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8 00:13:17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台中霧峰舊正社區調查研究

台中縣霧峰鄉舊正社區調查研究


A Study on the Survey of the Gio-cheng Community at Wufeng
廖淑娟(Shu-chuan Liao)
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蔡展儒(Chang-zu Tsai)**
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生
林綉汝(Hsiou-Zu Lin)***
舊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摘要


這份社區調查的目的是希望知道社區居民對於社區推動工作的了解,同時想知道社區居民的服務需求,以及居民能力/技藝方面的資訊,這份「三合一」問卷的設計、執行和分析由舊正社區發展協會與亞洲大學社工系「社區弱勢家庭關懷工作」課程的師生共同完成,從社區問卷調查結果看社區發展未來的方向,並且充分呈現出大學與社區夥伴關係的良性互動與互享資源。
關鍵字:社區需求調查、社區發展認知、能力清單、大學與社區夥伴關係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community survey is to investigate the ways of the Gio-cheng community residents’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ommunity needs and capacities/skills. This “three in one” questionnaire was collaboratively designed, executed and analyzed by community members and students from Asia University. The results of community survey guide the direction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he Gio-cheng. It also creates active interactions and shares resources each other, eventually builds strong community university partnerships.
Keywords: community needs survey,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gnition, capacity inventory, community university partnerships.

壹、緣起


社區發展的首要工作是了解社區的需求在那裡,政府的社區發展業務特別著重在社區需求的調查,如此一來補助款才能用在最合乎居民需求的地方。問卷調查是學生在學校的必修科目,讓學生結合理論與實地操作可以協助學生學習。所以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在95學年度第二學期的課程就配合社區,一起做問卷調查。

貳、相關文獻探討


社區研究的調查法是指以客觀的態度,與系統而科學的方法經調查訪問社區,以獲取有關社區情況或問題等資料的方法。調查法的使用時機之ㄧ是想要了解居民的意見及行為,調查項目包括社區居民的社會參與、社會互動、社區服務及社會態度與認知等(蔡宏進,2005)。國內、國外(包括中國和香港)都有許多社區進行調查工作,劉宏煌(2002)從事大直地區福利資源之調查研究,來了解大直地區居民對於當地社會福利資源的認知、運用及使用後的滿意程度與未來對社會福利資源需求及期待,藉由調查發掘並整合當地的社會福利資源。


在香港「大埔健康安全城市社區診斷」調查報告中,透過家訪問卷調查收集居民對區內醫療、社區服務及設施的意見,工作小組在2003年二月期間,透過「健康鄰里」計劃以家訪問卷形式,向區內5個首批參與該計劃的屋/屋苑隨機抽樣1408 單位。訪問員會邀請受訪單位其中一位18 歲或以上家庭成員接受訪問。另一份「香港南區健康城市問卷調查報告」為南區區議會委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一項「南區健康城市社區診斷」調查,採用電話抽樣方法,共訪問了1056名居住在南區的居民。輔英科技大學教師群從事「大寮鄉琉球村社區健康狀況評估與調查」研究,評估方式包含地理特性、人口特性、社會系統、及社區動力四大方向(顧雅利、鄭夙芬、林忠尼,2004)。


而台北市社區婦女協會在「台北市社區婦協活動與課程意見調查」中,調查內容包含休閒活動、期望提供那一類成長課程等。調查結果發現社區內婦女較喜歡的休閒活動竟然不是唱歌、舞蹈,反而是閱讀、運動及踏青佔多數。王熙遠與張學斌(2007)探索中國深圳市寶安區社區居民學習需求調查及社區教育的現狀和對策,目的是想了解寶安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願望、行為特徵,以及社區教育的實施背景、發展條件和現狀。


藉由社區調查,了解社區的需求和期待,以及當地的社會福利資源,同時也收集居民對目前社區發展協會所提供的社區服務之意見,作為社區發展的參考。在社區發展的過程中,除了了解居民對社區服務的需求與資源的整合外,如何將社區工作中最重要的發動機-「人」的能力發掘出來,做為營造美好社區的材料(Kretzmann & McKnight, 1993),也是在本社區調查中所要進行的重要項目。本研究利用社區調查的方法,由舊正社區與亞洲大學學生共同設計問卷,共同進行問卷調查,共同分析,整個的社區調查過程是一個合作學習的過程(Curry & Cunningham, 2000)。

參、問卷調查過程


一、 場域描述


舊正社區在霧峰鄉的最南邊,隔著烏溪與草屯鎮相望,社區的地理區域形狀很像一隻短筒馬靴,社區內沒有工業污染,寧靜寬敞,民風純樸,主要土地為農田,隨者季節展現不同的作物景緻。一望無際的農田在春夏之交,綠油油的稻田令人想要躺在稻田中,讓大地當我床,享受蒼弓之美;而在秋天收成之時,金黃色的稻浪在風中有如萬馬奔騰般翻滾。


一如傳統的農村社區,社區內有土地公廟、萬慶宮,這是居民的信仰所在,也是平時活動與休閒的地方。社區內有三個中央政府機構,分別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研究所、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這三個重量級的政府單位,對社區的最大貢獻是就業職缺優先提供社區內失業者工作機會。


社區在1994年申請成立「霧峰鄉舊正社區發展協會」,然而協會正常運作始於2005年,當時接任理事長的林綉汝女士,積極配合政府發展社區工作。林理事長社區營造理念很務實,從社區既有人力與資源出發,包括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文化、志願服務、環境景觀等面向,將社區塑造一個可以參與學習、凝聚共識的民主開放社區,以及將人與自然融合,兼顧到人的就業問題,進一步將地方空間與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特色厚實地結合在一起,營造一個優質的社區。


社區有其困境,例如社區人口老化,缺乏動力,居民觀念懸殊,難以整合。由於時代的變遷,貫穿社區的主要道路省道三號創造了居民的財富,如今中投快速道路以及國道三號公路通車後,過去繁忙的省道三號車流量銳減,來往中南投熙來攘往的旅遊人潮不復見,賴以維生的店家收益日減,影響生計,造成了失業現象,也使社區的繁榮受到極大限制。再者,由於社區內農田大部分為農試所試驗田,限制了土地之開發利用,發展不易,因而人口外流嚴重。


然而,社區營造就是要正視社區當前的處境,共同發展願景,協力來創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社區。將人與自然融合,兼顧到就業問題,有效開發居民解決問題之潛力與提升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藉著多元化之營造實務及靈感,創造出社區產業路徑,提升社區整體競爭力。帶動一個有活力、有朝氣、愉悅歡笑、具有社區特色的營造過程,吸引居民認同,主動參與改造行列,進而配合社區公共事務的推展,營造一個優質的理想社區(林綉汝,2007)。

二、問卷調查助力


亞洲大學社工學系95年學年度第二學期,修習「社區弱勢家庭關懷工作」課程、選擇舊正社區的九位學生,配合課程的進行參與社區問卷調查的工作。

三、問卷調查構想初始


在社區的工作都是透過討論來進行,問卷調查工作也不例外,一開始,林理事長先提出她的想法,因為她向台中縣社會局申請補助社區發展工作,政策上是社區需求調查優先補助,社區有如魚得水,既有縣府經費補助,又有亞洲大學專業支援,社區需求調查成為優先執行項目。於是在第一次的社區上課提出來後,得到學生的支持。於是這學期的課程就把全副心神放在社區需求調查上。

四、問卷的內涵與發展過程


一開始,因為台中縣政府要了解居民的需求,才能提供居民真正需要的服務,把補助經費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不做無謂的浪費,所以社區發展協會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了解哪些活動比較符合社區居民的需求。在討論的過程中,理事長提議希望藉由問卷調查,知道社區居民對於社區發展協會正在推動的活動有多少認識,對於這些活動有什麼樣的看法,期待社區能推出那些活動,以及可以給予社區那些回饋,所以就把「社區發展認知」項目加進來。


接下來討論到有社區有服務的需求,但是不知道有哪些人有什麼樣的能力與意願來提供社區的需求,所以又把「能力/技藝資訊」加進來,變成「三合一」問卷。


所以整個社區調查問卷的發展過程依序為:


1. 首先,協會想知道社區需求,來提供最適當的服務,這也是台中縣政府的政策,目的在於適當地使用政府資源,推動社區發展工作。


2. 接下來,是想藉著社區需求調查問卷的同時,了解居民對社區發展的認知,因為社區發展協會已經成立了一段時間,也辦了不少活動,也有組織志工隊,這些成果社區居民知多少?所以一方面是讓協會了解社區居民對協會的認識程度,另一方面也藉由問卷,告訴居民目前協會在做的事情。


3. 最後,延伸至發掘社區居民的能力與技藝,讓居民可以在社區貢獻專長,服務社區居民,並且可以形成互助體系,在社區發展事業,創造居民在地就業機會。

五、問卷調查計畫書


問卷的討論花了四次上課時間進行討論,大家對於問卷內容很滿意,我們以問卷計畫書來呈現:


1. 問卷題目:台中縣霧峰鄉舊正社區發展協會96年度社區發展認知暨社區需求與居民能力問卷調查表


2. 調查目的:希望知道社區居民對於社區推動工作的了解,同時想知道社區居民的服務需求,以及居民能力/技藝方面的資訊。問卷結果將可提供協會未來設計活動以及推動社區工作的參考,歸納成認知、需求與能力三大類。


3. 問卷設計:台中縣霧峰鄉舊正社區發展協會與亞洲大學社工系「社區弱勢家庭關懷工作」課程的師生共同完成。


4. 調查對象:台中縣霧峰鄉舊正社區居民310

 

5. 調查方式:由接受問卷訪查訓練的志工20名,分別至居民家中、聚集場所調查。


6. 調查時間:963~968


問卷設計-3-4
問卷調查-4-6
調查結果檢討-6
調查結果輸入電腦-5-8
成果分析-7-8


7. 調查內容:


1)認知方面:對社區正在推動的工作為主,分為社區福利、社區環境景觀、文化活動、志工訓練等四大項。


社區福利部份主要是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辦的活動,主要對象為65歲以上的長者,由社區志工來提供服務,包括電話問安、關懷訪視、健康促進等三個項目,其中健康促進活動有社區與本堂澄清醫院合作的定期健康促進活動、每週五和週六晚上的太極拳活動、每週三晚上的歌唱班。是否參加這些活動,參加後心情轉變情形,對自己的健康更認識。


社區環境景觀部分主要是了解居民自己對社區乾淨程度,是否知道社區有環保志工、想不想當環保志工、是否願意向協會反映髒亂點、以及認為社區哪些地方有待清潔。


文化活動部份想了解居民參加過哪些傳統的民俗活動,例如媽祖生、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是否有參加廟會慶典的進香活動,參加過心情轉變情形。


志工訓練部份是想了解有多少人參加過社區舉辦的志工基礎和特殊訓練,參加志工訓練後,對他們的志工服務是否有更深入的了解,是否曾經在其他地方參加過志工活動。


2)需求方面:在這個部份想了解社區居民希望社區發展協會辦什麼樣的活動與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分為福利、安全、環境、人才培訓、學童,還有對社區內蘇氏祭祀公業捐贈社區土地之使用的看法等六項。基本上,所列出的項目為依理事長的長期觀察以及和居民互動後,列出社區內可能有的需求,以及協會做得到的項目。

 

在福利方面選擇的項目有居家服務、送餐服務、共餐服務、陪同就醫、托嬰服務、學童課輔等;在環境方面選擇的項目有綠美化、願意開放住家前後院的空間來做綠美化等;在安全方面選擇的項目社區巡守隊、社區老人安全通報系統;有人才培訓方面選擇的項目有志工基礎訓練、志工特殊訓練(環保、社福)、電腦訓練、書法班、語言等;在學童福利方面選擇的項目有社區遊樂塲、親子活動、遠足等。對社區內蘇氏祭祀公業捐贈社區土地之使用的看法有籃球塲、老人槌球塲、綠地公園、簡易戶外運動器具、停車塲等,把這個項目列進問卷來,是因為村中有人已經決定要蓋籃球塲,很多居民有不同意見,所以想利用這次的問卷調查,聽聽居民的想法。


3)能力/技藝方面: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才能和天賦,一個社區是否美好有活力,端賴居民是否將其能力發揮出來(Kretzmann & McKnight, 1993),社區內要提供服務或是辦活動,一定需要社區內的人才,但是大部分社區面臨沒有人才的困境,即使拿到補助款了,也是理事長一個人在做。舊正社區的現況是,社區志工的來源皆從原本環保志工隊,經過志願服務培訓後產生,年齡層從中壯年到65歲以上老人,但是在面對社區發展必須進行的工作,例如寫計畫、整理資料、會計核銷等項目時,社區內找不到人來做,目前皆由林理事長一個人完成。就長遠來看,還是必須培養居民對社區工作的熱情與能力,如此才能真正由居民來決定社區的各項議題與推行方法。透過能力/技藝調查,一來可以解決各項人才需求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屬於社區的人才資料庫。

 

所以在問卷上,儘可能把在社區內可能會用到的能力/技藝列出來,讓居民來圈選。所列出來的能力/技藝項目有健康方面、辦公室文書方面、營造修復、維護保養、食物製作與提供、照顧小孩、操作機械、修理器具、銷售、音樂、保全、還有一些與生活休閒相關的興趣,例如,花道、星象、編織等。也有在組織領導、商業興趣或活動經驗。
為了統計居民的資料與了解居民參與社區的意願,要求居民填寫基本資料,住址和姓名。(問卷內容如附件一)

六、問卷調查的過程


(一)、預先試訪


正式做問卷調查之前先做試訪,做試訪的主要目的是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先做一次練習,才不會到正式訪問時手忙腳亂,學生穿著協會的背心,由社區的志工帶領,到土地公廟去對長者做試訪,在試訪過程中,覺得舊正社區的居民都很友善,大部份的老人家都會把寶貴的人生經驗和學生分享。試訪中看到的問題有問卷設計和實地訪談兩個部份:


問卷設計:


1. 頁數過多,該跳題時無法明確知道是否該跳題。


2. 在設計問卷時,由亞洲大學師生與社區共同設計,在許多項目上可能有學術上的思考,對許多社區居民來說,是有困難。


3. 能力/技藝部份需要改進,由於是採用圈選方式作答,讓許多居民無法了解題意,在作答時產生困擾。


實地訪談:


1. 部份老人不識字,不願意填寫問卷,即使學生可以協助他們,也不願意填寫。


2. 和老人家講話一定要用台語,否則行不通,大部份學生的台語不輪轉。


3. 有時會被誤認為詐騙集團,不願意在問卷上留下資料。


4. 和居民談話時,有時會離題,他們很熱情,不好意思打斷,不知道如何拉回來。


5. 受訪者認為學生只是為了做作業才和他們談話,不是真心關心他們。


6. 賣膏藥的車子一星期來兩三天,對老人家的吸引力很大,他們讓老人家覺得被關心,又有小禮物可以拿,長者對他們很熱絡,相對地,學生覺得很有挫折感。


在試訪中遇到的問題都會提到每週的上課來討論,透過老師、社區居民、以及其他夥伴的分享,找出最適合的方法。


試訪後的心得:看到阿公阿嬤和學生聊得這麼開心,可以感受到老人家們很高興可以找到有人來傾聽他們說話,但是要切入問卷內容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做一份問卷要花很多時間。


(二)、問卷進行(面訪)過程:


這次問卷我們總共要做310份,所以每位同學約分配到30份,310份盡可能分佈在全村的21鄰中,經過試訪後,實地面訪比較有概念,過程中仍然有志工陪伴,增加了問卷調查的順暢,實際進行問卷調查時,看到了一些現象,也發現到了一些問題:


1. 這份問卷的完成是希望能以聊天的方式來進行,才不致於流於只是在做作業,但是學生對於社區和問卷內容都不夠熟悉的情況下,要如此進行,的確是個大難題。調查員在訪查前需要對問卷結構、脈絡深入了解,但是此次問卷調查可以發現訪查員仍然有許多失誤,未來在社區行前教育仍須付出較多心力。


2. 問卷的第三部份的能力/技藝資訊之項目,有116人填,算是很不錯了,原先怕居民不敢填,可能他們怕被人家知道自己的能力,寫上去後人家會經常來找他幫忙,怕花太多時間做志工。不過,不少受訪者提到問卷太長,寫到後面沒力氣了。另外,有些選項有太多學術名詞,居民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屬於哪一項。未來進行這部份的填寫時,可以集體做答,清楚明瞭又有趣。


3. 詐騙集團的陰影還是緊跟著問卷調查的進行,還有鄰長先警告居民不要理會來做問卷調查的人,後來經過協會出面溝通,才得以化解。


4. 在問卷調查上,學生與幹部各有一半的比率,但是學生在調查上明顯比有較多的阻力與挫折感,探究其原因在於,和社區居民不熟悉,使得在過程中顯得僵硬,有時也讓社區居民感覺不太舒服及懷疑的地方,所以受訪者會以「你是陌生人」的理由拒絕接受學生訪問。而在問卷填寫上,學生會認為自己填寫不完整,無法給予自己更多信心。


5. 問卷訪查有居民群聚時訪查,也有到家庭進行訪查,各有優缺點,居民群聚時訪查優點為能夠一次完成很多份問卷,其中一個人答應做答時,其他人也會跟著作答,困難點在於,志工無法同時面對多數受訪者,甚至會造成話題被居民引導,無法順利完成調查,而且聚在一起的居民都是同樣的一些人,無法順利轉調查範圍。到家庭進行訪查的優點為,多一個觀察的機會,而且志工在面對受訪者時,是採一對一的方式,能更坦然的表達,而困難點在於,如果彼此關係尚未建立,受訪者無法讓調查者順利進入家庭訪查。


6. 原本學生要做310份問卷,因為時間因素,學生上課時間與社區作息時間並不一致,學生又沒有多餘的時間(例如晚上或例假日)到社區來做問卷,所以並沒有做完預定的份數,剩下的部份由社區志工繼續完成。


7. 在回收問卷時,發現有28%是集中在同一個鄰,雖然在分發問卷時有交代必須分散樣本,但是因為彼此未進行協調,而且該鄰的會員比較多,未來在抽樣時必須進行一套機制,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全村居民的狀況與需求。可喜的是,全部的21鄰中,每一鄰都有人填寫問卷。


學生在剛開始做問卷調查時,非常緊張,即使做了事前的準備工作,真正面訪時,還是非常緊張。然而,學生從問卷調查中得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尤其是長者常常會說出自己在人生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狀況,這一些東西都不是從書本可以學到的。再者,在社區,每個人都是一本活字典,這些都是無價的經驗,是要學生自己去挖掘的寶物。學生透過和社區長者的對話,學習長輩的智慧,學生給了長者服務青年學子的機會,增進長者的自信,這是學生從實做的過程中的學習。

肆、問卷結果分析討論


本次問卷以SPSS for Windows 10.0作為分析軟體,根據統計分析結果分析如下:


1. 基本資料:在310份問卷中,教育程度以國小和高中職最多,共佔有一半比例。主要職業為農、工、家庭主婦。


2. 在社區發展認知項目中,有53%的受訪者知道社區有在推動福利服務,以及相關的環境、文化、教育等活動。


1)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系列活動主要是以65歲以上的長者為主,在70位填寫問卷的長者中,有44位的長者有接到電話問安,約佔62%,有接受電話問安服務的長者滿意度達99%,其中接受電話問安服務後,心情變好的有73%

 

48位的長者有接受關懷訪視服務,約佔68%,有接受關懷訪視服務的長者滿意度達99%,其中接受關懷訪視服務後,心情變好的有80%。電話問安與關懷訪視兩項服務都是個別關懷的服務,成效都很高。有43位曾參加健康促進活動,主要是每星期一次由霧峰鄉本堂澄清醫院到社區來做健康促進活動,項目包括量血壓、骨質疏密度檢查等,約佔60%。社區持續開設的歌唱班與太極拳班,不分年齡,分別有70餘人參與,65歲以上的長者參與歌唱班者有21人,參與太極拳班者有19人,參加這些健康促進活動之後,長者們都更了解自己的健康。


2) 在社區環境景觀方面,67.8%的受訪者對社區的乾淨程度感到滿意,有4.2%的人不滿意,而表示沒意見的24.2%75人)的受訪者平時是否對環靜境的敏感度比較低?有65.8%的受訪者知道社區有環保志工隊,34.3%的受訪者願意加入環保志工隊,這樣看來,環保志工隊的隊員可望破百。有83.3%的受訪者願意向協會反應社區髒亂點,這表示受訪者願意來關心社區的清潔。被問到社區有哪些地方有待清潔時,零星一些地方如中投公路下(9人)、北岸路堤防(2人),大致說來,社區有待清潔不多,顯示社區居民對社區清潔滿意度高。

 

3) 在文化活動方面,傳統民俗慶典的媽祖生、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有半數以上(52.3%)的受訪者參加媽祖生的活動,顯示媽祖生的活動在社區意識的凝聚力可以發揮很大作用,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是近幾年社區發展工作中努力結合民俗慶典的節日,也開始發揮凝聚社區意識的力量。而進香活動更是社區的大廟會,約65%的受訪者參加每年廟會的進香活動,進香已經和生活緊密相連了。

 

不過有趣的是在參加文化活動後的心情變好的只有43%,普通的有34%,相較於電話問安和關懷訪視的較個別化服務,集體的文化活動參與後的心情感受比較沒有那麼深刻,再者例行性的活動好像是日復一日的生活,心情的起伏比較不大。當然,還有一個是文化的表達,「普通」也可以解釋成不錯啦,這是台灣人謙虛的表達方式。


4) 在志工訓練方面,有59位受訪者已經完成志工基礎訓練,43位完成特殊訓練,有12位受訪者參與其他機構的志工,對於社區組織的連結很有幫助。
以上是受訪者對社區福利服務的認知,顯示一個動力的社區,正腳踏實地的向前邁進,經由問卷調查,了解居民的想法,社區發展工作的方向更能合乎居民的期待。

3.
在社區需求部份,


1)福利方面:受訪者以居家服務的需求最高,310位受訪者中,有166人填寫此欄位,其中81位有此需求,接下來是學童課輔的需求,有67位,依序是托嬰服務(37位)與陪同就醫(32位),有14位受訪者認為需要送餐服務,有11位希望能提供共餐服務。從福利需求項目來看,本社區居民對於居家服務及學童課輔的需求較高,對於這兩項居民需求的原因可能在於,社區老年人口佔社區總人口13%,而且本社區居民多在外就業,無法整天照顧老人及小孩。透過本次調查,可逐步規劃對於老人的照顧及學童放學後課業輔導。再從年齡層來分析,21-44歲與45-64歲這兩個年齡層的居民來說,因為正處於中壯年,是勞動力最旺盛的時候,在外打拼難免對於家中老年人較少照顧,學童課輔也是這個原因;而對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居家服務的進入,帶動不同的老年生活。

1 福利需求
項目 次數 百分比
居家服務 81 32.8
送餐服務 14 5.7
共餐服務 11 4.5
陪同就醫 32 13.0
托嬰服務 37 15.0
學童課輔 67 27.1
其他 5 2.0
總計 100

2 福利需求與年齡層相互交叉比較
年齡
福利 12歲以下 13-20 21-44 45-64 65歲以上
居家服務 3 5 21 25 26
送餐服務 0 0 0 4 10
共餐服務 0 0 2 4 5
陪同就醫 1 0 7 11 12
托嬰服務 2 2 17 11 5
學童課輔 4 5 23 24 10
其他 0 0 2 1 2

1) 在社區安全方面,有247人填寫,其中62.7%的受訪者認為很需要社區巡守隊,有34.3%的人認為需要社區老人安全通報系統。因為本社區至今尚未成立社區巡守隊,在關懷訪視、問卷調查時,許多社區居民都會反應社區應該成立巡守隊,保護居民的財產。社區老人安全通報系統是鄉公所正在推行之計畫,所以社區配合政府政策,在治安方面可以有更多的資源。

3 安全需求
項目 次數 百分比
社區巡守隊 188 62.7
社區老人安全通報系統 103 34.3
其他 9 3.0

2) 在環境方面,本項環境需求想了解的是居民對環境空間的綠美化需求,在農業聚落,放眼所望皆是田地,但是居住的建築物多是水泥建築,無法與環境相搭配。第一個項目「綠美化」,是想規劃種植綠色植物,把住宅區與環境融合;第二個項目「願意開放住家前後院空間」,在農村聚落住戶多擁有廣大房屋土地,對於住家前後的空地少有規劃,所以想從中了解居民是否有意願開放住家空地供社區規劃。整體來看,居民對於綠美化的需求較高,在245人的填寫問卷中,有高達八成的比率想綠美化。値得注意的是,有56位受訪者願意開放自家前後院的空間來做綠美化,這是相當值得肯定的現象。

4 環境需求
項目 次數 百分比
綠美化 212 79.1
願意開放住家前後院空間 56 20.9

3) 在人才培訓方面,因為本社區在去年(95)年中到今年(96)有辦一系列訓練課程,包括志工基礎訓練、志工特殊訓練、書法班及電腦訓練,學員反應熱烈,要求社區多辦類似的課程,透過此次調查,想了解未參加過訓練的居民是否也有相關的需求,以作為規劃的依據。從調查結果來看,居民對於「電腦訓練」課程抱有較多的期望,在填寫問卷的206人中,有116位受訪者勾選,96年度下半年本社區還是會和亞洲大學聯繫,舉辦相關的電腦研習課程;其次為「志工特殊訓練」及「志工基礎訓練」,志工基礎與特殊訓練分別有53人和76人勾選,顯示志工經營在社區是大有空間的。社區依此可以積極搜尋台中縣有相關訓練課程的機構,張貼訊息於社區,協助居民接受相關訓練。


5 人才訓練需求
項 目 次 數 百分比
志工基礎訓練 53 15.9
志工特殊訓練 76 22.8
電腦訓練 116 34.8
書法班 42 12.6
語言 39 11.7
舞蹈班 2 0.6
其他 5 1.5

4) 在學童需求方面,過去社區所舉辦的各種活動中,都缺少對學童的關懷、照顧,這部分也是協會想要接觸的領域,所以希望在這次調查中發現社區內學童的需求。從調查結果來看,有249填寫此提,「親子活動」及「社區遊樂場」是最符合父母對學童需求的回應。親子活動是廣泛的,不管在社區的哪種類型活動,親子都是可以共同參與,未來社區逐步提倡在各種活動中,親子都可以共同參與;社區遊樂場一直是本社區最缺乏的,一來也是缺乏適當的場所作為遊樂場,而且其中需要的器材都要注意到學童使用的安全性,所以這部分協會還要作詳細的規劃。

6 學童需求
項目 次數 百分比
社區遊樂場 135 45.3
親子活動 139 46.3
遠足 22 7.3
圖書館 3 1.0

5) 在社區的空地利用方面,本項空地需求調查的起因在於社區內蘇氏祭祀公業捐贈0.1185公頃的土地,作為社區發展之用,協會想了解居民對於這塊空地有什麼樣的遠景,透過這次調查可以發現,有273人表示意見,其中「室內活動中心」及「綠地公園」是居民最想要的。這部分考慮到與村辦公室的協調,所以可能會延緩規劃,不過會把此次調查結果作為一項參考指標。

7 空地規劃需求
項目 次數 百分比
籃球場 36 9
老人槌球場 37 9.1
室內活動中心 148 36.3
綠地公園 119 29.2
有簡易戶外活動器 44 10.8
停車場 16 3.9
托兒所 2 0.5
圖書館 4 1.0

4.
最後一項是想了解有關居民能力/技藝的資訊,社區的資產來自於居民能力的發揮(Kretzmann & McKnight, 1993),能力/技藝的調查是想從中了解社區居民具備何種能力,在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或是平常的工作中能有貢獻的機會,或是協助居民進行職業媒合,對於能力與技藝方面的資訊,這一次的問卷約有1/3的人填寫,從中整理出來,發覺社區內的能力與技藝很多元,協會將會把填答者資料建檔,以利往後之用。


1) 在健康照顧方面,有人會照顧長者、照顧精神病患、照顧生病的人、照顧身心障礙者,可以幫他們幫忙洗澡、餵食、準備餐點、運動、陪同(就醫)、穿衣服、按摩、看病、健康諮詢、急救CPR、包紮傷口等。


2) 在辦公室文書方面,有打字、文宣、翻譯、檔案管理、基本軟體運用(excel, power point, word)、製作網頁、寫報告、寫計畫、編預算、撰寫活動紀錄等。


3) 在營造和修復方面,有除壁癌、搬家、抓漏、水電工、油漆、建造或修復陽台、拆除房屋、貼壁紙、修理家具、開鎖、建車庫、浴室現代化、貼磁磚、修理水管、做櫥櫃、裝置絕緣體、烙鐵和焊接、鋪水泥、鋪地板、裝冷/暖氣、裝窗戶、木工技藝、裝置或修復屋頂等。


4) 在維護保養方面,有電梯維護、洗窗戶、打臘、洗地毯、清水槽、家庭清潔、割草、園藝、修剪樹木、修理水龍頭等。


5) 在準備食物方面,供應自助餐、外燴煮給10人或10人以上的人吃、準備食物給10人或10人以上的人吃、洗10人或10人以上的人之碗、調酒、烘培、泡茶、做粿、小點心、蛋糕、包粽子等。


6) 在照顧小孩方面,有照顧3歲以下的小孩、照顧3-6歲的小孩、帶小孩去遠足等。


7) 在交通方面,有會開車、會操作農具、會開起重機、操作傾卸車、會開怪手、會修理機器等。


8) 在銷售方面,收費員、在大賣場賣東西、零售、售後服務、在家賣東西等。


9) 在彈奏樂器方面,有鋼琴與古筝。
10) 有保護住家安全。


11) 其他的與生活休閒相關的有花道、太極拳、媒人、坐月子、挽臉、修改衣服、編織、洋裁、鉤針編織、美容美髮、電話訪問、財產管理、社區導覽、茶道、法律常識諮詢等。


12) 認為自己最好的能力的項目有辦公室、文書、營造和修復、維護保養、食物、照顧小孩、交通、銷售、音樂。


13) 會有人雇用的能力技藝有檔案管理、編輯程式、財務金融諮詢、建築、煮菜、語言。


14) 可以教別人的技藝有園藝、中餐素食、禮佛、美容。
15) 想學的技藝有音樂、軟體運用、英文、紫微斗數、瑜珈、客家話、插畫、園藝、烹飪、法律常識、機械維修保養。


16) 在社區組織領導部份有童軍、家長會、運動團體、孩子露營、遠足。
17) 在商業興趣方面有銷售農產品和餐飲,有人對做生意有興趣,獨資或合夥都有。


18) 有人想做生意,但是有資金和人力的困難。
19) 也有人已經開始提供勞務服務和賣產品,有10元商品,陶藝和米。


以上的有關社區居民能力資訊可以讓協會知道社區內有那些能力/技議,提供協會一些想法,從中產生一些創意,相當可喜。

伍、 從社區問卷調查結果看社區發展未來的方向


這次社區問卷調查結合社區與亞洲大學共同完成,在過程中,充分呈現出大學與社區夥伴關係的良性互動與互享資源(Shaffett, 2002),從問卷調查的結果看到社區的優勢與潛力,茲分述如下:


一、 社區的福利服務滿意度很高,未來應是朝著這個方向繼續前進,唯福利服務的主要人力還是在志工,而舊正社區的關懷據點是少數實質運作的社區之一,但也面臨志工不穩的困境。從問卷調查結果看出,願意參加「志工特殊訓練」及「志工基礎訓練」的受訪者分別有53人和76人勾選看來,顯示志工經營在社區是大有空間的,所以未來在志工的經營與關懷可以多加著墨。

 

志工的關懷是長時期的工作,從招募、培訓、服務、到獎勵、關懷等,無一不可少,這個部份有待社區發展協會大展身手。


二、 能力技藝調查是第一次在社區進行,對多數受訪者而言,要寫下自己的能力技藝,是有點不安,因為不知道要不要寫,是不是可以寫,以及要如何寫。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仍然可以看到豐碩的能力技藝清單,這是相當可喜的事情。我認為現在就可以開始建立社區能力技藝檔案,並且時時活化之、使用之、更新之,把它變成社區內人人想要使用的資料庫。如此一來,居民看到社區內蘊藏的能力技藝,居民自己的能力技藝也能被看到,繼而備受肯定,用自己的專長來服務社區,對大部分的居民來說,都不是太困難的事情。而更重要的,社區也不再找不到人才了。


三、 從問卷結果看出,有56位受訪者願意提供自家前後院作為社區綠美化之用地,這是相當令人振奮的事情。協會可以進行勘查可以從哪些地方開始,充分將提供地方以及提供專業、人力、經費的各方面充分結合,社區居民不看到,不感受到也難。


四、 社區居家服務的需求很高,可以與提供居家服務專業的機構結合,培訓居家服務專業人員,或者與政府福利服務結合,提供相關資訊,讓政府的資源能適時、適地的引進。學童的課輔需求也很高,可以和鄰近的高中、大學結合,提供服務學習或工讀的機會。


五、 持續舉辦活動是活化社區的不二法門,從居民的參與活動中,發掘到更多的人才,也讓社區居民有一個舞台發揮專長。

陸、 結語


社區調查是社區發展的基本工作,沒有做社區需求調查就無法把服務發揮到最大的效果,這一次社區透過和亞洲大學的合作,初次共同設計社區問卷調查,一步一步共同地、踏實地去完成,可以說是一次很好的開始。引導學生到社區學習,是把社區看成一個學習場域,讓學生去探索。不只是兩個小時的上課,如果一個星期只有來上課的這兩小時,那這門社區課程很難學好,因為你還要另外花時間自己來探索,社區課程就在鬆散與結構中拿捏,找個平衡點,有點摸索,有點思考,還需要行動。


在問卷調查過程中,學生一開始時很有動力,認為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也覺得做問卷調查很新鮮,所以很投入問卷的設計工作,他們對社區不熟,就像陌生人一樣,他們也努力地來瞭解社區,透過社區志工的帶領,慢慢對社區有一些的了解。這樣的學習是單向的,他們可以規劃自己的學習,然而,當開始與社區做面對面的接觸時,才碰到真正的困難。他們覺察到居民不一定會配合陌生人提供自己的答案,對於不識字或眼力較低的長者,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去解釋問卷的內容;再者,在這裡講台語才能通,不講台語,居民不太理人,尤其是長者。時間上也是個問題,在上課的時間都是老人和家庭主婦,晚上社區舉辦的活動難以配合參加。


挫折讓學生退縮,甚至排斥做問卷工作,直到學期快結束時,才想到要彌補,想到要為社區做點事,也需要進行撰寫期末報告。經由這樣的過程,學生直接的參與的機會,讓他們可以結合理論與實務,從生活與人接觸的經驗,在實務的經驗中看到問題與困難,在社區中,與社區居民一起實際地一起學習,共同解決問題(Curry & Cunningham, 2000)。


藉由這次的一起努力,看到了彼此,也更珍惜共同學習的時光,大學與社區的夥伴關係透過課程而建立,願這樣的學習能因社區發展而綿延久遠。

誌謝


此次台中縣霧峰鄉舊正社區調查研究能夠完成,特別感謝台中縣社會局的經費補助、亞洲大學社工系林秀雲老師指導問卷設計、舊正社區11位志工以及亞洲大學社工系9位同學的協助調查。

註:


*廖淑娟-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社區弱勢家庭關懷工作」課老師。


*蔡展儒-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生,修習「社區弱勢家庭關懷工作」課程之後,持續在社區服務,同時協助學弟妹在社區學習,直到畢業於200710月入伍服役。展儒協助督導全程問卷之進行,並做SPSS統計分析,共同參與討論分析並協同撰寫研究之結果。


*林綉汝-霧峰鄉舊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積極協助學生在社區學習。舊正社區是亞洲大學的夥伴社區。

參考資料


王熙遠、張學斌(2007622日)。深圳市寶安區社區居民學習需求調查及社區教育的現狀和對策。網址:http://www.basj.net/shownews.asp?newsid=554
台北市社區婦女協會。台北市社區婦協活動與課程意見調查。上網日期:民96815日。網址:http://wacd.womenweb.org.tw/Quest_Show.asp?action=ShowResult&Quest_ID=74


甘炳光(1996)。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林綉汝(2007)。95年度社區發展工作評鑑資料:台中縣霧峰鄉舊正社區發展協會。未出版。台中縣霧峰鄉:舊正社區發展協會。
徐震(2007)。徐震教授論社區工作。莫藜藜主編。台北市:松慧文化。
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洪葉。


劉宏煌(2002)。大直地區福利資源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745-P-158-003)。台北市: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賴兩陽(2002)。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臺北:洪葉。
蘇景輝(2003)。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
顧雅利、鄭夙芬、林忠尼(2004)。大寮鄉琉球村社區健康狀況評估與調查。社區發展季刊,107。網址: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htm

 

Curry, R., & Cunningham, P. (2000). Co-learning in the community, In M. Eisen & E. J. Tisdell (Eds.), Team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dult education (pp. 73-82).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8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reire, P. (1993).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Kretzmann, J. & McKnight, J. (1993). Building communities from inside out: A path toward finding and mobilizing a community's assets. Chicago: ACTA Publishings.
Shaffett, B. R. D. (2002). Community organization staff perception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selected practices in building effective community-university service and learning partnerships. (Doctoral dissertation,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nd Agricultural & Mechanical College).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AAT 313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