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6 02:02:10Amélie
【書閱】人魚沉睡的家
薫子和播磨和昌結婚八年,因和昌外遇而分居,女兒瑞穗和兒子生人由薫子照顧,倆人已討論到離婚的階段,但為了兒女的將來,在瑞穗小學入學考試完成前,還不能離婚,倆人仍得在親友、外人面前扮演恩愛夫妻、好爸媽,雖然薫子已有約會的對象,平常薫子如果有事都會拜託母親千鶴子和妹妹美晴,幫忙帶瑞穗和生人,一天剛好薫子與和昌參加一個讓瑞穗能進私立學校的重要面試,卻傳來瑞穗游泳溺水,陷入昏迷中的消息,到醫院時醫生表明瑞穗腦部已經沒救了,並提出是否答應讓瑞穗的其他器官能夠捐贈,遺愛人間,倆人陷入天人交戰,本來已經答應捐贈,但剛好倆人握著瑞穗的手時,感覺到瑞穗動了一下,彷彿對人世仍然依戀,做為父母當然希望有奇蹟能發生,於是斷然拒絕捐贈器官而做腦死判定,讓女兒續命!
和昌是播磨科技的董事長,公司以開發新的科技BMI腦機介面技術研究,開發的產品協助身體有缺陷的人,能夠順利應付日常的生活,例如幫助失明的人可以不用依賴白手杖,讓四肢麻痺的患者手腳能夠運用,和昌也想讓公司的研究運用在瑞穗身上;薫子為了照顧女兒,需要龐大的費用,取消與和昌的離婚協議,和昌也欣然同意,並派公司的開發人員星野祐也,幫助薫子用電腦操作機器,訓練瑞穗的肌肉能夠活動,此舉讓瑞穗似乎只是沈睡,但是身體機能仍然繼續運行,一段時間之後,靠著機器的刺激,居然還可繼續長高,更有甚者,星野還做了讓瑞穗臉部有表情的研究,讓薫子相當滿意,而星野似乎更加為了想看美麗的薫子開心而努力,棄女友於不顧終導致分手,星野的女友真緒發現星野似乎在守護著誰的秘密,其實她是被薫子展示瑞穗伸手打招呼的驚人成果而嚇跑的。
個人的幸福還是多數人的感覺何者為重?
勇敢的薫子帶瑞穗回家照顧都還合情合理,既然還可依靠機器呼吸,器官也還在運作,而且瑞穗已有所表示(雖然可以視為薫子與和昌的錯覺),當然有了一絲絲的希望,就能讓薫子得到鼓舞,有了前進的力量,而和昌是有種贖罪的感覺(以前努力工作沒有去關心小孩),只要有錢有能力又有愛,大部份的人是否都會如此做呢!但愈來愈詭異的是,利用機器來動四肢,如果是科幻冒險故事,依然可以成立,要說薫子想這樣做,有錢又剛好有這樣的技術來源,有能力這樣做也沒錯,但是她想證明瑞穗是真實活著的作法,就會讓大部份認定瑞穗並不是真正活著的人感到不舒服、不自在,甚至影響到人際關係與家庭和諧!
薫子因為要讓瑞穗有生命跡象而努力,卻換來周遭親友的非議與排斥,她只是想讓瑞穗感覺像是正常的活著,帶她去散步,帶她到弟弟生人的學校去參加小學入學活動,導致生人被同學排斥,生人才發現媽媽說姐姐會醒過來是騙人的,於是開始盡量遠離姐姐,後來薫子才查覺大家的不悅與不支持,但卻使她更加瘋狂,我倒覺得是她在照護之後對於豐碩成果太過的喜悅,無法去體諒別人的異樣眼光,讓她沒辦法不持續下去,直到她接受失去瑞穗的事實。
外人看到的是個在睡覺的小孩,事實上卻是個面貌正常、會呼吸的屍體?
不知情的人確實是比較不會那麼排斥,把瑞穗當成植物人就好了,不說誰會知道腦袋還有沒有在運作(很多人不都沒帶腦在生活,還不是活得好好的),但如果是知道了狀況,會認定她已死,除非真的很愛很愛的親人,還有就是懷有愧疚心裡的人,比如薫子的母親千鶴子因為覺得照顧疏失,愧疚到一度不敢接近孫子孫女,但薫子需要她一起協助照顧瑞穗,千鶴子就比較能面對,其他人要接受是比較難的,這裡也說到了一點,小朋友們是比較殘酷的,沒有大人不能說出口的話,也就是說同情心、要去顧慮別人的心情是需要培養的。
就醫學上來說,瑞穗這種情形比植物人還糟,但醫師只能確定大腦無法發揮功能,按照規定無法告知是否腦死(需要準確的數據告之嗎),而且如果不考慮捐贈器官,就不必判定是否腦死,只要家屬仍要延命措施,醫師也要配合,不過,如果家屬不同意捐贈,但也覺得要讓病患好走,是否就是拔掉呼吸管呢,那這樣又會不會有遺憾?我覺得世事都是相當為難人呢!
最後以靈魂的解釋來解決是不錯的方式,一但故事無路可走,怪力亂神很好用,就像照顧瑞穗的薫子與星野,都讓人感受到憔悴的外貌,不過,強者被弱者吸收精氣是有其可能的;靈魂消逝比腦無法運用更能說服人放下執著,剛好呼應當初夫妻倆感受到愛女還在的說法,有靈魂是人,沒有靈魂就成為屍體的概念,你要認定瑞穗是有靈魂的人還是沒有腦的屍體?就像和昌問醫生,我女兒到底是病人還是屍體!
這個故事說著母親愛女的執著,不願放棄任何機會,即使受到別人大愛的感動,仍然無法放手,還用了反證的方式說服別人接受愛女還在的事實,在這裡也直指對於判定腦死的法律訂定之不足,讓遇到的家庭無所適從而大受折磨。
作者的作品愈來愈多,就得接觸更多的議題,那些我們平常不會觸及的知識或資訊,作者需要深入研究,要說清楚,要提出疑問,要說服讀者,還要用故事來包裝,從很多作品裡我們可發現寫故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雖然看起來東野先生的作品又快又多,但其用心還是讓人很佩服的,而當他提到比較有爭議性題材時,應該也要顧慮更多,畢竟讀者眾多,不同的意見就多,在這裡我不知道作者自己的看法是什麼,但是作者很勇敢,也很不同,多數說到器官捐贈的故事,大多著重在移植之後接收者的副作用,作者居然還能深入到捐贈者自身的問題(尤其捐贈者是否已真正死亡的狀況),這時我才發現,器官捐贈並不是件簡單的個人意願問題,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考量與探討,而且器官也有年齡的問題,不能隨便便宜行事!
我不覺得這個故事算是推理小說,說實在看到最後,發覺沒有推理的感受,實在有點小失望,敘述過程中我怎麼覺得有點太平淡,問題討論得有點饒舌,沒有前面開頭那樣的期待,還以為會有什麼謀殺的情節,完全想錯方向!
以某種形式或類別成名的作家會被歸類,看東野圭吾的作品就是想看推理,然後被他騙了的過程,看史蒂芬‧金的就是最後要有毛骨聳然的驚嚇,不然,都會悵然若失!
原始發表網址:http://blog.sina.com.tw/pommes/article.php?entryid=685891
上一篇:【書閱】真實遊戲
下一篇:《陷阱》梅蘭妮.拉貝〔愛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