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2 霧峰學期末報告-兩岸生活面面觀組
兩岸生活面面觀組-兩岸知多少
授課老師:廖淑娟
社區老師:芮姝杰
組員:吳孟融、陳品瑄、陳宜君、蔣沛玉、陳學明、謝繼霆
壹、參與人員介紹
一、社區老師介紹:芮姝杰老師
芮姝杰老師生於中國天津,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畢業後正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熱潮,曾就職於諸多不同行業,例如貿易、金融、 互聯網等,最終找到衷情行業-企業管理諮商,沉潛學習與工作十幾年。四年前帶孩子來到台灣就學生活。
(一)與亞大起緣
在亞大NGO研究中心與小毛老師和廖老師相遇,談及兩岸大學教育頗多異同面向,又分享了在大陸與大學生工作的些許經驗,便有幸被邀請兼任一次霧峰學的課程老師。
(二)課堂互動的發現與困難
與七人小組一起工作,其中六個台生,一個陸生,讓我對台灣年輕人與兩岸有了深化的了解和學習。相對而言,台生個性溫和、內斂、細膩,求學過程較平順,多得到家庭與社會守護與支持,進而得以順利進入大學學習;陸生相對在競爭較激烈的教育環境成長,個性開朗而善談,對很多事情與問題已形成自己的判斷並樂於分享。
存在大學專業的設置與學生的興趣志向不匹配的情形,學生一般被動接受或入學後不斷尋求轉換專業,某種程度上帶來深入學習的挑戰與學生的迷茫。
課堂上主要的挑戰在於如何啟發與互動,課程次數少,師生相互了解有限,事先準備也難以充分,故調動同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有些挑戰。
(三)心得
儘管時間有限,經過五堂課程的浸潤,最後出現同學開始慢慢打開心靈,提出切近自己生命的問題,這很令人感動與欣慰。雖然僅僅是個開始,但透過解答的過程,整個師生小組形成了深一層的連接,知識的學習對學子是必要的,但若缺少了對自身生命議題的關切與探索,“迷茫”難解,而人與人建立起連接後,共同學習會變得有趣和有生命力,才會產生可持續至成年後的深遠影響。這是我想要達成的願望,有初步小小實現,祝福各位同學們走好獨屬於自己的人生旅途!
貳、議題探討與定義問題
關於兩岸文化的差異及人們的思考方式,無論是從第一週,從每個人的介紹到認識大家的成長經歷可以清楚知道兩岸差異因為在中國方面人數的資源珍貴加上人數眾多,所以造成每個學生的壓力之大甚至在學校結束後被安排各式的補習和才藝,就是為了讓自己的還有擁有足夠的資本來創造更好的未來,第二週則是延續的第一週對於教育的環境明顯呈現出在台灣成長的學生相遇在中國逞長的學生所承受的壓力小了相對很多,但是也因為填鴨式教育下台灣學生相較沒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很明顯地呈現問題的所在;第三第四週則是很明顯地轉為人生觀和思考方式的談話,例如學習的目的,結婚是與否?生子是否是一定的?這些也可以感受因為兩國社會的氛圍而產生的不同的想法,第四週則是進入到更生活化的的層面討論生活中飲食文化的差異,相較於中國台灣能夠吃到的種類和樣式的料理更多種,也因為中國的腹地廣大而延伸出許多地方的名菜和風味料理,當中也有些料理純入了台灣。
參、個人期末總心得
108052088陳宜君
其實當初沒料到會被分到這個組,但隨著五堂課的相處下來,我覺得收穫到的比想像中更好,更多思想上的收穫。
老師授課方式也不同於一般教課,不單僅僅老師單方面的輸出授課,而是雙方有來有往的上課方式,雙方都是彼此的老師,藉由彼此間的交流,產生思想上的碰撞,激發更多不同的思想。
在課堂上老師除了分享自身所知識經驗,也會請同學分享,在對談中了解到年長者和同輩間,彼此不同或相同的解讀.看法和不同的思考觀點.立場,能夠相互了解.學習。不同國籍背景.不同的生活經驗,造就彼此的不同,透過課程與老師這個窗口,認識到更多對岸的事物,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也更多的認識老師與同學。
五堂課其實不算長,隨著彼此的逐漸熟絡,課程也來到尾聲,感謝老師與同堂的同學們,使我在這短暫的時間中能所收穫.啟發。
108011407 陳品瑄
我的第一志願原本不是兩岸組,但是也不排斥來到了這一組,但是經過這五次的對談,也從老師口中了解到許多我從未去探討的事情。
第一堂課我們彼此都不熟悉,老師便讓我們先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之後才開始跟我們說說她的成長歷程,從幼兒園開始一路到現在搬來台灣住,老師經歷過六四天安門事件,生活也因六四而受到影響。
之後的四堂課,我們比較偏向想到什麼便聊什麼,沒有特定的範圍,我們想知道什麼就提出來,老師都很認真地替我們解答,我們什麼都聊,聊人生、聊美食也聊家庭。
老師是一位很認真負責的老師,我們提的問題就算她不了解或是沒有接觸過,老師也會利用一周的時間查資料,並在下一周與我們分享。
這五周我們互相學習,聽聽彼此的故事也聽聽別人的想法,才發現其實兩岸之間的差異並沒有我們想像中大。
102428079吳孟融
這五週的時間,老師介紹到六四天安門事件是如何開始、如何結束的。中國的經濟是如何崛起,直到現在是如何維持僅此於美國。第四週時,講解到四川因地形的關係和氣候條件,導致居民在很潮濕的還境生活。因此飲食習慣都要加辣椒。
謝謝芮老師很有耐心和細心教導我們。
108014064蔣沛玉
當初是意外到了這個組別,但到了這組之後才發現,能學到的東西是心靈上的,能讓我更去省思我的未來,老師也常常分享他自身的故事,我覺得真的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不能當個渾渾噩噩的大學生。課程中老師也會問大家的想法,進行交流,常常聽到讓我意外的答案,但這種意外不是壞的,會讓我覺得說,原來還可以有這種方法,或是這種思考邏輯真的跟我很不一樣,會去想更多更深的東西。
老師說不要害怕回答,這些其實都沒有甚麼標準答案,其實我們心裡可能都有答案,但就是不願意講出來而已。這種現象好像是現在人的通病,但經過多次的上課之後也越來越敢發言了,老師人很好,會引導我們進行談話,整個上課內容也都很豐富。而且老師也很認真,都會帶一個小本子,也都有好好地記住我們的名字。
希望以後也能遇到跟老師一樣的人,教導我們很多除了課本以外的知識,那些才是引領我們未來的重點。
108035274謝繼霆
當初因為都遠距離所以回家了但之後沒辦法回來學校上課所以加入了這一組,雖然第三堂課才加入但是還是了解了很多。
我覺得用這樣聊天的方式代替授課能夠帶給我的效益要遠比傳統授課來的大很多,畢竟在對談的過程中作出的回應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在和老師談話的過程中也能了聽到不一樣的思想,他所說的對於我們來說不僅僅代表的是另一個國家的人的想法更是另一個世代的想法,五週的時間每週兩個小時當然不夠瞭解一個人的想法甚至文化跟生活的社會所帶改他的影響。
當然雖然年輕不能是不努力的藉口但是也是因為年輕多聽一些比較年長的人給許的建議和想法畢竟不是件壞事。
在最後一周老師也分別給予我們人生的建議,也許最後的那一些話再仔細思考後也是成為未來路上一個很重要的一句提醒。
肆、五週實作課週誌
「霧峰學‧學霧峰」週誌
108學年度第二學期 授課教師:廖淑娟 |
組別:兩岸生活面面觀組 |
社區分組指導老師:芮姝杰 |
日期:第一週4月28日 |
組員: 102428079吳孟融..108011407陳品瑄.108052088陳宜君.108014064蔣沛玉.107033146陳學明.106054714江書瑋. 108035274謝繼霆 |
壹、學習內容
一、學習主題
初次認識
二、學習內容
1.自我介紹
彼此都不認識,老師就讓我們說個簡略的自我介紹,有個大概的認識。得知老師已來台生活幾年,旁邊的女孩是老師的女兒,一起來聽課。
2.為什麼來到這裡?教育體制的差異
老師詢問我們為什麼會選擇來到亞洲大學?為什麼會選擇就讀此專業?有的同學是因為興趣,有的則是感覺不排斥,選擇的原因各不相同,也順勢聊了更多有關教育.課業的內容。
對話中得知老師大學學習國際金融專業,與由小自大的學習歷程,得知大學軍訓的產生背景,也進一步了解到對岸教育體制曾經的改變與差異。
老師和我們說明對岸學生的學習壓力之大,人數眾多教育資源珍貴,許多學生費盡時間心力.還背負著父母期待,承受著高強度的課業.學習更多的才藝,為考上好的學校。小小年紀的孩童,課後時程被各種才藝班排滿,此現象已是常態。父母希望為孩子奠定良好基礎,有資本能贏在起跑線,不論家庭貧困或富有,皆是盼孩子能藉教育獲得更好的未來。
我覺得生活在台灣的真的很幸福,因政策關係,對於教育.學校的選擇壓力並不如對岸學生那麼大,但也是因為同儕競爭激烈,造就了學生本質上的不同,我發現對岸的學生普遍特質是課業上有更加明確的目標與企圖心。
貳、學習心得與反思
由老師的分享中了解到,老師年輕時所處的社會,城鄉與教育制度的差異,歷史事件對往後學生產生的影響,認識到中國上大學前的軍訓由來及後來的變更。
在人才流動的現代,要如何面對更有競爭力的對手,對於未來該怎麼處理面對?是待在舒適圈庸庸碌碌抑或加強能力獲得成就。不想在未來才在後悔當初,也明白應該要做什麼,重要的是能夠堅持。
參、學習照片(3-4張照片)
「霧峰學‧學霧峰」週誌
108學年度第二學期 授課教師:廖淑娟 |
組別:兩岸生活面面觀組 |
社區分組指導老師:芮姝杰 |
日期:第二週5月5日 |
組員:108011407陳品瑄、106054714江書瑋、102428079吳孟融、 108052088陳宜君、108014064蔣沛玉、107033146陳學明 |
壹、學習內容
一、學習主題
我們的成長故事
二、學習內容
今天的一開始,老師要我們各自說說自己的成長歷程,她想聽聽每個人是在怎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有的人在幼稚園時期因父母工作關係換了好幾間幼稚園,有的人一路照著體制走到了大學,有的人大一念完就先修學出去工作,之後才又重新回到大學讀書,工作期間也斷斷續續的,還有一位在大陸的同學,他的成長經歷也是一路順遂一直到高中,當時發生一些事情有轉學,當初剛進新學校時課業還是有點跟不上,所以選擇參加藝考,不過最後因為高考的成績不太理想,最後決定來到台灣讀書。有的人從小到大都在同一個地區成長,有的人想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所以選擇到外地讀書,大家的經歷都不太相同,但是也有些許雷同的地方。
貳、學習心得與反思
一、學習心得
大家各自的成長歷程有相似的也有不同的,我們在現場的三個台灣小孩的成長過程好像都沒有太大的壓力,在分享的過程中大家好像都是快樂的長大的,相對於在線上的大陸同學,他們那邊的教育資源可能沒有台灣的充足,以致於他們的競爭相較於台灣來說更加的激烈,好像都容不下出錯的時候。
二、反思
就如前述,大陸小孩從小就處在競爭力強的環境下,相對於在台灣成長得我們,他們的競爭力比我們高出許多,而我們從小就習慣填鴨式教學,大人給我們什麼,我們好像都無條件的接受了,從小習慣別人幫我們安排得好好的,導致自己沒有更多的能力去跟別人競爭,到最後還在怨天尤人,怪東怪西的,就是不問問自己當初為何不努力一些。
參、學習照片(3-4張照片)
「霧峰學‧學霧峰」週誌
108學年度第二學期 授課教師:廖淑娟 |
組別:兩岸面面觀組 |
社區分組指導老師: |
日期:第三週5月12日 |
組員:102428079吳孟融、108011407陳品瑄、108052088陳宜君、108014064蔣沛玉、107033146陳學明、108035274謝繼霆 |
壹、學習內容
一、學習主題
人生那些必須要思考的事
二、學習內容
老師教導我們很多平常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她讓我們仔細的去思考那些人生的事,不是解複雜的數學題或是背繁瑣的國文內容,她總是先用自身的例子,再讓我們說出我們自己的故事。
貳、學習心得與反思
一、學習心得
這禮拜裡面有討論到結婚之後需不需要生小孩,有個同學說,結婚可能是要,但小孩不是必需的,最好的例子是他在書中看到達爾文坐小獵犬號出海了,在這期間寫下了一份像是婚姻省議表,說明人類的結婚是必須的,回國之後就和自己的表姊結婚了。但老師說,小孩的投入與產出是不對等的,也不能用經濟學的概念去衡量。在我一開始聽到老師的提問時,我的想法是,結婚不是必須的,但小孩是必要的,因為我覺得這個世界少子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這樣下去我們的扶養比只會越來越重。況且現在的離婚率那麼的高,結婚之後也不一定能幸福,我認為在單親的環境中長大,小孩也是可以發育完全、擁有正常的思想,所以我認為生小孩的利益是大於結婚的。我覺得老師說的很沒錯,但那個同學的想法也深深的說服我。
二、反思
我很喜歡這個互相交流彼此想法的課程,因為老師是大陸人,我認為大陸的觀念可能也和我們不同,兩岸的環境不同,想法自然會不一樣。但我每次都被老師獨特的魅力吸引住,他讀的書比我們多,歷練也多我們很多,告訴我們很多人生的事,以及循序漸進的引導我們說出自己的想法,雖然不是教我們知識,但我認為這些事情比那些知識還重要很多。
參、學習照片(3-4張照片)
「霧峰學‧學霧峰」週誌
108學年度第二學期 授課教師:廖淑娟 |
組別:兩岸組 |
社區分組指導老師:芮姝杰 老師 |
日期:5/19 |
組員:102428079吳孟融 |
壹、學習內容
一、學習主題
(一)中國飲食
飲食是人類必要的行為,所謂「民以食為天」,而自先秦以來,中國民眾的飲食及文化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食材、烹飪方式、飲食習慣、口味、相關禮儀處於不斷演化之中,並與現代飲食大相逕庭。
飯是最普通的主食,製作方法通常有煮、蒸。飯食種類有麥飯、粟飯、米飯、黍飯、高粱飯等。從飲食的炊制時的放料來看,可分為兩種,一是單一穀物炊制而成,另一種為多種原料搭配合製而成,用石髓、大骨和米合煮成石髓飯、大骨飯、淅米飯、麥筍素羹飯等,相當於今天的什錦飯和八寶飯。宋代飯食的方法較多,常見的有泡飯、盤游飯、川飯、衢州飯。泡飯用開水浸泡而成。川飯是南方人飲食方法的總稱,以四川風味為主。
餅在宋代一般為面製食物的統稱,火燒麵食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而今日的饅頭在宋代謂之籠餅、炊餅[6]。餅的種類有許多名目:薄餅、油餅、胡餅、蒸餅、環餅、宿蒸餅、油蜜蒸餅、糖餅、茸割肉胡餅、白肉胡餅、蓮花肉餅、髓餅、天花餅、金銀灸焦牡丹餅、三肉餅、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甘露餅、蜂糖餅。
二、學習內容
(一)四川名小吃——麻辣兔頭
兔頭是四川成都特色地方名小吃之一,鮮香味美,口感極佳。成都人夏季消暑下啤酒的必點食品,夏天滿街的「冷啖杯」食肆、夜市攤子沒有一家不賣兔頭的。冬天則有熱騰騰現從鍋里撈出來的「啤酒兔頭」。筆者到成都遊玩,來到寬窄巷子,看到賣麻辣兔頭的攤子,久負盛名的麻辣兔頭必須要買來嘗一嘗,不然愧對吃貨名號啊。麻辣微辣口味不同,都是10元一個。
吃兔頭很有講究,高手能把骨頭變成乾淨的一個小堆,不會吃的一般也就把臉頰肉吃了後就停手了。和吃螃蟹一樣,沒有正確的手法是吃不到肉的。食用時先握住兔頭牙齒將上下頜骨掰開成兩半。這時可以把臉頰的肉啃了,將舌頭吃掉,下頜骨部分基本完成。然後將上頜骨的後半部(後腦勺)掰下來,吃裡面嫩滑的兔腦花,翻過來把天堂(上顎)吃掉。最後是吃眼珠以及眼圈肉,眼眶旁還有一些瘦肉。不喜歡吃眼珠的丟掉也罷。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od/29zvaag.html
(二)小龍蝦
從來沒有一種食物能像小龍蝦這樣,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裡打破一切地域歧視和戶口壁壘,占領從東北到海南的胃口。根據「堆出於岸,浪必催之」的「浪催定律」,隨著小龍蝦的興旺發達,也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恐怖傳說產生了。
比如說小龍蝦是日本軍隊引進中國處理屍體的、是一種基因改造的生物、外國人從來不吃……這些謠言每年小龍蝦上市的季節都要再傳一遍,以便某些人增加智力優越感。其實,外國人不怎麼吃小龍蝦,只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林牧副漁大國沒有發揮戰鬥力而已。
小龍蝦是中國人對淡水龍蝦的稱呼。而淡水龍蝦(英文名叫crayfish)在全世界有26個屬、540多種,其中大部分自然分布在北美洲,占世界種類的70%。這個龐大的家族中,也有不太適合被稱為「小龍蝦」的,比如產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大螯蝦。這玩意兒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龍蝦,能長到80厘米,重達5公斤。
現在正在被中國人大吃特吃的,叫做「克氏原螯蝦」。它是原產北美洲、走西方資本主義邪路的物種,因為適應力強、生長繁殖快,是目前商業化最成功的淡水龍蝦品種。
至於現在,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至於小龍蝦領域,則用年產小龍蝦60萬噸碾壓了全世界。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產地,一個是湖北潛江,一個是江蘇盱眙,現在這兩個地方的小龍蝦產量,就比當年整個美國的小龍蝦產量還多。
在歐美人為中國的小龍蝦淚流滿面的時候,如果他們聽到中國居然還有造謠「外國人不吃小龍蝦」,一定會把手裡的茴香小龍蝦、香辣小龍蝦和龍蝦尾摔他一臉。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od/pl24e.html
「霧峰學‧學霧峰」週誌
108學年度第二學期 授課教師:廖淑娟 |
組別:兩岸生活面面觀組 |
社區分組指導老師:芮姝杰 |
日期:第五週5月26日 |
組員: 102428079吳孟融..108011407陳品瑄.108052088陳宜君.108014064蔣沛玉.107033146陳學明.106054714江書瑋. 108035274謝繼霆 |
壹、學習內容
一、學習主題
最後一次兩岸組授課,主題不拘自由發問。
二、學習內容
1.閱讀
名著的重要性,經過歲月的洗禮篩選,還能夠流傳至今也證實了其的重要性及被大眾認可的影響力,雖然這個年齡層的同學可能多數未曾接觸歷史名著,老師依舊鼓勵我們去閱讀看看,先別急著牴觸。閱讀最高的境界就是甚麼書都能看,從中學習,可能是喜歡的句子,可能是初次瞭解的知識,吸收對自己有益的部分,分辨內容的好壞,當然不是第一次就上手,透過閱讀量的累積,看得多了漸漸會形成自我參考對照的標準.依據。最重要的是,吸收好的部分同時不受壞的部分影響。老師推薦我們可以各種類型的書都翻翻看,找有感的看,可能書中的某句話能夠啟發到自己獲得意外的收穫。
2.交流
期許同學們能夠踏出舒適圈,與不同的人去交往.交流,多交流才能產生思想的碰種,像學校就有很好的資源-來自各國的外籍同學。如果只有個人思考容易陷入自我的盲區鑽牛角尖而不自知,當有了更多的人能交流,碰撞產生的東西說不定會對自己大有啟發.意想不到的。
貳、學習心得與反思
轉眼就到了最後一堂課,好不容易稍微逐漸熟悉了又要散了,彼此能夠相聚在這課堂也是緣分,我也藉此機會更近的了解到同學不同的想法.觀點,也是難得的機會能和老師這般互動,從老師這了解到不同年齡層觀察事物的角度,以及收穫到過來人的歷程.經驗的分享,也藉由老師之口更了解到中國的文化.社會。
參、學習照片(3-4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