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補給不分齡-認識成長階段的營養需求
各階段所需的營養
兒童
常見問題:
1.甜點、汽水等低營養素、高熱量的食物攝取過多。
2.長時間過度使用眼睛,近視率攀升。
3.偏食、挑嘴。
保健建議:
1.培養正確飲食觀:三餐最好包含六大類食物等「優質熱量」為主。
2.偏食者可適當營養補充,幫助正常生長發育。
3.顧好靈魂之窗:多吃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食物,如:菠菜、柳橙、紅蘿蔔。
少年
常見問題:
1.三餐不定時、不定量,注意力不易集中。
2.飲食傾向高熱量高脂肪。
3.長時間熬夜、用眼過度。
保健建議:
1.注意蛋白質攝取:肉、魚、豆、蛋、奶類要足夠,每天可多1~2杯牛奶補充。
2.五穀根莖類必須充足:應付成長迅速,活動量大的生活,除了米飯之外,還有紅薏
仁、山藥、小麥、燕麥等選擇。
3.顧好靈魂之窗:多吃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食物,如:菠菜、柳橙、紅蘿蔔。
成年人
常見問題:
1.三餐不定時定量、飲食習慣不良,種下「慢性文明病」的因
子。
2.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加上運動不足,增加心血管疾病罹患
率。
3.飲食不均衡再加上生活緊張忙碌,影響免疫機能。
保健建議:
1.控制熱量和蛋白質攝取:避免高脂、高鹽、高糖飲食,尤其是步入中年族群。
2.多攝取預防心血管問題的營養素,如:六苺果花青素、菸鹼酸鉻。
3.平時可著重補充增強免疫力的營養素,如:酵母葡聚多醣體。
4.若想維持好體力可選擇人蔘、瓜拿納或是胺基酸(牛磺酸、核酸、苯丙胺酸、麩醯
胺酸)以增強活力。
銀髮族
常見問題:
1.身體機能退化、活動力降低。
2.消化能力下降。
3.慢性病逐漸浮現。
4.骨骼、關節機能衰退引發的毛病。
保健建議:
1.熱量與五穀根莖類宜降低攝取量,三餐宜八分飽。
2.清淡飲食、少油脂、多蔬菜水果,可幫助排除廢物與預防心血管疾病,或補充六苺
果花青素、菸鹼酸鉻、綠花椰菜。
3.維持營養,著重抗氧化物質補充:延緩老化、預防身體過度退化,可補充酵母葡聚
多醣體、紅薏仁、山藥、小麥、燕麥等養生食材。
4.不提重物與避免激烈運動,可減輕關節負擔,多補充雞胸軟骨、小牛氣管軟骨來保
養關節健康。
身體各階段營養需求略有不同,然而不管哪時期,目前都面臨相同問題,即「熱量過剩、營養素不足」,營養過剩也是營養不良的一環喔!因此補充營養製劑並非提供您熱量,而是均衡您日常飲食或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營養不足。
「營養製劑」與「藥品」有什麼不同?
「營養製劑」是將食物中具有醫學、生理學等明確成分的高濃生物活性物質萃取出,且其效果像藥品一樣的明確,並且可以有效預防疾病及維持健康的食品。
「藥品」則是外來物,採用對症療法(如:退燒、降血壓、止痛),因此「藥品」是幫助治療的工具之一,而「營養製劑」是健康維持、幫助身體不生病的重要角色。
「保健食品」天然與合成,哪個好?
這個問題迄今仍是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合成的保健食品而言,取得容易且成本低廉,相對的市場價格也就較為便宜,缺點則是,某些化學成分無法被人體消化吸收,長期服用容易殘留體內,相反的,天然的保健食品其效力與吸收率較好,但含量較低,穩定性也不如合成的好。若能以天然食物為基礎,運用科技優勢,以生物科技保留好營養,且通過安全性評估,擁有原創性研究,經過科學驗證的新型態保健食品,既符合人類所需,也能達到追求健康的目的。
認識紅薏仁
當薏仁脫去外殼後,就是紅薏仁又稱糙薏仁,若紅薏仁脫去糠層後,即稱為白薏仁,如同白米與糙米的關係。薏仁,是中國人常吃的五穀雜糧之一,而且不僅僅是含有高度營養價值的穀物,在中藥裡,也被用作滋養強壯劑,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薏仁具有利尿、健脾益胃,甚至消炎、抗腫瘤等功能。近年來,台大食品科學研究所以動物實驗發現,適量糙薏仁可調整免疫機能,有抗過敏效果。
認識山藥
山藥(Dioscoreaspp.)古名薯蕷,屬於薯蕷科(Dioscoreaceae)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山藥能補脾健胃、益肺滋腎,滋補作用甚佳,具有滋補養益、健脾止瀉、滋腎強陰、固精止頻尿、益肺止咳、久服聰耳明目不飢延年、除寒熱邪氣、消瘡腫、止帶、治消渴等功效,其中消渴症即為輕度到中度的糖尿病。
山藥的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澱粉及蛋白質外,尚含有粘液質、尿囊素、膽鹼、纖維素、脂肪、維生素 A、B1、B2、C 及鈣、鐵、磷、碘等礦物質,可提供人體多種必須的營養。根據台北醫學大學生藥學研究所楊玲玲教授指出,山藥的黏液充滿糖蛋白質,含有消化酵素,可提高人體內的消化能力,滋補身體的極佳食品。
認識燕麥
燕麥是穀類的其中一種,在貧瘠的土壤及寒冷的地區也能生長,燕麥的營養價值蠻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磷、鐵及維生素B群等,其中脂肪含量居所有穀物之首,主要由單一不飽和脂肪酸、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所構成,並且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及β-聚葡萄醣,現今已成為美味與健康兼具的保健食品。
上一篇:攝取過多熱量 年長者易失憶
下一篇:讓甜蜜沒有負擔-糖尿病知識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