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1 23:30:09捐三姑

一年容易又到頭之關於「美」與「創意」的年度雜感

台北,2008年的第一天,與所有人感受到的一樣,冷,但其實也只是還好的冷,這島,不冷已經好多好多年了,總記得廿多年前一進入十月便涼意襲人,十一二月便裹得跟粽子似的,而這一兩天我才拿出冬日的厚外套,此前也只兩件衣服,T恤薄外套,其實是令人心酸的無奈,這意味著時尚已隨著我被市場所淘汰而進了收藏箱。

衣服,不只是穿與脫,如何洗如何保存如何量身修改並依年份而修改,這些都須要錢以及敏感度,這夜的衛視電影台恰播了一整晚「穿著PRADA的惡魔」,那種與女暴君工作的顫憟讓我想起許多過往,我還能再回到那圈子嗎?那幾年裡我跟過好幾位所謂的超級廣告明星,一個比一個古怪、孤癖、蠻橫、自私…然而恰巧是那些特質成就了一位所謂創意的獨特角度,以及更重要的,目中無人只有工作的工作態度。

2006~2007是這島國談美談創意談得最洶的兩年,什麼創意產業美力經濟之類的鳥名詞,,無所不致到連電線桿都能遇見它們,但都有同一個毛病,若非失於高談便是失於對實際無知,某個程度上兩者一樣但有本質上的差別,這個差別恰好就是台灣文化產業論調的盲點。

許多許多的大眾是完全不知道「美」與「創意」是兩碼子事的,特別是那些大談文化創意產業的專家學者,根本分不清美與創意是兩回事,業界高層人士當然不會在意那些學者專家如何說,相反的,因為某種文化象徵資本的光環臨身,業界人士便會如乩童般隨意附和些文章,一轉身便會對他們的同僚說:喔我忘了…我剛說了什麼嗎…

是的,正因為這島國的教育與價值觀不曾把對感官誠實這件事放在實踐倫理的天秤上,只以背完了答案獲得眼前的分數或利潤便告任務完成,於是「美」與「創意」的本質性差別無法在任何產業裡被恰當的對待。一旦進入了全球版生產標準化的流程中,「美」的文化政治落差成為溝通的巨大裂隙,鄉下人的美、城市人的美、穿PRADA的人的美、紐約人的美、倫敦人的美、安特衛普人的美、上海人的、北京人的、香港台北東京人的美…一家外商在台分公司很少允許台北方面直接做WORLDWILD的設計、版面安排或廣告,不只是因為台北的美感意是問題,更多是文化政治的問題、市場的問題,所以已最大公約數求取一種標準,這種標準嚴格說實在一點也不有趣,只勉強談得上「對」,因此,在商場上的「美」談的是「對」的問題,也可以說是最大公約數下的政治政確(但不等同應然規範的倫理正確),RIGHT IS GOOD BUT originality,originality是獨創性,但設計市場或廣告市場不敢要originality,他們要的是CREATIVE,也就是就現有的、已被接受的稍作變化,而且只能稍作變化,否則,業界的話語會說消費者看不懂。

文化創意產業雖在這島萌了芽但距離露出草頭可能還需要兩三個世代交替,這個過程可能必須面臨一段幾十年的產業崩潰,(這話只有熟知業界狀況的人士能理解),台灣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企業內部有相當大的轉型問題,以及混淆行銷與公司本體管理的問題,在最近三年倒閉的前十大企業中,倒閉或經營問題並不是如媒體告訴大眾的是某某人捲款幾百億逃跑或跳票等等…這都是枝微末節的現象,這些公司的老闆喜歡受歌頌喜歡距離喜歡看到每季帳面獲利更勝於愛企業本體,於是他們的員工被迫的也只能扮演員工而非協力者的角色。
竄改市調資料、產品喜好度資料、廣告喜好度資料、虛報各環節成本…老闆們的大頭症逼迫他們的員工為保飯碗而扭曲下情,用財務取決人力精省,以壓低員工薪資為獲得利潤的手段之一而非整體人力資源調度與產品研發,下情不能上達創造了大企業家的視界,於是「美」的設計被阻隔在創意惰性上,如同辛普森家庭中的一句名言:I hear not to read。這是求職者面對老闆們心中必存的厚黑哲學,但也是毀滅企業與驅逐社會良幣的一句經典名言。
無心 2008-01-03 17:31:27

元旦那天我也在看
穿著prada的惡魔
因為是第二遍
看到&quot去巴黎前&quot就轉台了
溫情老套的東東
我只看一遍

你寫的企業文化
就像整個台灣的縮影
連教育界也不能免俗~

版主回應
啊其實我已經對這個國不再懷著任何希望,一心只想快點去留學然後移民的想法雖然愚蠢可是工作的那幾年裡,所服務的客戶都是所謂前廿大企業,再睜眼看著那些企業內部問題叢叢卻不願反省自己的問題,只是以不斷壓低工資以及增加員工工時(現在的台北,工商服務業加班是沒有加班費,到半夜一兩點是正常謂之責任制)如此商人統治的國已經不是我們的國了。
我回去當研究生後鑽研了近五百年的東亞海域史,嚇然發現,原來現在與過去共處在同樣的崩潰循環裡,等過些時後再好好寫,這裡只暫時說個現象,原來滿州人王朝與英國的貿易戰爭並不是中國歷史所交的西力東漸如船堅利炮對上老帝國的敗亡,根本不是那樣,而是華南商人與早已盤根錯結交織在整個東亞海域貿易商為了龐大的貿易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與外國貿易商共同作梗讓英國國會通過對滿州人政府發動戰爭。
可以說,日本的選擇極有限的只能已保護自己的商業利益為本而立刻轉向現代化工業形態,以擺脫當時東亞海域上勢力最強大的華商集團,後來我在一本日本夏威移早期移民的日記中讀到,即使在夏威夷華商依舊強大,日本人知到拼傳統運輸貌易或層次低的勞力工商勢必強不過華商巨賈以華人為奴的拼法,因此發展更高層次工業,以現在流行話便是十五到十九世紀,日本當夠了中國的老二,於是來一陣藍海策略徹底擺脫華商集團的競爭成為亞州老大。
望盡過往歷史始知原來生為臺灣人的悲哀不只是認同政治的問題,而是很悲哀的魚肉華人的人就是公論與媒體上最有勢力的人,不全是官員嚴格說是那些吸國民血狹強大資本幌言搞好投資環境喊景氣不好的富商巨賈。
華人也好,臺灣人也好,都因為沒有機會受好歷史、哲學的反思教育,而缺乏公民教養,因此只能以商人的話語當真理...唉不多說了這裡畢竟公共,我還是趕功課去吧@_@
2008-01-03 21: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