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8 10:50:36pkl

[書摘]喜歡與討厭美國的一百個理由-(上)

(由法國人凡松‧侯杰(Vincent Roger)著、沈台訓譯的《喜歡與討厭美國的一百個理由》(Le meilleur et le pire de l’oncle Sam),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4月出版)-筆者藏

玉山社出品的「全球智識」書系,從《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開始,迄今(2007年7月)已推出第十六本,其中的第十六本,就是筆者今天要推介的《喜歡與討厭美國的一百個理由》(Le meilleur et le pire de l’oncle Sam)。

該書由一位法國人凡松‧侯杰(Vincent Roger)寫作,其人曾任職於視聽公司,專為行動電話客戶進行廣告攝製,現(2003年)擔任S&V兄弟公司總經理,對於新興商業活動的發展、策略性與操作性行銷多有著墨,該書呈現的風貌一如其歷,充滿著法國對新世界的包容與嘲弄,字裡行間對於美國「白種盎格魯薩克遜新教徒權力」的批判尤力,但對於美國人熱情、天真、勇於行動則讚賞有加,該書舉出一百個喜歡與厭惡美國的理由,其中正面的五十一個,負面的四十九個,茲列如下:
《喜歡的理由》
(一) 最美的字眼。(Love)
(二) 搶救法國葡萄。(因為法國葡萄在十九世紀末時遭受到葡萄根瘤蚜蟲的侵害,幾乎全滅,直到引進美國的Vitis Labrusca葡萄―也稱為Fox Grape才避免絕種)
(三) 兩次世界大戰。
(四) 拉斯維加斯―人生而為賭,美國為世人創造賭城。
(五) 貝蒂‧布波與貝娣‧珮吉―海報「美」女郎。
(六) 長壽飲食法。
(七) 烏茲塔克(Woodstock)音樂節―給世界的音樂、和平與愛。
(八) 國家地理學會。
(九) 「生活」雜誌―「To see Life , see the world」
(一〇) 藍調與爵士樂。
(一一) 平權政策。
(一二) 哈雷機車。
(一三) 聖誕老人―現代聖誕老人的概念來自於十九世紀美國牧師(Clement Moore)。
(一四) 泰迪熊。
(一五) 垃圾食品―讓食物變好玩:花生、馬鈴薯片、爆米花、八字形鬆餅、漢堡、薯條、碳酸飲料、軟糖聖代冰淇淋(以上這些食物不純粹出於美國,但都在美國發揚光大。)
(一六) 擁抱―歐洲是互相握手問好,或做吻頰禮,沒國人則是整個身子傾上前去,進行沒完沒了的擁抱。
(一七) 快速約會。
(一八) 對抗共產主義與恐怖主義的鬥爭―美國是唯一一個有能力真正去架構一道全球鬥爭防線,用來對抗像前蘇聯這些生活模式的國家。
(一九) 網際網路。
(二〇) 微軟視窗―1983年10月Windows 1.0推出,1987年Windows 2.0推出,1990年Windows 3.0推出(本版本出現了圖標,與可以下拉滾動的選單),1992年Windows for Workgroup,1993年Windows NT,1995年Windows 95(比爾蓋茲的微軟帝國終於成形……)。
(二一) 綠色和平組織―發跡於加拿大,總部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但有如今的規模,都敗妹國人的熱情所賜,其主要職位亦為美國人出任。(弔詭正是美國人的寫照)
(二二) 慈善事業與贊助人―「打開你的心房……與錢包」(Open your heart ...and your wallet)―作者在這裡大加撻伐法國人的冷漠與犬儒,他不客氣的指出兩個人當中,就有依個人在支持一家慈善事業或協會,就法國人而言,則要五個人才有一個進行贊助,美國人比法國人貢獻出多十倍的金錢與時間在慈善事業上,當法國人捐了一歐元給慈善機構時,卻花上六歐元在賭博遊戲上。(當然美國政府對於捐款給予的租稅優惠是法國的二十五倍之多也是美國人慷慨解囊的原因之一)
(二三) 賓果遊戲。
(二四) 豆腐漢堡。
(二五) 二十四小時營業―I want to wake up in 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指首創二十四小時麵包店與餐廳的紐約市)
(二六) 牛仔競技。
(二七) 啦啦隊女孩―既嚴守運動與團隊精神,又充滿喜悅之心,朝氣十足,活潑好動的美式青春人物的典型。
(二八) 牛仔褲。
(二九) 拉鏈―1890年 Whitcomb L. Judson發展出一個可以嵌合與分開的齒狀扣合裝置。
(三〇) 國家公園―目前全世界的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區,約佔九千二百萬公頃,分布在九十三個國家中,美國佔了四分之一,面積有三十二萬平方公里,差不多有台灣的九倍大。
(三一) 美國車。
(三二) 電冰箱―第一個生產的是瑞典的Electrolux與美國的Servel,但直到美國的GE公司1926年的家電產品部門大量生產後,才讓這個東西更為普遍。
(三三) 演員工作坊―電影起飛的搖籃。
(三四) 矽膠隆乳。
(三五) 絲襪。
(三六) 避孕丸。
(三七) 威而鋼。
(三八) 便利貼―由美商3M公司的史賓瑟‧席爾弗(Spencer Silver)博士在1970年發明,1980年的亞瑟‧富萊(Arther Fry)將之實用化,於是這一個黃色記憶小幫手正式的走入人類的歷史中。
(三九) 月亮上的男人―從踏上月球到遨遊星際。
(四〇)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
(四一) 紙尿褲―1956年美商寶僑(Procter & Gamble,簡稱P&G)公司發行,1961年幫寶適品牌進行市場測試,法國則遲至1978年才開始使用這種便利的事物。
(四二) 衛生紙―1857年約瑟夫‧凱耶帝(Joseph Cayetty)發明了衛生紙。
(四三) 安全氣囊―1952由Hetrick與Hodges發明,1953年取得專利,1964年由Easton Yale開始生產,1969年由賓士汽車將這個概念帶入歐洲,並與MBB公司繼續研發。
(由Nils Ringertz、Agntea Wallin Levinovitz合著、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譯、葉李華審訂:《百年榮耀―諾貝爾獎世紀回顧》(The Nobel Prize:The First 100 years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是目前華人世界圈關於1901-2000年諾貝爾獎得主分析最完整的專書,各位有興趣不妨找來看)-筆者藏

(四四) 諾貝爾獎―美國人是大贏家(二戰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國僅榮獲十四次殊榮,但一九九五年以後,諾貝爾獎得主有百分之五十三是美國人。茲列比例如下(1901-1997):
(1)化學獎得主:總計113位得獎人,其中有49位美國人。
(2)和平獎得主:總計85位得獎人,其中有18位美國人。
(3)文學獎得主:總計有94位得獎人,其中有九位是美國人。而美國第一次獲得文學獎是在1930年的辛克萊‧劉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
(4)醫學獎得主:總計有162位得獎人,其中有77位是美國人,美國第一位醫學獎得主是遺傳學研究者湯瑪斯‧杭特‧摩根(Thomas Hunt Morgan)。
(5)物理獎得主:總計有154位得獎人,其中有69位是美國人。
(6)經濟科學獎得主(1968年創設):總計有43位得獎人,其中有28位是美國人。
(四五) 大學―美國大學生的幸福;美國大學不像歐洲的學府,是水泥建築的聚合,其空間廣袤,綠義蔥蘢,皆是歐洲各大學難望其項背,其研究成果也很驚人,今日世界的百大學府,歐洲諸傳統大學已被美國拋諸腦後。(當然這和美國大學資金的充裕也很有關係,2000年史丹福大學的畢業生捐款就高達五億八千萬美金,美國的大學就像一部蓄滿能量的機器一樣,可以全力高速運轉。)
(四六) 電視影集―就美國而言,電視影集可以說被演了依各相當巨大的文化角色,許多影集都身先士卒的處理備受爭議的社會議題,如愛滋病、藥物氾濫、墮胎合法化等問題,在電視影集這個影視領域裡,美國的產品無疑的是世界龍頭品牌,另外美國的電視影集完全不會像政治正確的教條低頭,他們所持有的最佳武器,就是直言敢衝,大膽挑戰社會陳見。
(四七) 潘蜜拉‧安德森―影集《海灘遊俠》創造的金髮尤物(案:筆者很不喜歡這個「東西」。)
(四八) 超級英雄―英雄都在美國誕生長大。
(四九) 華德‧迪士尼―繽紛多彩的神奇魔力。
(五〇) 衛生棉條。
(五一) 自由女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