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6 01:17:22Sherry

食養山房

聽到Fion老師對食養讚不絕口

好奇心的趨使之下

我也忍不住拿起電話

想在88節訂位慶祝

想不到電話那頭的回應是--

"八月份的訂位都滿了哦"

不會吧~現在才七月耶

但我還是很想卡位

結果排到9/12

呵呵~改慶祝媽咪生日好了...^^



還好有弟弟的導航,才能順利找到這藏在汐止深山的好食堂





餐館旁有小溪





迎接我們一家人的是二隻可愛的白鵝





第一道:現榨百香果汁





前菜





好吃的蝦





干貝山藥蒸蛋(花的擺設好有藝術感)





醬料





翔翔和窗外的白鵝





華麗的海鮮冷盤





第一次吃到不用費力啃的玉米~可以吃的很淑女耶





水果醋





很特別的宜蘭麻吉糕-從來沒吃過^^





火腿油飯





圓圓可愛的花





有看到未開的荷花了嗎~重頭戲要上場了





把荷花放在蓮藕雞湯中,荷花開始綻放~真是視覺的一大享受





超愛這道湯的~現在想起來還會流口水啦~




荷花茶





水果甜點





我愛的家人




有氣質的餐桌





很舒服的一頓餐





翔和亘在塌塌米上玩的很開心




連名片都擺得很雅緻





落地窗前的古冊





清麗的百合




可愛的老公

 

呵呵~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再來這裡!

訂位資訊:http://www.shi-yang.com/

更多照片在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707116805#!/album.php?aid=24093&id=1707116805

 

後記 :我在食養的網站,看到了這篇報導,覺得寫的真好耶~摘錄下來囉^^

食養山房 

預約一場空間與心靈對話

 
採訪撰文/ 邱琤惠
    
 
曾經是建築繪圖師的林炳輝,捨棄追求世俗定義下的成功道路,走入山林,向大自然學習,學習禪的思維,重新定義成功──是否找尋到心靈主體及滿足,因為捨得,得到更多。
 
 
  ---------------------------------------------
 
 來到位於陽明山的食養山房,原來前身「松園」的招牌還在,接著一個雅緻的空間映入眼簾。
 
 走進中國禪風為主要基調的用餐空間,裡頭沒有侷促的空間擺設,不論牆上的山水墨畫、厚實的長形矮桌,以及榻榻米的搭配、桌上的各類經典書籍,或是布滿了每個角落的花卉,都像是由這個地方「長」出來一樣,沒有絲亳的刻意造作,而大格局的開窗設計,則是為了方便邀請遠方的山林景色進來作客。
 空氣中傳來古琴清雅悠揚的樂聲,規律蟬聲更是夏日獨有的配樂,此時,遠眺遠處的大屯山景,光陰變化軌跡卻也清楚得見,彷彿回到了宋明文人時代的光景,身置其中,腳步放慢了,思緒也緩慢了下來,只覺「天地靜好」! 
 
向自然學習 
 
由小徑尋路前進,迎面撞見專注走路的素雅唐裝的清瘦男子,正是食養主人林炳輝,他的神情似乎有重要的事情正等待處理,要我們先行賞味午膳後再進行訪談。
 原來,他正要前往山林溪谷偷閒,往清冽的溪流中泡個舒服的冷泉,「因為順著生活的路子走,可以省去很多的緊張刻意」,就像他手邊的茶一樣,為了能專注聊天,省去繁複的泡茶程序,只取自山邊冒出的觀音泉,自有一番甘甜的好滋味。
 林炳輝,原本是一位建築繪圖師,十年前,當時四十三歲的他,離開都市到山上歸隱,並未擬定任何計畫的他,只想把過去的成見放下,以全新的自己去面對自然,卻創造出獨特且具有禪意的飲食文化,「我讓自己有一個與自然學習的機會,不用過去所累積的知識思考,自然教了我許多,會選擇經營一家餐廳,其轉折點是生活,也讓自己有機會,和同樣喜歡山的朋友碰面」,林炳輝說。
 總面積有十二甲的食養天地,真正用餐的空間也不過一百多坪,對一般餐廳而言,也許浪費,但對於食養主人林炳輝來說,「空間,反映心的意境,空間乾淨了,才能與心靈產生對話,這是一種微妙的內在互動。做作不必要的東西會離開這個空間,就像你離開心裡的做作一樣。」
 
與心靈之友 結伴同行
 
對於建築繪圖師的工作,林炳輝說明,在工地的生活固然也是一種學習,大夥兒合作完成一棟房子過程卻已經過去,後來想找一個自己能力可以做到的空間布置它,「是由外放的學習,內縮到心靈尋找能量的轉折變化。」
 十年前的食養與現在的食養,有著同樣的轉折變化,林炳輝娓娓說道,之前的食養注重飲食與空間的互動,現在的食養希望與來到這裡的朋友有心靈的互動,「藉由這樣的空間,領受自然給我們的能量,讓進來這裡的人,感受到自己的安靜。」
 這樣一處靜好的空間,如果完全利用於商業,肯定會變成一處熱鬧的商業環境,但是,如果把這環境回歸心靈,「其實心靈可以走得更遠,因為清楚這是自己要走的路,而且可以跟同樣喜歡自然的朋友,有一種結伴同行的感覺。」
 
 調整空間 與空間對話
 
 「食養空間的形成,大約都是生活經驗而來。」
 沒有華麗的藝術品擺設,也沒有名貴的器皿裝飾,食養山房裡頭,沒有精緻高貴的擺置品烘托,卻活絡出了自己的生命能量,「不需要外面來的東西,放在我的空間,因為只有當你的精神體未現時,你才需要外來東西的幫助,一旦清楚,你可以不假外力」,林炳輝說出多年來設計空間的體悟,「清楚了!儘管你用簡單的材料或思維,同樣可以創造出具象的空間模式,就像來到這邊的人,就能感受到寧靜的力量一樣,並與空間產生對話。」
 他舉例說明,一個空間要其精神點,就像看一間茶室,如果精神點未現,你會發現這個空間是鬆散的,沒有延伸的力量,「十年來,我不斷地調整,不是為了找出所謂的原則,而是如何去找出空間的安靜和寧靜,還有很強的親切感,」他說:「我調整空間,也向空間學習,彼此對話,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內在互動。」
 所以,林炳輝不曾刻意為空間尋找材料,而是隨著生活把東西融進去,於空間對的東西它就會進來,如果沒有適合的,就讓空間空著,等待機會,「空是一種期待,也是一種滿足。」
 
純粹 找到生命的主體
 
 如何找出那個精神體呢?
 「由有相的東西開始學習單純吧!」
 林炳輝分享,由具象的空間說起,首先,讓居住的空間不要有過多累贅的色彩,因為過多的色彩易引起不必要的雜念,然後,所住的空間、穿著、所用的器皿,都盡量單純化,從有相的東西開始進入單純,「這樣的空間,才有呼吸的感覺,視覺接受到乾淨,心靈的感覺慢慢也會跟著乾淨起來,所以不需向外尋找,只要把自己放下。」
 不過,沒有美感,如何把東西放到對的地方呢?所以,接著就是美感的學習,林炳接著說明,當你有美感時,你會知道怎樣的空間比例可以呼吸,色彩、感覺是不是恰到好處,慢慢去感受、調整空間,你就可以感受到心靈的部分。
 他說,美感的學習可以透過閱讀、電影或好老師學習獲得,「不過,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心靈主體,就可能讓很多時間空過,所以隨著調整空間,不必要的東西就會離開,純粹的東西就會留下來。」
 
 終究要回到心裡去!
 
 一個開放的空間自然有它的問題產生,食養也有它的應對進退。
 林炳輝感謝每一個問題的發生,他表示,「因為問題,就是一個機會的開始,它讓你有機會集中思考,每解決了一個問題,能量就會提升,清楚了,生命就會有一種篤定。」
 面對與承擔的學習,都可以產生人生張力,林炳輝分享,遇到問題時,靜下來然後面對它,你會發現沒有一個問題不能解決。
 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起心動念,過程中有些清楚有的不確定的,都要去面對,然後找到那個清楚的點,時間累積下來,生命就會變得有厚度。
 過了五十歲的林炳輝,對時間是感覺到壓力的,「那個壓力讓你不能玩過頭,還是回到心裡去吧!」
 捨棄世俗社會定義成功形式下的人生,林炳輝在大自然的教化下,以禪的思維,丟棄有相的成見,追求一種心靈的平安與滿足,也走出了自己的字裡行間,「學習禪打破一切慣性思考,你會發現沒有什麼是不能放下的,捨得就是一種成功。」
 
做自然的園丁
 
松園的招牌未拆,其實食養並不是以占領姿態經營這片清淨山林,而是把自己當成一個過程的園工,只是暫時幫忙整理照顧這片土地。
 林炳輝表示,他希望食養對山林的對待方式,可以有機會被擁有自然的人看見,看見他們珍惜自然的方式,可以不用商業利用自然,「讓自然還原到它原本安靜的樣子。」
 他表達,飲食是為了讓這空間有一個運轉的能量,也許後來食養也會退出這片森林,讓更心靈、和自然更結合的一種方式進來。
 能與大自然對話,就愈懂得謙卑,林炳輝就是一個好例子。
  
 (此文出自《禪天下》52期,154-158頁,2006年8月出刊)
 
 
 
 
 




呵呵...寫的很好吧^^

現在食養搬到汐止的汐萬路三段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