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7 14:14:45scflower

因為沉默而完整-試論蘇偉貞《沉默之島》之場域關係

因為沉默而完整

-試論蘇偉貞《沉默之島》之場域關係


 

提      要

《沉默之島》乃蘇偉貞近期長篇的作品,完成於一九九四年[1]。此書以女性情欲為書寫重點,在當時文壇掀起一陣熱烈的討論。在魔幻寫實、後設、解構等西方理論大量侵襲並影響的當代文學中,自然亦被拿來討論其歸屬性究竟屬何,但蘇氏此長篇巨著看似沾染了現代思潮的最前端,卻又好似保留了十分傳統的態度[2],十分獨自的一部小說。筆者以為此部小說在九O年代早中期確實有其獨創性,在其文中所提及的眾多城市與情感的交疊中,我們彷彿亦嗅聞到不同場域所發出的氣息、不同人不同氣質所散佈的不同引力。

此篇小說曾有幾篇論文都作過討論,但目前就布迪歐之場域觀念來作一較詳盡演述探析的仍極缺乏,張誦聖曾在其《文學場域的變遷》[3]一書中略對此部書作一剖析,筆者欲循著張先生的步伐,在場域與習性的關係裡,對《沉默之島》所欲傳達的部分信息作一梳理,望能不誣。除此,亦希望能由此書之脈絡呼吸之中,略窺台灣九O年代早中期時文學與社會之銜接或疏離,從文學的面向對當時台灣社會作一巡禮;但主要的重心仍擺放在-兩位晨勉對自我女性身分之認同與救贖與否。

 

一、前言

以冷筆寫深情,是蘇偉貞予人的深刻印象。蘇偉貞在七O年代末期以《紅顏已老》崛起於文壇,之後便以一連串的男女情愛關係為主題,開展出一條屬於

她的獨有創作方式。若以前後期劃分,從《紅顏已老》到《離開同方》可說是蘇氏前期之作品,喃喃自語式的《熱的絕滅》後,蘇偉貞似乎又找到了另一種發聲方式,更嫺熟簡練的敘述方式。而這樣的喃喃自語,對應到《沉默之島》的敘述裡頭,使人相信在這中間是有一脈絡可循,並非突兀而出。

本文欲從布迪歐的文化與場域關係來對《沉默之島》作一探析[4],首先,排列了一書中人物簡表,在進一步對文本內容與內涵指涉作一介紹。在文化場域(field)的解析以書中所提及之台灣、德國、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地為主,在習性、氣質(habitus)的歸納則以語言學中的「意象」觀念作一導向,目前歸納出可能的七項,試作一討論。

 

◎   《沉默之島》人物表:

 

一、主線一:晨勉A-1.丹尼A(愛人)(德國人,研究生)

                    2.晨安A(女)(晨勉的妹妹),英國某大學學者。

                    3.辛(晨勉A新加坡男友)

                    4.多友A(女)(在德國認識的學中文德國女孩)

                    5.伊文都蘭(晨勉印度男友)

                    6.鍾、喬治(皆晨勉男友)

 

二、主線二:晨勉B-1.丹尼B(華裔美人,晨安之友)

                           2.晨安B(男)(晨勉B弟弟)

                       3.多友(男)馮嶧(晨勉B的丈夫)

                       4.羅衣(晨勉B男友)

   在《沉默之島》之島這本看似複雜的小說中,清楚釐析後,其實段落十分清晰[5] ,共兩主線,兩主角都叫「晨勉」,男主角兩個也都叫丹尼,名字的重疊似乎是作者欲傳達的重要訊息,小說中有七個大章節,以「晨勉」A與B各自的生活輪替敘述,並不交疊[6]。可是在文字的敘述之中,兩個晨勉似乎又隱約互通信息,這是比較讓人不解之處,不知作者是否有其他寓意?

    此處將疑問提出,暫不作揣測。

       故事從晨勉A三十歲生日以後的事說起,整部小說喃喃低語卻又力道深沉,看似淡陌清淺的背後隱含著強大的生命力,由晨勉A的初次性愛經驗開展出一段段似如平常生活的一段段男女情欲關係,重疊交錯著,卻又似互不扞格。可以說這是一場大膽拋棄社會倫常的自我探索之行,兩個晨勉皆不將世俗的看待歸入一己生命之中,她們在乎的是個人生命的完整與否,因此亦一再地以島的生活方式來呈顯她們的溫度與內裡厚度[7],藉著一次次地反思觀照,救贖自己。[8]

 

二、《沉默之島》之場域(field)

 

在布迪歐《文化生產場域》(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一書中,曾論述到「場域」與文學之間的關係[9]。他指出場域乃具有自主性和獨特的運作規則,此觀念的提出必然凸顯的是-將文學研究從「實質性思考」(substantial  thinking)轉向「關係性思考」(relational  thinking)。布迪歐批評傳統的文學史家偏向「實」性思考,常以作家、作品為構築文學史的磚塊、基石,忽略了文學創作存在於一個龐大而繁複的動力網路中的事實。因此,場域牽涉到整個文化、經濟、政治與藝術之間的關係,而後面將論及的「習性、氣質」是取決於他們當時所處的位置如何,以及這個位置與整個權力場域的關係[10]

順著文中晨勉A與晨勉B的行進腳步,我們來看看其中的權力場域呈現了怎麼樣的張力樣貌,順此臉顏,或亦能由外在呈顯略窺晨勉心內之幽微,再由其中蹊徑中探其究竟獲得救贖與否。

 

(一)晨勉A

(a)    由台灣回香港-香港離島:晨勉A-丹尼A

此段由獨白的方式,大量述說自己複雜的身世背景,關於在牢裡的母親(她母親殺了她父親入獄)、扶養她長大但已經去世的外婆、在英國的妹妹與後來在香港離島遇見的德國人丹尼。感覺上,晨勉A陷入了一個孤單再不過的一種生活,非常獨自,她可以仰賴憑仗的也似乎只有她自己。在這樣的一個情節裡,我們看不到實際上權力關係的運作,卻可以感受到晨勉內心自己的拔河,她不斷地問自己:「妳要妳這個人生嗎?[11]」,或者在《沉默之島》頁21,也可看見晨勉對這樣孤寂狀態的感知:

  她們四周的人都死了,代表她們身分地標消失了,她們是誰?一座未開發

  的孤島。

從這裡開始,書中即大量提及「島」的意象,一次一次又一次,此容後再詳述。另外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晨勉A與丹尼A的第一次性愛,也是晨勉的初次性經驗,年紀比晨勉小的丹尼開啟了晨勉欲的生命,亦影響了後來晨勉接續而來與其他人的性愛關係。若這其中有任何權力支配牽引,或可溯及晨勉對她父親的觀看角度,文章中談到:「她父親完全是個原人,只有原始的本能與意志。她這些年來所遇見男人,最稀少就是這類人,她最渴望交手的也是這類人。[12]」之後在她多段的男女關係中,她似乎也努力讓自己變成這樣的人,把身體還給身體本身,但並不表示晨勉不在乎心靈,只是她希望的是在某種狀態的徹底,不含其他雜質。她所顛覆的,即是傳統對女性身體的期待與束縛,她如同傳統男人般,也希望可以經由掌握身體來掌握自己。整部小說,反反覆覆試探的,似乎也就是這樣的一種張力,一種自我完成的能力。

 

(b)   英國-中國大陸-香港-德國-合里島:晨安-晨勉自己-鍾-多友A-丹尼A

丹尼回德國後,晨勉便飛往英國去探視妹妹晨安。之後回到香港後又為工作去了趟大陸,說到大陸是如何閉塞的一塊土地,但香水潛力卻最大,她覺得非常的變態[13],在古老中國與台灣、香港奔波之中,被別人提出國籍質疑時,她也對自己提出了一個問題:

  這是哪一種文化認同呢?她沒有反駁,她自己這些年早已不是純粹的

中國人了,不是台灣省或山東省;就像香港人,你問他是哪裡人,他就是

香港人,他不說廣東人。(《沉默之島》頁103)

從這樣的一個敘述,順道也印證了之前張誦聖提及的台灣文化場域狀態,由不同層級互動交錯而來。而這一個段落,亦是本書在一個時間點之中描述晨勉往來最多國家間的一段。

在她去德國看丹尼前的三年間,她認識了鍾,但是他們之間並沒有愛情[14]。而晨勉到了德國卻沒有找丹尼,只是在那生活了三個月,觀察丹尼的生活,並認識了德國女孩多友,學了德文。晨勉認為慕尼黑龐大,是否又對應到了香港的小?而究竟小大之間,又該如何衡量其中輕重如何?小就單薄?大就濃厚?又似不一定必然。而擺放在這小說裡頭的,除了外顯的小大之別,或亦應該也有心內柔弱剛強角落如何的對應。這樣的權力擅場與否,或可從其表象的外在環境描述,了解這樣的文化場域對晨勉本身思維與感知的影響。

 

(c)    新加坡-香港離島:辛-丹尼A

晨勉後來便去了新加坡工作,認識了辛。辛在工作上幫助晨勉許多,這在一個權力場域之中,仍表示著新加坡這樣先進國際化的社會仍以男權為重,晨勉若不仰賴辛,似也難開展出自己的事業。但是晨勉很快就發現了辛生命特質上的不同,他是一位雙性戀者。她在一次和辛作完愛時即誠實告訴他:

  晨勉勇敢的看著他,「你的身體和你的心理不協調。辛,你身體願意的,

但是你心理不願意。」

辛帶著一點解脫:「妳都知道。」(《沉默之島》頁200)

丹尼後來到新加坡找晨勉,辛愛上了丹尼。這樣的安排似乎過於巧合了些,但也因著這樣環節的緊扣,使閱讀的熱力可以一值持續。辛是雙性戀的事,在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之下仍是不被祝福的,晨勉替辛守了密,這似乎也為最後的結局先作了伏筆。但事情最後仍然爆發了,辛離開了新加坡,晨勉也和丹尼回到了香港離島,並養了一隻狗,是丹尼送給晨勉的生日禮物。這隻小哈(英文名叫happy)的小狗,是否也是作者欲傳達指涉的一個小媒介呢?因為晨勉的沉靜,丹尼希望她能開闊些?或仍有討論的空間。

    如此看來,晨勉與丹尼之間似乎一直處於和諧的狀態之中,他們之間似乎少有緊張或利益上的考量。所有的男人中,似乎只有丹尼是晨勉的愛情,然而她並沒有強而捧之,反在丹尼一次次問她:「我們還有幾次愛?」,她永遠回答:「一次。」這樣的看似淡陌,到底是深情還是無情呢?而在這樣的交往過程中,我們至少可以發現晨勉對待丹尼和其他男性是不同的,對其他人都是有所現實生活上的渴求,只有對丹尼是單純的情感對待。這在此段的辛身上即可看見,後面一段的印度白人都蘭,又再印證了一次。

    場域的牽動帶來了權力輸送,也輕薄了情感深度。

 

(d)   新加坡-英國-德國-台灣:辛、都蘭-晨安-丹尼A-辛

晨勉回到新加坡後,即正式面臨到辛垮台的事實,這連帶也影響了她的事業。

她必須先保住她的事業,於是她認識了都蘭。一個貴族氣質很重,權力慾望很大的男人。都蘭希望晨勉嫁給他,因為晨勉跟都蘭祖母的相像(他祖母是中國人),也因為他們家一向單傳,他兩個太太都生了女兒,他現在指望晨勉。一個荒謬又宿命非常的要求,晨勉自然是走了,而她此時卻面臨一個生命極大的噩耗-晨安自殺。她飛到英國處理晨安的後事,再轉往德國會丹尼,並和丹尼真正決裂。她向丹尼承認了她之前去了德國卻未找他,對丹尼來說這樣的欺騙與偷窺視不可原諒的,晨勉也了解,於是她離開再也沒有回頭。但在此時,她發現她懷了丹尼的孩子。晨勉認為這是晨安投胎復返的一個方式,她要留下這個孩子。回到台灣,晨勉又遇見了辛,她請求辛當她孩子的父親,顧及辛的感受,隱瞞了孩子的父親是丹尼的事實。在一連串看似宿命無比的安排之後,晨勉卻以通達的方式來解釋這一路的跌撞,她對辛說:「我不懂命,但是我相信人的作為,什麼樣的人就會碰到什麼樣的生活。」[15]

這一段不同場合場域的交疊或錯身,似一清晰生命無常傾訴,不至哀怨凄婉,卻又冷洌堅韌地讓人想再看看,還會有更糟的狀況發生嗎?在男女權力的對應上,這一次,晨勉完全自主的決定了一切,她決定了孩子名義上的父親。是辛救贖了晨勉嗎?筆者仍不認為。與其說辛救贖了晨勉,不如說他們各取所需,辛的雙性戀(偏同性戀)事實,需要有一社會標準下的屏障,而晨勉需要一個孩子的父親。而這世上,誰又能真的救贖誰呢?筆者仍以為,成就自身唯有自身,真能救贖晨勉的,自然也只有晨勉自己。

 

(二)晨勉B

(a)台灣:晨安B、祖(丹尼B)

晨勉B的身世背景就沒有像晨勉A那樣的複雜,但她有一個常罵她「單細胞低等動物」的頑強弟弟。祖(丹尼B)則是她弟弟晨安在美國唸碩士的同學,這一主線與前一段很不同的是-大量敘述了祖的身世。前一段以晨勉A為主軸鋪陳開來,這一段卻似以祖(丹尼B)的聲息掌控了情節發展。晨勉B已結婚,丈夫馮嶧,原本也有情人羅衣,男女性愛關係對她來說是稀鬆平常的事,她用在劇場工作需大量碰觸身體來解釋這樣的一種存在。

祖的母親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女人,由於在祖小時候,祖的母親即帶他們兩兄弟赴美讀書,祖的母親的情欲需求完全被祖父親忽略,於是祖的母親幾乎以控制他們兄弟作為生命最大的支柱;像演戲一般的,祖的母親是一個絕佳的好演員,雖不至場場爆滿,卻絕對扣人心弦。而祖的父親其實早已逝世,卻被她母親隱藏至祖成人後自己發現,這樣一個成長背景,自然是祖身上極特殊的一部分。而在這樣人際對應的場域中,祖的母親毋寧是權力的掌控者,她導演整齣戲,直至潰散不成軍。

 

(b)台灣-香港離島:多友B、祖(丹尼B)、晨安、祖的母親-晨勉自己

祖回美國探視母親之後,晨勉在酒吧遇見了多友B,並和他發生了性關係。但晨勉完全為了性而性,多友卻動了感情,最後晨勉和多友發展出了最直接的朋友關係,不再是情人。晨勉的丈夫馮嶧對她似乎完全的信賴,也絕對的喜愛,因此儘管後來晨勉懷了祖的孩子,馮嶧仍陪她去墮了胎。在台北這樣大都會的場域裡,是否這樣的文化現象已是平常?由此主線當中的敘述似乎是如此,這樣看來,確實顛覆了傳統的男女感情價值觀,身體的歸屬感已經不再專屬某一人。

晨勉和祖的母親見了面,也見識了她的精明幹練,但她一點也不害怕,甚至激起了鬥志,她希望戰勝她,使祖好過些,但她後來發現她仍失敗了。

 

(c)台灣-美國:晨勉B、多友、馮嶧-晨安、丹尼B、祖的母親

晨安最後面對了自己的聲音,去美國找祖,卻在回台灣後在住處猝死。晨勉B到達美國時,晨安已經回台灣,晚了一步。祖無法諒解晨勉B鼓勵晨安B面對自己卻逼他走上絕路的方式,亦無法原宥晨勉直接戳破他母親的謊言,讓他母親只好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晨勉B徹底和祖決裂,但亦發現懷了孕。但她的選擇與晨勉A不同,她告訴了丈夫馮嶧,把孩子拿掉了。而這期間,德國朋友多友一直陪在晨勉身邊。晨勉B最後回歸了她原本的生活,因為她認為那是她的一切。[16]

這一主線的權力交織似乎不像另一主線般的錯綜複雜,主要就在祖的母親的控制上,晨勉B與祖(丹尼B)和晨勉A及丹尼A比起來,似乎是比較在整個社會體制規範中的人,雖然極欲叛離,最後仍選擇了回歸。

 

三、《沉默之島》之習性、氣質(habitus)

 

除了前面所說的「場域」之外,布迪歐尚提出了「習性(氣質)」(habitus)的看法。他認為一個人或眾人的習性、氣質、身態及心態所帶出的整個行為模式,是闡明主客之間的一個重要觀念與途徑,並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本文試著從語言學中「意象」[17]的歸納方式,來解析這樣一個較抽象的「習性(氣質)」概念。目前歸納出七個子項,試論述於下:

 

(一)宿命(輪迴)

在這兩段主線中有一些巧合重疊的部分,而與彼此命運輪迴相扣的,可由一刻有「Danne」的蛇信般戒指說起。差別在於-主線一是由丹尼A送給晨勉A,主線二是由晨勉B送給祖(丹尼B),而相同的地方除了戒指外型外,尚有兩戒指均來自德國,或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藉以暗喻此二主線之相關聯性嗎?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由這樣的一個信戒聞見一些承諾的氣息,除了身體相近之外的心靈相契。

 

(二)性愛

小說中性愛的場景不少,但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丹尼A及祖(丹尼B)、晨勉A與晨勉B,皆在過程裡互相詢問:「可以嗎?」[18]而這樣相似的性情,發展出的類似對話,似也說明了彼此聲息相通的因由。

 

(三)身世

此部分在前面的敘述中已提及,在此略再說明。晨勉A與祖(丹尼B)的身世皆不同常人,不像晨勉B家庭的安穩平靜。而這樣特殊的身世,勢必影響了他們日後的人事對應、觀看世情的角度。像是一個牢籠,極欲跳出又受其牽制,反覆糾結。而最後,晨勉A安定了下來,祖(丹尼B)卻不知是否有在他母親自殺後找到他自己的確切位置,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經歷過了。至於最後如何選擇,也必須等到那個十字路口臨在前頭才會曉得。

由身世的部分,我們又可發現這部小說通篇氣息相近的其中一個原因。

 

(四)等待

筆者以為,這兩段的女主角皆長期處於等待的情態裡。雖然二晨勉都看似積極爭取自己的身體需求,但在心靈歸屬上,她們仍是被動的。如此書頁47中晨勉A對丹尼A說的:「我會在另一個島等你。」晨勉B則是不斷地在「被決定」之中,或許是因為她的已婚身分,使她心內某部分仍堅守一定的法規。她一方面放任自己,一方面卻也順從地待在妻子的角色裡,直至懷了祖的孩子,她的丈夫陪她去墮胎,一切似乎才塵埃落定下來。

 

(五)作夢

晨勉A是多夢的,而晨勉B卻從來不作夢,直到她認識祖之後。夢的意象過於深奧,此處僅將這樣的論題拋出,筆者以為或仍有極大的討論空間。在這看似同時並行的二主線裡,安排了這幾乎是相反的習性,應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六)結晶

此處的「結晶」,指的是作愛後的可能產物「懷孕」。在前面亦曾經論述過了,簡單的說,即二主角皆懷了丹尼的孩子,晨勉A選擇嫁給辛把孩子留下,晨勉B則告訴了丈夫,把孩子拿掉。看似判然二分的處理方式,是否也代表了彼此人生從此的不同面向?

 

(七)島嶼

此部小說最頻繁使用的意象,就是「島」。從題目開始似乎就隱含了極深意涵。島的封閉、狹小、多變、複雜,是否也暗喻了愛情版圖的強佔性?小說之末提起晨勉A回應丹尼問她的話,丹尼問她:「妳為什麼喜歡島嶼?」晨勉答:「我覺得完整。太大的空間對我沒有意義。[19]」晨勉B則說,在這裡我很容易碰到事情發生。

對於島的看法,兩個晨勉又不盡相同。文中述及「島」的段落不勝枚舉,此處僅簡單提及,盼有機會再作深論。提出此二主線最後不同思維方向,亦希望通過此,對晨勉A及晨勉B有更清晰的了解。筆者以為,晨勉A最後終於面對了自己,而且,她終於要了她這個人生。而晨勉B並非不要,她也要她的人生,但她要的是本來已被決定了的人生。至少,都是經歷之後的決定,也就沒有對錯是非評斷,只有適不適合。

島可以封閉,當然也可以延伸。最終的沉默,或許是為了等待下一次的揚聲。

 

三、結語

本文姑不深論《沉默之島》是否使用了魔幻寫實、嘉年華文體或後設、解構式等技巧,嘗試由另一個切入角度為此文本作解析。基本上,筆者以為此部小說並沒有那麼繁複或刻意的使用現代文學被大量渲染的一些西方理論,或許在字裡行間隱隱約約有那樣的一點味道出來,或可視為一創作者不可能完全自絕於整個時代氛圍。以此觀之,蘇偉貞的這部《沉默之島》,處於一種看似不明又清晰的狀態之下,它反映的是兩個女主角的內心幽微與轉折,放大些說,那樣的一種交錯複雜卻又安然存在,或也可對應到九O年代台灣社會的整個狀態,多變、不定、渴求安懷。



[1] 此部小說獲一九九四年「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評審團推薦獎」。

[2] 此容後詳述。可參袁瓊瓊於《封閉的島嶼》頁304中所說的話:「《沉默之島》即使不以獎來論評,亦可論斷它的特殊性。他可能是國內第一部以新時代思潮的理念來執行的小說,而奇妙的是小蘇完全不接觸新時代思想,我只能說她的內在節奏應和「新時代」相合,所以才能渾然不覺的創作出一本書來演繹了一切「新時代」的理論。…」或參蘇偉貞在《封閉的島嶼》頁24中所說的:「我想,「自主性」恐怕是我所想像最尊嚴的句子與狀態。我一向最怕演戲,我知道背誦別人的臺詞,讓我無法理解我在做什麼….」。《封閉的島嶼》乃1996由麥田出版社所出版,台北市。

[3]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聯合文學出版,2001年6月,台北市。

[4] 但由於語言上的障礙,對布氏文本並未詳細了解,大膽地僅就老師授課個人所能理解的程度,與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一書中的陳述理解,以布迪歐的理論為基底來探析《沉默之島》。

[5] 參王宣一〈追蹤愛情的氣味-談蘇偉貞的《沉默之島》〉,此文現收於王德威主編的《封閉的島嶼》一書中,頁307-313。本文於後之習性、氣質部分亦參照了此篇論文的一些觀念,只是將王宣一所說的信戒、發燒、牢籠、懷孕、轉為宿命、性愛、身世、結晶,島嶼的觀念重疊,另多出等待與作夢兩部分。

[6] 以在香港的晨勉A始,也以她終,應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而在文本行走之間,雖看似平均分配二主線,亦似以晨勉A為較大的重心。

[7] 小說中的所在位置,除了德國與美國不是小島外(於此部分敘述亦較少),文中一再提及的香港離島、台灣或是新加坡等地,皆是土地不大、人口稠密之華人所在地。

[8] 劉介民曾在〈《沉默之島》的嘉年華文體與「雌雄同體」的象徵〉一文中以為救贖了晨勉A的乃是最後娶她的同性戀者「辛」,筆者並不以為然,若僅將最終晨勉形式上的歸屬視為最終救贖,似也看小了這樣的安排,仍是以男性本位的沙文思考來看這個情節。筆者以為,在此書中反覆強調的一句話「妳要妳這個人生嗎?」應才是救贖與否之點。晨勉A最後要了她這個人生,沒有選擇如晨安A般的自殺行為,或她母親的自殘錯亂行為,或可視為她救贖了自己的最後終結方式。晨勉A仰仗憑賴的,在心理上,仍是只有她自己。

[9] 此部份論述,參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一書,頁117。

[10]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頁204中曾經提及:「..不同文化層級間的創造性互動,正是台灣文化場域的一個特色…」

[11] 《沉默之島》頁12,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11月,台北市。後再述及,不再贅加出版所在地與年代。

[12] 《沉默之島》頁31。

[13] 《沉默之島》頁102。

[14]《沉默之島》頁105:「她和鍾之間與丹尼完全不同的是,他們沒有愛情的過程,他們不發現愛的內容,也不經營愛的方式,他們循著情人們已經建好的模式,參加酒會、聽音樂、與朋友來往,但是不旅行,…」

 

[15] 《沉默之島》頁275

 

[16] 《沉默之島》頁244中有一段話:「重返她的家,她將勢必留在那裡,這是她心甘情願的選擇。晨勉記得很清楚,祖曾經問她為什麼喜歡島,她說:『這裡有我要的一切。』」

[17] 此處對意象的定義較寬些,凡在此範圍的皆可視作意象之呈現。1.「意」:意象中所謂的「意」,不外乎情意、意義、意念、心意等可以「意」為構成要件的詞組所包含的意思,大體來說也就是比較抽象的主觀情感之呈現,「意」的意義爭議較少,較好概括。2.「象」:意象中的「象」字多半指的是「形象」的意思,但是形象的內容範圍指稱可寬可狹,在認知上需要釐清的點較多,於此從寬。

[18] 《沉默之島》頁40、頁73、頁92等處皆可發現這樣的對話方式。

[19] 參《沉默之島》頁276。

夜夜久春藥網 2020-01-10 04:02:18

讚~~~~!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