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29 09:33:13魔彈射手

2008.09 UNIVERSAL 新片情報



DG
Nicola Benedetti / Vaughan Williams, Williams, Tavener
佛漢威廉斯:《雲雀飛翔》
塔文納:雅典之歌、《冥想》
☉妮可拉‧班內迪提,小提琴/李頓指揮倫敦愛樂

2004年五月,來自蘇格蘭的十六歲義裔小提琴家妮可拉‧班內迪提以齊馬諾夫斯基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贏得BBC年度青年音樂家大賽,並且在同年得到唱片公司錄製六張專輯的合約,進而踏上國際舞台。不過在此之前,出身曼紐因音樂學校的妮可拉‧班內迪提早就以優異的表現成為英國最受矚目的小提琴新星,也有多次與職業樂團,如:皇家愛樂、倫敦小交響樂團、蘇格蘭室內樂團合作的經驗。

這是妮可拉‧班內迪提第三張個人專輯,在此展現了更成熟的風範,曲目選擇一如以往,除了古典經典曲目,妮可拉‧班內迪提對於非主流的曲目,甚至是全新的作品也有濃厚的興趣。處處要求小提琴演奏出明亮、輕盈又帶有催眠般如幻似夢聲響的佛漢威廉斯《雲雀飛翔》可說完全貼合了妮可拉‧班內迪提的演奏風格。塔文納的三首作品則是繼《為童貞女所寫的片段》之後,繼續為妮可拉‧班內迪提量身創作的作品。其中《雅典之歌》曾經在黛安娜王妃的葬禮中出現,塔文納特地為妮可拉‧班內迪提改寫成小提琴與弦樂器的版本。其他兩首作品也是讓妮可拉‧貝內迪提充分表現她如空氣般輕柔的一面。對於尋找具有高品質但是曲目又非一成不變的小提琴專輯的愛樂者而言,這是一張絕佳的選擇。



DG
Nicola Benedetti / Mendelssohn、MacMillan、Mozart
孟德爾頌、麥克米蘭與莫札特小提琴作品
☉妮可拉‧班內迪提,小提琴
◎麥克米蘭指揮/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

2004年五月,來自蘇格蘭的十六歲義裔小提琴家妮可拉‧班內迪提以齊馬諾夫斯基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贏得BBC年度青年音樂家大賽,並且在同年得到唱片公司錄製六張專輯的合約,進而踏上國際舞台。不過在此之前,出身曼紐因音樂學校的妮可拉‧班內迪提早就以優異的表現成為英國最受矚目的小提琴新星,也有多次與職業樂團,如:皇家愛樂、倫敦小交響樂團、蘇格蘭室內樂團合作的經驗。

這是妮可拉‧班內迪提第二張個人專輯。雖然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首廣為人知的作品,妮可拉‧班內迪提卻依然為它帶來新穎而且能說服他人的詮釋手法。在麥克米蘭的指揮下,妮可拉‧班內迪提避開詮釋過度的做法,以小規模作品的角度呈現它的精緻面。其他曲目的安排也延續這一股精細風格,包括莫札特兩首抒情恬靜的小提琴小品、以豎琴為小提琴伴奏的舒伯特《聖母頌》,麥克米蘭也為妮可拉‧班內迪提創作了小提琴與管弦樂團的作品,描寫蘇格蘭故鄉的《愛爾夏》。


DG
David Oistrakh plays Piano Trios
鑑賞大師系列第16輯
蕭邦、拉威爾、德弗乍克、史麥塔納鋼琴三重奏
☉歐伊斯特拉夫,小提琴/奧博林,鋼琴/克努舍維茨基,大提琴

對於音樂家來說,獨奏並不是唯一的終極目標。相反的,許多傑出的演奏家都喜歡演出室內樂,享受與美學觀念相仿的同伴一同創造音樂,以音樂交談的樂趣。以小提琴家歐伊斯特拉夫為例,他演奏協奏曲,也和鋼琴家奧博林合作奏鳴曲,或是與戈利堅維澤爾、克努舍維茨基、泰里安合作鋼琴四重奏……並且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唱片。

歐伊斯特拉夫、奧博林、克努舍維茨基的鋼琴三重奏組合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能演奏的曲目多達三十六首。當克努舍維茨基在1963年逝世時,帶給歐伊斯特拉夫非常大的打擊,「他的大提琴琴聲一直在我的耳邊縈繞著」,並且或多或少提前結束奧伊斯特拉夫的室內樂演奏生涯。從此以後,歐伊斯特拉夫的事業重心放在演奏奏鳴曲、指揮、教學與獨奏上。

本輯收錄了歐伊斯特拉夫、奧博林、克努舍維茨基演奏蕭邦、拉威爾、德弗乍克與史麥塔納的鋼琴三重奏。在蕭邦的作品裡,除了弦樂光輝的音響,出身蕭邦鋼琴大賽的奧博林,展現出蕭邦作品已經成為個人本能的功力。三人在拉威爾作品中,簡樸的詮釋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德弗乍克(第三號)、史麥塔納的鋼琴三重奏詮釋相當完美,特別是三名音樂家對於捷克音樂中的節奏重音掌握。


DG
Pierre Boulez Conducts Bartok
布列茲指揮巴爾托克作品
◎包括巴爾托克協奏曲、舞台作品全輯與重要管弦樂作品等錄音


過去十多年來,布列茲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柏林愛樂,還有克萊曼、夏漢、葛莉摩、安涅斯、齊瑪曼、潔西‧諾曼……等獨奏/唱家在DG錄製的巴爾托克作品,一直布列茲個人指揮事業上的重要里程碑,頻頻在美國葛萊美、英國《留聲機》等國際大獎裡獲得肯定。這一套八張的專輯收錄布列茲這些廣受肯定的錄音,也等於是巴爾托克重要管弦樂作品選集,如:《管弦協奏曲》、《舞蹈組曲》、《匈牙利素描》、《弦樂嬉遊曲》、歌劇《藍鬍子的城堡》、三首鋼琴協奏曲、中提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雙鋼琴與打擊樂協奏曲、兩首小提琴與管弦樂團狂想曲、《木偶王子》、《弦樂、打擊樂與鐘琴合奏曲》、《奇異的滿洲大人》、《兩幅素描》、《四首管弦樂小品》……

布列茲的風格嚴謹而且精確,強調結構的清晰與節奏上細微的變化,以清晰的紋路、架構展現出巴爾托克音樂中的氣勢。再加上樂團光輝燦爛的聲響效果助益,呈現出獨特的布列茲式巴爾托克。


DG
Pergolesi :Stabat Matar / Claudio Abbado
裴高雷西:聖母悼歌、小提琴協奏曲、聖母經
☉卡米諾拉,小提琴/哈爾米許,女高音/明嘉多,女低音/克萊特,女高音
☉阿巴多指揮莫札特管弦樂團

義大利作曲家裴高雷西雖然在世只有短短的26年,但是他在歌劇、宗教音樂上的成就卻對後世的音樂發展,特別是奏鳴曲式的發展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連後來被稱為「音樂之父」的巴哈都師法他的創作手法。

為了紀念裴高雷西誕生三百週年,同樣來自義大利的指揮家阿巴多重新錄製了讓裴高雷西名留後世的《聖母悼歌》、《聖母經》,並且與小提琴家卡米諾拉合作了裴高雷西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

《聖母悼歌》是在描述聖母瑪利亞守衛著基督十字架,由十三世紀作家托迪所寫的宗教詩,1727年後在天主教的彌撒儀式中用做為繼敘詠。二百多年來,許多作曲家,都為《聖母悼歌》譜寫過配樂,其中以裴高雷西在1736年創作的作品最著名。裴高雷西的《聖母悼歌》聲音效果清澄優美,但是又兼具合唱效果,與同樣創作於1736年的C小調為女高音、弦樂與管風琴所寫的《聖母經》都屬於裴高雷西的「天鵝之歌」。

阿巴多詮釋的裴高雷西作品,具有其他指揮缺乏的強烈情感與激情,生動之餘又充滿著宗教的情懷。阿巴多與義大利古小提琴家卡米諾拉已經是合作多年的夥伴。卡米諾拉出色的技巧以及對於作品完美的解讀,為裴高雷西近三百年前的作品帶來全新的生命。


DG(DVD)
Verdi : Il Trovatore / Pavarotti
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
⊙帕瓦洛第,男高音/瑪頓,女高音/米倫茲,男中音/札吉克,次女高音/傑弗瑞‧威爾斯,低男中音
⊙李汶指揮/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與合唱團

威爾第《遊唱詩人》發表於1853年,是威爾第壯年時期的巔峰之作。像《茶花女》一樣,都是悲劇收場,音樂風格也頗多類似之處。它的故事在描述一名伯爵因為認為一個吉普賽老太太對幼子下咒而燒死老太太。沒想到幼子因此失蹤,因此在遺言中交待長子必須尋找弟弟的下落。數年後,長子繼承爵位成為魯納伯爵,因為感情問題與吉普賽人之子曼利科起衝突,但是當曼利科被他處死之後,魯納伯爵才明白原來曼利科就是當年被吉普賽人誘拐的親弟弟!

本輯是1988年十月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實況,布景與服飾有別於當今許多「現代版」的歌劇,完全依照傳統設計。帕瓦洛第的咬字清晰,如同鈴聲般響亮的歌聲讓他成為全劇最亮眼的焦點。李汶的詮釋始終維持著熱情而且生動的活力,他對於作品戲劇性的深度掌握得宜,這也是他的詮釋與其他指揮最不一樣的地方。


DG(DVD)
The Metropolitan Opera / Centennial Gala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慶祝百年音樂會
☉女高音/瑪頓、卡娜娃、蘇莎蘭與芙蕾妮
男高音/麥克拉肯、多明哥等與男低音/萊蒙第
☉李汶、波寧吉、史提文德、泰特、伯恩斯坦、普利查德、弗爾頓指揮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與芭蕾舞團

1993年十月二十二日,位在紐約的大都會歌劇大幕第一次升起,以古諾《浮士德》開啟歌劇演出史上重要的一頁。著名男高音帕瓦洛第曾經形容:「能在大都會歌劇院演唱一直是莫大的榮幸,也是非常特別的事。在歌劇演出史上,我不認為有任何事會比在這裡演出更重要。」數十年來,歌劇史上的傳奇人物,包括聲樂家與指揮家都曾經在大都會的舞台上獻藝。

本輯是1983年十月二十二日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舉行的慶祝成立百年音樂會實況。這是一場眾星雲集的盛會,集結當時歌劇舞台最耀眼的明星:瑪頓、卡娜娃、麥克拉肯、萊蒙第、蘇莎蘭、芙蕾妮、多明哥、托莫娃─辛透、瑪麗蓮‧荷恩、布麗姬‧尼爾森、帕瓦洛第、卡瑞拉斯、傑達、阿非列德‧克勞斯 ,指揮家李汶、波寧吉、史提文德、泰特、伯恩斯坦、普利查德、弗爾頓都是這一場盛會的貴賓。

這一場盛會的時間全長八個半小時,從下午一直舉行到晚上,影片中記錄其中最精華的片段,如:阿非列德‧克勞斯與瑪菲塔諾、多明哥與芙蕾妮、卡芭葉與卡瑞拉斯、班布麗與布魯頌、普萊絲與帕瓦洛第……的二重唱;蘇莎蘭、托莫娃─辛透、瑪麗蓮‧荷恩……的獨唱。更珍貴的是,當時六十五歲,已經呈半退休狀態的布麗姬‧尼爾森以她依然強而有力的聲音,演唱了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中伊索德的敘事與詛咒,以及家鄉瑞典的民謠,以此向一百年前,在大都會歌劇院首場演出擔任女主角的克莉斯汀娜‧尼爾森致敬。

(以上資料由環球唱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