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0 09:41:38巧妙
等待發芽的種子老師
好老師是自己找的,楊茂秀著。楊老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他主要研究兒童哲學這一塊領域,和我的工作有著某種程度的關係,至少,對象都是孩子,上一本書:高個子與矮個子,讓我深深的著迷,高個子便是楊老師,矮個子是他當時五歲的女兒,兩個一老一小的對話,充滿了哲學的思考邏輯,常有拍案叫絕的快樂在心中蕩漾,而這一本:好老師是自己找的,看過幾篇之後,卻讓我不敢繼續往下翻閱。
這本書的誕生,只要是將楊老師在國語日報中連載的文章集結,而文章的內容起源,是楊老師以及柯華崴教授想要讓現場教育工作者能有一個平台說說教學故事,而這個平台便是教育電台,也將一部份節目內容發表在國語日報。在序裡面楊老師提到:
「老師的故事,是我經營《國語日報》的故事的「種子」。我希望:由這些「種子」長出來的故事,有助於我們的社會對教育造就某一種反思。」
由此可知,這本書裡面提到的例子,都是可以讓人反思:好老師的意義,甚至是舉了一些好老師的模範。我一邊看,一邊冒冷汗,開始反省自己最近的教學,是否違背了”好老師”的定義?是否讓哪些孩子內心產生了厭惡、恐懼或是什麼樣的負面情緒?
最近主要針對幼小銜接在進行教學,只要是在幼教現場的老師都知道,這是一段相當頭大的日子,家長會不斷的施壓:
「注音什麼時候教?」
「我兒子不會加法怎麼辦?」
「你們公幼的老師連注音都不教是要教什麼?我的孩子去了國小怎麼和別人競爭?」
有時,注音符號或是認知方面的問題甚至會摧毀了兩年建立起的親師情誼。不僅僅是家長的問題,孩子的心也相當的浮躁,因為知道畢業在即,緊接著就是一段長假,多麼令人興奮啊!也知道畢業之後就要上小學了,小學是什麼呢?會有很兄的老師、沒有點心、下課時間很短…都是不好的評價,因此孩子們只要提到小學便人心惶惶。一方面有畢業放假的快樂,另一方面又有上小學的惶恐,孩子的心,很難乖乖的待在教室裡。
於是,我用了獎勵的方式來約束孩子,
「我會觀察,看看誰的表現很棒我就會幫他打勾,集滿十個勾可以戳戳樂一次。」一開始我強力放送勾勾,積極的幫每個人加到十個,因此第一次戳戳樂幾乎是人人有獎,孩子開始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所以會力求表現,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方式奏效,還是孩子到了一個知道該循規蹈矩的時期,班上的秩序維持的還不錯,甚至幾個平時令老師很頭痛的孩子都修飾了氣焰,隨時會伸出手去幫助他人,整個班級的氣氛呈現前所未有的和諧與溫馨,我暗自得意著自己的班級管理技巧,不過,有一天一個孩子問我:
「老師,我們如果一起出去餐廳吃飯(謝師宴),我乖乖坐好可以得一個勾嗎?」
我開始質疑,孩子的表現好,是為了打勾,為了戳戳樂得獎品,自己真的有反省嗎?不過如果可以因為外在的誘因進而約束自己,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是嗎?我們成人會遵守交通規則,不也是因為擔心受罰所以不違規?資源回收是因為擔心這個地球還是擔心受罰?如果給孩子一點獎勵,可以激勵他們循規蹈矩,漸漸的將規則內化,和樂而不為呢?而這個獎勵,可以是有形的禮物:鉛筆、橡皮擦…,更可以是無形獎賞:和喜歡的小朋友一起睡覺、排隊可以排在第一個…,孩子都一樣的喜歡。
我不敢說自己是一個好老師,我只能說我是一個懂得反省的老師,因此我有許多的故事可以述說,楊老師書中提到:「如果在教學中,一點故事都沒有,那我們的學習一定很緩慢、很蒼白。如果是一個種子,那一定很難發芽的。」(P.37)
希望,我是一個充滿能量的種子,不求快速成長,只求成長過程能穩固、紮實!
這本書的誕生,只要是將楊老師在國語日報中連載的文章集結,而文章的內容起源,是楊老師以及柯華崴教授想要讓現場教育工作者能有一個平台說說教學故事,而這個平台便是教育電台,也將一部份節目內容發表在國語日報。在序裡面楊老師提到:
「老師的故事,是我經營《國語日報》的故事的「種子」。我希望:由這些「種子」長出來的故事,有助於我們的社會對教育造就某一種反思。」
由此可知,這本書裡面提到的例子,都是可以讓人反思:好老師的意義,甚至是舉了一些好老師的模範。我一邊看,一邊冒冷汗,開始反省自己最近的教學,是否違背了”好老師”的定義?是否讓哪些孩子內心產生了厭惡、恐懼或是什麼樣的負面情緒?
最近主要針對幼小銜接在進行教學,只要是在幼教現場的老師都知道,這是一段相當頭大的日子,家長會不斷的施壓:
「注音什麼時候教?」
「我兒子不會加法怎麼辦?」
「你們公幼的老師連注音都不教是要教什麼?我的孩子去了國小怎麼和別人競爭?」
有時,注音符號或是認知方面的問題甚至會摧毀了兩年建立起的親師情誼。不僅僅是家長的問題,孩子的心也相當的浮躁,因為知道畢業在即,緊接著就是一段長假,多麼令人興奮啊!也知道畢業之後就要上小學了,小學是什麼呢?會有很兄的老師、沒有點心、下課時間很短…都是不好的評價,因此孩子們只要提到小學便人心惶惶。一方面有畢業放假的快樂,另一方面又有上小學的惶恐,孩子的心,很難乖乖的待在教室裡。
於是,我用了獎勵的方式來約束孩子,
「我會觀察,看看誰的表現很棒我就會幫他打勾,集滿十個勾可以戳戳樂一次。」一開始我強力放送勾勾,積極的幫每個人加到十個,因此第一次戳戳樂幾乎是人人有獎,孩子開始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所以會力求表現,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方式奏效,還是孩子到了一個知道該循規蹈矩的時期,班上的秩序維持的還不錯,甚至幾個平時令老師很頭痛的孩子都修飾了氣焰,隨時會伸出手去幫助他人,整個班級的氣氛呈現前所未有的和諧與溫馨,我暗自得意著自己的班級管理技巧,不過,有一天一個孩子問我:
「老師,我們如果一起出去餐廳吃飯(謝師宴),我乖乖坐好可以得一個勾嗎?」
我開始質疑,孩子的表現好,是為了打勾,為了戳戳樂得獎品,自己真的有反省嗎?不過如果可以因為外在的誘因進而約束自己,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是嗎?我們成人會遵守交通規則,不也是因為擔心受罰所以不違規?資源回收是因為擔心這個地球還是擔心受罰?如果給孩子一點獎勵,可以激勵他們循規蹈矩,漸漸的將規則內化,和樂而不為呢?而這個獎勵,可以是有形的禮物:鉛筆、橡皮擦…,更可以是無形獎賞:和喜歡的小朋友一起睡覺、排隊可以排在第一個…,孩子都一樣的喜歡。
我不敢說自己是一個好老師,我只能說我是一個懂得反省的老師,因此我有許多的故事可以述說,楊老師書中提到:「如果在教學中,一點故事都沒有,那我們的學習一定很緩慢、很蒼白。如果是一個種子,那一定很難發芽的。」(P.37)
希望,我是一個充滿能量的種子,不求快速成長,只求成長過程能穩固、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