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1 12:25:27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96-2霧峰學,霧峰文化空間資源調查

指導老師:

 

何佳修老師&孫崇傑老師

 

參與同學:

 

 

 

陳怡君〈財金1A 〉

梁瑋軒〈財金1A 〉

李逸寧〈財金1A 〉

陳瑩蒨〈財金1A 〉

張書豪〈財金1A 〉

王志揚〈財金1A 〉

陳慧恬〈財金1A 〉

 

指導老師介紹

 

何佳修老師

 

  

2008/5/12迄今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台灣考古研究專題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2007/1/1~6/30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專案行政人員

專案執行教育部台灣文史資源中心計畫中部地區文史資源中心

協助台灣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行政業務

2005~2006 台中市西屯區公所西屯區圖書館社區營造員

地方文化館「西大墩文化館」策展

圖書館文化志工招募與訓練

2002~2004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考古學門研究計畫助理

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

台中市西屯區惠來里遺址第一期發掘計畫

嘉義縣太保市魚寮遺址發掘計畫

1992~2002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博物組、展演組約僱人員

 

承辦文物類展覽策展與企畫

承辦台中縣口述歷史研究計畫

承辦中縣文獻第九期出版、中縣口述歷史第三、四、五、六輯出版、台中地區史前文化與考古遺址研究計畫等七本出版品

文建會小型國際展演活動「中日編織工藝交流展」展示設計企劃專案執行

承辦台中縣公共藝術第一屆委員會行政業務

台中縣政府廣場九二一地震紀念公共藝術公開甄選計畫專案執行

 

 

孫崇傑老師

 

 

1992年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研究助理

1993年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研究助理

1998年 郭俊沛建築師事務所 專案規劃師

1999年 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 專案工程師

2000年 阿罩霧文化基金會 執行秘書

2001年 阿罩霧文化空間工作坊 負責人

2002年 『櫟』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協會 常務理事

2003年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研究員

2007年 新故鄉見學中心 主任   

  

台中縣建築發展─民宅篇 參與調查研究(199201

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聚落保存 參與調查研究(199307

台中縣二級古蹟霧峰林宅修復保存規劃 專案總執行(199401

桃園縣民居調查 協同研究(199506

台北縣民居調查 協同研究(199608

 

 

南投武德殿縣史館文化園區再利用規劃 專案設計規劃(199707

文建會地方文史記錄片「古早戲台˙1999」紀錄片製作(199906

台中縣屯區社區公民大學霧峰課程 阿罩霧文化基金會專案執行(200103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東勢客家圍屋大伙房重建記實」紀錄片(200109

雲林縣台西鄉光華村農村產業文化村規劃專案調查研究(200206

文建會文化產業開發工程「戀戀峰城、古藝新生」 櫟協專案執行(200310

文建會重建區二區社造中心 社區 專案輔導(200404

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 霧峰學 通識中心課程 社區講師(200409

營建署生態社區專案輔導中心 台北、苗栗、嘉義社區 專案輔導(200506

日本Paper Dome 台灣再生移築計畫專案執行(200607

新故鄉社區見學中心 專案執行(200703


參與同學介紹

 

 

我是陳怡,大家都叫我小餅,台中龍井人。個性較活潑、好動,喜歡交朋友。會選『霧峰學,學霧峰』這門課的原因是聽說這節課很好過,點名比較鬆。不過實際上了之後發現,其實謠言的是騙人的,撇開好不好過的這個問題,就點名來說就很嚴格,幾乎是每節必點。但是這節課也沒想像中的無聊,因為會換好多老師,不同的老師會上不同領域的課,學習的課程和範圍也會很廣,我覺得這樣還挺有趣的,學習的東西也變的更多了。

 

 

我是財務金融學系的梁瑋軒,打家都叫我梁買,雖然我外表看起來不是很宅,不過我其實還蠻宅的啦,個性就是很樂觀,不會因為一點小挫折就放棄,隨性中保持自己的原則,興趣是電腦跟打球,很愛胡思亂想。

 

 

我是李逸寧,大家都叫我可樂,我是台中市南屯區的人,因為外婆家在霧峰,小時候就常常回霧峰,我對霧峰的一些地方都很熟悉,只不過我對霧峰不了結的地方還是很多,所以我才會來選霧峰學,學霧峰這門課,讓我更加了解這個地方。

 

 

我是財金一A陳瑩蒨,平時興趣廣泛,動靜皆宜。我喜愛聽音樂,看書,逛街,打羽毛球……多的數不完。個性活潑開朗,偶爾懶散;大方而不奢靡,偶爾粗線條;熱心助人,喜愛動物。學習霧峰學這門課,讓我獲益良多,很感老師的熱心指導,也很感謝同組同學的努力與用心,了解霧峰的大小事,這裡真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地方。

 

 

大家好,我叫張書豪,大家都叫我舒服,今年19歲未婚,我家裡住台北,到台中念書,大約兩個禮拜回家一次,我的興趣是偶爾打打球,或是玩玩電腦,另外,我還很喜歡下棋,假日我常常陪我爸下棋。

 

 

我是王志揚,大家都叫我工頭,我本身住在沙鹿,所以對於霧峰這個鄉下的鄉土味我並不陌生,我個人充滿了鄉下孩子的氣息,可能是因為本身是住在鄉下的關係,朋友都說我很台,不過我不這麼為,我認為應該是充滿鄉土味才對。

 

 

大家好,我是財金一A的,名字叫陳慧恬,大家叫我會甜(台語)就好了。個子不高,戴著眼鏡,頭髮半長,幾乎穿著牛仔褲,鞋子。來自台中縣梧棲鎮,有名的台中港,就在我家附近,大家可以來玩,吃海產,坐渡輪,看海。我是家中的獨生女。個性隨和,喜歡交朋友,與人交談。平常的興趣是逛逛無名,打打麻將,聊天、打球。上霧峰學,增加許多知識,是我更了解霧峰鄉。也有了逛林家花園、菇類博物館的經驗,受益良多。

 

      

摘要:

 

這次要探討的是霧峰鄉的藝文空間,其實在這個小小的霧峰哩,埋藏了很多的寶物,只不過我們都還未發現而已,或是沒有注意到它,這次我們列舉了一些藝文空間出來,有霧峰天主堂、議會博物館、921地震教育館、霧峰長老教會、亞洲大學藝文中心、國立交響樂團…等,這是我們找出來的藝文空間的地點,每個人負責一個地點去做參訪,讓我們更加瞭解這些藝文空間的背景和用處,更加發揮出藝文空間對霧峰來說,又哪些是重要的地方,更使這些地方,發揮它最大的功效,使霧峰更好更茁壯。

 

報告背景、動機:

 

〈1〉來讀亞洲大學的學生,大部分的人都是從外地來的人居多,所以對於霧峰的古蹟似乎不是非常的瞭解,藉此利用「霧峰學,學霧峰」期末報告,讓大家認識霧峰文化空間。

 

〈2〉我們授課的老師─何佳修老師和孫崇傑老師〈小老師〉,這兩位老師上課很認真,對於學生的問題也會想辦法解決幫我們。

 

上課過程:

 

 

老師正在為我們解說林家花園的構造,以及林家花園的歷史,老師所講的在「文獻探討(期刊論文之相關研究或報導)─【古蹟歷史】」內都有提到。

 

 

我們站在林家花園內表演的舞台上,這個舞台是為了慶祝某些活動而有類似歌仔戲表演所建的,舞台上方的設計充分表達了古人的機智,老師也解說了依照古時候人的輩分所分配看戲的位置。

 

 

大家很認真的聽這老師解說

 

 

老師很賣力的解說林家花園的由來,還跟大家介紹改建的地方和必要,並告訴我們哪裡還在整修

 

     

文獻探討(期刊論文之相關研究或報導)

 

霧峰天主堂:

 

剛聽到小毛老師列出幾個地點,要我們去做調查關於霧峰的藝文空間,剛好符合我們這次的主題,他總共列出14個地點要我們自己選,想說天主堂這個東西對我來說還滿陌生的,所以我才想說來選天主堂,這個地方當做是我的報告,雖然我不是天主教的信徒,但對於任何宗教我都不排斥,而且我也可以藉機去了解,天主教的博大精深的內涵。

 

 

 

第一次到霧峰天主堂的時候,我看到哪裡的建築時,我覺得好壯觀喔!看到吳牧師時,說真的看不出來,他不是台灣人,起初我還以為他視台灣人,但是聽他說話的時候,才知道他不是台灣人,在訪問他的過程中,因為他聽不太懂中文的意思,所以每一個的問題,都需要經過仔細的解釋,他才聽的懂,所以訪問的時間是非常的長,這樣就算了,還跟我說了一堆他自己的事和有關台灣的歷史,談了一堆事情,不過他讓我知道了很多的事,真是一個難忘的回憶啊!

 

經過這次的訪談中,我得到了很多的知識,也知道了很多有關天主堂的事情,原來吳牧師他們對於台灣的原住民小朋友的教育是那麼的關心,幫原住民小朋友在其餘的時間裡,能得到課業以外的知識,還教導他們課業上的問題,真是令我感動。

 

館長/負責人:吳思道

 

現任神父是來自非洲剛果的高福南神父。原先天主堂在霧峰境內,已有將 近一甲子的時光,教徒除當地居民外,也有從東部跋山涉水到霧峰謀生的原住民。九二一地震後有些原住民朋友房子倒塌,只能臨時搭建家園,但由於文化背景低落,家境貧困,孩子缺乏照顧,在幾經規劃下,由基金會連同天主堂重建聖堂,期望能給年輕一代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與成長空間。

 

高福南神父希望新的天主堂,能夠成為牧養兒童與青少年,以及來自全省各地教友們,能夠在天主堂內做彌撒、住宿,以及廣傳福音的地方,未來也將規劃義賣會場,及供交誼的咖啡廳。

 

歷史源流:

 

聖若瑟天主堂起源很早,遠在民國四十一年蔡文興監牧台中四縣市時,即邀請自大陸,被中共驅逐撤退的瑪利諾會士賈振東神父,負責台中以南及埔里沿縣的傳教工作。賈振東神父的傳教站,原設於台中南區後火車站附近,是一棟日式房舍,每天天剛破曉先在聖堂默想,舉行拉丁文彌撒後,就駕著一輛四輪傳動的吉普車,巡迴各地傳教,霧峰是賈神父最早向外傳教設立道理廳,最具規模的傳教站。

 

 

霧峰聖若瑟堂原址本為林家高級別墅,於西元1952 年透過林俊英女士(當時縣議員)介紹,認識屋主林松林老師(當時任教於台北,屋舍空著),租借他的別墅作傳道的道理廳,當時別墅含果園,又近市中心,環境幽美又近人煙,賈神父將大廳作為小聖堂,其他房間供傳道訓練班教室、膳宿房間、道理廳。

 

因地點適中,為長久之計,於1954年就花了十五萬元買下這棟建築及七百坪土地,又於1977年,楊樹森神父經蔡文興主教同意,籌建新教堂,上曾是教堂及神父宿舍,下層作為活動中心會議廳之用,1978三月十九日落成啟用。

 

並以聖若瑟為教堂主保,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聖堂周圍建築物全倒,圍牆崩塌,地面隆起逝裂,本堂雖安在,但恐內部受損,於2003年,高福南神父開始籌建新教堂,承王愈榮主教鼎力支持,於2006年三月十八日新聖堂落成祝聖。

 

新聖堂於2006 三月十八日落成,蒙王愈榮主教親臨祝聖,新聖堂擁有特殊的斜三角外觀,耶穌像守護於外,耶穌為十二宗徒洗腳的馬賽克壁畫約二層樓高,是眾人照相取景的好角度,聖堂內有天然採光通風的斜屋頂、全白的牆面、祭台、地板,都潔淨無暇,精緻的耶穌十字聖架高懸,令人忍不住低頭默禱禮拜。

 

右上方有神父精心設計的玻璃彩繪,都耐人尋思宗教的奧蹟,祭台右側供有聖若瑟,慈愛牽著耶穌小手聖像,親情洋溢;左側則是慈愛溫柔的聖母像,祂包容著天下所有教友的喜憂。

 

議會博物館:

 

參訪議會博物館,從詳細的問卷中以及口頭上基本的訪問中,我們對議會博物館了解許多,除了知道這個地方收集典藏史料,展示,傳達民情之外,更知道這個地方對未來的願景與期許,所有計畫皆是一步步的實踐執行,參與台灣歷史,是很重要而不可或缺的。

 

我所作的文化空間調查是-「議會博物館」,趁著沒課的時間專程跑去台灣省議會作訪問,到了那被莊嚴又雄偉的建築物給吸引了,四周重滿了樹和大大的草皮,給人一種輕鬆愉快的感覺。

 

 

 

由於台灣省議會裡實在太大,導致我有些迷路,而且各個辦公室分類分的很複雜,讓我不曉得要找誰幫我完成問卷,後來詢問警衛是否有人可以幫助我,沒想到他竟然把我轟出來,且態度也不是很佳,一點也不尊重學生的學習精神,真是太讓人生氣了。

 

回到學校之後,趕快打電話給孫崇傑老師請求他的協助,他把一位叫陳清志先生的電話給我,要我打過去跟他約時間做訪談,陳先生也很熱心的跟我約了個時間,並且主動的到亞洲大學來幫我完成這次的作業,其實他是從台中工作完趕回霧峰幫助我的,我真的很感謝他,也敬佩著他有這一份的熱心。

 

以下是我覺得瞭解一慧博物館的東西,我覺得有助於瞭解藝文空間:

 

壹、緣起

 

民國355月臺灣省參議會在臺北成立,歷經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臺灣省議會組織變革,說是臺灣省最高民主殿堂的地位都沒變,50多年來國家特殊環境及國會體制未健全,臺灣省議會歷史,成為臺灣民主政治發展的縮影。

 

民國86年,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及國家競爭力,推動政府再造工程,三讀通過憲法增修條文,第十屆臺灣省議會議員及第一屆臺灣省省長,自任期屆滿日起停止辦理選舉。民國87年第十屆臺灣省議員任期屆滿,從此代表臺灣省最深層本土人民心聲的臺灣省議會走入了歷史。

 

臺灣省諮議會在省議會原址成立,承襲的資產包括設施、史料、檔案等,全國規劃最完善的行政園區,各項設施皆精心規劃。歷經52年的議政史料,記錄臺灣民主政治發展的過程,有關省政民政、財政、建設、農林、教育、交通及人民請願案等,是臺灣民主政治發展的最佳見證,也最具獨特性、珍貴性、唯一性、完整性的省級議政史料。

 

貳、背景

 

民主是時代潮流,議政是民主體現,臺灣光復後,民國35年臺灣省參議會成立,民國39年實施地方自治,臺灣民主政治數十年來締造亞洲民主憲政奇蹟,在整個實施民主政治的過程中,臺灣省議會扮演一重要的角色,被喻為臺灣民主的搖籃、民主的發祥地、民主的聖地。

 

由於政府改造,雖於87年走入歷史,但這52年多來,所遺留下來有關議政之典章制度、府會關係、黨團協商、議會外交暨政府與民意之間的互動等資料,對議會運作及政策形成、傳遞民意之脈動,皆有完整紀錄,這些珍貴史料及硬體設備,政府有必要也有責任完整保存運用。

 

一旦流失之後,就找不回來了,尤其精省後,議政博物館更具有保存這52年來,有關省政相關史料的完整性、獨特性、唯一性、別無分號性、並凸顯臺灣實施民主政治,與其他博物館無法相比的成就,有助於向海內外宣揚。在每一階段政治演變中,臺灣省議會都是最佳見證。

 

目的

 

臺灣議政史料是國家珍貴的文化資產,為不致遺失,對其保存與使用是當前最需要面對解決的問題,國立臺灣議政博物館設立平台,期望歷史典藏,經驗傳承。

 

叁、功能

 

基於完整保存、活化運用國家憲政文化資產、見證臺灣民主政治發展,未來議政博物館應以史料蒐集、整理、典藏、展示、學術研究、社會教育、國際宣傳等為主要功能,並導覽志願服務工作之推動事宜。

 

未來是科技的時代,透過網路我們可以了解很多,不需要再大老遠的東跑西跑,坐在電腦桌前,也可以知道許許多多有意義的資訊。除此之外,參與活動也很重要,和人正面接觸做交流,議政博物館蒐集史料外,也傳達出當地的民情,真的是一個很棒的文化空間。

 

921地震教育館:

 

第一次看見小老師,感覺是一個非常親和的人,我們要做的題目是藝文空間,對於霧峰這個地方做調查,我們去過了林家花園等等的地方,對於藝文空間有更大的了解,老師給我們每個人負責不同的藝文空間,要我們做比較深入的訪問,我負責的是921地震教育館,一開始知道這個地方的時候,覺得非常有意義。

 

1999921凌晨147分,台灣發生規模7.3的大地震,造成中部地區大規模的災害,總共2415人喪生,11305人受傷,失蹤29人,財物損失達3000億台幣,這是對於921地震的資料,而921地震教育館離亞洲大學只要5分鐘車程,非常的近,我去做訪問時問了櫃檯的服務員,想要請教他們做問卷,不過他們看了內容的時候,因為涉及比較深入的問題,所以要拿給他們的組長寫也比較清楚。

 

我就參觀了921地震教育館,裡面有許多人的回憶或著是悲傷,我體會到原來防震是多麼的重要,對此我了解到更多霧峰藝文空間的事情,也因為其他組員的報告讓我對霧峰更加的了解。

 

921發生原因:

 

集集大地震之震央位置靠近雙冬斷層(向北延長命名為大茅埔斷層),因此有些學者認為集集大地震,可能是雙冬斷層之重新活動所引起;但更多的地質學者,利用野外調查中實際觀察,發現車籠埔斷層之東側相對於西側抬高了14公尺,為一個逆斷層,其破裂長度超過八十公里。車籠埔斷層所經過的鄉鎮、城市都有嚴重的災情;加上該斷層面向東傾斜,而與震源位置相近的特性推斷,此次大地震極可能與車籠埔斷層發生錯動有關;更有一些學者認為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主要是由車籠埔斷層及雙冬-大茅埔斷層同時活動所引起。積蓄已久的壓力在兩大斷層間大量釋放,因而造成地表多處崩裂。 

 

 

地震前                            地震後

                      

            

 

配置圖

 

亞洲大學藝文中心:

 

當時有至少七位老師讓我們每組選擇老師,我們選到的是小毛老師,老師提出「藝文空間」,每位組員要挑一個地點去參訪、調查。因為想說我沒有機車,出去調查,很不方便,且我不會騎機車,沒機車駕照,也沒有腳踏車可當交通工具。剛好其中一個地點─藝文中心,就在學校裡面,很近,無須交通工具,只要靠雙腳萬能,於是我選擇報告藝文中心。

 

假如通識課沒選擇上霧峰學,假如沒選擇小毛和佳修老師,就不會知道,原來圖書館的對面,是藝文中心。以前都沒特別注意到,那天上課,老師帶我們去參觀展覽,一走去門口,就發現有座雕像,看得出來他在沉思,相當符合展覽的主題。

 

而且依照老師的指示,一抬頭,發現上面好特別,好漂亮喔! 非常高。走進去一看,好多作品,琳瑯滿目,看得我驚喜連連,目瞪口呆,嘖嘖稱奇。

 

我真的是井底之蛙,突然恍然大悟,每個作品都有其含義,不虧是藝術,很讚!發現裡面的場地不小,作品不少,要每個作品,都靜下心來,用心欣賞,才能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境。不過有些作品,太藝術了,也許是我不懂得欣賞,也許是因為美術不是我的專長,就不懂其作品的意境,只知道作者很厲害,把作品雕得淋漓盡致。花了一節課時間,看完了展覽的作品,真的嘆為觀止,十分欽佩。

 

我是負責介紹藝術中心,所以有帶著問卷去參訪。館長負責人是歐立偉,而我是問工讀生施靜宜問題。藝術中心屬於私立的非營利事業團體,展覽類型以藝術為主。場地規模很大,有120以上,定期定時開放。安全設施有防火、防盜,有逃生指示標誌,符合消防安檢和建築法規,為博物館目的而營造。

 

發展多元文化,功能主要是展示和典藏。有設董事會,功能分組,有館長、副館長、組長,設立諮詢委員會,典藏、展覽評審委員會。由學生當任義工,人員流動穩定,有提供員工福利,鼓勵員工自我成長。蒐藏品一千件以下,來源是購買、受贈,常態性館藏展和定期舉辦專題展,經過專業研究與規劃,定期導覽解說,蒐藏品價值水準程度高。

 

展示內容主題:館藏文物、特色人、事、物、競賽得獎藝術作品、公益性宣導活動。透過新聞傳播、網路通訊、地方通訊傳播,吸引觀光客。補助款來源是教育部。

 

雖然工讀生很多方面不清楚,無法告訴我,有點可惜。不過看完展覽,也有問到一些東西,算有收穫,過程還滿愉快的。亞洲大學,秉持創校之宗旨以真、以善、以美,追求身、心、靈之提升,建設藝術化之校園環境,希望藉由藝術的陶冶,施以完美人格的全人教育,培養知性美與感性美,激發人性良善本能,符合藝術校園、創意教學、愛與關懷的辦學理念。具體實踐均衡發展科技、健康及人文教育之理念。

 

藝術是有生命的,不再只是純欣賞,而是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領略作者的情感表現,產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鳴。藉由每次的展覽活動,去感受生命的新境界,激發對藝術與人文的關懷,創造更美好的生命。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老師一開始上課時,就跟我們介紹這次要探討是「藝文空間」,因為我們有十四個學生,所以老師列出霧峰裡十四個藝文空間,裡面有兩個藝文空間,我都有興趣,一個是「霧峰天主教堂」,另一個是「國立交響樂團」,因為我是個天主教徒,所以天主堂很吸引我,我會很想去看看霧峰的天主堂在哪,想去參觀一下,以後可以去做禮拜,但是對我而言,國立教響樂團之前就有先接觸過,因為我的高中同學,她是國立交響樂團附設青年管弦樂團的成員,所以之前就有聽她說過一些那裡的事。

 

另一方面,她的演奏廳,是我去過的表演廳裡,音效最好的地方,所以我才決定要去做「國立交響樂團」。

 

有了初步的決定,老師幫我們訂定了一份問卷,一份總共十五頁,當時拿到有嚇了一跳,因為厚厚的一疊,回家看了一次這份問卷,發現有一些問題,不適合我所去的藝文空間,所以刪減一些問題和修改了新的問題,之後本來想說請我同學,幫我約一下他們的管理人,但因為我同學人在嘉義大學讀書,久久才會回來一次,所以就不好意思請他幫忙。

 

我就上網查國立交響樂團的電話,直接自己去約,第一次打去,因為是下班時間,所以再打過一次,聯絡上管理人-吳先生,跟他說明一下我的目的,並且跟他約個時間做問卷,沒想到他一口就答應,很開心順利的約到時間。

 

過了幾天,我到國立交響樂團去拜訪他,一開始還發生了一個笑話,我一進去就跟警先生說:「你好,我要來找吳先生,我有跟他約時間,謝謝。」他就打電話進去請他出來,那位先生一出來就問我說:「小姐,請問找我有什麼是?」我就跟他說明了目的,他就說:「你要找的事吳先生,不是我,我姓烏,看來僅為搞錯了,沒關係我帶你去找他。」

 

之後順立的見到了吳先生,跟他談了一個多小時,我收穫不少資訊,問卷裡有一些題目,他回答後還做補充,像有一題是:請問是否有藝文活動的表演?那時他就告訴我,他們辦了很多的音樂會,最是我印象深刻的是前一年的演出,是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前的地方,一忘然把愛傳出去公益合唱音樂會,那唱音樂是一萬人是合唱團,兩百人的管絃樂,光是想像這個壯觀的景象,就有種興奮的感覺,但很可惜的是,沒去看那場音樂會。

 

另外,哪位吳先生,他給我的感覺,是一位很有音樂氣質的人,他的言語談吐,敘述時都呈現出專業…之類的,讓我有接觸到真正的專業,還好我對音樂有點概念,不然根他說話會出現雞同鴨講。

 

透過問卷,我了解到「國立交響樂團」,這個藝文空間,他對霧峰的意義,它提升了當地的音樂素質,並且與當地有互動,例如:他有開課程,提供給居民,也常常辦免費的音樂會…之類的,所以這個藝文空間,不只是提供地點,也提供教育,來影響霧峰。

 

 

 

分析、討論與結論:

 

1.霧峰地區所提供的藝文空間對霧峰這塊土地的幫助有以下這些:

 

藝文空間,可以幫助本地人與外地人提升對當地文化的認識,並且增加一文方面的素質,像是國立交響樂團、林家花園、菇類博物館…等,謝些藝文空間提升了當地居民與外地的人的藝文氣質。

 

2.安藤忠雄要來亞洲大學建造三角形的藝術館,帶給霧峰地區什麼影響,

 

相信藝術館蓋好後,我們依會面臨一些的問題,帶來的影響相較之下,正面問題和負面問題,會來的一樣多,例如:學校方面,要如何維持這動藝術館的價值和整潔,地方上,會帶動一些經濟,因為之後可能會有很多喜愛安藤先生作品的人來參觀,對觀光事業來說,是一好的影響。

 

3.林家花園的維護,對霧峰鄉的影響

 

那次參觀林家花園後,發現林家花遠裡,還保存很多的古蹟,能讓我們參觀,並且吸收到一些以前的的東西,像是大花廳,有個演戲臺,另外它的房屋設計,都有述說著一些特別的東西,像是男生和女生要分開來看戲,因為男女授受不親,所以不能一起,還保有傳統的觀念,所以在林家花園裡,可以看到很多特別的東西,擲得大家去學習和觀摩,所以那是值得建造的。

 

 

結論:

 

藉由「霧峰學,學霧峰」的課程,讓我們了解到霧峰的風俗民情,例如:國立交響樂團、921地震教育園區、林獻堂紀念館,台中省議會和天主堂...,這些地點讓我們對霧峰的藝文空間提出了佐證,也能使我們更加瞭解霧峰,並且更加提升我們的藝文素質,也因為何佳修老師和孫崇傑老師的因素,讓我們認識了國際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先生以及他的作品,也稍微了解到他即將為亞洲大學所蓋的藝術館。

 

以上的事物,都會是成為霧峰的寶物,這些都會帶動了霧峰的商機,和吸引大家來霧峰的一些的地點,這些地方都能使霧峰慢慢走上都是的指標,或這是成為霧峰的以個指標,來表是霧峰,使這個地方更有特色更有風格。

 

 

 心得:

 

陳怡君,一開始以為林家花園是小小的一個建築物,類似現在鄉下的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到了目的地後馬上就被它雄偉又華麗的建築給震撼住了。林家花園分了好幾廳,一看就知道以前林家人的富有以及在當時的權利有多大,是一個讓人很有畫面的古蹟。以前對於這種平房的房子有點厭惡,覺得是老年人才會住的房子,經過這次的探訪讓我想住進林家花園,畢竟林家花園實在是太漂亮了,希望它的整修快點完成,好讓我們能一窺林家花園完整的面貌。

 

何佳修老師和小毛老師,他們兩位老師上課都很認真,也都會和我們討論問題,以至於不讓我們這堂課太無聊,上課時老師們會利用大量的圖片來授課,讓我們更認真的投入老師的講解裡,在教室授課之於也會到戶外上課,例如:學校內的展覽、霧峰林家花園、農會的菇纇博物館以及副校長的面談,很高興自己在當初選老師時沒選錯老師。

 

我是做議政博物館的,一開始到台灣省議會要求做問卷時還被警衛趕出來,說明了我是亞洲大學的學生態度還是很不好,哪時讓我滿氣憤的,因為我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那個警衛很不屑我似的,想到就讓我氣的牙養養的。後來透過小老師的幫助,找到了一位在文建會文資處擔任助理研究員的陳清志先生,也藉有先生的幫助讓我很順利的完成此份問券,很感謝陳清志先生在忙碌的工作完後還特地到亞洲大學來,幫我填了問券,也回答了我的疑問。第一次要求別人填問卷,其實還滿緊張的,深怕被拒絕,不過也是種經驗。

 

梁瑋軒,對於霧峰學,一開始似懂非懂的進入這個課程,一開始看到老師是個很和藹可親的人,教著我們許許多多的知識,老師人也非常好,是個很自由的課,我真的是受益良多,後來聽到要出去參觀時,也是帶著期待的心情,財金的都分在一組,老師是個很有學問的人,是個教建築的人,對於建築老師,有很多的知識想跟我們分享。

 

老師也說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因為這是教學相長,老師也是很好的一個人,我們知道了學校很多的事情,像是安藤忠雄,後來我們去參觀了林家花園,原來霧峰也有這麼大的花園在,真的很漂亮,不過因為921大地震,林家花園大部分都被摧毀了,不過風采依然還在老師也很詳細的介紹,謝謝老師。

 

我去九二一地震教育館的時候,再問問卷的時候,因為那涉及比較深入的問題,所以服務生也對我做了調查一番,留下聯絡電話後,就說過幾天會打電話給我,我就參觀了地震教育館,本來是一間小學,我想在以前在那裡讀書的人,也覺得很有意義,看到九二一地震的可怕,所以以後一定要做好防震的措施,才能避免地震來時陷入更大的危險。

 

李逸寧,霧峰學這門課,讓我更加認識了霧峰,而且是地毯式的認識,像是有老師會說,哪裡的小吃很好吃,哪裡有好玩的農場,哪裡有不錯的藝文空間…之類的,老師們還介紹以前的霧峰和現在的霧峰,小小的一個地區,卻創造出很多的故事和歷史,而且現在的霧峰多了很多自創的東西,像是香米還有菇類,都可以算是霧峰的名產。

 

在小毛老師這組上上課中,我學習到不少東西,有安藤忠雄的建族風格,還有欣賞他的作品,這些都很特別,看了他的建築,我還蠻喜歡他建造教堂的感覺,像是光之教堂和水之教堂,這些的感覺都很好,而且很特別,都已不同的方式去呈現,所以對安藤大師的創作很感興趣。

 

另一個是大家個別去一個霧峰藝文空間去做問卷調查,我所選擇的是「國立交響樂團」,那個演奏廳,我去那聽過很多場的音樂會,因為我同學是國立交響樂團附設青年樂團的成員,所以他們很常在那表演,第一次我進去那個演奏廳,我有驚訝到,因為他是一個很高級很專業的演奏廳,而且你是完全不會想到的高級。

 

我去跟那裡的管理人員接觸,感覺他們很專業,還好我對音樂多少影點概念和了解,不然我覺得會很雞同鴨講吧,跟那位先生問完問卷完,我吸收了不少的音樂素質,感覺提升很多。

 

林家花園,我們只參觀了一小部分,最多的事大花聽,我對那裡的印象最深,因為他那個演戲的舞台建築,很特別很吸引我,尤其是他的雕刻,很細緻很精密的感覺,感到很佩服。

 

陳瑩蒨,「霧峰學,學霧峰」這門課程,讓不是本地人的我,了解許多關於霧峰的奇人異事,覺得奇妙,並想深入了解更多,老師上課講許多故事,霧峰多了亞洲大學,更能將自己的文化推廣出去,讓更多民眾親近參觀,親身體驗參與,是個很有人情味的地方。上課也提出問題讓我們討論,讓每個人對同一件事不同的思想與觀點可以表達,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一個地方的文化資產,我們應該加以保護和尊重,讓人民更了解自己附近周圍的生活環境,絕對不要抱著輕蔑的態度,來對待土地上神聖的地方。

 

張書豪,選到這一門通識課,我一開始沒有很大的興趣,但是我來上這一門通識課之後,我了解到我們生活的周遭環境,有許許多多的好地方是值得我們去發掘,例如:林家花園,我們剛到的時候,那邊都還在重建,但是已經可以想像的到蓋出來是什麼樣子了,那邊的環境彷彿是在古代的房子裡面生活,以前人生活都非常的嚴謹,男生和女生就要分層得睡覺,可以想像的到以前的人,談戀愛是非常的辛苦,不像現在都可以非常大方的交往。

 

在還沒分組之前,我都抱著去應付得心情去上通識課,但是分組後,我也對這一門科目也充滿了興趣,對於霧峰的各種人事物,感到非常的興趣,尤其是對林家花園,還有安藤忠雄的建築也感到非常興趣,這一門課我學到了很多,以前對建築,沒有什麼興趣,但是看到安藤忠雄的建築之後,我對建築也有一點點的興趣了。

 

我做的長老教會,我去問問卷的時候,他問我們從哪裡來,我說從亞洲大學來的,因為一門課「霧峰學學霧峰」,必須要來訪問,他看到問卷的問題有很多,但是他那時候有事情,所以不行馬上為我解答,她就把我的問卷拿走了,他叫我明天沒事的時候再去拿,我也答應了,我就在附近看一看,看到那個建築物,我覺得很特別,發現外國的建築物,和中國的建築物有很大的不同,有機會的話,我希望可以到外國看看更多的建築物。

 

王志揚,經過六次的分組,我們這組是由孫崇傑老師和何佳修老師幫我們上課,在這禮拜中我看到了安藤忠雄的作品,老師還介紹了安藤忠雄的個人風格和他對建築物的要求,安藤忠雄擅長以混凝土、木頭、水、光等基本自然元素來營造空間,他融合了日本傳統的禪寺風格,與現代的相當簡單主義風格,發展了一種新的建築空間語言。

 

老師也帶我們到藝術中心參觀董事長的收藏品。我們還到霧峰的林家花園參觀,雖然林家花園還在整修中,不過我看的出來那裏的壯麗,我們也很幸運的可以看到它正在整修的過程。在這幾週的分組過程中,我看到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老師還要我們去跟副校長問一些有關安藤忠雄來學校建藝術館的一些問題,讓我們學到了建築的一些問題。

 

在我訪問吳思道牧師時,我得知他們教會的人,大部分來自各地的信徒,他們教會的理念,就是要幫助台灣原住民的小朋友,幫助原住民小朋友學習到知識,牧師告訴我:「這些原住民小朋友不是家境不好,不然就是家裡的父母忙著工作,沒辦法照顧到小朋友,他們只是盡自己的力量幫駔台灣的原住民小朋友。」當我聽到時非常的感動,因為牧師跟我說他不是台灣人,外籍人士都會替我們台灣人想,那麼我們呢?是否該位自己想想?

 

陳慧恬,午餐沒吃,去參觀林家花園。老天爺真的很愛捉弄人,穿雨衣,就沒雨;脫掉雨衣,就下超大,我們沒穿雨衣,又淋濕了。身體冷冷,不想感冒。逛完外套也乾了,雨傘也乾了,終於沒雨了,買完午餐,回宿舍吃嚕!林家花園還在施工,所以還沒對外開放參觀。裡面的建築物,古色古香,只是房間關了一隻,大隻的狗狗,牠很兇,一直吠,真是嚇死人了。第一次參觀林家花園,感覺還不錯,只是站太久,腳很痠,還有想睡,肚子又餓,有時覺得時間很快,有時覺得好慢喔。

 

覺得我們的老師,很注重建築。每次上課的內容,都跟建築有關。像學校未來要建的藝術館,是安藤忠雄的作品,他的設計很特別,大家都很期待藝術館的到來。還有介紹廟宇跟古蹟,例如:林家花園,老師介紹的很詳細,了解到很多,增廣見聞。還有農會、921地震園區之類的地點參觀,各有其含意與特色。建築真的是一門學問阿!

 

參考資料:

 

霧峰天主堂:http://tw.myblog.yahoo.com/jw!9IVYxt2GHxnQxcoB67lwjDY-/article?mid=2685

議會博物館:

http://www.tpa.gov.tw/big5/default.asp

九二一地震博物館:

http://www.921emt.edu.tw/main.asp

亞洲大學藝文中心

http://www.asia.edu.tw/index.htm

國立交響樂團

http://www.ntso.gov.tw/web/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