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3 06:20:07儒商:吉富春

美國復甦真假難辨!?通膨隱憂愈演愈烈



全世界貧富懸殊擴大,有錢人太少,窮人太多

美家庭財富仍弱,難帶動經濟復甦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聯準會(Fed)體系最新研究顯示,經濟復甦、股市反彈,使美國家庭財富逐漸恢復(但是數據有可能造假)然而儘管如此,仍不及上次經濟衰退時損失財富的一半,以至於沒有足夠的消費力量來推動美國經濟復甦加快腳步。

聖路易聯邦準備銀行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從景氣擴張的頂點到景氣收縮的谷底,隨著股市下跌以及房市崩塌,美國家庭在金融風暴後的經濟衰退中,總共流失了16兆美元的財富。

從那以來,按報告中所述,經過通膨及人口成長的調整後,美國家庭迄已回復的財富,平均僅及流失的45%,還不到一半,且大部分回復都來自於股市上漲。

股市上漲的受惠者主要為富有家庭,這意味,其他家庭所回復的財富甚至更少。

美國雖是全球最富有的國家,擁有最多的百萬富翁與億萬富豪。但美國中產階級的財富與其他國家相比,排名不斷倒退,二○一二年已落到全球第廿七名,主因是貧富差距持續擴大

報告因而指出:「認定這次危機及衰退所造成的財務上損害,大體上已經回復,這樣的結論站不住腳。」

聖路易聯邦準備銀行旗下新設「家庭財富穩定性研究中心」的首席經濟學家艾蒙斯(WilliamEmmons)表示,美國許多家庭完全未見回復財富,甚至仍在流失中,而低技能或失業中的年輕人,也可能一直無法回復任何財富。

艾蒙斯推估,股市近來的上漲,意味著對美國的白人、亞裔家庭及年長者而言,已接近完全回復其流失的財富。

聯準會高層官員,包括主席柏南克在內,都已將美國房市的反彈及股市的激漲,指為聯準會(量化寬鬆)政策成功的跡證。

但凱斯(KarlCase)、奎格利(JohnQuigley)及席勒(RobertShiller)等知名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美國家庭受財富減少的影響遠大過受財富增加,如房價意外下跌1%,會使消費支出常態性減少0.1%,而房價上漲1%,只能使支出增加0.03(肇因於有錢人太少窮人太多)。



數據“煙霧彈”,美國復甦真假難辨

所謂的“”,是許多人證明美國經濟良好勢頭的常用工具。但真相是,他們先把預期設置得很低,然後數據出來就說:遠超預期

  

美國最近自相矛盾的各項數據,使美股創半年最大周跌幅,也導致全球頂尖金融機構的分析自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美國經濟“煙幕彈”趨勢恐將更進一步發展。據媒體811日報導,高盛終於忍不住了,拋出“美國經濟數據在愚弄投資者”的言論。有分析稱,包括各大金融機構在內的許多分析師,也是出於自身利益,有意推動市場動盪。

美國經濟數據的發布方有政府各個部門,也有金融機構、專業數據公司、諮詢公司等各類機構。資本市場,尤其是二級市場,常因某個數據的發布而造成動盪,波及全球市場。目前,尚無法判斷美國數據的不確定性給全球經濟造成了多大損失。

繁複的數據中,對美國股市和債市影響最大的一直是GDP數據和非農就業數據,而現在這兩項數據對分析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可靠性都受到了質疑。

高盛表示,首次公佈的非農就業數據和GDP數據所含關於未來GDP增長走勢的信息量很少,還不如地方聯儲的製造業指數。對此,高盛首席經濟學家Hatzius分析,首次公佈的經濟數據與全面修訂後的數據差異很大,也就意味著數據公佈時市場反應可能與實際經濟情況相差甚遠。而且,盲目的投資者會使某些本不那麼重要的數據造成市場巨大動盪。

政府數據的前後矛盾確實明顯,以今年一季度的美國GDP增長率為例,年初公佈的初值是增長2.4%,而到修正時卻成了1.1%GDP增速被“砍了”一大半,降幅54.1% GDP增速的每0.1個百分比的變動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影響之深遠都不言而喻,更何況如此巨大的出入。數據本身的不確定性使投資者難以確定數據所反映的經濟本質,從而進一步助長投機心理,造成市場不符合常理的過度反應。例如,高盛分析也表達了同樣的“糾結”,高盛一邊說無法判斷美聯儲政策,一邊又說市場過度反應並非不理智。高盛首席經濟學家Hatzius分析,“最近公佈的16.2萬新增非農就業數據與一個在18-20萬之間的數據之間的差距太小了,無法判定美聯儲官員是否應該會作出重大的政策改變。”但他同時又說,”但如果投資者相信這個差距將主導美聯儲的政策,那麼市場的過大反應,也並非不理智。”

最重要的是,分析師的利益驅使,使許多金融機構發布的觀點可信度值得懷疑。作為獨立的國際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約翰·羅斯義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有政府背景或有投機需求的分析師,常斷章取義地用數據蒙蔽大眾。

'遠超預期',這是許多人證明美國經濟良好勢頭的常用工具。但真相是,他們先把預期設置得很低,然後數據出來就說遠超預期,但這個數據本身是否真的說明美國經濟的強勢復甦?很少有人認真去分析。“約翰·羅斯義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舉例。

除了利益驅使,分析方法本身也存在結構性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說,“美國經濟的基礎,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而政府仍在採用舊的預測模型。”科斯諷刺CBO與美聯儲“笑話頻出”,CBO是美國官方預測中心,它的預測是美聯儲制定相關政策的依據。

對於美聯儲的“笑話頻出”,科斯分析,正常情況下,潛在GDP增速,是平滑掉經濟波動後,一個經濟體的正常增速。然而,在CBO模型估算中,仍把“回到4%的潛在增速”,作為基本假設,但矛盾就在於,危機過後,美國的潛在GDP增速,已經不可能高於4%

 

“貨幣戰爭”:何來贏家

 

就在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因為一些央行獨立性受到政府威脅而警告全球匯率政治化將引發貨幣戰爭後,122日,日本央行宣布採取迄今為止最激進的量化寬鬆措施。緊接著,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在當天的演講中表示,2012年英國第四季度的GDP增幅“遠不及”第三季度,暗示必要時應採用更多量化寬鬆措施,對經濟進行刺激。這不得不令人擔心,貨幣戰爭會在今年如期上演。而事實上,在澳新銀行大中華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看來,貨幣戰爭早在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大開印鈔機時就開始了。而歐洲央行也緊隨其後,推出了多輪量化寬鬆政策。如今,隨著日本和英國的加入,全球貨幣戰爭的硝煙愈發濃烈。分析人士指出,這勢必將引發新一輪通貨膨脹及資產泡沫,給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管理帶來壓力。

註: 通貨膨脹與資產泡沫的區別在於,通貨膨脹為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漲的過程;而資產泡沫則是某種資產的市場價格水平相對於理論價格的非平穩性向上偏移過程。根源上看,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是過多貨幣追逐較少的商品的結果資產泡沫是由於不符合經濟現實的買賣行為導致的資產價格高估。

  

“貶值競賽”等同飲鴆止渴

  ■ 袁源 王麗穎

一場貨幣貶值競賽已經開始,全球化似乎成為了一場貨幣貶值向外輸出通膨的過程。

近期,日本“無限量”購買金融資產的寬鬆貨幣政策在全球金融市場上掀起波瀾,這一超過美聯儲的寬鬆行動再次引發市場對於全球“貨幣戰爭”的擔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央行已祭出相當於6兆美元的資金。

美國奧本海默貨幣基金投資組合管理人阿萊西奧·德朗基斯認為,其實從20108月美聯儲啟動QE2之後,全球就已經處在貨幣戰爭之中了,現在戰爭還將繼續下去。從供需關係分析,經濟復甦關鍵要看市場需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場是全球化的,對市場的爭奪也是全球化的,而貨幣貶值只能在短期內幫助一國爭奪市場。經濟學家指出,面對長期萎靡而且不均衡的經濟復甦局面,很多國家都可能採取措施壓低本國貨幣價值,以便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相對較高的投資收益率將吸引資金流入,這樣會推動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升值,同時帶來輸入性通脹,這一後果自然成為新興經濟體加快入市干預本幣以尋“自保”的理由。自日本的無限量寬鬆貨幣政策推出後,已經引發韓國、俄羅斯、泰國等央行領導人的警惕,他們開始密切關注自身的匯率變化,並“揚言”不放棄對本國貨幣升值採取措施。

與此同時,德日高官之間圍繞貨幣貶值的口水戰也證明“無限寬鬆”同樣也將傷及歐洲國家利益。在事關歐元區經濟健康的關鍵時刻,歐元區國家尋求借助更強勁的出口來提振復甦。而如果多個國家尋求壓低本幣匯率,隨之而來的局面將更難以控制。

近年來,國際上有“競爭最低點”之說,指的是一旦出現貨幣戰,各國就會競貶為最低者。如果發達經濟體真能通過貨幣貶值刺激經濟增長,增加進口,對世界經濟亦不失為好事一樁。但另一方面,“雙刃劍”效應可能證明競相貶值到頭來只是“飲鴆止渴”。

貨幣戰對世界經濟合作構成了巨大挑戰,加強政策協調變得越發重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近日呼籲:“全球化讓所有國家變得更加相互依賴,因此,必須有更多的全球合作。”



“安倍經濟學”實為鞏固政權打基礎

  無限寬鬆

  只為拿下參議院

  ■ 本報記者 袁源 發自上海

這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安倍時代。隨著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再次上任,提振經濟被提升至日本政壇的首要議題,而安倍內閣金融寬鬆的政策效應也開始顯現,市場一掃長期的低迷不振狀態,呈現出股價上漲、日元貶值的“安倍行情”。然而,種種美好或許只是“曇花一現”,解決困擾日本20年的經濟問題途徑也並非“寬鬆”一條。

  “安倍行情”藏憂

去年12月以來,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已貶值8%。目前,市場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日本的股市上揚局面將會持續一段時間,今年3月底前有望攀升至11000點。

安倍晉三成功推動日本央行大幅調整貨幣政策後依舊雄心未減。 123日,安倍表示,下一步還要找一位比現任央行行長白川方明更認同自己觀點的新行長。而下任央行行長的有力競爭者武藤敏郎已經表態,在逆轉日本通縮的戰鬥中,央行應考慮所有必要的政策選項。

從後市看,隨著白川方明和多位副行長的任期結束,日本央行將更能貫徹安倍倡議的無上限寬鬆計劃。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專家龐中鵬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安倍經濟哲學”就是要出台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政策。安倍要想鞏固政權,贏得7月份的參議院選舉,就必須兌現重振經濟、擺脫通縮的承諾,而日本的經濟現狀也逼迫安倍必須走“寬鬆之路”,別無選擇。

124日,日本財務省公佈貿易統計初值顯示,2012年貿易收支逆差為69273億日元,刷新了1980年因第二次石油危機創下的最高紀錄。至此,日本已連續兩年出現貿易逆差,充分證明出口創收這一日本經濟的主心骨已開始動搖。日本共同社分析,出口下滑和進口增長對日本經濟造成雙重打擊的局面在2013年也難有改觀。巨額逆差反映出將出口收入用於投資的日本經濟增長模式面臨嚴峻挑戰,而推出有效可行的經濟發展新戰略成了安倍政府的緊要任務。

為了不使貨幣政策和經濟刺激計劃的效果立刻消失,安倍政府將在6月底前製定出激發民間活力的經濟增長戰略。這份力爭推動“製造業復甦”的增長戰略能否為日本廠商重塑國際競爭力指明道路將成為焦點。

  寬鬆效果有限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永中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安倍的無限度寬鬆政策雖有助於形成通貨膨脹預期和改善通貨緊縮狀況,但實際效果有限。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實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國家,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已達數十年,但始終未能解決通貨緊縮問題。

美聯儲長達4年的寬鬆政策或許能夠為日本央行提供“前車之鑑”。美聯儲近日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9日,美國銀行業存款規模歷史性地上升至9.243萬億美元,這個增長規模恰恰與美聯儲給銀行系統注入的流動性規模相近。從美國主要銀行的存貸款差額也可以得出同樣結論。有分析人士推斷,美聯儲4年內通過量化寬鬆釋放的流動性基本上囤在了銀行內部,而沒有切實地流入實體經濟。

此外,日本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很可能導致日本主權債務繼續大幅上升。對沖基金HymanCapital Management合夥人凱勒日前表示,日本當前的債務總額為政府稅收的24倍,日本政府每年將稅收的25%用於支付債務的利息。而如今,日本政府開始將通脹目標設為2%,政府利息成本將相應增加,安倍的政策只會令日本債務危機爆發的那一天提前到來。

龐中鵬則認為,安倍的“寬鬆政策”主要是為贏得7月參議院選舉所做的政治考量,7月份的參議院選舉就是一道“分水嶺”。如果在參議院選舉中自民黨獲勝,自民黨就完全控制了日本國會,享有在國會的絕對發言權,那麼,安倍就可能成為兩年以上的長命首相。屆時,安倍的無限寬鬆政策就可能轉變為“有限寬鬆”。

  解決通縮建議

而對於解決日本通縮問題,龐中鵬也提出了4點建議。

首先,單一的貨幣寬鬆政策往往很難有效。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財政槓桿,實施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減稅”可以刺激私人投資,從而增加總需求。

  其次,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2012年,日本許多電子產品生產商(松下、索尼、夏普等)出現巨額虧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產品絕對過剩。為了抑制這種過剩,就要進行產業結構改革,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例如開發新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研發節能產品等。

第三,日本各大媒體要加大宣傳,激勵普通百姓增加消費、鼓勵結婚生育孩子等,媒體要展示給民眾經濟發展的前景,給民眾以生活向上的信心。日本近年來通縮的一個重要社會原因是民眾緊縮腰包、增加儲蓄、不去消費、年輕人不結婚,即使結婚也不要孩子,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的話,通縮情況將永遠無法改變。

最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給日本邊遠山村的老百姓(沿日本海沿岸的各縣是日本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可靠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使他們放心地去購物消費。

  美日經濟圍堵

  中歐抱團突圍

  ■ 本報記者 王麗穎 發自上海

與其將挑起“貨幣戰爭”的髒水潑向日本,倒不如說這是美國精心策劃的一場經濟陰謀戰。美國經濟危機只度過一半,即將個人和企業債務轉移到政府和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上,而另一半是美國政府和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必須縮減債務,成功的前提就是美元必須繼續作為全球結算和儲備貨幣。

美國正很好地利用它在全球的兩大“鷹犬”——英國和日本:處於歐盟中的英國在打擊歐元的戰役中頗為積極;位於亞太的日本正通過釣魚島事件為美國的經濟戰開路。通過打擊歐元和挑起東亞爭端,導致資本為了避險源源流入美國,增加了美國的資本,降低了負債率,同時拉動了經濟增長。與此同時,挑戰美元地位的歐元、人民幣、日元都受到了打擊,可謂一舉多得。

此前,歐元集團主席容克已經開始抱怨歐元匯率“危險的高”。挪威和瑞典官員也分別表達了對匯率的擔憂情緒,暗示歐洲決策者已經開始考慮匯率上漲對經濟帶來的額外成本。

除了歐洲國家受到影響,新興經濟體也遭遇到輸入型通脹的威脅。

“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過去10年來增長逾4倍,但近幾年受到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趨勢影響,匯率又遭遇貶值和升值威脅,金磚成色略顯黯淡。尤其是印度,去年以來,GDP增長大幅下滑,國內通脹嚴重,同時面臨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的困擾。部分比較悲觀的經濟學家甚至將印度看作“新興經濟體中第一個會崩潰的國家”。

面對量化寬鬆導致的全球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出現的新一輪反彈,中國經濟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上升。倫敦前副市長約翰·羅斯義認為,與歐洲一樣,中國對日本的寬鬆貨幣政策束手無策。惟一能施壓日本的國家就是美國,但美國目前正打算與日本合力圍堵中國,維護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政治以及經濟霸權地位。雖然日元貶值有利於日本產品出口美國,看似對美國製造業不利,然而,美國政府為了推進跨太平洋貿易合作(TPP),也在適度接受日本的條件。歸根結底,這次貨幣戰爭的本質其實是美國政府利用日本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在向中國施加經濟壓力。不過,中國並沒有被逼入死胡同。為了遏制日元的瘋狂貶值,中國必須限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過快,以免陷入雙重被動局面。此外,這次日美髮起匯率戰主要針對的是歐洲和中國,這為中歐建立合作關係創造了空前機遇。

  央行失獨與時俱進?

  ■ 本報記者 王麗穎 發自上海

央行獨立性現在成了全球最熱的話題。匯豐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金表示,央行獨立性或許真要走向窮途末路了: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台後,為了改善國內通縮現象,多次施壓日本央行,先是威脅修改日本央行法,再逼迫央行提高通脹目標至2%;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則打算通過替換該國央行行長,為寬鬆的貨幣政策鋪路;英國卡梅倫政府為了讓央行更聽話,打破百年慣例,​​首次聘用外籍人士、加拿大現任央行行長卡尼於6月接替現任央行行長默文·金。那麼,此類事例還會繼續擴散嗎?央行獨立性還需要繼續維持下去嗎?

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近日不僅警告日本切勿利用過度的寬鬆貨幣政策將利率政治化,並再次炮轟歐洲央行的直接貨幣交易計劃(OMT)。他認為,OMT計劃將經濟改革的解決寄希望於各國政府,這會導致歐洲央行喪失其原本應有的獨立性。在魏德曼看來,央行的角色應該限於製定獨立的貨幣政策,但自金融危機以來,太多央行都在自己的職責中加入了危機管理者的角色(台灣也是)。歐洲央行先後執行了3輪低息長期再融資(LTRO)項目以及價值2113億歐元的債券購買計劃(SMP),並長期保持低利率政策,為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以降低歐債危機對市場流動性造成的衝擊。魏德曼認為,歐洲央行在救助歐債危機的過程中為市場提供了過多的流動性,“當前的低價融資會降低政府執行改革的決心,貨幣政策只能購買時間,就像止疼藥一樣,非但不能徹底消除病根,還會引發風險和副作用”。他形像地說,“滅火不應造成水災。

而在很多人看來,保持央行獨立性的觀點有些過時。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就認為,央行保持獨立性是毫無必要和不可能實現的。在他看來,大家對央行的獨立性期望過高,實際上,央行獨立性與經濟表現並無聯繫。他舉例稱,金融危機已經證實,央行獨立性越缺乏的國家,經濟表現越好,比如,印度、巴西等國的央行,做的就比美歐日這些強調央行獨立性的國家好。

分析人士稱,不少發達國家之所以用政治手段破壞央行的獨立性,是因為這些國家面臨巨額的預算赤字,通過擴張貨幣政策,會降低公共債務赤字的比例。好在目前通脹危機並未出現,所以仍然存在寬鬆空間。但從全球市場來看,此舉將會引發道德危機,發達國家通過貨幣貶值轉嫁危機輸出通膨,讓發展中國家飽嚐痛苦(台灣將深陷其中)。

  貨幣戰爭?你想多了!

  ■ 本報記者 王麗穎 編譯報導

當你發現這個世界單調得只剩下不斷貶低自己的時候,也許一切都沒有了意義……

全球央行的不斷寬鬆措施讓貨幣貶值的新聞已經變得不再新鮮。對於貨幣戰爭愈演愈烈的趨勢,多數市場人士備感憂慮,然而,路透社財經評論員Felix Salmon卻絲毫不擔心,“我們不難發現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真正擔心的是什麼,毫無疑問歐元強勢對於歐元區的經濟是不利的。按照意大利裕信銀行經濟學家Marco Valli的測算,歐元匯率升值10%,歐元區經濟增長將放緩0.8%。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危機前,歐元的匯率相比日元依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魏德曼有一點說對了,那就是日本央行多少變得有些政治化,其獨立性也自然不比從前。”

Salmon看來,並沒有任何央行真正意義上加入到了貨幣戰爭中,“我們看到的貨幣升值貶值只是不同經濟體的增長預期差異與利率變化所導致的結果”。

日本央行企圖通過無限寬鬆的措施來改變日本人天生的通貨緊縮觀念,但這種政策的失敗概率遠高於成功的概率,如同過去十幾年的日本政策一樣。這一次的政策看起來規模太小,時間太晚了。 Salmon甚至認為,日元還應當繼續貶值。

至於央行的獨立性問題,當涉及到全球央行聯合行動的時候,央行便不應該保持獨立,因為它們越獨立,效率就越低。事實上,上一個我們能想到的能力強、保持獨立性的央行行長是美聯儲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吹起了兩次巨大泡沫的人,在大部分時間裡放任政策自由的人,將利率長期維持在過低水平的人。

 

結論:

目前全球利率水平仍然非常低,並在可預見的未來依然將維持在超低水位,這也恰恰是當前全球各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取向,也可以說是全球的政策取



(悄悄話) 2013-09-09 20:25:39
(悄悄話) 2013-08-21 17: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