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5 09:00:00沈默

〈武之教典,對作家群像的超廣角解析──閱讀林保淳《台灣武俠小說史》〉

沈默閱讀林保淳《台灣武俠小說史》在《聯合報:聯副•周末書房》│書評│文學研究20220709.jpg

         沈默/寫

針對當代台灣武俠創作進行大範圍、非單人、而是群像式的學術研究,並不多見,僅有陳大為、蔡造珉、周琇美等幾位,以二十一世紀武俠作家、作品或溫世仁武俠小說大獎長篇得獎作為題,展開精闢的比較與分析。

而武俠史專書的部分,多年來似乎也只有已成夢幻逸品、由葉洪生與林保淳合著的《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2005),頂多旁及到陳國偉《類型風景──戰後台灣大眾文學》(2013)第二章專為武俠史而書寫。現如今來到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總算有一本較為全面、涵蓋了當代武俠創作的《台灣武俠小說史》(2022)堂皇問世,對我這樣作為一始終專注鍾情於此領域的武俠人來說,委實驚喜。

林保淳的《台灣武俠小說史》,不僅僅是從1950年代朗紅浣在副刊寫白話文武俠算起,而是上探清朝時台灣在地武術英雄、日治時期的漢文言文及文白夾敘體武俠,往下直追到孫曉、鄭丰、蘇小歡、施達樂、樓蘭未以及我本人這些其實而今已屆中年所謂新銳創作者,且慧眼獨具地為女性武俠作家荻宜、祁鈺、鄭丰等另闢新章,一整個碧落黃泉淵遠流長,林保淳皆鉅細靡遺地考究出來,還給台灣武俠創作足夠完整的演進脈絡與風格樣貌。

當然了,林保淳的看家本領還是二十世紀作家群,那真是下足了工夫去專研,將走舊派武俠的朗紅浣、伴霞樓主、成鐵吾,到1960年代奠立書寫風格、大開通俗風潮且變為名家的三劍客司馬翎、臥龍生、諸葛青雲,和同時代的易容、慕容美、司馬紫煙、東方玉、秦紅、獨孤紅、雲中岳、柳殘陽、田歌、陳青雲等,以及被劃歸為新派武俠的陸魚、古龍、上官鼎、溫瑞安,溯本探源且精密比對史料,對台灣二十世紀武俠群像的超廣角解析,如同於完成一部武之教典,令今人有可依循且大增討論之空間。

80年代就從事武創作的郭箏,其《少林英雄傳》(1987)、《龍虎山水寨》(1990)是極其珍奇的傑作,且這位前輩又在二十一世紀重返武俠領域,寫出別開新局的《大話山海經》系列(2018-2019),還有拿下溫世仁武俠小說大獎長篇首獎、女性武俠作家徐行《跖狗》(2012),更是打破武俠天花板的巨著,相當遺憾《台灣武俠小說史》未有提及。然則,掛漏在所難免,所有史學研究總是如此,也只能一代接著一代去增補佚失者、後來者,逐漸邁向完滿無缺的可能性。

於我而言,《台灣武俠小說史》最迷人的部分在於,某些早已絕版難覓武俠作品的劇情介紹,譬如臥龍生《天香飄》(後由易容代筆)單看情節、人物設計總覺得堪稱女性復仇小說,大可以拉到當代去跟韓國電影常見的女性復仇電影(《親切的金子》、《聖殤》、《追兇倒數十五日》等)做比對,探索女性自覺的崛起與悲劇處境。

抑或司馬翎以女性為主、極限鬥智的《掛劍懸情記》、《纖手馭龍》等,更是超前了時代,早已展演出非常豐沛的女性主義色彩,放在如今來看,恰可與女性超級英雄們正在全面取代的MarvelDC電影宇宙對照,遙遙呼應類型的進化之力。

林保淳在情節邏輯、角色分析、特色比較、情感價值乃至金錢世界、社會觀等等上,做出非常細膩的辯證,讓那些武俠作家們的個別特質、彼此差異和對武俠演化的貢獻,分明條列。且更大器涉及於時代氣氛(暴雨專案與武俠是下流書種之爭議)、出版環境(圖利至上)、影劇漫畫改編(圖像對文字的謀奪)、武俠研究(學術界極其有限的關注)等方面,去談武俠創作的諸多困境,更是有如暮鼓晨鐘。

以我的自身體驗,大眾通俗文學創作者被學術研究,真是猶如奇蹟,不過這種直觀的本身也代表著如武俠這般的類型文學,始終被放在低位,無從翻轉。台灣武俠小說在二十世紀無庸置疑服膺受限於市場經濟價值,無論是作者、出版社或讀者都不例外,少有人會用足夠認真的角度去凝望武俠本身可能俱足的藝術價值。而《台灣武俠小說史》的出版,或將激起更多研究者願意從各個不同面向做武俠研究,尤其是從文學技法、藝術成就以及各種理論、主義去精讀武俠作品,做到武俠的去低俗化,讓武俠創作真正邁向藝術之境,也許這不會僅僅是我的狂想吧。

 

 

發表於《聯合報:聯副•周末書房》│書評│文學研究202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