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2 12:27:25李董

台中港全記錄(二)

特別輸入港口---新高港

是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台灣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割讓給日本,日本為阻止台灣與大陸政經、社會、文化的聯繫,限制台灣船隻航海大陸,梧棲港被日人列為「特別輸入港口」,規定凡是從廈門、泉州運來的貨物,都要遠赴台北淡水納稅,才可以開返的規定,至此梧棲港不振,終至廢港。

世事難料,在西元一九三六年(昭和十年),日本人因為在台灣島內籌設的南北縱貫鐵路運輸已經飽和,而基隆、高雄南北兩大港口又沒有辦法負荷更多的貨物,所以,只好在基隆與高雄兩港之間起了興建新港口的計畫,並且開始再度評估鹿港和梧棲港各項建港條件的優劣比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初期,為了配合日本「南進政策」的軍事擴張需求,於一九三八年(昭和十三年)三月十日,發佈「台中州梧棲港築港計畫」,預定以十年時間完成建港。一九三九年(昭和十四年),日本「中部港築港工事事務所」在梧棲二保(今下寮里)正式成立,並且由圖子武八擔任所長,在九月二十五日正式舉行盛大的中部港築港開工儀式。

開工儀式舉行當天,港埠旗幟飄揚,巍巍高聳的牌樓矗立,來賓如織,達觀政要名人雲集,地方顯貴更是高朋滿座,算得上台灣歷史上的大事。

在正式動工前,還先行鋪設甲南至梧棲的鐵路,以便運輸材料和大甲溪石材,一九四0年(昭和十五年)十一月,將中部港(梧棲港)定名為「新高港」(因為日治時代將台灣的玉山稱為新高山由於玉山比日本的富士山還高,所以日本準備把這座港呈獻給他們的天皇,所以將中部港改為新高港。)並且公布了「新高港築港計畫圖」及「新高港築港概要」,計畫中開闢新高港為漁業、商業、工業的大港。

由於新高市是以新高港為吞吐港,所以藍圖並擬在台中市開鑿一條運河,由南囤南通新高港口,同時還要規劃符合國際標準的六十公尺寬的公路,並架設有軌電車,而當時開發大甲溪百萬千瓦的水力發電計畫,主要就是為了供應「新高市」的工業用電。

當日本總督府在一九四一年(昭和十六年)一月十四日發表「新高港都市建設計畫方案」,計畫中要將沙鹿、梧棲、清水三鎮合併組成「新高市」。日本人更在新高港建築燃料廠作為進軍南洋的補給站,為了戰事,為了天皇,梧棲港裡人員漏夜趕工是常事,港區一片忙碌,希望能盡快發揮軍事用途。然而日本軍國主義在極端擴張下,將戰線快速由中國大陸擴張至整個太平洋和中南半島,導致在窮兵黷武下,腹背受敵。當時期,戰爭初期日軍獲勝時,為因應戰事所需,更曾動員鄰近鄉鎮萬餘民眾擔任義務「保甲工」積極趕建。

但是後來,日本軍隊在太平洋戰事不利,新高港迫於無奈,於一九四四年(昭和十九年)七月正式停工,截至五年前的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五日由小林躋造總督親自主持的基石沈放儀式,總計完成百分之六十的築港工程,但是大戰末期,新高港更曾遭受美國軍機嚴重轟炸,自此不得不在眾人的期盼下劃上休止符。



他山之石TVA

光復初期,政府接收已經滿目瘡痍的台中港,但是由於地理位置的適中,所以福建泉州、廈門及浙江溫州等地的船舶依然往來於此。福建、廣東來的船是裝運水泥、鋼筋等建材,而由梧棲港出航的船隻則載送著香蕉、鳳梨等農產品去大陸。梧棲港的風光再現,光是三十四年與三十七年間,梧棲繁華的景況再度達到高峰,酒家茶樓多達三十餘家,船頭行有二十餘號,足見繁榮景象之一般。

但是在國民政府接收後,雖然曾經隸屬省交通處,但是幾經人事的變動,也曾經在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五日,台中港復健工程一度正式開工,也舉辦了隆重的開工典禮,但是在一連串政治軍事風暴中,台灣與大陸海運中斷,為保衛台灣海峽的安全,再加上韓戰的爆發,台中港只得再度封閉。

政府四年為一期的經濟發展計畫在民國四十二年正是開始執行,但是要發展工業,能源的供應勢必被排在第一位,發源自中央山脈的大甲溪,由於河川水霸,流經崇山峻嶺,而且蘊藏著豐富的水資源可供發電,所以早在日治時代,日本人就已經有所規劃和做過初步建設,也因此,身為大甲人的台電公司協理朱江淮先生認為,大甲溪的開發可以仿效美國TVA(及美國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簡稱TVA)之綜合開發計畫。

民國四十三年七月,經由台灣省議會第二屆第一次會議十五位議員聯名提議,朱江淮乃邀集李晨鐘先生及中部地區省議員共同推動,提議希望政府能夠實施大甲溪開發計畫中包括電力開發、擴充灌溉、水庫蓄洪、開發農林、增強交通、開闢港埠及中部區域計畫等七大項。並且於民國四十四年三月三日,正式成立「大甲溪綜合開發促進委員會」。
促進會成立後,旋即向中央各機關上建議書,建議在港口建設方面,強調以本省四面環海海洋型島嶼,海洋交通最關重要。而大甲溪開發後,不但可以避免流沙的淤積,也從而可以建立新的工業都市,以振興工業、商業、漁業、造船業及航運業,所以建築台中港的地方呼聲,再度提升。九月,聯合地方縣市各級委員與鄉親,更組團分別向立法院及經濟部請願主張:一、開闢台中港已貨暢其流,二、興建工業地區及都市已發展工商。

民國四十五年十一月,又經過政府各部、會的協力規劃,將「大甲溪綜合開發促進委員會」改為「大甲溪工作處」,並且由孫運璿先生擔任工作小組召集人。主要工作為:一達見大壩的建立,一為台中港的重建。

民國四十六年,西元一九五七年,是時擔任建設廳長的朱江淮先生,向當時的台灣省政府周至柔主席建議:早日重建台中港。也不論先後做過的「水工試驗」,或於一九五九年民國四十八年春天曾經進行的台中港工程計畫實驗「漂沙試驗及堤防布置試驗」,抑或是因應大甲溪上游電力的開發完成,擬定的「築港計畫」或是「台中港工程規劃報告」,更還要加上「台中港請願團」的請願,即由台中港重建促進委員會於一九六八年編印的「重建台中港之經濟價值分析」,一九六九年編印的「重建台中港專家學者意見及各界輿論集要」等,重建台中港的計畫,在在成為中部地方人士的重要心願。

民國五十八年,西元一九六九年八月二十一日,行政院第一一三四次院會通過優先興建台中港為國際商港、淡水港次之,並行文抄知有關部會。九月七日,當時省政府主席陳大慶至梧棲巡視,並且聽取有關開港工程簡報。為配合台中港附近的都市發展,擬定梧棲港區都市發展綱要計畫,包括都市發展範圍、模式、工業區、住宅社區、交通運輸系統、公共設施以及土地利用之釐定,並在十月二十二日與相關單位代表召開第一次聯繫會議,會議中建議將清水、梧棲、沙鹿、龍井四鄉鎮的都市計畫修訂為「特定區」,另外,為了解決台中港闢建後的用水供應,也決定在石岡興建蓄水壩,灌溉之外,尚且可以供應台中港的公共給水。

民國五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正式成立「台中港建設委員會」,負責督導建港工作。民國六十年二月一日,「台中港工程局」正式成立,首任局長是原任海軍總司令部後勤署長,曾主持左營軍港擴建與金門登陸艇碼頭建造,對港灣工程具有相當經驗的陳鳴錚將軍,副局長為王知勵先生,王副局長並兼總工程師,負責建港港務的積極進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