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8 12:17:13耀小張

【國語日報專欄】水中的魚,媒體中的你


 

文/張耀仁

 

2003年夏季上映的《海底總動員》裡,小丑魚尼莫(Nemo)被潛水員抓走時,並不知道他將會住進一家牙醫診所的水族箱底。那時候,他還以為身處大海之中,直到目睹自稱「食人魚」的牙醫外甥女用力拍打水族箱玻璃,尼莫這才明白:他已困在四四方方的小框框裡,那是有別於大海的狹窄,也有別於父親馬林(Marlin)溫柔關懷的冰冷。


也因此,《海底總動員》的尋親之旅賺人熱淚,親子之間的管教問題也值得深思再三。但在這裡,我們比較好奇的是:小丑魚尼莫究竟知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水中?小丑魚尼莫是否意識到,大海之「水」與水族缸之「水」的分別?一如人是否意識到:我們其實生活在空氣之中?是否明白,資訊爆炸的此時此刻,我們每天生活在媒體(media)的包圍之中?



車體廣告是媒體、電視是媒體、手機也是媒體──如果沒有空氣,我們將會窒息而死,如果沒有媒體呢?如果缺少媒體的話,我們將無法獲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深情訴說著:「每個男孩心中都有一個沈佳宜。」我們也不知道曾雅妮又拿下了高爾夫球賽冠軍──當然,我們更不可能聽見周杰倫的<水手怕水>、看到新一季的《CSI犯罪現場》,以及小心捷運站裡色狼出沒、走路的時候慎防包包被搶。


凡此種種,說明了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媒體時代,是一個資訊撲天蓋地而來的世紀,而我們生活其中:看電視、打手機、玩臉書,但我們渾然不覺那就是「媒體」,我們還以為它們只是一種「工具」,殊不知,它們承載了大量可能影響我們認知世界的訊息:包括「記者堵問昆凌整形,周董罵白癡」、「婚外情不得已?苦情女判賠八十萬」……每天每天,像魚活在水中那樣,我們深深沉浸在媒體資訊裡,然而我們很少思考:它們是否帶有偏見與歧視?它們是否刻意誇大與包裝?媒體資訊的製作過程是否遭受外力干涉?是否只為特定單位廣告宣傳?是否誘導我們產生購買欲望、刻板印象?


這些思考的面向在在說明,媒體已然取代了我們的眼睛、耳朵、嘴巴,成為我們五官感受的延伸,使我們不再需要遠赴巴黎即可看見「蒙娜麗莎的微笑」,我們也不再需要冒險才能體會極限運動的驚聲尖叫,甚至我們沒談過戀愛就知道失戀很痛苦、擁有NIKE打球超滿足、沒買到《賽德克巴萊》紀念品有夠鬱卒……但仔細想想,「蒙娜麗莎的微笑」只有A3大小、沒有NIKE球一樣打得好、愛一個人就要讓他/她自由跑,這些,我們是否停下來想一想?


因為電視、電腦經驗取代了真實經驗,電影與偶像劇剝奪了我們的想像力,於是我們認知的世界其實也就像小丑魚尼莫的水族箱:四四方方、小小窄窄,沒有寬闊的視野,也沒有真實的情感,久而久之,我們習以為常,直到「食人魚」女孩用力搖晃我們,我們這才意識到:原來我們困在幾公分大小的電視機、電腦、手機螢幕裡,而現實世界離我們越來越遠、越來越扭曲。

 

這就是為什麼小丑魚尼莫必須千方百計逃離水族箱的原因,也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學習理解媒體與媒體資訊:只為了獲得一個更自主、更自由的媒體環境,並打造一個免於暴力威脅、不受歧視以及更公正客觀的資訊世界──這是媒體素養的第一課,也是我們之所以相遇的第一課──因為,你/妳現在正在閱讀的就是「媒體」,以及其中的「媒體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