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2 霧峰學期末報告-阿美族野蔬文化組
授課老師:廖淑娟
社區老師:陳玉蘭
組員:張程智、周以宸、李柏逸、陳正憲、吳謹宏
壹、文獻探討
一、何為野菜?
我們常吃的菜原本也是野的,只不過經過人工馴化才成了家菜,野菜無法馴化成家菜有以下五點原因:
1.種植條件過於挑剔。
2.生長環境特殊,食用週期短。
3.生長區域性限制,經濟價值不高。
4.多數人食用不適。。
二、阿美族的傳統烹調法
除了對野菜的認識外,阿美族的傳統烹調法也別具特色,吳雪月(2006)所著「台灣新野菜主義」,書中舉出阿美族常見的烹調手法:
1.水煮法ㄧ最原始的烹調決,將水和食物直接加入鍋中,開火煮熟即可。
2.蒸煮法ㄧ這種烹調法需要蒸斗與陶甕來蒸食,尤其像是糯米飯。
3.石煮法一將石頭洗淨後燒燙,將燒燙的石頭夾入要煮的食物之中,食物熟後將石頭夾出。
4.燒烤法一先起火,然後在兩旁架起一支粗樹枝,將食材貫穿,不停轉動直到食材燒熟為止。
5.烘烤法ㄧ這是處置肉類的方法,將食物排列在木架上,離火源約10公分左右常翻動食物至熟為止。
6.燻烤法ㄧ在地上挖洞生火,然後丟入石頭,燒燙後鋪上樹葉,將食物放在樹葉上,最後在食物上再鋪上樹葉並蓋上土即可將食物燻熟。
三、阿美族野菜的分類
1.吃植物地下部位的菜:所謂植物地下部位,依植物的形態可分爲塊根,根莖,塊莖及鱗莖。在本次調查中只有甘藷(Ipomoea batatas)1種,可食用它的塊根。
2.吃嫩莖的菜:包括吃植物的「心」及筍子,在本次調査中有包籜箭竹,桂竹(Phyllostachys makinoi),長枝竹(Bambusa dolichoclada)等竹筍類,以及五節芒,象草,山棕(Arenga trenula),黃藤(Calanus aurateseanervus)(左圖),林投(右圖)等植物的嫩心類,總共8種。
圖片來源:引自嚴新富、鄭景仁,2011。
3.吃葉的菜:以葉片爲主要食用部位,但亦包括若干嫩莖部位。在本次調査中有瓦氏鳳尾蕨(Prens wallithiina)(左圖)。南洋山萨花(右圖)、臺灣111秒花(Asplenium nidus)、過溝菜蕨、糯米團(Ciorostegla hirta)、食茱萸(Zanthoxylum ailanthoidetles)、木鱉子葉,水芹菜(enanthemanica)、銀蓮花(Nymphoides cnstata)、雙花龍葵(Lycianthes bilkra)…..等。
圖片來源:引自嚴新富、鄭景仁,2011。
4.吃花的菜:在本次調查中只有野薑花(Hedychiun coronarium)1種馴化種植物。在臺灣普遍當做香花植物的野薑花,只有阿美族人拿它的花苞當菜吃。
5·吃果實及種子的菜:在本次調查中有麵包果(Artocarpus incisus)(左、右圖),山苦瓜果,木鱉子果,朝天椒(Capsicumfrutescens)等4種,只有木鱉子是臺灣原生種植物,其餘爲馴化種。
圖片來源:引自嚴新富、鄭景仁,2011。
6.藻類:在本次調查中只有葛仙米藻1種。葛仙米藻爲廣義的「藻類」,依現代生物五界的分類系統,它歸屬於原核生物界的藍綠菌,但依其食用性分類,仍歸在藻類蔬菜中。
在上述6類野菜中甘藷的塊根及葉片均可食用,山苦瓜及木鱉子的葉片及綠果實均可食用,這3種野菜分別有兩個部位被利用,算是用途較廣的野菜(嚴新富、鄭景仁,2011)。
四、植物介紹
1.麵包樹-阿美語為apalo,全島平地低海拔地區常見,採集季節為7到8月份,從果肉到核仁都可以食用是花蓮農會所培植的野菜之一。
圖片來源:引自王運之,2017。
2.樹豆-阿美語為vataan,為原住民重要的農作物,採集季節為12到3月份,食用部分為豆仁,早期阿美族小孩的零嘴食物。
圖片來源:引自王運之,2017。
3.朝天椒阿美語為cupel,生長於全島低海拔,山野及郊區,全年皆可採收其中夏秋兩季尤佳為原住民重要的調味料,另外朝天椒嫩葉也能入菜。
圖片來源:引自王運之,2017。
4.野苦瓜-阿美語為kakurot,生長於台灣東部低海拔山坡草地近年已被大量種植,全年皆可採收但4到10月較佳。成熟變紅的苦瓜果肉和種子都有毒,不宜食用只能取食青綠的果體。
圖片來源:引自王運之,2017。
5.翼豆-阿美語為vatas,生長環境為全島低海拔山野,常見於東,南部,採集季節為10月至12月,由於外型像小號的拉長楊桃,故又稱楊桃菜,楊桃豆。
圖片來源:引自王運之,2017。
6.車輪苦瓜-阿美語為tayyaling,為一年生草本。臺灣東部一帶原住民部落常見。傳統的阿美族煮法是直接水煮後沾鹽食用。也可煮湯,炒小魚干乾,味道苦中帶甘,風味獨特。
圖片來源:引自王運之,2017。
7.蕗蕎-阿美語為lokiy,生長環境為800公尺至1200公尺之山地,但平地也可以栽種,採集季節為3月至5月,阿美族人喜歡沾鹽巴生食,也可以炒食或煮湯。
圖片來源:引自王運之,2017。
8.芋頭-阿美語為tali,早期由原住民自東南亞引進,生長環境為中,低海拔山地,旱田,水田,為水陸兩棲植物,採集季節為8至10月球莖葉梗都可以食用,為原住民的重妥蔬菜之一。
圖片來源:引自王運之,2017。
9.山蘇-阿美語為lukot,生長於全島2500公尺以下山區,一年四季皆可採收,已成為人工種植的熱門野菜,不管涼拌,煮湯,炒食都相當適合。
圖片來源:引自王運之,2017。
10.龍葵阿美語為tatokem,生長於全台2500公尺以下,廢耕地,老菜園都有它們的蹤跡,龍葵四季皆有生長,但以春夏季為佳,因少有病蟲害已有不少人大量栽種。
圖片來源:引自王運之,2017。
11.咸豐草-阿美語為karipodot,生長於平地荒野,路旁,溝邊,公園,田野間也常見到它們的身影,其嫩莖葉可炒食或煮湯(王運之,2017)。
圖片來源:引自王運之,2017。
五、小結
王運之(2017)整理阿美族較具象徵意義之飲食文化,製作成下列表格:
食物來源採集 |
採集、狩獵、漁撈、農耕 |
飲食特色 |
植物嫩莖、嫩葉、海草、魚、貝類、蝦、鹹豬肉、煮湯 |
調味料 |
鹽巴,朝天椒 |
烹調方式 |
水煮法、蒸煮法、石煮法、燒烤法、烘烤法、燻烤法 |
稱號 |
吃草的民族、海洋的民族 |
貳、個人期末總心得與組週誌
一、心得
1.張程智
我覺得學完幾堂課,我認識了野菜,知道野菜的藥性,了解到了如何吃野菜,上完這堂課才知道,原來路邊的野花野草也是一種美味,很多時候我們都只看到事情的表面,因為我們都被我們原先的思想束縛了,它讓我們的眼光變小,把原本清楚的事物變得模糊,他讓我們瞭解到每件事物都應該多面向來思考,不能侷限於原本的思想牢籠。路邊的一顆野草就可以衍生出人生的哲理了,或許我們應該仔細觀察我們周遭的事物,讓我們活的更有智慧。
2.陳正憲
想當初我選霧峰學這門課是為了想多認識一點霧峰,多認識我所讀的大學所在的城市,多認識它的人文文化、多認識它的自然風景、還有它的歷史故事。當我真正接觸到這堂課時果然沒有讓我失望,老師真的很熱情,教我們種菜的阿美族大哥更是熱情如火,認識很多不一樣的蔬菜,我們也學會分工合作跟互助團結,當努力汗水流在我的肌膚它是甜的,滾燙血液在我身體沸騰,因為感受到大家一起做同一件事時的熱血,我喜歡這種感覺自己動手做的感覺非常不一樣,我長時間生活在都市,已經早已漸漸忘記讓簡單的美好,純樸的鄉村生活,自己動手種蔬菜,其中的含義早已超越正門課的意義,更是讓我受益良多,想回去鄉下幫忙家裡的人種種田,回味那個早已隨年紀淡忘的那個童年,那個赤腳走在田中曾經的自己,我沒有後悔修了霧峰學這個感觸良多的課程。
3.周以宸
選了霧峰學這堂課,雖然說中間幾乎都沒到課,但後面到課的幾堂真的是受益良多,第一天在幫忙拔竹管,要重整花園的時候,便發現原來一個小小的村,便需要這麼多的勞力才能完成,實在是不容易,並且又是在炎熱的環境下,我學到了一種精神,代表著想要為霧峰,為一個地區,希望別人來時能介紹的地方,並且不只學到這些,在上課時老師更注重的是團隊一起行動,寫週誌等等的,就是讓我們可以留下一些回憶,不只是一份作業,然而當初選這門課,就是以一個身為霧峰鄰居,大里人的心態,了解一下當初生活在大里,對霧峰的認知也沒多少特色,但當上完這門課發現原來霧峰是個人文氣息充足且具有特色的存在,如果有朋友,希望來台中玩,我會把霧峰帶進行程裡,介紹霧峰的美好,當個地頭蛇,可以對他們滔滔不絕的趾高氣昂的說,我曾經住在這,這邊是個好玩的存在,這門課讓我認知到這些,讓我重新認識了霧峰。
4.吳謹宏
這學期的課程,我被分到了阿美族蔬食組,在這裡認識到了阿美族的種植方法還有種植的作物,路邊不起眼的草,在阿美族眼裡也是美食,這樣的生活方式,讓阿美族不需要擔心沒東西吃,也不需要刻意在作物上動手腳,讓它長得漂亮,這樣生活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5.李柏逸
一開始本來以為霧峰學是會在教室上課的那種,結果是到學校外面上課,讓我非常的驚喜,一開始就跑了霧峰的一些特色館,到後面我們分到阿美族蔬菜組,他讓我們知道一些阿美族的野菜,也讓我們親自種植這些野菜,其中包括翻土,圍磚塊......等,都是一般生活體會不到的樂趣,很感謝老師們交會了我們這些技能,也讓我們更了解阿美族的生活點滴。
二、週誌
(一)第一週週誌
1.學習主題
A.介紹蔬菜的種植方式和季節蔬菜
B.品嚐不同甜度的香蕉
C.介紹阿美族所種的蔬菜
2.學習內容
剛開始聽了社區老師介紹不同的蔬菜種植和栽培法,老師也介紹了冬季和夏季可以種的蔬菜,並且介紹了它們所認為的商業菜和非商業菜,之後老師讓我們品嚐各種香蕉應不同栽培而有不同的味道。第二堂課我們跟老師去了他們所租的菜園,老師跟我們介紹了他們種的蔬菜並且和我們訴說他們原住民的種植方式。
3.學習心得
我覺得今天學到的東西主要是知道了許多不同的蔬菜種植方式,和知道不同方式的香蕉能照就不同層次的香蕉。今日知道了有機和化學催熟的香蕉的不同,我也只能說化學的東西不只比較不健康而且不好吃。
4.學習反思
今天我聽到了老師說到很多「漢人」,不知道他們是想和漢人有區別,還是想法融不進這個不分彼此的大社會,他們的觀念我覺得是只要是地上長的都可以吃,但且和他們的種菜方式是地上長到都不太會拔掉,所以有很多雜草,可是在雜草中還是有挺多不同的驚喜的,在雜草中常常會長出不同的蔬菜,而且他們想吃什麼菜,直接到菜園中栽取就好了,聽說他們還常常直接在菜圃旁吃菜喝酒聊天,這是非常自由的生活,是我們嚮往的生活。
(二)第二週週誌
1.學習主題
探討阿美族之年長者飲食樣貌-以野菜為例。
2.學習內容
阿美族平常的生活模式,還有較年長的阿美族平常會種來吃的菜。
3.學習心得
了解阿美族的生活方式,懂得他們生活的不容易,沒什麼錢從事的都是一些較危險的工作,房子都是較簡陋的建材都是撿人家不要的,教育水準也較低常常都要靠大學生幫忙教育孩子,自己往往捨不得用好的把最好的都給孩子用,他們的想法很簡單有話直說,他們是我們台灣不可或缺的一個民族。
4.回應bookroll相關資料心得
年長的阿美族定義在50歲以上,阿美族過著較原始的生活,他們有吃草的民族之稱號,野菜的定義是育孕在田野與山林間的植物,包刮瓜類豆類果類等等…,他們還有很多烹調的方式還有自己的調味方法。
5.學習反思
阿美族是原住民的其中一族,他保有我們台灣一些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民俗舞蹈,他們的世代傳承為了自己族內所保留的東西不被遺忘,特有的語言跟生活習慣,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文化,並且交流學習,他們某些地方較偏弱勢,我們要給予他們幫助。
(三)第三週週誌
1.學習主題
這週的學習的主題是在光復新村的小土地上開墾出一個適合種植原住民特有農作物的菜園,工作的內容主要是拔草還有整地,再用磚頭排出一個適合工作的菜圃。
2.學習心得
這次上課,指導老師請來一位阿美族青年,一個普通的擺設磚頭,加上他的想法,讓我們的小菜園變得很不一樣,磚頭不是只能方方正正的擺,斜放也可以帶來很特別的感受。
(四)第四週週誌
1.學習主題
A.野生野菜不容忽視。
B.如何將阿美族野生野菜,種植在菜園裡,並且將菜園分成幾個區塊,使其方便種植,且達到美觀的效果。
2.學習心得
在實作的過程中,不僅認識了阿美族的野生野菜,也讓我們理解阿美族是如何種田的,老師甚至提及阿美族的青年所需具備的各項能力,讓我們知道我們這些都市的年輕人是有多麼的需要跟阿美族的青壯年所學習,不論是各種求生技能以及生活所需的技巧,野菜通常也是野草,除草工作主要是婦女負責,這過程中,包含辨識與利用的智慧。
(五)第五週週誌
1.學習主題
了解別組的上課內容,大家一起集思廣益,討論霧峰學成果報告是否能結合各組精華。
2.學習內容
聽老師的講解,自然農組好像跟我們阿美族野蔬文化組大同小異,自然農組偏向了解大自然的植物,而我們則更專注於阿美族的葉菜,那天上課的內容,讓我們可以不只了解阿美族的野菜,也讓我們吸收了別組上課的內容。
3.學習心得
覺得儘管只選了阿美族野蔬文化組,但還能學習到別組的知識,也是受益良多。
4.回應bookroll相關資料心得
看了看bookroll的資料,發現到原來野菜滿山遍野,只是我們不懂得去發掘、了解,而阿美族做到了,野菜成為了他們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我發現我們應該要向他們效仿,連平常我們能看到的五節芒都能有效利用,實在讓人佩服。
5.學習反思
我想如果我們也能學習到阿美族的有效利用,肯定能帶給我們生活許多的幫助。
參、工作分配與參考資料來源
一、工作分配
週誌:第一週-張程智、第二週-陳政憲、第三週-吳謹宏、第四週-李柏逸、第五週-周以宸
Word排版-張程智
PowerPoint-張程智
海報-吳謹宏
上台報告-周以宸、李柏逸 、陳正憲
二、參考資料
王運之(2017)。消失中的飲食:探究都市阿美族之年長者飲食樣貌─以野菜為例。東海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雪月(2006)。台灣新野菜主義。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嚴新富、鄭景仁(2011)。阿美族傳統市場上的野菜世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第2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