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30 21:40:31黑糖潤餅捲

2006資訊組織發展趨勢研討會-2

二.圖書資源編目未來:編目主管應有的宏觀與對策
(一)美國編目趨勢—根據6份報告
1.2005 Marcum在EBSCO Seminar的演講“編目的未來”
(1)LC編目費四千多萬,但大學生不用OPAC找資料,卻常用Google等
(2)LC推“檢索層次”書目紀錄,是為編目的簡化
(3)LC計畫發展電腦自動描述以擷取元資料(self-describing metadata)
2.2005 UC 圖書館期末報告
(1)圖書館無法達到使用者需要的Simplicity和Immediate reward
(2)OPAC僅引領至部分館藏
(3)需協助讀者找到所需,而非要求讀者困難地找尋所需之資料
(4)建議1:改善搜尋與檢索過程(提供電子全文、FRBR顯示、服務跟隨讀者等)
(5)建議2:重建OPAC(提供資源整合檢索)
(6)建議3:採用新編目法(MARC+描述層次/資料目錄格式、只對名稱/劃一提名/日期/地點作權威控制、以自動描述法編目、省去採購與上架間的編目流程)
(7)建議4:建立常設性組織,持續改善書目服務
3.2006 Indiana大學“White paper”
(1)採購方面:電子資源增,印刷資源減
(2)開放學術刊物取得;機構典藏漸普遍;重視特藏並數位化
(3)圖館服務的範圍、層面、項目增加,但營運與採購經費減少
(4)增加使用商業產品和服務(ex.直接請廠商開發軟體)
(5)編目應與其他部門合作
(6)能使用MARC以外的格式編目,準備編目進化
4.2006 Calhoun LC期末報告
(1) OPAC僅用於館藏盤點和提供讀者圖書館藏,而Metasearch和理想仍有差距
(2)應提高OPAC使用頻率,並開發新功能、開發新讀者群
(3)實行:簡化編目(不必要的規則與資料)、多用批次處理/轉錄、FRBR & RDA、提供資源整合查詢、放棄LCSH(以關鍵字取代)、特藏數位化
5.2006 Mann “…A Critical Review”--反駁Calhoun
(1)不應以商業模式評估而忽略學術界需求—非以快速為取向
(2)關鍵字查詢會找出太多不相干的結果
(3)圖館具有提供學者深度研究的專業性
(4)LCSH為有用的控制字彙,是搜尋引擎欠缺的
6.2006 LC停止集叢權威控制—著重數位化館藏發展,卻打亂合作編目的默契
(1)相關集叢失去關聯,collocate(並置)功能消失
(2)關鍵字檢索有困難(字詞太普通時無法找到精確需要的資料)
(3)館員無法得知集叢內的館藏是否完整,可能重複購買
(4)權威控制由PCC(合作編目計畫)其他會員負責,自行維護將增加編目負擔
(二)思考議題
1.用Google檢索可達讀者所需嗎?
Google可以快速查詢,但沒有品管篩選,且無法提供深度資料和collocate功能
2.關鍵字索引取代結構性索引?
關鍵字索引簡單易懂,但可能得到太多檢索結果而不精確;結構性檢索可依項目(ex.作者)查詢,檢索結果較精確,但建立資料較費時,正研究自動擷取技術
3.不需要圖書館目錄?
若能達到Find和Collocate的目的,讀者仍會由圖書館目錄來尋求資源。希望能達到FRBR顯示、metasearch、書目引文等
4.需要MARC嗎?
Metadata的目的在於結構性書目資料、資料間可自動擷取等
5.需要編目規則嗎?
(1)編目規則就是內容標準,可使書目描述一致,由不同機構共同建立書目
(2)編目規則就是編目工作指導原則
6.需要權威控制嗎?
權威控制分名稱和主題兩類,透過權威控制可將互見("see")的字詞連結,比關鍵字檢索有更好的精確率,並達到Collocate的目的
7.客觀的深思
(1)OPAC不容易使用:導致讀者喜歡先用Google查詢,再用圖書館尋找資源
(2)書目紀錄資料未被充分利用:MARC許多欄位在檢索中根本不會用到
(3)網路無字彙控制,檢索結果分散不精確;具有深度、精確的資料仍在圖館內
(4)未來讀者期望的是目錄個人化
(三)重新檢視編目的需要
1.編目的性質與目的:遵循編目規則,描述書目資料、提供讀者檢索
2.現今環境:Open(source & access)、機構性資源普遍化、圖館以外電子資源急速成長、使用關鍵字/結構性索引
3.讀者需求:barrier-free access、列印/下載、服務不斷改善、服務個人化
(四)應有的宏觀與因應對策
1.編目員:以讀者需要為前提;需知道FRBR、RDA等
2.OPAC:改變現今問題,應更具創造性、吸引更多人使用
3.每個圖書館資源都應有其取得途徑,數位化館藏也需編目
4.期望能提供單一檢索圖應(不用換很多查詢方式)
黑糖潤餅捲 2008-05-30 22:07:48

另外還有一句話,應該算是一種信念吧...
&quot協助讀者找到所需,而非要求讀者困難地找&quot

就像企業以顧客至上,其實圖書館員們也應用這樣的心態來期許自己,畢竟圖書館界赫赫有名歷久不衰的學者Ranganathan的五律
(1)Books for use
(2)Books for all
(3)Every book has its reader
***(4)save time***
(5)oraganism
第四項就是為讀者節省時間!

黑糖潤餅捲 2008-05-30 21:57:16

[心得寫在這兒]
社會環境的大變遷,不僅在教育圈引起波動,原來圖書館也掙扎著...
因為圖書館也在人氣指數和自身價值中追逐與收斂
試問自己, 上圖書館or上google? Both!!!
這兩者的出發點原本就不同, google走商業的,圖館走文化的
怎麼可能要圖書館像google一樣講求效益
又怎麼可能要google和圖書館一樣講求深度呢?

所以在筆記中有兩個地方很有意思:
1.Mann反駁Calhoun,認為不應以商業角度(快速)來評估圖書館,而忽略的學術界的需求.
2.OPAC不容易使用,導致讀者喜歡用Google查詢,再用圖書館找資源

這就對了!圖書館不需要去追求專業搜尋引擎的速度,因為圖書館本身就有搜尋引擎所沒有的優勢和特色,不需用速度去跟人家較量.讀者並非習慣用搜尋引擎就捨棄圖書館,真正需要深度研究資源的讀者,根本不可能完全仰賴網路上找到的資料,更何況未經篩選的資料根本不能作為學術研究的根據,沒有人會將知識家的文章拿來寫論文吧!
就像教學一樣,社會再怎麼變遷,身為人師也不需要逼自己上課要像綜藝節目那麼活潑,你的腦袋你的經驗,就是你無可取代的特色,花俏的外在或許能幫助你吸引一些目光和興趣,但除非你也能內外皆金絮,否則追逐別人的專業只是吃力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