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16 12:25:52sangrab

心與明覺(之四)

心與明覺
尊貴的第三世多竹千仁波切著
怙主金剛上師覺嵋桑杜堪仁波切講述
徐長樂居士漢譯
【四】
94. 7.20於華藏講堂

今天我們講怎樣檢視自己的過錯,修行佛法與一般世間觀念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世間觀念是一切由內往外看,修行人最講究的是由外往內看。修行人大部分是由小乘開始修起,不管是小乘也好或由小乘進入大乘的修行者也好,所有修行都是從皈依開始,在三種戒律當中,第一種戒律講的是別解脫戒,為什麼將小乘的戒律稱別解脫戒?「別」是指個別,也就是個別的補特迦羅,也就是個人為了脫離輪迴的緣故,來接受這個戒律,所以稱它為別解脫戒。

為什麼稱小乘,「乘」基本上是指載物的車輛,小乘的意思是說這車很小,只能乘載個人的重量,個人的生死個人了,這種負載量我們把它叫做小乘。一般乘載量比較小,像交通工具腳踏車、摩托車或者小型汽車,它能載的乘客很少,馬力也很小,像這樣的小車,我們把它叫小乘。所以像一般小型的車輛,剛開始的設計就是針對個人,所以沒有設計太多馬力和空間為其他人,所以它就是這樣小的車子。

同樣小乘修行的起點,最初就是為個人尋一個生死的出路,所以就是想個人要透過修行的方法,達到個人的解脫,這種想法就是我們說的小乘。所以從大乘的觀點來看,這種修行的出發點我們稱它為小乘,就戒律來說小乘所接受的戒律主要就是別解脫戒。

所以我們在皈依的時候,最初接受的是別解脫戒,皈依戒與優婆塞戒是一樣的,優婆塞戒和皈依戒是屬於別解脫戒。我們身為佛教徒我們也皈依過,我們要著眼的地方是我們自己皈依了也受了戒,自己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戒?自己有沒有好好守戒?這是我們要著重的地方。而不是去看別人有沒有皈依?別人是不是佛教徒?別人皈依之後有沒有好好守戒?這不是我們注重的地方。但是我們說別解脫戒它是屬於小乘戒,但是別解脫戒卻不侷限在小乘中,為什麼如此說呢?那是因為大乘的修行也接受別解脫戒,大乘修行者他的動機是有別於小乘修行者,所以大乘的修行者也要接受皈依戒,然後進一步接受居士戒或沙彌戒或比丘戒,由於大乘修行者出發心不同,所以他們所守的別解脫戒在意義上,就有別於小乘修行者所受的別解脫戒。

我們大家是皈依過的佛教徒,但是我們在接受皈依的時候要知道,對於皈依對象來分還是有層次上的不同,一般來說大小乘共同皈依的層次,就是我們共同認定皈依的對象,就是佛、法、僧。佛就是引導指出解脫道路的導師,法是修行的方法就是這條道路,僧就是修行道路中的伴侶。所以佛法僧是大小乘共同皈依的對象,除了這個層次之外,皈依的對象還有所謂的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以及三身,還有脈氣、明點、體性、自性以及大悲,所以就對象來看就有層次的不同。

再來就是皈依者的動機及皈依者本身程度會有不同,從這樣來看就知道,就一個簡單的皈依當中細分也有很大的分別。在皈依的時候我們可以往內看,看自己的層次是在那一個層次,你往外去看別人的時候,是看不到任何東西的。我們往外看別人的程度是看不出來的,了不起看到別人的樣子,也許它是西藏人的樣子,也許是中國人的樣子,也許是西方人的樣子,頭髮是金黃色,眼睛是藍色的,這是你看得到的形象,但是內心的世界,內心的程度是無法看穿的,就是因為看不到,也就可以有很大說謊的空間。所以很多人自稱見到了本尊,也有很多人自稱自己已經開悟,但是不管他說什麼,說出來有一個共通性,就是無可證驗,因為無可證驗,所以說者自說,信者自信。但是別人的情況和別人的程度,這都不是我們關心的,真正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應該關心的是我們自己的程度,所以當自己皈依的時候,你要往內看自己的皈依發心是小乘?還是大乘?還是密乘?是密乘還有高低之分,你就可以用種種的方法來看自己,自己的程度到那裡?看到自己的程度之後,就有辦法在自己的程度上下功夫,去轉變自己。

不管是小乘也好,大乘也好,密乘也好,外密也好,不管你到那一程度的皈依,它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接受別解脫戒的人,最基本應該具有的就是出離心。就離心來說,我們要如何檢視自己有沒有出離心,我們可以這樣去想、去看,我們從出生到現在經過這麼多年,自己對自己生活了解多少,你認為在這世間有沒有快樂,你得到了快樂嗎?你得到的快樂你有沒有看到,它是穩定或是不穩定的?你有沒有在這多方面的去看,你有沒有在這當中得到一個結論:就是輪迴是苦是無常的,這點你有沒有確實的認識,如果你對輪迴是苦是無常的這件事還不確定的話,那你就不可能對輪迴產生厭棄心。

我們很多人都承認小時候有小時候的不快樂,長大以後求學有求學時候的辛苦,工作有工作的勞累,種種的辛苦我們都看到,但是即使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部分的人總是覺得這些都沒關係,因為有一個快樂是可尋的,有一個快樂是可以得到的,所以我們每天天一亮眼睛一睜開,一直到一天的結束,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盡量去找得到快樂的方法。從天亮眼睛睜開到天黑眼睛閉上之前,我們都是一直相信有快樂可尋,有得到快樂的方法,我們對這個是始終相信不移的。

當有時候,我們說:「現在大家一起來修行說佛法。」這時候,每個人就開始盤算自己的時間,就想說我這個時間不行,我要做這件事,我那個時間不行,我要做那件事,時間總是排得很滿,因為在你內心深處,可能覺得它比佛法還重要,這就可以推出一個結論:就是你對輪迴是沒有看破的?你覺得去做那些心裡覺得更重要的事情,是可以令你快樂的,至少你覺得做那些事情會比佛法令你覺得快樂。佛法講的是從輪迴當中解脫會有快樂,可見你並不相信這件事,你還是把世間的事安排在佛法之前,如果還在這樣程度的話,就表示沒有出離心,事實上我自己也無法開放所有時間講佛法,這樣看來我們大家都一樣,我們大家在出離心上面都沒有很明確的有出離心。

所以在沒有很深厚的出離心之前,你要說你確實在守別解脫戒,或你確實得到別解脫戒的話,其實是很難的。因為你基本上出離心是不夠的,我們在接受別解戒,有人是重複接受很多次,有人很早就接受別解脫戒,不管怎樣,我們得到別解脫戒的時候,在出離心這方面我們想過嗎?我們真的想出離輪迴的痛苦嗎?這個出離心從我們心裡顯現過多少的時間?也許在求別解脫戒那時,你心裡真的很有心得想要出離痛苦的輪迴,但也只是在那幾分鐘有這樣的心情。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去接受皈依境,都去接受別解脫戒,但是仔細想一想我們真的在守別解脫戒嗎?我們真的有出離心嗎?如果出離心沒有很深刻的情況下,我們真的把別解脫戒守的很好嗎?這是我們應該常常反觀自照的,常常應該不斷的反省、思考,出離心能夠生出來,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說我們在守別解脫戒。

所以我們的別解脫戒是不是非常正確、純淨,就是真正的去看我們有沒有出離心。平常我們就會說我喜歡皈依呀!我皈依的對象是三寶呀!我也對三寶很好呀!我很喜歡三寶所以我也常常去供養三寶,我會頂禮,我會禮拜,但是你想想唸皈依時你目的是什麼?有很多人就說我事事有點不大順利,我身體不大健康,我有一些事情碰到障礙,我皈依三寶求三寶保佑我,讓我這些事情都很順利。很少人是因為說我要出離輪迴的痛苦,我現在來皈依三寶,很少有這樣的心情顯現,所以從這裡來看我們總是希望三寶來解決我們眼前的障礙和痛苦,並沒有真心想從輪迴當中出離而求皈依。所以我們有很多人對輪迴並沒有很徹底的去了解,對輪迴是苦這件事並沒有很確定的去認定它,大部分的想法是說對你說的輪迴是苦我都看到了,我也承認,但是我相信這些會消失的,會沒有的,我有辦法讓它沒有,所以我們總是認為說這輪迴是可以改善的。

如果說我們認為輪迴有可改善,可安居的話,那我們和世間沒有佛法信仰不修行的人其實沒有什兩樣,甚至他們比我們做的更快,比方說一般沒有佛法信仰的人,他們認為說停車很困難,停車位的問題要解決,就想辦法去解決停出位的問題。再想到空氣污染,就想到排放廢氣是一個問題,怎樣讓汽車不再排放廢氣,這些都是在做改善輪迴當中的事情的想法。當我們修行者也認為說輪迴可以改善是有希望的話,那我們與一般世間的想法沒什麼兩樣,所以當我們的想法與世間人想法一致的時候,我們就沒有什麼比一般世間人更高明的地方,所以我們在皈依也沒麼特別的意義,這裡總歸要講的就是,佛教一切基礎在於出離心,出離心的建立在確實看到輪迴的痛苦,確認輪迴是苦這件事,這個都是我們可以觀的部分。

所以大乘修行者基本上是要有出離心,而不是說你生在有中國人或西藏人的地方,你就覺得你是大乘佛教徒,但是依大乘修行者沒有小乘基礎,就談不上是大乘,小乘的基礎就是出離心,再講到大乘最重要檢驗的點,就是有沒有菩提心。小大乘最大的區別不是名稱,而是它實質意義上,實質上要比小乘要有殊乘的地方才能稱大乘。

這種利益眾生的菩提心,並不是有時有,有時沒有就算了事,應該是時時刻刻持續不斷有這樣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菩提心是為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要成就一切眾生的事業,利益一切眾生,講的是所有眾生,沒有一個眾生被遺漏。有菩提心的修行者,他是時時刻刻願意利益一切眾生,沒有一個眾生被他遺漏。當然實際上來說,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拔除所有人痛苦的能力,但是我們說到菩薩戒當中,講到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行菩提心,一種是願菩提心。

基本上一個大乘修行者,一定要有願菩提心,也就是說我做不到,但是我願意這樣的心。雖然實際上,我做不到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但是我心裡願意這樣去做解除眾生痛苦。心理上可以發這樣的願,在修行上也有方法可以這樣去觀,雖然我實際上做不到,但是我可以用觀想的方法,把眾生的痛苦拔除。我雖然沒有辦法實際上給每一個眾生藥,讓他們立刻解除生病的痛苦,我可以觀想承受他們的痛苦,令他們從痛苦當中解脫,至少在觀想上可以這樣做。

這種觀想最簡單可以利用呼吸來修,沒有一個人可以不用呼吸的,所以我們在呼吸的時候,可以順便修行,在把氣呼出去的時候,就想說把自己一切功德,所有快樂,所有善行、善果,全部佈施給所有眾生。吸氣時就想所有眾生的病痛,所有障礙,所有痛苦在我呼吸當中吸進來讓我承受。像這樣不斷去練習,剛開始好像沒有用的樣子,但是長久這樣練的話,就有解除眾生痛苦的能力產生。所以利用呼吸來觀想是最簡單的辦法,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斷氣當中,每天都在呼吸,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呼吸來修菩提心。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盡自己的能力,在做自己能力可以做的事其實也很多,並不是任何的事情都做不到,當然有些超乎我們能力之外的事,辦不到也是沒有辦法勉強的。

當我們在修本尊的時候,其實也有可以利益眾生的機會,比方說我們都會觀收放光,在放光時一方面可以供養諸佛菩薩,另一種觀想就是利用放光清除所有的惡業,所有的痛苦,所有的障礙,這也是利用修行來利益眾生的地方。所以當我們修菩提心的時候,也沒有辦法跑到每一個眾生的跟前,來解除他所有的痛苦,這是暫時我們能力做不到的,並不是說我們做不到。就不要去做它,而是實際情況下我們能做多少就算多少。但是除了實際情況之外,我們還有可以利益眾生的方法,那就是利用觀想,也就是利用心的力量來利益所有眾生。
2H2D 2020-01-11 19:11:27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