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 21:33:54斷捨離

楞嚴經 0046 ~ 0050集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46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上一次講到,阿難尊者誤以為見性在四天王宮往下看,好像這見性見量很大,好像沒有障礙;回到精舍裡面來,我們能見的見量很小,於是在這裡起了懷疑,是不是我們的見性被牆壁遮斷?還是在房間裡面這見性縮小?到房子外面它就放大,是不是可以放大,也可以縮小?或者是被障礙物所夾斷?前面世尊已經教給他方法,這是一種誤會、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見性清淨本然,哪有大小、舒縮?大小、舒縮之相是物相,不是見性。所以佛告訴我們,「更除虛空方相所在」,見性無礙的真相就大明,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

.

性是空的,相也是空的,所以它不礙;如果說性是空的,相是有的,有跟空一定妨礙。我們這裡一個茶杯,這是個相,它在此地當然就佔空間,佔這一塊虛空。我們把這杯子從這裡拿到這裡來,試問問這個地方虛空怎麼辦?這虛空到哪裡去?杯子拿走了,這裡應該空出一塊才對。你們有沒有看到虛空裡頭這地方空了一塊?剛才在這裡是個圓的,我再拿個方盒子到此地來,圓的虛空跟方的盒子,又適應不適應?這都是問題。如果說物相是實在的話,那就會產生這個現象。為什麼會沒有這個現象?物相當體即空,這個道理有幾個人能參透?諸位果然明白一切萬相當體即空,你還有什麼執著?你還生什麼煩惱?自然心開意解,清淨心、平等心當下就可以證得。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47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上一次講到「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關鍵實在是在這一句。我們凡夫就是不能轉物,而為物所轉,當然身心兩方面處處都有障礙。所謂轉物,上一次給諸位說明過,就是轉見相兩分,物就是指見相兩分,轉見相兩分就是自性。我們通常講物,大家立刻起的一個概念,色法是物、相分是物,而不曉得見分也是物,這就是我們怎麼想轉都轉不過來。為什麼?見相都是物,我們只看了一半,要想轉那一半,另外一半還不知不覺,那這一半怎麼能轉得過來?相從哪裡來的?從見來的,轉見才能轉相。在四分裡面講,轉見分才能夠證得自證分,證得自證分這就是禪家所講的見性;換句話說,確實見到見相兩分本來面目,禪家所謂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指見相兩分,這才叫轉物。「則同如來」,就同於如來一樣的見解。在大乘佛法裡面,通常我們講轉識成智,就跟這一句經裡的意思一樣,「若能轉物」,它用兩個字「轉物」,一般我們講轉識成智。就是修淨土法門的同修也離不開這個原則,淨土宗的法師平常教諸位念佛,尤其在佛七裡面,我們常常聽到有一句口頭語,叫「放下萬緣,提起正念」,或者叫「放下身心世界」,那是什麼?也是轉識成智。

.

轉物就是放下,見相兩分都放下,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這才能轉得了物,才能成得了智。成智也就是提起正念,在念佛門中叫正念,這個地方講則同如來,提起正念就則同如來。可見得話有許多種說法,境界原來是一個,沒有差別、沒有高下,也沒有等級,是一樣的境界,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果然能夠到這個境界,受用就不可思議。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我們常常能看到那些見了性的大菩薩們,所謂「妙性圓明,六根互用」,這個作用不可思議。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48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現在你看西洋,佛法也傳到西洋,連日本的佛教跟我們中國佛教不一樣,日本佛教所走的路線是分別、是執著,在經典裡面分析、研究,搞的是這一套。現在所謂是科學的方法,那個科學的方法用在佛經上,給諸位說,佛經變成科學,不是佛學,要懂這個道理,無論你怎樣去分析、怎樣去發明,不能開悟;換句話說,你把三藏經典都研究透了,你的煩惱不能斷,我執不能破,有什麼用處?小乘的目的破我執,大乘的目的破法執,這是成績。小乘見思煩惱,見惑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取得小乘初果須陀洹的資格。外國的佛學博士很多,試問一問他,八十八品見惑他斷了幾品?不但一品沒有斷,還要增加多少倍。為什麼會增加?分別、執著、妄想而增加,愈迷愈深。我們看看佛經,拿《楞嚴經》來說,釋迦牟尼佛不是跟阿難在分別、在辯論嗎?你要仔細看清楚,他們的辯論,道理愈辯愈明,辯到最後是統統放下,所以阿難才開悟;如果辯到那個結論就執著,那就壞了。辯到最後有沒有結論?沒有結論,到最後你看「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理明白了,妄想斷了,分別、執著捨棄了,這樣才入不二法門,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

.

經,永遠不變的真理,我也跟諸位說過,經沒有講法的。如果說這個經有講法,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有所說法;可是佛明明說,他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法,可見得經是沒有講法的。沒有講法就無諍,有講就有諍。你這樣講法、他那個講法,就要打架、就要諍,無講就無諍。為什麼叫無講?經都是破除我們疑惑的,疑惑破除,心清淨、心定了就不諍。諸位要記住這個原理,它不是增長我們分別的,它是消除我們分別;不是增長我們執著的,它是破除我們執著;不是增長我們妄念,它是消滅我們妄念。如果我們錯用了,增長分別、增長執著、增長妄念,這叫什麼?古人有一句話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照著這個文章來講解經的意思,三世諸佛都流眼淚喊冤枉,真的喊冤枉。大家要曉得,我在這個地方講也是講而無講,你們諸位在這裡聽是聽而無聽,諸佛就歡喜。我要在這裡是有說有道,你們在那裡是有聽有聞,諸佛都流眼淚。這就是佛法跟世間法完全不相同的所在,所以拿世間的方法來研究佛法,那佛法都是世間法,絕對不是佛法。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49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物相在我們今天看就是植物與動物,相分;見精就是精神的這一部分,一個是講心、一個是講物,實在講很不容易劃清楚。你要是問為什麼不容易劃清楚?在佛法裡面講很簡單,因為性與相是同一個根源的。我們眼前所能夠感覺到的精神的世界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的世界是阿賴耶的相分,這兩分都是從無明業相裡面轉變出來。諸位稍稍要是懂一點唯識的道理,就曉得佛法將這個問題解釋得很透徹,這是一切眾生凡是觀察到這個現象一定會起疑惑的。

.

聽了佛的開示,不執著、不分別,這才是悟,悟才能得其真相,迷總是偏在一邊,這個也就是講大乘或者一乘佛法裡面困難的地方。在本經我們看阿難尊者,阿難的確是相當聰明,我們看到他的聰明程度、他的智慧,確實是比我們高很多。他為什麼不開悟?就是佛法裡常講的隨語生解,佛一說,他馬上隨著這個言語就起解,就起分別、就生妄想,這是阿難所以不能開悟的地方,這個我們通常講的死在言下。不隨語生解這個境界就高,那是回什麼事情?就是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所謂反聞聞自性就是不隨語生解,所以能夠得到真相,「性成無上道」這是得到真相。在「二十五圓通」當中,實在觀世音菩薩提供我們最好的修行範例,我們應當細心的去體會。這一段之前,世尊因阿難不能辨別見分與相分,所以就教他在物相裡面去分析,把精明淨妙見元分析出來,如同物相一樣,清清楚楚指給我們看看。諸位要曉得,物相裡頭有沒有見?當然有見,如果沒有見,我們怎麼會見到物相?雖然有見,可是你又分析不出來,這裡面有兩番的辯論,這是第一番。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50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在這個地方,我們曉得與會的大菩薩們多的是,也許諸位要問,為什麼要文殊菩薩做代表來啟請?這裡頭也有表法的作用。文殊在菩薩眾中他代表的是智慧第一,就跟在聲聞眾裡面的舍利弗一樣,聲聞眾代表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弗,菩薩眾代表智慧第一的就是文殊菩薩。他來代表就暗示這是最高的智慧,才能夠來討論這個問題,解釋這個問題,接受這種教誡。同時,文殊菩薩所代表的根本大智,這是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到的。善財童子的老師就是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會下成就根本智然後才出去參學,從德雲比丘開始到普賢菩薩,所謂是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圓滿後得智。但是諸位要曉得,根本智是文殊菩薩,如果沒有根本智就沒有資格參學,這是一定的道理。

.

『世尊』,這底下就是文殊菩薩代表大家說明迷惑的處所。再叫著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是假設的話,「前緣」就是前塵的意思。這個意思是講,果然色空等象要就是見性的話,應當在一切物相當中指出來見精,為什麼又指不出來?『若非見者應無所矚』,如果一切萬相當中沒有見性,應該見不到萬相。文殊菩薩這個問話裡頭就已經把事實說得清清楚楚,但是這個意思確實有相當的深度。

.

經裡面的道理完全明白,這叫解悟,解悟是什麼?茅塞在哪個地方曉得、明白,但有沒有去掉?沒去掉,沒能拔除。拔除掉就是證入,那才有用處;所謂悟入,入佛知見、入佛境界,這才能夠得到真實受用。如果不能夠回光返照,換句話說,解悟都達不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