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6 18:27:02捐三姑

媒介的幻象與殘酷的真實 ──「核四」─「公投」─「自經區」議題設定完全攻略 (原載於極光電子報May 6,2014)

(本文原刊載於極光電子報2014.5.6 撰稿:Orange Nick)
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27940720.html

這個四月,對台灣來說確實是個「殘酷的季節」。沸沸揚揚的國會佔領行動,在無法搖撼國民黨的情況下,於4/10傍晚經側門退場,大批不願離場的示威者持續佔領立院正門,隔日清晨,遭中正一分局強制驅離,並取消已長期佔駐立院的「公投盟」之集會路權,此舉再度點燃抗爭。另方面抗爭團體以「出關播種」為號召,在全國各地展開「割闌尾(藍委)」行動,同時期,4/15,林義雄先生也宣告將於22日以「落實民主,停建核四」為訴求,進行禁食行動。本文首先藉傳播學理論剖析政府運用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強推公共政策的反民主問題。次探討「核四廠」與「自經區」之間個能源整合關係如何被agenda setting掩護。最後從生態地域的觀點,提出政治與社會間的槓桿點,及其在台灣的特殊性。



媒介的幻象吞噬深化民主的契機


        簡短回顧3月佔領行動至林義雄先生在4月30宣布《停止禁食》這段時期的媒體編碼序列:「反服貿→國會佔領行動(318,324)→411驅離事件→林義雄宣布禁食開啟反核四→搶救林義雄。」

        國民黨為了推動反民主的多項公共政策,透過媒體進行「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擾亂社會視聽、分散抗爭焦點。整個三、四月由大批知識青年發起的抗爭活動之訊息流,被切分成以事件為單位的報導,每則報導皆以獨立事件逐步導引受眾偏離由「反服貿」所深化的政治議題───亦即憲政體制改革與台灣主權自主化的問題,繼之又將「反核四」的政治基礎柔焦化為「搶救林義雄」。難道這一系列行動,不是為了抵抗國民黨威權復辟而發起,這一連串的事件不是共求要求深化民主的政治意識之覺醒?

        從「反服貿」到「反核」並非對一件件不相干的議題進行抗爭。若傳播敘事只聚焦在「核四」或「反核」的標題,並將林先生宣佈禁食之聲明稿主標:「落實民主,停建核四」簡化為「停建核四」,則流動在社會(公眾)的訊息,便會出現一個新的、明確的「斷裂/嫁接」點──咦!突然變成反核?這個斷裂也是一個轉換媒體受眾聚交意識的嫁接點,在殘酷的四月裡,它適時阻斷了「反服貿」等相關概念持續擴散「感染」,使抗爭焦點移轉出敏感的政治中樞。

        318國會佔領行動後,久違的「台灣法理主權」問題戳破「服貿協議」不對等的荒謬本質。不過令馬政府更訝異的是,「服貿協議」竟使台獨意識年輕化,大批參與佔領行動的青年在公開場合高喊「我主張台灣獨立」。對馬府而言,遏制該現象擴散的實際措施,仍是加速ECFA架構下諸如服貿、貨貿、投資保障協議等項的目開放與落實;然而,這些部分暫受「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的牽制。另方面,早在去年10月「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便已送入行政院審查,並預計於11月送立院審查──「自經區條例」遭阻撓與反對,這點當然也在國民黨的預料中。

        掌握媒體制高點的國民黨,深諳議題設定,藉由媒介幻象讓反對者「掠龜走鱉」疲於奔命。當佔領國會行動如火如荼持續展開之際,「自經區條例」各項業務如農業、醫療、教育服務、智慧物流等行業與衝擊報告,已在立院的經濟、財政、內政三委員會舉辦多次公聽會,當整個「反核四」燃燒至高峰期,「自經區條例」已在經濟、財政、內政三委員會裡,分別展開第2次與第3次聯席會,悄悄溜入逐條審查階段。

        這段期間,媒體仲介了一幕幕超越真實的螢幕事件,「蘇朱會談」、「馬蘇會談」、「凱道遊行」、「圍堵立委座車」、「佔領忠孝西路」、「林義雄健康狀況與返宜蘭祭祖」…超越真實?也就是「去脈絡化的reality」,每一段每一幕,彷彿都是當天的獨立事件、與「自經區條例」、與「服務貿易協議」、「貨貿協議」切割成不相連接的台地,當然,中國因素暫時拂散了、群眾暫不談「台獨」了,然而「核四」真能超越真實,脫脈絡化而無關於政治經濟?「核四」在馬邦伯第二個任期裡,有沒有可能是枚鑲嵌到「北東部自經區」的活棋?

殘酷的真實:核四廠實為北東部自經區提供能源整合


        4月28日傍晚5點,「三條順」以3分鐘時間偷渡通過的「自經區特別條例」的前3條條文。該消息首先由沃草的國會無雙監督國會平台現場直播傳出,不過「反核」群眾並未在第一時間立刻意識到「迫切的真實」,因形勢已騎虎難下。

        同時,4/28 行政院發表「核四封存停工非停建,非重大政策變更」的聲明。這聲明的既無任何讓步,也沒有進一步行動。因為它確實沒有立即安置燃料棒運轉的急迫性。馬、江因此可以從容地將「核四」當成一枚活棋,一局令人眼花的佈陣,「核四廠」與「自經區」的鸞鳳關係稍露金銷帳外。

        根據政院所擬定「加速經濟發展」方案,其中「自由經濟示範區」、「ECFA服務貿易協議」、「自由貿易協定(FTA)」是馬連任後的重點經濟建設。既然「ECFA服務貿易協議」短時間內受到牽制,又因馬邦伯「傾中促統」意識形態的優勢主導,所謂的「自由經濟」、「自由貿易」當然是以對中國開放為優先,對馬政府的意識形態戰略而言,這有助於消滅台灣主權意識的抬頭。

        另方面,自2013年8月「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已啟動,增修37項行政法規原本預計於今年3月完成33項。箭在弦上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當然是強渡關山的勁矢。自由經濟示範區的「五港一空」由北而南分別是台北港、台中港、高雄港、桃園航空城,以及北東的基隆港、蘇澳港。其中台北、台中、高雄、桃園航空城,原本就已有相當完備的基礎建設,晚近以來台北、高雄、桃園更有捷運加持。

        展開台灣島的發展地圖,基隆、蘇澳位在島嶼北東部,從現有的人口結構、密度、資源配置、與基礎建設而評量,該區域作為「自經區」的基礎條件是過於勉強的;除了因雪隧、與台北鄰近性、及基隆稟賦良港的天然特質外,在六個自由經濟示範區裡,屬於人口分佈相對稀少、基礎建設相對不足的傳統港市,那麼選擇在這個區域的理由為何?熟悉台灣史的人便知道,基隆、蘇澳是進一步開發東部淨土的橋頭堡,過去如此,今天他們再次貪圖東部的觀光資源,想將中國因素包裹在現代化的發展的外衣下,對東部淨土全面侵染。

        事實上,基隆、蘇澳在海域交通時期的台灣島史上屬同一生態扶養基盤的生活圈。然而台灣特殊的歷史境遇,與國民黨據台後的發展方針──漠視海岸與海洋交通的陸路發展思維──原本繁榮的北東部,其人口與資源受到台北的反吸擴張效應而急速退化、凋零。由於目前建設密度相對較低,在能源配置上分別由新北市萬里鄉的核二廠,與宜蘭三星鄉的蘭陽水力發電廠提供能源。以現有的人口與發展狀況,北東部在短時間內並無缺電之虞,但若要成為「自由經濟示範區」則新的能源配置方案就必須得到解決。

        核四廠位在貢寮,貢寮恰當基隆與蘇澳的中點,北東部設立兩個自經區,使核四廠運轉的必要性大增。然而,這種必要性卻是由於半個世紀以來,國民黨自縛於「憲法」規範,與中華本位意識形態作祟,導致該政權既無能力、也無意願重新根據台灣群島為中心,重新進行以生態基盤為單位的國土規劃,利用各地元固有環境生態與文化特質,進行能源配置、地元產業復興、生態多樣性發展為考量的總體規劃。相反的,國民黨長期以來,以依附發展結構所必然衍生之出口擴張意識形態主導經濟發展,這結果便是將大量優良的可耕農地轉為工商用地、以水泥柏油大量覆蓋孕育多樣生機的泥土,結果便是迫使島國以更大的代價反償其貪婪的開發,核電與因缺乏差異性而凋零的地元產業俱是貪婪開發的結果與代價。

政治始終是經濟與社會生活的槓桿點

        核四廠建案自1980年代迄今,延宕超過20年。20餘年來北東部的發展狀況實際上是停滯的,甚至是倒退的。這並不是因為北東部缺乏地域資源、更不是北東部沒有發展價值,而是因為「政治」格局導致的結果,最終加速了東部與北東部資源掏空、人口外流量、斬扼其地元差異性所交織的生機脈絡。

        國民黨國家發展政策的盲見,始終緣於大中華沙文主義的意識形態,因此對北東部與東部的發展缺乏歷史、社會、生態觀的想像,只能受縛於陸地,以破壞生態多樣性的方式強制入侵,干擾地元殊異性的多樣化發展。早期的國民黨,完全缺乏生態基盤的總體規劃觀,現今的國民黨則在西進傾中的意識形態下,將北東部當成「殖民地租界」在尚無法令規約限制的條件下,便想切割給中國資本濫行開發。歷史上的北東部、東部與日本八重山諸島,分享活絡的海域生活圈,這便是共構海域經濟文化發展的榮景,但他們所做的始終只是對大地強灌水泥柏油、蓋高樓或租或賣,而不是經營地元生態與文化,養成地元生活事業的基礎。

        此時,國民黨企圖改造其依附結構,從對美國的依附、改造成對中國的依附,從ECFA兩岸經合會,到自由經濟示範區,所考慮的無一不是藉著對中國開放,使中國因素直接對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進行全面性中國化的改造。若非如此,甚麼理由「自經區」廠商可以不經任何法律的限制條款,只要「報請行政院核定」即可進行土地徵收、都市計畫變更、及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變更,這荒謬的規劃無疑放任無限制擴張自經區範圍,政府省下區域開發的投資,將台灣島發展交由中資,這殘酷真實將是台灣的「中國化」而非台灣「自由化」!

        經濟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只有在人與人、社會與社會間之種種交換中才能被體現。經濟從不是一個單一的「生產」部門,而是嵌入在社會內部的種種交換管道。現代世界體系下,Nation-State本身就是社會,換言之形形色色的交換管道,即發生經濟行為的管道,主要是在國家的管制下。這種條件下(民主體制),國民對國家政策的監督更形重要,對台灣這個特殊的現實而言,「公投法」恰恰是社會各場域與政治的槓桿點。但目前「鳥籠公投制」的問題,不只是門檻高低,而是一套包含資訊透明、對稱、國民對表決議案的正負結果都有相當理解的監督配套措施,只有人民積極監督政治,才能防堵政府專擅濫權。

        理想上,「自由經濟示範區」由於直接衝擊地域社會,影響自主發展力甚鉅,訴諸「公投」不失為一辦法,但今天的台灣,還未成為一主權獨立的國家,在「國民黨=中華民國」這一黨國體制未被裂解之前,無論政治、經濟、法律、文化、與種種意識形態機關,都受到「黨國體制」的直接支配。「公投法」作為修正代議制度缺失的工具勢必會持續受綁架,正如同這場「殘酷的四月」,集結知識菁英的政治抗暴運動,竟也受到議題設定的稀釋、分散!挽救台灣免於中國化的最後一哩路,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準確的政治判斷,更需要分出不同的戰略側翼,對國民黨的媒體巨獸吐出的議題設定予以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