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人是狼還是羊?佛洛姆辯證人性善惡的經典/埃里希.佛洛姆 —(雖然人心難測,別,人心惶惶)
[內容介紹]為什麼作惡比行善容易?
佛洛姆直視人心的自戀與暴力
佛洛姆談人性真相的經典・《愛的藝術》姊妹篇
出版60年・全球暢銷200萬冊・全新繁體中譯本
「惡」企圖使人倒退:熱愛死亡、想回到母親的子宮、自戀。
「惡」企圖消除人類獨有的特質:理性、愛、自由。
「惡」不僅專屬人類,而且還是悲劇性的。
一個人「惡」的程度,就是他倒退的程度。
人類為什麼想戰爭、熱愛死亡?為什麼在高度工業化的社會中,人類對生命漠不關心?為什麼人類社會瀰漫暴力氣氛?佛洛姆認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被理解與找到解決的方法。
他在《逃避自由》探討自由,並處理施虐癖、受虐癖和人類破壞性的問題;在《愛的藝術》談人類愛的能力、活出有創造性的生活;在《人心》則從「愛生命」為出發點,進一步論述人性之中的惡,以及人如何在善惡之間作選擇。
佛洛姆認為人有以下三種心理特質,會形成暴力取向的「衰敗症候群」,繼而導致個人的精神疾病,乃至大規模戰爭、屠殺(希特勒便是最好的例子):
.戀屍癖:這種傾向意謂著痛恨生命、熱愛死亡與機械事物、沉迷過去,崇尚「殺人的能力」。
.自戀:除了是個人對自己的過度關心,轉換到群體自戀便是對某種偶像的崇拜,可能促成群體的團結,但也因此成為煽動暴力的因素。
.亂倫固著:特指對母親,男女皆可能發生。人對「母職人物」形象的依戀,可能轉移至宗教、民族、血緣,既渴望又畏懼「母親」的保護,導致失能。
佛洛姆認為:人性善惡並非單一取向,絕大多數人都必須不斷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只有自己才能決定向善或向惡發展;個人唯有足夠的覺察、愛生命,才能擺脫惡性傾向,得到自我的前進與發展。
導讀
冀劍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本書特色]
本書雖完成於六十年前的冷戰高峰年代,但當中關於人性的分析與描繪放到今日仍然十分適用。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讀者勢必可以對應當今政治、社會生態中的許多案例與人物,同時也能自省我們在面對道德衝突時,是否還保有選擇良善的自由。
[名人推薦]
羽茜(作家)
吳黛菁(成人思維教練、兒童思考老師、哲學諮商師)
周偉航(哲學博士、時事評論員)
鄭凱元(哲學新媒體創辦人)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作家)
[作者介紹]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
二十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以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聆聽的藝術》、《存在的藝術》、《健全的社會》、《人類破壞性的剖析》等,對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建立影響深遠。
[目錄]
【導讀】 一場驚心動魄的閱讀旅程
前言
第一章 人︰是狼還是羊?
第二章 各種類型的暴力
第三章 衰敗症候群討論(一):愛死亡和愛生命
第四章 衰敗症候群討論(二):個人自戀和群體自戀
第五章 衰敗症候群討論(三):亂倫固著
第六章 自由、決定論與取捨論
[句子摘錄]熱愛生活而創造性強的人即使受傷、受辱、受損,光是因為他過著樂觀創造性的生活,便足以讓他忘卻從前受到的傷害。
全心全意熱愛生命的人,會被生活的經歷與在各領域的成長過程所吸引。他會選擇建構而不是維持現狀。擁有好奇心、願意接納新事物、新發現,而不是從舊有事物中找安全感的墨守成規。對待生命的態度是實事求是的,不是機械性的。
自由是一種態度,成熟、充分發展心智、豐富於精神創造的人其性格結構成部分「自由人」就是一種內心充滿愛、有創造性和獨立的人。
任何謬論,只要被說謊者有意傳播說得夠多次和得到權勢者支持,其影響力,都可讓大眾深信不疑—獨裁者、煽動家一向如此。
創造生命,就是要超越生命像是「擲出來的骰子」那樣的偶然狀態。
戰爭一旦開始,各國政府便會設法煽動民族自戀,以作為成功發動戰爭的必要心理條件。
人只有徹底擺脫自戀(包括個人自戀和群體自戀),才能達成心智成熟。
所有自信所應具備的共同特徵,即以透過自身的努力所完成的任務和獲得的成就。
一個完整的人,並不需要透過自戀外在物質來補償性超額滿足。
科學取向和人本主義可以克服自戀並提供極大的幫助。
為了選擇善,我們必須擁有同理心,如果我們對他人的痛苦、關懷的目光、鳥兒的歌唱和青草翠綠植物喪失感受的能力,再多的自我覺察也無濟於事,如果人變得對生命無動於衷、麻木不仁,那麼人類就是自取滅亡。
為了選擇善和生存,人類,我們必須擁有覺察別人痛苦的同理心。
[讀後感想]你是相信人是羊、人是狼?你容易被人唆使、操控、情勒、洗腦、從眾、跟群嗎?本書破除二分法,而由社會行為觀察個人乃至群眾,人心難測、人是複雜的,而人生是必須做選擇的,當你必須做選擇時,你是能負責任的自己做選擇承擔,還是聽從別人的意見再推卸責任的情緒巨嬰,作者直指惡使人泯滅良心的退化各種感知能力,並以希特勒為實例,書中以希特勒的人格特質為「衰敗症候群」,以著名名人、哲學家、科學家如:富蘭克林、蘇格拉底、牛頓...等,為「成長症候群」,你相信努力有用嗎?還是有時相信、有時想偷懶的休息而左右搖擺型;還是完全不相信也不想努力的認為努力是平庸的平凡人在做的事,自戀者有自以為血統種族優勢莫名自我優越感,看別人是蔥、自己卻裝蒜,看低別人捧高自己,任憑一張謊話連篇的謬論嘴、一場場煽風點火情緒的洗腦演講就能剷除異己、統治世界如:希特勒;我們大部分平凡人大都是中間值取向,而成長症候群是特別有信念相信努力的複利作用,一分天才、九十九分努力;而作者指出自戀者有分遊戲型只是想炫耀其技能比別人強,而病態的反社會自戀者容易自我膨脹、自吹自擂,把獨裁者民族優越感那一套路變成自我優越感的領導能力領袖地位的拉幫結派群體自戀,反社會的病態自戀者喜歡被簇擁著並組織化團體盲目自戀者們鼓吹自我優越感驕傲自大高人一等的同類人互相吹捧壯大惡勢力、排外、剷除異己,他們的感受並不客觀而是主觀自我意識作祟,負面情緒主導的憤世嫉俗、嫉妒、凶殘、無理、詛咒、辱罵、人身攻擊、暴力傾向...等,作者指出公眾人物有名有權有勢有影響力者更應謹慎發言,有所本的就事論事、實事求是,因為其影響力將帶領著盲目相信的跟隨者走向善或走向惡性循環,如果我們秉持開放且學習心態提升認知,以人性將心比心同理心來看待所有人事物,更謹慎客觀的發言,也許我們可以用狼的警覺性保護自己,但用羊的和善對待他人:自我認知自己的缺點反思檢討改進,自我學習驅動、心智成熟,情緒穩定,成長型思維改進自己,更好的前進;如何避免從眾被洗腦,不要加入自戀自我優越感自我至上封閉,一言堂的社群,不會進步,無益身心,如孔子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小心花言巧語的吹捧、「同而不和」;成長型思維,懂得擇友,畢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事般的一視同仁、人人平等、以人為本,各自擁有不同角度獨立客觀的見解、集思廣益,子曰:「和而不同」,有益身心健康提升認知,好的心態,接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覺察人間風景,溫暖的人情味、鳥語花香、星辰大海,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莫言曾說:「人性的醜陋就是,在無權、無勢、善良的人身上挑毛病,在有權、有勢、缺德的人身上找優點。」
金恩博士在林肯紀念碑下:「希望人們不再因皮膚顏色受累,而是因品格內涵來受人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