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5 12:42:30sanxue
響應減碳拯救地球
◎文:善巧 本文刊於三學講堂創刊號
一、保特瓶帶來的隱憂
三、四十年前的台灣,在大街小巷經常可以聽到「酒矸趟賣嘸?」的叫賣聲,那玻璃瓶沈重的碰撞聲,和小孩開心的拿著棒棒糖的表情,已不復見。時代的進步,換來的是方便的寶特瓶,回收時,因為寶特瓶的輕巧變得安靜許多,而大部分的小孩也因生活品質的提升,已不在乎有沒有棒棒糖了。
我們曾經因為保特瓶的出現,在生活上得到了便利,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在幾十年後帶來的隱憂。各地的氣溫高燒不退,地球暖化的問題和有關的影片也紛紛上演,無不期盼大家重視暖化的問題。
二、保特瓶的碳足跡
96年11月24日聯合報報載,「響應減碳 拒喝瓶裝水 帶水正流行」,那觸目驚心的統計數字:「台灣人每年用掉11億40萬支瓶裝水。」大家似乎都貪圖它的隨手可得,卻不曾思考一支寶特瓶的背後所耗用的能源與排碳量,原來寶特瓶都是經過石油提煉而成,而石油能源的消耗,正無時無刻的在促使著地球的暖化。一瓶由法國進口的瓶裝水,運送途中會排放74克的二氧化碳;全台灣每人喝一瓶,會多排放1702噸二氧化碳,它需要3.5座大安森林公園的樹,花一年才吸收得完。而且生產一公升裝的寶特瓶,至少會用掉17.5公升的水,比裝進瓶子的水還要多。不妨仔細思維,小小的台灣,去年就可用掉45億8千5佰萬支600cc的寶特瓶,它的長度可繞台灣223圈、地球6.3圈,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而這只是一個台灣,假如用全世界來計算呢?
三、無所不在的瓶裝水
儘管會說話的數字令人害怕,但使用瓶裝水的人仍趨之若鶩,廠商為了商品的促銷,將飲料的瓶身用明星照包裝,追星的年輕學子在炎炎夏日裡,洋洋得意人手一瓶,好似是對自己酷熱下的餽贈。不論招待、開會、宴客,甚至是加油站為了打開巿場佔有率,不惜當贈品狂送,瓶裝水的形蹤簡直無所不在,諷刺的是,加油站送的水比汽油還貴,(因為一公升的油價,只能買到半公升的進口礦泉水)。大部的人仍被瓶裝水的包裝標語「純淨天然」所迷惑,或許有許多人不知道,環保署規定包裝水的檢驗標準只有十項,而自來水的檢驗標準卻高達五十五項,試想,在家中煮水喝會比較安全吧。
四、回收不一定環保,嚮應「減碳」
我們以為回收就是環保,更以垃圾分類的成功為榮,其實,回收處理帶來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卻是人們所忽視的。我們應在源頭上減量才是真正的環保,人們以為回收與資源再生便不會破壞環境,這是錯誤的。回收須付出人力、及車輛的運輸,運輸中又會排放污染,及損耗能源;資源再生則又再一次消耗,這些惡性循環不只使地球資源不斷損耗,也不斷的增加二氧化碳。我們何不珍惜能源,在攝取每一口食物和水分時,都能思考它的碳足跡,只要能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步調,便能帶給地球清淨。例如不再喝保特瓶的瓶裝水,響應自己帶水,這樣既衛生、又安全、又環保。讓我們一起來力行減碳運動,減碳、節能已是生活在地球上每一個人的當務之急,也是一種不容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