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8 04:24:40仲冬

台灣工人

記得曾讓我的醫學生看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大家除了轟笑一場之外,很難有反省與迴響。說實在話,對如此年代久遠,畫面粗劣的黑白老電影,學生能耐心看完,而且笑了,我即應當滿足,不應再苛求什麼體會,像:我們今天的生活樣態,不是從來如此的,我們進入這樣的生活方式才短短幾十年,很多人會因為這樣重大的改變不適應,或受苦、生病。
學生太年輕,對他們的生活方式視為理所當然,他們出生以前的世界,在他們眼中,如同唐朝、宋朝一樣遙遠,甚或不曾存在過,他們為甚麼要去關心?何況他們大多出身中產以上家庭,跟本沒去過工廠,也不認識工人。
現代化過程中,台灣的工人生活改變如何?依據維基百科,1960年代,台灣政府面臨財政困難、外匯短缺及失業率偏高問題,極需發展外銷產業。時值歐、美、日等國家製造業外移,因此台灣政府陸續施行「外國人投資條例」、「華僑回國投資條例」及「獎勵投資條例」等,並設立加工出口區。高雄加工出口區,為世界首創兼自由貿易區與工業區兩者之長的綜合園區,成立後2年餘區內已呈現飽和狀態(80家投資廠商)。於是1968年繼續籌建楠梓加工出口區,於1973年建成。當時在加工出口區上下班時間,皆可見到成群穿著作業服的男女作業員,創造出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53][54][55]
個人有幸於1968-69在楠梓附近的一家醫院工作,見識過當時上下班工廠附近腳踏車排山倒海而來的盛況。
工人來醫院大多因為受傷,譬如男工鐵紗進入眼睛,女工被煮螃蟹的水燙傷等等。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女工長髮被捲入機器,初診時候我不在場,據說血流滿地,頭皮撕落僅剩一寸連住頭部。見到她時已經痊愈來換藥拆線,她用四周僅存的長髮盤旋包裹紗布及傷口,戴大型軟帽,不知者完全看不出受傷。這個女工容顏美麗身材苗條,是當時時髦自信的女工典型。其時女孩走進工廠,一般人家再找不到女傭,我想對台灣而言,真是快快樂樂走進工業化。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生活點滴」

上一篇:星巴客咖啡

下一篇:星巴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