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誠品聲音劇場:《電子城市》,在回路裡他們一張張灰色的臉龐〉
親愛的造牆者
對《電子城市/Electronic City》進行閱讀時,你腦中反覆,反覆出現一首詩。那是吳俞萱的詩〈複製人〉。對你來說,也許它們並非指涉同等的人物(一個是工人底層,一個是管理階層)所處的狀況,但都深陷在無有出口的回路之中。
所有人從工廠下班
看著自己的鞋子走路下班
……
還好
神也不愛他們
……
……沒關係他們的青春都重疊在工廠的輸送帶上
太沉重了壓斷機器也沒關係
反正以後幕都重疊著
……
沒有笑
就不會察覺帶淚的臉
濕了又乾
乾了又濕灰灰一層淚土
什麼也種不出來
……
他沉
……
他想起昨日的妻子和昨日未出世的孩子
他希望他不要生下來
……
……
走進一個男人
「這裡不是我的家嗎?
到處都滿了。」
……
今天有兩個父親
……
……
每個人躺在床上
為自己施打不做夢疫苗
以免回憶的風一吹
沒有人能醒來而不著涼
……
他們一個人複製所有人的一生
他們寧願盯著每一秒都嘆息的錶
也不跟任何人打招呼
沒人會對自己打招呼
在詩裡,一種重複性的回路不斷地重複自己,可怕,陰鬱而無限、無限的灰暗下去。一如你所見的世界,無論是工人或更底層的弱勢,還是被鎖死在無意義數字起伏的中層階級甚至是以為掌控了世界行進路線與趨勢的上層者,都不得倖免。人類建構了一個體制。而終於被這個體制完全吞沒而冷漠、疲憊、哀傷乃至絕望──卻又要假裝一切美好,不肯承認除了生活更便利以外其他的種種都正在變得更糟。工業興起以後,人類文明遂進入了一巨大的重複性之中,事物可以大量複製,而人類就必須為了這些複製的東西,付出時間、體力與精神,消費或者製作,於是人也變成了重複性的一環。每個人都在複製著一些什麼,機械、影像或文字。重複,複製。
鴻鴻導演的《電子城市》亦以四個表演者演化出當代的恐怖風景:人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也不知道自己所操弄的程序究竟代表或意指些什麼,人在漂流,而且是一種在靜止狀態裡產生暈眩誤以為自己在移動的整體性漂流。那是封鎖的回路。在裡面誰都只是某個數字,某種訊號,必須被整併到某個群底,不得獨立,每個人都被包覆在重複的環套(永遠有會要開,有文件要看、蓋章,有密碼要記得),程序,跟更多的程序,交織成人生最至關緊要的部分,同時也是最荒誕、虛無的輕浮性之所在,人的肉體與重力已然萎縮、消失,純粹地變形成一組數字。
像是Joy(謝盈萱飾演,看過幾次她的演出,她的嗓音簡直像是千層派,一層裡面又裹著一層)在紅外線掃描器無法刷出條碼時,面對那些排成長龍、不耐煩的即將暴動起來的上班族,徬徨無依,沒有任何人可以救助,那只是一個掃描器啊,她卻完全無可奈何,連轉成手動操作都不可為──現代建制裡頭的不確定性(由於太精密太自動的確定,一旦發生脫落就會產生無從收拾的裂縫)遂那樣真實地展演著──她在群的中間卻依然被拋擲,被離心力甩動至漂浮。
而她的愛人Tom(吳昆達飾演,硬底子演員一枚)呢也置身於懸疑裡。Tom醒來但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他只是扮演著他所在的角色,但那個角色的背景一片模糊。他從一個地方流動到另外一個地方,而生活是永恆的靜止,停滯,沒有前進,也不再後退,事情進入到弔詭的停擺性裡──譬如導播(竺定誼飾演)想要拍攝的一個畫面:成千上百的上班族的屍體躺在機場上。
Tom和Joy,他們彼此需要,卻找不到彼此,在龐大的電子海洋之中,擔任聯繫機能的手機也迷路了(所以人在當代的連結基礎何其薄弱,一離開通訊科技就沒有了繼續的可能性),訊號跟訊號之間是更大的黑洞。他們在無他人的黑洞裡感受自身的孤獨,與幾乎窒息的絕望。鴻鴻讓表演者在頭上套著塑膠袋(在你的周遭環繞著無數這樣的人,而他們總以為窒息源於自身外的壓制,而忘了是自己願意裝上那個窒息環套),那隔絕的,無空氣的可怖,直達人寰慘絕的最低。
而當你看見Joy和Tom在機場的隔離室(他們因為搶奪機位而大打出手被航警強制關閉),那是一個四面都是玻璃的小房間,兩人就像飢餓般的性交起來,那光景,如此疏離又強烈,如此冷漠又深刻。你以為人的現代化真正的困境就在這裡,一如黑澤清的《回路》:人被簡化成電子,在看似開放連鎖的科技網路裡,實則是孤寂的,愈發陰森的,毫無光亮。現代人的定義不以人為本體,而是以人所建構起來的現代化為主體,於是所有人都在電子化裡迷路了。
除了主題上的豐饒與深邃外,你亦特別喜歡文本裡偷渡了創作者(導演、編劇)的角色在劇中。後設的意味明白。那簡直就像是把劇本書寫者寫在劇本上或導演在導演筆記上的提醒或註記直接都搬演了出來一樣。
譬如在戲開始以前,四位演員已然在舞台上看似喝下午茶似的閒聊(還有星巴克外帶杯欸),在一段廣東話演前提示(你一直以來就很喜歡這種語言:點解,你咩都不知,個衰仔,之類的,都讓你喜歡得不得了)後,Tom迷迷茫茫的站在右舞台,左邊另外三名則為Tom量身訂造他的困惑、憂慮和不知所措,當然了還有更多細節的鋪陳、誘導和塑造,譬如他在哪裡,他的情緒,他的某些背景,他們一邊討論,一邊Tom便對應性的做出動作,甚至還能直接和Tom對話。其後,當主人翁切換到Joy時,亦是如此。
這種戲劇人物與製造者自由切換、邊跑邊想、交互作用──製造者如導播和助理(有細緻典雅的臉龐的富晨軒飾演)隨時都可以跳進來故事擔任某角色──的敘事基調便成了此文本最獨特的聲道形態。在後設之中,暴露戲劇製作的現象與流程(假設、推演、綜合、歸納等等)。甚至延續了開場的休憩場面,在戲劇進行到一半時,忽然有次原地休息,背幕投放三分鐘倒數,表演者有的去上廁所,有的打電話,有的抽菸(另外有工作人員闖進來說禁菸),有的在觀眾席穿梭和熟識者聊天。這亦跟文本瀰漫的中途感可做為一體,實在有趣。
而聲音,聲音,符合聲音劇場的旨趣的是,導演在劇中運用了各種樣態的故事講述形式:獨白,旁白,對話,討論,預錄的錄音,或者現場麥克風的播送,這種種讓此文本的多聲道特質有了特別的滋味與姿態,讓你喜歡得不得了。
最後的相聚是Joy和Tom想方設法要碰面,他們必須在程序裡利用程序,在兩個人的行程表裡找出有可能交會的時間點(某機場的某室),然後以憂傷的口吻對彼此傾訴。於是,忽然的,此一荒涼的,沒有依歸的文本有了神奇、親密的轉向:一種再現的牛郎織女的意圖。直到那時,你才理解到了潛藏在文本各種零散的拍攝片段裡的,真正的一致性。
你的媧
寫於99,10,17
──99/10/15,晚間,《電子城市》,誠品信義店6F視聽室。與妹妹。
「本文首發於國藝會藝評台」。
註:2009年的「誠品多媒體聲音劇場」四檔戲碼,若有興趣請參照《迷劇場˙劇場之城》之〈她們排練像火焰咬住了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