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析的現況與發展-1
(一)定義
1.由學科專家檢視書籍,決定主題標目或敘述語,作為主題查詢的檢索點
2.分析文獻或提問內容,提煉出主題概念,確定主題類型、剖析主題結構=>
(二)目的:(承上)分析文獻的主旨內容、建構索引語言與系統
(三)步驟:審讀文獻、提煉主題概念、主題面分析、主題概念轉換、紀錄、審核
(四)深度:分為概括索引(Summarization)、詳盡索引(Deep Indexing)
(五)方法
1.Systematic:一般常見的分類法
2.Alphabetical:以詞彙描述,常見如索引典或標題法
3.Uncontrolled:社會性標記系統,例如個人新聞台的自訂標籤功能
(六)工具
1.分類語言(System):中文圖書分類法、杜威十進分類法、LCC
2.主題語言(Alphabet):中文主題詞表/LCSH/FAST(標題法)、ERIC Thesaurus(索引典)
二.主題分析工具的現況
(一)分類表
1.中國圖書分類法=>中文圖書分類法(2007)
2.DDC:出版WebDewey(2002)
3.LCSH:出版Web access的LC分類法和LCSH
(二)標題表/主題詞表
1.中文圖書標題法=>中文詞表、編目園地、中文主題詞表
2.LCSH
(1)將主題、地點、時間、形式串聯,例如Furniture-US-History-19th
(2)將主題字串加入權威檔、並朝機器操作與Web發展,不會被Google取代
3.FAST (Facet Application of Subject Terminology):分項描述
下一篇:主題分析的現況與發展-2
之前編目工作越看越複雜, 又要懂分類法, 又要懂標題表, 不懂為什麼需要用到分類又要用到標題??
其實分類和標題是互不可缺的兩項重要編目工作, 前者就像學生有班級號和座號, 當要排隊時, 就知道自己該排在哪裡, 而要尋找時, 只要知道他們的號碼, 就可以找到在哪個區塊哪個書架上; 但是這些號碼所代表的意義並不那麼明顯, 尤其是使用類似LCC這樣無意義的分類號, 一串號碼數字是沒辦法直接看出個所以然的(當然熟之分類法的專家還是可以判別, 但圖書館服務的對象是一般讀者).
試想如果是我們自己要查詢圖書, 我們是會輸入一串號碼, 還是輸入相關詞彙呢? 當然輸入相關詞彙! 因此每筆圖書資料除了給定一組分類號之外, 也需要給定一些相關主題, 供讀者檢索, 也供參考諮詢等.
因此, 標題表的重要性之一, 乃補強分類號單一無層面的問題, 而概念化、規範化、組配、語義等特性, 更增加編目時分類組織的意義, 讓每本書除了自己的獨有號碼之外, 更可看出它在其他圖書資料中之關聯、類屬或層級.
"SA的目的是分析文獻的主旨內容、建構索引語言與系統"
過去SA可能純粹只是為了編目,而現在更多的SA更要考量線上查詢的需求.因此SA最直接的目的是在分析文獻內容,但是最實用的目的,應是在建立查詢的系統.
SA的方法中,非控制的社會性標記系統,就像部落格自訂標籤的功能,只是這種功能到底價值在哪裡?在我自己的使用上,我不太會下標籤,變成有時候同一主題的文章,卻在不同的時候下了不同的標籤,這時我會希望能有一個選單來幫助我下標籤.但是這個概念跟對自己的資料夾命名是類似的,只是下了標籤,就不能在改變了,這樣不會比較亂嗎?或許在部落格在新聞台,就是要有個人化的機制,但是對圖書館龐大的資料量而言,這樣非控制的自訂的標籤,是否真有使用的價值?
何謂「前組合式」VS「後組合式」標題?(程麟雅.p.302)
前組合式(Pre-coordinated):檢索前先由編表或標引人員將主題詞組合在一起, 成為描述和表達圖書資料主題的固定標題
後組合式(Post-coordinated):檢索時由讀者利用主題詞進行組合檢索工作
自動化作業之圖書館適用後組合式; 且後組合式的方式是綜合非列舉、是多元非直線, 因此後組合式有成為主流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