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6 12:11:20理查
貨幣貶值代表的含意是什麼?
貨幣在國際上的強弱勢其實是反應該國經濟實力,一個國家在國際間被認為有很高的經濟實力,那麼在貨幣市場的交易中就是屬於強勢的一方,是一種相對值;也是一種絕對值的觀念。
但台灣長期以來以出口導向為其經濟發展的主軸,受匯率變動影響甚巨,也會傾向透過貨幣貶值的操作,增加自身出口競爭力,贏得更多的交易機會以擴大營業額,進而增加更多的外匯存底。
但過高的外匯存底以及弱勢的匯率真的是對國家經濟是好的嗎?如果是,擁有長期貿易逆差以及強勢貨幣的美國為何又是全球第一強權呢?雖然從貿易帳平衡的觀點來看,美國之所以沒有因此崩潰是因為其他各國看好美國的國力,因此將自身大筆的外匯存底來購買美國公債,收取穩定的收益及達到保值的效果,因此美國可以將在國際貿易中流出去的資金逆差,藉由銷售美國公債的管道將資金收回而平衡貿易逆差,達成穩定的經濟體目標。
因此若是撇開將台幣匯率當成是強化外銷實力的操作工具時,其實外匯匯率是很好的一種國力反應指標,匯率的貶值反應的是其他國家的資金對於該國國力的不信任投票,並不是代表什麼好的訊息。然而台灣產業界尚未擺脫既有的思考模式,當外匯累積到某個程度,其他國家認為台灣已經有錢到具備有某些經濟實力,因此要求台幣匯率要能反應出此一事實,但等到台幣對美金的價位從40元一路升值到25元時,外銷導向的台灣廠商卻沒有順利升級,還是以生產同等級的商品在國際競爭,因為匯率的升值,所以其商品報價及生產成本就無法與生產其他相同產品的國家競爭,因此大幅流失外銷訂單。為此引發了第一波台商外移的出走潮,將製造廠房外移到大陸,期望以大陸的低廉生產成本尋求企業生存的契機。
但在中國大陸、印度還有東南亞各新興國家崛起時,相同的生產模式已經不是只有台灣一地獨有,因此用相同的生產條件並期盼用弱勢匯率來創造有利的出口條件,這樣模式所能產生的外銷效果已大不如前,在台灣的製造業必須要思考的是像美國或西歐先進國家,如何在強勢貨幣的政策之下,還能夠讓國內的經濟持續發展,維持強大的國力,重點就取決在於在島內的經濟活動能夠創造出多少的附加價值出來(更有效的資源利用方法),當經濟產出的附加價值愈高、同時愈具有不可取代性時,「MIT」的產品仍能夠在國際市場上保持一定的競爭實力,就如同日本產品一樣,並不會因為其幣值上漲造成其價格上揚,而降低了產品的吸引力。
其實這樣的模式還是脫離不了製造業為經濟活動主軸的思維,像歐洲許多國家並不是以製造業見長的,但仍然還擁有相當程度的貿易順差,這是台灣下個階段應該要思考及效法的方向。從資金的流動來看,所謂的貿易順差其實就是該國的財富因為交易的手段,使得資金從國外流到本國,如果今天交易的標的物不是實體產品,而是文化交流、旅遊消費、知識輸出、服務提供等等的方式,一樣可以讓國外資金流入本國,創造出貿易順差。而美國的模式又是另一回事了,雖然美國也是提供某種形式的商品(債券)銷售而獲得國外資金的流入,但國外資金流入並不是就成為是美國所擁有的資金,購買債券的各國仍保有該筆資金的所有權,只是因為相信這些資金在美國從事投資活動會獲得保障,因此將資金移至美國存放,在資金流動的帳目上雖然平衡,但如果美國的貿易逆差若是全靠這樣的模式來平衡的話,美國實際上所擁有的財富還是在減少中,雖然現金不缺,但都是借來的,是要背負債權以及償還利息的。除非美國能夠利用這些流入的資金,在國際上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而美國即藉由這些經濟價值的產生,而獲得實質財富的增加,除了用來支付應該支付的利息及償還到期債券外,再來填補因為國內消費產生的貿易逆差的財富淨流出,而達成一個平衡、甚至是財富的累積增加。
因此我們可以說,美國的國力之所以強盛,是因為其對於資金的利用與價值創造增加的能力世界第一,因此才足以撐起其龐大的貿易逆差而不致削弱其經濟實力,進而引發貨幣貶值而使得其消費購買力的下降,反映其國家經濟實力的減少。由此可知,台灣的央行習慣用操作貨幣貶值來增加台灣產業競爭力並不是一個正常的作法,其實是變相地讓台灣的經濟力扭曲。在一個外銷導向的國家,相對低檔的匯率是有利於出口產業的競爭力,但卻使得進口業的經營成本處於高點,這不但讓國內的老百姓無法享受到經濟實力進步的努力成果,對於須要進口國外原物料再加工生產外銷的業者來說,相對弱勢的台幣或許讓該公司的報價有競爭力,但卻削弱了採購進口的能力,並且墊高了後續進口原料的成本,如果同時在出口報價不斷削減的情況下,這會使得該公司賺取的生產附加價值空間更形微薄(以美元為計價本位來看),這樣央行干預匯率對該社會來說,並非是百分之百的好處呀!
因此人為對匯率的干預其實算是不良的作法,匯率應該只被視為是經濟實力的妥善反應指標,而政府或民間力量應著重在於改善或提升該國的經濟實力,尤其是創造附加價值的部份,而非透過人為操作讓國內的經營環境維持原樣,好讓原有的產業都能用舊的方式繼續存活下去。或者是放任某些不良的經濟行為產生不去制止或改善,破壞經濟實力後使得匯率貶值,而有利出口業的成長,這都是不對的作法。
[後記]
這篇文章在一年前就寫好,當時並不確定文章裡提的一些觀念或假設是否正確,因此壓著沒有發表,若有錯誤還請不吝指正。不過最近看到我留澳同學的感慨,覺得為什麼台灣人辛苦的工作,犧牲了生活品質與人生,反應出來的國力卻不如澳洲?因此我試著從這篇探討匯率的文章,來解釋台灣能不能擺脫著種賺辛苦錢的宿命,能夠Work Smart!而不是Work Hard。
維持新台幣匯率於低檔,是典型的出口型經濟體慣用的貨幣政策,但國家競爭力的提升要從根本做起,如果能對於資源(可能是原物料、資金或者是文化資產)的利用效果表現得比其他國家要好,該國的經濟情況自然會比其他國家要好,因此匯率就會反應出該國的經濟實力,而至於人為操控匯率來維持出口競爭力老實說應該是比較不健康的作法,是導果為因的。
所以澳洲之所以能夠擁有輕鬆的生活型態,卻仍有比台灣更強的國力(很多國家都是像澳洲如此),我認為可能的概括性答案就是這些國家對於資源的利用效果比台灣來得好,因此他們不需要用辛苦的超時工作來增強自己經濟實力。當然有的人會說澳洲之所以能夠如此輕鬆生活,工業生產活動不發達,仰賴許多農產品出口,是因為他們坐擁金山銀山,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所以就像石油國家組織那些油元國家一樣,光靠賣石油就可以讓全國人民躺著幹,過著安逸的生活。某方面來看,這樣的說法其實也是屬於資源利用的範疇,不過天然資源總有耗盡的一天,我相信這些依賴天然資源致富的國家,有先見之明的早就在轉型朝向開發腦力資源的方向在邁進(例如杜拜),所以台灣若是拿這個理由當成是競爭條件不如人的藉口,其實是太過駝鳥了一點。在同樣缺乏天然資源的北歐,他們是如何同時維持國家競爭力及生活品質的,這點才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
所以台灣或許現在的情況讓很多人失望,也讓很多人不想留在這裡,寧願到別的地方發展,但不代表台灣的問題是無解的。大至國家、小至企業,若是能夠瞭解資源利用效果這個基礎概念,就會明瞭提升競爭力不在於僅僅創造低生產成本的環境與條件,而是找出更有效率的資源利用方法,那才是改善生活品質的關鍵所在。
但台灣長期以來以出口導向為其經濟發展的主軸,受匯率變動影響甚巨,也會傾向透過貨幣貶值的操作,增加自身出口競爭力,贏得更多的交易機會以擴大營業額,進而增加更多的外匯存底。
但過高的外匯存底以及弱勢的匯率真的是對國家經濟是好的嗎?如果是,擁有長期貿易逆差以及強勢貨幣的美國為何又是全球第一強權呢?雖然從貿易帳平衡的觀點來看,美國之所以沒有因此崩潰是因為其他各國看好美國的國力,因此將自身大筆的外匯存底來購買美國公債,收取穩定的收益及達到保值的效果,因此美國可以將在國際貿易中流出去的資金逆差,藉由銷售美國公債的管道將資金收回而平衡貿易逆差,達成穩定的經濟體目標。
因此若是撇開將台幣匯率當成是強化外銷實力的操作工具時,其實外匯匯率是很好的一種國力反應指標,匯率的貶值反應的是其他國家的資金對於該國國力的不信任投票,並不是代表什麼好的訊息。然而台灣產業界尚未擺脫既有的思考模式,當外匯累積到某個程度,其他國家認為台灣已經有錢到具備有某些經濟實力,因此要求台幣匯率要能反應出此一事實,但等到台幣對美金的價位從40元一路升值到25元時,外銷導向的台灣廠商卻沒有順利升級,還是以生產同等級的商品在國際競爭,因為匯率的升值,所以其商品報價及生產成本就無法與生產其他相同產品的國家競爭,因此大幅流失外銷訂單。為此引發了第一波台商外移的出走潮,將製造廠房外移到大陸,期望以大陸的低廉生產成本尋求企業生存的契機。
但在中國大陸、印度還有東南亞各新興國家崛起時,相同的生產模式已經不是只有台灣一地獨有,因此用相同的生產條件並期盼用弱勢匯率來創造有利的出口條件,這樣模式所能產生的外銷效果已大不如前,在台灣的製造業必須要思考的是像美國或西歐先進國家,如何在強勢貨幣的政策之下,還能夠讓國內的經濟持續發展,維持強大的國力,重點就取決在於在島內的經濟活動能夠創造出多少的附加價值出來(更有效的資源利用方法),當經濟產出的附加價值愈高、同時愈具有不可取代性時,「MIT」的產品仍能夠在國際市場上保持一定的競爭實力,就如同日本產品一樣,並不會因為其幣值上漲造成其價格上揚,而降低了產品的吸引力。
其實這樣的模式還是脫離不了製造業為經濟活動主軸的思維,像歐洲許多國家並不是以製造業見長的,但仍然還擁有相當程度的貿易順差,這是台灣下個階段應該要思考及效法的方向。從資金的流動來看,所謂的貿易順差其實就是該國的財富因為交易的手段,使得資金從國外流到本國,如果今天交易的標的物不是實體產品,而是文化交流、旅遊消費、知識輸出、服務提供等等的方式,一樣可以讓國外資金流入本國,創造出貿易順差。而美國的模式又是另一回事了,雖然美國也是提供某種形式的商品(債券)銷售而獲得國外資金的流入,但國外資金流入並不是就成為是美國所擁有的資金,購買債券的各國仍保有該筆資金的所有權,只是因為相信這些資金在美國從事投資活動會獲得保障,因此將資金移至美國存放,在資金流動的帳目上雖然平衡,但如果美國的貿易逆差若是全靠這樣的模式來平衡的話,美國實際上所擁有的財富還是在減少中,雖然現金不缺,但都是借來的,是要背負債權以及償還利息的。除非美國能夠利用這些流入的資金,在國際上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而美國即藉由這些經濟價值的產生,而獲得實質財富的增加,除了用來支付應該支付的利息及償還到期債券外,再來填補因為國內消費產生的貿易逆差的財富淨流出,而達成一個平衡、甚至是財富的累積增加。
因此我們可以說,美國的國力之所以強盛,是因為其對於資金的利用與價值創造增加的能力世界第一,因此才足以撐起其龐大的貿易逆差而不致削弱其經濟實力,進而引發貨幣貶值而使得其消費購買力的下降,反映其國家經濟實力的減少。由此可知,台灣的央行習慣用操作貨幣貶值來增加台灣產業競爭力並不是一個正常的作法,其實是變相地讓台灣的經濟力扭曲。在一個外銷導向的國家,相對低檔的匯率是有利於出口產業的競爭力,但卻使得進口業的經營成本處於高點,這不但讓國內的老百姓無法享受到經濟實力進步的努力成果,對於須要進口國外原物料再加工生產外銷的業者來說,相對弱勢的台幣或許讓該公司的報價有競爭力,但卻削弱了採購進口的能力,並且墊高了後續進口原料的成本,如果同時在出口報價不斷削減的情況下,這會使得該公司賺取的生產附加價值空間更形微薄(以美元為計價本位來看),這樣央行干預匯率對該社會來說,並非是百分之百的好處呀!
因此人為對匯率的干預其實算是不良的作法,匯率應該只被視為是經濟實力的妥善反應指標,而政府或民間力量應著重在於改善或提升該國的經濟實力,尤其是創造附加價值的部份,而非透過人為操作讓國內的經營環境維持原樣,好讓原有的產業都能用舊的方式繼續存活下去。或者是放任某些不良的經濟行為產生不去制止或改善,破壞經濟實力後使得匯率貶值,而有利出口業的成長,這都是不對的作法。
[後記]
這篇文章在一年前就寫好,當時並不確定文章裡提的一些觀念或假設是否正確,因此壓著沒有發表,若有錯誤還請不吝指正。不過最近看到我留澳同學的感慨,覺得為什麼台灣人辛苦的工作,犧牲了生活品質與人生,反應出來的國力卻不如澳洲?因此我試著從這篇探討匯率的文章,來解釋台灣能不能擺脫著種賺辛苦錢的宿命,能夠Work Smart!而不是Work Hard。
維持新台幣匯率於低檔,是典型的出口型經濟體慣用的貨幣政策,但國家競爭力的提升要從根本做起,如果能對於資源(可能是原物料、資金或者是文化資產)的利用效果表現得比其他國家要好,該國的經濟情況自然會比其他國家要好,因此匯率就會反應出該國的經濟實力,而至於人為操控匯率來維持出口競爭力老實說應該是比較不健康的作法,是導果為因的。
所以澳洲之所以能夠擁有輕鬆的生活型態,卻仍有比台灣更強的國力(很多國家都是像澳洲如此),我認為可能的概括性答案就是這些國家對於資源的利用效果比台灣來得好,因此他們不需要用辛苦的超時工作來增強自己經濟實力。當然有的人會說澳洲之所以能夠如此輕鬆生活,工業生產活動不發達,仰賴許多農產品出口,是因為他們坐擁金山銀山,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所以就像石油國家組織那些油元國家一樣,光靠賣石油就可以讓全國人民躺著幹,過著安逸的生活。某方面來看,這樣的說法其實也是屬於資源利用的範疇,不過天然資源總有耗盡的一天,我相信這些依賴天然資源致富的國家,有先見之明的早就在轉型朝向開發腦力資源的方向在邁進(例如杜拜),所以台灣若是拿這個理由當成是競爭條件不如人的藉口,其實是太過駝鳥了一點。在同樣缺乏天然資源的北歐,他們是如何同時維持國家競爭力及生活品質的,這點才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
所以台灣或許現在的情況讓很多人失望,也讓很多人不想留在這裡,寧願到別的地方發展,但不代表台灣的問題是無解的。大至國家、小至企業,若是能夠瞭解資源利用效果這個基礎概念,就會明瞭提升競爭力不在於僅僅創造低生產成本的環境與條件,而是找出更有效率的資源利用方法,那才是改善生活品質的關鍵所在。
上一篇:政客存在的價值
下一篇:令人感到唾棄的減稅廣告
Meg
2010-10-08 10:09:46
版主說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他人---這點真的非常重要
昨天看非關命運時來賓許常德也以類似觀點說出
現代父母生孩子 只是複製自己 而不是尊重一個生命每個生命有專屬於他的一切 .
這時又想到自己對生命的理性觀點
希望每個人要結婚前想想為何?
要生孩子 前也要想想為何?
延續生命很重要 但若無法讓新生命有希望
那麼不如想想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
大衛先生工作20年多年來....應改比我年長吧>
台灣應該是特殊狀況,我們還需要交美國的保護費,那些保護費,很可能就是政府變態干預匯率的原因,導致我們享受不到經濟成長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