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9 02:08:27于善祿

從娩娩工作室《上身不由己》談起

時間:20241128日,周四19:30

地點:水源劇場

 

在過去的半個月內,若以林唐聿作為座標,我看到了兩齣她所參與的製作,一個是再拒劇團《沙拉殺人事件》的演出,另一個則是娩娩工作室《上身不由己》的導演,其共同點是兩者的電子節目冊以及後者的演後導演致詞中,均提及的語言議題:前者強調劇本自日文改編及參與演出的演員,都企圖以盡量全台語來表現;後者則是保留原劇本新加坡在地的華語(普通話)、福建話(方言)、星式英語(Singlish)混雜狀態,聽得出來,五位台灣演員(謝孟庭、周家寬、廖原慶、姜睿明、賴玟君)特地花了一些時間去學仿如彼的克里奧語聲腔語調,還算維妙維肖。

 

這本就該是演員的專業技能之一,演甚麼、說甚麼、像甚麼,君不見國外諸多著名影視演員,每每有機會接演不同種族、階級、職位的角色,特地為該角色的口音、口頭禪、特色聲腔語調而去學仿者,所在多有。近例便有金泰梨所製作、主演的韓國夯劇《正年》,她為了詮釋劇中主角尹正年,特地跑到全羅南道木浦市去學習該角色成長家鄉的口音,即便我不諳韓語,但仍聽得出其與首爾正規韓語語音腔調的不同。

 

這一波由阮劇團等若干劇團所帶起的台語劇(該團自創團起,便很有意識地考量台語表演的適切性,多部作品也均依此構想執行),或者說在2019年文化部正式施行「國家語言發展法」以來,近幾年的確有越來越多的劇場演出,會觸及也會顧及劇中角色的多語狀態,有這樣的創作與表演意識是好的,但問題是有些演員的口音腔調能力仍尚未跟得上,尤其有些說起台語時(因為我熟悉台語,故以此為例),鼻音字總是說得「臭奶呆」,聽起來很「礙虐」,甚至以「阮」、「咱」音為例,究竟是包不包括說話的對象,都分不清楚(「咱」(lán)包括聽話者,「阮」(guán)不包括聽話者,且「阮」偏向女性自稱,帶點撒嬌意味)。或許當代年輕演員,除了聲音、台詞、形體、表演之外,可以再進一步注意口音、腔調、多語。

 

至於鄒文森的《上身不由己》,我最早是在《戲聚現場:新加坡當代華文劇作選III》(郭慶亮、柯思仁合編,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0)中,就已經讀到了(意者可參照https://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0581413),該劇作選共收錄了十八部劇本,《上身不由己》名列第十八部,列序並非指藝術成就,而是創作年代,也就代表該劇本在該劇作選中,可算當時的latest play,根據鄒文森在娩娩工作室的演出電子節目冊中所述,該劇本寫於2009年。我曾經在108學年度第一學期(當時為2019年香港反送中嚴峻期間)於北藝大戲劇研究所碩士班開設過「新加坡劇場專題」課程,前一年娩娩工作室在台首演該劇(2018),而林唐聿則更早在2016年即已擔任牯嶺街小劇場「為你朗讀V——亞洲青年劇作專題」該劇讀劇演出的導演。十五年來,該劇本在新加坡、台灣的創作及演出史,對應著兩地對於性別政策與社會接受的程度,再怎麼說,都再往前一步一步地走著;有趣的是,劇本及演出都還某種程度地保留著當年的新加坡生活語境,以今時今日新加坡英語化的程度回看,似乎已是逝者不復返了。劇本在這樣子的意義上,倒像是活化石般的見證了。

 

 

 

【附錄】

新加坡華文戲劇史年表

 

【按:根據柯思仁《戲聚百年:新加坡華文戲劇1913-2013》(新加坡:戲劇盒、新加坡國家博物館,2013)書中所載,擇要依年代順序羅列。】

 

1905  維多利亞紀念堂(大鐘樓)建成。(頁27

1905-1990  王秋田,1955參與創辦藝術劇場。(頁82

1909-2008  朱緒,主要擔任導演、編劇,也多次參與組織劇團。(頁39

1913  耆英善社在牛車水梨春園上演白話戲,籌募捐款,賑濟廣東省水災。(頁35-6

1914  國風幻境慈善班成立,由書報社共同發起。(頁9

1914-1997  杜邊,左翼戲劇家。(頁57

1915  白話戲劇熱鬧登場。(頁10)養正學校學生組織了一個白話新劇社,初名童子聲,後定名為遊藝園。(頁17

1918  仁聲白話劇團成立。(頁13)活躍於1922-1926。(頁15

1919  青年勵志學社成立,後改名為青年勵志社。(頁15

1919-2004  林晨,編導,1982獲新加坡文化獎。(頁87

1921  新加坡第一個遊藝場歡樂園在丹戎巴葛設立。(頁19

1923  新世界建成開張。(頁19

1924  通俗白話劇團由同仁俱樂部的成員創辦。(頁15

1924-2002  劉仁心,1946參與星洲實驗劇團,1947參與組織中正中學戲劇研究會,1955參與創辦藝術劇場,1990獲頒新加坡文化獎。(頁69

1929  歌舞新劇團組成。(頁23

1930  大世界建成開張。(頁19

1932  愛華音樂戲劇社由不少積極反殖人士參與、成立。1946創辦愛華學校;1948創辦《愛華周報》;1950警察人員查封,走入歷史。(頁47

1934  牡丹歌舞團組成。(頁23

1935  快樂世界建成開張。(頁19)南國歌舞團組成。(頁23

1935-2002  王里。(頁106

1936-2007  程茂德,創立新加坡廣播電台附屬兒童劇社。(頁118

1937  業餘話劇社成立。1939被英國殖民地政府下令解散(頁38

1938  馬華巡迴劇團成立。(頁38

1937-1941  抗戰救亡戲劇熱潮。(頁31-38

1939-2002  郭寶崑。(頁160

1941-1945  日佔時期

1945-1959  反殖時期

1945  星洲實驗劇團成立,以職業演出為目標,朱緒、王秋田、林晨、劉仁心均曾參與其中。(頁55

1946  海鷗劇團成立,杜邊創辦。(頁55

1947  民聲歌劇團由職工團體組織成立。19487月英國殖民地政府頒布緊急法令,演出活動銷聲匿跡了好幾年,影響所及,左翼社團停止公開活動,學校倒仍偶爾還有戲劇演出。(頁46

1947  中正中學戲劇研究會(中正戲劇會)成立,趙如琳擔任導演顧問。(頁58

1947-      韓勞達。(頁147

1952  華僑中學、南僑女中成立戲劇研究會。(頁64

1953  中華女中成立戲劇研究會。(頁64)各華校畢業生組成藝術研究會(藝研會)。(頁71)星華中學教師會劇團(中教劇團)成立。(頁79

1954  五一三事件。(頁66)康樂音樂研究會、麗的呼聲華語話劇研究組成立。(頁79

1955  藝術劇場成立。(頁79

1955-1980  南洋大學。(頁68

1956  歌台職業藝人組成藝人劇團。(頁79

1957  南洋大學戲劇研究會(南大戲劇會)成立。(頁73)藝聯劇團成立。(頁79

1958  國泰製片廠與馬來亞的克里斯製片公司合作,在新加坡開辦演員訓練班,演員包括郭寶崑。(頁80

1959  星洲劇藝社成立。(頁79)新加坡成立自治邦。(頁92

1960  大眾劇場成立,歌台藝人創辦。(頁63)第一屆東南亞文化節。(頁100

1963  冷藏行動。(頁73)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頁921963-1986國家劇場開幕。(頁97

1965  新加坡獨立建國。(頁92)人民行動黨中央文化局成立戲劇股。(頁102)新加坡表演藝術學院(郭寶崑、吳麗娟創辦;1973改名為實踐藝術學院)、1965-1976新加坡廣播電視台兒童劇社創辦。(頁110

1966  國家劇場俱樂部成立。(頁102)文化大革命,影響新加坡左翼藝文團體。(頁109

1967  麗的呼聲兒童話劇組(後改稱少年兒童話劇組,簡稱少兒組)成立。(頁121)成人教育促進局屬下的聖約瑟華文黃昏中學戲劇會成立。(頁136

1970  頗具規模的文化藝術團體被查禁、負責人被逮捕。(頁123

1971  程茂德成立青年劇社。(頁118)實驗劇場、生活劇社、人民協會文工團戲劇組成立。(頁134

1972  南方藝術團成立。(頁1111976改名為南方藝術研究會。(頁126)向陽劇社、春雷文藝研究會成立。(頁134

1973  大路劇社、向陽劇社、葵花藝術團成立。(頁134

1974  星海藝術研究會、長風劇社、長堤文娛團成立。(頁134

1976  新加坡政府援引內部安全法令,逮捕50名被指控涉及馬來亞共產黨地下活動的人,包括郭寶崑、吳麗娟。(頁133

1978  文化部推出「戲劇表演促進計畫」、舉辦每年一次的戲劇節。(頁141)王秋田推動之下,晉江會館成立附屬戲劇團。(頁181

1979  開始頒發文化獎。1982林晨獲得,1985劉仁心獲得,1988鄭民威獲得,1989郭寶崑獲得,1990韓勞達獲得。(頁142

1980  郭寶崑獲釋。(頁159)創藝戲劇團成立。(頁181

1982  十四個華文劇團聯演《小白船》。(頁148)青年劇團成立。(頁181

1983  60年華語話劇史料展、第一屆戲劇營。(頁148)實踐開設第一屆導演班。(頁171

1984  《棺材太大洞太小》。(頁161)聯合報劇團成立。(頁181

1985  文化部改組為社會發展部,推出「藝術之家計畫」,將直落亞逸表演藝術中心改建完成啟用,為戲劇團體提供辦公與排練空間,第一個受惠的華文劇團是藝術劇場。(頁178

1986  蘭陵劇坊《荷珠新配》。(頁157)《單日不可停車》。(頁161)郭寶崑創辦實踐話劇團(1996改名為實踐劇場),林錦雄任團長,新加坡第一個中英雙語專業劇團。(頁164)實踐開設第二屆導演班。(頁171

1987  第二屆戲劇營。(頁154)劉靜敏導演《傻姑娘與怪老樹》。(頁161)社會發展部推出「附屬劇院演出計畫」,為表演藝術團體提供優先訂用政府管理的四個場地(維多利亞劇院、戲劇中心、新加坡大會堂、世界貿易中心禮堂)的便利。(頁178)必要劇場(The Necessary Stage)成立。(頁210

1988  《我要上天的那一晚》、《尋找小貓的媽媽》。(頁161

1989  實踐開設第三屆導演班。(頁171

1989-1996  新加坡華語戲劇團體聯合會(劇聯)成立,鄒文學任會長,韓勞達任秘書長。(頁152

1990  表演工作坊《回頭是彼岸》。(頁157)《老九》、《鷹貓會》。(頁161)郭寶崑創辦電力站藝術之家,新加坡第一個民辦藝術中心,裏頭並設置新加坡第一個黑箱劇場。(頁169)維多利亞初級學院開設高中程度戲劇特選課程。(頁170)戲劇盒、TOY肥料廠成立(頁191),並於1998開始全職運作。(頁200

1991  《○○○么》。(頁163)實踐開設第一屆劇本創作室。(頁172)國家藝術理事會設立。(頁183)華中初級學院校友會中文學會成立。(頁191

1992  《黃昏上山》。(頁163)新加坡國立大學開設戲劇主修學位課程。(頁170)實踐開設第二屆劇本創作室。(頁172)「林仁余和朋友」成立(後改為意象製作群)。(頁195)國家藝術理事會創設青年藝術獎,1992林仁余獲獎,1999洪藝冰獲獎,2000郭慶亮獲獎,2001吳文德獲獎,2005李邪獲獎,2006張子健獲獎,2011蘇佳亮獲獎。(頁222

1994  實踐開設第三屆劇本創作室。(頁172)實踐設立「學生劇場工程」,黃美蘭主持,著重教育劇場。(頁176)舞台雜牌軍成立。(頁195

1993  亞洲演藝節創辦。(頁154)優劇場《母親的水鏡》。(頁157

1995  屏風表演班首度到新加坡演出。(頁157)《鄭和的後代》。(頁161)老牛劇場成立。(頁195

1996  郭寶崑、哈里斯‧沙瑪聯合主持英語編劇班。(頁172)附屬於實踐話劇團的十指幫成立(頁195),1998獨立成團。(頁218)「海燕等人」成立。(頁199)第一部華語音樂劇《雨季》,梁文福編劇,卓金炎導演。(頁214

1997  《芽籠人上網》。(頁163AMP劇場、附屬於牛車水聯絡所的野空間成立。(頁195

1998  賴聲川導演《靈戲》。(頁161)實踐開設第四屆導演班。(頁171)生活實驗劇作室成立。(頁195

1999  《夕陽無限》。(頁163)小劇場、透視劇場、話劇場成立。(頁195

2000  郭寶崑與T. Sasitharan創辦「戲劇訓練與研究課程」。(頁173

2001  戲劇盒開始拓展社區劇場演出。(頁204

2002  濱海藝術中心開幕啟用。(頁183)「郭寶崑節」。(頁225

2003  濱海藝術中心主辦首屆華藝節。(頁157

2004  舊國會大廈藝術之家啟用。(頁196

2005  新戲劇中心黑箱劇場啟用。(頁196)郭踐紅擔任實踐劇場藝術總監。(頁211

2010  戲劇盒與華藝節合作,舉辦「戲聚現場:新加坡華語劇展」。(頁236

2011  實踐主辦首屆「華文小劇場節」。(頁236

2012  九年劇場成立。(頁221)「郭寶崑節」。(頁225

2013  《戲聚百年:新加坡華文戲劇1913-2013》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