投保男女有別 2010-04-14 世紀保網
http://www.2100bx.com/tousu/analysis/253
http://news.hk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88581§ion_name=wtt&kw=44
女性落髮與男性落髮相比,在保持前額毛髮的情況下,主要以頭頂部位落髮為特徵;大多在中年以後症狀才比較明顯。
母系落髮遺傳更明顯,女性落髮如伴隨著脂漏性皮膚炎、青春痘、月經不調等,在治療前應當進行充分檢察,是否適合植髮手術可與專業植髮醫師協調。
http://www.newhair.com.tw/ec99/eshop09110/ShowGoods.asp?category_id=89&parent_id=59
http://tyig-health.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27.html
除此之外,癌症之發生80%與環境因子有關。而自古至今,世界各地男女生活方式不盡相同,自然男女成癌亦頗有差異,以男女性罹患率均極高的肺癌為例,近年研究發現肺癌男女有別,女性肺癌之預後普遍較男性患者為佳。不論肺癌之病理分類或臨床分期,女性肺癌五年存活率優於男性肺癌3%,以肺癌平均五年存活率為12%而言,3%的差異不可謂不大。
自二十世紀八0年代至九0年代末期,女性肺癌人數比例約增加一成,總人數約佔肺癌患者的45%,雖仍不及男性肺癌病患的五成五,此患者比例改變顯然與男女吸菸人口增減有關,男性吸菸人口減少50%,女性吸菸人口卻只減少了25%,臨床已知85%以上肺癌病例皆與吸菸有關,吸菸人口減少與肺癌發生率下降,期間有十五至二十年的緩衝期。因此男性罹肺癌人數下降較顯著。同時肺腺癌患者比例亦增加至肺癌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男女性肺腺癌比例均有增加。在女性肺癌人口中,肺腺癌佔35%,男性肺腺癌則為30%,抗肺癌標靶藥物艾瑞莎對肺腺癌治療較有效,因此對女性肺癌患者較有利。
同樣在吸菸危險因子影響狀態下,女性肺癌細胞分子生物改變跡象異於男性肺癌患者,包括致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突變率均以女性肺癌較高,而核苷酸修復能力於女性肺癌細胞亦較差。慢性肺疾病若發生於女性,會較男性有較高罹患肺癌的危險性,而雌性素荷爾蒙更被發現有促進肺癌發生的效應,停經後補充雌性素除了會增加乳癌罹患率外,亦可能會增加肺癌罹患率。
總而言之,在同樣致癌原暴露的狀態下,女性較男性易發生肺癌,但女性肺癌預後顯然較男性肺癌為佳,包括女性肺癌患者臨床蔓延速度較慢及對標靶抗肺癌治療效果較為顯著,種種證據均顯示男女肺癌天生有別。
http://cisc.twbbs.org/lifetype/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581&blogId=1
女性患者療效優於男性患者。採用相同治療措施治療時,女性患者生存期明顯長於男性患者,無論是早期患者,還是晚期患者。因此,女性不應放棄治療。女性患者往往存在DNA修復能力的下降,一方面使得她們對肺癌的易感性增加,另一方面又使得她們對化療的敏感性提高。完全切除術后的早期女性患者更易長期生存,60歲以上的女性生存期明顯延長,而男性術后的死亡率高於女性。美國一項長達7年的跟蹤研究顯示,患病5年后女性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是60%,而男性患者的生存率為50%。
http://health.people.com.cn/BIG5/14740/21471/6986489.html
男生女生真的有那麼不同嗎?
二十年前,大部分的專家認為男生女生的不同來自父母、老師和朋友對待他們的方式不同。這二十年來,排山倒海的研究資料讓我們看到這個差異的顯著性和重要性。性別差異的確是存在的,它是大腦生物基礎上的不同,這對孩子的教養與教育非常重要。
在本書中,心理學家薩克斯醫生帶領著父母走過許多性別差異的迷思,他解釋孩子如何思考、如何感覺、如何學習、如何反應。他從紀律、學習、冒險性、攻擊性、性和毒品等諸多主題切入,讓我們看到男生和女生在遊戲上不同、在學習上不同,他們衝突的型態不同、辨識方位的策略不同、看外界的方式不同、連聽力敏感度都不同。
薩克斯醫生是單性教育的主要領導者,他所提出許多男女分班上課好處的例子,非常有說服力。不同於許多教育家和教養專家都認為性別差異應該被忽略或被抹滅,他主張父母鷹超越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父母、老師應該要認識並且利用這個生物上的差異,來使女生成為女生,男生成為男生。
我們的任務是創造一個鼓勵和珍惜男女天生性別差異的社會,並且同時讓每個孩子都有相互對等的機會。
目錄
〈策劃緣起〉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生物科技挑戰 洪蘭
〈導讀〉正視男孩女孩大腦差異:從養育到教育 洪蘭
第一章 差異性/21
第二章 女性腦,男性腦/33
第三章 冒險/65
第四章 攻擊性/83
第五章 學校/109
第六章 性/153
第七章 毒品/183
第八章 紀律/213
第九章 同性戀、雙性戀、跨性人、娘娘腔和野ㄚ頭/259
第十章 粉紅和淺藍之外/297
〈附錄一〉性和性別的語意區分/317
〈附錄二〉你有多女性化?/319
〈附錄三〉你有多男性化?/323
序
正視男孩女孩大腦差異:從養育到教育 洪蘭
我生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時代,我的母親因為生了我們六個姐妹,不得祖母的歡心,我的父親也因沒有聽從祖母的話,把我們送出去作養女不得祖母的諒解。所以我們小時候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考不上北一女不要念,考不上台大不要念。」只有考上公立學校,祖母才會勉強讓我們去念。所以我們小時候都很希望自己是男生,男生會做的事,我們一定可以做,父母也把我們當男生栽培,再辛苦都讓我們念書,使我們將來比男生有出息。母親更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拿到博士,有一技之長,自己會賺錢,不必看人臉色。
因為家中都是女生,念的又是女校,平常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男生,所以一直到上大學,我都不覺得男女有什麼不同。尤其在課業上,女生的成績一向是比男生好,每學期班上拿書卷獎的都是女生,所以總是覺得女生跟男生沒差別,如果有差別一定是別人的偏見。我們被訓練得對男女性別議題很敏感,處心積慮要去證明兩者是一樣的。
這個迷思一直到我出國留學,經驗、見聞多了,才感到男生女生的確有不同。在國外我常迷路,因為對方向沒概念,我發現我雖然一樣會看地圖,但是如果我要往北,我的地圖一定要朝北,如果地圖朝南,我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把它在腦海中轉過來。到我兒子十歲時,有一天開車在找路,我發現他看地圖的能力已經超越我了,坐在那裡拿著地圖指揮著我左轉或右轉,我才第一次相信或許在某些能力上,男女是有先天大腦上的不同。有了這種感覺後,我開始注意男女在各種能力上的不同,就發現女生指路都用地標和顏色:看到麥當勞左轉,看到右邊白色的教堂右轉,過去第三家紅色的房子再右轉……,但是男生都是說:中正路向東走二公里……,因此,我學會了問路時只問女生,因為問男生沒有用,我搞不清楚東在哪裡。
這些因性別有差異的困惑我在心中放了很久,雖然坊間陸續有一些關於男女性別差異的書出來,但是對我來說,沒有實驗證據的書是「閒書」不可當真。一直到一九九九年我看到一本從大腦科學上來談男女性別差異的書出版,立刻把它翻譯成中文,就是《腦內乾坤》(Brain Sex,中譯本遠流出版)這本書,它的副標題是「男女有別,其來有自」,男女在各種能力上的差別是先天大腦設定的。有科學證據的書果然不一樣,這本科普書賣得很好,這在一般人不肯買書的台灣很少有的,最近甚至計劃改版,顯現這方面知識是很多人的需求。
然而科學一直在進步,很多新知識不斷的湧出來,腦科學更是一個進步最快的領域,透過腦造影技術的精進,這十多年來我們對大腦在性別上的知識又累積了很多,所以覺得應該要再介紹更新的觀念進來。尤其國外非常注重大腦知識在教育上的應用,布希總統一上任就宣布「這是腦的十年」(It’s the decade of brain),前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蕊也在白宮召開腦與教育的記者會,強調大腦發展與學習上的關係。
很多有經驗的老師都覺得教男生和教女生是不同的,他們用一樣的方法教,但出來的成果卻不同。《養男育女調不同》就是一本最新的從大腦神經結構上的不同來看男女性別差異的書,對很多我們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合理的解釋。作者說明了男生和女生學習的方式不同,所以認為男女合班上課對男女生都不公平,他建議同校但分班,甚至男女分校。這個主張乍看之下好像開倒車,因為在一九六○年代,女權主義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使得單性學校如西點軍校收女生,現在居然又說要回復單性學校,這不是開倒車嗎?但是把書看完就明瞭了,因為書中列舉的理由我在北一女時都親身經歷過。在女校中,我們做任何事都不會考慮性別,女校中的女生會很自然的選擇去吹小喇叭或打鼓,在北一女立志要念物理和數學的同學比比皆是。但是男女合班就不一樣了,女生會比一般女性更女性化,不會選擇念理工科也決不肯去吹小喇叭,男生也更要裝出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慨。所以男女合校的女生最在乎的就是她的外表,尤其現在髮禁又解除了,更要花很多時間去打扮自己(朋友說她的孩子每天一進了浴室就出不來,在裡面想盡辦法使自己更漂亮)。不過作者主張男女分班最主要的理由是在教學策略上應有不同,這本書應該可以說服很多老師在設計教學方案及出家庭作業上有所不同。
本書另一個重點是管教、紀律方式。作者認為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是監督保護他的人。朋友是平等關係,朋友的話可以不必聽,但是父母是監護人,長輩的忠告不可當耳邊風。所以作者說,如果你覺得孩子應該要上某個夏令營,而他不肯去時,你要堅持,因為父母有責任打開孩子的眼界。人不可能喜歡一個不曾接觸過、不知道的東西,如果他接觸過了,仍然不喜歡,便可以作罷;但是要讓他先試試看,所以父母應該儘量讓孩子接觸不同的新東西,培養他的多元化。
作者也說父母要以身作則,如果不要孩子抽菸,自己就不可以抽菸,因為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教育應該從家庭開始。他認為現在過動兒這麼多,有一部分原因是這些孩子從小缺少家教。現在父母都順著孩子的意,不吃蔬菜便由他去,改吃漢堡、炸雞;不想睡覺便由他去,徹夜看電視、打電動……他認為這是不對的,因此在書中,他花了一章的篇幅來解釋紀律的重要性: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是無法受教的,一個不能受教的孩子,他的前途便有限了。父母以為順著孩子的意,不讓他哭鬧便是愛孩子,其實反而害了他,進了學校後便被視為過動兒。書中舉的例子中,竟有十歲大的孩子一天要吃三顆藥,令人震驚,也令我們沈思。很多時候過動兒不是真正的過動兒,是後天不恰當的環境造成的。書中提到的傑夫瑞是個過動兒,但是他卻可以在非洲茂密的草叢中一動也不動的坐上好幾個鐘頭等待獵物的出現,跟《愛因斯坦的孩子》(A Smile as Big as the Moon,中譯本遠流出版)中的過動兒一樣,當他們有目標時,他們可以學會控制自己,一樣可以完成任務。
這本書的前半部從科學上來破解很多迷思,如腦大不等於聰明;後半部談教養孩子的方法,兩者都非常重要。腦大就聰明是我們台灣最深入人心的一個迷思,書中舉實驗證據說明腦的大小跟身高體重有關,雖然女性腦比較小(在校正過身高體重後仍如此),但是女性大腦每公克組織的血流量比男性高,在許多重要部位,女性大腦細胞比較大,可以接收比較多的訊息,女性大腦功能的分布也跟男性很不一樣。作者說我們不應該問男生比較聰明還是女生比較聰明,應該問「在做什麼事的時候」男生比較優勢還是女生比較優勢。他說去爭辯刀叉好還是湯匙好是沒有意義的,必須看你是要喝湯還是要切牛排,如果掌握住這點,就不會發生哈佛校長桑默士(Summers)失言的事了。
在台灣,很多孩子過得很不快樂,追根究柢,是我們的教育制度沒有讓孩子的長處表現出來,反而提早給孩子很多他能力還做不到的作業,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現在幼稚園所教的東西是我們以前進小學才學的,孩子還未準備好就教他閱讀、寫字、作心算,會使這個孩子痛恨學習,而且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每個人開竅的早晚不同,但是被分到後段班、放牛班(或直接被稱作笨班)的孩子自尊心所受到的打擊,卻是沒有什麼可以補償回來的。
書中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看到,一個孩子雖然才五歲,但是老師嫌他笨、不喜歡他,他馬上知道。麥修的故事令人不忍,當孩子不肯上學時,父母要靜下心仔細檢查一下孩子的課程與他能力之間的關係,揠苗助長只會害死苗而已,沒有任何好處。孩子早一年上學與晚一年上學其實無關緊要,因為人生很長,對一個平均壽命七十八歲的現代人來說,他是五歲入學還是六歲入學又有什麼差別呢?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時間一拉長,現在覺得不得了的事,以後回頭看起來不過爾爾。書中凱特琳自殺時的遺書上寫著:「真實的我是又胖又醜又笨的女孩……我不想做真正的我,我恨那個女孩……」這難道不是我們很多年輕人的心聲?我們都不喜歡真實的自己,都不能面對晚上卸下假面具的自我,所以才有這麼多的自殺案例。父母老師如果能看到孩子的優點,找出他的長處,孩子就不會覺得活著很痛苦。
在現在的社會,權力已從父母手中轉到尚未成年的孩子手上,父母什麼事都要徵詢孩子的意見,肚子餓了嗎,要不要吃飯?太晚了,要不要去睡覺?作者強烈質疑這是對的事情嗎?他說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不是民主的家庭,重要的事孩子不應該有投票權,因為孩子心智未成熟,就像未成年人不能參政一樣,父母對孩子有監督保護的責任,小孩應該聽大人的話。當然他不是主張獨裁,但是書中舉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過猶不及都是不好,父母可以信任孩子,但不可以放任孩子。所以他說,把電視機及電腦放在公共空間,使孩子看電視或上網時,父母隨時可以監督,這不是侵犯隱私(因為沒有進入孩子的臥室),這是監督保護,使孩子不受色情、暴力的污染。
二○○五年《天下雜誌教育專刊》的主題是「家庭教育」,他們訪問了很多國中生,發現孩子最痛恨的是「補習」,最希望的是「父母聽他說話」,這本書可以跟家庭教育專刊互補,讓父母知道應該怎麼帶孩子才是真正對他好。作者說「快樂時間」(跟孩子一起做他喜歡做的事)和「管教時間」應該是七比一,如果花在管教上的時間比陪他玩的時間還多,父母就要檢討。如果台灣父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孩子會快樂很多,精神科病房也不會人滿為患。
這本書是這幾年來少見的有理論根據的教養書,它使我停下手邊原先在翻譯的另一本書,盡全力先把它譯出來。在目前混亂的社會,它有迫切性,社會、家庭、學校是教養孩子的三個支柱,缺一不可,一個國家的希望在孩子,只有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時,我們台灣才有希望。
內容連載
性別差異何來 世界變暗的那一天
麥修在去年夏天幼稚園開學前滿了五歲。他很盼望能去上學,他認為那是個整天與朋友一直玩的一個好地方。所以當十月麥修不肯上學時,他母親辛蒂驚訝極了,麥修不但不肯上學,連早起穿衣服都不肯,辛蒂要替他穿衣服、拳打腳踢的把他抱到車上、再從車上拖進教室。她決定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所以她到他班上坐在後面觀察上課情形、和老師談……似乎一切都很正常。麥修的老師是位說話輕聲細語、受過良好教育、個性溫和的人,他向辛蒂保證這現象很正常,但辛蒂仍放心不下。她是對的,因為「山雨欲來風滿樓」,暴風雨正在轉角處等著她呢!
凱特琳是個害羞的孩子,小學期間體重有點過重,進中學後,她從沒人理睬的小女孩蛻變成身材窈窕的校花,體重消失得令她母親吉兒懷疑她是不是得了厭食症。在中學的四年裡,一切似乎都很正常,凱特琳課選得很重,又有一大堆社團活動,通常她都得做功課到半夜以後才能上床。功課和社團的負擔簡直是瘋狂,雖然常常很疲憊但是很快樂。直到十一月的某天半夜三點鐘,凱特琳家的電話響了,護士告訴吉兒:凱特琳在醫院的急診室中,昏迷不省人事,她服下了大量的可待因酮(Vicodin)及載安諾(俗稱蝴蝶片)自殺。
這兩個真實的故事有著共同的因素:每個孩子在一開始時都沒事,但是後來就不對勁了。還有另一個共同點:兩個孩子的父母都不了解男孩和女孩的差別,以至於問題出現得莫名其妙。
假如父母親了解性別會造成差異、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問題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一旦了解大腦中性別的結構差異,你就能看出在哪些地方父母親做了錯誤的決定,或是沒有及時採取行動,你就會了解為什麼這些故事可以有不同的結局了。
順天抑或逆勢――無性別差異的教養方式
一九八○年九月,我進入賓州大學的博士班就讀,那時,第一代蘋果電腦剛上市,當我問系裡的秘書會不會買部電腦做文書處理時,得到的答案是「我的打字機還很好用」。那時沒有人聽過比爾•蓋茲、電子郵件或網際網路。在那個秋季我有一門課是「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所討論課,教授艾隆佛瑞德(Justin Aronfreed)問道:「男孩和女孩為何表現不同?」「因為我們期待他們要有不同的行為,試想,假如我們鼓勵女孩玩卡車和坦克車,男孩玩洋娃娃;假如我們鼓勵跟女孩子玩摔角、翻跟斗的遊戲,而擁抱和親親男孩子,我們所看到的許多男孩和女孩行為上的不同會消失,甚至會全部消失。」
在另一門研究所的課中,葛萊特曼教授(Henry Gleitman)告訴我們:「當男孩依照我們替他設定的角色模範行事時,我們就獎勵他;假如不照著性別角色去做,我們就懲罰他或至少不鼓勵他,我們所看到的男孩女孩的差異是父母親創造出來的,並且在各方面強化這個差異。」
台下點頭如搗蒜。在臨床實習時,我們常碰到那種深信男孩女孩的不同是天生的人,但是我們不理他,我們才是有真知的人。
但是我們真的知道得比別人多嗎?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當我離開費城到家醫科開始駐院醫師實習時,我把在賓州大學累積的期刊論文都丟了,但留下了一個檔案夾:賓州州立大學柯索教授(John Corso)在一九五○和六○年代的研究,他發現女性的聽覺比男性靈敏。
四年後我完成駐院醫師訓練,在馬利蘭州的蒙哥馬利郡開業,這是一個離華盛頓特區不遠的小郡,性別差異這回事從沒有進入我的腦海。但到九○年代中葉時,我突然發現有一長列二、三年級的男孩子開始進入我的診所,他們父母手上都拿著學校的通知單:「我們懷疑賈斯汀(或是麥可…)可能有注意力缺失(ADD)的毛病,請評估。」
在這些病歷中,我發現孩子需要的不是治療注意力缺失的藥,而是了解男生和女生在學習上有不同的大腦機制的老師。我再追問下去,發現整所學校沒人知道男生和女生在聽覺上有差異這回事。我把柯索教授的論文重讀一遍,上面寫著:男生的聽力不及女生。
想像一下典型的二年級教室是什麼樣:六歲的賈斯汀坐在教室最後一排,二年級老師多半是女性,以她認為最恰當的聲音在教課。賈斯汀聽不清楚,所以注意力就游離到窗外的景色或天花板上的蒼蠅,老師注意到賈斯汀沒在聽課,賈斯汀表現出來的是注意力缺失,老師很自然就認為是這毛病。但是他的注意力缺失並不是由於注意力缺失症,而是因為老師聲音太小,賈斯汀根本聽不清楚。老師上課的聲音對她自己和班上的女生來說恰恰好,但是有些男生聽不清楚就打瞌睡了。有些個案我只把男生換到教室前面的位子就解決注意力缺失的問題了。
性別差異,基因早已註記 來自染色體的證據
最近的研究發現人類女性的腦也和人類男性的腦有「本質上的不同」。二○○四年,來自加州大學、密西根大學及史丹佛大學的十四位頂尖的神經科學家共同發表一篇論文:〈人類男性的大腦和女性大腦中,有著因X和Y染色體所產生的完全不同的蛋白質〉。男人大腦中有許多蛋白質是由Y染色體的指令製造,這些蛋白質在女性大腦中找不到;相反的,女性大腦中有許多蛋白質是由女性的X染色體指令所製造的,這些蛋白質在男性大腦中也找不到。這些性別差異是基因決定的,並不是透過荷爾蒙的媒介在作用。
這些科學家分析了三十個人類大腦組織樣本,取自不同人的不同大腦部位。科學家並不知道這些樣本是取自男性還是女性,但是只要分析這兩種不同基因的表現,他們就能百分之百的正確指認出某張大腦切片樣本是取自男性還是女性。男性和女性大腦組織是有本質上的不同。
請停下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這個新研究顯示女性從X染色體得到的比男性多,而男生的Y染色體是他們大腦差異的主要原因。我們這裡說的是「差異」,而不是說誰比誰好、誰比誰不好,純粹是講差異。
科學家一直認為性荷爾蒙會影響大腦,然而最近的這個研究讓研究者看到性別染色體在大腦組織上的直接作用並不需要經過荷爾蒙的媒介。它是基因上設定的,一出生就有了。好!就算大腦組織結構上有差異,這個差異有關係嗎?這些大腦組織上的差異是否代表著功能上也有差異?女孩和男孩在聽覺上、視覺上、學習上有顯著差異嗎?假如有,這些差異是在一出生就存在了嗎?
不辨雌雄,荒腔走板
肯恩(Janel Caine)是八○年代後期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生,她對早產兒音樂治療的效應感興趣。有些研究者相信在嬰兒的搖籃邊放輕柔的音樂可以幫助嬰兒放鬆,有可能可以增加嬰兒的食慾、使他長得快一點。肯恩得到二十六名早產兒父母的允許在嬰兒的搖籃邊放音樂,同時也找了二十六名早產兒與第一組配對,但不給他們聽音樂。果然,她發現有聽音樂的那一組長得較快也較少發生其他的併發症,比沒有聽音樂的那一組早了五天出院。
肯恩的碩士論文仍然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圖書館的架子上,你可以去把它借出來看。如果你翻到後面,會看到實驗結果是以男嬰和女嬰兩個圖表呈現,在這裡,你會看到一些沒有預期到的東西:有接受音樂治療的女嬰平均來說,比沒有聽音樂的早了九天半出院;但是聽音樂的男嬰和沒有聽音樂的男嬰卻沒有任何差別!音樂治療對女嬰很有用,對男嬰卻沒有任何效應。
為什麼會有這個差異?為什麼音樂治療對女生這麼有用,對男生卻沒有用?最可能的解釋是男嬰並沒有聽得很清楚那些音樂,至少沒有女嬰聽得那麼好。
從別的地方也看到了這個現象,新生的女嬰的確聽得比男嬰好。兒童聽力學家孔魏森(Barbara Cone-Wesson)、羅默雷茲(Glendy Ramirez)及辛寧傑(Yvonne Sininger)最近做了一個很仔細的新生嬰兒聽力實驗。當一個人聽到聲音時,他的腦幹會立刻起反應,這叫「大腦聲音反應」(acoustic brain response),孔魏森決定測量六十名新生男嬰和女嬰的大腦聲音反應。當播放一個一千五百赫茲的聲音給嬰兒的右耳聽時,她們發現女嬰的大腦聲音反應比男嬰高80%,一千五百赫茲正是我們可以聽得見人說話的聲音範圍,頻率太高或太低都聽不清楚。別的研究也發現少女比少男聽得清楚。當孩子長得越大時,這個聽力的差別越大。
因為男女聽力上有差別,你和你孩子講話的方式就要有不同。我記不清有多少次,做父親的會對我說:「我的女兒說我吼她,我從來沒有吼她,我只是以正常的聲音在說話,她就說我吼她!」假如一個四十三歲的男人用他認為是正常的聲音對一個十七歲的女孩說話,這個女孩是會感受到比男生聽到的大十倍。他的確在對她吼,只是他不自覺:父親和女兒對同樣的聲音有著兩種不同的經驗。聽力在性別上的不同也顯示了我們在課堂教學上應該有不同的策略。假如你教的是女生班,你不需要提高嗓門上課,你要儘量維持教室沒有額外的噪音出現,女孩子在嘈雜的課堂中學習效果不佳。你會發現教男孩子時用的規則是不一樣的,換到教室前面的位子就解決注意力缺失的問題了。
見微知著:空間裡的小事件
女生畫名詞,男生畫動詞
康諾夫斯基小姐是幼稚園的老師,她給每個小朋友一張白紙,讓他們自由畫。她停在安妮妲的面前,安妮妲用了十幾枝蠟筆著色,畫了三個面帶微笑的小人,紙上滿是紅色、黄色、棕色及肉色。
「畫得好極了,安妮妲,」康諾夫斯基小姐說:「你畫的是誰呀?」
「這是我!」安妮妲指著畫中的一個人說:「這是我弟卡羅斯,這是我媽。」
「畫得真好,安妮妲,」康諾夫斯基小姐說:「太棒了。」
五歲的麥修正在用力的用黑色蠟筆畫畫。
「你畫的是什麼呀?」康諾夫斯基小姐問道。
「這是一枚火箭快要衝進地球,」麥修說,「你看,這是火箭,這是地球。」
康諾夫斯基小姐注意到麥修只有用一種顏色畫:黑色的蠟筆――火箭和地球都是黑的。
「畫得很好,麥修,」康諾夫斯基小姐言不由衷的說(雖然她已經盡力的使聲音聽起來很熱切):「要不要多加一點顏色?還有別的火箭要衝到地球嗎?」
五歲的男生和女生有一點都做得很好:知道大人喜歡什麼。在這情境之下,我向你擔保麥修知道康諾夫斯基小姐不喜歡他的畫,至少不像對安妮妲的畫那樣喜歡;但是康諾夫斯基小姐也沒錯,她正在應用她的老師教她的標準:「鼓勵兒童畫人物的圖畫,鼓勵他們用很多顏色。」她在大學修初等教育的課時,老師就是這樣說的。但是那些老的教材趕不上最近二十年來研究的新發現,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男生和女生看世界的方式不同。
研究兒童繪畫的人發現,一般來說女孩子喜歡畫人(或是寵物,或是花草樹木)、空間的安排也會對稱,而且面向看的人,女生通常一張畫會用到十種以上的顏色,而且她們會用研究者新井(Yasumasa Arai)所說的「暖色」――紅、綠、棕、淺黄。男生一般來說畫動作:火箭擊中目標、外星人要把某人吃掉、兩車相撞,男生最多用六種顏色,他們用的就是新井所謂的「冷」色如藍、灰、銀、黑。男孩同時也比較可能從第三者為中心的觀點出發去畫畫,從遠距來看,而不是從汽車面前或是做了哪個動作的動物面前來畫,心理學家杜曼(Donna Tuman)用下面這句話總結男孩和女孩畫圖上的不同:男孩畫動詞,女孩畫名詞。
假如我們從巨細胞和小細胞的觀點出發,這些差異就不會令我們驚奇。當然男生用黑、灰、銀、藍畫動作,這是巨細胞天生擅長的。當然女生用紅、橙、黄等鮮豔顏色畫物體,這是小細胞擅長的。
至少95%的幼稚園老師是女性,大多數的老師並不知道男生女生有這個差異――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過她們。這些老師反而都像康諾夫斯基小姐,鼓勵孩子用許多顏色畫人物。像安妮妲和麥修這種五歲的孩子很快就知道安妮妲做的是對的,麥修做的是錯的,麥修也很快就知道他去模仿安妮妲其實模仿得不好,也就是說,用很多顏色畫人物好像不是他的拿手,麥修很快就決定藝術他不在行,雖然才五歲,他就已經覺得藝術是女孩子的事。
康諾夫斯基小姐並不知道男孩和女孩的視覺世界有所不同,很諷刺的是,她這種對性別差異的無知的結果竟然更增強了傳統性別刻板的印象:「女孩子學藝術比較好,藝術本來就適合女性。」要打破這個刻板印象,只有靠更多更正確的性別新知了。
腦中不同的地圖
男孩和女孩大腦功能的另一個差別是幾何與方向感。研究者發現男性和女性在這些方面有基本策略上的不同。假如你問一個女生如何去某個朋友家,她可能會說:「沿著國王街走到麥當勞右轉,你會看到五金行和艾克森車站,你一看到小學就得右轉,那就是史卡特戴爾街,他們家就在左邊,是路口算起第四家那棟萊姆綠的二層樓房子,屋簷漆的是桃紅色。萊姆綠與桃紅色,看起來像發霉的薑餅屋,你可千萬不要告訴他們我說他們家像發了霉的薑餅屋。」
男生對同樣這個房子會說:「沿著國王街走大約二哩,向東走到公爵街,公爵街走了大約一哩後向南走上史卡特戴爾街,他們家在街的東邊,他們最近才把房子漆成綠色和粉紅色,好像是這兩個顏色。」
女人通常用看得見的地標指路,男人通常用絕對的方位如東南西北或絕對的距離如多少哩,這個導航指路上的性別差異五歲就存在了。這個策略上的差異與大腦部位有關,神經科學家已經發現年輕的女孩和男孩在找路時,用到大腦不同的區位:女孩用大腦皮質,而男孩用海馬迴,它是大腦深處的一個神經組織,女孩子在做方向作業時,這個地方並未活化,未來我們會看到這些差異在教幾何和數學時對男生和女生的影響。
讀者書評
有別於許\多我們過去常聽到的一些關於男女性別的言論,這本書用實際的例證挑戰了這些觀點,作者對於他所發表的言論,都以實際驗證過的證據,作為他立論的基礎,使我讀了這本書後,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男女的教養方式必須因應他們大腦天生的不同,才能夠有真正的「因材施教」,如果連男女的不同都不知道,所謂的「因材施教」恐怕只是說說大話而已,這本書不只老師要讀,家長也應該要讀。最近有某大學要爭取男女合宿,那些孩子們也該讀讀這本書,來了解男女社交圈混在一起之後,會產生的種種問題,除非他們深刻了解男女之間的差異,否則只會產生更多後遺症,所以我覺得每個人都該讀這本書,讓男女之間彼此尊重與互助,而不是鬥爭。
我要分享,2008年「性別平等教育期刊,第四十二期」,由潘震澤(美國密西根州奧克蘭大學護理學院專任客座教授、美國韋恩州立大學醫工系及奧克蘭大學生物系兼任教授)所寫的「大腦定乾坤?」 一文對此文提出不同觀點的思考。
最近在網路書店上看到一本六年前國內出版的科普翻譯書再版的消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冷門的科普譯書也有再版機會,憂的是該書卻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我說的是《腦內乾坤》(Brain Sex,遠流)這本書;原書由兩位英國電視製作人撰寫,其中一位有遺傳學博士學位,譯者則是洪蘭教授。該書於一九八九年與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同名系列電視節目同步出版,一九九一年推出美國版時,「發現」頻道也製作了系列節目。橫亙該書的主題是:男女在胚胎發育期間,由於神經組織接受了性荷爾蒙(激素)的不同刺激,而形成男性或女性的大腦,因此,也決定了男性與女性所表現的各項差異。
導致這項結論的原始動物實驗,筆者並不陌生;早在三十年前筆者於國內唸碩士班時,就修過一門「激素與行為」的課,研讀了改變齧齒類動物(老鼠)性向的各項實驗,包括將新生雄鼠去勢(造成雌性化雄鼠)、給新生雌鼠注射雄性素(造成雄性化雌鼠),以及補充荷爾蒙的各種對照組等;猶記得當時對這些實驗結果的顯著及一致性,印象深刻。之後筆者一直在生殖生理及神經內分泌的領域裡打轉;我的研究主題之一,是雌鼠性腺控制激素週期分泌的機制,那可是雌性動物所獨具。因此,我對於老鼠兩性腦部結構的差異、以及兩性性行為的異同等相關研究,都相當熟悉。
研究生殖生理的學者都曉得,生殖系統可說是生物界變異最大的系統;不同種的生物為了因應環境的壓力,各自演化出最適合自身繁衍的方式,這一點不需要專家也看得出來。因此,生殖生理學的教科書在談生殖週期、性行為及其背後的激素控制時,都會按物種分門別類說明,不敢混為一談。同時行文間還會一再強調:從老鼠身上得來的發現,應用在人身上時,得特別小心;就算屬於人類近親的靈長類動物(猴與大猿),也未必與人類完全相同。這一點,是《腦內乾坤》這本書的致命傷。
將鼠類的生殖生理應用在人身上的最大問題,在於兩者生命期的巨大差異。鼠類平均懷孕三週即出生,三週後斷奶,再過三週即進入青春期,就可開始生兒育女(實際數字有種別及個別的差異,但三週或二十一天是最容易記的代表性數字)。比起人類長達十個月的懷孕期及十幾年的童年期來,鼠類的性成熟可謂一轉瞬的時光。就像許\多朝生暮死的生物,其整個生理及行為的表現都屬於既定的本能模式,沒有多少學習及改變的時間與空間,因此,動物實驗的結果,怎麼可能原封不動就搬到人身上運用呢?
這麼說,並不代表我認為男女的大腦在出生時有如一張白紙,兩者毫無差別;我可是絕對相信每個人生來都同中有異,而男女兩性之間的許\多差異也絕對是與生俱來。再怎麼說,兩性的內外生殖器官在母親子宮裡就已經分化完成;男性胚胎的睪丸也分泌了相當數量的雄性素,導致不同的性器官分化以及影響了腦部的發育。一般人的認知裡,男女的空間觀念、語言使用、感官敏感度等大腦功\能有所差異,絕對有其生理基礎;然而,人體的個別差異之大,卻也「惡名昭彰」:同性之間的差異,有時甚至大過兩性之間的差異。因此,單以出生前腦部接受荷爾蒙的程度不同,來解釋男女之間的差異,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例外的百分比太高了。
該書除了以偏蓋\全的毛病外,還犯了好些外行的錯誤。該書採用二分法,將男女性荷爾蒙與男女大腦畫上等號,殊不知雄性素的作用,很大一部分是藉由轉變成雌性素造成(雄性素是雌性素的前身,前者只需一個酵素的作用就轉換成後者)。給新生雌鼠注射大量雌性素的結果,與注射雄性素是一樣的(都造成雄性化)。曉得這一點,該書許\多論點就站不住腳了。
再來,該書使用了兩個性染色體失常的遺傳疾病,作為男女腦部差異的支持證據,更是讓人匪夷所思。其中之一是少了一個X染色體(XO)的透納氏症候群,另一個則是多了一個X染色體(XXY)克蘭菲爾特氏症候群。只要是讀過病理學的人,就可知道這兩種遺傳疾病患者具有各種發育上的缺陷,不只是生殖系統而已。把這些人當成女性化大腦的代表,可是不負責任的說法。至於該書提到美國出名的金賽研究所位於俄亥俄州,更顯示作者的外行及編輯的疏於查證,因為該研究所自 1947年成立以來,一直是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附屬機構,位於印第安那 州布隆明頓市。
談到人類男女性別的決定,關心體育新聞的人或許\注意到,近幾屆的奧運會,除了藥物使用的問題仍不時出現外,似乎不再聽到性別鑑定的爭議。事實的確如此,奧運會從全面檢查選手的外性器官(1968年之前),到檢查性染色體(1968-1992)、性別決定基因(1992-1996),再到廢除全面檢查(自1996年起),可以說反映了性別決定這個議題的進展,也凸顯了人類性別決定的複雜性。
就在幾年前,筆者在生殖生理學課程講授性別決定這一節時,還可以很有把握地說:由於性染色體的不同,而決定了內生殖器官(睪丸或卵巢)的發育;再由內生殖器官分泌的荷爾蒙(主要是雄性素)不同,進一步造成性別的表現型差異;後者包括內外附屬生殖器官的發育,以及大腦的性別分化等。然而,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有越來越多的性別決定基因,以及性別基因型與表現型不一致的個案遭到發現,大幅改變了科學家對於性別決定的簡單分類,使得性別這個議題,變得更形複雜。
目前存在四種主要的性別分類方法,分別以性染色體、性腺、外性器官,以及性別認同為分類依據;問題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分類法能定於一尊,多的是彼此扞格不入的個案。以性染色體為例,一般接受的定律:「帶XX的是女性,XY的是男性」,就有例外,好比存在帶XX的男性以及帶XY的女性。這一點顯示性別決定不能單看性染色體,還得看染色體上頭攜帶的性別決定基因。第一個性別決定基因sry於1990年發現,位於Y染色體上頭,是決定睪丸發育的重要因子(註一)。如果sry 跑到X上頭,就可能造成帶XX的男性;如果Y上頭的sry有所缺失,也就出現了帶XY的女性。
由性別決定基因sry的存在與否,造成了「中性」的原始性腺發育成睪丸或是卵巢;然後再由睪丸及卵巢分泌的性腺荷爾蒙,造成男女外性器官的發育;這似乎是性別決定的完美解釋,只不過大自然經常要比我們想像中複雜。目前已知,sry並非唯一的性別決定基因,其餘至少還有六個基因,參與了睪丸或卵巢的發育,以及配子的形成。這些基因不只位於性染色體(Y或X)上,有的還出現在體染色體,所以不是只有性染色體參與了性別的決定。
這些性別決定基因,可分別為促進或抑制男性,以及促進或抑制女性的基因。其中的四種基因發生缺失,或是另外兩種基因多了一個備份,都會造成帶XY染色體的男性表現出女性的內外性器官。這些基因的產物蛋白,都屬於影響其他基因表現的轉錄因子,而非直接作用的因子;因此,就算在週邊內外性器官的分化上,我們目前的了解仍屬有限。
然而,性別決定的議題中,最複雜的還是由大腦所決定的性別認同。「腦是個性器官」的說法,已為多數人接受,甚至還有人說腦是最重要的性器官。性別認同指的是人對於自己性別的認定,通常與前述生物性的性別分類相符,但例外也所在多有:好比生為男(女)兒身,卻認為自己是女(男)性。益增複雜的是,某人的性別認同還不見得與其扮演的性別角色相符,或是與其性傾向一致。
性別認同究竟是「先天帶來」還是「後天養成」的爭議,從來就沒有少過。近幾十年來,由於動物實驗的結果,使得性腺荷爾蒙所扮演的角色,受到了過份的重視;無論從附屬性器官的發育,到腦部的性別分化,都歸諸於荷爾蒙的影響。譬如說,女性胚胎如果接受了大量的雄性素刺激,從大腦到外性器官就會「男性化」;反之,男性胚胎如果接受不到雄性素的刺激,就會朝「女性化」發展。這種理論雖然可以解釋部份個案,但卻無法解釋一切。
目前研究的新方向,是性別決定基因在腦部的表現。過去的觀念是性別決定基因只在性腺表現,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些基因也會在大腦特定部位表現,而可能直接影響腦部的性別分化。最近有篇動物實驗報告(註二),發現sry在腦中的表現,不是位於控制生殖功\能的下視丘,而是位於協調運動的中腦黑質(substantia nigra)。此一發現與男女運動能力的差別是否相關,還不確定,但黑質神經元的損傷,是帕金森氏症的成因,這一點與帕金森氏症好發於男性的事實,是另一有趣的相關。 從性腺激素到性別決定基因,似乎都是先天「生物決定論」的觀點;這一點無足為奇,兩性本是生物的產物,我們不能也不應否認。問
題是先天的性別差異,或能解釋一些兩性在性向及能力上的差異,但卻不能作為兩性差別待遇的根據。只要曉得性別決定的複雜,以及可能出現的各種變異,也就更能以平常心看待萬花筒式的人類性別。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8647
有些令人不安的事情發生在今日的男孩身上:父母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兒子對真實世界沒有任何熱情,缺乏動機、興趣,失去目標、方向,甚至不能、不願獨立過自己的生活。男孩像浮萍一樣到處漂泊,隨著生命的潮流把他帶到天涯海角。家庭醫師暨心理學家薩克斯認為社會和生物兩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造成了對男孩有毒的環境,也找到五個驅使男孩向下沉淪的元凶:
● 學校和教育方式的改變:包括教育課程加速、純知識取代動手做的經驗、從競爭的形態移轉到大家都是贏家,意外的造成許多男孩遠離學校。
● 電玩遊戲取代其他活動:電玩不會使任何人變聰明,更糟糕的是可能會誤導或扭曲男生的動機,使他們對真實世界的成功和成就不再有興趣。
● 過動症的過度診斷和用藥傷害:其實許多被誤診的孩子不必服藥,只是需要一個符合他們發展的課程表,和一個懂得如何教男生的老師。
● 環境雌激素干擾內分泌平衡:食物中和塑膠瓶產生的環境雌激素,可能使男孩的骨頭更脆弱,延緩青春期歷程,甚至嚴重打擊他們的內分泌系統。
● 流行文化對男性氣概的貶抑:男孩轉變成男人的過程需要適當引導,卻找不到成熟的男性角色模範,所以他們不知道怎樣成為真正的男人。
接著他提供父母親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放下電玩遊戲,使他們對學校和學習比較感興趣,還有一些簡單的生活改變以保護孩子不受環境污染,避免大腦的傷害讓他們失去動機。
這本書充滿了感人的真實故事,可以激勵老師和家長,並指出年輕男性邁向新未來的路。
導讀/男孩的成長需要適當的教育與引導 洪蘭
第1章 謎團:缺乏動機的男孩/13
◇不僅僅是學校
第2章 第一個因素:學校的改變/31
◇為什麼這是個問題?◇現在攔住他,將來他才能超越
◇小女孩是什麼做的?◇好和壞的知識之樹
◇孩子與一部可設定的電腦有何不同?
◇好消息:男孩危機是假的!
◇假如你是小豬,你會有什麼感覺?──對男生不友善的問題
◇正確的競爭方式◇自尊心不會受到打擊嗎?
◇科倫拜高中和維吉尼亞技術學院槍擊案呢?
第3章 第二個因素:電玩遊戲/87
◇主控力◇笨和更笨◇北極熊俱樂部
第4章 第三個因素:ADHD的藥物/121
◇「為什麼不試試看?」◇伏隔核
◇電玩遊戲真的會煎熟你的大腦
◇維多利亞時代的古董遺跡
第5章 第四個因素:內分泌干擾物質/149
◇雌性化的魚◇她才八歲,但看起來像十二或十四歲
◇不同步的青春期◇瓶裝水、奶嘴及奶瓶
◇內分泌干擾物質、ADHD和動機
◇為什麼美國孩子變得這麼胖?
◇男生現在是比較脆弱的性別嗎?
◇不男不女◇有利處
第6章 結果:賴家王老五/179
◇錢怎麼了?◇克瑞夫特的兩難◇普利畢洛夫群島的教訓
◇怎麼回事?◇改變中的美國家庭◇錢和性怎麼了?
◇責任的棍子◇賴家王老五
第7章 第五個因素:被遺棄神祇的復仇/235
◇歷史悠久的文化有一件事相同
◇美國文化是男孩的毒藥,那女孩呢?
◇性別的特殊含意◇美國父親的改變
◇做為一個男人是什麼意思?◇女生又如何?
第8章 解藥:讓男孩重拾動機/267
◇第一個因素:教育中的改變◇第二個因素:電玩遊戲
◇第三個因素:ADHD的用藥◇第四個因素:內分泌干擾物質
◇第五個因素:失去正向的角色模範
◇重建世代之間的聯結◇一句警語◇一個故事
男孩的成長需要適當的教育與引導【導讀】洪蘭
以前我做學生時,班上沒有一個同學是過動或注意力缺失,現在幾乎每一班都至少有一個,有的班還高到四、五個。頑皮的孩子自古至今都有,男生沒有調過皮、挨過打,好像就不可能長大,但是皮到要帶去給醫生看、要吃藥,好像是沒有。所以這個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and Hyperactive Disorder, ADHD)就變成了二十一世紀非常引人注目的疾病。本書作者是個家醫科醫生,又在賓州大學念到心理學的博士學位,手邊有臨床門診的資料,又有作研究的訓練,加上「好奇」是人的本性,他就開始去研究為什麼本世紀有麼多過動∕注意力缺失的孩子,而且為什麼男生居多。
疾病是不分性別一律肆虐的,如果分性別,那麼可能有基因上的原因,使某個性別容易受疾病的侵害;也可能有社會的因素,對某個性別特別不利,所以值得研究。他發現真正應該吃藥的過動兒不多,許多是誤診,吃了不該吃的藥,因為父母的期待和老師、醫生的方便(沒有父母能接受我的孩子功課不好是他比較笨的關係,如果是疾病,那麼父母顏面沒有失,畢竟人要生病是沒有辦法的事;服了藥,孩子安靜下來,可以坐在課堂上聽講了,對老師是個很大的精神壓力解脫;很多醫生是只要病人不抱怨,老師、父母都要求用藥時,開了藥皆大歡喜,所以治標的各種藥物就越開越多了)。但是基本上,這是鋸箭療傷的方式,並不能解決問題,本書的作者在門診繁忙之餘,費心找出該現象的社會原因,解除孩子的痛苦,是很令人敬佩的。
過動∕注意力缺失是男孩、女孩都有的毛病,為何本書只偏重男生的現象和發生原因呢?這是因為男生情況比較嚴重,先從嚴重的救起。在大腦的發展上男生成熟得比女生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曾經做過一個大型的大腦發展造影研究,掃描了一千七百多個從幼稚園到青春期孩子的大腦,結果發現男生與女生在大腦不同區域成熟的順序和時間不同。一般來說,女生早熟,甚至可以早到兩年的差距,所以有些六年級的女生看起來像高中生,有些國二的男生看起來像五年級小學生。最近比較人類學的基因研究發現男生與公黑猩猩有百分之九九‧四的基因相同,比與人類女性的共同基因還多一些。所以男生在看、聽、嗅覺方面與公黑猩猩的相似性大於人類的女性。這一點對了解性別差異很重要,男女在處理事情上的不同是來自大腦結構與神經迴路活化上所造成的功能上的不同。
在台灣談性別差異是件危險的事,我曾因為談到男女在同一件事的處理上大腦有不同之處,而被猛烈攻擊,甚至黑函說我政治不正確。但是在實驗上的確有看到差異,所以必須要講。其實每個人有每個人擅長的地方,真正的男女平等應該是每個人去做每個人擅長的事,不論它是刻板的男生的事或刻板的女生的事。法律要保障的是機會的平等和薪水的平等。作者也看到了男女大腦上的不同,所以他認為男生需要適合男生天性的課程表,從他們的長處切入,去開啟教導他們的心智。他說男生需要常常去戶外活動,在大自然中觀察,從實際動手操作中學習(其實女性也是需要)。如果孩子花很多時間在電腦螢幕前面而不在戶外,會有所謂的「文化自閉症」(Cultural Autism),最後形成被孤立、牽制、阻遏的那種「隧道感官」感覺(Tunneled Senses),他們抓不到概念或問題的重心。因此,從本書中,你可以強烈感覺到作者贊成男女分校或分班,男生需要競爭才會有動機。作者舉了很多例子來支持他的看法。我來自女校,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我承認他講的有道理。
由於全球競爭激烈,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及早學習,忘記了學習有「成熟」這個條件。現在幼稚園做的是小學一年級的工作,美國從幼稚園開始教認字、寫字(台灣也是),假如男生成熟的慢,還不能讀和寫,這時,他會討厭上學,因為上學是挫折,是去做一件他能力還做不到的事。其實北歐很多學校是七歲才啟蒙上學,他們的國力發展也沒有比我們五歲就學寫字的差。太早要求孩子去做他還沒有準備好、還未成熟到可以做的事,對孩子的身心都不好。
讀者可以想像馬路上有個裂縫,大人一腳就跨過去了,孩子則必須蹲下來爬過去,爬時還得戰戰兢兢,生怕掉下去。但是等孩子長大一點,腳步變寬時,他也一步就跨過去了。小時候看希臘神話金羊毛(Golden Fleece)的電影,巨人一腳就跨過了博斯普魯斯海峽;或是《格列佛遊記》裡的格列佛一把就把船抓起來,多麼輕而易舉。看到台灣的父母,孩子才三歲兩個月就送去學功文數學,真讓我心痛。這本書有很多篇幅是為了這樣的父母寫的,作者從大腦的觀點來勸告父母不要揠苗助長,每個人大腦的成熟時間不一樣,大腦同一區塊男女成熟的時間也不一樣,不必心急,晚一年上學沒有所謂的面子問題,幼稚園本來就是個學習與別人相處的遊戲地方,沒有「被當掉」的面子問題。
至於為什麼白人小孩被診斷為ADHD的比例高,這是社會偏見的關係。一個白人小孩拿到C,而老師認為他應該拿A,老師就會懷疑他是不是注意力有缺失,上課沒有好好聽,回家沒有好好做功課;但是假如一個黑人或墨西哥孩子拿到C,老師可能認為他是能力所限,無法拿到更好的成績,就不會建議父母帶孩子去找醫生開藥。作者坦承美國有很多人,包括黑人老師在內,仍是對白人孩子有較高的期待,他們會認為這個白人小孩沒有發揮出他的潛能,應該尋求改進方法。想不到這反而使不需要服藥的白人孩子服了藥,變成白人ADHD的機率比黑人高出了許多。這也許是種族歧視者前所未料的吧!
那麼,如果孩子不是過動∕注意力缺失,為什麼吃了藥就安靜下來,學習就進步了呢?麻省理工學院蓋伯瑞利教授的實驗回答了這個問題。蓋伯瑞利真是神通廣大,能得到父母的同意,給正常的孩子吃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藥;他也得到病童父母同意,暫時給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孩子停藥。他在這段期間測試兒童,看他們在有藥、無藥的情況下學習的情形。結果發現藥物會增進正常兒童的學習,增進的強度與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兒童的程度一模一樣。這些藥物都是促使大腦中血清張素的濃度增加,而血清張素跟記憶、注意力、動機都有直接的關係,難怪過動∕注意力缺失的誤診率這麼高。很多人都認為吃了藥有效,就一定是這個病,其實不見得。路上很多人打傘時,陰溝的水會漲高,但是那是因為下雨的關係,雨水才是真正的原因,打傘只是個表象。
現在許多家長很短視,只要孩子功課好,什麼都可以犧牲。既然吃了藥記憶力會好,為何不給他吃?他們會要求醫生開藥。最近動物的研究發現這些藥物會影響大腦,尤其是伏隔核,會使動物失去動機:肚子餓,食物放在面前懶得吃,連敵人來都懶得逃命。在人類身上也看到同樣情形,最近腦造影研究發現,七到十四歲的男生如果玩太多電玩會影響伏隔核和背側前額葉皮質(DLPFC)的平衡,伏隔核是把動機和驅力送到DLPFC去,DLPFC再給這個驅力回饋報酬的目標和情境,這兩個區域密切合作,這個人就有動機,朝真實世界的目標前進。但是如果電玩遊戲將血液引入伏隔核,使DLPFC的血流量減少,這時電玩遊戲本身就給了孩子達到目的的回饋報酬,而這回饋報酬並沒有連接到真實的世界,所以他們對真實世界的成就不再感興趣。電玩刺激大腦的伏隔核區就跟吸食古柯鹼所影響的地方一樣,所以電玩會上癮。
其實男生和女生真的有不同,從孩子的行為上就可以看出。我和我妹妹都曾到動物收養中心去領養過流浪貓,我妹妹的兩個女兒會替貓洗澡,用洗衣籃替牠佈置一個溫暖的窩;我的兒子就把貓塞到他的T恤裡假裝他在懷孕,結果貓逃出來時,在他胸前狠狠留下五道血爪印。男生闖了禍不敢說,等我替他洗澡時才發現,他怕我罵,還一直說不痛、不痛。
男孩並不會因長大就自動變成男人,他們需要被教導、被引導,需要藉由各種挑戰證明給別人看,他的身體、心智都已成熟,可以脫離父母保護,獨當一面,他才算成年。年齡跟成熟之間不是等號關係,古人十六歲弱冠,變成大人,現在十六歲男生還要媽媽叫起床才不會遲到,不但不能謀生養家,每天還要跟家裡拿零用錢。
男孩需要磨練才能成為男人,我很贊成作者說的讓孩子去勞動服務,從流汗中學到做為一個男人是什麼意思,當你自己可以種出米來吃,蓋出房子來住時,你就知道你可以獨當一面了。所以電視廣告說喝了某個牌子的啤酒才是真正的男人,勞動服務過的孩子知道不對,真正的男人跟喝什麼牌子的啤酒無關,跟你有無能力去服務別人有關係。
本書最好的地方是作者在指出所有造成孩子沒有動機的因素後,最後給父母指出一條生路,建議父母可以怎麼做去改變孩子,讓孩子重拾動機。他在書中所提的方法都很簡單,只要有心,便可以做到的:如盡量帶孩子去跟大自然接觸,在他背青蛙的解剖圖之前,先知道什麼是青蛙,並且摸過青蛙,玩過蝌蚪。作者說內布拉斯加的學校不再用紙筆測驗來評估小學生對電流的知識,而是要他們自己組裝一個電迴路,如果組裝正確,那麼迴路板上的馬達就會動,鈴聲就會響。孩子從鈴聲中,不但得到他的自信心,還確實把電流的知識學進去了。作者的話使我想起李家同教授對台灣電機系學生的批評,或許新任教育部長真的應該好好看一下這本書。
另外,作者建議父母一定要用心替孩子找一個適合他的學校,學校跟孩子的契合實在太重要了,孩子一天有八個小時在學校生活,如果老師的教學、校長的理念不適合他,而他必須每天去受八個小時的罪,實在太可憐了。很多時候,適合哥哥的學校,對弟弟可能不合。我很贊成德國人的話:「沒有什麼天氣叫不好,只有合不合適的衣服。」
作者特別強調不讓孩子走上歧路,必須替他指出另一條可行的路,行為才會改善。這點真是台灣父母最常犯的錯誤,我們常懶得說理,都用權威的命令方式說話:「我告訴你不行就是不行」,使得孩子陽奉陰違、親子關係疏離。其實教養孩子是個藝術,材料不同,雕刻的方法就不同,逆著樹紋雕刻會糟蹋了好木頭。教養孩子絕對不是科學,科學有重複性,甲做成功,乙用同樣方式也會成功,但是教養孩子不是,別人孩子打罵會成材,你家孩子打罵會離家出走,不可東施效顰,以免誤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是要為學生出社會做準備,父母千萬要有開闊的胸襟,要多看書,了解社會變遷,了解世界新潮流對孩子的要求,然後依照孩子天性,指引他一條他會快樂成長的人生道路。
內容連載
第1章 謎團:缺乏動機的男孩
「薩克斯醫生,我的兒子比利非常的聰明,」一個父親說:「我們帶他去檢查過兩次,兩次測驗的結果他的智商都到一三○以上。但是他完全沒有學習動機。」
「你是什麼意思?」我問道。
「我的意思是他不肯做家庭作業,他不肯為考試而讀書,他不在乎他拿到的成績是A或C或F。」
「他多大了?」我問道。
「六年級。」
「哼呣,他空閒時喜歡做些什麼?」
「事實上,比利很喜歡閱讀,尤其是科幻類。他只是不肯讀學校的課本,我不曉得為什麼他這麼恨學校,他讀的是一所很好的學校。」
「他上哪一所學校?」我問道。
爸爸講了一所當地的私立學校,我知道那是所很有名、很難擠進去的學校,班級和學校都很小,老師的素質很好,也很受尊敬,它的學費一年是兩萬多加幣。
我在拖延時間:「你有跟學校的人談過嗎?」
他點點頭:「學校裡的輔導老師認為比利可能有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我不相信,他怎麼可能有注意力缺失症?他已讀過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基地三部曲》(The Foundation Trilogy)兩遍,他可以背出《魔戒》(Lord of the Rings)裡整段的話,他甚至會背精靈語(Elvish)的一些詩。像這樣的小孩對我來講不像是有注意缺失症,比利很喜歡閱讀,他只是不喜歡上學。」
我停住了,我想說在沒有看到比利之前,我不能給任何特別的忠告,我需要自己去評估比利的情形,而且這個評估需要兩個小時。這是真話,但是我知道這樣一說就會被認為是避重就輕,沒有給實質的幫助,因為我第二天一早就要飛回華盛頓特區。我住在那裡,也在那個區域開業,我知道在這次的旅行中,我沒有時間去評估比利。
正當我猶疑時,一位女士開口了:「我的兒子也是同樣的情形,不過他年紀小些,現在二年級。除了在學校,傑生跟天使一樣可愛,但是在學校裡他會打人,他已被送到校長室好幾次了。他說他只是在玩,他絕對不會故意去傷害任何人的,但是老師說他們必須把會打人的小孩轉介給專家,只要打人超過三次就必須強制帶去給醫生看,所以現在他們說我必須帶傑生去給醫生評估。」
我很想指出傑生與比利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比利沒有打任何人,他只是缺乏動機使他在學校表現得好;傑生的問題則不在動機而是行為,但是我知道我不應該說任何話。
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說,所以我反問父母親一個問題:「有多少人是同樣的情況?你的兒子有學校的問題,但是你不知道為什麼?」
幾乎一半的家長舉起手。
「我想聽聽你們的意見,你們認為怎樣?有人知道為什麼你的兒子會有這些問題嗎?」
「學校太注重成績了,」一位父親立刻說:「幼稚園已經不再是幼稚園了。去年我的女兒、今年我的兒子在幼稚園上學第一週回家就有家庭作業,你可以想像幼稚園的孩子回家做家庭作業嗎?五歲的孩子每天做一小時的家庭作業,真是荒唐,難怪孩子不喜歡上學。」
好幾個父母點點頭,但我想問的是,為什麼這種情況對男孩的影響大於女孩?另一個父親說:「現在學校已經女性化了,在我兒子的小學裡,唯一的男性成人是校工,這些女老師都要學生坐得好好的,安靜的上課,這對男孩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不能怪老師,」一個媽媽溫和但堅定的說:「該怪的是孩子。對不起,我不是故意要惹你生氣,但是現在的小孩太懶了,尤其是男孩,他們寧可坐在家中打電玩,假如由他們做主的話,他們根本不要去上學。我們家對面那個男孩一整天什麼事也不做,只是打電玩,他不做家庭作業,也不幫忙做家事,也不打球,只玩電玩。」
許多人點頭。
「當我在他們的這個年紀時,必須走路去上學,單程就三哩的路,而且不管刮風下雪都得走,」一個年紀大一點的男人說:「我們根本沒有你現在看到的那種學校交通車,我們必須走路。我告訴你一件事,當你在大雪天走三哩路去上學時,你會逼著你自己學到一些東西,你不願白走這三哩路,我想這是很好的動機。現在的孩子東西得來太容易了,要去哪裡都有父母開車接送,雖怪他們沒有任何動機,他們根本不用幹活就會有所有的東西。」
沒有人回答。一會兒之後,有位年輕的女士說話了:「我在某個地方讀到塑膠好像跟這有關係。」
「怎麼樣的關係?」我問道。
「塑膠的什麼東西,就像牛肉中的荷爾蒙,它弄糟了孩子的大腦,這是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孩子有問題。」
我想說,這有點太離譜了吧!但是從過去的經驗中,我知道最好不要去捅馬蜂窩,我很有風度的表示懷疑。「為什麼塑膠只影響男生而不影響女生?」我很有禮貌的反問她:「難道女生不是和男生一樣接觸到塑膠嗎?」
「我不知道,但它就是影響男孩。」這位女士說。
自從我二○○五年出版了《養男育女調不同》(Why Gender Matters,中譯本遠流出版)之後,演講的邀約就多起來了,我現在已經在美國、加拿大、澳洲和墨西哥講了兩百三十場以上。上面描述的場景重複出現過幾十次,我跟那些掙扎著鼓勵孩子上進的父母、老師通信,當然我在馬里蘭州的診所也診斷治療這些有問題的孩子。
我是家醫科的醫生,在華頓盛特區的近郊已經住了十七年,也在那裡工作了十七年,所以累積了七千多個病人。我看到幾百個家庭中,女兒勤奮好學,聰明有才氣,兒子卻懶散沒有動機,但是反過來的情況─兒子積極向上、功課一流,而女兒鬆懈、不在乎她的前途的─卻非常少。
這不是只有發生在我的社區,當你和我一起在本書中檢視這個問題時,你會看到它分佈得很廣,全美國都有這樣的情形:男生對學校沒有興趣,不想去追求美國夢。這種現象在每一種社區中都有,不論是都會、近郊、鄉村,不論膚色是白的、黑的、亞洲人、墨西哥裔,也不論社經地位算有錢的、中產階級的、低收入的,情形都一樣普遍。
這個抑鬱擴散的結果是我們越來越熟悉的:瑪莉亞(或艾茉莉,或珍妮佛)去上大學,拿到她的學位,找到工作,有她的人生。賈斯汀(或卡羅士,或達米安)上大學上了一兩年或六年,拿到或沒有拿到學位,回到家給父母養。他可能在大學時有極歡樂的時光,因為現在大學生中,男女的比例是二比三,每三個女生上大學,只有兩個男生上大學。在一些比較大的大學中,現在的男女比例是一比二,而且女生多半在讀書,而男生多半在打混。男生似乎沒有他姊妹那種驅力,他在星巴克(Starbucks)或大賣場打工,最後回家給父母養,或給女朋友的父母養,或是投靠其他願收留他的親戚。
下面是這個現象很奇怪的地方,也是前所未見的:男生並不在乎他的情況,但是他的父母在乎,他的女朋友在乎,假如她還沒有把他甩掉的話,她至少會重新考慮跟他在一起的結果。他卻完全無視於別人的關心,他專注在他們買給他的電腦上流連網路,或是在他們買給他的液晶螢幕電視上玩電玩遊戲。
在我執業中看到的這麼多男孩,或是在我演講中聽到父母、老師所談的這麼多男孩中,真正令我不安的是,這些男孩對外面的真實世界都沒有任何熱情。有些男孩選擇到電玩遊戲中,我們在第三章中會看到,這些男孩所說的電玩遊戲大部分跟真實世界是沒有關係的─除非你要開槍殺人或開戰鬥機。我所擔心的這些男孩,並不是因為在外面的真實世界有更重要、更想做的事要做才不喜歡上學,而是因為他們不喜歡所有的事情,沒有任何東西真正使他們興奮。
更令人擔心的是,這些男孩似乎認為他們這種懶散、不在乎的態度是男兒本色。有一位母親告訴她的兒子:「你需要把你的成績弄好一點,它是很重要的事。」
「女孩子在乎成績,同性戀在乎成績,正常的男生才不在乎成績。」她十四歲的兒子用一副理所當然的口氣告訴她,這口氣是他教她如何使用TiVO(美國流行的數位硬碟式錄影機)時用的口氣,那種「你不懂就聽我的,不要多囉嗦」的態度。對男生來說,事情就是這樣。對很多男生來說,不在乎成績已經變成男子漢大丈夫的指標了。這是一種新的態度,我們在下一章中會詳細討論。
在這些男生中,我所看到他們對學校的敵意也是新的。這個現象已不再限於低收入學區非裔或拉丁美洲裔的男生,現在在高級住宅區的白人和亞裔男生中也可見到。
這些改變單獨來看可能不重要,但我認為它們是一些更深層影響的冰山一角。我們在下一章會看到,有越來越多的男生與學校脫節,越來越多的人會告訴你,學校很無聊,浪費時間,是一個他們每天要忍受直到下課鐘響才得以解放的地方。對男生來說,他真正的生活─他在乎、想過的生活─是在下課鐘響以後才開始的,他終於可以離開學校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真正想做的事可能是玩電玩遊戲,跟朋友在一起打混,或吸毒喝酒。它可以是任何事情,只要與學校無關。
在過去的五十年,美國大學的校園在進行一場性別的改變:從大多數是男生變成大多數是女生。下面是一九四九到二○○六年美國大學和四年制學院男生和女生的比例:
●一九四九年:百分之七十的大學生是男性
●一九五九年:百分之六十四是男性
●一九六九年:百分之五十九是男性
●一九七九年:百分之四十九是男性
●一九八九年:百分之四十六是男性
●一九九九年:百分之四十四是男性
●二○○六年:百分之四十二是男性
大學和學院現在在努力招收合格(功課好)的男生。有一位媽媽告訴我,等到她兒子要申請大學時,她很擔心學校的註冊組會因為她兒子是白人男性而歧視他、不收他。她是根據她自己三十年前念大學時的經驗。後來她寫電子郵件告訴我,她完全多慮了。「我發現男生在今天是屬於被保障的人了,只要任何功課好的男生,幾乎都可以進入他們想進的大學。但這只是讓他們進了大學,並沒有教他們怎麼應付以後會碰到的更大的選擇可能性。」
今天進入大學或四年制學院的男生,比他們的女性同儕顯著的少拿到書卷獎或畢業。三十年前,這情況還是完全倒過來的,男生比女生更會拿到學位畢業。今天賈斯汀比他的姊妹艾茉莉更不可能上大學,更不可能在大學中念到好成績,更不可能畢業拿到學位。這與種族和階級無關,他們有同樣的父母、同樣的資源。
當然,不是所有的男生都被這種冷漠的新病毒威脅。有些男生和女生一樣用功,他們也一樣要經濟和其他方面的獨立,一樣為前途打拚。因為我們還是有看到一些成功的年輕人在我們生活的周遭,我們會忽略有比以前更多的年輕人倒在前進美國之夢的路旁,這個結果就是驚慌的父母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不能、不願獨立去過自己的生活。他們像浮萍一樣,到處漂泊,隨著生命的潮流把他帶到天涯海角。
為什麼有的男孩會成功,有的男孩─來自同樣的社區或甚至同樣的家庭─卻毫不在乎的隨波逐流呢?
他要去哪裡?
你能幫得上忙嗎?
這就是你和我要一起探討的核心問題。
從許多客觀的標準來看,生活在今日的女孩擁有前所未有的選擇和機會,她們的生命應該比過去任何世代都豐富燦爛;然而事實卻是年輕女孩就像棉花糖一樣,外表甜美但內在空洞,光鮮亮麗不過是虛幻表相。
導致她們身陷危機的因素包括:
.性認同錯亂:年幼的女孩錯把表現性感當作吸引注意的手段,「看起來怎樣」取代了對「自己是誰」的探索
.網路泡泡:在這個臉書、簡訊和即時通的世代,和同儕在網路世界中過度連結,反而中斷與自己的內在連結
.病態的偏執:只聚焦在生活的某個層面或活動,做第一名的好學生,做最傑出的運動員,做最瘦的紙片人
.環境毒素:內分泌系統受干擾使青春期提早到臨,會增加飲食失常、成癮、乳癌、焦慮症和憂鬱症的風險
洞悉青少女這種自我意識薄弱、不堪一擊的處境,心理學家暨家醫科醫生克斯提供父母很多實用的點子:從幫助女兒選擇學習環境、評估合適的運動項目、決定可以上哪些社交網站及上網多久、辨識塗抹在身上和吃下肚裡哪些是有毒的,到安排參與社群搭起世代之間的橋梁。
透過分享邁向順境和遭遇困境女孩的真實故事,指出了新的未來之路,可以激勵老師和家長在生活中採取行動,從身體與心靈兩方面來照顧孩子,幫助我們的女兒順利成長為一個快樂、有生產力、獨立自信、輕鬆融入這個新世界的女性。
前言:三個女孩
艾茉莉
在艾茉莉五歲的時候,她帶了兩個很逼真的大猩猩填充玩具到她的幼稚園,作「展示發表」的主題(show and tell;譯註:美國幼稚園為了要訓練孩子上台說話的台風,並鼓勵孩子表現,每學期都有show and tell,請小朋友從家中帶個他最喜歡的東西來學校與他人分享,他要介紹這是什麼、為什麼喜歡等等,小朋友可以帶寵物、玩具,甚至有人把祖父帶來,因為祖父曾經從事救火員或警察等小孩子崇拜的行業)。她用這兩個一大一小的大猩猩做例子,解釋給小朋友聽什麼叫「控制階層性」(dominance hierarchies),並使用像「首領」(alpha male)和「主控」(dominant)這種術語(譯註:alpha male指的是在有階層社會組織的動物中,如黑猩猩、大猩猩,身材最高大、性情最兇猛的雄性,牠通常是這個族群中的首領,其他人聽命於牠,牠也享受最多的交配權;最初這個名詞只用在動物的觀察上,最近已引延為一個團體中的領袖)。在往後的每一年,開學的頭幾個禮拜她都非常的焦慮。「我必須要讓老師知道我很聰明,假如你在第一個禮拜說了愚蠢的話,老師就很難改變對你的第一印象。」她在五年級時,對她媽媽這樣說。她其實根本不需要擔心,艾茉莉很少說什麼愚蠢的話,老師們很快就發現艾茉莉的確是個很聰明的孩子。
她的夢想是進入長春藤盟校,最好是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每個人都在說哈佛(Harvard),但是普林斯頓其實更難進。」她在九年級時跟她媽媽說。三年以後,她崩潰了,因為哈佛和普林斯頓都拒絕了她的入學申請,她的自我開始碎裂。
她進了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譯註:也是長春藤盟校之一)。她期待自己是班上最聰明的人,但是她不是,事實上,還差得遠,她幾乎是勉強過關,在及格邊緣。這時,豬羊變色,她的世界整個垮掉,她墜入了無底深淵。
梅麗莎
梅麗莎和潔西卡從幼稚園開始就是好朋友,「我們就像雙胞胎似的。」梅麗莎這樣告訴我。這兩個女孩喜歡穿同樣的衣服,讀同樣的書甚至看同樣的電影,「我們可以知道彼此在想什麼。」
有八年的時光──從幼稚園一直到八年級──這兩個孩子都是最好的朋友,互通心靈,焦孟不離;但是到九年級時,事情發生變化,潔西卡突然不喜歡梅麗莎了。潔西卡請了班上所有人去參加她的派對,獨獨不請梅麗莎;她還叫所有她的朋友午餐時不要和梅麗莎坐在一起吃;假如梅麗莎朝她走過來,她就故意調轉頭,假裝沒看見。傑西卡叫所有的女孩們都不要跟梅麗莎說話,「突然之間,我變成了隱形人,大家對我有看沒有見。」梅麗莎告訴我。
當潔西卡和她的同謀開始用簡訊、電子郵件和社交網站一個禮拜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騷擾梅麗莎時,梅麗莎的生活開始變得不可忍受了。「那真是非常的駭人,」梅麗莎說:「我簡直不敢開電腦或手機,因為我不想看她們講我的壞話。我真的很想趕快去死。」
麥荻生
麥荻生的夢想是成為超級名模,從她九歲生日開始直到十三歲,她是最美麗的女孩,而她自己很知道這一點。
但是當荷爾蒙大量湧出、她臉上開始長青春痘之後,事情就改觀了。麥荻生的父母告訴她:「沒有關係,耐心點,荷爾蒙正常了,青春痘就會消失。」但是青春痘並沒有消失,反而變本加厲。在麥荻生的請求下,他們帶她去給家庭醫生看,醫生開了藥,但是藥物並沒有什麼幫助。他們又去看了皮膚科醫生,醫生開給她Accutane(維他命A酸類藥劑),但是她的父母讀了這個藥物的副作用,會有自殺的危險,而且服用者生的小孩會有基因上的缺陷,所以他們沒有讓麥荻生服這個藥。一場大戰開打了。
這時麥荻生的體重大增,從四十四公斤一路增加到五十六公斤,而她才一五七公分高,這是她十三歲生日到十四歲生日之間發生的事。她不再是有著完美無暇皮膚的可愛小女孩了。那麼她是誰呢?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在跟憂鬱症奮戰,所以她的父母帶她來看我。我給她開了抑鬱錠Lexapro,這個藥對她有幫助,但是卻使她體重繼續上升,所以我轉開阿迪羅(Adderall)給她。
阿迪羅一開始時,好像天賜良藥,不但改善了她的情緒,也幫助她在兩個月之間把體重降到四十九公斤。但是阿迪羅有時會使她心跳快到好像要從她的嘴巴裡跳出來似的,儘管如此,她還是一直要求更高劑量的阿迪羅。當我拒絕時,她就說她的藥不見了,要我再開新的給她。
麥荻生用她的外表來決定她的價值,假如她很可愛,她就有存在的價值,而這個可愛的定義就是很瘦、皮膚光滑沒有痘子。一旦她不再符合這個理想時,她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德國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寫道:「深掘你的心靈,找出要掘多深才能達到你生命的泉源,只有在源頭,你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假如你的女兒能夠發展出牢固的自我意識,那麼她會茁壯長大,成為百折不撓、有自信的女人。年齡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曾經見過十一、二歲但是已有很強的自我價值的女孩,而且她們保持這個價值觀一直到經過青春期進入青年期;我也認得很多成年婦女始終都沒有達到這個地步。
所謂自我意識就是知道你自己是誰,這無關乎你長得怎麼樣,或是學校成績如何,或者你是誰的朋友。艾茉莉定義她自己是個聰明的小孩,梅麗莎是潔西卡最好的朋友,麥荻生很可愛。如果把這些拿掉,這些女孩的自我就垮掉了。
我一九八四年在費城兒童醫院小兒科當實習醫生時,開始給孩子開藥,在我拿到賓州大學醫學士學位以後,我到賓州蘭卡斯特郡的蘭卡斯特總醫院(Lancaster General Hospital)家醫科做了三年的住院醫生。從一九九○年開始,我在華盛頓特區近郊開業,做了十八年的家醫科醫生。在這十八年中,我有幸成為一千個以上的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我從這些孩子的嬰兒期開始,看著他們長大到成為中學生和高中生;有的則從他們十歲或十二歲開始,一直跟著他們到成年。
有些女孩生長在幸福安全、雙親健在的家庭,有些沒有這麼幸運。但是在我們談到女孩的自我意識時,環境並沒有這麼重要。我知道有些女孩在單親窮困的環境下長大,但是她們都成長為有堅毅性格、不屈不撓的人。我也知道有個女孩成長在溫暖舒適的家中,卻在十四歲時覺得人生沒有希望,有自殺傾向。
發展出自我意識跟你父母有多少錢沒有關係,它也跟你長的好不好看、你的iPod中有什麼歌,或你的臉書上有多少朋友沒有關係。它是你跟你自己內心的連接,與發展出你自己獨特的人格有關。以我十八年在同一個社區中的經驗,我看到越來越高比例的女孩們對自己的意識,完全建立在膚淺的表面價值上。因此這些女孩都很脆弱,一點打擊就崩潰了。
這種脆弱的自我概念,以及這種易受傷性所帶來的焦慮和沮喪,越來越普遍。二○○四年有一個研究比較一九八九年和一九九九年這十年間,兒童和青少年要求心理衛生及精神健康服務的人數。結果發現女孩動用到精神健康服務資源的人數增加了百分之四百以上,而男孩只增加了百分之七十。更晚近的研究發現,女孩對精神科的服務需求持續成長,比男孩快上許多。從一九九六到二○○五年之間,美國女性(包括成年和未成年)服用抗憂鬱症藥物的比例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從百分之七‧五到百分之十三‧四;也就是說,美國每八個女性中就有一個在服用抗憂鬱症的藥。
男生和女生一樣都有問題,但是問題不同。許多被送到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那裡去的男孩是因為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或是不服管教的偏差行為,而女孩比較多的是焦慮和沮喪。
換句話說,男生常常把他們的問題表現出來(act out their problem),女生比較容易把問題悶在心中。就像一個研究團體所觀察到的,「女孩的沮喪和焦慮主要是思想引發的,就像先前的研究所示,青春期的少女比少男表現出(或自我報告出)更多的沮喪和焦慮徵狀,而這個差距正在擴大中。」這些研究者發現問題的嚴重性(以去醫院看精神科或心理師的次數為基準)也是女生比男生嚴重,女生就診的次數增多得比較快。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特吉(Jean Twenge)比較四、五十年前美國和現在情況的變化。從一九六○年代中葉以來,心理學家就問孩子同樣的問題:「你覺得你有焦慮到不能專心做事嗎?你覺得你有焦慮到睡不著或睡不安穩?」五十年前,很少女孩會回答「是」,在那個時代,女孩似乎都是掩著嘴,吃吃的笑。為什麼會有這種刻板印象?因為那個時候真的有很多女孩吃吃的笑。
現在不是這樣。特吉教授發現的是普遍性的焦慮,而且女生比男生顯著。她認為一部分的原因是文化的改變,她和其他的心理學家把這叫做社會連接(social connectedness)。她寫道:「當社會聯結(social bonds)變弱時,焦慮就增加了,低程度的社會融合會使成人容易得焦慮症。」(編按:相關內容可參見《Me世代》〔Generation Me〕,中譯本遠流出版。)
你能相信你每天所遇到的人嗎?在五○和六○年代,大部分美國人會回答「可以」;但是現在大部分的美國人會回答「不能」。四十年前,女人去敲她鄰居的門,借一顆檸檬或幾個雞蛋是很普遍的事,現在幾乎已經看不見了。心理治療師雷文(Madeline Levine)回憶她的童年:「我記得鄰居會來借一杯糖、一點奶油或一顆馬鈴薯,現在的人會覺得去鄰居家借食材是非常可笑的事。」
這些社會聯結的中斷對女性的影響比較大。當你覺得你跟鄰居沒什麼來往、不太能信任你的街坊時,你會怎樣?假如你是男人,你可能待在家裡,多花幾個小時玩電玩遊戲或去看你喜歡的運動賽事。女性似乎比較需要這個社會連接的網絡。所以當網絡不再像以前那麼綿密時,對女性的傷害比較大。特吉教授檢驗十六個婦女覺得焦慮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發現缺乏社會信任是焦慮症的最大原因,比離婚率還高,也比失業率及一般經濟條件高。
從許多客觀的標準來說,生活在今日的女孩應該比她們的祖母在同樣的年齡時快樂。今日女孩的選擇和機會是她們的曾祖母想都沒有想過的:上大學,進醫學院、法學院──在五十年前,這些都還只是僅限男生,當我的母親一九五三年從克里夫蘭市的醫學院畢業時,她是他們班上僅有的兩個女生中的一個。你的祖母恐怕從來沒有想像過她可以當外科醫生、飛行員或總統;但是你的女兒知道對她來說,這些都是可能的,沒有任何一扇門會因為她是女生而關上。
然而,今日的許多女孩卻沒有發展出她內在的自我,那個她的曾祖母(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擁有的堅強的人格核心。我不認為你可以把這怪罪到「現代文化」(modern culture)上,因為她們的兄弟就沒有這個問題。
她們的兄弟有其他的問題。這本書的起源是我對懶散的賴家王老五有興趣。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我看到越來越多各種經濟階層的家庭,女孩都努力向上,男孩都是啃老族,他對電玩遊戲進階到下一關的興趣比西班牙語期末考過關還高。二○○一年開始,我到過美國和加拿大、墨西哥、澳洲、紐西蘭、蘇格蘭、德國和西班牙等地的很多學校和社區訪問,我跟男孩談,也跟女孩談,聽他們的父母和老師怎麼說。我發現這個勤勉女孩和懶惰男孩的現象非常普遍,那些經驗最後彙集成《浮萍男孩》(^^Boys Adrift^^,中譯本遠流出版)這本書。
拿著鐵飯碗卻愁嫁,為什麼縣城裡最容易“剩下”的是女老師 2024-04-03
一直以來被認為最“好嫁”的女教師和體制內職工,近日在媒體的報導中,卻成了小鎮女性中未婚比例最高的群體。比如,在《南方週末》今年2月的報導中,南京農業大學的講師尹秋玲在中部地區某縣城調研發現,全縣超過30歲後未婚的女老師有400-500人。
近幾年全國的平均初婚年齡在不斷延後,25-29歲城市女性的未婚比例有四成,鎮上也還有接近三成。到了30-34歲的年齡段,在全國的城市裡,還沒結婚的女性占比超過12%。而鎮和鄉村未婚的女性都不到7%。
反觀男性,由於男女人口比例的緣故,不論是城市還是鎮、鄉村,各個年齡段的男性的未婚率普遍要高於女性。
歐陽靜研究,主要都集中在體制內。2008年到2019年,某縣城體制內單位新招聘的總人數有2993人,其中30歲以上未婚的女性有248人。在這些30歲以上未婚女性中間,七成的職業都是教師,其次則是機關事業單位,排在第三位元的是衛生系統。女教師中,更是14.5%都在30歲之後仍然未婚。
小鎮體制內女性的新“門當戶對”:工作和學歷都要匹配。自己是公務員,如果找非公務員或是體制外的,感覺就是“下嫁”。這和傳統的“男高女低”的擇偶觀有關,縣城的教師八成都是女性。
根據2021年《探探社交報告:當代小鎮青年社交圖鑒》,有多達四成的小鎮年輕女性能接受一輩子單身,男性有兩成比例接受。小鎮女性要面臨身邊的催婚壓力。
回應
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梗的具體表現吧。看看這些年影視劇都在吹捧些啥吧,這種後遺症才剛剛開始,所謂正能量應該更多宣傳普通人的努力,勞模總是有環衛工人不是傳統解放後才有。
答:原因就一個,縣城裡條件好的男人看不上你,縣城裡條件一般或者差點事兒的,你又看不上人家。不光是縣城的女教師,其實放眼整個中國,都存在這種情況:高不成低不就的藉口而已。
哈佛教授高爾丁 摘諾貝爾經濟學獎2023-10-10 聯合報
生於美國紐約的高爾丁現年七十七歲,一九九○年成為哈佛經濟系首位女性終身教授。她運用逾兩百年份的數據資料佐證,顯示儘管歷史上男女薪資差距可透過教育和職業選擇的差異解釋,但現今存在的性別薪資差距,卻主要發生在相同職位的男女間。高爾丁的發現提供全球決策者在採取各項作為解決這種狀況時的基礎。
回應
經濟、文學、和平,是諾貝爾獎的三個盲區。
美國坐擁數十位經濟學諾獎獲得者,為何還有那麼多的經濟問題。這些獲獎者真的發現了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嗎?
這種破獎有啥意義?中國經濟發展有目共睹,就沒有一個來研究的。
在西方看來這就是“政治正確”。中國模式不能獲獎。
同工同酬的反對--維基百科
論資排輩系統比異性的另一名員工資歷更高的僱員可支付超過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如果工資率的差異是基於資系統中的其他員工。
功績制。僱員可支付超過異性,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如果工資率差異是基於一個系統,客觀地衡量功績上的另一位僱員。
系統測量盈利的數量或生產質量。僱員可支付多於異性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另一名僱員,如果工資率的差異是基於測量有多少員工在系統上生產或什麼,他們生產的質量。
職場「同工同酬」落伍了?新類型工作更講求的是「同值同酬」原則
「同工同酬」是過往在討論職場薪資公平原則的重要觀念,但是隨著新型態的工作不斷出現,現在許多的產業在作業中很難訴求用「效率」來衡量一名勞工的價值,譬如時裝、電競、AI設計等工作,因此「同值同酬」成為一種新的薪資觀念。
相關新聞資料
台灣2021年兩性薪資差距15.8%(2020年14.8%)對比美日韓等仍偏小。
國際拳總今晚記者會說明林郁婷、凱利夫性別爭議 2024/08/05 中時
台灣拳擊女將林郁婷、阿爾及利亞女將凱利夫(Imane Khelif)遭到國際拳總IBA以性別檢測為由封殺,並屢次高分貝質疑國際奧會IOC的性別標準。國際奧會發言人亞當斯(Mark Adams)公開指責IBA的性別檢測不合規定,雙方隔空交鋒多日,IBA宣布將於台北時間5日19:00召開記者會說明林郁婷與凱利夫的情況。
國際拳擊總會協會執行羅伯茲(Chris Roberts)說,兩次驗血結果表明,2名拳擊手沒有資格參加女子組比賽,所以被除名。國際奧委會選擇不理會國際拳協的資料,因為「奧委會更只根據護照登記來判斷資格。」「台灣與阿爾及利亞不願我們提供相關生理指標」。拳協的醫生顧問,直言「凱利夫的實驗室指標是男性。」
林郁婷無端捲性別爭議 醫:男女先天6因素不同 2024/08/05 中時
台灣的奧運拳擊選手林郁婷捲入性別爭議,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表示,研究發現,與男性相較,女性心臟較小、心室壁較薄、脂肪較多、肌肉較少、心臟收縮分率較高、心跳較快,這樣會造成女性在運動訓練時比較吃虧,所以不管公不公平,在先天上女性和男性的心臟就是不一樣。
女性的膽固醇比較容易阻塞在微血管,女性的心臟病發作比較多噁心、喉嚨不舒服或背痛,女性比較多冠狀動脈痙攣和情緒造成的心臟病,這些會讓女性的心臟病比較不容易診斷。女性荷爾蒙與懷孕可能造成的心臟影響,及女性偏多的免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