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4 19:04:24pkl

清季禮學大儒-黃以周傳(碑傳集)

黃以周(1829年-1899)身處晚清,世居浙江定海,其說秉持家學與古文經學家法,力主「古禮可行」、「聖學必有所承」,其巨著《禮書通故》辨彰前代禮說之失,勝婺源江慎修,無錫秦蕙田多矣,其說思慮精審,晚年更勉力而成《子思子輯解》一書,其捍衛聖學、尊崇故禮態度如此,茲錄其傳於後,以茲備覈云云。

章炳麟《黃以周先生傳》記云:

「黃先生,名以周,字元同,浙江定海人也,父式三,號儆居,治經為浙東通儒,先生少承父業,以傳經明道為己任,言著書當質鬼神俟後聖,年十九為十翼後錄,非其至也,同治九年中式浙江鄉試,明年會試謄錄,期滿當得知縣,不就,又十年以教職用,先後署遂昌海鹽於潛訓導,選補分水訓導,先生生性頎至,事親至孝,非禮不動,為學不拘漢宋門戶,詩書春秋皆條貫大義,說易綜舉詞變象占,不偏主鄭、王,尤邃《三禮》,自孫炎《類禮》以采,學者區別科條舊誤,清世得大體者,有惠士奇《禮說》,金榜《禮箋》,金鶚《求古錄》,陳立《白虎通義疏證》,然弗能條件分別,《禮說》尤散雜無部曲,凌廷堪《禮經釋例》比考周密,又局於〈士禮〉一端,先生為《禮書通故》百卷,列五十目,囊括大典,揉比眾甫,本枝致備,無尨不班,益與杜氏通典比隆,其校覈異義過之,諸先儒不溲之義盡明之矣。嘗又輯軍禮司馬法二卷,而論田制取北朝均田為準,校定周尺,謂當今八寸一分,不如是車不足容二人,均田制益先生所欲施行,要具根極,以治禮為主,嘗曰:『輓漢、宋末流者,其為禮學耶?文學非禮則淫哇,政事非禮則雜霸,義禮非禮則虛無,禮學廢,故亂而民蕩。』初宋世四明之學,雜采朱、陸,及近世萬斯同、全祖望學始端重,至先生益醇,躬法呂、朱,亦不委蛇也,尤不喜陸、王,以執一端為賊道,生平不為流俗文辭,諸華士皆謂先生不文,先生亦自退然,具說經陳世,象物閎肅,超出錢大昕、阮元諸儒上遠甚,時寧波知府宗源瀚有循吏聲,獨嚴事先生,就辨志精舍屬主焉,嘗欲效鄒魯習禮,性解營造,畫古宮室為圖,命匠將栽誤,源瀚行視良久,曰:『至誤。所謂發育萬物,駿極於天者也,顧皇代衣曰:懼不可以行《周禮》,』先生乃罷。久之,提督江蘇學政黃體芳,就南菁書院延先生講,主書院十九年,江南諸高才皆出其門。」

「先生之作,莫大乎《禮書通故》,其餘有《子思子輯解》、《經訓比義》、《古文世本》、《黃帝內經集注》及《儆季雜著》五種,皆卓然可傳世,晚選處州教授,以特薦授內閣中書,年七十二,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卒,子家岱、家鶩世具學。」

贊曰:「余少時從本師德清俞樾君游,亦數謁先生,先師任自然,而先生嚴重經術,亦各從其性也,清世大人稱程、朱者,多曲學語主,知士民弗蠲,則專重漢師抑雒閩,其賢者誠弘毅,知質文之變而末流依游聲枝,愈小苛而為道益遠,夷為食客而不知恥,先生博文約禮,恭行君子,獨泊然不與世俗成虧者,林頤山頌之曰:『履賢體聖,懷抱精純,紹聞衣言,董振漢學,烏呼至矣。[1]

[1]詳《碑傳集三編》卷34,《微尚齋書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