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 21:34:14斷捨離

楞嚴經 0041 ~ 0045集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41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喪本受輪』,「本」就是前面講的本妙、本明、本淨。凡夫對於本妙、本明、本淨不相信,不肯承當,而妄認緣影之心,就是第六意識,以為這是自己的真性,這大錯而特錯。不但第六意識不是、第七識不是,第八識也不是,第八識的見分,我給諸位講,是第二月,還不是真月。我們今天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帶妄之真,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的見分,你要直接用這個見分,直接用見性,還不能帶阿賴耶的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統統要離開,這個時候才是見性見法性,這是到了百尺竿頭,把這一分虛妄再離開那就是純真無妄。我們這個經文講到最後「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是純真無妄。第九以前所講的都是帶妄之真,最後一番是講純真無妄,明心見性的道理、方法,十番顯見就講完了。諸位說佛法難,實在講佛法不難,說不難你又放不下,你放下就不難,不放下那是難極了。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心,《華嚴》裡面教給我們的,放下妄念、放下妄心、放下邪見。記住《金剛經》裡頭說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放下是正確的,不放下是錯誤的。

.

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是愈簡單愈好。蓮池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教念佛法門,就有人問他,你老人家教人家念佛怎麼念法?「我教人家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你老人家自己怎麼念法?「我只念阿彌陀佛,念四個字。」別人就問他,為什麼你教人六個字,自己念四個字?他就說出個道理出來,南無這兩個字不是名號,南無翻成中國意思是皈依、禮敬的意思,加上這兩個字,皈依阿彌陀佛、禮敬阿彌陀佛,這是教一般人跟阿彌陀佛結個緣。為什麼?他不一定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客氣一些。他說,「我決定求往生西方,不要加這個客套,用不著客氣。」四個字比六個字容易攝心,這是諸位必須要曉得的。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42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這是接著前面,佛跟我們講眾生見量差別不同。在如來究竟果位上見量與法性是相等的,確實是無所不見。法性自從一念不覺而起無明以後,這個見量就不完全,隨著眾生迷有淺深。像前面所舉十地菩薩,見無量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還是有個數,還不是圓滿;等而下之,二地見千界,初地見百界,阿羅漢能見一個小千世界,眾生所見的那就非常有限。

.

我們在講堂也跟諸位說過多次,什麼時候你能把這個境界轉過來,那就是佛境界,轉什麼?就是捨識用根。究竟怎麼轉法?我們六根緣現量六塵境界,必須要記住,不生分別就是真。這一生分別就落在意地裡面去,落在五俱起意識裡去,落在心心所裡去。在此地,世尊因為阿難尊者前面曾經請問,「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佛在此地答覆他,現量的見性就是真性。就在前面所舉的例子,見性大的時候能夠等同法界,小的時候不過分寸,這個差別懸殊實在是太大。

.

實際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是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就看到?如果說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真相就是如此,這問題就很大。首先我們要研究,我們這個眼為什麼能見?無論是在佛學上、是在今天科學上,都得要研究它的真相。佛學裡面說得更透徹,我們眼之能見,是外面的景象,而且這個景象還要隨著它的光波不同,攝入我們眼根之中。這現在科學懂得,我們能見的光波極其有限,比我們現在所見的光波長的長波,我們見不到;比這個光波短的,我們也見不到;換句話說,我們見不到的東西太多,怎麼能夠說我們見到這個境界相就是宇宙的真實相?所以稍稍明理的人他就曉得這個道理,不敢說我們所見的就是真實。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43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佛教給我們學習的原則,「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義是理,言語記錄下來就是文字。換句話說,佛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不要依文字、不要依言語,執著言語文字是錯誤。所以禪宗提出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人家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初學的人必須要依靠文字,見了道的人不要文字,沒有見道的要依靠。但是依靠什麼?亦依靠,亦不依靠,才有辦法入門;完全依靠、依賴這個文字上那就糟糕,死在言語文字之下。又依你,又不要你,要這個方法才行,這是不即不離。說得更好的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凡是說一切法相的都是不了義,凡是說法性的是了義,說法相無論怎麼樣解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是不了義。唯識對於法相說得那麼清楚、那麼詳細,給諸位說,一悟入到法性,那個統統沒有。為什麼?全是虛妄的,沒有一法是真實的。佛為什麼要這樣詳細來教我們分別法相?這是對一類著相人,離不開相的。好,離不開相,就在法相裡面給你分析,你喜歡研究相,佛就教你研究相。你所了解的法相,比佛差得太遠太遠,所以凡是喜歡研究法相、分析法相的,你讀唯識對釋迦牟尼佛五體投地。而由法相裡面教你見性的門徑,見了性才是究竟,這是大乘教學的大主意,教學的大方向。

.

經裡面所講的宗旨,是叫我們要了解境界,它的真相是清淨寂滅相。你要不相信,你看這茶杯,它是不是清淨寂滅相?它又不動,它與人也無爭,它也不起心動念,你把它擺在這個地方,它永遠在這個地方。物相都是這樣的,我們要認識它,它沒有鑑別,它沒有知見。你先看這些靜態的是清淨寂滅的,然後再看動態的也是清淨寂滅的。風吹這樹葉在動,仔細觀察它,這功夫要深一層,茶杯放在這裡不動,這大家都能看得出來,風吹樹葉不動,這不大容易看得出來。你讀過《壇經》,六祖所謂是「亦非風動,亦非幡動」,所以那個動當中你看出不動,這功夫進了一大步。再進一步你看那些動物,看到我們人一舉一動、一切言說,這個心裡面妄念紛飛,你也看出如如不動,你就成佛了。要曉得動從哪裡來的?從外面有感,你是心裡有應才動。外面境界來感,自己如如不動,這是真不動,不動而後能感應道交,那是佛菩薩大慈大悲;你要是不慈悲的話,如如不動,怎麼感你也不動。感而有動是慈悲,是救度一切眾生,是憐憫一切眾生,那是大經裡面所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念念之中是為救度一切眾生,雖救度一切眾生又不著度眾生的相,為什麼不著度眾生的相?因為眾生沒有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有眾生可度!因此仔細去審諦、去觀察,你能度、所度了不可得,這才能看出世出世間是清淨寂滅相,一切法當下就是不生不滅,這樣才能入平等真空,才是究竟見性。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44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是接著前面一科來的,在前一段世尊給阿難尊者辨別,見性不屬於物相。這個問題在修學上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為見精,我們在此地講是見性,在眼曰見,這見性,見性是屬於現量的境界。前五識與第八識都是緣現量境界,現量境界裡面實在是離言語相、離名字相,只有了別,而沒有分別,但是前五識起作用,很快的就與六、七識起了聯合作用。六、七識有計度分別,有隨念分別,所以就落在比量、非量上。在這部經裡面,從世尊指示給我們的境界上來觀察,見性是周遍法界的,它的作用就像一面明鏡一樣,常明而沒有染污,像虛空一樣如如不動。我們正在見相的時候,又有幾個人能夠辨別得清清楚楚誰在見相?禪宗裡面有參念佛是誰?念一聲佛號,參究那念佛是誰?這就是叫回光返照。六塵是物相,它的性質是鈍,六根的性質是利。鈍,所以無有名相;利,在一切萬相當中建立許多名字,但是要曉得這些名字都是勉強建立的,並不是萬相自有名字,這點在上一次也給諸位介紹過。什麼時候我們真正能夠覺了一切境界原本是清淨寂滅相,到見不自生,這才入平等法界。平等法界在《華嚴經》裡面稱作一真法界,這才是究竟見性。

.

由此可知,無論你見到與見不到,見性皆不是物相。既然不是有相之物,在《楞嚴經》一開端,經題裡面用的「大佛頂」,大佛頂是表法的,表什麼法?非有非無。見性有沒有?確實是有,雖有又沒有相,大佛頂相就是表這個意思。大佛頂相在此地就是表見性,如果你要是悟得了,正是自己的無見頂相。這個意思正是顯示見性能見物,見性不能見見,見能見物相,不能見見性。因為物相有處所、有形態可以見,見性沒有相狀、沒有處所,所以見不到。雖見不到,它確實存在,時時都在起作用。古人說,「縱令逼塞滿虛空,看時不見微塵相」,這兩句話的意思也是說的見性。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45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我們聽了這幾句話就曉得,阿難尊者在前一科聽到佛開示見性周遍,可以說在這個時候已經到了第七番,這個見性是真心,已經可以體認,但是我們看遠看近,忽然感到見性很大,又忽然感覺得很小,不免在這裡生起疑惑,所以這一段可以說是見性大小之疑。說到這一段我們又要追溯到唯識學,在唯識裡面給我們講,識精元明之體它有四分,有自證分、有證自證分、有見分、有相分。雖然講的是四分,實際上講可以說只有見相兩分而已,這個見相兩分是一不是二,這點諸位要特別記住,就是相分跟見分是一不是二。相分在我們現在來講是物質,見分是精神,相分是所見,見分是能見,能所是一,見相不二,這是真理。所以古人把它比喻見相兩分像蝸牛兩個角,伸出來是兩個,縮進去之後是一個,就沒有了。這個比喻,比喻得很有趣味,也很恰當,這是說明它並不是真正有兩個角,它縮進去是一個。見相兩分,性質就跟這是一樣的,這個道理很深、很難懂。如果曉得這個道理,可以說阿難所有的疑問都沒有了,實在是不明瞭這個道理。世尊就見性周遍處來發明真性是圓滿的,而阿難誤以為見是相,不曉得見是真心,相才有大、才有小,性哪有大小?這是阿難誤會的所在。

.

這些話都很要緊。『若復欲令』空性『入無方圓』,只要除器皿之方圓,空體本來沒有方圓之相,方圓之相是器,不是虛空。後面這句配到見性上說,也是這個道理,見性本來沒有大小,就像虛空本來沒有方圓是一個道理。虛空與見性雖然不變,但是它可以隨緣,雖然隨緣它從來不變。既然是知道不變,見性之體哪裡有舒展、有縮回來?或者被牆壁隔斷,哪有這種道理?我們再從唯識學上來看,唯識要試驗的,從哪裡試驗?就從我們自己身上試驗,我們自己這個身心就是唯識的試驗場所。我們見性隨阿賴耶的緣、隨末那緣、隨前六識緣,還隨相應五十一心所之緣。心心所各有四分,那個四分裡頭有三分都是與見性有密切關係的,就是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因為這三分都有能見,有能見就是依見性為本體,離開見性,它們什麼都沒有。它隨這些緣,它自己變不變?它不變,它是清淨的,它是不生不滅的,它不染污的。生滅是什麼?八識有生有滅,五十一心所有生有滅,見性不生不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