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4 01:49:56耀小張
【不斷墜落的死亡】吳爾夫’s 墓誌銘
--原載2005年9月號《聯合文學》
文/張耀仁
她很快就意識到初春的河水竟如斯冰冷。
冷冽的水流浸潤著她的衣襬,一點一滴像獸一樣往上爬,一絲絲刺癢的觸感,不是痛,也不是驚愕,而是更接近於拎起貓的後頸的柔軟,那樣飽含了重量卻看見貓的毫不在乎的表情,令她不由得摸了摸口袋裡裝滿的小石子。
小石子一路撿拾過來,早晨的露氣又濕又滑,石子握在手裡像溫熱的生靈,她的心口湧起和她哥哥索比在希臘海邊滿盈笑意打水漂的親愛,或者她母親在康維爾的海岸別墅醒來時,告訴她聽見了「海潮流浪的跫音」——當然,還有她母親死後,她父親以一種「只要小指頭有點疼,整個世界都要毀滅」的暴烈姿態,任性妄為地向他們兄弟姊妹索取同情。
而她又怎能忘記十五歲那年,她姊姊斯蒂娜的猝死?
那彷彿是永遠無法拾盡的小石子,它們一一放進了她的口袋,漸漸成為碰撞的重量,起初不覺得,越來越感到兩邊鼓起的沉墜,連帶她可以聽見一種自倫敦鐘樓躍下,下墜時所發出的巨大聲音:死亡、死亡、死亡一一一連串的死亡襲擊著她,她覺得那像一場永無止盡的風暴,而她躲藏在她姊姊身後,努力要看清楚那究竟是怎麼回事?
她發覺她母親動也不動的腳板如斯光潔,直立的僵硬異常突出於平躺的身體,像標示著不再走路的決心,接連好幾天,她完全無法放心地將腳伸直睡覺。
她害怕和她母親一樣,再也無法醒來。
但這一刻,她是這般無懼,在河水即將淹過她的口鼻的同時,她可以感覺到腳板輕輕摩娑著砂礫的粗糙,她暗自祈求著,希望水流不要將石頭沖散,希望它們能夠變得更加光滑而優美,她想把小石子獻給她母親和她父親。
●關於維吉妮亞.吳爾夫
維吉妮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
永遠的英國第一才女
維納斯美神般柔美而又剛毅的側臉照片,而今已成當代「女性主義」重要象徵圖騰之一
與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T.S.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並列英國二○年代三大現代主義作家
父親萊斯科‧斯蒂芬係《英國人名辭典》編纂者,是正統學者與知識分子,也是自我中心主義者,吳爾夫一生受其影響極大,對於父親又愛又恨
強烈主張小說家不是在描寫物質,而是精神,
反對傳統小說「精密的佈局」,指出「小說家的使命在寫出環境對人心理上所引起的複雜反應,和描摹情感的伸縮奔放」,
長篇小說《自己的房間》、《戴洛維夫人》、《航向燈塔》等,已列入當代「女性主義」必讀文本,
自十三歲母親逝世起。一生深受精神方面疾病所苦,
一九四一年三月廿八日,於奧斯河投河自盡,死後墓誌銘引用一九三一年所撰長篇小說《浪》(The Waves)最後一章之言:
「我將全面迎擊——無可征服、無可撼動的死亡!」
文/張耀仁
她很快就意識到初春的河水竟如斯冰冷。
冷冽的水流浸潤著她的衣襬,一點一滴像獸一樣往上爬,一絲絲刺癢的觸感,不是痛,也不是驚愕,而是更接近於拎起貓的後頸的柔軟,那樣飽含了重量卻看見貓的毫不在乎的表情,令她不由得摸了摸口袋裡裝滿的小石子。
小石子一路撿拾過來,早晨的露氣又濕又滑,石子握在手裡像溫熱的生靈,她的心口湧起和她哥哥索比在希臘海邊滿盈笑意打水漂的親愛,或者她母親在康維爾的海岸別墅醒來時,告訴她聽見了「海潮流浪的跫音」——當然,還有她母親死後,她父親以一種「只要小指頭有點疼,整個世界都要毀滅」的暴烈姿態,任性妄為地向他們兄弟姊妹索取同情。
而她又怎能忘記十五歲那年,她姊姊斯蒂娜的猝死?
那彷彿是永遠無法拾盡的小石子,它們一一放進了她的口袋,漸漸成為碰撞的重量,起初不覺得,越來越感到兩邊鼓起的沉墜,連帶她可以聽見一種自倫敦鐘樓躍下,下墜時所發出的巨大聲音:死亡、死亡、死亡一一一連串的死亡襲擊著她,她覺得那像一場永無止盡的風暴,而她躲藏在她姊姊身後,努力要看清楚那究竟是怎麼回事?
她發覺她母親動也不動的腳板如斯光潔,直立的僵硬異常突出於平躺的身體,像標示著不再走路的決心,接連好幾天,她完全無法放心地將腳伸直睡覺。
她害怕和她母親一樣,再也無法醒來。
但這一刻,她是這般無懼,在河水即將淹過她的口鼻的同時,她可以感覺到腳板輕輕摩娑著砂礫的粗糙,她暗自祈求著,希望水流不要將石頭沖散,希望它們能夠變得更加光滑而優美,她想把小石子獻給她母親和她父親。
●關於維吉妮亞.吳爾夫
維吉妮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
永遠的英國第一才女
維納斯美神般柔美而又剛毅的側臉照片,而今已成當代「女性主義」重要象徵圖騰之一
與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T.S.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並列英國二○年代三大現代主義作家
父親萊斯科‧斯蒂芬係《英國人名辭典》編纂者,是正統學者與知識分子,也是自我中心主義者,吳爾夫一生受其影響極大,對於父親又愛又恨
強烈主張小說家不是在描寫物質,而是精神,
反對傳統小說「精密的佈局」,指出「小說家的使命在寫出環境對人心理上所引起的複雜反應,和描摹情感的伸縮奔放」,
長篇小說《自己的房間》、《戴洛維夫人》、《航向燈塔》等,已列入當代「女性主義」必讀文本,
自十三歲母親逝世起。一生深受精神方面疾病所苦,
一九四一年三月廿八日,於奧斯河投河自盡,死後墓誌銘引用一九三一年所撰長篇小說《浪》(The Waves)最後一章之言:
「我將全面迎擊——無可征服、無可撼動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