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4-23 00:47:25魯柏

經營自我的靈性生活

大死一番再活現成~

一、前言:
隨著年紀漸長,父母的年老衰病,生活環境的惡化,社會不安等種種因素,令人常常惶恐著,「明天和死亡不知哪一個會先到」。然而人人都避談生後事,總是遭遇時才悲痛逾恆,驚恐得手足無措,我們為何不能「善其生」且「善其死」呢?
二、告別,可以快樂
知名女作家曹又方在90年12月5日舉辦了一場「快樂生前告別式」,邀請所有的親朋好友來參加。她說「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為什麼要用悲傷的態度來面對死亡?」 是的,為什麼生就該歡喜,死就該悲傷?以致於這個社會對於不能強求的事仍要用盡氣力去追求。因為強求”生命”,於是挑戰上帝創造複製人;也為避開”死亡”而用盡方法來延長生命,醫學科技日新日益--只是生命的品質又如何呢?
曹又方決定有尊嚴地死,不願再接受拖增時日而又痛苦的各種化療,她希望多些時間處理個人私事,主導自己的生命至最後一刻。她希望,如果你愛我,請在我生前告訴我,我現在就要聽到這些鼓舞人心的話,也許,因為這樣的勇氣,才可以置死地而後生。
三、經營靈性生活
死亡,被當成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因為它象徵著你眼前的快樂,努力,關係全都要化做烏有。只是若沒有死亡,綿綿無盡期的生命,難道就能賦予眼前的所有更珍貴的意義嗎?那麼,我們到底為何來走這一遭呢?既會死?何必生?
根據國內一項以安寧病房實證資料為基礎的研究指出(石世明,2000),人的臨終由於身體的毀敗和自我的消融,將會帶來「靈性」的開顯,這是自然發生的過程,不是一般宗教認為必須透過宗教訓練才能達到,但修行者藉著破除自我,或許可以接近體悟靈性的境界。石世明說,這項研究讓他了解「修行」的重要,因為臨終病人是被迫消除自我,而一般人藉著消除自我的修持,就可以學習經營靈性生活,對生命的意義也會有新的看法。
四、結語:
無論生命長短,所謂的生命品質不是可以抓在手中的幸福與擁有,試想,別人看待生命的悲喜,就是我要體驗的嗎?或者我只是苟且沿襲眾人的情緒反應,根本不願反觀自己對生命的領悟?如果我們的悲喜都是如此一致,那,你、我、他之間,活著或死去究竟有何不同?
我相信,唯有體悟到此身非我有,清楚地主導自己的生命角色,努力在生命持續時經營靈性生活,才能讓死亡成為個人人生的完美句點。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