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2霧峰學,陳○○,期末報告(聖賢宮神農大帝廟)
神農大帝由來
很久很久以前,中國遼闊的大地上,還是一片蠻荒的景象,到處都是參天的巨木和及膝的雜草。飛鳥啁啾聲,以及走獸的吼嘯聲,迴響在天地之間。淙淙奔流的溪水,清澈可見肥碩的魚兒。
這大地孕育出來的蟲魚鳥獸,是人類賴以維生的食物。每天天剛亮,飢腸轆轆的人們,身披獸皮或樹葉手拿棒棍、石頭,走出山洞或枯木搭成的房子開始為一天的食物而忙碌。
鼠、兔、鳥這類動物,是人們經常可以在草原上捕獲的食物,如果在草原上沒有獵獲,就得深入莽原或森林。這時掛在巨樹上的蛇、藏身叢林中的猛獸、虎、豹,也成了人類獵捕的對象。人與獸血淋淋的爭鬥中,不是人們降伏猛獸,就是人們被猛獸撕裂、吞噬。
﹝問題總該解決,逃避並不是辦法‧‧‧﹞神農想得正入神,[喀!﹞的一聲,一個又紅又大的果實,不偏不倚的的打在他的頭上,他往上望,一隻猴子正在啃著同樣的紅果實,一副滿足快活的樣子。神農氏起身仔細瞧瞧樹上,發現還有許多猴子正吃個不停哩!
這時,神農氏毫不猶豫地撿起那枚紅果實,啃了一口,頃刻間,他的臉上也露出了喜悅的神情。﹝樹上長了那麼多好吃的紅果實,我以前怎麼都沒有注意到?如果紅果實可以取代現在的食物,那麼族人就不必了為獵捕猛獸,而冒著生命的危險了。
臺灣人拜神農大帝之因:
臺灣先民初抵此島,一片荒無,蓽蕗襤褸,拓荒墾植,自然祈求有風調雨順,以資五穀豐收。絕大多數的人民,靠田吃飯,併手砥足,總奇望種下去的種子,能有更多的收成。
在此心境下,祈神佑護五穀收成的慾念,益發熾熱,而能保佑五穀不受天災、水禍、蟲害的神農大帝被神格化而受人祭祀的神,自然也被延請到台灣,主持百姓的佑護工作。
親嚐百草:
神農大帝,是神話中的一個帝王。神農氏發明農業,相傳他親嘗百草,作為醫藥,他又定每日中午成立交換貨物的市,於是人類生活,才得更進一步,走向光明,因此,尊奉他為先農,也有稱他為藥王。傳說中的神農,身長八尺七寸,牛首人身,長相十分怪異。當年其母游華陽之常羊,有感於飛躍之祥瑞,回去時就懷孕。種農出生后,三日即能言,五月即爬行,七月長齒,三歲便知農業之事。
神農氏是古帝,始制農耕,教民務農,故號神農氏。以火德王,又稱炎帝,在位時,嘗百草以療疾病。農民、糧食商、藥商祭祀他為掌管五俗豐穰及藥草之神,都奉他為守護神或祖師爺。
神農的性情好生惡殺,由於人民當時還不知道吃榖類,都以動物為食,神農便立志教人民開闢土地,種植五榖,使人民發現五榖之美味,勝於肉食,於是以榖類為主食,人民感念他的恩德,便稱他為「神農」,即「神明於農業」之意。清朝雍正年間,紹準各地府州縣擇地設立先農壇,壇後立廟,並規定以紅底金字神牌作成先帝神位,命令地方官每年率老農致祭,而且,每年天下的第一大祭便是「祀農」之祭,也是在北平巍峨的先農壇恭行大禮,莊嚴肅穆,非常隆重。
台灣民間對神農大帝的崇敬,並不亞於中國各地,以神農大帝為主神的寺廟就有一百多座,還有許多配禮神農大帝。
霧峰神農大帝的由來
說起這霧峰神農大帝廟的由來,廟裡的人員說道這是講很久也講不完的故事,而且又與霧峰林家也有很深的淵源……,霧峰林加開宗始祖林石來台開墾拓荒,從彰化轉居現今大里市後,返回福建省漳州府老家,經宗族父老同意,把林氏宗祠供奉的「五榖神農皇帝位」神位牌及太子爺神像,迎接來台灣。「五榖神農皇帝位」牌,神祠設於霧峰四德路,「太子爺神像」則供奉在大里草湖庄。
清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林文鳳斥資在「土地公井」邊,重新修葺神農大帝及福德正神廟。光緒九年﹝西元一八八三年﹞,林朝棟目睹神農廟廟宇破舊不堪,命令族人擇日興工重建。自「馬關條約」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之後,日本人禁止百姓舉辦民俗文化活動,廟宇也因此年久施修;歷經八十多年,神農廟已是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經地方士紳沈月丁及林文卿奔走遷廟重建工作,歷經重重困難,幸好善男信女的樂於捐施,解決了許多次土地及經費問題。民國六十九年,又在朱博德先生及林文卿的大力支持,終於將緊鄰原神農廟邊的文化戲院買下,作為興建如今聳立的神農廟用帝。民國七十三年,仿照我國固有廟宇藍圖設計並施工,可為古色古香,神聖莊嚴。
近日,神農大帝廟外觀又開始施工加入「十二生肖」石雕,廟方人員告訴我們說:「十二生肖聚集,任何煞氣都會退散」。十二生肖的石雕表現的活靈活現,也難怪說煞氣會消退。
訪談與結論:
人有思想,自有信仰。我國人民信仰宗教,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對民間之影響力,至深且鉅。小則規範國民的道德行為,大則振興國運,這是眾所皆知的事實。所以我國憲法特別規定:「人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事實上人民的信仰,誰也無法左右。
但信仰宗教,也不能入迷,因為它,不會使你起死回生;也不能使你還老返童;更不能使你無中生有,不勞而獲,變窮為富。但它卻會使你的心靈得到慰藉,變空虛為充實;同時也會使你遠離邪惡,而就正大光明之道,充實人生。宗教信仰之所以能歷久不衰,其原因便在此。尤其際此天災人禍連綿之秋,更需要宗教信仰之寄托,藉以堅定信心,為發揚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福祉而努力。
更多相關資訊如下:
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53873
http://tw.myblog.yahoo.com/jw!RedMwe2BFBICXn1Pc488yQ--/article?mid=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