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2 23:34:50風葉

流浪者之歌

Siddhartha

Hermann Hesse (赫曼‧赫塞)著
蘇念秋譯

真的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德國人寫的書,怎麼看都覺得作者應該是個東方人……

這本書剛看的時候,覺得似曾相似,因為跟釋迦弁尼佛的故事有點像,所以有人說主角就是悉達多王子,也因此很多譯本都把主角譯成悉達多;然而,越看越覺得這主角並不是悉達多王子,譯者蘇念秋將之譯為西達塔,「Siddhartha本來是如來佛的名字。在許多有關佛學的書刊中,國內一向譯為悉達多。在《流浪者之歌》一書中,我把『悉達多』改為『西達塔』。在本書中,西達塔並不是如來佛。」

故事場景在印度,西達塔 (有人譯希達多,這個應該是比較常見的譯名,這本書有多種譯本,我看的是水牛出版社的版本。),一個有名望婆羅門的聰明兒子,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喜愛他,他的朋友崇拜他,他的父母也以他為傲。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美好,可是西達塔並不快樂,他心中有很多的疑問,這些疑問,他在婆羅門教得不到解答,於是他出發去旅行,跟著苦行者去流浪,期望從苦行中得到答案。然而苦行的結果,他困惑依舊;有如來佛之稱的高塔瑪,所講的道讓他佩服,所流露出來的神態讓他神往,他的朋友歌文達皈依其門下,然他卻不。

為什麼不?因為如來佛的了悟再透徹,神態再自若,都不是他的,即使皈依門下,得到的也不是他的,他需要的,是屬於他自己的徹悟,是屬於他自己的「自我」。

這本書寫的不只是宗教,更是人生,一般人就依著已經設定好的道路行走,安全方便,即使像歌文達一樣可以突破第一步,最後選擇的還是跟著別人的腳步走,那是一條比較安全的道路,也許不能有多大作為,有多大成就,至少可以確定不會走錯路。

西達塔後來過了一段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完全和他小時候受的婆羅門教義不符,甚至和他覺知自我時所得到的體悟完全背道而馳,不過如果他沒有經過這段,那麼他還會是現在的西達塔嗎?

雖然回復到沙瑪納(苦行僧)時期的西達塔,也許結果是相同的,但本質上已有所不同了~

人要在經歷過後,才能深刻體會真理的意義。而多年後和歌文達不期而遇,在經過這樣荒唐歲月之後的覺悟,和歌文達的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從,形成強烈的對比。

人生,並沒有所謂的好壞,歌文達選擇的是一種生活方式,西達塔選擇的是另外一種,這二種最後的結果或許有很大的不同,可是每個人的個性和需要不一樣,選擇的道路自然不同。

就像旅行,有人選擇刻苦自助,想在旅程中和當地人有最直接的接觸,有的人卻喜歡把一切鎖事交給旅行社代辦,整個旅程只要人出現去享受就好;有人喜歡到人煙稀少,生活不便的深山去享受遠離人群的自在,有的人卻喜歡到有度假村的美麗海洋去享受身心舒適的輕鬆;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這本書說的盡是人生,看了一二篇,你會以為作者就寫這個主題了,再多看幾篇,你又發現這個主題轉彎了,再接著看下去,你又會發現更多的主題…而全部的主題都在人生的範疇裏,實在是很有意思。

書只有薄薄的一百多頁,故事看似簡單,卻隠藏著很深的涵意,引發了很多的聯想和思考,最好的書應該就是這樣吧!用最少的語言,講最多的內涵。之前看的那本沒有國家的人也有同樣的感覺,只是這本書,看的時候感受到很多,然而卻總覺得有更多的東西在裏面,讓人忍不住想一看再看。

最後還是不得不佩服赫曼‧赫塞,一個西方人,竟然能寫出這樣深刻的東方思想,實在很難得。

「一個人在尋找的時候,他往往是非常容易只看見他所正在尋找的東西,卻發現不到任何東西,吸取不到任何東西,因為他僅僅是在想著他正在尋找中的東西,因為他有一個目標,因為他已經執著在他的目標上了。」這不就是佛教講的”執著”嗎?很妙!小時候對這個概念是模模糊糊的,對「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個說法一直都是以懂非懂的,當時也沒有人能解釋到讓我懂,但赫曼‧赫塞這樣的解釋多清晰易懂啊!

如果早點認識他,該有多好哇!

P.S. 紫紅色字體引自書中

   (原發表於當葉子戀上風)

上一篇:心的力量

下一篇: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