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8 16:50:20陳維苓 中西醫師

點鼻子好不好呢?談鼻癵術

鼻癵術後遺症事件 中西醫應有的省思
「鼻癵術」治療的後遺症,引起大眾廣泛的注意及探討。筆者身為中醫耳鼻喉科醫師及講師,今日試著從古今觀點與中、西醫角度,對這事件作進一步探討。

古法點藥 也非一蹴可幾
根據《醫宗金鑑》第六十五卷記載,鼻塞的內服及外治法提到:「此證生於鼻內,形如石榴子,漸大下垂,色紫微硬,撐塞鼻孔,礙人氣息難通。…外以砂散,逐日點之,漸化為水而癒。」這段醫書提到的是,鼻瘜肉和下鼻甲腫脹所造成的鼻塞。事實上,鼻瘜肉與下鼻甲是不同的組織,不僅一般人無法分辨,恐怕很多中醫師、甚至某些西醫師,也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其次,此文中提及,外治法是「逐日點之」,絕非一次可以根治。誠如今日我們遇到的這些後遺症,相信在那個時代一樣會發生,所以古之醫者是以較溫和的方式,來避免這些不必要的後遺症。因此特別強調了需要「逐日點之」,使之漸漸消褪,而不是一下子就消失無蹤。

市售傳統驗方 假貨居多
據文獻記載,中醫對鼻病的外治法較著名的有兩種:一為《醫宗金鑑》的「砂散」,其組成為:砂、輕粉、冰片、雄黃;另一為經驗方的「明礬散」,其組成為:明礬、甘遂、白降丹、雄黃。分析這些藥物,大都為礦石類,如「砂」為氯化銨,中醫用來攻毒蝕瘡:「輕粉」為氯化亞汞,外用為攻毒殺蟲;「冰片」由植物提煉而來,可退黏膜充血;「雄黃」含硫化砷,可以解毒殺蟲;「明礬」為硫酸鋁鉀;「白降丹」為二氯化汞和氯化亞汞的混合結晶,為峻腐蝕之藥;這類較具腐蝕性的藥物(如砂、輕粉、白降丹),在市面上幾乎買不到,或有時買到,也大都以假貨居多,並且價格昂貴。筆者以前在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專任中醫耳鼻喉科醫師時,曾請該院中藥局支援一些研究,即針對上述藥物與西藥硝酸銀的腐蝕性,進行動物實驗與臨床觀察,發現硝酸銀的腐蝕能力要比中藥強很多,而且取得容易,價格便宜,因此,不禁懷疑:這次「鼻癵術」所用的到底是何種藥物,如何能具有這般強力腐蝕的效果。事實上,早期的西醫耳鼻喉科醫師也曾用硝酸銀或三氯醋酸來腐蝕下鼻甲,用以治療過敏性鼻炎以及血管運動性鼻炎,但現在均已摒棄不用,改以電燒或雷射或下鼻甲部分切除術,或以內視鏡手術來摘除鼻瘜肉。西醫在其治療史上,會摒棄化學藥物燒灼法,必有其原因。而筆者針對中、西藥腐蝕性的研究,僅止於學術上的探討,臨床上從不建議病患作這類治療。

腐蝕燒灼 大陸也不用
至於海峽對岸的中醫,用不用這種方式來治療鼻病呢?以這次事件中的業主而言,大都聲稱曾到中國大陸學習這項技術,實令人費猜疑。筆者有幸於去年九月全程接待來台講學的干祖望教授。干老素有中醫耳鼻喉科鼻祖之稱,被尊為國寶級人物,其所在的南京中醫學院附設醫院,在大陸的中醫耳鼻喉科處於領導地位。筆者曾就這類療術請益之。干老明白指出,在大陸上並未使用這類腐蝕性藥物來燒灼鼻黏膜,因大陸的中醫是可以合法施行電燒、雷射這些手術,因此他們只會開內服藥替病患治療,不會用這些外治法。

濫用外用法 後遺症多
造成鼻塞的原因很多,可能是鼻甲黏膜充血或肥厚,也可能是長鼻瘜肉,亦有可能是鼻中隔彎曲,造成某一側鼻腔特別狹小,或是鼻甲骨骼異常畸形造成的阻塞。若是以腐蝕劑來燒灼治療,只能解決一部分因鼻黏膜病變所造成的疾病,並無法解決軟骨或鼻甲骨異常所造成的疾病。再者,有病變的鼻黏膜只佔鼻腔一部分,若是醫者不辨其解剖位置、不明其生理功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囫圇將好的、壞的黏膜一起燒灼掉,甚至連鼻中隔軟骨也腐蝕掉,後果真是不堪設想。正常的鼻腔黏膜有加溫、加濕、過濾空氣等功能,並可產生嗅覺感官,因此鼻病的外治法除了要考慮其病變在整個鼻腔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外,更要保護其他正常組織,切不可濫用外治法,造成鼻黏膜沾連、流鼻血、急性鼻竇炎、前鼻孔閉鎖、鼻中隔穿孔等難以收拾的後遺症。

速食醫療 追逐者不斷
在此讓我們感興趣的是,為什麼會有病患願意一窩蜂去花錢買罪受呢?除了病患醫學常識的貧乏,受誇大不實的廣告誘引外,更要深入瞭解這些病患的心態。這些病患大半已長期飽受鼻病之苦,故其期待的是奇蹟式的復原,因為他們早已無此耐心等待正常的醫療程序,他們要的就是「快速、快速、更快速」,因此他們願意花昂貴的代價,來尋求這些不確定的醫療神蹟。而對那些苦口婆心建議他們接受正規治療的醫師,則棄之如敝屣。
據調查報告指出,在台灣,約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患有鼻病,不是打噴嚏、流鼻水、就是鼻塞、黃鼻涕或頭痛、頭昏等,其中又以過敏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竇炎較為常見。西醫說過敏性鼻炎不能根治,若想根治,唯有用減敏療法。但減敏療法約有三分之一可痊癒,另三分之一可有效改善症狀,但仍有三分之一是無效的,且需連續治療,持續數年之久;相信大部分的病患皆缺乏恆心而中斷治療。肥厚性鼻炎或鼻竇炎可接受手術治療,但也有人開了數次刀,照樣復發,是以手術治療也常叫病患怯步。至於中醫,說是可以從調理體質、加強自體抗病力著手,確實可改善病情,但也非一蹴可幾的,需耗時三個月至半年,甚至更久,病患聽了就涼了半截,那有心思去接受長期治療呢?在現代速食文化主流下,像這般的速食醫療,自然成了新寵;但天下無白吃的午餐,在這速食醫療背後,隱藏種種危機,是大眾不能不慎的。

中西醫失和 語多偏頗
筆者身為中、西醫師,具有中、西醫兩張執照,看到現今醫療百態,實是感慨萬千。見到西醫指責中醫的不是,非議中醫的處置方式,甚至抱怨需要常常替中醫收拾後遺症的殘局。是的,是有些中醫師如此,但這僅是少數,大部分的中醫師是規規矩矩的,盡其本分在治療病患;懇請西醫界切不要常用有色眼光來看待中醫。至於中醫,也常有人抱怨西醫開了不該開的刀,給病患的藥吃出了副作用,或是讓病患反覆發作,卻沒有得到妥善的照料。以這些而來非議、排斥西醫,也是偏頗之行。

摒門戶之見 截長補短 中西醫聯手 根治不難
事實上,醫學不是萬能的,因此中、西醫各有其長處與短處,這兩種不同的醫療才能在現代社會並存不悖。期待的是,中、西醫雙方真的能摒棄門戶之見,以病患病情為最優先考量,結合中、西醫之長,為病患提供最適合的醫療,如此方是病患的最大福祉。在此,試以肥厚性鼻炎來討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可行性。
肥厚性鼻炎患者長期因鼻塞而困擾,遇到夏季吹冷氣或冬天時,則症狀加重,常因鼻塞而致頭暈、頭痛,甚至需張口呼吸,真是苦不堪言。因此,西醫耳鼻喉科便建議患者,應接受手術治療,切除部分下鼻甲,以改善病情。早期因經驗不足,醫師常將下鼻甲切除過多,破壞了原有的生理功能,結果鼻內雖然少了東西阻塞,患者卻仍覺得鼻塞不舒服,甚至感到鼻腔乾燥異常,現在手術技術進步了,且方法也修正成切除較小面積的下鼻甲,或以電燒、雷射來控制,以保存鼻腔正常生理功能。術後病患的鼻塞症狀算是暫時緩解了,但緩解時間長短,則因人而異,有的仍反覆發作,甚或一再接受手術治療仍未治愈;其理何在?事實上,西醫的手術治療無論怎樣先進,也不過是種較安全的「鼻術」,並沒有解決病患的根本原因。因為這些病患大部分是對溫度(尤其是冷空氣)敏感,過冷的空氣會造成這些病患下鼻甲腫脹,而致再度鼻塞,於是病情如此反覆發作。而某些內服中藥正可解決病患對溫度的敏感,因此服用這些中藥一段時間後,常能使這類病患擺脫鼻塞的糾纏。
實際上,鼻病並非不治之病,只是容易反覆發作,讓人誤以為沒有治癒;所以在病患緩解後,須建議病人注意平常生活起居及飲食習慣,減少誘發因素,並促病人多運動、鍛鍊身體,避免病症再發,如此才稱得上根治。
類似「鼻癵術」事件,年年不斷重演,是我們的醫療體系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社會出了問題?期盼大家能用更嚴肅的態度來面對,深信這個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在我們現今社會裡,還存在有更多的醫療怪譚、醫療神棍。希望台灣醫界眾先進捐棄成見,攜手共進、為中、西醫學的結合下功夫,以謀求社會大眾的健康為目標,不要讓我們的同胞再度淪為醫療的邊緣人。

作者:陳維苓 中西醫師     現任:仁美中醫診所院長      
院址:台中市文心路三段138-20號3樓   電話:04-23138067

※本文章內容智慧財產權,屬於陳維苓醫師,請整篇完整轉載。
※對於本文章內容如有任何疑問,歡迎來電洽詢陳維苓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