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 羅浮宮 Part 2.達文西的蒙娜麗莎
法國是一個充滿文化、藝術的國家;其豐富多元的文化特色,使得法國從13世紀以來一直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羅浮宮周邊示意圖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2004年斥資10億歐元,買下「羅浮宮」這個招牌30年的使用權,還包括法國博物館運作知識,阿布達比羅浮宮預計2015年開幕。
整修後的羅浮宮於1989年重新開放,其展覽區域劃分為:
左手邊是北翼黎塞留館 Richelieu Wing:遠東、近東、伊斯蘭文物;雕塑;14世紀至17世紀的法國油畫;德國、尼德蘭和佛蘭德斯油畫;其他繪畫和形象藝術
正前方是東翼蘇利館 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東文物;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文物及雕塑
右手邊是南翼德農館 Denon Wing: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雕塑;17世紀至19世紀的法國油畫;義大利及西班牙油畫
南翼德農館 Denon Wing 往西延伸而出的長廊
往箭頭指示的拱門方向走,就是跨塞納河的卡魯索橋
南翼德農館往西延伸而出的長廊,是高等羅浮宮學院 École du Louvre 所在地。創立於1882年,致力於考古學、藝術史、人類學和古代語言的研究。
北翼黎塞留館 Richelieu Wing往西延伸而出的長廊
北翼黎塞留館往西延伸而出的長廊包含了裝飾藝術博物館 Décorative Arts Muséum 與 時裝及紡織品博物館 Musée de la Mode et du Textile
在羅浮宮三館內上下來回穿梭是很容易迷失方向,此時跟著指標的方向走,就可以找到玻璃金字塔的位置。
羅浮宮大畫廊 La Grande Galerie
學生清一色是東方人,猜想可能是華僑中文學校的學生
到處可以看到學生的身影;在歐洲,走訪博物館、欣賞藝術的校外教學非常普遍
《迦拿的婚禮》The Wedding at Cana,666公分×990公分,是義大利畫家保羅·委羅內塞於1563年的油畫作品。
描繪 主耶穌帶著門徒參加在加利利的迦拿的一場婚禮,宴會的中途沒有酒了,耶穌吩咐將那些空的酒缸倒滿水,然後水變成了酒。
《蒙娜麗莎》La Joconde直接畫在白楊木畫板上,長77公分,寬53公分,是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里奧納多·達文西的作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畫。(詳細內容在補充說明)
《大宮女》The Grand Odalisque 是法國畫家安格爾於1814年的油畫創作。
《列奧尼達在溫泉關》Leonidas at Thermopylae 是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於1814年的作品。
內容描繪波斯帝國的皇帝薛西斯帶領40多萬軍隊攻打希臘,希臘各個城邦聯合出兵抵抗,其中溫泉關由斯巴達負責防守。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率領300人,堅守三天,西元前480年8月,列奧尼達和300戰士全部戰死。
電影《300壯士》講述的就是這個故事。
《拿破崙的加冕禮》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是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於1806-1807年的作品。
描繪 1804年12月2日在聖母院舉行的拿破崙加冕儀式結束時的那一剎那。
由於拿破崙是自己拿起皇冠戴在自己的頭上,這使得主持加冕儀式的教皇庇護七世感覺受到極大的侮辱,於是,大衛沒有在畫中表現他加冕的情節,而是選擇不那麼有爭議的約瑟芬加冕作為主題,這樣既在畫面上突顯拿破崙的中心位置,又沒有使教皇難堪。
手拿橄欖木棒的赫拉克勒斯與九頭蛇
赫拉克利勒斯必須為邁錫尼國王歐律斯透斯達成十項(後來增加到十二項)任務,殺死九頭蛇是赫拉克利勒斯的第二項功績。
《垂死的奴隸》Dying Slave,高229公分,是米開朗基羅於1513-1515年間的大理石雕刻作品。
《飛翔的墨丘利》1565年法蘭德斯尚.波羅尼的青銅雕塑
墨丘利 Mercurius是羅馬神話中為眾神傳遞信息的使者。他的形象一般是頭戴一頂插有雙翅的帽子,腳穿飛行鞋,手握魔杖,行走如飛。
墨丘利是邱比特和邁亞的兒子,是醫藥、旅行者、商人和小偷的保護神,西方藥店經常用他的纏繞兩條蛇的手杖作為標誌。
卡魯索凱旋門 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 位於羅浮宮與杜樂麗花園之間,建於1806年到1808年間,用來紀念拿破崙奧斯特利茨戰役的勝利,並做為杜樂麗宮 Palais des Tuileries 的入口。
玫瑰色大理石的淺浮雕表現了拿破崙的外交和軍事勝利,描繪《普雷斯堡和約》、拿破崙進入慕尼黑、拿破崙進入維也納、奧斯特利茨戰役、提爾西特條約和烏爾姆投降等場景。
卡魯索凱旋門 高19公尺,寬23公尺,厚7公尺,中央拱門高6公尺,兩側較小的拱門高4公尺,其外部有8根科林斯花崗岩圓柱,頂部是8位帝國士兵。
1871年5月,在巴黎公社提出「寧願見其消亡,也不留給敵人」口號的慫恿下,12名公社社員於23日晚7時攜帶焦油、瀝青和松節油,到杜樂麗宮內縱火。大火燃燒了兩天,至5月25日才被政府軍和巴黎消防隊撲滅,但宮殿建築已被全部焚毀,只剩下外殼。
隨著宮殿的消失,卡魯索凱旋門變成卡魯索廣場的主要標誌。
杜樂麗花園 Jardin des Tuileries 位於羅浮宮與協和廣場之間,是法國巴黎一座對外開放的庭園。
杜樂麗花園是法王亨利二世的妻子凱瑟琳·梅迪奇王后於1564年時為了興建杜樂麗宮所設計的,當時是設計成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庭園。後來亨利四世曾在此種植桑樹,希望能養蠶發展法國的絲綢工業。
1664年,路易十四命令園林設計師勒諾特重新設計杜樂麗花園的花壇,這次杜樂麗花園轉變成法國式花園。
1667年,路易十四開放杜樂麗花園,這是杜樂麗花園首次對外開放,也是法國首座對外開放的皇室庭園,並在法國大革命後成為公園。
從19世紀開始,杜樂麗花園成為巴黎人民休閒、散步及放鬆心情的場所。1900年夏季奧運會的擊劍項目是在杜樂麗公園裡舉辦的。
蒙娜麗莎的身份始終是個謎,依傳統說法,她是義大利佛羅倫斯富商弗朗西斯科•戴爾•吉奧亢多的妻子麗莎.格拉迪尼;不過也有人說她是朱立安.德.麥迪奇公爵的情婦,名為帕奇菲卡.布藍達諾;而最絕妙的說法是認為蒙娜麗莎其實就是達文西本人。
莉莉安.史瓦茲博士在西元1987年證明了這項革命性的看法,她利用電腦繪圖把蒙娜麗莎和達文西的自畫像疊起來,結果不管是眉骨鼻唇,兩者的結構位置居然一模一樣。
達文西認為最有價值且困難的繪畫目標是透過肉體的表現,描繪出人類靈魂的意圖。他的這種美學觀在《蒙娜麗莎》這幅作品中完整而成功的表現出來。
傳統上畫家以輪廓線描繪物體,但他強調以光影層次表現立體,邊界都沒有「線條」,而只有模糊的光影,這種技法稱為「暈染法」。
達文西形容自己的畫法:「沒有線條成邊界,就像煙霧一般」,這種畫法讓蒙娜麗莎像從背景裡「浮出來」,又像是「溶」入整個畫面的空氣之中。這種「漸層」的效果也讓她嘴角的微笑變得非常耐人尋味。
除了畫中主角的神情令人著迷外,達文西對背景的處理也是此作的一大成就。在這裡達文西發展出了「大氣透視法」,也就是說,他觀察到在人的視覺經驗中,遠方的景物因受到雨、霧、浮塵等大氣作用而顯得越遠越模糊,而空間的距離感也就在這種清晰到模糊的轉變之中被突顯出來。
圖檔取自新華網
在美國緬因州波特蘭市藝術博物館中展出一幅畫作名叫《LaGioconda》,畫面上的人物和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上的女人外貌驚人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這幅畫中的人物臉上沒有像蒙娜麗莎那樣露出神秘的微笑,所以也被稱為《不笑的蒙娜麗莎》。
藝術鑒定專家通過對這幅畫中的顏料進行分析,驚訝地發現這幅畫也是在1510年左右被創作出來的,並且畫家可能還是一個左撇子。頗為有趣的是,達文西也正是在1503年到1507年期間創作出了曠世名畫《蒙娜麗莎》的,並且達文西也正好是一個左撇子。此外,《LaGioconda》正是《蒙娜麗莎》的別名之一。
原影音網址︰albeetess101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7t-hrfD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