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4 17:00:04pkl

湘軍靖港之役與曾國藩未拜發之遺折考

湘勇初役為靖港,國藩演練經年,孰料一戰而潰,曾氏大慙,具折而欲自戕,聞塔齊布湘潭大捷,始留而未發,今人唐浩明整理兩岸曾氏文件,此折亦在刊行之列,今略述如下,以茲備覈云云。



時湘勇水陸各十營,實數達萬七千名,勝撫(省城防兵)、提(提督)、鎮(總兵)、協(副將)標數倍,是時湘省之防兵,大抵如下所述:


撫標 左右二營

巡撫 駐長沙省城 參將一員,游擊一員,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八員,外委千把總八員,額外外委二員,馬兵一百五名,戰兵二百二名,守兵四百四十名,土兵二十名,官吏馬四十六匹,騎操馬一百一十五匹[1]。

提標 中左右前後五營聽湖廣總督節制

提督 駐常德駐辰州 參將一員 駐常德府城 游擊二員駐常德駐辰州 都司二員 駐常德駐辰州 守備二員 駐常德駐浦市 千總九員把總十六員 分駐常德辰州二城瀘溪浦市等汛 外委千把總十四員,額外外委六員,馬兵一百五十七名,戰兵七百六十六名,守兵六百十名,官例馬一百六匹,騎操馬一百七十七匹[2]。(下註云:康熙時原設兵三千五百名。)

長沙協 提督管轄

副將一員,都司一員 皆駐長沙省城 守備一員 駐湘潭縣 千總四員一駐長沙一駐湘陰一駐益陽一駐茶陵 把總八名 一駐長沙一駐善化一駐瀏陽一駐甯陽一駐醴陵一駐攸縣一駐安化一駐襄陽外委千把總七員,額外外委四員,馬兵七十五名,戰兵一百七十二名,官例馬四十四匹,騎操馬八十六匹[3]。

可知湘軍兵勢,幾敵兩湖防兵全額也,然督撫僚屬多輕之,除巡撫駱秉章外,道、府、藩、司多譏詆之,國藩率勇分赴援靖港、湘潭,靖港敗績,湘潭三捷,靖港由國藩自將,退至長沙時,司道皆欲拜摺裁撤,《湘軍志‧湖南防守篇》記此事云:

四月庚午,國藩自攻靖港寇,不利,布政史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會詳巡撫請奏核侍郎曾國藩且先罷遣其軍,巡撫不可,亦不復設備[4]。

《湘軍志‧曾軍篇》亦記曰:


方事之急也(指靖港之役),布政史徐有壬,遶室走達旦,明日與按察使會詳巡撫,請罷遣曾軍,語倨妄甚,巡撫語有壬且待之,及克湘潭,國藩猶待罪,俄而得溫詔,且超用塔齊布、文武官大滢沮,有壬詣國藩頓首謝,城中大將皆驚服,以為天子明見萬里[5]。

靖港敗績,國藩慙沮,憤懣之餘,思自裁以告君父,傳忠書局所刊之文稿奏疏多不錄,幸得湖南與台灣曾氏後人保存,茲引〈靖港敗績後未發之遺摺遺片〉如下:

為臣力已竭,僅以(按此二字塗去,旁改二小字不清)身殉,恭具遺摺,仰啟聖鑒事……臣於初二日自帶舟師五營千餘人、陸勇八百人,前往靖江(港)攻剿賊巢。不料陸路之勇與賊戰半時之久,即行奔潰;而水師之勇見陸路既潰,亦紛紛上岸奔竄,大小戰船有自行焚燒者,被賊搶去者,有尚紮省河者;水勇竟至潰散一半;船砲亦失去三分之一。臣愧憤之至,不特不能肅清下游江面,而且在本省屢喪師失律,獲罪甚重,無以對我君父。(以下有「臣見事勢萬不可為。」之句,以筆刪去)謹北向九叩首,恭摺闕廷,即於○○日殉難。(〈未發之遺摺〉)

再,臣自去歲以來,日夜以討賊為心。曾書檄文一道,刊刻張貼。今事無一成,貽笑天下,而臣之心,雖死不甘。謹將檄文,一以明臣區區之志,一以冀激發士民之心。臣死之後,皇上必於兩廣湖南擇一討賊之人。陸路之將,則臣去年所保之塔齊布,實為忠勇絕倫,深得士卒心,願我皇上畀以重任,水路之將,難得統領大員,現在湘潭獲勝之褚汝航、夏鑒,楊載福等,均可自將一軍。臣於二月中旬初間,咨行廣西撫臣勞崇光,續召粵勇一千。三月中旬,又在衡州續造大船二十號,約於四、五月可齊。廣東水師陳輝龍,亦於近日可到。而臣忽以靖江(港)之敗,失去船砲,臣是以愧恨不能自容。伏冀皇上速簡賢員,總統水軍,而以塔齊布總統陸軍。但使滅賊有期,則臣雖死,猶足以少贖罪愆。不勝瞻戀之至,謹附片具奏[6]。(〈遺片〉)

除欲拜發摺以告罪外,尚矚幕友送靈柩回鄉,〈致幕友書〉云:


一、做遺摺,具陳辦理軍務不善,并抄檄文進呈御覽。

一、趕緊送靈柩回家,愈速愈妙,以慰父親之望,不可在外開吊,受賻內銀錢所餘項,除官斂途費外,到家後不可剩一錢,概交糧台,右二條求幕中諸友照辦[7]。

[1] 〔清〕曾國荃等編:《湖南通志》(台北:華文書局,1967年4月《影印清光緒十一年重刻本》),卷79,頁1768上左。

[2] 〔清〕曾國荃等編:《湖南通志》(台北:華文書局,1967年4月《影印清光緒十一年重刻本》),卷79,頁1768下右。

[3] 同前注,卷79,頁1769下左。

[4] 王闓運:《湘軍志》(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8月《點校湘綺樓詩文集本》),頁565。

[5] 同前注,頁591。

[6] 按:咸豐四年四月初二日,曾國藩於靖港敗績,棲身長沙妙高峰行館,為通省官紳所議,原擬自殺謝罪,草此遺摺、遺片各一份,但二件均未發出。自曾約農先生於台灣刊刻《湘鄉曾氏文獻》方得見,詳〔清〕曾國藩等著、吳湘湘編:《湘鄉曾氏文件》(台北:學生書局1965年10月《影印湘鄉曾氏八本堂原抄本》),岳麓書社所編《曾國藩全集》亦有收錄,詳〔清〕曾國藩著、唐浩明編:《曾國藩全集》(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12月8刷),頁138-139。

[7] 據湖南圖書館藏之曾氏文獻,書此時為六月十六夜二更,考其遺摺、書〈討粵匪檄〉二事,當即曾氏擬自裁,與幕僚之書云,唯此時湘潭捷報已至,〈恭謝天恩曲貸前愆復勉後效摺〉、〈復陳湘潭寧鄉靖港勝敗情形片〉亦於五月八日先後拜發,日期似有誤,詳〔清〕曾國藩著、唐浩明編:《曾國藩全集》(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12月8刷)

,《書信》,頁490。又今存咸豐四年四月十日以後至九月初八之前曾氏書信僅此一件,且四月至六月家書俱無云及擬自裁之事,唯四月初四〈致澄弟溫弟沅弟〉家書云:「余于初二日帶水師五營,陸勇八百至靖江(港)剿賊巢,申刻開仗,僅半頓飯久,竟至全面潰散……刻下兄已移寓妙高峰,留數百陸勇護衛,如使湘潭一股竟就撲滅凊盡,則天下大事大有可為,如使湘潭賊不遽滅,則賊集日眾,湖南大局竟多棘手之處,盡人事以聽天,吾惟日日謹慎而已。餘俟續布。」知是時捷報尚未至,當在四月初四左右曾氏移居妙高峰時所付幕友也,疑此書抄件日期有誤。《家書》條詳〔清〕曾國藩著、唐浩明編:《曾國藩全集》(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12月8刷),《家書》,頁250。